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新环保法下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新变化
浅析新环保法下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新变化
作者:江苏金易律师事务所 吴晓宇律师
内容提要: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环境保护法》修改了环境影响评价补办手续的条款,常见的建设项目“未批先建”和“批建不符”处理方法已不同,环保部门对该类违法行为的处理,适用法律不同,执法尺度不一,处理结果各异。本文梳理了建设项目的常见环境违法行为,结合司法解释、执法解释、立法解释的沿革,进一步明晰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查处的法律适用。
关键词:建设项目
环境管理
法律责任环境保护法
前言
建设项目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也是各级环保部门的核心工作之一。在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前,对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架构允许企业补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只有不在期限内补办,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建设单位往往更注重于建设项目前期的可研、资金落实、开工建设等等问题,而忽视建设项目的产业政策和环境影响,建设项目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和环保“三同时”法律制度的情形屡见不鲜。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由于环境保护设施或措施没有落实,项目运行易产生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企业受到处罚后损失巨大。
建设项目涉及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和环保“三同时”法律制度,受新《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地方性法规的调整,国务院法制部门和环保部(原总局)也有相关法律解释规定。为严惩建设项目中的环境违法行为,督促建设单位遵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制度,避免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法律风险,使建设项目能依法顺利实施,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具体分析建设项目的环境法律责任。
一、建设项目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情形
企业建设项目的时候,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前可以允许其补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加上国家进行行政许可改革,取消环境影响评价前置审批,下放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权,企业在项目建设和运营中,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主要有“未批先建”、“批建不符”和批准超五年未重新审核三种情形,实务中企业受“先上车、后买票”思想的影响,发生前两种情形居多。
(一)、建设项目“未批先建”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4条表述为:未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或者登记表,擅自开工建设,第25条表述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或者登记表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环评法》第31条表述为: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新《环境保护法》第61条表述为: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第56条表述为:建设单位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文件,擅自建设的。
从上述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所谓的“未批”包括:未(依法)报批,未经批准,未依法提交,无审批文件的情形,重点在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需要审批批准。依据法律效力优于法规,后法效力优于先法的原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4、25条为《环评法》第31条吸收,不再单独适用;《环评法》第31条的责令限期补办手续不再适用,而是适用新《环境保护法》第61条,直接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选择责令恢复原状。依据《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第56条规定,判断有无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文件,可以单独适用。罚款额度在五万到二十万之间为宜。1999年5月17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认定问题的解释(环发[1999]118号),其中“未经批准”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建设单位已报送,但环保部门尚未作出是否同意的审批决定;二是环保部门已作出不同意的审批决定。
(二)建设项目“批建不符”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4条表述为: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或者采用的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未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或者登记表,擅自开工建设;《环评法》第24、31条表述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止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上述条款建立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业已经过批准。
依据法律效力优于法规,后法效力优于先法的原则,对于建设项目“批建不符”《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4为《环评法》第24、31条吸收,不再单独适用。新《环境保护法》没有对“批建不符”作出规定,对于“批建不符”,还是应当按照《环评法》第24、31条规定,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何谓“重大变化”或“重大变动”,实践中很难把握,立法的目的是把建设项目是否对环境影响发生变化以及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作为判别依据,如果“批建不符”使建设项目出现超标排放、超核准总量排放、污染物发生变化、依据的环境标准变化、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规范、依据变化等等情形,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开工建设前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建设单位发现建设项目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符的,不管是否涉及重大变化或变动,均应当主动启动重新环境影响评价或者环境影响后评价,依据评价结果,采用新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避免环境法律责任风险。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超五年未重新审核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4条表述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或者登记表自批准之日起满5年,建设项目方开工建设,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或者登记表未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环评法》第24、31条表述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5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未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同意,擅自开工建设的。重新审核的结果有三,其一,变化不大的审核同意,对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重新肯定和确认法律效力;其
二、对禁止实施的建设项目予以否定,不再建设;其三,变化较大,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无法说明环境影响的,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依据法律效力优于法规,后法效力优于先法的原则,对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超五年未重新审核,《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4、25条为《环评法》第24、31条吸收,不再单独适用。依据《环评法》第31条,对于未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在责令停止建设时,还应当责令限期补办手续;对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同意的,直接责令停止建设,处罚款,不需要再责令限期补办手续。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5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可以理解成新《环境保护法》第61条关于建设项目“未批先建”的规定。
二、建设项目违反环保“三同时”法律制度的情形
环保“三同时”法律制度要求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建成并投入使用,包括同时投入试生产。建设项目建成后,常出现试生产时环境保护配套设施未同时建成并投入使用;超期试生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未申请验收;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三种情形,建设单位注重的是获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进行项目建设,不重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配套建设和环保“三同时”验收,实务中后两者居多,环保“三同时”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主要受《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调整。
(一)、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试生产时未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18条要求,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第26条规定,未同时投入试运行的,将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试生产,可处罚款。
(二)、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超过3个月,建设单位未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0条要求,建设单位应当自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之日起3个月内,向环保部门申请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第27条规定,超过3个月未申请的,责令限期办理竣工验收手续,逾期未办理的,责令停止试生产,可处罚款。
上述两点是建立在建设单位有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的基础上,根据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的相关管理规定,试生产3个月的期限,以环保部门检查书面同意为准。1999年4月12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建设项目环保设施验收等问题的复函(环发[1999]95号)解释,对于确因设备调试达不到正常生产工况或设计规模75%以上的,可在建设项目达到正常生产工况后再进行验收监测和竣工验收。该解释致使大量建设项目没有竣工验收,拖过一段时间后,又不具备其他验收条件。
(三)、建设项目需要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建设单位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16条、第20条第1款、第21条、第23条的规定,依据第28条规定,建设项目需要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投入生产和使用的,由有权的环保部门责令停止生产和使用,可处罚款。《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第17条规定了防治水污染的设施的“三同时”和竣工验收,第56条规定了相应罚则。条例28条历来是执行争议最多的,首先,环境保护设施的范围界定。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立法本意,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审批文件所确定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通过“三同时”建设施工,具体落实到环境保护设施上,主要包括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防治环境污染的设施一般为污染治理的工程、设备、装置,环境监测手段,也包括与生产需要兼用的设施;防止生态破坏的设施一般为保护各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建设,因此对环境保护设施要全面理解。其次,何种情形下需要配套环境保护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审批文件中均已明确需要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对此各方无异议。现实中,建设单位没有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没有配套环境保护设施,或者配套不完整,更不用说申请验收配套设施了,主体工程就已经投入了生产或使用。显然,建设单位事实上同时违反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和环保“三同时”法律制度,环保部(原总局)对未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且已经建成并投入生产的建设项目的违法行为的处理,曾作出多份法律解释:
1、关于建设项目环保设施验收等问题的复函(环发[1999]95号);
2、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处罚规定的复函(环发[1999]249号);
3、关于建设单位无视环保部门审批要求擅自建设或经营产生污染的项目法规适用的复函(环函[2001]252号);
4、关于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并已投产的行为适用法律的复函(环函[2003]174号),要求原则上应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8条处理。在建设单位未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无法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明确知晓需要配套何种环境保护设施的情况下,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06)佛中法行终字第85号行政判决书给予了判决界定,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外,下列四种情形也可以判定建设单位需要配套环境保护设施:(1)、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明确需要配套建设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项目的请示>的复函》(环办[2006]27号)的精神,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名录》范围内(包括省环保部门根据名录规定的原则确定需要报批环评文件的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名录)的建设项目,需要配套环境保护设施;(2)、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需要配套环境保护设施;(3)、重点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需要配套环境保护设施;(4)、建设项目投产后,对环境造成的实际影响不能满足当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需要配套环境保护设施。
三、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竞合的法律适用
在环境监管实务中,建设单位未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且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建成并投入生产,这种情形比较普遍。不配套环境保护设施,容易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导致环境污染事故和群体性事件频发。但也有一些建设项目,如某些特殊的房地产项目,未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违法后果较轻,对此是否适用条例28条,就有了不同声音,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适用问题的请示》的复函(国法秘函[2004]17号);《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法律适用问题的请示》的答复(国法秘函[2004]302号),对该问题有不同理解,作出不同的法律解释。这段时间全国各级环保部门面临几大难题,一是行政诉讼败诉率提高;二是对严重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只能要求建设单位补办手续,没有制止污染的有效手段;三是对于建成的建设项目,责令停止建设已无意义,没有责令停止污染的实用方法。
对于一个环境违法行为同时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和环保“三同时”法律制度的情形,出现了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竞合,由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和环保部(原总局)的法律解释不统一,各地法院的司法判决也不尽相同,建设项目的环境违法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严重污染环境的违法现象十分普遍和突出。2007年3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作出《关于项目环境管理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答复意见》(法工委复(2007)2号),要求对同时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和环保“三同时”法律制度的违法行为,应当分别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第31条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8条予以处罚,做到“同时处罚、分别处罚、相应处罚”。另,依据环境保护部环函(2008)190号复函,环保部门对报送补办手续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可以依法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批复,未经批准的,还是可以处罚。
四、对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理
对同时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和环保“三同时”法律制度的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理,环保部门应当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分别认定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和违反“三同时”法律制度的违法行为,同时按照不同的要求制作证据。我们认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违法行为最好分别立案、分别调查取证、分别作出行政处罚,除了罚款外,同时存在责令“停止建设”、“恢复原状”和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等行政命令的内容,建设单位没有执行到位的,环保部门应当及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第六十条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责令环境违法人停止实施违法行为,而行为人仍继续实施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措施。”当地法院以此规定创设了环保禁令,有利于及时阻止环境违法行为,防止环境损失的不断扩大,各地有创新实践的,可以充分使用。
五、小结:
综上所述,环保部门应当对未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且已经建成并投入生产的情形,视为同时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和环保“三同时”法律制度这两种独立的违法行为,应当分别立案,分别收集执法证据,分别叙述违法事实,分别制作处罚决定书,分别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通过惩处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控制建设项目违法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免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释义及使用指南2002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释义1999 中国法制出版社
3、《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汇编》 2015
第二篇:新环保法解读
新环保法五大亮点
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八次会议闭幕,会议以151条赞成、3票反对、6票弃权,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从修正到修订,这部新环境保护法历经四次审议,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新举措——
建立公共检测预警机制
谈到环境保护,公众最为关心的就是对雾霾的治理。近年来,以雾霾为首的恶劣天气增多,雾霾成为了一些城市的最大危害。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对雾霾等大气污染,作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
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
国家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的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环境污染公共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
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吉炳轩表示,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强化了对大气污染、特别是雾霾的治理和应对。治污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一届接一届、一代接一代坚持不懈地治下去,还需要一件一件具体事情去搞清楚、整明白并紧紧抓住,务必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马馼认为,新法的通过和实施,必将给予国家环境保护事业强有力的引导。环保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由政府、公民、企业共同努力。以雾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还需要大气污染法等单项法,来进行具体规范和防治。
新制定——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作为保护我国生态资源的重要方式,生态保护红线这一概念,自被提出起,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年初,环保部印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成为我国首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纲领性技术指导文件。根据规划,2014年,环保部将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任务。
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法律。新法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环境保护法同时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黄献中认为,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是非常必要的。他认为,新修改的环保法,加大了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法条中涉及到地方人民政府需落实生态保护的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
新主体——
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扩大
新法第五十八条扩大了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凡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都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沈春耀说,实践中,增强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理念,及时发现和制止环境违法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修订草案增加了一些新的规定,尤其是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在目前这个阶段,应该说,很好地回应了社会关切。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袁杰表示,扩大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规定,是借鉴了国际惯例。国际上对诉讼主体的要求是由环境公益诉讼的性质和作用来决定的。由于专业性比较强,要求起诉主体对环境的问题比较熟悉,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诉讼能力,和比较好的社会公信力,或者说宗旨是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工作,要致力于公益性的活动,不牟取经济利益的社会组织,才可以提起公益诉讼。
新标准——
按日计罚无上限
多年来,国家环境立法不少,但由于违法成本低,对违规企业的经济处罚并未取得应有的震慑效果,导致法律法规并未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修订后的环保法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更改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信春鹰说,环境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也是新法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法律责任部分设计了按日处罚制度,这是一记重拳。
环保部法规司副司长别涛表示,“按日计罚”是针对企业拒不改正超标问题等比较常见的违法现象采取的措施,目的就是加大违法成本,在中国现行行政法规体系里,这是一个创新性的行政处罚规则。环保部门在决定罚款时,要考虑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以及违法所得等因素,来决定罚款数额。今后罚款数额会更有针对性,且会相应提高。而具体的罚款额度,将由即将出台的专项法决定。
新职责——
明确政府管理
新修订的环保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第二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
对于履职缺位和不到位的官员,新法规定了处罚措施。第六十九条规定,领导干部虚报、谎报、瞒报污染情况,将会引咎辞职。出现环境违法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方政府分管领导、环保部门等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王刚说,新修改的环保法确立了多重的监督机制,明确了政府的保护监督管理职责,还规定通过社会监督,包括公众参与、公益诉讼,民主监督等方式,集全社会之力,共同保护环境。
解读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2014-04-28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今天表决通过了新的环境保护法。本次修改明确了新世纪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强政府责任和责任监督,衔接和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以推进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的实施。
据了解,从1995年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到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共2474人次以及台湾代表团、海南代表团提出修改环境保护法的议案78件,反映现行环境保护法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社会各方面修改呼声很高。
这是一次全面修改。修改后的法律共七章七十条,与现行法的六章四十七条相比,有了较大变化。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有30多部,行政法规有90多部,新的环境保护法被定位为环境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主要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解决共性问题。
为此,新的环境保护法在总则中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依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确定的总体要求,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新法增加规定“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并明确“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污染者担责的原则。”
新法在第一条立法目的中增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突出强调政府监督管理责任
新的环境保护法调整篇章结构,突出强调政府责任、监督和法律责任。
现行环境保护法关于政府责任仅有一条原则性规定,新法将其扩展增加为“监督管理”一章,强化监督管理措施,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增加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制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在政府对排污单位的监督方面,针对当前环境设施不依法正常运行、监测记录不准确等比较突出的问题,新法增加了现场检查的具体内容。
新法在上级政府机关对下级政府机关的监督方面,加强了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同时,增加规定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并规定了上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或工作人员工作监督的责任。
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新的环境保护法增加环境日的规定,将联合国大会确定的世界环境日写入本法,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为进一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新法增加规定公民应当采用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同时,增加规定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新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
设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章
新的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专章规定了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政府和排污单位的监督。
这一章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一是明确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二是明确重点排污单位应当主动公开环境信息,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
应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
新的环境保护法在发挥人大监督作用方面作出新规定。
新法突出了人大常委会监督落实政府环境保护的责任,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发生重大环境事件的,还应当专项报告。
科学确定符合国情环境基准
新的环境保护法增加了要求科学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基准的规定。
目前,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基准缺失,现行我国环境标准主要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基准和标准制度上制定的。国家现已建立了重点工程试验中心,建立国家环境基准已具备基本框架。
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
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监测制度。
新法通过规范制度来保障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统一,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设置监测网络,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监测机构应当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完善跨行政区污染防治制度
新的环境保护法完善了跨行政区污染防治制度。
对于跨行政区污染防治,现行环境保护法仅在第十五条作出有关政府协商解决的原则性规定。新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实施统一的防治措施。
重点污染物排放将总量控制
新的环境保护法补充了总量控制制度。
新法一是规定国家对重点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建立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机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农村治理
新的环境保护法针对目前农业和农村污染问题严重的情况,进一步强化对农村环境的保护:一是增加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农村环境。二是增加规定“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是规定“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及进行灌溉,应当采取措施,防止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四是规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应“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五是增加规定“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工作。”
没有进行环评的项目不得开工
新的环境保护法增加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新法将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做法上升为法律,完善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增加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同时,增加环境经济激励措施,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按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新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新法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相关社会组织,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同时规定,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利益。
情节严重者将适用行政拘留
新的环境保护法针对目前环保领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突出,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新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 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第三篇:新环保法解读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简介: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境保护法修订案》,新法将于明年1月1日施行。至此,这部中国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完成了25年来首次修订。这也让环保法律跟上了时代,开始服务于公众对依法建设“美丽中国”的期待。
出台过程:因为环保法牵涉面甚广,争议较多,这次修法破例进行了四次审议才得以通过。由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疑结了中国环保治理智慧,吸取了之前经验教训、能对症下药的成熟立法。
新《环境保护法》是一部“长牙齿”的法律,是一部能对民怨极大的污染现象打出硬拳头的法律。这是一次全面修改,修改后的法律共七章七十条,与现行法的六章四十七条相比,有了较大变化。
1、保护环境上升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与现行环境保护法相比,新法增加规定“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并明确“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污染者担责的原则。”可见新的环境保护法在总则中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依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确定的总体要求,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第一次被提到与政治、经济同等的高度上来,意味着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和迫在眉睫。
新法在第一条立法目的中增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2、突出强调政府监督管理责任
新的环境保护法调整篇章结构,突出强调政府责任、监督和法律责任。
现行环境保护法关于政府责任仅有一条原则性规定,新法将其扩展增加为“监督管理”一章,强化监督管理措施,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增加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制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在政府对排污单位的监督方面,针对当前环境设施不依法正常运行、监测记录不准确等比较突出的问题,新法增加了现场检查的具体内容。
新法在上级政府机关对下级政府机关的监督方面,加强了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同时,增加规定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并规定了上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或工作人员工作监督的责任。
3、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新的环境保护法增加环境日的规定,将联合国大会确定的世界环境日写入本法,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为进一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新法增加规定公民应当采用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同时,增加规定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新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
4、专设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章
新的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专章规定了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政府和排污单位的监督。
这一章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一是明确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二是明确重点排污单位应当主动公开环境信息,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
5、政府应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
新的环境保护法在发挥人大监督作用方面作出新规定。
新法突出了人大常委会监督落实政府环境保护的责任,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发生重大环境事件的,还应当专项报告。
6、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
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监测制度
新法通过规范制度来保障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统一,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设置监测网络,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监测机构应当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7、完善跨行政区污染防治制度
新的环境保护法完善了跨行政区污染防治制度。
对于跨行政区污染防治,现行环境保护法仅在第十五条作出有关政府协商解决的原则性规定。新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实施统一的防治措施。
8、重点污染物排放将总量控制
新的环境保护法补充了总量控制制度。
新法一是规定国家对重点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建立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机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9、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新的环境保护法针对目前农业和农村污染问题严重的情况,进一步强化对农村环境的保护:一是增加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农村环境。二是增加规定“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是规定“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及进行灌溉,应当采取措施,防止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四是规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应“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五是增加规定“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工作。”
10、没有进行环评的项目不得开工
与现行环境保护法相比,新的环境保护法增加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新法将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做法上升为法律,完善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增加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
设”,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同时,增加环境经济激励措施,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按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11、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新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新法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相关社会组织,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同时规定,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利益。
12、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新环保法第二十五条增加规定,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13、情节严重者将适用行政拘留
针对现行环境保护法“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突出,新环境保护法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新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
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 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14、严格法律责任。按日计罚,上不封顶。
新环境保护法实行“按日计罚”,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的,责令改正的,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上不封顶。
15、引咎辞职制度
与现行环境保护法相比,新环境保护法扩宽了责任主体,现行法第四十五条只规定了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的责任,而新环境保护法地六十八条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的法律责任,并新增了引咎辞职制度。
第四篇:浅析新环保法
解读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今天表决通过了新的环境保护法。本次修改明确了新世纪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强政府责任和责任监督,衔接和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以推进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的实施。
据了解,从1995年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到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共2474人次以及台湾代表团、海南代表团提出修改环境保护法的议案78件,反映现行环境保护法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社会各方面修改呼声很高。
这是一次全面修改。修改后的法律共七章七十条,与现行法的六章四十七条相比,有了较大变化。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有30多部,行政法规有90多部,新的环境保护法被定位为环境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主要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解决共性问题。
为此,新的环境保护法在总则中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依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确定的总体要求,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新法增加规定“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并明确“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污染者担责的原则。”
新法在第一条立法目的中增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突出强调政府监督管理责任
新的环境保护法调整篇章结构,突出强调政府责任、监督和法律责任。
现行环境保护法关于政府责任仅有一条原则性规定,新法将其扩展增加为“监督管理”一章,强化监督管理措施,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增加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制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在政府对排污单位的监督方面,针对当前环境设施不依法正常运行、监测记录不准确等比较突出的问题,新法增加了现场检查的具体内容。
新法在上级政府机关对下级政府机关的监督方面,加强了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同时,增加规定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并规定了上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或工作人员工作监督的责任。
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新的环境保护法增加环境日的规定,将联合国大会确定的世界环境日写入本法,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为进一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新法增加规定公民应当采用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同时,增加规定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新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
设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章
新的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专章规定了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政府和排污单位的监督。
这一章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一是明确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二是明确重点排污单位应当主动公开环境信息,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
应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
新的环境保护法在发挥人大监督作用方面作出新规定。
新法突出了人大常委会监督落实政府环境保护的责任,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发生重大环境事件的,还应当专项报告。
科学确定符合国情环境基准
新的环境保护法增加了要求科学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基准的规定。
目前,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基准缺失,现行我国环境标准主要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基准和标准制度上制定的。国家现已建立了重点工程试验中心,建立国家环境基准已具备基本框架。
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
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监测制度。
新法通过规范制度来保障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统一,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设置监测网络,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监测机构应当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完善跨行政区污染防治制度
新的环境保护法完善了跨行政区污染防治制度。
对于跨行政区污染防治,现行环境保护法仅在第十五条作出有关政府协商解决的原则性规定。新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实施统一的防治措施。
重点污染物排放将总量控制
新的环境保护法补充了总量控制制度。
新法一是规定国家对重点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建立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机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农村治理
新的环境保护法针对目前农业和农村污染问题严重的情况,进一步强化对农村环境的保护:一是增加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农村环境。二是增加规定“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是规定“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及进行灌溉,应当采取措施,防止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四是规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应“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五是增加规定“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工作。”
没有进行环评的项目不得开工
新的环境保护法增加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新法将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做法上升为法律,完善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增加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同时,增加环境经济激励措施,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按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新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新法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相关社会组织,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同时规定,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利益。
情节严重者将适用行政拘留
新的环境保护法针对目前环保领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突出,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新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 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第五篇:新环保法执行情况
关于新环保法执行情况的报告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认真学法,全面普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共七章、七十条),于去年4月24日颁布,从今年1月1日起施行。与旧法相比,有了较大变化。第一,立法理念创新。旧法体现的是经济优先,促进经济发展。新法提出了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第二,监管模式转型。原来的环境监管以点源为基准,一个个企业去监管。新法提出了财政、税收、价格、生态补偿、环境保护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重污染企业退出激励机制,以及作为绿色信贷基础的企业环保诚信制度。第三,监管手段出硬招。旧法对环保部门没有授予强制执行权。新法对违法排污设备,授予了环保部门实施查封、扣押的强制执行权。第四,严格法律责任。相比旧法,新法规定了按日计罚和实施行政拘留四种情况,以及责令停业、关闭等措施。
去年12月18日,县委、县政府在党校举办了新环保法培训会,邀请了省环保厅法制宣传处陈战军处长授课,各相关单位、乡镇、企业共300多人参加了培训。今年5月12日,县政府再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邀请市环保局一名副局长进行了专题授课。并开展了新环保法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镇等系列宣传活动。发放新环保法单行本5000份、宣传挂图2000份,通过设立宣传栏、刷写固定标语牌,播放新环保法专题宣传片,提高了社会公众的环保法律意识。
(二)积极履法,服务社会。新法被称之为“史上最严环保法”,新法给环保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了在“新常态”下更好的开展工作,服务小康社会建设,县环保局牵头,联合县创建办、农办、国土、工信、住建、公安、安监、林业、水利、水产、畜牧、卫生、工业园等相关部门和乡镇,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查处,全力处理污染投诉案件,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一是认真开展了环保大检查和执法工作。县政府成立了环保执法检查领导小组,制订了《华容县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方案》(华政办函[2015]12号),按照“全覆盖、零容忍、明责任、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对工业园和乡镇(包括田家湖新区)的企业进行了大检查。对89家一般污染源类、4家自然生态类、10家新(改、扩)建类、5家危废(固废)类、3家核与辐射(医院)类,共111家企业进行了执法检查。通过环境执法,实行限期治理12家,下达处罚决定书20家、责令停产整顿4家。
二是积极开展了环境应急和信访工作。成立了我县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公室,进一步完善了环境应急预案,开展了“环境应急知识进社区”等宣传活动。积极处理环境信访和投诉,上半年共受理环境信访事项133 件,其中12369电话投诉74件,12345公众服务热线53条。网上信访6条,都已及时处理和回复。同时,积极处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今年共收到5起,我们按照见面率100%、办理率100%、满意率100%的要求进行了认真处理,在办理过程中,还通过邀请代表座谈、对代表进行电视专访等方式获得了代表的理解和支持。如办理福顺板材厂的建议案时,我们积极回应,邀请代表作了电视采访。由于该厂的石材加工污水未经处理,对下游的水库带来了影响,当地群众反映强烈。接到举报后,我们快速反应,严格按环保法的要求,对该厂下达了执法文书,并采取了强制措施,进行了设备查封和断电。
三是强化了环境监测工作。新环保法第十七条和十八条对环境监测工作进一步进行了规范。上半年,我们加强了监测工作,共下达常规地表水和大气监测调令12个,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调令2个,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调令2个,其他企业或单位委托调令76个,共获得有效数据4767个。我们还新建了空气自动监测站,对城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和PM10以及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五个气象参数因子实现了24小时连续自动监测,弥补了我县在空气自动监测方面的空白。上半年,城区API(空气质量指数)为80,空气质量为Ⅱ级,空气质量达标;地表水水质达标。四是全力做好重点项目服务工作。一方面,我们做好了生态功能区考核相关工作。制定了《2015年华容县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实施方案》,上报了各类基础信息数据和相关证明材料。另一方面,我们力推县域经济的发展,积极服务全县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了工业集中区、长江饮水后附工程、洪山头工业园力博电源的环评批复。本着在环境容量允许的情况下,积极为煤炭铁水联运储备基地、赛隆药业、神华国华等项目排忧解难,推进项目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争取到了农村环境整治整县推进项目,纳入了全省第一批实施计划,下半年有望全面启动。
(三)专项执法,重点整治。鉴于新形势和我县实际的需要,县委、县政府决定继续开展环保专项整治工作,出台了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和方案。制订了《2015年环保专项整治行动任务分解表》和《考核办法》,细化了相关职能单位的职责和每个乡镇的工作任务。对全县各乡镇开展了两次以上的专题督查,特别是对58家矿石开采和加工企业、20家砖瓦企业、28家蔬菜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建立了工作台帐。
一是强力推进矿石开采和加工整治。根据县人大形成的决议,依法强力推进矿石开采与加工行业整治。今年以来,县政府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多次调研和专题研究。各相关职能单位深入现场、摸底调查、制订方案。县政府已于6月15日召开常务会议专题讨论了实施方案,下一步,我们将按计划快速推进。
二是积极推进蔬菜加工业、畜禽养殖、“煤改清洁能源”等项治理。全县28家蔬菜加工企业,有25家已上环保设施,上半年已完成11家竣工验收;畜禽治理重点整治7家,特别对操军、团洲和南山3个规模养殖场进行了粪污的现场治理,其他养殖场也基本完成了初级治理; “煤改清洁能源”上半年已完成5家企事业单位,其他都正在实行燃煤锅炉改造的过程中;针对全县“三无企业”我们进行了摸排和整治,对东山镇涂宝防水材料厂等3家污染严重的小作坊予以立案,对2家下达了整改通知,责令停产1家。同时,加强了三个一级水源保护区的监测监管和保护。特别是重点对华一水库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投入资金50多万元,确保了饮用水的安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相关职能部门环保综合监管还有待加强。新《环保法》明确界定了政府有关部门担负环保监管的法定职责。个别单位还存在责任不够落实、被动应付、敷衍塞责的问题,监管合力还未真正形成。
二是少数企事业单位守法自觉性不高。新《环保法》第六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少数企业思想认识模糊,环保意识还不够强,对环保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还不能完全落实到位,环境风险隐患仍然存在。另外,我县的规模养殖场环保投入还不够,整治难度非常大。
三是今年的污染减排项目认定存在困难。今年我县的减排目标是四大指标在去年的基础上削减2%。今年计划完成工业园污水处理厂、鼎山垃圾无害化填埋场两个减排项目的验收。目前,两个项目已投入运行,但园区污水处理厂因排污专管未建设到位,未能达到验收标准;鼎山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因卫生防护距离内的拆迁未完成等原因目前尚不具备验收条件。
三、后段工作安排和请求
我们将认真贯彻执行新环保法,按照市、县两级要求,做好小康社会达标建设、生态文明改革、大气污染整治相关工作。
一是加大力度深入开展专项行动。按照《华容县2015年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矿石开采和加工行业综合整治的通告》精神,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深入开展整治工作,整治不达目的,决不收兵。二是通过加大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的力度,做好污染物减排工作。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切实完成好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和鼎山垃圾无害化填埋场项目的减排认定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按照全县执法检查的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大企业风险隐患排查力度,搞好防治结合,确保全县不发生大的环境安全事件。四是积极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工作扎实的监测队伍。五是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整县推进工作。突出生态建设,重点开展对乡镇村场的生态创建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到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促进全县生态良性发展。
各位领导,我县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贯彻和执行新环保法任重而道远,特提出以下请求:
一是请县人大继续监督和指导环保工作,多提宝贵意见。我们将不遗余力认真落实。二是请全县各级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快推进环保产业发展,请县人大予以监督和支持。三是请县人大督促相关部门和乡镇落实《湖南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湘政发[2015]6号)和《湖南省重大环境问题(事件)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湘办发[2015]13号)两个重要文件,确保全县环境安全。
环境保护责任重于泰山。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狠抓落实、提高效能、从严执法、服务社会,为建设美丽华容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