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衡阳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作调研报告
衡阳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作调研报告
衡阳市畜牧水产局高级畜牧师 郑云生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养殖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以实现“生态、安全、高效”为目的,坚持“政府主导、宣传引导、项目带动、市场拉动”的发展方针,精心组织,积极探索并大胆实践,突出抓好标准化项目、示范创建、动物防疫、质量安全、粪污治理等工作,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特点有:
(一)产业地位持续稳固。多年来,全市养殖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出栏生猪、出笼家禽和肉类总产量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饲料产量居全省第二,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四。七个县市都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13年上半年,在十分复杂的条件下,畜禽生产仍然稳步增长,全市共出栏生猪540.17万头,出笼家禽5196.99万羽,出栏牛6.91万头,羊30.54万只,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6%,-2.6%,4.9%,4.7%。
(二)生产方式有效转变。随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养殖生产方式逐步由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转变。全市现有年出栏商品猪10万头的养猪企业1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猪场35个,5000头以上的养猪场76个,500头以上的养猪场4032户。有年出笼家禽10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企业2个,5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4个,2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25个,1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779个。生猪和家禽的规模养殖量分别占全市养殖总量的80%和85%。畜禽良种化和饲养水平显著提高,三元杂交猪比例提高到了92%,生猪出栏率和配合饲料入户率分别达到194%、95%。
(三)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通过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培植了一大批养殖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市现有爱平、创新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有环球、亚峰和湘旗等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引进了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这些龙头企业不仅自己规模较大,而且纷纷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发展养殖业,以“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种苗供应、统一饲料配送、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免疫防疫、统一产品销售,分户核算”的方式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建立养殖小区,并带动了种植、饲料、物流、加工、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主要做法
近几年,主要抓了下面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目标管理为抓手,构筑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齐抓共管新格局。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衡阳市养殖业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畜牧、财政、发改等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分工负责,协同管理。二是科学规划。把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构建生猪、家禽、水产品、草食动物等主导产业标准体系,力争“十二五”末全市实现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达到800万头,生猪、家禽产业标准化率达到75%以上,草食动物标准化率达到50%以上。三是实行政府和畜牧水产系统双重目标管理和双重责任措施。市政府将养殖业标准化发展、质量安全、重大动物防疫和粪污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市、县畜牧水产部门落实任务分解责任,强化目标管理督查和考核,推动工作开展。
(二)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提质改造。积极争取国家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下大力气对我市畜禽规模养殖场进行提质改造。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严格把好“申报关”、“实施关”、“资金关”、“验收关”四个关口。把建设重点放在防疫设施、粪污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栏舍配套设施上,不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确保项目建设质量。2007-2013年共实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612个,完成总投资近2.1亿元。同时,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要求,积极整合标准化项目、良种补贴、外调大县奖励等项目资金,打造一批示范亮点工程。到2013年,全市共创建部省级畜禽养殖示范场51个,其中部级17个,省级34个。
(三)以构建科学防疫体系为保证,推进动物综合防控能力提升。切实加强了动物防疫监管队伍建设,履职能力不断提高,初步构建了官方兽医、执业兽医、乡村兽医三级队伍网络体系;突出加强了乡镇动物防疫站、动物检疫申报点等窗口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探索无害化处理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建设,构建防疫安全评价体系;抓好防疫与检疫监督执法规范,实现防疫、检疫、执法监督联动;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加强应急队伍培训,落实物资储备,实行节假日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处臵及时有效。
(四)以创新监管机制为基础,推进畜禽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落实。全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基本建立了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执法体系,监管工作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突出围绕“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监管,明确监管职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建立了市县乡分级监管机制和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了畜禽水产品安全预警和追溯机制。同时,强化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机制,强化了企业(养殖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规模场实行质量安全承诺,从源头上保障了畜禽产品安全。近几年,我市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都在99.5%以上,“三品”、畜禽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均达到100%。
(五)以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为前提,推进畜禽养殖粪污 综合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2012年起,我市全面启动了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综合治理工作,并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的重点内容,列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出台了衡阳市“十二五”养殖业污染治理规划,提出到2016年末,全市主要畜禽污染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68883.2吨、7552.9吨以内,比2010年的77050吨、8633吨分别减少10.6%、11.5%。整合标准化项目、示范场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沼气工程等项目资金,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产业化的基本原则对养殖场畜禽粪尿进行综合处理。积极探索粪污综合利用方法和模式,推广“畜、禽-沼-果、林、蔬菜和鱼”生态养殖基地623个。
(六)以标准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进畜禽养殖科技推广工作。一是加大了行业标准制订力度。出台了《衡阳市养殖业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市本级制定了《湘黄鸡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杜洛克种公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湘黄鸡种鸡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等标准,并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补充的畜禽养殖标准化体系。二是加强了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实施好畜牧业科技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我市自主研制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电子信息管理系统软件通过养殖户试用,总体反应良好,并受到了部省领导的高度肯定。三是积极实施科技项目。市本级2008年以来共实施科技进步项目12个,其中,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四 是切实加强了技术培训工作。2009年起连续三年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养殖业基层从业人员大专学历教育,有效提高了他们的科技水平。今年7月2日至11日,市委组织部与市畜牧水产局合作举办以“标准化养猪技术与网络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员信息化养殖技术技能培训班,培训人员达900人,分3期、每期300人,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广大养殖户的好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畜牧业发展正处在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畜牧业发展基础不牢,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疫病和贸易风险频发。受国内近年时常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如今年的H7N9禽流感的牵连,导致畜禽及产品流通受阻、消费需求下降、产品价格下跌、存栏畜禽积压、生产效益亏损,畜牧业生产遭受极大冲击。
(二)粪污处理压力大。畜牧业对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在一些养殖密集区,脱离周边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发展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治理难度和成本巨大。
(三)投入相对不足。畜牧业是大农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属弱质产业,自身积累能力很差。虽然国家对畜牧业的发展出台了扶持政策,但总的来看,财政投入还难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产业支撑体系、风险应对机制不完 善,限制了畜牧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打算
(一)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深入调查研究,根据我市养殖业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养殖业“十二五”规划。继续争取国家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和示范场项目。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新建,一手抓改造。抓新建,支持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抓改造,对已经建起来的粗放型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尽快改进和完善动物防疫和环保基础设施条件,确保符合疫病防控和标准化养殖要求。
(二)切实规范标准化规模养殖行为。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对规模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使畜禽养殖都能按章生产、照章操作。严格执行标准化管理制度,重点推广建立种畜禽调运审批制度、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制度、养殖档案登记制度、投入品使用制度、防疫检疫制度、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等六项制度。强化畜禽养殖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标准化监督管理,确保产品安全,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三)突出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切实加大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想方设法完成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强化主体责任,加大对畜禽养殖场治理设施的监督管理,建立后续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畜牧业生态化建设。加强配合,多部门联手健全治理利用机制,强化畜牧、发改、财政和环保部门沟通协作,规范监管。积极推广畜禽生态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典型和先进技术,大力推广“两个分离”(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的治理方法。着力推行农牧结合模式、沼气配套模式、有机肥加工模式、“零排放”模式等四种粪污治理模式,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当地土地的粪污承载能力,大力支持规模养殖场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将养殖场周边的山林田地纳入经营范围,实现种养区域平衡,走农牧结合发展模式。
(四)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一是加强良繁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一批档次高、质量好的原种场、扩繁场,提高畜禽良种质量和供种能力。二是加强防疫体系建设。强化兽医公益性职能,建立健全市、县级兽医工作机构和乡、村防疫员队伍。根据规模养殖的新特点,强化规模养殖场的自我防疫意识和防疫责任。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的畜禽免疫和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查力度,确保免疫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尤其要在乡镇一级设立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完善基层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在强化公益性技术推广体系的同时,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根据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大力推广适应规模养殖的组装配套技术。四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继续推广畜禽养殖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规模养殖数据库,搭建市、县、乡、养殖户四级互通的电子信息平台,全面提高养殖业服务和管理水平。
(注:此文来自衡阳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重点工作,有删节。)
第二篇:衡阳市14年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作调研报告
衡阳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作调研报告
(2014年6月9日)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养殖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以实现“生态、安全、高效”为目的,坚持“政府主导、宣传引导、项目带动、市场拉动”的发展方针,精心组织,积极探索并大胆实践,突出抓好标准化项目、示范创建、动物防疫、质量安全、粪污治理等工作,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特点有:
(一)产业地位持续稳固。多年来,全市养殖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出栏生猪、出笼家禽和肉类总产量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饲料产量居全省第二,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四。七个县市都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二)生产方式有效转变。随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养殖生产方式逐步由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转变。全市现有年出栏商品猪10万头的养猪企业1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猪场35个,5000头以上的养猪场76个,500头以上的养猪场4032户。有年出笼家禽10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企业2个,5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4个,2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25个,1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779个。生猪和家禽的规模养殖量分别占全市养殖总量的80%和85%。畜禽良种化和饲养水平显著提高,三元杂交猪比例提高到了92%,生猪出栏率和配合饲料入户率分别达到194%、95%。
(三)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通过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培植了一大批养殖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市现有爱平、创新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有环球、亚峰和湘旗等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引进了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这些龙头企业不仅自己规模较大,而且纷纷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发展养殖业,以“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种苗供应、统一饲料配送、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免疫防疫、统一产品销售,分户核算”的方式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建立养殖小区,并带动了种植、饲料、物流、加工、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主要做法
近几年,主要抓了下面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目标管理为抓手,构筑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齐抓共管新格局。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衡阳市养殖业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畜牧、财政、发改等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分工负责,协同管理。二是科学规划。把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构建生猪、家禽、水产品、草食动物等主导产业标准体系,力争“十二五”末全市实现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达到800万头,生猪、家禽产业标准化率达到75%以上,草食动物标 准化率达到50%以上。三是实行政府和畜牧水产系统双重目标管理和双重责任措施。市政府将养殖业标准化发展、质量安全、重大动物防疫和粪污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市、县畜牧水产部门落实任务分解责任,强化目标管理督查和考核,推动工作开展。
(二)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提质改造。积极争取国家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下大力气对我市畜禽规模养殖场进行提质改造。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严格把好“申报关”、“实施关”、“资金关”、“验收关”四个关口。把建设重点放在防疫设施、粪污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栏舍配套设施上,不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实施2007-2012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629个,完成中央投资14700万元。同时,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要求,积极整合标准化项目、良种补贴、外调大县奖励等项目资金,打造一批示范亮点工程。到2013年,全市共创建畜禽水产品部省级示范场75个,其中部级35个,省级40个。
(三)以构建科学防疫体系为保证,推进动物综合防控能力提升。切实加强了动物防疫监管队伍建设,履职能力不断提高,初步构建了官方兽医、执业兽医、乡村兽医三级队伍网络体系;突出加强了乡镇动物防疫站、动物检疫申报点等窗口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探索无害化处理机制;进一 步强化了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建设,构建防疫安全评价体系;抓好防疫与检疫监督执法规范,实现防疫、检疫、执法监督联动;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加强应急队伍培训,落实物资储备,实行节假日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处臵及时有效。
(四)以创新监管机制为基础,推进畜禽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落实。全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基本建立了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执法体系,监管工作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突出围绕“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监管,明确监管职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建立了市县乡分级监管机制和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了畜禽水产品安全预警和追溯机制。同时,强化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机制,强化了企业(养殖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规模场实行质量安全承诺,从源头上保障了畜禽产品安全。近几年,我市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都在99.5%以上,“三品”、畜禽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均达到100%。
(五)以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为前提,推进畜禽养殖粪污综合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2012年起,我市全面启动了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综合治理工作,并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的重点内容,列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出台了衡阳市“十二五”养殖业污染治理规划,提出到2016年末,全市主要畜禽污染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控制 在68883.2吨、7552.9吨以内,比2010年的77050吨、8633吨分别减少10.6%、11.5%。整合标准化项目、示范场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沼气工程等项目资金,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产业化的基本原则对养殖场畜禽粪尿进行综合处理。积极探索粪污综合利用方法和模式,推广“畜、禽-沼-果、林、蔬菜和鱼”生态养殖基地623个。
(六)以标准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进畜禽养殖科技推广工作。一是加大了行业标准制订力度。出台了《衡阳市养殖业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市本级制定了《湘黄鸡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杜洛克种公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湘黄鸡种鸡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等标准,并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补充的畜禽养殖标准化体系。二是加强了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实施好畜牧业科技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我市自主研制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电子信息管理系统软件通过养殖户试用,总体反应良好,并受到了部省领导的高度肯定。三是积极实施科技项目。市本级2008年以来共实施科技进步项目12个,其中,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四是切实加强了技术培训工作。2009年起连续三年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养殖业基层从业人员大专学历教育,有效提高了他们的科技水平。去年7月2日至11日,市畜牧水产局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了农村党员信息化养殖技术技能培训班,培训人员达900人,分3期、每期300人,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广大养殖户的好评,今年继续与市委组织部合作拟于7月份举办农村党员标准化养殖技术技能培训班。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畜牧业发展正处在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畜牧业发展基础不牢,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疫病和贸易风险频发。受国内近年时常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如今年的H7N9禽流感的牵连,导致畜禽及产品流通受阻、消费需求下降、产品价格下跌、存栏畜禽积压、生产效益亏损,畜牧业生产遭受极大冲击。
(二)粪污处理压力大。畜牧业对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在一些养殖密集区,脱离周边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发展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治理难度和成本巨大。
(三)投入相对不足。畜牧业是大农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属弱质产业,自身积累能力很差。虽然国家对畜牧业的发展出台了扶持政策,但总的来看,财政投入还难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产业支撑体系、风险应对机制不完善,限制了畜牧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打算
(一)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深入调查研究,根据我市养殖业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畜禽 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养殖业“十二五”规划。继续争取国家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和示范场项目。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新建,一手抓改造。抓新建,支持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抓改造,对已经建起来的粗放型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尽快改进和完善动物防疫和环保基础设施条件,确保符合疫病防控和标准化养殖要求。
(二)切实规范标准化规模养殖行为。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对规模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使畜禽养殖都能按章生产、照章操作。严格执行标准化管理制度,重点推广建立种畜禽调运审批制度、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制度、养殖档案登记制度、投入品使用制度、防疫检疫制度、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等六项制度。强化畜禽养殖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标准化监督管理,确保产品安全,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三)突出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切实加大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想方设法完成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强化主体责任,加大对畜禽养殖场治理设施的监督管理,建立后续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畜牧业生态化建设。加强配合,多部门联手健全治理利用机制,强化畜牧、发改、财政和环保部门沟通协作,规范监管。积极推广畜禽生态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典型和先进技术,大力推广 “两个分离”(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的治理方法。着力推行农牧结合模式、沼气配套模式、有机肥加工模式、“零排放”模式等四种粪污治理模式,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当地土地的粪污承载能力,大力支持规模养殖场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将养殖场周边的山林田地纳入经营范围,实现种养区域平衡,走农牧结合发展模式。
(四)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一是加强良繁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一批档次高、质量好的原种场、扩繁场,提高畜禽良种质量和供种能力。二是加强防疫体系建设。强化兽医公益性职能,建立健全市、县级兽医工作机构和乡、村防疫员队伍。根据规模养殖的新特点,强化规模养殖场的自我防疫意识和防疫责任。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的畜禽免疫和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查力度,确保免疫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尤其要在乡镇一级设立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完善基层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在强化公益性技术推广体系的同时,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根据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大力推广适应规模养殖的组装配套技术。四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继续推广畜禽养殖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规模养殖数据库,搭建市、县、乡、养殖户四级互通的电子信息平台,全面提高养殖业服务和管理水平。
第三篇: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概念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概念
一、畜禽标准化生产:就是在规模养殖场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按程序组织生产的过程。主要内容有:
1、畜禽良种化。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畜禽良种,品种来源清楚、检疫合格,实现畜禽品种良种化。
2、养殖设施化。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符合防疫要求,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实现养殖设施化。
3、生产规范化。落实畜禽养殖场和小区备案制度,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配制和使用安全高效饲料,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4、防疫制度化。防疫设施完善,防疫制度健全,加强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科学实施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
5、粪污无害化。畜禽粪污处理方法得当,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实现粪污处理无害化或资源化利用。
6、监管常态化。依照《畜牧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畜禽养殖档案建立和畜禽标识使用实施有效监管,从源头上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监管常态化。
二、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基本要求
参与创建的规模养殖场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养殖场备案登记手续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养殖档案完整,两年内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且无非法添加物使用记录;种畜禽场须具备《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1、生猪:能繁母猪存栏300头以上,育肥猪年出栏5000头以上(含5000头,下同)。
2、奶牛:存栏奶牛200头以上。配套挤奶站有《生鲜乳收购许可证》,运送生鲜乳车辆有《生鲜乳准运证明》。
3、蛋鸡:产蛋鸡养殖规模(笼位)在1万只以上。
4、肉鸡:年出栏量不低于10万只,单栋饲养量不低于5000只。
5、肉牛: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上。
6、肉羊:农区年出栏肉羊500只育肥场或存栏能繁母羊达100只以上的养殖场;牧区年出栏肉羊1000只育肥场或存栏能繁母羊250只以上的养殖场。
三、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产业化经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才能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和示范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采取“公司+规模养殖场或养殖专业户”等形式发展标准化生产。积极扶持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推广、行业自律、维权保障、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实现规模养殖场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鼓励产区和销区之间建立产销合作机制,签订长期稳定的畜产品购销协议,鼓励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型批发市场、超市与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并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上市畜产品的品牌创建,努力实现生产上水平、产品有出路、效益有保障。
四、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养殖污染治理要突出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结合实际采取不同处理工艺对养殖场实行干清粪、雨污分流改造,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量。要按照生态农业理念统一规划,以综合利用为主,推广种养结合生态模式,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对于养殖集中区,可规划建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厂),生产有机肥料,或采取工业化处理达标排放。
总之,推动畜禽标准化养殖是实现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要以农牧结合、适度规模为基础,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为载体,以畜产品加工增值销售为纽带,实现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养殖效益稳定增加,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资源开发利用适度,生态环境友好和谐的综合目标,养殖场污染物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提升。充分发挥好标准化示范场在标准化生产、动物防疫条件管理、安全高效饲料推广、畜禽粪污处理和产业经营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第四篇:农业部:重点扶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业部:重点扶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作者:钟信
来源:《农业知识·科学养殖》2012年第09期
农业部日前发布《2012年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实施指导意见》提出,重点扶持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基础好,并在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产基地。其中,畜牧业主要支持生猪、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等畜种,重点扶持主产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根据《意见》,种植业重点布局在《全国蔬菜规划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580个产业重点县和2012年当年实施改扩建的农业部已公布确定的819个园艺作物标准园,产地环境条件符合安全食品产地环境条件标准的要求,生产基地集中连片,承担单位须是具有一定基础、技术力量较强、管理规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
畜牧业重点扶持主产省(区、计划单列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优先安排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新疆、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南、山东14个省区2012年新增资金支持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的比重不得低于50%。
畜牧业主要支持畜种包括生猪、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其中:生猪出栏0.5万~5万头的标准化养殖场;蛋鸡存栏1万~10万只的标准化养殖场;肉鸡出栏5万~100万只的标准化养殖场;肉牛出栏100~2000头的标准化养殖场;肉羊出栏300~3000头的标准化养殖场。
第五篇:畜禽规模养殖与污染科学治理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畜禽规模养殖与污染科学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年工作安排,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于4月下旬开始深入新民、周嘉、高安、澄溪、鹤游、坪山等镇,围绕畜禽规模养殖与污染科学治理进行了实地调研,并通过组织人大代表、乡镇村社干部、养殖场业主等进行专题座谈,召开有关部门座谈会,认真听取意见,广泛了解情况。
一、基本情况
垫
江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重庆优质出口猪肉项目县,重庆市安全奶牛奶源基地县,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示范县,畜禽养殖在我县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县政府坚持发展与治污并重,推动畜牧业向生态、优质、高效、环保、安全型转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发展迅速,成效显著。自**年来,我县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截止2013年3月,全县有畜禽规模养殖场1067个,其中猪场531个、家禽养殖场438个、奶牛场9个、肉牛场10个、羊场40个、兔场39个,畜禽规模养殖率为46%。养殖业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分散养殖向适度规模养殖、由粗放经营向标准化和商品化经营、由家庭副业向独立的产业的转变,走在了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前列,畜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规划日趋完善,布局不断规范。**年出台了《垫江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明确了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范围;2012年县农委、国土局又联合编制了《垫江县“十二五”畜禽养殖用地规划》。禁养区的规模养殖场正在逐步取缔和搬迁,**年投入800余万元取缔和搬迁了桂溪、沙坪、永安、砚台等乡镇禁养区的19个规模养殖场,今年预计投入700万元,拟取缔和搬迁桂溪河、迎春河流域养殖场(户)34个。
(三)加强了技术培训,推广了生态养殖模式。县农委等部门大力开展规模养殖政策和技术培训,倡导生态养殖模式。2012年6月以来开展抽粪排渣、动物防疫、生态养殖等培训15期,参训925人次。“养-沼-菜(果)”养殖模式在我县得到了较为广泛运用,九牧、优科、农福等规模场发展循环农业,新民镇双河口村史光红养鸡场采用发酵床零排放技术,效果好。
(四)投入增大,基础设施明显好转。几年来,全县财政投入4379.75万元,对167个规模养殖场的排污设施进行了新建及改扩建,建设沼气池43708m3、氧化及化粪池5375m3、干粪发酵池(室)1000m3、雨污分离沟13705m;配套建设沼气服务站73个,配置沼渣沼液抽提泵4台、槽罐车3辆,铺设九牧、优科、全余3个养殖场喷灌管网;实施了21个规模养殖场治污减排综合整治项目;
修建了化尸池500个,2012年5月—2013年3月财政补助140余万元,处理病死畜禽18246头(只)。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研发现,当前主要存在市场波动过大和污染严重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市场波动过大。自**年5月以来,短短7年时间已经历近2个涨跌周期,并且波峰与波谷的价格几乎相差一倍,超过了养殖户的承受能力,影响了规模养殖的正常发展和农产品价格稳定。现猪粮比价为5.2:1,跌破了6:1的养猪盈亏线,进入黄色预警区,规模养猪处于普遍亏损,养殖业受到冲击。第二个问题是养殖与种植不搭配,排泄与消纳不平衡,污染物处理不到位,乱排乱放,水体和空气污染严重。溪河塘库的氮、磷含量高,水质不断恶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发黑、变臭,丧失了原有水体的功能;大量恶臭气体(如氨、硫化物、甲烷等)污染养殖场及周围空气,群众反映强烈,养殖场与周围群众关系紧张。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宣传引导不够,环保和风险意识淡薄。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宣传不够,部分基层干部和养殖场业主对养殖分区、审批事项与流程、技术标准不了解。对养殖市场风险宣传不足,在市场行情较好时,不少业主一哄而上,盲目扩大生产,造成周期性产能过剩,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
(二)规划许可滞后,未批先建现象突出。养殖发展规划滞后,修编不及时,预见性和科学性不强。备案审批滞后,未批先建或先建后批现象突出。全县规模养殖场仅70余家办理了规模养殖备案和防疫条件审批;不到20%履行了环评和有关审批手续;仅8家履行了土地备案及审批手续。部门协调有待加强,如跳石水库养猪场无国土、农委、环保手续,但有工商执照。
(三)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设备普遍简陋。大部分养殖场业主实力差,投入资金偏少,设施设备简陋,特别是治污设施。财政投入有限,部门间沟通统筹不够,项目申报、公示机制不完善,多数养殖户未享受到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补助,也有多次得到国家补助的。融资困难,难以及时获取贷款。
(四)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指导服务被动。基层畜牧兽医站是支撑畜牧业
发展的重要依托,但基础设施差、设备落后、管理不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指导服务跟不上发展需要。村级防疫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技术落后,作用发挥差,且因历史原因,可能演变为新的上访群体。学习考察交流少,对成功的养殖模式总结推广不够,标准化养殖示范、推广有待加强。
(五)宏观调控乏力,养殖盲目性大。信息发布不到位,国家只在政府
网和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发布,地方几乎未发布过养殖信息,养殖户信息闭塞,生产盲目性大。产销衔接差,产区与销区之间、养殖户与屠宰企业之间、屠宰企业与批发市场、超市之间未建立产销合作机制,订单生产少。我县尚未设立价格调控基金,缺乏调控手段。
(六)监管执法力度不够,违法行为未得到有效控制。对违规建场监管不到位,依河建场、靠路建场问题突出,居民点附近建场依然普遍存在。对违规排污监管不到位,部分未建治污设施,直接排放;部分治污设施处理能力不足,运行不正常;部分治污设施长期关停,漏排、偷排现象十分突出。处罚少、力度弱,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工作建议
(一)注重宣传引导,加强培训。广泛宣传养殖与污染治理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审批项目和程序、治污先进典型,增强依法建场、科学治污自觉性。采用现场会、专题讲座、交流座谈等方式,开展经常性培训,提高业主的市场意识、环保意识和科技水平。组织有关人员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市场调控、生态循环农业,提升我县畜禽养殖业发展和管理水平。
(二)科学规划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按照养殖规模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原则,依据排泄物的消纳能力制定发展规划。认真落实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我县有关规划,新建规模养殖场均应严格履行各项手续。确立产业发展思路,引进和支持大型饲料、畜产品及有机复合肥加工生产企业。
(三)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使用效益。积极包装项目,提高财政投入总量。定期召开联系会议,加大项目信息沟通和资金整合力度,将有限财的政资金用于重要部位、关键环节扶持。加强项目实施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组建融资平台,争取金融部门放宽担保条件、简化贷款程序、扩大担保范围,解决融资难问题。
(四)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标准化畜牧兽医站建设,改革村级畜牧兽医运行机制。坚持种养结合,支持鼓励发展“猪-沼-菜(果)”等生态循环模式;跟踪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最新成果运用情况,考察学习干式环保零污染养殖技术、发酵床零排放技术等,开展技术总结、引进、示范和推广。做好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发酵等技术指导。
(五)加强宏观调控,提高产业效益。采用电视、广播、报刊、短信、简报等方式加强信息服务,引导养殖户根据市场确定合适的养殖规模。以工业化理念、商品化思路谋划产业发展和产品销售,理顺各环节关系,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按照《价格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设立价格调控基金,稳定畜禽产品市场。
(六)密切协调配合,强化监管执法。明晰县级有关部门及其下属机构、乡镇政府和村社的监管职责,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齐抓共管。开展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对选址符合规定,污染处理设施建设规范的,限期1年完善相关手续;对选址符合规定,但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不规范的,限期2-3年整改完善,并补办手续;对不符合选址规定的(如污染饮用水源),明确2-3年期限搬迁或取缔。加强水环境监测,加大对偷排粪污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