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时间:2019-05-14 06:4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管理会计基础知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第一篇: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一)主讲老师 丁小云

什么是管理会计?琼·斯赛(J·Sizer)教授说:“从广义上讲,所有的会计均是管理会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的融合,而所有会计信息的取得均是为有助于管理者的决策,因此,所有会计均具有管理的功能。会计系统决策的有用性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层面上:

(1)记录经济业务:会计系统通过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收集、分类记录、报告,以帮助外部和内部决策者了解企业经济活动做得好与不好的情况。

(2)揭示管理要点:会计系统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报告和解释,帮助外部和内部决策者了解企业经济活动做得好与不好的主要原因或应关注的要点。

(3)协助解决问题:会计系统通过对各种备选方案的财务比较分析,帮助外部和内部决策者了解如何才能将企业经济活动做得更好。

问题在于,会计的信息需求者涉及三个主要方面:提供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信息需求;提供有助于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管理的决策信息需求;还应该提供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者进行管理决策的信息需求。三方面的信息需求重点、详略程度、提供方式和依据均存在差异。为了增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要求合乎严格的法律规范。会计系统为了符合法律要求,往往忽视了企业内部管理决策的信息需求,从而大大降低了会计系统的内部决策有用性。管理会计正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决策信息需求而从会计中独立出来,与财务会计共同成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它的独立更突出了会计的管理作用。

第一节

管理会计的概述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在企业生存及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市场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也处于持续的发展和变革中。其中对于管理会计定义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各种各样的观点,我国国内也长期存在着会计定义的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的争论。

(一)国外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概念的论述

尽管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最先起源于国外,但迄今为止在国外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会计定义。有人将管理会计描述为“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信息以帮助其进行经营管理的会计分支”;也有人认为“管理会计就是会计与管理的直接融合”。

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简称AAA)于1958年和1966年先后两次为管理会计提出了如下定义:管理会计是指在处理企业历史和未来的经济资料时,运用适当的技巧和概念来协助经营管理人员拟定能达到合理经营目的的计划,并作出能达到上述目的的明智决策(也有人认为,此观点是AAA下设的管理会计委员会在1988年提出的)。显然,他们将管理会计的活动领域限定于微观,即企业环境。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许多人将管理会计描述为“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区别于财务会计的另一个信息子系统”。

1981年,全美会计师协会(National Accountants Association,简称NAA)下设的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指出,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并指出管理会计同样适用于非营利的机关团体。这一定义扩大了管理会计的活动领域,指明管理会计的活动领域不应仅限于“微观”,还应扩展到“宏观”。

1982年,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Cost and Management Accountants,简称ICMA)给管理会计下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定义,认为除了外部审计以外的所有会计分支(包括簿记系统、资金筹措、编制财务计划与预算、实施财务控制、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均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1988年4月,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简称IFAC)下设的财务和管理会计师委员会发表的《论管理会计概念(征求意见稿)》一文中明确表示:“管理会计可定义为:在一个组织中,管理部门用于计划、评价和控制的(财务和经营)信息的确认、计量、收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合理使用并履行相应的经营责任。”

(二)国内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概念的论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管理会计学的理论被介绍到中国。我国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的定义也存在着多种观点:

李天民教授认为:“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企业领导做出各种决策的一套信息处理系统。”李天民教授的定义强调了管理会计要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服务。

余绪缨教授认为:“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它为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正确进行经营决策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发挥会计信息的内部管理职能。”余绪缨教授的定义强调了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服务。

这些观点都偏重于管理会计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财务信息支持。在企业发展初期,由于市场不确定性较小、企业组织简单,管理系统是三者合一,决策、决策支持和控制执行由一个主体来实施。

(三)管理会计的概念

究竟什么是管理会计,至今尚无统一的定论,这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发展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受到多门学科的影响。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管理会计实质上是利用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采用会计、统计和数学的方法对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并对实际执行结果进行评价与考核,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管理会计不仅仅是被动地提供信息,它还主动参与企业的目标制定,计划落实,过程记录、反馈和改善,结果的评价和检查。这显然已不再是单纯的决策支持,而是管理控制本身。因此,我们可以将现代管理会计的实质定位为管理控制系统。管理控制系统是管理者提供影响组织成员,以落实组织战略的一系列方式或过程。这里的“控制”不是传统定义里的“控制”,它通常是作为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战略和目标是控制的出发点,计划是控制的依据,实际执行过程是控制的对象,差异分析和修正是控制的手段,考评是对结果的控制,也是对控制的总结。

由管理会计的定义可知,管理会计在这个管理控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通过管理会计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记录、反映,为管理控制系统的运行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

另一方面,管理会计通过沟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沟通企业内部各个层面的经营管理人员,主动渗透到管理控制的每一方面,具体表现为:提供SWOT分析,明确企业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这是企业战略确定的前提;将企业关键成功因素转化为衡量指标,从而明确了目标;将企业各种资源与目标对接,这就是计划或预算;进一步将计划或预算按权力和责任分解、落实,以形成责任预算;以此为前提构建新型反馈系统,并通过揭示偏差,分析原因,以评价业绩,并实施奖惩。

也就是说,管理会计在通过决策信息的同时,还涉及企业内部的组织控制,即通过责任中心的划分、预算指标的下达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中的责任权利相结合,形成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运行体系。管理会计系统的信息反馈,不但确保经营者能及时获取决策执行信息,以采取控制措施、纠正偏差,而且提供考评能有效地引导决策执行人员的行为,使之自觉地以企业目标最大为导向,从而实现系统的自动控制。只不过会计的系统控制与其他职能部门的直接控制不同,它强调目标设定、内部组织权责划分、信息反馈等系统运作环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调节来最终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调控。因此,管理会计本质上更是一个管理控制系统。

二、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

管理会计的职能是指管理会计本身客观存在的内在功能。作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是提供有效的经济信息,从而使企业管理人员能更加有效地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因此,管理会计极大地丰富了传统会计“核算”和“监督”这两项基本职能,综合地履行更广泛的职能,并从财务会计的这两项基本职能中分离出一些新的职能,主要包括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等几个方面。因此,管理会计的职能从财务会计单纯的事后反映扩展到将反映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时间链条,在企业管理上发挥出更大作用。

(一)预测

预测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预计推测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行为。管理会计的预测职能是指依据历史或现时的会计资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采用定量分析模型或定性分析手段,预计或推测企业未来经济业务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效益、现金流量等方面的影响,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管理会计的预测职能主要反映在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资金需要量预测等方面。

(二)决策 决策是在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前提下,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通过一定程序对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做出决定的过程。决策既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又是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管理会计主要以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的方式参与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料,严密地进行定量分析,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做出科学的决策。决策以预测为基础,通过预测提出企业实现一定经营目标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根据决策目标收集整理与各个方案有关的会计信息和其他资料,测算每个备选方案对企业产生的经济影响,并对能够实现某一特定经营目标的多个备选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权衡利弊得失,做出最优方案选择,为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规划

规划是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安排与筹划。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是通过编制各种计划和预算实现的。它要求在最终决策方案的基础上,将决策所确定的各个管理层次、每个业务领域以及不同时间范围内的目标落实到全面预算中,并对各项预算指标进一步分解,通过编制责任预算的方式,合理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经营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企业可以支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全面预算的实现,并为控制和业绩考核奠定基础。

(四)控制

控制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企业实际经济活动施加影响,使之能够按预定目标进行的过程。管理会计根据事先编制的预算,实时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发生的实际经济活动进行同步计量、记录和报告,及时将实际数据与预算数据进行对比,确定偏离程度,计算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确定相关责任。对不利差异提出改进措施,并在必要时对预算进行修订。通过控制职能,管理会计有效发挥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作用,确保各项计划目标的实现。

管理会计的控制职能主要由以下4个环节组成:

(1)制定控制标准。全面预算是企业的总体目标,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绩效的标准。为更有效地实施控制,需要将全面预算的各项指标按照企业内部划分的责任单位进行层层分解,编制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作为评价考核责任中心的标准。

(2)对实际经营活动运行状况进行连续计量和记录,收集实际经营活动的反馈信息,定期编制业绩报告。

(3)将实际经营活动的反馈数据同责任预算数据进行对比,确定差异程度,以分析各责任中心的工作绩效。

(4)对偏离预算的差异进行纠正,根据差异产生的原因,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活动,确保既定经营目标的实现。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与控制职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规划是控制的依据,控制是规划得以实现的保证。

(五)考核

管理会计履行考评经营业绩的职能,是通过建立责任会计制度来实现的,即在各部门明确各自责任的前提下,逐级考核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找出成绩与不足,从而为奖罚制度的实施和未来各自改进措施的形成提供必要的依据。管理会计的职能相互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会计循环。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决策是规划的基础,而规划既是预测和决策的综合反映,又是经营目标的具体化,还是进行控制、考核的依据。

三、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

对象是指观察和思考的客体,即指在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物。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即管理会计系统作用的客体。我们从管理会计作为管理控制系统的性质及其职能定位出发,认为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物与人两大方面。

(一)成本和收益

成本、收益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价值表现,因此成为管理会计的作用对象。

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取决于收入和成本两个因素,但相对来说,成本是决定经济效益的相对可控因素,是影响企业各项生产经营决策的首要因素。特别是在充分的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单一企业对于产品价格的控制能力趋于减弱,消费者主权意识趋向增强。在既定的市场价格条件下,成本高低成为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只有成本低于市场价格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成本低于平均水平才能获取超额利润。又由于成本作为价值指标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使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最终都能在成本中反映。这样,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内部各个管理层次必然以成本为控制的重心,而各项经营决策的主要关注点也是如何达到较低的成本。

同时,成本高低还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战略决策关注的首要因素。对于标准产品,企业能做的是在已有市场价格条件下,根据企业的生产成本来确定是否继续这一领域的经营及规模大小,也只有较低的产品成本才能承受削价竞争的压力,为市场竞争策略的制定提供充足的余地。可以说,较低的成本是获取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增强竞争实力的基础。对于新产品,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顾客愿意为这些功能支付的价格及新产品的成本是否能保证企业获利,如果成本不能控制在预计价格之下,新产品就失去开发和生产的意义。

所以,在现代市场条件下,成本不但是战术性经营决策的关键,而且也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关键。它自然会成为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研究对象。

但是,成本的重要性并不能使其成为对象中的唯一性。毕竟企业的目标是企业价值,而企业价值的表现是全方位的。成本是首要因素,但绝不是唯一因素。最优化的企业决策并不能单纯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只有将成本与其所产生的效益结合起来,成本才是有价值的。因此,管理会计进行规划和控制时,实质上所关注的是成本及其所产生效益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各种层次上的相关收益。无论是对项目或是对组织,我们均应从收益的角度确定目标,监控目标实现的过程和结果。

(二)组织与行为

组织与行为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对经营活动的成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组织行为学对管理会计的重要影响,使得组织和行为必然成为现代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的对象。

组织是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的建立起来的集体。组织和行为是管理控制系统的灵魂。企业的目标将分解成各个组织的功能,各个组织的功能再分解为各个岗位的功能,各个岗位的5 功能进一步分解为各项作业,从而引发人的行为。可见,行为是对组织功能的保证,而组织是对企业目标的保证。

管理控制系统必须将企业的目标细化到每个组织,从而形成一个以组织为依托的全员行为责任体系。为此,一方面,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组织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组织与行为对企业目标实现的影响,并对低效或无效的行为和组织进行全面的整合,构建有效的组织和行为体系;另一方面,管理控制系统必须与企业组织相适应。按照企业的特定组织结构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是进行成本、收益管理的必要前提。作为责任组织,必须有十分明确的、由其可以控制的业务活动范围,而其行为目标应该是使其责任范围内的资源获得最佳利用。

因此,管理会计系统还必须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它通过明确人在组织中的地位,通过明确各自的岗位、责任、权力、利益,将员工的作业内容、作业程序和方法、作业要求、业绩指标及考核予以规范,以制度的方式告诉员工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从而建立起与企业管理控制过程相渗透的行为规范与标准体系,进而使之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机制。

此外,管理会计还必须处理好组织、行为与企业目标的协同问题。目标确定就是通过系统分析企业内部各个组织、各种资源的相互协调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通过事前的预测、决策、规划,妥善确定并分解落实企业目标;过程控制就是通过动态地分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资源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行为,控制偏差,通过事中的管理,保证企业目标更好地实现;业绩评价则通过综合分析评价各个组织、成员的行为结果、各种资源的效益状况和各种环境对结果与状况的影响程度等,承上启下,通过事后的管理,完善并进一步优化企业目标。显然,组织与行为也自始至终是管理会计思考的对象。

四、管理会计的作用

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中,体现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责任考核评价等管理职能的一个管理控制系统,在企业整个管理控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管理会计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记录、反映,为管理控制系统的运行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管理会计根据管理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专门的方法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加工,为制定决策和计划提供信息,并作为管理团队的重要成员参与制定决策和计划的过程。

另一方面,管理会计通过沟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沟通企业内部各个层面的经营管理人员,主动渗透到管理控制的每一方面:将企业关键成功因素转化为衡量指标,从而明确了目标;将企业各种资源与目标对接,这就是计划或预算;进一步将计划或预算按权力和责任分解、落实,以形成责任预算;以此为前提构建信息反馈系统,并通过揭示偏差,分析原因,以评价业绩,并实施奖惩。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二)第二节

管理会计的中外发展史

会计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企业经济信息的需求,而这一需求又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变化的。相对于财务会计而言,管理会计的历史仅有百年而已。追寻它的发展轨迹,我们6 可以找到清晰的脉络,即经济环境的变化引起公司组织结构的调整,相应地改变了公司管理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管理信息的需求,而对管理信息的需求便推动了管理会计的萌芽、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脉络

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是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会计分支。从发展历程看,西方管理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及管理科学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成本决策与财务控制阶段(20世纪20年代~50年代)

从客观内容上看,管理会计的实践最初萌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雏形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正式形成和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20世纪7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

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近代会计与当时以经验和直觉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方式相适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所无法克服的粗放经营、资源浪费严重、企业基层生产效率低下等弊端同大机器工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于是,取代旧的落后的“传统管理”的“科学管理”方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应运而生。

20世纪20年代,泰罗提出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管理为核心的科学管理学说在美国许多企业中受到重视。在以泰罗与法国的法约尔为代表人物的“古典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管理实践中先后应用了以确定定额为目的的时间与动作研究技术、差别工资制和以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为主要特征的预算管理和差异分析,以及日常成本控制等一系列标准化、制度化的新技术新方法。这一切对片面地强调事后反映职能的传统会计提出了严峻挑战并产生了巨大冲击。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计必须突破单一事后核算的格局,采取对经济过程实施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的技术方法,更好地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

伴随着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会计开始了由近代会计向现代会计转变的进程,原始的管理会计也初见端倪。20世纪初,在美国企业会计实务中开始出现了以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和“预算控制”,这标志着管理会计的原始雏形已经形成。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在世界上可谓一枝独秀。经济的复苏带动了企业的活力,管理者们开始重视内部管理信息,并加强了理论的学习,同时将其指导于实践。由于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重局部、轻整体,二战后期逐步被现代管理科学所取代,形成了主要致力于加强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与管理,尤其是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预测与决策、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前事中规划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在此基础上,以杜邦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倡导并发展了以投资净利率指标为核心的杜邦财务指标体系,用来衡量各个部门的效率和整个企业的业绩。管理会计形成了以预算体系和成本会计系统为基础的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体系,在这一形势驱使下,管理会计的研究得到世人的关注。

由于管理会计从理论和方法都得以发展和完善,各种分析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也日趋普遍和系统化,最终形成了独立于财务会计的现代管理会计,并在1952年,国际会计师7 联合会年会正式采用“管理会计”来统称企业内部会计体系,标志着管理会计正式形成,自此现代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二)管理控制与决策阶段(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的繁荣使得人们有动力和保障去进行科学研究。随着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被广泛引进到管理会计领域,加上新技术如电子计算机大量应用于企业流程管理,管理会计向着精密的数量化技术方向发展。

投入产出法、线性规划、存货控制和方差分析等计划决策模型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建立了有关流程分析、战略成本管理等理论与方法体系,极大推动了管理会计在企业的有效应用,管理会计职能转向为内部管理人员提供企业计划和控制信息。

但由于管理会计对高新技术发展重视不足,且依旧局限于传统责任范围并主要强调会计方面,其发展不但落后于技术革命,而且落后于新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管理会计学者对新的企业经营环境下管理会计发展进行了探索,质量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层出不穷,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管理会计完成了从“为产品定价提供信息”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转变,由成本计算、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发展到管理控制与决策阶段。

因此,可以说20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是西方管理会计发展的全盛期。这种繁荣一方面表现为大量的有关管理会计的研究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出现,当今中西方管理会计的教科书的内容大多取材于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管理会计职业组织的建立和管理会计师职业的产生。英美国家都相应在70年代前后建立了专门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和主办管理会计师的职业考试。这种职业化和专业化既是管理会计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也极大地推动了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的经济从整体上看是持续增长的,这也推动了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同时这一阶段突飞猛进的高科技产业和信息技术则为传统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帮助。例如,高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适时管理”(Just-In-Time)、“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等都对管理会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强调企业价值创造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流动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和依赖程度日益增强,技术进步导致产品寿命缩短,企业之间因产品、产业链的分工合作日趋频繁,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客户需求等尤为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会计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对决策相关性的冲击,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也迫使管理会计在管理控制方面要有新的突破,需要从战略、经营决策、商业运营等各个层面掌握并有效利用所需的管理信息,为此管理会计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宏观性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比如,阿里巴巴的阿里云,可以通过云计算对客户的所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判断客户的信用情况、供货或消费倾向、是否可以放贷等。这是管理会计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二是精细化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主要是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更加精细。比如,运用平衡计分卡将企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不但抵制了信息的庞杂性和不对称性的干扰,而且为企业提供了有效运作所需的可量化、可测度、可评估的各种信息,有利于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与此同时,管理会计在西方公共管理中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管理会计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管理,基于管理具有相通性这一认识,一些国家也尝试将管理会计引入公共部门管理之中,并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在全世界范围推广。

20世纪70年代以前,政府管理会计主要运用于对公共服务领域进行成本控制、加强预算管理等。20世纪70~80年代,通过预算、成本、绩效等实践推动了政府管理会计的发展,但仍主要局限于预算编制和控制。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公共管理思想使政府组织和第三部门领域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倡导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最大限度地重视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西方公共管理改革实践中,企业管理会计方法被广泛应用,其内容和范围也不断拓宽,促进了各国政府实现由注重投入(input)向注重产出(output)和结果(outcome)转变,进一步发挥绩效与战略管理的重要作用,推动了“5E”(Economy经济、Efficiency效率、Effectiveness效果、Environment环境、Equity公平)目标的实现。但由于企业具有自主经营决策权,而公共部门受较多制度规定约束,管理会计在公共部门的发展总体上滞后于企业。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管理会计”一词引入中国不过30余年,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老一辈会计学者对西方管理会计的关注和引进。但部分管理会计实务实际上早在建国初期就开始了。可以说,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经历的是实务领先于理论,而后再由理论推动实务这种相互促进、齐头并进的轨迹。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的生产计划由国家统一确定下达,企业的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成本计划及其完成情况成为考核国营企业的重要手段。为此,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得到应用和推广,起到了降低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内部责任会计实际上就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企业改革围绕放权让利不断深化,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一批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国有企业将目光转向市场和企业内部管理。与之相适应,管理会计由之前的执行性管理会计转变为决策性管理会计。

70年代末期,企业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形成了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责任会计体系。80年代末,与经济责任制配套,许多企业实行了责任会计、厂内银行,责任会计发展进入一个高潮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依靠质量、成本以及管理方面的优势在市场中竞争。西方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在我国会计界引起了广泛讨论,成本性态分析、盈亏临界点与量本利依存关系、经营决策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等管理会计理念和方法,在我国许多企业中运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向管理要效益、着力挖掘财务信息中价值创造的潜力成为我国企业的迫切任务,逐步形成了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会计理念。

同时,管理会计也广泛应用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践之中。比如,从上到下编制的绩效预算,预算执行中的有效控制、制定效益目标、明确责任制、制定绩效考核清单,建立适应单位内部财务和业务部门畅通联系的信息平台,及时掌控预算执行和项目进度,深入开展决算分析与评价,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通过管理会计工作,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从以上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管理会计作为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的一个会计分支,其职能作用从财务会计单纯的记账、报账和核算扩展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管理会计人员深度参与管理决策、制定计划与绩效管理,帮助管理者制定并实施组织战略。加快管理会计发展有助于企业效益和经济绩效的提升,有助于政府部门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效能的提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大幅提高,管理会计作为单位管理中决策支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拓展应用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管理模式不断变革、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现实,在集成数据处理、长期与短期决策平衡、不确定性风险识别与规避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单位提供更多财务信息系统所不能提供的、更高层次的信息支持,更好地发挥价值创造的作用。同时,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各国政府及非政府部门在管理过程中也要进一步运用管理会计的理念、技术与方法,提高管理效能。

第三节

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现代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管理会计作为管理与会计的结合,与管理科学具有密切的渊源,它由于管理科学的产生而萌芽,伴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由此而决定了它首先具有管理学属性和相关的管理理论,因此成为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作为经济领域的一门学科,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济学属性,微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也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19世纪末,经历了南北战争的美国经济百废待兴,然而其劳动力奇缺,劳动生产率低下,传统的经验管理在经济管理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如何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便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问世。它倡导应对劳动者的作业动作和时间进行研究,并用精确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单纯经验,实施作业管理,由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应该在动作和时间研究的基础上有科学根据地制定;(2)计件工资制是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极大刺激作用的付酬制度;

(3)计划职能应与执行职能分开,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承担制度标准、拟定计划、下达命令、比较差异等职能;(4)成本信息应该及时报告;

(5)生产成本中有一部分是“固定不变”的。

科学管理导致了管理会计的萌芽。正是为了配合科学管理的实施,会计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专门的记录和反映,从而出现了与传统财务会计所记录和反映的不同性质的事项。具体有:

(1)标准成本制度的萌芽。科学管理在动态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标准时间和标准工资,并据以实际执行,从而出现了标准人工成本的概念。此概念进一步推广应用于材料和费用管理,就形成了管理会计中成本控制的重要方法,即标准成本制度。

(2)日常控制和管理。传统会计通常采用对“已经发生了的经济活动”进行定期报告的方式,主要侧重于事后分析。科学管理认为事中的管理更为重要,所以要求每日提供与成本相关的业务报告,并与事前制定的标准相比较,进行差异分析,据以实施日常控制。这是管理会计区别于财务会计的重要特征之一。

(3)成本性态分析。“在大多数企业中,间接费用等于或超过给工人的直接工资„„因此,当产量按比例增加时,付给工人较高的工资永远是节省的,因为每件产品间接费用降低的比率大于工资的增加。从生产成本考虑,许多企业家不了解产量对成本的影响,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赋税、保险费、折旧、租金、利息、薪金、办公费、推销费、动力费等,无论企业产量多少都大体保持一致。”正是泰勒的这一论述,揭开了成本性态研究的序幕,为管理会计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成本问题——成本性态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行为学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是20世纪40年代针对科学管理的不足而产生的、专门研究人类行为的客观规律的学科。它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基本理论,探索如何根据人类行为的规律来构建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和激励人们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人力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梅奥、组织行为学家马斯洛等。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观点包括:

(1)人是企业最关键的资源。但人又是社会人,其需求是多层次的:既有生理的需要,也有心理的需要;既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

(2)人的需要引发了人的动机,人的动机产生了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决定了目标的实现。(3)企业中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人们自发组成的“小团体”,它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

(4)领导方式和行为极大地影响着员工的士气。赋予大家一定的自主权,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组织行为学促成了管理会计由“物本观”向“人本观”的转变。组织行为学理论告诉我们:人是万物的主宰,企业管理不能只重视物力和财力,更应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运用。作为管理控制系统的管理会计,就必须在规划和控制两大方面均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根据人类行为的客观规律,寻找激发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具体有:

(1)激励机制的运用。激励即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即促使人们由被动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到积极、主动地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过程。由于人的行为是动机决定的,而人的动11 机又是由人的需要所引发的,因此,通过分析了解人们的具体需要,将其转化为目标激励因素,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但人类需求的多层次性,决定了目标激励因素的多元性。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的基本需求和生理需求尚得不到很好满足的情况下,物质奖励是较好的激励因素。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物质奖励便会失去其对行为的激励引导作用,此时就应该运用更高层次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作为激励因素,才能激发新的行为动机。

因此,管理会计就需要研究特定时期、各特定企业的激励因素,并将其与企业目标相联结,以促使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2)领导方式的选择。领导方式主要有命令式和参与式两种:命令式即高度集权,下属只能被动地接受上级下达的命令;参与式即适度分权,下属能够在其职权范围内参与管理。在人的精神需求中,往往都存在“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领导的信任和重视、适度的分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权力的下放必须适当,不能导致失控和失调;而且,拥有一定权力就必须承担一定责任,以形成约束机制。

(3)责任会计的建立。责任会计是组织行为学在管理会计运用上的具体体现。它是根据分权的思想划分责任中心,根据激励和约束的要求编制责任预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责任核算和考评。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管理会计在建立责任会计制度时,应注意:

一方面,在划分责任中心时,既要考虑责权范围,也应该考虑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全面提高。

另一方面,责任预算在责任会计中具有明确目标、控制依据、考评标准等职能作用,但它对人们的行为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其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责任预算明确和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利于实施有效的控制;员工参与责任预算编制的程度越高,其积极性、主动性越能充分发挥,员工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程度也越高,预算目标的实现越有保证。其消极影响则有可能是:将责任预算绝对化,甚至将其看作“管、卡、压”下级的工具,从而使上、下级之间采取对立心态:或不积极配合,凡事立足于“本位”,一味“讨价还价”;或将自身利益凌驾于企业利益之上,导致利己主义行为。因此,在建立责任会计,编制责任预算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组织行为学,正确引导人的行为,尽量避免其消极影响,应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信息经济学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信息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的、从经济学角度全面研究信息成本和信息效益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和解决信息时代的信息“质量”问题。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F·Marklup、美国社会学家M·U·Bright等。

信息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是:信息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它与其他所有资源一样,具有效益和成本。信息的效益来源于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因为信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数据、信息等,它是经过处理,从而成为对使用者有意义的数据,是对现在和将来的决策具有现实价值的消息,它能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因而是有价值的。信息的成本则取决于信息的获取代价。因为数据、消息必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称其为信息,而在加工处理过程中必然要发生各种相应的耗费,从而形成信息的成本。因此,信息的“质量”不仅取决于信息决策有用性,12 即其价值大小,更关键的是取决于其“净值”的大小,即通过信息效益与成本的比较所确定的效益大于成本的“净值”。

现代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实现其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产出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相关的信息,因此,信息质量至关重要。信息经济学的引入,改变了传统、在不计信息成本基础上的对信息质量的认识,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系统时,必须全面衡量信息效益和信息成本,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既有用又经济的信息系统。

1.信息成本

信息成本,即为获取信息所付出的代价,包括内部信息成本和外部信息成本。外部信息成本主要指各种信息咨询费;内部信息成本即企业内部发生的各种获取信息的相关成本,如信息系统运行成本,即信息系统在对各类数据进行日常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发生的人工成本和其他费用,包括软、硬件及电信资源的使用成本等。

2.信息效益

信息效益,即获取信息所得到的收益,其确定较为复杂,通常是指取得或追加该信息所能产生的预期效益与不取得或追加该信息所产生的决策效益之差额。

(四)代理人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代理人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科斯的产权理论,但直至70年代才真正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重视,它是以研究委托人和代理人关系为主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其目的在于协调并且正确处理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的权、责、利关系。其主要观点是:

(1)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实质上是建立在“分享”原则基础上的权、责、利契约关系。(2)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客观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因而需要相互协调。无论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还是企业内部各级责任部门之间,实质上都是一种层层委托代理的关系。因此决定了代理人理论在管理会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运用。主要表现在:

(1)代理人理论对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关系的分析,使管理会计系统处于愈加重要的地位。在代理人理论体系中,管理会计对促进委托人利益最大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决策前信息的提供,有助于决策者(委托人或代理人)增加对于未来环境的认识,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代理人对委托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是关于决策执行结果的信息提供,使委托人能将代理人的报酬计划和经营业绩联系起来,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根据契约规定分享经营成果,这对于激励代理人为委托人利益而努力是相当重要的。这种对于管理会计信息价值的确认,强调了管理会计信息对于人的行为的调节作用,使管理会计系统真正成为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统。

(2)代理人理论的“分享”原则丰富了责任会计的理论和实践。在具有多种不确定性情况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就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对于上述风险的承担问题,有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经营风险完全由代理人承担,委托人不负任何责任,如固定利润上交额的承包计划;另一种是经营风险完全由委托人承担,即只对代理人采用固定薪金制度。前者有利于调动代理人的积极性,但会导致委托人对企业经营成果的不关心。后者则对代理人的激励作用较差,结果都会对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的利13 益产生影响。因此,代理人理论认为应在风险分担和利益分享之间取得平衡,以对代理人和委托人都产生最好成绩的激励作用。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强调可控性原则,要求只按照责任人可以控制的因素和范围来进行业绩评价,这无疑是正确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代理人理论的要求。

但这种传统理论忽略了风险分担问题,在出资者和最高管理层之间强调可控性,将管理者的责任和不确定性的影响隔离开来,实际上是由委托人承担了所有风险。事实上,委托人和代理人同时处于不确定的随机环境中,可控和不可控都是相对的,只有正确考虑两者之间的风险分担,才能使责任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有效地影响企业及各个环节的行为,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对于风险共享原则的重视和研究,无疑进一步地丰富了责任会计的理论和实践。(3)代理人理论使信息经济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进一步具体化。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委托人所获取的关于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远不如经营者直接、具体和广泛,因此,从有效决策以有利于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角度,委托人必须给予代理人相应的经营自主权。但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代理人的决策可能偏离委托人利益最大的目标,于是,委托人要对代理人的行为加以监督和激励,以使这种目标和利益的偏离减到最小。这样就需要从信息经济学的信息效益和信息成本的比较出发,有效地设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使业绩评价制度和内部的权力分解相适应,可以在分权和控制之间达到平衡,信息经济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得以进一步具体化。

(五)权变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权变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一种企业管理理论,其主要观点为:没有任何一种管理方法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所谓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该是根据特定时期、特定企业的内外环境和条件,权宜应变,灵活掌握。具体有:

(1)企业组织结构模式应该视企业情况而定,没有普遍适用于所有企业的统一结构模式。由于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其组织结构必须与外部环境和内部生产工艺技术特点相一致。(2)企业管理方式应该视企业情况而定,尤其对人的管理,“X理论”和“Y理论”分别会在不同群体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不同的系统设计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控制效果。权变理论的引入,要求我们在进行管理会计系统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该系统的各种相关环境因素及其作用影响,必须结合企业的具体环境、特征,而且尽可能使之具有灵活性,以顺应相对经济社会环境多变的需要。所以,一个管理会计系统是否优秀取决于它能否完全适应特定时期企业管理控制的需要,并且随同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发展,而不在于它在理论上或数学模型上是否完美。这就是说,就管理会计系统和方法而言,没有绝对的最好,也不能一刀切,必须重视其个体特征,能够满足特定内外环境下的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系统、方法就是好的系统、方法。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三)二、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识同时具有无限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这对矛盾迫使人们不得不依据已掌握的事实做出合理推断,以认识和改造世界。这种推断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但又必须接受事实的检验。依据有限事实而做出的合理推断,便称为假设。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是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前提,它是针对管理会计领域中存在的某些尚未确知或无法验证的事物所做出的合乎逻辑的推断或命题。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交融性,财务会计的某些基本假设在管理会计中依然存在,但根据现代管理会计的本质和职能特征,应该赋予它们新的内涵。

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五个方面:

(一)多层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规范了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与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假设所不同的是:管理会计的会计主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它既可以是独立经营单位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各个层次的责任单位。比如:全面预算的空间范围往往是独立经营的企业,从而将其与企业之外的各相关团体,如其控股企业、关联企业的预算相区分;责任会计的空间范围则是企业内部不同责任层次的责任中心,从而将各级以及各个责任中心的经营责任和业绩相区分。管理会计的会计主体主要视管理当局的控制目标和具体需要而定,没有强制规定。

(二)持续经营假设

管理会计中持续经营假设与财务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的含义一样,即假定管理会计的主体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管理会计为计划、控制、评价所确认、分析、传递的财务信息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的。管理会计中资产、权益的分类,是以财务会计的分类为依据,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管理会计在资本预算中的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是建立在未来预期的现金净流量可实现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有赖于企业的持续经营假设;本量利分析、经济批量的确定、预算的编制和实施等等,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才有意义。由此可见,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下,管理会计的决策对象及其方法体系才能保持稳定和有效。

(三)灵活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范围。为了在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下及时地提供管理会计的信息,会计分期的假设是必不可少的,其意义与财务会计相似。但由于管理会计的目标特征,决定了对管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更高,因此,管理会计中的会计分期与财务会计中的会计分期并非完全相同,管理会计的会计分期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比如:各责任中心的现金流量报告、业绩报告的报告期可以是日、周、旬、月;资本支出预算和长期筹资预算的时期却可以长达若干年甚至数十年。管理会计进行会计分期主要应根据其业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和企业管理的具体要求而定,无强制要求。

(四)理性行为假设

理性行为假设包含两重意义:第一,由于管理会计在履行其职能时,往往需要在不同程序或方法中进行选择,就会使其工作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的主观意志影响,因此,管理会计假定,管理会计师总是以设法实现管理会计工作总体目标为动机,能够采取理性行为,自觉地按照科学的程序与方法办事;第二,假定每一项管理会计具体目标的提出,完全出于理性或可操作性的考虑,能够从客观实际出发。既不将目标定得过高,也不至于含糊不清,无法操作。

(五)充分占有信息假设

充分占有信息假设从信息搜集及其处理的角度提出,一方面,管理会计采用多种计量单位,不但充分占有和处理相关企业内部、外部的价值量信息,而且还占有和处理其他非价值量信息;另一方面,管理会计所占有的各种信息在总量上能够充分满足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要求。

三、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要求

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的职能,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应具备七个基本要求。

(一)相关性

有用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相关的信息。所谓“相关”,是指对决策具有影响或对预期产生的结果有用。所谓相关信息就是能够帮助使用者了解过去、预测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去证实或纠正以前预期的情况,从而是具有决策影响能力的信息。管理会计必须提供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忽视了信息的相关性将可能误导决策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相关与否是相对而言的,与某些决策相关的信息不一定与另一项决策相关。与某使用者相关的的信息不一定与其他使用者相关。因此,管理会计必须根据特定的使用者和具体决策,区分相关和无关事务,并汇集和传递各种相关信息。

(二)可信性

信息的可信性包括可靠性和可理解性两个方面。

可靠性是指所提供的未来信息估计误差不宜过大,必须控制在决策者可以接受的一定可信区间内。可靠即准确,是指信息能够合理,不受错误或偏见的影响,能够真实地反映其想反映的东西。不可靠的信息对管理者是无用的,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也是作为有用信息的基本要求。它规范的是管理会计信息内在质量的可信性。由于管理会计所针对的主要是各种未来的事项,管理会计的信息常常会在假设和估计的基础上产生,因此对于管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难以如财务会计那样用“精确”“可靠”来衡量,但应尽可能客观、准确、完整。

可理解性是指信息的透明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不至于导致决策者产生误解。它规范的是管理会计信息外在形式上的可信性。

(三)及时性

正因为管理会计主要针对各种未来事项,所以信息是否及时也是影响其是否有用的重要方面。在风云莫测的经济环境中,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管理者要提高管理效率,需要获取最新的信息,所以,管理会计的信息传递越快越好。当然,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存在相互矛盾的一面:通常,越是及时的信息,因其不确定性因素越多,其可靠性往往缺乏保证;反之,要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往往需要通过更多的调查、研究,从而又将影响其及时性。因此,对及时性原则不能绝对地理解,较好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信息使用人的需要,在及时和可靠之间进行权衡,尽可能实现两者的均衡。

(四)一致性

管理会计实施控制和评价都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而只有具备可比性,即前后一致的信息才可以用于比较,因此,管理会计提供信息还应该遵循一致的原则。在此,一致性主要是指用于形成管理会计信息的概念和方法必须一致。比如,在管理会计短期决策中,共同的16 固定成本作为不相关成本,决策者将会以边际贡献的大小作为决策依据,此时,方案相关的机会损益也应同样以边际贡献来衡量,保持一致。除非以新的基础提供的信息具有更高的价值,即能增强其有用性,否则应尽可能维持管理会计信息的一致性。

(五)经济性

所谓经济性,即成本与效益相权衡,效益必须大于成本,即所得大于所费。信息虽不同于一般商品,但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它也有相应的成本、效益,自然存在两者相比较的问题,因此也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即,管理会计系统设计、管理会计模式及方法的选择、管理会计信息揭示的详略程度等等,都应该在经济原则的指导下,以效益大于成本作为其可行性的前提。

(六)重要性

虽然管理会计并不需要像财务会计那样,利用重要性原则来修订全面性原则,但也强调在进行信息处理时,应当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对关键的会计事项,认真对待,采取重点处理的方法,分项单独说明;对次要事项,可以简化处理,合并反映;对于无足轻重或不具有相关性的事项,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要做到重要性要求,必须考虑到经济性和相关性要求,同时它也是实现及时性要求的重要保证。

(七)灵活性

尽管管理会计也十分讲求其工作的程序化和方法的规范化,但必须增强适应能力,根据不同任务的特点,主动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提供不同信息,以满足企业各方面管理的需要,从而体现灵活性的要求。

四、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管理会计内容与方法的构成必然受到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指导。管理控制系统的运行包括目标确定、目标落实和目标实现、结果评价三个主要环节,它们离不开管理会计的规划与控制职能。管理会计的内容与方法体系必须围绕管理会计的实质(管理控制系统)及其职能而构建。

管理会计的内容与企业内部管理程序相适应,与管理会计的职能相对应,包括“规划与决策会计”“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两部分。20世纪60年代以前,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本量利分析、差异分析、决策分析、责任会计制度等几个内容。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会计不断吸收现代管理科学、运筹学、预测和决策技术等研究成果,使其内容更加丰富。需要强调的是,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企业管理当局对信息的需求决定了管理会计的信息提供。由于不同企业内部管理中对信息的要求差别很大,并且可能随时进行调整,因此管理会计的内容很难有一个统一且固定的模式。管理会计包括哪些内容,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定型,也没有形成一个完全公认的范围。

(一)规划与决策会计

规划与决策会计在现代管理会计中居核心地位,它是在预测企业经营前景的基础上规划未来并参与决策。它是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和数据,运用特定的科学方法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和各项经济指标(销售、成本、利润和资金等)进行预测分析,并采用专门的决策方法对企业经营的和投资有关的问题进行决策分析,然后将预测和决策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用数量化的形式加以汇总、平衡,编制企业的全面预17 算,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使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即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内容包括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和预算管理。

(二)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

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是对企业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经营活动进行监控,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将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数或标准数进行比较,计算并分析差异,对有关部门或人员的工作质量和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以保证企业各项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主要内容包括存货控制、标准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制度等。

五、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及基础信息收集

(一)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管理会计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边际分析法等内容。这些内容为“规划与决策会计”和“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和整个经营过程。

1.成本性态分析法

成本按其性态分类,就是根据成本总额与业务量的关系,将成本划分为以下三类:(1)固定成本(2)变动成本(3)混合成本

成本按其性态进行分类,可以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把握成本的各个组成部分与业务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动规律,从而为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奠定基础。

2.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法是以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通过研究一定期间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来进行各项分析的一种方法。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可以进行各项预测、决策和控制分析,对企业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3.边际分析法

经济学概念中的“边际”是指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即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因变量会因此改变的量。在经济学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函数,可求出不同的边际,如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效用、边际消费、边际储蓄等。边际分析的实质是研究函数和在边际点上的极值(即研究因变量在某一点递增、递减的规律)。边际点的函数值就是极大值或极小值,边际点的自变量是做出判断并加以取舍的最佳点,据此做出决策。

4.成本效益分析法

在企业经营决策中,不同的决策会形成不同的成本概念(如差别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和相应的计量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以此为基础,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的净收益进行对比分析,以判别各有关方案的经济性,是企业用来进行短期经营决策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5.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将长期投资方案的现金流出(投资额)及其建成投产后每年能实现的现金流入,按复利法统一换算为同一时点的数值(现值、终值)来表现,然后进行分析对比,以判别有关方案的经济性,使各方案投资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建立在客观可比的基础上。这是企业用来进行长期投资决策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

6.战略分析法

管理会计进入战略管理发展阶段后,吸收了战略管理的一些理论方法,如SWOT法、PEST法和价值链分析法等。这类方法为企业进行经营战略分析、战略决策和规划时使用,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基础性方法。

(二)管理会计的基础信息收集

对决策有用信息的产生往往涉及对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分析、对过去的评价和对未来的预期。因此,管理会计不仅拓展了会计的视角,使会计由财务会计的单纯事后反映发展到分析过去、筹划未来,由一个被动的信息系统发展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而且,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中也更多地采用了各种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因此带来了数学模型应用中的取数问题。这一取数分析过程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它是管理会计方法应用中关键的基础性问题。

1.数据类型

管理会计的定量分析既包括对未来事项的规划分析,也包括对已发生事项的控制分析。这些分析中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一是按照数据涉及的时期,可以分为历史数据和未来数据。历史数据是关于过去事项的记录和说明,准确度较高,应用中主要考虑其分析对象的相关程度及其详细程度是否能满足管理会计分析方法的需要。未来数据是关于未来事项的预计和判断,一般要采用特定的取数分析方法来收集,其准确及详尽程度取决于所采用的取数分析方法,以及被反映事项的特定性质。

二是按照数据反映的对象,可以分为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内部数据是关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关信息资料;外部数据是关于市场、行业等企业外部环境变动的信息资料。前者的准确程度较高,后者相对于前者来说获取的难度较大,准确性也较低。

三是按照数据的性质,可以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有关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价值计量信息,如有关收入、成本、利润信息等;非财务信息是有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的非价值计量信息,如有关产品的废品率、生产周期等。有些非财务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为财务信息,如废品率的高低影响成本的高低,但有些无法直接转换,如生产周期信息。

2.取数方法

取数方法即获取数据的方式。视数据类型的不同,管理会计师人员可以采取不同方法获得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取数方法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直接调查法和间接调查法。

直接调查法是以获取数据为直接目的而专门组织的调查活动,常用于获取难以从间接渠道获得的信息。这种方法往往涉及较多的人力资本投入,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在管理会计的取数分析中应用较少。间接调查法是通过非直接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是管理会计取数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有三种具体方式:

(1)查阅。它是最常用和普通的取数方法,即通过对有关账簿、内部资料和公开发表报刊的查阅来获取所需要的数据,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历史数据的获取,查阅的可以是企业内部数据,也可以是外部数据。

(2)咨询。即通过向专家、咨询机构或其他企业查询、委托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的取数方式。一般来说,这种取数方法所获取的数据有较高的权威性、信息可靠程度较高,但相应的取数成本较高,一般用于较为重要的关于未来的外部数据的获取,如对新产品销售前景的预测、投资方案所涉及现金流量的确定等。

(3)经验判断。即由分析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判断,决定分析中应用的参数值。由此可见,各种取数方法各有利弊,实务中通常是结合使用。3.取数风险与取数成本

取数风险是由于所获取的原始数据不能达到基本的质量要求而导致分析结果的不确定,即由于原始数据在相关、准确方面的欠缺,而使分析结果不准确或与客观环境变化不相符合的可能性增加。

取数成本即获取数据所付出的代价,它包括外显成本和隐含成本两类。所谓外显成本是在数据获取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所谓隐含成本是由于所获取数据不能达到必需的质量要求,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而带来的损失。

由于上述取数风险的存在,取数不当就可能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例如,由于新产品市场销售情况的数据确定不当,就可能导致新产品生产、定价决策的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业绩评价的不准确可能影响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效益等等。

取数的外显成本和隐含成本往往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取数范围越小、方法越简单、渠道越单一,取数的外显成本就越低,但取数风险加大,取数的隐含成本增加。因此,降低隐含成本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增大取数范围、选择更为科学和可靠的取数方法及渠道来增加数据的相关性、准确性和保证其充分性,以增加管理会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但相应的,这种做法又会增大取数的外显成本。所以,基础信息系统的建立必须进行成本与风险的权衡,在将取数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条件下使取数成本最小。

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体系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四)第四节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会计从传统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之后,与财务会计共同构成现代会计学的两大分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各自包含不同的内容,同时也具备不同的功能,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财务会计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根据系统且严密的会计假设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以特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完整的会计处理程序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最终通过定期编制的财务报表提供相关的企业经济信息,集中概括地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管理会计是根据财务会计资料和有关资料进行重新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参与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业绩考核等管理活动。通过分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管理会计的本质,掌握管理会计的特点。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来源相同

管理会计所需的信息很多来源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两者加工、处理的都是企业经营资金运动所产生的信息。财务会计是采用“取得或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这一固定的会计程序及其相应的核算方法,直接对经营资金运动所产生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管理会计所需的经济信息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它对财务会计子系统提供的财务信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采取专门的方法进行再加工、处理或延伸,从而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它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与再利用。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工作对象相同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工作对象都是企业的经营资金运动。但管理会计的工作对象在时间上侧重于企业现在的(正在进行的)和未来的经营资金运动,在空间上侧重于企业局部性21 的和特定的经济活动;而财务会计的工作对象在时间上侧重于企业过去的(已经发生的)经营资金运动,在空间上侧重于企业全局性的经济活动。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最终目的都是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服务。财务会计通过定期向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财务报表,使它们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会计也可使企业管理者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管理会计更是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一)服务对象不同

管理会计工作的侧重点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遇到的特定问题,以专门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关预测决策和控制考核的信息资料,具体目标主要是为企业内部服务,所以管理会计又称为“内部会计”。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是通过对企业日常活动的记录,登记账簿,定期编制有关的财务报表,向企业外界经济利益关系的团体和个人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体目标主要是为企业外部服务,所以财务会计又称为“外部会计”。

虽然管理会计侧重于对内提供信息服务,财务会计侧重于对外提供信息服务,但这一区分并不是绝对的。管理会计所提供的有关信息,与企业外部各信息使用者也息息相关。一些原属企业内部的报表现已列为对外报送的报表,如用于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状况的“现金流量表”,它便于企业外部有关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以及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并作出相应的决策。由此可见,管理会计在对内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对外提供服务。同样道理,财务会计提供的报表信息和一系列有关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规划、决策、控制和分析评价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财务会计在对外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对内提供服务。

(二)工作重点不同

管理会计的作用时效不仅限于分析过去,而且还在于能主动地利用已知的财务会计资料进行预测和规划未来,同时控制现在。管理会计面向未来的作用时效是放在首位的,而分析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财务会计的作用时效主要在于反映过去,对此,无论从它坚持客观性原则,还是遵循历史成本原则,都可以证明其反映的职能是过去实际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

(三)遵循的原则和依据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不同

管理会计可不受会计基本假设、公认的会计准则的约束,完全根据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来选择实施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在工作中可灵活运用预测学、控制论、信息理论、决策原理、目标管理原则和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其所使用的许多概念都超出了传统会计的基本概念框架,完全服从企业管理决策的特定要求。财务会计工作必须遵循会计基本假设和《企业会计准则》,以保证其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致性和空间上的可比性。它们是规范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行为准则,其基本概念的框架结构相对稳定。

(四)时效性不同 财务会计需要定期(月份、季度、半年度、年度)编制财务报表,对外报送会计信息,时间固定,没有弹性。管理会计信息的提供可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在任何期间编制管理报表,在时间间隔上没有统一的要求,不固定时间,时间跨度有较大的弹性。因此,管理会计在信息提供的时效性上远高于财务会计。它不仅要反映过去,还要控制现在,预测和规划未来。

(五)工作主体(范围)的层次不同

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划分更加灵活,可分多个层次。管理会计着重考虑局部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影响,同时面向企业整体和各个组成部分,工作主体的划分可大可小。管理会计既从整个企业的全局出发,又主要以企业内部各个责任中心为工作主体。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可分为多个层次,它既可以整个企业为主体,也可将企业内部的个别部门、个别产品甚至雇员个体作为其工作主体。财务会计主要以整个企业作为工作主体,提供综合的财务信息,在总体上评价、考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所提供的财务会计报表集中反映和说明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不能说明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情况。

(六)工作程序不同

在工作程序上,管理会计没有固定的会计程序和处理规范,可自由选择会计处理方法,一般不涉及填制凭证和复式记账法,只是根据信息对管理活动的相关性和有用性来组织工作。管理会计一般不存在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账务处理流程,而是根据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不定期地编制特殊的专门性质的管理报表,根据需要自行设计报表格式。财务会计工作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采用货币计量的形式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预先设置账户,根据复式记账的原理,通过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固定的数据处理流程,严格按照既定的会计程序完成会计工作,按规定期限报送统一格式的财务会计报表。

(七)方法体系不同

在会计方法选择上,管理会计更加灵活多变并广泛采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可选择灵活多样的专门方法对特定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大量运用现代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吸收了运筹学和数理统计学中许多数量分析技术,便于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回归分析法、概率分析法、线性规划等方法都已经成为管理会计的常用方法。例如,管理会计中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求和揭示有关变量之间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管理人员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地改善经营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财务会计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和稳定的方法体系,虽然会计规范为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提供了一定的选择余地,但总体上财务会计必须遵循一贯性和可比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前后各个会计期间只能采用同一种会计处理方法,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必须在财务报告中说明。在具体的财务会计核算中,一般只应用初等数学方法。

(八)信息特征不同

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是为了满足内部管理的特定需要而有选择地、部分地和不定期地管理信息。它们既包括定量资料,也包括定性资料;其计量单位既可使用货币单位,又可选择实物量单位、时间量单位和相对数单位。其中,凡涉及未来的信息不要求过于精确,只要23 求满足信息披露及时性和相关性的质量要求。由于它们往往不向社会公开发布,故不具有法律效力,只有参考价值。

财务会计要定期地向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集团或个人提供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连续的财务信息。这些信息主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的定量资料,对精确度和真实性的要求较高。由于它们要向社会公开发布,故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九)观念的取向不同

现代管理会计不仅看重实施管理行为的结果,而且更为关注管理的过程。在管理会计观念中,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财富和效益的创造者,属于可开发的人力资源。一方面要注重合格人才的培养并核算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必须密切注意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千方百计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设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财务会计则将其着眼点放在如何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人、财、物要素在经营过程各个阶段上分布、使用及消耗情况上,十分重视定期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质量。相对地,不大关心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十)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不同

管理会计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比较高。由于管理会计的方法灵活多样,工作程序不固定,体系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这就决定了管理会计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同时,由于管理会计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涉及的内容较复杂,更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较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厚的专业造诣,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快捷应变能力。管理会计工作要由具有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来承担。可见,管理会计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起点比较高。

虽然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也同样会影响到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但相比之下,对财务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不如对管理会计人员的要求高,而且侧重点也不同。财务会计工作需要操作能力较强、工作细致的专门人才来承担。

上述区别可概括如表所示:

三、管理会计的特点

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服务对象方面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单位内部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为强化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属于“对内报告会计”。而财务会计虽然对内、对外都能提供基本的会计信息,但主要侧重于对外部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财务信息,属于“对外报告会计”。

(二)在职能定位方面

管理会计重在“创造价值”,它渗透于单位管理的全过程,既有助于解析过去,通过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作进一步的加工,使之更好地适应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需要;又有助于控制现在,通过及时修正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使单位的经济活动严格按照决策预定的轨道进行;还有助于筹划未来,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帮助管理部门客观地掌握情况,从而提高预测与决策的科学性,属于“经营管理型会计”。而财务会计则是“记录价值”,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对单位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并解释历史信息,属于“报账型会计”。

(三)在程序与方法方面

管理会计为单位自身服务,采用的程序与方法灵活多样,具有较大的可选择性。而财务会计有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较固定的程序与方法,并受会计规范的约束。

四、管理会计的职业化

从管理会计的特点可以看出,管理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对其经营目标和实施方案进行预测决策,编制预算,对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全25 过程的价值控制,考核评价有关方面的经营业绩,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献计献策。可见,管理会计师工作可以渗透企业的各个方面,既为企业全局管理服务,本身又属于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处在价值管理的核心地位。

(一)管理会计师的职能

管理会计师一般有三个重要职能:记录、发现问题和寻求机会、解决问题。1.记录

为各级管理者提供相关可靠的数据,其主要回答企业现在的运转状况如何。例如,记录销售成本、原材料购买量、各级管理者的业绩水平等。

执行记录功能的管理会计师必须对所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负责,这就需要管理会计师一丝不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尤其是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迅速膨胀,对管理会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其处理更加复杂的信息。这就需要管理会计师能很好地理解整个企业的运作机制,并且尽可能地深入到企业第一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记录下企业真实的运转状况。

2.发现问题和寻求机会

帮助各级管理者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选择机会,其主要回答哪些问题和机会是值得企业管理者重视的。例如,发现企业对持续萎缩的产品市场过度投资;或者发现企业产品返修率、退货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管理会计师在执行该职能时,应该注重去发现和寻找那些能够影响公司增加价值的问题与机会,而不仅仅是单方面地降低企业成本。

3.解决问题

运用财务分析手段,包括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来寻找实现企业各种目标的最佳途径。其主要回答在各种可替代的方案中,哪一种方案对企业是最优的。例如,企业生产的半成品可以直接对外出售,也可以进一步加工成产成品再出售,通过比较分析这两种方案的利弊,做出正确的抉择,就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

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会计师的职责重点放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上。管理会计师并不仅仅是简单地负责记录企业运转状况,而是通过挖掘所拥有的管理会计信息,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积极参与企业的各种管理决策。许多大型跨国公司,认识到管理会计师的重要性,一般都专门设置了“规划与分析”“预测”“生产分析和支持”等管理会计师岗位。

(二)管理会计的职业化

管理会计的职业化已成趋势,享誉全球的管理会计师协会便是管理会计职业化的孵化器。比较知名的有:

(1)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它是全球最大的国家性管理会计师组织,也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创始会员之一;CIMA一直以来致力于企业财务管理及战略决策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世界上具有权威性的高端财务职业资格认证。CIMA资格认证不仅为企业衡量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提供依据,还为各行各业的高级财务人员和管理精英提供了一个职业生涯发展和展示实力的平台。

(2)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在国际上,作为全球虚假财务报告(COSO)委员会的创始成员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主要成员,IMA在管理会计、公司内部规划与控26 制、风险管理等领域均参与到全球最前沿实践。此外,IMA还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组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2年IMA首次举办CMA认证考试。CMA资格证书是一个财务管理综合能力考核的证书,考试涉及商业分析、管理会计与报告、战略管理和商业应用四大方面内容,考试主要以基础知识、实用知识为主,知识覆盖面很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管理会计具有为企业的相关决策和未来发展提供信息和切实方案的综合能力,众多企业家已经开始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许多企业甚至不惜出天价年薪从海外聘请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联合利华、壳牌石油、福特汽车和埃森哲等大型跨国企业已将注册管理会计师资格列为其最重要的职业资格之一。

注册管理会计师是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的后备人力资源。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较强基础技能(如成本管理技术、管理会计工具的知识、数据分析技巧)、较强管理能力、扎实业务技能以及宽广知识结构的被社会普遍认同的管理会计师。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应从各方面做好中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发展的长远规划,加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注册管理会计师培养模式,以适应现代企业全球化发展和竞争的需要。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五)第五节

建立中国管理会计体系

一、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分析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会计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和机制,健全会计法规制度,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和准则的国际趋同,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加强会计人才培养,会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总体上看,我国在会计标准建设、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方面,主要侧重于鉴证类会计和记账类会计,两者都是为外部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并解释历史信息的财务会计,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较多,而利用有关信息参与内部经营决策、加强管理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行政事业单位基本上也是记账类会计,会计信息的价值创造作用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管理会计主要是利用有关信息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为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内部管理服务。

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美国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其经营部门(如生产和销售)都设有管理会计师岗位;90%的会计人员从事管理会计工作,75%的工作时间用于决策支持。在西方公共管理领域,管理会计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我国,无论是管理会计的实践应用还是理论研究都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无论对公共部门还是对企业都非常必要,不仅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也有利于单位在保证经济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供基础保障。尽管我国对管理会计做了不少成功探索和有益尝试,但总体上发展滞后。目前,我国单位运用管理会计大致有四种状态:

第一种是“不知未做”。即既不知道管理会计这件事,也没有在实践中运用有关技术方法。随着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种状况相对较少。

第二种是“不知在做”。即不知道管理会计是什么,但在实践中运用了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这种状态在我国单位中比较普遍。

比如,铁道部从1989年起开始搞本量利分析,将年度经营指标的预测决策分解下达给各铁路局的负责人,并从计划年度上一年的头两三个月开始进行有关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整个收支盘子的预测。1998年推动清算办法改革,即在国家批准的统一运价下,在铁道部和铁路局之间实行模拟区域运价,运用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进行测算,对不同铁路局实行不同的单价。2002年,按照财政部的要求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实践,从年初收支利盘子的预测到确定各铁路局经营目标,再到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考核,也都是管理会计的内容。

又如,国家邮政局的资费标准由国家确定,但不同省份的业务量、成本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制定了一套内部控制体系,这也是管理会计的一个方面。我国很多单位都与铁道部、国家邮政局情况类似,尽管已经做了很多年管理会计方面的工作,却不知道这些就是管理会计。

第三种是“已知未做”。即知道什么是管理会计,但在实践中没有加以运用。这部分单位主观上对管理会计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主要领导不够重视,再加上管理会计不像财务会计有对外公开等需要,也缺乏运用管理会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外在动力。

第四种是“已知在做”。即既知道什么是管理会计,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运用。这部分单位最有活力和创新意识,走在了我国管理会计实践的最前沿,但他们目前也只是运用了管理会计的部分职能,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总体上看,我国管理会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单位经营情况和支出效益进行深入分析,制定战略规划、经营决策、过程控制和业绩评价等方面,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注册会计师(CPA),但是既懂往后看、会记账,又懂往前看、能为决策服务的管理会计人才严重不足。按照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培养我们自己认证的管理会计师,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理论体系缺乏、技术方法应用不广、专业人才匮乏、信息化支撑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

一是理论体系建设滞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由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技术方法远比财务会计复杂,又与其他管理学科理论交叉重复,国内学术界的主要工作仍集中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最新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上。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上基于各国企业实践,相关理论与我国单位内部管理实际存在脱节现象,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尚有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二是实践处于自发无序状态。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比较落后,企业向西方学习引进的重点在于技术、设备等方面,虽然也引进了先进管理模式,但结合我国实际的开拓创新不够,较多企业的管理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另外,从国际上看,管理会计之所以在美、英等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管理会计协会等民间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民间组织通过发布管理会计研究报告、建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应用案例示范等方面,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市场对管理会计的认可和关注。我国单位运用管理会计大多是自发而为,尚未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人才资格认证制度和评价体系对管理会计进行规范化管理,也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推动其发展,阻碍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三是人才匮乏。会计人才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是国家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虽然是一个会计人才大国,但还不是会计人才强国,高端会计人才相对缺乏,通晓中外会计规则和财经法规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长期以来,单位管理者对管理会计重视不足,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始终在财务会计方面,局限于记账、报账,不能较好地为单位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财务人员对决策者的信息要求不了解,对非财务信息的掌握不充分,不利于管理会计人才的成长。大部分科研院校的会计专业主要侧重于财务会计领域,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尚未完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力量比较薄弱。

四是信息化支撑不足。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仍处于低水平状态,会计核算效率较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亟待完善。目前,国内企业采用的会计软件仅有部分管理功能,即便如此,大部分企业也只应用了会计软件中的核算功能,系统资源浪费严重。同时,由于各单位战略、投资、价值、绩效千差万别,管理会计的应用小同大异,因此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花费较大、人才培养难度较高,单位对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主动性不强。

二、我国加快发展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一)全球化竞争时代要求企业有效运用管理会计、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所有企业不再是在一个稳定的国内竞争市场中运行,都需要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竞争格局。

当前,我国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大量消耗资源、不计环境成本的发展模式也难以为继,企业传统的发展优势不断缩水。一方面,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经出现,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再加上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低资源环境成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加快产业升级、加紧与我国在传统国际市场展开竞争,使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抢占战略制高点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市场的双重压力。

在成本优势不复存在、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回落的新形势下,要与国际上一些优秀企业竞争,必须向管理和科技创新要效益。当前,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仍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短板,企业的管理效率、管理人员经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都有待提高,依靠创新和技术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必须通过有效运用管理会计,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企业有效运用管理会计、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虽然我国GDP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典型的“四高四低”特征,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速度”与“低产出、低效率、低效益、低科技含量”,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7%~8%之间,在资源环境压力、产能严重过剩的双向挤压下,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按照7%左右的GDP增速,到第一个100年也就是2020年的时候,我国人均GDP约为11 000美元,达到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国外大量实践表明,国家发展矛盾最多的时候就是由中等收入国家迈进高收入国家初级阶段的时候。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随着发展阶段的转换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很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使经济社会发展陷入长期停滞状态。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切换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摆脱对物质生产要素的过度依赖,转入管理创新驱动的轨道。

作为经济活动参与各方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企业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有效运用管理会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从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从粗放增长型向集约发展型转型、从重规模速度向重质量效益转型、从立足国内发展向提升国际竞争力转型、从低成本优势领先向综合实力提升转型,着力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产品低附加值、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企业有效运用管理会计、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总体上还处在危机后的修复阶段和发展方式的转换阶段,深层次结构矛盾依然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短期内难以实现强劲复苏,仍将保持周期性温和复苏态势。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日趋强化。地缘政治风险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重大变数。这些将通过贸易、投资、价格、汇率等多种渠道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14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4%,连续10个季度运行在7%~8%的区间,主要经济指标也都处于预期合理区间。但一些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仍较突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扣除营改增收入,上半年增值税同比仅增长1.4%,PPI(生产者物价指数)连续下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生产经营较为困难;地方政府性债务压力较大,债务违约风险不容忽视。

总的来看,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经济增速的回落和结构调整的阵痛,都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压力。一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调控定力,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同时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发挥首席执行官(CEO)、首席财务官(CFO)、首席运营官(COO)等管理高层的作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为企业管理提供基础信息、管控手段、评价方法等,从而为企业决策、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益服务。

一是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有助于全面推动企业从粗放式到集约式发展,从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合理使用企业资源,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力。二是有助于辅助经营决策。管理会计通过采用会计、数学、统计等各种技术方法,可以简单明了地阐释复杂的经济活动,并揭示其内在联系以及最优的数量关系,有助于管理者有目的地对企业未来的销售成本、利润甚至企业资金的变动等趋势做出预测,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

三是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管理会计可以通过估计产品在生命周期各环节中的成本与进入市场后产品成本的转换情况,测算、评价产品的经济效益,最终选择出合适的开发投资计划,并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趋势,及时为设计研发人员提供成本、回报方面的信息,帮助管理者随时调整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有助于强化绩效考评。运用管理会计衡量企业绩效,可以使企业从价值链分析着手,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有效平衡,将财务指标如投资报酬率,与生产质量周期控制、顾客满意度等非财务信息相结合,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绩效,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选拔人才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不难看出,管理会计在企业战略、投资风险、价值创造、绩效评估、财务职能再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CEO、CFO等高层管理人员,深入学习并有效运用管理会计理论和技术方法,尤其是如果具有中国管理会计师职业资格,有助于其更出色地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

(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加快发展管理会计 1.加快管理会计发展有助于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和水平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高效有序的财政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运用管理会计是加强财政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要坚持问题导向逐步推动。

比如,很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基础工作较差,没有基本的风险控制,所缺乏的就是最基础的管理会计。治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要开前门、堵后门,修明渠、堵暗道,依法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政府发债就要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制度,清晰地分析判断政府的资产、负债等情况。要对融资平台公司分类处置:经营性项目要与政府脱钩,完全推向市场;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确需政府举债的公益性项目,由政府发行债券融资;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公益性项目,要积极推广PPP模式(公私合作模式)。实行PPP模式的项目,要识别政府和市场分别应该或善于管控哪些风险,制订合同并建立定期调整机制,既适当降低政府补贴、定价承诺等方面的风险,同时让市场主体能够进入基本建设领域,以及医院管理、养老社区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运用市场杠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是管理会计的内容。运用管理会计可以推动预算执行的科学化、精细化,这是一项长期工作,要逐步推进。

同时,加快发展管理会计,还有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比如,财政部门加强内控机制建设,要认真识别评估业务及管理中的内外部风险,采取不相容职责岗位分离控制、授权控制、流程控制等手段,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其中关键是流程再造和信息系统建设,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盘考虑,管理会计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理念和技术方法可以借鉴。

2.加快管理会计发展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支出效率

与西方国家不同,在公共管理领域,除了政府部门外,我国还有大量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无论从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人员数量,还是收支规模看,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要降低行政成本,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从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算分析来看,其支出效益亟待提高。比如,不少单位预算与决算差异较大,我们要深入分析预决算差异较大的原因,以及如何使预算、决算更加紧密结合,增强预算执行约束力。又如,有的单位还有不少资金沉淀,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这也从一个方面充分说明资金使用各个环节的管理还比较粗放。造成行政事业单位预决算差异较大以及资金沉淀问题,既有制度方面的原因,比如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机制,导致部分领域出现了“钱等项目”“敞口花钱”等问题;也有管理方面的原因,特别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预算执行刚性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管理会计重在利用有关信息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可以广泛运用于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通过深入分析,对预算、决算多环节、多流程的信息进行综合考量、比照分析、发现问题、规范管理等,有助于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增强预算执行约束力,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因此,要彻底改变预算管理中“重预算、轻决算,重分配、轻管理”的现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必须在行政事业单位预决算管理中大力发展和应用管理会计,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行政成本。

3.加快管理会计发展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战略是国家重要战略,经济信息安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位数据信息安全主要是指与管理会计有关的信息安全。单位财务会计有关数据很多都是按制度规定要求对外公开的,而管理会计所有数据都是“对内”的,不但对单位加强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蕴含着企业战略投资、行政事业单位涉密信息等相关的大量数据,一旦发生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当前,我国的管理会计实践,特别是管理会计师资格认证和人才管理工作发展滞后,为我国经济信息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管理会计人员,特别是具有管理会计职能的国有企业的CFO、总会计师等管理高层,掌握的不仅是企业的财务数据,更掌握了企业的发展战略、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涉及商业机密的大量核心经济信息,更要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快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快中国管理会计人才资格认证制度和评价体系建设,尽快培养出一批我国自己的管理会计师,促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发展。

三、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推动中国会计升级转型

近年来,会计工作在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国际趋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更好地发挥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中国会计工作升级转型,重点就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

(一)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争取在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师,推动加快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资格认证制度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建设,为全面提升单位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益服务。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同时,结合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工作。

目前,这几项工作财政部有关司局、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和中国会计学会等都分头在做,要加快工作进度,使中国管理会计师队伍尽快建立起来,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为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益服务,实现我国管理会计跨越式发展并在较短时间内接近或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二)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重点和任务

要将管理会计改革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财政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要整合科研院校、协会、学会和企业等优势资源,结合我国会计发展实际和企业管理实践,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能力框架和工具方法研究,对新的经济现象、新的问题、新的观点视角,探本求源、去伪存真,形成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二是研究建立中国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加强国际、国内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在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资格认证制度和评价体系。加强管理会计行业自律,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是研究建立管理会计公告制度。发布管理会计的定义、目标、基本概念、要素、基本内容、主要方法及案例说明等,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切实可行的概念与方法体系,做到理论上有支持,实践上有案例,指导和协调实务工作,并推动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向前发展。

四是积极推进管理会计实践。管理会计的发展归根结底需要单位积极运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管理水平。要推动管理会计产学研有机结合,鼓励单位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等方式,及时总结、梳理提升管理会计实践经验,形成管理会计的应用案例,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提供示范。

五是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要改变会计就是记账这一观念,探索和优化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鼓励高等院校、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等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及后续教育,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建立人才储备。

六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从源头上防止“信息孤岛”。支持会计软件、中介机构向管理会计服务领域拓展,加快会计职能从会计核算到理财、管理和决策转变。

(三)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要求

结合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经验,大力推广运用管理会计并取得实效,是企业管理者、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行业协会、学会等各方面的共同使命,大家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推动我国管理会计事业加快发展。

一是财政部要与中央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倡导管理会计强化预算绩效和价值创造的功能,在各单位掀起学习和应用管理会计的热潮。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支持我国的管理会计人员切实发挥作用。要研究推动建立我国管理会计培训、资格认证及后续教育体系。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加强与有关监管部门的协作,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推动管理会计工作有效开展。积极培育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探索将其纳入现代会计服务市场体系整体推进。

二是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在杂志开辟专栏、组织会员交流等多种途径,主动融入管理会计改革实践。总会计师协会是我国高端会计人才最集中的全国性社会组织。要加强理论研究,组织管理会计经验交流和示范推广,促进理论和实务共同推进;要研究构建我国自己的管理会计标准体系,积极稳妥开展培训、资格认证及咨询服务,打造我国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要通过发展和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推动会计工作由核算向理财、管理和决策转变,推动会计人员从单纯的记账者向理财者、管理者、决策参与者提升,促进会计人员社会公信力、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是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切实加强基础建设,把管理会计嵌入自身管理和发展中,增强实施管理会计的自信心和内动力。要加快培养和发展管理会计人才,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加强本单位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推动本单位管理会计工作的发展。要加快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整合人、财、物等信息,以管理会计理念和技术方法为基础,为管理者持续提供有效并集成化的理财决策信息。

四是专家学者要对实务界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深入调研,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增强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相融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高等院校要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五是广大会计从业人员特别是总会计师、CFO等高级会计人才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将现有的业务专长向纵深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化视野,不断增强适应力和竞争力。发挥好引导带动作用,为身边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同事创造机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他们进行各种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学习和锻炼,从企业内部培养接地气的中国管理会计人才。

六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开放的胸襟和国际视野,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拓展管理会计对外交流的平台和载体,积极参与会计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的制定,提升我国管理会计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任重道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结合我国实际,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构建中国的管理会计体系,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提高理财水平和预算绩效,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三)二、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识同时具有无限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这对矛盾迫使人们不得不依据已掌握的事实做出合理推断,以认识和改造世界。这种推断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但又必须接受事实的检验。依据有限事实而做出的合理推断,便称为假设。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是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前提,它是针对管理会计领域中存在的某些尚未确知或无法验证的事物所做出的合乎逻辑的推断或命题。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交融性,财务会计的某些基本假设在管理会计中依然存在,但根据现代管理会计的本质和职能特征,应该赋予它们新的内涵。

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五个方面:

(一)多层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规范了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与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假设所不同的是:管理会计的会计主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它既可以是独立经营单位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各个层次的责任单位。比如:全面预算的空间范围往往是独立经营的企业,从而将其与企业之外的各相关团体,如其控股企业、关联企业的预算相区分;责任会计的空间范围则是企业内部不同责任层次的责任中心,从而将各级以及各个责任中心的经营责任和业绩相区分。管理会计的会计主体主要视管理当局的控制目标和具体需要而定,没有强制规定。

(二)持续经营假设

管理会计中持续经营假设与财务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的含义一样,即假定管理会计的主体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管理会计为计划、控制、评价所确认、分析、传递的财务信息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的。管理会计中资产、权益的分类,是以财务会计的分类为依据,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管理会计在资本预算中的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是建立在未来预期的现金净流量可实现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有赖于企业的持续经营假设;本量利分析、经济批量的确定、预算的编制和实施等等,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才有意义。由此可见,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下,管理会计的决策对象及其方法体系才能保持稳定和有效。

(三)灵活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范围。为了在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下及时地提供管理会计的信息,会计分期的假设是必不可少的,其意义与财务会计相似。但由于管理会计的目标特征,决定了对管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更高,因此,管理会计中的会计分期与财务会计中的会计分期并非完全相同,管理会计的会计分期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比如:各责任中心的现金流量报告、业绩报告的报告期可以是日、周、旬、月;资本支出预算和长期筹资预算的时期却可以长达若干年甚至数十年。管理会计进行会计分期主要应根据其业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和企业管理的具体要求而定,无强制要求。

(四)理性行为假设

理性行为假设包含两重意义:第一,由于管理会计在履行其职能时,往往需要在不同程序或方法中进行选择,就会使其工作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的主观意志影响,因此,管理会计假定,管理会计师总是以设法实现管理会计工作总体目标为动机,能够采取理性行为,自觉地按照科学的程序与方法办事;第二,假定每一项管理会计具体目标的提出,完全出于理性或可操作性的考虑,能够从客观实际出发。既不将目标定得过高,也不至于含糊不清,无法操作。

(五)充分占有信息假设

充分占有信息假设从信息搜集及其处理的角度提出,一方面,管理会计采用多种计量单位,不但充分占有和处理相关企业内部、外部的价值量信息,而且还占有和处理其他非价值量信息;另一方面,管理会计所占有的各种信息在总量上能够充分满足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要求。

三、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要求

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的职能,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应具备七个基本要求。

(一)相关性

有用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相关的信息。所谓“相关”,是指对决策具有影响或对预期产生的结果有用。所谓相关信息就是能够帮助使用者了解过去、预测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去证实或纠正以前预期的情况,从而是具有决策影响能力的信息。管理会计必须提供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忽视了信息的相关性将可能误导决策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相关与否是相对而言的,与某些决策相关的信息不一定与另一项决策相关。与某使用者相关的的信息不一定与其他使用者相关。因此,管理会计必须根据特定的使用者和具体决策,区分相关和无关事务,并汇集和传递各种相关信息。

(二)可信性

信息的可信性包括可靠性和可理解性两个方面。

可靠性是指所提供的未来信息估计误差不宜过大,必须控制在决策者可以接受的一定可信区间内。可靠即准确,是指信息能够合理,不受错误或偏见的影响,能够真实地反映其想反映的东西。不可靠的信息对管理者是无用的,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也是作为有用信息的基本要求。它规范的是管理会计信息内在质量的可信性。由于管理会计所针对的主要是各种未来的事项,管理会计的信息常常会在假设和估计的基础上产生,因此对于管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难以如财务会计那样用“精确”“可靠”来衡量,但应尽可能客观、准确、完整。

可理解性是指信息的透明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不至于导致决策者产生误解。它规范的是管理会计信息外在形式上的可信性。

(三)及时性

正因为管理会计主要针对各种未来事项,所以信息是否及时也是影响其是否有用的重要方面。在风云莫测的经济环境中,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管理者要提高管理效率,需要获取最新的信息,所以,管理会计的信息传递越快越好。当然,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存在相互矛盾的一面:通常,越是及时的信息,因其不确定性因素越多,其可靠性往往缺乏保证;反之,要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往往需要通过更多的调查、研究,从而又将影响其及时性。因此,对及时性原则不能绝对地理解,较好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信息使用人的需要,在及时和可靠之间进行权衡,尽可能实现两者的均衡。

(四)一致性

管理会计实施控制和评价都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而只有具备可比性,即前后一致的信息才可以用于比较,因此,管理会计提供信息还应该遵循一致的原则。在此,一致性主要是指用于形成管理会计信息的概念和方法必须一致。比如,在管理会计短期决策中,共同的固定成本作为不相关成本,决策者将会以边际贡献的大小作为决策依据,此时,方案相关的机会损益也应同样以边际贡献来衡量,保持一致。除非以新的基础提供的信息具有更高的价值,即能增强其有用性,否则应尽可能维持管理会计信息的一致性。

(五)经济性

所谓经济性,即成本与效益相权衡,效益必须大于成本,即所得大于所费。信息虽不同于一般商品,但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它也有相应的成本、效益,自然存在两者相比较的问题,因此也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即,管理会计系统设计、管理会计模式及方法的选择、管理会计信息揭示的详略程度等等,都应该在经济原则的指导下,以效益大于成本作为其可行性的前提。

(六)重要性

虽然管理会计并不需要像财务会计那样,利用重要性原则来修订全面性原则,但也强调在进行信息处理时,应当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对关键的会计事项,认真对待,采取重点处理的方法,分项单独说明;对次要事项,可以简化处理,合并反映;对于无足轻重或不具有相关性的事项,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要做到重要性要求,必须考虑到经济性和相关性要求,同时它也是实现及时性要求的重要保证。

(七)灵活性

尽管管理会计也十分讲求其工作的程序化和方法的规范化,但必须增强适应能力,根据不同任务的特点,主动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提供不同信息,以满足企业各方面管理的需要,从而体现灵活性的要求。

四、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管理会计内容与方法的构成必然受到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指导。管理控制系统的运行包括目标确定、目标落实和目标实现、结果评价三个主要环节,它们离不开管理会计的规划与控制职能。管理会计的内容与方法体系必须围绕管理会计的实质(管理控制系统)及其职能而构建。

管理会计的内容与企业内部管理程序相适应,与管理会计的职能相对应,包括“规划与决策会计”“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两部分。20世纪60年代以前,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本量利分析、差异分析、决策分析、责任会计制度等几个内容。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会计不断吸收现代管理科学、运筹学、预测和决策技术等研究成果,使其内容更加丰富。需要强调的是,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企业管理当局对信息的需求决定了管理会计的信息提供。由于不同企业内部管理中对信息的要求差别很大,并且可能随时进行调整,因此管理会计的内容很难有一个统一且固定的模式。管理会计包括哪些内容,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定型,也没有形成一个完全公认的范围。

(一)规划与决策会计

规划与决策会计在现代管理会计中居核心地位,它是在预测企业经营前景的基础上规划未来并参与决策。它是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和数据,运

用特定的科学方法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和各项经济指标(销售、成本、利润和资金等)进行预测分析,并采用专门的决策方法对企业经营的和投资有关的问题进行决策分析,然后将预测和决策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用数量化的形式加以汇总、平衡,编制企业的全面预算,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使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即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内容包括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和预算管理。

(二)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

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是对企业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经营活动进行监控,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将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数或标准数进行比较,计算并分析差异,对有关部门或人员的工作质量和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以保证企业各项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主要内容包括存货控制、标准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制度等。

五、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及基础信息收集

(一)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管理会计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边际分析法等内容。这些内容为“规划与决策会计”和“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和整个经营过程。

1.成本性态分析法

成本按其性态分类,就是根据成本总额与业务量的关系,将成本划分为以下三类:(1)固定成本(2)变动成本(3)混合成本

成本按其性态进行分类,可以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把握成本的各个组成部分与业务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动规律,从而为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奠定基础。

2.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法是以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通过研究一定期间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来进行各项分析的一种方法。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可以进行各项预测、决策和控制分析,对企业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3.边际分析法

经济学概念中的“边际”是指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即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因变量会因此改变的量。在经济学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函数,可求出不同的边际,如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效用、边际消费、边际储蓄等。边际分析的实质是研究函数和在边际点上的极值(即研究因变量在某一点递增、递减的规律)。边际点的函数值就是极大值或极小值,边际点的自变量是做出判断并加以取舍的最佳点,据此做出决策。

4.成本效益分析法

在企业经营决策中,不同的决策会形成不同的成本概念(如差别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和相应的计量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以此为基础,对各种可供选择 的方案的净收益进行对比分析,以判别各有关方案的经济性,是企业用来进行短期经营决策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5.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将长期投资方案的现金流出(投资额)及其建成投产后每年能实现的现金流入,按复利法统一换算为同一时点的数值(现值、终值)来表现,然后进行分析对比,以判别有关方案的经济性,使各方案投资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建立在客观可比的基础上。这是企业用来进行长期投资决策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

6.战略分析法

管理会计进入战略管理发展阶段后,吸收了战略管理的一些理论方法,如SWOT法、PEST法和价值链分析法等。这类方法为企业进行经营战略分析、战略决策和规划时使用,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基础性方法。

(二)管理会计的基础信息收集

对决策有用信息的产生往往涉及对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分析、对过去的评价和对未来的预期。因此,管理会计不仅拓展了会计的视角,使会计由财务会计的单纯事后反映发展到分析过去、筹划未来,由一个被动的信息系统发展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而且,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中也更多地采用了各种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因此带来了数学模型应用中的取数问题。这一取数分析过程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它是管理会计方法应用中关键的基础性问题。

1.数据类型

管理会计的定量分析既包括对未来事项的规划分析,也包括对已发生事项的控制分析。这些分析中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一是按照数据涉及的时期,可以分为历史数据和未来数据。历史数据是关于过去事项的记录和说明,准确度较高,应用中主要考虑其分析对象的相关程度及其详细程度是否能满足管理会计分析方法的需要。未来数据是关于未来事项的预计和判断,一般要采用特定的取数分析方法来收集,其准确及详尽程度取决于所采用的取数分析方法,以及被反映事项的特定性质。

二是按照数据反映的对象,可以分为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内部数据是关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关信息资料;外部数据是关于市场、行业等企业外部环境变动的信息资料。前者的准确程度较高,后者相对于前者来说获取的难度较大,准确性也较低。

三是按照数据的性质,可以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有关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价值计量信息,如有关收入、成本、利润信息等;非财务信息是有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的非价值计量信息,如有关产品的废品率、生产周期等。有些非财务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为财务信息,如废品率的高低影响成本的高低,但有些无法直接转换,如生产周期信息。

2.取数方法

取数方法即获取数据的方式。视数据类型的不同,管理会计师人员可以采取不同方法获得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取数方法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直接调查法和间接调查法。

直接调查法是以获取数据为直接目的而专门组织的调查活动,常用于获取难以从间接渠道获得的信息。这种方法往往涉及较多的人力资本投入,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在管理会计的取数分析中应用较少。

间接调查法是通过非直接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是管理会计取数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有三种具体方式:

(1)查阅。它是最常用和普通的取数方法,即通过对有关账簿、内部资料和公开发表报刊的查阅来获取所需要的数据,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历史数据的获取,查阅的可以是企业内部数据,也可以是外部数据。

(2)咨询。即通过向专家、咨询机构或其他企业查询、委托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的取数方式。一般来说,这种取数方法所获取的数据有较高的权威性、信息可靠程度较高,但相应的取数成本较高,一般用于较为重要的关于未来的外部数据的获取,如对新产品销售前景的预测、投资方案所涉及现金流量的确定等。

(3)经验判断。即由分析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判断,决定分析中应用的参数值。由此可见,各种取数方法各有利弊,实务中通常是结合使用。3.取数风险与取数成本

取数风险是由于所获取的原始数据不能达到基本的质量要求而导致分析结果的不确定,即由于原始数据在相关、准确方面的欠缺,而使分析结果不准确或与客观环境变化不相符合的可能性增加。

取数成本即获取数据所付出的代价,它包括外显成本和隐含成本两类。所谓外显成本是在数据获取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所谓隐含成本是由于所获取数据不能达到必需的质量要求,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而带来的损失。

由于上述取数风险的存在,取数不当就可能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例如,由于新产品市场销售情况的数据确定不当,就可能导致新产品生产、定价决策的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业绩评价的不准确可能影响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效益等等。

取数的外显成本和隐含成本往往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取数范围越小、方法越简单、渠道越单一,取数的外显成本就越低,但取数风险加大,取数的隐含成本增加。因此,降低隐含成本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增大取数范围、选择更为科学和可靠的取数方法及渠道来增加数据的相关性、准确性和保证其充分性,以增加管理会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但相应的,这种做法又会增大取数的外显成本。所以,基础信息系统的建立必须进行成本与风险的权衡,在将取数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条件下使取数成本最小。

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体系

第三篇:会计基础知识

第一章:本章主要讲述了六部分内容:

一、会计的概念

(一)定义(属于新大纲中修改的内容,重点掌握):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要点: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反映和监督;

3.会计的对象是特定的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而不是多个单位的经济活动; 4.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而不是一般的管理活动。〔例1〕下列关于会计的概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会计是以货币为惟一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B.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C.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D.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管理工作 答案:ABCD 解析: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货币是会计计量的主要单位,但并不是惟一单位。例如:对于库存商品的核算,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数

量。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重点掌握)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 个方面。

(一)进行会计核算

1.定义: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对特定对象(或称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会计核算职能也称反映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其它会计工作的基础。

具体说明如下:

(1)会计核算的环节:

会计核算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其中:

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或者方法来确定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是否应该或能够进行会计处理。计量:是指以货币为单位对已确认为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经济活动确定其应记录的金额。

记录:通过一定会计专业方法按上述确定的金额将发生的经济活动在会计特有的载体上进行登记的工作。报告:是指以通过编制会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方面和人员提供会计信息,它是会计工作的最终环节。

(2)会计核算的工作:

会计核算的工作始终离不开账簿,包括记账、算账、报账共计三项工作。

〔例2〕会计的职能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基本职能)两个方面。

()

答案:×

解析: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除上述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济业绩等功能。

〔例3〕下列属于会计核算的环节的是()。

A.记账 B.记录 C.报告 D.报账

答案:BC 解析:会计核算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记账和报账属于会计核算的工作。

(二)实施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对象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会 计监督职能也被称为控制职能。

(三)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例4〕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核算是监督的保障,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的基础。()

答案:×

三、会计的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单位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运动都是会计的对象,企业会计的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

对于工业企业而言,资金指的是企业所拥有的各项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存在形态不断地发生变化,构成了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也称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既有一定时期内的显著运动状态(表现为收入、费用、利润等),又有一定日期的相对静止状态(表现为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关系)。

资金的投入指的是资金的取得,是资金运动的起点,投入企业的资金包括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提供资金,前者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债权人权益(形成企业的负债)。投入企业的资金在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和负债的同时形成企业的资产,一部分形成流动资产,另一部分构成非流动资产。

资金的循环与周转是资金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将资金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就形成了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三个阶段。供应过程是生产的准备过程,在供应过程中,随着采购活动的进行,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生产过程既是产品的制造过程,又是资产的耗费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在产品完工之前,企业的资金从储备资金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在产品完工后又由生产资金形态转化为成品资金形态。销售过程是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产品取得收入,企业的资金从成品资金形态又转化为货币资金形态。由此可见,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依次经过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等不同的存在形态,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这种运动过程称为资金的循环。资金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称为资金的周转。资金循环说明:资金的退出指的是资金离开本企业退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主要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

上述资金运动的三部分内容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具体而言:没有资金的投入,就不会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没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就不会有债务的偿还、税金的上交和利润的分配等;没有这类资金的退出,就不会有新一轮资金的投入,也就不会有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例5〕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全部内容。()答案:×

解析:只有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才是会计核算的内容,不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全部内容都是会计核算的对象。

〔例6〕资金的退出指的是资金离开本企业退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主要包括提取盈余公积、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答案:×

解析:提取盈余公积并不会导致资金离开本企业,不属于资金的退出。〔例7〕下列关于会计的对象的表述正确的是()。A.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B.凡是特定单位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运动都是会计的对象 C.企业会计的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

D.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 答案:ABCD 解析: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单位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运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企业会计的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

四、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重点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为会计假设,它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假定,是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明确的前提条件,一般认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一)会计主体

1.会计主体的概念: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一般来说,凡拥有独立的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收支、盈亏并编制报表的企业或单位就构成了一个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个单位或企2

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可以是单一的一个企业,也可以是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2.强调:

(1)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又称为法律主体。根据会计主体的定义可知,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不是对等的概念,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例如企业内部的某个单位)。(易考判断题)

(2)会计主体简单地说就是能够进行独立会计核算的单位,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上具有绝对的独立性,不仅要与其它会计主体分开,而且还要独立于本企业主体的所有者。也就是说,当企业与业主有经济往来时,会计应将业主当作另一个实体,做到往来账面清楚。

3.会计主体前提的主要意义:

(1)根据会计主体前提可知,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业务,不能核算和监督其它主体的经济业务。例如:A公司的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A公司的经济业务,不能核算和监督B公司的经济业务。

(2)会计主体前提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例如:不能把本企业股东或者职工个人的收入作为本企业的收入核算;

(3)该假设前提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它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同时说明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仅与该会计主体的整体活动和成果有关。例如:购买一批原材料,只需要在本企业账中反映原材料增加就可以了,不必反映卖方企业的库存商品减少。卖方企业的库存商品减少在卖方企业的账中反映。

〔例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凡拥有独立的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收支、盈亏并编制报表的企业或单位就构成了一个会计主体

B.会计主体可以是企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也可以是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C.会计主体一定是法律主体

D.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 答案:ABD 解析: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不是对等的概念,法律主体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二)持续经营

1.持续经营的含义: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有的债务将正常偿还。

2.持续经营前提的意义:

持续经营前提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破产清算等。明确了这个基本前提,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适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为解决很多常见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认问题提供基础。例如: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发挥作用,如果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进行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企业不会持续经营下去,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3.说明:

持续经营只是一个假定,任何企业在经营中都存在破产、清算等不能持续经营的风险,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长生不老,一旦进入破产清算,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方法。

〔例9〕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可以长生不老,即使进入破产清算,也不应该改变会计核算方法。()

答案:×

(三)会计分期

1.会计分期的含义: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2.会计分期前提的意义:

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据以清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地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

3.会计期间: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半、季度和月度,都是按照阳历计算,其中半、季3

度和月度称为会计中期。

会计核算的前三个基本前提之间的关系:

(1)会计主体前提为会计核算确定了空间范围,是持续经营前提和会计分期前提的基础;(2)持续经营前提是会计分期前提的基础,会计分期前提为会计核算确定了时间范围。

〔例10〕会计主体前提为会计核算确定了空间范围,会计分期前提为会计核算确定了时间范围。()答案:√

解析:会计主体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所以,会计主体前提为会计核算确定了空间范围。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因此,会计分期前提为会计核算确定了时间范围。

(四)货币计量

1.货币计量的含义: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2.货币计量前提的意义:

由于货币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其它的计量单位,如实物计量和时间计量,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无法在量上进行比较,也不便于汇总经济信息。因此,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收支等情况。

3.记账本位币(判断题):

记账本位币是记账使用的货币种类,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注意:

(1)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2)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会计核算四项基本前提之间的关系:(易考简答题)

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具体地说: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例11〕记账本位币指的是记账使用的货币种类,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核算必须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答案:×

解析: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例12〕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择某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并按照记账本位币编制财务会计报 告。()答案:×

解析: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五、会计要素

为了具体实施会计核算,还应对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对象)进行分类。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由于企业会计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也可以表述为:会计要素是对资金运动进行的基本分类。会计要素共计有六项,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会计要素表现资金运动的静止状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第二类会计要素表现资金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

(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财务状况是指企业一定日期的资产及权益情况,是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状态的表现,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三项,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1.资产

(1)定义:资产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特征:(可以出选择题)

第一,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

第二,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第三,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3)分类(易考选择题):

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流动资产指的是可以在一年或者长于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营业周期是指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待摊费用(已取消该科目)、存货等。其中,“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

长期投资是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主要指的是投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投资,按照投资性质可以分为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

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的有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经营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等。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指的是商誉,其它的无形资产都是可辨认无形资产。

其他资产指的除上述资产以外的资产,如长期待摊费用。〔例13〕下列属于资产的特征的是()。A.资产是由于过去或现在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 B.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C.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D.资产一定具有具体的实物形态 答案:BC 解析:选项A的表述不正确,资产不是由现在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选项D明显不正确,例如无形资产属于资产,但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

2.负债

(1)定义: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特征:

第一,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第二,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分类:负债按其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货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股利、其它暂收及应付款、应付利息和1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

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限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3.所有者权益

(1)定义: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说明:企业资产形成的资金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债权人,一个是所有者。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形成企业负债,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2)特征:

第一,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第二,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可还给所有者; 第三,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利润分配。

(3)内容(需要牢记):

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其中,前两者是由企业所有者直接投入的(例如溢价发行股票),而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所实现的利润留存企业所形成的部分,因此,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统称为留存收益。所以,也可以表述为: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等。

〔例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B.所有者权益的金额等于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C.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D.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留存收益等

答案:AB 解析: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因此,C的说法不正确;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等。因此,D的说法不正确。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经营成果是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最终成果,是资金运动显著变动状态的主要体现。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也包括三项,即收入、费用和利润。

1.收入:

(1)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2)分类:按企业经营业务的主次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一般指的是营业执照注明的主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一般指的是营业执照注明的兼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

(3)收入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关系:

收入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部分收入还债),最终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注意:

1)并非所有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都是企业的收入;(例如接受投资)2)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3)收入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固定资产盘盈、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等。〔例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形成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B.所有者权益增加一定表明企业获得了收入

C.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D.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属于收入

答案:ABD 解析: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所有者权益增加不一定表明企业获得了收入;收入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固定资产盘盈、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等。

2.费用

(1)定义: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分类:按照其经济用途不同,费用可以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前者计入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后者不计入产品成本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

(3)费用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关系:

费用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广告费,部分欠款)最终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4)费用和生产成本的关系

企业的产品销售后,其生产成本就转化为销售当期的费用,称为产品销售成本或主营业务成本,计入当期利润。注意:

1)并非所有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减少都意味着企业发生了费用;(例如抽回投资)2)费用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自然灾害损失等。〔例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产成本均可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 B.制造费用属于期间费用 C.自然灾害损失属于费用

D.费用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答案:CD 解析: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其中,制造费用一般不能直接计入某项产品成本,而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分配计入有关产品的成本;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费用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自然灾害损失等。

3.利润

(1)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即收入与费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额,它是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

(2)内容:经常用到的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三者的关系如下: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6

额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其中: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期间费用(3)利润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关系

从企业的产权关系来看,企业实现的利润是属于所有者的,企业发生的亏损最终也应由所有者来承担。因此,利润大于零(实现利润)时,一方面表现为资产的净增加或负债的净减少,另一方面表现为所有者权益增加;利润小于零(发生亏损)时,一方面表现为资产的净减少或负债的净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所有者权益减少。

〔例17〕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

答案:×

解析: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其他业务利润是营业利润的一部分。

六、企业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反映会计要素之间平衡关系的计算等式,也称为会计恒等式。

(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或: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或:资产=权益

简要解释如下:

企业的资产只有两个来源渠道和归属,一部分资产来源和归属于债权人,另一个部分资产来源和归属于所有者。归属于债权人的部分形成负债(即债权人权益),归属于所有者的部分形成所有者权益。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总称为权益。

等式的含义:

(1)该等式反映了企业任何一个时点资产的分布状况及其形成来源,无论在什么时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都应该保持上述恒等关系。

(2)该等式反映的是企业资金的相对静止状态,也称为静态会计等式。等式的意义:

该等式表明在同一时点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恒等关系,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强调:等式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针对的是同一时点,否则等式不成立。〔例18〕下列等式不正确的是()。

A.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权益

B.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

C.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增加的所有者权益 D.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答案:B 解析:等式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针对的是同一时点,否则等式不成立。所以,选项B不正确,但是注意选项C是正确的,因为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增加的所有者权益=期末所有者权益,而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末所有者权益。

经济业务类型(共计四类九种):

第一类业务:某个会计要素内部两个项目一增一减。包括三种情况:(1)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 例如:从银行提取现金。

(2)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减少;

例如:从银行借款,并用该借款偿还原欠货款;(银行借款增加,应付账款减少)(3)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

例如:经批准用资本公积转赠资本。

第二类业务:会计等式的左右两边的两个要素项目同时增加。包括两种情况:(1)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增加; 例如:向银行借款并存入银行。

(2)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

例如:收到企业所有者投入的机器一台;(固定资产、实收资本增加)

第三类业务:会计等式的左右两边的两个要素项目同时减少。包括两种情况:(1)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减少; 例如:以银行存款偿还前欠货款;

(2)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

例如:投资者收回对企业的投资,办妥手续后以银行存款返还给投资者;(实收资本、银行存款)第四类业务:会计等式右边的两个要素项目一增一减。包括两种情况:(1)一项负债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

例如: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减少、应付利润增加)(2)一项负债减少,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

例如:经批准企业已经发行的债券转为实收资本。(应付债券、实收资本)

很显然,不论哪种类型的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上述会计等式,因此,把上述会计等式称为会计恒等式。〔例19〕根据会计等式可知,下列哪类经济业务不会发生()。A.资产增加,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不变 B.资产不变,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 C.资产有增有减,权益不变

D.债权人权益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资产不变 答案:AB 解析:“资产增加,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不变”结果导致资产大于权益,会计等式被破坏,显然,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业务,所以,A是答案;“资产不变,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结果导致资产小于权益,会计等式被破坏,显然,也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业务,所以,B是答案;选项C和选项D不会破坏会计等式,所以,C、D的业务会发生,不是答案。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

理解:企业在取得收入的同时,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通过收入与费用的比较,才能计算确定一定会计期间的盈利水平。当收入大于费用时,表明企业实现了盈利;当收入小于费用时,意味着企业发生了亏损。

等式的含义:

(1)该等式表明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与相应的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2)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资金的绝对运动形式,故也称为动态会计等式。等式的意义:

该等式说明了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说明: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收入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固定资产盘盈、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等;费用也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自然灾害损失等,所以,收入减去费用,并经过调整后,才等于利润。

两类会计等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反映的是资金运动的静态方面,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时刻的财务状况,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2)“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反映的是资金运动的动态方面,反映的是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反映一个过程,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联系:

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会导致资产、负债发生变化,收入和费用引起的资产增加额和负债增加额的差额就是利润,利润等于收入和费用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额。

〔例20〕“收入-费用=利润”反映的是资金运动的动态方面,反映的是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反映一个过程,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答案:√

本章内容总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六个方面的内容,会计的概念;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对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要素;会计等式。

对于会计的概念需要牢记,因为是新大纲新修改的内容;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8

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企业会计的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为会计假设,一般认为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会计要素表现资金运动的静止状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第二类会计要素表现资金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等式是反映会计要素之间平衡关系的计算等式,也称为会计恒等式。“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反映的是资金运动的静态方面,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时刻的财务状况,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也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反映的是资金运动的动态方面,反映的是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反映一个过程,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历年考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投资人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投入企业后,形成企业的()。A.成本 B.费用 C.资产 D.负债 答案:C 解析:所有者投入的资金,称为所有者权益;债权人投入的资金,称为负债。资金投入企业后,形成企业的 资产。

2.下列属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是()。A.收入 B.所有者权益 C.费用 D.利润 答案:B 解析: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共计包括六个会计要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另一类是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

3.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三项工作的是()。

A.记账 B.算账 C.报账 D.查账 答案:D 解析:会计核算的三项工作是记账、算账和报账。4.下列属于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的是()。A.费用 B.资产 C.负债 D.所有者权益

答案:A 解析:会计要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另一类是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

5.下列不属于资产特征的是()。

A.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

B.是现在已经承担的责任并且是企业将来要清偿的义务 C.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D.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答案:B 解析:资产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第二,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第三,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显然,原题答案应该是B,B是负债的特征。

6.属于流动负债的是()。

A.预收账款 B.应收账款 C.应收票据 D.应付债券 答案:A 解析: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货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股利、其它暂收及应付款、应付利息和1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选项B和选项C都属于流动资产,选项D属于长期负债。

7.下列属于企业流动资产的是()。

A.预收账款 B.应付利息 C.预付账款 D.无形资产 答案:C 解析:资产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显然,D不是答案。预收账款9

和应付利息属于企业的流动负债,所以,A、B不是答案。预付账款属于预付款项,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因此,C是答案。

8.与计算“营业利润”无关的因素是()。

A.所得税 B.营业费用 C.管理费用 D.财务费用

答案:A 解析: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期间费用,其中,期间费用包括财务费用、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显然,B、C、D不是答案,A是答案。所得税与营业利润的计算无关,与净利润的计算有关,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9.下列不属于流动负债的是()。

A.应付账款 B.预收账款 C.应付票据 D.预付账款 答案:D 解析:选项A、B、C均属于流动负债,而选项D属于流动资产,故选项D是答案。10.下列不属于流动资产的是()。

A.预收账款 B.预付账款 C.应收账款 D.应收票据 答案:A 解析:预收账款属于流动负债,预付账款属于流动资产。

二、多选题

1.下列属于会计等式的是()。

A.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B.本期借方余额合计=本期贷方余额合计 C.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D.收入-费用=利润 答案:CD 解析:会计等式是反映会计要素之间数量上恒等关系的一系列等式,C是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D是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A和B是试算平衡中用到的等式(后面将学到),不属于会计等式。

2.下列反映资金运动静态表现的会计要素是()。

A.资产 B.负债 C.收入 D.利润 答案:AB 解析:反映资金运动静态表现的会计要素指的是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反映的是资金运动的动态过程,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

3.资产的特征是()。

A.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B.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C.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D.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答案:ACD 解析:资产的特征包括三项:第一,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第二,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第三,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选项B指的是收入。

三、判断题

1.会计主体必须是法律主体。()

答案:×

解析: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2.利润是收入与成本配比相抵后的差额,是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答案:×

解析:利润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额,它是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3.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所得税。()

答案:×

解析: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

4.会计主体所核算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包括其它企业或投资者个人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答案:×

解析:会计人员只能核算所在主体的经济业务,所核算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包括其它企业或投资者个人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本章的分值及主要内容:

本章是今年考试大纲中新增加的内容,考试时一定会涉及,但由于内容非常少,所以,分值不会太多,估计在2分左右,本章主要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二是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一、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会计核算的内容是指特定主体的资金运动,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包括七个方面:

(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1.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外埠存款、银 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和各种备用金等。其中,外埠存款是指企业到外地进行 临时或零星采购时,汇往采购地银行开立采购专户的款项;银行汇票存款是指企业为取得银行汇票按规定存入银行的款项;银行本票存款是指企业为取得银行本票按规定存入银行的款项;信用卡存款是指企业为取得信用卡按规定存入银行的款项;信用证存款是信用证保证金存款的简称,是指企业为取得信用证按规定存入银行的保证金;备用金是企业财会部门为了便于日常零星开支(如差旅费、零星采购等)的需要,预付给企业内部各单位或职工个人备用的款项。

2.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例1〕下列属于款项的是()。

A.银行存款 B.外埠存款 C.信用卡存款 D.信用证存款 答案:ABCD

(二)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以及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

〔例2〕下列属于财物的是()。A.应收账款 B.应收票据 C.库存商品

D.运输工具 答案:CD 解析:财物是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选项AB没有实物形态。

(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

债务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现时义务,即负债。一般包括各项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以及应交款项等。

〔例3〕下列属于债务的是()。A.应收账款

B.应收票据 C.预收账款 D.预付账款 答案:C

(四)资本的增减

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

〔例4〕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会计上的资本指的是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和债权人投入的资本。()

答案:×

(五)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收入和费用的概念我们已经学过,这里不再重复。

支出指的是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以及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的支出和损失。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的费用。对于生产企业而言,成本指的是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提供劳务的企业而言,成本指的是劳务成本。

(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财务成果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成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等。

(七)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具体包括六方面的内容:

(一)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成本核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二)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例如:不许为了私设小金库、隐瞒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偷逃税款等,设置账外账。

(四)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

(五)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六)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例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使用一种外国文字,而不必使用中文。()

答案:×

解析: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本章内容总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两部分的内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和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大致总结如下:

1.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包括七个方面:(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的增减;(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2.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包括六项:(1)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成本核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2)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3)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4)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5)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6)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考试大:

本章的分值及内容简介:

本章内容较少。主要讲述了会计科目和账户的相关内容,包括:会计科目的概念、会计科目的分类、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账户的概念、账户的分类、账户的基本结构、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要求掌握)

(一)定义:会计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二)说明: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个会计要素又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而这六个会计要素对于纷繁复杂的企业经济业务的反映又显得过于粗略。因此,为满足经营管理及有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必须对会计要素进行细化。即采用一定的形式,对每个会计要素所反映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分门别类的划分,设置会计科目。

(三)会计科目在会计核算中的意义:

会计科目是进行各项会计记录和提供各项会计信息的基础,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

(1)会计科目是复式记账的基础。

复式记账要求每一笔经济业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以反映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2)会计科目是编制记账凭证的基础。

会计凭证是确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应计入何种科目以及分门别类登记账簿的凭据。(3)会计科目为成本计算与财产清查提供了前提条件。

通过会计科目的设置,有助于成本核算,使各种成本计算成为可能;而通过账面记录与实际结存的核对,又为财产清查、保证账实相符提供了必备条件。

(4)会计科目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了方便。

会计报表是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及其提供的及时性,会计报表中的许多项目与会计科目是一致的,并根据会计科目的本期发生额或余额填列。

二、会计科目的分类(要求掌握)

(一)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1)总分类科目又称为总账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原材料”等。设置:总分类科目一般按财政部门制定的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设置。

(2)明细分类科目又称为明细科目,是对于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如“应收账款”科目按债务人名称或姓名设置明细科目,反映应收账款的具体对象。设置:除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的明细分类科目以外,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和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自行设置明细分类科目。

(3)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的关系:

总分类科目概括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明细分类科目详细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总分类科目对明细分类科目具有控制作用,而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的补充和说明。

(二)会计科目按其所归属的会计要素不同,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五大类。具体如下:

(1)资产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资产增减变化,提供资产类项目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资产类科目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短期投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坏帐准备、预付账款、应收补贴款、物资采购、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存货跌价准备、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待摊费用(已取消该科目)、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在建工程、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等。

(2)负债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负债增减变化,提供负债类项目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负债类科目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代销商品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利息、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专项应付款等。

(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化,提供所有者权益有关项目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等。

(4)成本类科目是用于核算成本的发生和归集情况,提供成本相关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成本类科目包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

(5)损益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收入、费用的发生或归集,提供一定期间损益相关的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损益类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等。

归纳总结:上面的内容很多,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记清楚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下面帮助大家归纳总结强调一下,以便于记忆:

(1)很多科目名称是相对应的:

1)收付对应:

例如: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应收股利和应付股利、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

2)收支对应:

例如: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

3)长短对应:

例如: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短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

(2)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科目:例如:现金、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等等。

(3)有一些根据名字就可以理解其含义的科目:

例如: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股利、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物资采购、原材料、低值易耗品、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待摊费用(已取消该科目)、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溢、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利息、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生产成本、劳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补贴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所得税等等。

(4)有些科目的最后两个字是“准备”:

例如: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补充:对常用会计科目的简要解释和说明(只需简单了解): 资产类:

(1)库存现金科目核算的是企业的库存现金。

(2)银行存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存入银行的各种存款。

(3)短期投资科目核算的是企业购入的能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含一年)的投资。包括各种股票、债券、基金等。

(4)应收票据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5)应收股利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股权投资而应收取的现金股利。企业应该收取的其它单位的利润,也在本科目核算。

(6)应收利息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债券投资而应收取的利息。

(7)应收账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8)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的是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以外的其它各种应收、暂付款项。(9)坏帐准备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提取的坏帐准备。

(10)预付账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按照购货合同规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11)原材料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库存的各种材料的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

(12)库存商品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库存的各种商品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

(13)待摊费用(已取消该科目)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分摊期限在一年以内(包括一年)的各项费用。

(14)长期债权投资科目核算的是企业购入的在一年内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和其它债权投资。(15)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投出的期限在一年以上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包括购入的股票和其它股权投资等。

(16)固定资产科目核算的是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原价。(17)累计折旧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

(18)在建工程科目核算的是进行基建工程、安装工程、技术改造工程、大修理工程等发生的实际支出,包括需要安装的设备的价值。

(19)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出售、报废和毁损等原因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价值及其在清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等。

(20)无形资产科目核算的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等。

(21)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盘盈、盘亏和毁损的价值。

负债类:

(1)短期借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向银行或者其它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各种借款。

(2)应付票据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开出并承兑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和商业承兑汇票。

(3)应付账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应付给供货单位的款项。

(4)预收账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单位预收的款项。

(5)应付工资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应该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包括各种工资、奖金、津贴等。但是注意:退休人员的工资不在本科目核算,而是在实际发放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

(6)应付福利费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提取的福利费(按照应付工资的14%计提)。

(7)应付股利科目核算的是企业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决议确定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企业配的股票股利,不通过本科目核算。

(8)应交税金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应该交纳的各种税金,但是注意:印花税、耕地占用税以及契税不通过应交税金科目核算。

(9)其他应付款核算的是企业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款项。

(10)应付利息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按照规定从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费用,如预提的租金、保险费、借款利息、固定资产修理费等。

(11)长期借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借款。

(12)应付债券科目核算的是企业为筹资长期资金而实际发行的债券及应付的利息。企业发行的一年期及一年期以下的短期债券,通过“应付短期债券”科目核算。

所有者权益类:

(1)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按照企业章程的规定,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对于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通过“股本”科目核算。企业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所占的份额的部分,做为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在“资本公积”科目核算,不计入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

(2)资本公积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取得的资本公积。

(3)盈余公积科目核算的是企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本科目常用的明细科目包括:

1)法定盈余公积; 2)任意盈余公积;

3)法定公益金。

(4)本年利润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本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

(5)利润分配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利润的分配(或亏损的弥补)和历年分配(或弥补)后的积存余额。成本类:

(1)生产成本科目核算的是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2)制造费用科目核算的是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3)劳务成本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对外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成本。损益类:

(1)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2)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核算的是企业除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其他销售或其他业务的收入,如材料销售、代购代销、包装物出租等收入。

(3)投资收益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

(4)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 固定资产净收益、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罚款净收入、教育费附加返还等。

(5)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实际成本。(6)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注意:不包括增值税。

(7)其他业务支出科目核算的是企业除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其他销售或其他业务所发生的支出,包括销售材料、提供劳务等而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及附加。

(8)营业费用科目核算的是企业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的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注意:商品流通企业在购买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也在本科目核算。

(9)管理费用科目核算的是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计提的坏帐准备等。

(10)财务费用科目核算的是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注意:为构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按规定应予以资本化的部分计入“在建工程”,不计入“财务费用”。

(11)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如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15

产净损失、出售无形资产损失、罚款支出、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

(12)所得税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按照规定从本期损益中减去的所得税。

三、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易考选择题,只需简单记忆)

会计科目在设置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科学、合理、适用,应遵循三个原则:

(1)合法性原则:要求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主要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说明:对于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会计报表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

(2)相关性原则:要求设置会计科目时,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本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主要是为了提高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关性,满足相关各方的信息需求。

(3)实用性原则:要求在合法性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设置符合企业需要的会计科目。

例如:对于工业企业,由于主要的经营活动是制造产品,因而需要设置反映生产耗费的科目,如“生产成本”;还需要设置反映生产成果的科目,如“库存商品”等。而对于商品流通企业而言,由于主要的经营活动是购进和销售商品,不进行产品生产,因而一般不需要设置“生产成本”科目,但需要设置反映商品采购、商品销售,以及在购、销、存等环节发生的各项费用的会计科目。

〔例1〕会计科目是对()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A.经济业务

B.会计主体 C.会计对象 D.会计要素

〔答案〕D 〔解析〕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例2〕下列属于资产类科目的是()。A.坏账准备 B.累计折旧

C.待摊费用(已取消该科目)D.应付利息

〔答案〕ABC 〔解析〕应付利息属于负债类科目。坏账准备、累计折旧、待摊费用(已取消该科目)都属于资产类科目。〔例3〕下列项目中,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是()。A.实收资本 B.资本公积 C.盈余公积 D.未分配利润

〔答案〕ABC 〔解析〕常见的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等。注:“未分配利润”属于所有者权益的内容,但不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科目。

〔例4〕下列会计科目中,属于损益类的是()。

A.待摊费用(已取消该科目)B.应付利息 C.制造费用 D.财务费用 〔答案〕D 〔解析〕选项A属于资产类科目,选项B属于负债类科目,选项C属于成本类科目,选项D属于损益类科目。〔例5〕在下列项目中,与管理费用属于同一类科目的是()。A.无形资产 B.本年利润 C.应交税金

D.投资收益

〔答案〕D 〔解析〕选项A属于资产类科目,选项B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科目,选项C属于负债类科目,选项D属于损益类科目与管理费用属于同一类会计科目。

〔例6〕下列项目中,属于成本类科目是()。A.生产成本 B.制造费用

C.主营业务成本 D.长期待摊费用 〔答案〕AB 〔解析〕C属于损益类科目,D属于资产类科目,A、B属于成本类科目。常见的成本类科目包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等。

四、账户的概念和分类(要求掌握)

(一)概念: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载体。

(二)分类:

账户的分类与会计科目的分类一致。

1.按照其所反映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账户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总分类账户是指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用于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账户,简称总账账户或总账。明细分类账户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用于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账户,简称明细账。

2.根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账户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五类。

(1)资产类账户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等。其中流动资产又分为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原材料和库存商品等。

(2)负债类账户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其中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以及应付利息等。

(3)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等。

(4)损益类账户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等。

(5)成本类账户包括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等。

五、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了解):

(一)账户的基本结构:账户的结构是指账户的格式,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反映数额的增加情况,另一部分反映数额的减少情况。根据这个需要,把账户划分为左右两方,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账户的右方称为“贷方”,即“左借右贷”。注意:账户哪一方登记数额的增加,哪一方登记数额的减少,取决于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和账户的性质。具体

情况如下:

(1)对于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借方登记减少数,贷方登记增加数;所谓收入类账户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等;

(2)对于资产类和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减少数。其中的费用类账户包括生产成本、劳务成本、制造费用、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等等。

(3)对于资产类账户,有些账户特殊,借方登记减少数,贷方登记增加数,主要包括累计折旧、短期投资价准备、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等。

(二)账户余额的计算方法: 在账户登记时,登记本期增加的金额称为本期增加发生额,登记本期减少的金额称为本期减少发生额,增减相抵之后的差额称为余额。余额按照表示的时间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本期期末余额和本期期初余额的基本关系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其中,“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统称为会计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

注意: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是相对于一定的会计期间来说的,一定会计期间结束时的期末余额,在下一个会计期17

间开始时就成为期初余额。也就是说,本期的期末余额=下期的期初余额。

(三)账户基本结构中包括的具体内容 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 2.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 3.所依据记账凭证的编号; 4.经济业务摘要;

5.增加和减少的金额;

6.余额(包括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

(四)借贷记账法账户的基本格式:

借贷记账法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的记账方法,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会计账户的格式分为简单 格式和标准格式两种。

(1)简单格式:

简单格式由于于大写的字母“T”或汉字“丁”形似,因此,也称为T型账户或丁字账,这种格式的内容中只包括账户的名称、增加和减少的金额、期初余额、期末余额,不包括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所依据记账凭证的编号以及经济业务摘要。使用这种格式可以很方便地将会计要素所发生的增减变动情况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汇总。在日常会计要素核算中,如果单位采用科目汇总表的账务处理程序,则在登记总帐之前,先登记丁字账,然后,根据丁字账进行汇总,最后按其结果登记总分类账。

(2)书面格式:

书面格式是会计账户的正规格式,包括账户基本结构中的全部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详细记录经济业务,并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各单位必须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依法设置并使用会计账簿,因此,会计账户必须使用正规格式。

例8〕在下列项目中,属于会计账户的金额要素的是()。A.本期借方发生额 B.本期贷方发生额 C.本期减少发生额 D.借方余额

〔答案〕C 〔解析〕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统称为会计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

〔例9〕会计账户的各项金额的关系可用()表示。A.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B.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C.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D.期末余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 〔答案〕ABD 〔解析〕根据“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很容易知道ABD是答案,C不是答案。〔例10〕在会计账户的标准格式中,包括()等项目。A.增加 B.减少 C.借方

D.余额

〔答案〕CD 〔解析〕会计账户的标准格式中,包括下列项目:日期、凭证编号、摘要、借方、贷方、借或贷、余额。〔例11〕账户的简单格式分为左右两方,其中:左方表示增加,右方表示减少。()

〔答案〕×

〔解析〕账户哪一方登记数额的增加,哪一方登记数额的减少,取决于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和账户的性质。

六、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与区别(要求掌握,易考简答题):

(一)联系:

1.二者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科学分类,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

2.没有会计科目,账户便失去了设置的依据;没有账户,会计科目就无法发挥作用。

(二)区别:

1.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而账户则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

2.会计科目仅说明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什么,而账户不仅说明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什么,而且系统反映和控制其增减变化及结余情况。

3.会计科目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开设账户、填凭证所运用;而账户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某一具体会计对象的会计资料,为编制会计报表所运用。

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科目和账户不加严格区分,而是相互通用。

〔例12〕下列关于会计账户和会计科目的说法正确的是()。A.会计科目是开设账户的依据,账户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

B.二者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科学分类,口径一致,性质相同 C.没有账户,会计科目就无法发挥作用

D.会计科目不存在结构,账户则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 〔答案〕ABCD 本章内容总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会计科目和账户的相关内容,大致总结如下:

会计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会计科目是复式记账的基础,是编制记账凭证的基础,为成本计算与财产清查提供了前提条件,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了方便。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按其所归属的会计要素不同,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五大类。设置会计科目时应该遵循三个原则:合法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载体。

账户的分类与会计科目的分类一致。按照其所反映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账户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根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账户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五类。

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反映数额的增加情况,另一部分反映数额的减少情况。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即“左借右贷”。账户哪一方登记数额的增加,哪一方登记数额的减少,取决于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和账户的性质。

本期期末余额和本期期初余额的基本关系为: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其中,“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统称为会计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

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二者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科学分类,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没有会计科目,账户便失去了设置的依据;没有账户,会计科目就无法发挥作用。

区别: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而账户则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会计科目仅说明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什么,而账户不仅说明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什么,而且系统反映和控制其增减变化及结余情况。会计科目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开设账户、填凭证所运用;而账户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某一具体会计对象的会计资料,为编制会计报表所运用。

历年考题解析

一、单选题

1.应在账户的借方核算的是()。A.负债的增加额

B.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 C.收入的增加额 D.资产的增加额

答案:D 解析:注意本题答案与“对于资产类账户,有些账户特殊,借方登记减少数,贷方登记增加数”这个说法并不矛盾,原因是这些资产类账户都是资产的抵减账户,也就说,这些账户的余额的增加导致资产减少,这些账户余额的减少导致资产增加。例如:计提折旧时,累计折旧的余额增加,计入贷方,但是,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因此,累计折旧的贷方发生额核算的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少额。反之,累计折旧的借方发生额核算的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增加额。

二、多选题

1.下列属于成本类科目的是()。A.生产成本 B.主营业务成本 C.制造费用 D.营业费用

答案:AC 解析:成本类科目主要包括三种,即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和劳务成本。选项B主营业务成本和选项D营业费用都属于损益类科目。

2.关于总分类会计科目与明细分类会计科目表述正确的是()。

A.明细分类会计科目概括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B.总分类会计科目详细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C.总分类会计科目对明细分类科目具有控制作用 D.明细分类会计科目是对总分类会计科目的补充和说明 答案:CD 解析:总分类科目是概括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明细分类科目是详细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总分类科目对明细分类科目具有统驭和控制作用,而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的补充和说明。

3.下列属于损益类科目的是()。A.制造费用

B.生产成本 C.主营业务成本

D.管理费用 答案:CD 解析:AB属于成本类科目,CD属于损益类科目。损益类科目包括收入和费用两类,其中,收入类有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费用类有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本章主要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讲述了下列内容:(1)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和特点;(2)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账户基本结构和记账规则;(3)试算平衡的应用;(4)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5)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以及平行登记。这五部分内容都是要求必须掌握的。

具体内容讲解:

一、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的记账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在账簿中登记经济业务的方法。按其记录经济业务方式的不同,记账方法可以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一)单式记账法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单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例如:对于用现金支付工资的业务,只在现金账户中登记现金减少,而不在“应付工资”账户中登记应付工资的减少。

特点:单式记账法记账手续简单,但是由于它没有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账户之间不能形成相互对应的关系,所以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以及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即资金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也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二)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复式记账法是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例如:上述用现金支付工资的业务,在复式记账法下,一方面在“现金”账户中登记现金减少,另一方面在“应付工资”账户中登记应付工资减少。

特点:与单式记账法相比,复式记账法具有以下特点:(1)由于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同时登记。因此,通过账户记录不仅可以全面、清晰地反映出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而且还能通过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由于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有关账户中进行登记,因此,可以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

〔例1〕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20

种记账方法。()

答案:×

解析: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例2〕复式记账法可以保持账户之间的平衡关系。()答案:√

解析:由于运用复式记账法,当每笔经济业务发生时,要用相等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多个以上的账户中同时加以记录,所以,复式记账法可以保持账户之间的平衡关系。

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账户基本结构和记账规则

(一)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用“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

(二)账户基本结构

1.对于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借方登记减少数,贷方登记增加数; 其中:

(1)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出现在贷方,其余额计算公式为:

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增加额)-本期借方发生额(减少额)注意:个别负债、账户的期末余额可能在借方。例如:应付利息、本年利润。“应付利息”属于负债类账户,核算企业按规定从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费用。贷方登记预先提取的数额,借方登记实际支付的费用,余额一般在贷方,表示已经预提但尚未支付的费用。如果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实际支付大于预先提取的数额,应视为待摊费用(已取消该科目)。“本年利润”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贷方登记由收入类账户转来的,企业本期内的全部收入数额,借方登记由费用类账户转来的,企业本期内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数额,如果余额在贷方,反映的是利润数额;如果余额在借方,反映的是亏损数额。

(2)收入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取得的经营业绩,不应留存到下一会计期间,应当在当期予以结转,以便下一会计期间的收入账户金额能够反映下一会计期间的实际收入情况,期末要将收入类账户的全部余额计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以便结算本期利润,收入类账户结转之后没有余额

2.对于资产类和费用(包括成本)类账户,借方登记资产、费用增加数,贷方登记资产、费用减少数。(1)资产类账户的余额一般在借方,其余额计算公式为: 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注意:

①个别资产类账户的余额一般在贷方,例如:累计折旧、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等。其余额计算公式为: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②有些资产类账户的余额既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例如:对于“应收账款”账户,如果本期收回的款项大于应收款项(即存在预收款项),则期末“应收账款”账户的余额在贷方,表示预收的款项,此时“应收账款”账户变成负债性质的账户了。

(2)费用(包括成本)类账户在期末一般没有余额,如有余额,应为借方余额。具体而言: ①生产成本、劳务成本账户在期末一般有余额,其余额在借方,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②制造费用账户在期末结转(计入生产成本)之后一般没有余额。③属于损益类的费用账户期末(结转计入本年利润)没有余额。

总结:

(1)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额、负债的减少额、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收入的减少额、费用的增加额; 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额、负债的增加额、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收入的增加额、费用的减少额。(2)对于每一个账户来说,如果有期初余额,只可能在账户的一方(借方或贷方);

(3)如果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的方向相同,说明账户的性质未变;如果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的方向相反,则说明账户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例如上述提到的“应收账款”账户。除此以外,还有“应付账款”账户、“预付账款”、“预收账款”账户、“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等。

(4)对于收入类账户以及属于损益类的费用账户,本期发生额在期末结账时都要转入“本年利润”账户,期初、期末没有余额。

〔例3〕下列计入借方的是()

A.资产的增加额 B.负债的增加额

C.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 D.费用的增加额

〔答案〕AD 〔解析〕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额、负债的减少额、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收入的减少额、费用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额、负债的增加额、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收入的增加额、费用的减少额。

(三)记账规则

1.内容: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含义:对于一笔经济业务事项,必须同时在相互联系的账户的借方和贷方登记,并且借方登记的数额等于贷方登记的数额。(稍后结合会计分录举例说明)

三、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

(一)会计分录 1.会计分录的概念:

确定经济业务涉及的账户及其借贷方向和金额的方法就是编制会计分录。所谓的会计分录是指按照复式记账的要求,对每项经济业务列示出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会计分录又称为记账公式或简称分录。一笔会计分录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会计科目(账户)、记账符号、金额。

2.会计分录的分类:

根据每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账户的多少,可以把会计分录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

(1)简单会计分录指的是一项经济业务仅涉及两个账户的分录,即“一借一贷”的分录。例如:把现金存入银行的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现金

(2)复合会计分录指的是一项经济业务涉及两个以上账户的分录,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的分录。例如:

(1)采取赊销方式销售商品的分录: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一般纳税人赊购原材料的分录: 借: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应付账款

(3)采取赊销方式(另外一部分货款通过银行收到)销售商品的分录: 借:应收账款

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注意:不能把几项业务合并编制复合会计分录。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

(1)确认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及性质;

(2)分析涉及的资金是增还是减,数额是多少;

(3)根据账户的基本结构确定每个账户的借贷方向;(4)按照规定的格式写出分录,具体规定如下: ①先写借方科目,后写贷方科目;

②贷方的文字和数字都要比借方后退两格书写;

③在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和多借多贷的情况下,借方或贷方的文字要对齐,金额也要对齐。(5)检查借方和贷方合计是否相等。编制试算平衡表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保证所有账户的余额均已计入试算平衡表,否则可能会导致余额平衡的等式不成立。

(2)试算不平衡,表明账户记录肯定有错误,应认真查找,直到平衡为止。

(3)试算平衡了,不一定说明账户记录绝对正确,因为有些错误不会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关系。如:漏记某项经济业务;重记某项经济业务;某项经济业务记错有关账户,借贷仍然平衡;某项经济业务在账户记录中,颠倒了记账方向,借贷仍然平衡;借方或贷方发生额中,偶然发生多记或少记并且相互抵消,借贷仍然平衡等等。

〔例16〕下列哪些错误不会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关系()。A.漏记某项经济业务

B.重记某项经济业务

C.记错方向,把借方计入贷方 D.借贷错误巧合,正好抵消 〔答案〕ABD 〔解析〕注意“记错方向,把借方计入贷方”的结果导致贷方两次计入数据,而借方没有计入数据,贷方余额大于借方余额,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关系。

〔例17〕关于试算平衡法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包括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 B.试算不平衡,表明账户记录肯定有错误 C.试算平衡了,说明账户记录一定正确

D.理论依据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答案:ABD

五、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一)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 1.总分类账户对明细分类账户具有统驭控制作用

解释:总分类账户提供的总括核算资料是对有关明细分类账户资料的综合;明细分类账户所提供的明细核算资料是对其总分类账户核算资料的具体化。

2.明细分类账户对总分类账户具有补充说明作用 解释:总分类账户是对会计要素各项目增减变化的总括反映,提供总括的资料;而明细分类账户反映的是会计要素各项目增减变化的详细情况,提供了某一具体方面的详细资料,有些明细分类账户还可以提供实物数量指标和劳动量指标等。

3.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在总金额上应当相等。

解释:由于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是根据相同的依据来进行平行登记,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相同的,其总金额必然相等。

(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1.含义:所谓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都要以会计凭证为依据,一方面计入有关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也要计入有关总分类账户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的方法。

2.意义:便于账户核对和检查,纠正错误和遗漏。3.要点:

(1)依据相同:所依据会计凭证相同。

(2)方向相同(借贷方向相同):即如果登记总账时是记借方,则登记其所属的明细账也是记借方;如果 登记总账时是记贷方,则登记其所属的明细账也是记贷方。

(3)期间相同(所属会计期间相同):即对于当期发生的经济业务,必须在同一期间将其登记到总分类账和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中。注意:“期间相同”的含义是在同一个月份内,例如:假设某项业务在明细账中是4月10日登记的,而总账中是在4月20日登记的该业务,则属于期间相同。

(4)金额相同:计入总分类账户的金额与计入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合计金额相等。总结:总账与其所属的明细账之间在数量上存在的勾稽关系: 总账账户的期初余额=所属明细账账户期初余额合计

总账账户的本期发生额=所属明细账户本期发生额合计 总账账户的期末余额=所属明细账账户期末余额合计

〔例18〕下列关于平行登记的说法正确的是()。A.总账账户的期初余额=明细账账户期初余额合计

B.计入总分类账户的金额与计入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合计金额相等 C.总账账户的本期发生额=所属明细账户本期发生额合计

D.总账账户的期末余额=所属明细账账户期末余额合计

答案:BCD 解析:A的正确表示应该是:总账账户的期初余额=所属明细账账户期初余额合计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复式记账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如下:

复式记账法是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与单式记账法相比,复式记账法不仅可以全面、清晰地反映出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还能通过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且可以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

借贷记账法用“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额、负债的减少额、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收入的减少额、费用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额、负债的增加额、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收入的增加额、费用的减少额。在记账时,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事项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根据每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账户的多少,可以把会计分录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简单会计分录指的是一项经济业务仅涉及两个账户的分录,即“一借一贷”的分录。复合会计分录指的是一项经济业务涉及两个以上账户的分录,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的分录。

所谓的试算平衡指的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关系以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检查和验证所有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包括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两种方法。涉及三个平衡关系

等式: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在实际会计核算中,是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的方法来完成试算平衡的。注意:试算不平衡,表明账户记录肯定有错误。试算平衡了,不一定说明账户记录绝对正确。所谓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都要以会计凭证为依据,一方面计入有关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计入有关总分类账户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的方法。要求做到四点:(1)所依据会计凭证相同;(2)借贷方向相同;(3)所属会计期间相同;(4)计入总分类账户的金额与计入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合计金额相等。

历年考题解析

(一)单选题

1.对于负债类账户而言()。A.增加记借方 B.增加记贷方 C.减少记贷方 D.期末无余额

答案:B 解析:对于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借方登记减少数,贷方登记增加数。

2.应付账款账户期初贷方余额为35400元,本期贷方发生额为26300元,本期借方发生额为17900元,该账户 期末余额为()。A.借方43800元 B.借方27000元 C.贷方43800元

D.贷方27000元 答案:C 解析:“应付账款”属于负债类账户,负债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其余额计算公式为: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题中,期末贷方余额=35400+26300-17900=43800 3.企业计算应交所得税时,正确的会计分录是()。A.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

B.借:管理费用 贷:所得税 C.借: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D.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答案:D 解析:“所得税”属于费用类账户,所得税的增加计入借方。应交所得税通过“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核算,增加计入贷方。

(二)多选题

1.用公式表示试算平衡关系,正确的是()。

A.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B.全部账户本期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余额合计 C.负债类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负债类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 D.资产类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资产类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 答案:AB 解析:所谓的试算平衡指的是根据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以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检查所有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过程,包括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两种方法。涉及三个平衡关系等式: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2.在借贷记账法下,可以在账户借方登记的是()。A.资产的增加 B.负债的减少 C.收入的减少 D.费用的减少 答案:ABC 解析:(1)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额、负债的减少额、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收入的减少额、费用的增加额;(2)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额、负债的增加额、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收入的增加额、费用的减少额。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资产类账户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B.负债类账户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C.收入类账户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D.费用类账户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答案:BC 4.会计分录的内容包括()。A.经济业务内容摘要 B.账户名称 C.经济业务发生额 D.应借应贷方向 答案:BCD 解析: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事项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选项A是账户应该具备的内容。

(三)判断题

1.试算平衡时,试算平衡了,说明账户记录是绝对正确的。()答案:×

解析:试算平衡了,不一定说明账户记录绝对正确,因为有些错误不会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关系。2.核算期间费用的各账户期末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后应无余额。()

答案:√

解析:核算期间费用的账户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期末余额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转入“本年利润”后,核算期间费用的账户无余额。

3.记账时,将借贷方向记错,不会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关系。()答案:√

解析:“借贷方向记错”对借贷方余额的影响相同,不会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关系。

4.编制试算平衡表时,也应该包括只有期初余额而没有本期发生额的账户。()答案:√

解析:试算平衡表中不仅仅包括本期发生额平衡,还包括余额平衡。本章主要内容简介:

本章讲述了五方面的内容,即(1)会计凭证的概念和种类;

(2)原始凭证的概念、种类、基本内容、填制要求、审核内容;(3)记账凭证的概念、种类、基本内容、编制要求和审核内容;

(4)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5)会计凭证的意义。其中,前三项内容是必须掌握的,第四、五项内容只需要一般了解。

一、会计凭证的概念、意义和种类(概念和种类需要掌握):

会计核算共计包括七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第二种方法是复式记账;第三种方法就是本章要学习的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概念(掌握):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通过填制或取得会计凭证,可以明确经济责任。注意:任何会计凭证都必须经过有关人员的严格审核,只有经过审核确认无误的会计凭证,才能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

意义(了解):

(1)记录经济业务,提供记账依据;(2)明确经济责任,强化内部控制;

(3)监督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运行。

种类(掌握):按照编制程序和用途的不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大类。其中原始凭证是登记账簿的原始依据,而记账凭证是登记会计账簿的直接依据。

〔例1〕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是登记会计账簿的直接依据()。答案:×

解析:原始凭证是登记账簿的原始依据,而记账凭证是登记会计账簿的直接依据。

二、原始凭证的概念、种类、基本内容、填制要求、审核内容(需要掌握):

(一)原始凭证的概念

原始凭证又称为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者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者完成情况的原始凭据。它是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

(二)原始凭证的种类:

按照来源的不同,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

(1)外来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从其他单位或个人直接取得的原始凭证,如购买材料时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银行转来的各种结算凭证、对外支付款项时取得的收据、职工出差取得的飞机票、车船票等。(2)自制原始凭证是指由本单位内部经办业务的部门或个人,在执行或完成某项经济业务时填制的、仅供单位内部使用的原始凭证。如收料单、领料单、限额领料单、产品入库单、产品出库单、借款单、工资发放明细表、折旧计算表、开工单、成本计算单、本单位开具的销售发票等。

按照填制手续及内容不同,原始凭证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凭证。

(1)一次凭证是指一次填制完成、只记录一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它是一次有效的凭证,即一经填写完毕就不能再次填写使用的凭证。如购货发票、销货发票、收据、领料单、借款单、银行结算凭证、收料单、工资结算单等。一次凭证与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的关系:外来原始凭证都是一次凭证,自制原始凭证绝大多数是一次凭证。如自制原始凭证中的限额领料单就不属于一次凭证。因此不能认为自制原始凭证都是一次凭证。

(2)累计凭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多次记录发生的同类型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它是多次有效的原始凭证,即可多次填写使用的凭证。最常见的累计原始凭证是企业为了控制生产成本,在领用材料时填写的限额领料单。

特点:在一张凭证内可以连续登记相同性质的经济业务,随时结出累计数及结余数,并按照费用限额进行费用控制,期末按实际发生额记账。

一次凭证与累计凭证的比较:

①二者都仅仅包含一张原始凭证;

②一次凭证一次有效,只能填写一次;累计凭证多次有效,可以填写多次。

(3)汇总凭证也称原始凭证汇总表,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反映经济业务内容相同的若干张原始凭证,按照一定标准综合填制的原始凭证。如发出材料汇总表、工资结算汇总表、销售日报、差旅费报销单、收入材料汇总表等。

特点:合并了同类型经济业务,简化了记账工作量。累计凭证和汇总凭证的比较: 相同点:

①二者都可以简化会计核算手续;

②二者都包括多项经济业务,并且经济业务内容相同。不同点:

累计凭证只包括一张原始凭证,是把多笔同类型的经济业务反映在一张原始凭证上;汇总凭证中包括多张原始凭证,是对多张反映相同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进行汇总。

按照格式的不同,分为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1)通用凭证指的是由有关部门统一印制、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具有统一格式和使用方法的原始凭证。如某省(市)印制的在该省(市)通用的发货票、由人民银行制作的在全国通用的银行转账结算凭证、由国家税务局统一印制的全国通用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等。

(2)专用凭证指的是由单位自行印制的、仅在本单位内部使用的原始凭证。如领料单、差旅费报销单、折旧计算表、工资费用分配表、收料单等。

〔例2〕下列属于外来原始凭证的是()。A.本单位开具的销售发票 B.供货单位开具的发票

C.职工出差取得的飞机票和火车票 D.银行收付款通知单 答案:BCD 解析:外来原始凭证指的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者完成时,从其它单位或个人直接取得的原始凭证。选项A属于自制原始凭证。

〔例3〕下列关于原始凭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按照来源的不同,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

B.按照格式的不同,分为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

C.按照填制手续及内容不同,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凭证 D.按照填制方法不同,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 答案:ABC 〔例4〕自制原始凭证都是一次凭证,外来原始凭证绝大多数是一次凭证()。答案:×

解析:外来原始凭证都是一次凭证,自制原始凭证绝大多数是一次凭证。〔例5〕下列属于累计凭证的是()。A.限额领料单 B.领料单

C.收入材料汇总表

D.工资汇总表 答案:A 解析:选项B属于一次凭证,选项C和D属于汇总凭证,选项A属于累计凭证。累计凭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多次记录发生的同类型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

〔例6〕下列属于通用凭证的是()。

A.本单位开具的销售发票 B.供货单位开具的发票 C.工资费用分配表 D.差旅费报销单

答案:AB 解析:通用凭证指的是由有关部门统一印制、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具有统一格式和使用方法的原始凭证。选项CD属于专用凭证。

(三)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1)原始凭证的名称和编号;

(2)填制原始凭证的日期;

(3)接受原始凭证的单位名称;

(4)经济业务内容(含数量、单价和金额等);(5)填制单位签章;(6)有关人员签章;

(7)凭证附件(今年新增内容)。

〔例7〕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中包括()。A.原始凭证的名称和编号 B.原始凭证的种类 C.经济业务的性质 D.凭证附件 答案:AD

(四)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易考简答题、多选题):

1.记录要真实。要求原始凭证所填列的经济业务内容和数字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实际情况。2.内容要完整。原始凭证所要求填列的项目必须逐项填列齐全,不得遗漏和省略。3.手续要完备。即原始凭证的有关签章要齐全,以明确经济责任。

4.书写要清楚、规范。具体要求如下:

(1)原始凭证要按规定填写,文字要简要,字迹要清楚,易于辨认,不得使用未经国务院公布的简化汉字。(2)大小写金额必须相符且填写规范,小写金额用阿拉伯数字逐个书写,不得写连笔字。

(3)在小写金额前要填写人民币符号“¥”,人民币符号“¥”与阿拉伯数字之间不得留有空白。例如:不能表示为:¥ 108.00,而应该表示为¥108.00(4)金额数字一律填写到角分,无角分的,写“00”或符号“-”;有角无分的,分位写“0”,不得用符号“-”代替。例如:“人民币贰拾陆元整”应写成“¥26.00”或“¥26.-”,而不能写成“¥26”;“人民币贰拾陆元捌角整”应写成“¥26.80”而不能写成“¥26.8”或“¥26.8-”。

(5)汉字大写金额一律用正楷或者行书体书写。(6)大写金额前如未印有“人民币”字样的,应加写“人民币”三个字,“人民币”字样和大写金额之间不得留有空白。例如:不能表示为“人民币贰拾陆元整”。

(7)大写金额到元或者到角为止的,后面要写“整”或“正”字;有分的,不写“整”或“正”字。例如:可以表示为“人民币贰拾陆元整”、“人民币贰拾陆元捌角整”,但是不能表示为“人民币贰拾陆元捌角伍分整”。

5.编号要连续。如果原始凭证已预先印定编号,在写坏作废时,应加盖“作废”戳记,妥善保管,不得撕毁。6.不得涂改、刮擦、挖补。正确的处理包括:

(1)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

(2)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因为原始凭证上的金额是反映经济业务事项情况的最重要的数据。如果允许随意更改,容易产生舞弊行为,不利于保证原始凭证的质量。

注意:上述两点实际上讲的是“原始凭证的错误更正”的相关内容,这是很重要的内容。

7.填制要及时:要求各种原始凭证一定要及时填写,并按规定的程序及时送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进行审核。〔例8〕下列表示方法正确的是()。A.¥ 508.00 B.¥86.00 C.人民币伍拾陆元捌角伍分整 D.人民币 柒拾陆元整

答案:B 解析:按照规定,大写金额数字有分的,分字后面不写“整”或“正”字。所以,C的写法不正确;人民币符号“¥”与阿拉伯数字之间不得留有空白,所以,A的写法不正确;“人民币”字样和大写金额之间不得留有空白。所以,D的写法不正确。

(五)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

为了正确反映经济业务的执行和完成情况,发挥会计工作的监督作用,财会部门对各种原始凭证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核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主要包括: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正确性和及时性(今年新增内容)。

1.真实性:审核原始凭证日期是否真实、业务内容是否真实、数据是否真实等。

2.合法性:审核原始凭证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是否履行了规定的凭证传递和审核程序,是否有贪污腐化等行为。

3.合理性:审核原始凭证所记录经济业务是否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是否符合有关的计划、预算等。4.完整性:审核原始凭证各项基本要素是否齐全,是否有漏项情况,日期是否完整,数字是否清晰,文字是否工整,有关人员签章是否齐全,凭证联次是否正确等。

5.正确性:审核原始凭证各项金额的计算及填写是否正确。

6.及时性:审查是否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及时填制有关原始凭证。审核结果的处理:

1.对于完全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应及时据以编制记账凭证入账;

2.对于真实、合法、合理但内容不够完善、填写有错误的原始凭证,应退回给有关经办人员,由其负责将有关凭证补充完整、更正错误或重开后,再办理正式会计手续。

3.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有权不予以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例11〕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包括()。A.有关数量、单价、金额是否正确无误 B.是否符合有关的计划和预算 C.记录的经济业务的发生时间 D.是否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

答案:ABCD 解析:原始凭证的审核包括六方面的内容,即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正确性和及时性。选项A属于正确性的要求,选项B属于合理性的要求,选项C属于及时性的要求,选项D属于合法性的要求。

〔例12〕对于真实、合法、合理但内容不够完善、填写有错误的原始凭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不予以接受()。

答案:×

解析:对于真实、合法、合理但内容不够完善、填写有错误的原始凭证,应退回给有关经办人员,由其负责将有关凭证补充完整、更正错误或重开后,再办理正式会计手续。

三、记账凭证的概念、种类、基本内容、编制要求和审核内容(需要掌握):

(一)记账凭证的概念

记账凭证又称为记账凭单,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填制的会计凭证。

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区别(新增内容)

1.填制人员不同。原始凭证由经办人员填制,而记账凭证则一律由会计人员填制。

2.填制依据不同。原始凭证是根据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填制的,而记账凭证则是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填制;

3.填制方式不同。原始凭证仅用以记录、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而记账凭证则要依据会计科目对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初步归类、整理编制;

4.发挥作用不同。原始凭证是记账凭证的附件和填制记账凭证的依据,而记账凭证则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

(二)记账凭证的种类:

1.按其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内容,记账凭证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

(1)收款凭证:收款凭证是指用于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款业务的会计凭证,它是出纳人员根据库存现金收入业务和银行存款收入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的专用凭证,据以作为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等有关账户的依据,分为现金收款凭证和银行存款收款凭证两种。

(2)付款凭证:付款凭证是指用于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付款业务的会计凭证。它是出纳人员根据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付出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的专用凭证,作为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等有关账户的依据,分为现金付款凭证和银行存款付款凭证两种。

(3)转账凭证:转账凭证是用于记录不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业务的会计凭证,它是会计人员根据有关转账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的,作为记账依据的专用凭证。

这样分类的优缺点:

优点:便于按经济业务对会计人员进行分工,也便于提供分类核算数据,为记账工作带来方便。缺点:工作量较大。

适用范围:

该种分类方式适用于规模较大、收付业务较多的单位。

说明:对于经济业务较简单、规模较小、收付业务较少的单位,为了简化核算,可以采用通用记账凭证来记录所有经济业务。

2.按照填列方式不同,记账凭证分为复式凭证和单式凭证:

(1)复式凭证亦称多项记账凭证,是指将每一笔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全部会计科目及其发生额均在同一张记账凭证中反映的一种凭证。它是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最普遍的记账凭证。上述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以及通用记账凭证均为复式凭证。

优点:全面反映了经济业务的账户对应关系,有利于检查会计分录的正确性。

缺点:由于一张凭证填列多个会计科目及其内容,因此不便于会计岗位上的分工记账。

(2)单式凭证亦称单项记账凭证,是指每一张记账凭证只填列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一个会计科目及其金额的记账凭证。

优点:由于一张凭证只填列一个会计科目及其内容,所以便于分工记账,便于按会计科目汇总。缺点:不能在一张凭证上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不便于检验会计分录的正确性。〔例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其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内容,记账凭证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B.按照填列方式不同,记账凭证分为复式凭证和单式凭证 C.复式记账凭证便于汇总计算每一个会计科目的发生额 D.单式记账凭证便于分工记账 答案:ABD

(三)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1)记账凭证的名称;

(2)填制记账凭证的日期;(3)记账凭证的编号;

(4)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摘要;

(5)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会计科目及其记账方向;(6)经济业务事项的金额;(7)记账标记;

(8)所附原始凭证张数;

(9)会计主管、记账、审核、出纳、制单等有关人员的签章

三、记账凭证的概念、种类、基本内容、编制要求和审核内容(需要掌握):

(一)记账凭证的概念

记账凭证又称为记账凭单,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填制的会计凭证。

(四)记账凭证的编制要求:

1.记账凭证编制的基本要求

(1)记账凭证各项内容必须完整。

(2)记账凭证应连续编号。一笔经济业务需要填制两张以上记账凭证的,可以采用分数编号法编号。例如: 表示第7笔业务需要填制三张记账凭证,这是其中的第一张。

(3)记账凭证的书写应清楚、规范。具体要求同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4)记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者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填制,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但不得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例如:不能将购货发票和销货发票汇总到一起。

说明:一张原始凭证所列的支出需要由几个单位共同负担时,应当由保存该原始凭证的单位开具原始凭证分割单给其他应负担的单位。

(5)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它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6)填制记账凭证时若发生错误,应当重新填制。具体规定如下:

1)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填写错误时,可以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注销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同时再用蓝字重新填写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注明“订正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

2)如果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只是金额错误,也可以将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另编制一张调整的记账凭证,调增金额用蓝字,调减金额用红字;

3)发现以前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

注意:上述内容实际介绍的是“记账凭证的错误更正”的内容,这是很重要的内容。

(7)记账凭证填制完经济业务事项后,如有空行,应当自金额栏最后一笔金额数字下的空行处至合计数上的空行处划线注销。

〔例14〕一张原始凭证只能填制一张记账凭证()。

答案:×

解析:一张原始凭证可以填制两张以上的记账凭证,不过要使用分数编号法编号。〔例15〕记账凭证只能根据一张原始凭证填制()。答案:×

解析:记账凭证也可以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填制。

〔例16〕记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者根据若干张原始凭证汇总填制,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

答案:×

解析:记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者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填制,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

〔例17〕凭证编号中的表示第10笔业务需要填制三张记账凭证,共有三张原始凭证,该记账凭证是根据其中的第一张原始凭证编制的()。

答案:×

解析:凭证编号中的表示第10笔业务(只有一张原始凭证)需要填制三张记账凭证,这是其中的第一张记账凭证。〔例18〕所有的记账凭证都必须附有原始凭证,否则,不能作为记账的依据()。答案:×

解析: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它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

〔例19〕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它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否则,不能作为记账的原始依据()。

答案:×

解析: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它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否则,不能作为记账的直接依据。

〔例20〕记账凭证填制完经济业务事项后,如有空行,应当自金额栏最后一笔金额数字下的空行处至合计数上的空行处用文字注销()。

答案:×

解析:记账凭证填制完经济业务事项后,如有空行,应当自金额栏最后一笔金额数字下的空行处至合计数上的空行处划线注销。

〔例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填写错误时,直接用蓝字重新填写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即可

B.发现以前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可以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再用蓝字重新填写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

C.如果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只是金额错误,也可以将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另填制一张调整的记账凭证,调增金额用蓝字,调减金额用红字

D.发现以前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 答案:C 解析: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填写错误时,可以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注销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同时再用蓝字重新填写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注明“订正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发现以前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

2.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的编制要求

具体的编制要求并不是考试的出题点,重点掌握以下内容即可:

(1)凭证上的日期指的是编制凭证的日期,并不是经济业务发生的日期;

(2)对于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经济业务,为避免重复记账,一般只编制付款凭证,不编制收款凭证。即:

1)以现金存入银行时,根据该项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只填制一张现金付款凭证。记账时,根据该凭证同时计入“现金”和“银行存款”账户(借记:银行存款,贷记:现金)。

2)从银行提取现金时,根据该项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只填制一张银行存款付款凭证。记账时,根据该凭证同时计入“现金”和“银行存款”账户(借记:现金,贷记:银行存款)。

(五)记账凭证的审核内容:(1)内容是否真实;(2)项目是否齐全;(3)科目是否正确;(4)金额是否正确;(5)书写是否正确。

四、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与保管(一般了解):

(一)会计凭证的传递:

会计凭证传递是指从会计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时起至归档保管过程中,在单位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传送程序。会计凭证的传递,一般包括传递程序和传递时间两个方面,要求能够满足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使传递程序合理有效,同时尽量节约传递时间、减少传递的工作量。

(二)会计凭证的保管: 1.会计凭证的保管的概念:

会计凭证的保管是指会计凭证登记入账后的整理、装订、归档和存查工作。2.会计凭证的保管的主要要求:

(1)会计凭证应定期装订成册,防止散失。

(2)会计凭证封面应注明单位名称、凭证种类、凭证张数、起止号数、、月份、会计主管人员、装订人员等有关事项,会计主管人员和保管员应在封面上签章。

(3)会计凭证应当加贴封条,防止抽换凭证。原始凭证不得外借,其它单位如有特殊原因确实需要使用时,经本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批准,可以复制。向外单位提供的原始凭证复印件,应当在专设的登记簿上登记,并由提供人员和收取人员共同签名或者盖章。

(4)原始凭证较多时可单独装订,但应在凭证封面注明所属记账凭证的日期、编号和种类,同时在所属的记账凭证上应注明“附件另订”及原始凭证的名称和编号,以便查阅。注意: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5)严格遵守会计凭证的保管期限要求,期满前不得任意销毁。〔例23〕原始凭证原则上不得外借,其它单位如有特殊原因确实需要使用时,经本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批准,可以外借()。

答案:×

本章内容总结:

本章介绍的是会计凭证的相关知识,大致总结如下: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按照编制程序和用途的不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大类。其中原始凭证是登记账簿的原始依据,而记账凭证是登记会计账簿的直接依据。原始凭证又称为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者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者完成情况的原始凭据。它是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按照来源的不同,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按照填制手续及内容不同,原始凭证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凭证。按照格式的不同,分为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

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包括:

(1)原始凭证的名称和编号;(2)填制原始凭证的日期;

(3)接受原始凭证的单位名称;

(4)经济业务内容(含数量、单价和金额等);(5)填制单位签章;(6)有关人员签章;(7)凭证附件。

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包括:(1)记录要真实;(2)内容要完整;(3)手续要完备;

(4)书写要清楚、规范;(5)编号要连续;

(6)不得涂改、刮擦、挖补;(7)填制要及时。

原始凭证的错误更正的相关规定为:

(1)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2)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主要包括: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正确性和及时性。

(1)对于完全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应及时据以编制记账凭证入账;

(2)对于真实、合法、合理但内容不够完善、填写有错误的原始凭证,应退回给有关经办人员,由其负责将有关凭证补充完整、更正错误或重开后,再办理正式会计手续。

(3)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有权不予以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记账凭证又称为记账凭单,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填制的会计凭证。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区别表现在四个方面:

(1)填制人员不同。原始凭证由经办人员填制,而记账凭证则一律由会计人员填制;

(2)填制依据不同。原始凭证是根据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填制的,而记账凭证则是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填制;

(3)填制方式不同。原始凭证仅用以记录、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而记账凭证则要依据会计科目对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初步归类、整理编制;

(4)发挥作用不同。原始凭证是记账凭证的附件和填制记账凭证的依据,而记账凭证则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按其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内容不同,记账凭证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按照填列方式不同,记账凭证分为复式凭证和单式凭证。

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包括:

(1)记账凭证的名称;(2)填制记账凭证的日期;

(3)记账凭证的编号;

(4)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摘要;

(5)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会计科目及其记账方向;(6)经济业务事项的金额;(7)记账标记;

(8)所附原始凭证张数;

(9)会计主管、记账、审核、出纳、制单等有关人员的签章。记账凭证编制的基本要求是:(1)记账凭证各项内容必须完整;(2)记账凭证应连续编号;

(3)记账凭证的书写应清楚、规范;

(4)记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者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填制,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

(5)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它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6)填制记账凭证时若发生错误,应当重新填制。

(7)记账凭证填制完经济业务事项后,如有空行,应当自金额栏最后一笔金额数字下的空行处至合计数上的空行处划线注销。“记账凭证的错误更正”的相关规定为:

(1)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填写错误时,可以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注销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同时再用蓝字重新填写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注明“订正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

(2)如果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只是金额错误,也可以将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另编一张调整的记账凭证,调增金额用蓝字,调减金额用红字;

(3)发现以前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的审核内容主要包括:(1)内容是否真实;(2)项目是否齐全;(3)科目是否正确;(4)金额是否正确;(5)书写是否正确。

会计凭证传递是指从会计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时起至归档保管过程中,在单位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传送程序。会计凭证的保管是指会计凭证登记入账后的整理、装订、归档和存查工作。原始凭证不得外借,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历年考题解析

一、单选题

1.原始凭证有错误的,正确的处理方法是()。A.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B.退回,不予接受 C.由出具单位重开或更正 D.本单位代为更正 答案:C 解析: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原始凭证的单位重开或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原始凭证单位的印章。2.可以不附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是()。A.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 B.从银行提取现金的记账凭证

C.以现金发放工资的记账凭证 D.职工临时性借款的记账凭证 答案:A 解析:根据规定,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它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所以,A的说法正确;选项B“从银行提取现金的记账凭证”后面应该附上相关的原始凭证;选项C“以现金发放工资的记账凭证”后面应该附上工资表;选项D“职工临时性借款的记账凭证”后面应该附上职工的借款收据。

3.将现金送存银行,应填制的记账凭证是()。A.现金收款凭证 B.现金付款凭证 C.银行存款收款凭证 D.银行存款付款凭证

答案:B 解析:对于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经济业务,为避免重复记账,一般只编制付款凭证,不编制收款凭证。

二、多选题

1.在原始凭证上书写阿拉伯数字,正确的是()。A.金额数字一律填写到角、分

B.无角分的,角位和分位可写“00”或者符号“-” C.有角无分的,分位应当写“0”

D.有角无分的,分位也可以用符号“-”代替

答案:ABC解析:金额数字一律填写到角、分(所以,A的说法正确);无角分的,写“00”或符号“-”(所以,B的说法正确),有角无分的,分位写“0”(所以,C的说法正确),不得用符号“-”代替(所以,D的说法不正确)。

2.原始凭证审核的内容包括()。

A.经济业务内容是否真实 B.会计科目使用是否正确

C.应借应贷方向是否正确

D.经济业务是否有违法乱纪行为 答案:AD 解析: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主要包括: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正确性和及时性。所以,AD是答案。选项BC属于记账凭证审核的内容。

3.对原始凭证发生的错误,正确的更正方法是()。

A.由出具单位重开或更正

B.由本单位的会计人员代为更正

C.金额发生错误的,可由出具单位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D.金额发生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

答案:AD 解析: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原始凭证的单位重开或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原始凭证单位的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不得更正,只能由出具原始凭证的单位重开。

4.其他单位因特殊原因需要使用本单位的原始凭证,正确的做法是()。A.可以外借

B.将外借的会计凭证拆封抽出

C.不得外借,经本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批准,可以复制 D.将向外单位提供的凭证复印件在专设的登记簿上登记

答案:CD 解析:会计凭证不得外借,其它单位如因特殊原因需要使用原始凭证时,经本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批准,可以复制。向外单位提供的原始凭证复印件,应当在专设的登记簿上登记,并由提供人员和收取人员共同签名或者盖章。

三、判断题

1.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是登记明细账的原始依据()。答案:×

解析: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是登记会计账簿的原始依据。其中的“会计账簿”既包括明细账也包括总账。

2.原始凭证发生的错误,正确的更正方法是由出具单位在原始凭证上更正()。答案:×

解析: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原始凭证的单位重开或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原始凭证单位的印章。3.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填写错误时,可以用红字填写凭证冲销,同时再用蓝字重新填制 一张更新的记账凭证()。答案:√

4.根据规定,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但是,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答案:√

解析:根据规定,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它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5.发现以前记账凭证有错误,不必用红字冲销,直接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答案:√

解析: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填写错误时,可以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同时再用蓝字重新填写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发现以前记账凭证有错误的,不必用红字冲销,直接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

6.会计人员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以接受()。答案:√

解析: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有权不予以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第六章

本章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讲述了下列七方面的内容:

(1)会计账簿的概念、意义、分类以及与账户的关系;(2)会计账簿的内容、启用与记账规则;(3)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4)对账的概念和内容;(5)错账的更正方法;

(6)结账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7)会计账簿的更换与保管。前六项内容是大纲要求必须掌握和熟悉的,第七项内容一般了解即可。

一、会计账簿的概念、意义以及与账户的关系

(一)会计账簿的概念:

会计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账页组成的,以通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简称账簿。

(二)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的意义:

(1)可以记载、储存会计信息;

(2)可以分类、汇总会计信息;(3)可以检查、校正会计信息;(4)可以编报、输出会计信息。

(三)会计账簿与账户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账簿只是一个外在形式,账户才是它的真实内容。具体说明如下:

(1)账户存在于账簿之中,账簿中的每一个账页就是账户的存在形式和载体,没有账簿,账户就无法存在;(2)账簿序时、分类地记载经济业务是在个别账户中完成的。

〔例1〕会计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账页组成的,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答案:×

解析:会计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账页组成的,以通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二、会计账簿的内容、启用与记账规则

(一)会计账簿的内容:

各种账簿都应具备封面、扉页和账页三个基本内容。其中:

封面主要标明会计账簿的名称,如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等。

扉页主要用来标明会计账簿的使用信息,如科目索引、账簿启用和经管人员一览表等。

账页是账簿用来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载体,包括账户的名称、登记账簿的日期栏、凭证种类和号数栏、摘要栏(记录经济业务内容的简要说明)、金额栏(记录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动情况)、总页次(账簿总页数)和分户页次(该账户所在的页数)栏等基本内容。

(二)会计账簿的启用(并非重点)

具体规定如下:

在启用会计账簿时,应当在账簿封面上写明单位名称和账簿名称,并在账簿扉页上附启用表。更换记账人员时,应办理交接手续,在交接记录内填写交接日期和交接人员姓名并签章。

启用订本账应当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顺序编定页数,不得调页、缺号。使用活页式账页,应当按账户顺序编号,并须定期装订成册,装订之后再按实际使用的账页顺序编定页码,另加目录,记明每个账户的名称和页次。

(三)会计账簿的记账规则 主要掌握下列内容:

(1)应当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账簿记录中的日期,应该填写记账凭证上的日期;以自制原始凭证(如收料单、领料单等)作为记账依据的,账簿记录中的日期应按有关自制凭证上的日期填列。

(2)登记完毕后,要在记账凭证上签名或者盖章,并注明已经登账的符号,避免重记、漏记。

(3)账簿中书写的文字和数字上面要留有适当的空格,不要写满格,一般应占格距的1/2。

(4)登记账簿必须使用蓝黑墨水或者碳素墨水并用钢笔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或者铅笔书写,但是,银行的复写账簿可以用圆珠笔书写。

(5)下列情况,可以用红色墨水记账(易考多选题)

1)按照红字冲账的记账凭证,冲销错误记录;

2)在不设借贷等栏的多栏式账页中,登记减少数;

3)在三栏式账户的余额栏前,如未印明余额方向的,在余额栏内登记负数余额。

4)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可以使用红字登记的其它会计记录。

(6)在登记各种账簿时,应按页次顺序连续登记,不得隔页、跳行。如果发生隔页、跳行,应在空页、空行处用红色墨水划对角线注销,或者注明“此页空白”或“此行空白”字样,并由记账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7)凡需要结出余额的账户,结出余额后,应当在“借或贷”栏内注明“借”或者“贷”字样。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用“0中间加浪线的特殊符号”表示。注意: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逐日结出余额。

(8)每一账页登记完毕结转下页时,应当结出本页合计数及余额,写在本页最后一行和下页第一行有关栏内,并在摘要栏内注明“过次页”和“承前页”字样;也可以将本页合计数及金额只写在下页第一行有关栏内,并在摘要栏内注明“承前页”字样。

〔例2〕会计账簿的基本内容包括()。A.封面

B.扉页

C.账页 D.账簿名称 答案:ABC 解析:会计账簿的基本内容包括封面、扉页和账页三个部分。

〔例3〕账页是会计账簿的主体,会计账簿由若干账页组成,下列各项属于账页内容的是()。A.账户的名称 B.登记账簿的日期栏 C.摘要栏

D.总页次和分户页次栏 答案:ABCD 解析:账页包括账户的名称、登记账簿的日期栏、凭证种类和号数栏、摘要栏、金额栏、总页次和分户页次栏等基本内容。

〔例4〕在登记账簿时如果发生隔页、跳行,可以在空页、空行处用蓝色墨水划对角线注销()。

答案:×

解析:应该把“用蓝色墨水划对角线注销”改为“用红色墨水划对角线注销”。

〔例5〕登记账簿必须使用蓝黑墨水或者碳素墨水并用钢笔书写,绝对不得使用圆珠笔或者铅笔书写()。答案:×

解析:银行的复写账簿可以用圆珠笔书写。

〔例6〕下列情况可以用红色墨水记账的是()。A.按照红字冲账的记账凭证,冲销错误记录 B.在不设借贷等栏的多栏式账页中,登记减少数

C.在三栏式账户的余额栏前,印明余额方向的,在余额栏内登记负数余额 D.在三栏式账户的余额栏前,未印明余额方向的,在余额栏内登记负数余额 答案:ABD 〔例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需要结出余额的账户,结出余额后,应当在“借或贷”栏内注明“借”或“贷”字样 B.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栏内写“-” C.现金日记账必须逐日结出余额 D.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逐日结出余额

答案:ACD 解析: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栏内写“平”字

三、会计账簿的分类、格式和登记方法

(一)会计账簿的分类

按照用途的不同,会计账簿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

(1)序时账簿又称为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的账簿。按照记录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普通日记账和特种日记账,前者用来记录全部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后者用来记录某一类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是特种日记账,如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2)分类账簿是对全部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分类账户进行登记的账簿。按照分类的概括程度分为总分类账簿(简称总账)和明细分类账簿(简称明细账),前者按照总分类账户分类登记,后者按照明细分类账户分类登记。

(3)备查账簿简称备查簿,是指对某些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等主要账簿中都不予登记或登记不够详细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补充登记时使用的账簿。这类账簿不是根据会计凭证登记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只是用文字进行补充登记。如租入固定资产登记簿、受托加工材料登记簿、代销商品登记簿、委托加工材料登记簿、应收票据登记簿等。

按照账页格式的不同,会计账簿分为两栏式账簿(今年新增内容)、三栏式账簿、数量金额式账簿和多栏式账簿(主要掌握适用范围)。

(1)两栏式账簿是指只有借方和贷方两个基本金额栏目的账簿。普通日记账和转账日记账一般采用两栏式。(2)三栏式账簿是设有借方、贷方和余额三个基本栏目的账簿。各种日记账、总分类账以及资本、债权、债务明细账都可以采用三栏式账簿。

(3)数量金额式账簿的借方、贷方和余额三个栏目内,都分别设有数量、单价和金额三小栏,借以反映财产物资的实物数量和价值量。原材料、库存商品、产成品等明细账一般都采用数量金额式账簿。

(4)多栏式账簿是在账簿的两个基本栏目借方和贷方按需要分设若干个专栏的账簿。如多栏式日记账、多栏式明37

细账。收入、费用明细账一般均采用这种格式的账簿。账簿按其外型特征可以分为订本账、活页账和卡片账(主要掌握优缺点、适用范围)。

(1)订本账是指启用之前就已将账页装订在一起,并对账页进行了连续编号的账簿。一般适用于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补充说明:按照规定,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使用订本账。

优点:可以避免账页散失,防止账页被抽换。缺点:不能准确为各账户预留账页。

(2)活页账是指在账簿登记完毕之前并不固定装订在一起,而是装在活页账夹中的账簿。各种明细账一般 采用活页账形式。

优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将空白账页装入账簿或抽去不需用的账页,并且便于分工记账。缺点: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造成账页散失或故意抽换账页。

(3)卡片账是将账户所需格式印刷在硬卡上,由若干零散的、具有专门格式的硬纸卡组成的账簿。严格地说,卡片账也是一种活页账,只不过它不是装在活页账夹中,而是装在卡片箱内。其优缺点与活页账相同。在我国卡片账一般适用于固定资产的明细账。

〔例8〕按照用途的不同,会计账簿分为()。A.序时账簿 B.分类账簿 C.备查账簿

D.数量金额式账簿 答案:ABC 解析:按照用途的不同,会计账簿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选项D属于按照格式对会计账簿的分类。按照账页格式的不同,会计账簿分为两栏式账簿、三栏式账簿、数量金额式账簿和多栏式账簿。

〔例9〕下列适于建立备查账的是()A.租入的固定资产 B.应收票据 C.委托加工材料 D.购入的固定资产

答案:ABC 解析:备查账是指对某些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等主要账簿中都不予登记或登记不够详细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补充登记时使用的账簿。选项D已经在分类账中记录充分反映了,不需要建立备查账。

〔例10〕下列属于序时账的是()。A.现金日记账 B.银行存款日记账 C.应收账款明细账 D.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 答案:AB 解析:序时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的账簿,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是典型的序时账簿。选项CD属于分类账。

〔例11〕下列应该使用多栏式账簿的是()。

A.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 B.管理费用明细账

C.库存商品 D.原材料 答案:AB 解析:收入、费用明细账一般均采用多栏式账簿,选项C、D应该使用数量金额式账簿。〔例12〕下列可以用三栏式账簿登记的是()。A.总账 B.现金日记账 C.应收账款 D.实收资本 答案:ABCD 38

解析:三栏式账簿是设有借方、贷方和余额三个基本栏目的账簿。各种日记账、总分类账以及资本、债权、债务明细账都可以采用三栏式账簿。

〔例13〕订本账一般适用于()。

A.总分类账 B.现金日记账

C.银行存款日记账 D.固定资产明细账 答案:ABC 解析:订本账一般适用于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固定资产明细账一般采用卡片账

(二)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按照用途的不同,会计账簿分为日记账、分类账和备查账。其中,备查账不是根据会计凭证登记,也没有固定的格式,所以,只需要介绍日记账和分类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1.日记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日记账包括普通日记账和特种日记账,常见的特种日记账有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转账日记账。普通日记账和转账日记账一般采用两栏式,由于它们很少使用,因此主要介绍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格式: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格式有三栏式和多栏式两种。具体如下:(1)三栏式

在三栏式日记账中设“借方”、“贷方”和“余额”三个基本的金额栏目,一般将其分别称为“收入”、“支出”和“结余”三个基本栏目。在金额栏与摘要栏之间常常插入“对方科目”专栏。

(2)多栏式

在多栏式日记账中也包括三栏式中的三个栏目,与三栏式日记账的区别是“对方科目”并不是设置在金额栏与摘要栏之间,而是设置在“收入(借方)”、“支出(贷方)”栏内。

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要设多栏式现金日记账,一般常把现金收入业务和支出业务分设“现金收入日记账”和“现金支出日记账”两本账。其中,现金收入日记账按对应的贷方科目设置专栏,另设“支出合计”栏和“结余”栏;现金支出日记账则只按支出的对方科目设专栏,不设“收入合计”栏和“结余”栏。

登记方法:

(1)上述提到的“借贷方分设的多栏式现金日记账”的登记方法是:

先根据有关现金收入业务的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收入日记账,根据有关现金支出业务的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支出日记账;每日营业终了,根据现金支出日记账结计的支出合计数,一笔转入现金收入日记账的“支出合计”栏中,并结出当日余额。

(2)另外还需要掌握下列内容:

①日期栏登记的是记账凭证的日期,即编制记账凭证的日期,而不是登记入帐的日期。

②要做到日清月结。“日清”的含义是:每日终了,应分别计算现金收入和付出的合计数并结出账面余额,同时将余额与出纳员的库存现金核对;应分别计算银行存款的收入和支出的合计数,计算出余额。“月结”的含义是:月终要计算出现金收、付和结存的合计数,计算出银行存款全月收入、支出的合计数。

2.分类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1)总分类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格式:总分类账最常用的格式为三栏式,设置借方、贷方和余额三个基本金额栏目。

登记方法:总分类账的登记方法取决于所采用的账务处理程序,它可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也可以根据经过汇总的科目汇总表或汇总记账凭证等登记。

(2)明细分类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格式:明细分类账的格式主要有四种: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和横线登记式(或称平行式)。1)三栏式明细账设有借方、贷方和余额三个栏目,适用于只进行金额核算不进行数量核算的账户,如债权、债务等账户。

2)多栏式明细账是将属于同一个总账科目的各个明细科目合并在一张账页上进行登记,适用于成本费用类 科目的明细核算。

3)数量金额式明细账其借方(收入)、贷方(发出)和余额(结存)都分别设有数量、单价和金额三个专 栏,适用于既要进行金额核算又要进行数量核算的账户,如“原材料”、“库存商品”等。

4)横线登记式(今年新增加内容)明细分类账是采用横线登记,即将每一相关的业务登记在一行,从而可 依据每一行各个栏目的登记是否齐全来判断该项业务的进展情况。该种明细账实际上也是一种多栏式明细账,适用于登记材料采购业务、应收票据和一次性备用金业务。登记方法:

不同类型经济业务的明细分类账可根据管理需要,依据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逐日逐笔登记或 定期登记。其中: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等明细账应逐日逐笔登记;库存商品、原材料、产成品收发明细账以及收入、费用明细账可以逐笔登记,也可以定期汇总登记。说明:仓库保管员登记库存商品、原材料、产成品收发明细账时,依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

〔例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总分类账的登记方法取决于所采用的账务处理程序 B.三栏式明细账中只包括三个栏目

C.总分类账最常用的格式为多栏式

D.明细分类账的格式主要有三种:三栏式、多栏式和数量金额式 答案:A 解析:三栏式明细账中还包括日期栏、摘要栏等栏目,所以B的说法不正确;总分类账最常用的格式为三栏式,因此C的说法不正确;明细分类账的格式主要有四种: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和横线登记式,所以D的说法不正确。

〔例15〕下列可以作为现金日记账借方登记的依据的是()。A.现金收款凭证 B.现金付款凭证

C.银行存款收款凭证 D.银行存款付款凭证

答案:AD 解析:选项A显然应该是答案。对于从银行提取现金的业务,按照规定只能编制银行存款付款凭证,此时应该根据银行存款付款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的借方。所以D也是答案。选项BC可以作为银行存款日记账借方登记的依据。

〔例16〕下列可以作为总分类账登记依据的是()。A.记账凭证 B.科目汇总表 C.汇总记账凭证 D.明细账

答案:ABC 解析:总分类账可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也可以根据经过汇总的科目汇总表或汇总记账凭证等登记。〔例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应收账款明细账可以采用三栏式格式 B.原材料明细账可以采用数量金额式格式 C.生产成本明细账可以采用数量金额式格式

D.应收票据业务可以采用横线登记式格式 答案:ABD 解析:数量金额式明细账适用于既要进行金额核算又要进行数量核算的账户,所以选项C的说法不正确。生产成本明细账可以采用多栏式格式,多栏式明细账适用于成本费用类科目的明细核算。

〔例18〕不同类型经济业务的明细分类账,可根据管理需要,依据()逐日逐笔登记或定期登记。

A.记账凭证 B.科目汇总表 C.原始凭证

D.汇总原始凭证 E.汇总记账凭证 答案:ACD 解析:不同类型经济业务的明细分类账可根据管理需要,依据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逐日逐笔登记或定期登记。选项B和选项E属于总分类账的登记依据

四、对账和结账

(一)对账的概念和内容

1.对账的概念:对账就是指核对账目,是指对账簿、账户记录所进行的核对工作。通过对账,应当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2.对账的内容(易考多选题):对账的内容一般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

账证核对:

含义:是指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之间的核对。注意:“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内容:核对会计账簿记录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时间、凭证字号、内容、金额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账账核对:

含义:核对不同会计账簿之间的账簿记录是否相符。

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易考多选题):

(1)总账有关账户的余额核对(通过对总账编制试算平衡表来完成)

说明:资产类账户的余额应等于权益类账户的余额,或总账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数应与贷方期末余额合计数核对相符。

注意:在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并不影响平衡的错误,所以,全部总账账户的期末余额的借贷方合计数相等并不能完全证明会计记录没有错误。因此,还必须进行其它方面的核对。

(2)总账与所属明细账核对

说明:总账账户的期末余额应与所属明细账期末余额之和核对相符。(这是平行登记中的一个等式)(3)总账与日记账(序时账)核对

说明:指的是期末余额的核对,即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期末余额应分别与现金、银行存款总分类账的期末余额核对相符。

(4)明细账之间的核对

说明:指的是期末余额的核对,即会计部门各种财产物资明细账的期末余额与财产物资保管和使用部门有关明细账的期末余额应核对相符。

账实核对:

含义:财产物资、债权债务等账面余额与实有数额之间的核对。

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易考多选题)

(1)现金日记账账面余额与库存现金数额是否相符。

(2)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是否相符。

(3)各项财产物资明细账账面余额与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额是否相符。(4)有关债权债务明细账账面余额与对方单位的账面记录是否相符。〔例19〕对账的内容一般包括()。A.账证核对 B.账账核对 C.账实核对 D.账表核对 答案:ABC 〔例20〕账证核对指的是核对会计账簿记录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A.时间

B.凭证字号 C.内容 D.金额

〔答案〕ABCD 解析:账证核对是指核对会计账簿记录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时间、凭证字号、内容、金额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

〔例21〕下列属于对账的是()。

A.账簿记录与原始凭证之间的核对

B.总分类账簿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簿之间的核对

C.现金日记账的期末余额合计与现金总账期末余额的核对 D.财产物资明细账账面余额与财产物资实存数额的核对 答案:ABD 解析:选项A属于账证核对,选项B属于账账核对,选项D属于账实核对。注意:选项C的说法不正确,总账期末余41

额与其所属的明细账期末余额之间核对时,需要计算其所属的明细账期末余额的合计数,而现金日记账不是现金总账的明细账,现金日记账属于序时账,明细账属于分类账。

〔例22〕下列属于账实核对的是()

A.现金日记账账面余额与现金实际库存数的核对 B.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的核对

C.财产物资明细账账面余额与财产物资实存数额的核对 D.应收、应付款明细账账面余额与债务、债权单位核对 答案:ABCd

(二)结账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1.结账的内容:结账的内容通常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结清各种损益类账户,并据以计算确定本期利润;

二是结清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分别结出本期发生额合计和余额。2.结账的程序

(1)将本期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全部登记入账,并保证其正确性。

(2)根据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调整有关账项,合理确定本期应计的收入和应计的费用。

(3)将损益类科目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平所有损益类科目。

(4)结算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和余额,并结转下期。3.结账的方法(很重要,几乎每年都考)

(1)对不需按月结计本期发生额的账户,每次记账以后,都要随时结出余额,每月最后一笔余额即为月末余额。月末结账时,只需要在最后一笔经济业务事项记录之下通栏划单红线,不需要再结计一次余额。

(2)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需要按月结计发生额的收入、费用等明细账,每月结账时,要结出本月发生额和余额,在摘要栏内注明“本月合计”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

(3)需要结计本年累计发生额的某些明细账户,每月结账时,应在“本月合计”行下结出自年初起至本月末止的累计发生额,登记在月份发生额下面,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累计”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注意:12月末的“本年累计”就是全年累计发生额,全年累计发生额下通栏划双红线。

(4)总账账户平时只需结出月末余额。年终结账时,将所有总账账户结出全年发生额和年末余额,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合计”字样,并在合计数下通栏划双红线。

(5)终了结账时,有余额的账户,要将其余额结转下年,并在摘要栏注明“结转下年”字样;在下一会计新建有关会计账户的第一行余额栏内填写上年结转的余额,并在摘要栏注明“上年结转”字样。(注意:此时不必编制会计凭证)。

〔例23〕新旧账有关账户之间转记余额,不必编制记账凭证。()

答案:√

〔例24〕下列需要划双红线的是()。A.在“本月合计”的下面 B.在“本年累计”的下面

C.在12月末的“本年累计”的下面 D.在“本年合计”下面 答案:CD 解析:注意:在“本年累计”下面不一定划双红线,只有在12月末的“本年累计”下面才划双红线,因为12月末的“本年累计”就是全年累计发生额。

〔例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不需按月结计本期发生额的账户,月末结账时,只需要在最后一笔经济业务事项记录之下通栏划单红线,不需要再结计一次余额

B.总账账户年终结账时,将所有总账账户结出全年发生额和年末余额,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累计”字样,并在累计数下通栏划双红线

C.总账账户年终结账时,将所有总账账户结出全年发生额和年末余额,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合计”字样,并在合计数下通栏划双红线

D.需要结计本年累计发生额的某些明细账户,在月份发生额下面,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累计”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双红线

答案:AC 42

解析:B的错误在于不应该是“累计”而应该是“合计”;D的正确说法应该是只有在12月末时才划双红线,否则划单红线。

五、错账的更正方法(几乎每年必考):错账的更正方法通常有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等几种。

1.划线更正法(又称红线更正法):

适用范围:记账凭证没有错误,但在登记账簿时发生文字错误或数字错误。

更正方法:先将错误的文字或者数字划一条红线注销,然后在红线上方填写正确的文字或者数字,并由记账人员在更正处盖章。

注意:

对于错误的数字,应当全部划红线更正,不得只更正其中的错误数字。对于文字错误,可只划去错误的部分。例如:

假如记账凭证上是9800,而在账户中误记成了8900,则在更正时,应该用红线把8900全部划掉,然后在划线的上方写上正确的数字9800,而不能只划掉“89”。

假设记账凭证上的“摘要”栏内写的是“收回货款”,但是,在登记账簿时,误写为“支付货款”,则在更正时,只需要用红线把“支付”二字划掉,然后,在“支付”二字的上方写上正确的文字“收回”,而不必把“支付货款”四个字全部划掉。

2.红字更正法:

红字更正法是指用红字冲销原有错误的账户记录或凭证记录,以更正或调整账簿记录的一种方法。通常适用于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记账后在当年内发现记账凭证所记的会计科目错误。

更正方法:先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记账凭证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以示注销原记账凭证,然后用蓝字填写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入账。

3.补充登记法:

适用范围:会计科目无误而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

更正方法:按少记的金额用蓝字编制一张与原记账凭证应借、应贷科目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以补充少记的金额,并据以记账。

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总结涉及的情况适用的错账更正方法 记账凭证没有错误 划线更正法

在当年内发现记账凭证所记的会计科目错误 红字更正法

会计科目无误,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 会计科目无误,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

补充登记法

〔例26〕下列原因导致的错账应该采用红字更正法更正的是()A.记账凭证没有错误,登记账簿时发生错误 B.在当年内发现记账凭证的会计科目错误

C.记账凭证的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没有错误,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 D.记账凭证的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没有错误,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 答案:BC 解析:A应该采用划线更正法,D应该采用补充登记法。〔例27〕对于划线更正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于文字错误,应当全部划红线更正 B.对于错误的数字,应当全部划红线更正 C.对于文字错误,可只划去错误的部分

D.对于错误的数字,可以只更正其中的错误数字 答案:BC 〔例28〕下列属于错账更正方法的是()。A.红字更正法 B.划线更正法

C.红线更正法 D.补充登记法 答案:ABCD 解析:注意选项C也是答案,因为划线更正法又称红线更正法。

〔例29〕简述错账的更正方法。

〔解答〕错账的更正方法通常有三种即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划线更正法适用于记账凭证没有错误,但在登记账簿时发生文字错误或数字错误;红字更正法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在当年内发现记账凭证所记的会计科目错误,二是会计科目无误,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补充登记法适用于会计科目无误,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

六、会计账簿的更换和保管(简单了解)

(一)会计账簿的更换:

1.会计账簿的更换通常在新会计建账时进行。

2.一般来说,总账、日记账和多数明细账应每年更换一次。3.各种备查账可以连续使用。

(二)会计账簿的保管

1.终了,各种账户在结转下年、建立新账后,一般都要把旧账送交总账会计集中统一管理;

2.会计账簿暂由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保管一年,期满之后,由财务会计部门编造清册移交本单位的档案部门保管。〔例30〕所有的明细账,年末时都必须更换。()答案:×

解析:多数明细账应每年更换一次,对于有些财产物资明细账和债务明细账由于材料品种、规格和往来单位较多,更换新账,重抄一遍的工作量较大,可以不必每更换一次。

本章内容总结:

本章讲述的是会计账簿的相关知识,主要讲述了七方面的内容:(1)会计账簿的概念、意义、分类以及与账户的关系;(2)会计账簿的内容、启用与记账规则;(3)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4)对账的概念和内容;(5)错账的更正方法;

(6)结账的内容、程序和方法;(7)会计账簿的更换与保管。

大致总结如下:

会计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账页组成的,以通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账页包括账户的名称、登记账簿的日期栏、凭证种类和号数栏、摘要栏、金额栏、总页次和分户页次栏等基本内容。会计账簿与账户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账簿只是一个外在形式,账户才是它的真实内容。

登记账簿必须使用蓝黑墨水或者碳素墨水并用钢笔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或者铅笔书写,但银行的复写账簿可以用圆珠笔书写。下列情况,可以用红色墨水记账:

1)按照红字冲账的记账凭证,冲销错误记录;

2)在不设借贷等栏的多栏式账页中,登记减少数;

3)在三栏式账户的余额栏前,如未印明余额方向的,在余额栏内登记负数余额。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逐日结出余额。

按照用途的不同,会计账簿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按照账页格式的不同,会计账簿分为两栏式账簿(今年新增内容)、三栏式账簿、数量金额式账簿和多栏式账簿(主要掌握适用范围);账簿按其外型特征可以分为订本账、活页账和卡片账。普通日记账和转账日记账一般采用两栏式,各种日记账、总分类账以及资本、债权、债务明细账都可以采用三栏式账簿,原材料、库存商品、产成品等明细账一般都采用数量金额式账簿,收入、费用明细账一般均采用多栏式的账簿。按照规定,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使用订本账。

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格式有三栏式和多栏式两种,登记时要做到日清月结。总分类账最常用的格式为三栏式,可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也可以根据经过汇总的科目汇总表或汇总记账凭证等登记;明细分类账的格式主要有四种: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和横线登记式(或称平行式)。横线登记式是今年新增加的内容,适用于登记材料采购业务、应收票据和一次性备用金业务。明细分类账可根据管理需要,依据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逐日逐笔登记或定期登记。对账的内容一般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和账实核对。账证核对是指账簿记录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之间的核对。账账核对的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

(1)总账有关账户的余额核对;(2)总账与所属明细账核对;

(3)总账与日记账(序时账)核对;(4)明细账之间的核对。

账实核对的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

(1)现金日记账账面余额与库存现金数额是否相符;

(2)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是否相符;

(3)各项财产物资明细账账面余额与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额是否相符;(4)有关债权债务明细账账面余额与对方单位的账面记录是否相符。结账的内容通常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结清各种损益类账户,并据以计算确定本期利润;

二是结清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分别结出本期发生额合计和余额。结账时多数情况下划单红线,有两种情况需要划双红线:

(1)全年累计发生额下通栏划双红线;

(2)年终结账时在“本年合计”下通栏划双红线。

错账的更正方法通常有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等几种。划线更正法(又称红线更正法)

适用于记账凭证没有错误,但在登记账簿时发生文字错误或数字错误的情况。红字更正法通常适用于两种情况:(1)记账后在当年内发现记账凭证所记的会计科目错误;

(2)会计科目无误,而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补充登记法适用于会计科目无误,而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的情况。

会计账簿的更换通常在新会计建账时进行。一般说来,总账、日记账和多数明细账应每年更换一次。各种备查账可以连续使用。

历年考题解析

一_______、单选题

1.下列适合采用多栏式明细账格式核算的是()。A.原材料 B.制造费用 C.应付账款 D.库存商品

答案:B 解析:多栏式明细账适用于成本费用类科目的明细核算,选项B属于成本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包括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和劳务成本等。A和D适合采用数量金额式,C适合采用三栏式。

2.更正错账时,划线更正法的适用范围是()。

A.记账凭证上会计科目或记账方向错误,导致账簿记录错误 B.记账凭证正确,在记账时发生错误,导致账簿记录错误

C.记账凭证上会计科目或记账方向正确,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导致账簿记录错误 D.记账凭证上会计科目或记账方向正确,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导致账簿记录错误 答案:B 解析:A和C应该使用红字更正法,D应该使用补充登记法。3.登记账簿时,错误的做法是()。A.文字和数字的书写占格距的1/2 B.使用圆珠笔书写

C.用红字冲消错误记录

D.在发生的空页上注明“此页空白”

答案:B 解析:登记账簿必须使用蓝黑墨水或者碳素墨水并用钢笔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银行的复写账簿除外)或者铅笔书写。

4.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现金日记账采用三栏式账簿

B.产成品明细账采用数量金额式账簿

C.生产成本明细账采用三栏式账簿 D.制造费用明细账采用多栏式账簿 答案:C 解析:多栏式账簿一般适用于成本、费用类的明细账,选项C应该使用多栏式账簿。5.对账时,账账核对不包括()。A.总账各账户的余额核对 B.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核对 C.总账与备查账之间的核对 D.总账与日记账的核对 答案:C 解析:账账核对的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1)总账有关账户的余额核对;(2)总账与所属明细账的核对;(3)总账与日记账的核对;(4)明细账之间的核对。

二、多选题

1.应当建立备查账核算的是()。A.企业接受的固定资产捐赠 B.临时租入的固定资产 C.收到的商业汇票 D.无形资产

答案:BC 解析:租入的固定资产、受托加工材料、代销商品、委托加工材料和应收票据都应该建立备查账簿,收到的商业汇票通过应收票据账户核算,所以,答案为BC。

2.账页包括的内容是()。A.账户名称 B.起止页次 C.摘要栏

D.总页次和分页次 答案:ACD 解析:账页应该包括:(1)账户名称;

(2)登记账簿的日期栏;(3)记账凭证的种类和号数栏;(4)摘要栏;

(5)金额栏;

(6)总页次和分户页次栏。

3.出纳人员可以登记和保管的账簿是()。A.现金日记账

B.银行存款日记账

C.现金总账

D.银行存款总账 答案:AB 4.可采用三栏式明细分类账核算的是()。A.原材料 B.实收资本 C.生产成本 D.短期投资 答案:BD 解析:三栏式明细账适用于只进行金额核算的账户;多栏式明细账一般适用于成本、费用类的明细核算;数量金46

额式账簿一般适用于具有实物形态的财产物资的明细核算。选项A应采用数量金额式明细账核算,选项C应采用多栏式明细账核算。

5.收回货款1500元存入银行,记账凭证误填为15000元,并已入账。错误的更正方法是()。

A.采用划线更正法

B.用蓝字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 C.用蓝字借记“应收账款”,贷记“银行存款” D.用红字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 答案:ABC 解析:本题应该用红字更正法更正,即红字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数额为15000-1500=13500(元)。6.结账时,正确的做法是()。

A.结出当月发生额的,在“本月合计”下面通栏划单红线 B.结出本年累计发生额的,在“本年累计”下面通栏划单红线 C.12月末,结出全年累计发生额的,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 D.12月末,结出全年累计发生额的,在下面通栏划双红线 答案:ABD 7.必须逐日结出余额的账簿是()。A.现金总账

B.银行存款总账 C.现金日记账 D.银行存款日记账 答案:CD 解析: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逐日结出余额。8.对账的内容包括()。A.证证核对 B.账证核对 C.账账核对 D.账款核对 答案:BC 解析:对账的内容一般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

三、判断题

1.登记账簿时,发生的空行、空页一定要补充书写,不得注销()。

答案:×

解析:如果发生隔页、跳行,应在空页、空行处用红色墨水划对角线注销,或者注明“此页空白”或“此行空白”字样,并由记账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2.由于编制的记账凭证会计科目错误,导致账簿记录错误,更正时,可以将错误的会计科目划红线注消,然后,在划线上方填写正确的会计科目()。

答案:×

解析:本题适用的方法应该是红字更正法而不是划线更正法。

3.期末对账时,也包括账证核对,即会计账簿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核对()。答案:×

解析:账证核对是指会计账簿记录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核对,不是指会计账簿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核对。4.企业的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必须采用订本账()。答案:×

解析:按照规定,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采用订本账。各种明细分类账一般采用活页账形式。

5.结账时,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栏内用“0”表示()。

答案:×

解析:结账时,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栏内用“平”表示。

6.为便于管理,“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明细账必须采用多栏式明细分类账格式()。答案:×

解析:多栏式账簿一般适用于成本、费用类的明细账,本题应该采用三栏式明细分类账 本章主要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介绍了四部分内容:(1)账务处理程序的概念、意义和种类;(2)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程序、优缺点和适用范围;(3)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程序、优缺点和适用范围;(4)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程序、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第一项内容简单了解即可,后三项内容是要求必须掌握的。

一、账务处理程序的概念、意义和种类(简单了解):

(一)概念:账务处理程序也称为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或会计核算形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相结合的方式。包括会计凭证和账簿的种类、格式,会计凭证与账簿之间的联系方法,由原始凭证到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的工作程序和方法等。

(二)科学、合理地选择适用于本单位的账务处理程序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有利于会计工作程序的规范化,确定合理的凭证、账簿与报表之间的联系方式,保证会计信息加工过程的严密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2)有利于保证会计记录的完整性、正确性,通过凭证、账簿及报表之间的牵制作用,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3)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会计核算环节,通过井然有序的账务处理程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三)种类(易考多选题):

(1)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2)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3)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又称记账凭证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二、账务处理程序的基本内容:

(一)相关内容的比较项目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特点

直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它是最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定期根据记账凭证分类编制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和汇总转账凭证,再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编制科目汇总表并据以登记总分类账。

凭证设置:

可以是通用记账凭证,也可以分设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除设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之外,还应该设置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和汇总转账凭证。与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基本相同。

账簿设置

需要设置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明细账和总分类账。与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基本相同。与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基本相同。

优点

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总分类账可以较详细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1)减轻了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2)便于了解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减轻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并可以做到试算平衡,简明易懂,方便易学。缺点 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较大。不利于会计核算的日常分工,并且当转账凭证较多时,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的工作量较大。不能反映账户对应关系,不便于查对账目。

适用范围

规模较小,经济业务量较少的单位。规模较大,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例1〕在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中,登记总账的依据不同。()

答案:√

〔例2〕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便于了解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可以做到试算平衡。()

答案:×

解析: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可以做到试算平衡。

〔例3〕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中,科目汇总表不能反映各科目的对应关系,不便于查对账目。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可以克服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这个缺点。()

答案:√

〔例4〕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适用于经济业务量较多的单位。()答案:×

解析: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适用于规模较小,经济业务量较少的单位。〔例5〕在我国,常用的账务处理程序主要包括()。A.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B.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C.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D.记账凭证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答案:ABCD 解析:在我国,常用的账务处理程序主要有三种(1)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2)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3)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其中,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又称记账凭证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二)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一般程序 1.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一般程序:(1)根据原始凭证编制汇总原始凭证;

注意:不能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到一起。例如:不能把赊销和现销的原始凭证汇总到一起。(2)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3)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4)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注意:在日常会计核算中,明细分类账主要是根据记账凭证登记,只有个别明细分类账(例如原材料明细账)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登记。

(5)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

(6)期末,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明细分类账的余额要同有关总分类账的余额核对保证相符;(7)期末,根据结账以后的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记录,编制会计报表。2.另外两种账务处理程序的一般程序:

其内容与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基本相同,惟一的区别是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不同,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中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而在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中需要编制有关汇总记账凭证,然后根据各种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在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中需要编制科目汇总表,然后根据各种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说明:根据经济业务数量的多少,科目汇总表可以全月编制一次,也可分上中下旬分别编制,编制方法是:①根据记账凭证登记丁字账;②结出各丁字账的本期借方、贷方合计数;③根据各丁字账的本期借方、贷方合计数编制科目汇总表。下面是一张编好的科目汇总表以及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的银行存款总账,〔例6〕下列关于三种账务处理程序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是根据原始凭证编制汇总原始凭证

B.都是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C.都是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D.期末,都是把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明细分类账的余额同有关总分类账的余额核对相符

答案:ABCD 本章内容总结:

本章介绍的是账务处理程序的相关内容,要求掌握三种账务处理程序(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程序、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大致总结如下:

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中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它是最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其优点是: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总分类账可以较详细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

其缺点是: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较大。该账务处理程序适用于规模较小、经济业务量较少的单位。在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中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

其优点是:(1)减轻了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2)便于了解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缺点是:不利于会计核算的日常分工,并且当转账凭证较多时,编制汇总转账凭证的工作量较大。该账务处理49

程序适用于规模较大、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在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中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

其优点是:减轻了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并且可以做到试算平衡,简明易懂,方便易学。

其缺点是:科目汇总表不能反映账户的对应关系,不便于查对账目。该账务处理程序通常适用于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第八章

主要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

(1)财产清查的概念、意义、种类和一般程序;(2)财产清查的方法;

(3)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其中,对于财产清查的意义和一般程序简单了解即可。

一、财产清查的概念、意义、种类和一般程序:

(一)财产清查的概念: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的盘点或核对,确定其实存数,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二)财产清查的意义(简单了解):

1.通过财产清查,做到账实相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保护各项财产的安全完整。

2.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查明财产物资盘盈盘亏的原因,落实经济责任,从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挖掘财产物资潜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加速资金周转。

3.通过财产清查,可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弥补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财产清查的种类:

1.按照财产清查的范围,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1)全面清查:

含义:全面清查是指对全部财产进行盘点与核对。

特点:全面清查的范围大、内容多、时间长、参与人员多。

应该进行全面清查的几种情况主要包括:(易考多选题)

年终决算前;单位合并、撤销以及改变隶属关系前;中外合资、国内合资前;企业股份制改制前;开展全面的资产评估、清产核资时;单位主要领导调离工作前等。

(2)局部清查:

含义:局部清查是指根据需要对部分财产进行盘点与核对。主要是对货币资金、存货等流动性较大的财产的清查。特点:局部清查范围小、内容少、时间短、参与人员少,但专业性较强。内容:

①现金应每日清点一次;

②银行存款每月至少同银行核对一次; ③债权债务每年至少核对一至两次; ④各项存货应有计划、有重点地抽查; ⑤贵重物品每月清查一次。

1.按照财产清查的时间,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1)定期清查:

含义:定期清查是指根据计划安排的时间对财产进行的清查。定期清查一般在期末进行。

范围:可以是全面清查,如年终决算之前的清查;也可以是局部清查,如季末、月末结账前的清查。(2)不定期清查:

含义:不定期清查是指根据实际需要对财产物资所进行的临时性清查。

范围:不定期清查一般是局部清查,如改换财产物资保管人员进行的有关财产物资的清查、发生意外灾害等非常损失进行的损失情况的清查、有关部门进行的临时性检查等。注意:不定期清查也可以是全面清查,如合资、改制、撤销前的清查。

(四)财产清查的一般程序(简单了解)1.建立财产清查组织;

2.组织清查人员学习有关政策规定,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以提高财产清查工作的质量;

第四篇:会计基础知识

会计基础知识

1、会计对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2、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

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具有核算、监督两大基本职能。

4、会计核算的特点有:

5、会计核算主要程序的三个重要环节

6、会计监督的特点:

7、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8、“会计多功能论”认为,会计除了核算和监督外,还有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等职能。

9、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特点:

10、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对象是指预算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基本内容。

11、行政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

12、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

1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

14、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

15、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恒等式:

16、企业会计恒等式:

17、资金运动具体包括资金的取得、资金循环与周转和资金的退出等方面。

18、收入、支出、结余构成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19、会计方法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

20、会计核算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会计方法。

21、会计核算方法:

22、复式记账:

2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第五篇:《会计基础知识》习题全集

《会计基础知识》习题全集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是以()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与监督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A、实物 B、货币 C、工时 D、劳动耗费

2、下列项目中,属于会计基本职能的是()。

A、计划职能、核算职能

B、预测职能、监督职能 C、核算职能、监督职能

D、决策职能、监督职能

3、会计对象是企事业单位的()。

A、资金运动 B、经济活动 C、经济资源 D、劳动成果

4、()是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划分成若干个相等的会计期间。A、会计时段 B、会计分期 C、会计区间 D、会计

5、下边列各项中属于企业资产的是()。

A、应付账款 B、实收资本 C、销售收入 D、原材料

6、最基本的会计等式是()。

A、收入-费用=利润

B、收入-成本=利润

C、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D、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7、企业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等于()。

A、期末资产-期末负债

B、本期收入-本期费用 C、期末资产-本期费用

D、期末负债+本期费用

8、某企业6月初的资产总额为60000元,负债总额为25000元。6月初取得收入共计28000元,发生费用共计18000元,则6月末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A、85000元 B、35000元 C、10000元 D、45000元

9、某企业年初资产总额为126000元,负债总额为48000元。本取得收入共计89000元,发生费用共计93000元,月末负债总额为50000元,则该企业年末资产总额为()。

A、124000元 B、122000元 C、128000元 D、131000元

10、企业月初资产总额300万,本月生下列经济业务1)赊购材料10万 2)用银行存款偿还短期借款20万 3)收到购货单位偿还欠款15万存入银行,月末资产总额为()。

A、310万 B、290万 C、295万 D、305万

11、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有价证券的是()。A、国库券 B、股票

C、信用证存款 D、企业债券

12、下列项目中不属于企业的款项范围的是()。A、现金

B、银行存款 C、外埠存款

D、企业债券

13、()增减的核算,一般都应以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为依据,具有政策性强的特点。A、资本 B、债权、债务 C、现金、银行存款 D、财物

14、下列项目中,利益关系比较明确,用途基本定向的有()。A、无形资产 B、资本 C、财物 D、款项

15、()是指公司、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A、现金 B、银行存款 C、货币资金 D、收入

16、()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A、支出 B、应付账款 C、成本 D、费用

17、单位的债权一般包括各种(C)等。

A、短期借款 B、应付和预收款 C、应收和预付款 D、债券

18、(C)是企业为生产某种产品而发生的费用,与一定数量的产品相联系。A、生产费用 B、期间费用 C、成本 D、经营费用

19、投资者为开展经营活动而投入的本钱称为(C)。A、投资 B、基金 C、资本 D、股本

20、下列表述中,符合《会计法》对使用会计记录文字基本要求的是()。A、要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

B、在我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记录在使用中文的前提下,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C、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企业,会计记录可以使用其本国文字 D、我国设立在境外的企业,会计记录必须使用中文

21、会计科目是对()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A、会计对象

B、会计要素 C、资金运动

D、会计账户

22、设置账户是()的重要方法之一。

A、会计监督

B、会计决策 C、会计分析

D、会计核算

23、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可分为()。A、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五类 B、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利润等五类

C、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损益等五类 D、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等五类

24、账户是根据()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A、会计对象 B、会计要素 C、会计科目 D、会计账簿

25、账户分为左方、右方两个方向,当某一账户左方登记增加时,则该账户的右方()。A、登记增加数 B、登记减少数 C、登记增加数或减少数 D、不登记任何数

26、会计账户四个金额要素是()。A、期末余额、本期发生额、期初余额、本期余额

B、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

C、期初余额、期末余额、本期借方增加额、本期借方减少额

D、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本期发生额

27、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A、账户在左方 B、账户的右方 C、增加方 D、减少方

28、会计科目的实质是()。A、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B、为设置账户奠定基础

C、记账的理论依据

D、是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分类

29、下列对会计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之间基本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期末余额=期末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B、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C、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

D、期末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初余额

30、二级会计科目要不要设,设置多少,主要取决于()的需要。A、总分类科目 B、企业效益 C、企业经营管理 D、领导意图

31、“生产成本”科目属于()。A、资产类 B、负债类 C、成本类 D、损益类

32、在复式记账法下,对每项经济业务都可以以相等的金额,在()。A、一个或一个以上账户中登记 B、两个账户中登记

C、意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登记 D、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登记

33、一项资产增加,不可能引起()。A、另一项资产的减少

B、一项负债的增加 C、一项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D、一项负债的减少

34、企业以银行存款支付应付账款,表现为()。A、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的减少 B、一项资产减少,一项负债增加

C、一项资产减少,一项负债减少 D、一项负债减少,另一项负债增加

35、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采用()。A、增减记账法 B、借贷记账法 C、收付记账法 D、单式记账法

36、借贷记账法起源于12世纪的()。A、德国 B、意大利 C、法国 D、英国

37、在借贷记账法下,将账户划分为借、贷两主,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的依据是()。

A、凡借方都登记增加,贷方都登记减少 B、记账方法 C、核算方D、账户的性质及结构

38、在账户中,用借方和贷方登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减少数额,说法正确的是:()。

A、借方登记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贷方登记其减少

B、借方登记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贷方登记其增加

C、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负债及所有权益的减少,贷方反之

D、借方登记负债的减少、资产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贷方反之

39、采用借贷记账法时,资产账户的结构特点是()。A、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期末余额在借方 B、借方登记减少、贷方登记增加,期末余额在贷方

C、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期末一般无余额 D、借方登记减少、贷方登记增加,期末一般无余额

40、采用借贷记账法时,负债账户的结构特点是()。A、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期末余额在借方 B、借方登记减少、贷方登记增加,期末余额在贷方

C、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期末一般无余额 D、借方登记减少、贷方登记增加,期末一般无余额

41、采用借贷记账户时,损益支出类账户的结构特点是()。A、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期末余额在借方 B、借方登记减少、贷方登记增加,期末余额在贷方

C、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期末一般无余额 D、借方登记减少、贷方登记增加,期末一般无余额

42、某企业“原材料”账户月初余额为380000元,本月验收入库的原材料共计240000元,发出材料共计320000元。则该 企业“原材料”月末余额为()。A、余额在借方,金额为460000元 C、余额在借方,金额为300000元

B、余额在贷方,金额为460000元 D、余额在贷方,金额为300000元

43、复合会计分录是指()。

A、涉及四个账户的会计分录 B、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的会计分录 C、及三个或三个以上账户的会计记录 D、涉及四个或四个以上账户的会计记录

44、简单会计分录是指()。A、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B、一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C、一贷多借的会计分录取 D、多借多贷会计分录

45、在借贷记账法下,余额试算平衡法的平衡公式是()。A、全部总分类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总分类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合计

B、全部总分类账户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合部总分类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

C、合部总分类账户贷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总分类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D、合部总分类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总分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46、按照平行登记法的原则,发生的经济业务在相关的总账和明细账的登记方法是()。

A、根据总账登记明细账

B、根据明细登记总账

C、先记总账后记明细账

D、根据相同的原始依据各自独立登记

47、“累计折旧”账户按照会计要素分类属于()。

A、资产类账户 B、损益类账户 C、负债类账户 D、成本类

48、“待摊费用”账户按照会计要素分类属于()。

A、资产类账户 B、损益类账户 C、负债类账户 D、成本类账户

49、“制造费用”账户按照会计要素分类属于()。A、资产类账户 B、损益类账户 C、负债类账户 D、成本类账户

50、下列属于资产类账户的有()。

A、预付账款 B、应付股利 C、营业外收入 D、生产成本 考试大:会计从业

51、“生产成本”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表示()。A、生产成本的增加数

B、生产费用总和

C、未完工的在产品和半成品的成本 D、完工产品的实际成本

52、“预提费用”账户的期末贷方余额表示()。

A、待摊费用

B、已在本期支付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费用

B、定时期内的费用支出 D、已在本期及以前各期预提但尚未支付的费用

53、“待摊费用”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表示()。A、已经分摊但尚未支付的费用 B、已经支付但尚未分摊的费用

C、已经支付且已经分摊的费用 D、已经计入产品成本中的费用

54、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类不包括:()。

A、直接费用 B、间接费用 C、管理费用 D、期间费用

55、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期间费用不包括()。A、管理费用 B、制造费用 C、营业费用 D、财务费用

56、是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和损失()。

A、收入 B、费用

C、支出

D、成本

57、企业收到所有者投入50万货币资金存入银行,应贷记()科目。A、银行存款 B、实收资本 C、长期投资 D、短期投资

58、企业取得6个月借款20万存入银行。下述分录正确的是()。A、借:银行存款20万 贷:短期借款20万 B、借:银行存款200000 贷:短期借款200000 C、借:短期借款2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 D、借:银行存款200000货:短期借款200000

59、企业购入一批材料,买价5万元,别发生运杂费400元,材料已经入库,款以银行存款支付。则原材料的成本是()。A、50400 B、50000 C、400 D、54000 60、企业购入一批材料,买价15万,另发生运费1000元,材料已经入库,款未付。应做分录()。

A、借:原材料150000 贷:应付账款150000

B、借:原材料151000 贷:应付账款151000 C、借:应付账款150000 贷:原材料150000 D、借:应付账款151000贷:原材料151000 61、企业从银行提取现金2000元,应编制的会计分录是()。

A、借:银行存款 2000 B、贷:现金 2000 C、借:现金 2000 D、贷:银行存款 2000

贷:现金 2000

借:银行存款2000 贷:银行存款2000 借:现金 2000 62、若某企业年末“固定资产”账户余额为350000元,固定资产净值为280000元,不考虑其他因素,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累计折旧”年末借方余额为630000元 B、“累计折旧”年末贷方余额为70000元

C、“累计折旧”年末借方余额为630000元 D、“累计折旧”年末借方余额为70000元

63、企业对外销售商品,购货方未支付货款,这项债权应记入()。A、“应收账款”账户的借方 B、“应收账款”账户的贷方

C、“应付账款”账户的借方 D、“应收账款”账户的贷方

64、以现金50元购办公用品,应借记()科目,贷记“现金科目”。

A、制造费用 B、管理费用 C、生产成本 D、营业费用

65、采购员预借差旅费,企业财会部门以现金付讫,应借记()科目,贷记“现金”科目。A、其他应付款 B、其他应收款 C、管理费用 D、营业费用

66、“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余额表示()。

A、本年累计取得的利润总额 B、本年累计产生的亏损总额 C、收入总额 D、费用总额

67、企业本期全部损益状况如下:主营业务收入586000元,主营业务成本467000元,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24000元,管理费用60000元,营业外收入12000元,所得税11000元,则企业本期营业利润为()。

A、119000元 B、95000元 C、35000元 D、36000元

68、企业本期全部损益状况如下:主营业务收入1286000元,主营业务成本663000元,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24000元,管理费用60000元,营业费用30000,投资收益50000营业外收入12000元,营业外支出8000元,所得税 185790元,则企业本期利润总额为()。

A、509000 元 B、563000元 C、377210元 D、323210元

69、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功能的是()。A、会计核算职能 B、会计监督职能 C、会计计划职能 D、会计预测职能

70、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中,确定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是()。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71、会计核算必须以()为核算的基础和假设条件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72、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和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收款项、存货。

A、一年内

B、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

C、一个营业周期内 D、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

73、下列经济业务中,会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的是()。A、以银行存款购买材料 B、以银行存款对外投资 C、以银行存款清偿欠货款 D、取得借款存入银行

74、将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经济业务使得企业的()。)

A、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增

B、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 C、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

D、所有者权益一增一减

75、甲企业从银行借款10万归还原欠B公司的货款,借款和还款手续办妥后,这项经济业务使甲企业()。

A、资产和负债都增加 B、权益和资产都增加 C、负债有增有减 D、负债减少,资产增加

76、某公司资产总额为6万,负债总额为3万,以银行存款2万偿还短期借款,并以银行存款1.5万购设备,则上述业务入账后该公司的资产总额为()元。A、3万 B、4万 C、2.5万 D、1万

77、将短期借款20万转为对本公司的投资,则本公司的()。A、负债的减少,资产的增加

B、负债的减少,所有都权益增加

C、资产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

D、所有者权益内部一增一减

78、会计核算的内容是指特定主体的(),包括资金投入、运用、退出三个阶段。A、资金运动 B、资金循环 C、实物运动 D、经济资源

79、()是指在企业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利益的交换,如购材料、产品销售。

A、经济事项 B、经济业务 C、经济业务事项 D、会计对象

80、企业购入材料价值5000元,其中3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余款未付。应做一笔()。A、一借一贷 B、一借多贷 C、多借多贷 D、一贷多借

81、“待摊费用”账户的期末余额等于()。

A、期初余额+贷方发生额—借方发生额 B、期初余额+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

A、期初余额+贷方发生额+借方发生额 D、A、期初余额—贷方发生额—借方发生额

82、企业5月份发生营业费用50万元,月末应结平“营业费用”账户,则“营业费用”账户()。A、月末借方余额50万 B、月末贷方余额50万 C、本期贷方发生额50万 D、以上都不对

83、某企业月末在编制试算平衡表中,全部账户的本月贷方发生额合计为6万,除银行存款的本月借方发生额合计为4.2万,则银行存款账户()。A、本月贷方余额为1.8万

B、本月借方余额为1.8万 C、本月借方发生额为1.8万

D、本月贷方发生额为1.8万

84、某企业期末余额试算平衡表资料如下:则乙账户有()账户名称期末借方余额期末贷方余额

甲账户38000 乙账户

丙账户42000 丁账户 65000 戊 40000

A、借方余额3.5万 B、贷方余额3.5万 C、借方余额2.5万 D、贷方余额2.5万

85、企业本期生产产品直接耗用原材料3000元,生产车间管理方面耗用原材料2000元,正确的会计分录是()。

A、借:生产成本 5000 B、借:制造费用5000

贷:原材料 5000

贷:原材料5000 C、借:生产成本3000 D、借:生产成本3000

制造费用2000

管理费用2000

贷:原材料5000

贷:原材料5000 86、甲公司月末计算本月车间使用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7000元,下列会计分录正确的是()。

A、借:生产成本7000 B、借:制造费用7000 C、借:管理费用7000 D、借:制造费用7000

贷:累计折旧7000 贷:累计折旧7000 贷:累计折旧7000 贷:固定资产7000 87、甲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下半年6个月房租费12000,则应作会计分录为()。A、借:待难费用 12000 B、借:管理费用12000 C、借:制造费用12000 D、借:管理费用12000

贷:银行存款12000 贷:银行存款12000 贷:待摊费用 12000 贷:银行存款12000 88、月末结转已售产品的销售成本90000元,正确会计分录为()。A、借:库存商品 90000 B、借:主营业务成本9000 C、借:主营业务成本9000 D、借:主营业务成本9000 贷:生产成本9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90000 贷:库存商品90000 贷:生产成本90000 89、企业3月末支付本季短期借款利息3000元(前两月已预提2000元)正确分录为()。A、借:预提费用 2000 B、借:预提费用 2000 C、借:预提费用 3000 D、借:财务费用 3000

管理费用 1000 财务费用 1000 贷:银行存款3000 贷:银行存款3000

贷:银行存款3000 贷:银行存款3000

90、本年应纳所得额为200000,所得税率为33%,正确的分录为()

A、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66000 B、借:管理费用66000 C、借:应交税金66000 D、借:所得税66000 贷:应交税金 66000 贷:应交税金66000 贷:所得税66000 贷:应交税金66000 91、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是()。

A、复式记账 B、登记账簿 C、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D、编制会计报表

92、()是记录经济业发生或完成情况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A、记账凭证 B、原始凭证 C、专用凭证 D、会计凭证

93、()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

A、原始凭证 B、记账凭证 C、收款凭证 D、付款凭证

94、在一定时期内连续记录若干项同类经济业务的自制原始凭证是()。A、一次凭证 B、累计凭证 C、汇总凭证 D、原始凭证汇总表

95、()是指根据一定时期内,若干相同的原始凭证汇总编制成的原始凭证。A、记账凭证汇总 B、累计凭证 C、一次凭证 D、原始凭证汇总表

9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始凭证的有()。A、销货发票 B、借据 C、固定资产卡片 D、运费结算凭证

97、下列属于汇总原始凭证的有()。

A、科目汇总表 B、汇总记账凭证 C、限额领料单 D、工资结算汇总表

98、会计人员在审核购货发票及材料入库单时发现,该批材料采购量过大。则该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是()。

A、不合法 B、不合理 C、不完整 D、不正确

99、外来原始凭证一般都是()。

A、一次凭证 B、汇总凭证 C、累计凭证 D、原始凭证汇总表

100、将会计凭证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大类的依据是()A、凭证填制的时间 B、凭证填制的程序和用途 C、凭证填制的方法 D、凭证所反映的经济内容 101、用大写表示人民币30010.56元的正确写法是()。A、人民币叁万零拾元零伍角陆分 B、人民币三万零十元五角六分

C、人民币三万零十元五角六分整 D、人民币叁万零拾元伍角陆分整

102、填制原始凭证时,“人民币捌仟元零伍角整”的小写金额规范的是()。A、8000.50 B、¥8000.5 C、¥8000.50 D¥8000.5—

103、记账凭证是根据审核无误的()填制的。A、会计科目 B、借贷记账法 C、会计要素 D、原始凭证

104、下列对转账业务表述正确的是()。A、转账业务不是会计所反映的内容

B、转账业务是直接引起现金或银行存款减少的业务

C、转账业务是直接引起现金或银行存款增加的业务 D、转账业务是指与货币资金收付无关的业务

105、科目汇总表和汇总记账凭证是一种()。A、原始凭证 B、记账凭证 C、会计账簿 D、会计报表

106、销售产品一批,部分货款收回存入银行,部分货款对方暂欠时,应填制的记账凭证是()。

A、收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B、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C、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 D、两张转账凭证

107、从银行提取现金或把现金存入银行的经济业务,一般()。A、只填制付款凭证,不填制收款凭证 B、只填制收款凭证,不填制付款凭证

C、既填制付款凭证,又填制收款凭证 D、填制付款凭证或填制收款凭证

108、审核原始凭证时,发现金额有错误,应由()。

A、原填制单位更正 B、经办人更正 C、会计人员更正 D、会计主管人员更正

109、仓库保管人员填制的收料单,属于企业()。A、外来原始凭证 B、自制原始凭证 C、汇总原始凭证 D、累计原始凭证

110、下列不能作为原始凭证的有()。A、发票 B、领料单 C、工资结算汇总表 D、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111、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和违法收支,应当()。A、不予受理 B、予以受理 C、予以纠正 D、予以反映

112、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真实、全法、合理但内容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应当()。

A、不予受理 B、予以受理 C、予以纠正 D、予以退回,要求更正、补充

113、差旅费报销单按填制的手续及内容分类,属于原始凭证中的()。A、一次凭证 B、累计凭证 C、汇总凭证 D、专用凭证

114、原始凭证按()不同,分为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 A、来源 B、手续及内容 C、格式 D、专用凭证

115、审核原始凭证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动动的需要、是否符合有关的计划和预算,属于()审核。A、合理性 B、合法性 C、真实性 D、完整性

116、在每项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自行填制的会计凭证是()。A、转账凭证 B、付款凭证 C、收款凭证

D、原始凭证

117、某单位会计部第8号记账凭证的会计事项需要填制3张记账凭证,则三张凭证编号为()。

A、8,9,10 B、7,8,9 C、8 1/3,8 2/3,8 3/3 D、1/3,2/3,2/3 118、发料凭证汇总表属于()。

A、单项原始凭证 B、自制原始凭证 C、外来原始凭证 D、累计原始凭证

119、限额领料单属于()。

A、外来原始凭证

B、累计凭证

C、一次凭证

D、汇总凭证

120、收款凭证左上角的会计科目为()。A、借方 B、贷方 C、材料 D、固定资产

121、付款凭证左上角的“贷方科目”可能登记的科目是()。A、应付账款 B、银行存款 C、预付账款 D、其他应付款

122、根据同一原始凭证编制几张记账凭证的,应()。A、编制原始凭证分割单 B、采用分数编号的方法 C、不必做任何说明

D、在未附原始凭证的记筑凭证上注明其原始凭证附在哪张记账凭证下

123、一项经济业务需要连续编制多张记账凭证的,应()。A、自制内容相同的多张原始凭证 B、编制原始凭证分割单 C、采用分数编号的方法

D、B和C两种方法

124、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有误,可以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字样,再用蓝字做一张正确的登记入账。A、注销某月某日某号凭证 B、订正某月某日某号的凭证

C、经济业务内容

D、对方单位

125、企业购进材料4000元,款未付,这笔经济业务应该编制的记账凭证是()。A、收款凭证 B、付款凭证 C、转账凭证 D、以上均可

126、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A、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B、由出具单位更正并且加盖公章

C、由经办人更正

D、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127、出纳人员在办理收款或付款后,应在 上加盖“收讫”或“付讫”的戳记,以避免重收重付()。

A、记账凭证 B、原始凭证 C、收款凭证 D、付款凭证

128、企业售产品一批,售价5000元,收到一张转账支票送存银行。这笔业务应编制的记账凭证为()。

A、收款凭证 B、付款凭证

C、转账凭证

D、以后均对

129、下列业务中,应该填制现金收款凭证的是()。A、出售材料一批,款未收

B、从银行提取现金

C、出租设备,收到一张转账支票 D、报废一台电脑,出售残料收到现金

130、在审核记账凭证时,如发现记账凭证有误,应由()。A、审核人员 B、记账人员 C、填证人员 D、出纳人员

131、某会计员在审核记账凭证时,发现误将1000元写成100元,尚未入账,一般()应改正。

A、重新编制记账凭证 B、红字更正法 C、补充登记法 D、冲销法

132、下列业务,需要编制银行存款收款凭证有是()。A、以银行存款购入设备 B、接受投放一台设备 C、从银行借入款项

D、将资本公积转增资本

133、税务部门统一印制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属于()。A、通用原始凭证 B、专用凭证 C、累计凭证 D、汇总原始凭证

134、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A、方法 B、手段 C、信息工具 D、经济管理活动 135、“负债类”账户的本期减少数和期末余额分别反映在()。A、借方 B、贷方 C、借方和贷方 D、贷方和借方

136、在实际工作中,是通过()来确定会计分录的。

A、编制原始凭证 B、编制记账凭证 C、设置账簿 D、设置会计科目

138、标明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称为()。A、对应关系 B、对应账户 C、会计账簿 D、会计分录

139、小王出差回来报销差旅费2700元,原借3000元,交回多余现金300元,则报销的会计分录为()。A、借:现金300 B、借:现金300 C、借:管理费用3000 D、借:管理费用3000 管理费用2700 管理费用2700 贷:其他应收款3000 贷:应收账款3000 贷:银行存款3000 贷:其他应收款3000

140、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主要区别在于()。

A、记账内容不同 B、记录经济业务详细程序不同 C、记账的方向不同 D、记账的依据不同

141、()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事项,都要以会计凭证为依据,一方面记入有关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记入总账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方法。A、复式记账法 B、借贷记账法 C、平行登记 D、同时登记

142、某企业材料总分类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为25000元,本期贷方发生额为24000元,其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发生额为别为:甲材料本期借方发生额为8000元,贷方发生额为6000元,乙材料借方发生额为13000元,贷方发生额为16000元,则丙材料本期借方贷方发生额分别是()。

A、借方发生额为12000元,贷方发生额2000元 B、借方发生额为4000元,贷方发生额为2000元

C、借方发生额为4000元,贷方发生额1000元 D、借方发生额为6000元,贷方发生额8000元

143、会计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账页组成的,以()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A、原始凭证 B、会计科目 C、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 D、会计报表

144、由具由一定格式账页组成,以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称为()。A、会计账簿 B、会计账户

C、序时账簿

D、分类账簿

145、账簿按()的不同,可以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备查账簿。A、用途 B、外表形式 C、格式 D、启用时间

146、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长必须采用()账簿。A、活页式 B、订本式 C、备查 D、复币

147、现金日记账()结出发生额和余额,并与结存现金核对。

A、每月 B、每十五天 C、每隔三至五天 D、每日

148、“原材料”、“库存商品”等存货类明细账,一般采用()账簿。A、三栏式 B、多栏式 C、数量金额式 D、横线登记式

149、借方贷方多栏式明细账的账页格式一般适于()明细账。A、待摊费用 B、预提费用 C、预收账款 D、本年利润

150、在登记账簿时,每记满一页时,应()。A、计算本页的发生额 B、计算本页的余额

C、计算本页的发生额和余额,同时在摘要栏注明“转次页”字样

D、不计算本页的发生额和余额,但应在摘要栏注明“转次页”字样 151、财产清查的对象包括()。A、货币资金 B、实物资产 C、债权 D、债务

152、财产清查的意义有()。A、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可靠 B、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C、进财产物资的有效使用 D、确保财经纪律的贯彻执行

153、财产清查按其清查的范围可以分为()。A、全面清查 B、定期清查 C、局部清查 D、随机抽样清查

154、财产清查按清查时间可以分为()。A、全面清查 B、定期清查 C、局部清查 D、不定期清查

155、下列情形中,需要进会全面清查的是()。

A、单位进行撤并时 B、对外投资时 C、开展清产核资时 D、单位负责人调离时

156、在财产清查中,采用实地盘点方法清查的资产主要有()。A、库存商品 B、固定资产 C、现金 D、银行存款

157、下列清查事项中,属于不定期清查的有()。A、单位更换财产保管人员时的清查 B、发生非常损失时的清查

C、年终结算时的全面清查

D、月末银行存款的清查

158、财产清查的一般程序包括()。A、核对有关账簿记录 B、进行财产清点

C、登记清查结果

D、分析产生盘盈、盘亏的原因和性质,提出处理意见

159、实地盘点实物资产的技术方法主要有()。A、逐一盘点法 B、测量计算法 C、技术推算法 D、抽样盘点法

160、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与对账单余额不一致的原因有()。A、银行记账错误 B、企业记账有错误 C、双方记账均有错 D、存在未达账项

161“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借方核算的内容有()。A、发生待处理财产的盘亏数或毁损数 B、结转已批准处理财产的盘盈数

C、发生待处理财产的盘盈数

D、结转已批准处理的财产盘亏数或毁损数

162、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工作包括()。A、查明盘盈盘亏产生的原因 B、建立和健全财产管理制度

C、积极处理积压物质

D、对财产盘盈盘亏做出账务处理

163、会使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大于银行对账单余额未达账项有()。A、企业已收,银行未收 B、企业已付,银行未付 C、银行已收,企业未收 D、银行已付,企业未付

164、会计档案的定期保管期限分为()。A、5年 B、10年 C、20年 D、25年

165、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中应列明所销毁会计档案的()等内容。A、起止和档案编号 B、应保管期限 C、已保管期限 D、销毁时间

166、保管期满,不得销毁的会计档案有()。

A、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 B、正在建设期间的建设单位的有关会计档案

C、超过保管期限但尚未报废的固定资产购买凭证 D、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167、下列会计资料中属于会计档案范围的有()。A、银行对账单 B、财务收支计划 C、会计账簿 D、会计移交清册

168、下列会计档案中,保管期限为15年的有()。A、原始凭证 B、现金日记账 C、明细账 D、记账凭证

169、下列会计档案中,保管期限为5年的有(b)。A、银行对账单

B、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C、企业月、季度财务报告

D、财政总预算月、季度报表

170、下列会计档案中保管期限为永久的有(B)。A、财务会计报告

B、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C、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D、会计移交清册

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企业会计档案保管期限如下:

一、会计凭证

1、原始凭证:15年

2、记账凭证:15年

3、汇总凭证:15年

二、会计账簿

1、总分类账:15年

2、明细分类账:15年

3、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25年

4、其他日记账:15年

5、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后5年

6、辅助账簿:15年

三、财务报告

1、月、季度财务报告:3年

2、财务报告:永久

四:其他

1、会计移交清册:15年

2、会计档案保管清册:永久

3、会计档案销毁清册:永久

4、银行余额调节表:5年

5、银行对账单:5年

三、判断题

1、会计是以货币作为惟一的计量单位。()

2、会计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又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分。()

3、核算职能是会计的惟一职能。(错)

4、会计监督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的审查。()

5、法人可以为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一定是法人。()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7、资产是指由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事项和交易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8、负债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

9、会计等式揭示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

10、资产与权益恒等式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对)

11、收入减去费用等于利润的关系是企业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12、利润是企业的一项资产。()

13、财物是反映一个单位进行或维持经营活动的所有经济资源。()

14、款项和有价证券是单位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15、费用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16、资本的利益关系人比较明确,用途基本定向,办理增减具有很强的政策性。(17、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涉及到单位与其他单位以及与其他有关方面的经济利益,但不会影响单位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活动。(18、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民族文字。(19、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20、总分类科目下设的明细分类科目太多时,可总分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之间设置二级科目。(21、总分类科目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22、会计账户就是会计科目。(23、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账户称为总分类账户,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账户称为明细分类账户。(24、会计科目是会计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会计账户的依据。(25、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26、“T”字型账户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27、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采用单式记账法。(28、复式记账法是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在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29、当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进,必然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30、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之间在数量上必然相等。(31、当企业本期收入大于费用时,同表示企业取得了盈利,最终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32、复式记账是以会计科目为依据建立一种记账方法。(33、在借贷记账法下,“借”、“贷”只作为记账符号使用,用以表明记账方向。(对)

34、成本类账户结构与损益支出类账户结构完全相同。(错)

35、所的者权益类账户的余额在贷方,表示所有者权益的结存数。(对)

36、损益收入类账户在期末结转后,一般无余额。(对)

37、成本类账户期末一般无余额。(错)

38、借贷记账法中的记账规则,概括地说就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对)

39、在会计账户体系中,一个账户与另一个账户之间必然存在账户对应关系。(对)40、一般来说,一个复合会计分录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简单会计分录。(对)

41、期末进行试算平衡时,发现所有总分类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数与所有总分类账户的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数不相等,则说明账户记录不正确。(对)

42、如果试算平衡表是平衡的,则说明账户记录是正确的。(错)

43、若企业所有总分类账户期初余额是平衡的,即使本期发生额试算不平衡,期末余额试算也有可能会平衡。(错)

44、企业必须在登记完明细账后才能登记总账。(错)

45、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对)

46、现代会计核算就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反映,属于事后算账。(错)

47、会计监督不仅体现在过去的经济业务,还体现在业务发生过程之中和尚未发生之前,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对)

48、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发生引起资产或权益的增减变化,但始终保持“资产=权益”这一平衡关系,因此,一项资产的增加,必然引起另一项权益的等额增加。(错)

49、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对会计领域里存在的某些尚未确知并无法正面论证和证实的事项所出的符合客观情理的推断和假设。(对)50、经济业务是指单位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各类事项,如计提折旧等。(错)

51、某一财产物质要成为企业的资产,其所有权必须属于企业。(错)

52、在实际工作中,对科目和账户常常不加以严格区分,而是相互通用。()

53、由于企业各种资产、负债、成本、费用等要素内容复杂多样,为方便管理,明细分类账户的设置越细越好。(错)

54、账户的基本结构是由会计要素的数量变化情况决定的,从数量上看不外乎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对)

55、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形成的账户之间的应借应贷关系,称为账户间的对应关系。(对)

56、在每一项经济业务记入总分类账的同时必须记入明细分类账户。(错)

57、任何只有借方或贷方登记,而无对应的贷方或借方记录,或者借贷金额不相等的记录,都是错误的会计记录。(对)

58、按平行登记的要求,对每项经济业务必须在记入总分类账户的当天记入所属明细分类账户。(错)

59、通过平行登记,可以使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保持统驭关系,便于核对与检查,纠正错误与遗漏。(对)

60、管理费用是企业行政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行政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办 公费、折旧费、广告宣传费、借款利息等。(错)61、企业所得税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的费用支出,直接减少企业的净资产。(对)62、企业本期应交所得税等于利润总额乘以适用税率。(错)

63、会计账户按照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可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费用类及利润类六类账户。(错)

64、“生产成本”账户是用来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产品属于资产。因此,“生产成本”账户按照会计要素分类属于资产类账户。(错)65、“累计折旧”是资产类账户,因此,当折旧增加时应记入“累计折旧”账户的借方。(错)66、账户的结构是指账户的借、贷方如何进行登记,余额如何反映。(对)67、财务会计只是向外部关系人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信息。管理会计只是向内部管理者提供进行经营规划、经营管理、预测决策所需的相关信息。(错)

68、收入要素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错)69、将短期借款转为银行对本公司的投资属于权益内部的变化,并不影响资产的总额。(对)

70、凡特定对象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对)71、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对)

72、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它与一定期间相联系,是对象 化的费用。(对)

73、费用是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错)74、在我国,会计科目的名称、编号及其说明,主要是通过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来进行规范的。(对)

75、管理费用和制造费用一样,都属于成本类科目。(错)76、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待摊费用都是损益类账户。(错)77、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都属于负债类科目。(错)78、科目是依据账户开设的,二者的结构一致,性质相同。(错)79、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左方登记增加,右方登记减少。(错)80、一级账户又称总分类账户或总账户。(对)

81、账户使原始数据转换为会计信息,通过账户可以对大量的、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核算,从而提供不同性质和内容的会计信息。(错)82、一般而言,费用(成本)类账户结构与权益类账户结构相同。(错)83、收回以前的货款存入银行将使企业资产总额增加。(错)

84、复合会计分录仅指账户的对应关系属于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错)85、损益类账户增加在借方,减少在贷方,期末没有余额。(错)

86、在会计处理中,只能编制一借一贷、一借多贷、一贷多借的会计分录,而不能编制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以避免对应关系混乱。(错)87、为判断会计账户记录是否正确,常用编制试算平衡表的方法。只要试算平衡表实现平衡,即说明账户记录正确无误。(错)

88、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遗失时,必须取得原签发单位盖有公章的证明,并注明原始凭证的号码、金额、内容等,由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审核签章后,才能代作原始凭证。(对)

89、企业在与外单位发生的任何经济业务中,取得的各种书面证明都是原始凭证。(错)

90、自制原始凭证是由企业财会部门自行填制的原始凭证。(错)91、外来原始凭证是指企业财会部门从外部购入的原始凭证。(错)92、经济业务存在多样性,原始凭证的形式大不相同,为了反映不同的经济业务,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因此而各有不同。(错)93、有关部门应对原始凭证认真审核并签章,对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对)94、出纳人员在办理收、付款后,应在有关原始凭证上加盖“收讫”或“付讫”的戳记,以避免重收重付。(对)

95、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应要求有关经办人员及财务负责人签字后,再正式办理会计手续。(错)

96、在借贷记账法下,收款凭证上的设证科目是贷方科目。(错)97、记账凭证是原始凭证填制的要求是相同的。(错)98、如果一张原始凭证需填制两张记账凭证,应将原始凭证复印一份,附在某张记账凭证后。(错)

99、会计分录应编制在记账凭证上。(对)

100、收、付款凭证的日期应按照货币收、付的日期填写,转账凭证的日期应按照原始凭证记录的日期填写。(错)

101、记账凭证应连续编号,其中收、付款凭证不得由出纳编号。(对)102、会计凭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对)

103、填制原始凭证,汉字大写金额数字一律用正楷或草书书写,汉字大写金额数字到元位 或角位为止的,后面必须写“正”或“整”,个位后面不写“正”或“整”。(错)

104、填制会计凭证,所有以元为单位的阿拉伯数字,除单价等情况外,一律填写到角分;有角无分的,分位应当写“0”或用符号“—”代替。(错)105、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错)

106、任何会计凭证都必须经过有关人员的严格审核,确认无误后,才能作为记账的依据。(对)

107、只要是真实的原始凭证就可以作为收付财物和记账的依据。(错)108、会计凭证按其取得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错)109、发料凭证汇总表是一种汇总记账凭证。(错)

110、企业使用累计原始凭证,如限额领料单,既可以对领料进行事前控制,又可以减少凭证的填制手续。(对)

111、现金存入银行时,为避免重复记账只编制银行存款收款凭证,不编制现金付款凭证。(错)

112、记账凭证中必须列明会计科目名称、记账符号、记账金额等内容。(对)113、记账凭证是否附 有原始凭证,及其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是否相符,是审核记账凭证的一项重要内容。(对)

114、对于数量过多的原始凭证,可以单独装订保管,但应在记账凭证上注明“附件另订”。(对)115、发现以前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用红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错)116、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应盖有填制单位的公章,但有些特殊原始凭证例外。(对)

117、在会计凭证传递期间,凡经办记账凭证的人员都有责任保管好凭证,严访在传递中散失。(对)

118、企业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必须从外部取得原始凭证。(错)

119、在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以及据以编制记账凭证的作用方面,自制原始凭证与外来原始凭证具有同等效力。(对)

120、从个人取得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人员的签名盖章。(对)121、记账凭证对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有证明效力。(错)122、自制原始凭证的填制,都应由会计人员填写,以保持原始凭证填制的正确性。(错)123、所有的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错)

124、复式凭证是指将每一笔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全部会计科目及其发生额均在同一张记账凭证中反映的一种凭证,该凭证至少涉及3个会计科目。(错)125、三栏式账簿是指具有日期、摘要、金额三个栏目格式的账簿。(错)126、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应做到日清月结,保证账实相符。(对)127、在登记账簿时,应在记账凭证上注明所记账簿的页数,或划“√”符号,表示已经入账,避免重记、漏记。(对)

128、活页账的页数不固定,使用前以及使用后不加以装订,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添加。(错)

129、按照记账规则,一般应采用蓝黑墨水或碳素墨水记账。(对)

130、随着科技的发展,记账错误均可采用褪色药水消除字迹,而不必采用麻烦的更正方法。(错)

131、各种明细账的登账依据,既可以是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汇总表,也可以是记账凭证。(对)

132、账页记满时,可以将本页合计数及金额只写在下页第一行有关栏内,并在摘要栏内注 明“承前页”,以保持记账的衔接连续性。(对)133、对账是指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正确性而进行的有关账项的核对工作。(对)134、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之间的核对属于账证核对。(错)135、结账是在会计期末计算并结转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的工作。(对)136、月结、季结和年结的结账方法相同,都要计算出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在下面划一条通栏红线。(错)137、终了,日记账、总账和所有明细账必须更换新账,不能延续使用旧账。(错)138、更换新账时,应编制记账凭证,将上年期末余额结转到末年的年初余额。(错)139、企业“住房公积金登记簿”属于序时账簿。(错)

140、设置和登记账簿是保证财产物资安全完整的重要手段。(对)141、手工记账的单位,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一般采用订本式账簿。(对)142、各单位在更换旧账簿、启用新账簿时,应当填制账簿启用表。(对)143、总分类账簿一般采用多栏式账页格式。(错)

144、现金日记账是由出纳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现金收、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按照经济业务的发生顺序,逐日、逐笔序时登记。(错)145、常见的特种日记账包括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转账日记账。(对)146、活页账簿的最大优点是使用中不用装订成册,比较录活,因此可以随意抽换账页。(对)

147、“原材料”明细账一般采用三栏式账簿格式。(对)

148、“物资采购”、“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明细账一般采用借方多栏式明细账页格式。(对)

149、登记账簿时一般用蓝黑或碳素墨水满格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或铅笔,除会计制度允许外,也不得用红色墨水记账。(错)150、红色墨水仅限于在借方栏登记贷方数,在贷方栏登记借方数。(错)

151、对既不要需要结计本月发生额也不需要结计本年累计发生额的账户,可以只将每页末的余额结转次页。(对)152、材料明细账一般是由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逐日逐笔登记。(错)153、总分类账的月末借方余额合计数应当同月末贷方余额合计数核对相符。(对)154、在贷方多栏式明细账中,平时如果发生借方发生额,应该用红字在贷方对应的明细栏中登记。(对)

155、为便于管理,“应收账款”“预收账款”明细账必须采用多栏式账页格式。(错)156、凡是明细分类账都适宜使用活页式账簿,以便于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添加账页。(对)

157、凡需结出余额的账户,结出余额后,应在“借或贷”栏内写明“借”或“贷”字样。没有余额的账户,只要在余额栏内用“0”表示即可。(错)

158、账簿中的每一账页就是账户的存在形式和载体,没有账簿,账户就无法存在。(对)

159、订本账簿是指为防止抽换账页,而在使用后的期末将若干账页固定装订成册的账簿。(错)

160、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总账和明细账必须每在打印。(错)

161、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发生收款和付款业务的,在输入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的当天必须打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对)162、发生销售退回时,借记主营业务收入,贷记银行存款,并且用红字金额在“主营业务收入”贷方多栏式明细账的贷方明细栏“产品销售”栏登记。(对)

163、终了,应编制记账凭证把上年账户余额结平,并结转下年。(错)164、采用划线更正法时,最后由审核人员在更正处签名盖章,以明确责任。(错)165、采用补充登记法更正错账时,按正确的金额与错误金额的差额,用蓝字编制一张账户对应关系与原错误凭证相同的记账凭证,并用蓝字登记入账,以补记少记的金额。(对)

166、在审查当年的记账凭证时,发现某记账凭证应借应贷的科目正确,但所记的金额大于实际金额,并已入账,可用红字更正法更正。(对)167、资产负债表是总括反映企业特定日期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动态报表,通过它可以了解企业资产来源构成和承担的债务及资金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错)

168、通过利润分配表,可以考核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务及末来发展趋势。(错)

169、会计报表附表主要有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利润分配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分部表等,是对主要报表的必要补充。(对)

170、会计报表附注应当说明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资金增减速和周转情况,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得大影响的其他事项等。(错)

171、、半、季度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三项组成。(错)

172、净利润是指营业利润减去所得税后的净额。(错)173、营业利润扣减掉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和所得税后得到净利润。(错)174、在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下,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根本区别在于会计报表的编制依据不同。(错)

175、采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登记账簿的工作量大,适用于规模较大经济业务较复杂的企业。(错)

176、汇总转账凭证是按每一贷方科目分别设置的记账凭证。(对)177、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是以科目汇总表为依据直接登记总账和明细账。(错)

178、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优点之一是汇总记账凭证反映了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对)

179、由于各企业的业务性质、规模大小、业务繁简程度不同,所以其采用的账务处理程序也就有所不同。(对)

180、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优点之一是科目汇总表能反映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错)

181、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各种账务处理程序中最基本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对)182、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都有利于简化总账的登记工作。(对)

183、编制科目汇总表,虽然不能起到反映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但可以起到试算平衡的作用。(对)

184、采用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增加了填制汇总记账凭证的工作程序,增加了总账的登记工作量。(错)

185、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下,需要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一般采用三栏式、多栏式和数量金额式账页格式。(错)

186、财产清查是对实物资的盘点或核对,确定其实存数,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错)

187、年终结算前,为了确保年终结算会计资料的真实的正确,所进行的财产清查既要全面清查又是定期清查。(对)

188、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不一致,则说明单位与银行之间必定有一方存在账面录错误。(错)189、企业的定期清查一般在期末进行,可以是全面清查,也可以是局部清查。(对)190、财产清查就是对各项财产物质进行定期的盘点和核对。(错)191、“现金盘点报告表”应由盘点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共同签章方能生效。(错)192、更换仓库保管人员时,应该进行的是不定期全面清查。(错)

193、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很多,如财产物质的自然损耗、收发差错或计量误差、贪污盗窃等,因此需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财产清查。(对)194、财产清查中的盘盈盘亏,在没有查清原因以前先不入账。(错)

195、银行已收款入账,企业由于未收到相关凭证尚未入账的未达账项,会造成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小于银行对账单的余额。(对)

196、企业受其他单位委托保管的各项财产物质也属于财产清查的范围。(对)197、对流动性较大的材料等,除全面清查外,一般在年中还要进行轮流盘点或重点清查。(对)

198、对各种实物的清查,就是要查清实物资产的实际数量。(错)

199、由过失人或保险公司赔偿的财产损失,报经批准后由“待处理财产损溢”财户转入“其他应收款”账户。(对)

200、往来账项的清查一般采用“查询核实法”,即派人或通讯,向往来结算单位核实账目。(对)

201、材料的盘盈,批准处理后应当转入营业外收入。(错)

202、固定资产盘亏,应先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经批准后根据具体原因分别转入“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等账户。(错)

203、对各项实物的清查,不但要求在数量上清查,而且应在质量上进行清查。(对)204、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目的是为了消除未达账项的影响,并且作为原始凭证证据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错)

205、若银行和企业双方账目没有差错,经过调整后的银行存款余额表的金额表示企业可以动用的银行存款实有数额。(对)

206、未达账项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由于凭证传递的时间不同造成的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对账单之间差异。(对)

207、各种往来结算款项,至少每个月同对方核对一次。(错)

208、财会部门或经办人,必须在会计终了后的第一天,将应归档的会计档案全部移交档案部门,保证会计档案齐全完整。(错)

209、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档案立卷后,可暂由本单位财会部门保管一年,于次年12月底前移交给本单位的档案部门集中保管。(对)

210、本单位档案机构为方便保管会计档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对档案进行拆封,重新整理。(错)

211、《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为最低的保管期限。(对)

212、保管期满但尚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不得销毁,应单独抽出立卷,永久保存。(错)

213、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借出,特殊情况下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办理有关手续,可 以调阅或复制。(对)

214、财政部门销毁会计档案,应由同级税务部门派员监销。(对)

215、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对账单是会计档案,但不是原始凭证。(对)

216、查阅或者复制会计档案的人员,不得在案卷中涂画、标记和抽换,但可以根据需要对原卷册进行拆装。(错)

217、会计档案销毁后,应当由会计人员在销毁清册上签名或盖章,并及时将销毁情况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错)

218、借方贷方多栏式明细账账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逐笔登记在明细账相应的项目中。(错)

下载管理会计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管理会计基础知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会计基础知识问题集锦

    会计基础知识问题集锦(一) 1.怎样设置与配备出纳机构与人员 (1)机构设置。 出纳机构一般设置在会计机构内部,如各企事业单位财会科、财会处内部设置专门处理出纳业务的出纳组、出......

    会计基础知识试题

    会计基础知识 第一章 总论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基本职能的是( )。 A.会计核算与会计预测 B.会计核算与会计决策 C.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D.会计核算与会计分析 【答......

    房地产会计基础知识[★]

    房地产会计基础知识 第一章 开发产品成本的内容 为了加强开发产品成本的管理,降低开发过程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正确核算开发产品的成本,在各个开发环......

    会计基础知识心得体会

    《会计基础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周四下午公司组织的全员培训,这次的培训内容是《会计的基础知识》,通过杨经理对会计的基础知识两小时的讲解,让我对会计这门行业有了更进一步的......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模版]

    第一章 总论 1、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 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

    会计法律基础知识

    2017会计法律基础知识 企业转让的土地使用权连同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一并在“固定资产”科目核算的,转让时应交的土地增值税。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2017会计法律基......

    农村信用社会计基础知识

    会计基础知识是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会计·审计专业岗位的考试科目之一,本文中华图教育介绍了会计基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的概念。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是人类社......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

    第一章 总论 1、 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2、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