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审后稿
河北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使用和管理,依法对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实施救助,确保救助基金的使用真实、合理和有序进行,根据《河北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救助基金的使用应当遵循关爱生命、公开、公平、便民、利民的原则,对符合法定救助情形的交通事故受害人及时进行救助。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三条 为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及时协调解决本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试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第四条 省级联席会议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救助基金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主要研究制定救助基金管理相关政策和规定,通报救助基金使用情况,协调救助基金相关工作,审议 1 救助基金的有关议题和有关事项,特殊情况适时召开联席会议。各设区市和县(市)根据实际情况与有关部门及时进行协调。
第五条 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为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全省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的日常工作,并对涉嫌违法违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后及时上报。
第六条 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会同财政部门依法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确定相关专业机构作为救助基金承办单位(以下简称承办单位),承办单位在设区的市和县(市)设立办事机构(以下简称办事机构),履行以下职责:
(一)受理救助基金垫付申请;
(二)依法审核救助基金票据和证明材料,上报省承办单位审批;
(三)受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委托,依法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进行追偿。
办事机构应当明确救助基金受理地点,并公布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
第七条 办事机构负责受理和初审本辖区救助基金垫付申请以及相关证明材料,调查了解交通事故双方当事人及肇事车辆等情况,参与事故赔偿调解及对垫付的费用进行追偿。省承办单位负责对办事机构上报的救助基金申请和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垫付要求的,及时将相关费用划入医 疗或殡葬机构账户。
第八条 承办单位、办事机构与医疗机构或殡葬机构就垫付费用发生争议的,双方应当协商解决。协商未果的,可以向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相当于县(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以下统称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组织设区的市和县(市、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民政部门进行协调,并将结果书面通知争议各方。特殊情况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由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解决。
第三章 抢救费用的申请与垫付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全部抢救费用:
(一)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的;
(二)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的;
(三)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
第十条 抢救费用一般指受害人自接受抢救之时72小时内的抢救费用。因特殊情况超过72小时的抢救费用需要使用救助基金垫付的,医疗机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抢救费用的最高限额不超过5万元。第十一条 发生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时,应当及时查明和记录肇事车辆驾驶人、所有人、管理人、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责任险投保以及交通事故受害人是否属于救助基金垫付情形等情况。
第十二条 发生本规定第九条所列情形之一需要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抢救费用的,受害人或其家属可以向交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垫付申请,填写《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申请表》、《使用救助基金承诺书》,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受害人、申请人身份证明;
(二)乡、镇以上公安机关提供的受害人与申请人关系证明或能够确定亲属关系的户口登记薄。
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到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垫付申请后,对符合垫付情形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制作《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通知书》,书面通知办事机构和医疗机构,并向办事机构提供以下资料:
(一)肇事机动车交强险保单或商业险保单(逃逸或未入交强险的除外);
(二)道路交通事故简要情况(加盖交通事故处理专用印章);
(三)《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申请表》、《使用救助基金承诺书》;
(四)本规定第十二条所列的证明材料;
(五)省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四条 符合本规定第九条所列情形之一需要使用基金垫付受害人抢救费用,受害人身份无法确定或者受害人及其亲属无法提出垫付申请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制作《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通知书》,直接书面通知办事机构和相关医疗机构,并按照本细则第十三条第(一)、(二)、(五)项之规定提供证明材料。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在抢救受害人工作结束后,对尚未结算的抢救费用,可以向办事机构提出抢救费用垫付申请,填写《交通事故抢救费用垫付申请表》,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病案首页(加盖医疗机构印章);
(二)抢救费用清单;
(三)抢救费用发票原件或财政厅监制的行政事业单位收据;
(四)诊断证明;
(五)医疗机构的银行账户。
第十六条 办事机构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通知书》和医疗机构《交通事故抢救费用垫付申请表》及相关材料后,应当在2个工作日 内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和当地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对以下内容进行初审:
(一)垫付抢救或丧葬费用是否符合本规定第九条所列的情形;
(二)抢救费用或丧葬费用是否属实、准确、合理。第十七条 办事机构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提供的证明材料初审后,对符合垫付要求的,应当将所有证明材料上报省承办单位进行审核;对不符合垫付要求的,退回相关单位,说明原因并告知申请人可向其上级承办单位进行复审;对于证明材料不全的,退回相关单位进行补充和完善。
省承办单位收到办事机构提交的垫付费用材料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
对符合垫付规定的,应当将垫付的抢救费用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划入医疗机构账户;对不符合垫付规定的,制作《不予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通知书》,通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
第十八条 抢救费用垫付后发现错误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退回已垫付款项。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收到垫付的抢救费用后,在受害人出院结算医疗发票上应当注明“治疗费用中包含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已垫付抢救费用数额”。
第四章 丧葬费用的申请与垫付
第二十条 发生本规定第九条所列情形之一,需要救助基金垫付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丧葬费用的,受害人亲属可以向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垫付申请,填写《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申请表》、《使用救助基金承诺书》,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受害人、申请人身份证明;
(二)乡、镇以上公安机关提供的受害人与申请人关系证明或能够确定亲属关系的户口登记薄;
(三)《尸体处理通知书》。
第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到交通事故受害人亲属的垫付申请后,对符合垫付情形的,应当及时制作《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通知书》,书面通知办事机构和殡葬机构,并向办事机构提供以下资料:
(一)道路交通事故简要情况(加盖交通事故处理专用印章);
(二)本规定第二十条所列的材料;
(三)省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第二十二条 符合本规定第九条所列情形之一需要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丧葬费用,受害人身份无法确定或者受害人及其亲属无法提出救助申请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应当直接书面通知办事机构和相关殡葬机构,并向办事机构提供本细则第二十条第(三)项、第二十一条第(一)、(三)项规定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三条 殡葬机构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垫付丧葬费用的通知,在对交通事故受害人尸体处理后,填写《交通事故丧葬费用垫付申请表》,并向办事机构提供以下材料:
(一)受害人火化证明;
(二)受害人遗体运送、停放、冷藏和火化的原始发票及费用清单;
(三)殡葬机构的银行账户。
第二十四条 办事机构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通知书》和殡葬机构《交通事故丧葬费用垫付申请表》及相关材料后,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根据当地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等规定,对以下内容进行初审:
(一)垫付丧葬费用是否符合本规定第九条所列的情形;
(二)丧葬费用是否属实、准确、合理。
第二十五条 办事机构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殡葬机构提供的证明材料初审后,对符合垫付要求的,应当将所有证明材料上报省承办单位进行审核;对不符合垫付要求的,退回相关单位,说明原因并告知申请人可向其上级承办 单位进行复审;对于证明材料不全的,退回相关单位进行补充和完善。
省承办单位收到办事机构提交的垫付费用材料后,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将审核结果通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殡葬机构。
对符合垫付规定的,应当将垫付的丧葬费用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划入殡葬机构账户;对不符合垫付规定的,制作《不予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通知书》,通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殡葬机构。
第二十六条 受害人属于殡葬政策允许非火化且符合垫付丧葬费用情形的,由受害人亲属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土葬证明、费用清单、费用发票或收据(收款人为自然人的,自然人应当提供身份证明复印件)、受害人亲属银行账户及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收到申请后,对依法应当救助的,应当及时制作《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通知书》,书面通知办事机构,并向办事机构提供前款规定的材料。
第二十七条 办事机构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通知书》后,应当按规定程序审核,对符合垫付规定的,应当将垫付的丧葬费用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划入受害人亲属银行账户;对不符合垫付规定 的,通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
第二十八条 丧葬费用垫付金额最高不得超过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的6个月总额。
第五章 垫付费用的追偿与核销
第二十九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进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时,应当通知办事机构派员参加,并要求事故双方优先偿还垫付的救助基金。经调解事故双方达成协议的,调解人员应当在调解书中记录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人偿还救助基金所垫付费用的方式和期限。
第三十条 办事机构为交通事故受害人垫付抢救费用或丧葬费用后,应当及时核实和记录肇事车辆的交强险和商业险投保情况,填写《协助追偿通知书》,书面通知肇事车辆所投保的保险公司,要求该公司在保险赔偿时,应当优先偿还垫付的抢救费用或丧葬费用。
第三十一条 办事机构对已追偿的垫付费用应当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划入承办单位救助基金账户,作为救助基金的来源核算。
第三十二条 交通事故责任人、受害人及有关保险公司偿还垫付的抢救费用或丧葬费用后,收款单位应当为其开具相关票据。第三十三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垫付的费用可以核销:
(一)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死亡,自垫付之日起超过3年且追偿未果的;
(二)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由乡、镇或城市街道办事处以上人民政府出具困难证明),且自垫付之日起超过3年且追偿未果的;
(三)机动车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自案发之日起满3年未侦破的,但案件侦破后,应当继续追偿;
(四)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四条 核销按照下列要求实施:
(一)符合本规定第三十三规定条件的,由办事机构将核销垫付费用的全部证明及材料整理后上报省承办单位;
(二)省承办单位对上报的核销证明及材料进行审核后按规定上报省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进行审批,每年核销一次。
第三十五条 垫付的抢救和丧葬费用按照规定核销后,财务会计应当按照有关财务规定进行账目处理。
第三十六条 为交通事故受害人垫付的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核销后,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仍保留对交通事故责任人的追偿权。
第三十七条 各设区的市、县(市)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和殡葬机构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垫 付抢救或丧葬费用的相关材料,填写《证明材料交接单》,于每月底前将纸制材料向办事机构交接。纸制材料由办事机构存档,存档期限为15 年。
第六章 监督管理与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对承办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和动态管理机制,每季度对承办单位工作情况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下年度确定承办单位的基本依据。
第三十九条 救助基金承办单位应当在每季度结束的15个工作日内,向省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报送上一季度的财务会计报告,省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汇总后报省公安机关和省财政部门。
救助基金承办单位应当在每年2月1日前,向省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报送上一年度的工作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和救助基金垫付、追偿等情况,省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汇总后报省公安机关和省财政部门。
省公安机关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救助基金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并予以公告。
第四十条 承办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提高服务效率,保证服务质量,按规 定向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提交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接受公安机关、财政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和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 承办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承办单位,按合同的约定处理;承办单位的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规定办理救助基金垫付工作的;
(二)不按规定提交工作报告、财务会计报告或者在报告中弄虚作假的;
(三)贪污、挪用救助基金的;
(四)拒绝或妨碍省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或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的。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是指依法筹集用于垫付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社会专项基金。
(二)受害人,是指因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受害人,但被保险机动车本车人员、被保险人除外。
(三)抢救费用,是指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导致人 员受伤时,医疗机构按《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对生命体征不平稳和生命体征虽平稳但不采取处理措施会产生生命危险,或导致残疾、器官功能障碍,或者导致病程明显延长的受伤人员,采取必要处理措施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四)丧葬费用,是指丧葬所必需的遗体运送、停放、冷藏、火化的基本服务费用。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5年6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第二篇:陕西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
陕西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依法对陕西省(以下简称我省)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进行救助,加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根据《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财政部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公安部 卫生部 农业部令 第56号,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我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设立、筹集、使用和监督管理,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以下简称救助基金)实行统一政策、分级管理、分工负责。
第二章 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
第四条 建立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联席会议(以下简称省救助基金联席会议),履行救助基金主管部门职责。联席会议的召集人由主管交通安全的副省长担任;成员单位为省公安厅、省财政厅、陕西保监局、省卫生厅、省农业厅。联席会议决定全省救助基金管理的重大问题,并对我省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实施监督检查。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公安厅,办公室成员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派员组成。办公室负责协调省级各部门工作;制定全省救助
基金管理办法;承办联席会议决定及交办事项。
第五条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
省公安厅负责制定地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与救助基金管理部门的工作制度;督促地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追缴救助基金垫付费用;对全省救助基金的分配提出意见;对机动车参加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省财政厅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救助基金有关政策;设立省级救助基金特设专户;对全省救助基金进行筹集和分配;对全省救助基金使用和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
陕西保监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从在陕保险公司交强险保费收入中提取救助基金的比例;对在陕保险公司是否按照规定及时足额向省级救助基金特设专户缴纳救助基金实施监督检查。
省卫生厅负责监督各医疗机构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及时抢救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监督各地卫生部门据实审核医疗机构申请的救助基金垫付费用。
省农业厅负责督促各地农机部门协助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向涉及农业机械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垫付费用;对拖拉机参加交强险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第六条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应按照《办法》有关规定,设立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县(市、区)是否设立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由设区市人民政府决定。
第三章 救助基金的筹集
第七条 我省救助基金的来源:
(一)按照机动车交强险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
(二)地方政府按照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缴纳营业税数额给予的财政补助;
(三)对未按照规定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的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
(四)救助基金孳息;
(五)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
(六)社会捐款;
(七)未知名死者人身损害赔偿款;
(八)其他资金。
第八条 财政部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确定当年提取救助基金的比例幅度后,省救助基金联席会议办公室在该幅度范围内确定我省提取比例。
第九条 办理交强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从交强险保费中提取资金,由承办交强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统一汇缴,并在每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全额转入省级救助基金特设专户。
第十条 省级救助基金的15%用于全省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补助、省管高速公路道路交通事故的垫付,85%将以各市、县(市、区)交强险保费收入、交强险营业税收入和罚没收入等为基础,统筹考虑各市、县(市、区)救助基金资金实际需要情况,进行全省统一分配调度。
第十一条 省财政厅于每季度结束后的10个工作日内,按照上一季度保险公司缴纳的交强险营业额数额向省级救助基金特设专户拨付财政补助资金。
第十二条 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将对未按规定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的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单独缴库。
对未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的所有人和管理人的罚款,按规定缴入省财政“交强险罚没收入”科目,并定期全额划拨转至省级救助基金特设专户。
第四章 救助基金的申请和垫付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时,救助基金垫付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全部抢救费用:
(一)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的;
(二)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的;
(三)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
救助基金一般垫付受害人自接受抢救之时起72小时内的抢救费用,特殊情况下超过72小时的抢救费用由医疗机构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作出书面说明。具体应当按照救治医疗机构所在地物价部门核定(备案)的收费标准核算。
各级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凭卫生、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审核意见拨付费用。对于72小时以内发生的抢救费用,救助基金垫付
80%;72小时以上发生的抢救费用,救助基金垫付50%。
第十四条 省管高速公路上发生的符合救助情形的道路交通事故,参照本细则相关程序执行,具体操作流程由省公安厅商省财政厅另行规定。
第十五条 道路交通事故有人员受伤并已送往医疗机构抢救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指派交通警察尽快赶赴医院了解伤情。对属于救助基金救助情形且需要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告知医疗机构提交抢救费用垫付申请和抢救费用证明材料。
对群伤事故中伤员送往事故发生地以外的市、县(市、区)医疗机构救治的,垫付抢救费用的申请材料应由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部门审核后,由医疗机构所在地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先行垫付,后由事故发生地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按支出费用转入其基金专户内。
第十六条 对属于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支付或垫付抢救费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支付(垫付)抢救费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抢救费支付(垫付)通知书》送达保险公司,并及时告知医疗机构及受害人亲属。
第十七条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收到抢救费用垫付申请表、抢救费证明材料后,3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后,将相关材料一并送达当地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抢救费用的证明材料包括:抢救费用发票原件(住院者为72小时阶段结算发票)、费用清单、病历资料(门、急诊为病历复印件、住院为72小时抢救记录)、特殊情况下超过72小时抢救费用由医疗机构出具的书面说明等。以上材料均应加盖医疗机构印章。
第十八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收到材料后,经确认符合救助情形的,应在2个工作日内,送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初审。卫生主管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和当地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按以下内容进行初审并签署审核意见后,将相关材料送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一)抢救费用是否真实、合理;
(二)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认为需要审核的其它内容。第十九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收到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材料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复审,对符合垫付要求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制作《垫付通知书》书面告知处理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并将相关费用划入医疗机构账户。对不符合垫付要求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制作《不予垫付通知书》说明理由,书面告知处理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对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垫付抢救费用的决定有异议时,由上一级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会同卫生主管部门聘请专家组进行复核,并将复核结论告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和相关
医疗机构。下级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按照复核结论进行垫付。
第二十一条 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死亡,符合救助基金救助情形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向受害人亲属送达《道路交通事故尸体处理通知书》的同时,应当告知受害人亲属可以书面申请由当地救助基金垫付丧葬费用。
第二十二条 对未知名尸体,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向殡葬服务机构送达《道路交通事故尸体处理通知书》的同时,应当告知殡葬服务机构可以书面申请由当地救助基金垫付丧葬费用。
第二十三条 受害人亲属或殡葬服务机构作为丧葬费申请人,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递交救助基金垫付丧葬费的申请应包括:垫付申请、申请人身份证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尸体处理通知书》和未知名尸体的书面证明。
第二十四条 对属于救助基金救助情形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在申请表上签署意见与其他申请材料一并送达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第二十五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收到申请表及其他申请材料后,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对符合垫付要求的,制作《垫付通知书》书面告知处理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申请人,并按照有关标准垫付丧葬费用;对不符合垫付要求的,制作《不予垫付通知书》说明理由,书面告知处理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申请人。
第二十六条 未知名尸体的人身损害赔偿款按照《最高人民
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计算,由当地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提存保管,并出具相关票据。2年后无死者的损害赔偿权利人认领的,损害赔偿款纳入当地救助基金特设专户,作为救助基金的来源核算。省管高速公路发生类似情况比照执行。
第二十七条 对于受害人及其家属属于城乡低保户或五保户的,或受害人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伤残、难以维持正常生活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在申请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包括:申请书、乡镇政府或街道办出具的证明材料、伤残评定结论)后可给予一次性困难救助,最高为1万元。
第二十八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对抢救费用、丧葬费用的垫付申请和一次性困难救助的申请在进行审核时,可以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医疗机构、保险公司、殡葬服务机构、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以及相关人员核实情况,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应当予以配合。
第五章 救助基金管理
第二十九条 救助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在省、设区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设立救助基金特设专户,对救助基金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分级管理原则。救助基金年终结余全额结转下一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设立救助基金专户,负责全省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补助、省管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垫付和接受救助基金管理
费用。
第三十条 按照财政部《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规定》(财金„2009‟175号),各级财政部门应增列本级救助基金管理专项支出,纳入本级财政部门的部门预算,用于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员费用、办公费用、追偿费用和各项委托代理费用。
第三十一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每年应当按照财政预算管理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救助基金收支及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的费用支出情况,接受同级财政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 省救助基金联席会议办公室每年应当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全省救助基金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并于每年2月底以前通过网络或报刊等形式予以公告。
第三十三条 省救助基金联席会议办公室应当于每年3月1日前,将本地区上一救助基金的筹集、垫付、追偿等情况报送财政部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第三十四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依法接受救助基金联席会议、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六章 垫付费用的追偿
第三十五条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受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申请后,应当通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指派工作人员参与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中记录交通事故责任人偿还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和医疗机构所垫付费用的方式和期限,并督促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及时偿还。
第三十六条 对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自行协商和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不履行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向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发送偿还垫付费用的通知书,明确偿还期限和金额。
第三十七条 对不偿还垫付费用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进行追偿。有关单位、受害人或者其继承人有义务协助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进行追偿。
第三十八条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向救助基金偿还垫付费用的,应当通过银行转账或现金的方式转入救助基金指定的账户,并注明偿还项目。
第三十九条 省救助基金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对全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追偿垫付费用情况进行考核,追偿费用达到全年垫付费用一定比例可予以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省救助基金联席会议办公室另行规定。
第四十条 对于确实无法追回的垫付费用,经市级财政部门审核后,由市级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报省救助基金联席会议办公室审核,最后由省救助基金联席会议批准核销。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办理交强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未依法从交强险保费中提取资金并及时足额转入省级救助基金财政专户的,由陕
西保监局进行催缴,超过3个工作日仍未足额上缴的,给予警告,并予以公告。
第四十二条 医疗机构或丧葬服务机构提供虚假抢救费或丧葬费证明材料骗取救助基金垫付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回并给予警告,并对直接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对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对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及其负责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可以根据情形决定是否撤换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相关责任人:
(一)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受理、审核救助基金垫付申请并进行垫付的;
(二)提供虚假工作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
(三)违反本细则的规定使用救助基金的;
(四)拒绝或者妨碍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的。
第四十四条 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细则所称受害人,是指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除被保险机动车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
第四十六条 本细则所称抢救费用,是指机动车发生道路交
通事故导致人员受伤时,医疗机构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对生命体征不平稳和虽然生命体征平稳但如果不采取处理措施会产生生命危险,或者导致残疾、器官功能障碍,或者导致病程明显延长的受伤人员,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第四十七条 本细则所称丧葬费用,是指丧葬所必需的遗体运送、停放、冷藏、火化的服务费用。具体费用应当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确定。
第四十八条 机动车在道路以外的地方通行时发生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比照适用本细则。
第四十九条 各设区市可比照本实施细则制定相关具体规定。
第五十条 本细则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
河北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管理,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依法进行救助,维护其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以下简称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多渠道筹集救助资金,建立健全相关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救助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保障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工作顺利进行。
第四条本省设立全省统一的救助基金,并依法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确定相关专业机构作为救助基金垫付等事项的具体承办单位(以下简称承办单位)。
第五条省公安机关主管全省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工作,其确定的负责救助基金管理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全省救助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日常工作。
省财政部门负责对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保险公司缴纳救助基金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设区的市和县(市、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相当于其同级的公安机关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部门(以下统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通知承办单位按规定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的抢救费用、丧葬费用,并协助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追偿垫付费用。
设区的市和县(市、区)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负责协助向涉及农业机械的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垫付费用。
各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医疗机构按《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的要求,及时抢救受害人和依法申请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的抢救费用。
第六条救助基金实行单独核算、专户管理,并严格按规定的用途使用。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的人员费用、办公费用、救助基金垫付后的追偿费用和委托代理费用等,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不得在救助基金中列支。以上费用的具体支出标准,按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第二章救助基金筹集
第七条救助基金的来源包括:
(一)按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提取比例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的保险费收入中提取的资金;
(二)省财政拨付的财政补助;
(三)对未依法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
(四)救助基金的孳息;
(五)依法向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垫付费用;
(六)社会捐款;
(七)其他资金。
第八条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按国家有关银行账户管理的规定开设救助基金特设专户。
第九条省公安机关应当会同省财政部门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在每年3月15日前,根据国家确定的从交强险保险费收入中提取救助基金的比例幅度和本省上一救助基金收支情况,并按收支平衡的原则,提出全省本从交强险保险费收入中提取救助基金具体比例的建议,报省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条办理交强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应当按省人民政府确定的比例,从交强险保险费收入中提取救助资金,并在每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由其省级分公司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全额转入救助基金特设专户。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转入资金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保险公司开具相关票据。
第十一条省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当年预算,在每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按上一季度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缴纳的营业税数额和救助基金收支情况,向救助基金拨付财政补助。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当年预算,在每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将未按规定投保交强险的罚款全额划拨到救助基金特设专户。
第三章救助基金垫付费用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
(一)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的;
(二)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的;
(三)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
第十三条发生前条所列情形之一需要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抢救费用的,受害人或者其亲属可以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到申请后,对依法应当救助的,应当向承办单位立即发出书面救助通知、按规定提交证明材料,并及时通知相关医疗机构。对依法应当救助但受害人身份无法确定或者受害人及其亲属无法提出申请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以上规定直接办理。
第十四条在抢救受害人工作结束后,医疗机构对尚未结算的抢救费用,可以向承办单位提出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抢救费用的申请,并按规定提交抢救证明材料。
第十五条承办单位收到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书面救助通知、证明材料及相关医疗机构的垫付受害人抢救费用申请、抢救证明材料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和当地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等规定予以核实,并将核实结果书面告知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提出的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抢救费用的申请符合规定的,承办单位应当及时将垫付费用转入医疗机构的银行账户。
第十六条救助基金一般垫付受害人自接受抢救之时起72小时内的抢救费用。因特殊情况超过72小时的抢救费用需要使用救助基金垫付的,医疗机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对与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抢救费用有关的票据等证明材料,承办单位应当按规定期限妥善保存。保险公司需要使用以上证明材料时,承办单位应当及时提供加盖救助基金垫付工作专用印章的复印件。
第十八条发生本办法第十二条所列情形之一需要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丧葬费用的,受害人的亲属可以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到申请后,对依法应当救助的,应当向承办单位立即发出书面救助通知、按规定提交证明材料,并及时通知相关殡葬单位。
对无主或者无法确认身份的遗体,由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九条承办单位收到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书面救助通知、证明材料及相关殡葬单位提交的火化证明、票据等材料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根据当地物价部门制定的相关收费标准等规定予以核实,将核实结果书面告知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殡葬单位,并及时拨付应当垫付的费用。
第二十条因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的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协调解决。
第二十一条承办单位在核实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抢救费用、丧葬费用的申请及相关材料时,可以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医疗机构、殡葬单位和保险公司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调查了解有关情况,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二条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的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的最高限额,按本省有关规定执行。第四章垫付费用追偿
第二十三条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的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后,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向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进行追偿,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受害人及其亲属应当协助追偿。
第二十四条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的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向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发出偿还通知书,明确偿还的金额和期限,并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将认定书同时抄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其中涉及农业机械的道路交通事故,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相关信息。
第二十五条在对受害人及其亲属进行赔偿时,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应当优先偿还使用救助基金垫付的受害人的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拒不偿还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省公安机关、省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救助基金垫付、追偿的协调机制,加强对救助基金筹集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并采用定期检查、重点抽查等方式,对救助基金的垫付和追偿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救助基金管理的投诉、举报制度,以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受理投诉、举报的电话、电子邮箱和通信地址,及时受理相关投诉、举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二十八条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救助基金绩效评价机制和承办单位动态管理机制,对承办单位定期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作为以后选择承办单位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二十九条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救助基金垫付费用的清理审核工作,对已追偿的垫付费用及时予以冲销,对确实无法追偿的垫付费用按规定予以核销。
第三十条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在每季度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将上一季度的财务会计报告报省公安机关和省财政部门;在每年2月1日前,将上一的工作报告、财务会计报告报省公安机关和省财政部门。
省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救助基金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并予以公告。
第三十一条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按向省财政部门报告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接受财政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承办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提高服务效率,保证服务质量,按规定向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提交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接受公安机关和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及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与救助基金筹集、使用、管理有关的部门和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贪污、挪用救助基金或者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办理交强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未按规定从交强险保险费收入中提取救助资金并及时、足额转入救助基金特设专户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进行催缴,超过3个工作日仍未足额上缴的,给予警告,并予以公告。
第三十五条承办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承办单位,按合同的约定处理;承办单位的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规定办理救助基金垫付等事项的;
(二)不按规定提交工作报告、财务会计报告或者在报告中弄虚作假的;
(三)贪污、挪用救助基金的。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提供虚假抢救证明材料的,由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并对直接责任人员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七条采取欺骗等手段骗取救助基金,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是指依法筹集用于垫付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社会专项基金。
(二)受害人,是指因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人员,但被保险机动车本车人员、被保险人除外。
(三)抢救费用,是指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导致受害人受伤时,医疗机构按《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对生命体征不平稳和生命体征虽然平稳但不采取处理措施会产生生命危险,或者导致残疾、器官功能障碍,或者导致病程明显延长的受害人,采取必要处理措施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四)丧葬费用,是指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导致受害人死亡的,办理受害人丧葬所必需的遗体运送、停放、冷藏和火化的基本服务费用。
第三十九条机动车在道路以外的地方通行时发生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比照适用本办法。
第四十条本办法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依法救助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交强险条例》)和《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财政部、保监会、公安部、卫生部、农业部令第56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适用本暂行办法。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依法设立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以下简称救助基金)。
第四条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依法救助、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原则,保障救助基金安全、有序运行。
第五条 救助基金全市实行统一政策,单独核算,集中管理,分工负责。
第六条 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管委会)负责基金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主管救助基金工作。
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基金管理中心)具体负责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筹集、垫付和追偿等管理、使用工作。
市财政部门、市公安部门、市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市卫生主管部门、市交通主管部门和重庆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按职责,分工负责救助基金相关工作。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数据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数据信息网络交互能力,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第二章 救助基金筹集
第八条 救助基金的来源:
(一)每年按照市人民政府确定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的保险费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
(二)市人民政府按照在渝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经营交强险缴纳营业税数额给予的财政补助;
(三)对未按照规定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
(四)救助基金孳息;
(五)依法向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
(六)社会捐款;
(七)其他资金。
第九条 市财政部门和重庆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每年根据财政部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达的交强险保险费收入提取救助基金的比例,确定重庆市的交强险保险费收入提取救助基金的比例。财政部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达的比例有幅度的,应当将确定的提取比例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条 重庆市范围内经营交强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从2010年1月1日起,每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按照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将交强险救助基金提取资金,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全额缴纳至救助基金市财政专户。总公司在渝的,由总公司统一缴纳;总公司不在渝的,由重庆分公司统一缴纳。
第十一条 市财政部门按照市地税部门提供的全市交强险营业税数额,通过财政预算安排,于每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拨付救助基金市财政专户。根据市对区县(自治县)的财政体制,将属于区县(自治县)分享的交强险营业税部分,年终由相关区县(自治县)财政通过年终决算全额上解市财政。
对全市各区县(自治县)未按照规定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全部作为市级非税收入,由执收单位按“罚缴分离”的规定缴入市财政。市财政于每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全额划拨至救助基金市财政专户。
第十二条 基金管理中心应当从2010年1月1日起,每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将已垫付的追偿资金转入救助基金市财政专户。
第十三条 道路交通事故未知名死者或者明确无损害赔偿权利人的道路交通事故死者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基金管理中心代管二年后,依法上交市财政,纳入基金,按交通事故处理专项进行管理。
第十四条 政府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向救助基金捐赠。捐赠财物应当依法纳入基金管理。
第三章 救助基金垫付程序
第十五条 发生在重庆市范围内的道路交通事故,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基金管理中心按规定垫付受害人丧葬费用或者抢救费用:
(一)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的;
(二)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的;
(三)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
抢救费用一般指受害人自接受抢救之时起72小时内的抢救费用。特殊情况下需要垫付超过72小时的抢救费用的,医疗机构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丧葬费用指受害死者遗体运送、停放、冷藏和火化的费用。
第十六条 受害人抢救费用垫付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通知或者受害人治疗医院申请基金管理中心垫付。
受害人丧葬费用垫付由受害人的法定代理人申请基金管理中心垫付。受害人的法定代理人申请书可以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转交基金管理中心。
第十七条 基金管理中心接到垫付通知或者申请后,应当受理,并按规定及时审核垫付。特殊情况下,基金管理中心可以派员或者委派人员现场审核,迅速垫付。
第十八条 需要基金管理中心垫付抢救费用的,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抢救费用垫付通知书或者抢救费用垫付申请书;
(二)交通事故受害人治疗医院的诊断证明材料;
(三)交通事故受案登记和简要案情;
(四)交通事故受害人身份证明材料;
(五)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所有人及驾驶人身份证明材料;
(六)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交强险保险证明材料;
(七)抢救费用清单;
(八)治疗医院银行账户资料;
(九)其他证明材料。
交通事故受害人身份不明或者发生交通事故后机动车逃逸等,不能提供上款第四项至第六项有关材料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提供书面说明。
第十九条 基金管理中心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垫付通知书或者受害人治疗医院垫付申请书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组织人员按照《试行办法》、《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和重庆市物价部门公布的临床诊疗收费标准等有关规定,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查核实:
(一)发生交通事故时间、地点、驾驶人基本情况、机动车及保险基本情况、事故性质等基本事实;
(二)抢救费用垫付范围是否符合《试行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
(三)抢救费用是否真实、合理、符合收费标准;
(四)其他需要审核的内容。
第二十条 抢救费用垫付审查核实完毕,符合抢救费用垫付规定的,基金管理中心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将相关垫付费用划入受害人治疗医院的银行账户。不符合抢救费用垫付规定的,基金管理中心应当说明理由。
第二十一条 对抢救费用垫付范围、数额发生争议的,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与市卫生主管部门协商解决,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进行复核。
第二十二条 需要基金管理中心垫付丧葬费用的,除应当提供本暂行办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至第六项外,还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交通事故受害人丧葬费用垫付申请人身份证明材料和与受害人关系证明材料;
(二)交通事故受害人法医学尸体检验报告或者鉴定书;
(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等出具的尸体处理通知书;
(四)丧葬费用清单;
(五)丧葬费用垫付申请书;
(六)其他证明材料。
第二十三条 基金管理中心收到丧葬费用垫付申请书后,应当及时按照《试行办法》和重庆市物价部门公布的丧葬费收费标准等有关规定,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查核实:
(一)发生交通事故时间、地点、驾驶人基本情况、机动车及保险基本情况、事故性质等基本事实;
(二)丧葬费用垫付范围是否符合《试行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
(三)丧葬费用是否真实和符合收费标准;
(四)其他需要审核的内容。
第二十四条 丧葬费用审查核实完毕,符合丧葬费用垫付规定的,基金管理中心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将相关垫付费用划入申请人个人银行账户或者通知申请人领取。对不符合垫付范围的,基金管理中心应当说明理由。
第二十五条 交通事故受害人丧葬费用或者抢救费用垫付后,基金管理中心应当书面告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告知书应当归入交通事故处理档案。
第二十六条 基金管理中心可以邀请医学、法律、交通工程事故处理等专家,组成专家机构加强审核。对案情复杂,伤情严重,垫付金额较大,交通事故受害人抢救时间长,对审核结论有异议的等,应当组织专家进行审查。
第二十七条 基金管理中心在审核有关垫付费用时,可以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民政主管部门、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殡葬机构等单位核实情况,有关单位应当积极支持配合,并根据垫付审核需要,建立数据信息交互机制,提高基金垫付审核效率。
第二十八条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需要基金管理中心垫付未知名死者丧葬费用的,由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市高速公路执法机构通知基金管理中心,比照本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办理,垫付费用直接划入殡葬机构银行账户。
第四章 垫付费用追偿
第二十九条 基金管理中心应当建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费用追偿制度,落实责任,加强考核,依法追回已垫付的资金。
第三十条 因偿还垫付费用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在交通事故调解、结案等处理过程中,应当通知基金管理中心派人参加,并协助向交通事故责任者、机动车所有人等追偿已垫付的费用。
第三十一条 交通事故责任者、机动车所有人等应当在交通事故调解、结案前偿还基金管理中心所垫付费用。基金管理中心对已偿还垫付费用的,应当出具偿还结清手续。
第三十二条 在交通事故结案处理时,交通事故责任者、机动车所有人等应当出示偿还结清手续,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应当查验。对未偿还垫付费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应当督促交通事故责任者、机动车所有人等及时到基金管理中心偿还结清垫付费用。
第三十三条 交通事故责任者、机动车所有人拒不偿还垫付费用或者未办理偿还垫付费用手续的,基金管理中心应当发出偿还通知书,明确偿还的期限和金额。对到期仍不偿还的,基金管理中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对涉及交通事故的机动车停止办理机动车相关业务。
第三十四条 基金管理中心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应当建立交通事故处理实时通报机制,及时告知垫付与追偿情况、交通事故调解处理和逃逸案破案情况,加强垫付与追偿。
第三十五条 基金管理中心应当建立公共信息网络查询平台,及时提供救助基金垫付、追偿信息,方便交通事故责任者、机动车所有人、有关部门等查询、查验有关垫付、偿还信息。
第五章 救助基金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六条 市财政部门应当按照《试行办法》规定,设立救助基金财政专户,集中统一管理全市救助基金资金。凡符合本暂行办法第八条的所有资金均应当纳入市财政专户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拆借、挪用、侵占救助基金资金。
第三十七条 经营交强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交强险规定,规范交强险经营管理,及时受理交强险业务,缴纳交强险营业税,按规定提取交强险救助基金资金并缴入救助基金财政专户。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不得违规拒绝或者拖延受理交强险业务,不得违规降低交强险保费收取标准受理交强险业务。严禁虚报、瞒报或者拖延不报交强险营业税和交强险救助基金提取资金。
第三十八条 重庆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加强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交强险经营业务的监督检查,督促其按时足额缴纳提取资金。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加强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抢救治疗,减少死亡,减轻伤残。严禁医疗机构推诿、拖延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抢救治疗。严禁医疗机构提供虚假抢救费用和有关医疗证明。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医疗机构的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抢救治疗规范化管理,严格监督检查。
殡葬机构应当加强交通事故死亡人员的运输、冷藏、火化等殡葬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管理。民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殡葬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和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在机动车注册、转籍、年检审、路面执法和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应当严格检查机动车交强险投保情况,依法查处未投保交强险或者涉牌涉证的违法行为,及时收缴罚款并全额缴入国库。
重庆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市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和市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支持配合,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加强交强险投保情况的经常性检查,提高机动车交强险投保率,确保机动车足额投保交强险。
市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未投保交强险罚款收缴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罚款资金及时全额上交市财政。市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救助基金的审计监督。
第四十一条 基金管理中心应当按照《试行办法》和《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规定》(财金〔2009〕175号)等规定,严格履行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基金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基金财务管理,按规定报送财务会计报告;加强基金垫付、追偿信息化建设和档案管理,及时公开公布信息;依法接受市审计部门审计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教育本单位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工作考核,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第四十二条 市财政部门应当按照《试行办法》和《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规定》(财金〔2009〕175号)等规定,对基金管理中心的垫付审核调查费用、追偿费用、委托代理费用、人员费用、办公费用等,在财政预算中予以安排,不得在救助基金中列支。
第四十三条 基金管理中心应当建立健全救助基金接受捐赠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救助基金捐赠财物,严禁挪作他用。对救助基金捐赠财物使用情况,应当与救助基金使用情况同时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四条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交强险条例》、《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积极支持基金管理中心开展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和追偿等工作,并依法对基金管理中心及人员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十五条 基金管委会应当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及时指导、督促基金管理中心依法履行职责,促进基金正常有序运行。基金管委会成员单位应当向基金管委会报告工作情况和对救助基金的监督管理、审计情况,基金管理中心应当向基金管委会报告救助基金筹集、使用情况和总结报告。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试行办法》规定,依法查处与救助基金管理使用有关的违法行为。
第四十七条 重庆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对不及时或者不足额缴纳提取资金的保险公司,应当及时催缴,超过3个工作日仍未足额上缴的,给予警告,并予以公告。
第四十八条 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推诿、拖延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抢救治疗,出具虚假医疗证明和医疗费用等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依法严格处理。民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严格处理出具虚假殡葬证明和违反规定收取殡葬费用的殡葬机构和人员。
第四十九条 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严格查处基金管理中心及其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责任。
第五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和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对工作中不依法履行职责,造成机动车未投交强险的,按规定追究责任。不按本暂行办法的规定管理交通事故未知名死者损害赔偿费,或者擅自收取未知名死者损害赔偿费的,按违反财经规定追究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道路交通事故未知名死者或者明确无损害赔偿权利人的道路交通事故死者,其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由基金管理中心负责代管。交通事故结案前,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应当督促交通事故责任人或者其他赔偿义务人向基金管理中心缴纳死者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未知名死者损害赔偿权利人确认后,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通知基金管理中心交付损害赔偿权利人。
未知名死者死亡赔偿金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根据《侵权责任法》,按城镇居民和法医鉴定的死者年龄计算;丧葬费按规定计算。
第五十二条 本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10年1月1日之后发生的交通事故,适用本暂行办法。
第五篇: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医疗机构对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应当及时抢救,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肇事车辆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支付抢救费用;抢救费用超过责任限额的,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来源:
1、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是由办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公司在收取的保费中按国家规定的比例(通常为1-5%)抽取的.2、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来自一部分罚款。《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八条规定,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未按照国家规定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车辆至依照规定投保后,并处依照规定投保最低责任限额应缴纳的保险费的二倍罚款。缴纳的罚款将全部纳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3、其他来源,如 机动车缴纳救助基金费、捐赠等。
基金主要用于抢救费用超过保险公司责任额的,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