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制留用职工工龄如何计算(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1:4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企改制留用职工工龄如何计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企改制留用职工工龄如何计算》。

第一篇:国企改制留用职工工龄如何计算

国有企业改制,留用职工的

工作年限应如何计算

(2011-11-03)

—、从青岛某有限责任公司与纪某终止劳动合同关系一案谈起

案情简介:

上诉人:纪某

被上诉人:青岛某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代理人: 李乐国 山东海乐普律师事务所

青岛某有限责任公司由青岛某某厂改制而来,其前身是山东省外经贸直属企业下属的一家老国有企业。经省政府批准,青岛某某厂于2003年底进行国企改制,国有资本全部退出,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改制时,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改制方案,大部分职工留在了改制后的公司工作,纪某(1958年生人)是其中的一员。2004年1月17日,青岛某有限责任公司与纪某签订了《关于企业改制有关劳动合同问题的补充协议》,其中约定:根据鲁政发(2003)62号文的相关规定,乙方(指纪某)在原有企业的工龄为九年,解除与原企业的劳动合同后,甲方(指有限责任公司)应支付给乙方经济补偿金×万元,乙方实行身份转换,由原来的国有企业职工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职工。协议签订后,青岛某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支付了经济补偿金,并与纪某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为2004年1月17日起至2010年5月30日止。

劳动合同期满前30日,公司依法通知纪某到期不再续签劳动合同。合同期满日,公司给纪某送达了《终止劳动合同报告书》,纪某对此持有异议,认为其在公司连续工作十年以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公司应当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故拒绝签收。公司最终在报纸上公告送达。于是,纪某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公司依法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仲裁委支持了纪某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仲裁请求。公司向当地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审法院驳回了纪某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诉讼请求。纪某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要求依法改判。

上诉焦点:

纪某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上诉人不具有和被上诉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是适用法律错误。上诉人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理由正当,应予以支持。

1、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满十年,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上诉人已在上诉人处工作了十六年,符合该条件,应当予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虽然经过改制,但改制前后都是同一单位,应当认定为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因此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的规定。

2、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企业改制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亦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据此,上诉人完全符合前述规定,依法也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答辩理由:

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和山东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12月30日发布了《关于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安置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鲁劳社[2006]81号。该文件在“

一、关于计算职工安置费用和处理劳动关系的基准日”中规定:对到改制后企业工作的职工,计算职工安置费用基准日至改制后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前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为职工在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并在改制后企业与职工重新签订的劳动合同中载明。

以上规定非常明确地表明,计算职工安置费用基准日之前在原国有企业的工作时间,不能合并计算为职工在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本案中,原国有企业与上诉人解除了劳动合同,并依法支付了上诉人经济补偿金,因此计算职工安置费用基准日之前的工作年限不应合并计算为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上诉人自2004年至2010年的工作年限刚过六年,不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

因此,公司认为一审法院适用法律正确,中院应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裁判结果:

二审调解结案,依法终止了公司与纪某的劳动合同关系。

律师对本案的深度分析:

通过对基本案情的了解,可以看出本案的焦点就是国有企业改制后,留用的职工在改制前企业的工作年限是否应当合并计算为在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如果应当合并计算,那么劳动合同就不能终止,公司就应当与纪某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反之,公司于2010年5月30日与纪某终止劳动合同关系就是合法的。要探讨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找具体的规定。

首先,本案中原国有企业劳动合同已经解除,公司与纪某是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鲁政发(2003)62号在“配套政策措施”中规定:

(四)调整劳动关系方面。1.建立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新型劳动关系。改制为非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全部退出或国有参股)的,给原企业国有身份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并解除原劳动合同,职工不再具有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省属国有企业改制劳动保障有关问题处理办法》鲁劳社(2004)5号第六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企业的,原企业应当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改制后新设立的企业与接收安置的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2004年1月17日,公司与纪某签订了《关于改制有关劳动合同问题的补充协议》,协议中明确了企业改制后,原企业职工解除与原企业之间的劳动合同,与改制后的企业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纪某由原来的国有企业职工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职工。

原国有企业改制后的职工安置方法是不同的,有的职工调入了另一个国有企业;有的职工拿到改制经济补偿金后自谋职业去了;有的则与改制后的企业重新签订了劳动合同。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过程是自主协商,双方选择的过程,改制后的公司应优先录用原国有企业职工,但原国有企业职工不是必须留在改制后的公司处工作。签订劳动合同的前提是原劳动合同已经解除了,如果认为现在的青岛某有限责任公司与原青岛某某厂是同一个用人单位,那么应该是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而不是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其次,法律或政策规定表明对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企业的,留用的职工在改制前企业的工作年限不应合并计算为在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

除了上诉人在答辩意见中提到的《关于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安置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鲁劳社[2006]81号中的具体规定。相关的规定还有:

一、《省属国有企业改制劳动保障有关问题处理办法》鲁劳社(2004)5号第七条规定:改制企业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采取以下方式处理:

(一)对改制为国有法人绝对控股企业的,改制企业不支付经济补偿金,职工在本企业改制前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今后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按照《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等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

(二)对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企业的,原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

二、国资委2005年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第四条“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中第四项规定:

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的,改制后企业继续履行改制前企业与留用的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留用的职工在改制前企业的工作年限应合并计算为在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原企业不得向继续留用的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

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处理好改制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对企业改制时解除劳动合同且不再继续留用的职工,要支付经济补偿金。企业国有产权持有单位不得强迫职工将经济补偿金等费用用于对改制后企业的投资或借给改制后企业(包括改制企业的投资者)使用。

上述规定表明,对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企业的,原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按规定支付了经济补偿金的,企业改制前后的工作年限不再合并计算。

第三,从《劳动合同法》的层面上看,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企业的,原国有企业改制前后的工作年限不应合并计算。

《劳动合同法》对国有企业改制职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特别规定,即第十四条第二款。其内容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也就是说,原国有企业职工在改制时,想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劳动者在原国有企业连续工作满十年;二,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时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

上诉人认为,原国有企业职工在改制时,只要在原国有企业连续工作满十年,视为在新的改制后的公司连续工作满十年,就可以根据第十四条第一项的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那么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第十四条第二款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第十四条第二项已经被第十四条第一项所述的情形所涵盖。

当然上述的结论是荒谬的,立法者之所以有第十四条第二项的规定,就是因为立法者认为职工在原国有企业的工作年限与在改制后非国有企业的工作年限是不同的,是区分开来的。改制并支付经济补偿金后,就意味着职工不再具有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和改制后企业重新签订劳动合同,一切从零开始,在改制前企业的工作年限不应合并计算为在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

第四,从其他地区的规定来看,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企业的,原国有企业改制前后的工作年限不应合并计算。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2009年联合下发了《关于适用﹤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沪高法[2009]73号。该意见第十九条在“企业改制、转制劳动者工作年限的计算”中规定:用人单位已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转制、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劣势企业关闭退出和富余人员安置等规定,办理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工作年限不连续计算。

第五,从改制的目的来看,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企业的,留用的职工在改制前企业的工作年限不应合并计算为在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

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就是要通过原国有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方式,转化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建立起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的用人机制。而不是把原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带入新的企业,增加新的企业的负担。国企改制是一揽子解决方案,不但包括一般的债权债务,也包括劳动者这种特有的人身关系。国有企业改制完成了,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如果原国有企业有尚未解决的问题留给新的企业,那就不是改制,是换汤不换药。

通过以上分析,足以证明被上诉人与上诉人于劳动合同期满时终止劳动合同是正确的,而不必与上诉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本案的启发:

上诉人的代理律师一再强调青岛某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原国有企业青岛某某厂变更而来,是同一个单位,因此,留用的职工在改制前企业的工作年限应合并计算为在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而实际上,改革中涉及到的一般的债权债务可以用纯粹的经济观点或标准去衡量,而涉及到的人身关系则必须依据劳动法的观点或标准去衡量。

容易混淆的问题 很多人一看到这个案例,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条的规定: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原用人单位已经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新用人单位在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计算支付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时,不再计算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

国有企业改制的情形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情形是不同的,这个还需读者细细揣摩。

第二篇:职工工龄如何计算看看便知道

职工工龄如何计算呢?

1、连续计算

某职工从一家公司调到另一家公司工作,那么这两家公司的工作时间应该不间断计算为连续工龄。备注: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在计算支付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工作年限时,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可以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

2、重新计算

职工由于个人原因,比如跳槽、被辞退这种情况调动工作单位的,连续工龄从到新公司,参加新工作开始,重新计算。

3、工龄折算法

对于从事特殊工种和在特殊工作环境工作的工人,连续工龄可以进行折算。比如在井下工作的矿工、在高温工作场所工作的职工,在计算这些职工的连续工龄时,可以进行折算,每在这种场所工作一年,连续工龄可以按照一年零三个月计算。哪些情况下职工工龄可连续计算

1、凡经企业管理机关、企业行政方面调动工作、安排下岗者,调动、下岗(与企业保持劳动关系)前后的工龄应连续计算;

2、经企业管理机关、企业行政方面调派国内外学习者,其学习期间以及调派前后的工龄应连续计算;

3、因企业停工歇业或者破产,职工经企业管理机关调派到其他企业工作者,调派前后的工龄应连续计算;

4、企业经转让、改组或者合并,原有职工仍留企业工作者,其转让、改组或者合并前后的工龄应连续计算;

5、职工在疾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医疗期间,在6个月以内者,连续计算为本企业工龄;超过6个月病愈后,仍回原企业工作者,除超过6个月的期间不算工龄以外,其前后工龄应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6、因工负伤或者职业病停止工作医疗期间,应全部计算为连续工龄;

7、转入企业工作前的专门从事革命工作的工作年限和革命军人的军龄,均作连续工龄计算;

8、学徒在本企业学习期间,应作本企业工龄计算,临时工、试用人员转为正式职工时,其本企业工龄,应自最后一次进入该企业工作之日算起。

9、原分配在国营农场,垦殖场当职工的知识青年及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国家统一组织下乡插队的城镇知识青年,在他们按政策离开农村、垦殖场或农村回城镇参加工作以后,其在农场、垦殖场或农村参加劳动的时间,可以与参加工作后的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10、归国华侨职工,从进入本企业工作之日起计算连续工龄。归侨职工在国外从事革命工作,确因工作需要调回国内或受迫害回国的,如有可靠证明,报经中侨委审核属实者,其在国外参加革命的工作时间,可计算为连续工龄。职工工龄计算注意事项

1、由中方企业推荐到外资企业工作的中方职工的本企业工龄计算方法。

2、职工参军的军龄算在本企业连续工龄内。

3、直接参加工作,并未调动过的,上山下乡的工作年限算在本企业连续工龄内。

4、因违纪受到除名处理的职工或申请辞职的职工,除名或辞职前的工龄和除名或辞职后重新就业的工作时间,可以合并计算为累计工龄,不算本企业连续工龄。

5、因劳动教养、判刑被除名、开除的,以前的工龄不连续计算。

6、临时工的工龄计算。临时工被所在单位招为合同制工人后,其在本单位做临时工的那段时间可计算为本企业工作时间。

7、工龄计算发生错误,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申请由上级单位协调解决;也可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但必须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工龄计算发生错误起60天内提出仲裁申请。退休工龄工资如何计算

退休工龄工资跟缴费年限、缴费基数、退休年龄、何时参保、何时退休、何地退休等因素都有关。退休工龄工资计算方法:全部缴费年限(俗称工龄)X3,其中满7个月不满12个月的,按1年算。退休工龄工资标准

一、工人收入标准

工人收入标准:基本工资、工龄工资、绩效工资、特优津贴等构成。

1、基本工资:15年以下工龄2000元,15年工龄2300元,20年工龄2500元,25年工龄2800元,30 年工龄3000元,40年工龄3500。

2、工龄工资(含工龄):每年30元,随着工龄增长。工龄工资的实行这不仅是对老工人的照顾问题,更重要的是鼓励终身从事工人工作,有利于工人队伍的建设和工人队伍的稳定。

3、工作工资:补贴按照实际按劳取酬原 则;主要是鼓励工人多干活,特别是年轻工人精力充沛,他们多劳动多生产,并得到应有的报酬,不仅是心理的安慰,也是对他们的鼓励。

4、绩效工资:月份和年奖金(取代职称工资)。这部分奖金,只能占工资的10%左右。大家推荐竞比实绩,每年评年奖金,不终身制。每个工人积极努力工作,年年有 希望。主要是激励工作出成效,优质优得,不仅要激励多工作,更要激励劳动人民。

5、特优津贴:全体工人公认的特别优秀工人,无名额限制,县市以上部门高标准考核认定,象领国务院津贴,领县/市政府津贴,不终身制。

二、工人退休金标准 1、10年的退休金是1000元; 2、20年的退休金是2000元; 3、30年的退休金是3000元;

4、工龄40年的退休金是4000元。

第三篇:国企改制中的职工安置

国企改制中的职工安置

概括来讲,企业改制必然涉及资产处臵、债务处理、职工安臵三项重要内容,职工安臵是企业改制中的关键性环节。职工安臵利益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则企业改制可顺利推行;职工安臵利益被忽视或是受到损害,则即使企业改制完成也将存在巨大的隐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企业改制时除依法支付有关经济补偿金外,还要清偿所欠职工工资、医药费等费用,并办好职工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手续,妥善安臵职工。

(一)在岗职工的安臵的利益改制时劳动合同的变化在岗职工与改制企业存在着劳动合同关系,这就涉及企业改制时原有劳动合同的继续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问题。1劳动合同的继续履行《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5]60号)指出:“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的,改制后企业继续履行改制前企业与留用的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留用的职工在改制前企业的工作年限应合并计算为在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原企业不得向继续留有的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需要说明的是,在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时,才适用本款的规定;并且劳动年限要合并计算、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2)劳动合同的变更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就已订立的劳动合同条款进行修改、补充或废止部分内容的法律行为。当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部分条款有困难或不可能时,劳动法律、法规允许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的有效期内,对原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劳动合同的部分内容经过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得以依法变更后,未变更的部分仍然有效。从我国劳动法律、法规来看,企业改制造成了原劳动合同中企业一方人格特征的变更、劳动期限的变更等情况,这时劳资双方如能协商变更劳动合同,则劳动合同发生变更,双方可借此机会就劳动合同的期限、工作岗位、劳动保障、福利待遇等问题予以规范,劳动合同变更可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3)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依法签订后,未履行完毕前,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提前中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停止履行双方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行为。《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3项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法》

第26条第3项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部《关于企业实施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履行劳动合同问题的通知》(劳部发[1998]34号)规定,在企业实施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改革过程中,与职工经协商确定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的,可以按照《劳动法》第26条第3项的规定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流安臵富余人员的劳动关系处理办法》(劳社部发[2003]21号,以下简称21号文件)《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以下简称481号文件)等法律、文件的规定,企业改制时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5]60号)亦明确规定:“对企业改制时解除劳动合同且不再继续留用的职工,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4)劳动合同的终止

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以及劳动合同一方当事人消失,无法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时结束劳动关系的行为。企业改制过程中劳动合同到期的职工,原劳动合同自行终止,主体企业可不再与其续签劳动合同,企业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国营企业衽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发(1986)77号)废止后有关终止劳动合同支付生活补助费问题的复函》(劳社厅函[2001]280号)和《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一,国有企业职工劳动合同期满与企业终止劳动关系后有关生活补助费的支付问题,地方有

规定的,可以按地方规定执行。地方没有规定的:(1)对于《规定》废止(2001年10月6日)前“录用”的职工,应计发劳动者至废止前工作年限的生活补助费,最多不超过12个月;

(2)对在《规定》废止后“录用”的职工,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关系的,可以不支付生活补助费。

第二,对于国有企业改制的,企业中的原国有企业职工终止劳动合同后是否支付生活补助费,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三,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劳动合同终止的,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的情形外,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应支付经济裣金,经济补偿年限自2008年1月1日起计算;2008年1月1日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对于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后符合退休条件的职工,可以办理退休手续,禽养老保险金;不符合退休条件的,企业应当协助职工输失业登记,领取失业救济金(《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部发[1996]354号)对于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的终止,按照国家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执行(《劳动合同法》

第45条)2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问题

(1)补偿标准1)辅业改制按照国家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辅业改制政策进行改制的企业,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部481号文件、劳动部21号文件,以及《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通知》(国资发分配[2005]250号)的要求,企业向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及标准如下:

一是

对分流到非国有法人控股改制企业的职工:原主体企业应当与其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对不愿进入改制后新公司,自愿走向社会自谋职业的职工,原主体企业应当与其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改制分流中,原主体企业计发经济补偿金,福利得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工作时间不满1年的按1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对从其他国有单位(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调入本单位的职工,其在国有单位的工龄可计入本单位工作年限。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是指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其中,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计发;职工月平均工资超过企业月工资3倍以上的,按不高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3倍标准计发。企业月平均工资超过改制企业所在市(地)职工平均工资2倍的,原则上按不高于2倍的标准确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也应按照上述办法执行。结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第一,在2008年1月1日之前的经济补偿,按上述标准执行;2008年1月1日之后解除,其后的经济补偿年限自2008年1月1日起计算,按《劳动合同法》规定标准补偿,即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第二,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民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

二是,对分流到国有法人绝对近代股改制企业的职工:原主体企业与职工“变更”劳动合同,不支付经济补偿金;但改制企业再行“解除”劳动合同时,对符合去付经济裣鑫条件的,计发经济补偿金的年限应当将职工在原主体企业的工作年限与到改制企业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21号文件同时规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也按照文件规定的标准无能为力付经济补偿金。2主业改制对于未按国家辅业改制政策直接进行改制的企业,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按《劳动合同法》481号文件执行。

一是,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1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可以按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二是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用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这里,没有”最多不超过12个月‘的限制,也没有辅业改制中“不高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2倍的,碑帖按不高于2倍的标准确定”等限制,全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计发。结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第一,在2008年1月1日之前的经济补偿,按上述标准执行;2008年1月1日之后解除,其后的经济补偿年限自2008年1月1日起计算,按《劳动合同法》规定标准补偿,即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第二,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

2补偿金的支付方式根据(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财企

[2002]313号)等有关文件精神,解除劳动合同支付职工的经济补偿金可以用现金方式,也可以用国有净资产方式予以裣。对改制分流中不愿进入改制后新公司、自愿走向社会自谋职业的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的经济偿金应以现金方式补偿;对进入非国有法人近代股改制企业的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去付的经济补偿金可以用国有净资产方式予以补偿,并可以在职工自愿的基础上转为改制企业的股权或债权。需要附带说明的是,随着国家改制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同台,净土资产直接转为职工股权或债权的方式在主业改制中已难行通。《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4]268号)规定:“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采取转让前将有关费用从净资产中抵扣的方法进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令第3号)规定:“企业国有产权超高频当面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不受地区、行业、出资或者隶属关系的限制。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有些企业进行改制时,强制全体职工“持股上岗”,以入股作为获得劳动权的前提条件,这是不合法的。股权是股东依股东身份对公司所享有的权利,劳动权是指处理在社会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在改选劳动义务的同坟,所享有的与劳动有关的权益,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股权与劳动权是两种相互独立的权利,不互为条件的,不因职工身份而必然产生股权,也不因股东身份而必然产生劳动权。但是,在企业进行公司建时,为保障企业的经营稳定和改制的平衡过渡,往往鼓励原有经营者持股,采用管理岗位与持有股权相适应的原则,这也是改制后企业与约束协调一致原则的要求,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当站在战略性的高度做好持股工作。

(二)内退职工的安臵利益根据《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臵规定》(国务院第111号令)《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臵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留企改[2002]859号)劳动部

21号等文件的规定:

第一,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经本人申请,企业批准,可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由企业发给生活费,并按规定交纳社会保险费。职工内退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按规定办法退休手续。

第二,在企业改制分流时,符合内部退养条件的职工,本人申请输内部退养的,职工可与原主体企业签订爱养协议,由原主体企业管理。对于在改制前已输内啊退养的人员,由原主体企业继续履行与职工的内部退养协议。

第三,在企业改制分流时,由改制企业与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符合爱养条件的职工签订内部退养协议的,改制企业根据其享受的内退待遇撮至法定退休的退养生活费及应由企业为其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在改制企业净资产中提留,专款专用。该部职工到退休时,办理退休手续,进入社保统筹。对于内退职工的预提费用标准为:

第一,内退职工的应予预留的费用范围为生活费、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费等。

第二,领取生活费的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但不得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各地的做法一般是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最高不高于本单位同类在岗人员的工资。

第三,职工在退养期间,所在单位应按规定继续为其交纳各项社会保险,具体规定按照国家和地方每年确定的标准执行。

(三)离退休职工的安臵利益,离休职工的称为产生于计划经济条件之下,除了福利待遇较高外,其与退休职工的性质是相似的,离休职工在改制时宜由原主体企业管理,以保障其原有离休待遇不变;退休职工在移交社会化管理前也宜继续由原主体企业管理,当移交社会化管理时,可以按照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一次性社会保险费,所需资金可以从改制企业的净资产中解决,不足部分由原主体企业补足。

(四)其他特殊职工的安臵利益,工伤(包括职业病)职工,根据《工伤保险条例》 1对因工致残(包括职业病)被鉴定为一至四级伤残,丧失劳动能力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职工,不解除劳动合同,不支付经济补偿金,预留医疗费用和生活费后由原主体企业或改制企

业继续管理,职工享受相关工伤保险待遇。

2对因工致残(包括职业病)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经工伤职

工本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 助金和伤残疾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3对因工致残(包括职业病)被鉴定为七级至二级伤残的职工,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2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职工对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医疗期内的职工,可以与其他职工一并参加改制,并继续享有医疗期待遇。医疗期满后,既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企业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企业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部481号文件的规定,对于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职工在解除劳动关系时,企业除应当支付经济

补偿金外,还应当支付不低于6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或绝的,还应当适当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50%,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100%

3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女职工,本人自愿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在按规定计发应得工资等费,并对其三期待遇给予补偿后,可解除劳动关系,并发给经济补偿金。

4下岗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职工“下岗”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根据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管理和再就业服务中心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是指: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参加工作的国有企业正式职(不含从农村招收入的临时合同工),以及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后参加工作且合同满的合同制职工中,因企业生产经营等原因面下岗,但尚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没有在社会上找到其他工作的人员。该部分职工与企业仍存在着劳动关系,禽的是生活保障金。企业改制时,已经与原主体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不能再因原主体乱扣帽子。已经下岗进入再就业心的职工以及离开中心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可以一并参加改制,其劳动关系按照在岗队工的安臵规定执行;也可以由原主体企业管理,对协议未到期的,由原主体企业继续履行协议。

5“停薪留职”“挂名”“两不找”长期放假、长期离岗等未实际在企业工作的职工由企业通知其限期返回单位,协商处理劳动关系。协商一致返回原企业工作的,原劳动合同相应发言为;协商一致到改制为非国有控股企业工作的,解除原合同,在其自愿的基础上,可将经济补偿金等额折合为改制后企业的股权或债权;协商不一致的,解除劳动关系并支付经济补偿金。通知发出后逾期不归按自动离职处理,一律解除劳动关系,可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四篇:国企改制中职工关注的话题

国企改制中职工关注的话题

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产权制度改革,就是要通过实现产权和职工身份的两个置换,即通过产权转让把一元化的国有性质置换为多元化的股份制形式或其它形式,用经济补偿金将职工由国有制企业职工置换为非国有合同制员工。进行两个置换根本目的是明晰产权,转换经营机制,增强综合实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改制中准确把握疑难重点、及时化解矛盾,是搞好改制工作的关键所在。

今天,本报记者与陕西开业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律师梁开业共同探讨,与读者交流国企改制中企业和职工关注的话题。在国企改制中,职工和企业最关注话题之一就是:职工身份置换、经济补偿和人员安置问题。

话题之一: 职工身份置换

职工身份置换、经济补偿和对非在岗人员的安置,是在国有企业改制中企业和职工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也是国企改制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依法对国有企业职工进行身份置换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给予经济补偿,同时妥善安置好非在岗职工,是关系到国有企业改制能否顺利进行,改制成果能否得到维护,改制后的企业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是否稳定的大问题。因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都十分重视国企改制中涉及职工的一系列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保障职工的根本利益,促进国企改制工作的健康发展。

在国企改制中贯彻执行职工身份置换的政策,是推进国企改制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我国探索国企改制道路上的一次重要思想飞跃。实施职工身份置换的本质意义在于,对国家而言,通过赎买(即给予职工适当的经济补偿)手段,解除国家对国有企业职工承担的“全方位的无限责任”;对职工而言,因接受了一定的经济补偿,在身份置换后而解除了对国有企业(实质为国家)原存在的依赖性的劳动关系,放弃了原由政府承担的就业保障和相关待遇的权利。

为什么国家要以赎买的方式实施对职工的身份置换?因为,自新中国诞生以来,为加快经济建设,长期实行“高积累低工资”的方针,将国有企业产生的利润的绝大部分用于了国家建设,仅享受低工资的职工,其医疗、住房、养老等生活必须完全依赖企业(国家)解决。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国家需要摆脱国企的依赖,企业也需要摆脱职工的依赖。这就应当由企业(或国家)向职工支付过去由职工创造的(如国有资产),但未获经济回报的剩余价值,以此作为在职工解除依赖关系后的基本保障。

所谓“置换”,就是将改制企业的净资产(含企业工业知识产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纳入改制企业的财产进行处理,从中划拨出一部分净资产用以冲抵进行职工身份置换应给予职工的经济补偿金,或直接用现金支付给职工,或折算成职工在改制后的企业中职工占有的股份或持有的股票。

对这些问题企业和职工都要弄明白,这样有利于职工积极投身改革,支持和参与企业改制工作。

话题之二:经济补偿

关于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身份置换的经济补偿,涉及到经济补偿的标准和经济补偿金的来源及使用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经济补偿标准的确定依据,包括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

1、确定经济补偿国家标准的现行依据有以下三个文件:

(1)、1995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依据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2)、劳动部《关于印发〈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通知》(劳部发[1994]481号)。该“经济补偿办法”规定了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经济补偿标准。

(3)、2002年7月27日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财企[2002]313号)。该“暂行规定”已明确:“(企业改建过程中)企业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所有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规定标准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标准的,按照原劳动部印发的《违反和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规定的标准执行”。

同时,有关经济补偿的地方标准,散见于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方人大及其大中城市地方人民政府先后制定的关于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给予职工经济补偿的有关规定。

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制定的经济补偿标准往往是保护劳动者利益的最低标准。为了加快本地国企改革的步伐,近些年,许多地方制定了较之中央更为宽松的优惠政策,扩大了对职工的经济补偿标准。各地的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具体掌握在各地政府的手中,且有一定的变化余地。实践中,在同一地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国企改制中企业给予职工的经济补偿标准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异较大。但总的说来,地方标准均具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重点考虑了职工参加工作的时间(多数以1986年10月1日为界限)和工龄的长短因素,而对其他因素基本未予考虑;二是地方的补偿标准均参考了上述原劳动部制发的[1994]481号文件,而略有浮动,适当提高了补偿金。

二是经济补偿金的来源及使用。国企改制首先要清理改制企业的资产,并对资产性质予以产权界定,在对国有资产的评估后,从中扣除原企业尚欠的债务,剩余的应该是国有净资产。对职工身份置换的经济补偿金,就来源于国有净资产中。对于离开改制企业另谋出路的职工,其应得的经济补偿金应当从原企业国有净资产中以现金方式支付之。对于不离开改制企业,仍留在改制后企业中就业的职工,通常的做法是:可以考虑以改制后企业的股权或股票方式作为职工身份置换的补偿。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大大减轻改制后企业流动资金的压力,有利于企业的整合发展,另一方面又能使职工持有的数量不多的经济补偿金发挥较大的作用,利于职工参股就业。为了鼓励职工将应得的补偿金转为对改制后企业的出资(持股),企业还可以再给予一定的优惠(如采取配股和适当送股的方式)。当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处置经济补偿金,都一定要同职工协商一致,绝对禁止在企业改制中强行推行股权或股票代替职工的经济补偿,甚至强迫职工接受打折后的现金补偿,否则就构成了对职工财产权的侵害,一旦职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企业(或政府)必然面临败诉的风险。

当然,完全可以兼顾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利益,鼓励职工持股,把企业改制为包括职工在内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的股份制公司,甚至直接改制为仅由原企业绝大部分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企业内部型产权多元化。在中小型企业(含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动员企业内部的全体职工参加改制,采取股份合作制的改制方案,即凡是企业经营者(管理层)和有一定出资能力的职工,不但将自己身份置换的经济补偿金转为对改制后企业的出资,而且再拿出部分积蓄增加出资;即使出资能力差的职工,也尽量不提取经济补偿金,而是转为对改制后企业的投资,这样做保证了改制后的企业法人财产不至于减少甚至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不仅有利于职工的就业保障,还能极大地提高广大职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对改制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三是不可忽视履行法律手续维护国企改制成果。改制企业在向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或安置费用的同时,应当由双方签订《职工身份置换补偿协议书》(有的又称之为《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协议书》)或《职工安置协议书》。

职工在改制后的企业就业上岗,同样要重新签订有关劳动合同或协议。履行书面签章手续,有利于确定双方的民事劳动关系,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企业改制的成果,减少或避免纠纷,为改制后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话题之三: 非在岗人员安置

国有企业改制后非在岗人员的安置,也是职工最关切的实际问题,处理妥当可家和万事兴。否则,也会引发诸多矛盾和争议,甚至易诱发群体性上访等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企业改制工作的进行。

首先,要弄清和解决好需要另行安置的人员问题。所谓非在岗人员的安置,是指在国企改制中除了以国有净资产对接受经济补偿、身份进行了置换的职工之外的企业其他有关人员的安置。“其他有关人员”,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员:离休、退休职工;内退职工;离法定退休年龄仅有5年或少于5年的现在岗职工;已下岗职工;工伤职工和精神病患者;死亡职工的遗属;其他需要安置的人员,等。

以上几类人员不适合也不可能参加国有企业的改制,但却需要政府和企业在改制工作中进行优先安排,以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对这些人员安置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关系到企业改制能否顺利进行,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大局。当然,对以上几类人员的安置同样要严格遵照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其次,要把握好安置内容及安置费用的标准。对以上几类人员进行安置,需要考虑以下13种情形下的基本安置费用:

1、对在职员工的安置费,包括:员工服兵役期间优待金;解除劳动关系协议的公证费;档案寄存费,等。

2、对托管职工(包括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内的员工和关闭破产企业因病或非因病致残,经劳动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且又未达到规定病退年龄的人)的安置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生活费;死亡一次性困难补助费;档案寄存费,等。

3、对伤病残职工、因工伤残职工的安置费用,包括:一次性伤残就业安置费;离岗休养生活费;未参加工伤保险企业的员工的伤残抚恤费,等。

4、对关闭破产企业因工或非因工致残,经劳动鉴定为大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的医疗补助费。

5、对职业病职工的各项开支费用。

6、对伤残军人的医疗费。

7、对因病或非因工死亡职工遗属的补助费。

8、对离休干部的安置费,包括:生活费、医疗费;死亡离休干部一次性困难补助,等。

9、对退休职工(包括具备退休条件的工伤和病残职工)的安置费,包括:医疗保险费;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

第五篇:浅析国企改制中的职工安置问题

浅析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的职工安置问题

——关于沈飞日野汽车公司改制重组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董芳菲、赵佳怡

调查时间:2007年7月

调查地点:沈飞日野汽车制造公司

调查主题: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的职工安置问题

在本次暑假实践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沈飞日野汽车制造公司正在进行公司的改制重组。在这过程中,公司职工安置方案不能通过而陷入僵局。于是,针对职工安置问题我们在2007年7月对该公司的部分领导和职工进行了询问调查,希望在实践调查中了解国企改制过程并结合专业知识来研究其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沈飞日野公司改制重组概况

沈飞日野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是沈飞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原沈飞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基础上,与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及丰田通商株式会社共同建立的全新合资公司。沈飞日野汽车公司的前身沈阳沈飞汽车公司始建于1980年,作为中国航空工业军转民、内转外的先锋,1994年从沈飞工业集团中分离出来,独自经营。2000年12月,沈飞集团与日本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日本丰田通商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沈阳沈飞日野汽车制造有限公司。2006年,沈飞日野公司因经营不善,资不抵债,面临破产的危机。因此,公司必须改制重组,来挽救破产的风险。适逢广汽集团想要打进东北的汽车销售市场,于是广汽集团决定参与到沈飞日野公司的改组进程中来,三方经过谈判,决定将沈飞日野公司重组成为由广汽和日野各占50%左右的大股东,而沈飞只是象征性的成为小股东,只占5%左右的股份。这样一来,三方重组后形成了新的公司,公司将不再由国有企业控股,改成单纯的合资公司。该重组方案只要符合国资委规定的关于国有企业改制的法定程序,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后,新公司便可很快的挂牌成立。

(二)改制重组中出现的问题

在改制过程中,涉及到了主辅分离和职工安置的问题。2002年国经委下达了一份859文件——《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859文件”)。这份文件是为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而制定的。沈飞汽车公司于1994年作为民品项目从沈飞集团中分离出来的,首先成为了独立经营的汽车制造公司,而后才与2002年与日野公司合并成为国有控股的合资公司。虽然沈飞公司主辅分离的过程早于国经委下发文件的时间,但是经过沈飞公司的努力,本次改制重组仍可按照该办法进行。

对于职工安置方案该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企业的改制分流方案须经过改制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其中涉及职工分流安置和用于安置职工的资产处置等有关事项,要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未经审议通过,不得实施企业改制分流工作”。即对于改制重组的职工安置方案,必须经过职工大会的讨论通过。按照该办法的规定,对从原主体企业分流进入改制企业的富余人员,应由原主体企业与其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并由改制企业与其变更或重新签订三年以上期限的劳动合同,而对分流进入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企业的富余人员,原主体企业要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金,职工个人所得经济补偿金,可在自愿的基础上转为改制企业的等价股权或债权。沈飞日野公司于2006年2月份,制定了一个初步方案,交给职工大会讨论,职工因反对经济补偿金以沈飞汽车公司平均工资为标准而不是沈飞工业集团的工资为标准来确定和重组后的新公司对于原公司员工的接收人数不确定等原因向公司提出了意见。沈飞日野公司经过同国经委和广汽日野的多次谈判,完善了职工安置方案,决定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按照沈飞工业集团职工前12月的平均工资计算,并且公司保证重组后的企业全员接受原企业职工并与之签3年劳动合同,3年后不会无故不与进入重组后企业的员工续签劳动合同。这份方案,无论在经济补偿金和内退职员安置方面,还是与重组后企业劳动合同签订方面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工人提出的合理要求。于是,公司决定于2007年7月20日组织全体职工就该方案进行最后投票。该次投票通过后,按照正常情况,新公司便可挂牌。但是,在7月20日

投票当天,由于大部分职工仍然不满公司的方案,拒绝进行投票,投票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结果,因投票人数未达到法定人数,投票无效。因为该职工安置方案未经全体职工的通过无法提交国经委,所以整个改制的进程目前陷入了僵局。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大部分员工拒绝投票,拒绝通过企业改制重组呢?

(三)改制职工安置问题原因分析

据调查了解,沈飞日野公司全体职工总共720人左右,而对于此次改制的态度以年龄为标准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年龄处于20——35岁之间,刚刚毕业或参加工作不超过10年的职工。这个年龄层的职工,本身具有专业技术,并且年龄不大,处于工作的旺盛阶段。他们对于此次改制的态度是积极的,希望企业重组后能够在新的企业更好发展。即使因工作能力不够,与新公司的3年合同期满后被解除合同,仍可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所以此次改革并未触及他们的根本利益,那么对于公司的改制重组该部分职工并无太大意见。这部分职工的人数在100人左右。

第二种,年龄处在35——45岁之间,属于厂内职工的中坚力量,也是阻碍此次投票表决的主要力量。这部分职工处于工作的中年阶段,工龄在10年到20年之间,就算领取国家给付的买断工龄的经济补偿金也不会太多。并且这些职工大部分的子女都处于初中高中这一阶段,他们面临着支付子女高额的学费和家庭生活来源等问题。广汽和日野虽然承诺接收全部原沈飞日野公司的职工,并签订3年劳动合同,但是在这3年中,一定会在严格的挑选少数专业技术强的职工而与大部分职工解除合同。那么这部分职工同样面临着三年后下岗的境况。所以此次改制重组触动了他们最根本的利益,让他们面临着维持生计的问题。所以,这部分职工无论怎样安排安置方案都会坚决反对,他们主张回到沈飞工业集团,继续保持他们国企职工的身份。这部分的职工人数在300人左右。

第三种,年龄处在45——55岁之间,这部分职工对于改制重组的态度也是积极的。这部分职工的工龄在30年左右,根据办法规定,能够得到一笔数额不少的经济补偿金。并且职工安置方案中,对于内退人员的规定,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的职工和工龄满30年的职工,便可申请内退。这部分职工中有很多人工龄已满30年,因此他们既可以拿到一笔丰厚的补偿金又可以申请内退,享受退休

待遇。公司的的改制重组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这部分职工的人数在300人左右。

根据以上三种职工的比例,不同意的人数只占40%左右,如果正常投票的话,该方案被通过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那么为什么没在投票当天绝大多数的职工都拒绝投票呢?

首先,问题主要出在职工的思想观念上。职工对国企职工身份转换持有异议,除了考虑经济补偿标准是否合理、社会保障是否有保证等因素外,主要是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大部分职工认为国有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国企资产的创造者,对转换身份想不通。实际上,这就是职工对国企职工的“准主人地位”的认识是模糊的。国企职工并不是所在企业资产的唯一创造者。国有资本、国企职工甚至政府政策等都在国有企业资产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应该各占据一定的贡献份额。那种把国企资产看作全部都是由所在企业职工创造的观点难免失之偏颇,但是恰恰是这种观点在广大的国企职工的思想中深深扎根。另一方面,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名不正、言不顺,而在公有制企业尤其在国企就业社会地位较高,从而导致国企职工对国有企业有很强的依附心理,把自己看作是国有企业不可剥离的一分子。而国企职工身份的转换意味着“准主人地位”转变成雇员地位,养尊处优的国企职工身份将不复存在,自然地产生某种失落感甚至抵触心理。

其次,职工的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公司领导未及时认识职工思想动态,工作不及时确实导致问题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公司领导在投票表决的前一周公布了最后的安置方案,并且马上就要求职工表决。大部分职工对于公司所处的形势和其中的问题并未充分理解,没有自己的主见。而少部分利益没有得到满足的职工便利用这个因素,散布不利于公司改制的谣言,甚至采取极端的措施阻碍投票的进行,煽动广大职工去反对投票,致使在投票当天职工群众拥堵在投票现场的门口,使投票无法正常进行。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虽然是少数人的煽动,但是实质的原因却是领导工作的不到位。领导并没有站在职工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在公布了安置方案后,想当然的认为方案能够顺利通过,没有认真的调查了解职工思想的动态,了解基层职工的基本问题和想法,坦诚地面对职工。因此,才会在投票前期,职工中会散布诸如“要求重新沈飞工业集团收纳所有职工”、“反对进新

公司”、“继续享有国企职工的身份”等等类似的谣言。而大部分职工对形势并不了解,会轻信这种言论,所以便拒绝接受方案了。

职工迟迟不肯投票进行表决,对于职工本身和沈飞日野公司双方都是不利的。首先,就沈飞公司来说,公司的资产评估调查期限到8月1日就满一年,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如果想要继续进行改制,就要进行新一轮的私产评估,经过一年的时间,沈飞公司的资产势必会比去年减少很多。如果该评估结果影响了广汽和日野的投资利益,致使两方决定放弃投资的话,沈飞公司按照法律程序,必将会走向申请破产的道路,那么公司、职工等各方所损失的利益将不可估计。其次,对于职工来说,改制的久拖不决对于职工的家庭,工作各方的利益都会造成损失。据调查,公司自停产改制以来,已经过了将近一年的的时间。在这一年中,部分为了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到社会上的私人工厂打工。虽然,职工的生活来源问题解决,但是职工并没有与私人工厂订立劳动合同关系,职工不能够享受劳动者的权利,劳动的安全得不到保障。那么职工的劳动权利一旦遭到侵犯,将难以通过法律手段予以保障和维护。另一部分职工在改制过程中,已经寻找到好的工作机会,但是只有与沈飞日野公司主动解除劳动合同才能进新公司,如果这样做,该部分职工将得不到经济补偿金。该笔经济补偿金,对于普通职工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很难让人放弃,那么该部分职工将处于待业的状态,生活陷入困境。所以,总的来说,改制问题的悬而不绝,对于工厂的经营和职工的生活都产生着严重的影响。

(四)职工安置问题解决方法

在改制过程中,职工安置问题确实关系到企业、职工、社会各方面利益。职工安置问题的不能良好解决,对于企业的发展,职工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解决职工问题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企业应该重点稳定职工情绪。目前,职工反对安置方案的情绪仍然很高涨,那么公司领导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职工的思想工作方面。首先了解职工的根本思想动态,对于职工迷惑的问题,多做思想工作,耐心的指导职工彻底明白为止。要让职工明白当前的形势,转变职工一心想在国企养尊处优的思想。为了避免少数人的煽动,应当将广大职工与少数人隔离开来,并将该部分人内部分裂开来。了解职工内部不同的思想态势,分情况,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工

作,给职工一段时间,逐步树立公司领导在职工中的威信,让职工的情绪渐渐稳定,是形势慢慢清晰,转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而对于少数人的极端行为,适当应当采取法律的行为,对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应当坚决的予以追究刑事责任,不能一味的听之任之,在职工中造成不了的影响。

第二,职工中的积极分子应当发挥自身的作用。广大职工中,仍有一部分人能够清楚地了解问题,但是迫于形势的压力,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一部分人应该有方法的对周围的职工予以帮助,帮助周围的职工了解问题的严重性,不能够盲目的听信别人的煽动。公司领导也应该虚心听取该部分人的意见,掌握思想工作的方法。而在调查了解中,大部分职工法律常识的欠缺,使他们不能够很好的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够清除认识问题,思想容易走向偏激。所以,针对该问题,公司还应当加强职工相关法律常识的了解。

第三,因公司经营状况不良,公司领导在职工中的威信并不高,职工并不信任领导关于此次改制所作的解释。那么,公司应当请相关领导出面进行帮助和调节,既加深了职工对于该次改制相关事项的接受程度,也慢慢提升公司领导的威信度,使事情得以解决。

只有通过各方的努力,职工安置问题才有可能得到顺利地解决。职工不仅是企业中的积极因素,更是整个社会中的关键因素。如果职工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治安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企业改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既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职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竞争的环境中严格的要求自己并使自身的能力得到不断地加强。而这些更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分析了职工法律知识的欠缺问题和法律手段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随社会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的法律素质应该得到不断地加强

和提高,能够通过法律来了解自身的权利,维护自身的权利。

下载国企改制留用职工工龄如何计算(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企改制留用职工工龄如何计算(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企改制程序

    国企改制基本程序 第一步: 成立改制领导小组 第二步:提出改制申请 第三步:改制预案的制定和初审 第四步:改制方案上报审批 第五步:清产核资及产权界定 第六步:资产评估 第七步:按......

    国企改制相关法律法规汇总

    总体 1 2 3 4 《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通知》 《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的通知》 《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 《关......

    国企改制问卷调查

    国企改制问卷调查 答卷人基本情况 所在企业名称: 所在企业是:1、省属国有企业;2、市属国有企业;3、县属企业;4民营企业; 5、其他 你的职务是:1、企业领导人员;2、企业中层干部;3、管......

    关于劳动合同制职工工龄计算有关问题的通知(范文模版)

    关于劳动合同制职工工龄计算有关问题的通知 陕劳社发[2006]18号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杨凌示范区人事劳动局,省级各有关厅、局,中央驻陕有关单位: 为了更好地保障企业职工的切......

    关于劳动合同制职工工龄计算问题的复函(范文大全)

    关于劳动合同制职工工龄计算问题的复函 劳社厅函〔2002〕323号 贵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你厅《关于劳动合同制职工工龄计算问题的请示》(黔劳社呈〔2002〕31号)收悉。经研究,现......

    原平市国企改制中的职工社会保障问题[合集]

    原平市国企改制中的职工社会保障问题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是国家实施国有经济布局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企业在重组过程中往往需要妥善安置大量职工,这事关职工切身......

    100313关于国企改制后职工再就业出路的请示

    关于国企改制后职工再就业出路的 请示广西区商务厅: 土产、畜产、炮竹、工艺和医保公司是北海市外贸行业剩下的最后五家国企(以下简称五家公司)。 五家公司全部职工人数501人(其......

    国企改制安置职工的法理探源[5篇范文]

    国企改制安置职工的法理探源金小明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11)摘要:天赋人权是政府依法治国为民谋利的天理。人权中的基本权利是生存权,因而确保共生存、按需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