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补贴连增医疗开支为何不降
财政补贴连增医疗开支为何不降
医改五年来,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每年增加超过20%。不过从统计数据看,政府对医疗卫生的巨大投入并未减轻个人的直接负担,个人绝对卫生支出仍在逐年上涨。对此专家认为,民众一直抱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12月10日《经济参考报》)
一面是公共卫生投入的连年增加,另一面则是个人医疗支出的持续走高。对此,人们当然会问,巨额经费花到哪去了?医药费用何以高速攀升?现实是,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补贴,始终未能充分惠及终端的居民群体,而是被过多消耗在医院、药房、药企等中间环节。在这种局面下,使得医改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个市场瓜分政策红利的过程。不断的资金注入,反倒推高了全行业的价格水准。
政府医疗投入,为何未能减轻个人负担?据此,有人认为,“这部分新增投入被浪费掉了”。果真如此吗?必须厘清的是,公共医疗投入中的很大部分,其实并不是针对居民医药支出的直接补助,而是更多投向了那些更为整体性和基础性的事项。比如说产品研发、设备升级,以及医疗设施推广等等。这一类工作,虽然无助于直接降低居民医疗开支,但终究是有价值、有效用的。
解读“个人绝对卫生支出逐年上涨”,有一个前提必须注意,那就是这些年全社会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显而易见的是,随着新药品、新设备、新救治方式入市,不可避免地会推高患者的医药花费。一般而言,这是一种“进步的代价”。然而问题在于,“过度医疗”、“旧药新装”等现象仍大量掺杂其中,乘机渔利,极大地消解了公众对于“合理化涨价”的认同。
即便有着种种客观因素,但不得不说,个人医药花费的过快上涨,仍是一个值得警惕的趋势。它一方面说明,失衡的医患关系依然根深蒂固。医院内部缺乏一套独立评估诊疗方式合理性的平衡机制。如此,医护人员可以掌握绝对的主动权,患者依然只能被动接受;另一方面也说明,现有药品集中招标模式存在导向性失误。公立医院缺乏“低价购药从而获利”的动力,反倒乐意借“顺价加价”的政策特权,让消费者最终为高价药埋单。
就此而言,打破医院与医药产业的利益捆绑,无疑是降低虚高医药花费的关键一步。可以确信的是,只有强化医护人员的专业属性,弱化其面临的生存和赢利压力,才能最终让医患关系回归纯粹化。在此格局内,因为避免了很多中间环节的截留和蚕食,高额的公共卫生投入,最终才有可能对个人医疗支出有更多的分担。
第二篇:关于“营改增”后部分企业税负不降反增问题的思考
关于“营改增”后部分企业税负不降反增问题的思考
【摘要】“营改增”是我国当前实施重大税收制度中的重点改革内容,其目的在于全面减少企业在税收上的负担。但是在试点地区的改革过程中,部分企业出现了“营改增”后税负不减反而增加的现象。文章将具体分析这一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办法。
【关键字】营改增;企业;税负;增加;问题
“营改增”作为我国当前税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虽然减轻了企业税负压力,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实施“营改增”的过程中,部分行业企业的税负不减反增,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性。文章将深入了解“营增改”后的税负变化,对税负增加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营改增”之后企业的税负变化
“营改增”之后,对我国的企业税负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试点地区的企业情况为出发点,都显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实施“营改增”,降低了从事物流的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小型服务类企业的税负,税负减轻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物流、文化创意以及信息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在“营改增”之后,税负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出现了增长的现象。通过对试点地区企业税负情况的调查,交通运输、不动产租赁等这类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企业的税负增加最为明显。
2.影响部分企业“营改增”之后出现税负增加因素分析
2.1企业增值税的税率因素
在实施“营改增”过程中,企业前后的的税率变化幅度比较大,例如交通运输业,在“营改增”之前,企业的营业税税率为百分之三,在实施“营改增”之后变成了百分之十一,前后相差了八个百分点,因此,造成了交通运输业在实施“营改增”改革后,税负不减反增。2.2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与实际成本冲突因素
在试点地区进行的“营改增”过程中,交通运输业的税负不降反增的情况最为明显。从“营改增”的税负为出发点,汽车的购买价格含有税,企业可以从这部分税进行折扣,而且汽车的折旧年限是有标准规定的,因此在折旧完成之后重新购买新车,新车价格中的税又可以进行折扣。如此企业的税就不断被动降低。但是,从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车的折旧年限与实际使用年限不相符合,以企业的成本为基础,即便是汽车已经到了折旧年限,但是可以经过维修继续使用,费用远远比新车费用要便宜的多,因此就导致了标准外的另一种情况发生,企业超折旧年限使用旧车,导致税收无法长期支持抵扣,造成运输业的税负不增反增。2.3保险费无法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
依据税法标准规定,金融保险费无法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对于交通运输行业来说,这部分费用一方面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硬性要求,另一反面是企业避免风险的重手资金手段,是为了钱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这部分的费用是无法避免的,而又是不可以纳入增值税里进行抵扣,以此,就造成了企业在实施“营改增”之后税负不减反增的现象。2.4部分费用没有增值发票无法抵扣
根据税法的规定,企业进行增值税抵扣时必须出示相应的增值税发票才能进行抵扣。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较多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的问题,以小规模纳税人的交通运输业为例,汽车维修时企业必须支出的费用,但是由于是小规模纳税人企业,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是不具有开增值税发票资格的,因此,很多的交通运输行业由于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不能进行增值税抵扣,在实施“营改增”之后税负不减反增。
3.应对部分企业实施“营改增”之后税负不减反增的措施
3.1扩宽在全国实施“营改增”的行业范围
以试点地区实施的“营改增”情况来看,如果只是在部分地区部分恒业实施“营改增”政策,就会出现企业税收抵扣不全面,税收抵扣在整体上出现断层的现象,从而使部分企业在实施“营改增”之后,税负出现不减反增的现象。因此,为了达到减轻企业税负的目的,应当在全国多范围、多行业进行“营改增”政策。
3.2在制度上衔接好新旧税制的改革
例如前面讲到的交通运输业,在实施“营改增”政策前后相差了八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衔接好新旧税制的改革制度。在改革“营改增”政策上,应当对各行各业的税负情况进行反复检测计算,全面调研,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合理的上下、新旧衔接,以避免人为造成的行业税负不合理增加的问题。3.3解决好企业取得增值税发票的问题
税务机关要进行合理的制度改革,对增值税发票的共同性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增值税发票对企业税负的重大影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相关合理的获取增值税发票的规定章程,尽量不要出现无法获得增值税发票的现象,以此减少“营改增”政策之后的企业服谁的不合理负担。3.4建立税收补偿机制,对不合理的增税企业进行补偿
为避免部分企业在实施“营改增”政策出现不利发展的因素,国家应当以宏观管理为出发点,从各行各业平衡发展,社会健康公平等为出发点,对实施“营改增”政策的企业建立补偿机制,注重程序的简化,简单明了,确保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补偿到位。
4.结束语
企业运行的“营改增”对企业赋税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实际的“营改增”过程中,部分企业出现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的问题。因此,为减少“营改增”政策之后企业在税负上的不合理负担,国家应当对在“营改增”过程中企业出现税负不减反增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实际为出发点,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合理衔接好新旧税制的改革情况,共同解决好企业获取政治税发票的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税收补偿机制,对不合理的增税企业进行补偿,以减少企业在税收上的负担。
参考文献
【1】邓三梅,王南.企业营改增税负不减反增现象研究[J].智富时代社,2016,(01):53.【2】刘秀娟.“营改增”实施下部分企业税负“不增反减”现象解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6):58-59..【3】王淑芳.营改增实施下部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问题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5,(21):111-112..
第三篇:公务员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公务员缴养老基金收入不降反增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料
公务员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公务员缴养老基金收入不降反增
来源;江门中公教育
原标题:人社部:公务员缴纳养老保险费后收入略增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个人缴费从哪里出?19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给出的答案是工资改革。改革后,公务员涨薪幅度会大于缴费支出,绝大多数人缴费之后收入还可略有增加。
这是官方首次对近日盛传的机关事业单位“涨工资”的消息做出回应。胡晓义说,国务院办公厅为了配合这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已经转发了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工资调整的三个实施方案。
胡晓义同时表示,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本身需要改革,有不完善的地方。如果简单地理解成为了这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而增加工资,是不准确的。
在职收入和退休待遇都不降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三个实施方案分别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调整机关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的实施方案》、《关于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的实施方案》、《关于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费的实施方案》。这些文件已经下发到了各单位,但还没有正式对外公开。
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方案,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此外还要缴纳本人缴费工资的4%建立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个人缴费的总费率为12%。
胡晓义表示,改革的原则是“增量改革”,通过增量进行结构的调整和机制的转换,而不是做减法,待遇降低以后再改革。他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待遇不下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退休人员待遇不下降,二是在职的人员缴纳养老保险之后现时收入也不会下降。为了做到第二点,人社部前期进行了大量测算论证,工资调整方案的结果是一定要达到平衡,“让绝大多数人缴费之后收入不降低,还可以略有增加”。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行“老中新”区别对待,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于“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来说,则采取过渡性养老金来“保低限高”。
胡晓义说,这项改革设定了过渡期的措施,在过渡期内实行原来的计发办法和现在的计发办法比照,保低限高,保障待遇水平总体不降低。
中人的养老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基础养老金,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三是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会根据中人的视同缴费年限来计发。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昨天下午接受媒体在线访谈时表示,在过渡期内,会进行新旧办法的比较,如果现在的新办法比过去要低的话,计发时是会补齐的,确保待遇不降低。如果新办法比旧办法要高,也会采取限制性措施,避免这方面出现新的不平衡。
事业单位财务负担冷热不均
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缴费20%从何而来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遇到的另一个难题,这项改革是否会增加这些单位的负担也备受关注。
胡晓义说,各个事业单位差异很大,有些事业单位的抚养比非常高,老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很多,现在不堪重负。参加改革以后,单位按照20%缴费、个人按照8%缴费,责任就尽到了,这些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就由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实际上减轻了负担。
而一些新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很少,原来仅供养少数退休人员花不了多少钱,若按照20%+8%缴费出来的钱就比原来只支付退休人员的退休费要拿得多,会增加现实的负担。
“未来制度抚养比要不断提高,就单位本身而言是纵向的财务平衡,对全社会而言是横向的财务平衡,现在的改革实际上是为将来所有单位平衡这种负担打下了制度基础。”胡晓义说。
第四篇:党史展览为何连获点赞
党史展览为何连获点赞?“传统+创新”“,教育+艺术”,红色资源照样可以做成高大上!在庆祝建党95周年之际,市党史办赶在“七一”之前,在兰溪史志馆举办了《兰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型党史展》。
这是新改建的史志馆第一次开馆,也是市党史办、市地方志办公室史志合一之后第一次办展。
据悉,6月29日开馆当天下午,刚刚开完市委常委会的全体成员便在市委书记朱瑞俊带领下,集体参观了该次展览,成为该馆开放以后的第一批客人。
此后,集体组织或自发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这处原本在白天略显清净的小楼,在这个七月的盛夏,一时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热点。
“不错,不错!”,“很有教育意义!”,“有新意,很大气!”„„参观完之后,不少参观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那么,一个常规性的甚至是有些老套的地方党史展,为什么会连获点赞?
关键还是两个字:创新。
一是创意新。举办者在办展之初,便确定了“既尊重历史,又立足创新”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注重史料性,体现教育性,强调艺术性”的原则。整个展览虽仍然以年代(1919.5-1949.10)为序,但在内容设计上突破常规,大胆创新,以《足迹》为主题,规划了《红色印迹》、《光辉业迹》和《名人事迹》3大板块,分别讲述风起云涌的革命岁月,艰苦卓绝的斗争故事和激情燃烧的历史人物,通过全景式直观生动的再现,让后辈们永远铭记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以及兰溪新民主主义时期那段熠熠生辉的历史星空。
二是布局新。展厅面积不大,也不求奢华,但空间分割合理,布局大气,格调清新,展览以展板为主,在体现革命党史厚重感的同时,以声、光、电及电子触摸屏、语音导览器等现代科技手段渲染年代感,并辅之以墙绘、橱窗、展台、实物、花草乃至小工艺品,增添了视觉美感。
三是语言新。从前言到每个版块的导语,到最后的结束语,语言的表现形式也不落俗套,力图以大气磅礴的史诗般语言吸引观者。
当然,除了这三个“新”之外,馆址设在风景迷人的青湖公园一座上下二层的小楼,周边绿树掩映,馆前一池湖水碧波荡漾,这样的一处优雅怡人之地,自然也是吸引人的好去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史志馆从施工到开馆,仅仅用了40天。这样的高效率,确实也是杠杠的!
第五篇:案例讨论:中国公务用车开支超过教育和医疗支出总和
中国公务用车开支超过教育和医疗支出总和
作者:A班-梁耀棠-2005053318 转贴自:暨南大学 点击数:176 文章录入:梁耀棠
【一】 案例主题:公共政策 公务用车改革
【二】 案例提示:不合理的公务用车消费已经成了依附于我们社会肌体的肿瘤,现在必须进行一场大手术。目前公务用车改革的思路尚不得要领,导致各地先后进行的改革要么偃旗息鼓,要么无疾而终。而一轮又一轮的改革过后,眼中所见的公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改越多,越禁越奢华,则确凿地表明现在的公车改革已经陷入一个困局。
【三】 案例应用对象:修读《公共管理学》的本科生
【四】 案例正文:
“公车改革,我举双手赞成,但期望不大。”一位网友如此评论国家机关的公务用车改革,而他的话基本上代表了大致的民意。
车轮下的腐败:开支超过教育和医疗总和
公车改革早已不是新闻,但在近年来却总是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乘用汽车已成为政府采购中订单最大、增长最快的项目之一。这足以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日益庞大的公车耗资已成为社会无法承受之重。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每年公车的支出高达3000亿元以上,几乎和2006年的国防开支相近,远远超过每年财政支出中教育费与卫生费的总和,足以再建设3个三峡工程了。第二,目前公务用车改革的思路尚不得要领,导致各地先后进行的改革要么偃旗息鼓,要么无疾而终。而一轮又一轮的改革过后,眼中所见的公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改越多,越禁越奢华,则确凿地表明现在的公车改革已经陷入一个困局。
在职务消费中,车辆消费占单位行政经费的90%左右,占到全部国家财政支出的38%;去年,一汽集团研制的科技含量很高的8款新车中,有5款属于公务车;公务车使用中,公用占1/3、干部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
目前我国公务用车制度中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公务用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有些地方甚至更高。
二.公车私用现象严重。群众反映,在公车使用中,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
三.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资料表明,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
四.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屡禁不止。
货币化改革“换汤不换药”
随着公车私用的问题日益突出,各地的公车改革陆续展开。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化(交通补贴)改革。但仅仅以节省费用为目的的公车改革,显然是不够的。目前的公车改革实践至少有两个突出的缺点:一是只改一定级别以下“跑腿儿的”干部,很难有公众信服力;二是公务用车货币化使官员两头得利。从各方的反馈来看,目前的车补标准很不合理,其中可能涉及到干部变相加薪的问题。有些地方一个处级公务员每月的交通补贴,就相当于普通中等收入工薪阶层的月薪。有些地方没有选择货币化,而是向公务员提供购车补贴和用车补贴,同样招来批评。人们不明白,为什么公务员的车辆可以享受补贴,并且在公务用车拍卖过程中也存在大量压低估价现象。由于民众和舆论的反弹太大,有的地方刚刚启动的改革被迫停顿。公务员用车已经越改革越多,越禁越奢华。【五】 案例问题:
(1)公务用车改革为什么会困难重重?
(2)对于公务用车改革有什么建议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