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涉诉救助条例(大全)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54号)
云南省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条例》已由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2年3月31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2年3月31日
云南省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条例
(2012年3月31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第一条 为帮助涉诉特困人员解决生活困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涉诉特困人员,是指本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管辖案件中的下列特定对象:
(一)刑事案件中遭受重大人身、财产损害,在诉讼中不能及时有效获得赔偿,生活特别困难的刑事被害人或者由其抚养、赡养、扶养的近亲属;
(二)道路交通事故、工伤事故、雇员受害、医疗损害、环境污染损害等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追索抚养费、赡养费、扶养费、劳动报酬案件,人民法院查明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造成申请执行人生活特别困难的。
本条例所称的生活特别困难,是指救助申请人家庭人均收入处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或者边缘,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形。
第三条 涉诉特困人员救助工作实行人民政府主导,民政部门实施,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及时、适当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涉诉特困人员救助工作。
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实施涉诉特困人员救助工作。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涉诉特困人员救助工作。
县级以上财政、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教育等有关部门和残联等社会团体依照各自职责开展对涉诉特困人员的救助工作。
第五条 涉诉特困人员符合国家和省关于基本社会保险、城乡低保、基本医疗保障、大病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住房保障救助、助学救助、残疾人救助等规定的,从其规定,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社会保障救助。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涉诉特困人员给予社会保障救助。
第六条 涉诉特困人员未得到社会保障救助的,或者得到社会保障救助后仍然面临生活特别困难的,可以申请涉诉特困救助。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涉诉特困救助资金列入同级年度财政预算。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为救助涉诉特困人员提供捐助,捐助资金应当纳入涉诉特困救助资金,有指定捐助对象的除外。
民政部门对涉诉特困救助资金实行分级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及有关部门的监督,并将救助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省有关部门涉诉特困救助的标准由省民政部门会同省有关部门确定。各州、市涉诉特困救助的标准由各州、市人民政府确定,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作调整,报省民政部门备案。
具体救助金额应当结合涉诉特困人员的实际损害后果、获得赔偿情况、生活困难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
第九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符合本条例规定的涉诉特困人员,应当告知其可以提出涉诉特困救助申请,救助申请应当在办案期间内提出。
第十条 涉诉特困人员依照下列规定向有关机关提交涉诉特困救助申请:
(一)依法撤销的案件或者正在侦查尚未抓获犯罪嫌疑人的案件,向作出撤销案件决定或者正在侦查案件的公安机关提交申请;
(二)不起诉案件,向作出不起诉决定的人民检察院提交申请;
(三)上述第一项、第二项之外的符合本条例规定救助条件的刑事案件,向作出生效裁判文书的人民法院提交申请。生活面临急迫困难的,可以向正在办理案件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提交申请;
(四)符合本条例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执行案件,向执行案件的人民法院提交申请。
第十一条 救助申请由涉诉特困人员、其近亲属或者其他受委托的人员提出。申请涉诉特困救助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救助申请书;
(二)有效身份证明;
(三)生活特别困难证明;
(四)其他与申请救助有关的材料。
生活特别困难证明,由涉诉特困人员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其所在单位经公示后出具。生活特别困难证明应当如实载明申请人的家庭人口、劳动能力、就业状况、家庭财产、家庭人均收入和来源等详细情况。
第十二条 涉诉特困人员符合涉诉特困救助条件,且救助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救助申请之日起20日内提出救助建议,特殊情况下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并连同救助申请及相关材料交同级民政部门审批办理。
救助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告知申请人在30日内补正,能证明因特殊原因无法补正的除外。
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不符合涉诉特困救助条件的申请,应当自收到救助申请之日起20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民政部门经过审查认为应当予以涉诉特困救助的,应当自收到救助建议及救助申请材料之日起20日内核发救助金;特殊情况下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核发。
第十五条 涉诉特困人员得到救助后,又获得赔偿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获得赔偿的情况扣除已发放的救助金,并纳入涉诉特困救助资金。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单位对直接责任人员以及其他责任人员依法处分并予以纠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办理救助过程中弄虚作假,为不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员提供救助,或者对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员不提供救助的;
(二)办理救助事项时收受财物的;
(三)侵占、私分、挪用救助资金的;
(四)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第十七条 不符合救助条件的申请人采取隐瞒、欺骗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救助金的,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协助民政部门予以追缴;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省民政部门会同省有关部门根据本条例制定省有关部门涉诉特困救助具体的实施办法。
各州、市人民政府根据本条例制定各州、市涉诉特困救助具体的实施办法。第十九条 本条例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云南省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条例
云南省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条例
(2012年3月31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0次会议通过 2012年3月31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4号公布 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帮助涉诉特困人员解决生活困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涉诉特困人员,是指本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管辖案件中的下列特定对象:
(一)刑事案件中遭受重大人身、财产损害,在诉讼中不能及时有效获得赔偿,生活特别困难的刑事被害人或者由其抚养、赡养、扶养的近亲属;
(二)道路交通事故、工伤事故、雇员受害、医疗损害、环境污染损害等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追索抚养费、赡养费、扶养费、劳动报酬案件,人民法院查明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造成申请执行人生活特别困难的。
本条例所称的生活特别困难,是指救助申请人家庭人均收入处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或者边缘,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形。
第三条 涉诉特困人员救助工作实行人民政府主导,民政部门实施,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及时、适当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涉诉特困人员救助工作。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实施涉诉特困人员救助工作。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涉诉特困人员救助工作。
县级以上财政、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教育等有关部门和残联等社会团体依照各自职责开展对涉诉特困人员的救助工作。
第五条 涉诉特困人员符合国家和省关于基本社会保险、城乡低保、基本医疗保障、大病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住房保障救助、助学救助、残疾人救助等规定的,从其规定,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社会保障救助。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涉诉特困人员给予社会保障救助。
第六条 涉诉特困人员未得到社会保障救助的,或者得到社会保障救助后仍然面临生活特别困难的,可以申请涉诉特困救助。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涉诉特困救助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为救助涉诉特困人员提供捐助,捐助资金应当纳入涉诉特困救助资金,有指定捐助对象的除外。
民政部门对涉诉特困救助资金实行分级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及有关部门的监督,并将救助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省有关部门涉诉特困救助的标准由省民政部门会同省有关部门确定。
各州、市涉诉特困救助的标准由各州、市人民政府确定,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作调整,报省民政部门备案。具体救助金额应当结合涉诉特困人员的实际损害后果、获得赔偿情况、生活困难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
第九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符合本条例规定的涉诉特困人员,应当告知其可以提出涉诉特困救助申请,救助申请应当在办案期间内提出。
第十条 涉诉特困人员依照下列规定向有关机关提交涉诉特困救助申请:
(一)依法撤销的案件或者正在侦查尚未抓获犯罪嫌疑人的案件,向作出撤销案件决定或者正在侦查案件的公安机关提交申请;
(二)不起诉案件,向作出不起诉决定的人民检察院提交申请;
(三)上述第一项、第二项之外的符合本条例规定救助条件的刑事案件,向作出生效裁判文书的人民法院提交申请。生活面临急迫困难的,可以向正在办理案件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提交申请;
(四)符合本条例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执行案件,向执行案件的人民法院提交申请。
第十一条 救助申请由涉诉特困人员、其近亲属或者其他受委托的人员提出。申请涉诉特困救助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救助申请书;
(二)有效身份证明;
(三)生活特别困难证明;
(四)其他与申请救助有关的材料。生活特别困难证明,由涉诉特困人员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其所在单位经公示后出具。生活特别困难证明应当如实载明申请人的家庭人口、劳动能力、就业状况、家庭财产、家庭人均收入和来源等详细情况。
第十二条 涉诉特困人员符合涉诉特困救助条件,且救助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救助申请之日起20日内提出救助建议,特殊情况下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并连同救助申请及相关材料交同级民政部门审批办理。
救助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告知申请人在30日内补正,能证明因特殊原因无法补正的除外。
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不符合涉诉特困救助条件的申请,应当自收到救助申请之日起20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民政部门经过审查认为应当予以涉诉特困救助的,应当自收到救助建议及救助申请材料之日起20日内核发救助金;特殊情况下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核发。
第十五条 涉诉特困人员得到救助后,又获得赔偿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获得赔偿的情况扣除已发放的救助金,并纳入涉诉特困救助资金。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单位对直接责任人员以及其他责任人员依法处分并予以纠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办理救助过程中弄虚作假,为不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员提供救助,或者对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员不提供救助的;
(二)办理救助事项时收受财物的;
(三)侵占、私分、挪用救助资金的;
(四)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第十七条 不符合救助条件的申请人采取隐瞒、欺骗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救助金的,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协助民政部门予以追缴;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省民政部门会同省有关部门根据本条例制定省有关部门涉诉特困救助具体的实施办法。
各州、市人民政府根据本条例制定各州、市涉诉特困救助具体的实施办法。
第十九条 本条例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机制调研思考
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机制调研思考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1.政府医疗救助情况简介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打官司难、执行难被列为老百姓关心的十大热点问题之一。这说明执行难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最高决策层的关注。法院系统在执行难面前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为缓解执行难作了大量的探索,出台了不少的规则和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执行难问题仍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对部分处于贫困状态的申请执行人而言,虽赢了官司,但因法院裁判文书确定的赔偿数额长期得不到执行,使其本身困难的生活更为拮据,伤残病患更不易得到及时救治医疗。“**模式”涉诉
特困人员救助机制的创立,为破解这部分涉诉困难群体因执行不能所带来的突出问题、缓解执行压力,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新路子。
一、“**模式”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机制的产生背景
**市是云南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省列扶贫开发重点县(市)。全市万人,有城镇贫困人口万人,农村贫困人口万人,其中农村低保纳入6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
背景之一﹕贫困申请执行人占未执结案件的四分之一,且呈不断增多趋势。
2000年至2008年9月,**市法院共有未执结案件501件,按照**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即农村人口人年均纯收入低于720元,城市非农户口人月均收入低于165元的标准,经入户调查或委托基层组织调查,其中有71件案件,占未执结案件的%的申请执行人85人(其家庭成员236人)处于**市最低生活保障(以
下简称低保)线以下。按照低保标准1.5倍计算,最低生活保障线边缘(以下简称低保边缘),即以农村人口人年均纯收入低于
(表一)2000年至2008年9月未结执行案件为501件 案件数(含刑事案件)申请执行人数 其家庭成员数(按每户四人算)低保案件
71件(19)85人
236人低保边缘案件 56件(14)71人
213人合计 127件(33)156人
449人1080元,城市非农户口人月均收入低于248元的标准,经过执行干警排查,有56件案件,占未执结案件的%的申请执行人71人(其家庭成员213人)
处于低保边缘。处于低保以下和低保边缘的贫困申请执行人共计%,占未执结案件的四分之一(见表一)。
按统计结果表明:未执结案件中贫困申请执行人在低保线以下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0年1件,2001年2件,2004年4件,2005年9件,2006年7件,2007年29件,2008年1-9月19件(见表二)。同时,从表中可看出,随着低保标准的提高及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纳入低保或拟纳入低保的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表二:未执结案件中贫困申请执行人在低保线以下人数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1-9月)案件数 1件 2件 0件 0件 4件 9件 7件 29件 19件
背景之二﹕执行不能中贫困申请执行人90%以上是农村人口,且有95%以上没有享受低保。
属城市人口的贫困申请执行人仅有8案11人占贫困申请执行人的%,属农村人口的贫困申请执行人有119案145人占贫困申请执行人的%。属农村人口的贫困申请执行人有119案145人占贫困申请执行人的%。其中,享受低保 的有5件5人仅占贫困申请执行人的%,未享受低保的有122件151人占贫困申请执行人的%;参加医保127件156人,即已全部参加医保。(见表三)
(表三)2000年至2008年9月未结执行案件
低保及低保边缘案件为127件156人 城市 农村
未享低保
已参医保案件数 8件 119件 122件
127件人数 11人 145人 151人 156人
背景之三﹕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建
立涉诉困难人行救助机制提供了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依法治国的方略正逐步推进,法治环境有所改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快乐**的发展创新思路正在贯彻落实。当此机遇,**市市委、市政府高度关心和重视涉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就医等问题,市政府同意拨款50万
第四篇: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机制调研思考
1.政府医疗救助情况简介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打官司难、执行难被列为老百姓关心的十大热点问题之一。这说明执行难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最高决策层的关注。法院系统在执行难面前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为缓解执行难作了大量的探索,出台了不少的规则和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执行难问题仍尚未从根
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对部分处于贫困状态的申请执行人而言,虽赢了官司,但因法院裁判文书确定的赔偿数额长期得不到执行,使其本身困难的生活更为拮据,伤残病患更不易得到及时救治医疗。“**模式”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机制的创立,为破解这部分涉诉困难群体因执行不能所带来的突出问题、缓解执行压力,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新路子。
一、“**模式”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机制的产生背景
**市是云南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省列扶贫开发重点县(市)。全市142.62万人,有城镇贫困人口1.3万人,农村贫困人口36.8万人,其中农村低保纳入6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16.3。
背景之一﹕贫困申请执行人占未执结案件的四分之一,且呈不断增多趋势。
2000年至2008年9月,**市法院共有未执结案件501件,按照**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即农村人口人年均纯收入低于720元,城市非农户口人月均收入低于165元的标准,经入户调查或委托基层组织调查,其中有71件案件,占未执结案件的14.17%的申请执行人85人(其家庭成员236人)处于**市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线以下。按照低保标准1.5倍计算,最低生活保障线边缘(以下简称低保边缘),即以农村人口人年均纯收入低于
(表一)2000年至2008年9月未结执行案件为501件
案件数(含刑事案件)
申请执行人数
其家庭成员数(按每户四人算)
低保案件
71件(19)
85人
236人
低保边缘案件
56件(14)
71人
213人
合计
127件(33)
156人
449人
1080元,城市非农户口人月均收入低于248元的标准,经过执行干警排查,有56件案件,占未执结案件的11.18%的申请执行人71人(其家庭成员213人)处于低保边缘。处于低保以下和低保边缘的贫困申请执行人共计25.35%,占未执结案件的四分之一(见表一)。
按统计结果表明:未执结案件中贫困申请执行人在低保线以下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0年1件,2001年2件,2004年4件,2005年9件,2006年7件,2007年29件,2008年1-9月19件(见表二)。同时,从表中可看出,随着低保标准的提高及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纳入低保或拟纳入低保的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表二:未执结案件中贫困申请执行人在低保线以下人数
2000
200
1200
2200
3200
4200
52006
2007
2008
(1-9月)
案件数
1件
2件
0件
0件
4件
9件
7件
29件
19件
背景之二﹕执行不能中贫困申请执行人90%以上是农村人口,且有95%以上没有享受低保。
属城市人口的贫困申请执行人仅有8案11人占贫困申请执行人的7.05%,属农村人口的贫困申请执行人有119案145人占贫困申请执行人的92.95%。属农村人口的贫困申请执行人有119案145人占贫困申请执行人的92.95%。其中,享受低保的有5件5人仅占贫困申请执行人的3.2%,未享受低保的有122件151人占贫困申请执行人的96.79%;参加医保127件156人,即已全部参加医保。(见表三)
(表三)2000年至2008年9月未结执行案件
低保及低保边缘案件为127件156人
城市
农村
未享低保
已参医保
案件数
8件
119件
122件
127件
人数
11人
145人
151人
156人
背景之三﹕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建立涉诉困难人行救助机制提供了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依法治国的方略正逐步推进,法治环境有所改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快乐**的发展创新思路正在贯彻落实。当此机遇,**市市委、市政府高度关心和重视涉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就医等问题,市政府同意拨款50万
元,并在今后每一预算拨款20万元,重点解决那些生活无着落、医疗无保障的涉诉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问题以及涉诉困难群众的执行难问题,为设立执行救助金制度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背景之四﹕现行法律规定为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机制的实施留出了空间。
2007年10月28日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三条关于人民法院
裁定终结执行的第六项中规定 “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为人民法院消化未执行案件留下了空间和余地。未执结案件终结后,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申请执行人进行救助,能有效解决申请执行人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问题,既救助了涉诉弱势群体,又能有效缓解了执行难,并有利于减少涉诉信访案件,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此背景之下,云南省高级法院院长许前飞在**市调研时,敏锐的捕捉到了救助涉诉特困人员、缓解难的初步构想,提出在**市建立涉诉特困人员救助工作试点,涉诉特困人员救助的创意在火腿之乡诞生了。
二、建立涉诉特困人员救助与社会保障制度对接的可行性研究
在对执行不能而终结的案件的申请执行人和刑事案件被害人在低保线以下及低保边缘的人数、户数以及是否享受低保、参加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医保)及医疗救助情况等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以建立科学、可行、长效的救助机制为目的,逐一对相关执行案件进行了排查、统计与分析,探索了执行救助金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对接的可行性及办法,尝试建立由政府主导,法院参与,民政部门管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与民政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的,包含有刑事被害人救助内容的涉诉困难群体执行救助制度。
(一)与低保对接的可行性研究
1.政府民政低保救助情况简介
(1)从低保名额来看:农村因受名额限制只有三分之一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贫困人口享有最低生活保障,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贫困人口则没有名额限制。**市低于全国贫困人口年收入标准692元的人口共有19.6万人,占**总人口 142.62万人的13.74%,曲靖市每年分给**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口名额为5万人,全市每年用于农村低保救助的资金为240万元。2008年增加低保救助名额1万人,现共有6万名额,占**贫困人口总数的30.61%;农村贫困人口指标,由省级人民政府逐级向下级人民政府分配,**市根据曲靖市分配的名额,向各乡镇分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贫困人口没有名额限制
(2)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程序为:本人提出申请,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入户调查,符合条件的,张榜公布,向符合低保条件的低保户的家庭成员发给低保金领取证。
(3)发放标准和优抚待遇:由民政部门每人每月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属农村户口的每月发给人民币40元;属于城市非农户口的,对月收入不足人民币165元的,差多少补多少(见表四)。同时享受教育减免、就业帮助、医疗减免、住房资助、经商的工商税收减免、其他与生活直接相关的水电、燃煤(燃气)、广电等部门的扶持与优惠(凭所持低保证即可办理)。
表四:政府民政低保救助情况
低保标准
低保线人口
低保名额(农村)
农村救济金额(每人每月)
城镇救济金额(每人每月)
692元
19.6万人
6万人/年
40元
不足165元的,差多少补多少
(4)低保实行年审制度:保障对象下符合条件需继续保障的,应重新办理申请、审核、审批手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扶(抚)养人的保障对象除外。对复审不符合条件的,停止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由市民政局收回《低保金领取证》。
2.涉诉特困救助机制与低保的对接研究
(1)城市居民无需作为低保执行救助对象,因为城市非农户口的申请执行人不受名额限制,符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条件的,可以直接向所在地基层组织提出申请,按程序纳入低保,享受低保的优抚待遇,低保支出属财政预算支出,不占用人民法院执行救助金,故以下只需要考虑农村涉诉困难群体即可。
(2)与政府协调预留100人最低生活保障名额,将农村涉诉困难群体纳入低保,由案件申请执行人按照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程序进行申请,申请获准的,享受低保人员待遇。这部分同上也不占用人民法院执行救助金。
(3)对于以上名额仍不能解决的农村涉诉困难群体,从执行救助金中支出费用予以解决。
这部分属于民政部门因国家财力所限和资金不足所不能解决的农村涉诉困难群体,可以从执行救助金中支出费用予以解决。依托民政低保运作体系,除费用不是由国家民政而是由执行救助金中支出不同外,其申请、评定及发放标准完全与民政低保的相同,故可实现与民政低保的对接,并由此而建立涉诉困难群体执行救助制度的长效机制。
(表五)2000年至2008年9月未执结低保及低保边缘执行案件所需资金(年均农村)
案件
人数
救济标准
所需资金
低保
71件
85人
40元×12月
40800元
低保边缘
56件
71人
40元×12月
34080元
合计
74880元
如只救助低保线以下的71案85人,一年需资金40800元;如救助低保边缘的56案71人,需资金34080元,两项合计需资金74880元。
(4)从完善涉诉困难群体执行救助制度的角度出发,还需要对是刑事被害人,但却因没有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而没有进入执行程序的刑事被害人进行估算。这样加上前述对已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而未结执行的处于低保线以下和低保边缘案件127件中的33刑事案件,可以得出大概的需要救助的刑事被害人全数(见表一)。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部分刑事被害人因没有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院对其相关信息知之甚之,只有在公安部门还可查到部分信息,所以只能用模糊的推算方法,所得数据不尽准确,仅作为一种参考。
表六:有刑事被害人无民事执行内容的刑事案件、人数
**市年均刑事案件为581件
有刑事被害人无民事执行内容的刑事案件数约占三分之一
刑事被害人数(按每案平均约1.5人计算)
处于低保线下和低保边缘刑事被害人数约占289人的三分之一
救助标准(×12个月)
所需资金
193件
289人
96人
40元
46080元
**市法院近四年平均每年审理刑事案件581件,根据刑事审判庭法官日常审判经验,有三分之二刑事案件类型,如人身伤害、抢劫等的刑事被害人愿意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故由此推算约有三分之一的刑事被害人不愿意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也就是有刑事被害人无民事执行内容的刑事案件数约占三分之一有193件。多数刑事案件被害人有1-3人不等,按每案平均约1.5人,共有刑事被害人289人。经向当地统计部门了解没有准确数据,但大体全**市处于低保线下和低保边缘人群占按总人数的1/3,故由此推算289刑事被害人中约有三分之一的96人处在人口的1/3),约占96人,按农村救助标准40元计算,每年需要资金46080元。(见表六)
(二)涉诉特困人员救助与医疗保险对接的可行性研究
(1)无论农村和城镇医疗保险,均以个人事先缴费,参加医疗保险为前提,才可以按规定按不同自付比例进行报销医疗费用。且医疗费用的发生通常是不可预测、一次性和事后性的,即不会知道何时会患病,会需要多少钱,只有生病治疗完毕后才能知道。这样决定了对涉诉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只能一次性和事后性的。按规定,总的医疗费用除报销掉各种由国家负担的费用外,才产生自己应自付的费用,故医疗救助仅指的是对自付比例费用的救助。
(2)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已覆盖了绝大多数农村人口(95%以上)。作为全国农村医疗保险试点之一,**市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已覆盖了全市绝大多数农村人口(95%以上)。其投保方式为每年缴纳20元人民币投保,当因病到医院就诊时即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在乡镇卫生院、市级医院和本市范围以外就诊治疗的,分别核销保险费为实际医疗费的65%、55%和35%。普通病最高不超过15000元人民币,特殊病最高不超过20000元人民币。
(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已覆盖了绝大多数城镇人口(95%以上),且保险费标准略高于农村人口。基本做法是每人每年210元,由中央、省、市三级财政分别补助20元、50元和70元,个人缴费70元。起付标准按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确定,三、二和一级医院分别是600、400和200元,市外就医800元。在一个自然内,最高支付限额为15000元。自付比例为三、二和一级医院分别是45%、35%和20%。
2.医保与涉诉困难群体执行救助制度的对接研究
(1)农村涉诉困难群体无需作为执行救助对象,因为对无力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每人每年20元)的农村人口,在**市已形成由民政局代交的制度。
(2)极少数城镇人口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经协调不能争取由财政负担的,可从执行救助金中支出费用予以解决,由申请执行人向人民法院执行救助金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由执行救助金管理机构人员(可考虑为民政部门专门人员)从执行救助金中为申请执行人代交,将申请执行人纳入医疗保险对象。但因为**市城市医保正在启动,第一批医疗救助报销尚未开始,有关数据无法统计,故这部分人可能会占用执行救助金多少目前无法估算出来。
(3)考虑在现行医疗救助的基础上,对农村涉诉困难群体其个人承担的自付医疗费用用执行救助金给予适当救助医疗救助。
(表七)低保及低保边缘的申请执行人和无执行内容的低保及低保边缘的刑事被害人所需资金(年均农村)
案件
人数
救济标准
所需资金
低保和低保边缘
127件
156人
2626.62元
409752.72元
无执行内容的低保及低保边缘的刑事被害人
约64件
约96人
2626.62元
252155.52元
合计
661908.24元
如上所述在**市已形成由民政局代无力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每人每年20元)的农村人口交纳的制度,故农村人口大部分已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少数未纳入医保的农村涉诉贫困人员,纳入低保后医疗保险费即由民政代交而纳入医保,仍未纳入低保的,可以申请救助从救助金中代交。还可以患病后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医疗费用后,对余下的自付医疗费用,若基于涉诉困难群体的特殊困难情形,想考虑对其进行再次救助的,按卫生部门提供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受助金额为2626.62元计算,低保及低保边缘的申请执行人156和无执行内容的低保及低保边缘的刑事被害人96合计252人,每年需从执行救助金中支付医疗费费661908.24元。
还可以考虑不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受助金额为2626.62元进行再次医疗救助,而是该数额的一个比例数进行医疗救助,如60-80%,则所需要的总额也相应只有该总额的60-80%。
(三)执行救助金与民政大病大灾救助对接的可行性研究
1.大病救助
《**市农村特困户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实施细则(试行)》规定,大病救助的对象是指五保户和农村特困户因患大病(癌症、尿毒症、重症肝炎、糖尿病综合并发症)需要救助的家庭成员。救助标准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救助对象患大病后,符合规定的医疗费自付部分全年累计超过1000元的,可依本细则申请享受医疗救助,救助金额按照住院医疗费自付部分的50%支付,全年个人累计享受医疗费救助金额不超过2000元。**市每年用于大病救助的资金约20万元。
对符合以上条件的案件申请执行人,在民政救助后,可以申请从人民法院执行救助金中给予再次救助,人民法院执行救助金管理机构审查属实的,可适当批准给予人民法院执行救助金救助,比照民政救助金额计算,最高额约需资金20万元。
2.大灾救助
《**市农村民房火灾救助办法》对发生火灾受灾户给予500-2000元人民币及物资救济。《 **市地质灾害防止及救助实施方案》对受泥石流灾害房屋需要搬迁的,规定了市民政局给予4000元人民币救济及物资救济,**市每年用于大灾救助的资金约20万元。案件申请执行人遇到大灾的,可以申请从人民法院执行救助金中给予再次救助,人民法院执行救助金管理机构根据民政部门的审批依据,酌情发给救助金,比照民政这两大灾害救助金额计算,约需资金20万元。
(四)特殊情况下的救助研究
对于已经享受低保、医保和其他社会保险,或者已经由其他社会救济渠道进行了救济,但仍不足以解决问题,特别是因伤病致残、丧失劳动能力且生活无来源的案件申请执行人,有的因伤病欠下债务或有的因无生活来源,生活极为困难。对此类申请执行人很有必要使用执行救助金救助,将申请执行人依执行救助程序纳入低保和医疗救助体系内,将其家庭成员名单提交民政部门争取也纳入低保和医疗救助体系内,并酌情给予适当金额的救助金救助,解决申请执行人基本生活问题,以彰显司法为民的职能。经逐一排查,**市法院现有特殊情况救助案件13件,建议可考虑救助从几百元到5000元不等,特殊的可达10000元,若平均每件给予4000元救助,需资金52000元。
(五)救助年均所需资金数额按救助标准的高低不同大约在120万至60万之间。
(表八)**市涉诉执行救助年均所需资金
低保及低保边缘金额(含刑事被害人)
医保金额
(农村)
大病救助
大灾救助
特殊救助(含全部特殊情况救助案件13件)
合计
120960元
661908.24元
200000元
200000元
52000元
1234868.2元
备注
**市城市医保2008年启动,但第一批医疗救助包销尚未开始,有关数据无法统计
表中各救助项目,按上述与相关政府行政低保、医保和大病大灾救助相同救助标准计算,**市涉诉执行救助年均所需资金1234868.2元,这大约可视为所需要最高资金数额。若主要考虑涉诉执行救助的二次补充性,适当只按按相关政府救助标准的60-80%计算,取中间70%计算则需要864407.74元。若主要考虑涉诉执行救助资金的资金局限,也可只按按相关政府救助标准的50%计算,则需要617434.1元。
三、“**模式”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机制的巩固与完善
任何一项新生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和逐步发展完善成熟的过程,针对实际运行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对“**模式”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机制进行了巩固与完善。
(一)建立执行救助机制的长效性机制
目前涉诉特殊困难群体执行救助制度尚缺乏较高层级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规范性文件,执行救助机制的长效性缺乏根本保障。从执行救助的社会救助补充功能来看,执行救助机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延伸和补充,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健全,执行救助制度的发展趋势必然要向社会保障制度并轨,逐步被社会保障制度所吸收,最终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这是执行救助机制的最终归宿。推动较高层级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实施,以国家立法的形式从宏观上将涉诉特殊困难群体救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执行救助机制的长效性提供可靠的法律法规保障,是解决涉诉弱势群体问题的根本办法。作为推进此项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市法院将进一步完善救助机制,对穷尽执行手段,符合救助条件的有一个救助一个,符合纳入低保、医保条件的,有一个纳入一个,使此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二)建立稳固的执行救助资金来源
执行救助金来源的稳定性是制约救助金长效机制的决定性因素,要使执行救助基金成为“不竭之水”,就必须建立健全执行救助基金长效机制。第一,适当增加财政预算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第二,拓宽救助金的募集渠道,广泛宣传和呼吁,动员全社会关爱涉诉特殊困难群体,广开资金募集渠道募集资金。第三,制定盈余资金使用增资管理机制,建立稳健经营投资增效的管理模式。可以委托投资机构投资开发风险小、收益稳定的产业,提高资金效益。
(三)落实执行救助的公平公正公开
公平、公正是执行救助机制的终极价值,如果丧失了公平、公正,抑或在救助中产生新的不公,那就丧失了这项机制存在的前提。**市在《涉诉特殊困难群体执行救助金的实施意见》和《涉特殊困难群体执行救助金管理办法》两个规范性文件中,明确了涉诉特殊困难群体执行救助对象,同时在《涉特殊困难群体执行救助金管理办法》制定了一套救助规范的程序,是救助工作开展的公正、公平的根本保障。要强化对执行救助的公平公正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认识,严格执行救助的对象、条件和程序,明确公平公正救助责任:第一,明确执行救助责任追究机制,对执行救助瑕疵进行追究,按照执行救助相关规定落实救助责任;第二,建立长效审计监督机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并公布检查和审计结果;接受社会监督,救助前公布救助申请人名单及基本情况,并定期公布救助工作开展和资金使用情况,建立救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让执行救助工作在阳光下运作。
四、“**模式”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机制的主要做法
(一)以逐一案件摸底调研作准备。
深入调研,摸清底子,做好可行性研究和充分的论证是工作启动的重要前提。2008年7月起,我院开始对建立执行救助机制进行前期调研。如前所述,全面深入细致的调研,为涉诉特困人员救助与社会保障制度对接提出了可行方案,为《**市涉诉特殊困难群体执行救助金的实施意见》和《**市涉诉特殊困难群体执行救助金管理办法》的出台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二)以政府救助、法院推动作思路。
救助机制的创建与落实,政府主导是关键。但在整个推进过程中,虽然是以政府为主导,但我们自始至终把它当作法院自己的事情来办理,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汇报,**市委、市人民政府及时召集相关部门召开工作会议,将我们在助推过程中不能办的、办不了的事情,由政府安排部署,并督促落实过问,确保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我们形成了政府和法院各自发挥职能作用、政府唱主角、法院来助推的“政府主导、法院推动机制”。
(三)以党委、政府领导重视作后盾。
**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救助试点工作,及时召开市政府专题常务会议进行研究,成立了市人民政府市长任组长,市政法委书记、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市法院院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涉诉特殊困难群体执行救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执行救助金管委会,由政府副市长担任组长,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在法院执行局,并建立健全制度。这样一来,我们有了信心,有了勇气,有了坚强的后盾。
(四)以与民政、医保部门沟通协调促运作。
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机制是在现行社会救助框架下,借助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对现行救助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它涉及政府多个职能部门,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推进中,不可避免地要与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部门进行衔接和沟通。没有这些部门的积极支持与配合,这项工作难以运作。因此,一方面我们积极推动市政府来主导,另一方面与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构建了执行救助与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应的对接机制,从而形成了财政、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共同参与、全面协调统一、各部门全力支持与配合的“各部门参与机制”。
(五)以财政预算、社会筹集资金作保障。
对资金的筹集,我们把握“政府主导、法院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原则。一是**市政府2008年首拨50万元作为该项工作的启动资金,并自2009年起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0万元注入。二是资金募集围绕“内外结合,外部为主”的协调联系募集捐助方式,率先调动我们干警积极捐助,做好推动;同时,发动各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开展资金募集活动。2009年1月12日,由**市政府主办的“**市涉诉特困群体救助金募集大会”在我院顺利召开,向社会募集到817100元的救助资金。通过这些工作的探索开展,形成了政府拨付与社会募集相结合的“救助金注入机制”。
(六)以与社会保障制度对接作桥梁。
一是已经纳入低保、医保的救助对象,继续享受低保、医保待遇;二是未纳入低保的争取民政纳入低保,享受低保待遇;三是未参加医保、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无力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农村户口或城镇人口,争取由市民政局或三级财政负担代缴,纳入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或城镇医保,未争取到的,从救助金中代缴,将其纳入医保;四是对因患大病在享受医保和民政大病救助后仍有特殊困难的进行救助;对因火灾、泥石流等大灾经民政大灾救助后仍有特殊困难的进行救助;五是对于已经享受低保、医保或者已经其他社会救济,但仍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如丧失劳动能力且生活无来源的,可以申请救助。
(七)以明确救助对象、严格审批、社会监督作规范。
救助对象是有终结裁定书、穷尽了各种执行手段、有居住地乡(镇、街道)出具了低保或低保边缘证明的、确有特殊困难的申请执行人。程序上由他们自愿向管委会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管委会办公室审查后提出救助报告和救助金发放建议书,报管委会决定,经管委会主任签批,管委会办公室根据管委会的决定发出执行救助通知书,通知民政部门和有关部门依照程序办理救助。同时,强化痕迹管理,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定期公布救助工作开展情况和救助金使用情况,扩大执行救助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社会监督机制”。
第五篇:涉诉信访
“三个至上”在法院信访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信访接待是处理群众信访,是基层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法院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窗口。法院信访工作的开展,对整个法院工作的全面开展,树立法院和法官良好社会形象有很大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针对当前基层法院信访不断,特别是法官在接待信访当事人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结合实际,谈谈几点想法。
一、基层法院信访接待人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接待工作不仅是个特殊的岗位,还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岗位。接待工作是倾听群众呼声,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信访者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他们的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等都不同,反映的问题也是各个方面的都有,这就要求接待人员必须相当熟悉法律知识和必备的工做到能针对信访所反映的问题作出准确处理,并能正确地给信访者指路,牵线搭桥以及做好息诉罢访工作。此外,接待人员还必须具备相当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熟悉当地风俗民情及相关部门的情况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面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国内外形势的新考验,人民法院必须始终坚持“三个至上”重要指导思想,真正做到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要
按照“三个至上”的要求,认真思考、法院信访工作,使法院的信访工作更加有利于推进党的事业,更加有利于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加有利于正确贯彻执行宪法法律,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现人民法院信访工作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是人民法院信访工作创新制度机制、实现法院信访工作的顺利完成。瓦市法院立案二庭在院党组及庭室领导的组织学习过程中,对“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深入地学习,从中总结出信访工作人员对信访工作要做到“三心”。
一、记录、解释要细心。记录就是要把来访人陈述的问题,提出的要求及理由简明扼要地记录在《来访登记表》上,记录时要细心,力求详细、清楚、准确、有选择、有重点,关键的地方要尽量详细。记录完后,要给信访人按有关规定作出答复。
二、听取来访人意见时要耐心。很多来访者来访时,由于事先没有充分的准备,或者准备了到法院有些紧张,语言组织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我们要耐心地听他们诉说,不能表现出不耐烦或者催促他们快说。有些来访人性格暴躁,情绪激动,心理气愤,加上他们对法律政策不是很了解,态度可能不是很好,对于这些人我们更是要耐心一点,多换位思考。
三、对待上访人感情上要有爱心。信访工作就是要做人的工作,人与人之间有感情就容易沟通,沟通了才会产生信任。有些信访案件,其中很多问题并不大,有的信访人是为了争一个道理,讨个说法而来,有些问题是依法按政策处理的,但是有些群众是一时想不通,不理解而来的,这时我们要设身处地为来访人着想,带着爱护人民的感情去做信访工作,群众很容易接受,息诉罢访就有可能实现。
三、在接待来访人员时要突出“情”“冷”“诚”“稳”四个字
一是接访时突出一个“情”字。要以热情送温暖的方式接待来访群众,强调突出一个“情”字,使来访者有一个较为放松的环境,感受到司法人文关怀。要树立首问责任制的思想理念和心理准备,耐心、仔细回答来信来访提出的问题,力求体现“构建和谐新灵山”的要求,特别注重涉及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案件的处理。对于生活和行动特别困难孤寡老人,立案、信访人员还应主动进行帮助和精神慰藉。
二是处访时突出一个“冷”字。立案、信访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面对不讲理又无理取闹的来访人员,立案、信访人员处访时要突出一个“冷”字,注重文明接待,理智、冷静、正确地处理,及时缓解来访人员的情绪,并对其进行法制宣传工作,耐心劝告和释明有关法律规定,使其了解应
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纠纷,相信法院会依法处理案件,从而促使上访人员息访息诉。
三是对缠访户突出一个“诚”字。在处理一些老上访户的问题上,要突出一个“诚”字,坚持耐心听他们的诉说、端茶送水、嘘寒问暖,细心了解他们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引导和提供法律咨询,力求将这些老上访人员稳定在基层。
四是为社会安定突出一个“稳”字。在处理信访案件时,要从大局考虑,突出一个“稳”字。如婚姻家庭纠、邻里纠纷和劳动争议案件,由于这些案件的当事人思想情绪都比较激动,因此,要耐心做好思想说服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化解他们的情绪,促使夫妻、邻里和睦,社会稳定和谐。
四、接待人员要重视、处理好“三访”问题
1、重视信访老户上访问题的处理。要详细了解他们信访的起因和要求的变化及期间上访老户的思想变化,全面具体分析其理由是否充分,要求是否合理,并剖析法院对上访老户问题的处理过程,处理依据是什么,是否合法等等,针对性分析,摸清症结,对症下药,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要把解决信访老户的实际问题同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杜绝矛盾上推下卸或久拖不决,从而达到息诉罢访。
2、高度重视集体上访的处理。由于集体上访涉及人数规模大,处理难度是比较大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更要做到高度重视。坚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观不可激”的原则,努力缓解矛盾、化解矛盾,避免事态扩大酿成事端。重点要做好组织者的工作,促使他们在群众中起好的影响,并通过他们做好随访者的思想工作。对随访者要向他们讲清法律,讲清政策,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暂时缓解矛盾而做无原则的让步和迁就,更不能乱开口,胡开口。该批评的要敢于批评,该教育的要敢于教育。
3、及时稳妥处理告急访。由于告急访突发性较大,如不及时解决,矛盾随时可能激化,容易引起较为恶劣的暴力事件,所以这类上访必须及时稳妥处理。对于这类来访者,其心理负担较重,言辞很是偏激,此时候接待人员要热情接待,态度和蔼可亲,语言文明,尽量消除对方敌对情绪,使他们相信法院能秉公执法,处理好事情,待他们情绪稳定后,慢慢引导来访人讲出事情的详细经过,弄清来访人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好矛盾的症结。不管来访人反映的事情是否属于法院管辖,都必须做好以上工作。然后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防患于未然。
基层是信访问题产生的源头,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信访最终就是要解决问题。因此,基层法院务必要做好信访工
作,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为群众解决实际需要解决的且是我们法院能办到的事情,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
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
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