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20100101(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10:5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20100101(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20100101(最终版)》。

第一篇: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20100101(最终版)

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整治,恢复海洋生态,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山东省管辖海域内,发生海洋污染事故、违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等行为导致海洋生态损害的,以及实施海洋工程、海岸工程建设和海洋倾废等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改变的,应当缴纳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

对单位和个人在水域滩涂进行养殖造成损害、损失的赔偿和补偿,不在本《办法》规范范围之内。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向造成海洋生态损害和引起海洋生态损失的单位、个人提出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要求。

第四条

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金额,按照《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评估方法》(省标准号:DB37/T1448-2009)评估确定。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海洋污染事故和违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等行为是指:

(一)海上溢油污染;

(二)未经批准的围海填海,或虽经批准但未按照要求进行先围后填的填海;

(三)未经批准的海洋倾废,或虽经批准但未按照要求进行的海洋倾废;

(四)海上热污染;

(五)高浓度盐卤污染;

(六)未按照要求进行海上施工造成的污染;

(七)未按照要求进行水下作业造成的污染;

(八)其他海洋污染和违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行为的。

第二章

海洋生态损害赔偿

第六条

海洋污染损害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海洋生态损害行为发生后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并报告省海洋与渔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海洋生态损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委托有关部门提出赔偿要求。

第七条

下列海洋污染损害案件由省海洋与渔业厅处置并提出赔偿要求:

(一)海洋污染事故范围涉及两个以上设区的市;

(二)海洋污染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

(三)涉外海洋污染事故;

(四)其他应当由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赔偿要求的重大污染事故。

第八条

对本辖区海洋污染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额不足1000万元的,一般由设区的市、省财政直接管理县(市)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赔偿要求。

其他县(市、区)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海洋污染提出赔偿的权限,由设区的市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三章

海洋生态损失补偿

第九条

海域使用、海水利用及其他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应当包括海洋生态损失补偿的内容。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海域使用、海水利用及其他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审批中,应当委托专家对海洋环境评价报告书(表)中的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金额进行核定,并告知申请人。

第十一条

申请人应当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批复前或者取得海域使用证前缴纳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

申请人不缴纳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的,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中止相关审批程序。

第十二条

凡属免缴海域使用金的用海项目,免缴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凡属减缴海域使用金的用海项目,按相同比例减缴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

第四章

赔偿费和补偿费的征收管理

第十三条

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由财政部门负责征收管理,由提出赔偿要求和具有相应审批权限的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征收。

国家审批的用海项目,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由省海洋与渔业厅负责具体征收。

第十四条

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应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十五条

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按照征收管理权限,通过“山东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系统”缴入相应级次国库。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实行省级管理方式,通过“山东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系统”全额缴入省级国库,按照规定比例实行省、市、县(市、区)三级分成,其中,省级50%、市15%、县(市、区)35%;省财政直接管理县(市)与省级实行5:5分成,其所在市不参与分成。

第十六条

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实行一次性征缴。

县级以上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收取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时,应到同级财政部门申请非税收入项目编码,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山东省非税收入缴款书”,根据代收银行加盖收讫章的“山东省非税收入缴款书”,向缴款人出具“山东省非税收入收款收据”,登记非税收入辅助账簿。

第五章

赔偿费和补偿费的使用管理

第十七条

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专项用于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整治和管理。具体包括以下范围:

(一)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的调查、评价和管理;

(二)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和整治;

(三)海洋污染事故应急处置;

(四)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的调查取证、评估鉴定和民事诉讼等项支出;

(五)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

(六)其他支出。

第十八条

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的使用实行年度预、决算制度。按照预算管理要求,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的支出范围,编制年度专项支出预算,报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按照部门预算审核程序,结合收入情况,根据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整治和管理工作需要,核定本级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专项支出预算,并监督使用。年度终了,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第十九条

省级留成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分别用于省本级和补助各市、县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整治和管理。由省财政厅会同省海洋与渔业厅安排到具体项目。省海洋与渔业厅按规定程序编报年度项目专项支出预算。对省级安排各市、县(市、区)的项目,资金由省级财政部门逐级拨付。

第二十条

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应严格按照预算安排使用,专款专用,年终结余结转下年度使用。

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的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收入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第103类“非税收入”07款“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99项“其他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支出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第201类“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19款“海洋管理事务”99项“其他海洋管理事务支出”。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对造成海洋生态损害、损失的行为进行处置和提出赔偿、补偿要求,不得越权处置和提出赔偿、补偿要求。

第二十三条

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应当接受财政、审计、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对违反本规定,多征、减征、缓征、停征、免征,或者侵占、截留、挪用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的单位及责任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和《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281号)等法律法规依法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海洋与渔业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山东省矿产资源补偿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山东省矿产资源补偿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使用管理,根据国务院《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参照财政部等部委《关于印发矿产资源补偿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和财政部《关于印发〈矿产资源保护项目补助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市(地)县按规定分成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

第三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属财政预算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管理,实行统一政策,分级管理,专款专用。

第四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用于矿产资源勘查支出、矿产资源保护支出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部门经费补助。

第五条 返还到市(地)、县(市、区)的矿产资源补偿费,须严格按照本办法第四条界定的支出范围管理使用,严禁挪作他用。

第六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根据预算管理规定和分成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安排本矿产资源补偿费支出预算。各级政府地矿部门负责矿产资源补偿费地勘项目的具体实施管理。

第二章 勘查项目支出

第七条 矿产资源勘查支出,主要用于我省经济发展所需的矿产勘查、公益性基础地质工作,不得用于基本建设、一般性详查、1

勘探项目及其它非地质项目。

第八条 矿产资源勘查资金实行项目管理,由本级财政列入预算,综合平衡、择优安排,具体程序是:

(一)省级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向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主管部门对立项申请审查汇总后,报送省地矿、财政部门;市(地)县级勘查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分别向同级财政、地矿部门申报。承担单位提出项目申请的内容应包括:项目提出的依据,前期地质工作情况,必要的地质资料,项目区块范围和主要工作部署方案、工作量,所需资金及来源,预期成果,拟委托施工的地勘单位资质情况,项目勘查登记情况等。

(二)省财政部门会同省地质矿产部门和计划部门,根据当年安排的省级矿产资源补偿费支出预算组织审定矿产资源勘查项目。

市(地)、县级勘查项目,由同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地质矿产部门组织审定。

(三)地质勘查项目的地质设计由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地矿部门、财政部门审批;地质勘查项目的预决算由财政部门负责审批。

(四)财政部门根据审定的矿产资源勘查项目计划和支出预算办理拨款。各级地矿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

第九条 地质勘查项目本级安排确有困难的,可由财政、地矿部门联合将项目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并落实自筹资金。

各市(地)县自行安排的勘查项目,须报上一级财政、地矿部门备案。

第十条 地质勘查项目的财务管理由财政部门负责;

地质勘查项目的具体实施管理由地质矿产部门负责,并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地质成果的审查,项目的验收,由地矿、财政两部门负责。

第三章 保护项目支出

第十一条 矿产资源保护支出,主要用于地方国有矿山企业为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及回收利用水平而进行的技术改造工作以及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支出。

第十二条 对效益好,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主的保护项目,可实行有偿使用,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省级矿产资源保护项目,由国有矿山企业提出矿产资源保护项目经费申请,由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级财政部门核定;市(地)县级矿产资源保护项目,由矿山企业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核定。

第十四条 地方国有矿山企业围绕矿产资源保护所进行的科技成果推广与技术改造项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本项补助经费:

(一)为提高矿产资源开采水平(包括提高回采率、最终采收率,降低贫化率、损失率等)而急需进行的改进开采条件和手段的技术改造项目。

(二)为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而进行的新增采选矿种,提高选矿回收率等技术改造项目。

(三)为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而对表外矿、残留矿回收利用等技术改造项目。

(四)为提高矿产资源回收、利用水平而进行的工业性实验项目。

第十五条 全省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项目的经费申请,由省地质灾害勘查防治资质单位提出,经地质灾害防治地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同级财政部门核定。

第十六条 本级安排保护项目确有困难的,可由财政部门逐级上报。

第四章 经费补助支出

第十七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部门经费补助,主要用于补助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部门的办公、宣传、奖励、劳动保护和购置交通设备等经费不足。

第十八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部门经费补助,必须在征收管理部门经费确实不足情况下,由征收管理部门提出补助经费申请并编制经费补助预算(附经费安排情况说明)报同级财政部

门,由财政部门根据经费安排情况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任务完成情况审批下达。

第十九条 本级财政安排经费补助支出预算确有困难的,可由财政部门逐级上报。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年终结余可结转下使用。第二十一条 勘查项目和保护项目的财务会计处理、决算编报按现行有关行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补助经费的财务会计处理、决算编报执行现行的行政或事业单位统一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 使用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财经制度,并按规定编报财务报表和财务决算。

财政部门负责矿产资源补偿费支出的财务管理工作,并实施财政监督。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安排使用矿产资源补偿费:

(一)未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的;

(二)截留或挪用矿产资源补偿费的;

(三)擅自减免矿产资源补偿费的。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地矿厅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山东省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山东省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管理暂行

办法》的通知

鲁发改外资[2010]1103号

各市发展改革委、省直有关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

为做好新形势下国外贷款项目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28号)等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山东省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日

山东省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管理暂

行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我省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以下简称贷款项目)投资管理,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28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是指中国政府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和其他国际性、地区性金融机构举借的非商业性信贷。外国政府贷款,是指中国政府向外国政府举借的官方信贷。上述贷款项目投资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贷款项目重点用于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四条

贷款项目按照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管理,实行审批制。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作为投资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贷款项目的投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项目规划、审批、实施监管、后评估等工作。

第二章

项目规划

第五条

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市发展改革委)或省政府各行业管理部门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和行业规划提出项目申请,由省发展改革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贷款使用原则和我省经济发展规划,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筛选,选定的项目列入山东省贷款项目储备库,在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申报时予以优先考虑。

第六条

贷款项目储备库实行滚动式管理,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贷款使用要求等定期更新,分期指导,适时推进。

第七条

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申报。项目用款单位需提出规划申请,经所在市发展改革委审查后转报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行业管理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和省管企业(以下简称省管单位)可直接向省发展改革委提报,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确定后,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报。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规划申报材料,应按照《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28号)的要求编制。贷款备选项目规划可由项目单位或乙级以上资质等级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

外国政府贷款项目规划申报材料,应按照《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申报材料通用大纲》(见附件一)和《外国政府贷款国别比选指引》(见附件二)要求编制,贷款备选项目规划可由项目单位或乙级以上资质等级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国别比选报告需向两家及以上的工程咨询单位、转贷银行或招标机构分别咨询,并出具咨询报告后,由项目单位进一步结合自身需求编制。美国进出口银行主权担保融资贷款项目(以下简称美贷项目)无需申报贷款备选项目规划,可直接编制项目建议书。

第三章

项目审批

第八条

贷款项目投资审批程序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和资金申请报告审批等三个阶段。

第九条

贷款项目建议书审批。贷款项目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贷款备选项目规划后,即可编制项目建议书,经各市发展改革委审查后转报省发展改革委,省管单位可直接向省发展改革委提报,省发展改革委依据项目审批权限审批或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项目建议书由乙级以上资质等级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项目建议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单位、项目目标等;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三)拟申请借用国外贷款的类别;

(四)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五)项目总投资、资金构成及来源;

(六)项目社会和经济效益;

(七)贷款偿还责任和还款计划。项目建议书应当附以下附件:

(一)项目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证书)复印件;

(二)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选项目规划批复文件(美贷项目除外);

(三)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应提交的其它文件。

第十条

贷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建议书批复后,即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建议书批复并纳入财政部备选项目清单后,即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美贷项目建议书批复后,不需纳入财政部备选项目清单,可直接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各市发展改革委审查后转报省发展改革委审批,省管单位可直接向省发展改革委提报,省发展改革委依据项目审批权限审批或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需由乙级以上资质等级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项目审批机关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委托工程咨询机构进行评估,并根据需求,在委托评估时提出评估重点。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概述:包括项目名称、建设期限、项目单位基本情况等;

(二)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三)项目市场分析与预测;

(四)项目建设条件;

(五)项目建设方案;

(六)项目总投资、资金构成及来源;

(七)贷款使用方案及进口设备清单;

(八)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及安全影响评价;

(九)贷款偿还能力分析;

(十)社会和经济效益分析;

(十一)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范措施;

(十二)结论与建议。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附以下附件:

(一)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

(二)财政部备选项目清单(限于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其中美贷项目除外);

(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环评意见;

(四)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选址意见书;

(五)国土资源部门对项目用地的意见;

(六)国内配套资金落实文件或相关证明;

(七)招标方案;

(八)转贷银行的转贷意向书(限于外国政府贷款项目);

(九)还款担保函;

(十)国外贷款机构项目评估文件(中英文)和国内工程咨询评估机构评估文件(限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和部分外国政府贷款项目);

(十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应提交的其它文件。

第十一条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即可编制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由各市发展改革委审查后转报省发展改革委,省管单位和项目办(限于省打捆项目)可直接向省发展改革委提报,省发展改革委依据权限审批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或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是对外谈判、签约和对内办理转贷生效、外债登记、招标采购和进口设备免税手续的依据。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由项目办或项目单位按照《关于印发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和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报批文件提纲的通知》(发改办外资〔2008〕1770号)的文件要求编制,由省发展改革委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通用大纲见附件三。

外国政府贷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按照《关于委托地方审批部分外国政府贷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通知》(发改外资〔2008〕1969号)的文件要求编制,贷款额1000万美元(或800万欧元)及以下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委审批并抄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1000万美元(或800万欧元)以上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由省发展改革委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美贷项目不分贷款额大小,均由省发展改革委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可由项目单位或乙级以上资质等级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通用大纲见附件四。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当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复文件。第十二条

世界银行贷款节能减排项目中合同能源管理项下项目,由节能服务公司编制项目总体方案,报省发展改革委审批;各子项目需依据批复的项目总体方案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上述第十条规定,由市发展改革委初审后转报省发展改革委审批。

第十三条

转贷新模式项下亚行节能减排项目,对贷款滚动使用、资金回收后的再贷款项目审批,按照本规定第三章办理。

第十四条

列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国家部委打捆项目中涉及我省的子项目,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管理按照上述第九条和第十条执行;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需先征得省发展改革委的书面意见后由省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直接向国家有关部委申报,由有关部委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

第四章

招标管理

第十五条

贷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依法进行招标。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监督贷款项目招标活动。

第十六条

贷款项目批复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后,方可进行设备招标。设备招标内容需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批复内容一致。如有调整,项目单位需在招标前编制项目调整方案,由市发展改革委初审后报省发展改革委。由省发展改革委审批或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后,方可履行招标手续。对未经审批,擅自变更设备招标内容的贷款项目,省发展改革委将不予受理项目免税确认,同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第五章

项目变更

第十七条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的变更。项目单位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建设内容和贷款使用方案。对项目准备和实施过程中确属需要调整贷款采购内容、变更贷款使用方案的或项目产生余款的,应及时书面报告省发展改革委,由用款单位参照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要求,编制贷款调整方案或余款使用方案,并履行相关投资审批程序后,经省发展改革委初审,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后实施。

第十八条

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的变更。对于已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如需调增国外贷款规模、对贷款使用方案、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作重大变更以及沙特、科威特、德国促进贷款、法国开发署、北投等特定国别变更,须履行备选项目规划变更手续。其它变更事项可在报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并批复。

对于已批准资金申请报告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变更贷款国别和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不得突破贷款规模和改变资金用途。如中标报价超出资金申请报告批准的外债规模,应通过减少采购内容、用国内资金购汇支付等方式解决。重大变更事项以外的必要调整,由省发展改革委予以变更。确需进行重大变更的,原则上视同新项目,需重新履行有关手续。

第六章

项目免税确认

第十九条

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7〕37号)文件规定,贷款项目进口的自用设备、加工贸易外商提供的不作价进口设备,除《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第二十条

项目单位申请办理《国家鼓励发展的内外资项目确认书》(以下简称项目确认书),应在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批复之后,向所在市发展改革委提出书面申请,经市发展改革委审核后转报省发展改革委,省管单位可直接向省发展改革委提报,由省发展改革委依据权限出具项目确认书或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申请办理项目确认书,应附以下附件:

(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文件;

(二)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及批复文件;

(三)进口设备招标协议、中标通知书、合同;

(四)进口设备清单6份(项目单位和市发展改革委加盖公章);

(五)项目法人单位营业执照;

(六)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应提交的其它文件。

第七章

项目监管

第二十一条

各市发展改革委、省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应督促项目单位建立和完善贷款项目管理机制。对于打捆项目,可根据项目需要设立项目办公室。项目办公室在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指导下,主要负责项目准备、建设期对外联络及组织协调等工作,对于项目预评估、评估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变化,要及时通报省发展改革委,由省发展改革委商有关部门研究办理。但项目办公室的职能不能取代项目法人的职责。

第二十二条

省发展改革委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规定,对贷款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协调指导、规范管理。

各市发展改革委和省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应督促和指导项目单位建立和完善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项目竣工验收、信息报告、后评价等制度,强化项目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项目档案,自觉加强项目的实施管理。督促项目单位分别于每年六月底和十二月底向省发展改革委上报项目信息,包括项目概况、项目前期准备的国内外工作所处阶段、项目建设进度和投资完成量及形象进度、国外贷款支付和还款情况、主要问题及建议。重大问题随时报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开展项目竣工验收,结合贷款机构的要求,在项目建成后一年内完成项目后评价,及时上报项目竣工报告和后评价报告。

第二十三条 各市发展改革委要配合审计部门做好对贷款项目的公正性审计。同时,要将贷款项目纳入重大项目稽察检查范围。如发现未履行投资审批程序、擅自改变项目方案、串换套取或挪用资金、违规审批项目或未按程序招投标等重大问题,将会同有关部门严肃查处,追究相关责任。

第八章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二○一○年九月一日起施行。第二十五条

此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以本办法为准。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解释。附件一: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申报材料通用大纲 附件二:外国政府贷款国别比选指引

附件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附件四:外国政府贷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通用大纲

第四篇:山东省加快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现代渔业园区

山东省加快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现代渔业园区

山东省加快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现代渔业园区,12月14日,省政府在东营市召开全省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工作会,旨在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

山东省副省长贾万志说:“加快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现代渔业园区,对于促进海洋强省、渔业强省和美丽山东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10月山东省推出《山东省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按照这一规划,到2015年,将建成300个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其中:30个综合园区,50个海洋牧场园区,75个标准鱼塘养殖园区,25个浅海设施养殖园区,60个工厂化养殖园区,35个渔港经济园区,55个休闲渔业园区。加快建设山东半岛现代渔业示范区,打造沿黄河生态渔业产业带和沿海岸带半岛高效渔业产业带,创建海洋牧场、标准鱼塘、浅海设施、工厂化、渔港经济和休闲渔业六大现代渔业重点产业园区,形成“一区两带六园”的省级现代渔业园区总体格局。在水域滩涂开发潜力最大的黄河三角洲地区规划建设200万亩国家生态渔业基地。

山东结合各地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形成特色,创响品牌,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和有效集聚。以园区为载体,积极发展垂钓、观赏、餐饮、娱乐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促进渔业服务业发展。

现代渔业园区将加快先进渔业科技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大力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推广新经验、发展新设施,不断提高渔业科技支撑水平。大力发展生态循环渔业,努力把渔业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循环渔业示范区。

贾万志副省长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扎实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注重发挥海洋生态文明示范综合效益。

会议公布了长岛县等10个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东营市等66个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名单,并授牌。

第五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和《山东省高等学校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

【法规名称】山东省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和《山东省高等学校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颁布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 【颁布文号】鲁政发〔2010〕87号 【颁布时间】2010-9-7 【实施时间】2010-9-7 【正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和《山东省高等学校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和《山东省高等学校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0一0年九月七日

山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保障学校及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统称学校)。

第三条 学校安全管理遵循积极预防、依法管理、社会参与、各负其责的方针。

第四条 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

(一)构建学校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保障学校安全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二)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事故预防措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不断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

(三)建立校园周边整治协调工作机制,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

(四)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五)事故发生后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治、妥善处理伤亡人员和进行责任追究等。

第二章 安全管理职责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负责学校安全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公安、司法行政、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文化、卫生、工商行政管理、新闻出版、气象、地震、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履行学校安全管理职责。

第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安全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全面掌握学校安全工作状况,制定学校安全工作考核目标,加强检查指导,督促学校建立健全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二)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指导学校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三)及时了解学校安全教育情况,组织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安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实效;

(四)制定校园安全的应急预案,指导、监督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安全工作;

(五)组织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和学校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人员等,定期接受有关安全管理培训;

(六)协调政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协助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对学校安全事故的救援和调查处理。教育督导机构应当每年定期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专项督导。

第七条 公安机关对学校安全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了解掌握学校及周边治安状况,指导学校做好校园保卫工作,及时依法查处扰乱校园秩序、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

(二)指导和监督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三)指导学校完善技防物防设施,将学校校园及周边的信息监控设备纳入治安防控体系重点建设范围;

(四)协助学校处理校园突发事件。

第八条 财政部门应当将公办学校安全保卫人员工资、校园安全保卫条件建设经费、校舍安全经费等费用纳入学校经费预算,予以保证;每年应当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经费,用于实施学校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九条 卫生部门对学校安全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检查、指导学校卫生防疫和卫生保健工作,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二)监督、检查学校饮用水和游泳池的卫生状况。

第十条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对学校安全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加强对学校建筑、燃气设施设备安全状况的监管,发现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依法责令立即排除;

(二)指导校舍安全检查鉴定工作;

(三)加强对学校工程建设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发现校舍、楼梯护栏及其他教学、生活设施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应当责令纠正;

(四)依法督促学校定期检验、维修和更新学校相关设施设备。

第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对学校校址安全进行鉴定,对迁建、新建学校校址进行评估,确保校址安全。

第十三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定期检查学校特种设备及相关设施的安全状况。

第十四条 公安、卫生、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应当定期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报与学校安全管理相关的社会治安、疾病防治、交通等情况,提出具体预防要求。

第十五条 文化、新闻出版、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应当对校园周边的有关经营服务场所加强管理和监督,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者,维护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

司法行政、公安等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学校安全教育职责。

第十六条 水利部门应当及时发布校舍所处地区的防汛信息,为洪涝灾害易发区域校舍选址提出防汛要求,宣传防汛知识。

第十七条 气象部门应当指导学校对校舍及附属设施采取防雷击避险措施;地震部门应当指导学校落实地震灾害预防措施。

第十八条 举办学校的当地人民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应当对学校安全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保证学校符合基本办学标准,保证学校围墙、校舍、场地、教学设施、教学用具、生活设施和饮用水源等办学条件符合国家安全质量标准;

(二)保证学校依据有关规定建设符合要求的安全保卫人员队伍,配足配齐监控报警设施与防卫器械;

(三)配置紧急照明装置和消防设施与器材,保证学校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师生宿舍等场所的照明、消防条件符合国家安全规定;

(四)每年对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的,及时予以维修,对确认的危房,及时予以维修改造或者拆除;

(五)为学校购买学生安全事故校方责任保险。

第三章 校内安全管理

第十九条 学校应当遵守有关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下列各项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并组织实施:

(一)门卫制度;

(二)校内安全定期检查和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三)消防、防震、防雷安全制度;

(四)用水、用电、用气等相关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

(五)实验室和实训场所安全管理制度;

(六)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度;

(七)住宿学生安全管理制度;

(八)学校用车管理制度;

(九)突发地震、气象灾害预警应对制度;

(十)其他学校安全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 学校应当建立由校长负责、有家长委员会代表参加的校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并设立保卫机构,配备专职安全保卫人员。

专职安全保卫人员配备的数量应该根据学校规模和实际确定。规模在500人以内的学校,应当至少配备2名安全保卫人员;规模在500人至1000人的学校,应当至少配备3名安全保卫人员;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学校,按照不低于新增加规模的2‰增配安全保卫人员。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非寄宿制学校不得要求学生上晚自习。学校应当及时打开校门安排学生入校,不得将学生拒之于校门外。

学校应当保证教学楼、图书馆、宿舍、食堂等人员密集场所出入口畅通和楼梯安全,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伤害事故。

学校应该根据需要在课余时间开放学习及各种功能设施,组织多种课余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低年级学生、幼儿上下学时接送的交接制度,不得将晚离学校的低年级学生、幼儿交与无关人员。

第二十二条 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应当认真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上课时间实行封闭式管理。学校组织学生参加集体劳动、教学实习或者社会实践活动,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身体健康状况,并为学生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十三条 学校应当按照当地必修课程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选配优秀教师,保证课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选聘优秀法律工作者担任学校的兼职法制副校长或者法制辅导员。

第二十四条 学校应当制定教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教职工熟悉安全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掌握安全救护常识,学会指导学生预防事故、自救、逃生、避险的方法和手段。

第二十五条 学校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等规定。建立食堂物资定点采购和索证、登记制度与饭菜留验和记录制度,检查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状况,保障师生饮食卫生安全。

第二十六条 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专职医务(保健)人员或者兼职卫生保健教师,购置必需的急救器材和药品,保障对学生常见病的治疗,并负责学校传染病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学校应当创造条件设立卫生(保健)室、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展生理、心理健康教育。

新生入学应当提交体检证明。幼儿园与小学在入园、入学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健康档案,组织学生定期体检。

第二十七条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大型集体活动,应当采取下列安全措施:

(一)成立临时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三)安排必要的管理人员,明确所负担的安全职责;

(四)制定安全应急预案,配备相应设施。

第二十八条 学校应当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教学计划组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并根据教学要求采取必要的保护和帮助措施。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应当避开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开展大型体育活动以及其他大型学生活动,需要经过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的,应当事先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共同研究并落实安全措施。

第二十九条 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开展紧急疏散演练,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安全救护常识培训和事故预防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游泳等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防范溺水等安全事故。

第三十条 学校应当加强校园管理,不得将校园场地出租给他人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出租校园内场地停放校外机动车辆,不得利用学校用地建设对社会开放的停车场。

学校校园内有教职工生活区的,应当将教职工生活区与教学区隔离开,并开辟不同的进出通道。

第三十一条 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抢险、救火等应当由专业人员或者成年人从事的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与制作烟花爆竹、有毒化学品等具有危险性的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活动。

第三十二条 学校教职工应当符合相应任职资格和条件要求。学校不得聘用因故意犯罪而受到刑事处罚的人,或者有精神病史的人担任教职工。

学校教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工作纪律,不得侮辱、殴打、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的,应当及时告诫、制止,并与学生监护人沟通。

第三十三条 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期间,应当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不得从事危及自身或者他人安全的活动。

第三十四条 监护人发现被监护人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况的,应当及时告知学校。

学校对已知的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况的学生,应当给予适当关注和照顾。生理、心理状况异常不宜在校学习的学生,应当休学,由监护人安排治疗、休养。

第三十五条 学校应当建立安全工作档案,记录日常安全工作、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检查、安全隐患消除等情况。安全档案作为实施安全工作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和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

第四章 学校周边安全管理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教育、公安、司法行政、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文化、卫生、工商行政管理、新闻出版、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地震、气象、城市管理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障师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

第三十七条 住房城乡建设、公安、环境保护等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周边建设工程的执法检查。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在学校围墙或者建筑物边建设工程,在校园周边建设集中使用大型电磁辐射发射设施或者高频设备项目,设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场所或者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学校安全的场所或者设施。

第三十八条 公安机关应当把学校周边地区作为重点治安巡逻区域,在治安情况复杂的学校周边和学校集中的区域设立治安岗亭和报警点,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打击处置扰乱学校秩序和侵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活动。

第三十九条 学校、幼儿园的门前道路没有行人过街设施的,公安、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应当依法施划人行横线,设置提示标志,根据需要设置交通信号灯、减速带、过街天桥等交通安全管理设施。

在地处交通复杂路段的学校上下学时间,公安机关应当根据需要部署警力或者交通协管人员维护道路交通秩序。

第四十条 文化部门应当依法禁止在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娱乐场所,并依法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娱乐场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取缔擅自设立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第四十一条 新闻出版、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应当依法取缔学校周边兜售非法出版物的游商和无证照摊点,查处学校周边制售含有淫秽色情、凶杀暴力等内容的出版物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十二条 卫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校园周边饮食单位的卫生状况进行监督,依法取缔非法经营的小卖部、饮食摊点。

第五章 安全事故处理

第四十三条 发生地震、洪水、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和重大治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教育行政等部门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转移、疏散学生,或者采取其他必要防护措施,保障学校安全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第四十四条 校园内发生火灾、食物中毒、重大治安等突发安全事故以及自然灾害时,学校应当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组织教职工参与抢险、救助和防护,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

第四十五条 发生学生伤亡事故时,学校应当按照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等,及时实施救助,并进行妥善处理。

第四十六条 发生教职工和学生伤亡等安全事故的,学校应当在1小时内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逐级上报。有关部门应当指导事发地人民政府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防止新闻媒体渲染炒作。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山东省高等学校安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我省高等学校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学校安全事故,保障学校及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务院《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以下统称学校)的安全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学校安全是指高等学校校园和周边环境安全以及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安全。

驻校内其他单位的安全管理,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依法管理、综合治理的方针。

第五条 学校安全管理经费列入学校经费预算,并予以保障。

第二章 安全管理机构与安全管理人员

第六条 公安机关应当根据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在高等学校集中、治安形势复杂、治安管理任务较重的区域,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设立治安派出所或者警务室。

第七条 学校应当根据办学规模、学生数量和工作需要,设立保卫机构,统一负责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措施的落实,并接受公安机关的指导和监督,配备必要的器材和装备。其主要任务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安全保卫和安全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

(二)开展安全教育,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三)维护学校内部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

(四)负责学校内部各种临时工作人员和机构的治安管理;

(五)对校内有轻微违法行为的人员进行教育;

(六)协助公安机关侦查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事故;

(七)参加当地公安机关统一组织的治安联防活动;

(八)办理当地人民政府及其公安机关交办的其他安全保卫事项。

第八条 学校应当按照校园常住人口(教职工、学生、离退休人员等)的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六的比例配备专职保卫人员。校园规模较小、区域分散、治安情况复杂的,可以适当增加。

学校保卫人员应当接受有关法律知识和治安保卫业务、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考核,应当依法、文明履行职责,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学校不得聘用有违法犯罪记录的人员从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

第三章 安全管理职责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履行对辖区内学校安全管理的领导、协调、监督、检查职责,维护学校及周边秩序,保障学校安全。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履行学校安全管理职责,综合整治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共同维护学校及周边安全。

第十一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履行下列安全管理职责:

(一)依法指导、督促学校建立健全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二)制定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考核目标,加强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考评;

(三)指导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活动和制定校园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四)建立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指导学校妥善处理安全事件与事故;

(五)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六)协助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对学校安全事故的救援和调查处理。

第十二条 公安机关应当履行下列安全管理职责:

(一)将学校及周边地区作为治安巡逻重点区域,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处置和打击扰乱学校秩序和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在学校门前及周边道路上设置完备的警告、限速、让行等交通标志,完善各类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加强对学校及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住房城乡建设、公安、环境保护等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周边建设工程的执法检查。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在学校围墙或者建筑物旁边进行工程建设,在校园周边建设集中使用大型电磁辐射发射设施或者高频设备项目,设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场所或者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学校安全的场所或者设施。

第十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公安、文化、新闻出版、城市管理等部门应当对学校周边经营场所进行管理和监督,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依法取缔学校周边占道经营、无证经营摊点、摊贩。

第十五条 文化、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取缔学校周边擅自设立的娱乐场所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规范学校内部上网场所的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 新闻出版、工商行政管理、公安等部门应当依法取缔学校及周边兜售非法出版物的游商,查处学校周边制售含有淫秽色情、凶杀暴力等内容的出版物的单位和个人。

第十七条 卫生、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应当对学校的教育设施、生活设施以及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状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和督促有关医疗单位和专业防治机构做好学生传染病、常见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八条 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应当加强对影响学校及周边的噪声污染、环境污染和饮食环境的管理和监督。

第十九条 气象部门应当指导学校对校舍及附属设施采取防雷击等避险措施;地震部门应当指导学校落实地震灾害预防措施。

第四章 学校内部安全管理

第二十条 学校内部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一)制定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目标,建立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对师生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提高师生员工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及时排查并消除安全隐患,制定学校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师生员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演练;

(四)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建立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

(五)配合当地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对学校安全事故进行救援和调查处理,妥善处理师生意外伤害事故。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一)安全教育制度;

(二)门卫、值班、巡逻制度;

(三)现金、票证、物资、产品、重要设备和仪器、文物等安全管理制度;

(四)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五)易燃易爆物品、放射性物质、剧毒物品、危险化学品的使用、保管等安全管理制度;

(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七)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八)大型活动申批制度;

(九)机密文件、图纸、资料的安全管理和保密制度;

(十)公共场所和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制度;

(十一)安全管理工作的检查、监督制度和考核、评比、奖惩制度;

(十二)需要建立的其他安全管理制度。

第二十二条 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应当包括人身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疾病预防、心理健康、避灾避险、防赌、防毒、防艾滋病、防传销等内容。

学校应当在每年开学初、放假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进行安全教育,并组织开展有关应急演练。

学校应当积极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第二十三条 学校应当加强对教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教职工熟悉安全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掌握安全救护常识。

第二十四条 学校应当严格门卫管理,建立外来人员和车辆出入学校登记查验制度。禁止将非教学用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品和管制器具等危险物品带入校园。

第二十五条 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学生宿舍应当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宿舍设施应当符合安全要求。禁止私接电线及使用明火和劣质、大功率电器;禁止带入和存放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管制刀具等危险物;禁止留宿异性;禁止饲养动物。

第二十六条 学校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等规定。建立食堂物资定点采购和索证、登记制度与饭菜留验和记录制度,检查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状况,保障师生饮食卫生安全。

学校食堂要有专人负责师生就餐期间的安全。

第二十七条 学校应当加强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按照交通规则在校园内设置交通标志和交通安全设施。除紧急救助车辆外,未经允许,任何机动车辆不得进入学校教学区、运动区和学生生活区。经允许进入的车辆,应当按照规定的线路和限定的速度行驶,并在规定地点停放。

第二十八条 学校应当加强对校内重点部位和危险品的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人,做好安全记录。危险品管理、使用人员,应当经过培训后上岗。

第二十九条 学校应当保证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食堂等人员密集场所出入口畅通和楼梯安全,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伤害事故。

第三十条 学校应当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避免有害网络信息造成不良影响。

第三十一条 学校举办大型活动,应当根据活动的规模和性质,分别向有关部门申报,制定并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第三十二条 学校应当对身体和心理有异常状况的学生做好安全信息记录,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及时告知学生家人;不宜在校学习的,应当劝其休学或者退学。

第三十三条 学校不得将场地出租给他人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十四条 学校应当经常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各种安全管理制度、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安全隐患及整改情况;

(二)安全设施、器材是否完好有效,安全疏散通道、出口是否畅通;

(三)值班室、消防控制室设施运行、记录情况;

(四)体育教学设施、试验设施、学校建筑、运动场地、供水用电设备、食品卫生、重大危险源等安全情况;

(五)安全责任人、主管人、安全员的工作情况;(六)其他需要检查的内容。

第三十五条 学校应当建立安全工作档案,记录日常安全工作、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检查、安全隐患消除等情况。安全档案作为实施安全工作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和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事故报告与处理

第三十六条 发生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和重大治安、突发公共事件后,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学校应当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及时组织抢险、救助和防护,保障学校安全和师生员工人身、财产安全。

第三十七条 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和安全责任事故,应当在1小时内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属于重大事故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逐级上报。

第三十八条 重大安全事故善后工作结束后,学校应当就事故发生的原因、处理程序、处理结果、责任认定、整改情况等以书面形式上报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同时还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十九条 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后,需要对外发布信息的,由学校负责统一发布。新闻媒体对事故的报道应当客观准确,禁止渲染炒作。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学校应当依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方案并组织设施。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20100101(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20100101(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