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雄畜禽规模养殖管理暂行办法
南雄市畜禽规模养殖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畜禽养殖行为,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实行生态养殖,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我市畜禽养殖业“规范化、生态化、无害化、减量化、高效化”建设及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广东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畜禽养殖场的规划布局、畜禽养殖场的设置、动物防疫、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畜禽养殖过程相关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畜禽养殖,是指从事猪、牛、羊、兔、鸡、鸭、鹅、鸽等列入国家和省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畜禽人工饲养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畜禽养殖场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规模化以下畜禽养殖场,但不包括畜禽散养农户。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是指常年生猪出栏量500头以上、奶牛存栏量100头以上、肉牛出栏量100头以上、蛋鸡存栏量10000只以上、肉鸡出栏量50000只以上的畜禽养殖场,以及达到上述规模的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其他畜禽养殖场的折算方法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613-2009)执行。
规模化以下畜禽养殖场,是指尚未达到前款数量的畜禽养殖场。
畜禽散养农户,是指基本用于自给需要而利用宅前屋后零星饲养畜禽的农民家庭。
第三条 市畜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畜禽养殖区域的划分、畜禽养殖场的布局设置、畜禽养殖、动物防疫等畜禽养殖过程相关的监督管理。
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农业、国土、林业、住建、城管、水务、市场监督、供电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畜禽养殖的相关行为实施监督管理。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畜禽养殖管理工作的领导,根据属地管理原则,负责辖区内畜禽养殖场选址把关、初审、申报以及辖区内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等日常监督管理。
第二章 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和分类管理 第四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畜禽养殖区域划分为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的具体划分范围按照《南雄市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定方案》(雄府[2017]44号)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 对我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内的畜禽养殖实行分类管理
(一)禁养区内禁止从事畜禽养殖业,严禁建设各类畜禽养殖场,本办法颁布前已建成的畜禽养殖场,由市人民政府依法责令其限期搬迁或关闭,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相应赔偿;限期搬迁或关闭等具体综合整治工作由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依法组织实施。
(二)限养区内实行畜禽养殖规模控制,不得新建畜禽养殖场,对不符合条件的已建畜禽养殖场依法进行限期治理或关闭,逐步清理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场。
(三)适养区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的应当符合当地环境承载量的要求,并符合产业发展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畜禽养殖布局、环境保护、防疫条件、公共卫生等要求。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指导各村民委员会将畜禽散养农户纳入村规民约管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农村干净、整洁、有序。
对我市精准扶贫项目的畜禽养殖参照本办法的相关规 定进行规范化管理和监督。
第三章 审批原则和审批程序
第六条 全市畜禽养殖场审核工作由市畜牧、环保、国土、住建、林业、水务等相关成员单位组成市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市畜禽养殖场建设的会审。
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审批基本原则。
(一)应当符合当地环境承载量的要求,并符合产业发展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畜禽养殖布局、环境保护、防疫条件、公共卫生等要求。
(二)畜禽养殖场项目须符合选址要求并经批复同意后方可开工建设。
(三)畜禽养殖场选址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500米以上;距离种畜禽场1000米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米以上;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之间距离不少于500米。
2.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000米以上。3.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米以上。
(四)稳定和控制饲养规模总量。
1.根据土地资源可利用实际情况以及环境承载能力,全 市生猪出栏量稳定控制在60万头左右。
2.限养区内仅限原有畜禽养殖场,不再增加新畜禽养殖场户,原有畜禽养殖场改建成高效猪场后原栏舍不得再进行养殖;改建成高效猪场后需申请增加畜禽养殖量的,经初审符合相关规定的,由市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全市生猪出栏总量控制的原则,结合我市畜禽养殖的实际情况予以会审审核,适当增减高效猪场的畜禽养殖量。
第七条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审批程序。
(一)申报。畜禽养殖场申报建设前应当编制建设方案(包括场区边界范围、场区布局平面图、设计最大养殖存栏规模、生产设施与工艺设计、动物防疫设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养殖废弃物收集和贮存设施及处理措施等),由养殖业主向所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南雄市畜禽养殖场建设申报表》,申报表一式三份。
(二)初审。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征求畜牧、环保、国土、住建、林业、水务等职能部门以及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对畜禽养殖场建设意见后进行初审,经初审符合条件的提交养殖场规划布局平面图、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合同、用地手续等相关材料,报市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审。
(三)会审。由市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 对提交的材料进行会审并进行现场勘查,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作出审核意见。
(四)督查。由所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进行日常督查,对养殖业主不按批复意见擅自施工的,提交市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职能部门作出处理。
(五)验收。对建设完工的畜禽养殖场,由养殖业主向市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验收申请,经验收合格的签发验收意见后由市畜牧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审批许可畜禽养殖,经验收不合格的按要求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不予审批养殖。
第四章 畜禽养殖场建设
第八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应依法办理以下手续:
(一)取得土地承包合同或合法场地证明(证件);
(二)办理用地手续(设施建设涉及非农建设的,还需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四)进行排污申报登记,按规定依法申领排污许可证;
(五)建设前依法办理选址批复手续,按程序实施先报备经实地审批后再建设;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应当办理的手续。第九条 畜禽养殖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其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场所和配套的生产设施;
(二)具备相应资质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三)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防疫条件;
(四)有经批复符合环评要求的具有对畜禽粪便、废水、废气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设施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
(五)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十条 畜禽养殖场应达到以下环保要求:
(一)兴办畜禽养殖场,应当符合环境保护及当地环境承载量的要求,项目建设前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按规定办理审批或备案手续,规模化以上养殖场和涉及敏感区的须委托有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经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建设,其他的须自行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备案系统登记备案;
(二)畜禽养殖场的建设应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项目建成后,其配套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验收合格后方能投入生产;
(三)畜禽养殖场应当实行雨污分流、干清粪,设置符合环保要求的粪便储存场所,实行无害化处理和相应的农业 再利用,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粪便散落、溢流;
(四)符合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一条 畜禽养殖场应符合下列动物防疫条件:
(一)选址、布局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
(二)畜禽舍的设计、建筑符合动物防疫要求,采光、通风和污物、污水排放设施齐全,生产区清洁道和污染道分设;
(三)有患病动物隔离圈舍和病死动物、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
(四)有专职防治人员;
(五)出入口设有隔离和消毒设施、设备;
(六)饲养、防疫、诊疗等人员无人畜共患病;
(七)具有合法的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八)防疫制度健全;
(九)种畜禽场的动物防疫条件应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特别规定。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管理,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应当加强本村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属畜禽养殖禁养区范围的,不得租赁、流转用于畜禽养殖业。畜禽养殖土地出租者(提供者)有义务对畜禽养殖场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举报。
第十三条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健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对辖区内已建和在建畜禽养殖场的日常监督管理,发现有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时,应及时予以制止和纠正,拒不纠正的应当将有关情况及时通报相关职能部门或上报市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职能部门依法作出处理。
第十四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从事畜禽生产经营,依法需进行工商、民政等登记注册的畜禽养殖场,应当依法取得相关登记证书。
从事种禽畜生产经营或生产商品代仔畜、雏禽的畜禽养殖场,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办理工商登记。
第十五条 畜禽养殖场在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后,变更场址或者经营范围的,应当重新申请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同时交回原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由原发证机关予以注销。
变更布局、设施设备和制度,可能引起动物防疫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提前30日向原发证机关报告。发证机关应 当在20日内完成审查,并将审查结果通知申请人。
变更单位名称或者其负责人的,应当在变更后15日内持有效证明申请变更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第十六条 畜禽养殖场兴办者应当将畜禽养殖场的名称、养殖地址、畜禽品种和养殖规模等,依法向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进行养殖备案,取得畜禽标识代码。
第十七条 畜禽养殖场兴办者应当做好免疫、消毒等动物疫病预防工作,并按规定加施畜禽标识。没有加施畜禽标识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不得出具检疫合格证明。
第十八条 畜禽养殖场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畜禽进场检疫和日常防疫消毒、落实强制免疫计划并建立免疫档案,并配合畜牧主管部门做好畜禽疫病检测检验和重大疫病控制等工作。
畜禽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如实记录畜禽生产、防疫、用药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情况,档案记录要完整、及时,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
第十九条 从事畜禽养殖,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的要求使用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禁止使用违禁药物、原料药、人用药、假冒伪劣兽药和其他非法添加物,禁止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餐馆、食堂的泔水饲喂家畜,禁止使用垃圾场中的物质饲养畜禽。
第二十条 禁止出售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畜禽,禁 止出售含有违禁药物或兽药残留超标的畜禽。
第二十一条 发生畜禽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畜禽养殖场应当及时做好隔离、消毒等工作,防止疫情扩散并及时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疫情,不得瞒报、谎报或者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
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尸体,按照规定无害化处理。对染疫畜禽及其排泄物、垫料等污染物,要彻底进行消毒。
第二十二条 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疫区或者受威胁区内的畜禽养殖者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当地人民政府的要求,迅速、有效地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措施。
对因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死亡或者扑杀的染疫畜禽,应当送交指定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进行处理。
禁止销售、加工或者随意抛弃病死畜禽。
第二十三条 畜禽养殖场应当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确保粪便、废水、废气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理等环保设施正常运转,保证污水达标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
设施档案应建册存档备查,并做好养殖污染减排项目台帐资料。
第二十四条 向环境排放经过处理的畜禽养殖废弃物,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畜禽养殖废弃物未经处理,不得直接向环境排放。
畜禽养殖场应当按规定每年定期将畜禽养殖品种、规模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和综合利用等情况报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鼓励养殖场将畜禽粪便作生态还田、生产沼气、生产有机肥等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鼓励原有畜禽养殖场向“优质、高效、生态、无害”的高效养殖场进行产业优化升级,从源头上减少畜禽养殖污染。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违法本办法规定,在禁养区建设畜禽养殖场、限养区内新建畜禽养殖场的,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依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予以处罚,并报市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或关闭。拒不拆除或关闭的,由市人民政府根据属地管理责成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依法予以拆除或关闭。
对限养区、适养区内不符合本办法环境保护相关规定的原有已建畜禽养殖场,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经限期整改后仍不符合条件的或拒不整改的,依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报市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拆除或关闭。拒不拆除或关闭的,由市人 民政府根据属地管理责成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依法予以拆除或关闭,逐步清理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场。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予以处罚:
(一)畜禽养殖场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未进行的;
(二)畜禽养殖场依法必须要取得《排污许可证》而未取得并排放污染物的;
(三)畜禽养殖场未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或配套设施不合格,即投入生产使用的,或建设的污染防治配套设施未正常运行的;
(四)排放畜禽养殖场废弃物不符合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或者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向环境排放畜禽养殖废弃物的;
(五)从事畜禽养殖活动或者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活动,未采取有效措施,导致畜禽养殖废弃物渗出、泄露的;
(六)将畜禽养殖废弃物用作肥料,超出土地消纳能力,造成环境污染的。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畜牧主管部门或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 规定依法予以处罚:
(一)未按规定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而生产经营种畜禽或商品代仔畜、雏禽的或转让、租借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
(二)不按规定加施畜禽标识的;
(三)畜禽养殖场未按规定建立、保存养殖档案的;
(四)畜禽养殖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的要求使用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
(五)畜禽养殖场未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或使用转让、伪造、变造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
(六)畜禽养殖场的建设未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变更场所地址或者经营范围后,未按规定重新申请《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或者未经审查擅自变更布局、设施设备和制度的;
(七)畜禽养殖不按规定实施强制免疫的;
(八)出售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畜禽、或者出售含有违禁药物或兽药残留超标的畜禽的;
(九)畜禽养殖不按规定处置染疫畜禽及其排泄物、垫料等污染物,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尸体以及其他经检疫不合格畜禽的。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办理用地手续或者违法占用土地或林地的,由市国土主管部门或市林业主管部门依法予以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依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应当取得相关规划许可而未取得规划许可进行建设的,在城市、镇规划区内由市住建主管部门依法予以查处,在村庄规划区内由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十九条 市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畜牧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未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履行职责的,对直接负责人和其他直接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
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为3年。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依据发生变化时,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评估修订。
第二篇:南雄畜禽养殖管理暂行办法
南雄市畜禽养殖管理暂行办法
(意见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畜禽养殖行为,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实行生态养殖,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我市畜禽养殖业“规范化、生态化、无害化、减量化、高效化”建设及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广东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畜禽养殖场的规划布局、畜禽养殖场的设置、动物防疫、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畜禽养殖过程相关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畜禽养殖,是指从事猪、牛、羊、兔、鸡、鸭、鹅、鸽等列入国家和省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畜禽人工饲养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畜禽养殖场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畜禽养殖专业户,但不包括畜禽散养农户。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是指常年生猪出栏量500头以上、奶牛存栏量100头以上、肉牛出栏量100头以上、蛋鸡存栏量10000只以上、肉鸡出栏量50000只以上的畜禽养殖场,以及达到上述规模的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其他畜禽养殖场的折算方法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613-2009)执行。
畜禽养殖专业户,是指尚未达到前款数量的畜禽养殖场。
畜禽散养农户,是指基本用于自给需要而利用宅前屋后零星饲养畜禽的农民家庭。
第三条 市畜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畜禽养殖区域的划分、畜禽养殖场的布局设置、畜禽养殖、动物防疫等畜禽养殖过程相关的监督管理。
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农业、国土、林业、住建、城管、水务、市场监督、供电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畜禽养殖的相关行为实施监督管理。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畜禽养殖管理工作的领导,根据属地管理原则,负责辖区内畜禽养殖场选址把关、初审、申报以及辖区内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等日常监督管理。第二章 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和分类管理
第四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畜禽养殖区域划分为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的具体划分范围按照《南雄市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定方案》(雄府[2017]44号)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 对我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内的畜禽养殖实行分类管理
(一)禁养区内禁止从事畜禽养殖业,严禁建设各类畜禽养殖场,本办法颁布前已建成的畜禽养殖场,由市人民政府依法责令其限期搬迁或关闭,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相应补偿;限期搬迁或关闭等具体综合整治工作由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依法组织实施。
(二)限养区内实行畜禽养殖规模控制,不得新建畜禽养殖场,对不符合条件的已建畜禽养殖场依法进行限期治理或关闭,逐步清理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场。
(三)适养区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的应当符合当地环境承载量的要求,并符合产业发展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畜禽养殖布局、环境保护、防疫条件、公共卫生等要求。
限养区、适养区内原有的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完善其环保设施并经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由市畜牧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备案 许可养殖。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指导各村民委员会将畜禽散养农户纳入村规民约管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农村干净、整洁、有序。
对我市精准扶贫项目的畜禽养殖参照本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规范化管理和监督。
第三章 审批原则和审批程序
第六条 全市畜禽养殖场审核工作由市畜牧、环保、国土、住建、林业、水务等相关成员单位组成市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市畜禽养殖场建设的会审。
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审批基本原则。
(一)应当符合当地环境承载量的要求,并符合产业发展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畜禽养殖布局、环境保护、防疫条件、公共卫生等要求。
(二)畜禽养殖场项目须符合选址要求并经批复同意后方可开工建设。
(三)畜禽养殖场选址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500米以上(在生活饮用水源地上游集雨面积范围内禁止设置畜禽养殖场)、距离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500米以上;距离种畜禽场1000米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米以上;动物饲 养场(养殖小区)之间距离不少于500米。
2.距离广东省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500米以上。
3.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000米以上。4.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米以上。
(四)种畜禽场选址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和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1000米以上。
2、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动物诊疗场所3000米以上。
(五)稳定和控制饲养规模总量。
1.根据土地资源可利用实际情况以及环境承载能力,全市生猪出栏量稳定控制在60万头左右。
2.限养区内仅限原有畜禽养殖场,不再增加新畜禽养殖场户,原有畜禽养殖场改建成高效猪场后原栏舍不得再进行养殖;改建成高效猪场后需申请增加畜禽养殖量的,须经初审符合相关规定的,由市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全市生猪出栏总量控制的原则,结合我市畜禽养殖的实际情况予以会审审核,适当增减高效猪场的畜禽养殖量。第七条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审批程序。
(一)申报。畜禽养殖场申报建设前应当编制建设方案(包括场区边界范围、场区布局平面图、设计最大养殖存栏规模、生产设施与工艺设计、动物防疫设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养殖废弃物收集和贮存设施及处理措施等),由养殖业主向所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南雄市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批表》,审批表一式三份。
(二)初审。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征求畜牧、环保、国土、住建、林业、水务等职能部门以及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对畜禽养殖场建设意见后进行初审,经初审符合条件的提交养殖场规划布局平面图、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合同、用地手续等相关材料,报市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审。
(三)会审。由市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提交的材料进行会审并进行现场勘查,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提出审核意见。
(四)督查。由所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进行日常督查,对养殖业主未经审批或不按批复意见擅自施工的,应及时予以制止和纠正,拒不停止施工或拒不纠正的,应当第一时间上报市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职能部门作出处理。
(五)验收。对建设完工的畜禽养殖场,由养殖业主向市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验收申请,经验收合格的签发验收意见后由市畜牧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备案许可畜禽养殖,经验收不合格的按要求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不予备案许可养殖。
第四章 畜禽养殖场建设
第八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应依法办理以下手续:
(一)取得土地承包合同或合法场地证明(证件);
(二)依法办理设施农用地及备案手续(设施建设涉及非农建设的,还需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四)进行排污申报登记,按规定依法申领排污许可证;
(五)建设前依法办理选址批复手续,按程序实施先报备经实地审批后再建设;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应当办理的手续。第九条 畜禽养殖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其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场所和配套的生产设施;
(二)具备相应资质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需验证技术人员有效证件);
(三)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 部门规定的防疫条件;
(四)有经批复符合环评要求的具有对畜禽粪便、废水、废气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设施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
(五)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十条 畜禽养殖场应达到以下环保要求:
(一)兴办畜禽养殖场,应当符合环境保护及当地环境承载量的要求,项目建设前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按规定办理审批或备案手续,规模化以上养殖场和涉及敏感区的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相关规定,委托有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报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经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建设,其他的须自行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备案系统登记备案;
(二)畜禽养殖场的建设应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项目建成后,其配套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验收合格后方能投入生产;
(三)畜禽养殖场应当实行雨污分流、干清粪,设置符合环保要求的粪便储存场所,实行无害化处理和相应的农业再利用,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粪便散落、溢流;
(四)符合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第十一条 畜禽养殖场应符合下列动物防疫条件:
(一)选址、布局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
(二)畜禽舍的设计、建筑符合动物防疫要求,采光、通风和污物、污水排放设施齐全,生产区清洁道和污染道分设;
(三)有患病动物隔离圈舍和病死动物、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
(四)有专职防治人员;
(五)出入口设有隔离和消毒设施、设备;
(六)饲养、防疫、诊疗等人员无人畜共患病;
(七)具有合法的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八)防疫制度健全;
(九)种畜禽场的动物防疫条件应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特别规定。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管理,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用地。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应当加强本村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属畜禽养殖禁养区范围的,不得租赁、流转用于畜禽养殖业。畜禽养殖土地出租者(提供者)有义务对 畜禽养殖场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举报。
第十三条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健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对辖区内已建和在建畜禽养殖场的日常监督管理,发现有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时,应及时予以制止和纠正,拒不纠正的应当将有关情况及时通报相关职能部门或上报市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职能部门依法作出处理。
第十四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从事畜禽生产经营,依法需进行工商、民政等登记注册的畜禽养殖场,应当依法取得相关登记证书。
从事种禽畜生产经营或生产商品代仔畜、雏禽的畜禽养殖场,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办理工商登记。
第十五条 畜禽养殖场在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后,变更场址或者经营范围的,应当重新申请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同时交回原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由原发证机关予以注销。
变更布局、设施设备和制度,可能引起动物防疫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提前30日向原发证机关报告。发证机关应当在20日内完成审查,并将审查结果通知申请人。
变更单位名称或者其负责人的,应当在变更后15日内持有效证明申请变更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第十六条 畜禽养殖场兴办者应当将畜禽养殖场的名称、养殖地址、畜禽品种和养殖规模等,依法向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进行养殖备案,取得畜禽标识代码。
第十七条 畜禽养殖场兴办者应当做好免疫、消毒等动物疫病预防工作,并按规定加施畜禽标识。没有加施畜禽标识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不得出具检疫合格证明。
第十八条 畜禽养殖场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畜禽进场检疫和日常防疫消毒、落实强制免疫计划并建立免疫档案,并配合畜牧主管部门做好畜禽疫病检测检验和重大疫病控制等工作。
畜禽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如实记录畜禽生产、防疫、用药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情况,档案记录要完整、及时,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
第十九条 从事畜禽养殖,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的要求使用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禁止使用违禁药物、原料药、人用药、假冒伪劣兽药和其他非法添加物,禁止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餐馆、食堂的泔水饲喂家畜,禁止使用垃圾场中的物质饲养畜禽。
第二十条 禁止出售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畜禽,禁止出售含有违禁药物或兽药残留超标的畜禽。
第二十一条 发生畜禽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畜禽养殖场应当及时做好隔离、消毒等工作,防止疫情扩散并及时 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疫情,不得瞒报、谎报或者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
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尸体,按照规定无害化处理。对染疫畜禽及其排泄物、垫料等污染物,要彻底进行消毒。
第二十二条 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疫区或者受威胁区内的畜禽养殖者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当地人民政府的要求,迅速、有效地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措施。
对因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死亡或者扑杀的染疫畜禽,应当送交指定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进行处理。
禁止销售、加工或者随意抛弃病死畜禽。
第二十三条 畜禽养殖场应当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确保粪便、废水、废气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理等环保设施正常运转,保证污水达标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
设施档案应建册存档备查,并做好养殖污染减排项目台帐资料。
第二十四条 向环境排放经过处理的畜禽养殖废弃物,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畜禽养殖废弃物未经处理,不得直接向环境排放。
畜禽养殖场应当按规定每年定期将畜禽养殖品种、规模 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和综合利用等情况报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鼓励养殖场将畜禽粪便作生态还田、生产沼气、生产有机肥等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鼓励原有畜禽养殖场向“优质、高效、生态、无害”的高效养殖场进行产业优化升级,从源头上减少畜禽养殖污染。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禁养区建设畜禽养殖场,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依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予以处罚,并报市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或关闭。拒不拆除或关闭的,由市职能部门牵头,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并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依法予以拆除或关闭。
对限养区、适养区内不符合本办法环境保护相关规定的原有已建畜禽养殖场,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经限期整改后仍不符合条件的或拒不整改的,依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报市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拆除或关闭。拒不拆除或关闭的,由市职能部门牵头,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并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依法予以拆除或关闭,逐步清理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场。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予以处罚:
(一)畜禽养殖场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未进行的;
(二)畜禽养殖场按规定应申领《排污许可证》而未取得并排放污染物的;
(三)畜禽养殖场未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或配套设施不合格,即投入生产使用的,或建设的污染防治配套设施未正常运行的;
(四)排放畜禽养殖场废弃物不符合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或者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向环境排放畜禽养殖废弃物的;
(五)从事畜禽养殖活动或者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活动,未采取有效措施,导致畜禽养殖废弃物渗出、泄漏的;
(六)将畜禽养殖废弃物用作肥料,超出土地消纳能力,造成环境污染的。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畜牧主管部门或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予以处罚:
(一)未按规定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而生产经营种畜禽或商品代仔畜、雏禽的或转让、租借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
(二)不按规定加施畜禽标识的;
(三)畜禽养殖场未按规定建立、保存养殖档案的;
(四)畜禽养殖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的要求使用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
(五)畜禽养殖场未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或使用转让、伪造、变造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
(六)畜禽养殖场的建设未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变更场所地址或者经营范围后,未按规定重新申请《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或者未经审查擅自变更布局、设施设备和制度的;
(七)畜禽养殖不按规定实施强制免疫的;
(八)出售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畜禽、或者出售含有违禁药物或兽药残留超标的畜禽的;
(九)畜禽养殖不按规定处置染疫畜禽及其排泄物、垫料等污染物,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尸体以及其他经检疫不合格畜禽的。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办理用地手续或者违法占用土地或林地的,由市国土主管部门或市林业主管部门依法予以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依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应当取得相关规划许可而未取得规划许可进行建设的,在城市、镇规划区内由市住建主管部门依法予以查处,在村庄规划区内由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予以查处。第二十九条 市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畜牧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未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履行职责的,对直接负责人和其他直接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
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为3年。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依据发生变化时,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评估修订。
第三篇:文山州畜禽规模养殖管理暂行办法
文山州畜禽规模养殖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畜禽规模养殖的行为,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提高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质量,转变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州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州行政区域内畜禽规模化养殖规划、养殖场的设置、建设规范、饲养管理、疫病防治、调运、养殖污染治理及养殖过程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畜禽,是指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以经济利用为目的的陆生动物,包括:猪、牛、羊、兔、犬、鸡、鸭、鹅等由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中的动物。
国家和省、州对伴侣动物、观赏动物、竞技动物、实验动物等饲养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农户自繁自用的种畜禽除外。
第四条 畜禽规模养殖,是指常年存栏能繁母猪50头、商品猪100头、肉牛50头以上、奶(水)牛5头、肉羊100只以上、奶山羊100只、肉禽2000只以上、蛋禽5000只、肉兔500只以上的种畜禽场、畜禽养殖场(户)和养殖小区。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畜禽养殖管理工作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扶持畜禽规模养殖的发展,引导其逐步实现畜禽养殖集约化生产、标准化饲养、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
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畜禽养殖规划布局、评审、技术指导、经营服务、疫病防治、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
第六条 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畜禽养殖的管理,定岗、定人,责任到位,建立畜禽规模养殖管理工作机制和督查制度,加强对畜禽规模养殖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
第二章 畜禽养殖规划
第七条 州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州国民经济和城乡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本州畜禽养殖发展规划,报州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八条 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州级畜禽养殖发展规划,制定本辖区内畜禽养殖发展规划,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州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章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设立与备案
第九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设立具备的条件:
(一)符合城乡发展规划和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符合当地畜禽养殖规划布局的总体要求,建在规定的非禁养区内;
(三)有与其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场所、养殖用地和配套的生产设施;
(四)具备为其服务并取得资质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五)具备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
(六)符合环境保护规定条件,办理相关环境保护审批手续;
(七)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十条 全州范围内已建和新建、扩建、改建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依法办理备案登记。备案登记工作按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由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十一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备案程序: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向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备案申请报告,填写《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备案表》。备案申请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一)养殖场名称、地址、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二)饲养的畜禽品种、数量、来源;
(三)养殖场建设布局(养殖场平面布局图)、区位图、建筑面积;
(四)生产、防疫、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艺及设施设备情况;
(五)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数量、学历、技术职称;
(六)生产管理、卫生防疫措施等。
第四章 建设规范
第十二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地址选择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建在地势平坦、干燥、背风向阳和村庄的下风口,且未被污染和没有发生过疫情的地方;
(二)距铁路、县级以上公路、城镇、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300米以上;
(三)距屠宰厂、其它畜禽养殖场或养殖小区、畜产品加工厂、畜禽交易市场、垃圾及污水处理场所等区域1000米以上;
(四)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完善,道路便利,供电稳定,水源充足;
(五)禁止在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
第十三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规划布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坚持科学合理、整齐紧凑,既有利于生产管理,又便于动物防疫的原则,按生活区、生产管理区、生产区、废弃物及无害化处理区4部分规划布局,管理区、生产区处于上风向,废弃物处理区处于下风向;
(二)生活区应设在养殖场大门外面的上风向或偏风方向和地势较高的地方,包括运动场、文化娱乐室、职工宿舍、食堂等与职工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设施;
(三)生产管理区应设立行政和技术办公室、接待室、饲料加工调配车间、饲料储存库、水电供应设施、杂品従、消毒池、更衣消毒室和洗澡间等;
(四)生产区应设立畜禽圈舍、人工授精室(只进行商品畜禽生产的除外)、兽医室、隔离观察室、饲草饲料库房和饲养员值班室等配套功能性场所,牛羊养殖场、养殖小区要设立运动场、青贮窖,养羊场、养羊小区要设立药浴池,各场所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
(五)奶牛养殖场、养殖小区应设立挤奶厅,建设规模要与设计存栏奶牛规模相适应,并配备符合挤奶卫生要求的挤奶设备设施;
(六)废弃物及无害化处理区应设立病畜禽隔离室、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间和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沼气池、粪便堆积发酵池等),并距生产区一定距离,设置围墙和绿化带隔开;
(七)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内实行净道和污道分离。人员、畜禽和物资运转采取单一流向。净道主要用于饲养员行走、运料和畜禽周转等;污道主要用于粪便等废弃物运出。
第十四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养殖场、养殖小区周围建有围墙或其它隔离设施,并在生产区入口处设消毒池和消毒室,消毒室安装喷雾消毒设施或紫外线消毒灯;
(二)养殖场、养殖小区采取集中供给水方式,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NY5027)的要求;
(三)排水设施完备并保持畅通,防止雨季污水满溢,污染周围环境;
(四)养殖场、养殖小区内建设专门的粪便贮存与处理场地,其位置设在生产及管理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
(五)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内废弃物处理区建设畜禽焚尸坑,用于对病死畜禽尸体、流产畜禽胎儿、畜禽胎衣等进行无害化处理,畜禽焚尸坑周围定期消毒。地下水位较浅的养殖场、养殖小区安装小型畜禽焚尸炉;
(六)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内各功能区域之间设置隔离带,以便于防火及调节生产环境等。
第十五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畜禽圈舍建设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畜禽圈舍按照畜禽品种饲养要求统一设计建造,场区设计符合《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NY/T682—2003)要求,力求科学、经济、实用;
(二)畜禽圈舍内环境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和空气等条件适合不同畜禽品种、不同生产用途、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畜禽的生长发育需要;
(三)相邻畜禽圈舍纵墙、端墙之间的距离为不少于6米,畜禽圈舍与围墙距离不少于4米。
第五章 畜禽品种引进
第十六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引种必须按规定依法进行备案。在文山州行政区域内引种由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省内跨州、市引种报州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省外引种报省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引种必须从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畜禽场引进系谱、合格证、种畜禽个体档案和遗传材料齐全的畜禽品种。
第十八条 养殖场、养殖小区引进的种畜禽符合品种标准和质量要求,引进后加强选种选配,确保优良畜禽品种的种用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及时做好种用畜禽的更新换代。
第十九条 养殖场、养殖小区应从非疫区引进种畜禽,引进的种畜禽经检疫确定为健康,并有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第二十条 引进的种畜禽隔离观察30天,经当地县级以上动物防疫检疫机构检查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供生产使用。
第二十一条 实施育肥的商品生产场和小区引进畜禽时,须附具免疫情况和动物检疫合格证,经隔离观察确定为健康后,方可合群饲养。
第六章 饲养管理
第二十二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畜禽饲养日常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养殖场、养殖小区的畜禽品种、畜群结构要合理,公母比例要适中。采用科学工艺流程,针对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性能、不同生长阶段对畜禽实行分舍饲养,推广“全进全出”养殖方式,前后两批中间留有7—15天的空圈消毒净化时间。
(二)畜禽圈舍内饲养密度适宜,保持充足的躺卧空间,降低疾病的发生。
(三)饲养人员保持相对固定并统一工作服装,统一上岗,严格按照各项工作规程开展生产活动。
(四)做好畜禽圈舍防鸟、防鼠、防虫、防蝇等工作,禁止猫、犬等其它动物进入,生产区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
(五)饲养员每天要打扫畜禽圈舍卫生,保持用具干净,地面清洁;经常检查饮水设备,观察畜禽健康状态,及时做好配种、接产准备以及畜禽的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工作。(六)畜禽饲养管理要遵照《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准则》、《无公害食品肉羊饲养管理准则》、《无公害食品肉牛饲养管理准则》、《无公害食品奶牛饲养管理准则》、《无公害食品蛋鸡饲养管理准则》和《无公害食品肉鸡饲养管理准则》等国家养殖标准,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
第二十三条 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按照不同畜禽、不同生产阶段饲喂不同的饲料,奶牛、肉牛和肉羊注意搭配青贮、块根类饲料及青绿饲料;牛羊等反刍动物禁止使用动物源性饲料。
(二)饲料添加剂应使用农业部公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所规定的品种和取得批准文号的新品种。
(三)饲料产品应是取得省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饲料生产条件审查合格证》的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应具有农业部颁发的《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并按照饲料标签所规定的用法和用量使用。
(四)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应严格遵守《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的有关规定。
(五)严禁使用国家禁用、停用的添加剂。
(六)严禁在饲料中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
(七)禁止使用假劣饲料。
(八)禁止使用变质、霉败、生虫或被污染的饲草料及饲料原料。
(九)建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使用技术规程。
第七章 疫病防治
第二十四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须在当地动物防疫部门指导下,结合当地流行病学特点,制定免疫程序和免疫办法,积极开展疫病预防接种工作,建立免疫档案,并做好畜禽标识的佩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购和销售未经强制免疫和未加挂免疫标识的畜禽。
第二十五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须配合各级动物疫病防控部门做好动物疫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制定疫病监测计划,有计划地开展疫病监测,无监测设备和能力的要委托检测机构监测。监测抗体效价低于正常保护水平的,要进行重新免疫。监测结果为阳性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做好记录。
第二十六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卫生消毒要制度化。要选用符合兽药管理规定,对人体和畜禽安全无危害、对设备无损害,并在动物体内不产生有害残留,不造成环境污染的消毒剂;要针对养殖场、养殖小区环境、进出人员、车辆、畜禽及圈舍、饲养用具等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消毒措施,选择不同消毒剂、按照不同浓度进行消毒,并定期更换消毒剂类型。
第二十七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所使用兽用药品应具有《兽药生产许可证》和有产品批准文号的GMP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并由有资质的兽医人员开具处方,在其指导下按照兽药标签规定的用法和用量使用。兽药使用要坚持畜禽不同饲养阶段科学使用药物的原则,严格执行有关休药期规定。严禁使用国家禁用、停用、淘汰的药物和药物添加剂。禁止使用假劣兽药。要建立兽药质量安全使用技术规程。
第二十八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兽医室应在具有相关检验、诊疗等仪器设备的基础上,开展疫病诊疗工作。发现可疑疫病病例,要及时上报当地动物疫病防控部门进行确诊,并配合采取相应的控制及处理措施。
第二十九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发现病畜禽要及时隔离,对病死畜禽及其产品实行无害化处理,符合《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16548)的有关规定。严禁将病死畜禽出售、丢弃或作为饲料再利用。
第三十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严格执行产地检疫规定,出售畜禽应当提前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取得有效的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出售。禁止出售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畜禽。
第八章 组织管理
第三十一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可成立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畜禽品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无害化处理、统一产品销售、统一开展产地和产品质量认证。鼓励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实行企业化管理,办理工商登记注册。
第三十二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配备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专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负责畜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卫生消毒、兽药、饲料使用等工作;从业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无人畜共患病;要根据生产需要制定培训计划,聘请畜牧兽医专家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科学养殖水平。
第三十三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须积极推行规范化管理,建立进入场区人员管理制度、畜禽出入场管理制度、兽药(疫苗)购进使用管理制度、饲料(添加剂)购进加工使用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消毒制度、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疫情监测登记报告制度、畜禽传染病控制措施、环保管理制度、畜禽养殖技术规程、人员培训制度、产品销售制度、报检制度等。
第三十四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配备专人负责档案记录与管理,按照农业部统一制定的畜禽养殖档案内容进行登记归档,建立规范的档案记录和生产记录,所有记录保存2年以上。档案记录和生产记录的内容应包括:每批、每群畜禽都有相应的资料记录,包括畜禽来源、品种、代次、数量;饲料来源、消耗及饲养技术;配种、分娩、成活、育成、销售或淘汰情况;发病、死亡情况及死亡原因;无害化处理情况;实验室检查及结果;用药、疫苗免疫种类、免疫时间等记录。从事种畜禽生产经营或生产商品代仔畜、雏禽的养殖场、养殖小区要有完整的种畜禽系谱档案和主要生产性能记录。建立种畜个体养殖档案,注明有关信息,种畜调运时个体档案应当随同。
第九章 废弃物处理与污染防治
第三十五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废弃物处理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污染物排放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要求,并符合《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规定,实行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第三十六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采取干法清粪工艺,及时将粪便单独清出,及时运至贮存或处理场所,做到日产日清,不宜将尿、污水混合排出,不得将粪物随意堆放和排放。
第三十七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内排水系统实行雨水和污水分离,污水量产生较大的猪和奶牛养殖场、养殖小区等宜采用沼气发酵方式处理污水。既可以养殖单元为单位建设沼气池,也可统一进行沼气处理,并结合种植业,充分利用沼渣及沼液,防止发生再污染。
第三十八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内畜禽粪便可采用自然堆积发酵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也可采用机械强化法进行高温好氧发酵处理生产有机肥。处理设施的位置必须远离各类功能地表水体400米以上,设在生产及生活管理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造成恶臭污染。
第三十九条 对畜禽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实行规模养殖管理与项目、资金和政策性补助挂钩。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按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11年2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养殖行为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区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养殖行为,强化畜禽养殖过程监管,推行科学养殖行为,促进我区畜牧业健康发展,确保全区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确保畜禽及其产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及农业部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相关规定,结合我区畜牧生产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屯溪区境内从事畜禽养殖的规模养殖场(户)养殖行为的规范监管。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畜禽规模养殖,是指生猪存栏量达50头以上、家禽存栏达500羽以上、牛存栏20头以上、羊存栏40只以上及多畜禽兼养分别达以上标准的的养殖场(户)。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养殖行为,包括新建(扩建)规模养殖场(户)申办及备案;出售畜禽及其产品报检;畜禽生产过程中强制免疫、消毒、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兽药饲料使用及养殖档案。
第五条 屯溪区人民政府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各镇人民政府及区农业委、区财政局、屯溪工商分局、屯溪公安分局等单位负责人组成的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全区动物防疫工作。区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委,具体工作由区畜牧兽医局负责。
第六条 各镇成立相应的防治重大动物疫病领导组,负责辖区内动物防疫工作的组织实施。各镇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辖区内动物防疫日常工作。
第七条 区农业委负责全区范围内的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养殖行为的监管,具体工作由区畜牧兽医局负责;各镇兽医站负责对本辖区内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养殖行为的监管,具体工作由兽医站负责。
第二章 养殖场设立
第八条 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户)的应向镇兽医站提出《动物防疫合格证》申请,并附具相关材料,各镇兽医站在接到申请后应于3日内报区畜牧兽医局审批。
第九条 已建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尚未申办《动物防疫合格证》的应向镇兽医站提出《动物防疫合格证》申请,并附具相关材料,各镇兽医站在接到申请后应于3日内报区畜牧兽医局审批。
第十条 区畜牧兽医局在接受申请后应及时依据申请材料进行现场审核,审核合格的发放《动物防疫合格证》,不合格的,应当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 新建(扩建)申请场(户)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后方可立项建设,已建养殖场(户)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后方可继续从事畜禽养殖。
第十二条 申请《动物防疫合格证》应递交以下材料:
1.行政许可申请书;
2.畜禽养殖场基本情况登记表;
3.畜禽养殖场设计说明
4.法人代表或负责人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5.专职防疫人员的身份证(附具当地村委会证明);
6.免疫制度、消毒制度、重大疫情上报制度、检疫报检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含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病死动物、染疫动物及产品掩埋地点);
第十三条《动物防疫合格证》有效期为一年,畜禽规模养殖场(户)主应在有效期满30日前申请办理核发新证手续。领取《动物防疫合格证》的单位和个人变更发证审查时有关项目的,应当进行变更申请,重新申领《动物防疫合格证》。
第十四条 畜禽养殖场的选址应与居民生活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保持适当的距离。对病死动物、染疫动物及产品必须及时做好无害化处理,防止环境污染。主动接受区农业委的指导,建立完善生产、防疫、消毒、台帐登记、疫情报告等制度。
第十五条 规模养殖场(户)必须及时到所属镇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办公室对畜禽存栏、品种等变更情况进行备案,并自觉接受区农业委和镇兽医站及对口联系人员的监督管理。
第三章 养殖行为
第十六条 凡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对所有存栏畜禽必须按照动物防疫的要求,建好畜禽圈舍,实行圈养,坚决杜绝放养的养殖方式。
第十七条 屯溪区人民政府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牲畜口蹄疫、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强制免疫工作由具备防疫员资格证的村级防疫员操作实施。
第十八条 在强制免疫工作中实行养殖场(户)和对口村级防疫员双向监督制,各养殖场(户)必须积极主动配合村级防疫员做好各类疫苗免疫注射、耳标佩戴、免疫证发放、免疫登记工作,确保免疫效果。
第十九条 养殖场(户)必须自觉接受区农业委的血清抗体检测,并按照区农业委的要求,对抗体检测不合格的畜禽主动做好疫苗的补免或增免。
第二十条 规模畜禽养殖场(户)出售或者运输动物及其产品前,应当向区畜牧兽医局申报检疫。
第二十一条 畜禽规模养殖
场(户)应当加强畜禽卫生管理,对畜禽饲养场所、器具定期清洗、消毒,对畜禽粪便、废水及其他废弃物应及时清运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保证畜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二
十二条 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发生病死畜禽要及时向当地镇人民政府报告,严格按照病死畜禽“四不一处理”规定(即不宰杀、不销售、不食用、不转运)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二十三条 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使用应当符合《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规定,严格禁止下列行为:
(一)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氯霉素等食品动物禁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
(二)超限量使用兽药、饲料添加剂或违反畜禽休药期用药;
(三)使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在畜禽体内产生有害残留的清洗、消毒物品;
(四)国家规定的其他禁止行为。
第二十四条 畜禽饲养场应当建立畜禽饲养档案,如实记载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强制免疫、消毒等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情况。
第二十五条 畜禽饲养场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的应及时采取措施对存栏畜禽予以控制隔离,防止疫情扩散,并及时按照要求向所属镇防治重大动物疫病领导组报告,镇防治重大动物疫病领导组在接报后应及时报告区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发生疫情的养殖场应积极配合区农业委做好疫情处置。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区畜牧兽医局将不予发放《动物防疫合格证》:
(一)对饲养的畜禽拒绝村级防疫员按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计划实施免疫,对经抗体检测不合格同群畜禽在接到通知后未及时进行补免或增免的;
(二)对畜禽饲养场所、器具未定期清洗、消毒,对畜禽粪便、废水及其他废弃物不及时清运或进行无害化处理的;
(三)出售畜禽及其产品未及时报检,对病死畜禽不执行“四不一处理”规定,乱甩乱扔病死畜禽以及经不正常渠道予以出售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
(六)未按照要求建立健全养殖档案或养殖档案不规范的;
第二十七条 对未申请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或审查未获通过的畜禽规模养殖场(户)未重新申办的,由区畜牧兽医局责令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的养殖场(户),半年内禁止在原养殖场(户)所进行畜禽养殖。
第二十九条 对因拒绝村级防疫员按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计划实施免疫或对经抗体检测不合格不及时进行补免或增免的,由区畜牧兽医局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由区畜牧兽医局代作处理,所需处理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三十条 对拒绝强制免疫引起重大动物疫情的养殖场(户),区畜牧兽医局将按照农业部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对存栏畜禽予以扑杀,对拒绝强制免疫造成疫情扩散或引发人感染疫情的将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屯溪区农业委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概念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概念
一、畜禽标准化生产:就是在规模养殖场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按程序组织生产的过程。主要内容有:
1、畜禽良种化。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畜禽良种,品种来源清楚、检疫合格,实现畜禽品种良种化。
2、养殖设施化。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符合防疫要求,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实现养殖设施化。
3、生产规范化。落实畜禽养殖场和小区备案制度,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配制和使用安全高效饲料,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4、防疫制度化。防疫设施完善,防疫制度健全,加强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科学实施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
5、粪污无害化。畜禽粪污处理方法得当,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实现粪污处理无害化或资源化利用。
6、监管常态化。依照《畜牧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畜禽养殖档案建立和畜禽标识使用实施有效监管,从源头上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监管常态化。
二、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基本要求
参与创建的规模养殖场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养殖场备案登记手续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养殖档案完整,两年内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且无非法添加物使用记录;种畜禽场须具备《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1、生猪:能繁母猪存栏300头以上,育肥猪年出栏5000头以上(含5000头,下同)。
2、奶牛:存栏奶牛200头以上。配套挤奶站有《生鲜乳收购许可证》,运送生鲜乳车辆有《生鲜乳准运证明》。
3、蛋鸡:产蛋鸡养殖规模(笼位)在1万只以上。
4、肉鸡:年出栏量不低于10万只,单栋饲养量不低于5000只。
5、肉牛: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上。
6、肉羊:农区年出栏肉羊500只育肥场或存栏能繁母羊达100只以上的养殖场;牧区年出栏肉羊1000只育肥场或存栏能繁母羊250只以上的养殖场。
三、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产业化经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才能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和示范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采取“公司+规模养殖场或养殖专业户”等形式发展标准化生产。积极扶持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推广、行业自律、维权保障、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实现规模养殖场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鼓励产区和销区之间建立产销合作机制,签订长期稳定的畜产品购销协议,鼓励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型批发市场、超市与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并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上市畜产品的品牌创建,努力实现生产上水平、产品有出路、效益有保障。
四、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养殖污染治理要突出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结合实际采取不同处理工艺对养殖场实行干清粪、雨污分流改造,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量。要按照生态农业理念统一规划,以综合利用为主,推广种养结合生态模式,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对于养殖集中区,可规划建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厂),生产有机肥料,或采取工业化处理达标排放。
总之,推动畜禽标准化养殖是实现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要以农牧结合、适度规模为基础,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为载体,以畜产品加工增值销售为纽带,实现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养殖效益稳定增加,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资源开发利用适度,生态环境友好和谐的综合目标,养殖场污染物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提升。充分发挥好标准化示范场在标准化生产、动物防疫条件管理、安全高效饲料推广、畜禽粪污处理和产业经营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