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目管理基础知识
什么是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企业策划、组织才能和指挥才能的综合体现,它有利于调动项目成员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效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行业已经开始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项目管理技术。
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也是一个ERP,E是经营,R是资源,P是计划。而对于一个具体的人的人生来说,其实也是需要树立经营意识、资源意识和计划意识的。在核心层面上,一个企业的企业管理和一个人的人生管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很多人对什么是项目管理在概念上是模糊的。有些人认为项目管理是一整套严密的模版,只要把那些表格都填充好,项目管理就做好了。还有一些人认为项目管理是一个详尽的项目进度计划,只要按照这个项目进度计划往下走,项目管理就万事大吉了。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那些复杂的表格和详尽的项目进度计划,项目就做不好么?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无法回答。
其实,无论那些表格还是那个项目执行计划,都仅仅是项目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管理工具,但管理工具一定不是管理本身。任何管理,包括项目管理,都必须考虑三个要素:环境、资源和人。在不同的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管理工具会变,但在任何年代,项目管理所必须考虑的核心要素从来都没有改变。工具是重要的,使用工具的技能也是重要的,但工具永远只能解决效率和效能的问题,却永远解决不了诸如态度、素质和成败的问题。项目管理唯一需要关注的是如何确保项目成功、如何确保项目万无一失,它既是项目管理的基础,也是项目管理的前提,同时也是项目管理的目的。
我们来听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考古专家近年在一个地方发掘出一批秦代竹简,通过研读这些竹简发现了一个被时间湮灭掉的历史细节:大秦帝国的中央政府,每天都要收到帝国疆域内各个郡县用驿道和快马传递来的文书竹简,但有意思的是都是先送到帝国都城旁边的一个小城,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把这些竹简抄写一遍,然后再把原件送到都城里的帝国丞相和皇帝手中。这其实就是2200多年前用当年拥有的技术手段实现的异地灾难备份。历史是在发展,时代是在进步,但在管理领域,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我们几千年前的老祖宗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项目管理的核心要素,其实就是一个ERP,E是环境,R是资源,P是人。脱离对环境、资源和项目所涉及的那些具体的人来考虑项目管理,只能被评价为是在刻舟求剑,是在缘木求鱼。工具和流程都是重要的,但首先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要先想好到底都需要管理什么,包括我们都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包括我们都需要实现哪些目标。这三个问题,其实是每一个项目经理必须回答的问题。
项目经理在实际项目进程中一直关注的其实都是细节,因为细节体现态度,细节见证素质,细节决定成败。项目一旦开始,每天都必然涌现出来一堆一堆新的细节问题,所以,所谓的项目管理就是一门如何管理好项目进程中的大量琐碎的细节问题的学问。所以,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必须是一个专心、细心和耐心的人。
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这些细节问题是会自动繁殖的,如果你在一段时间没有关注的话。而且,这些细节的问题和细节的麻烦会自动找寻同类,让他们的破坏力量逐渐得到更快的进化速度,如果没有及时的控制和管理,局面自然就崩溃和失控了。其实就象人类对付微生物一样,不要忘掉你的目标,然后不断的跟踪你所遇到的细节问题和细节麻烦并不断的评估他们对项目目标的各种可能的影响,然后不断的寻找更有效的管理工具,最后才是执行各种项目管理的动作和行为。
其实,锁定目标,关注细节,选择适用的管理工具,并且坚强的执行,就是一个项目经理的成功之道。顺带说一句,其实,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也是一个ERP,E是经营,R是资源,P是计划。而对于一个具体的人的人生来说,其实也是需要树立经营意识、资源意识和计划意识的。在核心层面上,一个企业的企业管理和一个人的人生管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管理的三类“雷区”
一说到管理,大家不约而同带着嘲笑的口吻回应到,管理管来管去不就是人、财、物的打理,有什么神秘的?倘若觉得上述观点太肤浅的话,那还可以玩许多花样名词来定义它,诸如什么“德鲁克式管理“、”泰勒式管理”、“中国式管理“、”九格管理”、“水晶式管理“、”易经管理”等等。
中国目前的管理呈现两种极端:要么过于赤裸裸地直奔主题、肤浅地理解管理;要么是借题发挥不断演绎管理的要义,把管理弄成一门悬而未决、教义庞杂繁复的“玄学“.那么,究竟有没有不一味灌输管理是什么,或不老是预测管理学教义嬗变发展走势的管理要义呢?说白了就是帮助正在进行管理实践的朋友界定自己的管理类别及档次。
言归正传,我想没有必要再停留在管理就是“人、财、物”的协调、计划与控制等妇孺皆知的常识层面,在此要与大家分享的就是,无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三种雷区“.第一类“管理雷区”:个人管理(个人自主性随意管理)
通俗地说,这类管理就是没有头绪、随心所欲的胡乱管理,其症状是“企业主(老板)“比较喜欢走动管理,走到那里管理到哪里,今天对这个部门布置些东西,明天又到那个机构去交代一些东西,后天再到另一些组织去搞搞整顿,过些天又在公司全范围内颁发一些”管理条例”(而这些条例往往是在他个人精力管理不过来时采取的),在条例实施的过程中,企业主不放心时往往又会出台与现行条例背道而驰的新规定。如此,个人自主性的管理,必然会导致组织管理能力的弱化,这种一味倡导个人管理的氛围,实际上等于放弃了对组织能力的创造和培养。
第二类“管理雷区“:制度管理(为管理而管理)
企业管理者总想偷懒,以为靠“行文”就能管理好整个企业,于是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也颁发一些规章制度,而且每天要出好几份管理文件,好象哪天没东西出来了,就脱离了管理。试想这样的结局必然是员工反感,管理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这是一种”我行我素、天马行空“的“假大空管理”,司空见惯!
最令人厌恶的是,有这么一种另类管理:“矛盾管理“.它常出现在这类企业:企业主做惯个体户,由单个人跑龙套到拉成百来十号人员的企业,而自己对管理又一无所知,身边的管理精英又极度匮乏,当心中无数又害怕管理失控时,这类企业主就会从一开始就引入双线的矛盾管理,实施上、中、下管理层面的盯人管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胡搅蛮缠,总经理由董事监管、部门的经理又由专营公司的老总监管,双线交叉并行——”一女嫁二夫”、“一心二用,“如此管理不把人管死才怪!
第三类“管理雷区”:发展管理(为发展而管理)
“为发展而管理“——许多管理推动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并以此来标榜自己,乍听上去貌似把握了管理的精髓,实则谬论!
由于“管理跟不少发展”而覆灭的先驱企业的案例,不胜枚举,于是后来者纷纷借鉴前车之覆,纷纷扭转了管理思路,一切围绕发展而管理,与发展同步并适度超前。但他们不知道长此以往这种管理模式也好不到哪里,在所难免会出现”管理真空“,企业一直发展,但管理始终还是跟不上!为何呢?
因为管理者不知道企业发展到哪里了?也不知道管理在哪些方面滞后了?为了让“管理”轻装上阵紧紧尾随”发展“,管理者始终都不敢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而采取蜻蜓点水、轻描淡写的管理,为的是有朝一日好掉头摆尾。管理从一开始就支离破碎、前后矛盾、欠缺系统,怎能不重蹈管理跟不上发展的覆辙? 有一家国营企业,转制前各项制度完备,虽然决策速度、管理效能不理想,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改制后,各种新旧制度混杂,采用了两条腿走路的管理模式,即国营的体制、民营的做法,企业的效益是上去了,企业的活力也增强了,但是企业的管理却始终停滞不前,在一些权威顾问机构的蛊惑下,那家企业决定避重就轻、以发展促管理、管理为发展,连连出台了许多“新政”,企业也似乎天天在发展变化,但总觉得管理背离了发展的实质、本源,企业发展也如同蜗牛爬行,虽动却慢!
对于梅奥的观点,可以简单做个概括,就是以下6点主张:
。以人为本
。人存在于组织环境中,而不是社会中
。人际关系中的关键活动是激励人
。激励是以团队精神为导向的。透过集体既能满足个人需求,又能实现组织目标
。个人与组织都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管理学经典定理汇粹
管理学经典定理汇粹(转载自天涯论坛,作者:hrs8206)
一、素养
蓝斯登原则: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宠辱皆忘,方可以宠辱不惊。
卢维斯定理 :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
点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托利得定理: 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提出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沟通故事
有效沟通是企业经营管理和我们个人在社会生活经常需要遇到的基本问题。人与人之间要达成真正的沟通并不是一件易事。以下一些简洁而寓意深刻的故事,可能比其他沟通专家所著的专业文章对你更直接,更具有震憾作用和启发意义。
有效沟通是企业经营管理和我们个人在社会生活经常需要遇到的基本问题。人与人之间要达成真正的沟通并不是一件易事。以下一些简洁而寓意深刻的故事,可能比其他沟通专家所著的专业文章对你更直接,更具有震憾作用和启发意义。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管理者平时最好用简单的语言、易懂的言词来传达讯息,而且对于说话的对象、时机要有所掌握,有时过分的修饰反而达不到想要完成的目的。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甚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的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你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吗?你懂吗?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1.听话不要听一半。2.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B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A问:为什么?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
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挡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A觉得B说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再见面时B问A:“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A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其实这也正是B的初衷。一个人的工作,只有付出大于得到,让老板真正看到你的能力大于位置,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替他创造更多利润。曾经有个小国的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的人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
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一个女儿对父亲抱怨她的生活,抱怨事事都那么艰难。她不知该如何应付生活,想要自暴自弃了。她已厌倦抗争和奋斗,好象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就又出现了。
她的父亲是位厨师,他把她带进厨房。他先往三只锅里倒入一些水,然后把它们放在旺火上烧。不久锅里的水烧开了。他往一只锅里放些胡萝卜,第二只锅里放只鸡蛋,最后一只锅里放入碾成粉末状的咖啡豆。他将它们侵入开水中煮,一句话也没有说。
女儿咂咂嘴,不耐烦地等待着,纳闷父亲在做什么。大约20分钟后,他把火闭了,把胡萝卜捞出来放入一个碗内,把鸡蛋捞出来放入另一个碗内,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做完这些后,他才转过身问女儿,“亲爱的,你看见什么了?”“胡萝卜、鸡蛋、咖啡”,她回答。
他让她靠近些并让她用手摸摸胡萝卜。她摸了摸,注意到他们变软了。父亲又让女儿拿一只鸡蛋并打破它。将壳剥掉后,他看到了是只煮熟的鸡蛋。最后,他让她喝了咖啡。品尝到香浓的咖啡,女儿笑了。她怯生问到:“父亲,这意味着什么?”
他解释说,这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结实的,毫不示弱;但进入开水之后,它变软了,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但是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粉状咖啡豆则很独特,进入沸水之后,它们倒改变了水。“哪个是你呢?”他问女儿。“当逆境找上门来时,你该如何反应?你是胡萝卜,是鸡蛋,还是咖啡豆?”有一个人因为生意失败,逼不得已变卖了新购的住宅,而且连他心爱的小跑车也脱了手,改以电单车代步。有一日,他和太太一起,相约了几对私交甚笃的夫妻出外游玩,其中一位朋友的新婚妻子因为不知详情,见到他们夫妇共乘一辆电单车来到约定地点,便冲口而出地问:「为甚么你们骑电单车来?」众人一时错愕,场面变得很尴尬,但这位妻子不急不缓地回应答:「我们骑电单车,因为我想抱着他。」
通过课程研讨,企业项目管理执行层:
1、认识如何当好项目经理
2、认识如何成为优秀的项目小组成员
3、认识如何制定项目管理实施计划
4、认识如何运用 QFD、WBS、CPM等技术来有效地管理项目
5、认识如何怎样保证项目的交付结果满足客户的要求
6、认识如何控制项目的范围、进度、成本、质量等
第二篇:文化产业项目管理教案-第一章 文化产业基础知识
第一章
文化产业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文化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导言:
在西方,文化产业被称作“文化工业”,英文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它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和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因而在许多欧美国家,文化产业与“文化工业”是同一个词,并且与“大众文化”的范畴十分接近。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柱产业:如美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已占就业人员的10%。据报道,当前世界文化产业市场的容量已经达到1兆2000亿美元,主要集中于电影、音乐唱片、动画、电脑游戏等大众文化娱乐领域。
一、文化产业产生与发展
(一)文化产业的产生
文化的变迁是与特定文化的物化方式和传播技术分不开的,传播方式和媒介技术的不断创新更是文化衍生的动力。
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登堡在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基础上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带来了传播媒介的技术革命,使得文化传播得以商品化、批量化生产。
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
1895年12月28日是世界电影的诞生日。这一天,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几部他们拍摄的短片,有《工厂的大门》等。
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摄影术、录音术、无线广播等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以工业化的方式制造文化产品的文化工业。
文化传媒介质的三次革命:印刷术;电视技术;电影、录音、无线电。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性依据:
1.工业化时代的市场经济模式催生了文化的产业化。
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提供了发展空间。工业生产型社会向消费服务型社会转变。
2.现代高科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3.文化资本的全球化竞争把文化产业推向社会经济的前沿。全球化趋势,产生助推作用。
二、文化产业的理论发展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始于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化应用理论侧重于文化产业化的的实践总结和政策探讨,二者都起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学术团体,是20世纪西方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
1.早期:1930年至1949年。代表人物阿多诺、霍克海默、本雅明等。“文化工业”概念是20世纪40年代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先提出。
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 3.末期:20世纪70年代末,走向解体。
2.鼎盛期:1949年至1969年,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施密特、内格特等。4.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批判的主要观点:
(1)文化工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丧失了文化本该具有的批判和否定精神。(2)文化工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将无法实现艺术的超越性,降低了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
(3)文化工业使人的个性趋于消亡,不可能实现自由创造。
(4)文化工业的商品化生产是标准化、程序化或复制性的,这会丧失传统艺术的“韵味”(aura)破坏传统民族语言既有的优美和纯洁。
(5)文化工业产品消费者的独立判断能力日渐丧失。
(二)英国文化学派(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
英国文化学派研究重点在于对文化产品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探讨,注重研究文化产业的符号生产机制及符号生产的原则。
1.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标志着英国文化学派的成立。
2.代表人物有雷蒙·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特里·伊格尔顿。
雷蒙·威廉斯
斯图亚特·霍尔
3.英国文化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特里·伊格尔顿
(1)英国文化学派侧重从制度话语和权力等微观政治角度来考察和分析文化产业,注意了文化产业生产和消费中的能动和解放力量。
(2)与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产业所持的摈弃态度不同,英国文化学派主张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带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甚至为大众文化高唱赞歌。
(3)英国文化学派重新界定了“大众”的概念。提出文化不再以“经典”为标准。
(4)对“文化”做了新的诠释。
(三)西方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
1.西方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研究侧重于文化产业实践的理论探索,以期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有关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和营销以及文化产品提供企业的管理和运作等方面。
2.西方的文化产业应用理论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形成了这样一些观点:(1)文化产业主要指“大众文化”或“流行艺术”;
(2)文化产业主要指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广告、流行报刊等;(3)文化产业需要把文化推向市场;
(4)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一样,是按资本运行的逻辑进行生产的;(5)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当今世界的文化存在形态、结构和格局的重大变化。
三、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1.从1992年到2000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的第二十一章里,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文化产业”首次写入中央文件,形成了对文化产业的权威共识。
2.从2002年到2003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3.从2003年至今,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多元融合文化相互影响我国文化发展虽然总体上步伐较慢较之发达国家,然而我们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承使得我们有很大的铆劲,在经过长期的积极发展之后,逐步形成属于我们的中国文化模式。
1.我国的文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逐渐形成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呈现百花齐放,繁荣发展的事态。
(1)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文化产业的萌生提供了充足营养和坚实基础;
(2)经济高速增长,收入水平提高,文化消费激增,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3)丰富厚重的文明和存量可观的人力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创性资源优势;
(4)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虽晚,但特点突出,潜力巨大。
但是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自发转向自觉。文化体制改革将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我们的文化产业还相差甚远,因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不发达注定文化产业的滞后。我国文化产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物质支持的缺失,政策支持的缺失,还有文化的创新,文化分类的混乱模糊,一些偏远的非主流的文化不能形成产业。市场机制也有弊端。要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任重而道远。
引人深思的社会事件
“限娱令”这一官方文件下达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各方对此各执一词。这一事件的发生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制度的完善化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娱乐,难道有错么,显然广大人民是需要娱乐的。娱乐 文化是我们的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那么为什么广电局还要下达这样的文件呢,那是因为现在社会上许多的电视台,媒体,报社等等为了吸引社会的聚焦点,笼络人们的群聚性,采取一些很不恰当的方式而广电局的这一做法也正是要整顿这一股不良风气。
此次,广电局这么做的初衷也是为了彻底整顿这种不良的风气,对我国的文化产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内地有些节目确实应该受到限制,因为如果这些节目仅仅是内容低俗也还好,重要的是有的节目为了收视率,不择手段,涉嫌造假,暗箱操作,刻意炒作,等等。当然,也许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罢,但另一方面确实有刻意挖掘人性的阴阴暗面来吸引观众之嫌,所以整顿还是必须的。
简单用“限娱”的说法,容易引起人们误解。当前,一些节目为了在同种节目中争得关注,不惜降低节目格调,热衷于传播绯闻轶事,甚至编造故事、假冒当事人,有的节目传播炫富拜金,嘲笑耍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造成不良影响。加强管理就是要避免同类节目跟风抄袭、总量过多、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鼓励创新创优,为群众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节目服务。
第三篇:项目投融资基础知识[推荐]
为了帮助朋友们更好的了解项目投融资,我把下面日常工作用到的培训资料贡献给大家.项目投融资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融资:
融资是企业或个人在自身发展和创业过程中,或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过程中,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外资机构、投资公司、其他企业和个人等渠道和媒介,以股权形式和债权形式取得适量的资金,满足自身发展的一种途径。
二、企业融资的合作形式:
企业融资所采取的合作形式主要有两种:
1、股权融资:企业或个人以一定量的固定资产、土地、厂房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及少量流动资金入股,投资方以资金来参股、入股的合作形式。股权融资多常见于高新技术企业、农业深加工和养殖、种植项目,多采用中外合资或合作双方共同出资成立公司的形式。
股权融资所要确定的主要问题是,投资方的持有股份的比例问题,及投资方是否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2、债权融资:企业或个人通过固定回报、借贷的形式,筹集资金,到期还本付息的合作形式。债权融资常见于个人、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冶金、矿产等大型或综合型项目。
债权融资所要确定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借款的还款期限,一般情况下还款期以3—5年较为适宜,某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项目可超过8年。另外债权融资还要询问企业所能承受的还款利率,一般民间借款利率要比银行同期存款利率高2-3个百分点。
3、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主要是针对高新技术、IT、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或网络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及少量具有高增长率的传统行业,风险投资是以种子资金、高风险、高回报为前提的投资行为,投资方一般采用股权合作,待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回购股权来实现超额赢利。但国内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一般前期很少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
风险投资一般适用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客户,需要询问客户持有技术的先进性、竞争情况等,要告诉客户风险投资商在投入资金的同时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和市场推广经验,委派专业人才协助企业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
三、企业资金的主要用途:
1、固定资金:是指企业需要的土地、厂房、设备、人员支出等固定的资金投入,一般常见于企业改扩建项目、房地产项目、生产加工项目等。一般企业的固定资金投入比较大,也比较常见。
2、流动资金:是指企业出现的销售费用、市场推广及广告费用、购买原材料费用、工程项目中的预付款和垫资部分,流动资金投入一般较小。
3、过桥资金:是指企业不存在资金需求,但在等待银行贷款或政府审批、土地所有权属还需要2-3个月办妥,资金问题可以通过自身解决,但是缺乏部分“过桥”资金,而延迟了其主要资金的办理时间。
四、融资项目的主要类型:
具体的融资类型可以分为26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
包括生产加工、农林渔牧、石油化工、建材房地产、交通运输、邮政通讯、计算机、IT软件、电子商务、生物医药、能源环保、冶金矿产、高新技术、连锁经营、新材料、轻工纺织、食品饮料、日用化工、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出版印刷等。
五、融资客户的分类及融资心理:
1、企业客户:一般企业客户分两种心态,一种融资项目的周期较短,政府对项目的支持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这部分客户需要在最短的时间找到所需资金。这部分客户,我们要重点突出公司的专业性和融资效率,及融资成本较低的优势.。
一种是融资项目,已经至少2—3年的融资经历,项目自身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所以对融资一事反而静观其变,没有刚开始融资时的热情。
对于这类客户,要重点分析企业融资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企业缺乏正确的、专业的指导,没有人指导企业,企业误打误撞,盲目联系投资机构,既浪费资金,又容易受骗上当,我们作为专业机构可以帮助企业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指导企业采用正确的融资方法,给予企业最及时的帮助,帮助企业节省成本,缩短时间。
2、个人客户:一般个人客户分为两种,一种是拥有专利技术的个人,这类客户专利一般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个人很难取得投资方的信任,所以很长时间专利闲置,而没有在合适的时机转化为生产力。
我们要知道他们的专利获取年份、专利用途和市场前景,突出我们在政府、厂家、个人三种专利购买者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引导客户采取合作办厂和风险投资的形式。
一种是个人承包方,自己有小型工程队,承接各种电力、基础设施、地产、有线电视、取暖、制冷、来料加工、装饰装修等工程和政府招标项目,或是贸易领域项目,由于需要预付资金、垫资、购买原材料、招标成本等,少量流动资金。
对于这类客户,我们在小额贷款和小额资金方面,个人投资者比较多,及工程项目上丰富的操作经验等优势。需要询问客户的资金使用时间,是否资金到位后,很短的时间,既可中标或签定工程或订货合同,有足够把握。
3、政府客户:政府客户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是项目的直接负责人,常见于高速公路、水电站、桥梁、机场、港口码头、医院、学校改扩建、大型农业和中草药种植基地等,此类项目一般需要资金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最高的超过20个亿,此类项目融资方是政府,所以比较慎重,但是资金需求量大,急需专业机构指导。
我们要了解他的一期资金或启动资金为多少?建设周期多长时间?索取他的投资建议书,推荐他参加我们的定期举办的投融资合作洽谈会。
一种是政府的招商局或开发区管委会,招商局是协助当地企业寻找资金的政府“红娘”,手里项目比较多,有时候一次性能报上来几十个当地重点发展的项目,有的侧重于当地资源开发,比如农业、矿产资源等。目前企业并不希望政府包办一切,而是更希望政府扮演谋士和纽带的作用。
对于这类客户我们重点以收集他的项目资料为主,也可以通过创建网站专栏频道的形式来为招商局服务,把政府的机构简介、招商政策、资源优势、投资环境、近期招商引资项目,做成专栏发布到我们的网站上,定期收取固定费用。
4、中介客户:中介客户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投资咨询公司或投资顾问公司,一般他们本身是项目的代理方,但自身又只是咨询机构,没有投资能力,所以也来找到我们真正的投资商。这类客户是代理的项目,所以在前期成本上要考虑的多一些,但是他们的资金需求一般都较急,所以我们也可以类同一般企业客户来对待。
一种是项目的代理人,企业授权他有项目代理权限,以个人身份帮助企业找资金,这类客户一般是当地离退休老干部、招商局的工作人员、社会贤达人士等,这类客户主要是索取项目资料,并将我们的服务特点尽快传达给企业方,由于企业对代理人一般比较信任,所以取得代理人的支持对推广我们的服务也是十分必要的。
六、融资的金额:
30-100万元:常见专利权持有人、个人客户,需要少量流动资金,有的是技术转让费,有的是项目启动资金,此类客户常见高新技术、文化娱乐、出版印刷、教育培训、生产加工、贸易流通、连锁经营项目。
100-500万元:常见高新技术企业、及中小型生产企业、贸易企业,资金用途基本为项目启动资金,及企业新产品研发费用。
500-2000万元:常见大中型生产企业,及农业种植、养殖项目、生物、医药等企业,资金用途一部分为启动资金,另一部分为流动资金或市场推广费用。
2000-5000万元:常见企业改扩建项目,新上生产线或购置设备,或房地产项目的前期,申办各项开工手续费用及拆迁费用,及房地产项目的二期工程或后期销售费用。
5000-200000万元:常见房地产、石油、化工、冶金、矿产、公路、港口码头、开发区建设、能源开发等项目,主要为整体操作资金,其中一期实际需求资金量根据项目的实施进度基本为5000万元-2亿元不等。
七、投资方的构成:
我们在日常业务中,面对融资客户,也就是资金的需求一方,最为关注的是我们所推荐的投资方来源于哪些机构或个人,投资方的真实性,投资方对项目的投资要求、投资领域、合作形式等诸多问题,所以下面着重介绍一下项目方所关心的以下问题:
1、银行: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但是我们接触的许多企业,自身的可抵押或质押的固定资产及现金很有限,或企业连年负债、成立时间很短,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资信要求。
但是对于成立两年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可以推荐外资银行作为他的贷款对象,外资银行相对内资银行贷款政策较为宽松;针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型房地产项目也建议他采取银行融资,因为银行信誉好、资金充足、很少存在虚假信息,所以还是企业融资的首选渠道。
2、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是指金融、证券、保险、典当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针对个人及中小型企业可以推荐客户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短期内取得少量资金支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特点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客户的少量资金需求,但是也存在手续过于烦琐,对贷款人要求过高,利率过高等误区。
3、投资公司:投资公司是以投资为盈利目的,受国内外著名财团的委托,管理其授权的资产,由投资公司代理投资,负责项目的筛选、考察、评估、投资价值分析、资金到位、后期财务监督、项目进度监理等全套投资流程。
(1)内资投资公司:此类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内资企业,主要投资传统行业、及高回报的新兴行业,一般内资投资公司的资金实力有限,投资能力一般不会超过3000万元。
(2)外资投资公司:此类公司的背景一般为外国财团或企业集团的在华授权的投资机构,直接对国外的财团负责,外资财团一般对国内的能源、环保、石油、化工、冶金、矿产及具有地方特色资源的农产品及中药才种植加工项目比较感兴趣,也投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外资公司的投资实力一般较大,投资能力最高可以达到5亿元以上。
但是目前国内部分投资公司并没有外资背景,而仅是外资在华代表处,可支配资金十分有限,因此,在选择外资投资机构的时候要比较慎重,同时外资投资机构的项目审批手续比较烦琐,所以建议融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可以考虑外资投资机构。
(3)风险投资公司:目前国内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有IDG技术投资集团、清华创业投资公司、鼎辉投资基金、红杉中国基金、君安中国创业基金等及部分外资银行驻华机构,外资风投公司知名的有日本软银、美国摩根斯坦利等世界级风投集团。
风险投资公司一般对高回报、新技术的传统行业、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生物医药、网络游戏等新兴行业比较感兴趣,因此遇到涉及以上领域的客户也可以建议他采取风险投资渠道。
风险投资公司一般采用股权合作的形式,一般希望占有绝对控股权,在提供资金的同时可以提供市场管理及运营人才,利用手里的关系帮助企业拓展地区或全国市场。有的风险投资公司还会辅助企业上市,通过回购股权的形式实现超额盈利。
但是,风险投资公司选择的项目,一般都在各自领域拥有一定的声誉,或市场升值空间异常巨大的项目,例如,某个汽车论坛或同城分类网站每天的点击率已经超过10万人次,Alexa国际网站排名超过2000名,吸引了某国外风险投资商的关注,一次性投入300万美元。
4、企业:很多企业在自身领域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便希望用手边的厂房、设备和部分闲置资金和超额利润,来进行扩张性投资,选择利润空间大、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进行投资,也有部分企业是属于同业拆借的范畴,在同业内选择项目投资。
5、个人:个人的投资能力一般都比较有限,最高不超过200-300万元,以30-50万元最为常见,个人投资者分为创业人群、二次创业人群、民间资本家、下岗再就业人群、个体商户等。
他们选取项目更加谨慎,一般会选取自己比较熟悉的实用技术来投资,可以回到家乡组织同乡一起学习技术、成立家庭作坊式的小生产厂家。也有的个人选择餐饮、服装、小饰品、培训等连锁项目来投资,支出一定的加盟费和门面房的租赁费用,来进行投资。
所以我们针对专利技术持有人、连锁企业可以推荐个人投资这种融资渠道。
6、政府:有时候政府也可扮演投资者的角色,一种是政府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他们利用厂房和土地,及少量资金、税收优惠来投资,吸引企业进驻他们的工业园,但是他们的投资领域比较专业,一般涉及通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行业。
一种是政府的扶贫部门,为帮助地方乡镇企业摆脱贫困,选择一些实用、适合农村使用的专利技术投资,购买技术的所有权,供下属的乡镇企业使用。
八、投资方对项目的基本要求:
1、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此条是要企业作到,项目的各项审批手续尽量完善,或在最短的时间准备完备,项目在政策、环保、污染排放等方面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容许的范围内。例如:造纸厂、水泥厂的污染排放、工业废料、噪音污染指标;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开发、项目审批、开工许可等前期备案手续。
2、项目的投资风险较小:任何投资方都不希望看到所投的项目在启动资金到位后,随着工程进度,由于各种原因停滞不前,无法偿还所贷款项。因此,投资方宁可资金回收适当放宽,也不愿承担过大的投资风险,投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环境风险、税收风险、法律风险、不可抗力等。
3、项目的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广阔:每一个企业都说自己的技术是全国领先或世界领先,但是技术的领先性是需要投资方来考察的,例如某个专利技术所有权人说自己的技术国内领先,但经投资方考察发现其技术在几年前已经在日本被市场淘汰。另外,有些专利不抓住有利时机,转化为生产力,闲置已久,很容易被人仿造及被新的技术淘汰。
市场前景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行业市场发展迅速,目标客户明确,市场占有率同行业至少在1-3%以上,市场导入期最短,广大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对企业产品、服务既可接受并踊跃购买。
4、项目有稳定的盈利点:投资方喜欢两种项目投资,一是产品和服务寿命周期虽然较短,但短期效益十分优厚,超额利润丰厚,属于暴利项目;一是虽然短期效益不十分明显,但后劲十足,可发展成行业龙头企业,政府政策倾斜、可长期稳定盈利的项目。
项目行业和各自情况、合作形式不同,投资方对盈利情况的要求也不同。
九、制约融资成功的几点问题:
很多企业把融资失败归罪于投资服务机构和中介方,但是制约项目发展的往往是自身原因,致使项目资金一拖再拖,有的3-5年依然处于停滞状态:
1、缺乏计划和可操作性:很多企业、个人只是凭借自己的创业热情和宏大蓝图来筹集资金,项目的商业计划十分简单,对市场缺乏了解,仅凭一腔热情,所推出的产品和服务,一是国内市场导入周期过长,一是很虚拟,经营模式过于理想化,经不住市场的考验和竞争。
2、政府备案文件不齐、法律手续不全:很多企业,尤其是大型项目,当地发改委、或各级政府部门的审批手续尚未办妥,甚至伪造政府批文,就来融资,投资方进展一半需要提供相关手续,方才后悔。例如,一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尚未拿到,就急于找投资商。
3、缺乏专业指导,误打误撞:很多企业,融资初期主要通过自己或关系去找投资商,没有正规机构或金融媒体从中指导,企业缺乏金融知识,找的投资商不对口,导致化了费用不少,跑了不少路,最后资金也没有到位。所以,我们在业务中要提醒企业,我们给其提供专业指导和正确服务的必要性。
第四篇: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三)二、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识同时具有无限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这对矛盾迫使人们不得不依据已掌握的事实做出合理推断,以认识和改造世界。这种推断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但又必须接受事实的检验。依据有限事实而做出的合理推断,便称为假设。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是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前提,它是针对管理会计领域中存在的某些尚未确知或无法验证的事物所做出的合乎逻辑的推断或命题。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交融性,财务会计的某些基本假设在管理会计中依然存在,但根据现代管理会计的本质和职能特征,应该赋予它们新的内涵。
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五个方面:
(一)多层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规范了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与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假设所不同的是:管理会计的会计主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它既可以是独立经营单位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各个层次的责任单位。比如:全面预算的空间范围往往是独立经营的企业,从而将其与企业之外的各相关团体,如其控股企业、关联企业的预算相区分;责任会计的空间范围则是企业内部不同责任层次的责任中心,从而将各级以及各个责任中心的经营责任和业绩相区分。管理会计的会计主体主要视管理当局的控制目标和具体需要而定,没有强制规定。
(二)持续经营假设
管理会计中持续经营假设与财务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的含义一样,即假定管理会计的主体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管理会计为计划、控制、评价所确认、分析、传递的财务信息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的。管理会计中资产、权益的分类,是以财务会计的分类为依据,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管理会计在资本预算中的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是建立在未来预期的现金净流量可实现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有赖于企业的持续经营假设;本量利分析、经济批量的确定、预算的编制和实施等等,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才有意义。由此可见,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下,管理会计的决策对象及其方法体系才能保持稳定和有效。
(三)灵活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范围。为了在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下及时地提供管理会计的信息,会计分期的假设是必不可少的,其意义与财务会计相似。但由于管理会计的目标特征,决定了对管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更高,因此,管理会计中的会计分期与财务会计中的会计分期并非完全相同,管理会计的会计分期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比如:各责任中心的现金流量报告、业绩报告的报告期可以是日、周、旬、月;资本支出预算和长期筹资预算的时期却可以长达若干年甚至数十年。管理会计进行会计分期主要应根据其业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和企业管理的具体要求而定,无强制要求。
(四)理性行为假设
理性行为假设包含两重意义:第一,由于管理会计在履行其职能时,往往需要在不同程序或方法中进行选择,就会使其工作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的主观意志影响,因此,管理会计假定,管理会计师总是以设法实现管理会计工作总体目标为动机,能够采取理性行为,自觉地按照科学的程序与方法办事;第二,假定每一项管理会计具体目标的提出,完全出于理性或可操作性的考虑,能够从客观实际出发。既不将目标定得过高,也不至于含糊不清,无法操作。
(五)充分占有信息假设
充分占有信息假设从信息搜集及其处理的角度提出,一方面,管理会计采用多种计量单位,不但充分占有和处理相关企业内部、外部的价值量信息,而且还占有和处理其他非价值量信息;另一方面,管理会计所占有的各种信息在总量上能够充分满足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要求。
三、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要求
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的职能,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应具备七个基本要求。
(一)相关性
有用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相关的信息。所谓“相关”,是指对决策具有影响或对预期产生的结果有用。所谓相关信息就是能够帮助使用者了解过去、预测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去证实或纠正以前预期的情况,从而是具有决策影响能力的信息。管理会计必须提供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忽视了信息的相关性将可能误导决策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相关与否是相对而言的,与某些决策相关的信息不一定与另一项决策相关。与某使用者相关的的信息不一定与其他使用者相关。因此,管理会计必须根据特定的使用者和具体决策,区分相关和无关事务,并汇集和传递各种相关信息。
(二)可信性
信息的可信性包括可靠性和可理解性两个方面。
可靠性是指所提供的未来信息估计误差不宜过大,必须控制在决策者可以接受的一定可信区间内。可靠即准确,是指信息能够合理,不受错误或偏见的影响,能够真实地反映其想反映的东西。不可靠的信息对管理者是无用的,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也是作为有用信息的基本要求。它规范的是管理会计信息内在质量的可信性。由于管理会计所针对的主要是各种未来的事项,管理会计的信息常常会在假设和估计的基础上产生,因此对于管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难以如财务会计那样用“精确”“可靠”来衡量,但应尽可能客观、准确、完整。
可理解性是指信息的透明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不至于导致决策者产生误解。它规范的是管理会计信息外在形式上的可信性。
(三)及时性
正因为管理会计主要针对各种未来事项,所以信息是否及时也是影响其是否有用的重要方面。在风云莫测的经济环境中,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管理者要提高管理效率,需要获取最新的信息,所以,管理会计的信息传递越快越好。当然,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存在相互矛盾的一面:通常,越是及时的信息,因其不确定性因素越多,其可靠性往往缺乏保证;反之,要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往往需要通过更多的调查、研究,从而又将影响其及时性。因此,对及时性原则不能绝对地理解,较好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信息使用人的需要,在及时和可靠之间进行权衡,尽可能实现两者的均衡。
(四)一致性
管理会计实施控制和评价都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而只有具备可比性,即前后一致的信息才可以用于比较,因此,管理会计提供信息还应该遵循一致的原则。在此,一致性主要是指用于形成管理会计信息的概念和方法必须一致。比如,在管理会计短期决策中,共同的固定成本作为不相关成本,决策者将会以边际贡献的大小作为决策依据,此时,方案相关的机会损益也应同样以边际贡献来衡量,保持一致。除非以新的基础提供的信息具有更高的价值,即能增强其有用性,否则应尽可能维持管理会计信息的一致性。
(五)经济性
所谓经济性,即成本与效益相权衡,效益必须大于成本,即所得大于所费。信息虽不同于一般商品,但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它也有相应的成本、效益,自然存在两者相比较的问题,因此也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即,管理会计系统设计、管理会计模式及方法的选择、管理会计信息揭示的详略程度等等,都应该在经济原则的指导下,以效益大于成本作为其可行性的前提。
(六)重要性
虽然管理会计并不需要像财务会计那样,利用重要性原则来修订全面性原则,但也强调在进行信息处理时,应当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对关键的会计事项,认真对待,采取重点处理的方法,分项单独说明;对次要事项,可以简化处理,合并反映;对于无足轻重或不具有相关性的事项,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要做到重要性要求,必须考虑到经济性和相关性要求,同时它也是实现及时性要求的重要保证。
(七)灵活性
尽管管理会计也十分讲求其工作的程序化和方法的规范化,但必须增强适应能力,根据不同任务的特点,主动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提供不同信息,以满足企业各方面管理的需要,从而体现灵活性的要求。
四、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管理会计内容与方法的构成必然受到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指导。管理控制系统的运行包括目标确定、目标落实和目标实现、结果评价三个主要环节,它们离不开管理会计的规划与控制职能。管理会计的内容与方法体系必须围绕管理会计的实质(管理控制系统)及其职能而构建。
管理会计的内容与企业内部管理程序相适应,与管理会计的职能相对应,包括“规划与决策会计”“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两部分。20世纪60年代以前,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本量利分析、差异分析、决策分析、责任会计制度等几个内容。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会计不断吸收现代管理科学、运筹学、预测和决策技术等研究成果,使其内容更加丰富。需要强调的是,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企业管理当局对信息的需求决定了管理会计的信息提供。由于不同企业内部管理中对信息的要求差别很大,并且可能随时进行调整,因此管理会计的内容很难有一个统一且固定的模式。管理会计包括哪些内容,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定型,也没有形成一个完全公认的范围。
(一)规划与决策会计
规划与决策会计在现代管理会计中居核心地位,它是在预测企业经营前景的基础上规划未来并参与决策。它是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和数据,运
用特定的科学方法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和各项经济指标(销售、成本、利润和资金等)进行预测分析,并采用专门的决策方法对企业经营的和投资有关的问题进行决策分析,然后将预测和决策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用数量化的形式加以汇总、平衡,编制企业的全面预算,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使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即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内容包括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和预算管理。
(二)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
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是对企业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经营活动进行监控,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将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数或标准数进行比较,计算并分析差异,对有关部门或人员的工作质量和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以保证企业各项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主要内容包括存货控制、标准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制度等。
五、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及基础信息收集
(一)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管理会计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边际分析法等内容。这些内容为“规划与决策会计”和“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和整个经营过程。
1.成本性态分析法
成本按其性态分类,就是根据成本总额与业务量的关系,将成本划分为以下三类:(1)固定成本(2)变动成本(3)混合成本
成本按其性态进行分类,可以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把握成本的各个组成部分与业务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动规律,从而为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奠定基础。
2.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法是以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通过研究一定期间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来进行各项分析的一种方法。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可以进行各项预测、决策和控制分析,对企业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3.边际分析法
经济学概念中的“边际”是指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即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因变量会因此改变的量。在经济学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函数,可求出不同的边际,如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效用、边际消费、边际储蓄等。边际分析的实质是研究函数和在边际点上的极值(即研究因变量在某一点递增、递减的规律)。边际点的函数值就是极大值或极小值,边际点的自变量是做出判断并加以取舍的最佳点,据此做出决策。
4.成本效益分析法
在企业经营决策中,不同的决策会形成不同的成本概念(如差别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和相应的计量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以此为基础,对各种可供选择 的方案的净收益进行对比分析,以判别各有关方案的经济性,是企业用来进行短期经营决策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5.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将长期投资方案的现金流出(投资额)及其建成投产后每年能实现的现金流入,按复利法统一换算为同一时点的数值(现值、终值)来表现,然后进行分析对比,以判别有关方案的经济性,使各方案投资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建立在客观可比的基础上。这是企业用来进行长期投资决策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
6.战略分析法
管理会计进入战略管理发展阶段后,吸收了战略管理的一些理论方法,如SWOT法、PEST法和价值链分析法等。这类方法为企业进行经营战略分析、战略决策和规划时使用,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基础性方法。
(二)管理会计的基础信息收集
对决策有用信息的产生往往涉及对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分析、对过去的评价和对未来的预期。因此,管理会计不仅拓展了会计的视角,使会计由财务会计的单纯事后反映发展到分析过去、筹划未来,由一个被动的信息系统发展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而且,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中也更多地采用了各种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因此带来了数学模型应用中的取数问题。这一取数分析过程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它是管理会计方法应用中关键的基础性问题。
1.数据类型
管理会计的定量分析既包括对未来事项的规划分析,也包括对已发生事项的控制分析。这些分析中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一是按照数据涉及的时期,可以分为历史数据和未来数据。历史数据是关于过去事项的记录和说明,准确度较高,应用中主要考虑其分析对象的相关程度及其详细程度是否能满足管理会计分析方法的需要。未来数据是关于未来事项的预计和判断,一般要采用特定的取数分析方法来收集,其准确及详尽程度取决于所采用的取数分析方法,以及被反映事项的特定性质。
二是按照数据反映的对象,可以分为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内部数据是关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关信息资料;外部数据是关于市场、行业等企业外部环境变动的信息资料。前者的准确程度较高,后者相对于前者来说获取的难度较大,准确性也较低。
三是按照数据的性质,可以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有关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价值计量信息,如有关收入、成本、利润信息等;非财务信息是有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的非价值计量信息,如有关产品的废品率、生产周期等。有些非财务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为财务信息,如废品率的高低影响成本的高低,但有些无法直接转换,如生产周期信息。
2.取数方法
取数方法即获取数据的方式。视数据类型的不同,管理会计师人员可以采取不同方法获得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取数方法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直接调查法和间接调查法。
直接调查法是以获取数据为直接目的而专门组织的调查活动,常用于获取难以从间接渠道获得的信息。这种方法往往涉及较多的人力资本投入,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在管理会计的取数分析中应用较少。
间接调查法是通过非直接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是管理会计取数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有三种具体方式:
(1)查阅。它是最常用和普通的取数方法,即通过对有关账簿、内部资料和公开发表报刊的查阅来获取所需要的数据,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历史数据的获取,查阅的可以是企业内部数据,也可以是外部数据。
(2)咨询。即通过向专家、咨询机构或其他企业查询、委托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的取数方式。一般来说,这种取数方法所获取的数据有较高的权威性、信息可靠程度较高,但相应的取数成本较高,一般用于较为重要的关于未来的外部数据的获取,如对新产品销售前景的预测、投资方案所涉及现金流量的确定等。
(3)经验判断。即由分析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判断,决定分析中应用的参数值。由此可见,各种取数方法各有利弊,实务中通常是结合使用。3.取数风险与取数成本
取数风险是由于所获取的原始数据不能达到基本的质量要求而导致分析结果的不确定,即由于原始数据在相关、准确方面的欠缺,而使分析结果不准确或与客观环境变化不相符合的可能性增加。
取数成本即获取数据所付出的代价,它包括外显成本和隐含成本两类。所谓外显成本是在数据获取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所谓隐含成本是由于所获取数据不能达到必需的质量要求,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而带来的损失。
由于上述取数风险的存在,取数不当就可能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例如,由于新产品市场销售情况的数据确定不当,就可能导致新产品生产、定价决策的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业绩评价的不准确可能影响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效益等等。
取数的外显成本和隐含成本往往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取数范围越小、方法越简单、渠道越单一,取数的外显成本就越低,但取数风险加大,取数的隐含成本增加。因此,降低隐含成本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增大取数范围、选择更为科学和可靠的取数方法及渠道来增加数据的相关性、准确性和保证其充分性,以增加管理会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但相应的,这种做法又会增大取数的外显成本。所以,基础信息系统的建立必须进行成本与风险的权衡,在将取数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条件下使取数成本最小。
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体系
第五篇: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一)主讲老师 丁小云
什么是管理会计?琼·斯赛(J·Sizer)教授说:“从广义上讲,所有的会计均是管理会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的融合,而所有会计信息的取得均是为有助于管理者的决策,因此,所有会计均具有管理的功能。会计系统决策的有用性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层面上:
(1)记录经济业务:会计系统通过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收集、分类记录、报告,以帮助外部和内部决策者了解企业经济活动做得好与不好的情况。
(2)揭示管理要点:会计系统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报告和解释,帮助外部和内部决策者了解企业经济活动做得好与不好的主要原因或应关注的要点。
(3)协助解决问题:会计系统通过对各种备选方案的财务比较分析,帮助外部和内部决策者了解如何才能将企业经济活动做得更好。
问题在于,会计的信息需求者涉及三个主要方面:提供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信息需求;提供有助于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管理的决策信息需求;还应该提供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者进行管理决策的信息需求。三方面的信息需求重点、详略程度、提供方式和依据均存在差异。为了增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要求合乎严格的法律规范。会计系统为了符合法律要求,往往忽视了企业内部管理决策的信息需求,从而大大降低了会计系统的内部决策有用性。管理会计正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决策信息需求而从会计中独立出来,与财务会计共同成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它的独立更突出了会计的管理作用。
第一节
管理会计的概述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在企业生存及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市场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也处于持续的发展和变革中。其中对于管理会计定义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各种各样的观点,我国国内也长期存在着会计定义的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的争论。
(一)国外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概念的论述
尽管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最先起源于国外,但迄今为止在国外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会计定义。有人将管理会计描述为“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信息以帮助其进行经营管理的会计分支”;也有人认为“管理会计就是会计与管理的直接融合”。
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简称AAA)于1958年和1966年先后两次为管理会计提出了如下定义:管理会计是指在处理企业历史和未来的经济资料时,运用适当的技巧和概念来协助经营管理人员拟定能达到合理经营目的的计划,并作出能达到上述目的的明智决策(也有人认为,此观点是AAA下设的管理会计委员会在1988年提出的)。显然,他们将管理会计的活动领域限定于微观,即企业环境。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许多人将管理会计描述为“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区别于财务会计的另一个信息子系统”。
1981年,全美会计师协会(National Accountants Association,简称NAA)下设的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指出,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并指出管理会计同样适用于非营利的机关团体。这一定义扩大了管理会计的活动领域,指明管理会计的活动领域不应仅限于“微观”,还应扩展到“宏观”。
1982年,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Cost and Management Accountants,简称ICMA)给管理会计下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定义,认为除了外部审计以外的所有会计分支(包括簿记系统、资金筹措、编制财务计划与预算、实施财务控制、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均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1988年4月,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简称IFAC)下设的财务和管理会计师委员会发表的《论管理会计概念(征求意见稿)》一文中明确表示:“管理会计可定义为:在一个组织中,管理部门用于计划、评价和控制的(财务和经营)信息的确认、计量、收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合理使用并履行相应的经营责任。”
(二)国内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概念的论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管理会计学的理论被介绍到中国。我国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的定义也存在着多种观点:
李天民教授认为:“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企业领导做出各种决策的一套信息处理系统。”李天民教授的定义强调了管理会计要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服务。
余绪缨教授认为:“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它为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正确进行经营决策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发挥会计信息的内部管理职能。”余绪缨教授的定义强调了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服务。
这些观点都偏重于管理会计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财务信息支持。在企业发展初期,由于市场不确定性较小、企业组织简单,管理系统是三者合一,决策、决策支持和控制执行由一个主体来实施。
(三)管理会计的概念
究竟什么是管理会计,至今尚无统一的定论,这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发展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受到多门学科的影响。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管理会计实质上是利用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采用会计、统计和数学的方法对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并对实际执行结果进行评价与考核,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管理会计不仅仅是被动地提供信息,它还主动参与企业的目标制定,计划落实,过程记录、反馈和改善,结果的评价和检查。这显然已不再是单纯的决策支持,而是管理控制本身。因此,我们可以将现代管理会计的实质定位为管理控制系统。管理控制系统是管理者提供影响组织成员,以落实组织战略的一系列方式或过程。这里的“控制”不是传统定义里的“控制”,它通常是作为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战略和目标是控制的出发点,计划是控制的依据,实际执行过程是控制的对象,差异分析和修正是控制的手段,考评是对结果的控制,也是对控制的总结。
由管理会计的定义可知,管理会计在这个管理控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通过管理会计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记录、反映,为管理控制系统的运行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
另一方面,管理会计通过沟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沟通企业内部各个层面的经营管理人员,主动渗透到管理控制的每一方面,具体表现为:提供SWOT分析,明确企业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这是企业战略确定的前提;将企业关键成功因素转化为衡量指标,从而明确了目标;将企业各种资源与目标对接,这就是计划或预算;进一步将计划或预算按权力和责任分解、落实,以形成责任预算;以此为前提构建新型反馈系统,并通过揭示偏差,分析原因,以评价业绩,并实施奖惩。
也就是说,管理会计在通过决策信息的同时,还涉及企业内部的组织控制,即通过责任中心的划分、预算指标的下达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中的责任权利相结合,形成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运行体系。管理会计系统的信息反馈,不但确保经营者能及时获取决策执行信息,以采取控制措施、纠正偏差,而且提供考评能有效地引导决策执行人员的行为,使之自觉地以企业目标最大为导向,从而实现系统的自动控制。只不过会计的系统控制与其他职能部门的直接控制不同,它强调目标设定、内部组织权责划分、信息反馈等系统运作环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调节来最终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调控。因此,管理会计本质上更是一个管理控制系统。
二、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
管理会计的职能是指管理会计本身客观存在的内在功能。作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是提供有效的经济信息,从而使企业管理人员能更加有效地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因此,管理会计极大地丰富了传统会计“核算”和“监督”这两项基本职能,综合地履行更广泛的职能,并从财务会计的这两项基本职能中分离出一些新的职能,主要包括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等几个方面。因此,管理会计的职能从财务会计单纯的事后反映扩展到将反映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时间链条,在企业管理上发挥出更大作用。
(一)预测
预测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预计推测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行为。管理会计的预测职能是指依据历史或现时的会计资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采用定量分析模型或定性分析手段,预计或推测企业未来经济业务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效益、现金流量等方面的影响,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管理会计的预测职能主要反映在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资金需要量预测等方面。
(二)决策 决策是在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前提下,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通过一定程序对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做出决定的过程。决策既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又是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管理会计主要以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的方式参与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料,严密地进行定量分析,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做出科学的决策。决策以预测为基础,通过预测提出企业实现一定经营目标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根据决策目标收集整理与各个方案有关的会计信息和其他资料,测算每个备选方案对企业产生的经济影响,并对能够实现某一特定经营目标的多个备选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权衡利弊得失,做出最优方案选择,为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规划
规划是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安排与筹划。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是通过编制各种计划和预算实现的。它要求在最终决策方案的基础上,将决策所确定的各个管理层次、每个业务领域以及不同时间范围内的目标落实到全面预算中,并对各项预算指标进一步分解,通过编制责任预算的方式,合理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经营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企业可以支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全面预算的实现,并为控制和业绩考核奠定基础。
(四)控制
控制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企业实际经济活动施加影响,使之能够按预定目标进行的过程。管理会计根据事先编制的预算,实时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发生的实际经济活动进行同步计量、记录和报告,及时将实际数据与预算数据进行对比,确定偏离程度,计算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确定相关责任。对不利差异提出改进措施,并在必要时对预算进行修订。通过控制职能,管理会计有效发挥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作用,确保各项计划目标的实现。
管理会计的控制职能主要由以下4个环节组成:
(1)制定控制标准。全面预算是企业的总体目标,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绩效的标准。为更有效地实施控制,需要将全面预算的各项指标按照企业内部划分的责任单位进行层层分解,编制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作为评价考核责任中心的标准。
(2)对实际经营活动运行状况进行连续计量和记录,收集实际经营活动的反馈信息,定期编制业绩报告。
(3)将实际经营活动的反馈数据同责任预算数据进行对比,确定差异程度,以分析各责任中心的工作绩效。
(4)对偏离预算的差异进行纠正,根据差异产生的原因,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活动,确保既定经营目标的实现。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与控制职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规划是控制的依据,控制是规划得以实现的保证。
(五)考核
管理会计履行考评经营业绩的职能,是通过建立责任会计制度来实现的,即在各部门明确各自责任的前提下,逐级考核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找出成绩与不足,从而为奖罚制度的实施和未来各自改进措施的形成提供必要的依据。管理会计的职能相互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会计循环。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决策是规划的基础,而规划既是预测和决策的综合反映,又是经营目标的具体化,还是进行控制、考核的依据。
三、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
对象是指观察和思考的客体,即指在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物。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即管理会计系统作用的客体。我们从管理会计作为管理控制系统的性质及其职能定位出发,认为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物与人两大方面。
(一)成本和收益
成本、收益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价值表现,因此成为管理会计的作用对象。
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取决于收入和成本两个因素,但相对来说,成本是决定经济效益的相对可控因素,是影响企业各项生产经营决策的首要因素。特别是在充分的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单一企业对于产品价格的控制能力趋于减弱,消费者主权意识趋向增强。在既定的市场价格条件下,成本高低成为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只有成本低于市场价格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成本低于平均水平才能获取超额利润。又由于成本作为价值指标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使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最终都能在成本中反映。这样,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内部各个管理层次必然以成本为控制的重心,而各项经营决策的主要关注点也是如何达到较低的成本。
同时,成本高低还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战略决策关注的首要因素。对于标准产品,企业能做的是在已有市场价格条件下,根据企业的生产成本来确定是否继续这一领域的经营及规模大小,也只有较低的产品成本才能承受削价竞争的压力,为市场竞争策略的制定提供充足的余地。可以说,较低的成本是获取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增强竞争实力的基础。对于新产品,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顾客愿意为这些功能支付的价格及新产品的成本是否能保证企业获利,如果成本不能控制在预计价格之下,新产品就失去开发和生产的意义。
所以,在现代市场条件下,成本不但是战术性经营决策的关键,而且也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关键。它自然会成为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研究对象。
但是,成本的重要性并不能使其成为对象中的唯一性。毕竟企业的目标是企业价值,而企业价值的表现是全方位的。成本是首要因素,但绝不是唯一因素。最优化的企业决策并不能单纯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只有将成本与其所产生的效益结合起来,成本才是有价值的。因此,管理会计进行规划和控制时,实质上所关注的是成本及其所产生效益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各种层次上的相关收益。无论是对项目或是对组织,我们均应从收益的角度确定目标,监控目标实现的过程和结果。
(二)组织与行为
组织与行为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对经营活动的成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组织行为学对管理会计的重要影响,使得组织和行为必然成为现代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的对象。
组织是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的建立起来的集体。组织和行为是管理控制系统的灵魂。企业的目标将分解成各个组织的功能,各个组织的功能再分解为各个岗位的功能,各个岗位的5 功能进一步分解为各项作业,从而引发人的行为。可见,行为是对组织功能的保证,而组织是对企业目标的保证。
管理控制系统必须将企业的目标细化到每个组织,从而形成一个以组织为依托的全员行为责任体系。为此,一方面,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组织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组织与行为对企业目标实现的影响,并对低效或无效的行为和组织进行全面的整合,构建有效的组织和行为体系;另一方面,管理控制系统必须与企业组织相适应。按照企业的特定组织结构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是进行成本、收益管理的必要前提。作为责任组织,必须有十分明确的、由其可以控制的业务活动范围,而其行为目标应该是使其责任范围内的资源获得最佳利用。
因此,管理会计系统还必须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它通过明确人在组织中的地位,通过明确各自的岗位、责任、权力、利益,将员工的作业内容、作业程序和方法、作业要求、业绩指标及考核予以规范,以制度的方式告诉员工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从而建立起与企业管理控制过程相渗透的行为规范与标准体系,进而使之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机制。
此外,管理会计还必须处理好组织、行为与企业目标的协同问题。目标确定就是通过系统分析企业内部各个组织、各种资源的相互协调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通过事前的预测、决策、规划,妥善确定并分解落实企业目标;过程控制就是通过动态地分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资源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行为,控制偏差,通过事中的管理,保证企业目标更好地实现;业绩评价则通过综合分析评价各个组织、成员的行为结果、各种资源的效益状况和各种环境对结果与状况的影响程度等,承上启下,通过事后的管理,完善并进一步优化企业目标。显然,组织与行为也自始至终是管理会计思考的对象。
四、管理会计的作用
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中,体现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责任考核评价等管理职能的一个管理控制系统,在企业整个管理控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管理会计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记录、反映,为管理控制系统的运行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管理会计根据管理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专门的方法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加工,为制定决策和计划提供信息,并作为管理团队的重要成员参与制定决策和计划的过程。
另一方面,管理会计通过沟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沟通企业内部各个层面的经营管理人员,主动渗透到管理控制的每一方面:将企业关键成功因素转化为衡量指标,从而明确了目标;将企业各种资源与目标对接,这就是计划或预算;进一步将计划或预算按权力和责任分解、落实,以形成责任预算;以此为前提构建信息反馈系统,并通过揭示偏差,分析原因,以评价业绩,并实施奖惩。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二)第二节
管理会计的中外发展史
会计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企业经济信息的需求,而这一需求又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变化的。相对于财务会计而言,管理会计的历史仅有百年而已。追寻它的发展轨迹,我们6 可以找到清晰的脉络,即经济环境的变化引起公司组织结构的调整,相应地改变了公司管理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管理信息的需求,而对管理信息的需求便推动了管理会计的萌芽、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脉络
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是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会计分支。从发展历程看,西方管理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及管理科学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成本决策与财务控制阶段(20世纪20年代~50年代)
从客观内容上看,管理会计的实践最初萌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雏形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正式形成和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20世纪7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
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近代会计与当时以经验和直觉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方式相适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所无法克服的粗放经营、资源浪费严重、企业基层生产效率低下等弊端同大机器工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于是,取代旧的落后的“传统管理”的“科学管理”方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应运而生。
20世纪20年代,泰罗提出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管理为核心的科学管理学说在美国许多企业中受到重视。在以泰罗与法国的法约尔为代表人物的“古典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管理实践中先后应用了以确定定额为目的的时间与动作研究技术、差别工资制和以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为主要特征的预算管理和差异分析,以及日常成本控制等一系列标准化、制度化的新技术新方法。这一切对片面地强调事后反映职能的传统会计提出了严峻挑战并产生了巨大冲击。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计必须突破单一事后核算的格局,采取对经济过程实施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的技术方法,更好地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
伴随着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会计开始了由近代会计向现代会计转变的进程,原始的管理会计也初见端倪。20世纪初,在美国企业会计实务中开始出现了以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和“预算控制”,这标志着管理会计的原始雏形已经形成。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在世界上可谓一枝独秀。经济的复苏带动了企业的活力,管理者们开始重视内部管理信息,并加强了理论的学习,同时将其指导于实践。由于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重局部、轻整体,二战后期逐步被现代管理科学所取代,形成了主要致力于加强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与管理,尤其是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预测与决策、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前事中规划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在此基础上,以杜邦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倡导并发展了以投资净利率指标为核心的杜邦财务指标体系,用来衡量各个部门的效率和整个企业的业绩。管理会计形成了以预算体系和成本会计系统为基础的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体系,在这一形势驱使下,管理会计的研究得到世人的关注。
由于管理会计从理论和方法都得以发展和完善,各种分析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也日趋普遍和系统化,最终形成了独立于财务会计的现代管理会计,并在1952年,国际会计师7 联合会年会正式采用“管理会计”来统称企业内部会计体系,标志着管理会计正式形成,自此现代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二)管理控制与决策阶段(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的繁荣使得人们有动力和保障去进行科学研究。随着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被广泛引进到管理会计领域,加上新技术如电子计算机大量应用于企业流程管理,管理会计向着精密的数量化技术方向发展。
投入产出法、线性规划、存货控制和方差分析等计划决策模型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建立了有关流程分析、战略成本管理等理论与方法体系,极大推动了管理会计在企业的有效应用,管理会计职能转向为内部管理人员提供企业计划和控制信息。
但由于管理会计对高新技术发展重视不足,且依旧局限于传统责任范围并主要强调会计方面,其发展不但落后于技术革命,而且落后于新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管理会计学者对新的企业经营环境下管理会计发展进行了探索,质量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层出不穷,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管理会计完成了从“为产品定价提供信息”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转变,由成本计算、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发展到管理控制与决策阶段。
因此,可以说20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是西方管理会计发展的全盛期。这种繁荣一方面表现为大量的有关管理会计的研究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出现,当今中西方管理会计的教科书的内容大多取材于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管理会计职业组织的建立和管理会计师职业的产生。英美国家都相应在70年代前后建立了专门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和主办管理会计师的职业考试。这种职业化和专业化既是管理会计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也极大地推动了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的经济从整体上看是持续增长的,这也推动了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同时这一阶段突飞猛进的高科技产业和信息技术则为传统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帮助。例如,高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适时管理”(Just-In-Time)、“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等都对管理会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强调企业价值创造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流动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和依赖程度日益增强,技术进步导致产品寿命缩短,企业之间因产品、产业链的分工合作日趋频繁,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客户需求等尤为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会计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对决策相关性的冲击,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也迫使管理会计在管理控制方面要有新的突破,需要从战略、经营决策、商业运营等各个层面掌握并有效利用所需的管理信息,为此管理会计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宏观性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比如,阿里巴巴的阿里云,可以通过云计算对客户的所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判断客户的信用情况、供货或消费倾向、是否可以放贷等。这是管理会计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二是精细化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主要是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更加精细。比如,运用平衡计分卡将企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不但抵制了信息的庞杂性和不对称性的干扰,而且为企业提供了有效运作所需的可量化、可测度、可评估的各种信息,有利于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与此同时,管理会计在西方公共管理中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管理会计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管理,基于管理具有相通性这一认识,一些国家也尝试将管理会计引入公共部门管理之中,并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在全世界范围推广。
20世纪70年代以前,政府管理会计主要运用于对公共服务领域进行成本控制、加强预算管理等。20世纪70~80年代,通过预算、成本、绩效等实践推动了政府管理会计的发展,但仍主要局限于预算编制和控制。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公共管理思想使政府组织和第三部门领域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倡导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最大限度地重视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西方公共管理改革实践中,企业管理会计方法被广泛应用,其内容和范围也不断拓宽,促进了各国政府实现由注重投入(input)向注重产出(output)和结果(outcome)转变,进一步发挥绩效与战略管理的重要作用,推动了“5E”(Economy经济、Efficiency效率、Effectiveness效果、Environment环境、Equity公平)目标的实现。但由于企业具有自主经营决策权,而公共部门受较多制度规定约束,管理会计在公共部门的发展总体上滞后于企业。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管理会计”一词引入中国不过30余年,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老一辈会计学者对西方管理会计的关注和引进。但部分管理会计实务实际上早在建国初期就开始了。可以说,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经历的是实务领先于理论,而后再由理论推动实务这种相互促进、齐头并进的轨迹。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的生产计划由国家统一确定下达,企业的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成本计划及其完成情况成为考核国营企业的重要手段。为此,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得到应用和推广,起到了降低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内部责任会计实际上就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企业改革围绕放权让利不断深化,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一批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国有企业将目光转向市场和企业内部管理。与之相适应,管理会计由之前的执行性管理会计转变为决策性管理会计。
70年代末期,企业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形成了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责任会计体系。80年代末,与经济责任制配套,许多企业实行了责任会计、厂内银行,责任会计发展进入一个高潮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依靠质量、成本以及管理方面的优势在市场中竞争。西方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在我国会计界引起了广泛讨论,成本性态分析、盈亏临界点与量本利依存关系、经营决策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等管理会计理念和方法,在我国许多企业中运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向管理要效益、着力挖掘财务信息中价值创造的潜力成为我国企业的迫切任务,逐步形成了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会计理念。
同时,管理会计也广泛应用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践之中。比如,从上到下编制的绩效预算,预算执行中的有效控制、制定效益目标、明确责任制、制定绩效考核清单,建立适应单位内部财务和业务部门畅通联系的信息平台,及时掌控预算执行和项目进度,深入开展决算分析与评价,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通过管理会计工作,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从以上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管理会计作为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的一个会计分支,其职能作用从财务会计单纯的记账、报账和核算扩展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管理会计人员深度参与管理决策、制定计划与绩效管理,帮助管理者制定并实施组织战略。加快管理会计发展有助于企业效益和经济绩效的提升,有助于政府部门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效能的提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大幅提高,管理会计作为单位管理中决策支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拓展应用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管理模式不断变革、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现实,在集成数据处理、长期与短期决策平衡、不确定性风险识别与规避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单位提供更多财务信息系统所不能提供的、更高层次的信息支持,更好地发挥价值创造的作用。同时,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各国政府及非政府部门在管理过程中也要进一步运用管理会计的理念、技术与方法,提高管理效能。
第三节
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现代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管理会计作为管理与会计的结合,与管理科学具有密切的渊源,它由于管理科学的产生而萌芽,伴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由此而决定了它首先具有管理学属性和相关的管理理论,因此成为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作为经济领域的一门学科,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济学属性,微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也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19世纪末,经历了南北战争的美国经济百废待兴,然而其劳动力奇缺,劳动生产率低下,传统的经验管理在经济管理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如何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便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问世。它倡导应对劳动者的作业动作和时间进行研究,并用精确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单纯经验,实施作业管理,由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应该在动作和时间研究的基础上有科学根据地制定;(2)计件工资制是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极大刺激作用的付酬制度;
(3)计划职能应与执行职能分开,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承担制度标准、拟定计划、下达命令、比较差异等职能;(4)成本信息应该及时报告;
(5)生产成本中有一部分是“固定不变”的。
科学管理导致了管理会计的萌芽。正是为了配合科学管理的实施,会计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专门的记录和反映,从而出现了与传统财务会计所记录和反映的不同性质的事项。具体有:
(1)标准成本制度的萌芽。科学管理在动态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标准时间和标准工资,并据以实际执行,从而出现了标准人工成本的概念。此概念进一步推广应用于材料和费用管理,就形成了管理会计中成本控制的重要方法,即标准成本制度。
(2)日常控制和管理。传统会计通常采用对“已经发生了的经济活动”进行定期报告的方式,主要侧重于事后分析。科学管理认为事中的管理更为重要,所以要求每日提供与成本相关的业务报告,并与事前制定的标准相比较,进行差异分析,据以实施日常控制。这是管理会计区别于财务会计的重要特征之一。
(3)成本性态分析。“在大多数企业中,间接费用等于或超过给工人的直接工资„„因此,当产量按比例增加时,付给工人较高的工资永远是节省的,因为每件产品间接费用降低的比率大于工资的增加。从生产成本考虑,许多企业家不了解产量对成本的影响,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赋税、保险费、折旧、租金、利息、薪金、办公费、推销费、动力费等,无论企业产量多少都大体保持一致。”正是泰勒的这一论述,揭开了成本性态研究的序幕,为管理会计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成本问题——成本性态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行为学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是20世纪40年代针对科学管理的不足而产生的、专门研究人类行为的客观规律的学科。它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基本理论,探索如何根据人类行为的规律来构建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和激励人们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人力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梅奥、组织行为学家马斯洛等。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观点包括:
(1)人是企业最关键的资源。但人又是社会人,其需求是多层次的:既有生理的需要,也有心理的需要;既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
(2)人的需要引发了人的动机,人的动机产生了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决定了目标的实现。(3)企业中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人们自发组成的“小团体”,它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
(4)领导方式和行为极大地影响着员工的士气。赋予大家一定的自主权,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组织行为学促成了管理会计由“物本观”向“人本观”的转变。组织行为学理论告诉我们:人是万物的主宰,企业管理不能只重视物力和财力,更应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运用。作为管理控制系统的管理会计,就必须在规划和控制两大方面均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根据人类行为的客观规律,寻找激发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具体有:
(1)激励机制的运用。激励即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即促使人们由被动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到积极、主动地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过程。由于人的行为是动机决定的,而人的动11 机又是由人的需要所引发的,因此,通过分析了解人们的具体需要,将其转化为目标激励因素,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但人类需求的多层次性,决定了目标激励因素的多元性。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的基本需求和生理需求尚得不到很好满足的情况下,物质奖励是较好的激励因素。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物质奖励便会失去其对行为的激励引导作用,此时就应该运用更高层次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作为激励因素,才能激发新的行为动机。
因此,管理会计就需要研究特定时期、各特定企业的激励因素,并将其与企业目标相联结,以促使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2)领导方式的选择。领导方式主要有命令式和参与式两种:命令式即高度集权,下属只能被动地接受上级下达的命令;参与式即适度分权,下属能够在其职权范围内参与管理。在人的精神需求中,往往都存在“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领导的信任和重视、适度的分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权力的下放必须适当,不能导致失控和失调;而且,拥有一定权力就必须承担一定责任,以形成约束机制。
(3)责任会计的建立。责任会计是组织行为学在管理会计运用上的具体体现。它是根据分权的思想划分责任中心,根据激励和约束的要求编制责任预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责任核算和考评。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管理会计在建立责任会计制度时,应注意:
一方面,在划分责任中心时,既要考虑责权范围,也应该考虑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全面提高。
另一方面,责任预算在责任会计中具有明确目标、控制依据、考评标准等职能作用,但它对人们的行为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其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责任预算明确和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利于实施有效的控制;员工参与责任预算编制的程度越高,其积极性、主动性越能充分发挥,员工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程度也越高,预算目标的实现越有保证。其消极影响则有可能是:将责任预算绝对化,甚至将其看作“管、卡、压”下级的工具,从而使上、下级之间采取对立心态:或不积极配合,凡事立足于“本位”,一味“讨价还价”;或将自身利益凌驾于企业利益之上,导致利己主义行为。因此,在建立责任会计,编制责任预算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组织行为学,正确引导人的行为,尽量避免其消极影响,应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信息经济学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信息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的、从经济学角度全面研究信息成本和信息效益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和解决信息时代的信息“质量”问题。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F·Marklup、美国社会学家M·U·Bright等。
信息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是:信息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它与其他所有资源一样,具有效益和成本。信息的效益来源于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因为信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数据、信息等,它是经过处理,从而成为对使用者有意义的数据,是对现在和将来的决策具有现实价值的消息,它能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因而是有价值的。信息的成本则取决于信息的获取代价。因为数据、消息必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称其为信息,而在加工处理过程中必然要发生各种相应的耗费,从而形成信息的成本。因此,信息的“质量”不仅取决于信息决策有用性,12 即其价值大小,更关键的是取决于其“净值”的大小,即通过信息效益与成本的比较所确定的效益大于成本的“净值”。
现代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实现其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产出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相关的信息,因此,信息质量至关重要。信息经济学的引入,改变了传统、在不计信息成本基础上的对信息质量的认识,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系统时,必须全面衡量信息效益和信息成本,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既有用又经济的信息系统。
1.信息成本
信息成本,即为获取信息所付出的代价,包括内部信息成本和外部信息成本。外部信息成本主要指各种信息咨询费;内部信息成本即企业内部发生的各种获取信息的相关成本,如信息系统运行成本,即信息系统在对各类数据进行日常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发生的人工成本和其他费用,包括软、硬件及电信资源的使用成本等。
2.信息效益
信息效益,即获取信息所得到的收益,其确定较为复杂,通常是指取得或追加该信息所能产生的预期效益与不取得或追加该信息所产生的决策效益之差额。
(四)代理人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代理人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科斯的产权理论,但直至70年代才真正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重视,它是以研究委托人和代理人关系为主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其目的在于协调并且正确处理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的权、责、利关系。其主要观点是:
(1)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实质上是建立在“分享”原则基础上的权、责、利契约关系。(2)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客观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因而需要相互协调。无论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还是企业内部各级责任部门之间,实质上都是一种层层委托代理的关系。因此决定了代理人理论在管理会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运用。主要表现在:
(1)代理人理论对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关系的分析,使管理会计系统处于愈加重要的地位。在代理人理论体系中,管理会计对促进委托人利益最大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决策前信息的提供,有助于决策者(委托人或代理人)增加对于未来环境的认识,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代理人对委托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是关于决策执行结果的信息提供,使委托人能将代理人的报酬计划和经营业绩联系起来,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根据契约规定分享经营成果,这对于激励代理人为委托人利益而努力是相当重要的。这种对于管理会计信息价值的确认,强调了管理会计信息对于人的行为的调节作用,使管理会计系统真正成为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统。
(2)代理人理论的“分享”原则丰富了责任会计的理论和实践。在具有多种不确定性情况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就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对于上述风险的承担问题,有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经营风险完全由代理人承担,委托人不负任何责任,如固定利润上交额的承包计划;另一种是经营风险完全由委托人承担,即只对代理人采用固定薪金制度。前者有利于调动代理人的积极性,但会导致委托人对企业经营成果的不关心。后者则对代理人的激励作用较差,结果都会对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的利13 益产生影响。因此,代理人理论认为应在风险分担和利益分享之间取得平衡,以对代理人和委托人都产生最好成绩的激励作用。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强调可控性原则,要求只按照责任人可以控制的因素和范围来进行业绩评价,这无疑是正确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代理人理论的要求。
但这种传统理论忽略了风险分担问题,在出资者和最高管理层之间强调可控性,将管理者的责任和不确定性的影响隔离开来,实际上是由委托人承担了所有风险。事实上,委托人和代理人同时处于不确定的随机环境中,可控和不可控都是相对的,只有正确考虑两者之间的风险分担,才能使责任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有效地影响企业及各个环节的行为,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对于风险共享原则的重视和研究,无疑进一步地丰富了责任会计的理论和实践。(3)代理人理论使信息经济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进一步具体化。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委托人所获取的关于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远不如经营者直接、具体和广泛,因此,从有效决策以有利于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角度,委托人必须给予代理人相应的经营自主权。但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代理人的决策可能偏离委托人利益最大的目标,于是,委托人要对代理人的行为加以监督和激励,以使这种目标和利益的偏离减到最小。这样就需要从信息经济学的信息效益和信息成本的比较出发,有效地设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使业绩评价制度和内部的权力分解相适应,可以在分权和控制之间达到平衡,信息经济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得以进一步具体化。
(五)权变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权变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一种企业管理理论,其主要观点为:没有任何一种管理方法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所谓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该是根据特定时期、特定企业的内外环境和条件,权宜应变,灵活掌握。具体有:
(1)企业组织结构模式应该视企业情况而定,没有普遍适用于所有企业的统一结构模式。由于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其组织结构必须与外部环境和内部生产工艺技术特点相一致。(2)企业管理方式应该视企业情况而定,尤其对人的管理,“X理论”和“Y理论”分别会在不同群体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不同的系统设计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控制效果。权变理论的引入,要求我们在进行管理会计系统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该系统的各种相关环境因素及其作用影响,必须结合企业的具体环境、特征,而且尽可能使之具有灵活性,以顺应相对经济社会环境多变的需要。所以,一个管理会计系统是否优秀取决于它能否完全适应特定时期企业管理控制的需要,并且随同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发展,而不在于它在理论上或数学模型上是否完美。这就是说,就管理会计系统和方法而言,没有绝对的最好,也不能一刀切,必须重视其个体特征,能够满足特定内外环境下的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系统、方法就是好的系统、方法。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三)二、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识同时具有无限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这对矛盾迫使人们不得不依据已掌握的事实做出合理推断,以认识和改造世界。这种推断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但又必须接受事实的检验。依据有限事实而做出的合理推断,便称为假设。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是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前提,它是针对管理会计领域中存在的某些尚未确知或无法验证的事物所做出的合乎逻辑的推断或命题。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交融性,财务会计的某些基本假设在管理会计中依然存在,但根据现代管理会计的本质和职能特征,应该赋予它们新的内涵。
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五个方面:
(一)多层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规范了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与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假设所不同的是:管理会计的会计主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它既可以是独立经营单位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各个层次的责任单位。比如:全面预算的空间范围往往是独立经营的企业,从而将其与企业之外的各相关团体,如其控股企业、关联企业的预算相区分;责任会计的空间范围则是企业内部不同责任层次的责任中心,从而将各级以及各个责任中心的经营责任和业绩相区分。管理会计的会计主体主要视管理当局的控制目标和具体需要而定,没有强制规定。
(二)持续经营假设
管理会计中持续经营假设与财务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的含义一样,即假定管理会计的主体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管理会计为计划、控制、评价所确认、分析、传递的财务信息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的。管理会计中资产、权益的分类,是以财务会计的分类为依据,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管理会计在资本预算中的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是建立在未来预期的现金净流量可实现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有赖于企业的持续经营假设;本量利分析、经济批量的确定、预算的编制和实施等等,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才有意义。由此可见,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下,管理会计的决策对象及其方法体系才能保持稳定和有效。
(三)灵活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范围。为了在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下及时地提供管理会计的信息,会计分期的假设是必不可少的,其意义与财务会计相似。但由于管理会计的目标特征,决定了对管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更高,因此,管理会计中的会计分期与财务会计中的会计分期并非完全相同,管理会计的会计分期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比如:各责任中心的现金流量报告、业绩报告的报告期可以是日、周、旬、月;资本支出预算和长期筹资预算的时期却可以长达若干年甚至数十年。管理会计进行会计分期主要应根据其业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和企业管理的具体要求而定,无强制要求。
(四)理性行为假设
理性行为假设包含两重意义:第一,由于管理会计在履行其职能时,往往需要在不同程序或方法中进行选择,就会使其工作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的主观意志影响,因此,管理会计假定,管理会计师总是以设法实现管理会计工作总体目标为动机,能够采取理性行为,自觉地按照科学的程序与方法办事;第二,假定每一项管理会计具体目标的提出,完全出于理性或可操作性的考虑,能够从客观实际出发。既不将目标定得过高,也不至于含糊不清,无法操作。
(五)充分占有信息假设
充分占有信息假设从信息搜集及其处理的角度提出,一方面,管理会计采用多种计量单位,不但充分占有和处理相关企业内部、外部的价值量信息,而且还占有和处理其他非价值量信息;另一方面,管理会计所占有的各种信息在总量上能够充分满足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要求。
三、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要求
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的职能,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应具备七个基本要求。
(一)相关性
有用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相关的信息。所谓“相关”,是指对决策具有影响或对预期产生的结果有用。所谓相关信息就是能够帮助使用者了解过去、预测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去证实或纠正以前预期的情况,从而是具有决策影响能力的信息。管理会计必须提供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忽视了信息的相关性将可能误导决策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相关与否是相对而言的,与某些决策相关的信息不一定与另一项决策相关。与某使用者相关的的信息不一定与其他使用者相关。因此,管理会计必须根据特定的使用者和具体决策,区分相关和无关事务,并汇集和传递各种相关信息。
(二)可信性
信息的可信性包括可靠性和可理解性两个方面。
可靠性是指所提供的未来信息估计误差不宜过大,必须控制在决策者可以接受的一定可信区间内。可靠即准确,是指信息能够合理,不受错误或偏见的影响,能够真实地反映其想反映的东西。不可靠的信息对管理者是无用的,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也是作为有用信息的基本要求。它规范的是管理会计信息内在质量的可信性。由于管理会计所针对的主要是各种未来的事项,管理会计的信息常常会在假设和估计的基础上产生,因此对于管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难以如财务会计那样用“精确”“可靠”来衡量,但应尽可能客观、准确、完整。
可理解性是指信息的透明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不至于导致决策者产生误解。它规范的是管理会计信息外在形式上的可信性。
(三)及时性
正因为管理会计主要针对各种未来事项,所以信息是否及时也是影响其是否有用的重要方面。在风云莫测的经济环境中,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管理者要提高管理效率,需要获取最新的信息,所以,管理会计的信息传递越快越好。当然,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存在相互矛盾的一面:通常,越是及时的信息,因其不确定性因素越多,其可靠性往往缺乏保证;反之,要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往往需要通过更多的调查、研究,从而又将影响其及时性。因此,对及时性原则不能绝对地理解,较好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信息使用人的需要,在及时和可靠之间进行权衡,尽可能实现两者的均衡。
(四)一致性
管理会计实施控制和评价都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而只有具备可比性,即前后一致的信息才可以用于比较,因此,管理会计提供信息还应该遵循一致的原则。在此,一致性主要是指用于形成管理会计信息的概念和方法必须一致。比如,在管理会计短期决策中,共同的16 固定成本作为不相关成本,决策者将会以边际贡献的大小作为决策依据,此时,方案相关的机会损益也应同样以边际贡献来衡量,保持一致。除非以新的基础提供的信息具有更高的价值,即能增强其有用性,否则应尽可能维持管理会计信息的一致性。
(五)经济性
所谓经济性,即成本与效益相权衡,效益必须大于成本,即所得大于所费。信息虽不同于一般商品,但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它也有相应的成本、效益,自然存在两者相比较的问题,因此也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即,管理会计系统设计、管理会计模式及方法的选择、管理会计信息揭示的详略程度等等,都应该在经济原则的指导下,以效益大于成本作为其可行性的前提。
(六)重要性
虽然管理会计并不需要像财务会计那样,利用重要性原则来修订全面性原则,但也强调在进行信息处理时,应当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对关键的会计事项,认真对待,采取重点处理的方法,分项单独说明;对次要事项,可以简化处理,合并反映;对于无足轻重或不具有相关性的事项,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要做到重要性要求,必须考虑到经济性和相关性要求,同时它也是实现及时性要求的重要保证。
(七)灵活性
尽管管理会计也十分讲求其工作的程序化和方法的规范化,但必须增强适应能力,根据不同任务的特点,主动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提供不同信息,以满足企业各方面管理的需要,从而体现灵活性的要求。
四、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管理会计内容与方法的构成必然受到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指导。管理控制系统的运行包括目标确定、目标落实和目标实现、结果评价三个主要环节,它们离不开管理会计的规划与控制职能。管理会计的内容与方法体系必须围绕管理会计的实质(管理控制系统)及其职能而构建。
管理会计的内容与企业内部管理程序相适应,与管理会计的职能相对应,包括“规划与决策会计”“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两部分。20世纪60年代以前,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本量利分析、差异分析、决策分析、责任会计制度等几个内容。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会计不断吸收现代管理科学、运筹学、预测和决策技术等研究成果,使其内容更加丰富。需要强调的是,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企业管理当局对信息的需求决定了管理会计的信息提供。由于不同企业内部管理中对信息的要求差别很大,并且可能随时进行调整,因此管理会计的内容很难有一个统一且固定的模式。管理会计包括哪些内容,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定型,也没有形成一个完全公认的范围。
(一)规划与决策会计
规划与决策会计在现代管理会计中居核心地位,它是在预测企业经营前景的基础上规划未来并参与决策。它是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和数据,运用特定的科学方法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和各项经济指标(销售、成本、利润和资金等)进行预测分析,并采用专门的决策方法对企业经营的和投资有关的问题进行决策分析,然后将预测和决策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用数量化的形式加以汇总、平衡,编制企业的全面预17 算,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使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即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内容包括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和预算管理。
(二)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
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是对企业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经营活动进行监控,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将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数或标准数进行比较,计算并分析差异,对有关部门或人员的工作质量和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以保证企业各项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主要内容包括存货控制、标准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制度等。
五、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及基础信息收集
(一)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管理会计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边际分析法等内容。这些内容为“规划与决策会计”和“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和整个经营过程。
1.成本性态分析法
成本按其性态分类,就是根据成本总额与业务量的关系,将成本划分为以下三类:(1)固定成本(2)变动成本(3)混合成本
成本按其性态进行分类,可以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把握成本的各个组成部分与业务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动规律,从而为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奠定基础。
2.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法是以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通过研究一定期间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来进行各项分析的一种方法。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可以进行各项预测、决策和控制分析,对企业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3.边际分析法
经济学概念中的“边际”是指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即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因变量会因此改变的量。在经济学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函数,可求出不同的边际,如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效用、边际消费、边际储蓄等。边际分析的实质是研究函数和在边际点上的极值(即研究因变量在某一点递增、递减的规律)。边际点的函数值就是极大值或极小值,边际点的自变量是做出判断并加以取舍的最佳点,据此做出决策。
4.成本效益分析法
在企业经营决策中,不同的决策会形成不同的成本概念(如差别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和相应的计量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以此为基础,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的净收益进行对比分析,以判别各有关方案的经济性,是企业用来进行短期经营决策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5.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将长期投资方案的现金流出(投资额)及其建成投产后每年能实现的现金流入,按复利法统一换算为同一时点的数值(现值、终值)来表现,然后进行分析对比,以判别有关方案的经济性,使各方案投资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建立在客观可比的基础上。这是企业用来进行长期投资决策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
6.战略分析法
管理会计进入战略管理发展阶段后,吸收了战略管理的一些理论方法,如SWOT法、PEST法和价值链分析法等。这类方法为企业进行经营战略分析、战略决策和规划时使用,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基础性方法。
(二)管理会计的基础信息收集
对决策有用信息的产生往往涉及对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分析、对过去的评价和对未来的预期。因此,管理会计不仅拓展了会计的视角,使会计由财务会计的单纯事后反映发展到分析过去、筹划未来,由一个被动的信息系统发展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而且,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中也更多地采用了各种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因此带来了数学模型应用中的取数问题。这一取数分析过程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它是管理会计方法应用中关键的基础性问题。
1.数据类型
管理会计的定量分析既包括对未来事项的规划分析,也包括对已发生事项的控制分析。这些分析中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一是按照数据涉及的时期,可以分为历史数据和未来数据。历史数据是关于过去事项的记录和说明,准确度较高,应用中主要考虑其分析对象的相关程度及其详细程度是否能满足管理会计分析方法的需要。未来数据是关于未来事项的预计和判断,一般要采用特定的取数分析方法来收集,其准确及详尽程度取决于所采用的取数分析方法,以及被反映事项的特定性质。
二是按照数据反映的对象,可以分为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内部数据是关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关信息资料;外部数据是关于市场、行业等企业外部环境变动的信息资料。前者的准确程度较高,后者相对于前者来说获取的难度较大,准确性也较低。
三是按照数据的性质,可以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有关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价值计量信息,如有关收入、成本、利润信息等;非财务信息是有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的非价值计量信息,如有关产品的废品率、生产周期等。有些非财务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为财务信息,如废品率的高低影响成本的高低,但有些无法直接转换,如生产周期信息。
2.取数方法
取数方法即获取数据的方式。视数据类型的不同,管理会计师人员可以采取不同方法获得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取数方法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直接调查法和间接调查法。
直接调查法是以获取数据为直接目的而专门组织的调查活动,常用于获取难以从间接渠道获得的信息。这种方法往往涉及较多的人力资本投入,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在管理会计的取数分析中应用较少。间接调查法是通过非直接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是管理会计取数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有三种具体方式:
(1)查阅。它是最常用和普通的取数方法,即通过对有关账簿、内部资料和公开发表报刊的查阅来获取所需要的数据,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历史数据的获取,查阅的可以是企业内部数据,也可以是外部数据。
(2)咨询。即通过向专家、咨询机构或其他企业查询、委托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的取数方式。一般来说,这种取数方法所获取的数据有较高的权威性、信息可靠程度较高,但相应的取数成本较高,一般用于较为重要的关于未来的外部数据的获取,如对新产品销售前景的预测、投资方案所涉及现金流量的确定等。
(3)经验判断。即由分析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判断,决定分析中应用的参数值。由此可见,各种取数方法各有利弊,实务中通常是结合使用。3.取数风险与取数成本
取数风险是由于所获取的原始数据不能达到基本的质量要求而导致分析结果的不确定,即由于原始数据在相关、准确方面的欠缺,而使分析结果不准确或与客观环境变化不相符合的可能性增加。
取数成本即获取数据所付出的代价,它包括外显成本和隐含成本两类。所谓外显成本是在数据获取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所谓隐含成本是由于所获取数据不能达到必需的质量要求,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而带来的损失。
由于上述取数风险的存在,取数不当就可能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例如,由于新产品市场销售情况的数据确定不当,就可能导致新产品生产、定价决策的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业绩评价的不准确可能影响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效益等等。
取数的外显成本和隐含成本往往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取数范围越小、方法越简单、渠道越单一,取数的外显成本就越低,但取数风险加大,取数的隐含成本增加。因此,降低隐含成本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增大取数范围、选择更为科学和可靠的取数方法及渠道来增加数据的相关性、准确性和保证其充分性,以增加管理会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但相应的,这种做法又会增大取数的外显成本。所以,基础信息系统的建立必须进行成本与风险的权衡,在将取数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条件下使取数成本最小。
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体系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四)第四节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会计从传统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之后,与财务会计共同构成现代会计学的两大分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各自包含不同的内容,同时也具备不同的功能,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财务会计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根据系统且严密的会计假设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以特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完整的会计处理程序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最终通过定期编制的财务报表提供相关的企业经济信息,集中概括地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管理会计是根据财务会计资料和有关资料进行重新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参与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业绩考核等管理活动。通过分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管理会计的本质,掌握管理会计的特点。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来源相同
管理会计所需的信息很多来源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两者加工、处理的都是企业经营资金运动所产生的信息。财务会计是采用“取得或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这一固定的会计程序及其相应的核算方法,直接对经营资金运动所产生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管理会计所需的经济信息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它对财务会计子系统提供的财务信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采取专门的方法进行再加工、处理或延伸,从而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它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与再利用。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工作对象相同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工作对象都是企业的经营资金运动。但管理会计的工作对象在时间上侧重于企业现在的(正在进行的)和未来的经营资金运动,在空间上侧重于企业局部性21 的和特定的经济活动;而财务会计的工作对象在时间上侧重于企业过去的(已经发生的)经营资金运动,在空间上侧重于企业全局性的经济活动。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最终目的都是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服务。财务会计通过定期向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财务报表,使它们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会计也可使企业管理者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管理会计更是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一)服务对象不同
管理会计工作的侧重点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遇到的特定问题,以专门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关预测决策和控制考核的信息资料,具体目标主要是为企业内部服务,所以管理会计又称为“内部会计”。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是通过对企业日常活动的记录,登记账簿,定期编制有关的财务报表,向企业外界经济利益关系的团体和个人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体目标主要是为企业外部服务,所以财务会计又称为“外部会计”。
虽然管理会计侧重于对内提供信息服务,财务会计侧重于对外提供信息服务,但这一区分并不是绝对的。管理会计所提供的有关信息,与企业外部各信息使用者也息息相关。一些原属企业内部的报表现已列为对外报送的报表,如用于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状况的“现金流量表”,它便于企业外部有关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以及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并作出相应的决策。由此可见,管理会计在对内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对外提供服务。同样道理,财务会计提供的报表信息和一系列有关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规划、决策、控制和分析评价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财务会计在对外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对内提供服务。
(二)工作重点不同
管理会计的作用时效不仅限于分析过去,而且还在于能主动地利用已知的财务会计资料进行预测和规划未来,同时控制现在。管理会计面向未来的作用时效是放在首位的,而分析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财务会计的作用时效主要在于反映过去,对此,无论从它坚持客观性原则,还是遵循历史成本原则,都可以证明其反映的职能是过去实际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
(三)遵循的原则和依据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不同
管理会计可不受会计基本假设、公认的会计准则的约束,完全根据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来选择实施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在工作中可灵活运用预测学、控制论、信息理论、决策原理、目标管理原则和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其所使用的许多概念都超出了传统会计的基本概念框架,完全服从企业管理决策的特定要求。财务会计工作必须遵循会计基本假设和《企业会计准则》,以保证其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致性和空间上的可比性。它们是规范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行为准则,其基本概念的框架结构相对稳定。
(四)时效性不同 财务会计需要定期(月份、季度、半、)编制财务报表,对外报送会计信息,时间固定,没有弹性。管理会计信息的提供可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在任何期间编制管理报表,在时间间隔上没有统一的要求,不固定时间,时间跨度有较大的弹性。因此,管理会计在信息提供的时效性上远高于财务会计。它不仅要反映过去,还要控制现在,预测和规划未来。
(五)工作主体(范围)的层次不同
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划分更加灵活,可分多个层次。管理会计着重考虑局部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影响,同时面向企业整体和各个组成部分,工作主体的划分可大可小。管理会计既从整个企业的全局出发,又主要以企业内部各个责任中心为工作主体。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可分为多个层次,它既可以整个企业为主体,也可将企业内部的个别部门、个别产品甚至雇员个体作为其工作主体。财务会计主要以整个企业作为工作主体,提供综合的财务信息,在总体上评价、考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所提供的财务会计报表集中反映和说明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不能说明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情况。
(六)工作程序不同
在工作程序上,管理会计没有固定的会计程序和处理规范,可自由选择会计处理方法,一般不涉及填制凭证和复式记账法,只是根据信息对管理活动的相关性和有用性来组织工作。管理会计一般不存在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账务处理流程,而是根据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不定期地编制特殊的专门性质的管理报表,根据需要自行设计报表格式。财务会计工作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采用货币计量的形式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预先设置账户,根据复式记账的原理,通过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固定的数据处理流程,严格按照既定的会计程序完成会计工作,按规定期限报送统一格式的财务会计报表。
(七)方法体系不同
在会计方法选择上,管理会计更加灵活多变并广泛采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可选择灵活多样的专门方法对特定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大量运用现代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吸收了运筹学和数理统计学中许多数量分析技术,便于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回归分析法、概率分析法、线性规划等方法都已经成为管理会计的常用方法。例如,管理会计中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求和揭示有关变量之间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管理人员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地改善经营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财务会计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和稳定的方法体系,虽然会计规范为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提供了一定的选择余地,但总体上财务会计必须遵循一贯性和可比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前后各个会计期间只能采用同一种会计处理方法,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必须在财务报告中说明。在具体的财务会计核算中,一般只应用初等数学方法。
(八)信息特征不同
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是为了满足内部管理的特定需要而有选择地、部分地和不定期地管理信息。它们既包括定量资料,也包括定性资料;其计量单位既可使用货币单位,又可选择实物量单位、时间量单位和相对数单位。其中,凡涉及未来的信息不要求过于精确,只要23 求满足信息披露及时性和相关性的质量要求。由于它们往往不向社会公开发布,故不具有法律效力,只有参考价值。
财务会计要定期地向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集团或个人提供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连续的财务信息。这些信息主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的定量资料,对精确度和真实性的要求较高。由于它们要向社会公开发布,故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九)观念的取向不同
现代管理会计不仅看重实施管理行为的结果,而且更为关注管理的过程。在管理会计观念中,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财富和效益的创造者,属于可开发的人力资源。一方面要注重合格人才的培养并核算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必须密切注意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千方百计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设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财务会计则将其着眼点放在如何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人、财、物要素在经营过程各个阶段上分布、使用及消耗情况上,十分重视定期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质量。相对地,不大关心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十)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不同
管理会计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比较高。由于管理会计的方法灵活多样,工作程序不固定,体系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这就决定了管理会计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同时,由于管理会计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涉及的内容较复杂,更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较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厚的专业造诣,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快捷应变能力。管理会计工作要由具有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来承担。可见,管理会计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起点比较高。
虽然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也同样会影响到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但相比之下,对财务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不如对管理会计人员的要求高,而且侧重点也不同。财务会计工作需要操作能力较强、工作细致的专门人才来承担。
上述区别可概括如表所示:
三、管理会计的特点
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服务对象方面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单位内部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为强化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属于“对内报告会计”。而财务会计虽然对内、对外都能提供基本的会计信息,但主要侧重于对外部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财务信息,属于“对外报告会计”。
(二)在职能定位方面
管理会计重在“创造价值”,它渗透于单位管理的全过程,既有助于解析过去,通过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作进一步的加工,使之更好地适应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需要;又有助于控制现在,通过及时修正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使单位的经济活动严格按照决策预定的轨道进行;还有助于筹划未来,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帮助管理部门客观地掌握情况,从而提高预测与决策的科学性,属于“经营管理型会计”。而财务会计则是“记录价值”,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对单位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并解释历史信息,属于“报账型会计”。
(三)在程序与方法方面
管理会计为单位自身服务,采用的程序与方法灵活多样,具有较大的可选择性。而财务会计有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较固定的程序与方法,并受会计规范的约束。
四、管理会计的职业化
从管理会计的特点可以看出,管理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对其经营目标和实施方案进行预测决策,编制预算,对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全25 过程的价值控制,考核评价有关方面的经营业绩,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献计献策。可见,管理会计师工作可以渗透企业的各个方面,既为企业全局管理服务,本身又属于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处在价值管理的核心地位。
(一)管理会计师的职能
管理会计师一般有三个重要职能:记录、发现问题和寻求机会、解决问题。1.记录
为各级管理者提供相关可靠的数据,其主要回答企业现在的运转状况如何。例如,记录销售成本、原材料购买量、各级管理者的业绩水平等。
执行记录功能的管理会计师必须对所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负责,这就需要管理会计师一丝不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尤其是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迅速膨胀,对管理会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其处理更加复杂的信息。这就需要管理会计师能很好地理解整个企业的运作机制,并且尽可能地深入到企业第一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记录下企业真实的运转状况。
2.发现问题和寻求机会
帮助各级管理者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选择机会,其主要回答哪些问题和机会是值得企业管理者重视的。例如,发现企业对持续萎缩的产品市场过度投资;或者发现企业产品返修率、退货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管理会计师在执行该职能时,应该注重去发现和寻找那些能够影响公司增加价值的问题与机会,而不仅仅是单方面地降低企业成本。
3.解决问题
运用财务分析手段,包括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来寻找实现企业各种目标的最佳途径。其主要回答在各种可替代的方案中,哪一种方案对企业是最优的。例如,企业生产的半成品可以直接对外出售,也可以进一步加工成产成品再出售,通过比较分析这两种方案的利弊,做出正确的抉择,就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
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会计师的职责重点放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上。管理会计师并不仅仅是简单地负责记录企业运转状况,而是通过挖掘所拥有的管理会计信息,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积极参与企业的各种管理决策。许多大型跨国公司,认识到管理会计师的重要性,一般都专门设置了“规划与分析”“预测”“生产分析和支持”等管理会计师岗位。
(二)管理会计的职业化
管理会计的职业化已成趋势,享誉全球的管理会计师协会便是管理会计职业化的孵化器。比较知名的有:
(1)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它是全球最大的国家性管理会计师组织,也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创始会员之一;CIMA一直以来致力于企业财务管理及战略决策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世界上具有权威性的高端财务职业资格认证。CIMA资格认证不仅为企业衡量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提供依据,还为各行各业的高级财务人员和管理精英提供了一个职业生涯发展和展示实力的平台。
(2)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在国际上,作为全球虚假财务报告(COSO)委员会的创始成员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主要成员,IMA在管理会计、公司内部规划与控26 制、风险管理等领域均参与到全球最前沿实践。此外,IMA还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组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2年IMA首次举办CMA认证考试。CMA资格证书是一个财务管理综合能力考核的证书,考试涉及商业分析、管理会计与报告、战略管理和商业应用四大方面内容,考试主要以基础知识、实用知识为主,知识覆盖面很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管理会计具有为企业的相关决策和未来发展提供信息和切实方案的综合能力,众多企业家已经开始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许多企业甚至不惜出天价年薪从海外聘请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联合利华、壳牌石油、福特汽车和埃森哲等大型跨国企业已将注册管理会计师资格列为其最重要的职业资格之一。
注册管理会计师是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的后备人力资源。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较强基础技能(如成本管理技术、管理会计工具的知识、数据分析技巧)、较强管理能力、扎实业务技能以及宽广知识结构的被社会普遍认同的管理会计师。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应从各方面做好中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发展的长远规划,加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注册管理会计师培养模式,以适应现代企业全球化发展和竞争的需要。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五)第五节
建立中国管理会计体系
一、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分析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会计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和机制,健全会计法规制度,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和准则的国际趋同,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加强会计人才培养,会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总体上看,我国在会计标准建设、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方面,主要侧重于鉴证类会计和记账类会计,两者都是为外部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并解释历史信息的财务会计,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较多,而利用有关信息参与内部经营决策、加强管理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行政事业单位基本上也是记账类会计,会计信息的价值创造作用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管理会计主要是利用有关信息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为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内部管理服务。
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美国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其经营部门(如生产和销售)都设有管理会计师岗位;90%的会计人员从事管理会计工作,75%的工作时间用于决策支持。在西方公共管理领域,管理会计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我国,无论是管理会计的实践应用还是理论研究都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无论对公共部门还是对企业都非常必要,不仅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也有利于单位在保证经济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供基础保障。尽管我国对管理会计做了不少成功探索和有益尝试,但总体上发展滞后。目前,我国单位运用管理会计大致有四种状态:
第一种是“不知未做”。即既不知道管理会计这件事,也没有在实践中运用有关技术方法。随着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种状况相对较少。
第二种是“不知在做”。即不知道管理会计是什么,但在实践中运用了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这种状态在我国单位中比较普遍。
比如,铁道部从1989年起开始搞本量利分析,将经营指标的预测决策分解下达给各铁路局的负责人,并从计划上一年的头两三个月开始进行有关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整个收支盘子的预测。1998年推动清算办法改革,即在国家批准的统一运价下,在铁道部和铁路局之间实行模拟区域运价,运用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进行测算,对不同铁路局实行不同的单价。2002年,按照财政部的要求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实践,从年初收支利盘子的预测到确定各铁路局经营目标,再到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考核,也都是管理会计的内容。
又如,国家邮政局的资费标准由国家确定,但不同省份的业务量、成本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制定了一套内部控制体系,这也是管理会计的一个方面。我国很多单位都与铁道部、国家邮政局情况类似,尽管已经做了很多年管理会计方面的工作,却不知道这些就是管理会计。
第三种是“已知未做”。即知道什么是管理会计,但在实践中没有加以运用。这部分单位主观上对管理会计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主要领导不够重视,再加上管理会计不像财务会计有对外公开等需要,也缺乏运用管理会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外在动力。
第四种是“已知在做”。即既知道什么是管理会计,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运用。这部分单位最有活力和创新意识,走在了我国管理会计实践的最前沿,但他们目前也只是运用了管理会计的部分职能,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总体上看,我国管理会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单位经营情况和支出效益进行深入分析,制定战略规划、经营决策、过程控制和业绩评价等方面,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注册会计师(CPA),但是既懂往后看、会记账,又懂往前看、能为决策服务的管理会计人才严重不足。按照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培养我们自己认证的管理会计师,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理论体系缺乏、技术方法应用不广、专业人才匮乏、信息化支撑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
一是理论体系建设滞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由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技术方法远比财务会计复杂,又与其他管理学科理论交叉重复,国内学术界的主要工作仍集中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最新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上。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上基于各国企业实践,相关理论与我国单位内部管理实际存在脱节现象,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尚有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二是实践处于自发无序状态。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比较落后,企业向西方学习引进的重点在于技术、设备等方面,虽然也引进了先进管理模式,但结合我国实际的开拓创新不够,较多企业的管理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另外,从国际上看,管理会计之所以在美、英等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管理会计协会等民间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民间组织通过发布管理会计研究报告、建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应用案例示范等方面,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市场对管理会计的认可和关注。我国单位运用管理会计大多是自发而为,尚未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人才资格认证制度和评价体系对管理会计进行规范化管理,也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推动其发展,阻碍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三是人才匮乏。会计人才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是国家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虽然是一个会计人才大国,但还不是会计人才强国,高端会计人才相对缺乏,通晓中外会计规则和财经法规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长期以来,单位管理者对管理会计重视不足,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始终在财务会计方面,局限于记账、报账,不能较好地为单位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财务人员对决策者的信息要求不了解,对非财务信息的掌握不充分,不利于管理会计人才的成长。大部分科研院校的会计专业主要侧重于财务会计领域,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尚未完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力量比较薄弱。
四是信息化支撑不足。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仍处于低水平状态,会计核算效率较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亟待完善。目前,国内企业采用的会计软件仅有部分管理功能,即便如此,大部分企业也只应用了会计软件中的核算功能,系统资源浪费严重。同时,由于各单位战略、投资、价值、绩效千差万别,管理会计的应用小同大异,因此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花费较大、人才培养难度较高,单位对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主动性不强。
二、我国加快发展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一)全球化竞争时代要求企业有效运用管理会计、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所有企业不再是在一个稳定的国内竞争市场中运行,都需要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竞争格局。
当前,我国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大量消耗资源、不计环境成本的发展模式也难以为继,企业传统的发展优势不断缩水。一方面,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经出现,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再加上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低资源环境成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加快产业升级、加紧与我国在传统国际市场展开竞争,使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抢占战略制高点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市场的双重压力。
在成本优势不复存在、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回落的新形势下,要与国际上一些优秀企业竞争,必须向管理和科技创新要效益。当前,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仍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短板,企业的管理效率、管理人员经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都有待提高,依靠创新和技术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必须通过有效运用管理会计,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企业有效运用管理会计、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虽然我国GDP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典型的“四高四低”特征,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速度”与“低产出、低效率、低效益、低科技含量”,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7%~8%之间,在资源环境压力、产能严重过剩的双向挤压下,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按照7%左右的GDP增速,到第一个100年也就是2020年的时候,我国人均GDP约为11 000美元,达到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国外大量实践表明,国家发展矛盾最多的时候就是由中等收入国家迈进高收入国家初级阶段的时候。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随着发展阶段的转换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很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使经济社会发展陷入长期停滞状态。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切换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摆脱对物质生产要素的过度依赖,转入管理创新驱动的轨道。
作为经济活动参与各方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企业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有效运用管理会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从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从粗放增长型向集约发展型转型、从重规模速度向重质量效益转型、从立足国内发展向提升国际竞争力转型、从低成本优势领先向综合实力提升转型,着力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产品低附加值、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企业有效运用管理会计、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总体上还处在危机后的修复阶段和发展方式的转换阶段,深层次结构矛盾依然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短期内难以实现强劲复苏,仍将保持周期性温和复苏态势。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日趋强化。地缘政治风险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重大变数。这些将通过贸易、投资、价格、汇率等多种渠道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14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4%,连续10个季度运行在7%~8%的区间,主要经济指标也都处于预期合理区间。但一些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仍较突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扣除营改增收入,上半年增值税同比仅增长1.4%,PPI(生产者物价指数)连续下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生产经营较为困难;地方政府性债务压力较大,债务违约风险不容忽视。
总的来看,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经济增速的回落和结构调整的阵痛,都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压力。一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调控定力,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同时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发挥首席执行官(CEO)、首席财务官(CFO)、首席运营官(COO)等管理高层的作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为企业管理提供基础信息、管控手段、评价方法等,从而为企业决策、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益服务。
一是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有助于全面推动企业从粗放式到集约式发展,从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合理使用企业资源,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力。二是有助于辅助经营决策。管理会计通过采用会计、数学、统计等各种技术方法,可以简单明了地阐释复杂的经济活动,并揭示其内在联系以及最优的数量关系,有助于管理者有目的地对企业未来的销售成本、利润甚至企业资金的变动等趋势做出预测,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
三是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管理会计可以通过估计产品在生命周期各环节中的成本与进入市场后产品成本的转换情况,测算、评价产品的经济效益,最终选择出合适的开发投资计划,并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趋势,及时为设计研发人员提供成本、回报方面的信息,帮助管理者随时调整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有助于强化绩效考评。运用管理会计衡量企业绩效,可以使企业从价值链分析着手,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有效平衡,将财务指标如投资报酬率,与生产质量周期控制、顾客满意度等非财务信息相结合,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绩效,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选拔人才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不难看出,管理会计在企业战略、投资风险、价值创造、绩效评估、财务职能再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CEO、CFO等高层管理人员,深入学习并有效运用管理会计理论和技术方法,尤其是如果具有中国管理会计师职业资格,有助于其更出色地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
(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加快发展管理会计 1.加快管理会计发展有助于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和水平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高效有序的财政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运用管理会计是加强财政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要坚持问题导向逐步推动。
比如,很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基础工作较差,没有基本的风险控制,所缺乏的就是最基础的管理会计。治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要开前门、堵后门,修明渠、堵暗道,依法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政府发债就要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制度,清晰地分析判断政府的资产、负债等情况。要对融资平台公司分类处置:经营性项目要与政府脱钩,完全推向市场;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确需政府举债的公益性项目,由政府发行债券融资;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公益性项目,要积极推广PPP模式(公私合作模式)。实行PPP模式的项目,要识别政府和市场分别应该或善于管控哪些风险,制订合同并建立定期调整机制,既适当降低政府补贴、定价承诺等方面的风险,同时让市场主体能够进入基本建设领域,以及医院管理、养老社区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运用市场杠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是管理会计的内容。运用管理会计可以推动预算执行的科学化、精细化,这是一项长期工作,要逐步推进。
同时,加快发展管理会计,还有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比如,财政部门加强内控机制建设,要认真识别评估业务及管理中的内外部风险,采取不相容职责岗位分离控制、授权控制、流程控制等手段,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其中关键是流程再造和信息系统建设,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盘考虑,管理会计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理念和技术方法可以借鉴。
2.加快管理会计发展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支出效率
与西方国家不同,在公共管理领域,除了政府部门外,我国还有大量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无论从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人员数量,还是收支规模看,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要降低行政成本,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从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算分析来看,其支出效益亟待提高。比如,不少单位预算与决算差异较大,我们要深入分析预决算差异较大的原因,以及如何使预算、决算更加紧密结合,增强预算执行约束力。又如,有的单位还有不少资金沉淀,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这也从一个方面充分说明资金使用各个环节的管理还比较粗放。造成行政事业单位预决算差异较大以及资金沉淀问题,既有制度方面的原因,比如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机制,导致部分领域出现了“钱等项目”“敞口花钱”等问题;也有管理方面的原因,特别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预算执行刚性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管理会计重在利用有关信息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可以广泛运用于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通过深入分析,对预算、决算多环节、多流程的信息进行综合考量、比照分析、发现问题、规范管理等,有助于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增强预算执行约束力,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因此,要彻底改变预算管理中“重预算、轻决算,重分配、轻管理”的现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必须在行政事业单位预决算管理中大力发展和应用管理会计,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行政成本。
3.加快管理会计发展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战略是国家重要战略,经济信息安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位数据信息安全主要是指与管理会计有关的信息安全。单位财务会计有关数据很多都是按制度规定要求对外公开的,而管理会计所有数据都是“对内”的,不但对单位加强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蕴含着企业战略投资、行政事业单位涉密信息等相关的大量数据,一旦发生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当前,我国的管理会计实践,特别是管理会计师资格认证和人才管理工作发展滞后,为我国经济信息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管理会计人员,特别是具有管理会计职能的国有企业的CFO、总会计师等管理高层,掌握的不仅是企业的财务数据,更掌握了企业的发展战略、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涉及商业机密的大量核心经济信息,更要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快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快中国管理会计人才资格认证制度和评价体系建设,尽快培养出一批我国自己的管理会计师,促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发展。
三、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推动中国会计升级转型
近年来,会计工作在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国际趋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更好地发挥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中国会计工作升级转型,重点就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
(一)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争取在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师,推动加快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资格认证制度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建设,为全面提升单位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益服务。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同时,结合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工作。
目前,这几项工作财政部有关司局、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和中国会计学会等都分头在做,要加快工作进度,使中国管理会计师队伍尽快建立起来,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为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益服务,实现我国管理会计跨越式发展并在较短时间内接近或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二)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重点和任务
要将管理会计改革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财政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要整合科研院校、协会、学会和企业等优势资源,结合我国会计发展实际和企业管理实践,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能力框架和工具方法研究,对新的经济现象、新的问题、新的观点视角,探本求源、去伪存真,形成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二是研究建立中国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加强国际、国内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在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资格认证制度和评价体系。加强管理会计行业自律,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是研究建立管理会计公告制度。发布管理会计的定义、目标、基本概念、要素、基本内容、主要方法及案例说明等,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切实可行的概念与方法体系,做到理论上有支持,实践上有案例,指导和协调实务工作,并推动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向前发展。
四是积极推进管理会计实践。管理会计的发展归根结底需要单位积极运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管理水平。要推动管理会计产学研有机结合,鼓励单位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等方式,及时总结、梳理提升管理会计实践经验,形成管理会计的应用案例,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提供示范。
五是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要改变会计就是记账这一观念,探索和优化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鼓励高等院校、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等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及后续教育,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建立人才储备。
六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从源头上防止“信息孤岛”。支持会计软件、中介机构向管理会计服务领域拓展,加快会计职能从会计核算到理财、管理和决策转变。
(三)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要求
结合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经验,大力推广运用管理会计并取得实效,是企业管理者、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行业协会、学会等各方面的共同使命,大家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推动我国管理会计事业加快发展。
一是财政部要与中央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倡导管理会计强化预算绩效和价值创造的功能,在各单位掀起学习和应用管理会计的热潮。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支持我国的管理会计人员切实发挥作用。要研究推动建立我国管理会计培训、资格认证及后续教育体系。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加强与有关监管部门的协作,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推动管理会计工作有效开展。积极培育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探索将其纳入现代会计服务市场体系整体推进。
二是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在杂志开辟专栏、组织会员交流等多种途径,主动融入管理会计改革实践。总会计师协会是我国高端会计人才最集中的全国性社会组织。要加强理论研究,组织管理会计经验交流和示范推广,促进理论和实务共同推进;要研究构建我国自己的管理会计标准体系,积极稳妥开展培训、资格认证及咨询服务,打造我国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要通过发展和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推动会计工作由核算向理财、管理和决策转变,推动会计人员从单纯的记账者向理财者、管理者、决策参与者提升,促进会计人员社会公信力、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是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切实加强基础建设,把管理会计嵌入自身管理和发展中,增强实施管理会计的自信心和内动力。要加快培养和发展管理会计人才,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加强本单位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推动本单位管理会计工作的发展。要加快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整合人、财、物等信息,以管理会计理念和技术方法为基础,为管理者持续提供有效并集成化的理财决策信息。
四是专家学者要对实务界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深入调研,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增强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相融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高等院校要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五是广大会计从业人员特别是总会计师、CFO等高级会计人才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将现有的业务专长向纵深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化视野,不断增强适应力和竞争力。发挥好引导带动作用,为身边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同事创造机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他们进行各种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学习和锻炼,从企业内部培养接地气的中国管理会计人才。
六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开放的胸襟和国际视野,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拓展管理会计对外交流的平台和载体,积极参与会计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的制定,提升我国管理会计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任重道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结合我国实际,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构建中国的管理会计体系,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提高理财水平和预算绩效,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