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调研报告
关于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的现实问题和对策研究
xx镇处于xx市委、市政府“一线三点”战略中心位臵,是xx市的计划单列镇,镇域面积664平方公里,镇区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2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居委会,12个行政村101社,总人口600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00人,农业人口20000人。近年来,镇文化站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精心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镇党委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和研究本镇文化活动特色,开拓创新,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着力提高全镇人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全镇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一、我镇群众文化生活的现状
全镇共有村、社区文化室19个,文体活动场所100多个,其中大型综合活动室7个,广播电视站1个,文娱小曲自乐班12个,秧歌腰鼓队6个。县级示范村书库1个,建成村农家书屋12个,xx村等10个村建成了体育活动标准化场地,为6个村配备了篮球架、乒乓球案等体育器材。政务信息网运行畅通,部分村已接入互联网和现代远程教育网,办公逐步走向自动化。文化休憩园和综合文化站的建成、xx广播电视站办公楼的落成运行、数字电视 信号的整体转换、河西书画院、河西民间业余剧团的成立运行、老干部活动室的正常运作,为居民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的活动场所,每天活动的群众达到2000多人。近年来,镇文化站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一是组织参加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文艺调演、省老年文化艺术节、“今日水墨第一届中国画名家作品提名展”文艺汇演、普法知识竞赛、敬老爱老歌咏比赛、争先创优评选表彰活动、“文明三丝带”、职工运动会,“讲文明、反邪教、树新风、建和谐”文艺演出、全民健身日、建国60周年文艺汇演、河西锣鼓队表演等文体活动及书画摄影文艺精品创作活动;二是组织参加了市、县社火调演,全县2008、2009年春节团拜会,特别是8月8日“全民健身日”庆祝活动表演了河西锣鼓、军体拳、职工及学生广播体操、柔力球、锅庄舞、太极拳、健身操等8个项目,组织方队30多个,悬挂拱门、立柱、汽球14个,参与人数3000多人;三是投入资金8万多元,举办庆祝祖国60华诞广场文艺演出四场(社区、金化、金泥、永电专场),并组织156名干部职工参加了全县庆祝建国60周年“爱国歌曲大家唱”干部职工歌咏比赛获一等奖,编排15个节目参加了全县庆祝建国60周年广场文艺演出(xx专场);四是2011年元旦举办“团结奋进〃共铸辉煌”迎新春茶话会、庆祝“三八”妇女节101周年创先争优主题演讲比赛、参加团县委举办的“诵经典”配乐诗歌朗诵大赛、农村青年文化艺术 节、组织120名干部职工参加了全县庆祝建党90周年歌咏大赛并获二等奖,以及投入资金7万多元,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暨建市30周年广场文艺演出七场(社区、金化、金泥、金铁专场)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我镇农民文化生活的现实表现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多方筹措资金,着力推进村级农民文化大院建设,不断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引领农村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使农民文化大院真正成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精神文明、播撒致富信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让全镇的精神文明之花越开越俏,越开越艳。我镇xx村位于镇区玉河路和永河路以南,是典型的“城中村”。为满足村民自娱、自赏、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加强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村“两委”从农民文化大院基础设施建设入手,2008年共投资120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内设综合办公室、民主议事大厅、会议室、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党员远程教育室、文化活动中心及农家书屋等。2009年又多方筹措资金10万元,建成了占地700多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大院,并配臵篮球架、乒乓球案、羽毛球架,同时购臵了健身器材等设施。经过几年来上级文化部门配臵和自筹资金购臵,现村农 家书屋藏书量已达到7000多册。活动场所和设施的相继建成和完善,使得村民们开展各种文娱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高涨。经过调查,目前我镇农民文化生活的现实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看电视。这是普遍的方式。全镇12个村均配备了数字化电视,电视自然成了农民生活消遣娱乐的必需品,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农民工闲余时间多是在家看电视,有的蜻蜓点水、广泛浏览;有的一个节目尚未看完,便进入梦乡。当然,这种人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对节目有所选择。退休回乡的干部、当过村干部的农民、现任村干部和村民小组组长和广大的党员同志,他们中很少有人不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和《永昌新闻》,对中央重大会议的报道以及奥运会、春节晚会等重大活动的报道,他们也非常关注。两会期间,他们讲起今年中央的新政策;奥运会期间,他们谈起各场次的比赛,其激动和熟悉程度不亚于机关干部和城市居民。由于电视的普及,看电视成了农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
(二)学技术。我镇共有村、社区文化室19个,文体活动场所100多个,建成村农家书屋12个,xx村等10个村建成了体育活动标准化场地。近年来,我镇共举办农技培训班10期,参加人数达到623人次,县劳动保障部门今年上半年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44人。农业科技和其他实用技术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主 要动力和重要支撑,农民对它的需求非常迫切。现在,年轻人要学一门技术外出打工,中老年人则偏向于掌握一门农业技术在家乡发展。农技人员到镇上讲课,自觉自愿来参加的农民常常坐满会议室;农业专家到山里田间做实验,常有农民跟随学习。丁文亮、张万平等村民闲暇时间经常往村农家书屋跑,通过读报看书给自己充电。问起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看书,张万平说:“现在的社会,不接受新知识,不提高自己的本领迟早要被淘汰。”农家书屋的建成基本解决了村民读报难、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也为村民丰富业余生活、提高致富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村民在物质富有的同时,也成了精神的“富人”。
(三)搞娱乐。不论是起早贪黑的田间农民还是整天忙忙碌碌的劳动工人,娱乐都是他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村中一些爱好跳舞健身的村民自发组织了健身舞蹈队,村委会就为他们提供场地和照明等设施,保障村民正常开展活动。一部分村民喜爱唱小曲,村上就鼓励他们组织起来,并为他们购买了器乐、服装、扇子等道具,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唱小曲、扭秧歌。村民组成的小曲队可以说是“天天都有活动,人人争着表演”,他们从舞台设备到乐器道具一应俱全,他们自编自演的节目深受村民喜爱,带动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其中。另外,他们还把自己编排的节目刻成了光碟,让更多人欣赏到他们的节目,也进一步激发了其他村民的参与热情,他们还经常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表 演节目,极大地丰富了老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广场上的集体健身舞成了广大城乡居民的一大“嗜好”,每天近2000人参加的广场锅庄舞已成为文体活动一大亮点;在灯光篮球场、社区活动室等地方也能经常看到我镇居民休闲娱乐的身影,更难能可贵的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家子人去唱歌娱乐已经不是什么望尘莫及的事了!
(四)玩棋牌。下棋打牌是男女老少皆宜的一项活动。亲戚朋友、兄弟姐妹相聚围在一桌,轮流坐庄,比个高低,日子过得十分畅快。有时添些“佐料“,一桌酒菜、一个游戏、或几元钞票刺激刺激,平添快乐,给平淡的生活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
尽管因性格、志趣和处境的不同,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文化生活千差万别,但是由于功利追求和从众心理,人们的活动相对还是比较集中的。我镇农民的文化生活主要集中的上述四个方面,此外,还有看演出、唱小曲、健身舞等,极大地丰富着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我镇农民文化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感到,由于农村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的文化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随着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得不到更好的满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焕发出巨大的活力。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给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解决了几千年来存在的皇粮国税问题,农民从根本上得到了实惠。预计2011年底,我镇镇域生产总值达到28亿元,是2006年的2.8倍,年均增长2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比2006年增加2474元,年均增收495元。农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强,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但目前农民的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单调,主要的文化生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看电视,二是打牌,三是搞娱乐,四是玩棋牌。调查中一村民说:“过去我们农民吃不饱,一年四季忙于弄吃的,但经常可以不出钱看到电影和戏。现在国家把我们的皇粮国税免了,日子好过了,空闲的时间多了,电影和戏却少了,如果国家再把我们农民看电影看戏的这些问题也解决了,那就更好了”。这位村民一语道出了农民渴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心声。
(二)农村文化队伍虽然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整体素质不高。2010年我镇文化站从业人员36人,2011年从业人员40人,比2010年增加了4人。人数虽然增多了,但真正“撑”台的文化人才却青黄不接。全镇文化站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25人,占62.5%,中专、高中学历 10人,占25%,而高中以下学历的达5 人,占12.5 %;有文艺专长的6人,仅占15%。年龄30-45岁的乡镇文化专职人35人,占87.5%,30岁以下的5人,仅占12.5%。
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体制不顺,压力不足。现有文化站的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难以协同。镇文化专干归乡镇管理,不受文化部门考核、聘用,造成文化专干不懂业务,不爱业务、专干不专,转岗频繁。二是待遇不高,动力不足,缺乏积极性。三是培训不够,后天不足。因经费困难,对文化专干培训的面和培训的次数都非常有限,每年培训仅1至2次,每次仅20% 的人参加培训。
(三)农民群众自发开展的一些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政府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还满足不了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目前,我镇农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在不断的丰富,有唱小曲、扭秧歌、舞蹈、腰鼓、社火等,并且日趋活跃。市县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三下乡和免费送电影活动虽然搞得很有特色,深受农民喜爱,但毕竟次数有限,送文化下乡每年也就七、八个乡镇,每个乡镇也仅有一次,送电影下乡每个乡镇也不过一、二次;镇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也非常有限,有教育意义的娱乐性活动很少,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农民自发投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性很高,政府对农村文化设施投入力度有限。截止今年9月,镇政府为6个社区、4个村配备了文化音响设备,12个村都安装了远程教育网络,全镇农民积极配合政府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看上了有线电视;镇、村、社农民自发开起了一些农家乐茶园。然而,乡(镇)政府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则“心有余而力不足”。2010年以来,我镇对全镇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仅10万元左右,平均每年仅有5万元,而且设备不齐全,部分村还没有配备必要的文化音响设备。
四、整改措施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当前我镇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文化工作的基础还十分薄弱,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的被动局面,困难还比较多,要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还比较大,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因此,送文化下乡活动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切实加强和改进送文化下乡的工作,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是我们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农村文化工作运行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追求最佳效果。政府应将送文化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将“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 9 预算。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
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的状况,必须立足于农村文化的现实土壤,根据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求来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工作。
(一)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镇政府和上级部门要努力加大农村文化工作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鼓励个体、企业等到农村投资文化事业,形成农村文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切实加强农村文化管理力度,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活跃农村文化资源,确保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全镇城乡一体化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抓好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完成xx文化休憩园建设工程、数字电视信号的接转安装工作。大力加强镇、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完成镇综合文化站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村)社区公共文化功能,逐步建成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便民利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体系。同时,镇文化站的免费开放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学习读书、休闲娱乐、便捷服务的活动场所,对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扩大文化覆盖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 和科学文化素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权益,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文化工作者队伍素质。优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深受农民欢迎和喜爱的文艺骨干,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做好镇文化站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持镇文化站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障。首先,配备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专职人员,为镇文化站的管理提供人才保证,使镇文化站更有效的发挥作用;其次,对文化站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最后,要努力改善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坚守阵地,保证镇文化站工作的正常运转。
(四)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积极扶持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挖掘文化优势资源,培育有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好忠字台、鸳鸯池遗址、古长城遗址等文物和剪纸刺绣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大对网吧、音像制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如节子舞、小曲、扭秧歌等民间文化,在原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上,创新思路、新形式,引进外来积极健康文化,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培育新生优秀文化。
第二篇:丰富“新生代务工青年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丰富“新生代务工青年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团省委领导来我司调研青年员工精神文化建设工作
12月30日,在南京市委领导及开发区团工委领导的关心下,对(公司就开展“南京市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进行了工作调研。)长安福特马自达发动机公司开展“南京市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进行了工作调研。
会前,长安福特马自达发动机运营机构管理副总裁贾振川、长安福特马自达发动机行政安全部总监沈兴华、长安福特马自达发动机团支部书记汤宝明及团组织部委员对各级领导进行了接待,会议上,运营机构管理副总裁贾振川对我司的企业文化、人文理念进行了深情汇报!深切感谢各级领导对我司调研工作的肯定!会议中,团支部书记汤宝明激情演讲了共青团成员的多元化生活。并对未来共青团人文发展做出了展望!
市委领导及团工委领导会议指出,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充分围绕“丰富新生代务工青年精神文化生活”旨在关注青年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也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进务工青年、倾听务工青年呼声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推动有关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
会议结束后,市委领导、区团工委领导对我司活动开展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中,各级领导对我司共青团设立的舞蹈教室、文体培训教室、自主研发休息教室等环境场所给予了更加充分的肯定,并鼓励我司再接再厉,为“新生代务工青年精神文化生活”献计献策,开展生活方面的长效机制!
第三篇: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舞台艺术送农民”
活动启动
7月19日晚上,罗山县楠杆镇新街歌舞飞扬,随着我县文化馆送上一曲欢快的舞蹈《吉祥彩虹》,标志着我县文化馆今年首场“舞台艺术送农民”慰问演出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在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歌曲、舞蹈、相声、快板和二人转等精彩节目轮番上场。《梨园春》节目的金牌擂主白军选带来的《戏曲群芳谱》,脍炙人口的唱段、唯美婉转的唱腔和表演者的出色演绎,不时博得现场阵阵叫好声,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xxx和xxx表演的相声《欢歌笑语》,都让大家连声叫好。从十里八村赶来看演出的群众高兴地说,能在家门口欣赏到这样高水平的演出,感到非常开心。“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是省委、省下府和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是服务农民、贴近农民、丰富广大农民文化生活的民心工程。今年,省歌舞演艺集团 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是服务农民、贴近农民、丰富广大农民文化生活的民心工程。今年,我县文化馆“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计划演出13~17场,将分为歌舞、曲艺等形式分别深入到我县各乡农村进行演出,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免费看到好戏、大戏。
第四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演讲稿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去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当前,谋划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成为全市各级组织、各级干部积极投入的重要工作,也是广大群众高度关注的话题。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市专家联谊会成员,我认为要立足工作实际,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大好
形势中找准定位,谋划工作,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不断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把赣州的文化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开展有影响、有特色的群文活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中心工作,以重大节庆为契机,发挥文艺的独特优势,精心组织开展各种有声势、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开展“欢乐赣州”文化广场、“迎新春”市领导写春联、送书画活动,青少年故事艺术大赛的基层上,新打造一批弘扬苏区精神,具有赣南鲜明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使之经常化、大众化,使群众文化成为全民交流的精神舞台,形成“白天有歌声、琴声,晚上笑声、掌声”广场喜人局面。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增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筑起坚实的精神文化高地,增进广大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为我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凝聚更大力量。
二、创新思路,实干奉献,努力探索免费开放新模式。根据国家一级馆的工作职能,大力推进免费开放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推进文化部关于基层多功能流动文化服务站的开发与应用创新课题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供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使文化发展和产品供给适应群众需求、合乎群众期盼。
一是依靠组织搭建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延伸活动的触角,在广场、社区、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平台,精心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是依靠团体唱好主戏。采取约束规范和吸引拉动的办法把有文艺爱好的离退休人员组织起来,成立各类文艺团队,通过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群众文化思想阵地,引领群众求知求乐,增强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是依靠骨干挑起大梁。把我馆具有专业特长的离退休专家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充当群众文体活动的“急先锋”和“领头雁”,以此带动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
三、延伸文化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农民工和留守孩的培训。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文化传承力,注重“送文化”与“种文化”并举,延伸文化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圈。今年,我馆把群众文化覆盖的重点放在了农民工、留守孩等特殊群体上,不仅免费开放活动场所,而且开展主动上门提供文化活动辅导服务,重点做好“四个化”。
一是培训形式多样化。根据农民工和留守孩子的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把课堂开在工地、车间以及教室、操场、屋场等。在开课时间上采取脱产和业余相结合节假日、休息日,八小时之外只要有需要就开班开课。采取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或超短训班结合的形式,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积累。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的教学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光盘,使农民工和留守孩在业余时间自学。
二是培训对象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进行“因人施教”。对于知识文化水平较好的农民工和留守孩进行一些民族舞蹈、乐理知识、合唱、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常识、公文写作、思想政治等方面的辅导。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或偏下的大多数农民工,进行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但技术要领要求不太高的健身操、交谊舞、卡拉ok、笛子、实用公文等培训。
三是培训方法多元化。①和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举办农民工和留守孩文化知识技能培训;②与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和留守孩的学校合作,送教师、教材到企业,入校园。③跟农民工市场合作,把培训与向用人单位的农民工推荐结合起来,通过“定单培训,企业参与”的机制,探讨出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
四是培训内容实用化。在农民工和留守孩子的教学培训过程中,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脱离教材,形成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尊重对象、适应环境;故事案例、提问解疑,摆脱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四、弘扬《非遗法》,深入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彰显“非遗”保护成果。
大力挖掘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积极争取市委、市府和市文广局对“非遗保护”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深入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了解和掌握我市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争取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9项的基础上达到130项以上,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7项的基础上达到85项以上,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项的基础上达到6项。
五、工作建议
1、建立高效的用人机制。在全面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度的基础上 ,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和“岗动薪变、薪随岗动”的人事与分配制度,打破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人事和分配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自主灵活、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唯才是举、量才是用、淘汰冗员、提高效率的问题。
2、培养人才,建设文化队伍。围绕激发活力、改善服务的目标,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大胆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创造让人才脱颖而出的大环境。建议有关部门在文化单位,特别是文化事业单位的进人机制上,制订特殊的办法。对专业性强的文化单位,允许进有专业素质、有发展潜质的人才,而不能用一般公务员和一般管理人员的标准决定他们的进退。采取激、引、育的措施扩大人才队伍规模,通过选、聘、考的办法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突出抓好40岁以下文化人的学历、技能培训,让他们不断适应工作、适应形势,成为赣州市文化建设的生力军。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政治、经济待遇,让他们一心一意干本职工作,专心致志谋文化发展。
第五篇:丰富社区妇女文化生活
丰富社区妇女文化生活
1、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妇女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组织了社区有表演才能的妇女组成了3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成立了“巾帼文艺宣传队”,以朴素的表演风格,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宣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宣传法律法规、科技知识,歌颂经济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教育广大基层妇女抵御封建迷信,远离黄、赌、毒等违法行为。开展了“孝敬父母好儿女、和睦相处好婆媳、团结互助好邻里”、“净化家园”等评选活动;现在振兴社区邻里之间相处和睦、团结友善,社会稳定,自尊、自信、自重、自爱,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社会新风尚已形成。
2、发挥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站的作用。社区将“老年之家、青年之家”、“图书室”等场所向居民开放。“三八”妇女节举办文体活动,社区开展了拔河、呼啦圈等文化娱乐活动;社区荣获全镇拔河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3月9日至3月20日社区文体俱乐部举办了全镇青年台球大赛,本次参加大赛人员200多名,妇委会紧紧围绕当前文化宣传主题,积极丰富社区妇女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五、做好疾病预防及妇女保健健康工作
1、年内3次(9月、10月、11日)为期15天社区普查口服脊髓灰质炎0-4岁儿童690名。发宣传单800多份。
2、社区积极与计生服务站配合,流动妇女和常住妇女同服务、同管理,年内两次为期10天为育龄妇女免费查环查孕200人次,发宣传单50份,各大宾馆 3个免费点避孕套共发放810 盒。
3、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地方病的预防,把碘盐宣传工作纳入日常工作来抓,年内办培训班1期,做卷子1期,经常性入户宣传,发放宣传册300余份。4、2011年12月1日是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为进一步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做好预防宣传工作;妇联及社区干部于2011年11月30日上午,在办公综合楼前开展了艾滋病宣传活动。以横幅、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还为居民发放了艾滋病宣传小册子,提高居民对艾滋病的认识。使居民进一步加强了身心健康的和谐,关爱他人,坚持用科学去诠释“艾滋病”,增强了自身素质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次宣传活动我们共发放宣传资料150份,发放避孕套70盒、群众咨询25人。
六、加强环境卫生治理 创建地区级爱国卫生 红旗单位
以鄯善县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验收为契机一是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和爱国卫生月宣传活动,印发宣传资料1000余份,张贴宣传标语60多张,出黑板报5期;组织辖区单位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投入人力400人次,投入资金8000多元;利用铲车平整场地、清除垃圾面积2000平米,清理死角垃圾、乱石20余车,平整小区道路1000米、改建旧垃圾点2处,新配垃圾箱2个,新雇用保洁员2名进行日常保洁工作,开展除“四害”工作,向居民小区、企业、酒店、宾馆发放灭鼠药和蟑螂药有效地改善了社区环境卫生。给居民创造了一个环境优美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