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诉信访中司法救助制度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9-05-13 03:1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涉诉信访中司法救助制度的几个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涉诉信访中司法救助制度的几个问题》。

第一篇:涉诉信访中司法救助制度的几个问题

涉诉信访中司法救助的几个问题探讨

众所周知,不少涉诉信访问题的化解最终是通过法院筹集和协调司法救助金的方式得以解决,即使对于一部分已经终结的信访件,法院在降低维稳压力和出于保护司法公信力的层面仍会积极寻求化解的方案(事实也证明经过长期努力设计的终结制度所能带来的效果极其有限)。长期以来,法院涉诉信访对内对外都形成了“用钱摆平”、“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解决”的固有印象,好像只要救助金经过博弈,最后谈拢才是涉诉信访化解的出路,才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涉诉信访中的司法救助可以存在,但必须“正名”,必须和其他民政部门等救助区别开来。2005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规定,“当事人符合本规定第二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救助。”归纳起来还是很宽泛的,主要包括生活困难者、弱势群体者、涉案标的为追缴社保金、抚养费等特殊者。当然,笔者认为这里的当事人必须是经过法院裁判应当享有一定权利者,或者说因为法律和政策的变动,一些诉求法院无法解决,其他部门也无法解决,如社保金的问题者。概况起来,我们实际操作中涉诉信访救助的对象应当是:涉法涉诉案件当事人不服处理决定长期信访,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的合理性且发生严重的生活困难,其他社会救助措施又难以落实,信访人愿意接受救助,决定息诉罢访并签订息诉罢访保证书的。

笔者认为涉诉信访中的司法救助应当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一次救助原则。在审判和执行阶段司法救助要进行分辨,一般在审判阶段的减免诉讼费和案件生效后的司法救助应当可以同时享受,属于不同性质,但是在执行阶段得到司法救助扔不断申诉的,原则上应当不予受理。

2、兜底性原则。司法救助仍应当体现司法的兜底性,是在其他民政部门无法提供解决或者社会救助措施难以到位的情况下,法院协调司法救助基金进行救助。对于执行类案件,恢复执行条件的,应当追回救助款项,或者建立法院追偿制度。

3、有限原则,法院不应当为了筹集资金而到处“化缘”,一些大诉求案件,或者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案件、政策原因造成的信访问题,处理难度较大的,应当通过“政法委”、“人大”等解决,法院的司法救助应当控制在5万元左右幅度。

4、相对明确原则。因为涉诉信访案件的个案性特点,在界定“生活困难”、“诉求合理性”等标准时必然存在一定障碍,如果采取数字化评判的标准仍存在不少不合理之处。目前从涉诉信访处理案件的类型来看,笔者建议对涉诉信访案件司法救助资金适用范围主要集中在:涉及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和执行案件。一般由交通、医疗、工伤、产品责任等事故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受害人因被告无力赔偿且生活严重困难的,才可以申请。劳动者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社会保险金、养老金等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其他救济未能解决,本人生活严重困难的,才可以申请。

目前宝山法院正在进行司法改革试点,接下来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司法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必然涉及到财政问题,那么以前“高院给一点、区里要一点、自己出一点”的司法救助格局势必会改变,考虑到涉诉信访司法救助的特性,我们认为司法救助应当纳入法院系统内预算为主,区层面配套为辅,救助资金不应包括社会捐赠和民政部门救济资金。民政部门或者社会救济可以解决信访人诉求的,应当不再启动司法救助程序。信访人在获得相当利益后,仍闹访者,视情况追回救助款,严重扰乱司法秩序的,追究行政和刑事责任。

目前,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等都出台了《涉诉信访案件司法救助办法(试行)》,对涉法涉诉救助资金的性质、来源、基本原则、适用范围等相关事项提出了明确要求。上海虽然有关于司法救助的政策规定,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司法救助专项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司法救助资金流程管理办法》等,但都是规定了司法救助资金的审批程序,对司法救助符合标准等存在空白,亟需完善。一旦完善了准入门槛,应该在严格、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加快审批程序,甚至简化审批程序,而不是人为制造障碍。另外,笔者认为对于因为司法救助到位而息诉罢访的案例应当宣传,而充分让信访者和社会舆论了解,司法救助体现的“法律之外、情理之中”的基本精神,而非“会叫的孩子有奶吃”,助长缠访闹访。

第二篇:涉诉信访问题管见

现阶段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之管见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渐显露,并以案件形式进入诉讼渠道,导致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大量增加,今年以来,济南市是全省进京访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长治久安。信访问题作为“天下第一难,天下第一烦”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从各级党政机关到各级司法部门,不能不说是“煞费苦心”,不能不说是“工作艰辛”,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规章、办法应该说比较全面和新颖,也起到了一些作用,但仍然未能阻挡信访上行的势头,且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多发性、关联性、复杂性进一步增强。情况说明:研究探索新形势下解决涉法涉诉信访的方法,建立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推动此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前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特点

信访是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加强与群众沟通联系的重要窗口,是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重要渠道。2004年以来,全国政法机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组织开展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集中排查化解工作,解决了一大批历史积案,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当前,1

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涉法涉诉信访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诉讼与信访交织,涉法涉诉信访上行趋势明显,少数群众“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弃法转访”等问题突出。

2、有的基层政法单位工作不细致,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原案错误和重大瑕疵,不能统筹解决信访群众的法律问题、思想问题、民生问题、案结事不了。

3、有的地方突破政策法律底线,简单地“花钱买平安”,引发新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

4、有的涉法涉诉信访群众采取越级访、非正常访、缠访闹访等方式表达诉求,致使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而不结”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损害司法权威,影响社会秩序,不利于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涉法涉诉信访形成的原因

除历史和政治体制因素外,引发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因素:

信访人方面:

1、公民法律意识增强,但法律知识不足,一些群众自认为法律程序对解决他的问题不利时,就会信“访”而不信“法”;

2、信访人对法律的理解及对事实的认识有偏差,主要是案件的客观事实与法律能认定的事实存在差异不能理解;

3、受新闻媒体和舆论传媒的误导;

4、部分当事人心理扭曲,一但自认为自己“委屈”了,就要求上级保护,进而上访申冤;

5、信访人信访目的不纯,有些信访人并非对司法机关处理不服,而是提出无理要求,试图通过信访得到补偿,以解决自己或家庭的经济问题。

在众多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中,绝大多数当事人宁愿“信访”,也不“信法”。这些人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是受传统法治思想影响,遇事便效仿古人告“御状”,试图迫使党委、人大、政府介入,干预执法部门依法办事。另一类是认为诉讼程序复杂、成本高,而信访途径比诉讼程序简单、快捷、成本低。还有一类纯属无理缠访闹访,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认识,认为只要取闹就会给领导施压,解决个人的不正当利益。总之,就信访人方面的因素而言,法制意识淡薄是产生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根本原因。

执法方面:

1、从当前的司法体制看,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还没有完全确立,有些行政领导对审理案件打招呼,干扰法官独立、秉公办案;

2、案件该立未立,立案后久审不决,判决后久执不结,公平正义未能及时兑现;

3、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评判标准不一,审判的某些环节上存在的内部规定,民众不了解,使得当事人对法院公正的裁决有误解;

4、受政绩考核测评影响,有些司法机关不能正视和纠正自身和下级机关办案的错误,一味姑息迁就,案件将错就错;

5、司法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不高,案件审理质量有瑕疵;

6、司法人员失于判断、惑于财色、迫于权利办金钱、关系、人情案,导致当事人告状申诉无门、诉讼成本加大、权利长期未能实现;

7、现行法律程序限制了部分权益人的权利(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取消了死亡赔偿金);

8、没有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推脱敷衍,导致上访升级,直至聚集到中央。

近年来,为确保严肃公正司法,各有关部门自上而下都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监督机制,但部分机制监督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加

上个别执法人员服务意识、公仆意识不强,在执法过程中,办“人情案”、“关系案”。同时因个别案件久拖不决、久侦未破以及执行难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使得少数当事人一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造成当事人心理失衡,自然引发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监督乏力,执法不公是产生涉法涉诉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涉法涉诉信访的制度困局

信访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保持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现实中主要是为自认为权益受到侵害的民众提供寻求救济的一种渠道。提供救济固然是好的,但信访制度本身存在着缺陷:信访人员所控告的对象多为直接管理他们的政府机关,他们已经不信任这些机关了,为寻求救济,倾向于越级上访。接访的上级机关通常又没有向这些民众直接提供救济的渠道,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又把民众的信访转回民众控告的那级政府,导致问题很难解决,于是就此产生了“老上访户”,产生了频繁的越级上访,甚至还引发了高层政府要求基层政府大接访,基层政府想方设法“大截访”的现象。

尽管1996年施行的《信访条例》及其2005年的修订版均未在宪法的意义上提及信访权,使其权利位阶和效力问题被边缘化,甚至隐身于非法律的层面,但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与检举权等一系列权利在内的信访权毫无疑问来源于宪法。信访作为我国特有的制度和社会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窗口,清晰和直观地反映着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在其产生之初,因其他救济制度较为缺乏,这样一项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应当说确实发挥了重要的解纷作

用。在当下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期,贫富悬殊加大、社会不公导致矛盾冲突频发,涉法涉诉信访数量一直居高不下。此类信访不仅打破了司法救济的最终性,使处于法治进程中的我国始终被蒙上一层人治的色彩,而且因处访机构众多、效率低下、处访程序失范、救济成本高昂等屡遭诟病。信访制度似乎陷入了一个难解的困局。

(一)启动法外公权,人治色彩浓厚

《信访条例》中所规范的信访是一种兼具行政监督和行政救济功能的补充性制度,该制度被认为“是一项脱胎于东方传统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参与、行政监督和权利救济制度”,其所倚重的是行政而非司法权力。目前对宪法权利的实效性救济,在较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行政救济的手段,包括行政复议、行政仲裁以及信访等途径。作为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信访类型,大量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内容是针对终审生效的法院判决,甚至案件自诉至法院伊始,诉讼当事人即上访要求党政机关监督法院作出公正的司法判决。换言之,只要对法院的判决不满,当事人就可以通过信访启动某种更高的权力来否定对自己不利的判决,司法不再是权利救济的最后一道防线。本应是一种柔性辅助制度的信访,事实上却与其他主要救济制度分庭抗礼,成为“最后一种救济方式,而且被视为优于其他行政救济甚至国家司法救济”。

(二)信访机构众多,处访效率低下

依据《信访条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相关职能部门,均设有自己的信访机构,信访机构过多过杂,信访事项也几乎

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由于权限小,几乎没有被赋予什么实际的处理权限,在现行体制下,信访机构处境尴尬,看起来什么事情都要管,实际上很多事情都管不了,诸机构之间并无行政隶属关系,也不存在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与协调的机构。因受访事项常常互有交叉,相互推诿、敷衍或拖延的情况在接访过程中并不鲜见,导致信访人徒劳地奔波于各种不同的信访机构之间,严重影响了信访事项的解决效率和解决质量,损害了行政权威。信访机构所起的作用更像是一个信息中转站,问题的最终处理仍取决于批转对象(相关部门的领导或下级政府的党政领导)和上呈对象(上级党政领导),而不少地方的党政领导对于信访部门的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显然会降低信访事项的解决效率与解决质量,容易使矛盾久拖不决以致激化。

(三)处访程序失范,访民心愿难遂

信访制度本身在程序上存在诸多问题,如欠缺关于听证的统一具体的程序规定,欠缺明确的、稳定的处访规则,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衔接力度不足,立案与答复均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或非程序性等等,致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能有效保障访民的权益,且因实践中争议反复被同一个机关或者几个机关审查处理,降低了解纷效率,又极大地浪费了行政资源。依据《信访条例》之规定,信访机关仅享有督促行政机关办理信访事项的权力而无权直接办案或干涉办案,在接受行政投诉后,只能将有关争议转交其他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进行处理,而这一机关有可能正是作出行政决定的原处理机关。于是,大多

数信访问题最终还是返回当地政府部门处理,访民无法通过信访得到接访部门的实际救助。而在目前我国行政权力强大、内部监督乏力、外部制约缺乏的环境下,行政机关自我纠错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访民试图借助信访制度使案件得到行政领导的特别批示以获取救济的愿望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一个单方的美好愿望而已。

(四)政绩考核加大救济成本

实际上,即便是这样一种不完全的、并不具有太大实效性的救济途径,对访民而言也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靠近。各级政府现在一般规定有上访指标,信访量被纳入政绩考核范围,作为地方政府一个重要的政绩考评指标,突破该指标就要在基层政绩考评中扣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为了降低上访率以提升政绩,地方政府对民众的上访尤其是越级上访如临大敌,不仅不把这种上访视为民众的一项权利,对上访者反映的问题予以重视,反而还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手段进行阻挠和压制,甚至不惜动用公权力、动用暴力对上访者进行围追堵截,使“截访”、“拦访”成为普遍现象,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行政成本,而且造成公民与政府的对立,对政府的威信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四、解决当前涉法涉诉问题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完善信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这为做好新时期的涉法涉诉

信访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民众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愿望和期待,是时代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保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修改了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强化了审判监督、检察监督职能,完善了申请再审程序,规范了申诉信访行为,为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把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纳入法治轨道。

1、构建“大信访”工作格局。各级政法部门要紧紧依靠党委和政府,加强与党委、人大、政府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要把涉法涉信访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议事议程,建立和健全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处置机制。由政法委牵头,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政法部门组成和律师参与的“一站式”联合接待涉法涉诉来访群众的专门场所,主要任务是接待来访,听取诉求,解答和解决涉法涉诉相关问题,提供相关法律咨询。

2、畅通两大渠道。一是畅通信访信息渠道。要按照“宜疏不宜堵、宜顺不宜激”的原则,广开言路,畅通信访信息渠道。坚持政法机关领导接访制度,采取热线电话、网上信访、开通“绿色通道”等措施,健全“信、访、网、电”一体化的接访网络,搭建干群互动交流新平台。二是畅通排忧解难渠道。对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要因情施策,着力解决。对部门职责范围内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按照“归口办理”的原则,落实责任,明确解决问题时限,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事人的正当需求;对“无口可归”或“多口难归”的信访案件,实行分

管领导包案,全程督办,以确保一名领导管到底,一个问题解决到底。

3、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在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全面建立执法人员执法档案,健全执法办案质量考评机制,完善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个别不作为、乱作为及执法显失公正、群众意见较大的执法人员要严肃处理、决不护短。同时不断加强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文明执法,依法办事。

4、创新工作机制,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按照“解决矛盾纠纷,确保一方平安”的工作目标,有效整合公检法司、信访、工青妇等部门资源,建立相互协调、多方配合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及时化解矛盾冲突及其他暴力纷争。把涉及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政法部门依法处理。针对当事人普遍存在“信访不信法”的现象,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司法程序机制,引导当事人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信访问题。

5、依法严肃处理违法上访行为。依法规范上访行为,引导上访人员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对违法上访的,对无理取闹,无理缠访和煽动闹事的上访人员,经教育劝导无效的,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处置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坚决予以严厉打击,有效遏制各种违法上访和无理缠访的现象。

第三篇:涉诉信访

“三个至上”在法院信访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信访接待是处理群众信访,是基层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法院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窗口。法院信访工作的开展,对整个法院工作的全面开展,树立法院和法官良好社会形象有很大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针对当前基层法院信访不断,特别是法官在接待信访当事人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结合实际,谈谈几点想法。

一、基层法院信访接待人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接待工作不仅是个特殊的岗位,还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岗位。接待工作是倾听群众呼声,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信访者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他们的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等都不同,反映的问题也是各个方面的都有,这就要求接待人员必须相当熟悉法律知识和必备的工做到能针对信访所反映的问题作出准确处理,并能正确地给信访者指路,牵线搭桥以及做好息诉罢访工作。此外,接待人员还必须具备相当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熟悉当地风俗民情及相关部门的情况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面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国内外形势的新考验,人民法院必须始终坚持“三个至上”重要指导思想,真正做到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要

按照“三个至上”的要求,认真思考、法院信访工作,使法院的信访工作更加有利于推进党的事业,更加有利于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加有利于正确贯彻执行宪法法律,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现人民法院信访工作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是人民法院信访工作创新制度机制、实现法院信访工作的顺利完成。瓦市法院立案二庭在院党组及庭室领导的组织学习过程中,对“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深入地学习,从中总结出信访工作人员对信访工作要做到“三心”。

一、记录、解释要细心。记录就是要把来访人陈述的问题,提出的要求及理由简明扼要地记录在《来访登记表》上,记录时要细心,力求详细、清楚、准确、有选择、有重点,关键的地方要尽量详细。记录完后,要给信访人按有关规定作出答复。

二、听取来访人意见时要耐心。很多来访者来访时,由于事先没有充分的准备,或者准备了到法院有些紧张,语言组织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我们要耐心地听他们诉说,不能表现出不耐烦或者催促他们快说。有些来访人性格暴躁,情绪激动,心理气愤,加上他们对法律政策不是很了解,态度可能不是很好,对于这些人我们更是要耐心一点,多换位思考。

三、对待上访人感情上要有爱心。信访工作就是要做人的工作,人与人之间有感情就容易沟通,沟通了才会产生信任。有些信访案件,其中很多问题并不大,有的信访人是为了争一个道理,讨个说法而来,有些问题是依法按政策处理的,但是有些群众是一时想不通,不理解而来的,这时我们要设身处地为来访人着想,带着爱护人民的感情去做信访工作,群众很容易接受,息诉罢访就有可能实现。

三、在接待来访人员时要突出“情”“冷”“诚”“稳”四个字

一是接访时突出一个“情”字。要以热情送温暖的方式接待来访群众,强调突出一个“情”字,使来访者有一个较为放松的环境,感受到司法人文关怀。要树立首问责任制的思想理念和心理准备,耐心、仔细回答来信来访提出的问题,力求体现“构建和谐新灵山”的要求,特别注重涉及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案件的处理。对于生活和行动特别困难孤寡老人,立案、信访人员还应主动进行帮助和精神慰藉。

二是处访时突出一个“冷”字。立案、信访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面对不讲理又无理取闹的来访人员,立案、信访人员处访时要突出一个“冷”字,注重文明接待,理智、冷静、正确地处理,及时缓解来访人员的情绪,并对其进行法制宣传工作,耐心劝告和释明有关法律规定,使其了解应

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纠纷,相信法院会依法处理案件,从而促使上访人员息访息诉。

三是对缠访户突出一个“诚”字。在处理一些老上访户的问题上,要突出一个“诚”字,坚持耐心听他们的诉说、端茶送水、嘘寒问暖,细心了解他们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引导和提供法律咨询,力求将这些老上访人员稳定在基层。

四是为社会安定突出一个“稳”字。在处理信访案件时,要从大局考虑,突出一个“稳”字。如婚姻家庭纠、邻里纠纷和劳动争议案件,由于这些案件的当事人思想情绪都比较激动,因此,要耐心做好思想说服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化解他们的情绪,促使夫妻、邻里和睦,社会稳定和谐。

四、接待人员要重视、处理好“三访”问题

1、重视信访老户上访问题的处理。要详细了解他们信访的起因和要求的变化及期间上访老户的思想变化,全面具体分析其理由是否充分,要求是否合理,并剖析法院对上访老户问题的处理过程,处理依据是什么,是否合法等等,针对性分析,摸清症结,对症下药,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要把解决信访老户的实际问题同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杜绝矛盾上推下卸或久拖不决,从而达到息诉罢访。

2、高度重视集体上访的处理。由于集体上访涉及人数规模大,处理难度是比较大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更要做到高度重视。坚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观不可激”的原则,努力缓解矛盾、化解矛盾,避免事态扩大酿成事端。重点要做好组织者的工作,促使他们在群众中起好的影响,并通过他们做好随访者的思想工作。对随访者要向他们讲清法律,讲清政策,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暂时缓解矛盾而做无原则的让步和迁就,更不能乱开口,胡开口。该批评的要敢于批评,该教育的要敢于教育。

3、及时稳妥处理告急访。由于告急访突发性较大,如不及时解决,矛盾随时可能激化,容易引起较为恶劣的暴力事件,所以这类上访必须及时稳妥处理。对于这类来访者,其心理负担较重,言辞很是偏激,此时候接待人员要热情接待,态度和蔼可亲,语言文明,尽量消除对方敌对情绪,使他们相信法院能秉公执法,处理好事情,待他们情绪稳定后,慢慢引导来访人讲出事情的详细经过,弄清来访人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好矛盾的症结。不管来访人反映的事情是否属于法院管辖,都必须做好以上工作。然后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防患于未然。

基层是信访问题产生的源头,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信访最终就是要解决问题。因此,基层法院务必要做好信访工

作,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为群众解决实际需要解决的且是我们法院能办到的事情,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

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

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四篇:正确对待涉法涉诉信访问题

正确对待涉法涉诉信访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10-01-29 18:24:00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窗口】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渐显露,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大量增加,进京访、越级访、群体访、重复访大量上升,这不仅增加了上访群众的精神物质负担,还严重影响了各级国家机关正常工作秩序,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影响社会稳定,严重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处理解决涉法涉诉信访的方法,建立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推动此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提高对涉法涉诉信访的认识是关键,认识问题不解决,是搞不好这项工作的。

当前社会上对待信访的几种认识:

一、对信访的认同。认为信访是正当的、合法的,应当给予支持。持此观点的一般是个体,即信访者和普通公民,也有一些是认为自己解决不了具体事务的工作人员。

二、对信访的不认同。认为信访问题是个困局,将信访高发事态归之于群众的觉悟,抱怨群众“觉悟低、素质低”,“胡搅蛮缠”,把信访群众看成是刁民,将信访问题看成是刁问题,认为信访是破坏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持此观点的一般是国家机关及个别工作人员,尤其是负有消除信访发生或解决信访问题而面临问责的部分官员或信访工作人员。

三、认为信访是封建残余。将当前的上访、信访看成封建社会的拦轿申冤一样,认为是现代法治社会的耻辱,表达出一种无奈、愤懑和指责。持此种观点的一般是局外人。

法院面临信访问题的尴尬

近日,最高法院沈德咏副院长针对法院执行工作要求,各级法院要建立有效的执行信访处理机制,对重大信访或重复信访案件一律实行公开听证,畅通当事人与执行法官的联系,做好案件执行的答复和释明工作。这个表态对促进执行工作的效果应该说颇有意义,不过在此之外,法院通常还忙着接待涉及案件审判的信访,这是否合理?

信访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保持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现实中主要是为自认为权益受到侵害的民众提供寻求救济的一种渠道。提供救济固然是好的,但信访制度本身存在着缺陷:信访人员所控告的对象多为直接管理他们的政府机关,他们已经不信任这些机关了,为寻求救济,倾向于越级上访。接访的上级机关通常又没有向这些民众直接提供救济的渠道,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又把民众的信访转回民众控告的那级政府,导致问题很难解决,于是就此产生了“老上访户”,产生了频繁的越级上访。还引发了高层政府要求基层政府大接访,基层政府想方设法“大截访”的现象。

如果说其他政府机关陷于信访的怪圈还情有可原,但法院应当没有理由陷入信访的困境。众所周知,处理社会矛盾可以有多种渠道,但司法程序应该是处理社会矛盾的最后屏障,法院本身就是向民众提供救济的场所,而且,古往今来,法院通常被认为是在和平秩序下民众寻求救济的最后场所。法院的公开审判程序,也给双方充份的、公开的辩论机会,法官也是按照法律作出裁判,更重要的是法院体系有上诉、申诉机制,从理论上讲,终审法院的裁判应当是最终的处理意见。从这个意义上讲,法院应当比信访更可靠,人们应当是在信访无效之后才到法院寻求救济。可实际情况是,社会上的各种矛盾集中到法院,法院依法裁判后,却成为信访的对象,这样一来,法院与信访之间就构成了一种奇怪的关系,法院的判决不是终局的,相反,人们在法院已经走完法定所有程序后,把信访当成了超级上诉程序。之所以说它是超级的,是因为信访程序对信访的次数、理由没有明确的限制,当事人可以不断的上访。体现出人们对法院的不信任,当事人对法院裁判提出的信访,尤其是向法院以外的党政机关、人大组织上访,这是由于制度上的原因所造成的。这就意味着,对于各种纠纷,社会不再存在终局性裁决机构,使社会丧失了终极的权威,正义虚悬在未知之处,人们可以什么都不信,只要自认为权益受损,就可以随便质疑任何机构,任何机构对此都难于把握。即便法院院长大接访、举行信访听证,可能仍无法彻底摆脱这种困境,不能不说这是法院工作乃至当前司法、信访制度的尴尬。

目前处理信访问题的几种做法

1、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依法解决信访问题。这是国家的主流工作原则和方法。国家一方面加强了信访制度建设,国务院颁布了《信访条例》,中央建立了“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另一方面加快了信访机构的建设,不但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专门的信访机构,而且在国家机关各行各业各系统中建立了信访接待部门,中央要求:一是要在源头工作上下功夫,出台政策注意兼顾各方利益,执行政策切实做到不折不扣,防止因政策措施制定不当和政策执行走样而引发群众上访;二是要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通过解决上访群众的合理诉求,使上访群众息诉罢访;三是要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处理好畅通上访渠道与规范信访秩序的关系,依法保证群众的信访权利,引导群众遵纪守法;处理好挖掘信访部门自身潜力与发挥其他部门作用的关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大信访工作格局。

2、变“上访”为“下访”,建立信访听证制度。建立干部定期下访制度,将各种问题解决在基层;公开处理信访事项,做到公开、公正。

3、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监督机构和督察人员。建立各级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要求谁主管谁负责,发生信访事件对社会稳定和正常工作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的,要追究当地领导的责任;强化督察督办,对越级访、群体访、非正常访,逐案交办,逐案督办,限期完成,对重大疑难案件进行评查,对报结案件进行回访,在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的基础上,力求群众满意。

采取的以上这些做法,都是为解决所谓“天下第一难,天下第一烦”的信访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从各级党政机关到各级司法部门,不能不说是“煞费苦心”,不能不说是“工作艰辛”,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规章、办法应该说比较全面和新颖,也起到了一些作用,但仍然未能阻挡信访洪峰的势头。还应分析涉诉信访的原因。

涉法涉诉信访形成的原因

执法方面:

1、从当前的司法体制看,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还没有完全确立,有些行政领导对审理案件打招呼,干扰法官独立、秉公办案;

2、案件该立未立,立案后久审不决,判决后久执不结,公平正义未能及时兑现;

3、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评判标准不一,审判的某些环节上存在的内部规定,民众不了解,使得当事人对法院公正的裁决有误解;

4、受政绩考核测评影响,有些司法机关不能正视和纠正自身和下级机关办案的错误,一味姑息迁就,案件将错就错;

5、司法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不高,案件审理质量有瑕疵;

6、司法人员失于判断、惑于财色、迫于权利办金钱、关系、人情案,导致当事人告状申诉无门、诉讼成本加大、权利长期未能实现;

7、现行法律程序限制了部分权益人的权利(刑事案件受害家属对刑事部分);

8、没有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推脱敷衍,导致上访升级,直至聚集到中央。

信访人方面:

1、公民法律意识增强,但法律知识不足,一些群众自认为法律程序对解决他的问题不利时,就会信“访”而不信“法”;

2、信访人对法律的理解及对事实的认识有偏差,主要是案件的客观事实与法律能认定的事实存在差异不能理解;

3、受新闻媒体和舆论传媒的误导;

4、部分当事人心理扭曲,一但自认为自己“委屈”了,就要求上级保护,进而上访申冤;

5、信访人信访目的不纯,有些信访人并非对司法机关处理不服,而是提出无理要求,试图通过信访得到补偿,以解决自己或家庭的经济问题。

提高对解决涉法涉诉信访的认识:

一、涉法涉诉信访的法律依据:

我国以宪法为核心,以《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三大程序法为基础,以《民法通则》、《公司法》、《土的管理法》、《物权法》等实体法律为条件,以《信访条例》为专门性法规,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和各项制度为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涉法涉诉信访的法律体系。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三大诉讼法均规定了,当事人不服法院判决或者其他法律文书、处理决定的,有权提出申诉;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犯罪行为,有权提出控告、申诉等。由此可见,包括但不限于涉法涉诉信访的信访权,是国家赋予人民的一项宪法性权利,包括批评建议的权利和控告、申诉、检举的权利。这是公民参加社会与国家管理的公权力、以及行使私权救济的私权利,具有双重意义。因此,它出师有名。

二、涉法涉诉信访是我党基本工作路线的体现

涉法涉诉信访体现了我党和政府历来的工作路线,是我党基本工作路线在司法领域的体现,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司法的群众路线。人民司法工作,是依靠人民,便利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人民司法工作者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群众路线是人民司法的一个基本问题;二是司法的实事求是原则。司法的实事求是就要做到有错必究,涉法涉诉信访是为我们提供纠正冤假错案的一个渠道,应当使之发挥作用。

三、涉法涉诉信访是具有本土特色的制度

我国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近代时期不过百年,封建残余还是有一定市场的,法治思想在中国站脚的时间太短,民众习惯于任官不认法,这一点区别于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的民众,不能以外国的标准来衡量、评价我国情况。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中国国情为基本出发点,我国依法确立的信访制度,是依照党的基本工作路线制定的信访制度,就是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它是基于本土特色的一项制度设计,承载着公民政治参与、民意表达、纠纷化解、权益救济以及维护稳定的功能,充当着社会生活“晴雨表”、“安全阀”的角色,还是司法公正的“检验台”。

四、涉法涉诉信访与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涉法涉诉信访主要反映司法不公、执法不严、司法腐败等问题,从反映问题的内容和目的上看,既有对“公权”寻求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愿望,也有对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等“私权”的维护和“利益兑现”的渴望;从反映问题的形式和方法上看,采取的是按照国家法律设定的规则、党和政府允许的途径寻求问题的解决,其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和谐的方法。涉法涉诉信访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反腐倡廉,限制权利、消除不平等,实现整个社会的公正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于: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看出,二者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是具有一致性的。做好新时期的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是民众对我们的愿望和期待,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保证。尽管工作是长期的、艰苦的,但只要我们在思想上提高对涉法涉诉信访的认识,就会使此项工作朝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健康发展。温家宝总理已经道出了做好信访工作的出路何在,即“热情”、“依法”、“负责”、“奉献”。

第五篇:关于涉诉信访问题的思考

关于涉诉信访问题的思考

□ 冯春生

涉诉信访是指经过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开庭审理或强制执行的案件当事人和案件以外的第三人,通过各级国家机关和人民法院信访渠道,采取向有关部门告诉、申诉的方法,要求维持、撤销、变更人民法院裁判结果和督促履行或制止履行执行内容的来信来访行为。我对岳塘法院近两年来的涉诉信访工作现状以及如何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和思考,以期为进一步加强涉诉信访工作提供参考。

一、我院处理涉诉信访问题的几点做法

在涉诉信访工作方面,我院着重抓了“三新”、“一结合”,即树立新观念,推出新机制,采取新举措,做到情理法的有机结合。

1、树立“案结事了”的新观念。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原则,要求全院干警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强化案件质量意识,力求案结事了,从源头上避免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与此同时要求信访接待处理办公室强化责任意识,变当事人上访为主动下访,变“无理推定”为“有理推定”,及时消除当事人心中的疑虑,妥善处理当事人合理请求,从而有效地消除当事人的上访念头。

2、创建行之有效的新机制。我院成立了涉诉信访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信访接待处理办公室,制订了相关的工作方案,规定了工作职责和奖惩措施,实行逐月考评,逐案讲评,限期办理,结果列入年终绩效考核内容。做到有机构管事,有人做事,有经费办事,奖惩到人,有效地调动了全院干警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工作顺利开展。

3、推出一系列新举措。一是推出院领导接待日制度,规定每周一为院领导接待日,长假期间值班院领导负责信访接待工作,作好记录、解答咨询、进行法制教育和息诉息访工作。二是实行领导包案,做到了“四个到位”。三是营造全院处理信访的工作格局,要求全院干警从自身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办案、接访等方面多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及时化解当事人的对抗情绪。四是建立涉诉信访人员的个人档案,制订排查、预警、应急预案制度,确保了涉诉信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如何进一步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思考

1、司法调解是基础。

不断探索民商事案件以及轻微刑事案件的立案调解、庭前调解、庭中调解,对行政案件加强协调处理,执行案件与申诉案件强调和解处理,发挥调解化解社会矛盾的最大功能,实现审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把提高调解结案率作为降低信访量的主要基础性措施,将调解结案率列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近两年来,我院民商事案件调解率(含撤诉)达45%以上,当事人自觉履行达70%。同时积极运用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三调联动”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将调解工作延伸到判决后,着力做好判后息诉工作。对当事人不服判决人,切实做好回访工作,详细询问对哪些问题不服,有何理由,再有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工作,使他们明白法院判决的道理,或者通过沟通使他们接受判决,不再缠讼,最大限度地减少申诉、上访。

2、公正裁判是关键。

首先,建立健全对案件审判全过程的动态监督。从立案、庭审到宣判、执行,环环有监督,尤其是对庭审与执行的监督。实行庭审、执行现场考核制度,设立专门考核组织,采取自觉申报考核与不定期抽查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庭审形象、庭审公正、庭审效率、庭审艺术、庭审小结等方面全方位地考查审判人员的庭审、执行质量,将考核结果及时公布,并组织审判人员进行交流与总结,相互促进提高。将判(执)后答疑制度化,纳入审判人员综合评价体系,对特定案件(主要是重大疑难案件和涉及重大社会矛盾的案件)要求必须作出书面判(执)后答疑,并将其作为案件评查的一个重点,使可能转化为涉诉信访案件的当事人的对立情绪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逐步减弱,最终服判。

其次,强化案件质量监督。应严格案件质量标准,将全面评查与重点评查相结合,对评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坚决予以追究,对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总结经验,同时还应注意因时制宜的修改案件评查标准,使之与法律法规保持一致。第三,严格监督法官的职业行为。对违法违纪,有损法律、法院、法官权威、形象的行为追查到底,加大处罚力度,使之“不敢为”;加强对审判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使之“不愿为”。我院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如八小时外监督制度、上下班、会务、庭审等制度,并加大了明察暗访、抽查、督查力度,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处,增强了全院干警的责任感、使命感。近两年来,未发现干警有违法违纪行为,法院、法官的社会公信力明显增强。

第四,加强业务培训,杜绝错案的发生,是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治本之举。打造学习型法院,大兴学习之风,改变过去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的单一学习方法,倡导法律理论研究,形成一个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完整学习过程,提高理论成果转化与实践经验运用的效率和效果。建立学习激励机制,对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进修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对怠于学习、不思进取的人员则作相应教育,促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专业培训,大力提高法官业务素质和办案质量。

3、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是保障。

完善涉诉信访的调处机制,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要将涉诉信访的处理与《信访条例》相结合,打破条块分工,在全社会形成信访处理一盘棋,建立大信访格局。注意畅通联系渠道,建立信访绿色通道,通过公开信访电话、定期征求意见、实行院长、庭长接待日等多种形式主动了解并及时解决信访问题。

提高涉诉信访案件的处理效率。接访时明确告知信访人处理时限及责任人,逾期未作出明确处理的追究相应责任,在提高整体效率的同时更要注重每个环节的效率平衡,避免因某个问题的处理不及时而影响其他问题的处理效果。坚持搞好回访制。对已办结的涉诉信访案件定期回访,收集反馈意见,防止矛盾反复。建立对无理缠访的处理机制,促进涉诉信访的法制化、制度化,消除无理缠访给社会、法院带来的恶劣影响。

加强信息通报制度。将涉诉信访特别是重大信访事件及时向上级法院和区委、政府、人大、政法委汇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指导。

下载涉诉信访中司法救助制度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涉诉信访中司法救助制度的几个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涉法涉诉信访制度研究

    涉法涉诉信访制度研究 涉法涉诉信访制度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问题之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浮......

    关于涉诉信访工作汇报

    关于涉诉信访工作汇报 涉诉信访,一般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话、电传、互联网络、来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党委、人大的信访机构提出意见、建议和要......

    涉诉信访案件接待及处理制度

    涉诉信访案件接待及处理制度 一、责任单位和人员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信访局信访办工作人员。二、权力行使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

    云南省涉诉救助条例(大全)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54号) 云南省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条例》已由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2年3月31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政法机关不作为、假作为、乱作为怎么办?杨洪岐、杜桂芝两件冤案就曾到哈尔滨市检察院抗诉,对明明符合抗诉条件的也硬说你不符合,只是口头答复,不给出具任何法律......

    全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全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全县政法各部门按照集中处理涉法涉诉上访工作要求,结合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纯洁性教育活动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大力加强......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2008年上半年,我局按照全区政法信访工作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职能,......

    浅析涉诉信访成因及对策

    对于法院工作而言,解除纠纷即是重要的工作职责,也是明确的司法目标,然而,目前一个令人尴尬的现状是,以解决矛盾纠纷为已任的法院,在为别人纷争裁决的同时,却经常给自己惹来麻烦,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