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A13007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管理作业指导书
江西省地方税务局
文件编号:JXDS/WD—A13007—2006
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管理作业指导书
1.0目的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企业财产损失在缴纳所得税前的审批和扣除管理,维护税基的完整性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规范化。2.0适用范围
适用于全省各级地税机关对纳税人报送的财产损失要求在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申请、受理、审核审批工作。3.0职责
各级地税机关应及时受理纳税人发生的财产损失在税前扣除的申请,并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办理审批手续。
3.1主管地税务机关(纳税服务大厅或属地分局、所)负责受理纳税人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申请、资料传递;并将有关申请事项做好台帐登记纳入征管软件系统。
3.2纳税人属地地税分局(所)管理岗按规定时限审核、上报;3.3市(含省直属分局)、县地方税务机关税政管理科(股)按规定的审核审批权限及时办理批复手续,作好台帐登记、统计工作,并将有关审批台帐登记内容及时反馈给主管税务机关,主管地税机关对有关数据进行维护或调整。4.0工作程序
4.1申请
纳税人发生的各项需审批的财产损失在损失发生后可即时向主管地
江西省地方税务局
文件编号:JXDS/WD—A13007—2006
构按照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和计算基础上,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对企业某项经济事项发表的专项经济鉴证证明或鉴定意见书。
对企业发生的财产损失,审批机关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或已提供的有关证明、证据资料确定是否需要出具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
4.1.3.3.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是指本企业对各项资产发生毁损、报废、盘亏等内部证明或承担责任的申明,主要包括:
a)会计核算有关资料和原始凭证; b)资产盘点表;
c)相关经济行为的业务合同;
d)企业内部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文件或资料(数额500万元以上,影响较大的资产损失项目,应聘请行业内专家参加鉴定和论证);
e)企业内部核批文件及有关情况说明;
f)由于经营管理责任造成的损失,要有对责任人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说明:
g)法人代表、企业负责人和企业财务负责人对特定事项真实性承担税收法律责任的证明。
对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可以上述特定事项的内部证据作为资产损失的认定证据。
4.1.4税务机关要求的其它相关资料。4.2受理
主管地税机关收到纳税人提交的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申请后,应根据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4.2.1纳税人申请的财产损失,依法不需要由税务机关审批后执行
江西省地方税务局
文件编号:JXDS/WD—A13007—2006
审定后,报局长办公会审批。属于县(市、区)级地税机关审批权限的,必须在二十个工作日内审批完毕。超过审批权限的,将有关资料移交或报上一级地税机关审批。
4.4.2设区市局税政科收到下级地税机关移交或报来的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申请或请示后,税政管理岗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报科长复审,科长复审报分管局领导审定后,报局长办公会审批。由设区市地税局负责审批的,必须在三十个工作日内审批完毕。
4.4.3对因情况复杂,需要核实了解的,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决定的,经本级税务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天,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纳税人。
4.5批复
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应根据集体研究决定拟办有关批复文件,在5个工作日内将财产损失税前扣除批复文件送达给纳税人。
4.6管理和责任
4.6.1各级税政管理部门要做好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统计工作,建立统一的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登记台账,详细登记本辖区内纳税人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批准时间、文号、年限、金额、用途等,做到数据真实、准确,及时汇总填报《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统计表》,并按规定时间逐级上报。
4.6.2税务机关可对经批准税前扣除财产损失的真实性进行检查,以及对政策的执行情况加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6.3企业税前扣除财产损失的审批采取谁审批、谁负责制度。并纳
江西省地方税务局
文件编号:JXDS/WD—A13007—2006
5.1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纳税人的申请或上级机关接受下级税务机关关于财产损失税前扣除有关资料或请示,应本着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方便纳税人的原则,及时受理或审批纳税人申报的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事项。
5.2 严格审批程序,一律实行集体审批制度。对需要进行审批的财产损失项目,税政管理部门视上报材料是否存在问题和财产损失金额较大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实地调查。6.0相关文件
6.1 江西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江西省地方税务局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赣地税发[2004]80号)
6.3《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十三号)7.0表证单书
7.1企业所得税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申请(审批)表JXDS/QR—A13015—2006 7.2企业所得税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分户台帐JXDS/QR—A13016—2006 7.3企业所得税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统计表JXDS/QR—A13017—2006
编写人: 吴洁辉 初审:尹小明 审核:刘远来 批准: 发布日期:2006年1月4日 修订日期:
第二篇:财产损失税前扣除文件.doc
国家税务总局文件
国税发[2006]18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 扣除中有关涉税鉴证业务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
《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以下简称《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企业申报扣除各项资产损失时,均应提供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为规范税务师事务所的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发挥税务师事务所及注册税务师在涉税鉴证业务中的作用,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税务师事务所在受托办理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业 务时,应当汇集税法规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和特定事项 的企业内部证据,按照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和计算基础上,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出具涉税鉴证证明或鉴定意见书。税务机关对税务师事务所的涉税鉴证证明或鉴定意见书具有检查、审核和认定权。
二、企业发生自然灾害、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申报审批财产损失的,受托办理的税务师事务所必须根据国家及授权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材料以及《办法》第四十条规定的其他证据,出具涉税鉴证证明。
三、关于货币资产损失的鉴证
(一)对现金损失的鉴证,受托办理的税务师事务所应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证据收集齐全,连同涉税鉴证证明一并提交税务机关确认。
(二)对符合《办法》第二十条申请税前扣除条件的企业应收、预付账款发生坏账损失尚未清算的,受托办理的税务师事务所应 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和计算基础上,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出具涉税鉴证证明。
(三)对《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货币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受托办理的税务师事务所除应依据该条规定收集相关书据和出具涉税鉴证证明外,同时还应提供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相应依据。
四、关于非货币性资产损失,受托办理的税务师事务所应对企业盘亏、报废、毁损、被盗的存货和固定资产以及因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的在建工程发生的损失,收集齐全《办法》相应规定的证据,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出具涉税鉴证证明。
五、关于资产评估损失,受托办理的税务师事务所应首先严格审查企业申请税前扣除是否符合《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条件,办理时应注意收集齐全规定的各项证据,出具涉税鉴证证明,提交税务机关确认。
六、关于其他特殊财产损失,受托办理的税务师事务所对因政府规划搬迁、征用发生财产损失申请税前扣除的企业要严格审查相关条件,收集齐全规定证据;对企业之间因销售商品发生的商业信用损失、企业对外提供担保损失以及企业抵押财产被拍卖或变卖的价差损失等,必须严格按照《办法》相应规定办理。
七、受托办理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申请的税务师事务所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原则,保证行为合法、执业规范、操作严谨、档案完整;本着委托人自愿的原则接受委托,签订协议,做到规范严谨、标的明确、权责清晰,并按照国家价格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收取费用,不得采用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
八、对在办理涉税鉴证业务过程中,税务师事务所和注册税务师违规操作,出具虚假报告,造成不良影响的,由省级税务机关按照《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l4号)的有关规定给予通报、警告、罚款、撤销执业备案或收回执业证等处罚。
九、各级税务机关在受理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申请时,应对出具涉税鉴证证明的中介机构的法定资质进行严格审查。
十、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不得参与税务师事务所的中介业务,不得指定、推荐中介机构。对税务师事务所按照规定出具的涉税鉴证证明,税务机关不得拒绝受理。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
2006年12月30日印发
打字:刘晓萍
校对: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
高幸
湖南省国家税务局办公室
2007年3月2日印发 打字:彭旭红校对:税务师管理中心刘瑞文
第三篇:《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解析
《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解析
来源:无忧记帐网 作者:无忧记帐网 发布时间:2007-08-22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3号)(以下简称《办法》),对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规定《办法》自2005年10月1日起开始执行。这是为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规范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加强企业所得税征管的重要措施。
一、修订《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一)是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设定、条件、程序、方式和时限等作出了规定,国务院也按照《行政许可法》的精神,对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提出明确要求。税务机关是国家重要的执法部门,税务许可和审批是税务行政管理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手段。所得税管理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规范财产损失审批条件、程序、方式和时限,对于加强企业所得税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切实解决审批中程序繁琐、责权不清等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加强对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但过去在财产损失审批中,采用层层报批,手续复杂、时限过长、程序繁琐,既不利于提高税务机关的效率,也不能很好体现方便纳税人原则,切实保护纳税人利益。另外,审批条件不明确、责权不清,造成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太大,既不利于从源头上防止审批中的“寻租”行为,也淡化了事后的监督管理。因此,简化审批程序、界定审批标准、强化监督管理,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平透明、廉洁高效的审批管理体制,是规范所得税审批管理的重要方面。
(三)是企业所得税规范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解决基层审批实际困难的重要举措。
企业财产损失扣除是企业所得税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非常重要的内容,加强财产损失管理,不仅是正确贯彻税收政策的需要,同时也是加强企业所得税税基管理的需要。基层反映财产损失标准不明确不具体,实际执行困难很多,也出现了很多管理漏洞,易引发税企矛盾。修订和完善财产损失管理办法,既提高了企业所得税规范化管理的水平,也有利于解决基层征管中的实际问题。
二、《办法》修订的总体思路
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虽作为非行政许可项目暂予保留,但根据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应尽可能按照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平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总体思路是:简化规范审批程序,提高效率,方便纳税人;明确界定条件标准,减少自由裁量空间,加强税务机关自我约束;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化事后监督管理;坚持权责对称原则,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具体包括:
(一)审批程序上,除听证和公示外,具体申请、受理和审批要求比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税务行政许可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73号)的有关规定执行,体现程序简洁、高效便民原则。
(二)审批权限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04]62号)文件规定,适当调整了审批权限,原则上由企业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批,尽量减少审批环节,不搞层批制。必须由上一级税务机关审批的,可以直接受理或委托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受理。
(三)审批标准上,界定了企业财产损失认定条件和证据,减少行政执法的自由裁量权,便于基层实际操作,体现法治原则。
(四)责权划分上,合理界定申请、审批、检查各环节的责权,强化纳税人真实申请责任,强调审批主要是对纳税人申报的资料与法定条件进行符合性审查的责任,明确实地核查要求。
(五)审批责任上,加强审批环节的监督制约,强调内外监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落实“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
三、《办法》主要内容解析
《办法》共十章53条,包括总则、审批、证据、货币资产损失的认定、非货币性资产损失的认定、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的认定、资产评估损失的认定、其他特殊财产损失的认定、责任和附则。
(一)关于审批权限和程序
1、《办法》规定原则上由企业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批。
将审批事项向了解实际情况、贴近纳税人的基层税务机关转移,有利于提高效率,也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上级税务机关可以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检查来保证审批的公正合法。
国办发[2004]62号中提出财产损失由主管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审批。鉴于基层税务所(分局)是最基层主管税务机关,同时考虑到有些省、市有直属征收分局等情况,《办法》第九条规定,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原则上由企业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批,同时规定省级税务机关可以根据财产损失的金额大小适当划分审批权限。
为防止地方政府干预造成摊派等在所得税前扣除,《办法》规定因政府规划搬迁、征用等发生的财产损失由该级政府所在地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审批。
2、办法规定采取谁审批谁负责的直批制度。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改革层层审批制度,减少审批环节,在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坚持谁审批谁负责,有利于建立责任追究和监督制度。
《办法》虽然规定原则上由企业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批,但鉴于财产审批情况的复杂性,有些企业财产损失的数额巨大,业务涉及的企业跨越很多地区,可能需要提高审批层次。但不论是哪一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原则上都必须坚持不搞层层审批。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可以委托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受理企业的申请,然后层报;企业也可以选择直接向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申请。审批责任上,采取“谁审批、谁负责”原则,即使上一级税务机关审批后层层发文传达,也不改变审批责任。
(二)关于企业财产和财产损失的审批范围
1、企业财产的范围
根据税法中财产的性质和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关于企业资产的概念,《办法》第二条界定了财产的概念,将企业的财产界定为企业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与取得应纳税所得有关的全部资产。
这与企业会计制度资产的概念有三点不同:一是不允许与应纳税所得无关的非经营用资产损失的扣除;二是没有强调必须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主要差异是资产准备金;三是未包括长期待摊费用。
2、财产损失应当审批的范围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尚不能很快建立完备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较为混乱,核算不够规范。大量毁损的资产历史凭据、资料散落不全或干脆挂在账外,有的可能还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等人为责任。特别是我国的金融企业大多是国有独资或控股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需要较长时间,在目前监管和自我约束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金融企业虚报损失、多列费用,甚至银企不法人员相互勾结转移国有资产的情况时有发生。我国法律制度的建立还不完善,司法水平还有待提高。比如,虽然已经有了《破产法》,但实际执行起来问题很大,有的企业纯粹是为了逃避债务,有的即使符合破产条件也不按法律规定履行破产清算程序。许多企业虽已名存实亡或长期停止生产经营活动,但并未按《破产法》依法破产,因此,金融企业(主要是银行)存在大量确实无法收回但法律手续不全的呆账损失,对这些法律手续不全的损失,不履行必要的审查手续就允许税前扣除势必造成管理漏洞,如不允许税前扣除,又不符合据实扣除原则。这是保留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的主要原因。
但所有对纳税人真实性事项的事前审批都存在工作量大、容易混淆责任和滋生腐败等问题,从改革的发展方向看,必然要逐步向纳税人自主申报,税务机关事后监督检查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将来逐步向事后监督检查过渡,《办法》中尽可能缩小了需要审批的财产损失的范围。《办法》第六条规定,凡是正常销售、转让、变卖,正常损耗,正常清理报废发生的财产损失,一律不再需要审批。第七条明确规定8种财产损失的情况才需要审批,大大缩小了审批范围,减少审批的工作量。
(三)关于财产损失即时申请扣除和申请时间问题
考虑到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很多,纳税人在不同可能执行的政策不同,为防止纳税人在不同纳税人为调剂财产损失,套取税收好处,必须严肃财产损失认定时间,《办法》第四条规定企业财产损失即时申报要求,企业财产损失,应在损失发生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
为方便纳税人,《办法》第十条和十三条规定,企业财产损失采取即报即批和年终集中一次性审批两种方法,纳税人可以根据证据的情况选择。申报财产损失规定在终了十五个工作日的规定,主要是考虑由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时间截至到四月底,由于省级审批需要六十日,经批准可延长至七十日,如不规定截至时间,在申报前完成不了审批手续,影响企业的正常申报。
(四)关于财产损失的认定和条件。
规范审批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凡需要审批事项必须在法律法规规章中明确“条件”要件,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行政执法的自由裁量权,体现法治原则。《办法》第五章至第八章对需要审批的各类财产损失重新明确了具体的审批条件和需要申报的相应证据资料。
在审批条件和具体证据方面,一是参考了《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认定工作规则》(国资委,2003年10月31日),第一次对资产损失认定的证据进行了明确;二是第一次规定了社会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同时要求内部证据必须是企业会计核算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企业,否则内部证据不足以证明财产损失的发生。
(五)关于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的确认
企业所得税费用扣除的基本原则是据实扣除,即允许扣除的费用已经实际发生(当然不是指收付实现制)。而新企业会计制度根据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收账款、长短期投资和委托贷款等8项资产提取跌价或减值准备,对于上市公司如果不提取准备甚至要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基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制度不再规定准备金的统一比例,而是由会计人员基于职业判断和适当依据确定提取方法和比例。对于这些依据即使中介机构在审计时与企业会计人员也会发生判断争议,很难用来作为税务行政管理的标准。税法如果规定各项准备的统一比例,对有的企业可能高了,有的企业可能低了,又不符合公平原则。
基于上述原因,为了在企业8项资产准备金不得税前扣除的情况下,让企业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能够得到及时扣除,国家税务总局在总结借鉴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中引入了“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的概念,企业的各项资产,只要有确凿证据证明已经霉烂变质、没有转让价值或使用价值、由于技术进步原因不可使用等情况,在不需要实际清理、报废等处理的情况下,就可以将可收回金额与账面成本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办法》第六章对这些判断标准进一步作了明确。这些标准虽然规定得已经比较具体,但由于是定性判断标准,基层税务人员也有个经验积累过程,在我国目前尚缺乏独立司法审查制度无法依靠司法判例的情况下,保留行政审批权不失为一种不得已的补救措施。特别是比如存货的霉烂等有关证据保存的时间性要求高,如果等到事后去检查,已经无据可查。同时鉴于目前我国中介机构发展的状况,如果过分依赖中介机构,不仅增加了纳税人遵从税法的成本,还有可能形成中介与企业协同作弊的问题。因此,明确标准,简化程序,申报扣除前即时审批,即时确认(比如存货霉烂的现场察看后的必要证明手续)申报扣除后抽样检查是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有效管理方式。
45号文件下发后,许多同志反映,许多资产永久实质性损害的判断标准从外部或从税务机关的角度难以把握,这恰恰是我们坚持以企业自主申报制度为基础的重要原因。企业的资产千差万别,技术非常复杂,税务人员不可能比企业的财务技术人员更了解企业有关资产的状况。有关资产是否真正没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是否真正发生永久实质性损害,应该由企业来申报,来承担责任,不能因为审批而转移责任。比如企业某项固定资产长期闲置不用,且无转让价值,就符合资产永久实质性损害的条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和企业财务负责人对此必须提供书面申明。如果事后该项固定资产又按原设计用途转让,其作为财产损失申报不真实的责任就要由企业承担。
资产在永久或实质性损害条件下确认的损失是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余额的差额。首先需要在尚未处置的情况下,对可收回金额进行合理估计。为便于操作,办法规定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统一的定量标准。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按现行内资企业所得税对残值比例的统一要求确定的。其次,由于将来实际收回金额可能与估计不一致,已确认损失的资产还必须保留会计记录。因此,用永久或实质性损害标准确认资产损失,必须是会计核算规范,账证健全的企业。
(六)关于企业财产损失审批中涉及的各方的法律责任
《办法》第八条规定,一般而言税务机关对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是对纳税人按规定提供的申报资料与法定条件的相关性进行的“符合性审查”;根据实际情况,负责审批的机关也可以对企业申报材料的内容进行实地核查,实地核查可以由负责审批的机关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也可以委托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组织实施;行政审批不改变企业申报责任,对已审批和核查的事项,税务机关和审计等执法机关仍然保留检查权;为尽可能不过分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提出实地核查和事后监督检查可以有机结合。这样规定既强化了企业的申报纳税责任,也有利于界定税务机关内部事前审批、事中实地审核和事后检查的职责,逐步实现企业所得税审批事项向基层下放。
税务机关非因客观原因未能及时受理或审批的,意见对明显不符合法定条件和证据要求的申请误批,或税务机关违反程序误批,造成企业不缴或少缴税款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规定执行,还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税收执法责任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办法》第五十条规定,企业采用伪造、变造有关资料证明等手段多列多报财产损失,或本办法规定需要审批而未审批直接税前扣除财产损失造成少缴税款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规定处理。同时在《办法》第五十一条明确了有关技术鉴定部门或中介机构为纳税人提供虚假证明,导致未缴、少缴税款的责任。
第四篇: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申请
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申请
【发布日期】: 2007年11月19日
字体:【大】【中】【小】
一、业务概述
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企业提请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申请,经税务机关审批后,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二、法律依据
《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
三、纳税人应提供主表、份数
《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申请审批表》,2份
四、纳税人应提供资料
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定证明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
五、纳税人办理业务的时限要求
企业发生的各项需审批的财产损失应在纳税终了后15日内集中一次报税务机关审批。企业发生自然灾害、永久或实质性损害需要现场取证的,应在证据保留期间及时申报审批,也可在终了后集中申报审批,但必须出据中介机构、国家及授权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等的鉴定材料。
六、税务机关承诺时限
提供资料完整、填写内容准确、各项手续齐全,自受理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转下一环节;县(区)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的,必须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做出审批决定;市(地)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的,必须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做出审批决定;省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的,必须自受理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做出审批决定。因情况复杂需要核实,在规定期限内不能做出决定的,经本级税务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天,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纳税人。
七、工作标准和要求
(一)受理环节
1.审核、录入资料
(1)检查《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申请审批表》填写是否完整准确,印章是否齐全;
(2)资料不全或者填写内容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场一次性通知纳税人补正或重新填报;
(3)审核无误后将《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申请审批表》信息录入系统,制作《税务文书领取通知单》(CTAIS V1.1)或《文书受理回执单》(CTAIS V2.0)。
2.转下一环节
将纳税人报送的所有资料转下一环节。
(二)后续环节
接收上一环节转来的资料,进行审核,主要审核以下内容:
1.案头审核
通过系统调阅以下资料:
(1)财务报表信息
与纳税人提供的《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申请审批表》进行比对,对纳税人按规定提供的申报资料与法定条件的相关性进行的符合性审查。
2.实地审核
对纳税人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核后,税务机关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内容进行实地核实的,应当指派2名以上工作人员按规定程序进行实地核查,并将核查情况记录在案,制作调查报告。
通过以上审核,确定审核结果和审核权限,根据审核权限签署意见,将签署意见的《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申请审批表》送达纳税人,相关资料归档。
第五篇: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审核报告
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 审核报告
一、企业基本情况
××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本公司)系由×××、×××投资设立,于年月日在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取得注册号为号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现有注册资本元。法定代表人:。公司主要从事:。公司住所:。税务登记证号:。
二、审核情况
该公司2014申报的财产损失XX元,经审核,该公司符合税法规定的财产损失XX元、不符合税法规定的财产损失XX元。具体情况如下: 货币资金损失
公司年月日账面现金元(其中人民币元;××币元,折合本位币元),经盘点,现金实存元(其中人民币元;××币元,折合本位币元),扣除责任人赔偿元,公司现金净损失元。(二)坏账损失
1.债务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撤销(包括被政府责令关闭)、吊销工商营业执照、死亡、失踪,其剩余财产或遗产确实不足清偿等原因形成损失
公司年月与××公司发生××商品购销业务,截至年月,××公司尚欠公司货款元。年月日××公司经××人民法院××号文书宣告破产,后经××人民法院××号文书裁定,根据破产清算程序可收回货款元,终结破产程序,上述款项元确实无法收回,形成坏账损失元。2.逾期三年以上未清偿且有确凿证明表明已无力清偿债务
公司年月与××公司发生××商品购销业务,截至年月,××公司尚欠公司货款元。债务人已资不抵债、债务人连续三年亏损、债务人连续三年停止经营,并三年内没有任何业务往来。前述款项确实无法收回,形成坏账损失元。3.符合条件的债务重组形成的坏账损失
公司年月与××公司发生××商品购销业务,截至年月,××公司尚欠公司货款元。年月日经双方协商、××人民法院××号文书判决公司与××公司进行债务重组,重组后尚可收回货款元,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元,形成坏账损失元。4.不可抗力因素损失
公司年月与××公司发生××商品购销业务,截至年月,××公司尚欠公司货款元。年月因自然灾害、战争及国际政治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元,形成坏账损失元。
前述合计形成坏账损失元。(三)存货损失 1.存货盘亏损失
公司年月日××存货账面数量,金额元;经盘点,实存数量,金额元;盘亏数量,盘亏金额元,按适用税率相应转出进项税额元,扣除责任人赔偿元,存货盘亏净损失元。2.存货报废、毁损损失
公司××存货由于变质、长期积压、产品更新换代淘汰等原因需报废处理,截至年月日,该存货账面金额元,经测算物耗比率为,按适用税率相应转出进项税额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存货报废净损失元。公司××存货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原因毁损,该存货账面金额元,经测算物耗比率为,按适用税率相应转出进项税额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存货毁损净损失元。3.存货被盗损失 年月日,公司××存货被盗,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已结案,该存货账面金额元,经测算物耗比率为,按适用税率相应转出进项税额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存货被盗净损失元。
4.永久或实质性损害
公司××存货由于已霉烂变质、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经营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等原因形成损失,其中原材料元,按适用税率相应转出进项税额元;产成品元,经测算物耗比率为
%,按适用税率相应转出进项税额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存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净损失元。前述合计形成存货损失元。(四)固定资产损失 1.固定资产盘亏损失
公司年月日××固定资产账面数量,单价元,原值元,已提折旧元,账面净值元;经盘点,实存数量,盘亏,扣除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固定资产盘亏净损失元。2.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损失
公司××固定资产由于使用年限已久、设备老化、技术更新等原因需报废处理,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元,已提折旧元,账面净值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固定资产报废净损失元。
公司××固定资产由于使用长期闲置、拆迁等原因毁损,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元,已提折旧元,账面净值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固定资产毁损净损失元。3.固定资产被盗损失
年月日,公司××固定资产被盗,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已结案,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元,已提折旧元,账面净值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固定资产被盗净损失元。4.固定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
公司××固定资产由于闲置、技术进步和毁损、本身原因导致产生不合格品、已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等原因发生固定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元,累计已提折旧元,账面净值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固定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净损失元。前述合计形成固定资产损失元。(五)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损失
1.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的在建工程
公司××在建工程因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等原因形成损失,该在建工程账面价值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在建工程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净损失元。2.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毁损的在建工程
公司××在建工程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毁损等原因形成损失,该在建工程账面价值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在建工程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毁损净损失元。3.工程物资损失
工程物资发生损失的说明要点,可参考存货损失的说明要点。前述合计形成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损失元。(六)无形资产损失
公司××无形资产由于技术进步、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已无使用和转让价值、超过法律保护期限且已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等原因形成损失,该无形资产账面原值元,已摊销元,账面净值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无形资产净损失元。(七)对外投资损失 1.短期投资损失
公司年月日账面短期投资元(其中股票元,债券元,基金元),经与对账单确认及盘点库存有价证券,短期投资实存元(其中股票元,债券元,基金元),扣除责任人赔偿元,公司短期投资损失元。
2.长期股权投资损失
公司年月对××公司股权投资,占被投资方权益比例
%,投资存续期间取得收益元,截至年月公司对外投资资产的成本元。年月××公司经××人民法院××号文书宣告破产、撤销(包括被政府责令关闭)、吊销工商营业执照,后经××人民法院××号文书裁定,根据破产清算程序可收回款项元,终结破产程序,前述投资款项元确实无法收回,形成长期投资损失元。
3.债权投资损失
公司年月对××公司债权投资,投资存续期间取得收益元,截至年月公司对××公司债权投资资产的成本元。年月××公司经××人民法院××号文书宣告破产、撤销(包括被政府责令关闭)、吊销工商营业执照,后经××人民法院××号文书裁定,根据破产清算程序可收回款项元,终结破产程序,前述投资款项元确实无法收回,形成债权投资损失元。前述合计形成对外投资损失元。(八)其他资产损失 1.资产评估损失
公司年月进行清产核资、改组,公司××资产已经××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评估,并由其出具××号《资产评估报告》。经××税务局××号文件批复,公司改组为免税改组(或应税改组),并已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或并已按规定缴纳所得税)。××评估资产账面净值元,评估价值元,资产评估损失元。2.政府规划搬迁、征用财产损失
根据××市(县、区)政府××号文件,按照政府规划需公司搬迁、征用公司××资产,因此形成存货损失元,固定资产损失元,在建工程损失元,扣除政府拆迁补偿收入元,政府规划搬迁、征用财产净损失元,3.对外担保损失
公司年月至年月为××公司提供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的担保,截至年月公司对外担保的余额为元。年月××公司经××人民法院××号文书宣告破产、撤销(包括被政府责令关闭)、吊销工商营业执照,公司因承担连带还款责任发生财产损失元,扣除可收回金额元,对外担保损失元。
4.抵押资产损失
公司年月至年月为××公司提供资产抵押,年月××公司经××人民法院××号文书判决,公司应承担抵押资产对应的债务,由于公司未能按期赎回抵押资产,经××人民法院拍卖或变卖取得拍卖或变卖所得元。该抵押资产账面原值元,已提折旧(摊销)
元,账面净值元。扣除拍卖或变卖收入元,抵押资产损失元。
三、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一)账务是否处理:
(二)扣除金额与备案金额是否一致: 所列损失项目没有发生的可删除。
**分局 核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