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的工资如何发放?

时间:2019-05-14 11:3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的工资如何发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的工资如何发放?》。

第一篇: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的工资如何发放?

: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的工资

如何发放?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活待遇规定如下:(1)工作人员病假在两个月以内的,发给原工资;(2)工作人员病假超过两个月的,从第三个月起按照下列标准发给病假期间工资:①工作年限不满十年的,发给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九十;②工作年限满十年的,工资照发;(3)工作人员病假超过六个月的,从第七个月起按照下列标准发给病假期间工资:①工作年限不满十年的,发给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七十;②工作年限满十年和十年以上的,发给本人工资的百分之八十;③1945年9月2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人员,发给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九十。

更多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最新消息请关注:吉林省人事考试网

企业QQ:800043101

第二篇: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事假期间工资待遇的规定

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活待遇的规定》(国发„1981‟52号)和省公务员局、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事假及事假期间待遇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闽人发„2009‟28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规范津贴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相关规定,现就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事假期间工资待遇作如下规定:

一、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考勤和请假休假制度,工作人员请假、休假均应按规定办理书面审批手续,并及时履行销假手续。

二、工作人员因病住院治疗(或病后短期休养),确需请病假的,需出具县级以上医院就诊的病历、疾病证明、医疗票据和出院小结(工作单位在乡镇辖区的,可以由乡镇卫生院出具相关材料),报所在单位批准,病假期间享受病假工资待遇。

(一)病假期间基本工资发放办法:

1.工作人员病假在2个月以内,发给原工资。

2.工作人员病假超过2个月的,从第三个月起按下列标准发给病假工资: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发本人基本工资的90%;满10年及其以上的工资照发。

3.工作人员病假超过6个月的,从第7个月起按下列标准发给病假工资: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发本人基本工资的70%;满10年及其以上的,发本人基本工资的80%。

(二)病假期间规范津贴、绩效工资发放办法。当月病假、事假累计或超过11个工作日的,按如下办法处理:

1.机关、“参公”事业单位:工作性津贴、生活性补贴按本人职级标准80%发给。

2.事业单位:基础性绩效工资中,岗位津贴停发,只发生活补贴。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各单位制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执行。

三、工作人员需要处理私人事务的,应尽量安排在法定节假日及本人年休假期间内进行。已休完年休假的工作人员仍需占用工作时间处理私人事务的,可以请事假,但全年事假期限掌握在8个工作日以内。事假期间工资、规范津贴(绩效工资)发放办法:

(一)全年累计事假在8个工作日及以内的,其工资和规范津贴(事业单位基础性绩效工资)照发。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各单位制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执行。

(二)全年累计事假超过8个工作日的,从第9个工作日起,其基本工资、规范津贴(事业单位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日减发。其日减发工资基数计算方式为:每月列入工资基

金管理的应发工资总额除以21.75天。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各单位制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执行。

四、病假、事假未经批准擅自不上班或超过批准时间的,按旷工处理。工作人员不得以病假、事假为由,长期不上班。对违反纪律者,应予以相应处理。

五、各单位对请病假、事假的工作人员,要认真按规定对其工资待遇作相应处理,应及时到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办理病假、事假工资待遇审批,否则,将视情况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六、未尽事项,按国发„1981‟52号和闽人发„2009‟284号文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篇: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部分:收入分配和工资基本概述

一、收入分配概述

(一)收入的概念

何谓收入,收入就是生产要素提供服务的报酬,可分为国家财政收入、集体经营收入和个人收入。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

(二)个人收入的类型

个人收入就其来源可分为三类:

1、劳动收入:即工资、奖金、津贴等。

2、财产收入:即利息、利润、租金等。

3、转移性收入:即来自政府的再分配收入,如各种保险、补贴等。

(三)分配的概念

何谓分配,分配是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经济学家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称为资源配置过程的四大环节,关系这四大环节是全部经济学的核心)。

分配分为生产资源的分配和生产成果的分配 ⑴、生产资源的分配

生产资源的分配是直接生产过程的分配,是在生产前进行的。⑵、生产成果的分配

生产成果的分配是生产后的分配。生产成果分配又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类。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不同的分配方式。工资是我国社会成员取得收入的基本方式。其中,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一般属于初次分配,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属于再分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一般属于再分配。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与社会成员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也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紧密相关。

(四)收入分配的作用

收入分配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1、保障性:基本的收入分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保障

2、激励性:激励性的分配可以更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效率性:效率性的分配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社会资源配置,增加社会财富和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二、工资概述

(一)工资的概念

工资是作为劳动报酬按期(或按件)付给劳动者的货币和实物。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是职工根据按劳动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原则,从社会领取到的个人消费品,其货币形式就是货币工资,实物形式就是实际工资。

(二)工资的职能

1、经济职能

就是依据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分配个人消费品。通过工资的高低水平,引导和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满足的提高人们的经济生活需求水平。

2、社会职能

就是依据生产力的水平,生产关系的特点,管理方式以及社会等因素,协调各类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三)工资的作用

1、工资是劳动者个人及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

凡参加劳动的职工,都能得到工资。劳动是职工获取工资的唯一手段。职工工资水平的高低和负担人口的多少,不仅直接影响到职工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社会劳动者的维持和生产力的发展。

2、工资是调节社会劳动力的经济杠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行政手段调整劳动力的供需关系已不可能,必须同时依靠工资手段,从物质利益上对某些地区、行业、部门的工作予以鼓励,使人们愿意到这些部门工作。

3、工资是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手段

(四)工资的主要形式

工资形式中计量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的方法。工资形式按照一定的标准计量每个职工的实际劳动量和劳动贡献以及应得的工资,把劳动和贡献与报酬有机地结合起来。

工资的形式比较多,如计时工资、计时工资、资金、津贴、补贴等。但最基本的是计时和计件工资,其余的是对这两种基本工资形式的补充。

1、计时工资:是根据劳动时间来付劳动报酬的工资形式。即在一段时间内,根据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和生产经验等各种因素,先评定工资等级,然后按个人的实际劳动时间发给相应的工资。计时工资适用于劳动难以用精确的数量和质量来进行计算的部门和行业

2、计件工资:根据劳动者成果支付报酬的工资形式。计件工资可以不受职工个人条件的限制,计算工资的方法比较简单。

(五)工资的主要构成

工资的构成是指组成工资总量的各个部份及其在工资总量中的比重。工资一般由三个部份构成,即基本工资、津补贴性工资、奖励性工资。

1、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是工资构成中基础的和主要的部分,是确定职工退休金、抚恤金等项目和主要依据。决定基本工资的因素包括职工的技能、熟练程度、劳动复杂程度、责任大小、劳动环境以及不同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考虑到职工资历、工龄、学历等。基本工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从各类人员的关系上体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

2、津贴补贴性工资 津贴性工资。是指对特殊条件下工作工作和生活保障和额外劳动的补偿。其种类大致有以下几种:

(1)特殊工作环境工作津贴;(2)政策性补贴;

(3)对额外劳动的补偿。

3、奖励性工资

奖励性工资。是对职工超额劳动者或作出的突出贡献的报酬。

(六)工资水平与影响因素

1、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的高低不是人为决定的,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直接地对工资水平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2、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可能提供的报酬,经济发达,国民产值越高,财政收入越高,工资水平也就越高。

2)、劳动者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劳动者本身素质高、能力强、就应获得较多的报酬,领取较高的工资。(这属于生产要素决定分配的部分)。

3)、劳动者主观努力程度。“按劳分配”根据个人付出的劳动,做出的贡献决定工资水平。在同等劳动条件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3、价格因素。工资的高低。在购买消费品时有最明显的体现,确定工资水平时,必须考虑到消费品和价格高低。

除以上因素外,社会心理、城乡关系等也都对工资水平高低有影响。

第二部分:收入分配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收入分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 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收入分配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它具有能动性和被动性两种属性。收入分配和生产、交换、消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环节,是生产和流通的桥梁,解决得好,生产就能持续发展,经济就会繁荣昌盛;解决得不好,生产就会停滞不前,经济就会混乱不堪。

1、收入分配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 收入分配取决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收入分配的前提的保证。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决定了用于收入分配这块“蛋糕”的大小。收入分配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我们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的水平,把“蛋糕”做大,才能切出更大的分额用来进行分配。所以邓小平同志生前一再强调说“发展是硬道理”,是非常精辟的,大家知道,我国建国以来进行过的四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都是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财状况好转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经济发展的比较快,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提高的幅度也大。

2、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这几年国家多次调整机关和企事业的工资以及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需求不足,增长乏力的现象,通过增加工资扩大内需,引导消费,拉动经济的需要。实践证明,收入分配政策是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次收入分配对人才资源配置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将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收入水平比较高的地区,有利于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比如上海、北京、深圳等高科技产业就比多;而收入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则可利用劳动成本低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内蒙古、新疆等在毛纺、制衣、食品加工等产业多些。再次,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

3、收入分配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力

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利益分配的调整。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体制的转型,必然要求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我国农村改革,企业改革的实践都证明,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抓手。

(二)收入分配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收入分配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它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1、收入分配具有显著的制度特性,与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它是社会基本制度的一个内容,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同的分配制度。不同经济体制决定了不同的分配方式。我国的社会发展历程和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在收入分配上,既要坚持效率优先,也要兼顾公平。搞好收入分配,解决好工资问题,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稳固政权,长治久安的需要。

2、搞好收入分配是改善人民生活的主要手段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党的一贯的奋斗目标,也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改善人民生活涉及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而增加工资收入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亿万群众奔小康的基本手段。只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实现。

3、收入分配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但是随着一部份人、一部份地区先富起来,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当然,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同和存在差异,在收入分配方面出现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合理的差距也是允许的,但是,这种差距如果不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影响我们党政治目标的实现。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会出乱子。”人们对于那些行业垄断、不正当竟争、投机倒把带来的高收入,是不满意的。所以,收入分配问题解决不好,总是一部份人收入高,大多数人长期收入低,甚至贫困,就会出现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4、合理公正的收入分配有利于廉政建设 廉政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方面,反腐倡廉是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的政治问题,就是**的挑战。党的作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情操,激励大家自觉地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制度的作用在于建立健全一套管用的制度和机制。从这些年的情况看,受处分的公务员中经济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虽然**问题不能说是就是由分配引起的,但分配不合理容易诱发**。公务员的工资太低,不便于管理,也容易产生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通过体制创新努力铲除**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为反腐倡廉,为党的廉政建设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三)收入分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党中央要求全党“要抓紧做好培养、吸收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机制”,“努力开创人才辈出的局面”。人才战略的核心,就是培养人才、吸收人才,用好人才,最大限度在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的事业要发展,就必须稳定和吸收优秀人才,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就需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就是要做好工资分配工作。在当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我省的人才形势严峻,既难以吸引人才又难留住人才,其中工资偏低、待遇不高,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工资分配在人事人才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工资制度要服从于人事制度的总体需要,尤其是要适应用人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工资制度对于人事制度能否有效运行起着重要作用。在人才配置方面,工资起着导向作用,在人才的开发、使用和管理中,工资起着激励和保障作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人们择业观念、就业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变化,现在人事人才工作已不能单纯靠组织安排和行政命令,工资在人事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就显得更为突出。

(四)收入分配是党和政府一贯重视的问题 因为收入分配很重要,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重视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和工资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而且列入国家重要的议事议程,经常开会研究,作出一系列决策。

改革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工作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从06年下半年起,中央就着手研究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问题。中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听取专题汇报,提出明确要求。06年123456总书记亲自主持会议,就改革方案向**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征求意见。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分配秩序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发,经过反复研究作出的重大决策。

第三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

一、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建国初期—56年)

建国初期,我国工资制度比较复杂。党政群机关和军队基本仍是供给制。一部份建国后参加工作的机关工作人员实行了工资制;公营工厂职工有的实行供给制,有的实行工资制;对旧社会留用人员实行“原职原薪”政策。

1950年8月,国家召开全国工资改革会议,确定了改革工资制度的三条原则,第一,要在可能的范围内把工资改革得比较合理,为建立全国统一合理的工资制度打下初步基础;第二,照顾现实,做到大多数职工拥护;第三、全国先后进行了第一次工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供给制,实行工资制,确定了以“工资分”作为全国统一的工资计算单位,并统一了工资的实物种类和含量,国营企业工人大多数实行了8级工资制。

二、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56年—85年)

1956年7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工资制度改革的决定》等文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工资分制,实行货币工资制,建立工资制度,全国划分为十一个类区,每一类区工资制,建立了工资类区制度,每区工资差额为3%,在企业,统一了工人工资制度。工业企业为8 级工资制,建筑企业为7级工资制。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主要实行了职务等级工资制。

三、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85年—93年)

1985年,全国再次进行工资改革。这次改革首先从企业开始。国务院发布《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规定了工资要与效益挂钩。6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发《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改革方案》,规定将原来实行的职务等级工资改为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

四、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93年—06年)

1993年11月国务院下发了79、85号两个文件,开始在全国机关、事业单位进行新一轮工资制度改革。我省94年2月25日,根据省政府办公厅下发[1993]86号文件精神,省人事局、省机关事业工改领导小组以“皖工改[1994]09号”文件下发了《安徽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改革制度套改办法的通知》。全省开始工资制度改革。至当年底,全省基本结束套改,新工资制度入轨运行。这次工改,是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建国以来增加工资较多的一次。

93年工资制度改革主要特点:一是机关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分离,建立了符合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机关实行了“职级工资制”,基本工资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四个部分构成;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按五大类不同行业,建立了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二是建立了工资正常晋升机制。在职务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正常晋升工资档次和工资级别;在职务变动后,可以按新的职务晋升到相应的工资档次和级别中。三是建立了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和财力情况,对工资标准适时进行调整,以保证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稳步增长,提高生活水平。

这次工资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二是建立了工资正常晋升机制和工资动态调整机制。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工资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完善。四是事业单位津贴拉开差距,搞活内部分配逐步推开。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知识经济到来和人才战略实施,工资工作面临着很多新情况,不能很好地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实际工作的要求。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没有充分体现收入分配理论发展的新要求。第二,与改革的实践发展不相适应。第三,工资制度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五、第五次工资制度改革(06年至今)

第四部分:现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关于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

这次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涉及改革原则、基本内容和其他政策等方面。现着重对改革的基本内容作一介绍。

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 按照公务员法的要求,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这次改革公务员职级工资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简化基本工资结构。将公务员现行基本工资结构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四项构成简化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两项构成。职务工资主要体现公务员的工作职位大小,一个职务对应一个工资标准,为体现岗位职责的差别,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对应应不同的职务工资标准。级别工资主要体现公务员的资历、职务和工作实绩,每一级别设若干个工资档次,公务员根据所任职务、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二是增设级别和调整职务级别对应关系。将公务员的级别数由现行15个增加到27个,各职务对应的级别数相应增加,科员、办事员从现在对应的6个级别增加到对应9个级别,副科级从现在对应5个级别增加到对应8个级别,给低职务公务员提供了充分的级别晋升空间。适当加大不同职务对应级别的交叉幅度,使低职务公务员能晋升到较高的级别。三是合理设计工资标准。既保证低职务人员适当的工资标准,又适当加大不同职务、级别的工资差距,形成合理的工资关系。四是完善正常增资办法。结合公务员基本工资结构的调整,相应调整公务员正常晋升工资的办法。公务员晋升了职务,相应提高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累计两年和五年考核合格,可以晋升一个工资档次和级别工资等级。按照公务员法规规定,将建立工资调查制度,定期进行公务员与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调查比较,为调整公务员工资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工资调整的制度化、规范化。今后,国家将根据工资调查比较的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财政状况、物价水平等情况,适时调整基本工资标准。五是实行级别与工资等待遇挂钩。总的考虑是,既要缓解因职数限制而存在的晋升职务难题的问题,又要坚持条件,解决的面要适度。关于级别与工资等待遇挂钩问题的具体实施意见,由中央组织部和人事部另行下发。六是对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实行工资政策倾斜。县乡党政主要领导任职每满5年高定一级,既适当提高这部分人员的工资待遇,又使其能更早享受级别与工资等待遇挂钩的政策,鼓励他们安心基层工作。具体实施意见由中央组织部和人事部另行下发。

为了实现从现行工资制度到新工资制度的平稳过渡,在深入研究、反复测算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改革方案的实施办法。考虑到调整了基本工资结构,工资运行机制相应发生了变化,为了进一步理顺各类人员的工资关系,这次套改方法是,职务工资按公务员现任职务进入新工资标准;级别工资按照现任职务、任职年限和套改年限规定,进入新的级别和档次。

在改革公务员职级工资制的同时,相应完善机关工人工资制度。技术工人现在实行岗位技术等级工资制,基本工资由现行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岗位工资、奖金三项构成。由于奖金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这次适当调整机关工人的基本工资结构,取消奖金,简化为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和岗位工资两项构成。技术等级(职务)工资根据技术水平高低确定,一个技术等级(职务)对应一个工资标准。岗位工资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和工作质量确定,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三个技术等级和技师、高级技师两个技术职务设置,分别设若干工资档次。普通工人基本工资由现行岗位工资、奖金两项构成简化为岗位工资一项构成。同时,相应制定了机关工人从现行工资制度过渡到新工资制度的套改办法。

(二)完善津贴补贴制度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津贴现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地区性的,另一类是岗位性的。完善地区津贴制度,包括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这是调控地区工资差距的重要措施。

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主要反映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是扶持艰苦边远地区提高工资水平的主要措施。这项制度自2001年开始实施,目前共有15个省区市的719个县市区列入实施范围,实施情况总的比较稳定,但也存在范围、类别划分不尽合理等问题。这次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主要有四个方面措施: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施范围和类别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委托科研机构进行课题研究,选取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共7个指标,同时考虑国家安全等政策性因素,评价一个地区的艰苦边远程度,作为确定范围和类别的基本依据。二是适当扩大实施范围,增加类别。在现有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200多个县市区,将符合条件的地区纳入实施范围;将类别由现行4类调整为6类,合理体现不同地区艰苦边远程度的差别。三是适当提高津贴标准。扶持艰苦边远地区提高工资水平,缓解不同地区之间差距过大的矛盾。四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等情况的变化,定期对实施范围和类别进行评估调整,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财政状况及调控地区工资差距的需要,适时调整津贴标准,逐步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

地区附加津贴主要反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消费水平的差异,国家对地区附加津贴实行分级管理,对各地的地区附加津贴水平进行调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项制度目前尚未实施。考虑到建立地区附加津贴制度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研究和理顺多种利益关系与因素,为稳妥起见,先在清理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对津贴补贴进行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总结经验,再提出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的具体意见。岗位津贴是国家对在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给予的倾斜政策。国家对岗位津贴实行统一管理,除国务院和国务院授权的人事部、财政部外,任何地区、部门和单位不得自行建立岗位津贴项目或调整岗位津贴实施范围和标准。

(三)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在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同时,针对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岗位因素体现不足、与机关挂得紧、收入分配政策不完善、调控机制不健全等突出矛盾和问题,适应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宏观上注重公平,微观上体现激励,关系合理、秩序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使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相关系。岗位绩效工资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

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是基本工资的主体部分。与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和岗位管理相适应,根据各类岗位的特点,在现行各职务序列基础上,分别对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设置不同的岗位等级,对同一层级专业技术岗位进行适当细分,以体现不同岗位等级之间的差别,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为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根据本人岗位执行相应的工资,做到“对号入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暂行规定和实施办法,并拟定了分行业实施的指导意见,配合这次改革先后印发。

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实行“一级一薪,定期升级”。根据实际运行需要,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对不同岗位规定不同的起点薪级,每年考核合格,可升一个薪级工资。基本工资中增设体现资历因素的部分,是近年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普遍要求。设置薪级工资,有利于工作人员经考核随工作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工资,鼓励大家做好本职工作。

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主要体现工作人员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在基本工资外设置绩效工资,有利于进一步加大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分配的力度,增强工资的激励功能。国家对绩效工资进行总量调控,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享有分配自主权,使绩效工资与工作人员表现、业绩相联系,合理拉开差距,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将绩效工资总量与单位完成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及考核情况相联系,促进事业单位不断提高公益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避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后,取消现行年终一次性奖金,将一个月基本工资的额度以及地区附加津贴(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建立前暂按规范后的津贴补贴)纳入绩效工资。

二是实行新的工资分类管理办法。适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单位类型不同实行工资分类管理,但要与改革后公务员工资水平基本匹配。各类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政策和标准,绩效工资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事业单位的分类由中编办提出办法后,先进行试点,再逐步推行。目前,暂按现行的工资管理分类办法办理。

三是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适应聘用制改革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在运行机制上与机关彻底脱钩。根据考核结果,将两年晋升一档工资改为每年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建立基本工资标准和津贴补贴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水平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四是完善高层次人才和单位主要领导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是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体现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进一步完善各项激励措施,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充分调动高层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收入分配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既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加强引导和调控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此项工作情况比较复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选择一些单位先进行试点,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拟定具体办法。

五是健全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机制。改革现行高度集中的工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中央、地方和部门的管理权限,分极管理,分级调控,充分发挥地方和部门的作用。完善收入分配调控政策,加强工资收入支付管理,将事业单位发给职工的收入纳入调控范围,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

第四篇: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期间工资福利待遇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期间工资福利待遇有关问题的通知

2014-07-18

黑人社发〔2014〕27号

各市(地)、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直各单位人事(干部)处,省农垦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森工总局人事局:

1981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活待遇的规定》(国发〔1981〕52号),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原省人事厅下发了《关于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问题的有关规定》(黑人办字〔1998〕131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期间工资福利待遇问题作了明确规定。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我省工资政策不断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为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经研究,现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期间工资福利待遇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期间工资福利政策

(一)病假在2个月以内的,基本工资(机关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警衔津贴,事业单位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教育和卫生提高10%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特教津贴)和津贴补贴(工作性津贴、生活性补贴,个别市县事业单位津贴补贴仍为岗位津贴、绩效奖金)等福利性补贴全额计发。

(二)病假超过2个月不满6个月的,从第3个月起,工作年限不满十年的,基本工资按90%计发,生活性补贴全额计发,工作性津贴按50%计发,未实行工作性津贴和生活性补贴的事业单位岗位津贴按80%计发,绩效奖金按50%计发;工作年限满十年的,基本工资和生活性补贴全额计发,工作性津贴按50%计发,未实行工作性津贴和生活性补贴的事业单位岗位津贴按80%计发,绩效奖金按50%计发。

(三)病假超过6个月的,从第7个月起,工作年限不满十年的,基本工资按70%计发,生活性补贴全额计发,工作性津贴停发,未实行工作性津贴和生活性补贴的事业单位岗位津贴按60%计发,绩效奖金停发;工作年限满十年的,基本工资按80%计发,生活性补贴全额计发,工作性津贴停发,未实行工作性津贴和生活性补贴的事业单位岗位津贴按60%计发,绩效奖金停发。内累计病假超过6个月的,考核不能评定称职(或合格)及以上档次,年终一次性奖金停发。

二、其他有关政策

(一)因病休假连续2个月或1年内累计6个月,且不能恢复工作的,须经当地机关事业单位医务工作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并根据鉴定情况作如下处理:

1、经医务工作能力鉴定,能坚持正常工作,但本人不上班的,从第3个月或第7个月起,停发工资和福利待遇;满1年仍不上班的,按辞退或解除聘用处理。

2、经医务工作能力鉴定,确属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须按相关规定办理退休(职)手续。

3、经医务工作能力鉴定,因病不能恢复工作,没有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可继续休病假;从鉴定之日计算,满1年再进行鉴定,经两次鉴定均达到大部分丧失工作能力且不能恢复工作的,一般应办理退休(职)手续。

(二)工作人员病休达到规定时限,不按要求参加当地机关事业单位医务工作能力鉴定的,不再享受病假工资待遇,按旷工处理。

(三)病假人员病愈后2个月内能够坚持正常工作,以后再休病假的,其病假时间重新计算;2个月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且又休病假的,应将恢复工作前后的病假时间连续计算。

(四)试用期(见习期、熟练期)工作人员在试用期间,病假累计超过2个月的,相应地延期转正定级。

三、相关要求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得以病假为由长期脱岗,不得在病假期间从事有经济收入的活动。否则,停止病假期间一切工资福利待遇。

(二)实施绩效工资、休寒暑假及季节性生产事业单位,职工病假期间工资及津贴补贴按各单位制定的考核分配办法执行。

(三)各单位应建立健全休假制度,严格请销假手续,及时到各级政府人社部门办理病假工资待遇审批。对未按规定办理病假工资手续的,将视情况追究单位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责任。

(四)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其他未尽事项按国家和我省现行政策规定办理。今后,国家如有新规定,按新规定执行。

第五篇:机关事业单位病假申请报告

病假申请报告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本人是*****(姓名,职位),因患有病毒性心肌炎,在湖南湘雅附属二医院接受治疗。遵医生嘱咐,需要在家卧床静养,不能从事任何体力劳动。故特向领导申请病假一个月(****年**月**日至****年**月**日),望领导批准为感!

申请人:

年 月 日

下载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的工资如何发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的工资如何发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机关工作人员晋升级别工资和事业单位

    关于机关工作人员晋升级别工资和事业单位 工作人员正常增加薪级工资的附例说明 一、公务员晋升级别增加工资和晋升级别工资档次 (一)公务员“滚动升级”增加工资 1、公务员......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规定 为了进一步规范工资管理,严肃工资发放纪律,现就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管理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规定: 一、加强人员编制计划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11年度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11年度考核工作总结根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做好2011年全县行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工作的通知》(围人社[2012]1号)的精神,......

    机关事业单位病假期间的工资发放有哪些规定

    机关事业单位病假期间的工资发放有哪些规定? [字号:大 中 小]2007-08-31阅读次数:7626答:根据国发(1981)52号文件规定: (一)一个月至六个月的; (1)、工作人员病假在两个月以内的,发给原......

    安徽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情况

    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情况的汇报 发布日期:2011-3-16 阅读:238次 作者/ :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06年7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经济......

    200701广东省-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说明

    200701广东省-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说明(在职职工)一、主要政策依据1、《关于印发的通知》(粤人发[2007]56号)2、《关于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假期工资处理有关政策规定

    附件1: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假期工资处理有关政策规定 一、病假 根据1981年4月6日《国务院关于发布的通知》(国发[1981]52号)规定,自1981年4月6日起: 1.工作人员病假在两个月以内......

    机关事业单位病假的相关规定

    机关事业单位病假的相关规定(2009年) 为了适当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的生活困难问题, 有利于病休人员早日恢复健康,根据按劳分配原则,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