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创设自然环境,让幼儿自然成长[五篇]

时间:2019-05-14 11:1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题报告:创设自然环境,让幼儿自然成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题报告:创设自然环境,让幼儿自然成长》。

第一篇:结题报告:创设自然环境,让幼儿自然成长

创设自然环境,让幼儿自然成长

---河口中心幼儿园园本课题“让孩子参与自然角的创设与管理”结题报告

一、前言:选题论证,研究概况。

生机盎然、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是上天对人类的馈赠,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家园,也是人类成长的环境、发展的基础;孩子是上天送给人类的最好礼物,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将来能够担当重任的栋梁,就是摆在我们教育人面前的一道紧迫的课题。再加上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幼儿离“自然”和“田园”渐行渐远,即使身在农村,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正在大幅减少,还有谈虎色变的安全隐患,让孩子再像过去那样到野外疯狂一把几乎不可能,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法子?有,幼儿无法大规模走进自然,亲近自然,那就把自然搬进幼儿园,让幼儿近距离的观察、体验自然,由此我们有了“让孩子参与自然角的创设与管理”的园本课题,幼儿园设立了自然角,小场景,大自然;小环境,大舞台;小角落,大文章,选题独具慧眼,科学恰当,可谓正当其时。自2013年9月开题以来,历时3年6个学期,历经选题论证、立项开题、规划部署、理论学习、全面发动、阶段反思、整改提高、总结提升等环节,遵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和杜威的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和幼儿身心成长规律,按照《刚要》和《规程》的要求,我园高度重视,制定详细课题研究方案,全员参与,循序渐进,注重阶段性反思总结,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让幼儿在自然中成长,让幼儿自然成长,以此课题为抓手和契机,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幼儿园管理育人水平,收获巨大,成效显著,现提出结题申请,请求验收结题。我们的具体做法和收获如下。

二、措施和做法:倾力打造,全员参与,求真务实。1,高度重视,健全机构。

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副园长为副组长,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全员参与、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园长负责为课题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业务园长负责课题活动的技术指导和过程督促,推动课题活动的具体实施;骨干教师负责认领大课题下的子课题并开展研究;所有教师都参与课题,负责实施并收集数据,撰写论文案例。课题组统一布局,课题组成员对每个研究计划或实施规划进行讨论,形成共识;在研究过程中,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讨论本阶段工作的体会;对活动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部署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由于选题科学,规划合理,指导有力,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活动有序推进并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2,严格制度,有序运转。为确保课题研究取得预期的效果,课题组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学习、交流制度、考核制度、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等。并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保证每两月一到两次的小范围的课题活动;各教研组在期初时交流子课题计划;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及时记载各类“课题研究记录表”,每月开展的园本教研课做好听课评课记载等,期末时交流课题研究小结、论文。幼儿园定期开展课题研讨碰头会、进展通报会、业绩晾晒会,保障课题研究正常运转、有序进行,防止大起大落、忽冷忽热、虎头蛇尾。

3,周密安排,活动涵载。

3—6岁的学前儿童是人生的启蒙期,还处在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鉴于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园的课题研究不会是一本正经的说教,更不是静心聆听的报告,只能是以活动为载体,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以现场观察和亲身实践体验为主要手段,分类指导,循序渐进,一以贯之,方能收到效果。教师的理论学习、网络研讨、听课评课;幼儿的活动安排,观察计划,思考话题,都需要精心设计,力争让每一次活动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从研究初期到结题,我们一共开展了16次大型园本教研观摩课,听课评课笔记一百七十多篇,听课评课记录二十多篇,幼儿观察记录八十多篇,基本上做到: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初期以理论、业务学习为主,研读书籍、网络资料等;中期以研讨活动为主,通过展示公开课,进行评议、讨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总结经验;后期以交流各自心得和撰写论文为主,互相学习,互出点子,使课题组成员把实践经验提升到理性理论的高度。

4,方法多样,问题驱动。

克服审美疲劳,以问题为驱动和研究重点,不断变换方法。教师的研究多种形式相结合,前期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对目前幼儿种植活动研究领域的现状进行分析;中后期即主要采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同时渗透一些调查法、个案法以及在某些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等方法。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时,不断变化方式方法,远距离观察,近距离触摸,亲手劳作,观察课、种植课、收获课,引导幼儿关注动植物的特性和生长变化,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同时始终注意问题启发和情感熏陶,在观察中发问,在发问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在多种多样的活动和游戏中增加幼儿经验,培养幼儿的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

三、收获和感悟:自然场景,自然成长,师生共同成长。

1,启迪了幼儿思维,丰富了幼儿情感,促进了幼儿身心发展。

要说此课题的收获,受益最大的无疑是孩子们。没有开展课题研究前,孩子们成天闷在教室里玩耍嬉闹,虽有玩具,但哪有自然亲切;虽有歌舞,哪有自然多彩,孩子们最爱的就是到自然角看一看、嗅一嗅、摸一摸、种植、收获、玩耍,乐在其中,乐此不疲。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爱自然是孩子的本心,好奇心是孩子学习与发展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拥抱大自然,快乐每一天”,有的老师引导学生在自然角种植小麦、蚕豆、油菜籽等,孩子们兴奋地带来了种子,家长也来现场指导和参与种植活动,孩子们忙开了,松土的送土,挖洞的挖洞,还有的孩子把泥土里的小石子拣出来,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把蚕豆种子放入一个个小坑里,然后用泥土把小坑填满,而在种小麦和油菜籽时孩子们用小手把这些种子撒在泥土里,最后孩子们为种子宝宝浇上水,那满含稚气却又专注的神情,那一本正经却带点笨拙的动作,非常可爱,俨然是一个个种植能手,这种体验比老师空洞的讲授多少遍都管用,那是内生成的,是有切身感受的。还有的老师引导学生饲养小鸡,结果养殖的黑鸡由刚开始的4只到最后只剩一只,其余3只都相继死去,有的孩子感到手足无措,有的孩子感到万分焦急,有的孩子感到迷惑不解,有的孩子感到伤心流泪,这些真挚的情感体验既是教育的契机,也是最自然的品德熏陶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孩子们回家后有的缠着家长询问和查资料,有的又带来小鸡,大家七手八脚,为小鸡搭建了一个温暖的家,有的孩子每天上学放学都要到那里看上一眼才放心,在孩子们的精心呵护下,那两只小鸡活得很滋润。大一点的孩子甚至还写了观察日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自然,呵护动植物,这些最基本最自然的情感就这样悄悄在孩子的心底扎了根。这些可爱的孩子,他们身心正在健康成长。幼儿园,成了孩子的乐土乐园;自然角,成了孩子们的梦工厂。自然场景,自然成长,孩子的身体发育、情感价值、意志习惯、语言思考都得到发展提高。

2,更新了理念,激发了工作和科研的热情;锤炼了队伍,提升了科研水平和能力。

刚开始进行课题研究时,老师们有畏难情绪,总觉得课题研究,是高大上的项目,是专家们的事情,大学中学搞搞还可以,幼儿园么,孩子连东南西北都没分清,搞什么精深艰难的课题研究?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随着教师研究的深入,现在观念大变,不再认为课题研究是可有可无,是折腾人的勾当,而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餐。幼儿园都是年轻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大家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越来越高,研究起来有板有眼,能够熟练的操作课题研究的各种工具、手段、方法,工作热情和科研的热情水涨船高,课堂教学、活动游戏、安全卫生、保教保育、习惯养成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比如,雷世敏老师引导幼儿养育蝌蚪,先让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从附近的池塘、小溪中捞来小蝌蚪进行饲养,先观察小蝌蚪形状,启发孩子们猜测蝌蚪长大后的样子,然后观察小蝌蚪怎样慢慢长出后腿前腿。正当小蝌蚪逐渐变为小青蛙时。意外发生了:小蝌蚪接二连三地死去了。孩子们焦急不已,有的甚至哇哇大哭,孩子们纷纷询问老师、家长,并积极上网查询原因.得知是因为蝌蚪长出四条腿后,由过去的用鳃呼吸,变成了用肺和皮肤呼吸,如果还一直待在水里就会憋死。找出原因后,孩子们立即找来石头、玻璃球等东西放进了水里,这才挽救了其余小蝌蚪的生命。但接下来又遇到了难题,小青蛙长大后要吃害虫、保护庄稼,怎样才能让小青蛙回到属于他的世界中去呢?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他们积极出谋划策,最终决定到大自然中放生。最后,小朋友一起郑重地把小青蛙放归大自然。在此活动中,既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又在心中树立起了理性对待每一个生命的意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效果自然好。

观念一换天地宽,一花引来百花开。以前,数学学习非常单调,现在可以渗透在种植活动中,让幼儿借助植物实物数一数、分一分,使枯糙的数字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得以突破,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学习习惯。美术活动则一改以往临慕范画,而采用了实物写生的方法,可以让幼儿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实物,画出了形态各异的作品,发展了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科学活动中不仅有探索操作,更渗透了情感的激发,让幼儿动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又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的传统美德。也许,活动不会十全十美,但是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就这样自然而然,春风化雨,也算理想效果。

以往,老师们害怕把孩子带出教室,因为安全压力太大了。现在,要是半天不出教室,不仅孩子们不乐意,老师也很憋屈;在自然中徜徉何等的惬意,在活动中与孩子互动,何等的舒心轻松。以前,觉得孩子个个都是调皮鬼,现在觉得孩子人人都是可爱宝。

3,顺畅了关系,提高了育人管理水平;增强了信心,树立了新的创建目标。幼儿园工作千头万绪,繁杂琐碎,往往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劳心伤神难见成效,还落得家长的不断抱怨。“自然角”课题研究以来,学校工作局面逐步打开,关系更加顺畅,学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以课题研究为起点和契机,幼儿园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招得手,满盘皆活。教育幼儿、管理幼儿变得轻松,因为孩子们热爱自然角,热爱幼儿园,热爱观察动手等活动和游戏,参与其中,乐此不疲。已识庐山真面目,还愿身在此山中。调皮捣蛋的少了,不良习惯销声匿迹了。管理起来自然就轻松了。尝到了甜头,教师们的干劲更足,热情更高了。很多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家长耳闻目睹,亲身感受,抱怨少了,理解支持多了;牢骚少了,肯定赞扬多了,幼儿园的社会影响也在扩大。

比如,每次种植园管理时间,孩子们都会主动带着水桶、铲子和锄头,松土,播种,浇水,期盼种子的快快长大,„„收获时,孩子们多兴奋!当孩子们自己种植收获的白菜被端上餐桌时,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教师趁热打铁,介绍白菜的营养和均衡饮食的道理,孩子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也就不会挑食偏食了。

收获后的玉米果实制成各种美食,让孩子大饱口福。发动孩子讨论,动手将玉米皮、玉米须、玉米秆收集起来,投放到美工区,做手工材料来布置环境,玉米叶子埋到土里做肥料。又是一堂自让而然的环保课与节约创新意识的自然渗透。

特别是今年9月30日,结合园本教研课题开展了田园主题蔬果亲子时装秀。时装秀演出在小朋友和家长表现下,气氛异常热烈,张张笑脸绽放出祖国花朵的绚丽多彩,稚嫩的童声洋溢着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孩子和家长齐上阵,展示了一套套具有田园风格的时装,有的把辣椒当作项链,有的把萝卜叶编成了裙子,别出心裁的各种蔬果服装造型表演博得了在场孩子、家长们的阵阵掌声和欢笑声。通过此次活动。让孩子更深入的感受秋季田园的变化,体验秋收的喜悦。同时也架设家园共育的桥梁,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密切了园校的联系,体现了合作共建的思想,收获了参与成功的快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幼儿园教育科研捷报频传,喜讯连连,王春花老师的说课与上课分获县一等奖和市三等奖,宋娇娇老师的普通话竞赛获县二等奖,另有近10人次论文获县级奖项,2人次获县优秀班主任,2人次获县书香教师,4人次获县教学标兵称号,幼儿园也获得绿色质量建设先进单位,杨琴园长获得优秀园长表彰。当幼儿园决定创建足球学校、开展足球活动时,大家一致赞成,这就是课题研究带来的观念变化,要知道,很多中小学未必敢做呢,何况幼儿园。站在新的起点,追寻更高目标,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奋勇前行,争创幼教新佳绩,争创幼教新特色。

四、思考和打算:美中虽有不足,来日不可限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多成就,虽然还完美,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小眚不掩大德,黑子不废光辉。有一首诗说得好:“幼儿园,当我把孩子交给你,你能让他把这里当作另一个天地、另一个家吗?因为,爱或不爱,孩子的感受最真实,孩子的回报绝不会虚假”。让幼儿在自然中成长,让幼儿自然成长,教育不是工业的批量制造,而是农业的精心培育,面对那些可爱的孩子,还有心中的理想、肩上的责任、收获的喜悦,我们将继续努力,创造属于我们的特色与辉煌,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无愧于时代和人民,无愧于家长和社会。

现正式提出验收结题申请,望批准。

河口乡中心幼儿园 2016年12月1日

第二篇:幼儿园环境创设结题报告

篇一:幼儿园市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苏北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素质园本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沭阳县湖东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二0一二年五月

《提高苏北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素质园本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沭阳县湖东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运用”等等,这些无疑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近年来,农村的幼儿教师,特别是我们苏北地区的农村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多数没有经过正规院校的专业学习,她们只是经过短暂的职业培训后即走上工作岗位。加上由于受地区经济条件的制约,缺乏必要的岗位再学习和再培训,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阻碍,教育理念得不到提升,表现为教育观念滞后、教育行为有所偏失。迫切需要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培训途径,以尽快地使他们的教学行为得到规范和优化。

3、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幼儿教师的不少集体教学行为无序、自由,偏离了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使教学活动的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甚至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兴趣培养产生不良的影响。如盲从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形式化比较严重;如强制性教学行为,表现为一切“教师说了算”;又如偏失性教学行为,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片面关注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面,教学目标设计陈述模糊、笼统、片面,“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致使教学效益不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提出师幼互动、有效学习,强调师幼的共同互动、共同成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研究主体,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情景提出最贴切的优化建议。我们选择此课题,就是想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不断优化,去促进幼儿积极健康的发展,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幼儿的发展状况是衡量教学行为优化的唯一标准。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这个课题并不是新鲜的课题,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呼吁教师“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而要达到这个理想,就必须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素养;美国学者柯林·博尔曾提出教育的三本护照理论,认为未来的人都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与“证书”;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这都说明了教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知识能力等素养,而在上个世纪以及本世纪,我国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积极推进素养教育时,《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纲要的“实施意见”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文件均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实质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素养。这一切都是从面上对教师的素养提出相关要求。

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亲自主持并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经费充足。(2)学校教科研氛围较浓。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历水平都在大专及大专以上,其中多为本科学历,其中宿迁市教坛新秀1名,沭阳县骨干教师2人,这些成员在“十五”期间大多有自己的个人课题并且成果显著。

4、理论意义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是儿童建构性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必须改善教学行为,转变传统的教育角色。

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无形的纽带,维系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为教师改善课堂面貌、改善教学行为提供了可行的教学行为实施策略:选择主要教学行为即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利用辅助教学行为即展示教师的人格素养和教学机智,关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把握课堂管理行为,解决好学生在活动中的突发事件,以防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课题的界定:“苏北”: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

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教师素质提高:是指指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乃至卓越的专业工作者的过程。

园本研究:园本研究就是以本园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在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1月)

(1)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组织课题查询;学习分析文献资料,初步形成研究思路,确定研究课题。

(2)初步拟定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3)成立课题组。

2、实施阶段(2010年2月——2011年8月)(1)修改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落实课题研究阶段任务及计划。

(3)边实践、边研究,研修结合,研训结合,定时进行阶段研讨,进行中期论证评估,完善研究方案。

(4)及时收集研究过程资料,并做好分析整理工作。

3、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2年06月)篇二:《幼儿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幼儿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镇江市大港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课题组 执笔:贾文芬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新纲要如火如荼的实施,其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课程改革已成为转变学习方式的一场革命,学习已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哈斯特(harste 1993)说:“教育一旦被看作是一种探究式的活动,就会产生一些重大改变。教育的中心将转向学生的学习,而教学的任务则变成如何去支持探究活动的开展。”那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教师,如何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密切关注幼儿的探究兴趣,有机生成各项适合幼儿探究的学习与游戏活动,并且从环境的创设、活动的组织、活动的指导、活动的评价等策略入手,不断促进幼儿探究性活动的开展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幼儿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策略研究》这一符合时代特征的课题,这是因为:

1、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终身学习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要让幼儿学会学习,就必须让幼儿做学习的主人。从幼儿开始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探究性学习倡导让幼儿走入生活,亲自操作、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自由表达与表现。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幼儿的学这一现象还相当严重。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当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也是新《纲要》实施的关键,更是我们幼儿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促进幼儿发展的需要

探究是幼儿学习的天性,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探究性学习活动关注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的解决,更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幼儿学习的创造性、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使幼儿的天性得以发展、生长,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使幼儿的多元智能得到全面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主动的探索者,让他们从小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和知识。

3、促进幼儿园发展的需要

我们提出了《幼儿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这一符合时代要求的课题,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树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真正让孩子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让我们的教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学,从而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积极调整优化教育活动策略,构建以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要方式的特色课程,进一步丰富、提升办园内涵,实现幼儿园个性化发展筑就一个新的历史平台。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的活动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学习活动必须成为儿童主动探索、自我思考、观察比较、提问讨论的过程,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他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2、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的研究表明,教育是以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为价值,把孩子培养成能在激烈变革的环境中自由地确立自己的位置,能同他人合作共事,善于终身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人。教师应努力为孩子创设心理宽松、民主的环境,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创新的机会和舞台,及时给他们的学习提供帮助,进而形成有利于孩子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的宽松的新的教育体系。

3、协作教学理论:个体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局限于动态的个体探索,而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运用恰当的组织策略,个体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孩子的内在的知识结构转化,同时让孩子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提高孩子学习质量。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教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的过程”、“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重视幼儿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各种探究活动中运用科学的策略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有利的支持,使幼儿学会学习。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1、探索适合幼儿园幼儿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环境创设、材料投放、组织指导、教师评价等活动策略,建构以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要方式的园本课程体系。

2、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3、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之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真正成为幼儿探究性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4、探究出各项活动中适合幼儿主体性发挥、促进儿童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发展的活动策略,切实增强教师的教学机智,提高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1、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研究

2、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研究

3、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组织指导的策略研究

4、幼儿探究性学习教师评价的策略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我们将主要运用文献法研究来搜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教学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问卷、访谈、测评等方法调查幼儿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现状、教师教学行为策略的现状。

3、行动研究法:我们将运用行动研究法要求教师参与研究,参与实践,边探索边实践,边修议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对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针对研究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题服务。

5、案例研究: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课题,根据幼儿情况及自身个性,积极贯彻课题研究思想,开展课题研究展示活动,并在课题组内展开讨论、分析,把自己的实践按一定的格式编写成案例,为课题的研究与推广提供详实有力的第一手材料。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关于环境创设的策略:

1、创设一个平等、宽松、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让幼儿乐于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中,幼儿是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是相互作用的。作为教师一定要为幼儿创设宽松、平等、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让幼儿自觉投入到这种环境中。为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笑,一起学习。在各种活动中,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并进行活动。

孩子是通过动作与具体事物和感性形象接触,来感受信息,获得经验的。所以,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尽量把学习内容物化为可以呈现的经验,尽量让学习材料传递更多的信息。这样教师在提供材料时,首先详细研究材料本身的涵盖量,充分了解材料对孩子的学习价值,让孩子在探索中,就能有效地发现对自己有价值的收获,从而使孩子在活动中得以自由的发展。

如:在探索活动“车轮滚滚”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了图片、照片、各种车辆的模型、制作车辆的废旧材料等,在孩子们看看、说说、做做、玩玩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一步了解车子的名称、外形特征、用途等。我们在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车子方面遇到了困难,因为孩子毕竟还小,动手能力不是很强,看到一大堆操作材料,就失去了方向。我们就发动家长,让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车子。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不同的车子,有卡车、小汽车、公共汽车等,孩子们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当他们再次利用幼儿园提供的材料制作时,兴趣较高,因为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也就能较顺利地做出车子的样子了。在户外散步时,还让幼儿用带来的汽车玩具进行比赛,说说什么车开起来快,为什么等。他们在活动中大胆的交流,热烈的讨论,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探索的热情也更高了。活动时,孩子们表现得异常的投入、主动,他们在讨论中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主动投入、无拘无束。

2、创设新奇、生动、适宜的物质环境,让幼儿主动探究。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幼儿强大的好奇心以及无所不及的兴趣是幼儿智慧的火花,也是促使他们学习的原动力。他们总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而他们学习的内容又来源于他们自身的兴趣、生活和环境。为此,在环境创设上我们也以幼儿的兴趣为着眼点,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然后围绕探究活动创设幼儿感兴趣的物质环境,有了对环境的兴趣,孩子们就会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融入其中。例如:在进行学习活动《可爱的小脚丫》时,我带孩子们来到幼儿园的操场、游泳池、草地、沙池等地方,让幼儿光着小脚丫在地面上走,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小脚丫自由地感知、探索、体验,以此来认识小脚丫的不同用途„„他们不仅感知到了走在各种场地的不同感觉,也在愉快的体验中发现了小脚丫的这一触觉本领。在活动中,孩子们充分地放松自己,快乐的体验。活动中自由探索、自由交流、自主学习,建构了新知识,获得了新经验。在环境创设上,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应遵循的原则:(1)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原则

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研究以来,我们逐步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就要教师引导幼儿带着热情、积极地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让他们去自由探索、了解环境,幼儿才会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新的知识,才能突显环境的隐性价值。我们将环境创设和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在环境创设中,我们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表现机会。为了更好地调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热情,教师广泛征求和认真听取幼儿关于环境创设的意见和想法,与他们共同研究和制订环境创设计划,探究中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我们尽可能地做到幼儿能想的让他们去想,能做的让他们去做,使他们真正投入到环境创设与利用中来。(2)促进幼儿自我表现的原则

幼儿探究性学习强调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探究性学习热情的激发、探究兴趣的长久保持以及探究成果的巩同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在幼儿园环境创设和利用上,我们充分关注幼儿的个体需求,为幼儿搭建适合其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幼儿展示、表现自我的空间和舞台。例如,在同一个班级中,有的幼儿喜欢研究小动物,有的对交通工具着迷,还有的则对色彩艳丽的服装感兴趣。他们的不同兴趣点使他们的探究行动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果我们不对这些有着不同探究需要的幼儿给予个别关注、鼓励和支持,势必会影响他们探究性学习的情绪。因此,在实施幼儿探究性学习中,我园各班根据班级幼儿个体差异为幼儿灵活设置符合不同发展需要的活动区,有针对性地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创设多样化、动态化的环境,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3)促进幼儿深层思考和探索的原则

幼儿对事物的思考和探究是由问题引发的,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在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它需要通过环境的支持和帮助寻求到正确的答案。为此我们通过创设富于变化的环境来有效地诱发幼儿的探究行为。例如:幼儿在探究“水的秘密”过程中,教师灵活地设置一处“我的新发现”这样的主题墙,引导幼儿随时将自己发现的秘密记录下来并贴在主题墙上面,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不断丰富和完善主题墙上记录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和引导幼儿对主题墙上的内容进行经常性的观察和讨论,不断提出新问题,获得新发现、收获新成果,幼儿在环境的引领下,探究兴趣不断提高,探究内容不断丰富,探究过程不断升华,探究质量不断提高,为生成新的探究兴趣点做好铺垫。

关于材料投放的策略:

材料在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适宜的材料正是启迪幼儿智慧打开科学探究兴趣大门的钥匙。教师能否为幼儿提供适宜结构的材料,是幼儿操作这些材料以发现事物间的关系,获得相关经验,初步建立相应概念之所在,更是幼儿能否完成实验、获得发现的关键。根据这段时间的实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保证幼儿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1、注重材料投放的多样性,为幼儿提供幼儿多通道的感知机会。

探究活动是幼儿与环境发生作用的一种形式,对幼儿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形成对科学的情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能引起他们探索需求,并与现实活动目标相适应的材料,才能使幼儿的探究活动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直观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幼儿兴致盎然地一步一步进入科学殿堂。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不仅应适合于幼儿观察,更有利于幼儿多感官感知,特别是有利于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实例1:

在进行制作活动“小陀螺”时,首先让幼儿想一想,做“小陀螺”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做得和别人不一样?并发动幼儿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制作的材料,把自己认为可以做“小陀螺”的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收集起来,孩子们纷纷从家里找来了大块的泡沫、硬板纸、水果冻盒、饼干盒、蛋糕盒、瓶盖子、大纽扣、一次性盒子等等,材料之多,令人难以想象。教师再提供一些诸如牙签、肖邦、泡沫纸、即时帖、双面胶等辅助性材料。

面对这么多的动手操作材料,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他们的创造欲望是无穷的,创造出了各式各样令人耳目一新的“小陀螺”,真正发挥了材料的优势。篇三:子课题《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实践与探索》研究报告

子课题《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实践与探索》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其中环境在幼儿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不具备成人对环境具有的那种选择、适应、改造的能力,这决定了幼儿对环境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和依赖性。对现代儿童教育来说,如何利用环境来刺激教育儿童,来激发儿童的活动动机,促进儿童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幼儿教育家所重视的教育研究问题。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环境,创设一个科学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规程>>的贯彻落实,幼教改革不断深入,区域活动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幼儿教师的重视,因为它以“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活动形式易被幼儿接受,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自由地、不受羁绊地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其创造潜能极易被激发出来。相应地,区角中的材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媒介,幼儿主要通过与材料的交互作用而得到到发展。但是目前,在区角材料的投放上研究不够深入,还存在不少问题,区角材料更换的时间少合理,有的甚至一成不变,不能让幼儿感到新鲜、有趣; 投放的材料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材料投放流于形式,固定的多,变化的少,教师动手动脑的多,幼儿动手动脑的少,相对忽视活动区的教育功能;对部分材料的教育价值挖掘不够。

介于以上原因,我园就主题性区域材料的投放作了深入研究,努力探索能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相应的区域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情感、能力及培养目标等因素精心设计、准备或制作充足的游戏材料,我们充分挖掘身边资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大胆尝试,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探讨在材料投放上注意些什么、在不同年龄阶段投放怎样的材料、以怎样的方式投放等,力争最大效度地发挥区角材料的教育功能,引导幼儿大胆地说、大胆地想、大胆地试,尽情地进行创造活动,从而培养幼儿对创造活动的兴趣,促使幼儿的创新潜能在与材料的交互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课题的界定

1、环境创设: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指以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目标的,在幼儿、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下,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影响、美化和积极利用,使之更加适合幼儿成长的一个动态发展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包括活动室物质条件与设施,精神环境指教师和幼儿之间所构成的教育氛围及人际关系。

2、材料投放:提供能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促进幼儿发展、满足于幼儿需求的材料。

3、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创设相对应的环境,并提供相应的材料。

4、本课题《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旨在探讨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创设主题墙,根据主题打造与主题相吻合的区域环境。并探讨如何创设主题背景下丰富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环境。研究如何提供丰富的有层次的操作材料,进一步细化各年龄段区域创设的种类,从而让幼儿更好地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发展相关的能力;

三、理论依据

1、瑞吉欧的教育理论: 认为活动没有时间限制,强调探索的连续性和师生情感的相互依恋。主题性区域活动跟随儿童的兴趣反复探索并不断向新的问题挑战,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以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并进行表现。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幼儿与环境情境、教师、其他幼儿之间发生着多种的互动,而积极的互动又促进了幼儿的发展。主题性区域活动中是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的一种师生互动过程,这种师生关系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使每个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地成长。

2、皮亚杰的理论:

皮亚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 还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我们都知道,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直接生理成熟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学习的结果,而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使认知结构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同时他还要求“环境的创设应该着眼于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发展和提高幼儿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3、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认为幼儿需要自主学习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因此,他要求尊重幼儿的自由,让幼儿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自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创设主题性区域活动,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于幼儿自主性得到了体现。通过创设丰富的环境与材料,孩子能够自由、自主地开展学习,这正是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个体差异性。

4、洛扎洛夫 “教师创设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进步和提高是起着任何集体教育活动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5、新《纲要》理念: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主题性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以游戏为载体,蕴含教育价值,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6、陈鹤琴的教育理论 陈鹤琴认为“我们不得不为小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陈鹤琴非常强调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与重要性。他说:“小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变坏,这是环境的关系。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他认为:儿童具有三种能力,一是接受外界的刺激;二是这种刺激在脑筋中或者可以保留着;三是他受到那种刺激,到相当时期,会发生相当的反应,这三种基本的能力,是他一生做人的基础。即环境中好的刺激会在儿童的头脑中保留着,相反,坏的刺激也会促使儿童在某一时期做出与此有关的动作。

四、研究的目标

1、研究如何根据主题中的教学目标设计区域活动的环境、主题墙及各区域的材料提供。

2、通过主题性区域的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增强创设教育环境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通过丰富的区域环境创设、提供材料、组织活动、有效指导,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为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与条件。

4、通过主题活动下的环境创设,启迪幼儿心灵,增长智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参与创设环境的活动中体验到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五、研究的内容

1、探讨如何创设主题背景下丰富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环境。

2、探讨如何根据主题创设适宜的主题墙。

3、探讨如何根据主题性区域游戏设置区域背景。

4、探讨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如何提供丰富的有层次的可操作的材料,进一步细化各年龄段区域创设的种类,细化材料的多样性操作,从而让幼儿更好地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发展相关的能力;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现状,为该课题提供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法:在理论的指导下,创设自然、真实的活动情境,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对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诊断、提出问题、加以讨论、拟订计划、付诸行动、评价总结,在此基础上再次展开诊断、反馈等一系列步骤,形成一个循环的体系,使课题研究不断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从而解决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个案分析法:跟踪观察个别幼儿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分析根据主题所设的区域在其个体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观察法:在实施过程中,点滴记录不同模式下幼儿的活动状态及教师指导情况,并及时指正老师指导的误区,提高幼儿活动的效率。

5、经验总结法:及时地总结经验,不断调整与完善研究方案,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七、研究步骤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06、8——2007、11(1)在选择课题前,我们着重调查分析了我园主题活动的开展、区域活动的内容与环境以及幼儿活动的现状,成立了课题组。(2)我们课题组成员在一起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现状,为该课题提供理论支撑。共同制定与调整了研究计划,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2、课题实施研究阶段:2007、12——2010、8(1)在专家指导下,我们进一步修改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确立了研究目标与内容,制定了系统的研究计划。

(2)接下来我们按计划分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同时开展研究,组员认真实施研究方案。我们初步决定先在三个实验班,进行试点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渐向其他班级推广。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边实施。各班根据主题及时创设与主题相适应的区域活动,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相应的材料,指导幼儿进行游戏。

(3)在课题研究的中期,我们将所研究的成果及反思及时进行中期论证、评估,进一步梳理总结,形成了中期研究成果总结。

(4)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注重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每学期都进行分类装订,以便于后来的整理汇编。

3、总结阶段:2010、9——2010、12(1)收集整理过程性资料,分类装订。(2)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总结提炼。(3)邀请专家来园进行结题工作指导。

八、研究过程

一、创设主题性区域环境。

1、主题性环境:

由课题组收集整理出省内外、国内外等相关的主题环境创设的图片资料、录象,放在网上,引导教师探讨主题的预成和生成、怎样创设主题墙、主题区域环境,如主题墙中怎样解决主题进程、幼儿与环境互动、布局的美感问题?建筑中如何体现幼儿的参与、益智区如何体现幼儿的理解等?借鉴所提供的图片、录象资料,指导教师创设与班级主题相一致的主题环境和主题区域。

例如:在主题《伞花朵朵开》开展前,将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小伞,悬挂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在装扮教室的同时,让孩子对伞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与了解,为引入主题《伞花朵朵开》做准备。

孩子们认识了伞的特点与功能,了解了伞的多种功能。伞装扮的教室像一个伞屋,让孩子感受不同的空间,体验在伞屋中活动的乐趣。也形成了对伞的联想带来的丰富经验。有了这样的感性经验,为接下来开展的尝试运用伞及其他材料制作、装饰伞屋做经验的准备。活动开展后又将幼儿彩绘的透明伞补充到环境中,伞屋变得更加漂亮起来。

不同的伞有不同的装饰特点,即使同一种伞也有不同的装饰图案,孩子初步感受了伞的多样性及不同图案的美,进行观察与比较,并根据颜色及花色进行分类,或尝试探寻不同的方法,进行伞的分类。同时,为孩子们用美术材料装饰、创作彩绘伞提供欣赏与学习的素材。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同伴间的合作游戏,尝试与同伴合作进行伞的形体造型等。

2、多元互动的主题墙

每一个主题墙的创设,不仅撕课程内容的体现、教学活动的反映,更是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主题墙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它也会随幼

第三篇: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结题报告

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结题报告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突起的时代,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良好的行为表现也成为测量和评价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现在不少家长把幼儿教育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看作是幼儿教育的硬任务,而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行为技能的训练作为软任务,在幼儿发展中存在着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和谐性、不同步性。有的幼儿还尚未形成用餐、入厕、倾听、玩玩具以及交往、游戏、娱乐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求知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也不尽人意。如果任由这一情况发展下去,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幼儿的畸形发展将不可避免,对今后的一生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我园地处一个小县城,大多数家长幼教观念淡薄,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太重视,更有大多数家长都是外地务工及当地个体或私企,她们为了生计,有打工的,有做小生意的等等,这种家庭的子女占全园的90%左右,大多数家长文化素养不高,整天忙于生计,对幼儿的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幼儿行为习惯较差,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我们幼儿园老师通过分析后,觉得很有必要就如何进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幼儿园日常规范制度建设,强化和规范校园常规管理,发挥管理规范的强制作用,道理情操的陶冶作用,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幼儿主体的“倚同作用”,创设一个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科学严谨、和谐生动的教育环境,通过实践、历练、积累,促进幼儿具有良好的行为举止,养成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行为习惯。探索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幼儿园配合,共同做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根据确定的研究目标和指导思想,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1.当前幼儿学习状况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主要调查分析我园幼儿学习情况和学习方式,以及在校的学习情况。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幼儿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行为,发现幼儿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以加强行为习惯培养的针对性。调查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当地个体子女的现有习惯,明确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2、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目标的研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行为习惯培养目标。幼儿期间应养成的习惯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3、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这是重点也是难点,要通过理论研究和时间探索,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1)、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的能力,塑造幼儿人格的阵地。深化教学改革,传授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活动。

(2)、通过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陶冶情操。

(3)、加强家园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

(4)、加强个体指导,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矫正不良习惯。

(5)、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师表群体的形象。用教师的力量和群体感染力、约束力,影响鞭策幼儿,成为幼儿的楷模,受到训练和熏陶实效。

本课题将采取的研究方法有:

1、调查法;通过编写问卷对幼儿、教师、家长的相关情况及研究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取得真实性资料。

2、观察法:通过观察,发现幼儿不良习惯并给予及时纠正辅导。

3、个案分析法:对特殊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个性的、共性的特征。建立个人行为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4、行动研究法:研究者与实践者一道深入教育实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急需解决的典型性教学实际问题,然后研究者通过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提供理论指导,帮助实践者有计划地系统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活动,从而不断改进教育实践。教育行动研究蕴涵着两个基本的理论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实践者成为研究者。

5、总结法:实验教师从行动研究中进行总结,课题组形成研究报告。

对于课题研究的成果,做以下分析:

一、总结出提高幼儿的整理能力,培养幼儿整理习惯的有效策略。

(一)晓之以理,知道整理习惯的重要性

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知道“让孩子整理”的重要性。父母自己首先要认识到,健全的性格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支撑点。有的家长不相信孩子,对于鸡毛蒜皮的小事,都顾虑多端,毫不放心,一切成人包大揽,创设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环境。久而久之,孩子心灵处于压抑状态,其心态倾向于瞻前顾后,胆小怕事,被动接受,消极服从,生活中没有自我,很难去独立思考,最终养成依赖性,缺乏自信心。改变孩子的观念,让孩子知道“我要整理”的重要性。一岁以后的矮子就就爱是萌发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要自己干一些事情,只是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去做,天长地久,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主动性,就连自己的事情也不愿意去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开展了《别说我小》《我有一双勤劳的手》《我长大了》等活动,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请自己会做是多么好的一件事,自己的是不会做有什么影响等。

(二)情感激发,享受整理的过程

利用游戏,调动积极性。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在活动中,我们采用了操作游戏、情感游戏、角色游戏、竞赛性游戏,来激发整理的积极性。

(三)共建规划,凸显自主性

新《纲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列在前位,处处渗透“尊重意愿,满足需要”凸现“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所以我们提倡让幼儿自己建立规则,寓教育与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起商讨:进餐时,公用的餐盘应该怎样摆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拿到且不影响小朋友饭碗菜盘的摆放。起床时,让孩子有顺序的小便、洗手、喝水。离园打扫卫生时,桌椅又应该怎么样摆放。活动区里面的东西要怎么摆放。这些问题由我们和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合理的规则,让幼儿自己制定规则,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也能够自觉遵守,孩子积极参与规则的建立,不断强化,更有利于好习惯的养成。

(四)肯定支持,提高主动性

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平时,我们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之处,日常生活中的随口一句“呦,你叠的衣服真好。”一会儿整整齐齐的一叠衣服就放在柜子里面了;一句“你的桌面真干净。”饭后,就会有好多孩子把桌面整理好,另外,我们还采取不同的激励形式,来调动孩子整理的积极性。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多提醒孩子再记得事情自己做,要使用文明用语。

(五)家园合作,促使习惯成自然

《纲要》中写道:幼儿期是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别在习惯形成的初始阶段需要不断的加强巩固,使其形式定势。在幼儿园形成的好习惯,往往回到家有完全改变了。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孩子习惯的养成还必须和家长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习惯的培养不但提高了幼儿本身的能力,而且还促进幼儿其他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孩子的自主性,习惯的养成能培养幼儿细心、耐心和责任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充分贯彻落实了新《纲要》中提出的培养幼儿重视环境整洁和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甚有帮助。它不仅要求我们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还要求幼儿之间互相合作,帮助幼儿较好的掌握各种生活技能,逐步是幼儿懂得爱清洁、讲卫生、有秩序感等,最终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责任感的自我管理者。

2、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们的教学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表现在能发现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能创造

性地去解决一些教学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设计和分析反思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了。

在以后的行为习惯培养中,我们会和家长不断的交流、沟通,甚至多开展一些亲子活动。使家园合作也能进一步加深。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大家都投入了很多的心血,也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受益匪浅。望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能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延续下去。使孩子们健康、快乐、有序的成长。

韩琳 2012年6月

第四篇:儿歌,幼儿绘画,结题报告

篇一:儿童绘画(带儿歌版)篇二:如何利用儿歌让幼儿学会画画 如何利用儿歌让幼儿学会画画

儿歌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是以幼儿为主要接受对象的,也是幼儿接触较多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儿歌主题简单单纯,内容浅显简练,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读记忆和表达情感,儿歌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力,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地熏陶,深受幼儿的喜爱。绘画活动又是一种有形、有色、有情节的艺术活动,幼儿十分喜爱的,孩子们总是能从自己的画笔下找到无穷无尽的乐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实际的教学中我经常可以看到幼儿在作画时爱念念有词,爱想象的一种情境。针对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采用儿歌,绘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语言与美术的情意互通,帮助幼儿更好的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绘画技能,培养幼儿想象力,进而创造性的表现美的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于艺术教育的要求明确指出:“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要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调动兴趣点,发挥主动性是关键”。幼儿中班为例,他们虽然年龄小,但却喜欢拿着笔在纸上、墙上涂涂画画。但由于幼儿思维比较简单,手腕的灵活性较差,小肌肉发育不够完善,决定了其绘画内容简单。而单一的内容又会影响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发展幼儿的绘画能力。要使幼儿学会表达和创造性地表现,就必须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知识。那么,我们老师又如何根据幼儿的特点以及绘画教学规律为他们“量体裁衣”呢? 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他特有的年龄特点。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有其显著的年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好动但还缺少技巧,特别爱游戏而问题不少,非常喜欢模仿,并且模仿出色,语言学习能力大大提高等。

1、中班幼儿以无意识占优势,有意识在逐步发展,呈现出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化的趋势,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在引导孩子学习时应当选用有动感、色彩明艳、能吸引幼儿目光的教具以及生动有趣的语言和表情,采用儿歌故事和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使孩子集中注意,促进孩子有意识的发展。

2、幼儿的观察是随自身的兴趣产生或结束的。中班幼儿由于见识不多,对事物的理解有限,因此观察过程十分依赖成人,结论也脱离不了成人的帮助。以观察图片为例,他们感兴趣的是图片里的鲜艳的色彩和图案,如果让他们说出图片的内容就不一定说得准。老师若能引导他全面地观察,那孩子的收获与独自观察所得就大不一样了。发展中班幼儿的观察力,需要老师多角度的指引,多问一些问题,促使孩子深入观察。

3、中班幼儿记忆特点是无意中进行的记忆较多,也能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记忆。如在游戏时无意中看到切洋葱,让洋葱熏出了眼泪,以后便不敢碰它了。中班幼儿记忆另个一特点:是能学易忘。如要他们学一首儿歌,他们反复朗诵几遍就记下了,但如果长时间不复习,会忘得一干二净。中班幼儿的记忆力,关键的一环是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记忆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4、想象是孩子的一种创造性表现。中班幼儿的想象,常常是在游戏、绘画、观察活动中有所发现而产生的突发奇想。如捧起沙土来,沙土从指缝间落下来,他们会叫:下雨啦。但如果给他们定下主题,让他们想象创作,就有困难了。因此,需要我们帮孩子找一个着眼点,或是示范想象这样容易使孩子开窍。孩子的想象与其本身掌握的知识很有关系。因此,要不断扩大孩子的视野,孩子的想象力才能丰富。

5、中班幼儿的思维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对它们的联想。和大班相比,他们还缺乏通过词语逻辑来思维的能力,更多的是在动手玩乐中进行思维,对中班幼儿来讲,走、跑、跳、跃、攀、爬已难不住他们,而细致的手工活动却十分困难,如按图形轮廓剪波浪会剪成狗齿状,对照细小的实物画下来肯定是大而走形的,发现经常搞一些美工活动,有利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还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我在学习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有关优化整合的教育理论后,针对刚进入中班年龄特点和作画的特点,选用儿歌与绘画优化整合的思路,对中班幼儿绘画教学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实践,根据综合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取向启示,我认为采用儿歌,绘画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能够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因为儿歌符合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愉快性情,丰富幼儿内心情感世界。从实际运用情况来看,在中班绘画教学中利用生动、形象、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儿歌,能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便于理解,易于掌握。用儿歌这一生动的语言可以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儿歌富有童趣的语言,易于让幼儿产生轻松、愉快的游戏心理,使他们乐于参与,更能轻松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中过程中对绘画内容合理的创编儿歌以及如何灵活的运用儿歌进行绘画教学这两方面谈一谈儿歌在中班绘画教学中的运用。

一、合理创编儿歌,教幼儿理解绘画内容,刚进入中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不懂得边观察边画,往往急于求成,画出的画散乱、粗糙、看不懂作品画面的内容,有的孩子还表现得无从下手,我听到有的孩子经常大叫“老师我不会画”。因此我们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幼儿学会表达,又有创造性,又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知识。中班幼儿绘画思维的特点还是动态的,在作画过程中,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也会不断的用语言、动作等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在画小鸟时,他们会情不自禁的学小鸟飞、小鸟喳喳叫等等,边说边画是幼儿期幼儿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儿歌念完了,画面的内容也完成了。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将有意识的引导中班幼儿观察事物的形状特征,启发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创编生动的儿歌,并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直观印象,展开自己的想象,大胆的用画笔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鼓励幼儿大胆的创编儿歌,让儿歌和绘画教学内容互相融合,让儿歌和幼儿的兴趣相结合,培养幼儿想画、敢画、喜欢画、画得漂亮。

1、用整体感知的方法编儿歌。这种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形状创编而成的儿歌,琅琅上口,易学易背,使幼儿对绘画,事物的形状,轮廓有初步感知,这样通过感知整体,让幼儿通过绘画事物的形状、轮廓有个初步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开始作画,幼儿就有了一种“我会画”的自信感。在作画过程中,幼儿还能借助儿歌回忆画法,达到成功的目标。我在教幼儿画昆虫蜻蜒时,先教幼儿念儿歌:“小蜻蜓,大眼睛,两对翅膀轻又亮,好像飞机在飞行。” 边念儿歌边绘画,幼儿的兴趣极高,幼儿把画小蜻蜒方法掌握的很好,同时又学会了儿歌。又如在教幼儿画七星瓢虫时,我边画边念:“一个大圆球,头上戴帽子,长出两颗小芽芽,圆球切两半,七颗星星往里躲,六只小腿爬爬,刷刷,蚜虫全吃光。”幼儿通过儿歌把握物体的基本特征,很快掌握了画画的方法。这样将作画的方法的是把物体的各部分形体概括成各种基本形,顺着作画步骤变成儿歌,开展造型训练,幼儿在绘画时兴趣很高,很快掌握了绘画要领。

2、用提问题的方法编儿歌。幼儿认识能力的提高,往往需要借助于语言文字。在美术教学中,幼儿首先要对描绘的对象进行认识,抓住其特点。由于幼儿正确认识事物,准确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具体事物的形体特征编成儿歌,一问一答,帮助幼儿捕捉事物的特点,为作画打下基础。比如绘画活动《找耳朵》,我创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大公鸡大公鸡,什么样?红花头上戴,身穿花衣裳,天天叫人早早起。长颈鹿长颈鹿,什么样?长颈鹿,脖子长,高高的树叶吃得香。袋鼠袋鼠什么样?袋鼠妈妈真奇怪,肚子上面有个袋,袋袋里面,装个小乖乖。又如大象:鼻子像钩子,耳朵像扇子,尾巴像鞭子,四肢像柱子。这样的一问一答,巧妙组合,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同时又很好的完成了内容。这方式适合与在师幼问答中即兴创编。这类儿歌的形式是活泼多样的,并且内容浅显、形象生动、易唱易记,可以让幼儿在愉快的问答说唱中接受认知、情感教育,更好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理解力及对美的感受力,又陶冶了幼儿的心灵。好的儿歌,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美,让儿歌的艺术美与绘画相结合,相映成趣,美不胜收,何乐而不为呢?

3、用想象的方法编儿歌。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也是幼儿园常用的编儿歌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绘画对象的特征,编成形象的儿歌,其顺序是绘画过程的步骤。这类儿歌非常适合幼儿在绘画中的使用。如画大白鹅时时可以利用儿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又如画小猪时,可以想象“圆圆的碗,碗圆圆,圆圆的碗儿能吃饭,里面放个大烧饼,外面两把大蒲扇,烧饼上面两红枣,豆芽弯弯在两边,一个烧饼切两半”,这样猪八戒的小脑袋就轻松画完了,因此,要不断扩大孩子的视野,孩子的想象力才能丰富。

4、用过程理解的方法编儿歌。这种方法适用于画运动的,过程性事件,它可以将很难理解的变化,生动的展现出来。比如画小朋友踢球,可以采用儿歌:“绿草地上一个宝,球员跟着它赛跑,我抢到了踢给你,用脚接住手别抱。”在画电风扇时,可以采用儿歌:“一朵花,三个瓣,不浇水,专用电,大热天里呼呼转。”画洗手:“流水清清,泡泡透明,伸出小手,洗洗干净。”这样把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编成儿歌,加强教学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读起来琅琅上口,幼儿易懂易接受。二.灵活运用儿歌进行绘画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兴趣是幼儿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培养,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对幼儿来说,有了兴趣,那就是最好的学习动力。由于美术教育的内容在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绘画技能和审美情趣,所以运用儿歌进行绘画教学也应该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同时,还应把枯燥的学习融入种幼儿最喜爱游戏的中,运用儿歌烘托绘画情景氛围,引起幼儿进行整体想象,使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步入艺术的殿堂。

幼儿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物体感兴趣,有绘画和制作的兴趣,而对枯燥、单一的临摹不感兴趣。虽然幼儿对绘画很容易表现出自已的热情和兴趣,但是这种自发的兴趣往往带有很浓重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这种兴趣容易转移也容易被动。在绘画教学中我将儿歌和绘画相结合,注意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强烈的绘画兴趣和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幼儿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根据幼儿的年龄绘画特点,遵循绘画学习的基本原则,我设计了好听优美的儿歌,让幼儿在念念,学学,玩玩中掌握绘画点,线,圆,半圆,方形等的技能和方法。

(一)、应用编儿歌激发幼儿绘画兴趣,激发幼儿绘画积极性

1.利用儿歌进行教学活动,有利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思维活跃,心中充满各种声音、颜色与物体的具体形象,美术活动恰恰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所以幼儿对绘画教学活动较感兴趣。但是,如果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平淡无奇地“引入”,幼儿就会不太感兴趣,甚至在幼儿在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因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设计好“导入”部分。好的导语像一块磁铁,能把幼儿分散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好的引入又是思想的核心,能给幼儿以启迪,提高整个活动的积极性。采用儿歌引入生动形象,顺口好记。用儿歌导入还可引起幼儿学画的兴趣,使幼儿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活动的导入成功了,整个绘画活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绘画教学活动《葡萄》中,我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时候,提出了悬念。用儿歌的形式自编了谜语:弯弯藤,弯弯须,弯弯藤上结紫粒,紫粒粒,圆又圆,吃到嘴里甜又酸。”话音刚落,一双双小手跃跃欲试。教学一开始,我采用了儿歌的形式让幼儿猜,使幼儿有种新鲜感、在教幼儿绘画《房子》时,我先让幼儿学习儿歌“房前栽花,房后种树,有门有窗,有人来住。”这样就引起幼儿想画房子的兴趣。幼儿会带着这个新鲜的疑问有兴趣地接受教学。2.用儿歌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热情。开头就能引起幼儿绘画兴趣,诱导幼儿好学的乐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能激发幼儿主动去探求知识,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保证。喜欢涂涂画画是幼儿的天性。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在中班美术活动中,我根据幼儿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凭借儿歌这一教学手段,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想获取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愿望,从而主动地进入想象中。在活动《花园》中,我先教幼儿一首儿歌,“春天来,春天来,花儿朵朵开,红花开,黄花开,白花开,蝴蝶蜜蜂都飞来。”又如画“直升机”,我是这样说的,“空中一只鸟,肚大尾巴小,翅膀头上转,落地不会跑。形象的儿歌化的语言使活动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使孩子们在无拘束的情况下画画,效果会更好。

(二)利用幼儿边念儿歌边画画帮助幼儿掌握绘画技能和方法。

1.利用儿歌突破绘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幼儿思维和想象能力。老师绘画指导方法就是教给幼儿一些绘画所必需的本领,如多种颜色、多种几何图形、多种实物图形的认知等。教学中的重难点是最难把握的,利用儿歌朗朗上口的特征,抓住幼儿的心,引起思考。例如儿歌:“月儿弯弯,好像一只船,我在船上坐,摘星星玩”,一幅优美的夜空景色图,让人产生一些联想。

2.利用儿歌帮助幼儿塑造造型,达到能学以致用境界。描绘绘画情景情境,使儿歌成为绘画教学活动的很好载体。幼儿绘画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作画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儿歌,可以使幼儿很快地掌握绘画方法,还能使课堂活动气氛活跃起来,给幼儿作画有一信良好的心境。有一次,我教孩子们画小鸭游水,有的小朋友注意力不够集中在一旁轻轻说着悄悄话,我灵机一动念起了儿歌:“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孩子们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也跟念了起来,画画的兴趣马上提高了。

3.利用儿歌向幼儿提出作画要求,提高活动质量。幼儿不论画什么东西,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发出一些声音,或是自言自语,或是与他人说话,这些声音大都是与绘画内容有关系的,而且我们老师想制止也制止不了。于是我就抓住幼儿这个特点,并加以引导运用。我会常常把绘画过程编成简短、有趣的儿歌,让他们边画边说,将整个绘画教学活动的要求融入简单的儿歌化的语言中,既增添了活动的兴趣,又提高了绘画的教学质量。

(三)利用儿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由于幼儿受到年龄之限制,小肌肉发展还不够完善,对一些单一的活动兴趣不能持久。而且幼儿的思维是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特点,因此在幼儿园中班美术教学活动中,不可能像大班的幼儿一样会先想好了再去画,而是想画到哪里就算画到哪里,甚至有的小朋友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再动手了,更不用说让中班的幼儿进入想象氛围了,因此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是幼儿美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幼儿由于受年龄特点和知识面的限制,想象范围也受到很大局限,但我想只要通过恰当、合适的教学方法去启发、引导和点拨,就不难使幼儿的想象的海洋中展开翅膀自由翱翔。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根据中班幼儿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中班幼儿的兴趣点,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幼儿产生强烈的获取绘画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篇三:儿童绘画(带儿歌版)

第五篇:幼儿感恩教育结题报告

有效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文集中心幼儿园

摘 要 感恩意识的缺失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它受家庭、学校、社会因素的影响。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根据幼儿身心特点,选择感恩教育活动的内容,从营造情境渗透感恩意识,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使幼儿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关键词 幼儿 感恩 感恩教育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最近电视上有这样一个新名词“带一脚”,说的是武汉一所高中的教职工开车上班时顺带上学幼儿的现象,这让大众非常受教育。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一个孩子从0岁起就被爱包裹着,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有求必应,孩子往往认为一切都是我的,大家对我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孩子就任性、自私,不知感恩。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集体生活的介入,孩子们自私,娇气,不关心父母及周围的人,不懂感恩。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如何帮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关爱他人?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感恩教育是一项围绕“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这一核心,以“幼儿、活动和体验”为中心的树人育德工程,实施感恩教育必须坚持着眼人的素质,突出幼儿主体性,实现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建立对自我、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报答父母,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力求让幼儿彻底摒弃不良思想及行为,激励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

3、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家长的无节制的宠爱等各方面原因,使得大部分幼儿缺乏感恩意识,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因此,感恩逐步提上教育日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着眼于幼儿的全面成长,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4、力求找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形成教育合力的新路子。学校、家庭、社会互相结合,形成教育社会一体化。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2005年7月,山东枣庄学院何芳教授在中国教育学刊第147期发表文章《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提出:感恩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应该是从我们心灵的深处萌生的一种认同;“感恩”是一种回报,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感恩”是尊重基础;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是学会做人的支点。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集体教学活动以及相关节目等措施干预,培养幼儿感恩的心态,同时养成感恩他人的良好习惯,让家长和社会重视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持久的坚持下去,而不要为研究而研究。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1、研究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2、研究过程:以“三个结合”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1)结合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繁多,充分利用与开发节庆日组织开展教育活动,这是我们幼儿园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在幼儿园我们利用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积极组织幼儿开展各种感恩实践活动,如去年重阳节期间,幼儿园组织幼儿到福利院进行了演出慰问的感恩实践活动。小演员们和老爷爷老奶奶共处一堂,一起庆祝重阳节。并在园内创设了“感恩日”活动,既丰富了节庆日活动的内容,赋予了传统节庆日以新的意义,又确保了我们的幼儿园感恩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强化了幼儿感恩意识。

(2)结合主题活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例如:“三八妇女节”进行爱妈妈的主题教育;“感恩节”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教师节”进行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做一张贺卡,送一句话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等。

(3)结合各种亲子活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例如:教孩子亲自动手做一些感恩卡片,学唱一些感恩的歌曲,或是在特定的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表示感恩的小事情,从而让孩子真正学会感恩。

五、存在问题及体会

1、感恩教育如何更加深入的细化到幼儿园常规教育之中,与教学、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

2、感恩教育必须以幼儿园为基点,以家庭为依托,做到家园互动,才能增强幼儿的感恩意识,让感恩逐步成为幼儿的自觉行为。

3、感恩教育必须重实践、重体验,强化幼儿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把被动教育变成主动教育,这一点不是一蹴而就的仍需在不断地研究探讨中继续摸索。

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认识到了感恩教育对幼儿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幼儿园德育工作中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行之有效地将道德教育自然地运用到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我们的孩子能自发地扶起摔倒的小弟弟小妹妹,这与我们的感恩实践研究工作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将此次研究为起点,更加广泛的推广对幼儿的感恩教育带动各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全面育人,构建和谐校园。

虽然此次课题已经结束,但是各项感恩活动我们仍将继续开展进行,让每个孩子怀着一种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六、主要参考文献:

1、《生命在爱中成长》第27页 方雪梅编译,天津教育出版社。

2、《感受浓浓的温馨》第56页 143页 崔俊主编 远方出版社。

3、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7月,总第147期,第32页。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年9月。

课题名称:有效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编号:2013xkt(xqjy)082

课题主持人:陈雯雯

课题参与者:王韵李元美

下载结题报告:创设自然环境,让幼儿自然成长[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题报告:创设自然环境,让幼儿自然成长[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设环境培养3-4岁幼儿语言能力》的结题报告

    《创设环境培养3-4岁幼儿语言能力》的结题报告 温雪莲 一、课题的提出 语言是人类藉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互通信息的最直接的工具,也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幼儿期是人掌握语......

    地理教学情景的创设结题报告

    地理教学情景的创设结题报告 课题级别:校级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负责人:胡晓卫 主要成员:张静、王少英、魏立新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高耀飞 一、项目研究背景 1.教育发展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已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语文......

    结题报告

    小学生中年级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们启发。阅读与写......

    结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撰写人:李清云 一、 课题的提出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

    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互动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报告 重庆市忠县三汇中学 生物教研组 课题批准号:ZXJK-2012-40 课题类别:一般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负责人: 潘体华(忠县三汇中......

    结题报告

    《关于有效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

    结题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创新创业计划结题(论文) 创新创业计划结题(论文) 抽油机效率及失载问题的研究 学生姓名:陈名 杨柳 葛玖浩 毛建平张晨星 指导教师:崔学政 (机电工程学院,项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