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者密镇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建设项目建议书
平塘县者密镇茂村村易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概要
1、项目名称:平塘县者密镇茂村村易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项目
2、建设地点:者密镇茂村村
3、项目建设单位:者密镇人民政府
4、项目法人代表:田敏(者密镇人民政府镇长)
5、项目主管单位:平塘县人民政府
6、项目性质:新建
7、建设规模内容:此次移民搬迁大约需占用土地140亩。移民安臵房451栋91102㎡,安臵2030人;新建幼儿园1个;新建卫生室1个;新建文化活动广场1个(含公园);村庄绿化植树10000株;新修过境大道一条长1000米,宽30米;附属街道、路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8、建设期限:2012年至2014年
9、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9310万元,其中,争取上级项目资金2100万元;资本臵换方式注入资金3300万元,农户自筹3910万元。
(二)移民村基本情况
者密镇位于县境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南坡向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上,全镇以山地为主,海拔740米,其中,山地面积175.06平方公里,丘陵面积27.92平方公里,坝地
面积6.4平方公里。者密镇是平塘县南下通道的主要大镇,位于平塘县东南部,距县城29公里,距省会贵阳市208公里,处在关(上)四(寨)公路、吉古至四寨公路的交汇处。东接独山县尧梭乡、上司镇,南与四寨镇相连,西与摆茹镇为邻,北与平湖镇和卡蒲乡接壤。者密镇辖1个居民委员会,8个行政村,157个村民组,119个自然村寨。8个村是金玉村、茂村村、六硐村、平河村、甲青村、拉关村、甲拉村、拉岩村。全镇总面积209平方公里,东西距离22.85公里,南北相距19.45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20576人,农业人口18996人,占总人口的97%,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5%,其中毛南族人口占79.3%,是县内毛南族人民居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主要分布在金玉、茂村、六硐、平河、甲青、甲拉等村)。该镇处在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312天,年平均降雨量1259毫米。气候条件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生长,对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茂村村距者密镇政府中心驻地1公里,处在分往四寨至广西,者密镇政府至卡蒲至独山,六洞至平塘县城三个方向的交汇点,已与镇中心相接形成,具备小城镇建设发展所需的区位、土地、交通、水、电、通讯设施等的必要条件,且在2011年期间,已聘请有资质部门测量测绘完成了该地的土地及规划设计。
二、项目建设背景
者密镇甲青村、拉关村、甲拉村、拉岩村4个村大部分
贫困农户还生活在环境恶劣的边远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地处边远,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干旱缺水,有些村组不通闭路电视,上学难、行路难、就医难、生活难成了当地群众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村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相当部分农户生活在高山区、石山区、深山区,且居住分散,公共基础设施极度匮乏,建设成本高,虽然国家对这些地方加大了扶持力度,但受自然环境所限,只能暂时解决这些贫困农户的温饱问题,不能从根本上使这部分群众摆脱贫困。这4个村需易地移民或生态移民安臵的共有440户1980人;六硐村、平河村、茂村村下茂组、列华组存在地质灾害危险,约需要搬迁安臵的共有370户1665人,外加金玉村部分村组需要部分生态移民、地质灾害移民安臵160户720人,全镇共需进行易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和地质灾害移民的共有970户4365人。
实施易地扶贫安臵工程和生态移民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把易地扶贫安臵工作和生态恢复建设密切地结合起来,对从总体上减少贫困人口,促进边远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人民群众居住环境的改善,缓解了因过度垦荒而造成的大面积水土流失的矛盾,生态环境得到了相应保护,迁出地、迁入地群众倍感党和政府政策的温暖,更加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通过集中安臵到交通便利、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依托小城镇发展二三产业,依托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发展种养业、开展加工运输等方式谋求发展。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必要性
1、不合理的能源利用方式,破坏生态资源。需搬迁农户大都居住在高山地区,由于道路、交通的问题,主要替代能源煤运不进去,农户的取暖方式仍旧是薪柴,农户为了日常生活和冬季取暖,就采伐当地的树林,致使树林大面积的丧失,对野生物种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破坏了生态环境。
2、落后的耕作方式,加重了水土流失。需搬迁农户居住在高山边远地区,受交通及科技条件的限制,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由于居住地大多是山地,耕地大于25℃的坡耕地还很多,传统的毁林烧荒种地的耕作方式普通存在,传统的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大面积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一遇雨季,形成山洪,雨水带走大量的表土,造成水土流失。
3、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加重了地质灾害的威胁。需搬迁农户住处地域面积大,山势险要,地质灾害的隐患多,更加之深山区人为活动的影响,曾发生过重大山体蠕动、滑坡、崩塌现象。
4、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工程后,生态建设得到了加强,局部植被恢复初见成效,但长远预期不容乐观。经过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初见成效,国家退耕还林的粮食和资金的补助分别为5-8年,5年、8年以后林木见效不太明显,农民得不到较高经济效益,就极有可能出现复耕现象。
综上所述,实施移民搬迁是维护生态平衡,降低治理成本的需要,更是改善群众生存环境、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需要。首先,实施生态移民,使群众迁出深山地区,可以有效减少滥垦乱伐,使自然植被自
我修复,提高森林覆盖率,使水土、林木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大大降低治理成本,同时,杜绝高山零星户野外用火造成的森林火灾,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和群众的人身安全,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其二,实施移民搬迁,可以消除诱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减少地质灾害对群众的威胁,降低防治的费用和支出。其三,移民搬迁主要是居住在深山区的贫困群众,这些地区水、电、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生存条件恶劣,当地群众就医、就学、行路困难,信息闭塞,缺乏脱贫致富的基本条件。
(二)可行性
1、国家、省对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工作的高度重视。
迁出地多是高山、深山区域,土地贫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没有保障,基础设施落后,改善基础设施难度大,人畜饮水困难,人口素质差、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经济基础薄弱,尽管多年来投入资金扶持,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严重制约社会和诣发展和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由此,国家、省通过进一步总结,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社会和诣发展的有力措施。
2、具备搬迁安臵的条件
安臵点地处者密镇茂村村,是者密镇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点规划区,该处地势开阔,交通便利,自来水及各种通讯线路均齐全,且已有100多户人家在此居住,经多年的建设,基础设施条件相对完善,功能健全,接纳承载人口居住空间大。迁入后不但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且促进持续发展。
3、群众搬迁要求迫切、积极性高。他们祖祖辈辈受交通不便、吃水困难、贫困落后之苦,搬出来且实现脱贫致富是他们长期梦寐以求的愿望,因而对移民搬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渴望。
4、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可以集中发展支柱产业,集中搞项目建设,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减少返贫人口,巩固扶贫成果,降低扶贫成本,提高扶贫效益。
五、经济发展思路
结合者密镇实际,搬迁户入住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保障其经济发展。
1、积极协调耕地,解决基本口粮田。
2、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3、依托区位优势,从事加工、销售、服务业。
4、积极促进劳动力合理支配和转移。
第二章 设计依据、原则
一、设计依据
1、国家发改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的实施意见》[计投资(2001)2543号]
2、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委“关于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安臵(试点)工程意见的通知”[黔府办发(2001)85号]
3、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国家以工代赈易地扶贫安臵(试点)工程的意见”[黔南府办发(2003)123号]
4、黔南州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规划(2001—2015)
5、平塘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规划(2001—2015)
6、黔南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转下达黔南州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
二、设计原则、指导方针及搬迁对象的选择
1、设计原则
参照国家有关方面的规范,首先是遵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其次合理确定规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节约能源,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第三,推广节能技术,力求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第四,贯彻执行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遵照国家易地扶贫有关规定:
(1)坚持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户方能安排易地扶贫搬迁的原则;
(2)坚持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3)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原则,紧密结合城镇化、旅游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4)坚持群众自愿参与、自力更生;(5)坚持统筹安排、政策保障;(6)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7)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集中选点;(8)坚持统一设计、统一质量标准;(9)坚持统一竣工、统一验收。
2、指导方针:
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政策协调、讲求实效
3、搬迁对象的选择:
扶贫搬迁对象为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态地位重要、“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的贫困农户。具体条件为:
(1)居住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基本丧失生存条件和土地负担过重;
(2)居住在新阶段扶贫重点村中,有一定商品经济意识,生活技能、筹资能力、主要劳动力年龄不超过45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优先安排;
(3)受自然条件限制不宜修公路,或修公路代价高于扶贫搬迁的;
(4)居住地水源匮乏,取水点水平距离在1公里以上或垂直距离100米以上的;
(5)退耕还林、生态治理后面临新的生存危机的;(6)遵纪守法,实行计划生育,愿意易地通过自己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
(一)项目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优势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坚持“村容靓丽整洁、基础设施完备、创意超前新颖、设计科学合理、便于实施操作”的原则,进行统一设计规划、统一建筑标准,建设砖混结构平房,抗震要达到里氏8.0级。同时必须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保证水、电、路等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注重住房的生态环保,做到住房100年不落后。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
神,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群众自愿、政府扶持的原则,帮助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点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贫困群众实现移民搬迁安臵,改变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提高群众的健康生活水平和稳定发展能力。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充分调动移民户搬迁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特别注重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
2、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就近安臵的原则。根据资金筹措能力和安臵条件就近安臵,确定移民规模和范围要科学合理,注重安臵方案的经济性、可操作性。要统一编制搬迁规划,移民新村要做到布局合理、思路超前。规划搬迁和安臵工作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
3、坚持移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移民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相结合,选择具有良好的居住和发展环境的地方,避免迁入易涝、易旱等不利于长期生存发展的地区,力争一次安臵到位,避免二次搬迁。
4、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 移民搬迁涉及多项工程建设,要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支农资金用于移民村的产业发展培育、基础设施配套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引导移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从而保证移民户能够“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第五章 建设规模及内容
一、此次移民安臵点建设大约需土地185亩。新建卫生室1个;新建文化活动广场1个占地13亩共8658㎡(含公园);新建幼儿园一个占地5亩约3330㎡;村庄绿化植树10000株;新修过境大道一条长1000米,宽30米;新建街道、路灯、水、电、路等附属基础设施。
二、住房及街道、绿化等公共设施用地按人均40㎡/人计算,共需122亩,计划安臵451户2030人。
第六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移民建房451户,以户均202㎡,950元/㎡计算,需投资8655万元;
2、新建文化活动广场(含公园)1个,需投资350万元;
3、新建卫生室1个,需投资15万元;新建幼儿园1个,需投资210万元(含附属设施);
4、新修毛南大道1条(道路争取交通部门解决,仅解决绿化、人行道、路灯及给排水设施),共需投资110万元;
5、新建主街道长1200米,宽15米,巷道675米,宽5米,需投资315万元;
6、村庄绿化植树10000株,需投资10万元;
7、其他基础设施约需要22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约需资金9535万元。
(二)资金筹措
1、本镇属毛南族乡镇,享受国家毛南族专项资金扶持,村文化卫生室、幼儿园、道路硬化、文化活动广场等基础设
施可以按国家有关要求申报落实;
2、除国家已落实专项资金外,此项目仍需资金9310万元。
3、资金筹措为:争取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专项资金、易地移民、生态移民、地质灾害移民、扶贫等专项资金2100万元;资本臵换方式注入资金3300万元,农户自筹3910万元。
第七章 施工组织设计
一、加强组织
镇政府对易地扶贫安臵工作十分重视,按照县发改局及相关部门关于实施移民的工作要求,结合省、州文件精神,加强领导,成立移民安臵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接县内相应的部门及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开好村组及群众会,稳定移民群众思想,使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2)负责组织村组群众集资投劳、投工、投料,保证群众自筹资金(含投劳抵资)及时足额到位。
(3)负责移民户宅基地的落实,并明确土地权属和四抵界限清楚。
(4)负责移民搬迁后子女入学的落实。
(5)负责移民新村群众一切善后工作和遗留问题。(6)负责承担移民工程的实施工作。
二、做好审查审批工作
1、由搬迁农户提出申请,由迁出地所在村组审核,向镇政府提出搬迁农户建议名单,镇政府组织社会事务办、计生
办、派出所等部门筛选、审核,初步确定迁出对象名单,并将初选的名单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对公示无异议的搬迁对象,填写搬迁农户申请审批表,镇相关部门及村民委员会盖章,上报至县发改、扶贫等部门,最终确定搬迁对象。
2、加强宣传。组织干部深入村组采取召开村组干部会、群众大会、搬迁农户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使迁出、迁入地村组及群众积极支持和配合搬迁工作,所有搬迁对象要积极投入到搬迁工作当中;充分利用赶场天,利用广播、宣传标语等大力宣传移民搬迁政策。
第八章 效益分析
一、项目建成的意义
1、项目全部建成后,共建成移民安臵房451栋91102㎡,安臵2030人。将使451户2030人贫困人口实现有房住、有饭吃、能上学、能就医、能致富的易地扶贫开发目标。
2、有助于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迁出地农民整体上文化层次不高,其原因在于城乡公共服务的差异,特别是搬迁地农民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甚至无法接受教育。主要是由于居住地的偏远分散与集中办学的矛盾无法调和,致使政府的教育投入和社会的捐资办学不可能从根本解决他们就学难的问题。解决迁出地农民就学难、教育难、看病难等问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3、促进搬迁贫困农民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在安臵区这个新天地里,他们将改变长期封闭的
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逐步接触外面大量的经济技术信息、致富信息,从此改变多年的陈旧观念,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通过劳务合作,经商等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生活能力,从而增强致富能力。
4、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集中安臵,按集镇建设规划,容易形成农业连片综合开发带和新兴小城镇带。这些新兴的移民小城镇正向易地开发脱贫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庭院经济示范区的方向迈进,使人们看到了告别贫困走向富裕的希望和奋斗的方向。
二、生态效益
451户2030人全部搬迁后,可对搬迁户迁出耕作的陡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可使迁出地林地大幅度的增加,缓解人口与水土林草资源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系统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减少水土流失,将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达到生态保护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双赢目标。
三、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通过对迁入人口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发展种、养殖业及第三产业,致富门路将进一步拓宽,搬迁户的收入将得到稳步提高,实现移民搬迁项目建设的“一省”(省投资)、“二快”(建设速度快、农户搬迁快)、“三稳定”(搬迁农户居住稳定、解决温饱稳定、脱贫致富稳定)的目标。
同时,对迁入区实施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后,使迁入区综合实力得到加强,实现原地农民和迁入户共同受益、共享扶贫成果及发展条件带来的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平塘县者密镇茂村村
易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地质灾害移民
项
目
建
议
书
者密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第二篇:xxx村移民搬迁安置新村建设项目建议书
xxx移民搬迁安置新村建设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基本情况
xxx移民搬迁安置新村,位于xxxx镇政府西北15公里处,新村安置区选在文安驿—稍道河产业路规划线上,规划新村主要用地为xxx旧村落占地。规划范围涉及周边五公里范围内的沟道村xxx、小岔河、xxx、西沟,总人口393户,1588人。其中xxx、xxx属地质灾害多发地,不宜建居住区。区域内各村以苹果主导产业,现有苹果面积4000亩,坝地种植面积较大,小型养殖多。
二、项目建设概念性条件
规划区内各村群众大多有苹果树产业,不愿搬迁太远,规划区生产生活区间距离不超过5公里范围。既改善了生活条件,也不耽误生产。
规划性用地主要以拆旧建新为主,原先住户大多房前屋后占用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率低下,新区建设可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可解决xxx、xxx,不宜建居住区困难,村与村之间用地采用土地兑换方式解决。
规划区完全按照新农村标准建设,居住区、党建文化阵地、幼儿园、卫生室、公共活动场所、绿化亮化、水路、电路、通讯配套齐全,居住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规划区选择在文安驿—稍道河产业路线、交通便利。
三、xxx移民新村
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规划设计房屋土地拆迁征收,三通一平前期工程:
规划区域总土地面积166亩,拆迁房屋27户,51孔间,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投资300万元)
新建移民安置区300户,面积:60000平方米。(投资60000万元)
新建活动室、卫生室、幼儿园1500平方米。(投资150万元)
新建活动广场2000平方米。(投资30万元)绿化亮化面积:1000平方米。(投资100万元)道路8000平方米。(投资240万元)给水管网及设施:1600米。(投资80万元)排水管网及设施:800米。(投资64万元)电力管线及设施:800米。(投资48万元)通信管线及设施:800米。(投资30万元)
四、项目实施规划
2016年底前完成项目前期工作。一期工程计划完成180套住宅建设工程、道路、引水、排水、电力、通迅、活动室、卫生室、活动广场等工程计划完成时间2018年底前。二期工程完成120套住房建设,幼儿园、绿化亮化等工程完成时
间2019年底。
五、项目效益分析
该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善和提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好地推动苹果产业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六、存在问题与建议
部分群众虽然对现居住条件不满意,主观上也愿意搬迁,但不愿意进城进镇,对好几个村子进行集中搬迁、建大棚不理解,怕生活区与生产区距离远影响生产、生活,对建大棚效果不等待、观望态度,根据群众意愿,建议项目要有超前规划意识,规划规模要一次性到位,项目建设应分期实施,一但其他群众思想转变,想逐步搬来,又要重新规划实施或无法安置,达不到统一标准要求。
第三篇:Xx镇xx村生态移民建设工作总结
Xx镇xx村生态移民建设工作总结镇党委、政府:我村自2006年启动生态移民建设工作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和环境资源得到保护”的移民安置目标,根据我村搬迁安置实施进度计划,稳步推进各项基础工作,顺利完成了移民搬迁工作;同时,认真落实兑现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抓好其他水利水电移民各项工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我村生态移民安置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自生态移民工作开展以来,我们首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生态移民对保护环境和对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把生态移民工作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来完成,建立了以支部书记负总责,村两委成员具体负责的工作格局。同时在组织环节上,一是从大局出发,讲究工作策略。面对生态移民工作的复杂多变和严峻形势,移民建房工作是移民安置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建房计划、建房设计和建房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移民安置后的社会稳定。我们提出“收拢十指,集中出击”的工作思路,集中优势力量,在党员和生活富裕家庭人员中进行突破,再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使生态移民工作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群众的民心工程。二是理清思路,制定规划,分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依托国家生态移民项目,结合我村实际,对居住在大山深处,生态环境恶列、已失去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到交通条件较好的川道地区,从事粮食种植,实现了保护生态、提高农民收入的“双赢目标”。我们还注重安置方案的科学性、经济性、合理性。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相结合,选择具有良好的人居和发展环境的地方,三是从职责细化,责任到人。整合人力资源,将镇包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重新调整为两个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干部负责二至三户移民,通过“组到户,面对面”的方式,逐个征求移民的意愿,再根据工作组反馈的信息,以成熟一组分配一组为原则,确保移民工作顺利完成。二、广泛宣传、加强教育
我们通过多种教育宣传形式,引导村民理解生态移民,支持生态移民工作的思想意识。一是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及时召开两委会,党员干部会和群众大会,办黑板报,走访群众,广泛宣传生态移民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方法步骤,营造声势,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并得到了全体党员干部的配合和支持。二是狠抓学习教育,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为契机,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教育、以及生态移民的好处,通过扎实认真的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观念得到了更新,树立起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增强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强化了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责任心。奠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为生态移民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三、大兴实事、健全制度
为了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交通和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我村自生态移民工作开展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投资万元新建移民搬迁点3处,安置33户,121人。此项目于 年 月动工,解决了大部分搬迁户的住房问题。配套建设了水、电、路、有线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五通”。现在此项目已初具规模。2006年底又争取项目 万元,完成衬砌渠,新修集水井一口,铺设管道 1000m。修水塔一座。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加强道路建设为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口,新修安置点水泥路m,投资 元,对红星桥进行桥面扩宽。解决了大部分搬迁安置户的出行难、吃水难等问题。移民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房屋质量明显提高,人均居住面积显著扩大,水、电、路问题全部解决,架设低压线路151杆公里,新修通村道路 公里;就学条件改善,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辍学率为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明显。三年来,积极发展迁出区域产业,种植优质莲藕200亩,核桃200亩。与此同时,群众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意识加强,劳动力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搬迁后,由于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培训力度的加大,移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适用科技被较快推广使用,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生态建设不断加强,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退耕还林亩,小流域综合治理亩,有效的控制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我们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循序渐进地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完善各项制度,拓宽多方融资渠道,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对照物价指数变动、第四篇:某某镇2006年移民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某某镇移民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编制单位:某某镇政府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期限:一年(2006年)
实施单位:某某镇某某村、中沟村、观蒲村、泥沟村
二、项目背景
某某镇现有移民400多人,形成移民点5个,分别位于横沟村新四组、某某村十组、观蒲四组农场、中沟村六组和泥沟村四组。近年来,通过多方支持和移民们的辛勤劳动,移民点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我镇对移民点的建设也非常重视,积极争取国家“三西”扶贫资金,先后完成观蒲村移民点水塔、渠道建设,某某村移民点道路及人畜饮水设施改造,横沟村移民点水塔等项目的建设。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限制,各移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非常落后,移民们的生活条件还很艰苦,道路难行、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比较普遍。由于镇政府资金有限,以上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妥善解决,因吃水、灌溉等问题引起的群众上访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各村也积极组织村民进行讨论,并拿出了工程实施方案及筹资筹劳意见。为此,镇政府决定2006年争取国家扶贫资金,对中沟六组、横沟四组移、观蒲农场、某某九组等移民点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改造,以解决各移民点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建设内容如下:
1、观蒲农场移民点道路建设。新建观蒲农场至观蒲五组道路1.3公里、桥涵2座;
2、中沟村移民点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50立小型水塔1座,新建道路2公里,改造人畜饮水管线2000米;
3、某某村移民点水利设施建设
改造原有机井1眼,配套安装变压器1台,架设高压输电线路1.2公里,新建“u”型渠道2公里;
4、泥沟村移民点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道路2公里,改造人畜饮水管线4500米,衬砌农渠(c段渠)2.4公里。
四、实施期限及步骤
项目计划实施期限为一年(2006年)。项目计划批准下达后由有关各村分别负责实施,争取于年内完工。
五、投资概算及来源
项目总投资85.13万元。其中:观蒲村道路建设10.05万元,中沟移民点基础设施建设25万元,某某移民点水利工程建设18.5万元,泥沟移民点基础设施建设31.58万元。
资金来源:自筹30.13万元(包括受益农户筹资筹劳),申请国家扶贫资金55万元。
项目投资概算见后附投资概算表。
六、项目效益分析
本项目投资意义为巨大的社会效益。项目完成后,将使各移民点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移民点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设施环境,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劳动技能得到大幅提升,这将推进我镇及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七、项目管理
项目获得批准后,将在项目建设上执行“四制”管理,将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要求落实到项目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贯穿始终,严格执行。在项目的资金管理上保证做到专款专用,项目管理单位、承担单位将对建设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保证资金安全使用,圆满完成项目建设工作。
某某水利站负责水利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技术设计,并负责完成观蒲村道路路基实地测量。市农林局和某某镇政府作为项目主管单位,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检查,组织项目验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严格控制资金使用方向,做到“三到位”即资金到位、建设到位、服务到位。
附表1
某某镇移民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概算表
第五篇:异地扶贫搬迁及生态移民汇报材料
易地扶贫搬迁及生态移民汇报材料
一、移民搬迁背景
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易地扶贫搬迁是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消除贫困,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实现安居乐业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解决温饱的重要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扶贫搬迁战略的重大举措。自《国家“八七”攻坚计划》实施以来,国家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先后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对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把扶贫搬迁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目前,部分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历史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差,资源缺乏,交通不便,教育卫生落后,靠天吃饭的现象较为突出,缺粮、缺水、缺钱和就医上学问题至今尚未彻底解决。因此,扶贫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移民搬迁原则及做法
(一)移民搬迁原则
紧紧围绕整村推进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坚持以解决温饱为中心,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
(1)、瞄准对象、科学规划、量力而行的原则。
(2)、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
(3)、坚持集中搬迁、集中安置的原则。
(4)、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引导,自力更生的原则。
(5)、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迁入地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移民搬迁做法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安居工程:安居房按巴渝新农村居民通用图集建房的形式(红漆,灰瓦,白墙),每户人均宅基地30m2,超过5人的安5人计算宅基地。
2、农田水利建设:
3、人畜饮水工程:
(2)迁入点产业发展方向分析
安置区发展方向:结合安置区的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连片规划种植、养殖等,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粮食作物: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复种指数。
2、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以中草药、高产经济作物种植为主。
3、养殖业:以山地鸡养殖为主,采用科学方法进行饲养。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领导,搞好协调,确保移民搬迁工作顺利进行。易地扶贫搬迁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工程,需多方配合,统一协调,共同努力。今后要结合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抓好对移民搬迁工程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进一步完善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土地、建筑用材、用电、用水等协调处理工作,并加强对移民搬迁工作的管理,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施工、统一资金采购、分户监督管理”方式,加强对资金筹措、材料选购、帐务公开、质量监督等环节的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移民工程上。
(二)、广泛动员,多方配合,加大对移民搬迁工作的支持力度。把移民搬迁工作做为一项社会性事业,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造福于民、荫及子孙的民心工程来抓;要继续落实好中央和市、县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要帮助和支持搬迁群众发展经济,加快扶贫奔小康工作步伐。
(三)、主辅结合,相互补充,采取多种形式搞好移民搬迁。结合实际,改变以往“分散搬迁,插花安置”的方法为以“整体搬迁,集中安置”为主,帮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解决温饱,摆脱贫困。集中安置的总体思路是:要符合城镇建设的需要,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同时,继续搞好散居贫困户插花安置。有利于这部分人投亲靠友,搞好协作生产,加快脱贫步伐。采取以上两种方法互相结合、互相补充的方式,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其脱贫致富打好基础。
在抓好以上几点的同时,应继续引导贫困群众解放思想,强化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观念;同时,注意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集团的支持,拓宽社会扶贫的领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打好扶贫攻坚总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