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宣讲

时间:2019-05-14 11:4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匠精神宣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匠精神宣讲》。

第一篇:工匠精神宣讲

大国工匠迭代起 群星闪耀在航天

在航天的这片沃土上,有一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航天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可以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的检测手感甚至堪比X光,令人叹服。那我们今天就走进

2017年3月下旬开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7416厂国家高级技师、航天特级技师徐立平就成了全国最热门的名字之一。

上一次他走入公众视野,是2016年初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一次,他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他的精神被凝练为9个字“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

这9个字也是对全体航天技能人才的概括。近几年,一大批航天大国工匠通过媒体为大众熟知,徐立平、高凤林、曹玉玺、王曙群……他们的人生故事里蕴含了爱国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淡泊名利等种种精神品质。

在工匠精神越来越被推崇的当下,一个问题浮现出来:为何大国工匠在航天企业里群星闪耀?

行走在美与险之间

在高精尖的航天领域,“工匠”并非一个与粗笨、简单、体力活联系在一起的词,它代表着高技术含量、高质量追求和高成就感。这是一个自带光芒的存在。

2004年9月30日晚上9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29厂电子装联中心技师郝春雨接到电话,让她连夜赶往发射场执行紧急任务。她长途奔波9小时后,赶到发射场。原来,科研人员在对即将发射的卫星进行事故预想时,发现了一处隐患。如果将设备拆下进行返修再重新做试验,最少也要耽搁7天,而发射窗口近在眼前。型号“两总”叶培建院士决定采用一种最省时间的解决方案,但这一方案对操作人员的能力要求极高。谁能当此重任?很多人向叶培建推荐了一个人:郝春雨。

需要维修的设备在离地2米多高的星体上。操作人员要在一个没有任何防护栏,没有任何支撑的高台上悬空焊接,而且舱板最大只能打开约40度的小缝,操作空间十分狭小。当时已经进入整星测试阶段,各种星上设备已经安装完毕,稍微发生触碰,哪怕是焊接时产生的一丁点儿火星落入星体内部,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

看到这种情况,车间领导不无担心地嘱咐道:“小郝,不能操作的话千万要直说,别硬来。”郝春雨回答:“放心吧,领导。”跟技术人员商定后,她从容地走上高台。

此时,卫星周围围满了观众,甚至二楼的窗户都挤满了人,但偌大的大厅里竟然安静得没有一丝声音。巨大的压力让围观的人手心直冒汗,郝春雨却好像丝毫不受影响。她像往常一样把干活的要点想一遍,然后深吸一口气,轻轻拉出电缆插头,开始焊接。一个点、两个点、三个点……慢慢地,她进入忘我的状态,焊接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

几十分钟后,焊接结束。经过检测,焊接质量毫无瑕疵。直到这时,第一次看郝春雨干活的叶培建才放下了担忧,啧啧赞叹:“看郝春雨干活,是美的享受。”

在西安,已是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一把好手的杜鹏还记得,17年前刚到秦岭深山的厂房上班,他就听说整形组有个徐立平是“一把刀”。

“形状异常复杂的发动机药面,徐师傅拿刀削削铲铲,很快一个符合设计要求的带圆弧锥面就出来了。”杜鹏至今都非常佩服,“很漂亮。”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整形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相当于2张A4纸的厚度。为了达到这个精度,他年轻时练秃了30多把刀,才逐渐找到感觉。同样令人叹为观止的绝活儿,出现在航天各个单位的厂房里。航天产品各个零部件精度要求极高,误差常常以微米计,需要技能工人用焊枪、用刀片、用手去触摸、去感觉。每一个小小的零件、接口、焊缝,都依赖于一位技能大师花费多年光阴打磨的手艺。

火箭、卫星、探测器……越来越庞大、精致的航天型号产品,最终都是通过技能工人的双手制造和组装成型。技能工人的水平决定了航天产品的质量,继而影响航天任务的成败。

“火箭从我们的手里出去,一点点失误都会让整个系统奔溃,”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23车间有色装焊组组长朱艳杰说,“我们一定要始终怀有敬畏之心。”

万千制度助推成才

据航天科技集团人力资源部统计,目前集团公司共有技能人员近6.6万人,占总职工数的40%。其中国家高级技师1200余人,航天特级技师185人,12人先后获中国技能人才最高奖——中华技能大奖,位居央企前列。

航天高技能人才在航天企业享受着令人称羡的待遇和地位。曹玉玺,毕业于西安航天技工学校,现为航天六院焊接大师。每当他回忆起在秦岭深山度过的青春岁月,特别自豪。那时,工人的地位很高,厂里谁的活儿干不好,连对象都不好找。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曹玉玺一门心思练技能,几十年来乐此不疲。看到如今社会上一些单位不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年轻人不愿当工人,他觉得很痛心。

优秀技能工人还能获得出国学习机会。集团公司每年都组织优秀技能工人赴俄罗斯、乌克兰、德国、英国等国家学习,有些学员甚至常驻一年,与外国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研究。

朱艳杰10多年前去过德国培训,印象颇深,“人家用的先进方法,我们一看就明白了,启发很大。”下个月,他将随集团公司组织的优秀班组长队伍去日本考察,主要围绕“精益生产”。10天的行程十分紧凑,只有一天休息。

高技能人才是航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企业采取打造成长环境、感召爱国精神和航天精神、认知和趋同发展文化、搭建交流和展示技能的平台、实施技能培训、依托重大工程实践锻炼、鼓励参与高端前沿课题和关键重大技术攻关等方法,引领技能人才成长。

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力资源部门近年来潜心开展各项课题研究,针对技能人才实施了多元评价、通道延展、劳动竞赛等举措,铺平技能人才成长之路。以多元评价为例,通过理论、工作业绩、综合素质、潜能开发4个维度对技能人才进行评价与考核,促使技能人才全面发展,“不仅低头干活,也要抬头看路”。

211厂拥有多达81名高级、特级技师,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老牌军工制造重镇,不断探索着新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式。该厂进行校企定制培养,与职业学校合作,批量化培育技能人员;广泛开展车间、厂级竞赛,积极参加各级国际国内技能竞赛,以赛促培。近年来,该厂更是以世界技能大赛和国内技能大赛等标准为标杆,选派优秀技能人才到重点院校、知名企业、世赛培训基地学习进修。

211厂人力资源处处长张亚楠表示,该厂在扩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的同时,还努力提升他们的价值感和幸福感。“他们通过重大航天任务锻炼了能力,价值感得到提升。”张亚楠说,“我们也完善激励机制,让薪酬向一线重要技能岗位和技能带头人倾斜,对成绩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实行政治待遇、荣誉奖励、举荐专家、培训学习、等级提升‘五优先’。”

“十二五”以来,八院积极开展航天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搭建“一个中心、九个分中心”“一个平台、三个领域”的实训体系,基本实现了通用工种和航天产品制造关键重要工种的技能实训全覆盖,大力推动了技能队伍建设和生产制造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八院创新技能竞赛模式,2016年承担上海市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选拔赛和全国数控大赛的集训工作,成绩显著。通过竞赛和组织工作,八院奠定了航天数控专业在上海市的领先地位,将争取成为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促进该院技能人才培养再上台阶。

精神魅力代代传承

对于职业的敬畏和热爱,是航天高技能人才身上共有的特质。谈及这份感情从何而来,他们大都归功于师傅和前辈。朱艳杰参加工作3年后,从民品自动焊的岗位上被选中,调去从事军品手工焊。他被送进211厂第一届高级焊培训班,脱产8个月专心学习。他的同学中有高凤林这般已经很有名气的“大牛”,而他充其量算是个中级工,“只懂皮毛”。

高凤林对技术的痴迷让朱艳杰深受“震撼”。“已经是让人仰视的高手了,对技术还那么执著,有任何不懂的,一定找老师问个清楚。”他感受到技能高手身上的“人格魅力”。

在苦练技术的氛围影响下,朱艳杰白天认真上课,下课了就回车间,从废料堆里找材料,再练几个小时。据他回忆,那时人普遍勤奋,晚上有不少年轻人跟他一样在默默练习。

培训班结束后,朱艳杰正式跟师傅学艺。他的师傅是个不苟言笑、脾气有点急躁的老技师,对他倾注很大心血。师傅言传身教,连清洗铝合金这样的事都亲自盯着,一片一片仔细检查。有时候装配组长送来产品,师傅一量,产品间隙超过了标准范围,立刻打回去,“不符合标准,就不给你焊!”

多年以后,师傅传授的技艺很多已经被淘汰了,但师傅的严谨和执拗,却影响他至今。“我取得的这些成绩,都是授业老恩师带出来的。”

在航天,“师带徒”几乎与航天事业有着相同的历史长度。早先,徒弟3年出师,师徒如父子,朝夕相处,传授技艺的同时也传承下了对职业的敬畏。“焊接是讲究脸面的,合格率没有别人高,你就应该感到惭愧。”师傅的话一直回响在朱艳杰耳边。

后来,朱艳杰也把合格率当作激励徒弟的方法。徒弟刚上手,他让徒弟把干的活做上记号,检验后一看,合格了,徒弟特别开心。有时候,徒弟心思有点散了,他又用合格率来敲打,激励徒弟努力挣回脸面。

五院529厂焊接成形制造中心电焊工、高级技师张铁民的徒弟小郑特别强调说:“我口中的‘师父’,是父亲的‘父’。”

年轻人,没问题 新一代航天技能人才都是“90后”了,“80后”已经成了骨干和中坚力量。年轻的技能工人对新知识、新理念更敏锐,“但投入感和吃苦的精神差一点”,朱艳杰说。

培养方式也不一样了。“以前型号任务少,可以一个师傅3年只带一个徒弟,现在新形势下必须要快。”张亚楠说,211厂以企业为本,构建“分层级、分阶段”培训管理体系,利用内外部资源形成了快速培养模式。

新型的“师带徒”模式在其他企业也建立起来。在529厂王连友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N+1+M”培养模式下,N代表多位高技能人才师傅,1代表一名接受培训的徒弟,M代表徒弟要学习的多种操作技能。徒弟能够博采众长,成为多能工。

郝春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则采取“四级育徒法”,将技能人才培育分为四个阶段:大师带徒的“团队育苗”期,各自分配师傅后的“成长”期,独立操作的“成熟”期以及能够独立参赛、独当一面的“成才”期。

时代变了,但有些东西没变。朱艳杰用产品合格率激励年轻人时,发现他们依然会为自己产品一次性合格欣喜若狂,就像从前的自己。“就算他们平时表现得不在意,心里其实也是在意的。”

在意的,是名声。朱艳杰发现,凡是出色的技能人才,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名声,活干差了,抬不起头。

“一个人成长成才,外因和内因都起作用,”张亚楠说,“可能内因更重要。”

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激发技能人员追求卓越的性格提供了机会。事业孕育精神,精神成就事业,航天事业为大国工匠培育了丰厚的土壤,使他们有了奉献自我的机会和成就自我的舞台。

曾有很多企业试图高薪聘请高凤林,甚至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但高凤林说,每次看到自己生产的发动机助推火箭把卫星打到太空,“那种成功以后的自豪感,你说金钱能买到吗?”

直到现在,忙起来的时候,朱艳杰依然好几天住在厂里,3天只睡几个钟头。一生牺牲了太多自己的时间,他并不觉得遗憾。“工作不能懈怠,尽量兼顾工作与家庭,如果不能兼顾,”他毫不犹豫,“家庭要做些让步。”

年轻一代可能不会像他这样不计代价地奉献了,还能扛得起未来的航天重任吗?“只要一代一代把精神和本事传承好,年轻一代也没问题。”他说。

远的不说,咱们就说说我们学校培养的优秀毕业生。某某某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工匠在生产实践中凝聚形成的务实严谨、专注专一的可贵品质。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慎独者曹玉玺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6/06/27 字体:【大】【中】【小】

——一位国家特级技师的故事

《礼记·大学》有云:“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治学态度。正所谓,儒风五行,仁义礼智圣,诚于中,形于外,内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独。

尽管集诸多荣誉于一身,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7103厂焊接大师曹玉玺言行之间尽是谦虚,只是当用“慎独”来形容他的时候,曹玉玺停顿了片刻,难得爽快地接下来:“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数十年来,“慎独”是曹玉玺内心的法则,也是他工作的标尺。

机缘巧合出大师

曹玉玺与焊接结缘有点机缘巧合。

1978年,初中毕业的曹玉玺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由于成绩优秀,他被当时的067基地红光技校挑中,还处在“爱玩阶段”的曹玉玺只是从父母的言行中感受到,这仿佛是一件好事——因为被选中者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

入学之时,曹玉玺想学的是钳工专业,但由于身材瘦小,14岁的他身高不到1.6米,而钳工是一个体力工种,最后,曹玉玺被分配到了焊接专业。颇具戏剧性的是,工作后曹玉玺个子却“蹭蹭蹭”地长起来,最后长成了一米八的大个子。

1980年,曹玉玺技校毕业,16岁的他进入7103厂从事发动机焊接工作。一晃就是数十载。这份需要用脑动手的工作倒也能够发挥曹玉玺的特长。平时曹玉玺就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同时,他也爱动手,小时候经常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把家里的老式闹钟、缝纫机给拆了再装回去。

正是因为这种爱琢磨、爱动手的特性,曹玉玺在工作中迅速成长起来。自参加工作以来,曹玉玺没有落下六院任何一个型号,他如同一位熟悉人体骨骼的外科医生,熟悉发动机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类材料、每一种焊接方法甚至是焊接温度间的细微差别。

在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曹玉玺解决的技术难题和质量问题,确保了我国新一代大推力绿色环保液氧煤油发动机的顺利研制;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工艺、新材料、新问题,曹玉玺组织开展了先进焊接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实现了多种新型焊接工艺在预研、液氧煤油等型号产品生产中的应用,部分新焊接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先进性;曹玉玺组织完成的运载型号发动机推力室、燃气发生器自动化焊接工艺研究,不仅提高了运载型号产品焊接质量的稳定性,更提升了发动机质量的可靠性。

2003年,他考取国际焊接协会(IIW)颁发的国际焊接技师(IWS)资格证书,随后以“异种有色金属焊接”获得六院首批绝招绝技、技能名师称号,这也使得他成为了六院唯一的国际焊接专业技师人才。2013年,集团公司批准成立了“曹玉玺焊接大师工作室”。

7103厂5车间装配二班班长程喜文依然记得2003年第一次见到曹玉玺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厂房内的人却已如热锅上的蚂蚁,当时产品出现问题需要补焊,在尝试数次以后,一堆人束手无策。“找曹玉玺来。”有人提议。

不久以后,逆着阳光,程喜文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从远方走来并出现在厂房门口。衣服干净,不像个一线工人,一言不发,绕着产品转了几圈,又蹲下看了看,随后变换角度又仔细观察了一番。稍后,帽子往旁一搭,衣服袖子整齐往上卷好,操起焊枪,开始焊接。产品上弧光闪烁之后,曹玉玺停下来观察了一番,进而放下了焊枪,“焊好了。”他淡淡地吐出了三个字。

“原来他就是‘曹特技’。”程喜文在心中默默念道。2002年,曹玉玺被评为国家特级技师,私底下,厂里的同事们都称他为“曹特技”。

初次见面让程喜文觉得,这个“曹特技”不一样。后来,他们成为了工作中的搭档,也成为了生活中的朋友。一晃十几年过去,那个明媚的下午与“曹特技”的首次相见场景,一直烙在了程喜文脑海中。他的印象仿佛就是曹玉玺的形象素描,一个技术精湛,不喜空话,看起来很“稳”,而又带点知识分子范儿的焊接工人。

“可能一半的时间是常规工作,另外一半的时间是在做‘修补工作’。”曹玉玺介绍。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已经数不清创作了多少化腐朽为神奇的点睛之作。作为国家特级技师,很多时候,曹玉玺是同事们一筹莫展之时的救星。“修补”,是当产品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时进行的抢救。在曹玉玺看来,修补一个产品如同“进行一台手术”,能够变不可能为可能,收获到的是极大的成就感。

《阿甘正传》有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曹玉玺说,“修补”带给他最大的快乐,就是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病号”是什么样子,因此当修补成功的时候,那种收获和愉悦感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对于产品与挑战,曹玉玺有一种偏执般的执著,又有着一份睥睨一切的自信。“我相信,如果我不能做好的话,世界上也没人能够做好。”这种自信,既有时间的积累,又有工作的历练。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自动化大型设备进入车间,国家特级技师也要与时俱进。每当有新设备进车间以后,就能看到曹玉玺趴在设备上,有时候一趴就是大半天。“他在研究新设备。”徒弟胡海刚介绍,曹玉玺对新技术总是很兴奋,如果过几天在新设备上看不到他了,就表明他已经把新设备摸透了。

师徒之情代际传承

对于曹玉玺而言,师傅王光明对他的职业生涯甚至人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王光明出生于高干家庭,话不多,但是技术过硬也爱钻研,喜欢读书,骨子中又带有文人的清高。在厂里活不多的时候,师傅爱一个人琢磨事情。

作为六院的航二代,曹玉玺的成长期是在秦岭深处的红光沟度过的。那里除了山还是山,曹玉玺从小也养成了对着山发呆的习惯。他坐得住、不聒噪,因而也得到了师傅的欣赏。在数十年共处之间,他和师傅既是师徒,也是朋友,而师傅的爱好、个人修养、治学态度等也深刻地影响着他。在他看来,师傅有着老一辈知识分子独有的风骨。这些“不可名状”的特点与气质,让他终身受益。

在22岁的时候,已进厂6年的曹玉玺也有了“师傅”这一新的身份。对于手艺人而言,一代代传承的不仅有技术,还有为人之道、个人修养。

“不见其人,先闻其名。”几乎每一位徒弟在见到曹玉玺之前,都知道在7103厂5车间有一位国家特级技师,因此,他们都是带着些许的忐忑投于曹玉玺麾下的。经过接触,徒弟们发现,这位师傅不仅技术精湛,还很细心,人也很随和,徒弟们本以为大师的脾气都很大,最后发现师傅难得跟大家红脸。

徒弟们不知道的是,为了当好一名管理者,这位爱看书的师傅又去书中寻找了不少经验。“批评人的时候要尽量在人少的时候,夸奖人的时候要尽量在人多的时候。”这是曹玉玺的一条心得,努力用最善良的方式去管理徒弟们,尤其现在“80后”“90后”的徒弟越来越多,曹玉玺也在努力去跟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工作之中,曹玉玺是师傅,生活之中,曹玉玺是徒弟们的“保姆”。每天要是看到哪个徒弟脸色不好了,他要关心地问个原因;徒弟们特点各异,他要想着因材施教,给每个人规划职业生涯;徒弟们家庭困难了,他要想办法帮助一把。

对于曹玉玺而言,徒弟的成长是对他最大的安慰。目前,在他的徒弟中,已有2人晋升为高级技师,多人成为车间技术骨干。

像风一样自由 曹玉玺的办公室有一个简易书架,书架上和《焊接工具》等工具书做伴的是《民国国文课》《中国哲学简史》《古罗马与汉长安》等书籍。

小的时候,曹玉玺就经常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书。在他看来,书籍除了能给人以知识外,还是他人生活体验的一种浓缩。

对于书籍,曹玉玺甚至有着某种偏执般的膜拜。当遇到困顿或者无助的时候,曹玉玺总是习惯去书籍中寻找力量与答案。

在学校刚当上班长的时候,面对如何当好一名管理者,曹玉玺翻看了书本;工作后开始学踢足球的时候,师傅赠送的一本发黄的《小足球》教材,成为了实际上的启蒙;当在专业上遇到难题的时候,书籍就是他的另一位老师。

王国维曾概括人生三个境界。对照之下,在曹玉玺身上,读书也可分为四个阶段。在书籍匮乏的时候,对于书没有选择,有书就看;工作以后,只要进城,就必去书店买书,并且每次要把书店里为数不多的焊接专业书都买光;后来,对书有了甄别能力,先前买的很多书被曹玉玺扔了;如今,逾知天命之岁以后,曹玉玺又迷上了哲学,从哲学里锤炼心性,提取管理和创新之道,应用在焊接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上。

胡海刚说,每次下晚班回家的时候,师傅办公室的灯都还亮着,告别白天的喧嚣,晚上是曹玉玺读书和琢磨问题的时间。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是曹玉玺的另一大爱好。年轻的时候,一有时间,曹玉玺就坐着绿皮火车去旅游,如果说读书是从纸上感受他人的生活的话,那旅行就是近距离观察他人的生活。

空闲的时候,曹玉玺就独自骑着心爱的摩托到处转,他并不是轰着油门在马路上狂飙的刺激派,而是信马由缰地慢慢骑下去。曹玉玺说,他享受这种独处的时间,也喜欢这种像风一样自由的感觉,这是他放松的方式,正如他喜欢的西安籍歌手许巍唱的那首《像风一样自由》,骑行带给他的不是血脉贲张,反而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他可以在骑行的时候,头脑安静下来思考,正如幼年的他经常面对着连绵群山发呆一般。

曹玉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兴趣广泛,足球、排球、篮球、围棋都是他擅长的项目,他也时常鼓励徒弟们多参加体育锻炼,“他说体育好的技术一定好。”胡海刚笑着说。

王光明曾借阅过一本徐悲鸿作品素描集给曹玉玺,集子中一句“尽精微致广大”对曹玉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成为了他的座右铭和QQ签名。作为一名普通焊工,曹玉玺一直在普通岗位上极尽精微,最后也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真没觉得自己多高尚,只是觉得乐在其中。”曹玉玺淡然道。正如每一个奉献的航天人一样,曹玉玺奉献事业的背后,是对家庭的亏欠。

“作为父亲是不及格的,作为丈夫也就打60分左右。”曹玉玺如是评价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

每天一大早去上班,晚上8点多回家吃饭算是早的,家里的事情全交给了爱人袁军。他只参加过两次孩子的家长会,陪孩子玩耍的时间“屈指可数”,有一次骑摩托带孩子“兜了次风”,把孩子乐坏了。

孩子曾问他,怎么就这么喜欢焊接,有意思吗?曹玉玺回答道:“这是我的爱好,就像你们‘80后’‘90后’喜欢网络一样。”

如今家人对他的工作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曹玉玺也开始反省。如果重新来过,是否还会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工作?面对这个问题,他的回答实实在在:“我应该会把时间统筹得更好,更加高效,让工作和家庭都不耽误。”(陈龙)

第二篇: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工匠精神”一词随即红遍大江南北。

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为这是“中国制造”与外国制造的差距。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上,举例说中国至今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比如圆珠笔的“圆珠”目前仍需要进口。1895年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了,高铁、大飞机都造得出来,圆珠笔珠竟然还不能自行生产!中国作为制笔大国,核心技术和材料却仍然高度依赖进口,要想从制笔大国向制笔强国转变,工匠精神就是关键所在!

什么是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答“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样的?”有着非常翔实的介绍。其中,被广泛引用的是好莱坞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去年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她和丈夫去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吃寿司,发现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但发现店里只有6个座位。她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后来朋友向她解释: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他们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为何呼唤工匠精神?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国外曾流传这样的趣谈:一位母亲问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一方面,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占有率,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的印象却很是一般,甚至大多中国人本身也更喜欢外国货。

据日本观光厅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总金额为14174亿日元,即822亿人民币。世界各地区游客在日本消费的总金额前五名中,中国大陆游客消费总额比台湾、韩国、香港、美国游客在日消费的总额还多1518亿日元(88亿人民币)。

但去年,中国的实体消费市场却很低迷。有报道指出,国人到日本爆买的产品其实是中国产的,如马桶,却丝毫未浇灭国人到日本扫货的热情。这映衬出某种尴尬:因为工匠精神的匮乏与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中国制造业正在不断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庞大中产阶层的出现,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0年前,大家都图个廉价实用,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但30年后的今天,“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价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创意、技术含金量、人文关怀、参与感。只可惜,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业严重不足,大家口袋里有钱,却买不到中意的产品,由此中高端消费市场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垄断。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它引以为傲的人力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竞争加剧、外需萎缩、内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也在不断萎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

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 培育工匠精神

显然,工匠精神是转型的必备条件。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只是,转型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道理大家都懂,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付诸实践?我们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有人说,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为何今日的中国制造只给人粗制滥造的印象?显然,工匠精神的有无,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兢兢业业的工人,你技术精湛、追求完美,每一件产品都耗费大量功夫打磨,可惜,你所在的企业、你的领导只用“合格与否”而不是“完美与否”来评判产品质量。因此,你的绩效是厂里最差的、你不被领导待见、你拿着最低的薪水,厂里的效益一差,你还可能第一个被下岗。此时,你还会恪守工匠精神吗? 再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企业家,你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技术,要求员工每一件产品都要精益求精。可是,研发新技术要耗费大量资金,但你贷不到款;如果幸运一些,你研发的新技术成功了,新产品刚上架,市场上立即推出大量的仿冒产品;或者你的产品即便比其他同类品牌质量更好,但囿于中国制造业集体的低端形象,你的产品卖不出去;再者,你一年下来辛苦奔波、费尽心力,但收益却还不如邻家的阿婆卖一套房子的收益更多„„这时,你还能守住初心吗?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其实,放大了看,工匠精神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文明。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怎么看待工业生产的?我们对于工业生产恪守怎么样的标准、心怀怎么样的期待?一个国家工匠精神的匮乏背后,其实是工业文明的匮乏:品牌、百年老店、匠人、企业文化以及一整套相关的体制机制,乃至社会心理、共识和氛围。

应该看到,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但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但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

二 不断锤炼技术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人称为“航空手艺人”的胡双钱说,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即便是制造工艺水平非常发达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也都需要靠一些技能水平相当高的人员从事这些手工劳动。

一是要改革教育,让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让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分量,让实践教育贯穿我们的中小幼教育,固牢提高技术基础。二是强化对技术工匠的奖励机制,调动工匠人员参与创造的积极性,使其能更充分更安心的专研技术。三是要营造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要对勇于钻研者撑腰,探索建立创新失败补偿机制,破除在科技创新上存在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老观念。

第三篇: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设备制造 张文哲

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有人研究过他们大都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都秉承着这种工匠精神。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同年12月14日,“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2017年6月22日,总书记在太原考察了两家制造企业。总书记同职工亲切交流,勉励他们发扬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工匠精神,是对精品的坚持和追求,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这恰恰也是我们路桥集团精品意识的精髓所在:苦在当代,功在千秋。

在我们路桥集团,他们喜欢阳光下架桥机美丽的金属光泽,默默的在骄阳酷暑中坚持,在烈烈长风中挺立;他们喜欢简单却美味的工作餐,在发动机的轰鸣中谈笑风生;他们喜欢每天熬夜工作后倒在床上美美睡上一觉的惬意,暂时忘却夜班的漫长和工程进度的压力。

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喜欢纯净液压油淡淡的紫色,却忘了被它浸泡过的双手会脱皮发痒;他们喜欢钻研那一份份的图纸和计算书,却忘了桌上的工作餐早已变凉;他们喜欢黎明前天边的那一抹曙光,打着哈欠把工具和苦累放入皮箱,憧憬着栉风沐雨的光荣与梦想!

公司在制造业的第一线,率先响应国家提倡的“工匠精神”,不断的树立精品意识。那么,怎样培育“工匠精神”呢?既是“精神”,就要在培育上下工夫。在2017年3月,设备制造公司开展了员工“大讲堂”的活动,围绕公司安全生产、技术质量、研发创新、施工管理、经营管理、党群政工、财务管理及企业管理等工作开展大讲堂,在广大职工中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员工带着问题学习,培养员工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为公司培养出一支技术过硬、勇于创新的管理队伍。

针对一线员工,我公司开展了“焊接工艺及专业技能培训”系列讲座。培训特邀专家为工人做指导,让工匠精神在全公司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公司制造过程的内在支撑。

公司还建立了对“工匠”的奖励机制——“制造工匠”的选拔活动。加大“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营造“精品工程”的工作意识。公司设立“制造工匠”交流选拔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分别由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担任。并严格制定了选拔条件、选拔流程、以及对“制造工匠”的考核及待遇提升的方案。

在设备制造公司的大力推动下,在公司各个岗位上涌现出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示范引领的作用。

每一次移动模架的打开与关闭,都有桥梁事业部的技术员穿梭在现场,紧握对讲机,确保各工况安全就位;每一次浇筑完成成功过孔,我们研发设计团队都深深的松一口气,但马上又提起勇气,接受新的考验;每一个良辰美景,机加工事业部的安全员都坚守在岗位上,双眸时刻流动着警惕,呵护安全。每一个花好月圆,我们设备制造公司都肩负着责任与期望,把思念压在枕下,藏在心间。

今年3月,商合杭公铁大桥完成预压浇筑,移动模架面临着首次过纵移过孔。3000m平曲线半径和2.8%的纵坡,对于任何工程师都是一个头疼的难题。这台MSS40型移动模架是我公司新研发的自行上行式造桥机。虽然进行反复的模型计算,虽然仔细的分解了移动步骤,但理论与现实,总是有很大的差距。临近退休年纪的王殿学总工主动请缨带队,赴一线工地,现场指导。双鬓斑白的他,细心的观察着移动模架的每一个动作,“一听声音、二看油漆”他耐心的教导着,“轻敲钢板发出清脆的声音是代表此处在受力,如果油漆出现崩裂就证明此处有大变形,是很危险的征兆。”在30m的高空,他临危不惧,坚持爬到模架最前端,细心交代,不放过任何关键节点。到了中午就在坐在设备的钢筋上和工人们一起吃饭。大家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众志成城,认真扎实的进行纵移准备工作,调试液压、开合模板实验、解除锚固……当移动模架行走到位时,已是第二日傍晚。历时2天,移动模架首次纵移顺利完成!当听到项目经理给上级领导满意的汇报时,所有人好像都感觉累了。满意背后的困难、研发背后的艰辛,也许只有我们才知道。也正是这专注、坚韧、精益求精的精神,鼓舞着设备制造公司克服万难,敢于攻坚。

我明白了一件事:敬业会让人出类拔萃。超越平庸,选择完善,精益求精。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有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卓尔不群,这也是敬业精神的直接表现。不论回报,但求问心无愧;不论公道,但求初心不忘。

“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人生原则。如果你希望成为被需要、被尊重,成为众望所归的成功者,就从当下做起,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工匠。拥有工匠精神,活在当下,强在内心。

第四篇:工匠精神

论“工匠精神”

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新的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须深入把握其基本内涵、当代价值与培育途径。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其一,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执事敬”,是指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临事要专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宋代大思想家朱熹将敬业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其二,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所谓精益求精,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能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精益求精才获得成功的。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靠的就是制表匠们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的精益精神。

其三,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从中外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德国除了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奔驰、宝马、奥迪、西门子等知名品牌之外,还有数以千计普通消费者没有听说过的中小企业,它们大部分“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在一个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其实,在中国早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古代工匠大多穷其一生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或几件内容相近的事情。《庄子》中记载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核舟记》中记载的奇巧人王叔远等大抵如此。其四,创新。“工匠精神”强调执着、坚持、专注甚至是陶醉、痴迷,但绝不等同于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其中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这意味着,工匠必须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既要对职业有敬畏、对质量够精准,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活力。事实上,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工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王传福、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和从事特高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他们让中国创新重新影响了世界。

二、“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现代科技时代,“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更为重要的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

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也就是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两个轮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双翅膀”,二者缺一而不可。事实上,“工匠精神”的发育程度,同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程度都直接发生着关联。从精神文明来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在本质上它是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同其中的“敬业”“诚信”要求高度契合的。从物质文明来看,“工匠精神”在物质文明的创造过程中可以发挥强大的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作用。

二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尽管我们成了“世界工厂”,贴着“MADE IN CHINA”标签的产品在世界随处可见,大到汽车、电器制造,小到制笔、制鞋,国内许多产业的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但这里面却依然缺少真正中国创造的东西,甚至一些外国人将其等同于“山寨”产品。这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的形象。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质量整体不高,背后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缺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为实现中国从全球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要迎头赶上世界制造强国,成功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只有当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设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中国制造才能赢得未来。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经济越来越呈现为一种品牌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视域下,作为知识资本形态的品牌形象也是一种可经营的企业资本,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是传统的会计体系反映不了的无形资本。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有效开发、经营品牌资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占领市场至高点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工匠精神”在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和品牌资本创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也是企业品牌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以及顾客忠诚度培育的有效途径,更是企业品牌资本价值增殖的重要来源。其实,中华老字号全聚德烤鸭能够驰名世界,也是得益于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工匠精神”。

四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尊重员工的价值、启迪员工的智慧、实现员工的发展,不仅是员工个人成长的强烈需求,同时也是现代企业的责任和使命。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企业员工提升个人精神追求、完善个人职业素养、实现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道德指引。美国旅馆业巨头康拉德·希尔顿年轻时有过在酒店打工的经历。最初,上司安排他打扫卫生,刷马桶是其中必要环节。希尔顿对这份工作不满意,对待工作很懈怠。有一天,一位年龄稍长的女同事见他刷的马桶很不干净,就亲自为他做示范,并告诉他,自己刷完的马桶,是有信心从里面舀水喝的。这件事对年轻的希尔顿触动很大。从此他一改对工作的懈怠应付,逐渐树立起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后来,希尔顿拥有了自己的酒店,并在行业内独树一帜。回顾他的成功之路,不难发现,他年轻时所遭遇到的“喝马桶水”的职业精神教育这一课,是他成长、成才、成功的重要精神财富。事实上,企业员工所具有的高尚职业操守和强烈“工匠精神”,同拥有较高专业知识技能一样,是其自身立足职场的重要条件和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如今全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强烈共识,这就是在中国必须加强、加快“工匠精神”的培育。那么,其路径何在呢? 首先,必须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工匠在古代等级社会中一直处于社会下层,在职业“士农工商”的排名中,工匠往往不入统治者的“法眼”而被归为“三教九流”。唐宋以后,手工业者身份地位有所提高,但封建王朝依然奉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将工商业视为末业,对工商业者进行压制。元代又开始通过严格的“匠户”户籍制度对工匠进行种种限制和奴役,使工匠一直难以获得与普通劳动者平等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儒家主流思想向来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倡导“君子不器”,轻视职业技能教育,认为匠人们营营役役都是些奇技淫巧,君子应该修齐治平,不为物役。而当代中国虽早已是世界工厂,但社会和企业依然缺乏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尊重。反观欧美文化,古时的出色工匠,可以跟艺术家和作家齐名,地位是非常高的。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其实质是对劳动、知识和创造的尊重。这既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

其次,必须畅通职业培养机制。有资料表明,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技工特别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瓶颈。那么,如何畅通技能型人才职业培养机制呢?一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也就是要以改革的思路,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产教学同“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二要继承古代“师徒制”教育传统。古代流行的中国艺徒制度和西方行会的学徒制,采取的都是一种“心传身授”的默会教学方式,学徒都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技艺,体验并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师徒制”中形成的“亲师合一”关系,注重“手把手”“一对一”的言传身教,有利于那些非物质传统技艺的传授和“工匠精神”的养成。三要实行国家工匠技能认证制度。也就是在加强现行职业教育法规执行力度的同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举行国家考试制度,全面实行工匠职业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和工匠技能等级认证制度,不断提高职业资格水准和职业荣誉感。再次,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并为全企业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理念、共同信念、经营思想、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显然,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如《周易》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价值来自于“人化”的过程,同时又必须回归于“化人”的过程。无疑,“工匠精神”中蕴涵的巨大力量,也需要通过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而得到发扬光大,并使之在滋养员工精神、推动企业发展中得到验证和释放。

最后,必须建立激励保障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保障制度是“工匠精神”得以延传和发扬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其一,要建立传统工匠技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针对传统工匠“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传大不传小”现象,通过运用法律、制度等形式加强与工匠相关的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的保护工作,最大程度地保护传统工匠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其二,要建立濒临失传的传统工匠技艺抢救制度。要建立专项基金,抢救性保护那些濒临失传断代的民间传统技艺、工艺,抢救挖掘那些濒于失传的独门绝技,请大师名匠著书立说或为他们撰写人物志和传记,发扬光大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其三,要建立优秀民间传统技艺表彰奖励制度。可借鉴当今建筑界“鲁班奖”、工艺美术界“金奖”“银奖”形式,对技艺界的精品、优品实行专项奖励制度,以此树立标杆鼓励赶超。同时,对于那些德艺双馨的工匠大师、技师要授予荣誉称号,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其四,要建立名品优品特品甄别追究制度。为增加工匠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可借鉴古代社会“物勒其名”的办法,利用条形码、二维码等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对工匠、技师的每一件作品、产品实行甄别认证,既保障他们的著作权、让他们“扬名立万”,又对他们实行终身责任追究,以此强化“工匠精神”的建设。

第五篇: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无数的日夜,有那么一群人用平凡的故事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华章。他们的成功不是靠最前沿的知识科技,也不是改变了多少人类历史的进程。而只是靠几十年不忘初心的坚守,努力将自己的职业技能做到完美和极致,靠着师徒传承和刻苦钻研,专注本职,追求卓越。将一名大国工匠的精神,深深融入到自身血脉中,终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与“核”共舞,守护蓝“芯”的大国工匠乔素凯。作为“我国第一代核燃料师”,他参与并见证了我们国家核能源领域从无到有,再到世界一流的全过程。在和核燃料交道的26年时间里,他和他的团队交出了更换、维修核燃料工程中零事故的成绩。他的团队也是国内唯一能对破损核燃料进行水下修复的技术力量。超高的技术,由人折服。能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专注本职,尽心尽责,更让人敬佩。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的大国工匠顾秋亮,被誉为“两丝”钳工。“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

拥有非凡金属雕花技术的匠人胡双钱,他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泱泱大国没有属于自己的大飞机,是多少年来的痛。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是对中国科技实力的最好证明。但对胡双钱这样技术人才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受命,经受巨大的风险。在一次实验中,急需一种零部件,零部件材料是精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但要求更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要求误差是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件。但那时的中国还不具有该种机型的车床,临危受命的胡双钱靠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铁钻床,仅用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

这样的“工匠”,也许还有很多。他们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敬佩,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巨大推动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各位大国“工匠”们,几十年如一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努力着、成长着、奋斗着,练就了属于自己岗位上的独特技能。从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对事业的热情、对人生的追求、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是弥足珍贵。而新进入职场的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榜样的力量,这种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促使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的学习知识和技能,不断地进步充实自己,蹋蹋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争做公司的“工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载工匠精神宣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匠精神宣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匠精神

    关于“工匠精神” 作文优秀首段展示:《弘扬“工匠精神”》 例一: 一个个精密的零件,一件件完美的工艺品,一个个死起回生的钟表,正是因为这些“工匠”们的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

    工匠精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工匠精神与集体个人发展”。 很多人认为工匠精神意味着机械重复的工作模式,其实工匠精神有着更深......

    工匠精神(推荐)

    工匠精神 有人说:“匠人是不断重复地做某件事,而大师则是超越物质本身去思考研究。”可如果没有匠人的历练,何出大师。 前段时间,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节目一时火遍网络,人们纷......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

    工匠精神

    中职学校心中的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工匠精神

    2016北京市朝阳区一模 ①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

    工匠精神

    打磨匠心,坚守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读后感 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工匠精神”一词红遍大江南北。付守永先生著的《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这本书也许是契合了某种......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谈到“工匠精神”,进入我脑海中的第一个词汇是“巧夺天工”。在人类进步史上,无数个建筑史上的奇迹切合了这一词语。居庸关前哨宛如卧龙的八达岭长城,成都平原的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