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技术规范

时间:2019-05-14 10:1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9.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技术规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9.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技术规范》。

第一篇:29.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技术规范

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技术规范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ns Bursal Disease,IBD),又称甘布罗病(Gumboro Disease)、传染性腔上囊炎,是由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免疫抑制性的禽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性法氏囊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技术、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预防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从事禽类饲养、经营和禽类产品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分离或免疫学试验。

2.1 流行特点

主要感染鸡和火鸡,鸭、珍珠鸡、鸵鸟等也可感染。火鸡多呈隐性感染。在自然条件下,3~6周龄鸡最易感。本病在易感鸡群中发病率在90%以上,甚至可达100%,死亡率一般为20~30%。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时或超强毒株流行时,死亡率可达60~80%。

本病流行特点是无明显季节性、突然发病、发病率高、死亡曲线呈尖峰式;如不死亡,发病鸡多在1周左右康复。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眼结膜及呼吸道感染。在感染后3~11天之间排毒达到高峰。由于该病毒耐酸、耐碱,对紫外线有抵抗力,在鸡舍中可存活122天,在受污染饲料、饮水和粪便中52天仍有感染性。

2.2 临床症状

本规范规定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天。

临床表现为昏睡、呆立、翅膀下垂等症状;病禽以排白色水样稀便为主,泄殖腔周围羽毛常被粪便污染。

2.3 病理变化

2.3.1 剖检病变:感染发生死亡的鸡通常呈现脱水,胸部、腹部和腿部肌肉常有条状、斑点状出血,死亡及病程后期的鸡肾肿大,尿酸盐沉积。

法氏囊先肿胀、后萎缩。在感染后2~3天,法氏囊呈胶冻样水肿,体积和重量会增大至正常的1.5~4倍;偶尔可见整个法氏囊广泛出血,如紫色葡萄;感染5~7天后,法氏囊会逐渐萎缩,重量为正常的1/3~1/5,颜色由淡粉红色变为蜡黄色;但法氏囊病毒变异株可在72小时内引起法氏囊的严重萎缩。感染3~5天的法氏囊切开后,可见有多量黄色粘液或奶油样物,黏膜充血、出血,并常见有坏死灶。

感染鸡的胸腺可见出血点;脾脏可能轻度肿大,表面有弥漫性的灰白色的病灶。

2.3.2 组织学病变:主要是法氏囊、脾脏、哈德逊氏腺和盲肠扁桃体内的淋巴组织的变性和坏死。

2.4 实验室诊断

2.4.1 病原分离鉴定(见GB 19167)2.4.2 免疫学诊断

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病毒血清微量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见GB 19167)3 疫情报告

3.1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疑似本病的禽类,都应当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3.2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疫情处理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结合血清学检测做出的诊断结果可作为疫情处理的依据。

4.1 发现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疫情时,养殖户应立即将病禽(场)隔离,并限制其移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解剖、采集病料、实验室诊断等,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4.2 当疫情呈散发时,须对发病禽群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按照GB 16548进行)。同时,对禽舍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附件1),对受威胁禽群进行隔离监测。

4.3 当疫情呈暴发时按照以下要求处理 4.3.1 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含县级)兽医主管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点:指患病禽类所在的地点。一般是指患病禽类所在的禽场(户)或其它有关屠宰、经营单位;如为农村散养,应将自然村划为疫点。

疫区:指疫点外延3公里范围内区域。疫区划分时,应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

受威胁区:指疫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4.3.2 封锁 由县级以上(含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对疫区实行封锁;人民政府在接到封锁申请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发布封锁令,对疫区进行封锁,并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疫点:出入口必须有消毒设施。严禁人、禽、车辆的进出和禽类产品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运出,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出入时,须经所在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批准,经严格消毒后,方可出入。

疫区:交通要道建立临时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派专人监视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流动,对进出人员、车辆须进行消毒。停止疫区内禽类及其产品的交易、移动。

4.3.3 扑杀

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扑杀发病禽群。4.3.4 无害化处理

对所有病死禽、被扑杀禽及其禽类产品(包括禽肉、蛋、精液、羽、绒、内脏、骨、血等)按照GB 16548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禽类排泄物和可能被污染的垫料、饲料等物品均需进行无害化处理。

禽类尸体需要运送时,应使用防漏容器,须有明显标志,并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实施。

4.3.5 紧急免疫

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的所有易感禽类进行紧急免疫接种。4.3.6 消毒

对疫点内禽舍、场地以及所有运载工具、饮水用具等必须进行严格彻底地消毒(见附件1)。

4.3.7 紧急监测

对疫区、受威胁区内禽类实施紧急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4.3.8 疫源分析与追踪调查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疫源及其可能扩散、流行的情况。对仍可能存在的传染源,以及在疫情潜伏期和发病期间售出的禽类及其产品、可疑污染物(包括粪便、垫料、饲料等)等应立即开展追踪调查,一经查明立即按照GB 16548采取就地销毁等无害化处理措施。

4.3.9 封锁令的解除

疫点内所有禽类及其产品按规定处理后,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对有关场所和物品进行彻底消毒。最后一只病禽扑杀21天后,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验合格后,由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向原发布封锁令的当地人民政府申请发布解除封锁令。

疫区解除封锁后,要继续对该区域进行疫情监测,6个月内如未发现新的病例,即可宣布该次疫情被扑灭。

4.3.10 处理记录

对处理疫情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的详细记录,以备检查。5 预防与控制

实行“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5.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环境控制水平

饲养、生产、经营等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农业部15号令)的要求,并须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

饲养场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控制人员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

5.2 加强消毒管理,做好基础防疫工作

各饲养场、屠宰厂(场)、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等要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管理制度。

5.3 免疫 根据当地流行病史、母源抗体水平、禽群的免疫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等合理制定免疫程序、确定免疫时间及使用疫苗的种类,按疫苗说明书要求进行免疫。

必须使用经国家兽医主管部门批准的疫苗。5.4 监测

由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组织实施。5.4.1.监测方法

以监测抗体为主。可采取琼脂扩散试验、病毒中和试验方法进行监测。

5.4.2 监测对象

鸡、鸭、火鸡等易感禽类。5.4.3 监测比例

规模养禽场至少每半年监测一次。父母代以上种禽场、有出口任务养禽场的监测,每批次(群)按照0.5%的比例进行监测;商品代养禽场,每批次(群)按照0.1%的比例进行监测。每批次(群)监测数量不得少于20份。

散养禽以及对流通环节中的交易市场、禽类屠宰厂(场)、异地调入的批量活禽进行不定期的监测。

5.4.4 监测样品 血清或卵黄。5.4.5 监测结果及处理

监测结果要及时汇总,由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定期上报至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中发现因使用未经农业部批准的疫苗而造成的阳性结果的禽群,一律按传染性法氏囊病阳性的有关规定处理。

5.5 引种检疫 国内异地引入种禽及其精液、种蛋时,应取得原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合格证明。到达引入地后,种禽必须隔离饲养7天以上,并由引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

第二篇: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

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 时间:2010-05-10 09:46 狂犬病(Rabies)是由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烈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狂犬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动物狂犬病的诊断、监测、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预防与控制。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2 诊断

2.1流行特点

人和温血动物对狂犬病毒都有易感性,犬科、猫科动物最易感。发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这些动物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本病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动物亦可通过皮肤或粘膜损伤处接触发病或带毒动物的唾液感染。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6个月,短的为10天,长的可达一年以上。2.2临床特征

特征为狂躁不安、意识紊乱,死亡率可达100%。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狂暴型和麻痹型。2.2.1 犬

2.2.1.1 狂暴型 可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

前驱期:此期约为半天到两天。病犬精神沉郁,常躲在暗处,不愿和人接近或不听呼唤,强迫牵引则咬畜主;食欲反常,喜吃异物,喉头轻度麻痹,吞咽时颈部伸展;瞳孔散大,反射机能亢进,轻度刺激即易兴奋,有时望空捕咬;性欲亢进,嗅舔自己或其它犬的性器官,唾液分泌逐渐增多,后躯软弱。

兴奋期:此期约2~4天。病犬高度兴奋,表现狂暴并常攻击人、动物,狂暴发作往往和沉郁交替出现。病犬疲劳时卧地不动,但不久又立起,表现一种特殊的斜视惶恐表情,当再次受到外界刺激时,又出现一次新的发作。狂乱攻击,自咬四肢、尾及阴部等。随病势发展,陷于意识障碍,反射紊乱,狂咬;动物显着消瘦,吠声嘶哑,眼球凹陷,散瞳或缩瞳,下颌麻痹,流涎和夹尾等。

麻痹期:约1~2天。麻痹急剧发展,下颌下垂,舌脱出口外,流涎显着,不久后躯及四肢麻痹,卧地不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整个病程为6~8天,少数病例可延长到10天。

2.2.1.2麻痹型 该型兴奋期很短或只有轻微兴奋表现即转入麻痹期。表现喉头、下颌、后躯麻痹、流涎、张口、吞咽困难和恐水等,经2~4天死亡。2.2.2 猫

一般呈狂暴型,症状与犬相似,但病程较短,出现症状后2~4天死亡。在发病时常蜷缩在阴暗处,受刺激后攻击其它猫、动物和人。2.2.3 其它动物

牛、羊、猪、马等动物发生狂犬病时,多表现为兴奋、性亢奋、流涎和具有攻击性,最后麻痹衰竭致死。

2.3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可采用以下方法。

2.3.1 免疫荧光试验(见GB/T18639)2.3.2 小鼠和细胞培养物感染试验(见GB/T18639)2.3.3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RT-PCR)(见附件)2.3.4 内基氏小体(包涵体)检查(见GB/T18639)2.4 结果判定

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负责动物狂犬病诊断结果的判定。

2.4.1 被发病动物咬伤或符合2.2特征的动物,判定为疑似患病动物。2.4.2 具有2.3.3和2.3.4阳性结果之一的,判定为疑似患病动物。2.4.3 具有2.3.1和2.3.2 阳性结果之一的,判定为患病动物。

2.4.4 符合2.4.1,且具有2.3.3和2.3.4阳性结果之一的,判定为患病动物。3 疫情报告

3.1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本病临床症状或检测呈阳性结果的动物,应当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3.2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并确认后,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上报。4 疫情处理

4.1 疑似患病动物的处理

4.1.1发现有兴奋、狂暴、流涎、具有明显攻击性等典型症状的犬,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扑杀。

4.1.2发现有被患狂犬病动物咬伤的动物后,畜主应立即将其隔离,限制其移动。

4.1.3对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诊断确认的疑似患病动物,当地人民政府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患病动物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做好技术指导,并按规定采样、检测,进行确诊。

4.2 确诊后疫情处理 确诊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并向当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通报。当地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疫情处置措施。

4.2.1 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划分 4.2.1.1 疫点 圈养动物,疫点为患病动物所在的养殖场(户);散养动物,疫点为患病动物所在自然村(居民小区);在流通环节,疫点为患病动物所在的有关经营、暂时饲养或存放场所。4.2.1.2 疫区

疫点边缘向外延伸3公里所在区域。疫区划分时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4.2.1.3 受威胁区

疫区边缘向外延伸5公里所在区域。4.2.2 采取的措施

4.2.2.1 疫点处理措施 扑杀患病动物和被患病动物咬伤的其它动物,并对扑杀和发病死亡的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所有犬、猫进行一次狂犬病紧急强化免疫,并限制其流动;对污染的用具、笼具、场所等全面消毒。

4.2.2.2 疫区处理措施 对所有犬、猫进行紧急强化免疫;对犬圈舍、用具等定期消毒;停止所有犬、猫交易。发生重大狂犬病疫情时,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要求,对疫区进行封锁,限制犬类动物活动,并采取相应的疫情扑灭措施。

4.2.2.3 受威胁区处理措施 对未免疫犬、猫进行免疫;停止所有犬、猫交易。4.2.2.4 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 发生疫情后,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及时组织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追踪;每天对疫点内的易感动物进行临床观察;对疫点内患病动物接触的易感动物进行一次抽样检测。

4.2.3 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撤销 所有患病动物被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后,对疫点内易感动物连续观察30天以上,没有新发病例;疫情监测为阴性;按规定对疫点、疫区进行了终末消毒。符合以上条件,由原划定机关撤销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继续对该地区进行定期疫情监测。5 预防与控制 5.1 免疫接种

5.1.1 犬的免疫 对所有犬实行强制性免疫。对幼犬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要求及时进行初免,以后所有的犬每年用弱毒疫苗加强免疫一次。采用其它疫苗免疫的,按疫苗说明书进行。5.1.2 其它动物的免疫 可根据当地疫情情况,根据需要进行免疫。5.1.3 所有的免疫犬和其它免疫动物要按规定佩带免疫标识,并发放统一的免疫证明,当地动物防疫监督部门要建立免疫档案。5.2 疫情监测

每年对老疫区和其它重点区域的犬进行1~2次监测。采集犬的新鲜唾液,用RT-PCR方法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再采样送指定实验室进行复核确诊。5.3 检疫

在运输或出售犬、猫前,畜主应向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对检疫合格的犬、猫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在运输或出售犬时,犬应具有狂犬病的免疫标识,畜主必须持有检疫合格证明。

犬、猫应从非疫区引进。引进后,应至少隔离观察30天,期间发现异常时,要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5.4 日常防疫

养犬场要建立定期免疫、消毒、隔离等防疫制度;养犬、养猫户要注意做好圈舍的清洁卫生、并定期进行消毒,按规定及时进行狂犬病免疫。

第三篇: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20097249492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畜牧兽医(农牧、农业)厅(局、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并抄送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抄送自发):

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灭狂犬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附后)。现下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农业部办公厅

二OO六年十月二十九日

狂 犬 病 防 治 技 术 规 范

(2002年发布,2006年修订)

狂犬病(Rabies)是由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烈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狂犬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动物狂犬病的诊断、监测、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预防与控制。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诊断

2.1流行特点

人和温血动物对狂犬病毒都有易感性,犬科、猫科动物最易感。发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这些动物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本病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动物亦可通过皮肤或粘膜损伤处接触发病或带毒动物的唾液感染。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6个月,短的为10天,长的可达一年以上。

2.2临床特征

特征为狂躁不安、意识紊乱,死亡率可达100%。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狂暴型和麻痹型。

2.2.1 犬

2.2.1.1 狂暴型 可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

前驱期:此期约为半天到两天。病犬精神沉郁,常躲在暗处,不愿和人接近或不听呼唤,强迫牵引则咬畜主;食欲反常,喜吃异物,喉头轻度麻痹,吞咽时颈部伸展;瞳孔散大,反射机能亢进,轻度刺激即易兴奋,有时望空捕咬;性欲亢进,嗅舔自己或其他犬的性器官,唾液分泌逐渐增多,后躯软弱。

兴奋期:此期约2~4天。病犬高度兴奋,表现狂暴并常攻击人、动物,狂暴发作往往和沉郁交替出现。病犬疲劳时卧地不动,但不久又立起,表现一种特殊的斜视惶恐表情,当再次受到外界刺激时,又出现一次新的发作。狂乱攻击,自咬四肢、尾及阴部等。随病势发展,陷于意识障碍,反射紊乱,狂咬;动物显著消瘦,吠声嘶哑,眼球凹陷,散瞳或缩瞳,下颌麻痹,流涎和夹尾等。

麻痹期:约1~2天。麻痹急剧发展,下颌下垂,舌脱出口外,流涎显著,不久后躯及四肢麻痹,卧地不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整个病程为6~8天,少数病例可延长到10天。

2.2.1.2麻痹型 该型兴奋期很短或只有轻微兴奋表现即转入麻痹期。表现喉头、下颌、后躯麻痹、流涎、张口、吞咽困难和恐水等,经2~4天死亡。

2.2.2猫

一般呈狂暴型,症状与犬相似,但病程较短,出现症状后2~4天死亡。在发病时常蜷缩在阴暗处,受刺激后攻击其他猫、动物和人。

2.2.3其他动物

牛、羊、猪、马等动物发生狂犬病时,多表现为兴奋、性亢奋、流涎和具有攻击性,最后麻痹衰竭致死。

2.3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可采用以下方法。

2.3.1 免疫荧光试验(见GB/T18639)

2.3.2 小鼠和细胞培养物感染试验(见GB/T18639)

2.3.3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RT-PCR)(见附件)

2.3.4 内基氏小体(包涵体)检查(见GB/T18639)

2.4 结果判定

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负责动物狂犬病诊断结果的判定。

2.4.1被发病动物咬伤或符合2.2特征的动物,判定为疑似患病动物。

2.4.2具有2.3.3和2.3.4阳性结果之一的,判定为疑似患病动物。

2.4.3具有2.3.1和2.3.2 阳性结果之一的,判定为患病动物。

2.4.4符合2.4.1,且具有2.3.3和2.3.4阳性结果之一的,判定为患病动物。疫情报告

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本病临床症状或检测呈阳性结果的动物,应当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3.2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并确认后,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上报。疫情处理

4.1疑似患病动物的处理

4.1.1发现有兴奋、狂暴、流涎、具有明显攻击性等典型症状的犬,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扑杀。

4.1.2发现有被患狂犬病动物咬伤的动物后,畜主应立即将其隔离,限制其移动。

4.1.3对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诊断确认的疑似患病动物,当地人民政府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患病动物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做好技术指导,并按规定采样、检测,进行确诊。

4.2确诊后疫情处理

确诊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并向当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通报。当地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疫情处置措施。

4.2.1 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划分

4.2.1.1疫点

圈养动物,疫点为患病动物所在的养殖场(户);散养动物,疫点为患病动物所在自然村(居民小区);在流通环节,疫点为患病动物所在的有关经营、暂时饲养或存放场所。

4.2.1.2疫区

疫点边缘向外延伸3公里所在区域。疫区划分时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

4.2.1.3 受威胁区

疫区边缘向外延伸5公里所在区域。

4.2.2 采取的措施

4.2.2.1疫点处理措施 扑杀患病动物和被患病动物咬伤的其他动物,并对扑杀和发病死亡的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所有犬、猫进行一次狂犬病紧急强化免疫,并限制其流动;对污染的用具、笼具、场所等全面消毒。

4.2.2.2疫区处理措施 对所有犬、猫进行紧急强化免疫;对犬圈舍、用具等定期消毒;停止所有犬、猫交易。发生重大狂犬病疫情时,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

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要求,对疫区进行封锁,限制犬类动物活动,并采取相应的疫情扑灭措施。

4.2.2.3受威胁区处理措施 对未免疫犬、猫进行免疫;停止所有犬、猫交易。

4.2.2.4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 发生疫情后,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及时组织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追踪;每天对疫点内的易感动物进行临床观察;对疫点内患病动物接触的易感动物进行一次抽样检测。

4.2.3 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撤销

所有患病动物被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后,对疫点内易感动物连续观察30天以上,没有新发病例;疫情监测为阴性;按规定对疫点、疫区进行了终末消毒。符合以上条件,由原划定机关撤销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继续对该地区进行定期疫情监测。预防与控制

5.1 免疫接种

5.1.1 犬的免疫 对所有犬实行强制性免疫。对幼犬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要求及时进行初免,以后所有的犬每年用弱毒疫苗加强免疫一次。采用其他疫苗免疫的,按疫苗说明书进行。

5.1.2 其他动物的免疫 可根据当地疫情情况,根据需要进行免疫。

5.1.3 所有的免疫犬和其他免疫动物要按规定佩带免疫标识,并发放统一的免疫证明,当地动物防疫监督部门要建立免疫档案。

5.2疫情监测

每年对老疫区和其他重点区域的犬进行1~2次监测。采集犬的新鲜唾液,用RT-PCR方法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再采样送指定实验室进行复核确诊。

5.3检疫

在运输或出售犬、猫前,畜主应向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对检疫合格的犬、猫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在运输或出售犬时,犬应具有狂犬病的免疫标识,畜主必须持有检疫合格证明。

犬、猫应从非疫区引进。引进后,应至少隔离观察30天,期间发现异常时,要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5.4日常防疫

养犬场要建立定期免疫、消毒、隔离等防疫制度;养犬、养猫户要注意做好圈舍的清洁卫生、并定期进行消毒,按规定及时进行狂犬病免疫。

(附件略)

第四篇:传染性肺结核病防治知识2011-010-13

传染性肺结核病防治知识

传染性肺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是我国政府决定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

得了肺结核病如果不治疗就会完全丧失劳动力,而且还会传染他人,对个人和家庭都是极大的危害。一般来说,被感染者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当身体抵抗力降低时,才会进展成为肺结核病。

目前全球肺结核病人逐年上升,如不预防,预计十年后将有3亿人感染,3千万人发病。肺结核病是传染病中引起患者死亡的头号杀手。因此遏止结核病刻不容缓。

肺结核病是由一种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但是,只有痰中能够查出结核菌的肺结核病人才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主要是经呼吸道过空气传播。病人在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传播给他人。发病年龄0-85岁,20-24岁最多,占30%、其中学生占32.8%。

如连续咳嗽咳痰三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并伴有低热、夜间盗汗、疲乏无力、体重减轻等。就有很大的可能得了肺结核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排除肺结核。

我国县级和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城镇和城市都设有检查治疗结核病的专门机构。为了保证结核病人能够得到正规的治疗,卫生部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将有肺结核症状的可疑患者和肺结核病人转到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统一的检查、治疗和管理。

我国为了遏止结核病的传播,对初治涂阴肺结核病人全部实行免费检查和治疗。

一、免费检查与治疗对象

1.包括辖区内常住居民、暂住人口及特殊人群(大中专学生、管教人员和羁押人员)。

2.胸片检查、痰涂片检查和结核病化疗史综合判断为初治涂阴(既从未使用过抗结核药物治疗或抗结核治疗﹤30天)的肺结核病人。

二、免费检查、治疗与管理的范围

1.免费范围

①.病人检查费:初诊免费摄胸片1张,免费痰涂片检查1次,三个痰标本;登记治疗管理的病人,免费痰涂片检查(复查)3次,每次2个痰标本。②.《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规定化疗方案中抗结核病治疗的药品。

③.登记病人的治疗管理费。

2.其他费用

病人自购的抗结核药品、住院治疗的费用不属于《规定》免费的范围、治疗期间,病人的辅助用药、保肝药、肝功能检查、X线检查等费用由病人自付。每个与传染性肺结核密切接触者必需到医院做检查,以排除感染传染性肺结核。力争早发现、早治疗。避免传染性肺结核的传播。也保证病人的健康。

第五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技术规范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技术规范(试行)

一、目的为加强社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力度,确保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完成艾滋病防治工作职责,并将各项预防措施落到实处,以保证艾滋病管理工作质量,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特制定本规范。

二、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艾滋病防治条理

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国务院关于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 全国艾滋病性病综合监测指南及方案

三、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

本规范适用于执行职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等医疗卫生人员。

四、原则与要求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要设专门人员负责艾滋病防治工作。并根据社区的需求,提供知识培训、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医疗护理和咨询关怀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使社区各类人群,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性病患者以及高危人群都能连续、方便地得到有关信息与服务,营造一个有利于艾滋病预防、治疗,有利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生活的社会环境。

五、组织实施

(一)监测

1、联合公安、文化、统计等部门,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摸底调查,掌握本社区高危行为人群(STD门诊就诊者、性乱者、同性恋者及静脉吸毒者和卖血者等)和重点人群(长途运输司机、出入境人员、娱乐服务场所从业人员、流动人员等)的基本情况,包括人数、种类、分布、活动场所等,掌握本社区高危场所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并将结果于每年的4月上旬逐级上报区、市级疾病控制中心。

2、在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完成各种艾滋病性病监测工作: 病例报告:在诊疗活动中,根据性病、艾滋病诊断标准按《传染病防治法》、《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规定的疾病报告程序报告病例。

常规监测:通过诊疗活动及自愿咨询检测,对具有高度感染危险的人,如STD门诊就诊者、性乱者、同性恋者及静脉吸毒者和卖血者等或重点人群如长途运输司机、出入境人员、娱乐服务场所从业人员、流动人员等进行HIV抗体检测,以便提高HIV感染者的发现率,控制HIV进一步传播。有筛查实验室的可自行筛查,没有条件的可将血样送区市疾病控制中心进行筛查。

哨点监测: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积极承担上级疾控机构安排的哨点监测任务,即按照监测方案在固定时间反复收集某高危行为人群或重点人群艾滋病的发生状况及相关信息,以估计总人群的感染情况。

专题调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某些高危行为人群或重点人群的HIV感染状况、高危行为、知识知晓率调查。

(二)疫情的报告与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准确上报本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发现的艾滋病疫情。不得瞒报、谎报疫情。艾滋病疫情的报告程序按照《艾滋病网络专报信息系统》及《疾病监测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定进行报告和管理。责任报告人发现疑似感染者/病人,经血清学初筛阳性后,必须送卫生部批准的确认实验室确认,对确认试验阳性结果要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进行报告。对死亡病例要及时进行订正。报告病例后,要将该病例的个案流调表内容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报告系统要有专人负责,并要保证用户密码安全保密。疫情报告员要经过疾病控制机构的业务培训并取得合格证。

疫情报告管理要遵守保密制度。

(三)艾滋病病人/感染者的管理

对艾滋病病人/感染者积极落实国家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建立社区和家庭为主的,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关怀和救助的社会支持机制。

1、严格按照《艾滋病管理条理》进行管理;

2、对确认的HIV感染者,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通知受检者本人,同时鼓励感染者告知配偶或家属,通知时要给予心理咨询并提供预防再传播的技术指导。并对其进行CD4细胞检测,以便掌握抗病毒治疗时机。

3、对确诊的感染者/病人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建立个人档案,定期随访(AIDS病人每季一次,HIV感染者每半年一次),并做好随访记录,同时对其家属进行医学观察,预防和护理指导,设专人负责管理资料档案,严格保密。

4、对本社区怀孕的HIV感染者或病人进行母婴阻断指导。

5、对本社区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人按照卫生部艾滋病临床专家工作组编写的《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进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从本辖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取,并严格按要求按时发放到病人,做到一人一档,并按要求进行随访管理。为做好抗病毒治疗工作,应成立有临床、检验、流行病学专家组成的治疗小组。

(四)艾滋病知识宣传

1、知识宣传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要采用咨询、发放宣传材料、设立宣传栏、宣传标语等方式,向就诊患者、服务对象宣传艾滋病防治和安全套使用知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至少开展2次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在人员流量较大的街道、公共场所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品发放到每家每户和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

在本社区内的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港口码头、出入境口岸及公共交通工具,要放置艾滋病防治及其相关知识宣传材料。宾馆饭店应做好相应的艾滋病防范和宣传工作。招待所和旅店登记服务台,要备有供顾客自取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材料。

对社区居民进行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讲座,每年至少2次,每次不少于100人。

宣传知识及内容参照卫生部办公厅下发的《预防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宣传材料从上级疾控机构领取或自己制作。

通过多种形式的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使本社区内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 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80%以上,校内青少年达到9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到75%以上。

2、知识培训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要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培训。同时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要对本社区内的医疗机构、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进行艾滋病防治技能培训,培训率达到80%。

3、行为干预

深入高危人群开展行为干预,在宾馆、歌舞厅等公共娱乐服务场所推广使用安全套,张贴艾滋病宣传画。设立咨询电话,开展自愿咨询检测。

六、监督与评估

青岛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制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艾滋病防治考核标准》,并组织实施。每年进行检查评估,并将检查评估结果作为本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的内容。

下载29.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技术规范word格式文档
下载29.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技术规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5号《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已于2003年5月4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知识试卷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知识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A型题]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 ()A.37℃C.>38.5℃D.>38℃E.>36.5℃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潜伏期为 ()A.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姓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什么时间施行的?( ) A.2003.5.9 B.2003.5.4 C.2002.5.9 D.2002.5.4 2.传染性......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答案

    一. 单选题 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属于哪类法定传染病,发生流行时按哪类传染病管理? A.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B.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乙类传染病管理 C.属......

    大树移植技术规范

    大树移植是城市绿化建设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但大树移植又严重的破坏了树体的正常生长,甚至导致死亡,因而不提倡盲目的热衷于大树移植。但对于因建设和折迁工程原因务必移植......

    垂直绿化技术规范

    垂直绿化技术规范第一章 总 则 1.0.1绿化美化首都,“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环境最清洁、 最卫生、最优美的第一流城市”, 发展垂直绿化,实现“连线、连片、成景、多样化”是其中重......

    配电箱技术规范

    配电箱技术规范及设计要求 1、一般要求: 1.1、配电箱、柜的所有技术指标必须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供货厂家应明确生产的产品执行的标准(国家标准GB7251、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并......

    立法技术规范

    《立法技术规范》(试行)(一) 法工委发[2009]62号 三、法律常用词语规范 13.和,以及,或者 13·1 “和”连接的并列句子成分,其前后成分无主次之分,互换位置后在语法意义上不会发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