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劳动保障厅关于贯彻落实《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有关工(精)
http://code.fabao365.com 江苏省劳动保障厅关于贯彻落实《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 有关工作的通知
【文 件 号】苏劳社就[2007]30号 【颁布部门】江苏省其他机构 【颁布时间】2007-12-25 【实施时间】2007-12-25 【时 效 性】有效
各市、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简称《就业促进法》的有关规 定,劳动保障部制定了《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28号 令(以下简称《规定》。为做好《规定》的贯彻落实工作,结合我省实际 ,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依法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一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按照《规定》要求,不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体系建设,充实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管理、公共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创业服务、失业保险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明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责和工作目标 任务,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
(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按照国家制定的服务 规范和标准,强化服务手段,制定公共就业服务年度计划,组织实施专项计划、专项活动和专项工作,为各类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有针对 性的就业拓展服务。要制定和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绩效管理,建立以岗 位责任制和绩效管理为基础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全面推进“人本服务”,提高
http://code.fabao365.com 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切实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定 期普查登记就业困难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落实就业援助措施,提供相 应的政策扶持,完善就业困难人员的申报、登记、认定、帮扶、安置、退出的动 态管理机制。
(四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特别做好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工作,确保 出现一户,认定一户,一个月内至少有一人实现比较稳定的就业。建立零就业家 庭高校毕业生的绿色帮扶通道,确保当年登记失业的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 100%实现就业。
(五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根据《规定》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强化职业 指导人员、职业信息分析人员和劳动保障协理人员等专业人员队伍的培养训练 ,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六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从事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业务须经县级以上劳动保障 行政部门批准。劳动保障代理业务包括:劳动合同鉴证、代缴社会保险、社会保 险关系转移、退工审核、失业与就业登记和档案保管等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具
体从事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业务需与当地劳动保障工作要求和自身能力相适应 ,经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发给省统一印制的《江苏省劳动保障事务 代理证》(以下称“代理证”,明确代理的具体业务。“代理证”须在服务场 所的显著位置公示。
(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用人单位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拓展服务必须符合 “自愿、受益”的原则,收取费用的,必须按照省物价局、省劳动保障厅、省财 政厅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执行。
二、依法鼓励规范发展职业中介服务机构
(八根据《就业促进法》和《规定》的规定,法人、其他组织和公民个人 在我省开办职业介绍机构的具体开办条件如下:
http://code.fabao365.com
1、有能表达职业介绍行业活动的性质、特点的机构名称,不得冠以“中心 ”的称谓;
2、有明确的包括服务宗旨、服务对象、服务形式等内容的机构章程;
3、有符合《就业促进法》、《规定》许可的可行的业务范围;
4、有规范的行政管理、中介服务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
5、在省登记的机构须有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的开办资金;在设区的市登记 的机构须有不少于30万元人民币的开办资金;在县(市、区登记的机构须有不 少于10元万人民币的开办资金;
6、有不少于40平方米的经营服务场所和必要的资料柜、电脑、固定电话等 服务设施;
7、有4名以上具备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或熟悉人力资 源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业务并经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考核合格的专职工作人员。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由劳动保障部门统一鉴定,颁发相应 职业资格证书。人力资源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业务考核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统一命题,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接受辖区的报名、初审和组织考试。
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九省厅通过“江苏劳动保障网(www.xiexiebang.com
2、法定代表人或拟任人选、专职工作人员的身份、简历和有关资格的合法 证明;
3、经法定验资机构出具验资证明;
4、机构章程及内部有关规章、制度;
5、拟开展职业中介活动的可行性报告;
6、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住所证明和经营场所使用证明;
7、国家和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以下办法和程序进行职业介绍行政许可:
1、省、部属单位直接向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其他单位或申请人 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2、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自收到符合上述要求的电子材料后,须一次性提出核 实意见,作出受理或不受理的决定。
3、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决定受理的,以电子邮件方式,向申请人发出由《 职业介绍机构登记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的《受理职业介绍资格认定申请通知单》 ,并在10日内组织2名以上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审核评估;对不符合标准的,应 当向申请人提出改进意见或不予受理的理由。
4、对符合标准的或按改进意见整改后符合标准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 10日内完成以下工作:
(1在《职业介绍机构登记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的《江苏省职业介绍机构 评估表》“评估意见”栏上作相应认定并经分管领导签署意见;
http://code.fabao365.com
(2按《职业介绍机构登记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的编号,向机构免费颁发 由国家劳动保障部统一印制的《职业中介许可证》正、副本,明确其可以从事的 境内
职业中介服务业务项目和不超过3年的有效期限,并加盖认定其资格的劳动 保障行政部门的印章和钢印。
(3经行政许可的职业介绍机构有关信息将自动在江苏劳动保障网“江苏 省职业介绍机构告示栏”上公示。
(十一经行政许可的职业中介机构须在工商、税务注册登记和办结组织机 构代码登记、银行开户、社会保险登记等相关手续后的20天内,带相关证件的原 件和复印件、印章,到原行政许可机关进行备案。
(十二设立独立法人的分支机构,应当按本通知第(八、(九条规定 的要求,到分支机构所在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行政许可手续;设立 非独立法人的分支机构,分支机构应当具备本通知第(八条第1、2、3、4、6、7、8项的条件,并到所在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登记,同时向原 行政许可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分支机构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按本通 知第(十条规定的程序,予以审核登记,核发《职业中介许可证》。
(十三职业中介机构收费按照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印发<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 法>的通知》(计价格[1999]2255号的规定,实行市场调节价,但收费项目 必须按照省劳动保障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有关文件规定执行,并在双方签订 的有关协议中约定。
(十四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在服务场所明示职业中介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监督机关名称和监督电话等。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建立服 务台账,记录服务对象、服务过程、服务结果和收费情况等,并接受劳动保障行 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年度审验和监督检查。
http://code.fabao365.com
(十五)职业中介机构为特定对象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的,按照规定给予补 贴。给予补贴的公益性就业服务的范围、对象、服务效果和补贴办法,按省劳动 保障厅、省财政厅的规定执行。
(十六)各级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对经审批设立的职业中介机构的服 务信用和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对在诚信服务、优质服 务和公益性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职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有条 件的地方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委托行业协会进行初评或具体办理职 业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和人员资质考核等工作。自2008年始,职业中介机构的 服务信用和服务质量评估工作每2年进行一次。
1、按照劳动保障部《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的要求,省和 各辖市要设立由就业行政部门负责,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民办职业 中介机构、信用管理及行业协会等方面的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信用等级评定专家 组,依照有关规定负责民办职业中介机构信用等级的确认工作。
2、各省辖市要依据劳动保障部《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和 《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信用等级评定规程》,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A级信用机构 评定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负责向省推荐服务能力强、特点突出、运作规范、信 誉良好的创新服务机构,作为由省评定AA级信用机构的备选机构。
3、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组织省职业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定专家组,负责 AA级信用机构评定和AAA级信用机构推荐工作。
(十七)各地要通过信用等级评定和法律、法规、政策知识考核,规范民办 职业中介机构服务行为和运作程序,树立以人为本和诚信公平的服务理念。要按 照劳动保障部《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信用数据库信息标准》,建立健全民办职业中 介机构的信用信息库,并通过本级劳动保障网进行公示,加大对名牌服务机构的 宣传,形成培育、发展、宣传、保护名牌服务机构的氛围,推进我省人力资源服 务品牌建设。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不得向参评机构收费,所需工作经费纳入本级就 业工作经费预算。当前页码:6 http://code.fabao365.com
三、依法进行就业、失业登记
(十八)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完善就 业、失业管理。县(市、区)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其委托的街道(乡镇)公 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就业登记与失业登记工作,为劳动者免费发放省劳动保障厅 统一印制的《就业登记证》,及时、准确地记录劳动者就业与失业变动情况,并 建立专门台帐,做好相应统计工作。《就业登记证》实行年检制度,具体办法另 行制定。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加强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实行就业、失业登记 计算机联网,高
效有序、准确掌握就业、失业登记状况。
(十九)就业登记的人员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1、用人单位新招用人员,应当于录用之日起30日内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 劳动者办理就业登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应当于15日内 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登记手续。
2、用人单位应当在2008年12月31日前,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未进行就业 登记的员工办理就业登记手续。
3、劳动者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的,由本人在街道、乡镇公共就业服务 机构办理就业登记。
(二十)失业登记的人员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 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 准,本人要求进行失业登记的,可予以失业登记。
1、失业人员可以到街道(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其中,没有就业经历的人员,在户籍所在地街道(乡镇)登记。当前页码:7 http://code.fabao365.com
2、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非本地户籍人员在常住地稳定就业满6个月的,失业后可以在常住地进行专项登记,并以补充资料的方式随登记失业人员统计 报表上报,暂不纳入现行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统计。
3、残疾人失业登记,由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就业登记证》由 省劳动保障厅监制,省残联统一印制。
四、依法监督检查,规范就业服务管理行为
(二十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业中介机构应当规范职业中介服务行为,在服务场所明示合法证照、服务项目、人力资源市场职业岗位工种工资价格、收费标准、省和所在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监督电话等,按劳动保障行政 部门要求,如实定期报送报表,并接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二十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不得从事经营性 活动,不得举办或者与他人联合举办经营性的职业中介机构,已经从事或举办的 须于2008年1月1日前终止或彻底脱钩,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二十三)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努力提高办事 效率。具体经办的行政职能处(科)室须在工作场所公示行政许可登记事项、登 记条件、提交申请材料目录、申请书格式、办理时限等内容。有条件的市、县应 当通过劳动保障网站,为申请人下载申请书格式文本、提交申请材料和职业中介 机构管理服务规定等提供方便。
各市、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须指定专人,按照给定的域名和密码,登 录“江苏劳动保障网公共服务平台《职业介绍机构登记信息系统》”,在线办理 职业中介行政许可、情况变动登记、信用信息记录等事项。
(二十四)县级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每年须依法对在本机关领取《职业中介 许可证》的机构实行一次审验,检查其依法开展业务和人员掌握人力资源市场法 律、法规、政策的情况。对年度审验合格的机构,由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其 《职业中介许可证》正、副本上予以年检记载,加盖“年检专用章”。对年度审 当前页码:8 http://code.fabao365.com 验不合格的机构,由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出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限期最 长不超过3个月。限期期满复审合格的,予以办理年检通过手续;限期期满复审 不合格以及在有效期限内未参加年审的,在“《江苏劳动保障网》公共服务平台 《职业中介机构登记信息系统》”上作相应修改。
(二十五)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职业中介机构行政许可,不得擅自规定实施职业中介行政 许可的实施机关、范围、条件、程序和期限,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合法机构到本 地区从事职业中介服务活动。要切实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和兼办职业中介业务的 机构监督管理和检查,依法规范其行为,形成社会监督、信用评估、考核表彰、扶优汰劣的管理监督机制。
(二十六)过去有关文件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本通知下 发前已经行政许可的职业中介机构,未达到本通知明确的有关开办条件的,应在 2008年度年检前达到有关条件,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年检确认后,方可继续开展 职业中介活动。
二OO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当前页码:9
第二篇:江苏省劳动保障厅
江苏省劳动保障厅 江苏省发改委 江苏省经贸委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监察厅 江苏省民政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建设厅
江苏省国土厅 江苏省农林厅 江苏省外经贸厅 江苏省国资委
人行南京分行 江苏省国税局 江苏省地税局 江苏省工商局
江苏省物价局 江苏省统计局 江苏省编办 江苏省总工会
共青团江苏省委 江苏省妇联
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监察部 民政部
财政部 建设部 农业部 商务部 中国人民银行
国资委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工商总局 统计局 中央编办
全国总工会 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通知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苏劳社就[2006]13号
各市、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展改革委、经贸委、教育局、监察局、民政局、财政局、建设局(建委)、国土局、农林局、外经贸局、国资委、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物价局、统计局、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总工会、共青团、妇联,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江苏省各市中心支行:
现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建设部、农业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统计局、中央编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通知若干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发[2006]6号)转发给你们,经省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各地要将《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通知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06]24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的政策规定与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一并贯彻,同步组织实施。
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意见》(苏发〔2002〕15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的通知》(苏政发〔2004〕61号)、《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通知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06]24号)规定,对下列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
1、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包括:协议期满出中心、但未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且仍未再就业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曾经是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的失业人员;协议保留社会保险关系的人员。
2、国有、集体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包括:国有、集体企业关闭破产或改制时领取一次性安置费仍未再就业的人员;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的失业人员。
3、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失业人员。
4、城镇失业人员中的就业困难人员,包括:“4050”人员,即截止2007年底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夫妻双方均下岗失业的人员;单亲家庭下岗失业的人员;特困职工家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员;“零就业家庭”的人员等。
5、城市规划区(指已撤村改社区居委会,下同)范围内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具体界定由各市确定。
三、被征地农民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因国家征地后失去承包土地、依法需进行补偿安置的人员。被征地农民的名单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半数以上成员同意提出,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被征地农民花名册”(附后)的填报指导、相关审核,并抄送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县级劳动保障部门或其委托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据以对本辖区范围内、在法定劳动年龄以内、具备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但未实现就业的被征地农民,核发《就业登记证》。
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由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根据各市确定的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的标准进行调查、公示、审核确定后,报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审批,发给《再就业优惠证》。
财政部门根据国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被征地农民人数,从当地的土地有偿收益中,按每个被征地农民1000元—2000元一次性安排划出,与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统一使用,具体办法由各市确定。
四、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审批手续,明确办理各项手续的具体时限。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为符合享受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人员办理《再就业优惠证》,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受理领证申请并张榜公示核实的时间应控制在4个工作日内,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审批的时间应控制在3个工作日内。各有关负责实施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的部门要及时为符合条件的人员和单位办理享受政策手续。对报送材料齐全、能当即办理的,应当即办理;不能当即办理的,办结时限应控制在10个工作日内。
五、在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中,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要做好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和政府明确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方案的审核工作,以及“三类资产”(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的认定工作,并出具相关证明文件;对于吸纳原企业富余人员达到30%以上,并与其变更或签订新的劳动合同的辅业改制企业,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后出具证明文件;经税务部门审核,对符合条件的辅业改制企业,按规定落实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扶持政策。
六、各级负责就业再就业税费减免、各项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的相关部门要建立信息交换和协查制度。劳动保障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范围、程序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定期将发证情况以电子、纸制文件等形式通报同级相关部门。各有关部门根据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的《再就业优惠证》兑现有关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时,应在享受政策人员的《再就业优惠证》上注明持证人已经享受扶持政策的项目和起始时间,并加盖戳记。对累计享受期限已满3年的,应及时办理终结手续。同时定期通过电子、纸制文件等形式将兑现政策情况通报劳动保障部门。如对证件有疑问,可提请同级劳动保障部门予以协查,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应及时将协查结果通报提请协查的部门。逐步建立省内联网的《再就业优惠证》和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信息查询系统。
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就业再就业收费优惠政策。各地要根据省政府苏政发[2006]24号文件等,实行扎口服务(收费)的办法。各地可参照对私营个体业主扎口服务(收费)的做法,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办理工商登记、税务登记、社会保险登记、个人档案委托保管和申请享受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等手续时,推行扎口服务(收费)办法。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省政府一系列涉及社会困难群体优惠扶持的政策规定以及《省财政厅、省物价局关于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实行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苏财综[2006]8号、苏价费[2006]46号)、《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涉及社会困难群体收费优惠政策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价费[2005]281号、苏财综[2005]75号)规定,并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通过初次技能考核鉴定(限国家和省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生活确有困难的,由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提供一次性免费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所有管理(服务)单位均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要在登记、收费等场所显著位置公布办事程序、要求、收费减免等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规定。
八、各地要大力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积极扶持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大中专(技)毕业生和进城创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再就业。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简化贷款担保和贷款审批手续。建立健全小额担保贷款目标责任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乡信用社开展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具体办法按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省财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转发<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通知>的通知》(南银发[2006]23号)执行。
九、省对有关地区和单位的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分别参照《关于印发<江苏省职业介绍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苏劳就[1999]60号、苏价费[1999]486号、苏财综[1999]112号)、《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规范培训收费管理的通知》(苏价费[2003]408号、苏财综[2003]157号)关于法定培训收费项目标准核定。对具有资质的培训教育机构提供免费培训的,培训补贴的拨付要与培训质量和促进就业效果相结合,按照培训合格率和培训后就业率分段予以补贴。各地可结合地方实际,在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按照同级价格、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规定的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项目标准执行。每位符合苏政发[2006]24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人员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制定向符合享受培训补贴条件的人员发放培训券(卡)的办法,个人凭券(卡)到定点培训教育机构参加培训,抵免相应的培训费用。定点培训教育机构由各市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招标或资质认定等办法,在各类合法培训教育机构中确定,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十、对农村劳动者在城镇单位就业的,实行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劳动者失业后同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以前按老办法参加失业保险的,按照新老办法分段计算其应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要建立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与积极寻找工作、接受培训紧密结合的制度。将是否按时参加培训、主动寻找工作、接受推荐的合适岗位作为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重要条件。对实现就业、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其应享受而未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期限可与下次失业时一并计算,但是最长不超过24个月。
十一、建立全省城乡劳动力调查制度。各级统计部门要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全省城乡劳动力调查,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全省劳动力资源和就业情况,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和失业调查统计体系,完善就业失业统计及动态分析监测系统,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制定就业政策服务。有条件的市、县应增加城乡劳动力调查样本,以保证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开展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试点,对年满16周岁的大中专(技)和城镇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增劳动力,实现就业的进行就业登记,对未能就业的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和毕业半年后仍未找到工作岗位并有就业要求的大中专(技)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发给《就业登记证》;对在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有比较稳定的就业岗位或有承包责任地、收入能保障基本生活的城乡劳动者,统一进行就业登记;对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要求,但未能就业又没有能保障基本生活的承包责任地,统一进行专项失业登记,发放《就业登记证》,据以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登记失业率。试点方案报省劳动保障厅备案。试点市、县开展城乡劳动力登记和增加城乡劳动力调查样本工作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在部门预算中予以安排。
十二、中央企业和省属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按属地化原则,纳入当地的就业再就业工作规划,统筹安排落实。中央企业和省属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享受当地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和就业服务,其认定、管理、服务和统计等工作由当地有关部门统一负责。中央企业和省属企业也要切实负起责任,配合地方共同做好所属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
十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密切配合,共同落实好国务院和省政府明确的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保证不折不扣地贯彻到位。要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劳动保障、税务、工商、银行等有关窗口单位和办理场所显著位置公布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规定和办理程序、要求,有关政策规定可通过新闻媒体或网上公布,也可以编印免费发放给政策扶持对象。同时要督促、检查基层办理机构和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各项政策规定,确保落实到位。
十四、建立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推进落实情况定期检查通报考核制度。各地负责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的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基础台帐,定期汇总、上报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情况。各地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要按季汇总、分析,由劳动保障部门在每季度终了后15日内,汇总当地各部门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情况,填写《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推进落实情况表》(附后),并形成简要文字总结材料,报省劳动保障厅。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通报各地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推进落实情况,公布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咨询投诉电话,及时督促和纠正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省各有关部门将对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的情况加强检查考核,对基础台帐健全、贯彻落实到位的,每年年终进行表彰,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
十五、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按照省政府《实施意见》要求,省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省劳动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监察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农林厅、省外经贸厅、省国资委、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省国家税务局、省地方税务局、省工商局、省物价局、省统计局、省编办、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单位负责人组成,在省政府直接领导下,加强部门统一协调,组织开展联合调研,掌握工作动态,为省政府决策提供意见建议;制订工作计划,交流工作进展,分析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难点;通报工作情况,督促检查各地、各部门政策落实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推动工作开展。各市也要作相应调整,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十六、各级劳动保障、发展改革、经贸、教育、监察、民政、财政、建设、国土、农林、外经贸、国资、人民银行、税务、工商、价格、统计、编制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向省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篇:劳动保障服务岗位就业感受
劳动保障服务岗位就业感受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大学生们的就业之路更为坎坷。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如果你的心胸是豁达的、心态是乐观的,那你就总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这个世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但真正拥有这个世界的人,却是那些热爱生活、拥有快乐的人。心态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心态积极乐观的人总能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脚踏实地,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通过招聘考试,我被分配到了道里区建国办事处建国社区,这里的同事十分关心照顾我,这让我感到十分温暖。
对于我所从事的社保工作,我深深地意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和重要性,自己的担子也十分重,因为,日常不但要面对许多下岗失业人员的咨询来访和许多群众的参保业务,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所以我们全体社会劳动保障的工作人员,要用真心、用感情依法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社区的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大学生、退休工人等,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甚至有个别人对社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怨言。只有我们全体社保人员,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使党和政府对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的关怀通过我们微笑、通过我们热情送到每一位同志们的心坎上,通过我们优质的服务获得他们的好评。
我在劳动保障服务岗位工作的时间还不长,有许多的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理解不深,今后我要克服缺点,发扬成绩。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学习。首先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次是要刻苦钻研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依法行政能力。2.提高服务意识。我们的工作就是服务,我们所有工作人员就是服务员。我们的服务对象就是下岗失业人员,机关、企业、事业的退休工人和所有参加社会保险的全体人员。我们要用真情、真心服务好他们,使他们在困难或失意之时,感受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可靠的社会保障。
建国街道办事处建国社区:曹丽媛
第四篇:为劳动者就业服务劳动保障演讲稿
文章标题:为劳动者就业服务劳动保障演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上午好!
首先,让我代表就业科、再就业办,我演讲的题目是—《用责任和智慧为劳动者就业服务》。
就业如同民生,“安居乐业”从来就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今年4月,《中国就业论坛》在北京举办,国际劳工组织官员索马维亚说:最重要的是,让劳动者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给人“体面劳动”,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的中国谈何容易。从全国情况看:2003年底,16岁以上劳动力9.99亿人,从业人员仅7.4亿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1998至2003年的六年间,国有企业累计出现下岗职工2818万人,仍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未实现再就业。我市的就业再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新成长劳动力的初次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矛盾相互交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加大,需要安置就业的劳动力达到50余万人,“4050”人员就业、妇女就业、残疾人就业成为难点,这些问题表明,我市的就业再就业任务十分艰巨。
近三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劳动就业新机制逐步形成,通过实施再就业援助工程,积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大劳务输出与劳务合作,努力发展壮大全市经济,使4万多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每年新增转移就业农民都在7万人以上。在政府和社会的援助下,有3174名“4050”人员在“公益性”就业岗位实现了再就业,有1135人持《再就业优惠证》申办了个体经营执照,有1427人享受到减免费税的优惠,有74人获得小额贷款扶持。我市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通过组织培训和政策宣传,一大批下岗失业职工转变了就业观念,掌握了新的就业技能,重新实现了再就业。在就业政策和社会舆论的引导下,很多下岗职工失业不失志,靠自强自立、靠顽强拼搏、靠社会支持,实现了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全市涌现了唐殿红、韩凤鸣、赵成瑞、张晓丽等一批再就业明星,他们的再就业事迹生动感人,催人奋进。宽城县下岗女工唐殿红,在孟子岭乡的大山沟里承包2000亩荒山,靠向亲友借钱,先后投入了16万多元,栽种、嫁接大枣、大扁杏、桃树、板栗3.5万棵,栽种其他树木1万余株;靠一锨一镐修山路1公里;在山上闸沟修建两个小型蓄水库,养鱼5000多条;自行铺设自来水管道3000多米;靠人拉肩扛架设低压线路1200多米。她和爱人常年吃住在山上,艰苦创业三年多,饱受了风霜雨露、冬寒夏暑,她以顽强的毅力挺住了,如今,山梁变绿,桃树、大枣已经结出果实,欢快的鱼儿在水中跳跃、嬉戏,一个近千亩的经济林场展现在人们面前。唐殿红不但自己安置了30多人就业,还带动了邻村一些农民承包起了荒山。当省新闻媒体两名记者去了解她的事迹时,她们被感动了,她们在山上吃住了两天,每谈到生动之处,她们就和唐殿红一起流下了眼泪。我局两次派人去实地考察,并给予了大力扶持,面对着局里去看望她的领导,她感慨地说:“荒山不利用也是浪费。”试想,有这样思想境界的人怎能干不出一翻事业?!在我们了解的下岗职工中,有这样思想境界的又何止唐殿红一人。
我国现实和世界经验都清醒地告诉我们,任何国家、任何历史时期都存在失业、就业问题,它将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科技越发达,自动化水平越高,失业问题就越突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解决我市当前的就业问题,必须结合承德市情。我市是农林大市、旅游大市,劳务输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因此,就业再就业工作要紧密结合这一实际,把“绿色就业”、“旅游就业”、“输出就业”作为重点,坚持党委领导、政府协调、部门联动和社会支持,从为民办事的角度出发,打特色牌,走承德特色的就业之路。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建设,为我们拓展了绿色就业空间,当前,有20余万人在种植业以外的第一产业实现就业,而且前景十分广阔。我市是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大避暑山庄”为背景的大旅游格局正在形成,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已达到20亿元左右,直接从业人员5万人,间接带动就业20余万人,随着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我相信,旅游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输出就业”已经成为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脱贫治富的重要途径,它已经成为一种经济现象,那就是我市提出的“劳务经济”。劳动保障部门是政府综合管理就业的部门,做好就业的各项工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我们要通过强化指导、监督手段,使再就业的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要通过建立起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搭建就业平台,要通过加强培训,为劳动者“强筋健体”;要通过宏观调控,调解劳动者收入分配;要通过行政执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就业者老有所养、
第五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28号(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
第28号
《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已于2007年10月30日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21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 田成平
二○○七年十一月五日
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提供服务,根据就业促进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劳动者求职与就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的职业中介机构从事就业服务活动,适用本规定。本规定所称用人单位,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及招用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第三条 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工作。
第二章 求职与就业
第四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第五条 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利,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
第六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年满16周岁,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的,可凭本人身份证件,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业中介机构介绍或直接联系用人单位等渠道求职。第七条 劳动者求职时,应当如实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提供个人基本情况以及与应聘岗位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工作经历、就业现状等情况,并出示相关证明。
第八条 劳动者应当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国家鼓励劳动者在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鼓励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在就业前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
国家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便利和相应服务。
第三章 招用人员
第九条 用人单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权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
第十条 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自主招用人员:
(一)委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职业中介机构;
(二)参加职业招聘洽谈会;
(三)委托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站等大众传播媒介发布招聘信息;
(四)利用本企业场所、企业网站等自有途径发布招聘信息;
(五)其他合法途径。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委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职业中介机构招用人员,或者参加招聘洽谈会时,应当提供招用人员简章,并出示营业执照(副本)或者有关部门批准其设立的文件、经办人的身份证件和受用人单位委托的证明。
招用人员简章应当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招用人数、工作内容、招录条件、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内容,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应当依法如实告知劳动者有关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的要求,及时向其反馈是否录用的情况。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的个人资料予以保密。公开劳动者的个人资料信息和使用劳动者的技术、智力成果,须经劳动者本人书面同意。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发布虚假招聘广告;
(二)扣押被录用人员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
(三)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四)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招用的其他人员;
(五)招用无合法身份证件的人员;
(六)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不得以诋毁其他用人单位信誉、商业贿赂等不正当手段招聘人员。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依法对少数民族劳动者给予适当照顾。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残疾人。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但是,经医学鉴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乙肝病原携带者从事的工作外,不得强行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发布的招用人员简章或招聘广告,不得包含歧视性内容。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招用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应当依法招用持相应工种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招用未持相应工种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须组织其在上岗前参加专门培训,使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招用台港澳人员后,应当按有关规定到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并为其办理《台港澳人员就业证》。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招用外国人,应当在外国人入境前,按有关规定到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为其申请就业许可,经批准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后方可招用。
用人单位招用外国人的岗位必须是有特殊技能要求、国内暂无适当人选的岗位,并且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第四章 公共就业服务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筹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根据政府制定的发展计划,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根据政府确定的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制定就业服务计划,推动落实就业扶持政策,组织实施就业服务项目,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开展人力资源市场调查分析,并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委托经办促进就业的相关事务。
第二十五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劳动者提供以下服务:
(一)就业政策法规咨询;
(二)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
(三)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四)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五)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
(六)其他公共就业服务。
第二十六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积极拓展服务功能,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提供以下服务:
(一)招聘用人指导服务;
(二)代理招聘服务;
(三)跨地区人员招聘服务;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专业性服务;
(五)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
(六)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开发的其他就业服务项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从事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业务,须经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七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配备专(兼)职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职业指导服务。
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经过专业资格培训并考核合格,获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为职业指导工作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条件,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加强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宣传。
第二十八条 职业指导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一)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国家有关劳动保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人力资源市场状况咨询;
(二)帮助劳动者了解职业状况,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择业方向,增强择业能力;
(三)向劳动者提出培训建议,为其提供职业培训相关信息;
(四)开展对劳动者个人职业素质和特点的测试,并对其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五)对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及退出现役的军人等就业群体提供专门的职业指导服务;
(六)对大中专学校、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咨询和服务;
(七)对准备从事个体劳动或开办私营企业的劳动者提供创业咨询服务;
(八)为用人单位提供选择招聘方法、确定用人条件和标准等方面的招聘用人指导;
(九)为职业培训机构确立培训方向和专业设置等提供咨询参考。
第二十九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实施劳动力资源调查和就业、失业状况统计工作。
第三十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针对特定就业群体的不同需求,制定并组织实施专项计划。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在一定时期内为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就业困难对象或用人单位集中组织活动,开展专项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委托,可以组织开展促进就业的专项工作。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综合性服务场所,集中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并承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安排的其他工作。
街道、乡镇、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基层服务窗口,开展以就业援助为重点的公共就业服务,实施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并承担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安排的其他就业服务工作。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使用全国统一标识。
第三十二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服务功能,统一服务流程,按照国家制定的服务规范和标准,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加强工作人员的政策、业务和服务技能培训,组织职业指导人员、职业信息分析人员、劳动保障协理员等专业人员参加相应职业资格培训。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公开服务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按照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标准和规范,建立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在城市内实现就业服务、失业保险、就业培训信息共享和公共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管理,并逐步实现与劳动工资信息、社会保险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第三十四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职业培训信息、人力资源市场分析信息的发布制度,为劳动者求职择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以及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提供支持。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按照信息化建设统一要求,逐步实现全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联网。其中,城市应当按照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建设的要求,实现网络和数据资源的集中和共享;省、自治区应当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省级监测中心,对辖区内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进行监测;劳动保障部设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全国监测中心,对全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进行监测和分析。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管理,定期对其完成各项任务情况进行绩效考核。第三十七条 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根据财政预算编制的规定,依法编制公共就业服务预算,报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执行。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以按照就业专项资金管理相关规定,依法申请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扶持经费。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接受社会各界提供的捐赠和资助,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管理和使用。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用人单位提供的服务,应当规范管理,严格控制服务收费。确需收费的,具体项目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规定。
第三十八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的招聘会,不得向劳动者收取费用。
第三十九条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组成部分,负责为残疾劳动者提供相关就业服务,并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委托,承担残疾劳动者的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工作。
第五章 就业援助 第四十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制定专门的就业援助计划,对就业援助对象实施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本规定所称就业援助对象包括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对象是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人员。零就业家庭是指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家庭人员均处于失业状况的城市居民家庭。
对援助对象的认定办法,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据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就业援助对象范围制定。
第四十一条 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可以向所在地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就业援助。经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确认属实的,纳入就业援助范围。
第四十二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制度,通过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组织技能培训等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在公益性岗位上安置的就业困难人员,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岗位补贴。第四十三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零就业家庭即时岗位援助制度,通过拓宽公益性岗位范围,开发各类就业岗位等措施,及时向零就业家庭中的失业人员提供适当的就业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第四十四条 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对辖区内就业援助对象进行登记,建立专门台账,实行就业援助对象动态管理和援助责任制度,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援助。
第六章 职业中介服务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鼓励其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其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本规定所称职业中介机构,是指由法人、其他组织和公民个人举办,为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和劳动者求职提供中介服务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的经营性组织。
政府部门不得举办或者与他人联合举办经营性的职业中介机构。
第四十六条 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诚实信用、公平、公开的原则。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利用职业中介活动侵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第四十七条 职业中介实行行政许可制度。设立职业中介机构或其他机构开展职业中介活动,须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并获得职业中介许可证。
经批准获得职业中介许可证的职业中介机构,应当持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未经依法许可和登记的机构,不得从事职业中介活动。
职业中介许可证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并免费发放。
第四十八条 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
(二)有开展业务必备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和一定数额的开办资金;
(三)有一定数量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十九条 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向当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提交下列文件:
(一)设立申请书;
(二)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草案;
(三)场所使用权证明;
(四)注册资本(金)验资报告;
(五)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
(六)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的相关证明;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第五十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接到设立职业中介机构的申请后,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审理完毕。对符合条件的,应当予以批准;不予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经批准设立的职业中介机构实行审验。
职业中介机构的具体设立条件、审批和审验程序,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一规定。
第五十一条 职业中介机构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等或者终止的,应当按照设立许可程序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登记手续。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在征得原审批机关的书面同意后,由拟设立分支机构所在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
第五十二条 职业中介机构可以从事下列业务:
(一)为劳动者介绍用人单位;
(二)为用人单位和居民家庭推荐劳动者;
(三)开展职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
(四)收集和发布职业供求信息;
(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互联网职业信息服务;
(六)组织职业招聘洽谈会;
(七)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准的其他服务项目。
第五十三条 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在服务场所明示营业执照、职业中介许可证、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监督机关名称和监督电话等,并接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第五十四条 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建立服务台账,记录服务对象、服务过程、服务结果和收费情况等,并接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五十五条 职业中介机构提供职业中介服务不成功的,应当退还向劳动者收取的中介服务费。
第五十六条 职业中介机构租用场地举办大规模职业招聘洽谈会,应当制定相应的组织实施办法和安全保卫工作方案,并向批准其设立的机关报告。
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对入场招聘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真实性和招用人员简章真实性进行核实。
第五十七条 职业中介机构为特定对象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的,可以按照规定给予补贴。可以给予补贴的公益性就业服务的范围、对象、服务效果和补贴办法,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五十八条 禁止职业中介机构有下列行为:
(一)提供虚假就业信息;
(二)发布的就业信息中包含歧视性内容;
(三)伪造、涂改、转让职业中介许可证;
(四)为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中介服务;
(五)介绍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就业;
(六)为无合法身份证件的劳动者提供职业中介服务;
(七)介绍劳动者从事法律、法规禁止从事的职业;
(八)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或者向劳动者收取押金;
(九)以暴力、胁迫、欺诈等方式进行职业中介活动;
(十)超出核准的业务范围经营;
(十一)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五十九条 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对经审批设立的职业中介机构开展职业中介活动进行监督指导,定期组织对其服务信用和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指导职业中介机构开展工作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在诚信服务、优质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职业中介机构和个人,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十条 设立外商投资职业中介机构以及职业中介机构从事境外就业中介服务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就业与失业管理
第六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完善就业管理和失业管理。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就业登记与失业登记工作,建立专门台帐,及时、准确地记录劳动者就业与失业变动情况,并做好相应统计工作。
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向劳动者免费发放,并注明可享受的相应扶持政策。
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的具体程序和登记证的样式,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
第六十二条 劳动者被用人单位招用的,由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就业登记。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和与劳动者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应当到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备案,为劳动者办理就业登记手续。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后,应当于录用之日起30日内办理登记手续;用人单位与职工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后,应当于15日内办理登记手续。
劳动者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的,由本人在街道、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
就业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者个人信息、就业类型、就业时间、就业单位以及订立、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情况等。就业登记的具体内容和所需材料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对用人单位办理就业登记及相关手续设立专门服务窗口,简化程序,方便用人单位办理。
第六十三条 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可以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其中,没有就业经历的城镇户籍人员,在户籍所在地登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非本地户籍人员在常住地稳定就业满6个月的,失业后可以在常住地登记。
第六十四条 劳动者进行失业登记时,须持本人身份证件和证明原身份的有关证明;有单位就业经历的,还须持与原单位终止、解除劳动关系或者解聘的证明。登记失业人员凭登记证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其中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申领失业保险金。
登记失业人员应当定期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报告就业失业状况,积极求职,参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安排的就业培训。
第六十五条 失业登记的范围包括下列失业人员:
(一)年满16周岁,从各类学校毕业、肄业的;
(二)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各类用人单位失业的;
(三)个体工商户业主或私营企业业主停业、破产停止经营的;
(四)承包土地被征用,符合当地规定条件的;
(五)军人退出现役、且未纳入国家统一安置的;
(六)刑满释放、假释、监外执行或解除劳动教养的;
(七)各地确定的其他失业人员。
第六十六条 登记失业人员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注销其失业登记:
(一)被用人单位录用的;
(二)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
(三)已从事有稳定收入的劳动,并且月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四)已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六)入学、服兵役、移居境外的;
(七)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被劳动教养的;
(八)终止就业要求或拒绝接受公共就业服务的;
(九)连续6个月未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联系的;
(十)已进行就业登记的其他人员或各地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八章 罚 则
第六十七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二)、(三)项规定的,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罚;用人单位违反第十四条第(四)项规定的,按照国家禁止使用童工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用人单位违反第十四条第(一)、(五)、(六)项规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八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乙肝病原携带者从事的工作岗位以外招用人员时,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第三十八条规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从事经营性职业中介活动向劳动者收取费用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将违法收取的费用退还劳动者,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条 违反本规定第四十七条规定,未经许可和登记,擅自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其他主管部门按照就业促进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七十一条 职业中介机构违反本规定第五十三条规定,未明示职业中介许可证、监督电话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未明示收费标准的,提请价格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处罚;未明示营业执照的,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处罚。
第七十二条 职业中介机构违反本规定第五十四条规定,未建立服务台账,或虽建立服务台账但未记录服务对象、服务过程、服务结果和收费情况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三条 职业中介机构违反本规定第五十五条规定,在职业中介服务不成功后未向劳动者退还所收取的中介服务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四条 职业中介机构违反本规定第五十八条第(一)、(三)、(四)、(八)项规定的,按照就业促进法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规定予以处罚。违反本规定第五十八条第(五)项规定的,按照国家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予以处罚。违反本规定第五十八条其他各项规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以不超过违法所得三倍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三万元;情节严重的,提请工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七十五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六十二条规定,未及时为劳动者办理就业登记手续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九章 附 则
第七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七十七条 本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劳动部1994年10月27日颁布的《职业指导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0年12月8日颁布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