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俗节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溱潼会船节为例[合集]

时间:2019-05-14 10:4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民俗节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溱潼会船节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民俗节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溱潼会船节为例》。

第一篇:论民俗节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溱潼会船节为例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而民俗节庆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分支尤为突出,但在其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以溱潼会船节为例,论述民俗节庆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民俗节庆旅游的发展现状和相关的研究综述以及简要概括一下溱潼会船节;然后围绕民俗节庆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包括本土化、真实性原则,大众化原则,创新发展原则和综合开发原则论述了溱潼会船节在民俗节庆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词:民俗节庆;开发;旅游资源;溱潼会船节

一、引言

(一)民俗节庆旅游概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旅游业发展迅速,而民俗节庆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分支尤为突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对民俗节庆进行旅游开发,既可以加深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又可以促进对传统民俗节庆的保护,防止其在市场经济中逐渐消亡。

传统民俗节庆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核心内容,与一般旅游资源相比具有动态性、参与性、体验性等特点,因此在具体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衡量其个性特点,采取适当的开发模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发挥传统民俗节庆文化的独特优势,需坚持本土化与真实性、大众化、创新发展、综合开发等主要原则。

(二)民俗节庆旅游的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对传统节日文化与节庆旅游研究状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岁时节庆的研究比较兴盛,涌现出大量论著,主要是从民俗学的视角对节日民俗的起源和类型进行研究,以描述性著作居多。韩养民、郭兴文的《中国古代节日民俗》介绍了中国古代节日的传说和习俗[1],陈久金、卢莲蓉等学者从科技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节庆的起源。20世纪90年代之后,学界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论研究日益深入,赵东玉的《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张君的《神秘的节俗:传统节日礼俗、禁忌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萧放试图从民众时间意识的角度将传统岁时节庆与当代节日进行关联研究,尝试进行理论创新[5]。探讨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节日发展旅游业的文章增多,侧重于对经济效益的分析,较少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目前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节日文化日益关注,近来由中韩“端午节”申遗所引发的热烈讨论就是一个证明,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研究正在加强。

2.国外对传统节日文化与节庆旅游研究状况

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影响范围广泛,具有综合性等特点,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中西节日在精神内涵和庆祝方式上大不相同,这从德国人皮柏的《节庆、休闲与文化》一书中可略见一斑。西方在节庆旅游方面研究较早,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研究节庆旅游的论著。90年代,西方节庆旅游的研究更加多元化,比较著名的有唐纳盖茨的《Festivals,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和《Event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对节庆旅游和节庆管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理论被广泛引用,他在《活动型旅游和真实性的困境》一文中,阐述了如何正确看待节庆旅游等活动型旅游与文化的真实性之间的矛盾,提出“活动型旅游所得到的好处总是大于所付出的代价”的观点。近几年又出现了许多节庆营销和管理方面的专著,(美)霍伊尔的《会展与节事营销》对节事营销和节事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节事营销的发展趋势。(英)伊恩约曼等人也从节日文化体验、节庆活动的营销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和系统研究。国外学者较多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式,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数据分析问题,国内学界己经逐步吸取了国外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二、溱潼会船节的区位及其发展现状

溱潼地处苏中地区泰州市的姜堰西北部,离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扬州、南通等大中城市均在 2小时车程之内,宁盐一级公路、姜溱公路穿境而过,宁靖盐高速公路在景区留有出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也十分便捷,对于发展旅游来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溱潼会船节现于每年的清明节后一天,即四月六号于溱湖开阔的水面上举办,节日当天约有十万左右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场面可谓恢弘壮丽。另外,依托于溱潼会船节建成的国家4A级景区——溱湖风景区和在建的国家级湿地森林公园,在黄金周期间日游客量约为一万人,但在每年的其他时候,景区的人流量则相对较少。

溱潼会船节是由悲壮的历史故事演绎而成的异俗殊风。每年清明节后一天,由乡民自发组织的会船云集在浩瀚的溱湖湖面上,锣鼓喧天,竹篙林立,各种花船、划子船、篙子船千舟竞发,其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争赛、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海内外媒体誉称“天下会船数溱潼”。溱潼会船节与云南泼水节一道被列为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

三、溱潼会船节节庆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的影响力欠缺

溱潼会船节作为一个品牌来说,其自身存在着一些无法逾越的缺陷,包括以下两点:

1.给人的印象不够直观

“溱潼会船节”无法给首次接触的潜在游客带来直观的印象,因为溱潼和会船这两个名词是这一节庆活动宣传的重点所在,而对于绝大多数旅游者来说他们却是完全陌生的概念,无法激起他们进一步的联想和共鸣,也就产生不了强烈的旅游欲望,这一点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客流量。

2.节庆活动内容贫乏

作为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民俗节庆活动,溱潼会船节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为了我们现在的旅游开发而服务的。因此,对于商业的旅游开发而言,该节庆活动现有的千舟同会、分类竞技等活动内容仍不够丰富,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二)大众的参与度不高

溱潼会船节的大众参与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本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低下

如前文所述,溱潼会船节是乡民自发组织并举办的一个民俗节庆活动。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于改善生活的愿望,在家务农的农民已越来越少,转而自己开办乡镇企业,进城经商或打工,自己跑船的农民已越来越多,原来清明前后对于农民来说是个闲时,所以他们有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和参与会船节,但由于职业性质的改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不可能象原来一样来参与这一活动。

2.游客的参与程度不够

溱潼会船节当天,虽然有约十万名游客慕名前来参观,但他们仅仅是在溱湖观景台和环湖长廊一带充当看客,没有机会去切身体验到这一里下河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因而就不会有什么亲身感受,也就不会向朋友家人推荐溱湖作为一个旅游去处。

(三)整体的旅游商品化开发进度缓慢

溱潼地区的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其整体的旅游商品化开发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

有过到溱潼旅游亲身经历的人就会不难发现,在这里基本上买不到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甚至连系统的风景区导游宣传小册也少之又少。众所周知,在旅游经济收益中,门票收益仅仅是总体旅游收益的一部分,相关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才是总体旅游收益中的大头。所以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缺失,对当地的旅游收益会有很大的影响。

2.以溱潼会船节为轴心,整合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力度欠缺

对传统民俗节庆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是以传统民俗节庆为轴心所展开的对当地旅游资源的一种整合。而溱潼会船节的节庆旅游开发中,仍未充分利用好周边的旅游资源,只是围绕溱潼会船节建成了国家4A级景区——溱湖风景区和在建的国家级湿地森林公园。而且在国家4A级景区——溱湖风景区的建设中没有充分体现里下河地区的水文特色,只是对类似瘦西湖等景区的简单移植。

(四)宣传方式不到位,在全国未形成影响力

之所以说溱潼会船节的宣传方式不到位,笔者认为有下面两点原因:

1.宣传的覆盖面狭窄

除了在该节庆开展的前一周到半个月的时间内,该节事组织方会在主流的媒体如电视,报纸上做宣传之外,其他的时间对于溱潼会船节和溱湖风景区的宣传很少,无论是时间覆盖还是空间覆盖的范围上都不够。

2.宣传的方式欠妥

打开如扬子晚报一类的报纸,翻到旅游的版块,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旅行社做的相关旅游路线的大幅宣传广告,而在这其中,我们却很难见到溱湖民俗风情游的踪影,为什么?我们和旅行社这个最强势的景区宣传武器的联系不到位,和旅行社的联合,即可以增加景区的影响力,又可以为景区招来大量的客源,可谓一箭双雕。

四、溱潼会船节节庆旅游开发的对策

面对上面提出的诸多问题,必须提出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品牌策略

1.将溱潼会船节更名为中国“舟水文化节”

将溱潼会船节更名为中国“舟水文化节”,同时节日持续时间由原来的一天延长至一周。前三天仍然是溱潼会船节的传统项目,而节日的后四天,可以在改善现有场地条件的基础上,引入正式的国际龙舟大赛以吸引游客和丰富活动内容,因为会船和龙舟本身并不抵触,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同为舟和水的灵动结合;而且龙舟给大众的印象比溱潼会船要直观的多,也就更容易招徕游客。

2.丰富溱潼会船节的内容

将原来单调的千舟同会作以下的调整:一方面,开幕式当天保留千舟同会活动,以各乡镇为单位,按次序进场;开幕式后,各类船只按类别退场;然后当天下午进行男女类别篙子船和划子船竞速比赛的初赛,晚上进行花船比美比赛的初赛,次日上下午和晚上分别进行篙子船,划子船和花船比赛的决赛;闭幕式当天各类船只零散进场,以示友好。

(二)提高大众参与的策略

1.提高本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包括作为表演者的参与和作为观众的参与的积极性,本地群众的加入能够充分体现节日的本土化特色,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和延续性[10]。而在目前当地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我认为可以有以下两种做法:首先由政府牵头,机关各部门配合,根据各行政村参与会船节的程度,具体量化为各行政村参与船只的数量,相应的减免农业税收;其次由溱潼会船节的组织方设立各种实物性奖项,譬如说拖拉机,收割机等来奖励那些在竞速比赛中取得佳绩的船只组织行政村。

2.提高游客的参与程度

如何让游客亲身参与到这一民俗节庆活动中来,而不仅仅是充当看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一方面,在专业的会船比赛和表演的间隙,由大会组织方通过出售票类的方式,根据船只的大小,安排适量游客到船上和当地群众一起划船,戏水;另一方面,为游客提供船只,行船工具和安全设施,让他们自行组队互相比赛;最后,还可以安排游客作为正式比赛中船只的锣鼓手或舵手等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位置,让他们亲身体验和参与。

(三)提高整体的旅游商品开发程度

1.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开发与生产

在这一环节中,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性扶持非常重要。由泰州政府出面,聘请相关的知名设计公司设计当地统一的旅游标志,有利于地区的整体旅游形象;另外,由当地政府主导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开发和设计,可以有利于统一品牌,形成合力,再交由当地的相关厂商生产销售。

2.加强对周边旅游资源的整和力度

如前文所述,对传统民俗节庆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是以传统民俗节庆为轴心所展开的对当地旅游资源的一种整合[11]。而围绕溱潼会船节我们对周围资源的整和还远远不够,可以做以下改进:第一步深入挖掘溱潼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底蕴,修缮和重建一部分历史上比较知名的建筑,继续挖掘与当地有关的历史传说以及知名人物;其次,整和临近的优势旅游资源,包括“全球生态五百佳”的河横村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资源以及兴泰镇的高二适故居等一切有利于整个景区发展的资源。

(四)改进宣传方式,增强影响力

1.持续性和高覆盖率的宣传

可以从溱潼会船节和溱湖风景区两方面展开宣传。溱潼会船节开展前的一个月,宣传以“中国舟水文化节”为核心,附带宣传国家4A级风景区——溱湖风景区和国家级湿地森林公园;而在其他的非节庆时间段内则以国家4A级风景区——溱湖风景区和国家级湿地森林公园为宣传重点,附带宣传一年一度的“中国舟水文化节”。宣传主要集中于全国大中型城市的主流媒体,如电视,报纸以及大的平面宣传广告。

2.与旅行社联合,互惠互利

与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几家旅行社联合,借助他们在全国各网点的广告,宣传“中国舟水文化节”以及国家4A级风景区——溱湖风景区和国家级湿地森林公园,相应的我们给他们一些门票价格上的优惠,鼓励他们组团来我们当地旅游,借助他们先把我们的民俗节庆和相关的景区炒热,再进一步的发展。

五、结语

在全球文化日益多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传统节庆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日益淡化的危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传统节庆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包含了众多民俗文化的精髓,对其进行系统挖掘与整理,以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式将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关传统节庆旅游的学术研究尚未形成系统,传统节庆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也存在许多潜在的问题,如何在发展节庆旅游的同时解决传统节日文化淡化等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第二篇: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周庄为例

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周庄为例

以周庄为例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扩张,人们对自然、乡村的越来越渴望,体会特色乡村风情和农耕文化、渔业文化等也成了乡村旅游的一部分。乡村旅游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中诞生和发展着,但同时乡村旅游业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交通比较偏远、服务设施落后,乡村服务人员素质偏低,这些现象促使着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进行研究。乡村旅游资源包括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突出的乡村较多,但如何更好地挖掘乡村的人文旅游资源对乡村旅游的http:///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更好地对乡村人文旅游资源的管理是解决目前乡村旅游的重要环节。因此乡村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为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实质性建议,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意见。周庄是较早开发的特色水乡,周庄在管理上实行“保护与发展并重”,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内容,完善景区建设,成为了中国第一水乡。

但对人文资源进行传承与发扬、对其以及对服务资源、服务设备进行管理等成功经验值得其他乡村旅游的发展借鉴。基本概念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观光、度假、休闲性质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指被作为旅游观光、游览、娱乐活动对象的长久存在着的自然景物和社会产物,以及长久存在着的、保持着原有形态而能被开发利用作为旅游消费对象的自然物和社会产物的统称。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又称文化景观旅游资源,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及文化性。其中http:///jiaoyuxuelunwen/包括文化古迹、名人遗迹、园林、民族风情、革命遗址、特种工艺、文化娱乐场所以及文化艺术、民族习俗、城乡建设等。目前乡村人文旅游面临的现状对乡村旅游意识不够,人文旅游资源欠缺维护对乡村旅游认识不够,在旅游开发中较少考虑,对乡村的旅游资源缺少一个合理、科学的认识;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很多乡村建设都向城市化建设靠拢,使得乡村建设缺乏特色化,从而使得乡村旅游资源大片浪费,尤其是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使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眼中。

人文旅游产品品种不够丰富,欠缺地方特色部分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都会相应地从事商业旅游产品开发,但大多旅游产品都来自于一家,重复性太大,或是和其他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类似,品种欠丰富,使得其在旅游购物中缺少特色的旅游产品,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即使想购买产品,也不太容易买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到位乡村由于本身的交通基础条件不是很好,很多都http:///jianzhulunwen/是在偏离城市的远郊,车辆通行不太方便,而且很多服务设备跟不上;而乡村旅游开发的景点,大多都在乡村的范围内,由于乡村的基础设施跟不上,使得乡村旅游过程中游客的满意度降低,综合评价低,无法有力吸引游客再次游览。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在我国乡村旅游开发较晚,对乡村旅游的管理研究还比较少,缺少一个有效的统一管理;部分乡村实行旅游管理,但旅游管理也仅仅是对游客进行管理,很少对自身的旅游资源进行管理,一方面缺少管理人才,一方面缺少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才,因此人文旅游资源上欠缺进行维持、发扬管理。周庄背景古镇周庄,位于上海、苏州、杭州之间。交通方便,四面环水,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周庄以其灵秀的水乡风情、浓郁的吴越文化、千年历史沧桑及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了江南水乡的典范,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同时周庄在管理上实行“保护与发展并重”,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内容,完善景区建设,成为了中国第一水乡。在乡村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上有其值得借鉴的经验。周庄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周庄及附近村落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第三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某一具体城市为例)

姓名:***

学号:****

专业:**********

浅谈历史文化名城邯郸的开发与保护

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旅游也越来越火。现在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的一种休闲和娱乐,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邯郸是我的家乡,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河北省南端,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和中国散文之城、太极之乡。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和市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当然了,邯郸的旅游不得不提,有很多著名的文化和自然景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我们在开发古城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意古城的保护,做到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下面介绍一下我的家乡。

历史: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8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之久,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统一中国后,为天下三十六郡郡治之一;汉代与长安、洛阳、临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东汉末年,曹魏集团在邯郸南部邺城一带建都;北宋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成为北宋都城汴梁的“陪都”。悠久的历史使灿烂的文化邯郸成为了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邯郸的旅游经济。

在旅游业发展中,流行着一种观点,资源不利用就是浪费,就是对人民的犯罪,于是有山有水、有文物、有文化就一定要发展旅游,也不管山水有没有景观价值,文物文化可不可以利用,反正我有决心就一定能发展起旅游业,一座山被开发的零零乱乱,一座小庙被吹得神乎其神,甚至原本什么都没有也用水泥堆山,原本庙的遗址都找不见了也要再塑辉煌。

这在近两年尤其突出,新近涌现出的一些旅游景点都是对资源利用不够科学不够现实的表现。其实,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总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应该作为开发的对象,在资源利用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善于把景区景点做出规模,本属一个景区,本应由一家来作,却出现多家开发,由于所属单位不同,开发的方式不同,对资源价值的认识也不同,或者其中也有相同的方面,所以出现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相邻地区完全雷同的景区出现,一种倾向是相互风格各异、主题不一,在相邻地区出现。使得人们对资源的认识产生种种谬误。而文物和遗址类景点在开发上也存在破坏性建设和建设性破坏,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开发的同时就是对文物和遗址的破坏,怎样让破坏降到最低而尽量完整的使其得到保护也是需要注意的。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广袤地域的辉煌历史、深厚丰腴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据不完全统计,由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所滋生、蕴积、提炼出的具有邯郸地方特色或与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之多,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毛遂自荐”、“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它们以言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寓于情趣、耐人寻味而成为中国汉语言艺术中的一枝奇葩。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这些成语典故中,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也有500条之多。另外还有众多的成语典故遗址景观。2005年10月26日,经中国文联批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邯郸市举行命名颁牌仪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成语典故文化已成为邯郸市十大文化脉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上述等等便利的条件为邯郸的快速发展和崛起提供了机会,以上只是其次。邯郸不仅在历史文化交通上有其独到之处,旅游景点更是不可胜数,著名的景点有娲皇宫太行五指山、响堂山石窟、黄梁梦吕仙祠、永年广府古城、武灵丛台、赵王城、学步桥、天子冢、大乘玉佛寺、九峰山森林公园、朝阳沟、京娘湖、邺城三台、弘济桥、回车巷、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武华山、长寿村、舍利塔、玉皇阁、赵王陵等等,很多景点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有很强的可观性。例如邯郸丛台公园。

丛台公园位于市内中华大街中段西侧,占地360亩,正中为丛台湖,湖面40余亩。丛台亦名“武灵丛台”,相传建于赵国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赵武灵王建筑丛台的目的,是为了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史载,丛台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在当时扬名于列国。丛台高26米,南北皆有门。

正门外有郭沫若1961年秋登临丛台时题写诗句的碑刻。从北门沿着用砖和条石铺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过门槛,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丛台》的一首律诗,背面是他的古风《邯郸行》词。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馆”,西屋为“如意轩”,院中间有“回澜亭”,为1931年增设。院内台壁上嵌有进士王韵泉和举人李少安分别画的“梅”、“兰”石碣。丛台的二层坐北朝南的圆拱门门楣上,写有“武灵丛台”四个古体黑字,门里边还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红大字,流传很久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进圆拱门,有个建筑精美的小凉亭,红柱碧瓦,画栋雕梁,重檐兽角。再上三级台阶,推开红色雕花木门,进入约一间屋大小的方形亭间,面对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墩,很像是撩袍端带的帝王将相刚刚离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只有走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旅游也才有生命力。所以一些地方的急功近利实不可取的,丛台不光建筑很美丽,周边的景色也是非常的怡人,她的美丽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近几年来,随着媒体的作用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丛台的开发进一步得到提高,吸引了海外诸多游客。它的文化内涵可见一斑。

登上丛台极目远眺,西边的巍巍太行山层峦起伏,西南赵国都城遗址赵王城蜿蜒的城墙隐约可见,西北便是赵国的铸箭炉、梳妆楼和插箭岭的遗址。俯视台下,碧水清波,荷花飘香,垂柳倒影。台西有湖,湖中有六角亭,名“望诸榭”。相传很早以前湖中有个小土丘,丘上有个小庙是早年间修建的乐毅庙。现在的“望诸榭”是80多年前重建的。乐毅是燕国“黄金台招贤”选中的大将,在燕、赵、韩、魏、楚五国伐齐时,担任统帅,一气攻下齐国70余座城池,几乎亡齐。燕国封乐毅为昌国君。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听信齐国田单的反间计,召乐毅回燕都,阴谋杀害他。乐毅识破燕惠王的图谋,直回赵国,被赵王封为“望诸君”。丛台之名来源于当时的许多亭 台楼阁连接成片。据载“连接非一,故名丛台”,台的顶部为据胜亭。该亭建于明嘉靖13年(1534年)。为当时据守邯郸兵备杨彝所筑,其意为“据此者胜”。亭上书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字,是传说《梅开二度》故事中陈杏元和梅良玉分手诀别之外。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丛台经历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的破坏,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的变化。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多次登台观赏赋诗。美丽的丛台,再加上这么多的名人,想不出名都难啊。前人留给我们这么美好的财产,如果他毁在了我们这一代手里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

丛台不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随着媒体等的发展,世界各地的景点旅游越来越火热,但随着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很多景点被破坏了有的甚至已经面目全非!有的景点完全成为“人造景点”,失去了它的自然美。是的,经济发展很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很重要,旅游,自然地可持续发展更不可忽视。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邯郸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是很迅速的,旅游更是更是如此。我们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更要保护好我们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向广大游客普及文化历史知识,传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做好景点以及文物的保护工作,做到双赢。

第四篇: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庐山风景区为例

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以庐山风景区为例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杨婷婷 51130801081

摘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它因其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而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目前已成功申报了45项世界遗产,如何合理的开发其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好世界遗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以1992年被评为“世界文化景观”的庐山风景区为例,分析其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问题,以期为其他世界遗产在开发和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字:中国世界遗产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 庐山风景区

一、研究背景

(一)世界遗产简介

世界遗产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突出重要价值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根据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倡导缔结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文化景观。

我国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至2013年6月,先后有45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其中文化遗产28项,自然遗产10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3项,具体见表1。

表1 中国列入“世界级”的遗产名录

类型 个数

名称

长城1987、明清皇宫1987、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敦煌莫高窟

1987、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1987、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1994、曲阜孔庙-孔府-孔林1994、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平遥古城1997、苏州古典园林1997、丽江古城1997、颐和园1998、天坛1998、大足石刻1999、青城山-都江堰2000、龙门石窟2000、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明清皇家陵寝2000、云冈石窟2001、高句丽古迹2004、澳门历史城区2005、安阳殷墟2006、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福建土楼2008、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2010、元上都遗址2012、云南红河哈尼梯田2013

[2][1]文化遗产 28 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自然遗产 10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1992、黄龙风景名胜区1992、武陵源风景名胜区1992、三江并流2003、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2008、中国丹霞2010、中国澄江化石地2012、中国新疆天山2013

泰山1987、黄山1990、峨眉山-乐山大佛1997、武夷山1999 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山西五台山2008、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011 双重遗产 文化景观 4 3

(二)旅游资源的含义和特质

旅游资源的含义有多种说法,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规定,它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总结各类说法,构成旅游资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对旅游者来说要有游览价值,即自然地或经开发后可作为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对象;其二,对旅游业来说要有经济价值。无论何种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如果对旅游业没有经济价值,则难以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其得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旅游资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旅游资源必须具有独特性,必须具有观赏价值,观赏价值是其生命力所在,它不仅能使人产生旅游动机,而且能使人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二是区域性,即旅游资源植根于一定的区域背景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是促使旅游者进行区际乃至国际旅游的重要原因。不过,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国际性特征表现得日益突出。三是可持续性,通常旅游资源不能向旅游者出售,也不能转让。正是其可持续性,所以加强保护和管理,能得到长期的开发和利用,真正发挥其潜在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世界遗产地”除主要具有教育功能外,还具有科研、教育、游览、启智和创作体验等功能。《世界遗产公约》在保护世界遗产的同时,也为遗产地带来了商机,“世界遗产”成为遗产所在地区的一块金字招牌,大大加速了遗产地的经济发展,其中以旅游业的发展尤为显著,自然文化遗产一旦入选“世界遗产地”就会极大地提升遗产所在地的旅游形象,旅游收入也随之而来。以山西平遥古城为例,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旅游纯收入从每年18万元猛增至500万元。

然而,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也对世界遗产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当游客人数超过景区的旅游容量时,会给遗产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两方面。另外,遗产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传统生产劳[4]

[3]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作方式与其所依附的实体环境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世界遗产,而旅游业的发展在给遗产地居民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对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造成了冲击,导致遗产地商业化过度的倾向。

因此,如何在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间取得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内容

(一)庐山风景区简介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邻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避暑疗养胜地,于1996年作为文化景观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景观遗产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是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我们保留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资源以及人类以其聪明和才智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结晶,是连接现代与远古文明的桥梁。

(二)庐山的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类——庐山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仙人洞有一段长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是庐山1980年新辟的著名风景点──锦绣谷。造型奇特的冰川遗迹:芦林冰窖、王家坡冰川“U”行谷、含鄱岭冰川刃脊、梨头尖冰川角峰、冰桌巨石(飞来石)等。秀峰是香炉峰,双剑峰、文殊峰、鹤鸣峰、狮子峰、龟背峰、姊妹峰等诸峰的总称。五老峰地处庐山东南,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海拔1358米。

水域风光类——庐山瀑布主要由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黄龙潭和乌龙潭瀑布、王家坡双瀑和玉帘泉瀑布等组成的庐山瀑布群。芦林湖四周群山环抱,苍松翠柏,景致优美;如琴湖湖岸曲线玲珑,湖面酷似一把媚人的小提琴;除此之外还有石门涧,小天池,大天池等等。

生物景观类——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庐山谷濂泉,唐代便被“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一泉”。莲花洞森林公园位于庐山北麓,九江市南郊,交通便捷,实为“南郊公园”。

[6]

[5]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气候与天象景观——有适宜于避暑避寒疗养治病的气候。如庐山云瀑。

2、人文旅游资源

历史文物古迹——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唐寅《庐山图》中的观音桥、周瑜鄱阳湖练兵点将之处周瑜点将台、周敦颐写出《爱莲说》的爱莲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屯兵饮马的小天池、凭栏可极目远眺蜿蜒长江的望江亭、白居易循径赏花的花径、千年古树三宝树。还有庐山会议旧址等等。

宗教文化资源——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现代人造设施——庐山以避暑和冬游胜地享誉海内外,其各国风格的别墅为中国名山所罕见。

(三)庐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庐山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开发是从1982年国务院审定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区后,原庐山管理局着手编制《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开始的,20多年来,庐山的旅游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了一系列殊荣: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中国首批4A级旅游区、中华十大名山之

一、世界地质公园、我国最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全球惟一“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

在旅游开发的具体实践中,庐山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1、产业定位基本实现。

经过多年的努力,庐山通过入股、合资和外资等形式改造了景点、宾馆、饭店等旅游基础设施,实现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旅游目的地的经营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下的会议接待型向市场经济下的旅游经营型转变,已经行程了“以旅游为主,旅、工、贸、文综合发展”的经济格局。

2、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庐山的决策者们摒弃了以前单纯保护的传统观念,形成了以开放开发达到积极保护,并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并取得了在江西旅游和全国山岳旅游中保[8][7]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持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的成果,连续多年地方财政收入以两位数的比例递增。

3、行业管理逐渐加强。

1997年,庐山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后,江西省颁布了《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使庐山的管理和保护规范和科学化,为此后国内其他地区成功申报世界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服务质量、文化市场和旅游区安全等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资源开发步伐加快。

在旅游目的地建设上,庐山管理局注重完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日常规划的编制工作。庐山引进外资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系列开发和成片开发,以开发推动老景点、旧别墅、老馆店、落后设施的更新改造,并开发一批新景点、新馆店、现代化新设施。

5、对外促销广泛展开。

庐山基本形成了旅游及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相结合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促销方式呈现多样化:一方面通过积极组织或参加国内外大型旅游促销活动以培育客源市场;一方面实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促销方式,通过承办国内外大型比赛和文化艺术节庆活动来扩大影响,吸引游客;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开发潜在客源;同时,通过制作电视风光片、旅游地图等旅游宣传品和设立旅游网站等手段,丰富了宣传载体,优化了促销效果,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客源市场。

同时,庐山的旅游开发也为世界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1、超载开发

在我国的世界遗产地经常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一些地区为求眼前的经济利益,把开发利用遗产资源作为调动地区经济发展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正常的保护管理措施却往往被认为是观念落伍,因此在开发利用上常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过度行为,这种现象既对世界遗产地的资源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严重降低游客的满意度,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旅游发展都非常不利。虽然各遗产地也加强了对环境保护和接待量的考虑,但在实际的运营当中,尤其是旅游旺季时各遗产地都未能采取有力措施控制游客数量和活动范围强度,从根本上解决超载的问题。

近年来庐山已经多次在黄金周和旅游旺季时出现游客量井喷式增长,导致道路堵车、游客滞留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游客的出游心情,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

2.开发过于商业化 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我国很多世界遗产地开发过分商业化城市化,成为目前最大的顽症。有的地方在申报成功以后就开始乱建缆车修索道,在景区中不适当的位置修建人造景观和宾馆商店等接待设施,以招徕旅游者,却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和景观地形生态的破坏。

庐山的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倾向也比较明显,建设中使景区的自然度、自然美和自然资源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过多的人工设施和人工景观,既破坏了风景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庐山东林寺景观建设),又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庐山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3.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

大部分世界遗产都是由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及其执行机构管理局管理和经营的。部门之间工作角度的不同,认识和处理问题上的分歧使世界遗产地的管理成为各种管理目标相互妥协的产物。遗产地行政级别制约着遗产管理水平,从而使管理水平与遗产品味脱节,一流的世界遗产可能面临的是二流三流的管理;各地在实践中花费代价获取的经验与教训有益的信息等难以沟通互享,发展中的一些通病却在各地公演或不断重演。

庐山风景区范围十分辽阔,自然资源分布比较分散,在进行资源开发时,更需要统筹规划、总体把握。但是多年以来,庐山一直处于“庐山区、星子县、九江县、庐山管理局、庐山自然保护区与庐山垦殖场”等部门分管状态,各部门有时可以自行决定辖区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开采与开发,长期以来,使得整个风景区旅游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4.遗产保护不到位

世界遗产地旅游收入的一个主要部分应该用于遗产地的保护、维护和展示说明,让其更好的发挥全人类宝贵财富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世界遗产地的收益更多的用于开发新项目、新建旅游设施,甚至用于地方财政,而用于保护和维护遗产的比例相对较少。

庐山在这方面尤为突出。由于在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加之一些部门偏重于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导致部分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风景区内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及垃圾公害问题突出,原生林破坏严重及一些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等方面。

(四)应对策略

作为世界遗产的名山风景名胜区因为其遗产属性,比城市绿地系统更具有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一系列不同时期的文件中提到的自然文化遗产,和我国传统的“文物”概念,名山风景区都应该被看作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其遗产价值是无价和永久的。针对中国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总结以下几点措施建议:

1、对遗产地进行功能分区

根据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组合,结合遗产地本身的旅游资源时空演变规律,进一步将其划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分为不同的功能空间布局。将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划分为核心区保护区和外围保护区,实行分区保护,且实行不同的旅游发展策略。如采取禁止在核心区保护区进行开发区、度假区的建设;景区内要使用环保能源,景区人口超出承载能力应采取移民措施;按照世界遗产总体规划确定的旅游环境总量,景区对核心区保护区采取分区封闭轮休,限制游人数量,保护生态环境等的做法。

2、适当控制旅游接待人数

遗产旅游者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小,因此门票价格只是调节高峰时期游客量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还应当采取其它手段辅助调控,例如建立旅游预警系统,提前限量预售门票等。此外,从旅游区域合作的角度讲,还可以利用轮作的方式,即在特定时期开放一部分景区,然后关闭这部分景区,并进行维修和养护,同时开放另一部分景区,如此循环,休养生息。还可以采用创建各种基金、加大政府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创办遗产旅游彩票等多渠道的旅游筹资的方式来适当的控制旅游接待人数

3、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建立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法制手段进行管理,建立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依靠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针对大气污染的防治,减少旅游区的生产和生活设施数量,实行集中供热供汽,提高污染源排放的高度,汽车尾气排放要安装过滤装置,开发污染小和无污染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对水体污染的防治,建立污水处理厂,生产和生活废水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排出。应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建立不可降解物质如塑料袋的回收渠道,建立健全垃圾桶,垃圾箱等设施,方便游人。宣传教育企业和个人遵守环保法规,加强旅游业界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其环保意识。

4、选择适合的管理模式

一方面加强国家对世界遗产地的宏观管理,发挥法律和专业部门管理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世界遗产地政府和景区管理经营机构的微观管理;同时,为了保护景区周边地区的居民和旅游者的利益,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我国对世界遗产的管理开始向信息化的方向迈进。如数字武陵源工程是武陵源区委区政府为实现打造世界旅游精品目标而实施的信息化工程,该工程通过各种自动监测设施,运用遥感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对景区大气水质地质森林野生动物等资源进行在线实时监测,并通过数字信号传送到资源数据库,然后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为自然遗产保护和景区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5、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有重点的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技术,提高遗产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清洁卫生技术,提高遗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产地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技术,提高决策科学化的评估技术等;针对遗产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未来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等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超前研究;编制遗产地保护性开发建设旅游项目设计的相关技术规范。

四、结语

我们不能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和珍贵文物为代价换取旅游业的发展,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保护而拒游客于门外,而是要在切实保护自然环境和管理好文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

以长远眼光来看,从整体利益出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之间存在一致性。遗产保护工作进行得好,遗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才会持久,旅游事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旅游业的繁荣也能够促进遗产的保护和新生。

参考文献

[1] 张瑛,孔令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敦煌莫高窟为例[J].思想战线,2006,(2):125-128.[2] http:// [3]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ldGFm_a7HRHfttLgLGR_j0GXeshKFGtDbdN52UxhXpiNxW_dQXnmff6ibX8Wxcx [4] 毛历辛.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保护[J].商业研究,2004,(19):169-170.[5] http://baike.baidu.com/view/4157.htm [6] http://baike.baidu.com/view/6889172.htm [7] http:// [8] 龚力.庐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22):21-22.

第五篇: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资源保护问题_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3(精选)

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资源保护问题 ————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 ————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 提 要: 本文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 ,分析了古镇旅游资源及其保存现状 ,挖掘了古镇旅游 开发中面临的几对矛盾:保护与开发模式、资源与客源、游客与古镇居民需求间的矛盾 ,并 针对几对矛盾探索了如何在古镇开发中实施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关键词: 关键词: 古镇旅游;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旅游经济 随着联合国有关世界遗产的管理组织将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从官方建筑转移到民间建 筑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小城镇、村落的保护成为了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关注的热点。当前 ,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在发展农村旅游经济的同时 ,必须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保 护的前提下开发古镇旅游资源。值得引起注意的是 ,近些年 ,许多古镇由于地方政府急于追求政绩工程 ,忽视了历史遗产 的保护 ,大面积拆毁古街区、古民居建筑 ,破坏古镇历史风貌及生态环境 ,淡化古镇的民风 民俗 ,致使众多的古镇文化遗产资源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一 四川省上里古镇旅游资源及其保存现状 上里古镇是四川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 ,传统文化积淀丰厚 ,文物古迹分布广泛 ,遗 存丰富。然而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热潮中 ,上里丰富的历史遗存及其建筑风貌都不同程度 地遭到了破坏 ,其中古民居建筑毁坏尤甚。由于古镇民居多为木结构建筑 ,年久失修 ,大部 分民居较为破旧 ,如韩家大院的四合院 ,由韩氏后人居住并照管 ,因缺乏维修和使用不当 , 导致古建筑破败不堪;沿雅上公路新修的建筑为现代建筑风格 ,层数和体量较大 ,作为古镇 核心区的一部分 ,对古镇形象破坏较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镇内居民改善住房的要求 十分迫切 ,违章建房的现象较明显 ,对古镇风貌、建筑格局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 ,古镇 旅游开发中存在急功近利现象 ,对古镇的建筑遗存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宏观地看 , 上里古镇的各类旅游资源破坏或丧失的现状 ,在我国整个古镇旅游资源中都不同程度地存 在着。究其根源 ,皆在于古镇历史遗存、古风古韵、自然景观风貌等资源的丧失或消退 , 是当前古镇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片面性所致。具体而言 ,存在着以下几个矛盾。(一)古镇保护与开发模式之间的矛盾 散落民间的古镇古村落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应加强其保护 ,限制性的、合理的 旅游开发正是保护古镇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之一。古镇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应以古民居建 筑、古镇历史风貌、传统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前提 ,这是古镇旅游持续发展下去的 源泉。然而 ,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协调

决非易事 ,在我国众多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践中 ,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粗放式旅游开发已成为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一方 面 ,为了追求短暂经济利益 ,在对古镇资源缺乏深入调查、全面科学论证与科学合理规划的 情况下 ,就匆匆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开发 ,在开发过程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古镇文化 遗产保护的现象 ,导致了古镇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风貌的破坏或丧失;另一方面 ,在“古 镇开发热”中 ,许多古镇开发者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经营理念 ,在开发中盲目跟进和模 仿 ,使古镇失去了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社会文化载体和淳朴、和谐的古镇意象 ,失去了 个性和魅力 ,形成了 “千镇一面” 的格局 ,古镇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历史风貌在这种粗放式 开发下显得支离破碎。许多古镇旅游开发已从反面说明了 ,重复建设、急功近利的粗放型开 发模式会导致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失败 ,并最终影响开发的经济效益。(二)古镇资源与旅游客源的矛盾 古镇资源与客源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 ,古镇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和限制性开发 与激增的客源形成了一对矛盾。古镇资源是稀缺性和高价值资源 ,也是不可再生资源 ,该类 资源的破坏或丧失 ,将会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然而 ,与此相对地 ,渴望回归历史、回归传 统 ,追寻悠远和谐、古朴宁静的古镇意象的都市旅游者数量却与日俱增 ,特别是几个 “黄金

周” 期间 ,古镇游客数量往往超过了古镇的承载量 ,即游客数量超过了古镇文化遗产资源持 续生存发展下去所限定的最大游客量 ,周期性的游客超载导致古镇的生态、人文环境遭到不 同程度的破坏。第二 ,古镇资源的受保护性与游客的保护意识差形成了冲突。古镇文化遗产 资源因历史久远 ,失于维修 ,加之当时历史条件下建筑材料的局限以及长期以来的自然或 人为破坏 ,许多古镇旅游资源容易损坏且目前的破坏程度较强 ,面对日渐稀少的历史遗存 , 需要游客有强烈的遗产保护意识 ,有较高的素质。然而 ,现实是 ,游客的环保意识、遗产保 护意识普遍较弱 ,许多游客乱扔垃圾 ,随意刻画、触摸甚至盗窃等行为 ,已经成为许多古镇 旅游资源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不利于古镇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三)游客与古镇居民需求间的矛盾 都市游客回归历史、反朴归真的心灵需求与古镇人追寻都市化、商业化的需求是一对矛 盾。逃离钢筋水泥、喧嚣杂乱的都市 ,回归悠远宁静的古镇 ,追寻鸡犬相闻的简单生活 , 是众多都市人的渴望。作为都市人 ,暂时回归古旧的生活是一种享受 ,长久置身其中的古镇 人却难以忍受现代化、城市化

化的远离 ,他们渴望追寻现代城市文明 ,然而 ,城市现代化对他 们而言 ,是“欧美风格”“高层建筑”“花园洋房”、、、甚至“怪异另类”等元素的组合。古 镇居民对现代城市文明的认识局限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破坏古镇格局风貌和文物环境的行为 , 古镇都市化、商业化气息也因之日趋严重。具体表现在:古镇发展中渗入了过多现代符号 , 过浓的商业气息。例如 ,有些古镇古建筑的韵致虽然依稀可见 ,但却处处渗透了砖墙、水泥 柱和瓷砖等现代建筑的符号 ,与古镇的古韵古风极不协调;商铺、摊位林立 ,地方特色产品 较少 ,小商小贩成群结队 ,拉客宰客现象屡屡发生 ,导致古镇商业气味过浓 ,民风不淳 , 古街区成了“商业街”;乡土文化艺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破坏 ,体现地方特色的风俗节庆 活动日渐稀少 ,古镇人传统的生活器皿、生活习俗、娱乐方式正在消失 ,民俗风情变了味 , 千百年艰难留存下来的古镇历史气息逐渐日趋淡化 ,原汁原味的古镇正逐渐消逝 ,这是古 镇的悲哀 ,也是“寻古”人的遗憾。笔者认为 ,以上矛盾 ,在我国古镇旅游开发中是普遍存在的 ,但并不是无法协调解决 的。二 古镇旅游开发中加强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一)实施保护型开发模式 ,建立古镇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 保护型开发模式 ,是指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 ,进行有约束、有限制的合理开发。在古镇 旅游开发中 ,当遇到多种利益发生冲突且难以平衡时 ,要以“保护优先”为基本的前提 , 并树立系统保护的理念。对古镇的保护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即治理古镇脏、乱、差现 象 ,严防由于游客过多造成对古镇的垃圾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对古镇文 化的整体保护 ,主要包括对古镇独特的生活形态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等的保护 ,如古建筑、民 风民俗、民间艺术等 ,也即是说 ,在保护古镇历史建筑的同时 ,保持古镇的古风、古韵 , 传承古镇的民间活态文化。只有这样 ,才能使古镇更具有根基、底蕴、特色和生命力 ,才能 使古镇旅游者真正享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 ,以旅游开 发促进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是古镇旅游开发的主题 ,不能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整个 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 ,古镇旅游开发要适度 ,要在充分考虑古镇的环境容量、可进入 量等因素的基础上 ,严格控制游客数量 ,坚决杜绝由于游客周期性超载带来的景区生态环 境污染 ,及由此造成的对整个资源、环境的破坏。总之 ,以保护为先 ,开发适度 ,以保护型 开发模式替代缺乏科学规划、盲目跟进、重复建设、资源破坏严重的粗放型开发模式 ,才

下载论民俗节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溱潼会船节为例[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民俗节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溱潼会船节为例[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