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伤认定程序要点简述
工伤认定程序要点简述
近几年来,在未参保的个体私营企业中,由工伤认定引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日益增多。因程序违法而被行政复议机关和法院撤销的,也屡见不鲜。为了做好工伤认定工作,防止程序违法,笔者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及《工伤认定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7号,以下简称《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和各地的具体做法,现将工伤认定程序简述如下:
一、申报登记
(一)申请主体
用人单位、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都有权利或义务向工伤保险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除死亡事故外,申请工伤认定,一般由受伤职工提出。遇到特殊情况,本人无法直接提出申请的,可授权委托直系亲属代为申请。
(二)申请时效
1、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3、申请人遇到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申请时限可适当延长,申请时效从不可抗力等因素消除后计算。
(三)申请材料
申请工伤认定,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1、受伤害职工身份证复印件或户籍证明;
2、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材料(如上岗证、工作证、同单位两个以上同事出具的书面证明等);
3、受伤职工初诊病历、住院病历、医疗诊断证明书;属职业病的,应提交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鉴定书;医院病历姓名必须与身份证相符。
4、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还应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
(1)职工死亡或重伤致残,本人无法申请,由直系亲属或工会组织代表伤亡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应提交直系亲属关系证明或授权委托书及代理人身份证明;(2)由职工本人申报,单位未签署意见,用工主体资质不明确的,应提交受伤害职工所在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查询证明(即注册登记材料);由用人单位申报,应提交事故发生经过情况报告;属重大伤亡事故,应提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事故调查报告;
(3)因履行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应提交公安机关调查笔录复印件或人民法院判决书等证明材料;
(4)在上下班途中或因工外出期间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提交公安交警部门《交通事故认定书》、法院民事赔偿调解书或判决书等相关材料;个人驾驶机动车遭受伤害的,需提交机动车驾驶证;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需提交出差通知等原始证明材料;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申请认定因工死亡的,应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结论的裁定书;
(6)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应提交医疗机构抢救病历和死亡证明;
(7)为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在抢险救灾等活动中受到伤害的,需提交所在单位、当地人民政府或公安、消防等部门出具的证明;
(8)属于因公、因战负伤致残的转业复退军人旧伤复发的,应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指定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对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和劳动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
(9)其他特殊情况需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
譬如受伤职工与用人单位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申请人应提交劳动仲裁委员会确认劳动关系的裁决书;如属劳务派遣,应提交派遣单位和要派单位双方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书。
(四)接收登记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经办人员收到工伤认定申请材料后,应及时受理登记,并当场填写《工伤认定申请登记表》,出具收件回执,经申请人与经办人核对签名后归档备查。
对照《条例》及《办法》有关申请材料的规定,并未要求申请人提供受伤害职工身份证明,也没有列举未尽的兜底条款,结果将经常遇到的特殊情况需提供的证明材料排除在规定要求之外。为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统一制定的《工伤认定申请表》中,将它列入填表说明。但它不属于填写栏目说明内容,而属于申报材料须知内容。若未作深究,就会以样画瓢,将错就错,故笔者予以补正,以供参照。在审核受理中发现,有些受伤职工身份证姓名与病历不符,移花接木、冒名顶替的情况屡屡发生。若无身份证明及特殊情况需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凭什么审核认定呢?如果全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查证,面对许多个体私营企业中发生的接连不断的工伤认定案件,仅靠几个经办人员,怎么能做到呢?
考虑到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绝大部分是未参保的非公有制企业雇用的外来务工者,对工伤认定程序缺乏了解。因此,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公开张贴《工伤认定须知》(或办事程序),使申请人无须咨询,一目了然。否则,受理经办人即使费尽口舌,也难以说清。
二、审核受理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申请人上报的材料后,应对其真实性、充足性进行全面审核,然后决定是否受理。受理或不予受理的,都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一)审核目的
1、通过对申报材料的审核,决定是否需要告知申请人补正;
2、辨识材料真伪,拟定调查项目。根据初步分析判断,列出疑点难点,做到事先心中有数,为调查核实做好准备。
(二)审核内容
1、核实受伤害职工身份与用工主体资质;
2、根据申报材料,确认受伤害职工与用人单位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3、申请人提交的材料是否齐全,证据是否充足,是否属于认定主体管辖范围,有无超过申请时效;
4、其他需要审核的事项。
值得指出的是,在审核确认劳动关系时,对尚未参加工伤保险,由受伤职工本人申报并提供劳动关系证据的,应根据实际情况放宽要求。因为这些外来务工者大多属于事实劳动关系,许多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如招用登记表、考勤卡、工资册甚至劳动合同书等,都掌握在用人单位。即使告知其补正,也难以提供。
笔者认为,《条例》第18条第2款规定,主要针对已参保的用人单位而言。由用人单位申报的,理应由其提供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对未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由个人提出申请的,除了职工本人搜集保存的证据外,主要应由用人单位举证。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未参保企业职工来说,既不公平,也不合理。为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第2 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时,招用登记、考勤记录、工资支付凭证等有关证据,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这完全符合“谁占有,谁提供”的公平合理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如果脱离实际,死板执行《条例》这款规定,无疑会将难以提供证据的受伤职工挡在申请工伤大门之外,违背了《条例》保护弱者的立法宗旨。
(三)处理办法
1、经审核,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材料齐全无误,属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范围且在受理时效之内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并将《工伤认定受理通知书》在15个工作日内送达申请人。
2、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场或15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补正材料告知书》送达申请人,一次性告知其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并自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
3、经审查,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符合受理范围,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将《工伤认定不予受理通知书》在15个工作日内送达申请人,并告知其转送其他有关部门处理:
(1)不具备工伤认定申请资格;(2)不属工伤认定主体管辖范围;(3)超出工伤认定申请时效;
(4)法律法规规定不属工伤认定受理范围的其他情形。
如用工主体不适格、雇用童工致伤、双方为劳务或承揽关系,不属《劳动法》调整范围,应按民法或刑法处理的当事人。
4、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遇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向申请人送达《工伤认定中止通知书》,暂时中止工伤认定:
(1)受伤害职工与所在单位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按照劳社部发[2005]12号第5条规定,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处于依法审理期间的;
(2)属于重大伤亡事故,需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司法机关对该事故的性质和有关责任人依法做出处理结论作为认定依据,而有关部门一时不能提供结论的;
(3)申请人在告知补正后的规定期限内,仍未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又无法查证,导致不能做出工伤认定结论的;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中止的情形。工伤认定申请人在法定期限内提供新的证据或上述工伤认定中止原因消除后,再启动工伤认定程序。
笔者认为,参照劳动仲裁和民事诉讼有关规定,工伤认定中止时间不应计算在法定时限内。对此,《条例》、《办法》虽无规定,但实际工作中遇到上述情形,只能采取这样的办法处理。否则,久拖不决,超过认定期限,就有可能承担行政不作为的败诉后果。如果缺乏事实证据,轻率做出认定结论,则存有被撤销的极大风险。所以,只能参照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三、调查核实
(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受伤职工、用人单位、工会组织、医疗机构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对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鉴定书的,不再进行调查核实。
(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经办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时,应当由两名以上人员共同进行,并出示执行公务的证件。与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经办人员在调查核实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以依法查阅、复印或调取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向有关当事人、知情人调查询问。
(四)在调查核实程序中,工伤认定经办人员要查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等基本情况。为了查清事故伤害事实,要将现场目击见证人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对审核受理中发现的疑点及告知后用人单位提出的异议,应作深入细致的调查核实,认真听取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做到客观公正。
(五)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经深入调查核实发现不符合工伤认定管辖范围和受理条件的,应当撤销原受理决定,在送达的《工伤认定终止通知书》中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转送其他有关部门处理。
四、事先告知
(一)用人单位未按《条例》规定履行工伤认定申请义务,由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出申请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审核受理或调查核实时,应当将《工伤认定调查核实告知书》或《限期举证通知书》(以下简称《工伤认定告知书》)送达用人单位,明确告知其陈述申辩权利和举证责任以及举证不能应承担的不利后果。
(二)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认为不是工伤的,应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用人单位收到《工伤认定告知书》后,应在告知期限内作出书面答辩,并如实提供相关证据。如果告知后不能提供反面证据,逾期不答辩举证,则视为对工伤事实无异议而由其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笔者认为,告知程序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特别是未依法参保的用人单位,必须要有告知程序。可惜《条例》制定立足点没有面向各类企业,所订条款主要适用参保企业。所以,除补正材料告知外,没有规定其他应有的告知程序。如果死搬硬套《条例》规定,遇到某些特殊情况,则很难操作。一不小心,就为工伤争议诉讼留下了隐患。
为了补救《条例》告知程序缺失,做到程序合法,使常成为被告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工伤争议诉讼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做出工伤认定结论之前,应当要有告知程序。如果事先不予告知,发生争议后,那些既不愿参保、又不想赔钱的原告,一旦以程序违法为由提起复议或诉讼,作为被告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即陷入窘境,无法补救。即使证据充足,认定结论准确,适用法规恰当,只要程序违法,就很有可能被撤销。因此,对未参保企业来说,告知程序尤为重要。它既可避免工伤认定经办人员因受蒙蔽而偏听偏信造成的失误,又可减少工伤争议败诉风险,可以说是破解工伤认定调查取证难题的“绝招”。此招运用得妙,威力无穷,可迫使某些本身违法却滥用诉讼权利的行政相对人,在庭审质证中理屈词穷,无法反驳,只能承担败诉后果。
五、作出认定
(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作出受理决定之日起60日内做出工伤认定结论。为了保证认定结论客观公正,经得起司法监督审查,做出认定时应当从事实证据出发,不能凭长官意志决定。因此,该文书宜称之为《工伤认定结论书》或《工伤认定结论通知书》。
(二)确诊为职业病而申请工伤认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凭申请人依法取得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鉴定书,直接做出认定结论。
(三)在审核调查过程中,用人单位拒收《工伤认定告知书》或签收后超过告知期限,拒不答辩举证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做出认定结论。
(四)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工伤认定案件,调查核实后应在法定期限内及时做出认定结论。工伤认定结论书格式要规范,用语要简练、准确,所载内容应符合《办法》第16条规定,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足,程序合法,适用依据恰当。对事实的认定要准确无误,合乎情理。切忌模棱两可,画蛇添足,凭主观意志下结论。若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则难免引起争议诉讼。
(五)做出认定结论后,发现工伤认定经办人员玩忽职守、弄虚作假而造成严重错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主动纠正或撤销,并按错案追究责任制有关规定,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
六、送达归档
(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工伤认定结论做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结论书送达申请人、受伤害职工所在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级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机关和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工伤认定法律文书的送达,按照《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执行。送达时应当填写《工伤认定法律文书送达回执》,签收后留存归档。
(二)工伤认定结束后,经办人应将工伤认定有关资料,按照时间顺序,采取一案一卷的方式装订存档,保存期不少于20年。
七、争议处理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终止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行政复议机关或法院送达的应诉通知书后,应按《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有关规定,在告知时限内及时作出书面答辩,说明做出该行政行为的事实理由与依据,并提供保存在案卷中的全部证据材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应按规定亲自参加庭审,不能出庭时可以授权委托熟悉劳动法律法规的人员出庭辩护。对行政复议机关或法院作出的裁决结论不服的,可依法提起上诉,以维护劳动法律法规的尊严和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附注:本文撰写于2006年7月26日,原载2007年浙江劳动保障政策法规活页
(三)
第二篇:工伤认定程序要点简述
工伤认定程序要点简述
近几年来,由工伤认定引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日益增多。因程序违法而被行政复议机关和法院撤销的,也屡见不鲜。为了做好工伤认定工作,防止程序违法,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及《工伤认定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7号,以下简称《办法》)有关规定,现将工伤认定程序简述如下:
一、申报登记
(一)申请主体
用人单位、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都有权利或义务向工伤保险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除死亡事故外,申请工伤认定,一般由受伤职工提出。
(二)申请时效
1、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3、申请人遇到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申请时限可适当延长,申请时效从不可抗力等因素消除后计算。
(三)申请材料:
根据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申请提交材料要求,申请工伤认定,应提交下列材料: 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
1、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清楚。
2、认定申请人为用人单位的,在首页申请人处加盖单位公章。
3、用人单位与受伤害职工应分别简述事故发生经过,写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所从事的工作,受伤害的原因,伤害部位和程度。职业病患者应写明在何单位从事何种有害作业,起止时间,确诊结果。
4、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的意见栏,应签署是否同意申请工伤,所填情况是否属实,经办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5、准确提供用人单位和受伤害职工的联系电话、手机、邮编、通信地址。
申请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
1、受伤害职工及代笔人的居民身份证;
2、受伤害职工事故发生或者诊断患职业病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聘用合同或者其他存在劳动、人事关系的证明(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应提交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已合法登记的查询证明);
3、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害职工事故发生时初诊诊断证明书(应加盖医院的医疗专用章或医务部门章)以及相关就诊病历、出院记录、影像检查报告等。职业病患者应提交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机构出 具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当分别提交相应证据的原件和复印件:
1、职工死亡的,提交死亡证明;
2、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者其他相关证明;
3、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者相关部门的证明;
4、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的的责任认定证明、用人单位上下班作息时间证明、用人单位与受伤害职工居住地的合理路线示意图;
5、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证明;
6、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民政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的证明;
7、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对旧伤复发的确认书;
8、属于故意犯罪、醉酒或者吸毒、自残或自杀的,提交法院、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证明。
申请人委托近亲属代理申请工伤认定的,代理人应提交授权委托书、身份证、近亲属关系的证明;委托律师担任代理人的,还应当提交与 有关法律服务机构签订的委托协议书、律师资格证。
二、审核受理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申请人上报的材料后,对其真实性、充足性进行全面审核,然后决定是否受理。受理或不予受理的,都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1)审核目的
1、通过对申报材料的审核,决定是否需要告知申请人补正;
2、辨识材料真伪,拟定调查项目。根据初步分析判断,列出疑点难点,做到事先心中有数,为调查核实做好准备。(2)审核内容
1、核实受伤害职工身份与用工主体资质;
2、根据申报材料,确认受伤害职工与用人单位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3、申请人提交的材料是否齐全,证据是否充足,是否属于认定主体管辖范围,有无超过申请时效;
4、其他需要审核的事项。
值得指出的是,在审核确认劳动关系时,对尚未参加工伤保险,由受伤职工本人申报并提供劳动关系证据的,应根据实际情况放宽要求。
根据《条例》第18条第2款规定,主要针对已参保的用人单位而言。由用人单位申报的,理应由其提供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对未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由个人提出申请的,除了职工本人搜集保存的证据外,主要应由用人单位举证。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未参保企业 职工来说,既不公平,也不合理。为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第2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时,招用登记、考勤记录、工资支付凭证等有关证据,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这完全符合“谁占有,谁提供”的公平合理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如果脱离实际,死板执行《条例》这款规定,无疑会将难以提供证据的受伤职工挡在申请工伤大门之外,违背了《条例》保护弱者的立法宗旨。(3)处理办法
1、经审核,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材料齐全无误,属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范围且在受理时效之内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并将《工伤认定受理通知书》在15个工作日内送达申请人。
2、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场或15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补正材料告知书》送达申请人,一次性告知其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并自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
3、经审查,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符合受理范围,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将《工伤认定不予受理通知书》在15个工作日内送达申请人,并告知其转送其他有关部门处理:(1)不具备工伤认定申请资格;(2)不属工伤认定主体管辖范围;(3)超出工伤认定申请时效;(4)法律法规规定不属工伤认定受理范围的其他情形。
如用工主体不适格、雇用童工致伤、双方为劳务或承揽关系,不属《劳动法》调整范围,应按民法或刑法处理的当事人。
4、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遇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向申请人送达《工伤认定中止通知书》,暂时中止工伤认定:(1)受伤害职工与所在单位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按照劳社部发[2005]12号第5条规定,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处于依法审理期间的;
(2)属于重大伤亡事故,需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司法机关对该事故的性质和有关责任人依法做出处理结论作为认定依据,而有关部门一时不能提供结论的;
(3)申请人在告知补正后的规定期限内,仍未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又无法查证,导致不能做出工伤认定结论的;(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中止的情形。
工伤认定申请人在法定期限内提供新的证据或上述工伤认定中止原因消除后,再启动工伤认定程序。
笔者认为,参照劳动仲裁和民事诉讼有关规定,工伤认定中止时间不应计算在法定时限内。对此,《条例》、《办法》虽无规定,但实际工作中遇到上述情形,只能采取这样的办法处理。否则,久拖不决,超过认定期限,就有可能承担行政不作为的败诉后果。如果缺乏事实证据,轻率做出认定结论,则存有被撤销的极大风险。所以,只能参照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三、调查核实
(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受伤职工、用人单位、工会组织、医疗机构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对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鉴定书的,不再进行调查核实。
(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经办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时,应当由两名以上人员共同进行,并出示执行公务的证件。与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经办人员在调查核实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以依法查阅、复印或调取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向有关当事人、知情人调查询问。
(四)在调查核实程序中,工伤认定经办人员要查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等基本情况。为了查清事故伤害事实,要将现场目击见证人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对审核受理中发现的疑点及告知后用人单位提出的异议,应作深入细致的调查核实,认真听取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做到客观公正。
(五)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经深入调查核实发现不符合工伤认定管辖范围和受理条件的,应当撤销原受理决定,在送达的《工伤认定终止通知书》中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转送其他有关部门处理。
四、事先告知
(一)用人单位未按《条例》规定履行工伤认定申请义务,由受伤害 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出申请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审核受理或调查核实时,应当将《工伤认定调查核实告知书》或《限期举证通知书》(以下简称《工伤认定告知书》)送达用人单位,明确告知其陈述申辩权利和举证责任以及举证不能应承担的不利后果。
(二)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认为不是工伤的,应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用人单位收到《工伤认定告知书》后,应在告知期限内作出书面答辩,并如实提供相关证据。如果告知后不能提供反面证据,逾期不答辩举证,则视为对工伤事实无异议而由其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笔者认为,告知程序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特别是未依法参保的用人单位,必须要有告知程序。可惜《条例》制定立足点没有面向各类企业,所订条款主要适用参保企业。所以,除补正材料告知外,没有规定其他应有的告知程序。如果死搬硬套《条例》规定,遇到某些特殊情况,则很难操作。一不小心,就为工伤争议诉讼留下了隐患。为了补救《条例》告知程序缺失,做到程序合法,使常成为被告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工伤争议诉讼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做出工伤认定结论之前,应当要有告知程序。如果事先不予告知,发生争议后,那些既不愿参保、又不想赔钱的原告,一旦以程序违法为由提起复议或诉讼,作为被告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即陷入窘境,无法补救。即使证据充足,认定结论准确,适用法规恰当,只要程序违法,就很有可能被撤销。因此,对未参保企业来说,告知程序尤为重要。它既可避免工伤认定经办人员因受蒙蔽而偏听偏信造成的失误,又可减少工伤争议 败诉风险,可以说是破解工伤认定调查取证难题的“绝招”。此招运用得妙,威力无穷,可迫使某些本身违法却滥用诉讼权利的行政相对人,在庭审质证中理屈词穷,无法反驳,只能承担败诉后果。
五、作出认定
(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作出受理决定之日起60日内做出工伤认定结论。为了保证认定结论客观公正,经得起司法监督审查,做出认定时应当从事实证据出发,不能凭长官意志决定。因此,该文书宜称之为《工伤认定结论书》或《工伤认定结论通知书》。
(二)确诊为职业病而申请工伤认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凭申请人依法取得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鉴定书,直接做出认定结论。
(三)在审核调查过程中,用人单位拒收《工伤认定告知书》或签收后超过告知期限,拒不答辩举证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做出认定结论。
(四)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工伤认定案件,调查核实后应在法定期限内及时做出认定结论。工伤认定结论书格式要规范,用语要简练、准确,所载内容应符合《办法》第16条规定,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足,程序合法,适用依据恰当。对事实的认定要准确无误,合乎情理。切忌模棱两可,画蛇添足,凭主观意志下结论。若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则难免引起争议诉讼。
(五)做出认定结论后,发现工伤认定经办人员玩忽职守、弄虚作假而造成严重错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主动纠正或撤销,并按错案追究责任制有关规定,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
六、送达归档
(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工伤认定结论做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结论书送达申请人、受伤害职工所在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级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机关和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工伤认定法律文书的送达,按照《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执行。送达时应当填写《工伤认定法律文书送达回执》,签收后留存归档。
(二)工伤认定结束后,经办人应将工伤认定有关资料,按照时间顺序,采取一案一卷的方式装订存档,保存期不少于20年。
七、争议处理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终止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行政复议机关或法院送达的应诉通知书后,应按《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有关规定,在告知时限内及时作出书面答辩,说明做出该行政行为的事实理由与依据,并提供保存在案卷中的全部证据材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应按规定亲自参加庭审,不能出庭时可以授权委托熟悉劳动法律法规的人员出庭辩护。对行政复议机关或法院作出的裁决结论不服的,可依法提起上诉,以维护劳动法律法规的尊严和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工伤认定程序
工伤认定程序
------------------
一、申请
1、单位申请
职工发生伤(亡)事故后,用人单位应将伤者立即送往就近的医疗机构抢救并到工伤保险定点医院医治。同时,应在伤亡事故发生或职业病确诊之日起30日内书面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职工或亲属申请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期限申请认定的,职工或亲属可在伤亡事故或职业病确诊之日起一年内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申请工伤认定需提交以下资料:
1、《岳阳市工伤认定申请表》;
2、工伤事故报告、证人证言或受伤害经过的证明;
3、受伤害职工的身份证明(复印件);
4、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提交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查询证明;
5、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6、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7、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提交人民法院判决书或者公安部门的证明或者其他证明;
8、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提交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的证明;
9、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证明或者其他证明;因发生事故下落不明,提出因工死亡申请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证明材料;
10、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和死亡证明;
11、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提交民政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的证明;
12、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转业、复员军人,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工伤职工定点医疗机构对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
二、受理
如职工或亲属的申请超过一年的期限,劳动保障将不予受理,出具《不予受理决定书》;
如申请材料不全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出具《收件回执》和《补正材料通知书》,告知申请人补齐相关材料。
三、调查
对职工或其亲属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劳动保障部门应对其用人单位发出《工伤认定举证责任通知书》,如果职工或其亲属认为属工伤而用人单位认为不属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应在10日内提供全部有关证据。用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提出相反证据的,视为对员工或其亲属提供的证据材料无异议。
如有需要,劳动保障部门可对职工工伤亡事故进行调查,用人单位、职工或家属应如实提供情况和有关证据。
四、认定
工伤保险部门应在正式受理后60日内做出认定结论,作出《工伤认定结论书》,将其送达职工或其亲属和用人单位。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用人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工伤认定结论书》之日起60日内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15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篇:工伤认定程序
工伤纠纷处理程序
一、程序简介:
发生工伤损害或者患职业病后,应该按照以下的程序处理:
1、进行工伤认定。
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及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于1年内提出申请。
2、对工伤认定不符的,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3、伤情相对稳定后,如果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可以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鉴定内容包括劳动功能障碍和生活自理障碍。
4、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5、根据伤残鉴定的等级,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赔付。
6、鉴定结论作出1年内,情况发生变化的,可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并根据新的鉴定结论进行赔付。
二、工伤事故的双方当事人:
1、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
2、工伤职工:即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
三、工伤的范围:
1、属于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情况: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7)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8)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9)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10)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2、不属于工伤(包括不能视同工伤)的范围:
(1)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2)醉酒导致伤亡的;
(3)自残或者自杀的。
四、工伤认定:
1、申请时间: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及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于1年内提出申请。
2、申请材料:三个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3、认定部门:
该统筹地区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60日内作出认定的决定。
五、劳动能力鉴定:
1、申请人:用人单位、工伤职工及其直系亲属。
2、申请时间:在伤情相对稳定后。
3、申请原因:存在残疾、影响劳动劳动能力的。
4、鉴定单位: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应当从其建立的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由专家组提出鉴定意见。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可以委托具备资格的医疗机构协助进行有关的诊断。
5、鉴定范围:
(1)劳动功能障碍:一级(重)————十级(轻)。
(2)生活自理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等三类。
六、工伤保险待遇:
1、工伤医疗待遇:
(1)治疗工伤所需费用;
(2)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3)工伤职工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性治疗的费用,符合本条第三款规定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4)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5)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最多不超过两年).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6)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7)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
(8)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者30%。
2、工伤致残待遇:
(1)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
A、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4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2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0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
B、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C、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2)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A、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4个月的本人工资;
B、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3)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A、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2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0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8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6个月的本人工资;
B、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3、工伤致死待遇:
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1)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2)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
(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的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规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直系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
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第(1)项、第(2)项规定的待遇。
七、其他:
1、工伤保险待遇的停止:
(1)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
(2)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
(3)拒绝治疗的;
(4)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的。
2、工伤保险基金:
(1)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构成。
(2)工伤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
(3)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的支付。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将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投资运营、兴建或者改建办公场所、发放奖金,或者挪作其他用途。
(4)工伤保险基金应当留有一定比例的储备金,用于统筹地区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储备金不足支付的,由统筹地区的人民政府垫付。储备金占基金总额的具体比例和储备金的使用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3、工伤保险费:
(1)工伤保险费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
(2)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3)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
4、工伤职工工伤复发,确认需要治疗的,享受工伤待遇。
5、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原用人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承继单位应当到当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变更登记。
6、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
7、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
8、企业破产的,在破产清算时优先拨付依法应由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
9、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
10、职工再次发生工伤,根据规定应当享受伤残津贴的,按照新认定的伤残等级享受伤残津贴待遇。
1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1)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
(2)用人单位对经办机构确定的单位缴费费率不服的;
(3)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认为经办机构未履行有关协议或者规定的;
(4)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第五篇:工伤认定程序
工伤认定有关办理事项:职工自事故发生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用人单位向市人力资源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如用人单位未在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市人力资源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申请工伤认定的单位或者个人需提供的材料:
一、单位申请工伤认定的提交下列资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加盖单位公章
2、用人单位营业执照
3、单位出具事故报告
4、受伤害职工住院病历复印件
5、受伤害职工身份证复印件
二、个人申请认定工伤提交下列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劳动关系证明(包括事实劳动关系证明).如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上岗证;申请劳动仲裁后由仲裁部门提供的劳动关系裁决书。
3、住院病历复印件
4、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5、二人以上(包括二人)的旁证材料
职工如发生以下情况,还需提供以下材料:
1、属于交通事故的提交公安交警部门出具的交通道路责任认定书或其他有效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2、因履行工作职责遭受暴力等意外伤害的,需提供公安机关或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其他有效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3、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和死亡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4、属于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提交有效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5、属于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转业、复员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医疗机构对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工伤认定办理程序:审批大厅审核受理——局科室调查核实认定——窗口送达 办理时效:60日内
提交工伤认定的时效:单位在事故发生起一个月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职工本人在受伤或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一年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超过一年的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则不再予以受理。
备注: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后,如用人单位或职工本人对认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市政府法制科或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法制处直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直接提出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