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判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精)(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1:0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审判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审判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精)》。

第一篇:关于审判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精)

关于审判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地已经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多种模式的“试点村”建设及变革,在给农民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这些纠纷一方面妨害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也给法院的审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难题。本调研报告主要立足于密云县新农村建设的实际,从考察新农村建设中各类纠纷的基本情况及农村的司法需求入手,分析审判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完善审判工作模式全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涉新农村建设纠纷基本情况(一覆盖领域广,案件数量消长趋势不平衡

2006年至2009年11月,密云法院共受理涉新农村建设案件2304件,其中刑事案件67件,民事案件1776件,商事案件223件,行政案件238件。(具体情况如图一所示

涉新农村建设案件类型分布广泛,覆盖民事、商事、刑事、行政等多个领域,但以民商事案件居多,占到80%以上。同时受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进展影响,每一类案件收案数量在同一年度呈现不同的消长趋势,呈现不平衡态势。如行政案件(主要是

行政非诉审查案件出现逐年递减趋势,而民商事案件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如图二所示

(二纠纷类型集中,新型纠纷带动传统农村纠纷增长

新农村建设中产生的纠纷80%以上为民商事案件,主要集中于承包地征地补偿、房屋拆迁补偿、排除妨害、相邻权纠纷等,刑事案件主要涉及职务侵占罪、贪污罪。行政案件98%以上是行政非诉审查案件。此外,房屋拆迁补偿等新型纠纷带动传统农村纠纷如分家析产、继承、离婚、赡养等随之增长。

(三农村基层组织涉诉较多,成为主要纠纷主体

农村基层组织成为主要纠纷主体,集中表现为以下纠纷:一是因村经济合作社非法解除农业承包合同引发的纠纷;二是因农民拒绝腾退征用土地或拆迁房屋引发的征地补偿或拆迁补偿纠纷;三是因节能炕等基础设施使用、维护不当造成农民人身受损引发的损害赔偿纠纷等;四是村委会在组织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村民房屋造成损害引发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五是村委会在将工程发包给没有资质的建筑单位时因雇员受损害引发的赔偿纠纷等。

(四涉及村民众多,群体性纠纷频发

在新农村建设尤其是旧村改造过程中,群体性纠纷频发。在土地流转或搬迁的过程中,部分农民基于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同意征地补偿数额或“重置房”分配标准而拒绝流转或搬迁,并常常聚众以直接阻挠施工的方式加以对抗,少则四五户,多则上百人。

(五诉讼途径解决少,诉前协调化解多

对于新农村建设中诸多纠纷,法院一般采取“谨慎立案”态度,注重诉前调解,将较大部分纠纷化解在诉前。据初步统计,该院采取诉前调解方式化解纠纷

约3273起,占全部纠纷总量的60%,诉讼方式解决纠纷仅占40%。(如表三所示

二、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农村司法需求考察

本次考察共走访了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发放调查问卷200余份,由反馈意见整理和数据统计分析来看,农村司法需求的基本情况如下:(一便民诉讼方面

调查发现,新农村建设纠纷发生后,在解决途径上,79%的人选择诉前调解,即通过村干部、司法所、镇政府等单位调解,仅有21%的人选择诉讼。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诉讼周期长,成本高,立案不方便、手续繁琐等。在便民联系点、巡回审判点的使用上,仅有30%的人知晓便民联系点,有55%的人知晓巡回审判,他们表示希望进一步推广这两项措施,丰富便民服务职能,如提供法律咨询、调解简单纠纷等。在立案方

面,73%的人反映存在立案困难,如因需提交材料把握不清往往需要多次往返等;对于立案便民措施,知晓程度偏低,只有26%的人知道巡回立案、函件立案,48%的人知道电话立案。他们提出,希望强化立案导诉职能,扩大巡回立案等便民举措的适用范围,减轻诉累,方便诉讼。

(二公正裁判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有7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采取调解方式,仅21%的受访者倾向于接受判决。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调解解决问题快,不会激化矛盾,有助于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相处,且调解协议履行较好,而对司法判决则持怀疑态度,认为审判效率偏低,审理周期过长,有一定的随意性且法官有时与一方当事人关系过于密切有偏袒嫌疑等。他们表示希望法官多以农民群众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审案,进一步改善庭审作风,平等对待诉讼当事人,提高庭审效率,在裁判文书中将道理说清,耐心解释裁判依据和结果,及时消除困惑,公正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高效执行方面

在调查中,仅有26%的受访者对执行工作表示满意,44%的受访者表示基本满意,30%的受访者表达了对执行工作的不满。原因是:他们认为执行时间太长、效率不高,少数执行法官态度较差,且无法很快获知执行进展等。他们提出,希望法院能够出台执行方面的便民措施,如在派出法庭设立一个能够快捷执行的机构等,方便执行申请人快速申请,减少耽搁和奔波,并希望法官们加强对申请人的诉讼指导,更多地获知如何申请诉讼保全、先予执行等确保执行成效的诉讼法律规定,尽快告知执行进展,采取更加有力、快捷的手段执行涉及新农村建设的案件,及时实现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四审判职能延伸方面

关于审判职能延伸,有88%的受访群众表示希望法院通过多种形式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如在每个村建立一个专门的法律咨询点,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定期开展“送法

下乡”活动,发放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法律宣传册、组织旁听庭审“就案讲法”等,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有59%的受访群众表示,法院应当在农村土地管理、集体产业经营等方面加强对村委会或村经济合作社的法律指导。另外,还有18%的受访群众希望法院能够充分参与诉前调解,尤其是突出发挥派出法庭的作用,与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和有关部门协调化解新农村建设中的多发性纠纷,如征地补偿、房屋拆迁及因改水、改厕等引发的相邻关系纠纷等,并做到既能消除纷争,又能维护邻里情谊与农村和谐。

三、审判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审判工作能动性不强

密云县新农村建设经历着从“试点村”逐步推进的过程,纠纷并未全部呈现,仍有部分纠纷处于潜伏状态。对此类“潜在”纠纷,审判工作基本上停留于“有诉即理”的消极被动状态,关注甚少。如旧村改造中的物业管理问题。旧村改造一般实行整体搬迁,由平房搬到楼房,村里承诺水电费、物业费全免。但这种承诺是暂时的,等到村民们适应小区生活之后便会收取物业费,农民们能否同意? 再如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问题。旧村改造试点村将土地经营权统一流转给集体,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作为股东享受股权收益。如果出现侵犯股东权益问题,如不分红,农民应如何维权?这些“潜在”纠纷是关系新农村建设能否平稳过渡的关键,如不及时关注并加以提前预防将会妨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诉前调解工作尚未形成规范机制

由于受人员配备数量少、激励考核机制不到位等因素制约,诉前调解工作呈现出应急性、临时性、被迫性等特点,没有形成开展工作的制度性规范,缺少与基层民调组织的沟通联动,尚未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工作机制,严重制约着涉新农村建设纠纷的诉前化解工作成效。

(三诉讼便民举措效果不佳

由于法院对诉讼便民举措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农民当事人对诉讼便民举措和设施的知晓率很低,使用率也不高,使这些举措的诉讼便民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便民联系点、巡回审判点等便民诉讼设施的职能范围也比较狭窄,局限于法律咨询、立案指导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希望低成本、便捷、快速解决争议的需求,要进一步拓展职能范围。

(四基层审判设施落后不能满足需求

某些派出法庭落后的审判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如密云法院双井法庭,随着辖区内“文明生态村”建设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工程的火热进行,收案数量逐年递增,但法庭的审判设施依然落后。法庭目前没有独立的办公楼,租房办公,面积小,只有一个办公室,审判法庭较少,审判职能作用发挥受到很大制约,既不能满足高效办案的审判需求,也难以满足众多当事人要求旁听案件庭审等司法需求。

(五法官处理纠纷能力有待提高

与传统农村纠纷相比,涉新农村建设纠纷呈现出不同特点,纠纷的化解效果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需要法官从新农村建设大局出发,结合法律精神、地方政策及村规民约等对涉新农村建设纠纷进行稳妥协调处理。而审判实践中,部分法官对辖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设情况、相关政策规定缺乏了解。办理涉及新农村建设的案件时,无法从全局出发统筹考量,仅着眼于个案办理,机械适用法律规定,一判了之,只追求法律效果而忽视社会效果,无法彻底消除涉

案争议,纠纷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审判延伸服务领域过于狭窄 除通过审判方式解决纠纷外,目前法院提供审判延伸服务的领域比较狭窄,在形式上只限于法制宣传、司法建议等,在内容上主要针对传统农村纠纷,直接 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不多,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弱。而受历史传统、经济状况、法律意识等因素的限制,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新 农村的法制网络建设、村民自治的制度化、新型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的规范化、整 体搬迁入住楼房的产权界定等。通过多种方式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法院继续 拓展

审判延伸服务内容的重要领域。

四、完善服务新农村建设审判工作模式的对策建议 完善服务新农村建设审判工作模式的 服务新农村建设审判工作模式 审判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为此,审判工作必须以能动司法理念为主导,建立联动型、保障型、引导型、辅 助型审判工作模式,切实解决传统审判工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回应新农村 建设形势下农村的司法需求,提高审判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

(一)建立联动型模式,以多元联动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

1、构建纠纷信息互通预警机制。法院可联合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管部门,定期召集参与工程实施的相关部门、乡镇政府及村基层组织召开涉新农村建设纠 纷信息通报会。由法院向与会部门通报近期诉前化解或审结的涉及新农村建设的 纠纷基本情况,跟与会部门共同分析研究各类纠纷成因、处理难点等,从司法角 度向有关部门提出纠纷预防的具体建议及对策,将纠纷消解在萌芽状态。

2、规范诉前纠纷化解机制。在涉新农村建设纠纷高发地区的派出法庭,专 门成立诉前调解工作组,制定诉前调解工作流程,建立诉前调解工作台帐,并加 强与基层民调组织的联动。对于涉及人数较少、争议事实清楚的简单纠纷,征求 当事人意见后,直接分流到基层民调组织如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解决,法庭派一名 法官进行指导,对合法有效的人民调解协议及时出具调解书给予确认,实现诉前 调解与人民调解的有效衔接,努力降低纠纷成诉率,提高诉前纠纷化解成效。

3、确立涉群体纠纷联动应对机制。法院尤其是人民法庭获知涉及新农村建 设的群体性纠纷信息后,迅速制定切实可行的诉前化解稳控方案,并联合新农村 6 建设有关部门及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多方参与协调矛盾,采取“分别工作、个个突 破”的方法,抓住矛盾焦点,对涉纠纷当事人分别进行释法疏导,争取以非诉讼 方式解决纠纷。对于无法诉前化解的纠纷及时立案,并组成专门合议庭进行集中 审理,统一审判思路与调解策略,快审快结,使涉群体纠纷得以及时化解。

4、推行重点纠纷回访互动制度。对诉前或诉中以调解方式处理的调解协议 履行情况不稳定、存在深层次矛盾的重点纠纷定期进行回访,加强与纠纷当事人 的沟通互动,及时了解调解协议履行情况、纠纷化解实效,对仍未履行的当事人 进行思想教育督促履行,对于回访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同新农村建设主 管部门、农村基层组织等一起协调处理,彻底消除纠纷隐患,真正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

(二)建立保障型模式,以便民服务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有效实现

1、加强派出法庭审判设施建设。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形势下辖区农村的司法 需求及相关纠纷发生与收案情况,对派出法庭审判设施的诉讼便民服务能力进行 统一评估,对于不能满足司法需求的落后审判设施,进一步优化法庭的设置和布 局。同时积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增加审判设施的科技含量,如配备远程立案设备、案件流程查询设备,推广建设“数字法庭”,采用办公自动化设备等,提高审判 工作效率和便民服务水平,切实满足农村当事人的司法需求,为涉新农村建设纠 纷的及时、高效化解奠定良好基础。

2、启动“立审执”便民诉讼机制。立案方面,加强对上门立案、电话立案 等便民立案方式的推广,设置专人负责涉新农村建设案件的导诉,如讲解诉讼常 识、协助申请司法救助等;审判方面,设立涉新农村建设小额诉讼案件速裁庭,提供“预约开庭”“假日法庭”等便民服务,加大对典型案件巡回审判力度,对、举证能力较差的当事人给予必要的诉讼指导,主动进行判后释法答疑,促进纠纷 的高效化解;执行方面,建议授予每个派出法庭“小标的”案件或简单案件执行 权,设立执行办公室,配备一至两名执行官,直接受理此类案件的执行申请,快 速、高效执行,保障农民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尽快实现。

3、构建司法便民服务网络。根据收案情况及预测,在纠纷或不稳定因素较 多的旧村改造试点村设立便民联系点。可由法庭派专人每周定期到联系点办公。便民联系点除继续承担立案、诉讼指导、法律咨询等职能外,还要充分发挥深入 7 农村的优势,拓展职能范围。如指导基层民调组织调处简单民事纠纷,走访村基 层组织了解新农村建设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掌握辖区的纠纷状况,收集 农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司法需求等,同时定期开展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 普法宣传,释明国家政策及法律规定等,积极构建以法庭为中心、以便民联系点 及巡回审判点为依托的集便民诉讼、民意沟通、法制宣传于一体的司法便民服务 网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三)建立引导型模式,以司法指导引领新农村建设规范前行

1、引导县级政府部门依法决策。为保证新农村建设规划及相关政策出台的 合法性,法院可在有关县级政府部门拟作出某项新农村建设规划或出台相关政策 时主动介入,结合法院近年来处理相关案件或纠纷的基本

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 具有参考性的法律意见和建议,引导新农村建设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民主、规范、科学决策,形成合法有效的建设规划和政策文件,确保县域新农村建设在法律规 定的轨道内规范、有序进行。

2、督导乡镇政府部门落实监管职责。与经管站等乡镇部门定期召开协调会,通报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组织涉诉情况,以司法建议等形式督导乡镇有关部门 落实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承担的监管职责,如加强对村委会民主选举及村务管 理的规范指导,加强对集体土地经营权统一流转行为的审查备案,加强对村委会 雇用的道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核,加强对新型集体经济 合作组织如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监督指导等,保证新农村建设工程及与新农村建设 相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

3、指导规范村民自治管理。法院可与农村基层组织尤其是涉纠纷较多的旧 村改造村签订“法制共建协议”。由法院协助“共建村”梳理与村民自治管理相 关的“村规民约”,如村务公开、财务管理、民主议事规则等,对缺失或违法的 内容指导其修订,使各村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实现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同时指导各村开展乡村法制文化建设,如设立法律宣传栏、建立法律报刊室、开设法律学习班等,增强农民自我维权和民主监督的能力,形 成平等、文明、规范的乡风村俗,建设民主、和谐新农村。

(四)建立辅助型模式,以“能动调研”助推新农村建设平稳发展

1、加强审判工作方法调研。设立服务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组,对法院受理 8 或诉前化解的几类典型新农村建设纠纷的化解效果及涉诉信访情况进行重点回 访调研,分析此类纠纷调处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向相关审判庭进行反馈,集中研究整改方案,形成科学的审判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审判人员从大局出发调 处纠纷的能力素养,并及时总结纠纷化解的成功经验,积极构建应对涉新农村建 设纠纷的长效工作机制。

2、主动提供司法调研服务。对新农村建设中涉群体性纠纷如房屋拆迁补偿、征地占用补偿等,法院可以在工程项目实施前提前介入,为相关部门提供司法调 研服务。如由法院事先调研农民对占地补偿标准及“重置房”分配的意见等,并 结合之前此类纠纷的司法处理结果,提供“司法论证”意见,协助其对可能会引 发大规模矛盾冲突的占地或拆迁补偿协议等进行适当调整或修改,提前扫除阻碍 工程进展的纠纷性障碍。同时要深入调研新农村建设中潜在的

“隐性”纠纷,掌 握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并及时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新农村建设主管部门进行 座谈,共同研讨相关政策及法律问题,并协助其做好纠纷预防和应对工作,减少 相关矛盾纠纷对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妨害和干扰,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平稳、有序进 行。9

第二篇:关于审判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审判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地已经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多种模式的“试点村”建设及变革,在给农民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这些纠纷一方面妨害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也给法院的审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难题。本调研报告主要立足于密云县新农村建设的实际,从考察新农村建设中各类纠纷的基本情况及农村的司法需求入手,分析审判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完善审判工作模式全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涉新农村建设纠纷基本情况

(一)覆盖领域广,案件数量消长趋势不平衡

2006年至2009年11月,密云法院共受理涉新农村建设案件2304件,其中刑事案件67件,民事案件1776件,商事案件223件,行政案件238件。(具体情况如图一所示)

***1000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1-11月)刑事民事商事行政图一 涉新农村建设案件基本情况涉新农村建设案件类型分布广泛,覆盖民事、商事、刑事、行政等多个领域,但以民商事案件居多,占到80%以上。同时受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进展影响,每一类案件收案数量在同一呈现不同的消长趋势,呈现不平衡态势。如行政案件(主要是行政非诉审查案件)出现逐年递减趋势,而民商事案件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如图二所示)

图二 涉新农村建设案件数量消长趋势***1000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1-11月)刑事民事商事行政

(二)纠纷类型集中,新型纠纷带动传统农村纠纷增长

新农村建设中产生的纠纷80%以上为民商事案件,主要集中于承包地征地补偿、房屋拆迁补偿、排除妨害、相邻权纠纷等,刑事案件主要涉及职务侵占罪、贪污罪。行政案件98%以上是行政非诉审查案件。此外,房屋拆迁补偿等新型纠纷带动传统农村纠纷如分家析产、继承、离婚、赡养等随之增长。

(三)农村基层组织涉诉较多,成为主要纠纷主体

农村基层组织成为主要纠纷主体,集中表现为以下纠纷:一是因村经济合作社非法解除农业承包合同引发的纠纷;二是因农民拒绝腾退征用土地或拆迁房屋引发的征地补偿或拆迁补偿纠纷;三是因节能炕等基础设施使用、维护不当造成农民人身受损引发的损害赔偿纠纷等;四是村委会在组织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村民房屋造成损害引发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五是村委会在将工程发包给没有资质的建筑单位时因雇员受损害引发的赔偿纠纷等。

(四)涉及村民众多,群体性纠纷频发

在新农村建设尤其是旧村改造过程中,群体性纠纷频发。在土地流转或搬迁的过程中,部分农民基于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同意征地补偿数额或“重置房”分配标准而拒绝流转或搬迁,并常常聚众以直接阻挠施工的方式加以对抗,少则四五户,多则上百人。

(五)诉讼途径解决少,诉前协调化解多

对于新农村建设中诸多纠纷,法院一般采取“谨慎立案”态度,注重诉前调解,将较大部分纠纷化解在诉前。据初步统计,该院采取诉前调解方式化解纠纷 2 约3273起,占全部纠纷总量的60%,诉讼方式解决纠纷仅占40%。(如表三所示)

图三 涉新农村建设纠纷化解情况

40%60%诉前化解诉讼解决

二、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农村司法需求考察

本次考察共走访了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发放调查问卷200余份,由反馈意见整理和数据统计分析来看,农村司法需求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便民诉讼方面

调查发现,新农村建设纠纷发生后,在解决途径上,79%的人选择诉前调解,即通过村干部、司法所、镇政府等单位调解,仅有21%的人选择诉讼。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诉讼周期长,成本高,立案不方便、手续繁琐等。在便民联系点、巡回审判点的使用上,仅有30%的人知晓便民联系点,有55%的人知晓巡回审判,他们表示希望进一步推广这两项措施,丰富便民服务职能,如提供法律咨询、调解简单纠纷等。在立案方面,73%的人反映存在立案困难,如因需提交材料把握不清往往需要多次往返等;对于立案便民措施,知晓程度偏低,只有26%的人知道巡回立案、函件立案,48%的人知道电话立案。他们提出,希望强化立案导诉职能,扩大巡回立案等便民举措的适用范围,减轻诉累,方便诉讼。

(二)公正裁判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有7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采取调解方式,仅21%的受访者倾向于接受判决。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调解解决问题快,不会激化矛盾,有助于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相处,且调解协议履行较好,而对司法判决则持怀疑态度,认为审判效率偏低,审理周期过长,有一定的随意性且法官有时与一方当事人关系过于密切有偏袒嫌疑等。他们表示希望法官多以农民群众能够理解、3 接受的方式审案,进一步改善庭审作风,平等对待诉讼当事人,提高庭审效率,在裁判文书中将道理说清,耐心解释裁判依据和结果,及时消除困惑,公正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高效执行方面

在调查中,仅有26%的受访者对执行工作表示满意,44%的受访者表示基本满意,30%的受访者表达了对执行工作的不满。原因是:他们认为执行时间太长、效率不高,少数执行法官态度较差,且无法很快获知执行进展等。他们提出,希望法院能够出台执行方面的便民措施,如在派出法庭设立一个能够快捷执行的机构等,方便执行申请人快速申请,减少耽搁和奔波,并希望法官们加强对申请人的诉讼指导,更多地获知如何申请诉讼保全、先予执行等确保执行成效的诉讼法律规定,尽快告知执行进展,采取更加有力、快捷的手段执行涉及新农村建设的案件,及时实现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四)审判职能延伸方面

关于审判职能延伸,有88%的受访群众表示希望法院通过多种形式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如在每个村建立一个专门的法律咨询点,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定期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发放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法律宣传册、组织旁听庭审“就案讲法”等,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有59%的受访群众表示,法院应当在农村土地管理、集体产业经营等方面加强对村委会或村经济合作社的法律指导。另外,还有18%的受访群众希望法院能够充分参与诉前调解,尤其是突出发挥派出法庭的作用,与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和有关部门协调化解新农村建设中的多发性纠纷,如征地补偿、房屋拆迁及因改水、改厕等引发的相邻关系纠纷等,并做到既能消除纷争,又能维护邻里情谊与农村和谐。

三、审判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审判工作能动性不强

密云县新农村建设经历着从“试点村”逐步推进的过程,纠纷并未全部呈现,仍有部分纠纷处于潜伏状态。对此类“潜在”纠纷,审判工作基本上停留于“有诉即理”的消极被动状态,关注甚少。如旧村改造中的物业管理问题。旧村改造一般实行整体搬迁,由平房搬到楼房,村里承诺水电费、物业费全免。但这种承诺是暂时的,等到村民们适应小区生活之后便会收取物业费,农民们能否同意? 4 再如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问题。旧村改造试点村将土地经营权统一流转给集体,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作为股东享受股权收益。如果出现侵犯股东权益问题,如不分红,农民应如何维权?这些“潜在”纠纷是关系新农村建设能否平稳过渡的关键,如不及时关注并加以提前预防将会妨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诉前调解工作尚未形成规范机制

由于受人员配备数量少、激励考核机制不到位等因素制约,诉前调解工作呈现出应急性、临时性、被迫性等特点,没有形成开展工作的制度性规范,缺少与基层民调组织的沟通联动,尚未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工作机制,严重制约着涉新农村建设纠纷的诉前化解工作成效。

(三)诉讼便民举措效果不佳

由于法院对诉讼便民举措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农民当事人对诉讼便民举措和设施的知晓率很低,使用率也不高,使这些举措的诉讼便民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便民联系点、巡回审判点等便民诉讼设施的职能范围也比较狭窄,局限于法律咨询、立案指导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希望低成本、便捷、快速解决争议的需求,要进一步拓展职能范围。

(四)基层审判设施落后不能满足需求

某些派出法庭落后的审判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如密云法院双井法庭,随着辖区内“文明生态村”建设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工程的火热进行,收案数量逐年递增,但法庭的审判设施依然落后。法庭目前没有独立的办公楼,租房办公,面积小,只有一个办公室,审判法庭较少,审判职能作用发挥受到很大制约,既不能满足高效办案的审判需求,也难以满足众多当事人要求旁听案件庭审等司法需求。

(五)法官处理纠纷能力有待提高

与传统农村纠纷相比,涉新农村建设纠纷呈现出不同特点,纠纷的化解效果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需要法官从新农村建设大局出发,结合法律精神、地方政策及村规民约等对涉新农村建设纠纷进行稳妥协调处理。而审判实践中,部分法官对辖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设情况、相关政策规定缺乏了解。办理涉及新农村建设的案件时,无法从全局出发统筹考量,仅着眼于个案办理,机械适用法律规定,一判了之,只追求法律效果而忽视社会效果,无法彻底消除涉 5 案争议,纠纷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审判延伸服务领域过于狭窄

除通过审判方式解决纠纷外,目前法院提供审判延伸服务的领域比较狭窄,在形式上只限于法制宣传、司法建议等,在内容上主要针对传统农村纠纷,直接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不多,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弱。而受历史传统、经济状况、法律意识等因素的限制,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新农村的法制网络建设、村民自治的制度化、新型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的规范化、整体搬迁入住楼房的产权界定等。通过多种方式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法院继续拓展审判延伸服务内容的重要领域。

四、完善服务新农村建设审判工作模式的对策建议

审判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为此,审判工作必须以能动司法理念为主导,建立联动型、保障型、引导型、辅助型审判工作模式,切实解决传统审判工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回应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农村的司法需求,提高审判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建立联动型模式,以多元联动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

1、构建纠纷信息互通预警机制。法院可联合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管部门,定期召集参与工程实施的相关部门、乡镇政府及村基层组织召开涉新农村建设纠纷信息通报会。由法院向与会部门通报近期诉前化解或审结的涉及新农村建设的纠纷基本情况,跟与会部门共同分析研究各类纠纷成因、处理难点等,从司法角度向有关部门提出纠纷预防的具体建议及对策,将纠纷消解在萌芽状态。

2、规范诉前纠纷化解机制。在涉新农村建设纠纷高发地区的派出法庭,专门成立诉前调解工作组,制定诉前调解工作流程,建立诉前调解工作台帐,并加强与基层民调组织的联动。对于涉及人数较少、争议事实清楚的简单纠纷,征求当事人意见后,直接分流到基层民调组织如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解决,法庭派一名法官进行指导,对合法有效的人民调解协议及时出具调解书给予确认,实现诉前调解与人民调解的有效衔接,努力降低纠纷成诉率,提高诉前纠纷化解成效。

3、确立涉群体纠纷联动应对机制。法院尤其是人民法庭获知涉及新农村建设的群体性纠纷信息后,迅速制定切实可行的诉前化解稳控方案,并联合新农村 6 建设有关部门及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多方参与协调矛盾,采取“分别工作、个个突破”的方法,抓住矛盾焦点,对涉纠纷当事人分别进行释法疏导,争取以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对于无法诉前化解的纠纷及时立案,并组成专门合议庭进行集中审理,统一审判思路与调解策略,快审快结,使涉群体纠纷得以及时化解。

4、推行重点纠纷回访互动制度。对诉前或诉中以调解方式处理的调解协议履行情况不稳定、存在深层次矛盾的重点纠纷定期进行回访,加强与纠纷当事人的沟通互动,及时了解调解协议履行情况、纠纷化解实效,对仍未履行的当事人进行思想教育督促履行,对于回访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同新农村建设主管部门、农村基层组织等一起协调处理,彻底消除纠纷隐患,真正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

(二)建立保障型模式,以便民服务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有效实现

1、加强派出法庭审判设施建设。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形势下辖区农村的司法需求及相关纠纷发生与收案情况,对派出法庭审判设施的诉讼便民服务能力进行统一评估,对于不能满足司法需求的落后审判设施,进一步优化法庭的设置和布局。同时积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增加审判设施的科技含量,如配备远程立案设备、案件流程查询设备,推广建设“数字法庭”,采用办公自动化设备等,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和便民服务水平,切实满足农村当事人的司法需求,为涉新农村建设纠纷的及时、高效化解奠定良好基础。

2、启动“立审执”便民诉讼机制。立案方面,加强对上门立案、电话立案等便民立案方式的推广,设置专人负责涉新农村建设案件的导诉,如讲解诉讼常识、协助申请司法救助等;审判方面,设立涉新农村建设小额诉讼案件速裁庭,提供“预约开庭”、“假日法庭”等便民服务,加大对典型案件巡回审判力度,对举证能力较差的当事人给予必要的诉讼指导,主动进行判后释法答疑,促进纠纷的高效化解;执行方面,建议授予每个派出法庭“小标的”案件或简单案件执行权,设立执行办公室,配备一至两名执行官,直接受理此类案件的执行申请,快速、高效执行,保障农民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尽快实现。

3、构建司法便民服务网络。根据收案情况及预测,在纠纷或不稳定因素较多的旧村改造试点村设立便民联系点。可由法庭派专人每周定期到联系点办公。便民联系点除继续承担立案、诉讼指导、法律咨询等职能外,还要充分发挥深入 7 农村的优势,拓展职能范围。如指导基层民调组织调处简单民事纠纷,走访村基层组织了解新农村建设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掌握辖区的纠纷状况,收集农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司法需求等,同时定期开展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普法宣传,释明国家政策及法律规定等,积极构建以法庭为中心、以便民联系点及巡回审判点为依托的集便民诉讼、民意沟通、法制宣传于一体的司法便民服务网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三)建立引导型模式,以司法指导引领新农村建设规范前行

1、引导县级政府部门依法决策。为保证新农村建设规划及相关政策出台的合法性,法院可在有关县级政府部门拟作出某项新农村建设规划或出台相关政策时主动介入,结合法院近年来处理相关案件或纠纷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参考性的法律意见和建议,引导新农村建设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民主、规范、科学决策,形成合法有效的建设规划和政策文件,确保县域新农村建设在法律规定的轨道内规范、有序进行。

2、督导乡镇政府部门落实监管职责。与经管站等乡镇部门定期召开协调会,通报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组织涉诉情况,以司法建议等形式督导乡镇有关部门落实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承担的监管职责,如加强对村委会民主选举及村务管理的规范指导,加强对集体土地经营权统一流转行为的审查备案,加强对村委会雇用的道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核,加强对新型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如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监督指导等,保证新农村建设工程及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

3、指导规范村民自治管理。法院可与农村基层组织尤其是涉纠纷较多的旧村改造村签订“法制共建协议”。由法院协助“共建村”梳理与村民自治管理相关的“村规民约”,如村务公开、财务管理、民主议事规则等,对缺失或违法的内容指导其修订,使各村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实现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同时指导各村开展乡村法制文化建设,如设立法律宣传栏、建立法律报刊室、开设法律学习班等,增强农民自我维权和民主监督的能力,形成平等、文明、规范的乡风村俗,建设民主、和谐新农村。

(四)建立辅助型模式,以“能动调研”助推新农村建设平稳发展

1、加强审判工作方法调研。设立服务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组,对法院受理 8 或诉前化解的几类典型新农村建设纠纷的化解效果及涉诉信访情况进行重点回访调研,分析此类纠纷调处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向相关审判庭进行反馈,集中研究整改方案,形成科学的审判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审判人员从大局出发调处纠纷的能力素养,并及时总结纠纷化解的成功经验,积极构建应对涉新农村建设纠纷的长效工作机制。

2、主动提供司法调研服务。对新农村建设中涉群体性纠纷如房屋拆迁补偿、征地占用补偿等,法院可以在工程项目实施前提前介入,为相关部门提供司法调研服务。如由法院事先调研农民对占地补偿标准及“重置房”分配的意见等,并结合之前此类纠纷的司法处理结果,提供“司法论证”意见,协助其对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矛盾冲突的占地或拆迁补偿协议等进行适当调整或修改,提前扫除阻碍工程进展的纠纷性障碍。同时要深入调研新农村建设中潜在的“隐性”纠纷,掌握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并及时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新农村建设主管部门进行座谈,共同研讨相关政策及法律问题,并协助其做好纠纷预防和应对工作,减少相关矛盾纠纷对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妨害和干扰,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平稳、有序进行。

第三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检察机关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广大地域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县发展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要实现县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就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检察机关面临的社会矛盾和执法环境更加复杂,工作面临怎样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严峻挑战。对检察机关如何更好地服务全县新农村建设作一些探讨:

一、打击涉农职务犯罪,为农村创造廉洁和谐的法治环境

今年以来,国家对我县投入惠农资金达到5000万元,然而,这些资金却成了部分农村干部眼中的“唐生肉”,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往往引起农民的上访。检察机关紧紧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把惩治和预防涉农职务犯罪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从维护农民利益出发,严肃查办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司法保障。

近十年来,我县共查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29件40人,其中贪污案16件25人,挪用公款案13件15人,涉案金额5 700万元。这些案件的发生,极大地损害了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1、农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特点

一是从犯罪的主体来看,犯罪主体多为支书、主任。

二是从犯罪的罪名来看,贪污和挪用公款案件占多数。

三是从作案手段来看,多为虚报冒领。农村帐目不规范,监督不到位,一元化领导,贪污案件多为私自签字报账、截留公款,采取的是“细水常流”的方式,利用职权将公共财产不断据为己有。

四是从涉案金额来看,案值呈现逐年增大趋势。

五是从涉案款物的来源来看,国家退耕还林和粮食直补以及发行贷款等。

2、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引发利益冲突更趋激烈。我县城乡居民共150万人,人口密度大,是一个农村和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小县,各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欠发达,贫富差距大,甚至在一个乡镇,人均年纯收入相差往往能达到50 0 0或9 O 0 0元以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各种矛盾日趋复杂。影响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进程。因土地征用、拆迁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不容乐观,因利益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上访逐年上升,社会矛盾集中显现,尤其是在村委换届选举过程中,争权利,争资源,家族宗派势力明争暗斗,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3、梳理监管中从在的漏洞,从根源解决问题。

一是财务管理混乱。农村财务管理混乱是群众关心的热心问题,也是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每次我院受理的农村信访案件,大多是反映村组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乘机捞钱的问题。一是白条入帐。不规范,缺乏监督的票据给一些村干部以可乘之机。如在某村财务支出帐目中,百分之八十都是白条单据,很不规范,显得混乱无章。二是分工不明,财务人员不能履行职责。在有的基层组织中,村支书既管收钱、又管批钱,还管用钱,“左兜装钱,右兜装票’’的现象还客观存在,有的财务人员根本见不到钱,面对的只不过是那些村领导拿回的票据。在这种情况下,村里的各类收入支出实际上处于混乱状态,致使侵吞公款成为可能。三是不能严格执行收支两 条线,收款不入帐现象还不能完全避免。

二是监督制约不到位。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制约,造成一些村干部胆大妄为,随意造假、虚列,进行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一方面是村级财务、政务公开不到位,只公布数字,不公开具体事项,村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履行监督权利。村民代表不清楚财务家底,找不到问题所在,无从揭发问题。村里各项制度不能落实到位,有些事情由支书、主任说了算,其他村干部和群众没有审查事项、发表意见、行使监督的机会,使其权力全面缺乏有效制约。另一方面是监督不力。首先是乡(镇)政府的监督常常是面上的工作,缺少深入调查。如对于村民反映村干部虚报冒领、收款不入帐,冒领退耕和直补款等问题时,采取多是形式化做法,深入调查,严肃处理得很少,村干部往往蒙混过关。

三是查处教育力度不足。近几年,对经济职务犯罪案件,多数存在着处刑偏轻,而对一些农村案件,处刑上更是显得宽松,犯罪分子所获取的和“付出’’的不成比例,因此有的村干部认为这样也“划算’’,更加肆无忌惮。虽然有些“村官’’被追究刑事责任,因为农村职务案件的特点是时间跨度大,案值小,情况复杂,使得真正受到查处的与有经济违法犯罪问题而未被查处的相比相差悬殊,显得打击力度不足。而这也大大地降低了人民群众举报的热情和对政法部门的信任,客观上纵容了职务犯罪的滋生和蔓延。农村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直接侵蚀着基层党组织的肌体,破坏了干群关系,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

二、检察机关敢于挑战严峻形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检察机关面临日趋复杂的执法环境,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规范执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切实考虑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新期望,将具体的执法工作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和谐社会的目标。一是随着农村民主化进程,农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维护权利的愿望越来越强,而我们推行民主、保障权利、维护选举、处理上访等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保障村委会依法规范开展,换届选举的能力亟待加强。

二是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农民发财发家,早富冒富、盼富安富的愿望越来越强,而我们推动发展、帮富带富、均富保富的能力相对较弱。

三是随着农村文明化进程,农民求新求乐、讲就风尚、追求生活质量的愿望越来越强,而我们满足文体要求、根治迷信、扫黄打邪、禁赌禁毒的能力相对较弱。

四是随着农村生态美化进程,农民保护矿产资源,追求绿化环保的愿望越来越强。而我们处理无序开采、占地补偿、资源整合、保障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弱。

五是随着农村建设快速化进程,贫困农民要求同步发展、优先发展、扶助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而我们落实政策、提供保障、帮助他们生产就业促进他们和谐安定的能力相对较弱。

六是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硬化进程,农民多建、快建、优先自己建的愿望越来越强,而我们管理集体经济、化解干群矛盾、惩防职务犯罪的能力相对较弱。

七是随着农村法制化进程,农民依法治村、依法调解、依法监督的愿望越来越强,而我们科学执法、依法服务、化解矛盾、履行法律监督的能力相对较弱。

八是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农民对城乡互融、自由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而我们管理社会、严打严防、促进和谐、维护稳定的能力相对较弱。由此可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新问题将不断显现,新挑战将更加严峻,而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不断采取新的对策。

三、高度发扬自身责任感使命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把强化法律监督作为服务、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基本最直接的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强有力的法治力量。

1、强化学习,在思想上融入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强对扶农惠农、税费改革、国家直补、退耕还林、农业产业化等政策的了解学习,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在行动上切实贯彻执行。二是加强对涉农法律的了解掌握,切实了解如何有效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三是要统一执法思想,树立依法治农、依法兴农、依法护农的理念。四是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农村实际和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多发性犯罪,立足职能,搞好服务,努力提高新形势下做好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2、强化打击,在执法上保护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强对“涉农、坑农、害农“犯罪的打击处理。要依法打击各种危害农业生产、破坏农村生产、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犯罪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对农村中杀人、强奸、抢劫、盗窃、抢夺、绑架、放火、赌博等重大刑事犯罪,特别是对“村霸’’、“街霸”和恶势力犯罪,决不在环节贻误战机,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要积极参与打击假冒伪劣等犯罪行为,做好此项工作的法制宣传、打击治理、犯罪预防,要积极为遭受经济损失的农民提供法律服务,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同时严肃查处对涉嫌犯罪案件该移送不移送、以罚代刑行为,对在查办此类案件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包庇纵容等构成犯罪的,坚决依法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依法打击乱砍乱伐、污染水源的犯罪,非法使用枪支打猎、非法制造爆炸物品等犯罪,非法使用耕地林地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进行打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是注重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依法保护农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和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要加强对农民工维权的保护。要重视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专业户、产业大户、农民企业家、农村龙头企业以及涉农执法人员、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的保护。

三是积极查办和预防村官职务犯罪。对群众举报乡镇村和“七站八所’’干部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贪污、挪用公款、滥用职权、刑讯逼供等发生在群众身边、直接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线索及时受理,涉嫌犯罪的坚决查处并全力挽回经济损失,情节轻微达不到立案标准的,及时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处理。要积极开展职务犯罪举报,预防宣传活动。对国家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耕地补偿款、拆迁补偿款等财政性资金,用于农村教育、道路建设、兴修水利、饮水工程、电网改造、“村村通”广播工程等专项资金和扶贫、救济等特定款物,土地、林地征用款物加大监督力度,积极参与重点工程的招投标活动,对建设过程进行同步预防、跟踪预防。

四是加强对农村执法的监督。重视对涉农案件的立案监督,对该立案而未立案查处或不该立案而立案查处的涉及“三农’’的案件,要注意发现,并及时通过立案监督程序进行纠正。重视对农村管理人员的监督,及时查处乡镇村行政管理人员在集镇、道路、农村“五改”等建设中出现的职务犯罪。重视对涉农执法队伍的监督,重点加强对执法主体与身份不符、执法中乱扣乱罚等违法行为以及办案中出现的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进行监督。重视对农村市场的监督,对商业贿赂等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

3、综合治理,在措施上服务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综治维稳力度。围绕建设“平安农村”、“和谐农村”,积极参与农村综合治理工作,认真落实环节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进一步健全在批捕、起诉环节贯彻“严打’’方针的经常性工作机制,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一个祥和的生活环境。同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优势,对多发易发案件的存在的社会问题深入分析,积极提出解决和预防对策,将各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是认真对待群众的诉求。对农民的正当诉求要给予高度重视,在接待工作中要抱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耐心接待上访、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在信访工作中始终贯穿㈠隋、理、疏”工作法,做到情暖人心、析理说法、疏导心结,及时化解涉法上访案件的矛盾。

三是积极开展法律宣传服务。结合此次“联村联户,为民先富”工作,帮助农民工讨要工钱,帮助贫困户出主意,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使他们早日走上富裕之路。在进村入户帮扶过程中,进行法制宣传,开展进乡村活动,落实普法送法措施,积极开展弱势人群维权活动,要采取讲、做、谈等多种灵活多变的形式,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四是在办案中积极调处纠纷,化解矛盾,堵漏建制,推动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检察机关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把思想统一到构建右和谐社会,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司法效率,并要在工作中找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法律监督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实效,立足职能为精神发扬光大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关工委服务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新型农民,是当前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中心任务。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工委的部署要求,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近期,我们按照省、市调研通知的要求,精心部署,组织了20多名老同志,深入到10个乡镇(街道)和16个

村(居)开展调研,先后召开座谈会30多场次,发放调查表1000多份,在深入基层、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关工委成立于1998年,设主任1名,由区委副书记担任,常务副主任3名,副主任12名,成员42名。全区10个乡镇(街道)、268个村(居)、49个区直单位和41所学校都建立了关工委组织。全区现有“五老”人员3500人,其中老专家300余人、老教师1200人、老干部1000人、老模范400人,老战士600余人。“五老”队伍正不断充实壮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显。

我区是典型的纯山区、农业区。人口49万人,其中农民36.8万人。目前农村人才匮乏,新型农民技术人才总量少、密度小、结构不均衡,现有的农村各类技术能人不足5万人,其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不到4万人,而且技术含量较低,大部分靠勤劳致富。农村技术人才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低,发展空间狭窄,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他们的素质如何,将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和进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包括文化、科技、人文在内的现代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关键措施和基础工作。我区各级关工委充分认识这一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为培育新型农民多出实招、多干实事。同时把培养新型农民方面的工作主动向党委、政府领导请示汇报,并提出工作开展的计划和方案,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关心、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使得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目前全区经过培训的新型农民达到3.8万人,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6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们按照上级有关要求,把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稳步推进,重点突破,促进了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齐抓共管,努力营造培养新型农民的良好环境。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一个需要通力合作、长期推进的系统工作,应该齐抓共管,分类指导,全面服务。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各级关工委在农村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了热爱家乡、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建设、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其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我们每年都在年初召开应届大学生座谈会,号召他们回到山区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展宏才,实现理想。同时,积极建议区委区政府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并优先推荐我区大学生到村任职,先后选配了70多名本科生担任村干部,计划3年内实现268个行政村(居)都有一名大学生。今年6月份,我们在全区青少年中开展了“我与**大发展,我与祖国共奋进”的主题演讲比赛,鼓励我区广大青少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我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使全区青少年树立了服务新农村的正确观念,提高了他们建设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完善激励措施。积极协调区政府进一步完善了鼓励农民创业激励政策,区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农民进行奖励,每年拨专款100万元用于农民在农业产业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和农村小能源建设的奖补。每年拿出20万元资金,重点奖补农民用于良种引进及改良、动物防疫和养殖小区建设。对引进或改良畜禽良种的农户,给予每户1000?5000元的奖补。每年安排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科教兴农项目的奖励和扶持。对荒山疏林地工程造林和成方连片面积300亩以上的经济林,每户每亩分别给予35元和20元的奖补。三是提供服务保障。密切配合各相关职能部门扎扎实实地为农村青年办好事、办实事。先后开通了农业、科技、人事“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村青年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积极构建返乡创业体系,对外出农民工参与区域经济建设,特别是参与现代农业项目开发的,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跟踪服务,为他们锻炼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法律、市场信息等服务保障。去年以来,我们依托关心下一代科普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威望、经验等优势,以推进农民素质教育为目标,设立“科普村村通”宣传栏,积极开展“手牵手”活动,深入到田间地头,亲自指导、传授农业实用技术。区司法局、律师协会为解决群众

法律需求,今年组织20名律师开展下农村、进农家活动。通过实施法律援助“一对一” 挂钩联系制度,发放法律援助联系卡、送法上门等形式,为广大农村青年创业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支持。

(二)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我们从引导农民转变落后的观念和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习俗入手,塑造现代新型农民。突出抓了四培训一储备:一是观念

培训。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农民群众开眼界、长见识。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接受思想洗礼。通过连续两年组织农村干部群众南下温州、华西村等江浙地区参观学习、邀请浙商访**等一系列双向交流学习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二是文明培训。结合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开展送文明新风进千家万户活动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教育、卫生、计生网络体系优势,深入开展“六下乡”、“遵守文明公约、学讲文明用语”等活动,对群众进行面对面地教育引导,进一步倡树文明新风。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搭建讲文明、树新风的载体和平台,促成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上进的好风气。三年来,全区共组织“六下乡”活动200多场次,建设农村文化大院250处,体育场所150处,组织农民文艺队伍110支。三是技能培训。以涉农部门职能转变为着力点,以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为抓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首先加强科普培训。一方面依托党校、成教中心加强青壮年农民的培训。近3年来,全区共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200多期,培训5万人(次),其中骨干培训6000人(次)。另一方面通过邀请省、市农业、科技有关部门技术人员和科研院所专家开设讲座加强基地农民培训。2006年以来,先后共聘请省、市专家30多名,举办各类农业技术讲座20期,使18000多名参训农民获得了良好教育。冯卯镇南赵庄村关工委大力实施“火炬工程”,积极协调利用区职业中专、镇党校、成人教育中心和计划生育人口学校等培训阵地,定期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活动,2005年至今,共举办果树管理、服装裁剪、网箱养鱼、电焊、养兔等培训班30多期,培训青年1200多人次。同时聘请省、市专家举办种养加工等科技讲座50多期,对农村种植、养殖示范户等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使农村青年普遍掌握了1?2门农业实用技术,为他们依靠科技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开展实践指导。通过科技下乡、科技赶集等方式,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到各村协会、农业基地进行现场指导,不断提高农户的科学种养水平。山城街道以老果树专家王永学、高振楼中外果科开发基地为依托,先后举办28期青少年科技培训班,培训种植、养殖、加工等实用技术,帮助青少年实现青春创业的理想。目前全街道共有油桃、大樱桃、艳红李子、漫山红花椒、奥基亚柿子、烟台冬枣等科技示范园25个,每个示范园都有青春创业科技队,全街道2万农户基本达到每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区原果业局局长于庭柏同志,发挥技术专长多次深入到水泉镇农户家中传技,为农户剪樱桃枝,传授栽培经验,管理果树大棚,经过他指导仅大樱桃一项年收入过万元的农户目前就达到18家。再次积极组织就业。联合劳动保障、教育、农业等部门共同举办各种技能指导,有效转移劳动力,提高农村青年就业率。团区委积极协调区阳光工程办公室、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区职业技术学院等有关单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共培训下岗失业青年及农村青年农民15000人次。山城街道关工委与富远技校、金飞驾校、黄海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先后开设中短期就业培训班100多期,培训青少年3000多人,全部安排到上海、苏州、青岛等地工作,月薪高达2000多元,解决了3000多个零就业家庭的困难。四是法制培训。深入开展了“四五”普法活动,进一步完善了村规民约,在全区范围为每村培训了3?5名普法宣传员,努力提高法制教育进村入户率,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学法守法、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系统性的培训,有效地促进了广大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文明程度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创业本领,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康的热情,讲文明、学科技、树新风、改陋习、谋致富已成为全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五是加强人才储备。一方面积极与各类大中型企业、职业中专和技术学校等单位联合,面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免费举办汽修、缝纫等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班,加强农村技术人才的储备,提高农村的就业水平。西集镇关工委联系该镇汽配厂连续三年举办中专培训班,对全镇初、高中毕业在家待业青年进行技能培训。共将160名初、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了技术骨干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在村两委换届中,我们严把关口,真正把相对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才选进村“两委”班子。目前在1000余名村干部中,从事特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行业的达到500人。

(三)激活载体,注重发挥优秀典型的带动作用。坚持把发挥“五老”优势、实施典型带动作为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通过搭建平台,激活载体,不断增强“五老”队伍与农村青壮年传帮带的总体实力。一是树典型,发挥带动作用。近年来,我们区积极开展创评农村党员经营示范户活动,培育出一批敢为人先、经营有方的先进典型。并加大对这些先进典型的培育力度,进而带动广大农民群众一起致富。水泉镇郑庄老党员郑昌喜,在区里组织示范户活动中积极参加技术培训,自行研发了“秋季置冰集中催眠、冬季棚内供暖唤醒、花期蜜蜂传授花粉、二氧化碳发生器气体施肥”等果树设施栽培技术,使大棚樱桃提前50多天上市,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他毫无保留地将这一技术在全镇进行推广。在他的带动下,该村已发展樱桃、油桃、李子、金太阳杏等果树大棚450多个,400多亩,仅此一项,全村增收300多万元,人均增收2600多元。山城街道办事处岩底村的王永学,是一位老果树专家,多年来他靠自己在果业方面积累的经验,努力创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致富典型,并应邀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介绍典型经验,同时他致富不忘乡亲,免费向村民提供接穗、良种苗木近20万元,无偿扶持、救助困难户60多户。为向村民传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他建立了占地面积约40亩的示范园,无偿对外开放传技。并帮助村民发展果园,定期上门进行义务指导,传授嫁接、高接换头的技术。在王永学的带动下,该村户户发展果园,目前全村每年收入都在1000多万元以上。二是建基地,发挥示范作用。大力引进、推广新优特农作物品种,引导各乡镇、村建立水产养殖、蔬菜加工、花卉种植、畜牧繁育等一批高效农业基地,有力地调动了农民抓生产的积极性。水泉镇棠棣峪村在区关工委大力支持下,把整个棠棣峪流域发展成火樱桃基地,使周边10个村的农户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成为全区首批人均纯收入过万元的富裕村,棠棣峪流域被省政府命名为“**省引进国外优质火樱桃示范园”。基地的示范作用大大调动了村民发展火樱桃的积极性,促进了全镇乃至全区火樱桃的规模发展。目前,全区优质火樱桃面积发展到4.5万亩,其中已结果面积1.4万余亩,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20多个大城市,水泉镇也先后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市级“林果园艺专业镇”。三是办协会,发挥指导作用。积极开展“村会协作”,推动农村能人牵头兴办种植、养殖、营销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区已成立各类合作组织、协会组织106个,其中以农业产业协会为主的各类经济组织30多个,会员1560多名。涵盖了畜禽、水产和农产品加工等诸多方面。冯卯镇南赵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带动作用,依托龙头企业,积极组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扩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在“公司+农户+合作社”上做足文章,通过成立“**市丰园池田藕发展合作社”,为本村农民创业致富指路,使广大农民由农民变为农业产业工人,把农产品变为商品,从而加快了致富的进程。目前南赵庄村已发展池田藕900多亩,并注册了“仙玉莲”牌商标,全村有1200多名农民成为合作社社员,池田藕养植已经成为南赵庄村的特色产业。

(四)搭建平台,积极关爱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健康成长。坚持把关注农村弱势群体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项重点来抓,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开展关爱助学、结对帮扶等活动,全面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关爱青少年成长,努力为青少年解难题、办实事。一是大力开展关爱助学活动。2003年以来,全区累计募集关爱基金100多万元,救助高考贫困新生600人,资助中小学生3000余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今年我们又组织开展了“关爱助学牵手行动”,引导有能力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对高考贫困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资助。各乡镇(街道)分别设置了关爱助学基金项目,区乡联动,与镇民政、工会、妇联等部门联合,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争取区外关爱资源。今年以来,全区共救助学生120名,资助金额累计达26万余元。二是大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在全区先后成立了五老“关爱”结对帮扶小组、“关爱工作团”和矫正基地,对失足儿童、问题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和纠正保护,给他们大家庭的温暖。山城街道西鲁村高某劳教释放后,家中父母不愿意接纳他,由“五老”人员组成的矫正小组及时靠上去做工作,得知他有家电维修技术时,帮他租房子筹资金,办起一家“新生家电维修店”,从此走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道路。山城街道关工委每年开展两次募捐活动,结对帮扶贫困学生,近年来共筹措资金6多万元,救助困难学360名,其中救助贫困大学生29名。三是大力开展代理妈妈活动。动员有帮扶能力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自愿担任失亲儿童、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呵护其心灵,关心其生活,指导其学习,真正做到了“三知”“三沟通”和“五个一”。“三知”即知道失亲儿童、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班级和教师情况;“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失亲儿童托管人、教师联系沟通,交流他们的教育情况,形成管护合力;“五个一”即每月与留守儿童父母、任课教师、失亲儿童托管人联系一次,每学期制定一份帮扶失亲儿童、留守儿童计划书;每学期撰写一份帮扶工作情况总结或教育经验文章,每月向有关部门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自代理妈妈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共有3000多名代理妈妈与失亲儿童、留守儿童结成对子,为这些弱势群体办好事、实事6000多件,有效地促进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存在的问题

各级关工委紧紧围绕我区经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五老”优势,教育、引导农村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带动他们健康成长成才,使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发现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有些地方对发挥“五老”作用认识不高,“五老”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一些地方认为关工委工作主要是现任政府部门的事,很多工作要靠现职职能部门去执行,而老同志已脱离工作岗位,不便于协调工作,难以发挥什么作用。这种认识使得在开展工作时没有广泛动员老同志参与,老同志优势得不到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局面冷冷清清,打不开局面。

(二)由于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关工委工作开展不平衡。一是组织机构不平衡。全区关工委组织网络虽然已初步成型,但不少关工委组织还停留在文件上,许多关心下一代组织发挥作用并不充分。二是由于我区经济状况等原因,不能及时给老同志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质保障,影响了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由于思想认识和精力不到位,有些乡镇(村)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够,工作处于被动地位。

(三)活动开展形式单一,内容跟不上青少年成长的需求。现在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许多青少年也随农民工父母进入城市,务工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青年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从事何种职业都感到高不成、低不就。怎样设计多样化、多层次的载体去服务农村青年,也是我们现在急待解决的问题。

四、对策及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关工委工作的领导。农村关工委工作虽然不是新农村工作的全部,但牵动着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五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切实为关工委开展工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创造良好条件。各级关工委要切实加强农村“五老”队伍建设,做到精心组织,周密实施,使广大农村“五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要为农村“五老”发挥作用提供平台。青少年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关心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力量是广大“五老”队伍。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尊重农村“五老”的意愿作为第一原则,根据他们的意愿来谋划工作,制定措施,抓好落实;要充分尊重“五老”的首创精神,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更新观念、积极实践;要充分调动“五老”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倾听广大“五老”的呼声,吸纳他们的建议;要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发挥优势,展现才能。

(三)要为农村“五老”服务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氛围。首先,党委宣传部门要为农村关工委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形成整体合力,为农村“五老”服务新农村建设大造舆论。其次,公安、司法、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要为农村“五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积极参与和协助他们作好工作。第三,各级关工委要注意培养典型。大力培养和树立农村“五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总结推广他们的典型经验,并运用典型指导工作、推动工作,使农村“五老”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实现局部突破、整体推进。

(四)要不断探索农村关工委工作的新途径、新方式、新机制。农村关工委工作要紧紧适应目前农村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的要求,不断改革、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一要坚持工作创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农村关工委工作的有关内容,创新活动载体,探索工作方法。二要坚持制度创新。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关工委工作制度,为推进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制度保证。三要坚持机制创新。要建立和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工作激励机制等,不断壮大农村“五老”队伍,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四要坚持活动方式创新。要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方便参与的方式开展工作,使农村关工委工作更加贴近农村实际,更加贴近农民生活,更加贴近青少年特点,切实增强工作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进而推进农村关工委工作健康发展。

第五篇: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近年来,通过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县道路面硬化工程、乡道路面硬化工程,交通部门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新农村建设活动的不断深入,农民生活、生产需求的不断提高,交通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又是一个新课题。

为此,我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研究,认为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要拓宽新视野、扩大新领域,今后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做到“三转变一加强”,即:从注重“两率”(通村率、硬化率)转变为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从注重通路转变为路、站、运一体化建设,从注重建设转变为建、管、养并重,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

一、从注重“两率”转变为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

1、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必要性。首先,农村公路多数是断头路,效益差,等级低。近年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只解决了公路通行政村的问题。目前,农村地区,多数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公路没有贯通联网,中心镇、中心村周边公路等级较低。由于农村公路未联网贯通,使农村公路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客货运输受到制约,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路网的综合服务水平比较低,路网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基本思路。提升农村公

路网络化水平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提高网络化水平的重点是:农村公路网络化可先在平原地区有条件的乡镇引导实施。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使连接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的公路贯通成网,在联网公路建设中,把一些有条件的大自然村作为重要节点,使一些大自然村通过联网公路建设,也能建成水泥路和柏油马路。

3、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实施途径。一是要坚持依靠党委政府、依靠群众,形成合力抓发展。农村联网公路建设不能完全采取康庄工程建设模式,因为康庄工程建设任务集中、目标一致,合力很强,很少有矛盾。农村联网公路建设的利益主体是不平等的,可能有“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实施的难度大、困难多。因此,必须始终依靠党委政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是抓好农村交通工作的关键。二是坚持规划控制为前提。在编制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时,就充分考虑到农村公路的等级、技术标准等方面的选用上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并有一定的前瞻性。三是坚持技术指导全过程。通自然村公路建设,交通部门关键是要加强技术指导,做到既加强管理,又不包办代替。特别是要严格控制线位走向,帮助把好公路技术标准,做好测量设计,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控制等方面的指导。四是经济补助待验收。通农村联网公路建设,要根据工程的进度、工程质量的优劣,通过质量验收后给予经济补助,下拔补助资金,充分体现

“优质优价”、“奖优罚劣”的工程质量保证制度。

二、从注重建设转变为建、管、养并重

1、实施建、管、养并重的必要性。由于乡村康庄工程是农民捐资捐款、出工出力,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养护跟不上,建设成果得不到保护,农民心痛、意见大。目前,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机制未完全建立健全,主要困难突出表现在,一是资金难以落实。二是责任尚未落实。大量建好、修好的乡村道路无人管养,超载车辆对部分乡村道路破坏严重,公路红线控制无法可依;大部分乡村道路只采取间隙式养护,只能在出现严重影响通行时给予临时处理,乡村公路失管、失养的现象存在,乡村康庄工程建设成果受到威胁。三是考核机制有待建立。干线公路养护从省到市有检查、考核、评比的制度,但是农村公路养护的这些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2、实施建、管、养并重的基本思路。实施建、管、养并重的基本思路是“重视养护、协调发展”。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在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养护,使建设、管理、养护三方面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实施建、管、养并重的主要途径。一是明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目前,县道负责管养的责任主体是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这个现在已经明确了。应明确乡镇(街

道)、村为乡、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主体,负有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以及养护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并建立机构,设立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站,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人。

三、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

1、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基本思路是“逐步完善、逐年推进”。依据这个思路,加快完善农村公路一些危险路段的标志标线,对个别急弯、陡坡、视线差的路段进行改善。

2、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的主要途径。完善安保工程事关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思想重视,舍得投入。主要任务是抓标志标线的设置和路肩的培植配套,有条件的地区进行绿化配套,优化农村环境。对陡坡、急弯,路基本身又不够宽的路段,设置必要的标线、护拦、警示标志等安全设施。我们在农村公路交通的设计、施工阶段乃至后期养护,都要密切关注安保设施工程的完善工作。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交通部门将继续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根据建设新农村的新要求,不断赋予交通工作的新内涵,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下载关于审判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精)(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审判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精)(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层法院服务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集中各方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长期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近3年来,通过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县道路面硬化工程、乡道路面硬化工程,交通部门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新农村建设活动的不......

    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交通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

    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近3年来,通过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县道路面硬化工程、乡道路面硬化工程,交通部门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新农村建设活动的不......

    关于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最终定稿)

    关于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近3年来,通过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县道路面硬化工程、乡道路面硬化工程,交通部门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新农村建设活动的不断深......

    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近3年来,通过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县道路面硬化工程、乡道路面硬化工程,交通部门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新农村建设活动的不......

    物价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物价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物价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2007-12-12 16:02:4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物价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物价局服务社会......

    物价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深入了解我县农村工作现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