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界岭镇双泉村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
界岭镇双泉村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
(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
一、自然概况
界岭镇位于紫阳县西南部,距县城97公里,总面积145.82平方公里,双泉村隶属陕西省紫阳县界岭镇,地处大巴山北麓,位于界岭镇政府所在地西南部,总面积35.1平方公里,属高山地区,气候较温和,日照率为36%,属低日照区。有霜期短,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凉夏热地带。年平均气温12.1℃,无霜期204天,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属于2003年退耕还林村。
双泉村辖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76户,1528人,全村土地总面积3115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000亩,厚朴面积1500亩,年人均粮食250公斤,人均纯收入2800元。
二、发展状况
该村自然条件差,近几年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到2010年底,新修通村水泥路5公里,人饮工程1处2500米,但仍有1200余人饮水困难,农民居住环境未能改善,近几年农村通讯、卫星电视覆盖有了明显改善,达到80%,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三、指导思想及搬迁原则
以国发【2007】25号和陕政发(2008)2号等中、省、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为指针,以彻底改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稳定解决温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户为主、农户自愿、统一规划,做到项目规划科学合理、高效稳妥,使高山偏远、地 质灾害严重的退耕户、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实现有房住、有地种、有致富门路,达到安居乐业,逐步实现小康目标。坚持扶贫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原则。安置方式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发挥综合效益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统筹安排、政策保障的原则。
四、规划设计
1、房屋建设按人均25平方米设计,每户住房控制在80—100平方米以内,配套建设必须的厕所和家禽建设,按户均30平方米设计。
2、耕地。按人均0.5亩以上基本农田和人均0.5—1亩林特地标准设计。
3、基础设施建设。按实际需要以规模集中安置和分散插花安置,必须具备的条件进行设计。共规划建房建设(包括厕所)9240平方米,道路建设3公里。
我镇共涉及双泉一个村,共生态移民搬迁67户300人,主要安置在一、三、四组,集中安置位于通村公路沿线的转角楼、龙行坝和八角庙三个河边组境内。全村集中安置53户232人,分散安置14户68人。基础设施建设:建住房7500平方米,圈舍卫生附属设施1740平方米;新修公路3公里,新修便民桥3座,公路桥1座30延米,新修河堤270m,建设征地及场地平整20亩。
五、投资概算方案
投资概算依据:结合当地实际,搬迁共安排63户300人,总 投资628.4万元。其中房屋建设9240平方米(建房7500平方米,附属设施1740平方米),投资554.4万元,占总投资88%,道路建设3公里,投资25万元,占总投资4%,新修便民桥3座,公路桥1座30延米,河堤270m,总投资29万元,占总投资5%,建设征地及场地平整20亩,投资20万元,占总投资3%。
六、工程实施步骤
2011年6月成立生态移民搬迁相应组织机构,深入农户摸底调查,确定搬迁户数和人口,制定规划设计和安置点,编制和申报方案。
2011年7月,做好安置点水、电、路、房屋基础建设准备工作和房屋地基开挖整平。
2011年8-10月,完成房屋建设和公路建设。2011年11月,迁入新居。2011年12月,迎接市县验收。
七、效益评估
1、经济效益。通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生态移民搬迁方式,能改变我镇部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农副产品销售、生产物资采购、生活用品的运输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增加收入,每户每年将减少80—100个无效劳动力,若将无效工投入有效生产,每工按50元计算,仅此一项搬迁农户户均增收4000—5000元。生态移民搬迁结束了老百姓肩挑背扛的历史,增加和延长了物质生产时间,减少了生产费用,提高了劳动 生产率,使贫困群众获得更多的劳动剩余价值;其次是搬迁农户迁移到海拔800米以下低山,其耕地、土质、气温以及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抗灾能力强,投入产出率相对较高。
八、社会效益
巩固退耕还林生态移民搬迁的实施,对社会生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的实施,可以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农村水、电、路三通的愿望,增强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了群众有房住、有地种、安居乐业、生活长久。人口素质普遍提高,为全面迈向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2、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搬迁的实施,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有利于控制人口素质,有利于开展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工作,通过易地搬迁,摆脱了恶劣环境的束缚,改善了生存的自然条件,优化了生产生活要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拓宽了增收渠道。
3、激活了农村经济发展,缩短了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
4、可以促进农村的集镇建设,活跃农村市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小集镇建设步伐,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5、可以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了各级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
九、生态效益
1、易地搬迁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和恢复森林覆盖率,提高空气质量,项目实施后,把搬迁户原有土地退耕还林,真正实现了“人下山、树上山”的生态治理目标。
2、可以起到蓄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后,将会减少高山和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人们频繁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避免了生态环境治理与破坏的矛盾,减少了地表水流径量,起到蓄水保土的良好作用。
总之,实施生态移民,坚持统筹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果全面发展,工程生物农艺措施一起上,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一起抓,再造秀美山川,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共同全面进步。
第二篇:岷县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生态移民工程完工总结
岷县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
生态移民工程完工总结
一、项目概况
西江镇自2002年至2007年共退耕还林20900亩。根据2008年岷县林业局及西江镇联合对西江镇19个村退耕还林情况的检查难收结果:2008年当年成活面积合格率(即成活率)为96.2%;历年保存面积合格率(即保存率)为84.4%。其中历年平均保存率退耕地造林为91.2%,荒山造林为76%,封山育林为99.3%。
迁出区:岷县西江镇富康村、甫洞村、结扎村、红古村、八娘村、长青村、南屏村、牛坝村、青山村、粗路村、瓦场村、中山村、铁池村等13个村54户退耕还林区部分群众。
项目建设成后,使原来54户275名退耕还林区群众从林原地域搬迁出来,可有效改善生态条件,保护退耕还林成果,使群众脱贫致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同步体现。
二、工程设计批复及建设内容
岷县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生态移民工程根据省财政厅(甘财农[2009]191号)《关于下达2009年第一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通知》、市发改委(定发改农经[2010]55号)《关于岷县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及(定发改农经[2010]77号)《关
于岷县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生态移民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实施。
批准总投资778.9万元,其中:巩固退还林成果专项资金137.5万元,地方配套及自筹641.4万元。建设内容包括:住宅工程、村委会卫生室、堤防工程、人饮工程、农电线路和道路工程。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分别为:拟搬迁安臵退耕还林群众54户275人。安臵区主要建设内容为农户住宅54套;村庄道路3.223公里;10KV线路1.3009km,380/220V线路1.478km;人饮工程埋设管道500米,入户管道1183米,检查(闸阀)井4座,户内供水54户;村办公室、村卫生室120平方米;防护河堤0.83km。
三、工程完成情况
根据《实施方案》及建设内容、规模,现已完成全部任务,分别完成了:安臵退耕还林群众54户275人。安臵区主要建设内容为农户住宅54套,完成总投资647.2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37万元、群众自筹610.23万元;村庄道路3.223公里,完成总投资28.6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5.95万元、群众自筹12.7万元;10KV线路1.3009km,380/220V线路1.478km,完成总投资15.89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5.89万元;人饮工程埋设管道500米,入户管道1183米,检查(闸阀)井4座,户内供水54户,完成总投
资15.6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5.66万元;村办公室、村卫生室120平方米,完成总投资22.47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4万元、群众自筹18.47万元;防护河堤0.83km,完成总投资49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49万元。
二0一0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三篇:关于调整岷县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生态移民项目
马政发(2010)17号
关于调整岷县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生态移民项目
马坞乡安置区的报告
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
岷县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沙金生态移民项目《实施方案》于2009年3月8日通过市3发改委批复立项(定发改农经【2009】39号),单项设计于2009年7月16日通过市发改委批复(定发经【2009】104号)。工程总投资347.79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137.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10.29万元。项目设计搬迁安置63户、275人,安置区为岷县马坞乡沙金村三社地块,要求建设年限1年(2009年5月—2010年6月)。主要建设内容:建设居民住宅63套;在安置区共建设道路0.511公里;架设0.4KV以下线路0.807公里;共打井63眼,户均一眼;新建村卫生室1个。
项目建设前期,我乡干部针对项目迁出区的沙金村二社,土地眼
村五社及上玖庄、秦家沟5个村的群众进行了思想动员,该63户人都同意搬迁,但在项目建设开始后,有一部分群众又不愿搬迁。理由:安置区交通条件比较差;离马坞集场远,不利于从事贸易活动;不便于子女上学;离河道较近,存在安全隐患。最后,搬迁群众一致提出将安置区调整至马坞村,便于生活。以上原因致使这项工程实施进度缓慢,乃至无法继续实施。
经马坞乡党委会议研究决定将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生态移民项目马坞乡安置区调整至马坞村四社处,该地地貌宽阔,水资源丰富;离学校近,便于安置区学生上学;可以更好的捕捉市场信息,发挥市场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交通、医疗等方面相对便利;有利于更好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妥否,请批示。
马坞乡人民政府
2010年3月29日
主题词:生态移民安置区调整报告 报送:县发改局县委办政府办存档
(二)
第四篇:彬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规划
彬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规划
(2008-2015年)
为了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还林区域移民农户居住和增收问题,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长远目标,根据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标任务,特制定彬县2008-2015年生态移民规划。
一、现状分析
我县地处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山大沟深,坡地面积较大,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林草覆盖率相对较低,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经过多年来的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我县林草覆盖率有了明显提高,植被恢复较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区域生态移民工作进展顺利。1999年以来,相继对退耕还林区域的55个村实施扶贫移民搬迁6580人,建成扶贫移民新村55个,建成新居4606间73696平方米,既改善了退耕还林农户的居住条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虽然我县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初显成效,但是,依然面临严峻挑战,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移民基数大。全县退耕还林区域分布广,范围大,涉及农户多,生态移民规模大。据调查,在全县退耕农户中,仍有4866户19417人散居在深山和偏远地区,亟待实施生态移民。近年来,通过实施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已移民65个村2109户7662人,《彬县安居工程建设规划(2008-2012)》规划搬迁2647户11311人,尚需搬迁110户444人。
2、人口素质低。生态移民农户长期处在山沟坡畔,交通、通讯不便,信息闭塞,受教育程序低下,人口素质相对 117
较低,经营水平差,自我发展能力弱。
3、生态移民难。一是退耕还林区域部分农户受传统思想束缚,移民积极性不高,宁愿守在原地,也不愿移民到新的地方,适应性差;二是迁入地落实难度大,许多村不愿意接收移民户;三是移民投资较大,农户自筹资金少,移民新居建设资金缺口大。
我县生态移民工作既面临诸多困难,又适逢国家扶持的良好机遇,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调动全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顺利完成生态移民工作任务。
二、目标任务
通过对退耕还林区域农户的生态移民,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改善移民农户的居住条件,增强移民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户增加收入。全县建成扶贫移民新村7个,生态移民110户444人。
三、实施对象
生态移民对象涉及全县6个乡镇7个行政村退耕还林区域的110户444人。其中香庙乡庄农村33户140人,坡头村13户42人;龙高镇老户村11户44人;韩家乡先锋村17户73人;北极镇旺安村12户53人;永乐镇叱家村12户45人;义门弥家河村12户47人。
四、实施期限
从2008年起到2015年,利用8年时间,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先易后难、相对集中”的原则,对全县6个乡镇7个村110户444人进行生态移民。其中:
2008年生态移民香庙乡庄农村的5户22人;
2009年生态移民香庙乡庄农村的5户22人;
2010年生态移民香庙乡庄农村的9户36人;
2011年生态移民龙高镇老户村的11户44人;
2012年生态移民北极镇旺安村的12户53人;
2013生态移民永乐镇叱家村12户45人、香庙乡庄农村10户44人;
2014年生态移民香庙乡庄农村4户16人,韩家乡先锋村17户73人;
2015年生态移民香庙乡坡头村13户42人,义门镇弥家河村12户47人。
五、新村建设
按照行政区划,生态移民安置以村内集中安置为主,建设移民新村。
1、落实庄基。结合新农村建设,为生态移民户在新村内无偿划拨庄基地,由生态移民户自主建房,庄基面积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
2、新居面积。生态移民户新建房屋面积,人均不少于17平方米,每户不超过120平方米,总投资不超过5万元。
3、配套设施。生态移民户所在的新村内水、电、路等各种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六、投资及资金来源
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生态移民户建房资金,预算总投资444万元,其中建房266.4万元,基本口粮田72.86万元,通村道路40万元,通讯供电15万元,人畜饮水35万元,文卫设施14.74万元。
资金来源:退耕还林专项资金232.4万元,省市配套资金55.5万元,群众投劳及自筹156.1万元。
分投资计划为:
2008-2009年每年投资22万元,其中国家巩固专项资金11.5万元;
2010年投资36万元,其中国家巩固专项资金18.8万元;
2011年投资44万元,其中国家巩固专项资金23万元; 2012年投资53万元,其中国家巩固专项资金28.1万元;
2013-2015年每年投资89万元,其中国家巩固专项资金46.5万元。
七、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为了加强对全县生态移民工作的领导,确保生态移民规划落到实处,县上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为正、副组长,相关部门、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乡镇、村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协调落实生态移民工作任务。
2、整合资源。生态移民新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相关职能部门,各有关部门要优先将生态移民新村建设项目列入当年实施计划,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按照项目整合,渠道不乱,各负其责的原则,切实推进生态移民新村建设。
3、严格考核。各有关部门、乡镇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移民工作,切实制定方案,抓好工作落实,按既定期限完成生态移民工作任务,县上将生态移民工作任务,列入当年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实行生态移民工作一票否决制,确保生态移民工作任务如期完成。
第五篇:马坞乡巩固退耕还林生态移民搬迁项目简介
马坞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生态移民搬迁项目汇报材料
今年,我乡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建设局的大力支持下,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充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按照新农村建设及“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要求,遵循“自愿迁出,整体搬迁”的原则和“统一规划,农户自建”的方针,制定方案,科学规划,协调资金,督促实施,此项工作进展顺利,群众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马坞乡位于岷县县城东部,全乡辖7个建制村,48个自然社,共2572户,12787人。马坞乡生态移民搬迁项目位于马坞乡马坞村,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71.87万元,其中项目专项资金137.50万元(人均5000元),整合资金44.2万元,地方配套14.52万元,农户自筹资金175.65万元。建设占地32亩,集中建设住宅63套,硬化道路0.511公里,架设0.4KV以下农电线路0.807公里,打井63眼,建设卫生室1座(3间60平方米),安臵区绿化200平方米。
截至目前,已建成住宅63套5670平方米(人均20.6平方米),农电线路齐全,大部分已投入使用。房屋布局为九列七横,每户占地面积为204平方米。完成投资332万元,其中国落实国家财政补助资金30万元,群众自筹302万元。子项目主要完成村卫生室主体建设、沙金防洪河堤416米,人畜饮水工程正在施工之中,预计11月底可完工,其余子项目将陆续展开。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靠实责任,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自该项目实施以来,我乡高度重视,通过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乡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切实加强对生态移民搬迁工作的组织领导,真正把此项工作作为政治任务和惠民工程来抓。
(二)加强督查,严格监管,提高项目建设规范化程度。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乡抽调专人,对该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一是督查项目进展情况,确保该项目按期完工;二是督查工程质量。积极组织专人,加强对63户住宅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监督管理、技术指导,引导农民科学建房、依法建房。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坚持边督查边整改的原则,从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项目建设的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
(三)加强衔接,全力争取,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积极与相关部门衔接、汇报项目,整合资金,最大限度的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项目资金紧缺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项目实施以来,虽然我乡该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该项目建设水平与往年相比明显提高,但是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和困难。
(一)建设资金短缺。该项目共投资371.87万元,其中项目资金137.5万元,农户自筹175.65万元,由于我乡地处偏僻,农民经济相对落后,农户自筹资金难以保障,从而影响项目的进展和质量。
(二)项目用地与土地手续办理不一致。该项目用地32亩,属一般耕地,项目实施必须办理用地手续,在项目实施的同时,办理用地手续程序繁多,办理缓慢,影响了整个项目建设的进度。
(三)资金整合问题。由于当地经济现状,项目资金远不能很好完成项目,如果能更好地整合民政、城建等其他资金,项目实施会更加顺利。
(四)农户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素质普遍不高,对该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理解不透,担心承担风险,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