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草案)》

时间:2019-05-14 11:0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州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草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州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草案)》》。

第一篇:《贵州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草案)》

关于征求《贵州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函

各县(市、区)公安局、分局、治安大队:

现将省人大内司委、法工委、省政府法制办和省公安厅共同起草的《贵州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草案)》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研究、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于2011年5月9日下午3点前通过传真发到州局治安支队。

联系人:郎惠兰

附:《贵州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

二〇一一年五月七日

贵州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草案)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 第三章 居住管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进入本省和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跨设区市的市区或者县(市、特区)的人员。

第三条(职责分工)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和服务管理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四条(居住证制度)流动人口管理实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

公安机关负责流动人口的居住登记、居住证管理工作。流动人口可以凭居住证在居住地享受有关服务和办理有关事务。

第五条(协调机构及职责分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协调、督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查找有关机构文件,用于起草说明)

公安、人口计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民政、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第六条(居住管理信息化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政府职能部门间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第二章 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

第七条(权益保障基本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网络。

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协助公安机关及有关部门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第八条(权益范围)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受理,依法维护。

第九条 居住证持证人享有下列权益和公共服务:

(一)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

(二)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相关待遇;

(三)按规定获得法律援助;

(四)育龄夫妻享受居住地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

(五)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和儿童计划免疫服务;

(六)按规定参加居住地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者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和登记;

(七)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

(八)符合居住地人民政府迁入条件的,可以申请办理常住户口;

(九)按照居住地人民政府规定可以租赁政府公租房、廉租房;

(十)参加居住地科技发明创新成果申报;

(十一)依法参加居住地社区、工会组织和有关社会事务管理;

(十二)居住地人民政府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

第十条(子女教育)居住证持有人在同一居住地连续居住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达满 年(斟酌)、有固定住所、有稳定 4 职业、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依法纳税的,其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应当与常住户口学生同等对待。

第十一条 居住证持有人可以向受理机构查询或者授权他人查询本人的居住信息,受理机构应当提供服务。

第十二条(信息保密)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知悉的流动人口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违规查询、使用流动人口基本信息。

第三章 居住管理

第十三条(居住登记)流动人口应当自到达居住地之日起 7个工作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申报居住登记。

第十四条 公安派出所或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应当为流动人口和用人单位办理居住登记提供方便。

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可以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主动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

第十五条(不办理居住登记情况)下列情形按如下规定办理登记,不办理居住证。

(一)居住在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等旅馆内的人员,5 按有关规定办理住宿登记;

(二)住院就医人员办理住院登记;

(三)在学校、培训机构寄宿就学或者培训的人员,由学校、培训机构负责登记;

(四)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员,由救助机构负责登记。登记单位应当在办理登记后3日内将登记情况报送公安机关。

第十六条(居住证发放)流动人口拟在居住地居住1至6个月的,应当申领短期居住证;拟在居住地居住6个月以上的,应当申领长期居住证。

居住证为一人一证,由省级公安机关统一印制。

第十七条 流动人口申领居住证应当提交居住地址、就业、经商等证明材料。证明材料应当真实、准确。

第十八条(居住证办理)对于申领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公安机关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发放居住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领人并说明理由。

未满十六周岁或者已满六十周岁的流动人口除个人需要申领居住证外,可以不发给居住证。

第十九条 居住证应当载明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证号码、本人相片好签发机关。

第二十条(居住证延期)长期居住证由公安派出所或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每年签注一次。长期居住证持有人在当地连续居住 6 的,应当在居住每满一年的最后30日内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办理签注手续。

第二十一条 居住证持有人变更居住地址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7日内持居住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申报居住变更登记。

第二十二条(补领和换领)居住证遗失、损坏的,持证人应当及时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申请补领、换领。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换发居住证。

第二十三条(费用)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首次领取居住证不收取费用。

补领、换领居住证应当缴纳证件工本费。

居住证工本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核定。

第二十四条(计生工作)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办理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居住证时,应当核查其经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查验过的婚育证明,没有婚育证明的,应当及时通报给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

第二十五条(以房管人)单位或者个人将房屋出租或转租给流动人口的,应当在流动人口入住后3日内,将其姓名、身份证件等基本情况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或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并督促房屋承租人到当地公安派出所或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办理居住 7 登记。

终止房屋租赁关系的,房屋出租人应当在终止租赁关系之日起3日内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或流动人口服务中心。

物业管理单位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第二十六条(以业管人)聘用流动人口的单位,应当自聘用之日起3日内,将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报送当地公安派出所或流动人口服务中心。

用人单位应当督促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办理居住证;也可以为其代办居住证。

第二十七条(居住证查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需要查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时,被查验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时,可以要求居住证持证人出示居住证,持证人应当予以配合。

除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扣押居住证。

第二十八条(居住证使用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买卖居住证或者骗领、冒用居住证,不得出租、出借、转让居住证。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居住登记处罚)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二十一条规定,未申报居住登记、申领居住证、办理居住地住址变更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租赁房屋处罚)单位或者个人违反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对个人处以2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用人单位处罚)聘用流动人口的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妨碍执行公务处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拒绝公安机关依法查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情况的,由公安机关依法采取措施予以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款非法扣押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责令交还并按非法扣押的居住证数量每份2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伪造、变造等行为处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居住证或者骗领、冒用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 9 百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出租、出借、转让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2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伪造、变造、骗领的居住证,由公安机关予以收缴。

第三十四条(自律条款)公安机关、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行为不依法及时处理的;

(二)对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或者申办居住证不依法办理的;

(三)违规向流动人口收取费用的;

(四)超越职权或者违反法定情形、处罚种类、数额对流动人口或者相关单位、个人实施处罚的;

(五)将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居住证办理及使用过程中所获悉的有关流动人口信息用于法定职责以外的用途的。

第三十五条(救济条款)当事人对涉及居住登记或者居住证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所称其他有效身份证明,是指户口簿、10 护照等。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所称出租房屋,包括住宅出租房屋、工商业出租房屋及其他出租房屋。

第三十八条 已经办理暂住证的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的,其居住期限连续计算。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1996年9月26日贵州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流动人口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第二篇:贵州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规范

贵州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规范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完善服务管理体系,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根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和省人大新修订的《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制定的《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范》和建立“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的要求,坚持现居住地和户籍地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户籍地配合的原则,落实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总结近年来省内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规范。户籍地服务与管理

坚持以“村﹙居﹚民自治”为载体和依托,做好服务管理。具体规范为:

一、户籍地人口计生部门应主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联手,送宣传、送政策、送知识、送服务上门,从源头上做好服务工作。

二、村、社区居委会对流出30日的人口应实行全员登记,采集流动人口信息,并将流动人口有关信息上报乡镇、街道计生办。乡镇、街道计生办在PIS中予以记录。

三、乡镇、街道应定期对辖区内流动人口进行寻查登记,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底数及流动育龄妇女结婚、怀孕、生育、节育变动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情况。对漏管人员及时登记,对有计划生育信息变更的流动育龄妇女及时更新信息,并在PIS中录入。1

四、在18─49周岁流动育龄妇女流出前,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为其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下简称《婚育证明》)。

办理《婚育证明》应核实当事人的身份、婚育信息,如实填写《婚育证明》的相关内容。

办理《婚育证明》不得收取押金、保证金。

《婚育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不得以任何理由缩短其有效期。落实绝育措施一年以上的、婚育情况未发生变化的,《婚育证明》长期有效。

五、应对18─49周岁的流动育龄妇女进行登记建档,及时录入PIS。

登记建档的基础信息主要内容应包括:

(一)按PIS系统信息采集的要求;

(二)流动人口准确有效身份证号码。

信息登记应当准确、完整。

六、应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结婚、怀孕、生育、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社会抚养费征收等计划生育主要信息情况。

对现居住地通报或者通过统计口径获得的流出人员计划生育主要信息变动情况应及时在PIS中予以更新。

七、应向流出人员提供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宣传和避孕节育、生殖健康服务,告知其实行计划生育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与其签订计划生育合同。

八、应指导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落实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告知其按时参加现居住地的孕情环情检查。

九、禁止户籍地跨省设立孕环情检查站点,不得强迫已婚育龄妇女返乡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

十、应保障流出人员享有国家和当地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

依法保障流出育龄夫妻申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权利。

十一、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应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黔人领发[2007]9号文件)规定,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落实综合治理工作。

现居住地服务与管理

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在认真推行《房东登记报告制度》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优质服务,加强管理。具体规范为:

一、村、社区居委会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对新流入本地居住的流动人口,应实行全员登记,采集信息,并将有关信息上报乡镇、街道计生办。乡镇、街道计生办在PIS中予以记录。

二、乡镇、街道定期对辖区内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及出租屋等进行巡查登记,及时掌握流入人口底数及流动育龄妇女结婚、怀孕、生育、节育变动情况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情况。

对不在本村或社区居住,但在本村或社区有固定经营店面经商或从业的流入人口,也要进行全员登记,是成年育龄妇女的,应及时向其居住地通报信息。

三、18─49周岁流动育龄妇女到达现居住地后,现居住地应在15个工作日内查验其《婚育证明》。

对未持有《婚育证明》或《婚育证明》重要信息缺漏的,督促其在3个月内补办。

四、要及时向户籍地核实流动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基础信息,准确掌握其婚姻、生育、避孕节育等情况。

对18─49周岁流动育龄妇女婚育信息进行登记并及时录入PIS系统。

五、对流动育龄妇女发生的结婚、怀孕、生育、节育等计划生育情况应当及时更新,录入PIS。

六、应及时、准确掌握全员流动人口底数,对流入和离开现居住地30日以上的人,及时录入PIS。

七、对离开30日以上的成年流动育龄妇女,应将其生育信息进行打包封存,以备需时核查。

八、应向流动人口普及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生殖健康知识,告知其服务管理相关规定及实行计划生育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公开办事程序,提供避孕节育和优生优育咨询。指导流动已婚育龄妇女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

九、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免费为流动已婚育龄妇女提供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技术服务。

十、在收到流入育龄夫妻拟生育第一个子女的服务登记申请材料后,应在7个自然日内向申请人户籍地核实有关情况。核实无误的,应即时为当事人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发放生育服务证。不予办理的,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

十一、为流入育龄夫妻办理生育第一个子女的服务登记后,应当在15个自然日内向其户籍地通报。

十二、流动人口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申请再生育的,可选择在女方或者男方户籍地办理再生育相关手续。现居住地在收到流动人口户籍地办理再生育手续通报后,应及时变更信息。

十三、要加强对出租(借)屋和房屋出租(借)人的管理,与房屋出租(借)户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

房屋出租户﹙房东﹚在发生或终止租赁行为后,应在7个工作日内,报告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发现怀孕的,应当日报告)。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计生工作人员应在3个工作日内上门进行登记、核实,并落实对已婚育龄妇女的首检责任。

十四、与流动人口形成劳动、人事关系的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应当配合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做好本单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督促本单位流动已婚育龄妇女按时参加现居住地的孕情环情检查;

(二)对本单位成年流动育龄妇女结婚、怀孕、生育、节育等计划生育信息及变更信息应及时报告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

十五、抓住宅小区管小区业主,建立物业计生联动工作制度。通过主管部门实现物业计生协作联动,对物业服务企业实行目标管理,列入综合治理目标考核内容。物业服务企业明确一名人口和计划生育专(兼)职工作人员,协助村(居)委会做好信息收集、宣传服务等工作。房管部门把物业服务企业履行计生协管工作情况作为每年物业服务企业资质、信誉评估的重要依据,严格履行部门职责,认真考核评估。

十六、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应依法建立计划生育协会,并经常开展活动,实现流动人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

十七、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应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黔人领发[2007]9号文件)规定,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落实综合治理工作。

第三篇:贵州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

贵州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

(2012年5月25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进入本省居住或者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跨县(市、区)居住的人员。户籍在设区的市的人员,在本市市辖区范围内跨区居住的除外。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公安、人口与计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民政、司法行政、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应当做好辖区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协助公安机关及有关部门做好流动人口服务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第七条 流动人口管理实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

公安机关负责流动人口的居住登记、居住证管理工作。

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受公安机关委托,开展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和居住证受理、发放等具体工作。

流动人口可以凭居住证在居住地享受有关服务和办理有关事务。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政府职能部门间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第二章

居住管理

第九条 流动人口应当自到达居住地之日起7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申报居住登记;拟居住30日以上的,应当自到达之日起30日内申请办理居住证。

到直系亲属处居住的流动人口,可以根据本人意愿选择办理或者不办理居住登记和居住证。未满16周岁和已满60周岁的流动人口,除个人需要申领居住证外,可以不办理居住证。

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应当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提供方便。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可以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主动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

第十条 下列情形按照规定办理登记,不办理居住证:

(一)居住在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等旅馆内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住宿登记;

(二)住院就医人员办理住院登记;

(三)在学校、培训机构、企业等单位寄宿就学或者培训的人员,由学校、培训机构、企业负责登记;

(四)在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的人员,由救助管理站负责登记。

属前款第一、二、三项情形的,登记单位应当在办理登记后3日内将登记情况报送公安机关;属第四项情形的,登记单位应当在办理登记后5日内将登记情况报送公安机关。

第十一条 居住证为一人一证,由省公安机关统一印制。

流动人口申领居住证应当提交本人身份证明、现居住地址等证明材料。证明材料应当真实、准确。

流动人口申领居住证的,公安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7日内发放居住证。

第十二条 居住证应当载明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现居住地住址、居民身份证号、本人相片、签发机关和签发日期。

第十三条 居住证有效期为1年。居住证持证人在当地连续居住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30日内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办理签注手续。

第十四条 居住证持证人变更居住地址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7日内持居住证向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申报居住变更登记。

第十五条 居住证遗失、损坏的,居住证持证人应当及时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请补领、换领。公安派出所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5日内补发、换发居住证。

第十六条 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居住证不收取费用。

流动人口因遗失、损坏而补领、换领居住证的,应当缴纳工本费。居住证工本费的收费标准由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居住证时,应当核查其经现居住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构查验过的婚育证明;没有婚育证明的,应当及时通报给现居住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构。

第十八条 单位或者个人将房屋出租给流动人口居住的,应当自流动人口入住之日起5日内,将其姓名、性别、民族、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现居住地住址、工作场所、居民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采集后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督促房屋承租人到当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办理居住登记。属于育龄妇女的,应当通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构。终止房屋租赁关系的,房屋出租人应当自终止租赁关系之日起5日内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服务中心。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等服务管理工作。

第十九条 聘用流动人口的单位,应当自聘用之日起5日内,将流动人口的姓名、性别、民族、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现居住地住址、工作场所、居民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采集后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督促其申报居住登记,办理居住证;也可以为其申报居住登记和代办居住证。解除聘用关系的,应当自解聘之日起5日内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服务中心。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需要查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时,被查验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时,可以要求居住证持证人出示居住证,持证人应当予以配合。

除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扣押居住证。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买卖居住证或者骗领、冒用居住证,不得出租、出借、转让居住证。

第三章

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十三条 居住证持证人享有下列权益:

(一)按照规定享受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

(二)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相关待遇;

(三)按照规定获得法律援助;

(四)育龄夫妻在居住地享受和常住人口同样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五)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和儿童计划免疫服务;

(六)按照规定参加居住地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者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和登记;

(七)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

(八)符合居住地人民政府迁入条件的,可以申请办理常住户口;

(九)按照居住地人民政府规定可以租、购城镇保障性住房;

(十)参加居住地科技发明创新成果申报;

(十一)依法加入居住地工会等组织和参与居住地有关社会事务管理;

(十二)居住地人民政府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

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受理,依法维护。

第二十四条 居住证持证人的子女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居住地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负责统筹安排其子女入学。

第二十五条 居住证持证人可以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查询或者授权他人查询本人的居住信息。

第二十六条 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知悉的流动人口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违规查询、使用流动人口基本信息。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流动人口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一款、第十四条规定,未申报居住登记、申领居住证、办理居住地住址变更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以100元罚款并立即进行居住登记、办理居住证和居住地住址变更。

第二十八条 出租房屋的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未将流动人口基本信息和终止房屋租赁关系情况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公安机关对单位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聘用流动人口的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未将流动人口基本信息和解除聘用关系情况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公安机关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拒绝公安机关或者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情况的,由公安机关或者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依法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非法扣押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对单位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居住证或者骗领、冒用居住证,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并对伪造、变造、骗领的居住证予以收缴。出租、出借、转让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以2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三十二条 公安机关、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行为不依法及时处理的;

(二)对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或者申办居住证不依法办理的;

(三)违规向流动人口收取费用的;

(四)对流动人口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五)将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居住证办理及使用过程中所获悉的有关流动人口信息用于法定职责以外用途的。

第五章

第三十三条 本条例所称出租房屋,包括住宅出租房屋、工商业出租房屋及其他出租房屋。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办理暂住证的,在暂住证有效期内继续有效;有效期满需要继续居住的,按照本条例规定办理居住证,其居住期限连续计算。

第三十五条 外国人、无国籍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的居住管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1996年9月26日贵州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流动人口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第四篇:杭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若干规定草案

杭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若干规定(草案)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居住证暂行条例》《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市区范围内流动人口的居住登记、居住证管理以及享有公共服务和便利,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流动人口,是指在本市市区居住的非本市市区户籍的人员。

第三条【权利和义务】流动人口按照本市有关规定享有公共服务和便利。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

流动人口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履行法定义务。

第四条【政府职责】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各项制度,保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所需人员和经费。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规定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具体组织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服务管理相关工作。

第五条【委员会职责】市、区人民政府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指导本行政区域有关部门和组织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各项制度、政策、措施;

(三)协调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四)监督、检查、考核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

(五)指导协调整合相关部门信息资源,全面掌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情况和动态信息;

(六)有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其他事项。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六条【部门职责】发展和改革、城乡建设、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行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交通运输、卫生计生、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第七条【委托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村)、企业事业单位可以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站)受相关职能部门的委托,从事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居住证的申领受理、发放、签注以及量化服务等工作。

第八条【信息化建设】市、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流动人口相关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支撑和保障。

第九条【居住登记】除《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情形外,流动人口拟在本市市区居住3日以上的,应当在到达居住地3日内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申报居住登记。

第十条【报送义务】用人单位、房屋出租人、物业服务单位、中介机构等应当按照《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的规定向公安机关报送流动人口信息,同时告知并协助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

第十一条【登记信息】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应当提交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

流动人口应当配合公安机关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采集下列信息:

(一)居住地址、服务处所、联系方式;

(二)政治面貌、婚姻状况、文化程度;

(三)就业情况、参加社会保险情况;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信息。

第十二条【登记凭证】公安机关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应当为办理居住登记的流动人口发放登记凭证。

登记凭证应当载明被登记人信息、登记机关、登记时间、有效期限等。

第十三条【变更登记】流动人口居住地址、服务处所等发生变更的,应当按照《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的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未依法办理居住地址变更登记的,连续居住时间自重新申报居住登记之日起计算。

第十四条【定期确认】流动人口应当在居住登记每满1年之日前1个月内,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到公安机关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办理居住登记信息确认。未依法办理居住登记信息确认的,连续居住时间自重新申报居住登记之日起计算。

第十五条【收费规定】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变更登记、信息确认,不得收取费用。

第十六条【居住证的功能】《浙江省居住证》是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居住、作为常住人口依法享有权利的证明,是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为《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以及办理本市市区常住户口的证明。

第十七条【居住证申领条件】流动人口在本市市区办理居住登记并连续居住半年以上,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领《浙江省居住证》:

(一)合法稳定就业,是指在本市市区就业并已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1年以上的;

(二)合法稳定住所,是指居住在自购房屋,或者租住、借住、寄住在合法居住房屋的;

(三)连续就读,是指在本市市区全日制小学、中学、中高等职业学校或普通高等学校取得学籍并已连续就读1年以上的。

申领《浙江省居住证》,应当向公安机关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相片以及符合本条第一款规定条件的相关证明材料。

具体实施细则由市政府另行规定。

第十八条【居住证申领程序】公安机关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收到《浙江省居住证》申请材料后,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应当当场受理并出具回执;

(二)申请材料可以当场更正的,应当允许更正,更正后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当场受理并出具回执;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内容;经告知后拒绝补正的,不予受理;

(四)申请材料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受理,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符合申领条件的,公安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日内发放《浙江省居住证》。

第十九条【居住证信息更正】流动人口在申领《浙江省居住证》时,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提供有关信息。

《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发现证件载明的信息有错误或者有遗漏的,可以持有关证明材料到公安机关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申请更正;情况属实的,应当予以更正。

第二十条【居住证签注】《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应当按照《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的规定,按期到公安机关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办理签注手续。符合居住证申领条件的,应当予以签注;不再符合居住证申领条件的,不予签注并说明理由。

逾期不签注或者签注有效期届满的,《浙江省居住证》使用功能中止。中止之日起3年内申请补办签注,符合条件的,自补办签注之日起证件使用功能恢复。

第二十一条【居住证功能终止】《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应当终止其《浙江省居住证》使用功能:

(一)不再符合《浙江省居住证》申领条件;

(二)逾期未签注,《浙江省居住证》功能中止满3年;

(三)已转为本市市区常住户口;

(四)死亡;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量化服务制度】市、区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创造条件,逐步提升《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可享有的公共服务和便利。

本市建立流动人口积分指标体系。《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积分达到相应分值的,可以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和便利。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制定积分配套量化服务制度。

第二十三条【积分指标体系】《浙江省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包括年龄、居住年限、学历、职称和技能等级、履行社会义务、遵纪守法、个人信用以及在本市工作及缴纳社会保险年限等基础指标,并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需要,设置加分、减分等指标。各指标项目根据不同应用设定积分分值。公安、教育、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等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服务管理的需要,对《浙江省居住证》积分分值进行调整,并制定相应实施细则。

《浙江省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应当通过政府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四条【积分落户】相关部门根据市区人口发展状况,确定当年积分落户总量指标,并根据积分排名情况,确定当年积分落户指标分值。积分达到一定分值的《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可以按照本市有关规定申请办理本市常住户口。

第二十五条【教育服务】《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可以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参加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招录。

符合本市义务教育入学条件的《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由居住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积分排名情况,结合流动人口居住情况及区域学校资源安排就读。

第二十六条【住房服务】《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可以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在本市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

积分达到一定分值的《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可以按照本市有关规定,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第二十七条【持证人待遇】《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除享有《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外,还可以按照本市有关规定享有下列权利:

(一)劳动就业;

(二)参加社会保险,领取失业保险金;

(三)参加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执业)资格评定或者考试;

(四)特殊困难救助;

(五)在市区惠民医院就诊,享受医疗费用减免政策;

(六)依法参加居住地社区组织和有关社会事务管理;

(七)本市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八条【信息化服务】公安机关应当拓展流动人口信息申报和报送方式,通过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信息化手段为流动人口、有关单位和个人申报居住登记、变更登记和报送相关信息提供便利。

流动人口通过信息化手段申报居住登记、变更登记的,公安机关审核通过后,应当向流动人口推送居住登记电子凭证。

逐步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审联办机制,推进对《浙江省居住证》申领相关证明材料的网上审核。

第二十九条【量化服务系统】《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可以针对不同公共服务和便利需要提出不同的量化服务申请,积分情况可以在量化指标信息系统自行查阅,公共服务和便利提供部门应当定期在量化指标信息系统公布申请结果。

第三十条【信息采集与使用】城乡建设、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卫生计生等部门应当将采集的流动人口信息统一汇入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并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采集、使用流动人口信息。

第三十一条【法律责任】流动人口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十三条的规定,未按要求办理居住登记、变更登记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法律责任】公安机关、受公安机关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

(一)不依法为流动人口办理《浙江省居住证》的;

(二)违反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的;

(三)违法违规披露、提供和使用在工作中知悉的流动人口信息的;

(四)其他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排除适用】符合本市引进人才专业需求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依照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外国人、无国籍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的居住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参照执行】各县(市)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过渡条款】本规定生效前申领的《浙江省居住证》《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持有人可以按照本规定换领《浙江省居住证》,并按本规定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和便利。

第三十六条【生效时间】本条例自201X年X月X日起施行。2011年12月28日杭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2012年3月31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批准的《杭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第五篇:贵州省流动人口管理条例

贵州省流动人口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本县(市、区)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县(市、区)暂住的公民。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领导,负责组织协调公安、劳动、计划生育、民政、司法、工商、教育、卫生、城建、城管等部门,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负责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办证、登记工作。对距离乡镇人民政府驻地较远、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村民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办理有关流动人口的证件和登记工作。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接纳流动人口的单位和个人,应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第四条 流动人口的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流动人口应当服从有关部门的管理,依法履行义务。

流动人口对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向上级主管部门、监察部门检举揭发或向司法机关控告。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对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 职 责

第六条 公安机关负责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和治安管理,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流动人口的其他管理工作。

第七条 劳动部门负责流动人口的劳动管理与就业服务,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就业训练、社会保险等服务。依法处理用人单位与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劳动争议,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 计划生育部门负责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发放和查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对流动人口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提供节育技术服务。

第九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流动人口中从事个体经营活动的管理。对外来谋职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第十条 民政和公安部门负责流动人口中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和无生活来源的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工作。

第十一条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对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服务和纠纷调解工作。

第十二条 教育部门负责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卫生部门负责流动人口的卫生防疫和健康检查工作。

第十四条 城建、城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对流动人口聚集地的规划、房屋出租管理和市容、环境卫生监察工作。第三章 管 理

第十五条 对流动人口实行证件登记管理制度。

第十六条 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持《居民身份证》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办理《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育龄流动人口还须办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

第十七条 流动人口在暂住地居住七日以上的,应在七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有关合法有效证件按下列规定到暂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申报暂住户口登记;年满十六周岁以上拟暂住一个月以上的应同时申领暂住证:

(一)暂住在居(村)民家中的,由本人携带户主户口簿申报暂住户口登记或申领暂住证;

(二)暂住在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及外地常设机构内部或工地、工场和水上船舶以及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的,由所在单位或雇主申报暂住户口登记或申领暂住证;

(三)暂住在租赁房屋的,由房主携带本人户口簿和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许可证,带领租房人申报暂住户口登记或申领暂住证;

(四)在宾馆、旅店、招待所包房的常住机构中,暂住一月以上的外来人员,由常住机构申报暂住户口登记或申领暂住证。

暂住在距离乡镇人民政府驻地较远、交通不便边远山区的村民家中的,按照本条第一款有关规定到乡镇人民政府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委托的村民委员会申报暂住户口登记或申领暂住证。

第十八条 探亲、访友、旅游、就医、出差等流动人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外来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须持有关合法有效证件到暂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办理《外来人员就业证》。

第二十条 《暂住证》、《外来人员就业证》为一人一证,有效期最长为一年。证件期满需继续办理的,应在期满一个月内办理换证或延期手续。证件丢失或登记项目需要变更的,应到原发证机关申办补领或变更手续。

第二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核发流动人口中从事个体经营的营业执照时,应当查验《暂住证》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等有关证件。

第二十二条 接纳流动人口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教育和督促流动人口遵纪守法,发现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扣押流动人口的合法有效证件。

第二十四条 流动人口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维护暂住地的治安秩序、环境卫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接受卫生部门依法开展的儿童免疫、疾病检疫、健康检查等;

(二)有关部门查验《居民身份证》、《暂住证》、《外来人员就业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时,流动人口应主动出示,不得拒绝;

(三)离开暂住地时应到原登记发证机关办理《暂住证》的注销手续。

第二十五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由常住户口所在地和暂住地计划生育部门共同负责管理,以暂住地为主。

接纳流动人口的单位和个人,应积极协助计划生育部门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第二十六条 外来务工、经商和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的流动人口应向暂住地缴纳流动人口管理费;管理费由暂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收取;收取的 5 管理费,上交同级财政,专项用于流动人口管理;收取管理费,必须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收据。

收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规定。第四章 服 务

第二十七条 流动人口管理部门应根据部门职责,为流动人口提供劳动、教育、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等各项服务。

第二十八条 流动人口办理有关证照,手续齐全的,有关机关应及时办理,不得故意拖延、刁难。

第二十九条 招聘雇用流动人口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提供必要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依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劳动报酬和休息权利。

第三十条 凡依照本条例办理了有关证件的流动人口,在正当的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依法需办理其他有关手续时,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当与当地公民同等对待,提供方便,及时审核办理。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

(二)、(三)、(四)项规定的,对单位或责任人处以警告,并按未申报暂住登记的人数每人处以五十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并给予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经查出在限期内仍不办理的,处以警告或五十元以下罚款;

(二)招聘、雇用无《外来人员就业证》的单位和个人,限期不改的,按每招聘、雇用一人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但罚款总额不得超过一万元。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由发证机关给单位或责任人处以警告并处三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流动人口违反计划生育的,由计划生育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 冒领、冒用、转借、转让、涂改、骗取、伪造、买卖《暂住证》、《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外来人员就业证》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的,由发证机关,收缴其证、卡,处以警告并处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行为人有非法所得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非法所得的一至三倍罚款;违反治安管理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规定的有关管理机关收缴罚没款,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财政厅统一印制或监制的罚没款收据;不出具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没款。

第三十七条 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由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对依照本条例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暂住证》由省公安厅统一印制,《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和《外来人员就业证》由省劳动厅统一印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由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印制。

第四十条 台、港、澳同胞,华侨、外国人的暂住登记和劳动就业管理,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

第四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的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贵州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草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州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草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贵州省流动人口管理条例

    贵州省流动人口管理条例 为本词条添加义项名 《贵州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经2012年5月25日贵州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条例》分总则、居住管理、权益保障......

    贵州省流动人口管理条例

    贵州省流动人口管理条例 颁布单位】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 【颁布日期】 19960926 【实施日期】 19970101 1996年9月26日贵州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1997年1月1......

    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总结

    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总结 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总结2007-12-07 12:38:3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总结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总结(2)2005年,全国妇联以“三个......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情况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完成情况、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及原因,形成总结材料。 三川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十二五”期间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完成情况的工作总结 一、流动人......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王旗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双百”推进工程实施方案 各村委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和《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统筹解决人口......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施方案_

    单谢发【2011】36号 关于印发《2011年谢集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制度》的通知 各行政村、镇直各部门: 根据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镇综合治理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2011年......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王旗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双百” 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各村委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和《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统筹解决人口......

    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

    利辛县王市镇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浅谈作者:沈亮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不仅要对人口进行定量分析,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更要注重探讨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