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一二三四)

时间:2019-05-12 02:4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一二三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一二三四)》。

第一篇: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一二三四)

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

——一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

4月中旬,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陆续公布。许多经济指标都在人们预料之中,表明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仍处在合理区间。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上月底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近平主席重申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中国经济升级换挡、加力爬坡的进程正在展开。

面对大势,可顺不可逆;面对机遇,可用不可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是这样的大势和机遇。

怎样推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是一场新的考试,考验驾驭市场经济的智慧,检验掌控复杂局面的本领。新常态需要适应,更需要引领。2014年,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实现了7.4%的增速,劳动生产率提高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正是全国上下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的结果。然而毋庸讳言,也有人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来,或多或少表现出换挡焦虑症。

今天的经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信心经济,社会预期对经济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变化,惟有变被动为主动,才能顶住下行压力,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实现新常态下的新作为。

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首先要有坚定的自信。发展速度换挡,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然。以我国经济现有体量,7% 的增速所产生的实际增量,差不多相当于每年贡献了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所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速“换挡不失势”。蹲下去才能跳得更高,上世纪以来各发达经济体伴随产业革命实现的经济转型,无不向我们昭示这一点。坚定信心,是祛除速度崇拜、换挡焦虑背后传统思维惯性的最好药方。

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最重要的是务实进取。必须坚决破除以往的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牢牢扭住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这条主线,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加大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打造“双引擎”牵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我们高兴地看到,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占比继续提高,消费升级方兴未艾,企业内部创新步伐加快,市场新主体、新业态、新动力蓬勃发展,经济运行亮点频现。这些新变化都是干出来的。只有实干,我们才能跨沟迈坎,迎来百尺竿头的更进一步。

“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国外经济学家认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可能是惟一从“借鉴型经济体”发展为具有独立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家。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奋发有为,以新作为主动引领新常态,我们定能将中国经济的航船驶向新胜境。

速度合理,保持发展定力

——二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

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0%,是2009年一季度以来最低水平。对此应该怎么看? 理解增速放缓现象其实并不难,有几个简单的道理摆在这里。其一,基数大了,增幅就会下来,世界各经济体都有随着体量增大而增速放缓的过程。中国经济总量去年已迈过10万亿美元大关,现在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来的经济增量,相当于2009年增长两个百分点。其二,由于资源环境的制约,中国经济已不能再走靠拼投入、高消耗、不顾环境的粗放式增长老路,增速放缓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其实把速度搞上去很容易,但短期强刺激往往治标不治本,还可能使矛盾和问题积累起来,加重未来的困难。其三,中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力转换期,高投入、高消耗的旧动力在消退,新动力还在孕育,短期内还难以弥补旧动力消退带来的影响。其四,中国经济开放度很高,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过后的深度调整期,复苏疲弱,市场萎缩,影响我国外贸出口。

从全球范围来看,7%仍是一个不低的速度,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尤其如此。要实现到2020年GDP翻番目标,7%的增速足够了,实在用不着为此焦虑。同时要看到,稳住这个速度并不容易,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有力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兴

未艾,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正在协同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正在加速实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这些都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一季度数据显示,新登记注册企业在去年井喷式增长基础上再增加38.4%,网上零售额在前几年大幅增长情况下再增长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工业平均增速高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到51.6%,而单位GDP能耗降低5.6%。这表明,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已经开始发生“化学反应”,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中高速增长这个新的区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渐入佳境的新常态。有外国企业家就认为,“市场在中国,每一家有远见的企业都会重视中国”。

博鳌亚洲论坛上,有人把中国经济比作一辆列车,“保持冲刺式的速度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应当给它一个调整、„维修‟的机会,这样才能跑得更稳、更远。” 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使经济运行更稳健、增长质量更高、发展前景更可持续。一手抓稳增长,一手抓调结构,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就会持续向好,爬坡过坎前景可期。

“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保持发展定力,就是要有这样的清晰认知,对有关指标波动,既不大惊小怪,又不无动于衷,而是清醒执着地咬定目标不放松。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切实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大力推动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就必能赢得更好的未来。

结构优化,彰显改革活力

——三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

结构决定发展后劲,结构失衡越久,越会导致经济问题的积重难返。新常态下,我们看到的一个令人欣喜的新变化,正是经济结构出现新的优化。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跑赢GDP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9%,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从需求结构看,消费是“三驾马车”中贡献最大的,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5%。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6%,高于工业8.7个百分点;工业内部创新升级步伐加快,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装备制造业增长7.7%,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0和1.3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从区域结构看,东部地区的引领作用明显,适应经济新常态并加快转型升级的地区,经济活力很大。这些数据和事实表明,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我们坚定调结构、促改革,看似暂时牺牲了一点速度,却赢得了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为中国经济在较长时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奠定了重要基础。

毋庸讳言,调结构面临的是利益取舍之难,其实质就是如何看待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雾霾要治理,过剩产能要化解,钢铁、水泥等15个重点行业的落后产能要淘汰,可能意味着经济增速下降、财政收入减少以及

再就业等难题。然而,如果死守着传统增长方式不放,则不仅影响发展质量,也会失去新一轮发展的先机和动力。今天,从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到智能制造、分布式能源、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型制造和服务业态发展,再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风口”带动,可以说,谁善于培育新的增长点,谁率先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谁就能赢得长足的发展。固然调结构有阵痛,“老速度”放缓了,“新速度”一时可能上不去,当前利益或有损,但长远则会获益。

当然也要看到,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虽然出现新的优化,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依然需要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进简政放权,向改革要动力。去年中央层面政府核准的投资事项比2013年减少40%,这有利于更好实现企业自主投资,更好适应地方发展需要,更好释放投资巨大潜力。从小微企业环境的改善,到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的打通,创业、创新的活力不断释放。面对调结构、促改革的艰巨任务,惟有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不断消除机制体制拦路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好地挖掘潜力、释放活力,使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空间结构从根本上得到优化,才能使我国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根基。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尽管面临一些风险和矛盾,但时和势于中国经济总体有利。保持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不失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定能实现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

动力强劲,更有增长底气

——四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

面对部分经济数据的波动,中国为什么如此淡定?这不仅在于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更在于我们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充足强劲。

增长动力从哪里来?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更从创新中来。这是中国经济从理论到实践给出的回答。

放眼世界,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代替旧技术、智能型技术代替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这对我们来说是难得机遇。立足国内实际,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日益紧张,低要素成本的优势一去不返,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恰如总书记所言,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这是一个转型升级的历史进程,更将为中国经济稳住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充足强劲的动力。

从总体看,去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个百分点,中国创新指数、循环经济发展指数都有大幅跃升。从微观看,浙江一家鞋企引入扫描技术,能在10秒内完成一个脚型的完整三维尺度测量,生产效率提高三成以上;山东一家建材厂购置3套新设备,回收粉尘并重新利用,提高了产量又减少了浪费,推动传统产业由“制造”走向“智造”。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日渐显现,这正是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个新变化,也是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具有定力和底气的原因所在。

“仍有大量低垂的果子可供收获”,经济学家谈及中国创新的空间时,这样形象地比喻。一方面,我国科技贡献率刚到39%,具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广阔前景,中西部加快发展的回旋余地,“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改造改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增加供应,都有大量投资需求,更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只要我们继续致力于发挥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依靠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加快培育新业态和新产业,同时更多支持创新型企业、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那么,我国经济增长与新的动能就将形成,推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实现既定目标。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破除一切制约创新创业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奋力作为,让一切创新创业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一定能迎来中国经济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篇:如何看待和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党 课 参 考

第36期

中共南通市通州区委宣传部 2014年10月23日

如何看待和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尽管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前列,但劳动力成本上升、生态环境污染、要素市场扭曲等结构性问题凸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作了总体部署,然而,改革是系统性工程,短期内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观察。结合近期的指标来看,中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较金融危机之前均呈现较大回落,经济增长面临减速压力,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成为各方密切关注的重要话题。今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总书记“新常态”的提法寓意深远,也是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作出的理性判断。然而,究竟什么是

治理,而“钱”就是连接这种新型治理关系的重要纽带。因此,中央和地方之间如何分税与花钱,自然成为政府改革的关键。最近,中央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第一个获批的领域性总体改革方案。在此之前,“营改增”则打响了本轮财税体制改革的第一枪。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深圳前海、浙江义乌等地,相继设立改革实验区,在金融、外贸、司法等领域先行先试,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框架渐次展开。

目前,按照整体推进步骤,一系列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打破城乡二元限制,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等税收制度改革将稳步推进,全面预算公开和权责相符的现代财政体系逐步完善。金融体制改革方面,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推进股票发行由审批制向注册制过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诸多改革同步推进,稳步推行,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真正落到实处,为宏观经济稳定持续健康的“新常态”奠定基础。

(四)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持续注入新动力。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能不能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竞争新优势,对很多产业来说是一场“生死之搏”。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加快培育新产业。只有不断壮大实体经济,筑

牢经济的根基,才有可能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在“弯道超车”的节骨眼上,要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世界各国早已纷纷寻找新经济增长之路,以3D打印、大数据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世界性变革突破的能量不断累积,全球正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也没有“袖手旁观”,近些年中国不断加大创新投入,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研发、人力资本等“软投资”,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立高效、现代的国家创新体系,积极融入到全球创新网络之中,获得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效应。

(五)经济增长面临新风险新挑战

我国进出口总额位居全球首位,宏观经济与外部联系日益密切,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不仅来自内部的挑战,也源自外部经济体经济形势变化引发的国际经济风险。一方面,观察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仍然面临较多不确定性。乌克兰局势升级引发欧美与俄罗斯之间的双向制裁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负向溢出效应,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逐步退出可能引发部分新兴经济体国际金融风险升级,消费税等政策可能构成日本经济较大下行压力,欧洲经济通缩风险未见缓解,全球经济复苏增长分化的局面将继续延续,我国外贸形势所拥有的本世纪初以来相对稳定的环境正在悄然变化。另一方面,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较多的风险,这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将逐步释放出来,由此将构成“新常态”的重要挑战。结合当下来看,6

长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继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比上年减少345万人之后,2013年劳动年龄人口再次比上年减少244万人,这意味着过去一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出现重大变化的不仅是劳动力供给,土地、资金等要素价格也开始纷纷走高。在此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出现减速也在情理之中。

(二)行政体制改革为“新常态”营造新的体制环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新常态”中宏观经济减速具有合理性,但“新常态”中宏观经济增长能否在中高速水平企稳呢?这取决于很多因素或者新的增长动力的形成,其中行政体制改革将为“新常态”营造新的体制环境。目前,深层次改革尚未推进,所以经济社会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变革。但是自去年以来政府着力推进的简化行政审批等简政放权的改革稳步推进,为微观主体尤其是民营经济创造了新的政府服务环境,激发了民营资本活力,对于保障经济在不通过扩张赤字与货币的情况下实现既定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也预示着改革的动力所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决定》内容覆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

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未来在基本经济制度、金融及要素等市场体系、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有望逐步化解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有助于增强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未来伴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的稳步实施,宏观经济有望获得新的增长。

(三)国际合作空间拓展为“新常态”确立良好的国际环境

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与加入WTO之前的情形巳经显著不同,外部经济体短期内难以绕开中国而形成所谓的下一代“WTO”,因而中国在此问题上的战略选择可以更加理性自主。当然,尽管中国通过加入WTO而进入贸易大国,未来再大幅开拓国际市场的空间不大,但通过坚持双边、多边和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有望在边际上短期内拓展国际合作增量空间。目前美洲有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有欧盟经济一体化,而亚洲仍然没有自由贸易区,中国加快与周边国家合作有望促进区域贸易的发展。同时,总书记在2013年下半年及近期的亚信峰会上提出积极推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区域合作目前正在有序稳步洽谈推进,随着各方对“一路一带”的逐步认同,中国有望进一步提升国际经济合作水平。

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指出,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

等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撑。

三、创新宏观政策,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针对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我们既应与时俱进接受“新常态”的事实,同时应加强研究“新常态”的经济规律,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创新宏观调控手段,构建与“新常态”相适应的新的宏观政策体系。

(一)出台防风险尤其是房地产风险防范措施,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

今年以来伴随宏观经济减速,部分行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风险逐步加大,如何适时调整房地产政策措施,成为当下极为重要的内容。从现实来看,应积极构建三重屏障,防范房地产调整的潜在风险。

1.适时推出“取消限购”等组合拳。各地结合自身情况适时推出“取消限购”等组合拳,释放住房的理性需求。行政限购将购房资格大多限制在刚需群体,但居民对于住房的需求具有差异性,取消限购有助于释放非刚需群体的住房差异性需求。然而,近年来房地产价格暴涨暴露了部分居民或者机构非理性囤积住房的情形,为避免房地产成为热炒的商品,通过开征房产税增加房产持有环节成本是国际较为通行的做法,由此也将促使居民购房行为更加理性。当然,考虑到开征房产税可能构成房价的下行压力,因而目前可以考虑不对存量房征税,而只

112

尽管当前宏观经济仍然处于政府目标区间,但主要经济体指标的下行预示如果没有适当的政策调整,可能会导致未来宏观经济触及底线或者突破底线,引发经济社会不稳定因素。结合当下来看,可以不诉诸于大规模的刺激方案,但可以考虑政策的微调,比如通过调整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来支持经济增长。此外,结合去年以来的做法,近期可以继续推进审批体制改革,放开市场准入,放开民营资本准入限制,激发民营资本投资热情。

(四)稳步推进金融开放改革,特别是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等相关领域改革

互联网金融构成当前金融领域重大创新,不仅对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业务构成挑战,而且对金融监管等制度框架构成冲击。尽管相关部门加快研究相关政策,但依然尚未形成适应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互联网金融与现有金融体系的冲突反映了我国金融开放改革的滞后,说明了加快推进相关改革刻不容缓。稳步推进金融开放改革,是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

(五)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重在权衡效率与公平。在效率上,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当前应注重推进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

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在公平取向上,需要完善税收制度,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六)注重选择国际经济合作的创新模式和突破口

当前多边和双边国际经贸合作谈判在世界主要国家之间持续密集展开,中国也在抓紧进行各种谈判。但经贸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往往需要双方乃至多方的妥协博弈,难以在短期内发挥作用。结合当前来看,中国可以在前期讨论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建设,由此可以促进中国外汇储备发挥较大作用并在相关治理机构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有助于未来提升中国的话语权。同时,这些组织的重点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可以促进中国释放基础设施建设的竞争力,向外输出原材料及工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也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增长,同时还提升了话语权。

(七)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但仍然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必须加快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让市场在资源配中起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

516-

第三篇:新常态下的

新常态下的“坚守”

大德小学 李锦花

遥远的西北大漠,有一种胡杨的树种,它们生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这沙漠里健壮而睿智的勇士,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坚守一词的深刻内涵。虽然我不可能是倔强的生长在沙漠中的胡杨,但我愿做那棵扎根于乡村英语教学试验田边的胡杨,任时光荏苒,任四季的变换,我始终用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的爱, 坚守着乡村英语教学的希望和喜悦。

坚守是热爱。刚开始,我常常为自己不知道怎样为小学生上好英语课而茫然。但是我对英语的那份执着的爱告诉我要永不言弃。在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失败浇不灭我对英语教学那如火如荼的热情。在这样执着的支撑下,我昂首行踏进英语教学的珪步之中,在英语教学这块沃土上我默默地耕耘着。

坚守是进步。我是一位普通的乡村英语教师,要让孩子们学好英语,算的上比登天还难哪。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神圣职责是什么呢?经过我不眠的深思,向有经验教师的请教,拉一些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孩子促膝长谈,拜访一些家长和他们交换意见。我明白了,明白了要教好英语,首先要让他们爱上英语、喜欢英语。啊。。我知道了,知道了!学生喜欢什么就不会厌烦什么。真是“山穷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为此,每节课前我会认真研究、吃透教材,通读、精读课文,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型、流程、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我深知英语课中口语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作为英语老师的我很注重加强英语口语在课堂中的运用,给学生创设愉悦的英语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表现我会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我始终保持的微笑,并且和学生多交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我的课堂。

坚守是希望。我刚接手的班是五年级,班上有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赵嘉欣。她性格外向,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可是,她上四年级的时候,她生病了。有一个多月没有来上课,她落下了很多的课程,我暗暗地担心和着急。我不能把我的担心表现出来。上课的时候。我特意让她来回答她能够回答的问题,每次答完问题,我都会笑着对她说“你真棒”。一次,她的妈妈对我说;“李老师,今天我女儿回家特别的高兴在沙发上蹦来蹦去。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李老师说我特别棒)”!后来,她深深的爱上了英语。

我作为新常态下的英语老师,我明白应该突破常规,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敢于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开放式课堂。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新常态下的教育,当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面挫折。只有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掘他们的个性。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诺言——那便是“坚守”;在我的手中有一粒金色的种子——那便是实践;在我的生活中有一个目标——那便是成功。我要用我的双手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渴求知识的种子,我要用我的勤奋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热爱英语的种子……也在我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我要用心守望着这份希望,更要用爱呵护着这份希望,默默地看着她破土、发芽,看着她开花、结果,我坚信幼苗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此时,我要大声的对大家说:守望着自己爱着的田地,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谢谢大家!

锦花老师,你好!你的演讲稿,主题新。内容实在,我在你原文的基础上把一些词句删减了些和补充了一些词句。如果有不妥的地方请见谅。

第四篇:新常态下文化建设

新常态下文化建设

今年11月9日,总书记在APEC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重要演讲,主题是“谋求持续发展,共筑亚太梦想”。总书记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而这个引人注目的“新常态”的提法及其主要特点,值得我们文化建设认真研究并积极适应。相对于作为基础的经济建设者而言,文化建设属于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建设。也就是说,经济建设的诉求与追求,往往会渗透在文化建设的理念与举措中,也会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方法与步骤。比如我们一度就笃信人均GDP的大幅增长将大力拉动文化消费,而未能细察这个“增长”的结构构成及其消费取向;比如我们一度也认为文化设施就应建得“有文化”,只是不少为显“政绩”的设施把“显豪华”当成了“有文化”;比如我们一度还认为“大歌舞”能够壮势“大繁荣”,于是不管大庆典、小庆贺都弄得花团锦簇、“群星灿烂”并滋生出“文化包工头”„„虽然那些“文化的虚火”被明令禁止而紧急刹车,但文化建设要真正回归“润物无声”“攻心为上”的功能,还需要“志存高远”“坚守理想”,还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也还需要努力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格局,要有积极适应新常态的大智慧。

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第一要再度审视文化建设的本质和功能。近读总书记所著《之江新语》,我们看到他10年前就发表过两篇关于文化建设的精辟之论。在《文化是灵魂》一文中他写道:“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文化育和谐》一文中他指出:“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文化育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正是因为深彻洞悉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总书记不久前在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就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就其本质而言要以“弘扬中国精神为担当”,就其功能而言要以“凝聚中国力量”为使命。这是我们文化建设积极适应新常态的重中之重。

第二,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就要真切领略文化建设的方法和追求。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对于我们的文化建设而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常态;与之紧密关联的“新常态”,是反映当前“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是表现当前从“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这也就是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的“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事实上,文化建设的方法和追求,其根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生活为源,强调的是生活决定文化建设的内容,也决定文化建设的取向;比生活更高,正如总书记所要求的,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第三,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就要努力把握经济新常态的理念和举措。简言之,我们需要把握的理念一是着力于“质的提升”而非“量的泛漫”,二是着眼于“结构优化”而非“同质繁衍”,三是着手于“创新驱动”而非“要素驱动”,四是着意于“多元动力”而非“单一取向”。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有许多就是针对“质的提升”而言。他所说的“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于我们文化建设的一些方面。因此,着力于“质的提升”就要改变“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改变“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我们的文化建设只有努力把握经济新常态才有可能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才有可能逐步确立自身的新常态,才有可能在“高原”上崛起“高峰”,在“春季”里鼓荡“清风”。着力于“质的提升”是文化建设新常态的根基。

关于着眼于“结构优化”,是目前在文化建设许多层面上都应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调整的重要举措。在整体层面上,主要是着眼于科技进步给文化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科技使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效率进入生活,扩大了文化的覆盖面并增强了其渗透力。另一方面是这一进程中用户角色的重大转变,也即“用户创造内容”现象的发生,我们将为这种蕴含能动创造的文化体验去进行文化创造。结构优化,还体现在各文化业态建设的具体层面。以传统舞台演艺业态而言,当我们初步完成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一是实现其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即真正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二是在市场主体“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的前提下,实现“以资本为纽带的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与此同时,我们要为文艺院团这一“市场主体”搭建运营平台,全面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如目前“保利院线”和“中演院线”的所作所为。

关于着手于“创新驱动”,可以说也是文化建设积极适应新常态的个中要义。中国经济新常态,不仅与资金、技术、信息人员流动达到高水平的亚太市场密切关联,而且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同步进行。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然推动我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必然主导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进程。“创新驱动”是相对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而言的,这在文化建设的新常态中更应得到高度重视。如果说,我们既往的“继承创新”较多关注“要素驱动”,那么“创新驱动”则呼唤着文化建设的“集成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理念的平移,文化建设的“集成创新”一要有自主意识,创新要素与内容的选择要服从主体解决文化发展问题的需要;二要有跨界意识,要全面开放创新要素与内容的选择视域,以实现主体选择的最优化;三要有协同意识,要善于集中智慧、凝聚优势、开放建构、转型升级;四要有贯通意识,要将各创新要素与内容有机整合,生成一个具有独特品格的有机整体。

关于着意于“多元动力”,就文化建设积极适应新常态而言,特别鲜明地体现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作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确定的文化建设目标之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有三个要点:一是要建立“体系构建”的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二是要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三是要整合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之相关,还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培育文化非盈利性组织。这里的“社会化发展”,其实是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是我们文化建设新常态要培育的“多元动力”。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设施建设、项目组织、活动开展方面都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着意于“多元动力”作为适应新常态的举措,要特别在“引导群体心理”上下功夫。作为国家文化部的“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我们最近验收了云南省保山市腾冲的“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和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的“主题社区建设”,关注到二者在群体心理引导方面有共通之处:即一是讲和谐,使人心不争;二是讲凝聚,使人心不散;三是讲陶冶,使人心不俗。面对中国经济呈现出的新常态,文化建设要有积极适应新常态的文化自觉,以使我们能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能更好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第五篇:论经济新常态下工会工作的战略转移

论经济新常态下工会工作的战略转移

一、我国经济新常态主要特征及经济走向研判

gdp从2014年的 7.4%、7.3%,到2015年一二季度的7%,三季度的6.9%,7年来的一直在底部徘徊,整体来看,经济运行尚处在合理区间,起伏不大。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困难。11月通用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数值为48.6,连续第九个月低于50,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一)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长迅猛

中国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增速比上半年与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1和5.8个百分点,创下近14年来新低。自主性投资依然低迷,反映内生增长动力依然不足。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高铁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趋势更明确。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在三次产业中继续领跑,占gdp的比重为51.4%,比去年同期高2.3个百分点。

(二)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创新驱动作用显现

我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长期在荣枯线上下徘徊。传统行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偏上游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生产依然低迷,如钢铁、纺织、专业设备行业的工业生产增长处于低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石油加工等环比下降较大。相对而言,中下游的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如计算机和通信、汽车制造、化工制造、金属制品行业的工业生产继续增长。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经济等新的增长点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1至9月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6.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高出4.2个百分点。

(三)消费需求整体不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在消费方面,过去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社会零售增长始终处于低位,11份月同比增速仅为10.5%。分行业来看,受到地产产业链拖累,家电音像、家具等行业回落明显。相对而言,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产品技术更新较快的通讯器材类商品保持高增长。

二、积极适应新常态,实现工会工作的战略转移

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及国际环境持续低迷状态看,我国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低位运行,关闭破产企业会不断增加,对职工、对工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工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及时研究调整新常态下工会组织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及运行机制体制,实现工会工作的战略大转移,努力做好新常态下的工会工作。

(一)打破思维定式,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上来

面对新常态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央适时召开了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党的群团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开启了党的群团工作发展的新阶段。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从推进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全局高度,精辟阐述了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意义、方向目标和基本要求,深刻阐述了党的群团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思想性、针对性,是指导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二)劳动竞赛由生产性竞赛转向创新性竞赛

经济新常态下,结构调整阵痛显现,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质量更好,结构更优。传统行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偏上游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生产依然低迷,中下游的工业生产保持稳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然,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过去在传统行业中广泛开展的以增加产品产量为主要目的的生产性劳动竞赛显然已不适应新常态的要求,以创新、创效、质量、环境、安全为主要内容及短平快项目的劳动竞赛越来越引起重视,劳动竞赛主战场的战略转移已势在必然。以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为主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新引擎。

(三)工会的维护重点更多的转移到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上来

新常态下,随着经济的持续下行,部分企业运营困难,甚至关闭破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减少在安全生产劳动卫生方面的投入,大幅削减职工福利,降低工资甚至裁员。工会劳动保护、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矛盾日益突出。如全球钢铁产量中国第一,河北第二的河北省,目前全省有一半以上的钢厂裁员10%-30%,部分钢厂裁员1/3以上。钢厂减停产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职工被放假、分流和裁员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据报道,11月14日下午,松汀钢铁宣布全面停产,员工全部放假。数名松汀钢铁员工爬上办公楼顶,欲以跳楼威胁公司,拿回自己被拖欠数月的工资。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工会维护工作也习惯了高举高打,要求职工工资每年增长多少多少。进入新常态后,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就应当顺势而为,及时将维权的重点转移到理性维权上来,战略重点转移到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团结稳定上来。一是要加大源头参与力度,力争企业在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决策上充分考虑职工的合法权益,企业降低工资和裁员必须经过工会同意;二是加大集体协商力度,尽快完善工资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三是促进国家及地方政府及时出台法律和政策,明确规定困难企业在减薪及裁员时必须经过工会同意,确保困难企业在关键岗位、重点设备上的安全投入,确保困难企业职工不减薪或者少减薪,不裁员或者少裁员,这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下载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一二三四)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一二三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新常态下展现新

    适应新常态 展现新作为 团结广大职工群众为构建和谐xx努力奋斗 ——在二届三次职工、会员大会的工作报告 xxxxxx (xx年x月xx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

    新常态下党支部书记如何发挥作用

    新常态下党支部书记如何发挥作用 洪向华 中央党校科研部教授、中特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党支部书记作为一个党的基层组织的负责人,在领导支委、实现党支部各项工作目标当中......

    新常态下的楼市

    新常态下的楼市 最高决策层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那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房地产经济当然不能例外。什么是楼市的新常态?我觉得通俗点说就是,因为成本和市场等多方面因......

    浅谈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客观分析了煤炭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做好新常态下思想政治工作......

    新常态下党风廉政建设路径范文合集

    新常态下党风廉政建设路径探讨 摘要 党风廉政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基层组织最接近人民群众,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状况关乎党的形象及基层政权基......

    论文: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推荐)

    试述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是中国国际地位的一种体现,世界意义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

    新常态下党建工作学习心得

    “新常态”下党群部长如何强化党建工作使之适应新形势 ------集团公司党群部长培训班心得 长山子煤矿 马红山 2015年3月23日至27日,集团公司党校组织开展了二级单位党群系统......

    浅议员额制下检察工作新常态

    如何迎接检察官“员额制”来临后各项检察工作新变化?这是司法体制改革下在检察机关面前的重大挑战。针对基层院为顺利对接检察官“员额制”拓展工作新思路而出现的新变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