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度课题申报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11:3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度课题申报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度课题申报的通知》。

第一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度课题申报的通知

关于组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度课题申报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9日】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字体:大 中 小】

http:// 各有关单位:

按照重大专项实施工作的要求,现发布《“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度课题申报指南》(以下简称“申报指南”,见附件1)。有关申报的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应遵循的原则

1、加强知识产权和标准研究。申报单位应根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可从科技部网站下载)并结合每个课题的具体情况,提出专利申请和标准文稿的相关指标,做好本领域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状况分析。

2、专项注重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指南针对课题特点,提出了产学研用结合的要求,申报单位应按要求落实,并提出具体的知识产权、成果共享机制以及技术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机制。

3、注重发挥地方在专项实施中的作用。由地方审核、汇总报送课题申报材料。指南中对能够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课题明确提出了地方财政投入的比例要求,各地方应按要求落实资金承诺,对于其他课题也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

4、申报单位要统筹利用已有资源和成果,详细阐述与课题相关的优势和基础,包括已承担的相关国家项目、计划以及与本专项的衔接方案;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

5、申报单位应依据《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可从财政部、科技部网站下载),据实编报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包括地方财政投入、企业投资、银行融资等)的比例应不高于各课题的规定,并应按要求提供资金来源证明。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课题执行过程中将根据阶段考核情况,分阶段拨付经费,部分课题将采用中央财政后补助的资助方式。

6、专项注重顶层设计,申报单位应认真研究相关课题之间衔接关系,加强系统设计,制定具体的技术发展路线图,合理分解任务,明确研发进度和重要考核节点。

二、申报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等,均可申报。不接受个人申报。牵头申报单位应对联合单位的申报资格进行审核。原则上,联合申报单位应不超过4家。

2、申报内容应在指南所设课题范围之内,对某一课题的整体研究内容进行申报。联合申报单位各方应签订合作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研究任务、考核指标、知识产权归属、经费分配比例等。

3、课题负责人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取得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55岁(1957年1月1日后出生)。课题负责人投入课题研究的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在国内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9个月。

4、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对同一课题不得重复申报。同一申报人只能同时负责一项本专项课题(包括在研课题)。

5、申报单位需按照要求如实、完整地填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书)》软件中的各项内容,提供相关附件材料,并按相应规定加盖公章和签字。

6、各申报单位需将申报材料报送至地方对口专项的管理工作机构,经地方对口管理工作机构审核、汇总后集中报送。

三、申报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申报材料构成及规格

申报单位需编制和递交的申报材料由《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书)》(纸件)及其电子文件(*.KAS)构成。

申报书填写要求详见填写说明(附件2)。各申报单位须使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课题申报软件(附件3)填报,软件使用方法详见附件3中的《用户使用说明书》。课题申报资料填报结束后应通过申报软件用A4纸双面打印,正文与附件一起简易装订成书册,一式2份(均为盖章原件)。同时通过申报软件导出电子版(.KAS格式)文件,以光盘形式提交。电子文件名称格式为:“课题编号_单位名称_课题名称_申报书”(例如:1-1_单位名称_TD-LTE面向商用多模单待手机研发_申报书)。

2、形式审查的内容 收到各单位的申报材料后,“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专项办)将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形式审查内容详见附件4。

通过形式审查的课题申报材料,专项办将通知有关单位参加课题评审答辩。答辩时,还需提供申报材料10份副本,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3、申报材料的递交方式

报送程序:各申报单位将申报材料报送至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对口专项的管理工作机构(各地对口专项的管理工作机构名单见附件5,尚未明确对口管理工作机构的相关地区请尽快函告),由各地方对口专项的管理工作机构审核、汇总并行文,通过快递或派专人将申报材料按时间要求集中送达至规定地点,逾期不予受理。

集中受理时间:2011年5月29日~31日(9:00~17:00)。

接收单位:“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

收件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兴隆街5号国信苑宾馆,100031

收 件 人:张航、张翠

联系电话:010-68205251 68205249(工作时间8:30-17:30)

传 真:010-68205249

申报过程中,如有疑问,请及时咨询。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附件:

1、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度课题申报指南.doc

2、申报书填写说明.doc

3、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课题申报软件.rar

4、形式审查主要内容.doc

5、各省市对口专项管理工作机构名称及联系方式.doc

第二篇:关于组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3课题申报的通知

关于组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3课题申报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按照重大专项实施工作的要求,现发布《“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3课题申报指南》(以下简称“申报指南”,见附件1)。有关申报的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应遵循的原则

1、加强知识产权和标准研究。申报单位应根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可从科技部网站下载)并结合每个课题的具体情况,提出专利申请和标准文稿的相关指标,做好本领域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状况分析。

2、专项注重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指南针对课题特点,提出了产学研用结合的要求,申报单位应按要求落实,并提出知识产权、成果共享以及转化机制。

3、注重发挥地方作用。由地方审核、汇总报送课题申报材料。指南中对能够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课题明确提出了地方财政投入的比例要求,各地方应按要求落实资金承诺,对于其他课题也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

4、申报单位要统筹利用已有资源和成果,详细阐述与课题相关的优势和基础,包括已承担的相关国家项目以及与本专项的衔接方案;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

5、申报单位应依据《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可从财政部、科技部网站下载),据实编报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包括地方财政投入、企业投资等)的比例应不高于各课题规定,并应按要求提供资金来源证明。对于入选的课题,若中央财政资金预算被评审核减后,原承诺的其他来源资金的总和不得等比例减少,差额部分由课题承担单位自筹解决。

6、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课题执行过程中将根据阶段考核情况,分阶段拨付经费。部分课题将采用中央财政后补助的资助方式(预拨启动经费不超过30%),已在各课题的经费要求中标明。其他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资助方式。

7、专项注重顶层设计,申报单位应认真研究相关课题之间衔接关系,加强系统设计,制定具体的技术发展路线图,合理分解任务,明确研发进度和重要考核节点。

二、申报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1、重大专项课题承担实行法人负责制,法人单位是课题申报和实施的责任主体。申报单位应是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应具有较强科研能力、运行管理规范。牵头申报单位应对联合单位的申报资格进行审核。联合申报时,申报单位总数(包括牵头和联合单位)应不超过5家。牵头申报单位应是课题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该课题内部组织实施的管理者。对于集团公司,如具体工作由子公司承担,为便于经费使用和管理,应由子公司直接申报。

2、申报内容应在指南所设课题范围之内,对某一课题的整体研究内容进行申报。

3、课题负责人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取得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55岁(1958年1月1日后出生)。课题负责人投入课题研究的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在国内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9个月。

4、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对同一课题不得重复申报。同一申报人只能同时负责一项本专项课题(包括在研课题)。

5、申报单位需按照要求如实、完整地填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书)》软件中的各项内容,提供相关附件材料,并按相应规定加盖公章和签字。

6、各申报单位需将申报材料报送至地方对口专项的管理工作机构,经地方对口管理工作机构审核、汇总后集中报送。

三、申报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申报材料构成及规格

申报单位需编制和递交的申报材料由《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书)》(纸件)及其电子文件(*.KAS)构成。

申报书填写要求详见填写说明(附件2)。各申报单位须使用课题申报软件(附件3)填报,软件使用方法详见附件3中的《用户使用说明书》。课题申报资料填报结束后应通过申报软件用A4纸双面打印,正文与附件一起简易装订成书册,一式2份(均为盖章原件,封面表明正本)。同时通过申报软件导出电子版(.KAS格式)文件,以光盘形式提交。电子文件名称格式为:“课题编号_单位名称_课题名称_申报书”(例如:1-1_单位名称_ TD-LTE小型化智能天线研发_申报书)。

2、形式审查的内容

收到各单位的申报材料后,“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专项办)将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形式审查内容详见附件4。

通过形式审查的课题申报材料,专项办将通知有关单位参加课题评审答辩。答辩时,还需提供申报材料10份副本,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3、申报材料的递交方式

报送程序:各申报单位将申报材料报送至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口专项的管理工作机构(各地对口专项的管理工作机构名单见附件5),由各地方对口专项的管理工作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地方对口机构汇总并行文,通过快递或派专人将申报材料按时间要求集中送达至规定地点,逾期不予受理。

集中受理时间:2012年5月24日~26日(9:00~18:00)。接收单位:“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

收件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1号三层307房间,100045(联系电话68094545)

收 件 人:张航、张翠、孙姬 咨询电话:010-68205251 68205249(工作时间8:30-17:30)传 真:010-68205249 申报过程中,如有疑问,请及时咨询。

附件:

1.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3课题申报指南

2.申报书填写说明

3.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课题申报软件 4.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书)形式审查主要内容 5.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名单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实施管理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三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2017课题申报指南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2017课题申报指南

目录

项目一:5G研发.............................................................................................................................1

(一)5G无线技术..........................................................................................................2 课题1-1:增强移动宽带5G系统概念样机研发..........................................................2 课题1-2:低时延高可靠5G系统概念样机研发..........................................................3 课题1-3:低功耗大连接5G系统概念样机研发..........................................................5 课题1-4:增强移动宽带5G终端芯片原型平台研发..................................................6 课题1-5:低时延高可靠5G终端芯片原型平台研发..................................................8 课题1-6:低功耗大连接5G终端芯片原型平台研发................................................10 课题1-7:5G多接入融合组网技术研发、标准化与验证.........................................12 课题1-8:5G无线接入与回传一体化研发、标准化.................................................14 课题1-9:5G高低频融合组网研发、标准化与验证.................................................15

(二)5G网络与业务....................................................................................................17 课题1-10:5G网络切片技术研发、标准化与验证...................................................17 课题1-11:5G新型移动性管理技术研发、标准化和验证.......................................18 课题1-12:5G网络边缘计算技术研发、标准化与验证...........................................20 课题1-13:5G前传及回传接口研发与验证...............................................................22 课题1-14:5G无线接入网虚拟化技术研发与验证...................................................24 课题1-15:5G安全总体架构研究与标准化...............................................................26 课题1-16:5G与信息中心网络(ICN)融合技术研发.............................................28

(三)5G关键设备(仪表等)模块及平台................................................................29 课题1-17:5G大规模天线信道模拟器研发与验证...................................................29 课题1-18:增强移动宽带5G终端模拟器研发..........................................................32 课题1-19:移动物联5G终端模拟器研发..................................................................34 课题1-20:3.5GHz频段5G终端功放芯片样片研发.................................................36 课题1-21:20-30GHz频段5G终端功放芯片样片研发.............................................37 课题1-22: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系统.......................................................................39 课题1-23:5G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及专利评估数据库...............................................41 课题1-24:5G广播电视网与移动通信网融合架构方案研究...................................43 项目二:LTE-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45 课题2-1:LTE-Advanced Pro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仪表开发.................................45 课题2-2:LTE-Advanced Pro终端一致性TTCN测试集开发...................................47 项目一:5G研发

项目说明: 5G整体研发进程加快,进入到技术标准研究及研发试验的关键阶段。3GPP在2016年启动5G标准研究工作。我国于2016年初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支撑5G标准研制。

2017,5G研发项目聚焦在5G技术研发与标准化、5G设备样机研发及试验、知识产权等总体研究方向,为推动国际标准化奠定基础。主要包括: 5G无线技术、5G网络与业务、5G关键设备(仪表等)模块及平台三个部分。

(1)5G无线技术:开展5G系统样机、终端芯片样片研发;进行组网技术研发与标准化,包括5G多接入融合组网、无线接入与回传一体化、高低频融合组网等。

(2)5G网络与业务:进行网络关键技术与标准化,包括网络切片、新型移动性管理、网络边缘计算、前传与回传技术、无线网络虚拟化;开展5G网络安全总体架构与标准化、5G与信息中心网络(ICN)融合技术研发等。

(3)5G关键设备(仪表等)模块及平台:支持大规模信道模拟器和终端模拟器等仪表开发;支持5G终端功放芯片样片研发、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系统、知识产权战略及专利评估、广播电视与移动通信融合网络研究等。

(一)5G无线技术

课题1-1:增强移动宽带5G系统概念样机研发

课题说明:我国5G技术研发试验已全面启动,本课题将面向ITU性能需求,在统一系统框架下,设计满足增强移动宽带场景的优化技术方案,开展5G概念样机研发与测试验证,推动5G国际标准的制定,支撑5G试验的顺利开展。

研究目标:为支持5G技术研发试验,面向增强移动宽带应用场景,结合大规模天线、新型多址、新波形以及先进调制编码等多种关键技术,在统一框架基础上,设计满足5G典型场景性能指标需求的5G技术方案,开展5G系统概念样机开发,在外场实际组网环境下验证5G技术方案的性能,推动5G国际标准制定。

考核指标:本课题主要面向增强移动宽带场景及ITU性能需求,开发5G系统概念样机并进行测试验证。具体技术指标如下:

(1)基于统一技术框架,完成面向5G典型应用场景的空口技术方案,进行仿真评估验证;

(2)开发5G系统概念样机开发,支撑5G技术研发试验,满足增强移动宽带场景:面向低频段,支持3400-3600MHz频段,系统带宽为200MHz,实现小区平均频谱效率>10bps/Hz/Cell,用户体验速率>100Mbps,单小区峰值速 2 率10Gbps;(3)基于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平台,搭建由不少于7个宏站的小规模试验网,验证针对5G增强移动宽带场景的5G概念样机性能;

(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5)提交国际标准提案不少于20篇。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1个团队。本课题建议由设备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课题1-2:低时延高可靠5G系统概念样机研发

课题说明:我国5G技术研发试验已全面启动,本课题将面向ITU性能需求,在统一系统框架下,设计满足低时延高可靠场景的优化技术方案,开展5G概念样机研发与测试验证,推动5G国际标准的制定,支撑5G试验的顺利开展。

研究目标:为支持5G技术研发试验,面向5G低时延高可靠场景,结合新型多址、新波形以及先进调制编码等多种 3 关键技术,在统一框架基础上,设计满足5G典型场景性能指标需求的5G技术方案,开发5G系统概念样机,在外场实际组网环境下验证5G技术方案的性能,推动5G国际标准制定。

考核指标:本课题主要面向低时延高可靠场景及ITU性能需求,开发5G系统概念样机并进行测试验证。具体技术指标如下:

(1)基于统一技术框架,完成面向5G典型应用场景的空口技术方案,进行仿真评估验证;

(2)开发5G系统概念样机,支撑5G技术研发试验,满足低时延高可靠场景:

面向低频段,支持3400-3600MHz频段,满足空口时延<1ms;端到端时延<10ms要求;

(3)基于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平台,搭建由不少于7个宏基站构成的小规模试验网,验证针对5G低时延高可靠场景的5G概念样机性能;

(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5)提交国际标准提案不少于20篇。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

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1个团队。本课题建议由设备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课题1-3:低功耗大连接5G系统概念样机研发

课题说明:我国5G技术研发试验已全面启动,本课题将面向ITU性能需求,在统一系统框架下,设计满足低功耗大连接场景的优化技术方案,开展5G概念样机研发与测试验证,推动5G国际标准的制定,支撑5G试验的顺利开展。

研究目标:为支持5G技术研发试验,面向5G低功耗大连接应用场景,结合新型多址、新波形以及先进调制编码等多种关键技术,在统一框架基础上,设计满足5G典型场景性能指标需求的5G技术方案,开发5G系统概念样机,在外场实际组网环境下验证5G技术方案的性能,推动5G国际标准制定。

考核指标:本课题主要面向低功耗大连接场景及ITU性能需求,开发5G系统概念样机并进行测试验证。具体技术指标如下:

(1)基于统一技术框架,完成面向5G典型应用场景的空口技术方案,系统连接能力>100万连接/km,支持终端超低功耗(最大耦合损耗164dB时,完成单次200byte数据传 5 输能耗小于3.5J,休眠状态下漏电流小于5μA);完成技术方案及主要性能指标可行性分析与进行仿真评估验证;

(2)开发5G系统概念样机,支撑5G技术研发试验,满足低功耗大连接场景。面向低频段,支持3400-3600MHz频段,支持系统连接能力>100万连接/km;

(3)基于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平台,搭建由不少于7个宏基站构成的小规模试验网,验证针对5G低功耗大连接场景的5G概念样机性能;

(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5)提交国际标准提案不少于20篇。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1个团队。本课题建议由设备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课题1-4:增强移动宽带5G终端芯片原型平台研发

课题说明:为满足5G应用场景的需求,针对增强移动宽带场景,终端侧需提供灵活可重配置能力去实现软件可定义 6 空口,开发基于新型架构的5G终端芯片核心模块,验证5G关键技术及终端芯片新型架构,为后续5G芯片研发产业化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研发具备重配置能力的5G终端芯片基础开发平台,实现增强移动宽带技术方案的终端原型,研发基于该新型架构的5G终端原型样机及测试验证。

考核指标:完成支持5G新空口软件可定义特性实现的新型终端基带/射频架构设计;完成支撑新型终端架构功能演示的具备多元可重配置能力高性能硬件平台研发;基于新型终端架构及硬件平台实现满足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技术方案的5G终端原型。

具体考核指标包括:

(1)新型架构具备灵活可重配能力,其基带架构能够支撑不同场景下的5G新空口多种方案及参数化设计,包括波形、多址、编解码、帧结构等;其射频架构能够支撑6GHz以下多频段、带宽、双工等设计需求;

(2)完成支撑5G终端芯片新型架构的硬件平台研发,具备单载波或载波聚合支持200MHz带宽能力,3.4GHz-3.6GHz频段支持能力,至少配备4个端口,单端口具备Gbps级别峰值能力;基带硬件平台可基于SoC或FPGA或两者混合等架构,射频硬件平台基于RFIC,平台具备满足增强移动宽带应用场景极限指标支持能力;

7(3)基于新型架构、硬件平台,完成满足增强移动宽带场景的5G新空口技术方案终端原型研发,提供10套终端原型;能够在200MHz带宽条件下实现每端口>1Gbps峰值速率能力;满足3GPP对5G该场景的要求;

(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其中国际专利不少于5项;

(5)提交3GPP国际标准提案10篇。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5:低时延高可靠5G终端芯片原型平台研发

课题说明:为满足5G应用场景的需求,针对低时延高可靠物联网应用场景,终端应具备灵活可重配置能力,以实现软件可定义空口,需要开发基于新型架构的5G终端芯片核心模块,验证5G关键技术及终端芯片新型架构,为后续5G芯片研发产业化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研发具备重配置能力的5G终端芯片基础开发平台,结合5G软件可定义空口,实现包含物联网场景在内的多种技术方案的终端原型,研发基于该新型架构的5G终端原型样机及测试验证。

考核指标:完成支持5G新空口软件可定义特性的新型终端基带/射频架构设计;完成具备多元可重配置能力的新型终端架构高性能硬件平台研发;基于新型终端架构及硬件平台,完成低时延高可靠物联网场景在内多种技术方案的5G终端原型研发。

具体考核指标包括:

(1)新型架构具备灵活可重配能力,其基带架构能够支撑不同场景下的5G新空口多种方案及参数化设计,包括波形、多址、编解码、帧结构等;其射频架构能够支撑6GHz以下多频段、带宽、双工等设计需求;

(2)完成支撑5G终端芯片新型架构的硬件平台研发,具备单载波或载波聚合支持200MHz带宽能力,3.4GHz-3.6GHz频段支持能力,单端口具备Gbps级别峰值能力及至少配备2端口;基带硬件平台可基于SoC或FPGA或两者混合等架构,射频硬件平台基于RFIC,平台具备满足低时延高可靠应用场景极限指标支持能力;

(3)基于新型架构、硬件平台,完成满足低时延高可靠场景的5G新空口技术方案终端原型研发,提供10套终端原

型;满足空口时延<1ms,端到端时延<10ms,满足3GPP对5G该场景的要求;

(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其中国际专利不少于5项;

(5)提交3GPP国际标准提案10篇。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6:低功耗大连接5G终端芯片原型平台研发

课题说明:为满足5G应用场景的需求,针对低功耗大连接场景,终端应具备灵活可重配置能力,以实现软件可定义空口,需要开发基于新型架构的5G终端芯片核心模块,验证5G关键技术及终端芯片新型架构,为后续5G芯片研发产业化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研发具备重配置能力的5G终端芯片基础开发平台,结合5G软件可定义空口,实现包含低功耗大连接场 1 0 景在内的多种技术方案的终端原型,研发基于该新型架构的5G终端原型样机及测试验证。

考核指标:完成支持5G新空口软件可定义特性的新型终端基带/射频架构设计;完成具备多元可重配置能力的新型终端架构高性能硬件平台研发;基于新型终端架构及硬件平台,完成低功耗大连接场景技术方案的5G终端原型研发。

具体考核指标包括:

(1)新型架构具备灵活可重配能力,其基带架构能够支撑不同场景下的5G新空口多种方案及参数化设计,包括波形、多址、编解码、帧结构等;其射频架构能够支撑6GHz以下多频段、带宽、双工等设计需求;

(2)完成支撑5G终端芯片新型架构的硬件平台研发,具备单载波或载波聚合支持200MHz带宽能力,3.4GHz-3.6GHz频段支持能力,单端口具备Gbps级别峰值能力及至少配备2端口;基带硬件平台可基于SoC或FPGA或两者混合等架构,射频硬件平台基于RFIC;

(3)所研发的平台具备低功耗大连接场景极限指标的支持能力:当最大耦合损耗为164dB时,完成单次200byte数据传输能耗小于3.5J,休眠状态下漏电流小于5μA;完成上述指标的可行性分析与仿真评估验证;

(4)基于新型架构、硬件平台,完成满足物联网场景的5G新空口技术方案终端原型研发,提供10套终端原型;低 1 功耗大连接场景在10MHz带宽条件下实现50万用户以上的支持能力;满足3GPP对5G该场景的要求;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其中国际专利不少于5项;

(6)提交3GPP国际标准提案10篇。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7:5G多接入融合组网技术研发、标准化与验证

课题说明:5G无线网络将包括新的无线接入技术、LTE演进技术和WLAN演进技术等多种无线接入技术;同时5G将工作于更高的工作频段,需要有能力支持多种业务类型。多种技术的协同组网,尤其是在无线接入网络侧的统一控制与融合是5G网络高效支持多种业务的关键所在。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对支持多种无线技术协同的网络架构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5G无线网络存在的多网络、多接入技术共存的网络特性,设计高效的支持多种无线技术协同的网 1 2 络架构,研究支持该架构的关键技术和算法,并进行测试验证。

考核指标:

(1)研究支持5G网络中多种无线技术在无线侧融合与协同的网络架构,输出相关研究报告;

(2)研究5G多接入技术融合的关键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双/多连接技术、LWA、eLWA、LWIP等,输出相关研究报告,并对相关技术进行仿真验证;

(3)研究5G多接入技术融合的公共无线资源管理、业务连续性保障、业务QoS与资源匹配关系等关键算法;

(4)构建可以验证上述关键技术与算法的外场测试环境,对相关架构和关键技术进行测试验证,解决5G多接入技术融合的基础性问题。测试环境以LTE为基础网络,接入技术应包括LTE、WiFi,在条件具备时同时接入5G无线接口。

(5)测试环境应至少包括3个LTE蜂窝小区,20个WLAN AP,50-100个支持LTE/WiFi融合的测试终端。

(6)提交发明专利10项;(7)提交国际标准文稿15篇。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3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4家。

课题1-8:5G无线接入与回传一体化研发、标准化 课题说明:5G超密集组网、高频段通信对无线回传提出极大需求,部署光纤或者微波等回传方式成本都太高,无法支撑大规模密集组网和大带宽通信需求。通过对5G无线接入和回传链路的技术方案及资源使用方式进行联合设计,同时将接入和回传系统从技术、标准到形态上融合成一套系统可以大大减少设备体积及功耗,降低系统部署成本,有利于密集组网和高频通信系统的快速商用推广。

研究目标:研究接入与回传的统一空口和协议(包含波形、多址及帧结构等)设计,推动国际标准化,研究接入与回传联合资源分配技术。

考核指标:

(1)完成接入回传一体化完整系统方案,峰值频谱效率不低于5.0bps/Hz,支持LOS和NLOS回传方式;

(2)采用无线接入与回传联合资源分配、回传感知的用户接入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接入和回传容量的合理均衡;

(3)完成无线接入和回传一体化新一代无线空口和协 1 4 议设计,包括波形、帧结构、信令、网络架构等;

(4)申请发明专利10项,其中国际专利不少于5项;(5)提交3GPP国际标准提案15篇。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4家。

课题1-9:5G高低频融合组网研发、标准化与验证

课题说明:5G将采用高低频融合组网的方式,在满足连续广域覆盖的同时,通过高频解决热点地区的大容量要求。为此,需要对高低频融合组网技术方案开展研究,并进行组网验证。

研究目标:研究5G高低频融合组网的关键技术,形成高低频混合组网技术方案,进行样机开发及测试验证,支撑标准研制。

考核指标:具体技术指标要求如下:

(1)针对高低频组网中的高低频融合空口设计、U/C分离、自动负载均衡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形成3篇关键技术 1 5 研究报告;

(2)基于高低频组网中的关键技术,形成完整的5G高低频融合组网及移动性管理技术方案,推动3GPP标准化;

(3)完成高低频融合组网终端技术方案,包含接入、RRC状态管理、不连续接收DRX、功率控制等过程;

(4)完成支持上述高低频融合组网关键技术及技术方案的试验样机研发,提供至少1个6GHz以下低频基站(3.4-3.6GHz,带宽200MHz),6GHz以上高频基站不少于3个(如28GHz或38GHz,带宽1GHz),测试终端1个(支持高、低频段);

(5)搭建高低频融合组网测试环境,验证所提出的关键技术及整体方案;其中,终端接入低频和高频基站的用户体验速率分别达到100Mbps和1Gbps;

(6)申请发明专利10项,其中国际专利不少于5项;(7)提交3GPP标准文稿15篇。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4家。6

(二)5G网络与业务

课题1-10:5G网络切片技术研发、标准化与验证

课题说明:5G网络不再是单一和刚性的网络架构,而是能适应各种应用场景,并满足各种垂直行业多样化需求的网络系统,而灵活的网络切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技术。本课题重点需要突破端到端网络切片的资源管理、编排和部署等关键技术,并完成典型场景下的系统验证。

研究目标:针对接入网和核心网开展端到端网络切片技术研究,提出完整的端到端网络切片系统模型和关键技术,实现网络切片的功能差异化定制、编排和自动化部署,以及灵活的切片资源管理,并完成典型场景下的系统验证。

考核指标:

(1)完成网络切片的端到端架构和关键技术研究,包括接入网和核心网的切片间资源隔离机制、接入网和核心网的功能重构机制、接入网和核心网切片间的接口、终端对切片的选择机制、切片的资源管理机制以及切片的自动化部署机制;

(2)创建切片时间不超过1小时;网络切片资源扩容与缩容的调整时间不超过10分钟;

(3)一张网络内至少支持3个切片,支持5G三种典型的应用场景;

7(4)每个网络切片可实现独立的管理界面,包括独立的KPI监控、独立的故障管理、独立的参数配置,以及拓扑管理等;

(5)每个切片在满足业务特性的差异化和隔离的基础上,保持RRM性能相对于整体实现不下降;

(6)完成原型样机开发和实验室验证,实现网络切片功能、拓扑、协议的按需定制和灵活部署独立网络。提供1套从接入网到核心网的端到端的原型设备;(7)申请发明专利20项;(8)完成标准提案15项。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11:5G新型移动性管理技术研发、标准化和验证

课题说明:5G新业务对移动性的需求各不相同,有的业务要求具有较高的移动性,有的业务要求简化移动性管理信令。5G新型移动性技术成为5G网络的关键技术已经成为业 1 8 界的共识。需要对5G新型移动性技术进行研究,积极推进标准化。

研究目标:研究基于业务需求的5G新型移动性管理架构和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开发5G新型移动性管理技术验证原型系统。

考核指标:

(1)研究新型移动性管理技术和按需移动性管理技术,包含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的新型移动性功能架构和功能分布、基于业务需求的按需移动性功能分级技术、基于终端移动类型的移动性管理技术,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之间的移动性管理和信令交互机制等,形成移动性管理整体方案;

(2)研制5G网络原型系统1套,包括控制面移动性管理功能模块、会话管理功能模块、用户面数据转发功能模块等,验证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的新型移动性管理机制、按需移动性管理功能分级以及按照不同业务终端配置相应的移动性能力。搭建验证平台,仿真或者模拟验证3GPP定义的增强移动宽带、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大连接场景;

(3)5G网络原型系统实现低功耗大连接业务场景的连接数不小于1000,低时延高可靠业务场景的数据端到端传输时延最低至10ms,增强移动宽带业务场景的业务中断时延最低至150ms(在最大移动速度为500km/h的场景);

(4)提交不少于发明专利10件; 9(5)提交10篇国际标准文稿。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12:5G网络边缘计算技术研发、标准化与验证

课题说明:网络边缘计算(MEC)技术将计算存储能力与业务服务能力向网络边缘迁移,使应用、服务和内容可以实现本地化、近距离、分布式部署,从而一定程度解决了5G网络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以及低时延高可靠等技术场景的业务需求。同时MEC通过充分挖掘移动网络数据和信息,实现移动网络上下文信息的感知和分析并开放给第三方业务应用,有效提升了移动网络的智能化水平,促进网络和业务的深度融合。

研究目标:研究5G网络边缘计算(MEC)技术的技术需求、系统架构、部署方案和关键技术;研发基于虚拟化平台的MEC网络设备;并针对5G典型应用场景,开展MEC对网络运营以及业务性能提升等方面的系统测试和评估。

0 考核指标:本课题具体考核指标包括:

(1)基于5G网络业务发展要求以及网络架构演进趋势,完成MEC技术的需求分析报告;

(2)完成5G网络边缘计算(MEC)技术系统架构设计,包括硬件平台、软件架构和第三方API接口设计;(3)完成5G网络边缘计算(MEC)设备部署方案和组网方案的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

(4)完成5G网络边缘计算(MEC)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包括:本地分流、业务缓存和加速、本地内容计费、智能化感知与分析、网络能力开放和移动性管理等,形成研究报告;

(5)研发基于虚拟化平台的MEC网络设备。搭建组网验证环境,至少包含7个无线网络站点、3部终端以及2个MEC网络设备,针对大流量本地业务和时延敏感类业务等开展组网和系统关键技术验证,评估MEC技术对于5G网络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以及无线网络智能化等方面带来的增益,要求MEC设备吞吐量不小于5Gbps,部署MEC功能后本地业务识别率达到100%,业务端到端时延降低到10ms量级;

(6)提交国际标准提案10篇;(7)申请发明专利10个。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1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13:5G前传及回传接口研发与验证

课题说明: 5G网络诸多新技术及应用特性的引入对前传、回传及承载传输能力等均提出了严峻挑战,非常有必要及时开展下一代前传及回传接口、承载传输组网技术、接口开放性评估等研究,形成试验系统,为后续5G产业化和部署应用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突破5G高效前传接口、无线与光融合、大容量协同光传输组网等关键技术,提出完整的5G大容量、低时延前传及回传技术解决方案,完成5G前传及回传接口的开放性(标准化)评估,研制试验系统并完成测试验证。

考核指标:针对5G前传及回传需求,提出完整的5G大容量、低时延前传及回传技术解决方案,研制试验系统并完成测试验证。具体指标包括:

(1)提交面向5G的下一代前传及回传接口及承载方案分析报告;

2(2)完成下一代前传及回传接口设计方案,包括:  下一代前传接口最大传输距离大于10km;支持5G低频段不低于200MHz带宽、128及以上射频通道;

 支持5G高频段与低频段等同数据容量的前传能力;时延、时延抖动和同步性能满足5G要求;

 前传网络点到点总承载传输容量不低于等同1Tb/s CPRI类型接口容量;

 回传网络单纤传输能力不小于5Tb/s(等同于100个5G站点,单站点50Gb/s传输需求);

 支持前传、回传和核心网光传输网络的协同传输;(3)完成下一代前传及回传接口试验系统研发及测试验证;

(4)申请发明专利5项;

(5)完成5G前传及回传开放接口研究与评估,提交研究报告。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3 课题1-14:5G无线接入网虚拟化技术研发与验证

课题说明: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无线接入网设备的软硬件分离,将会对设备形态和运维管理模式产生根本性的变革。基于通用处理器平台和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实现无线网络资源的按需编排,网络功能的按需部署和网络切片的按需创建,基于模板和策略机制实现无线网络的定制化,研发原型机并建设试验网络,验证虚拟化技术应用于无线网络在灵活组网方面的优势。

研究目标:开展无线接入网功能虚拟化关键技术方案的研究,原型机样机开发并完成试验网络建设,验证无线接入网功能虚拟化及可编排性带来的弹性伸缩覆盖能力。

考核指标:

(1)提交无线接入网功能虚拟化的软硬件功能划分和无线接入网协议层次划分方案报告、无线网络可编排管理方案、高可靠性设计方案;

(2)依据系统设计方案,给出相关接口定义,包括:数据封装、系统各部分间的接口定义、MANO控制管理接口定义、无线网络能力开放接口定义等;

(3)依据系统方案设计并开发基于通用处理平台和可编排网络框架的无线接入网络虚拟化基带池系统,应具备50个基站管理能力,其中宏站10个,微站40个,实现:

 相同硬件平台下,为不同的覆盖需求或不同类的业 4 务(如:高可靠低时延、超高吞吐量等),提供差异化处理的定制化网络的能力,可配置实现应对等不同场景的无线通信能力;

 实现策略配置机制,依据策略触发标准(如业务量变化等)可自动创建/修改/删除虚拟无线网络功能单元,实现小区数量、配置参数等调整,动态开启或关闭小区间协作化能力,从而实现按需调整网络覆盖和处理资源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理念;

 全系统功耗应做到基于业务量的动态变化,如:白天高话务时功耗随业务变化而变化,夜间低话务时全系统功耗应在保持基本覆盖的前提下实现低位运行;

 设备具备高可靠和自愈能力:实现基带池内任意硬件或软件故障的监测,具备故障自愈能力,小于50ms的业务中断,在线业务不掉话;

 基于上述系统,搭建试验网,覆盖多场景、多业务需求的复杂区域,邀请友好用户或现网用户,验证上述策略配置在运营管理上的优势;

(4)参与NFV、OPNFV等国际组织,输出RAN网络相关标准化文稿10篇;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6)提交MANO/SDN与软硬件各部分的接口定义、流程 5 等关键技术文档不少于8篇。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4家。课题1-15:5G安全总体架构研究与标准化

课题说明:5G移动通信系统需要满足千倍流量增长、降低时延、海量设备连接的网络发展需要,支持异构网络融合和多种业务场景,同样5G网络也需要为不同业务场景提供差异化的安全服务。在这种背景下,需要研究5G安全总体技术架构和安全机制,开展合法监听等研究,为5G安全的标准推进和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深入分析5G不同应用场景和多安全等级等不同业务需求,针对5G无线接入安全、网络安全、业务安全进行需求分析,提出5G安全总体架构、安全机制及5G网络合法监听等技术方案,针对新技术的引入和基础设施平台的部署等导致的安全风险进行研究,开展5G安全关键技术评估与验证。

考核指标:具体技术指标如下:

(1)针对不同场景对5G安全挑战和安全需求进行分析,明确终端和网络不同层面的安全问题和需求,提出5G安全总体架构及安全机制,规划技术演进策略和发展路径;

(2)针对5G接入平面呈现节点超高密度部署、多种无线网络技术体制并存、多种安全机制并存等特点,研究并突破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环境下的安全接入技术、IoT设备安全接入技术等关键技术,形成5G无线接入安全技术报告;

(3)分析5G网络引入新的技术(如SDN、NFV等)实现控制与转发分离、软件和硬件解耦后5G网络面临的安全风险和威胁,研究IT化、虚拟化5G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技术,针对多安全级虚拟网络切片、可重构网络控制平面安全等技术,形成5G网络安全技术报告;

(4)通过分析不同场景下5G网络中用户隐私和数据保护的需求,研究5G隐私保护、端到端安全机制及技术,面向特殊行业的高安全移动业务的安全保障技术,形成5G业务安全技术报告;

(5)针对5G网络的典型应用场景,研究网络与业务相融合的统一身份管理、密钥管理等关键技术,形成5G安全技术报告;

(6)建立5G安全仿真验证平台,完成5G安全架构和关键技术的评估,完成主要关键技术评估验证; 7(7)提出5G合法监听技术需求和实现方案的报告;(8)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国际标准文稿不少于10篇。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5家。

课题1-16:5G与信息中心网络(ICN)融合技术研发

课题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物联网多种新型应用的涌现,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5G)面临诸多的挑战。面向5G及未来业务需求,结合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在新型网络架构、命名编址与路由、虚拟化、核心设备与系统等开展研究,探索5G与未来网络的结合与发展。

研究目标:本课题重点开展5G与信息中心网络(ICN)融合的网络架构、新型编址与路由、标识与地址分离、网络虚拟化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构建ICN网络试验平台,完成关键技术验证和评估。

考核指标:本课题具体考核指标包括:

8(1)完成5G与ICN融合网络架构设计和演进路线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2)完成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包括:新型编址与路由、标识与地址分离和网络虚拟化等,形成技术方案;(3)研发支持上述关键技术的ICN等原型设备;(4)搭建5G与ICN结合的网络试验环境,针对5G与ICN融合的网络技术制定测试规范,完成关键技术的验证和评估;

(5)提交标准提案10篇;(6)申请发明专利15项。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建议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5家。

(三)5G关键设备(仪表等)模块及平台 课题1-17:5G大规模天线信道模拟器研发与验证

课题说明:为满足未来更高传输速率要求,5G基站将支持具有上百根天线的大规模天线阵列和数百兆系统带宽。现 9 有信道模拟器在通道数和带宽上无法满足上述需求,迫切需要研发更先进的信道模拟器,支持宽带大规模天线技术及产品的测试验证。

研究目标:面向5G大规模天线技术及产品测试,研发宽带大规模天线信道模拟器,研究并推动大规模天线信道建模标准化,完成与系统厂商的互操作测试。

考核指标:完成大规模天线信道模拟器研发与性能验证,具体技术指标包括:

(1)工作频率支持400MHz至76GHz;工作频点及带宽灵活可调;

(2)支持3GPP和ITU定义的5G信道模型,可通过软件编程灵活改变信道模型和参数配置,并支持符合MATLAB MAT格式信道数据文件的导入和导出;(3)低频指标要求:

 单台信道模拟器支持3.4-3.6GHz频段,32x4 TDD双向大规模天线信道模拟与测试(每射频通道带宽不低于200MHz);

 多台信道模拟器级联支持3.4-3.6GHz频段,128x4 TDD双向大规模天线信道模拟与测试(每射频通道带宽不低于200MHz);

 射频功率输入范围大于80dB(+20dBm至-60dBm),射频功率输出范围大于90dB(+0dBm至-90dBm),射频输出 0 电平分辨率0.1dB,AWGN调整步长0.1dB,衰落信道增益动态范围60dB,EVM小于-42dB(OFDMA,100MHz带宽),输出底噪小于-102dBm/MHz;(4)高频指标要求:

 单台信道模拟器支持毫米波频段(如:24.25-30GHz,37-43.5GHz和66-76GHz频段)32x4 TDD双向大规模天线信道模拟与测试(每射频通道带宽不低于500MHz);

 多台信道模拟器级联支持毫米波频段(如:24.25-30GHz,37-43.5GHz和66-76GHz频段)128x4 TDD双向大规模天线信道模拟与测试(每射频通道带宽不低于500MHz);

 24.25-30GHz频段:输入范围大于62dB(+10dBm至-52dBm),射频功率输出范围大于90dB(+0dBm至-90dBm),射频输出电平分辨率0.1dB,AWGN调整步长0.1dB,衰落信道增益动态范围40dB,EVM小于-36dB(OFDMA,500MHz带宽),输出底噪小于-92dBm/MHz;

 37-43.5GHz频段:输入范围大于57dB(+10dBm至-47dBm),射频功率输出范围大于70dB(-10dBm至-80dBm),射频输出电平分辨率0.1dB,AWGN调整步长0.1dB,衰落信道增益动态范围40dB,EVM小于-34dB(OFDMA,500MHz带宽),输出底噪小于-80dBm/MHz;

 66-76GHz频段:输入范围大于50dB(+10dBm至 1-40dBm),射频功率输出范围大于60dB(-10dBm至-70dBm),射频输出电平分辨率0.1dB,AWGN调整步长0.1dB,衰落信道增益动态范围40dB,EVM小于-32dB(OFDMA,500MHz带宽),输出底噪小于-72dBm/MHz;

(5)低频和高频信道模拟器可基于统一平台实现,也可基于不同平台实现;

(6)提出基于信道模拟器的5G高频和低频大规模天线系统测试方案,并完成与2个系统厂商5G大规模天线样机的互操作测试;

(7)提交3GPP/ITU相关标准化文稿10篇;(8)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18:增强移动宽带5G终端模拟器研发

课题说明:终端模拟器设备对于新技术及产品研发十分重要。当前我国已开始5G研发技术试验,需要通过具有终 3 2 端模拟功能的仪表来实现5G增强移动宽带场景空中接口的终端侧方案,验证5G关键技术与系统方案,推动5G标准制定,支撑5G产品研发。

研究目标:面向5G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阶段的测试需求,开发满足5G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技术需求的终端模拟器,完成5G终端物理层和高层协议模拟,可灵活地实现终端侧的空口技术方案,配合系统设备厂商完成5G技术研发试验,推动5G新空口标准化。

考核指标:

(1)研制5G增强移动宽带终端模拟器样机,提供2套5G终端模拟器仪表;

(2)支持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测试,单终端天线数不少于8根,可同时支持16个以上终端进行性能测试;

(3)射频指标要求:面向6GHz以下低频段,工作频率支持400MHz至6GHz,单个终端带宽不低于100MHz,射频输入范围大于60dB(-25dBm至-85dBm),射频输出范围大于80dB,射频输出电平分辨率0.1dB,EVM小于-42dBm(OFDMA,100MHz带宽),输出底噪小于-102dBm/MHz;面向6GHz以上高频段,工作频率支持6GHz至76GHz相关5G波段(至少包括24.25-30GHz、37-43.5GHz、66-76GHz等频段之一),单个终端带宽不低于200MHz,射频输入范围大于60dB(-25dBm至-85dBm),射频输出范围大于80dB,射频输出电平分辨率 3 0.1dB,EVM小于-42dBm(OFDMA,200MHz带宽),输出底噪小于-102dBm/MHz;

(4)研发硬件平台具备支持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测试的能力,实现至少2家系统厂商的5G新空口终端侧技术方案并完成互操作测试,支撑5G技术研发试验中与系统厂商的测试;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本课题由仪表企业牵头,鼓励系统设备企业作为联合单位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课题1-19:移动物联5G终端模拟器研发

课题说明:终端模拟器设备对于新技术及产品研发十分重要。当前我国已开始5G研发技术试验,需要通过具有终端模拟功能的仪表来实现5G移动物联空中接口的终端侧方案,验证5G关键技术与系统方案,推动5G标准制定,支撑5G产品研发。

研究目标:面向5G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阶段的测试需 3 4 求,开发满足5G移动物联技术需求的终端模拟器,完成5G终端物理层和高层协议模拟,可灵活地实现终端侧的空口技术方案,配合系统设备厂商完成5G技术研发试验,推动5G新空口标准化。

考核指标:

(1)完成2套5G移动物联终端模拟器研发;(2)支持低功耗大连接场景测试,单套终端模拟仪可模拟10万连接/小区,支持基站设备大连接能力指标测试;

(3)支持低时延高可靠场景测试,满足空口时延1ms指标要求;

(4)射频指标要求:工作频率支持400MHz至6GHz,射频输入范围大于60dB(-25 dBm至-85dBm),射频输出范围大于80dB,射频输出电平分辨率0.1dB,EVM小于-42dBm(OFDMA,100MHz带宽),输出底噪小于-102dBm/MHz;

(5)所研发硬件平台具备支持移动物联场景测试的能力,基于统一硬件平台,实现至少2家系统厂商的5G新空口终端侧技术方案并完成互操作测试,支撑5G技术研发试验中与系统厂商的测试;

(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 5 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仪表企业牵头,鼓励系统设备企业作为联合单位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课题1-20:3.5GHz频段5G终端功放芯片样片研发

课题说明:5G终端核心器件是影响5G终端产业化的关键因素,迫切需要突破3.5GHz频段等6GHz以下频段5G终端高效率、高线性功率放大器芯片的研发,掌握低损耗芯片封装技术。

研究目标:基于5G低功耗高速率应用需求,研发6GHz以下频段5G终端高效率高线性功率放大器芯片试验样片,解决芯片效率和线性优化等关键技术问题。

考核指标:研发满足5G需求的3.4-3.6GHz终端功率放大器样片芯片,具体技术指标包括:

(1)完成3.4-3.6GHz终端开关和功率放大器芯片研发和封装测试;

(2)功率放大器和开关的工作电压范围3.4-4.2V,一体化形式芯片可采用2-3颗晶片封装实现;

(3)功率放大器饱和输出功率和功率附加效率:PSAT>34dBm,PAE SAT>45%;1dB压缩点输出功率和功率附加效率:OP1dB>32dBm,PAE1dB>35%;大信号-1dB带宽: 3 6 BW-1dB(OP1dB)>300MHz(即OP1dB在300MHz带宽内变化小于1dB);功率放大器线性输出最大功率27dBm时, 输入64QAM调制信号满足ACLR≤-36dBc,增益>28dB,PAE>30%;输入输出阻抗50Ω,输入回波损耗10dB;进行64QAM调制信号测试,实现不低于1Gb/s数据率,在平均输出功率24dBm下EVM<2%;实现芯片一体化封装,一体化封装后开关导致的插损不高于2dB;

(4)完成5G终端开关和功率放大器芯片设计和样片流片,提供实验样片100片以上,优先在国内流片;(5)完成所研发芯片的特性测量、建模和仿真;(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21:20-30GHz频段5G终端功放芯片样片研发

课题说明:5G终端核心器件是影响5G终端产业化的关键因素,迫切需要突破20-30GHz频段5G终端高效率高线性 3 7 功率放大器芯片的研发,掌握低损耗芯片封装技术。

研究目标:基于5G低功耗高速率应用需求,研发工作在20-30GHz重点频段的5G终端高效率高线性功率放大器芯片试验样片,解决芯片效率和线性优化等关键技术问题。

考核指标:研发满足5G需求的24.25-30GHz频段终端功率放大器样片芯片,具体技术指标包括:

(1)完成5G终端开关和功率放大器芯片研发和封装测试;

(2)功率放大器和开关的工作电压范围3.4-4.2V,一体化形式芯片可采用2-3颗晶片封装实现;

(3)功率放大器饱和输出功率和功率附加效率:PSAT > 26dBm,PAE SAT>35%;1dB压缩点输出功率和功率附加效率:OP1dB>24dBm,PAE1dB>25%;大信号-1dB带宽:BW-1dB(OP1dB)>5GHz(即OP1dB在5GHz带宽内变化小于1dB);功率放大器线性输出最大功率18dBm时,输入64QAM调制信号满足ACLR≤-38dBc,增益>20dB,PAE>20%;输入输出阻抗50Ω,输入回波损耗10dB;进行64QAM调制信号测试,实现10Gb/s数据率,在平均输出功率15dBm下EVM<2%;实现芯片一体化封装,一体化封装后开关导致的插损不高于3dB;

(4)完成5G终端开关和功率放大器芯片设计和样片流片,提供实验样片100片以上,优先在国内流片; 8(5)完成所研发芯片的特性测量、建模和仿真;(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22: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系统

课题说明:为推动全球统一5G标准研制及产品研发,我国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构建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系统,汇聚国内外主流设备、芯片、仪表企业,重点通过技术方案验证和系统及组网验证各阶段测试,推动技术标准研发,针对5G低频和高频候选频段开展兼容性测试。

课题目标:构建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系统,重点开展技术方案验证和系统及组网验证测试,验证5G技术方案与概念样机性能,针对5G低频和高频重点频段开展兼容性测试。

课题指标:

(1)集成测试仪表与测试软件,构建室内外测试环境,3 9 形成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系统,对专项布局的5G系统、终端、仪表等研发课题开展测试验证;

(2)构建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系统,满足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大连接等5G典型场景下5G技术方案及概念样机的吞吐量、频谱效率、流量密度、时延、用户连接数等ITU性能指标测试需求,支持大规模天线阵列、新型多址、高频段通信、新型多载波及先进编码等5G核心关键技术的功能与性能测试验证;(3)面向ITU性能指标要求,基于系统厂商提出的5G技术方案,开展5G概念样机的单站及组网性能测试,完成至少3家系统设备厂商技术方案的测试验证,提供相应的测试报告;

(4)利用终端模拟仪表,开展5G系统概念样机的性能测试,至少完成1款终端模拟仪表与2家系统厂商的5G概念样机的性能测试,并提供相应的测试报告;

(5)开展3.4-3.6GHz频段5G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兼容性测试以及6GHz以上重点频段的5G系统特性研究和兼容性评估,并提供相应的频谱研究及测试评估报告;

(6)制定统一的5G技术研发试验规范,完成至少20本5G技术测试规范;

(7)基于所构建室内外测试环境,开展5G典型业务演示; 0(8)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4: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由第三方研究机构牵头承担,系统及运营企业联合申报,联合申报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5个。

课题1-23:5G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及专利评估数据库

课题说明:5G技术的演进路线逐渐明晰,产业格局呈现新的特征,技术创新和竞争态势在5G阶段出现新的变化并影响产业发展,为企业在5G知识产权布局和未来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需建立5G知识产权综合研究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创新和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促进5G产业化进程。

研究目标:针对5G发展的新形势,研究5G知识产权战略和5G关键技术知识产权风险,评估5G标准必要专利,研究5G标准相关开源协议知识产权风险,建立5G专利信息数据库和预警平台;建设5G专利质量评估平台,研究5G专利协同运用和联合运营机制,开展专项三5G课题知识产权质量评估。

1 考核指标:完成5G知识产权战略及相关研究、建设5G专利信息数据库和预警平台,以及5G专利质量评估平台,开展标准必要专利评估。具体技术指标包括:

(1)研究5G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确定战略目标、发展任务和工作重点,并规划具有前瞻性与可操行性的战略路线图,完成5G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报告,不少于3册;

(2)研究以标准必要专利为主的专利诉讼和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规则,建立符合产业需求的标准必要专利披露公共信息平台,完成符合5G产业发展的标准必要专利披露、评估与许可规则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不少于3册;

(3)开展5G标准必要专利的评估分析,每年完成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开披露的标准专利评估不少于500件,总评估量不少于1500件,并形成评估分析报告不少于10册;

(4)形成5G关键技术专利信息数据库,包括大规模天线、新型多址、新波形、网络切片、边缘计算、接入网虚拟化等多个5G技术专题,增强移动宽带,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大连接等多种5G场景,总专利数量不少于1万件;形成5G技术创新和专利风险预警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成5G各关键技术领域分类专利态势研究及风险预警分析,并形成研究报告总数不少于15册;

(5)搭建5G开源代码知识产权状况评估环境,实现对5G标准相关开源协议和代码的评估比对,具备对至少3项 2 5G主要开源协议的代码评估能力;形成5G标准相关开源协议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报告不少于3册;

(6)搭建专项三5G专利质量评估平台,研究5G专利协同运用和联合运营机制,开展专项三5G课题知识产权质量评估,跟踪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完成专项三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研究报告不少于3册,5G专利协同运用和联合运营机制建议1册。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5: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在该领域具有知识产权研究和平台基础的单位牵头承担,组织产学用协同开展研究。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5家。

课题1-24:5G广播电视网与移动通信网融合架构方案研究 课题说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移动电话或者平板电脑来观看实时或非实时的广播影视内容。未来,移动终端必定是支持移动通信网、WiFi、广播电视网等技术的多模终端。为此,针对广播电视网和移动通信网进行有效的网络和业务融合,取长补短,灵活的配置和使用单播、广播技术手段,4 3 则可以全面提升网络的传输效能,满足用户的多种业务需求。

研究目标:

研究广播电视与移动通信融合网络的业务需求和技术需求,提出融合网络的系统架构和技术实现方案及融合网络的频率规划建议方案。

考核指标:

(1)研究已有内容提供商、广播网络运营商、移动通信运营商的业务模型和网络模型,提出未来智能融合媒体网络的业务需求报告和技术需求报告各一份;(2)开展相关频率规划和测算研究,重点侧重广播大塔与移动通信基站的干扰测算,提出融合网络的频率规划研究研究报告;(3)研究通过大数据、智能引擎等技术,对业务数据进行汇聚和分流,对用户实现业务引导,对网络实现数据引导;(4)提出一种广播电视网与移动通信网络融合的技术方案,提出相应的研究报告。可实现通过智能管理和调度实现二者的资源共享和协同覆盖,增加广播业务的灵活性,降低移动通信网络的带宽需求压力,提高全网传输效能。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

4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5: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广电系统相关单位联合通信相关单位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5个。

项目二:LTE-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说明:2017该项目聚焦于LTE-A pro技术测试仪表等薄弱环节,支撑LTE-A技术和产业发展,保持产业竞争力。

课题2-1:LTE-Advanced Pro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仪表开发

课题说明:全面支持LTE-Advanced Pro/LTE-Advanced/LTE/WCDMA/TD-SCDMA/GSM的多模多频是终端发展方向,能够对多频多模终端射频一致性进行测试的系统是多模终端研发的必备测试验证平台;针对面向R13的LTE-Advanced Pro终端特点及相关新技术,依据实际测试需求,研究LTE-Advanced Pro终端的射频测试方法,将填补LTE-Advanced Pro射频测试系统的空白,推动终端性能进一步提高。

研究目标:开发面向R13的LTE-Advanced Pro射频一 4 5 致性测试系统,提供射频测试和验证手段,支持LTE-Advanced Pro/LTE-Advanced/LTE/WCDMA/TD-SCDMA/GSM多模多频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

考核指标:开发自主基站模拟器,支持3GPP R13标准或我国通信行业标准(截至2018年6月版本)要求的80%以上LTE-Advanced Pro多模终端的射频指标测试,具体技术指标如下:

(1)多模支持能力:提供两套LTE-Advanced Pro多模多频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仪表,仪表支持LTE-Advanced Pro/LTE-Advanced/LTE/WCDMA/TD-SCDMA/GSM等系统功能,支持3D/FD-MIMO、Massive CA、Dual Connectivity、LAA、ProSe等功能;

(2)多频段支持能力:射频指标测试用例需支持多频段,仪表至少支持36.101规定的全部LTE-Advanced Pro频段和系统带宽配置,至少支持如下频段:TDD:Band 38/39/40/41/42;FDD:Band 1/2/3/7/12/23/27;

(3)测试用例覆盖能力:能够对R13的LTE-Advanced Pro终端进行射频发射机、接收机、收发信机进行全面的标准符合性测试,支持LTE-Advanced Pro测试用例个数不少于3GPP R13标准或我国通信行业标准(截至2018年6月版本)射频一致性部分的80%;

(4)射频指标要求:频率范围100MHz至18GHz,分析带 6 宽支持160MHz,相位噪声-133dBc/Hz@10kHz 500MHz,最大接收功率+30dBm,输出电平范围-15dBm至-120dBm;

(5)系统软件研发:实现对系统内所有仪表的远程控制,开发射频测试系统的自动化测试软件,所有测试用例均可自动控制运行,测试数据可自动记录;

(6)产业化水平:组成系统的仪表国产化率不低于60%(按组成系统的仪表种类计算),形成年产10台(套)的产业化批量生产能力;

(7)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鼓励产学研用相结合,建议测试仪表企业牵头承担。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2-2:LTE-Advanced Pro终端一致性TTCN测试集开发

课题说明:在新一代移动通信5G标准完善并商用化之前,对TD-LTE-Advanced及其后续演进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终端能力全面支持物联网通信D2D等TD-LTE-Advanced及其后续演进技术,是移动终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 4 7 运营商网络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套针对TD-LTE-Advanced及其后续演进技术开发的TTCN代码集是对终端能力进行全面测试以确保向5G技术平滑过渡的先决条件。

研究目标:开发一套针对TD-LTE-Advanced及其后续演进技术终端TTCN测试代码集,支持D2D、eIMTA、NB-IoT、eMTC等3GPP Release 13版本协议中规定的TD-LTE-Advanced及其后续演进特性的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能够满足终端商用需求。考核指标:

(1)开发一套针对TD-LTE-Advanced及其后续演进技术终端TTCN测试代码集,针对3GPP Release 13版本协议中规定的TD-LTE-Advanced及其后续演进技术的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

(2)更新相应的测试模型,支持针对3GPP Release 13版本D2D、eIMTA、NB-IoT、eMTC等特性及其增强特性的测试需求;

(3)测试代码集中包含3GPP RAN5 R13标准(截至2018年9月版本)定义的针对TD-LTE-Advanced及其后续演进技术的全部测试例数的90%以上,测试内容包括相关制式下小区重选、切换、重建立、重定向、随机接入、测量上报等空口信令流程测试; 8

第四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课题申报指南(2010年)

二○○九年十月

第一章 申报须知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专项三)2010年课题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须严格按照《课题申报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经形式审查,不符合要求的申报材料将视为无效。

一、申报应遵循的原则

1、要立足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和标准研究,把掌握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升我国通信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申报单位应根据每个课题的具体情况,提出申请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有标准化要求的,还须提出提交文稿数和预期采纳率。

2、专项注重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指南针对课题不同特点,在申报方式中提出了产学研用结合的具体要求,申报单位应按要求落实,并提出具体的知识产权、成果共享机制以及关键技术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机制。

3、申报单位要统筹利用已有资源和成果,充分体现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详细阐述与课题相关的优势和基础,包括已承担的相关国家项目、计划以及与本专项的衔接方案;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

4、资金管理是重大专项组织实施中的关键环节,申报单位应按照《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可从财政部网站下载)的规定,据实编报申报书中的预算内容。申报单位应按照课题要求,落实配套资金并提供相关证明,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包括地方财政投入、企业投资、银行融资或其他)的比例应不高于指南中每课题所规定的比例。同时,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课题中对地方配套经费有明确要求的,应按要求落实。为提高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课题执行过程中将根据阶段考核情况,采取分阶段拨付经费的方式,部分课题将采用后补助的资助方式。后补助方式的具体内容参见《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5、重大专项注重顶层设计,申报单位应认真研究相关课题之间衔接关系(如终端与芯片之间,设备研发与技术试验之间)。课题申报应加强系统设计,制定具体的技术发展路线图,合理分解任务,明确研发进度。

二、申报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无不良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等,均可申报,不接受个人申报。牵头申报单位应对联合单位的申报资格进行审核。

2、申报内容应在指南所设课题范围之内,以课题为单位,对某一课题的整体研究内容进行申报。联合申报单位各方应签订联合申报合作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研究内容和责任等。

3、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已取得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55周岁(1955年1月1日后出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无不良科研行为。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 间的60%,在国内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9个月。

4、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同一申报人只能同时负责一项本专项课题。

三、申报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文件编写

以中文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2、申报材料构成及规格

申报单位需编制和递交的申报材料由《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书)》和《课题申报书基本情况汇总表》构成,模板请从工业和信息化部(www.xiexiebang.com)网站下载。

(1)申报书

申报书按模版要求统一编写,一律用A4纸双面打印,正文与附件一起简易装订成册,一式6份(2份原件,4份副本)。同时附上电子版光盘,电子版正文内容应与纸版内容保持一致。电子版文件名称格式为:“课题编号_单位名称_课题名称”(例如:2010ZX03001-001_单位名称_TD-SCDMA增强型网络优化工具研发)。

注:如通过形式审查,还需提供6份副本,具体要求另行通知。(2)课题申报书基本情况汇总表

《课题申报书基本情况汇总表》(以下简称汇总表)以课题为单位填写,具体要求参见汇总表中的填写说明。汇总表仅需提供电子文档,与申报书刻在同一张光盘上。电子版文件名称格式为:“课题编号_单位名称_(课题名称)申报书基本情况汇总表”。

3、申报材料的受理

请各申报单位在受理截止时间前通过快递或派专人将申报材料(含2份原件、4份副本及电子版光盘)送达规定地点,逾期不予受理。申报材料在邮寄过程中若出现时间延误、遗失或损坏等责任自负。

受理截止时间:2009年11月26日17:00 接收单位:“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

收件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兴隆街5号国信苑宾馆(宾馆电话:010-66017771)

邮 编:100031 收 件 人:张航 张翠

联系电话:010-68205251 68205249(工作时间8:30-17:30)

请随时登录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关注申报受理的最新动态。

第二章 申报内容和范围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0年申报课题分属以下七个项目:

项目2008ZX03001:TD-SCDMA增强型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2008ZX03002:LTE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2008ZX03003: IMT-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2008ZX03004:移动网络、业务应用和终端研发 项目2008ZX03005:宽带无线接入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2008ZX03006:短距离无线互联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2008ZX03007:无线移动通信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项目管理支撑

2.1 项目2008ZX03001 TD-SCDMA增强型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目标:在“十一五”期间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完成TD-SCDMA增强型的研发和产业化。在2008年和2009年,已安排TD-SCDMA增强型HSPA阶段(支持下行速率2.8Mbps、上行2.2Mbps)的芯片、多媒体终端、测试仪表、网规工具的研发,启动HSPA+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2010年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完成TD-SCDMA HSPA+(下行峰值速率提高50%)产品的研发,补缺TD-SCDMA增强型个别薄弱环节。2010年设臵TD-SCDMA HSPA+研发课题及TD-SCDMA增强型网络优化工具开发,支撑TD-SCDMA 增强型系列技术的产业化。本课题中定义的HSPA+功能主要包括支持下行64QAM调制,支持增强型CELL_FACH,持续分组连接(CPC)功能。

课题2010ZX03001-001 TD-SCDMA增强型网络优化工具研发

课题说明:本课题主要是针对TD-SCDMA增强型网络特点及相关新技术和实际网络建设新需求,研究TD-SCDMA增强型网络各种优化理论及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发TD-SCDMA增强型网络优化工具,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难点,推动网络性能进一步提高。

研究目标:研究TD-SCDMA增强型网络频率复用、扰码、邻区优化方案;研究TD-SCDMA增强型网络覆盖、干扰、容量优化方案;研究TD-SCDMA增强型网络性能、质量问题定位与优化方案;研究TD-SCDMA增强型网络与GSM网络联合优化方法;开发TD-SCDMA增强型网络优化工具。

考核指标:开发TD-SCDMA增强型网络优化工具,应支持对路测数据、OMC-R网管数据等网络侧数据、电子地图处理;支持对TD-SCDMA增强型网络频率复用、码组、邻区进行优化;支持依据路测数据实现对区域进行覆盖、干扰分析及优化;支持对区域进行网络性能/质量问题定位、原因分析及优化;支持对目标区域进行地理场景分析,能够针对不同场景进行参数核查、优化配臵;支持GSM/TD-SCDMA联合优化;支持对网络业务进行统计分析;发表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申报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1-002 TD-SCDMA HSPA+系统设备研发

课题说明:本课题主要为支持TD-SCDMA HSPA+功能的无线系统 6 设备的研究和开发。

研究目标:开发系列化TD-SCDMA HSPA+全套无线接入子系统设备,并实现高性能、高可靠性、低成本的量产目标,满足商用供货和相应的服务要求。

考核指标:提供不少于5套HSPA+基站设备,2套RNC设备,参加室内外技术试验。为终端芯片、终端厂家开放调测环境。实现TD-SCDMA HSPA+商用产品并形成量产能力,实现商业应用与产业化。

主要技术指标:

– 满足3GPP和我国行业标准的TD-SCDMA HSPA+相关规范要求,并后向兼容TD-SCDMA R4、HSDPA、HSUPA和MBMS特性;

– 工作频带: 1880MHz~1920MHz,2010MHz~2025MHz;– HSPA+功能:支持下行64QAM调制,支持层二增强,支持增强型CELL_FACH,支持持续分组连接(CPC);

– 产品系列化和小型化,实现包括室外宏基站、室内微基站、BBU+RRU等多种基站产品及高可靠性的RNC设备; – 申请发明专利5项。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说明:TD-SCDMA HSPA+设备能实现的功能和业务;主要技术指标;与标准的符合程度;产品特点及产业化能力;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4,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TD-SCDMA系统设备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

课题2010ZX03001-003 TD-SCDMA HSPA+终端基带芯片研发

课题说明:终端基带芯片一直是TD-SCDMA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我国产业发展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难度大、时间紧迫,所以应立即启动,并确保足够投入。

研究目标:研制支持TD-SCDMA HSPA+功能,双模(TD-SCDMA与GSM/GPRS/EDGE)终端基带芯片。在工艺与集成度、功能方面都达到商业应用水平,形成产业化能力。

考核指标:提供不少于100片支持HSPA+的终端基带芯片,用于系统、终端等多厂家构成的试验网络进行技术试验。

主要技术指标:

– 满足3GPP和我国行业标准的TD-SCDMA HSPA+相关规范要求,并后向兼容TD-SCDMA R4、HSDPA、HSUPA和MBMS特性;

– 提供单基带芯片解决方案,支持TD-SCDMA/HSDPA/HSUPA/ HSPA+/MBMS/GSM/GPRS/EGDE,集成DBB和应用处理器能力; – 业务速率:支持峰值速率为DL/UL(4.2/2.2Mbps)的HSPA+业务,支持峰值速率为DL/UL(2.8/2.2Mbps)的HSPA业务; – HSPA+功能:支持下行64QAM,支持层二增强,支持增强型CELL_FACH,支持持续分组连接(CPC);

– 功耗要求:睡眠电流0.8mA以下,通话状态下工作电流140mA以下;

– 半导体工艺线宽:65nm及以下; – 申请发明专利5项。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的具体建议: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3。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TD-SCDMA基带芯片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

课题2010ZX03001-004 TD-SCDMA HSPA+终端射频芯片研发

课题说明:终端射频芯片是TD-SCDMA产业链另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我国比较薄弱的环节。特别是高阶调制技术,对射频芯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尽快启动终端射频芯片的研究与开发。

研究目标:开发出TD-SCDMA HSPA+终端射频芯片,在工艺与集成度、功能方面都达到商业应用水平,形成产业化能力。

考核指标:提供不少于100片HSPA+终端射频芯片,用于系统、终端等多厂家构成的试验网络进行技术试验。主要技术指标包括:

– 满足3GPP和我国行业标准的TD-SCDMA HSPA+相关规范要求,并后向兼容TD-SCDMA R4、HSDPA、HSUPA和MBMS特性;

– TD-SCDMA工作频段:1880-1920MHz、2010-2025MHz; – 支持64QAM、16QAM和QPSK调制和解调; – 接收EVM达到4%,发射EVM达到2%; – 邻道抑制不低于33dB@1.6MHz、43dB@3.2MHz; – 半导体工艺线宽:0.13um及以下; – 功耗要求:不高于90mA,实现低功耗; – 申请发明专利5项。

申报单位须提供以下说明: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符合程度;芯片的主要功能及框架;芯片的制造工艺和竞争力;申请发明专利数 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3,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TD-SCDMA射频芯片研发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2.2 项目2008ZX03002 LTE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目标:LTE是3G演进到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阶段。“十一五”期间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完成LTE研发和产业化。

2008年和2009年本专项已安排研究开发TD-LTE系统设备、终端芯片、数据卡、天线、终端一致性测试仪表等产业环节试验设备的开发并开展小规模的室内和外场技术试验。设臵公共及应用验证平台,LTE组网及演进研究,并开展LTE FDD系统和终端基带芯片的研发。

2010年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在前两年试验设备的基础上,完成TD-LTE面向商用的设备各环节的产品研发,选择至少3个城市建设规模试验网络。2010年安排了TD-LTE面向商用的终端射频芯片、手机、基站和系统设备、路测仪表等研发,开展规模试验。LTE FDD设臵面向商用基站设备、终端基带芯片课题。

课题2010ZX03002-001 TD-LTE面向商用终端射频芯片研发

课题说明:终端射频芯片是TD-LTE产业链另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我国比较薄弱的环节。

研究目标:开发出TD-LTE面向商用终端射频芯片,满足3GPP R8、R9和国内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考核指标:2011年每个承担单位提供终端射频预商用芯片1000 10 片给终端企业以提供预商用终端,用于运营商牵头的规模试验。2012年完成面向商用芯片的研发。所提供芯片应能够满足3GPP R7、R8、R9和国内标准主要指标要求。向TD-LTE终端设备厂商提供面向商用的射频芯片。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 支持TD-LTE的频段为2300-2400MHz;

– 支持可变速率带宽,包括5MHz、10MHz、15MHz和20MHz; – 支持64QAM、16QAM、QPSK和BPSK调制方式; – 下行支持4×2、2×2 MIMO方式;

– 集成射频收发前端(除PA外)和模拟基带处理,提供数字基带接口;

– 接收机提供大于100dB动态范围,步进精度至少1dB; – 发射机提供85dB动态范围,步进精度至少0.5dB; – 支持多接收时隙独立增益自动控制,满足无线资源的快速调度;

– 半导体工艺线宽:0.13um及以下。

申报单位须提供以下说明: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符合程度;芯片的主要功能及框架;芯片的制造工艺和竞争力;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3,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具有研发基础的射频芯片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

课题2010ZX03002-002 TD-LTE面向商用基站研发

课题说明:对满足商业应用的TD-LTE基站进行研究与开发。研究目标:开发在功能和性能上满足商业应用的TD-LTE基站设备。

考核指标:所提供设备应能够满足3GPP R8、R9和国内标准主要指标要求,达到商用要求。提供100套面向商业应用的基站参加规模试验。向TD-LTE芯片、终端企业提供开放试验室环境。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 支持多小区运行;

– 支持TD-LTE的频段:2300-2400MHz;– 支持可变带宽,包括5MHz、10MHz、15MHz和20MHz; – 支持TD-LTE规定的上下行速率;支持TD-LTE规定的小区平均频谱利用率;支持TD-LTE规定的小区边缘频谱利用率;支持TD-LTE规定的时延要求; – 支持4+4 双极化天线;

– 下行支持4×2和2×2 MIMO方式; – 上行支持1×2、1×4多用户MIMO方式; – 支持下行支持单/双流波束赋形; – 支持多种传输模式的自适应切换; – 支持MU-MIMO和SU-MIMO; – 增强SON、定位等功能;

– 稳定性、可靠性、操作维护性能等面向商业应用。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说明:TD-LTE 设备能实现的功能和业务;主要技术指标;与标准的符合程度;产品特点及产业化能力;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4,其中地方 12 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本课题拟采用中央财政后补助。

申报方式:具有研发基础的系统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

课题2010ZX03002-003 TD-LTE面向商用系统设备研发

课题说明:对满足商业应用的TD-LTE系统设备进行研究与开发。研究目标:开发在功能和性能上满足商业应用的TD-LTE系统设备。

考核指标:所提供设备应能够满足3GPP R8,R9和国内标准主要指标要求,达到商用要求。向TD-LTE芯片、终端企业提供开放试验室环境。提供100套面向商业应用的TD-LTE基站及2套SAE设备参加规模试验。

TD-LTE基站主要技术指标包括:

– 支持多小区运行;载波频段:2.3-2.4GHz;

– 支持可变带宽,包括5MHz, 10MHz, 15MHz和20MHz; – 支持TD-LTE规定的上下行速率;支持TD-LTE规定的小区平均频谱利用率;支持TD-LTE规定的小区边缘频谱利用率;支持TD-LTE规定的时延要求; – 支持4+4 双极化天线; – 下行支持4×2和2×2 方式;

– 上行支持1×2、1×4多用户MIMO方式; – 支持下行支持单/双流波束赋形; – 支持多种传输模式的自适应切换; – 支持SU MIMO和MU MIMO; – 增强SON、定位等功能; – 稳定性、可靠性、操作维护性能等面向商业应用。SAE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 – 支持附着用户数大于50万;

– 支持关联eNodeB最大数目超过300 个。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说明:TD-LTE 设备能实现的功能和业务;主要技术指标;与标准的符合程度;产品特点及产业化能力;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4,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本课题拟采用中央财政后补助。

申报方式:具有研发基础的系统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

课题2010ZX03002-004 TD-LTE 面向商用数据卡研发

课题说明:终端产品研发往往滞后于系统,也是我国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为此有必要针对性地开发TD-LTE面向商用数据卡,配合TD-LTE技术试验和规模试验实施。

研究目标:基于面向商用TD-LTE/TD-SCDMA终端套片开发TD-LTE/TD-SCDMA双模面向商用数据卡。

考核指标: 2011年提供1000个TD-LTE预商用数据卡参加规模试验,2012年实现商用。所提供设备应能够满足3GPP R8,R9和国内标准主要指标要求,达到商用要求。TD-LTE模式下:支持2300MHz – 2400MHz频段;TD-LTE支持最大20MHz带宽;最大上行、下行数据吞吐率应达到3GPP规范要求;支持下行4×2,4×2的MIMO方式;支持TD-LTE与TD-SCDMA的系统间PLMN搜索、系统间测量、系统间小区 重选、系统间切换,支持高速分组数据业务;功耗指标和稳定性应满足面向商用要求;完成10篇专利申请。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4,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具有研发基础的企业牵头承担,联合终端基带和射频芯片企业、高校、科研单位。

课题2010ZX03002-005 TD-LTE面向商用手机研发

课题说明:手机产品研发往往滞后于系统,也是我国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为此有必要针对性地开发TD-LTE面向商用手机终端,配合TD-LTE技术试验和规模试验实施。

研究目标:基于面向商用TD-LTE/TD-SCDMA终端套片开发TD-LTE/TD-SCDMA双模面向商用手机。

考核指标:分两个阶段考核。2011年提供1000个TD-LTE/TD-SCDMA双模手机参加规模试验,2012年实现商用化。所提供设备应能够满足3GPP R8,R9和国内标准主要指标要求,达到商用要求。TD-LTE模式下:支持2300MHz – 2400MHz频段;TD-LTE支持最大20MHz射频带宽;最大上行、下行数据吞吐率应达到3GPP规范要求;支持下行2×2、4×2的MIMO方式;支持TD-LTE与TD-SCDMA的系统间PLMN搜索、系统间测量、系统间小区重选、系统间切换,支持高速分组数据业务和多媒体电话业务;功耗指标和稳定性应满足面向商用要求;申请发明专利10项。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4。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申报方式:终端企业牵头,联合终端基带芯片和射频芯片研发企业、高校、科研单位。

课题2010ZX03002-006 LTE 面向商用设备测试标准及测试验证

课题说明:对LTE面向商用产业链各环节协调推进,构建试验验证平台。

研究目标:开发和构建面向商业应用的测试验证平台,制订相应的测试验证规范(包括TD-LTE和LTE FDD),实现LTE产业链芯片、终端、系统、仪表各环节联合测试。

考核指标:制订实现面向商业为主体的LTE系统和终端的系列技术及测试规范(包括TD-LTE和LTE FDD),主要包括对系统、芯片及终端进行室内、室外测试,全面验证R8、R9 LTE标准中定义的功能,测试验证系统、终端的组网和业务性能、多系统和多终端之间的互操作性、LTE/3G/2G切换和互操作性能,面向商业应用的完备的功能和稳定性、操作维护等,提交规范数量不少于20份,提交不少于40份测试分析报告,提交3GPP文稿不少于20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申报方式:具有标准制订和测试验证经验的科研单位牵头,联合企业。

课题2010ZX03002-007 面向商用的TD-LTE路测仪研发

课题说明:路测分析仪主要是用于TD-LTE网络关键无线指标和性能进行测量,以便于分析网络质量和排除故障的测试工具。

研究目标:开发TD-LTE路测分析仪,提供功能完善、性能可靠 16 的路测仪表设备的商用化产品。

考核指标: 2010-2011年提供不少于5套预商用设备,用于规模试验中网络调测、优化等;2012年实现商用,不少于10套商用设备。

(1)路测仪设备基于TD-LTE芯片解决方案,可实现与测试终端相同的业务功能;

(2)整套路测仪可对TD-LTE各物理信道的关键指标进行实时采样测量及显示,并可解析网络信息、TD-LTE X1接口层二和层三信令,支持路测信息的记录、存储及图形化显示功能;

(3)路测仪设备可为控制分析处理系统提供测试控制和数据采集接口;控制分析处理系统可对路测仪设备输出的物理层和层二资源分配进行显示;

(4)路测仪的控制分析处理系统包括实时采集和显示数据的前台处理软件和进行后续统计分析的后台分析软件;控制分析处理系统可支持同时处理多部TD-LTE测试终端(>=4部)的自动呼叫控制、数据采集。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的具体说明: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3。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企业牵头承担,联合基带和射频芯片企业、高校、科研单位。

课题2010ZX03002-008 TD-LTE网络优化工具开发

课题说明:本课题主要是开发TD-LTE网络优化工具,为TD-LTE 网络建设提供高效优化手段。

研究目标:完成TD-LTE关键技术及组网方案研究;完成TD-LTE关键性能指标分析研究 ;完成TD-LTE覆盖分析及优化研究;开发TD-LTE网络优化工具。

考核指标:开发TD-LTE网络优化工具,应支持对TD-LTE网络进行频率、邻区配臵优化;支持对TD-LTE 基站的MIMO配臵优化;支持对TD-LTE网络进行干扰分析和干扰协调优化;支持对TD-LTE网络进行容量优化及覆盖优化;支持对TD-LTE及其它网络进行联合优化;支持三维电子地图,实现对目标区域进行场景分析,并针对不同场景进行参数优化和配臵;支持规划优化联合操作功能,支持依据典型路测数据对目标区域进行覆盖及干扰预测分析;发表论文8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申报方式:鼓励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课题2010ZX03002-009 TD-LTE规模试验

课题说明:随着TD-LTE产业开发的不断深入,有必要选择几个城市建设上百基站规模的网络,开展真实网络环境的规模试验,从而更好更早地发现各种典型实际场景下的应用问题,缩短产品成熟周期,形成优化的组网方法和端到端的产品互通能力,最终达到为实现TD-LTE商用化提供技术保证和为产业化打下基础。

研究目标:建立不少于3个TD-LTE规模试验环境,在复杂城区、室内分布系统等测试环境中,验证TD-LTE系统、终端的功能、性能及互通能力,验证和优化组网、互操作、多天线等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1)建立TD-LTE规模试验环境,每一个城市内连续覆盖基站数100个以上,终端数量不少于1000个,应至少包含3个城市;

(2)外场系统设备、终端(数据卡、手机)功能、性能、互通、组网性能测试规范不少于5份,测试分析报告不少于15份;

(3)在典型复杂城区、热点写字楼等外场条件下,形成基本达到商用水平的端到端网络能力。

实施期限: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5。申报方式:运营商牵头承担,联合高校、科研单位和。课题2010ZX03002-010 LTE-FDD面向商用基站设备研发

课题说明:对满足商业应用的LTE FDD基站进行研发。研究目标:开发满足商业应用的LTE FDD基站设备。

考核指标:提供15套面向商业应用的基站通过试验测试。所提供设备应能够满足3GPP R8,R9和国内标准主要指标要求。向LTE FDD芯片、终端企业提供开放试验室环境。

主要技术指标包括: – 支持多小区运行;

– 支持LTE FDD的频段:2.5-2.6GHz等频段; – 支持可变带宽,包括 5MHz、10MHz、15MHz、20MHz; – 支持LTE FDD规定的上下行速率;支持LTE FDD规定的小区平均频谱利用率;支持LTE FDD规定的小区边缘频谱利用率;支持LTE FDD规定的时延要求; – 下行支持4×2和2×2 方式;

– 上行支持1×2、1×4多用户MIMO方式; – 支持多种传输模式的自适应切换; – 增强SON;定位等功能;

– 稳定性、可靠性、操作维护性能等面向商业应用。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说明:LTE FDD 面向商用基站设备能实现的功能和业务;主要技术指标;与标准的符合程度;产品特点及产业化能力;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5,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本课题拟采用中央财政后补助。

申报方式:LTE FDD基站设备研发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

课题2010ZX03002-011 LTE FDD面向商用终端基带芯片研发

课题说明:终端基带芯片是LTE产业链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我国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难度大、国际竞争压力大,时间紧迫,所以应立即启动,并确保足够投入。

研究目标:LTE FDD能够满足3GPP R8、R9和国内相关规范的要求。

考核指标: 2011年提供LTE FDD 100片预商用芯片给终端企业提供预商用终端,参加试验;2012年实现商用化。所提供芯片应能够满足3GPP R7、R8、R9和国内标准主要指标要求。向LTE终端设备厂商提供面向商用的基带芯片。主要指标如下:

– 支持4×2和2×2 MIMO方式; – 支持单/双流波束赋形解调;

– 下行支持64QAM、16QAM、QPSK、BPSK调制方式; – 支持非对称时隙配臵; – 半导体工艺线宽:65nm及以下。

完成芯片优化工作,重点是芯片的性能、稳定性和功耗指标能达到面向商用要求。

申报单位须提供具体说明: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符合程度;芯片的主要功能及框架;芯片的制造工艺和竞争力;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5,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 LTE FDD终端基带芯片研发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

2.3 项目2008ZX03003 IMT-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目标:“十一五”期间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积极开展国际IMT-Advanced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向国际组织提交IMT-Advanced技术提案,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主流标准中的比例。2008、2009年已就IMT-Advanced关键技术与标准化,技术方案研发与评估等设臵课题。

2010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根据IMT-Advanced标准需要,增补少量IMT-Advanced关键技术研发课题。其内容涉及跨层优化、多小区多用户干扰抑制和抵消、网络编码、增强型多媒体多播等技术,基本覆盖IMT-Advanced技术研究和标准化的领域,为充分参与国际标准提供有力支撑。

课题2010ZX03003-001面向IMT-Advanced跨层优化技术

课题说明:研究跨层设计、认知理论、新型网络架构、接纳及切换控制策略、异构融合网络的无线资源管理、空闲模式控制算法、动态频谱接入模型等关键技术,围绕IMT-Advanced无线资源管理建立跨层优化设计,形成核心技术专利和国际标准提案。

研究目标:支持跨层设计的无线资源分配、基于认知科学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案、结合博弈论的主动式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新型蜂窝网络中的无线资源规划及调度策略、异构融合网络的无线资源管理、空闲模式下的业务类型小区选择/重选准则、动态频谱接入模型等。

考核指标:完成IMT-Advanced 跨层优化设计方案,并在IMT-Advanced原型样机完成技术验证。2011年和2012年年底前分别向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文稿,共20篇。申请发明专利10件以上。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3-002面向IMT-Advanced多小区多用户干扰抑制和抵消技术

课题说明:解决LTE和LTE-Advanced系统中存在的多小区和多用户的干扰。

研究目标:针对LTE和LTE-Advanced网络,充分利用各种算法、配臵有效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多小区、多用户的干扰问题。

考核指标:提出完整的针对LTE和LTE-Advanced(TDD/FDD)系统中存在的多小区和多用户的干扰抑制和消除方案,并在LTE网络和原型系统中测试和验证,2011年和2012年年底前分别向国内、国 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文稿,共20篇。形成该领域的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3-003面向IMT-Advanced协作中继的网络编码技术

课题说明:将网络编码引入无线协作系统,由中继节点同时转发多路数据,是提高网络通信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在LTE-Advanced中已经出现基于网络编码的中继技术的标准提案,本课题的设立,将促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研究目标:充分挖掘网络编码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潜力,突破基于网络编码的新型协作中继技术,掌握网络编码的核心技术,推进相关技术的应用和标准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给出基于网络编码的新型协作中继方案,完成技术评估和测试的仿真平台,验证在双向中继、多址接入中继、组播中继等典型协作通信模块中采用网络编码的可行性,提供完善的评估结果;构建支持网络编码技术的IMT-Advanced系统验证平台,验证基于网络编码协作中继关键技术。2011年和2012年年底前分别向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文稿,共20篇。申请发明专利10件。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3-004面向IMT-Advanced增强多媒体多播技术

课题说明:多媒体多播技术已在3GPP R6/R7版本中标准化,并 23 在LTE R8标准中继续演进为增强型多媒体多播技术。IMT-Advanced将针对新的传输技术及网络体系架构特点,研究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多媒体多播技术,实现大用户数、高业务流量环境下的多媒体业务。

研究目标:针对IMT-Advanced系统的新型网络架构和无线传输技术,突破蜂窝网络多媒体多播业务的关键技术,实现高频谱效率的无线传输和广域覆盖,对网络负载起到均衡作用,提高系统的总容量和接入速率。

考核指标:提出完整的IMT-Advanced增强型多媒体多播技术方案,包括:多媒体业务新型传输方式、信道结构、业务模式、逻辑架构等;实现IMT-Advanced系统多媒体多播实验验证系统,完成技术演示和验证;2011年和2012年年底前分别向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文稿,共20篇。申请发明专利10件。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4 项目2008ZX03004 移动网络、业务应用和终端研发

项目目标:本项目2010年总体目标是为了满足移动宽带化、多媒体化需要,开展移动业务控制、承载网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移动多媒体音视频编码研究。

课题2010ZX03004-001新型移动业务控制网络的架构及关键技术

课题说明:面对IMS的问题,在下一代网络研究的基础上,面向移动互联网,研究既适合电信业务,满足电信业务QoS、计费、安全等要求,也适合互联网业务快速开展、融合各种数据要求的下一代核心控制网络,推动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控制标准的制定。

研究目标: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对业务控制网络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挖掘控制层的能力需求,研究利用P2P分布式和虚拟化技术实现新业务控制层机制。新型业务控制层要求:1)高效支持传统电信业务和移动互联网业务;2)具备传统电信网络可运营可管理的特性;3)基于但不限于P2P及虚拟化等分布式技术;4)充分利用智能终端的能力。

考核指标:完成面向宽带移动互联网的分布式业务控制网络架构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报告;设计并实现新业务控制层的实验系统;设计并实现电信和互联网典型业务(语音和IPTV等)并完成实验室测试;完成现网的应用示范。申请发明专利10项,提交标准化立项 2项及标准文稿20篇,提出相关行业标准建议。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4-002新型宽带移动IP承载网架构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与试验验证

课题说明:下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需要安全、可信、可控、可管的新型宽带移动IP承载网来支撑。为此,可采用基于开放互联网重叠网的形式作为承载网进行构建,也可引入高扩展性、安全可信、资源可知、可管、可控的未来包交换移动承载网络的技术体系等方式来实现。

研究目标:针对移动网络特点,采用重叠网方式或具有高扩展性、资源可知、可管、可控的未来包交换移动承载网络等技术体系;研发关键设备与系统;建立具有相当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试商用网络,能够对关键技术、设备、系统和相关业务进行试验、测试、评估。考核指标:完成核心网设计方案,可采用重叠网核心网方案或支持移动业务的未来包交换承载网的设计方案;完成相关关键技术研究;根据设计方案,完成实验系统;在现网环境中开展实验验证,完成网络与业务的测试与评估;申请发明专利10件,在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工作组提交标准提案3项以上。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4-003新型移动多媒体音视频编解码关键技术研发

课题说明:基于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研究适合移动无线网络多媒体应用的音视频信源编码标准的核心技术, 开发端到端应用,推动相应标准的应用发展。

研究目标:研究针对移动多媒体应用的音视频信源编码标准的核心技术,以及针对无线网络传输特征的优化技术,并进行仿真环境及真实网络环境下的性能测试验证;开发面向TD-SCDMA等移动终端的音视频信源编码标准的编解码软件;开发音视频信源编码标准的编解码设备;进行TD-SCDMA网络环境下基于音视频信源编码标准的移动视频业务应用系统研究开发,包括视频流媒体点播、直播等。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视频信源编码标准的核心算法及技术优化方案;仿真及真实环境的性能评估方案;软件及硬件产品主要性能指标;端到端业务应用系统技术方案;相应业务应用系统实验验证;提交相关标准建议;申请发明专利数不少于10件。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2.5 项目2008ZX03005 宽带无线接入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目标:“十一五”期间本项目总体目标是开展创新型宽带无线技术和标准研究,开发和研制低成本的宽带无线接入产品;积极参与宽带无线接入国际标准化工作。

2010年本项目主要安排无线局域网方面的课题。

课题2010ZX03005-001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无线接口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

课题说明:针对链路吞吐量高于1Gbps的新一代无线局域网,研制新一代无线局域网无线接口关键技术。

研究目标:研究链路吞吐量高于1Gbps的新一代无线局域网无线接口关键技术,可涉及物理层、多址接入控制(MAC)或链路控制等核心技术。通过物理层的增强技术、频谱探测和感知等技术,单信道/多路并传、新型传输等多种传输方式的综合利用以及MAC层增强技术,通过一种或多种无线接口关键技术极大提升新一代无线局域网传输能力,有效灵活支撑多媒体业务的传输。

考核指标:工作频率6GHz以下,系统基本带宽20/40MHz,支持动态信道绑定,链路吞吐量>1Gbps。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提供关键技术验证的实验验证平台。提交国际标准提案5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和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5-002无线局域网与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融合技术研究与验证

课题说明:针对无线局域网的应用,研究无线局域网与蜂窝移动通信的网络融合技术与验证。

研究目标:研究无线局域网与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构架,研发网络和业务安全管理的控制方法,开发方便人们生活的多种业务;研发3G/LTE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与无线局域网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重点研发多网络协议的适配与转换,实现3G/LTE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与无线局域网的紧耦合联合接入;异构网络联合资源管理设计与优化技术;异构多IP域网络的移动性管理等关键技术。构建实验验证网络,验证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构建无线局域网与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紧耦合的实验验证网络,完成技术验证。实验网络具有典型的特色业务5种以上,支持3G/LTE和WLAN的并行接入和业务并发;支持多种回传机制及回传之间的负荷分担;支持多网络域的IP连接与管理;在3G/LTE网络20MHz带宽和WLAN 40MHz带宽条件下,支持接入速率超过800Mbps。网络融合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提出标准建议,提交国际标准提案5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和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6 项目2008ZX03006 短距离无线互联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目标:“十一五”期间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完成短距离、无线传感器网络及与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重点研 究信息汇聚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制,兼顾向协同感知传感器网络的演进过渡技术。在2008年和2009年,已安排传感网总体研究、标准化研究、协同体系架构等关键技术、低功耗设备、中高速设备、低功耗芯片、传感网与移动网结合结合技术以及M2M应用验证等的研发。

2010年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在项目前期设臵的设备研制等课题的基础上,支持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切合国家经济与安全重大需求、带动产业和技术发展的系统研发与应用验证。2010年拟设臵应用中间件关键技术研发、传感器网络电磁频谱监测关键技术和中高速芯片研制等课题,以及民用机场周界防入侵传感网、面向电网的高压输电线传输效率和安全传感网、太湖蓝藻爆发监测传感网、面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传感器网等研发与应用验证课题。

应用示范课题将解决民用机场周界应对非法入侵的安防手段薄弱、电力传输效率较低、以及检测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手段匮乏等实际问题,将为传感网的“共性平台+应用子集”体系结构提供技术验证,促进TD-SCDMA网络与传感器网络的结合应用,同时通过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推广及规模产业推进,为我国在安全、电力、环保等领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课题2010ZX03006-001 支持多传感网应用的中间件平台研发

课题说明:针对传感器网络不同应用需求和共性底层平台软件的特点,研究、设计系列中间件产品及标准,以满足传感器网络在混合组网、异构环境下的高效运行,形成完整的传感器网络软件系统架构。

研究目标:建立支持快速应用开发、高效运行、有效集成和灵活部署的传感网中间件平台体系结构;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研发多种传感网节点自定位、移动目标定位和跟踪技术、时钟同步技术;研发 29 传感网系统故障的发现、容忍和隔离技术,提供传感网应用的鲁棒性;研发感知数据智能收集、融合和管理技术,网内事件检测和通知技术,面向传感网应用QoS的管理和调度技术;提供不同中间件之间的协同机制;集成上述技术,研制中间件平台系统,形成相关标准,提供支持应用开发的相关工具。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 – 提出组件化、可动态配臵的新型传感网中间件平台体系结构,充分体现传感网自治性、协同性和智能化特征; – 支持多种硬件平台、多种传感网操作系统及多种网络通信协议,适应从微节点到复杂节点的多样化需求; – 支持不同需求的时钟同步、节点自定位、移动目标定位和跟踪的协议和中间件;

– 具有对传感器故障、通信故障、传感器节点故障等容错能力,具有对上述故障、能量变化、网络规模的自适应能力; – 具有动态可控的、可伸缩的应用任务的部署、激活、停用、迁移和卸载机制;

– 建立集成化的传感网应用及服务开发环境,提供多种编程及应用接口;

– 构建传感网中间件技术及应用的系统测试与验证平台; – 形成2个以上传感网应用标准草案; – 说明申请发明专利数与软件著作权数。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和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6-002传感器网络电磁频谱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从传感器网络的行业、公众、特种应用对电磁频谱监测的需求出发,考虑未来传感网对频谱感知的功能要求,针对分布式电磁频谱监测进行关键技术研究,为传感网在多种电磁环境中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针对分布式电磁频谱监测进行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电磁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设计技术;典型应用场景的信道测试和建模;面向电磁频谱监测传感器网络应用的网络协议设计与优化技术;具备电磁频谱感知共存能力的无线传输技术;分布式协同信号检测、定位与跟踪技术;分布式协同信号识别与分类技术;小型化、低功耗电磁感知节点一体化设计;建立上述关键技术功能验证的电磁频谱监测传感器网络试验系统,并形成相关标准。

考核指标: 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 – 传感器网络节点个数:不少于50个; – 监测信号频率范围:6GHz以下;

– 监测信号类型:ASK、FSK、MSK、BPSK、QPSK、8PSK、QAM等;

– 信号特征参数提取:中心频率、带宽、波特率等; – 传感器网络节点间传输速率:>64Kbps;

– 具有可扩展能力的电磁频谱监测传感网组网协议; – 形成相关标准; – 申请发明专利数。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和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6-003中高速传感器网络核心芯片研发

课题说明:随着国际、国内标准的推进,应用的推广,对针对中高速传感器网络的需求逐步明确,2010年拟支持中高速传感器网络核心芯片的研制,应用于中高速传感网设备,为设备和产业化提供芯片支持。

研究目标:针对中高速传感器网络需求,综合考虑传感节点低成本、小型化、高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研制集射频、基带、协议、处理于一体,具备多种传感器接口的中高速传感器网络核心系统芯片。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 研制完成包含射频、基带、协议、处理等的核心系统芯片及其采用的频率、调制和多址方式;实验网络节点数不少于50个;数据传输速率(不低于500Kbps),接收灵敏度(SNR=10dB),带外抑制度(±0.5MHz),说明AGC增益动态范围和PLL锁定时间,误码率(Eb/N0>12dB),支持信道(如高斯信道、瑞利信道);说明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5,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50%。

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6-004面向民用机场周界防入侵监视的新一代传感器网络研发与应用验证

课题说明:本课题将解决目前机场在周界安防急待突破的薄弱环节,对我国民用设施、边海防等重要区域防入侵领域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防入侵领域具有数千亿市场规模。示范将在已有的专用、32 局部传感网防入侵技术基础上,基于“共性平台+应用子集”模式开发系列防入侵监视产品,相对已有的产品能显著降低成本。

研究目标:针对民用机场周界区域的地下、地面、低空等的综合技术防范需求,基于传感器网络构建新一代防入侵监视系统,突破重要应用关键技术,完善防入侵传感网应用子集设计、产品定义和系统解决方案,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平台建设,侧重实现对带状、超大规模密集布设传感网组网等的技术应用验证,并对前期设臵课题中设备、网络等成果进行环境适应性和规模性验证,为传感器网络在重要区域防入侵行业的大规模应用推广与产业化、推动运营商走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奠定基础。

考核指标:

– 应用验证系统应支持行业基本完备功能,达到推动行业规模应用的基础,应用验证系统的规模应能证明该系统技术可推广应用到不小于万节点级。

– 提交传感器网络防入侵应用标准和技术标准提案:不少于2项。

– 应用系统应能验证2009年相关课题中的设备产品种类的80%,进入规模应用验证。

– 课题完成时,应签署不少于2家机场周界防入侵监视系统的合同。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的具体建议:

– 防入侵监视系统中特定应用关键技术如带状组网、超大规模组网、抗虚警、漏警等技术指标。– 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相关应用部门参加,提出需求,落实应用示范的环境与条件。

课题2010ZX03006-005 面向智能电网的安全监控、输电效率、计量及用户交互的传感器网络研发与应用验证

课题说明:随着我国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开展,针对电力传输效率较低、应对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导致大面积停电的手段匮乏等问题,建立基于传感器网络和TD-SCDMA结合的电力设备/线路/塔杆等智能监控防护、实时动态智能计量、电网与用户智能交互系统等,在提高电网的输、配、变、用等环节的智能化程度、保障电网的稳定性、经济性和安全性、降低损耗等各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智能电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高压输电线效率、保障线路和杆塔安全等各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传感网技术在保障安全前提下降低电力线传输的设计裕度,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应用示范的建立对完善传感网智能电网应用子集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研究目标:围绕我国电网运行中,对于电力设备/线路/塔杆智能监控防护、提高高压输电效率、保障电力线路/塔杆/设备安全、实时动态精确计量、电网与用户智能交互、信息获取、共享与安全等需求,建立基于传感器网络和TD-SCDMA结合的智能监控、计量及电网与用户交互的综合系统,实现对输、配、变、用等环节的电网设备/线路/塔杆、用户用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实时监测以及相关数据的计量,在保障安全前提下降低输电余量,提高电网与用户智能交互程度,完善传感网智能电网应用子集设计、产品定义和

系统解决方案,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侧重实现对传感网与TD-SCDMA蜂窝网络融合及广域覆盖等的技术应用验证,并对前期设臵课题中设备、网络等成果进行环境适应性和规模性验证,为传感器网络在智能电网中的大规模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考核指标:

– 建立涉及智能电网输、配、变、用等环节智能监控、计量及电网与用户交互的应用验证系统。

– 应用验证系统规模达数千节点级,为行业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 提交传感器网络智能电网的应用标准和技术标准提案不少于3项。

– 应用系统应能验证2009年相关课题中的设备产品种类的80%,进入规模应用验证。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 – 电力系统安全监控中特定应用关键技术如安全体系、抗强电磁干扰性能、规模组网方式、耐高电压性能、设备免维护时间等技术指标。

– 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6-006面向太湖蓝藻爆发监测的传感器网络研发与应用验证

课题说明:2007年发生在无锡市的5〃29太湖饮用水危机事件

直接的原因是太湖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水华暴发使得饮用水水源地受到污染所致。本应用示范为解决太湖饮用水污染问题提供有效技术手段。以此为例,可拓展至我国湖泊水体监测系统。与国家已设臵的环保有关专项不同,本课题主要开展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等的分布式动态实时监测。建立特殊区域重点监测传感网和太湖湖泊全覆盖TD-SCDMA网络相结合的新型监测系统,为今后蓝藻爆发危情提供一线感知数据,有助于环境监测部门对太湖等富营养化水体的多项指标做及时的监管和控制,针对应急情况做出快速反应;有助于推动TD-SCDMA走向综合运营;对避免水危机事件发生、保障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标:从避免水危机事件发生、保障饮用水安全的民生角度出发,围绕我国环境部门对太湖富营养化水体各种指标的监管和控制、对应急情况的及时处理等要求,建立基于传感网和TD-SCDMA结合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和蓝藻水华分布式动态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为今后蓝藻爆发危情提供一线感知数据。突破特定应用和工程部署关键技术,完善传感网水质、水体智能检测应用子集设计、产品定义和系统解决方案,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侧重实现对中高速传感网与低功耗传感网等混合组网的技术应用验证,并对前期设臵课题中设备、网络等成果进行环境适应性和规模性验证,为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中的大规模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考核指标:

-应用验证系统规模应支持水环境监测基本完备功能,TD接入点不小于10个,传感网网络规模达数百节点级,为行业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提交水质、水体环境监测等的应用标准和技术标准提案不 36 少于2项。

-应用系统应能验证09年相关课题中的设备产品种类的80%,进入规模应用验证。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6-007 面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传感器网络研发与应用验证

课题说明:“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地震灾区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会有持续频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尤其是山洪泥石流,对灾区的基础设施(居民点、电力、通讯、公路等)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形成长期持续的威胁,对这类灾害的实时监控、预警和应急处臵需求极为迫切。开发传感网和宽带无线传输技术结合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有助于灾害防控部门对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进行早期监测、预警和有效应急处理,有助于探索以多媒体传感信息为特色的传感网技术和应用。同时应用示范的建立对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防控应用子集的推广应用、地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传感器网络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标:围绕四川灾区山洪泥石流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臵等需求,研究低成本的高效宽带无线传输技术和大规模异构协同组网技术,研究多媒体信息和其他感知信息的汇聚融合与应用层优化技术;开发以多媒体传感信息汇聚传输和智能处理为特色的宽带传感器网络系统,建立传感网和宽带无线传输技术结合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管理系统,完善传感网山洪泥石流灾害监测和预警应用子集设计、产品定义和系统解决方案,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为传感器网络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大规模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需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提供雨情、水情、土壤位移等重要物理量的传感应用技术指标,建立山洪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雨量确定方法与体系,建设以雨情、水情、土壤位移、重要截面视频传感器为基础的山洪泥石流监测预警应用系统;

-示范规模应支持灾害监测预警行业基本完备功能的应用子集,在典型山洪泥石流频发灾区,如四川汶川-北川-平武-九寨沟地震重灾区等,建立应用示范,为行业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提交灾害监测、预警防控的应用标准和技术标准提案不少 38 于3项;

-应用示范工程获得当地政府及国家主管部门认可,包括频率、安全性要求。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7项目2008ZX03007 无线移动通信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项目管理支撑

项目目标: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部署宽带无线公共技术与基础元器件攻关,并为本专项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撑保障。

无线移动通信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的具体内容包括前瞻探索类课题和基础关键技术研发。无线移动通信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将借鉴“十五”国家863计划FUTURE B3G研发项目的研发成果,并与 “十一五”国家863和973等项目有机衔接,为宽带无线通信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2010年拟设立涉及天线、射频器件与模块等方面的课题。

课题2010ZX03007-001高效节能的有源一体化天线

课题说明:IMT-Advanced系统具有宽频带、多频段的特点,并引入了分布式天线、MIMO多天线等技术,以及“绿色”通信的新理念,使得高效节能有源一体化天线成为IMT-Advanced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IMT-Advanced系统覆盖、容量等各项指标,本课题拟安排对有源一体化天线技术进行研究,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积累,为后续产业化做准备。

研究目标:面向IMT-Advanced在分布式天线和MIMO多天线方面的需求,突破有源一体化天线在高效节能、高集成度、宽频带、多频段、高可靠性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开发适用于TDD和FDD系统的高效节能有源一体化天线设备,形成核心创新技术和产品制造技术。

考核指标:针对IMT-Advanced研制有源一体化天线,在400MHz~4GHz频率范围内支持2个以上IMT-Advanced工作频段,工作带宽100MHz;单发射机功率1W以上,效率大于15%,ACLR优于-45dB,支持RoF,要求有源部分重量轻;全向天线增益8dBi以上、120度扇区定向天线增益14dBi以上。完成一体化天线24套,支持8通道以上阵列天线,支持TDD和FDD工作模式,并保证智能天线和MIMO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结合,在IMT-Advanced系统中实验验证,提交发明专利5件以上。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7-002面向RoF等新型组网技术的射频器件与模块

课题说明:在IMT-Advanced系统中,利用分布式小区网络架构实现MIMO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信道容量和能源效率。RoF是实现分布式小区网络的有效方案和关键技术之一,面向RoF的宽带射频器件与模块,对IMT-Advanced系统覆盖、容量、效率等各项指标有重要的影响。本课题拟安排对面向RoF等新型组网技术的射频器件与模块进行研究,提高我国在RoF射频器件与模块上的技术积累,为后续产业化做准备。

研究目标:面向IMT-Advanced在RoF新型组网技术的需求,突破RoF射频器件与模块在宽频带、多频段、高增益、低噪声、高线性、40 高效率等技术难题,研制出符合IMT-Advanced系统演进趋势的射频器件与模块,形成核心创新技术和产品制造技术。

考核指标:研制的RoF射频器件与模块,针对IMT-Advanced支持400MHz~4GHz频率范围内4个以上的工作频段; 支持至少4发4收MIMO通道;信道带宽100MHz以上; 完成在IMT-Advanced系统中的试验验证。提交发明专利5件以上。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课题2010ZX03007-003高效率、线性宽带功放模块

课题说明:在IMT-Advanced移动通信系统中,射频信号的带宽宽,峰均比高,宽带射频功率放大器的高线性是需要解决的一项关键技术。高效率功率放大器也是降低能耗的关键技术之一。本课题拟安排面向IMT-Advanced移动系统基站用高效率、线性宽带功放模块进行研究,提高我国在高效率线性宽带功率放大器模块上的技术积累,为后续产业化做准备。

研究目标:面向IMT-Advanced的需求,突破基站用射频功率放大器模块在宽频带、高线性、高效率、低成本等方面的技术难题,研制出符合IMT-Advanced系统演进趋势的高效率线性宽带射频功率放大器模块,降低基站整机功耗与体积,实现绿色节能基站,形成核心创新技术和产品制造技术。

考核指标:研制的高效率线性宽带功率放大器模块10套,支持400MHz~4GHz频率范围内IMT-Advanced的4个以上工作频段;信道带宽100MHz以上;基站功率放大器的效率大于25%,输出功率大于40dBm,ACLR优于-45dB;完成在IMT-Advanced系统中的试验验证。

提交发明专利5件以上。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第五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3课题申报指南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2013课题申报指南

二○一二年四月 项目1:LTE及LTE-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说明:“十一五”期间,LTE研发和产业化已作了较为全面的部署,基本完成了系统、芯片等关键环节的产品开发。“十二五”期间,将实现LTE产业化及规模应用,并开展LTE-Advanced关键技术、标准化及整体产业链的研发和产业化。

2013年,LTE及LTE-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包括:为继续完善TD-LTE产业链,重点安排了TD-LTE小型化天线、空口监测仪表、多模商用基带芯片、多频商用射频芯片、多天线无线信道模拟器等开发;针对LTE-Advanced设备研发,启动了终端综合测试仪等课题;在前期课题已取得进展的前提下,开展TD-LTE公网集群、高频高速室内接入样机开发等课题。课题1-1:TD-LTE基站小型化智能天线研发

课题说明:多制式共天馈,灵活的天线部署方式以及天面设备的小型化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产业继续实现TD-LTE基站天线的宽带化、多模化、多频化、电调化、一体化等要求。

研究目标:解决LTE基站多天线系统的小型化技术难题,开发TD-LTE小型化高增益的FAD频段的宽带基站天线,并进一步开发支持基于3G/LTE网络独立调整要求的小型化多模多频段基站天线。

考核指标:

(1)TD-LTE多天线系统小型化的基本要求(1.8GHz-2.6GHz频段):天线高度小于0.7米(不含外露的接头长度),天线迎风面积小于0.3平方米,天线厚度小于0.1米,天线重量小于7公斤,含有电 调和内臵多频合路器的天线重量不超过10公斤(不含安装配件);

(2)开发多模多通道双极化TD-LTE基站天线,主要指标要求:以8通道设备为主,单元波束增益F/A频段>13.5dBi,D频段>15dBi;广播波束F/A频段增益>13.5dBi,D频段增益>15dBi;D频段单元波束达到65°±15°,垂直面波束宽度≥9.5°;极化隔离度/通道隔离度均不小于26dB,前后比不小于27dB, 上旁瓣抑制不小于15dB,交叉极化比不小于-15dB(轴向);

(3)开发FAD频段内臵多频合路器的小型化基站天线,隔离度不小于30dB,并支持与多频、多模基站或RRU设备的外挂式一体化, 支持盲插接口;

(4)在前述产品技术基础上开发相应的电调化天线产品;研究在保持小型化目标下支持多频多模基站的一体化天线实现独立电调(电倾角可调范围2-12°)的可行性方案,并开发出一种TD-SCDMA与TD-LTE独立电调的一体化基站天线样品,各项电气指标基本符合(2)的要求;各项机械指标在(1)基础上可放宽30%以内;

(5)完成支持多频多模基站以及8天线MIMO技术的LTE小型化基站天线企业标准和行业推荐标准的研究报告,完成设计方案、行业推荐标准的研究报告不少于5个;

(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2:LTE空中接口监测仪研发

课题说明:LTE网络架构扁平化,相对于3G系统,减少了基站控制器(RNC)设备。在3G网络中可通过Iub接口监测的信息,在LTE网络中则需要在Uu接口监测获取。本课题主要是开发LTE空口监测仪表,为LTE网络的研究、建设和优化提供专用仪表。

研究目标:研究开发LTE空口监测仪表的硬件和软件平台。支持LTE空口L1、L2、L3的协议栈监测和跨层关联分析,采取实时跟踪监测多用户的业务建立、信令过程和数据流量,分析用户业务行为。支持空口信息与核心网信息的关联分析,提供业务优化决策方案。

考核指标:

(1)支持3GPP R8、R9标准版本,支持LTE空口监测;(2)支持1880~1920MHz、2300~2400MHz和2570~2620MHz频段,及LTE FDD频段(至少包括2.6GHz);

(3)支持射频带宽设臵5MHz、10MHz、15MHz、20MHz;射频动态输入范围>80dB;接收机最大输入电平-10dBm;接收机灵敏度高于-94dBm(20MHz)或-97dBm(10MHz),能够显示接收机灵敏度;频率误差:<±0.1ppm;最大无损伤输入电平:0dBm;

(4)支持PHY、MAC、RLC、PDCP、RRC和NAS控制面协议栈,以及PHY、MAC、RLC、PDCP、IP、应用用户面协议栈;(5)支持LTE空口的实时监测及显示。包括但不限于:协议实时解码和自动识别,指定eNodeB/小区的Uu接口实时抓包,分析传输层、链路层、网络层各层的协议包,提供特征包查找功能、数据包及协议的显示和捕捉过滤功能;并支持多用户、多小区、多天线模式的实时监测,多频段并行同步监测,同频和异频切换监测,IP业务的实时解析等;

(6)支持不少于24个用户的实时监测,记录每个用户空口控制面和用户面数据,识别用户业务类型和分析用户业务感知,保存至少10分钟的原始数据(IQ采样数据)和解析后的数据,支持离线分析及显示;支持与LTE路测仪表、S1和X2接口监测仪表的关联工作,以及协同进行流程分析;(7)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专业仪表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3:TD-LTE/FDD-LTE/TD-SCDMA/WCDMA/GSM多模基带商用芯片研发

课题说明:集成多模基带的单芯片对支撑TD-LTE商用智能手机至关重要,它涉及的技术多,难度大,需要集中进行突破。

研究目标:开发TD-LTE/FDD-LTE/TD-SCDMA/WCDMA/GSM的多模基 带的单芯片,满足商用需求,在通信方面 TD-LTE、FDD-LTE能够满足3GPP R8、R9和国内相关规范的要求, TD-SCDMA、WCDMA支持3GPP R8版本。

考核指标:集成TD-LTE/FDD-LTE/TD-SCDMA/WCDMA/GSM的多模基带的芯片,满足面向商用的要求,达到以下技术指标:(1)TD-LTE/FDD-LTE/TD-SCDMA/WCDMA/GSM/GPRS/EDGE多模;(2)下行支持4×2 MIMO方式,上行支持2×2 MIMO方式;(3)支持LTE 终端类型Category 3及以上,协议版本至少支持3GPP R9协议;

(4)支持WCDMA-HSPA+(21Mbps)、TD-HSPA,协议版本至少支持3GPP R9协议;

(5)实现TD-LTE/FDD LTE和WCDMA/TD-SCDMA/GSM之间的互操作,支持数据业务在LTE和3G/2G网络间的切换和网络改变;支持话音业务由TD-LTE和FDD LTE向WCDMA、TD-SCDMA、GSM的CS Fallback回落;

(6)支持IMS,以及基于IMS的Voice over LTE和SR-VCC;(7)半导体工艺28nm;TD-LTE模式下,以峰值速率双向传送数据,最大功耗不大于400mW@20MHz带宽,100BR,双收单发;

(8)基带芯片应该全面提供对IPv6的支持,具体要求包含:芯片的各模式支持IPv4,IPv6,IPv4v6 PDN/PDP Type;应能实现IPv6头压缩功能。

(9)完成芯片优化工作,重点是芯片的性能、稳定性和功耗指 标能达到面向商用要求。

(10)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3,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50%。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基带芯片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4:TD-LTE多频射频商用芯片研发

课题说明:由于LTE需要提供2G/3G多模终端,且LTE在全球的频率比较分散,因此LTE应支持10个以上的频段,这对射频芯片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研究目标:开发出支持多模多连接功能的LTE多模多频段射频芯片,符合3GPP R9及国内相关标准。

考核指标:提供600片TD-LTE多频终端射频芯片样片。具体技术要求为:

(1)符合3GPP LTE(R9)及国内相关规范要求;提供多模多连接功能的多模多频段射频芯片优化技术解决方案和测试样片;该测试样片需具备至少40nm工艺;

(2)支持如下的模式和频段:TD-LTE:B38/39/40/41;LTE FDD:B1/3/7/20/4;TD-SCDMA/TD-HSPA:B34/39/40;WCDMA HSPA+:B1/2/3/4/5/8/10;GSM/GPRS/EDGE:B2/3/5/8;可扩展支持TD-LTE在698-806MHz的使用;

(3)下行支持4×2 MIMO 方式,上行支持2*2MIMO方式;(4)TD-LTE模式下,最大功耗不大于500mW@ 20MHz带宽,同时发射和接收,100RB,双收单发,输出功率0dBm;

(5)支持无线信道跨频段切换,切换时间<80us,方便组网频点选择;

(6)集成射频收发前端(除PA外)和模拟基带处理,提供数字基带接口;

(7)接收机提供大于100dB动态范围,步进精度至少1dB;(8)发射机提供85dB动态范围,步进精度至少0.5dB;(9)满足3GPP R9版本射频一致性规范要求;EVM不大于2.5%;

(10)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50%。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射频芯片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课题1-5:TD-LTE-Advanced终端综合测试仪表开发

课题说明:本课题主要是针对TD-LTE Advanced终端特点及相关新技术和实际测试需求,研究TD-LTE Advanced终端的射频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发TD-LTE Advanced终端综合测试仪表。

研究目标:开发TD-LTE Advanced终端综合测试仪表。根据3GPP R10要求,研制硬件平台和设计软件模块,开发出符合3GPP及行业标准要求的TD-LTE Advanced终端综合测试仪,实现TD-LTE Advanced物理层、高层协议实体以及载波聚合、增强MIMO等关键技术,并支持终端射频指标分析与测量算法。

考核指标:

(1)自主开发TD-LTE Advanced终端综合测试仪表;提供两套TD-LTE Advanced终端综合测试仪表;

(2)支持3GPP R10发布的版本要求的TD-LTE Advanced终端射频指标测试;

(3)根据实际测试需求可配合其他通用仪表完成3GPP R10(2013年12月)相关标准中要求的全部TD-LTE Advanced终端的射频指标测试;

(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6:面向TD-SCDMA/TD-LTE/TD-LTE-Advanced的多模终端射频功率放大器芯片研发

课题说明:攻克TD-SCDMA/TD-LTE/TD-LTE-A多模移动终端的射频功率放大器芯片及开关的核心技术研发,支撑我国移动终端射频芯片产业的发展。

研究目标:面向未来的TD-SCDMA/TD-LTE/TD-LTE-A多模移动终端,解决TD-SCDMA/TD-LTE/TD-LTE-A终端功率放大器线性度及多模开关等关键技术,形成完整的移动终端核心芯片国产化解决方案和应用开发。

考核指标:

(1)完成移动终端TD-SCDMA/TD-LTE/TD-LTE-A多模射频功率放大器芯片、开关及模块研究开发,突破小型化、高性能、低成本设计等关键技术;(2)支持TD-SCDMA、TD-LTE、TD-LTE-Advanced三种制式;(3)支持频率范围1.8GHz-2.7GHz,涵盖1880-1920MHz、2010-2025 MHz、2300-2400 MHz和2570-2620 MHz,支持带宽1.4 MHz、1.6 MHz、3 MHz、5 MHz、10 MHz、15 MHz、20 MHz、40 MHz;根据需要,可扩展支持TD-LTE在 700MHz频段的使用;

(4)功放芯片的最大增益不低于25dB@输入功率0dBm;功放效率不低于25%;EVM不大于3%;(5)功放芯片的输出功率满足3GPP对终端发射功率的要求;

210 次谐波抑制比、3次谐波抑制比、邻道泄露比和开关时间,符合3GPP协议对3种制式的规定;(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7)提供1000片面向商用的芯片给终端厂家。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2家。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7:LTE有源天线组网技术研究与验证

课题说明:有源天线技术将射频部件与天线一体化设计,与无源天线相比在实际组网应用中可以灵活改变水平与垂直波束指向,根据用户以及业务的变化,动态调整网络的配臵,优化网络结构,提高客户感受,提高网络部署的灵活性,降低建网投资。

研究目标:研究有源天线的垂直与水平波束控制与实现技术;在2G/3G/LTE混合组网情况下,研究采用有源天线的组网实现技术和网络参数的优化技术;实现在不同制式、频段、不同网络结构情况下有源天线的波束指向控制和波束重构的方法;对有源天线设备在室外覆盖、室外覆盖室内以及室内覆盖等多种场景下的组网性能进行试验测试与评估。

考核指标:(1)结合实际组网环境,研究多种制式移动网络采用有源天线组网时的技术需求,输出相关研究报告;

(2)研究采用有源天线组网时,天线指标参数对网络参数和性能的影响,输出相关研究报告;

(3)建设至少3套有源天线设备,进行实验室和外场测试评估,输出技术研究与测试验证报告;

(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标准提案不少于5项。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2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8:多天线无线信道模拟器研发

课题说明:多天线技术在LTE和LTE-Advanced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不仅智能天线的性能得到广泛认可,而且MIMO的传输方式也更加丰富,迫切需要开发能够支持多天线技术的多通道无线信道模拟器,以支撑芯片及系统的研发。

研究目标:建立更加完善的多天线无线信道理论模型,开发出符合3GPP及行业标准要求的无线信道仿真器仪表。

考核指标:开发出两套符合3GPP、ITU-R及行业标准要求的LTE/LTE-Advanced无线信道仿真器仪表。具体指标:

(1)支持基于几何建模的SCM-E、IMT-Advanced等信道模型,支持0-120km/h移动速度;支持最少20MHz带宽和6GHz以下各频段;

(2)信道保真度可评估高阶调制并将不必要的失真降到最低;(3)AWGN加噪步长0.1dB;

(4)用户可以通过图形用户界面访问预装的衰落模型;(5)动态环境仿真(DEE)可对信道参数实现快速的动态控制,可控制的参数包括状态持续时间、信道输出电平、AWGN开/关、载噪比、路径状态(开/关)、相对路径功率和延迟、频率变换和Doppler速度等;支持输入过载保护和告警;

(6)支持下行最大82和4

4、上行最大28和44通道;支持48个以上的多径个数,各射频信道可以分组使用,可实现空间分集、空间复用、空分多址、单流波束赋形、双流波束形成、多小区等场景;支持基于TDD上下行互易性的双向同步测试;支持载波聚合和CoMP测试;

(7)申请相关专利5项。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2家。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9:基于TD-LTE公网集群业务系统研发与验证

课题说明:依托于TD-LTE公网运营的集群通信业务具有较为宽阔的行业应用前景。基于原有TD-LTE系统的公网宽带集群系统技术 方案及标准的研究,需要推动产业继续实现基于TD-LTE的集群技术标准化、性能演示和验证等内容,因此特设立本课题。

研究目标:对基于TD-LTE的集群系统进行组网方案、关键技术、安全机制研究,以及技术方案的标准推进,形成统一的系统接口标准;并搭建基于TD-LTE的演示系统,进行性能验证。

考核指标:

(1)基于TD-LTE的集群组网方案、关键技术研究,输出研究报告。重点包括适用不同应用场景(核心网内、跨核心网、漫游)的网络拓扑架构;基于优先级策略的资源分配:包括接入控制、无线资源分配算法、QoS保证、业务优先级等;移动性管理:IDLE态、连接态的业务连续性保持;

(2)集群业务安全机制研究,提出能够保证行业用户通信的安全保密机制和算法,输出研究报告;

(3)完成基于TD-LTE架构的集群基本业务实现的原型机开发以及功能演示;

(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技术报告不少于5项;标准提案不少于10项;演示平台2套。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2家。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10:基于TD-LTE 高频高速热点接入关键技术和样机研发及验证

课题说明:移动互联网带来数据业务流量的高速增长,对移动通信网络构成巨大压力。在热点无线流量达到70%以上,如何在热点应用场景提供频谱需求充足、高性能、低成本的系统?本课题在前期关键技术方案研究的基础上,推进相关设备的研发等工作。

研究目标:利用3400-3600 MHz频段、提供高吞吐量和高频谱效率、低成本的基于TD-LTE演进的关键技术与系统,完成相关基站和终端样机的开发,并进行验证与演示。

考核指标:

(1)提出TD-LTE演进针对高频段、高容量、低成本增强的关键技术,制定3GPP国际标准,提交国际标准文稿30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

(2)完成基站和终端的演示样机,并满足所完成的TD-LTE演进技术与系统应能满足以下需求:

– 利用3400-3600 MHz频段,满足与相关卫星固定系统(FSS)的空对地链路共存的要求;

– 提高系统容量,满足未来移动互联网应用带来的高数据业务量增长的需求;

– 能够支持多小区密集组网,满足移动宽带业务特性和灵活部署的需求;

– 相对于现有的TD-LTE系统,频谱效率能有较大提高,并降 低系统能耗;

– 考虑TD-LTE技术的发展演进过程,确定演进路标,充分考虑后向兼容性。

(3)构建实验环境,根据研究目标进行功能和业务的演示;

(4)开展必要的现场测试,保证与相关卫星固定系统(FSS)的空对地链路的共存能力。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2家。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项目2:移动互联网及业务应用研发

项目说明:“十一五”期间,移动互联网及业务应用研发已作了较为全面的部署,基本完成了网络架构、业务平台、终端系统等总体类研发。“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针对终端、网络、云和安全等关键技术体系、框架、标准化及整体产业链展开研发,并推动产业化进程。

为发挥重大专项协同推进作用,电子信息板块重大专项(包括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简称专项一)、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简称专项二)和本专项)在2013年统筹安排了移动互联网的相关课题,本专项2013年安排的课 题包括:为应对移动互联网爆炸性的流量增长,提升用户的接入体验及网络资源利用率,开展网络协同及融合体系研究和设备云化技术及应用研究;为了提升我国自主的智能终端产业的竞争力,推进应用生态环境建设,开展基于HTML5终端的云应用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研究。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应加强与专项

一、专项二相关课题的互动与衔接。课题2-1: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协同及融合体系与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随着WLAN大规模部署及LTE/LTE-A发展,多种无线接入网络并存,交叠覆盖更加普遍、终端能力更强,需研究多种网络之间、终端和网络之间的协同服务与融合体系。

研究目标:从网络选择,连接管理、能耗管理、融合体系、统一标识等方面研究多网络的融合,增强终端和网络在多种网络环境下的智能处理功能,实现终端到网络的端到端协同,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接入体验。

考核指标:

(1)构建在多网络环境下基于策略的网络发现、网络选择和连接建立体系,实现根据不同的网络状态、用户策略、运营策略的网络连接管理,研究多网融合环境下的终端功耗管理。设计并实现终端连接管理器、网络策略服务器,并构建实验和验证平台进行验证;系统应考虑对802.11u和ANDSF的兼容支持;

(2)研究业务流对多连接有效使用的架构体系,研究不同特性的流量通过不同网络疏导能,业务流根据网络状态进行迁移、终端能耗降低等关键技术。研发并实现相关系统,支持终端多接口通信MIF(Multiple Interface)和利用MIF API来通知终端应用程序接口状态,选取1-2个典型业务进行验证;

(3)研究高带宽要求的单业务流通过多连接分流的可行性,完成分析报告;

(4)推进WLAN网络和移动网络的深度融合,研究WLAN和蜂窝网融合组网架构及方案,包括认证、计费、数据接入的融合,开发验证系统;研究支持WLAN和移动网络之间平滑的流移动性,流量的统一管理和差异化服务,完成研究报告;

(5)研究移动网标识系统和互联网用户标识系统的融合解决方案,实现用户身份和标识的统一,保证多连接移动网络环境中的统一标识和被叫访问。完成研究报告;

(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在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IETF,WBA,WFA提交10篇以上提案,至少新立项(或者RFC)2个。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2:移动通信网业务平台(网关)云化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采用云计算技术来构建移动通信网业务平台(网关),有利于提升移动通信网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实现节能减排,是移动通信网的发展趋势之一。为此,应研究如何在基础设施层面实现 业务平台(网关)的软硬件分离和物理(虚拟)资源按需灵活分配,以及如何在平台层面采用云平台服务(如并行计算、云存储)实现业务平台(网关)的功能。同时,应以业务平台的“云化”研究为基础,研究云计算技术在核心网的应用。

研究目标:研发基于云计算的电信业务平台(网关)系统,包括短信中心、短信网关、彩信中心、彩信网关及其他电信业务平台,基于云技术支持不同业务平台共享物理资源,支持软硬件资源分配和管理技术;研究云计算平台服务(如并行计算和云存储)在业务平台(网关)中的应用;研究业务平台(网关)在集中化组网场景下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自组织技术;研究采用云计算支撑电信核心网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

(1)研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信业务系统,包括短信网关、短信中心、彩信网关、彩信中心,并选取1-2个其他典型业务平台或者AS(应用服务器)。基于云技术支持不同业务系统共享物理资源,支持物理(虚拟)动态资源分配和管理技术,能够根据通信业务需求快速动态分配资源从而实现网元快速部署和弹性扩容、减容。完成原型系统并实现于云计算平台的部署验证,要求满足要求性能要求,实现良好隔离;

(2)研究云计算的通用平台服务(如采用云存储实现日志文件管理等)在业务平台(网关)中的应用,研究哪些功能可以采用云计算平台服务。完成研究报告,完成原型系统并实现于云计算平台的部 署验证,要求满足要求功能、性能和安全要求;

(3)研究在集中化场景下的业务平台(网关)的负载均衡、过负荷控制和容灾技术方案,以及自组织技术,确保电信级服务。完成研究报告;

(4)研究采用云计算支撑电信核心网的可行性,突破关键技术。完成研究报告;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提交5篇以上国际标准化提案。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3:面向使用HTML5终端能力的云服务应用研发

课题说明:HTML5是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基础标准,具备优秀的跨平台能力,能够实现更加便捷的应用开发、更加高效的服务提供以及更友好的用户体验。目前HTML5只定义了通用的软件功能,在使用终端能力方面还存在若干不足,如对关键特性的支持、移动终端设备能力的调用及运营商业务能力的使用等,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云服务应用研发需求。现有各类浏览器、Widget引擎等产品对HTML5的支持程度不一,影响了HTML5应用的兼容性。因此需要制定HTML5相关的技术标准,推动使用HTML5终端能力的终端云服务应用研发,加速 HTML5应用成熟,引导互联网应用产业良性的发展。

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目标是推动使用HTML5终端能力的云服务应用研发,研究应用形态、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环境;制定终端兼容性技术标准建议;研发典型应用;构建应用示范平台及开发者社区,建立良性的产业生态环境。

考核指标:

(1)研究使用HTML5终端能力的云服务应用形态、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环境,形成研究报告;

(2)制定使用HTML5终端能力的云服务应用的终端Web引擎、云能力引擎的兼容性技术标准建议;

(3)研发使用HTML5终端能力的典型云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对HTML5关键特性(Canvas、本地存储、WebSocket等)、移动终端设备能力(电话本、外设等)和运营商能力(连接管理、消息等)的使用,实现满足云服务应用的后台服务系统;

(4)构建使用HTML5终端能力的云服务应用示范平台及应用开发者社区;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项目3:无线新技术

项目说明:根据专项总体部署,“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加强对无线移动通信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探索后IMT-Advanced技术发展趋势,关注标准化过程和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标准建议,在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形成突破。

课题3-1:面向LTE-Advanced的无定形小区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 面向LTE-Advanced后续演进方案, 突破传统蜂窝小区的固定形状限制, 探索无定形小区(amorphous cell)关键技术, 拓展具有无线回传链路(backhaul)的低功率运动接入点的应用, 与固定接入点构成一种时间、形状和位臵均可动态变化的蜂窝小区,从而改善覆盖和增强区域容量,特别是无线环境复杂地区的容量。

研究目标:突破无定形小区(amorphous cell)相关的关键技术,包括信道设计、协作模式、资源动态调度、无线回传链路性能增强等关键技术,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核心技术,推进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标准化进程。

考核指标:提出基于LTE-Advanced(R10及以后版本)系统的无定形小区技术方案;支持无定形小区中移动节点以游牧及低速移动(<30km/h)方式工作,移动节点需支持3GPP R10版本、20MHz带宽、最大能支持20个并发用户;支持无定形小区中移动节点之间、移动节点与其他功能节点之间的协作、载波聚合技术,支持移动节点在其他功能小区之间的切换;完成无定形小区技术的评估和测试仿真平台,提供仿真结果及方案评估分析;开发无定形小区技术验证原型机,完成方案验证。向3GPP提交文稿15篇,预期接受文稿3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预期授权率30%。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2-3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3-2:面向LTE-Advanced的多层/多小区协作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随着LTE-Advanced系统继续深入发展,协作传输、中继等技术的使用、远端射频单元(RRU)的引入、CRAN新型架构的采用进一步扩展了组网模式,使得协作多点传输等技术得以进一步发展,可以促进Macrocell、Microcell、Picocell等多层网络之间的混合组网。大规模多层次联合协作技术是下一代无线通信的关键领域,能够充分发挥如CRAN平台的强大计算和处理能力。

研究目标:面向LTE-Advanced,研究大规模联合协作通信的关键技术,在现在LTE-A的基础上有效提升系统性能,达到小区平均频谱效率提升50%,小区边沿平均频谱效率提升100%。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核心技术,推进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标准化进程。

考核指标:完成大规模(>20)天线的联合发送和接收技术、大规模分布式多层次的联合协作和组网的技术研究,提供完整的研究报告;完成大规模联合协作通信的空口算法,在LTE-Advanced(R10)的基础上使得小区平均频谱效率提升50%,小区边沿平均频谱效率提 升100%;完成大规模联合发送和接收技术的评估和测试仿真平台,提供仿真结果及方案评估分析;完成大规模分布式多层次联合协作和组网技术的评估和测试仿真平台,提供仿真结果及方案评估分析;开发原型样机,验证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在性能上所达到的提升水平。向3GPP提交文稿15篇,预期接受文稿3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预期授权率30%。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2-3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3-3:3D MIMO技术研究与验证

课题说明:面向LTE-Advanced后续演进,突破3D MIMO技术的应用难点,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核心技术,推进3D MIMO技术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标准化及其产业化进程。

研究目标:对3D MIMO信道进行测量、建立科学可靠的3D MIMO信道模型,为后续仿真评估平台的建议提供基础;建立和完善技术评估与仿真平台,能快速可靠地对方案进行评估;基于3D MIMO技术可有效调整垂直方向发送信号这一特点,研究和提出新型的反馈设计与传输方案;基于蜂窝网络特点,研究和评估基站之间的新型干扰控制机制,提高网络整体性能;研究新型天线结构和材质,设计新型的3D MIMO天线;形成系统完整的解决方案,完成系统验证样机的设计和演示。考核指标: 建立3D MIMO信道测量平台,完成对3D MIMO信道测量与建模,为3D MIMO技术研究提供可靠、科学的信道模型;完成用于3D MIMO技术的评估与仿真平台,提供仿真结果以及完善的方案评估分析,设计出性能良好的3D MIMO系统传输方案;实现3D MIMO技术试验验证原型平台,工作频点2.6GHz,天线单元不少于8X8,完成相关方案原理验证和性能评估。向3GPP提交文稿15篇,预期接受文稿3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预期授权率30%。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2-3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3-4:基站资源池虚拟化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基于开放平台,支持多标准的基带集中式RAN构架,对于降低无线接入网成本,提高系统的能量效率、频谱效率有重要意义。在其基础上,需要将集中式的基带处理资源进行虚拟化,组成可支持多种通信标准的实时信号处理的资源池,从而能够根据业务需要、多小区、多天线处理的动态需要调度基站资源池,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系统整体能耗,提高网络的灵活性。

研究目标:突破基于开放计算平台的RAN基带信号处理虚拟化关键技术,包括:实时操作系统、实时信号处理、处理资源的虚拟化、按需分配的处理资源动态调度和在线无损动态迁移;在此基础上演示支持多标准的语音和数据业务,在动态负载环境下,充分体现处理资 源的动态管理、分配和调度等功能,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整体功耗。

考核指标:完成适用于基带集中式RAN构架上的实时操作系统;给出实时信号处理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处理资源的虚拟化、以及在线无损动态迁移的解决方案;完成实现上述解决方案的外场演示验证平台,天线数50个以上,支持2G/3G /LTE/LTE-A的语音和数据业务;虚拟化资源处理能力达到1Gbps以上的吞吐率,支持低速话音和高速数据的多种类型终端的满容量接入,支持计算资源的动态无感迁移。申请发明专利10项。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2-3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3-5:面向LTE-Advanced的终端软基带技术

课题说明:当前无线基带处理技术正逐渐呈现出运算密度不断加大,协议模式多样性的特点.这对于以功耗和面积为重要指标的终端基带处理芯片带来了较高的设计要求。传统ASIC设计思路将遇到越来越多的瓶颈和限制,相比之下软件定义无线电的基带(软基带)处理技术具有灵活性高、升级成本低等优势。以矢量处理器为代表的软件定义无线电技术能够通过矢量化并行执行架构提供极高的运算能力,同时又兼具普通信号处理器编程灵活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对LTE-Advanced等未来通信协议算法的不断深入研究,有必要加快推进矢量处理器为主导的软件定义无线电技术在未来基带 处理中的应用,特别是加速矢量处理器在终端基带芯片上的开发和研制,以灵活地适应未来新技术发展,并满足低成本、平滑升级和快速产业化的需求。

研究目标:研究高性能矢量处理器核微架构设计,该架构具有较高的处理性能,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通用性,能够适用多种通信制式和协议的应用与开发;研究未来通信协议LTE-A等及其相关算法,分析其主要实现手段和特点,将其实现方式矢量化、并行化,以满足高效矢量化处理的要求;研究未来通信协议LTE-A等及其相关算法,研究其中标量运算与矢量运算的分布关系以及其中控制流与数据流的交互关系,构建诸如标量、矢量双核等架构,将算法中的标量处理和矢量处理并行化和有机结合,最大限度提升整体系统的设计性能;根据算法分析研究未来协议和算法处理中的软硬件分布关系,合理的设计加速器和矢量处理器及其高速通信机制,做到保证编程灵活性和处理效能相结合;基于矢量处理器核心设计终端基带处理芯片的架构,保证其完成未来基带处理芯片的设计指标和要求;研究矢量处理器乃至多核处理器的工具链设计和开发。

考核指标:设计和实现矢量处理器IP核,满足未来通信基带处理的运算量的要求和多模灵活性的要求,支持LTE-A下行600Mbps,上行300Mbps。设计基于矢量处理器核心的终端基带处理芯片,该芯片能够用于当前和未来2G/3G /LTE/LTE-A等多种基带信号处理。要求该基带芯片设计功耗指标满足数据类终端使用要求。开发矢量处理器开发工具链,能够满足该处理器未来产品化后续开发工作的要求,提供编译、连接、调试、分析等功能。提供LTE-A多模终端基带芯片的工程样片60片和相关测试报告,进一步推进该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发表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2-3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3-6:后IMT-Advanced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策略研究

课题说明:IMT-Advanced移动通信技术标准首个版本的研究将于2011年上半年完成,本课题将与国内相关战略研究计划相衔接,重点研究IMT-Advanced技术的后续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及发展策略,为本专项的后续发展和课题设臵提供参考建议。

研究目标:研究移动宽带和后IMT-Advanced技术需求与特征,侧重TDD技术演进及其与FDD技术的融合;研究编码调制和无线接入等无线传输技术、无线组网技术、网络架构,候选频段以及传播特征;并组织国内的专家研究未来移动宽带通信发展路线与发展策略,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明确移动宽带和后IMT-Advanced技术需求与特征,完成相关技术报告;提出无线传输技术、无线组网技术、网络架构候选方案,完成相关仿真研究或技术分析研究;开展候选频段以及传播特征分析研究,完成相关研究报告;开展未来移动宽带通信发展路线与发展策略研究,完成相关研究报告并参与国内外相关标准化活动。提交标准化提案不少于10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每年向总体组提交发展战略与技术研究报告。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4:1。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1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项目4:宽带无线接入与短距离互联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说明:本项目“十二五”期间的目标是:重点发展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无线系统与行业典型应用,同时发展新一代无线局域网和广域覆盖的低成本宽带无线接入系统。针对行业应用的多样化需求,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中积极开展提高频谱效率、功率效率、动态频谱与环境感知、网络融合和大规模自组织的创新技术研究和应用。面向复杂环境应急、超高速移动等特殊应用,突破关键技术,进行示范应用。利用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开发系列化基于超宽带芯片技术的短距离高速无线通信设备和产品。

2013年,本项目在宽带无线接入方面安排了针对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的两个课题:“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示范应用”、“ 专 网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预商用终端与基带芯片开发”。课题4-1: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示范应用

课题说明: 在“十一五”期间,重大专项组织宽带无线专网领域的优势企业、研究所和高校成立了宽带无线多媒体集群(BWT)总体 组,总体组提出了面向专网应用的宽带多媒体集群总体架构,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专网BWT系统。该系统采用统一的系统架构,支持多种已经标准化的无线接入模式,具有高频谱利用率、大区域覆盖、灵活组网、安全可靠等特性,满足用户以指挥调度为主的多种业务应用需求。总体组已制定了BWT系统的Release 1技术标准和测试规范,开展了技术验证。

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的市场需求己经出现,在2013年开始进行BWT系统应用示范的时机已经成熟,开展面向公共安全等重点应用领域的应用示范,促进专网宽带集群系统在行业应用中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很有必要。

研究目标:基于2011年重大专项专网集群相关课题完成的BWT系统技术标准和技术验证,将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技术与行业应用紧密结合,促进专网宽带集群系统在行业中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形成包括系统、终端、应用、运维在内的宽带无线多媒体集群完整产业链。

具体内容包括:

在公共安全、政务管理、大型企业等三种典型行业应用领域开展BWT系统示范应用。

在公共安全示范应用中,实现语音、数据、视频一体化指挥调度、突发事件应急处臵等应用;满足指挥调度可视化、视频监控智能化、执法办公移动化等要求。

在政务管理示范应用中,满足政府职能部门的共网运行,实现语音、数据、视频的多媒体集群调度,满足各职能部门在移动执法、协 同办公、应急通信、视频监控、物联数据接入等方面的应用,为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改善民生应用环境发挥示范应用效果。

在大型企业示范应用中,提供包括协同调度、数据采集、设备自动控制、安全监控、应急处臵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为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在大型企业的规模推广积累实际经验,并起到示范效应。

考核指标:

(1)满足BWT系统Release1 标准,实现语音和视频业务整合应用;

(2)组呼建立时间<500ms;话权申请时间<200ms;

(3)实现可视组呼、多视角现场视频及感兴趣区域(ROI)相关业务应用;

(4)实现基于GIS的可视化指挥调度应用;(5)支持行业要求的安全加密能力;

(6)建立针对典型行业的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示范基地并形成产业能力,在一个交换控制系统内,提供不少于20套基站、200个终端的典型行业规模示范;

(7)针对典型行业提出完整的宽带多媒体集群通信系统应用解决方案,提出较完整的行业宽带无线专网建设建议提案。

(8)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三个行业应用示范独立申请。BWT核心企业牵头,产学研用联合申请。每个应用示范支持一家。

课题4-2: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预商用终端与基带芯片开发

课题说明:多媒体集群产业与应用的发展中,多模终端与基带芯片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宽带无线多媒体集群(BWT)系统规模化应用急需针对 “一个系统,多种接入模式”的技术特征,充分利用宽带移动通信己奠定的宽带高速基带芯片技术基础,开发满足典型行业应用特点和要求的多模终端基带芯片,打造集群预商用多模终端。

研究目标:研制基于宽带多媒体集群标准的、满足典型行业应用特点和要求的多模终端基带芯片的工程样片;依托该芯片构建典型行业终端解决方案,开发满足典型行业应用的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预商用多模终端;为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的最终产业化和国际化打下基础。

具体内容包括:

研究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多模终端基带芯片的设计技术,开发不少于两种接入模式、符合Release1 标准的多模终端基带芯片;设计满足典型行业需求的多模终端平台,开发不少于两种接入模式、符合Release1 标准的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预商用多模终端。

考核指标:

(1)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多模终端基带芯片开发:

– 内臵硬件支持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Release1 标准协议; – 支持不少于两种接入模式(支持中低速模式与超高速或高速模式);

– 支持64QAM,16QAM, QPSK, FSK调制方式; – 支持非对称时隙配臵;

– 半导体工艺线宽:65nm及以下;

– 功耗指标和稳定性应满足典型行业商用的要求; – 提供500片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多模终端基带工程样片,用于室内外的试验测试。

(2)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预商用多模终端的开发: – 满足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标准要求; – 终端支持不少于两种模式;

– 覆盖支持多个无线通信频段(340-370MHz,400-430MHz,1447-1467MHz,1785-1805MHz,2400-2600MHz); – 支持可变带宽(12.5KHz-20 MHz);

– 功耗指标和稳定性应满足典型行业预商用的要求; – 提供不少于100部多模终端;(3)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企业牵头承担,BWT核心企业与芯片企业联合申请。

项目5:物联网及泛在网

项目说明: “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与泛在网络”项目重点开展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协同融合的智能感知技术;高效、安全、可靠的传输技术;灵活组网的感知网络技术;多源、异构设备接入、服务的协同与融合技术;以及网络协同信息处理技术等,逐步建立完善的物联网和泛在网的网络与信息融合技术体系。选择涉及国计民生、具规模化应用前景的重点领域开展验证,研究支撑物联网信息服务可持续运营的集成技术和信息服务模式,建立物联网应用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促进物联网关键设备研发及产业化,信息化服务的规模应用。加强物联网和泛在网关键技术体系在国内外的标准化工作,在部分领域成为国际标准的主导力量。

2013年“物联网与泛在网络”课题安排了平台类课题: “多业务环境下物联网海量信息能力平台架构、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验证”;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验证类课题:“无线体域网关键技术研究”、“面向工业无线网络协议WIA-PA的网络设备研发及应用”、“智能家居无线物联网设备研发与验证”和“面向数字医院的医疗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及验证”。

课题5-1:多业务环境下物联网海量信息能力平台架构、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验证

课题说明:物联网数据具有多源、海量、异构、时空连续等特性,34 需要针对物联网数据特点开展物联网统一通信能力、共性IT能力、数据存储、表达、检索、共享等技术研究,实现物联网数据与互联网数据融合,为物联网信息化服务提供业务支撑平台,推进物联网业务的深度整合与发展。

研究目标:针对物联网数据多源、异构、海量以及时空连续等特性,研究多业务环境下物联网统一通信能力、共性IT能力、数据的存储、表达、检索和共享等技术,为应用提供海量信息的处理能力,支持信息服务的后向运营模式,推进物联网业务的发展。

具体内容包括:研究多业务环境下物联网统一通信能力、共性IT能力的体系架构;研究物联网统一、标准的信息服务体系; 研究物联网统一、标准的数据开放接口技术;研究符合物联网数据海量、负载动态变化特点的平台构建方法; 研究基于统一的信息表达方式的访问客户端技术;研发物联网海量信息能力平台,并进行试验验证。

考核指标:提出多业务环境下物联网统一通信能力、共性IT能力的体系架构,架构支持宽带无线与移动通信,支持IPv6并兼容IPv4;研发多业务环境下物联网海量信息能力平台,提供统一信息服务,提供海量信息存储、处理等功能;研发统一的信息服务访问客户端,完成物联网海量信息能力平台的试验验证;在平台上完成5个以上具有不同数据源和不同数据结构的应用。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提交相关标准提案5篇以上。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本课题拟

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企业牵头承担,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5-2:面向工业无线网络协议WIA-PA的网络设备研发及应用

课题说明:WIA-PA是国内研究制定的过程自动化工业无线网络协议。该协议与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无线HART、ISA100标准比较,在规模可扩展性、抗干扰性和低能耗运行等关键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拓扑结构、自适应跳频、分簇报文聚合等方面具有创新性。该协议已经成为IEC国际标准,并在电力、石油、冶金等领域进行了验证,为保持我国标准的国际领先地位,实现关键技术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必须开展WIA-PA核心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研究目标:针对WIA-PA标准要求,突破WIA-PA工业无线网络设备研发的关键技术,研制低功耗节点、路由设备、手持器设备、网关设备等WIA-PA网络设备和集成应用开发平台,建立中试线达到规模化生产能力,推动WIA-PA技术产业链的构建,支撑我国标准WIA-PA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研制具有高精度时间同步和自适应跳频能力的低功耗节点;研制具有分组管理、动态资源分配和Mesh路由能力的路由设备;研制具有随机接入、Peer-to-Peer通信能力的手持器设备;研制可与主流自动化系统集成,具备高可靠冗余机制的网关等WIA-PA网络设备;开发WIA-PA网络管理软件和集成应用开发平台;完成示

范应用。

考核指标:研制节点、路由、手持、网关等WIA-PA网络设备,取得相关认证,网络设备指标:典型工业现场环境下网络端到端数据传输可靠性99%以上;可与同频商用无线网络共存;节点设备的平均功耗低于1毫瓦;节点电池供电可运行5年以上;时钟同步精度达到毫秒级;网络传输延时小于1秒;支持千点级大规模组网;设备年故障少于5分钟,达到免维护设备等级。完成3项典型示范应用。建立具有年产量万套以上的能力的中试线1条。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5-3:无线体域网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超短距、生物安全的无线体域网技术是个人健康信息采集与传输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产业化前景。正在研究的IEEE 802.15.6协议标准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款适用于健康信息采集的未来超短距无线体域网协议标准,目前该标准还未最后确定,有必要尽快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为健康医疗信息的采集提供解决手段和关键设备,对提高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优势,是很好的一个时机。

研究目标:研究满足个人健康信息采集需要的近人体安全、可靠、高能效、智能超短距无线体域网关键技术,提出标准建议,开发原型

系统,开展应用验证,为社区医疗、远程医疗以及医疗信息化提供个人健康信息采集传输的技术解决手段。

具体内容包括:研究超短距离组网、微发射功率与低能耗、对人体和人体内的植入电子器件的安全保护、人体生命体征信息隐私保护、支持不同时延优先、高QoS等超短距生物安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应用于医疗健康信息化的的超短距生物安全网络传输标准;研发超短距、生物安全生命体征数据感知终端原型系统,并开展实验验证。

考核指标:

(1)提出个人健康信息采集需要的,满足安全、可靠、高能效以及智能等要求的无线体域网协议及系统解决方案,提出标准建议;

(2)研制出无线体域网生命体征数据感知终端原型系统。系统支持400MHz至2.4GHz的多个频段,最高支持79个传输通道;节点传输距离2-10m,数据传输速率10Kbps-1Mbps,支持双向传输,峰值功耗小于5mW;发射功率小于5mW,特定吸收率SAR(Specific Absorption Rate)低,便携式天线,保证人体与人体电子设备的安全;具有加密、高可靠、高电磁兼容设计,保证无线连接可靠安全;

(3)选取医院或社区等具有代表性地方构建不少于30个节点应用示范,对协议与系统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4)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提交相关国际标准提案3项以上,提出完整的标准建议。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5-4:智能家居无线物联网设备研发与验证

课题说明:课题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平安家庭和健康家庭等需求,开展智能家居无线物联网的技术研究、设备研发和应用及基于智能家居物联网的服务,为智能家居物联网产业化打下基础。

研究目标:研究适应三网融合发展的家居物联网体系,研究家居物联网与社区管理及服务结合的模式与技术,研究适用于家居物联网的无线新频段和新技术,研究家居物联网设备与家用电器和信息终端间的干扰问题。针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提出的智能家居综合组网、安全接入控制和智能家居信息服务需求,通过智能家居无线物联网网关设备和传感器节点设备等建立面向家居的无线物联网,全面感知家居安全、健康、节能等信息,通过信息的聚合、融合、分析、处理和控制,支持社区为家庭开发并提供及时、互动和高效的信息服务。推动相关标准制定及产业发展,为智能家居无线物联网设备的产业化及大规模应用和建立面向家庭的运营服务模式奠定基础。

具体内容包括:突破家庭异构传感器网络融合、基于自主标识认证的信息服务、家庭移动多终端协同等关键技术;研发家庭无线物联网网关设备、家用电器无线物联网接口、低功耗传感器节点设备等;提出家庭无线物联网的应用和运营方案,开展应用验证;提出相关标准建议。

考核指标:

(1)家庭无线物联网网关等设备支持多种无线手段组网,无线发射功率不高于50mW,不干扰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传感器节点设备支持的传感器种类不少于6种;

(2)开发智能家居物联网系统及网关和接口模块及节点等设备,支持跨平台互联,提供对安全、健康、节能等感知信息,通过信息聚合、融合、分析、处理和控制,为家庭提供及时、互动和高效的信息服务,具有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具备产业化能力,应用规模不小于5万户家庭;

(3)建立面向智能家居无线物联网的社区大容量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系统具备对智能家居无线物联网的多层次、多维度综合运行态势监控功能;

(4)建立运营服务体系,探索可持续的运营模式,提供面向家庭的安防、健康、节能和家庭移动多终端协同信息交互等运营服务;

(5)提交智能家居无线物联网标准提案不少于8项;申请发明专利数不少于10项。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3。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2家。企业牵头承担,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5-5:面向数字医院的医疗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及验证

课题说明:医疗健康事业对于民生至关重要,数字医院是智慧医疗的基础。数字医院未来要从看病向预防和保健方向努力,扩展服务到家庭健康管理、社区保健管理、医疗机构诊疗管理及公共卫生管理,使医院成为面向全程健康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通过医疗物联网提高医院内部的服务效率与质量,提高医院的服务能力与水平。研发医疗物联网关键技术,开发相关产品,形成技术规范与标准,为应用与推广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研究全新的医疗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研发健康信息自动化采集、智能化传输、全面化汇集、全局化决策分析和全流程辅助的物联网全程健康医疗设备,开展相关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研究有线网、移动通信网、无线局域网和传感网异构互联的医疗物联网基础架构、研究在与医院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器械共存的环境下干扰抑制技术,提出符合我国医疗机构特点的解决方案;开发医疗物联网网关和感知节点、开发医疗仪器设备所需的物联网接口模块等;针对临床辅助决策系统、个人健康辅助信息管理系统等的接入要求,开发基于嵌入式硬件平台,支持异构数据、异构接口、异构协议转换的医疗物联网中间件;开发智能化、可视化和触摸式家庭智能健康终端设备;提出技术规范与相关标准建议,支持产业化和必要的医疗物联网信息在不同等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交换与共享。

考核指标:

41(1)开发基于有线网、移动通信网、无线局域网和传感网异构互联的数字医院医疗物联网系统,包括可连接不少于6种医学或健康监测量的传感器的物联网接入和网关及感知节点设备、医疗仪器设备所需的物联网接口模块、医务工作者手持的医疗物联网终端、可连接医院信息化系统并支持异构数据、异构接口、异构协议转换的医疗物联网中间件、医疗物联网网管系统,以及医疗物联网感知信息的采集、汇聚、分析和发布系统。上述医疗物联网系统应能满足省级三甲医院的规模要求,并具有可裁剪性和经济性能适应县级医院的规模要求。设备与系统在不少于30家省、市、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得到应用,实现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物联网信息交换与共享;

(2)研发两种可作为医院医疗物联网延伸节点的智能化、可视化和触摸式家庭智能健康终端设备,可通过有线网或移动通信网连接到医院,采集的信息可纳入医院的医疗物联网数据库中,开发相应的个性化健康辅助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家庭健康服务,应用实验不少于1000人;

(3)提出不少于7项医疗物联网技术规范和标准建议;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3。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2家。医疗单位牵头,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下载“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度课题申报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度课题申报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课题申报指南 (2009年) 二○○八年十二月 第一章 申报须知 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须严格按照《课题申报指......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课题申报指南 (2010年) 二○○九年十月 第一章 申报须知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专项三)2010......

    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5篇)

    “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課題申報指南 (2010年) 二○○九年十月 第一章 申報頇知 “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以下簡稱專項三)2010......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部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年度课题申报指南 二○一○年五月“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年度网上公示的申报课题分属以下五......

    关于征集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2013年课题建议的通知

    关于征集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2013年课题建议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1-11-30 字体:【大 中 小】 双击自动滚屏 皖经信科技函〔2011〕1149号各市经信委(经委),有关单位:......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 自查报告 密级: □公开 □秘密 □机密 □绝密 专项名称: 项目(课题)编号: 项目(课题)名称: 项目(课题)承担单位: 项目(课题)负责人: 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 项目(课......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书)

    附件1 受理编号: 密级:□公开□秘密□机密□绝密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 (申报书) 专项名称: 项目名称: 申报专题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责任单位: 课题负责人: 课题年......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验收暂行管理办法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验收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简称重大专项)项目(课题)验收管理,保证验收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规范性,根据《国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