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几多名人墓 散落青山绿水间
苏州几多名人墓 散落青山绿水间
放眼望去,一排排风格独特的墓碑。
苏州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块土地上成就了太多杰出人物。当他们的人生谢幕后,安葬他们的名人墓地就成为了人文资源独特的荟萃之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公墓的功能已经从单纯的祭奠拓展到了参观,而名人墓因为自身的文化底蕴而更具参观价值。
本报记者 王楠 王乃芹
清明将至,缅怀先人。除了已过世的亲人,到历史名人的墓地走走看看也是不少扫墓客的心愿。近几年,全国各地一些墓地将已逝名人资源整合,有的甚至将墓地打造成文化旅游地,吸引游客。北京福田公墓,上海万国公墓和福寿园等都名人荟萃。精美的雕塑,生动的墓志铭,甚至还有大家的书法印刻于墓碑上。那么名人荟萃的苏州古城,名人墓地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苏州名人墓园整合步履缓慢
位于穹窿山附近的小王山墓区及东山附近的华侨公墓分别安葬了李根源、吴湖帆、徐云志、陆文夫等文化名人。苏州有着丰富的名人资源,但名人公墓相对零散,不够集中,不成规模。2009年成立的木渎山陵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接管了木渎地区的7个公墓管理,其中凤凰人文纪念园就是苏州首个园林化、公园化、花园化的名人公墓汇聚地,已于2010正式开园。
木渎山岭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客服部副部长骆春艳介绍,凤凰人文纪念园从2010年感恩节开园以来,有两位名人入驻园内,一位是我国著名书画家朱复戡先生,另一位是葛洲坝集团第一任总工程师曹宏勋先生。
骆春艳告诉记者,他们当初的目的是为了打造一个集中的祭奠名人的地方,两年来,发现这个过程很艰辛,由于之前意识上没有重视,导致很多名人资源流失。同时,名人家属比较低调,也不愿意已逝亲人被打扰。
名人墓园作为景点早有先例
遍观世界各地,许多公墓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艺术的人文景观。法国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俄罗斯的新处女公墓,这些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的公墓,正是因为其中安葬了诸如巴尔扎克、肖邦、德拉克罗瓦和果戈里、赫鲁晓夫、叶利钦等历史名人,才成为吸引众多世界游人争相造访的名胜之地。
而在国内的北京、上海,以瞻仰名人墓为主要文化诉求的“陵园游”,也早已掀起舆论热潮。
北京福田公墓历史较长,环境幽雅,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安葬其中。末代皇帝溥仪的先父爱新觉罗·载沣,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文学理论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钱玄同,还有现代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等等。
苏州也要有特色名人墓园
记者驱车来到凤凰人文纪念园瞻仰朱复戡,公墓不大,但是造型独特,古木葱茏,绿草如茵,周围栽种了樱花树等。不远处是葛洲坝工程的领导者曹宏勋以及他父亲曹德樾的公墓。这里没有墓地的阴森恐怖,也没有沉闷的寂寥。
骆春燕告诉记者,虽然苏州的名人墓园建设起步晚,但是他们正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打造一个具有苏州特色的名人墓园。他们首先进行筛选、核对信息,争取不浪费一个名人资源;然后与名人家属联系,目前,已经有很多名人家属答应将亲人安葬在人文纪念园,有些家属不愿意动迁公墓,他们就为其立一块纪念碑;在公墓的造型以及周边绿化景观的设计上也会注入新的元素,正考虑请专门的景观设计师,让扫墓的亲人和游客能在祭奠圣贤、思考人生价值的同时也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欣赏到迷人的景色。
参观名人墓园不仅能了解缅怀名人表达尊重之情,还能能净化心灵、静思人生。一座城市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城市面貌,也需要把城市优秀人物的精神汇集起来,传给后人。
多少名人长眠苏州
东山华侨公墓
董竹君(1900-1997),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建国后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陆文夫(1928-2005),江苏省泰兴县人,著名作家,因作品题材大都以苏州风情为主,故有“陆苏州”的雅号。
徐云志(1901-1978),苏州人,弹词名家,“徐调”艺术创始人,人称“糯米腔”、“迷魂腔”。
香山公墓
苏步青(1902-2003),浙江温州人,数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
张辛稼(1909-1991),苏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吴门画派研究会顾问、苏州国画院首任院长。
吴青霞(1910-2008),常州人,画家,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代表作《万紫千红》。
横泾公墓
胡绳(1918-2000),苏州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哲学家。
凤凰墓区
严雪亭(1913-1983),苏州人,著名评弹艺术家,弹词流派“严调”创始人。
七子墓区
徐丽仙(1928-1984),苏州人,著名评弹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
胡靖安(1903-1978),江西靖安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参。
永安墓区
吴若安(1890-1990),上海金山人,上海民立女子中学校长原南洋女子学校校长。
沈三白(1763年-1825),苏州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
灵天线墓区
孙师白(1907-1998),国营上海硫酸厂总工程师、中国化工学会第一届无机酸碱盐学会理事。
陈干青(1891-1953),崇明县港东乡人,我国航海界知名前辈。
小王山墓区
吴湖帆(1894-1968),苏州人。擅长中国画。历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浙江美术学院国画教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一位重要画家。
周瘦鹃(1895-1968),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苏州人。曾任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代表、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名誉副馆长。
费新我(1903-1992),浙江湖州人。历任上海万叶书店编辑室美术编辑、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书协江苏分会顾问、苏州市武术协会名誉主席等。费新我先生夫妇合葬墓的碑名由画坛大家陆俨少题写。
凤凰人文纪念园
朱复戡,历任政协山东省委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上海分所高级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佛教协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西泠印社理事等职。
曹宏勋,湖北省第五届政协副主席,全国第五届、六届人大代表,葛洲坝集团第一任总工程师。
昆山市公墓息园
朱文鑫(1883-1938),昆山人,天文学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
其他:
叶圣陶(1894-1988),苏州人,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其墓坐落在江南古镇甪直保圣寺西园内,墓碑上有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六个笔力遒劲的大字——“叶圣陶先生墓”。
吴健雄(1912-1997),原籍太仓市浏河镇,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其墓位于太仓市浏河镇明德高级中学的紫藤阁旁,1998年5月底建成。杨振宁为墓园题写了“吴健雄墓园”五个大字,李政道为墓园题辞。
(据不完全统计)
第二篇:清明借话名人墓
梅兰芳的万花山
北京植物园西门的万花山上,是一代京戏大师梅兰芳的墓山。“梅兰芳之墓”五个字和两个数字——1894与1961,代表着一个盖世艺人的起点与终点。汉白玉墓碑上由许姬传手书的“梅兰芳之墓”。墓碑前的甬道上用碎石子铺成梅花状,周围有梅花形栏墙,上面用石刻的梅花做装饰,墓盖上刻几朵梅花。梅兰芳墓是万花山的起点,玉皇顶刘半农、刘天华的墓是万花山终点。梅兰芳大师名澜字畹华。他对万花山情有独钟,其墓地安于此就是自己选定的。原因有二: 一是梅兰芳对这里的美景非常满意,特别是“畹华”与“万花”谐音,其乃天意;二是这里和他青年时代亲手刻的大“梅”字遥遥相对,可以日夜相望。于是“就此吉壤,预起佳城,四周基址,树以短碣,刻缀玉轩字„„”。梅的第一位夫人王明华病故后即安葬在此。梅先生生前对生死很达观,曾表示死后火葬。1961年8月8日,梅先生享年67岁,夫人福芝芳不愿将先生火葬,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齐燕铭经请示决定将梅先生归葬万花山上。梅家墓地精心设计,正中央用水泥浇铸成巨型梅花,花心处安葬着梅大师和两位夫人,墓后立2米多高白色大理石碑。梅兰芳爱香山,每次到香山下榻雨香馆。雨香馆建于清代,是静宜园28景之一。自梅先生葬在这里,中国戏曲界“死后去见梅畹老”蔚然成风,最早追随梅墓的是马连良。马连良(1901-1966)字温如,回族,著名京剧艺术家。在梅夫人福芝芳关照下,1972年秋马先生骨灰安葬于万花山梅兰芳墓东面高岗。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墓前一碑:“马温如先生之墓”。著名须生言少朋墓,京剧名净周和桐墓名丑朱斌仙墓也安在这里。这些戏曲名家墓葬排列阵容恰巧,生、旦、净、丑齐聚。
徐志摩想飞西山至顶
志摩一生都想飞。却终于想不到,他自已的遗身最后落于浙冮海宁西山之顶。去过掩埋志摩西山至顶的地方许多回了。每一回海宁西山全是寂寥无人的。幸好照相机可以自拍。不然连个拍影留念的影子全无。1931年11月19日凌晨,情绪无落的徐志摩登上飞机。志摩想飞之际,他心上真的还不知道此一时刻,风正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短暂的一生都处在喧嚣和紧张的奔波当中。他只活了三十五个年头,他短短的一生出过三次国,应当都是去欧美游学的。是的,志摩的出行,都跟当时文人的德行业务直接有关。就是志摩的最后一次行程,也是为了专门参加一次学术活动。而且这个活动,是在北京协和小礼堂参加林徽因专门为外国使节演讲的《中国建筑艺术》。林徽因的这个演讲,是此前徐志摩,沈从文,凌叔华到香山探望病中的林徽因时,相互彼此约定好的。志摩就是这样的有情人,答应了人家的事情必要落实的。在这个时候,志摩对徽因,瞒去了许多个人那些摇移不堪的家庭私事。其实他的心里不好过。徐志摩也为了心上的林徽因,为了这一个病中的林徽因,他想飞。他为了一个预约好的才子佳人的团圆。想飞志摩至死,或许都没有想到自已的天大不幸。他当然也是带着一个团圆的心情和美景而去赴死的。为了心爱,为了爱人。于是他真的就那么款款的起飞了。徐志摩的飞,应当是幸运的。徐志摩守全了自己心中的意愿。后来,林徽因把一块爆炸之后的飞机碎片残骸捡回,悬挂在自己家里卧室中央的墙壁上,以志哀思。真是一个有情的女人。专心致的情人们,因此一意,变得愈发得纯透美丽了。美丽是不死的。
王国维京西福田墓园
去过浙江海宁的王国维老宅以后,又想拜访一下王国维在北京西山角下的福田墓园立碑。王国维的福田墓场王国维,近代国学大师,字静安号观堂。国学大师王国维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曾经受聘为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1927年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开始葬于清华园东,196 田公墓。王国维主要著述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及《观堂集林》24卷等等。1927年6月2日(阴历端午前二日),有一长辫先生,在颐和园鱼藻轩,临流独立,尽纸烟一枝,效屈子自沉,留下遗书一纸,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这就是学林共仰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王国维的福田公墓不是孑然独处,而是和其他普通人站一横排,向右看齐,旁边还有一个漂亮女孩作伴。还有一个让我想起他的地方是饭馆。如今的饭馆,几乎家家都有一道由玻璃水箱组成的短墙,里面是鱼鳖虾蟹,生猛水族。它们在晶莹闪亮的水箱中摇头摆尾,上下游动,让人分享其乐。等菜的时候,我老拿眼瞅它们,瞪着瞪着,就会想起一句话:“只欠一死”。有人恋旧回忆,1927年6月2日,有一长辫先生,在颐和园鱼藻轩,临流独立,尽纸烟一枝,效屈子自沉,留下遗书一纸,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学林共仰。王国维死时只有51岁,是可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王国维几乎成为了宋代以来殉节者的一个惯用语。
戴望舒万安一角
诗者从1905到1950的生命。很短也浓艳。戴望舒跟所有中国现当代早早故去的大名诗人一样,安安静静躺在偌大坟场角落。白色大理石的干净无声,愈发让沉睡的诗人一声不息。目光仿佛穿过石头和泥土,看见了望舒那张大的眼睛。我这隔世隔代的朝拜是否算得给他带来了安慰和幸福?戴望舒一首名作《雨巷》叫响了江南老街的古镇。江南征多窄又长的巷子,巷子显的是油光光石板小路。不管是细雨蒙蒙的春天,还是淫雨绵绵的秋天,小巷像是载满了愁怨的蚱蜢舟的曲径。《雨巷》情调?发着诗味:“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作于1927年。陈丙莹说她是“戴望舒探索新格律诗的顶峰之作”。叶圣陶在《小说月报》编发这首诗时,盛赞望舒“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比望舒稍早一点的著名诗人朱湘在给望舒的一封信中说:“《雨巷》在音节上完美无缺”,还说这首诗“比起唐人的长短句来,实在毫无逊色。”望舒经历了两度离婚的惨痛。加上本来哮喘病恶化,导致他英年早逝了。1949年3月11日望舒怀着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点的意愿。毅然带着两个女儿,跟卞之琳一起冒充押货员乘船北上。望死在刚刚解放的生机勃勃的北京。一个诗人最好的墓穴就是他的诗歌。望舒逝世后不久,在胡乔木的过问下,有关部门从施蛰存手里把一些手稿都收集起来,陆续出版了望舒的一些遗著。艾青在序言中说:“望舒是一个具有丰富才能的诗人,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语言的价值。”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戴望舒诗集》。序言中卞之琳说:“戴望舒的这种艺术独创性的成熟,却也表明了他上接我国根深蒂固的诗词传统这种功夫的完善,外应(迎或拒)世界诗艺潮流变化这种敏感性的深化。”望舒为自己营构的诗歌之墓是牢固的,他的诗依然感动着活着的人。
沈从文听涛山上有福了
1988年86岁的沈从文先生怀着“对人从不设防,无机心”的“婴儿状态”和心理,不易走完了他的“知识分子总有机会获到苦难”的坎坷和多灾的一生。直到 沈先生辞世8天之后,国内最具权威的报刊才“外转内销”套发了沈从文病逝的消息。老友巴金先生沉痛致哀道:“没有一滴眼泪,悲痛都在我心里,我也在埋葬自己的一部分。那些充满信心的欢聚的日子,那些奋笔和辩论的日子都不会回来了。没有哭泣,没有呼唤,也没有噪音惊醒他,人们就这样平静地跟他告别,他就这样坦然地远去。在八宝山沈从文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上,老人面如花容。也许逝者正在默想着留给世人的那一句迷彩般的名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其实一直到死,沈从文也没有忘记家乡的沅芷湘兰。那是自己的终极归宿。“落叶归根”“孤死首丘”等等,都是源自楚文化的大典故。1988年5月10日从文先生仙逝以后,终于又回到了自己久别的故乡凤凰。他的干静骨灰伴同着花叶一同撒入湘西江水,他的墓碑建立在家乡的听涛山上,这一个时候,沈先生才算真正融入了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之中。按照从文先生家乡湘西凤凰的生死常俗来看,80多岁过世,老人应当算是“喜丧”了。老人福气了。福气了。黄永玉有言宏阔:一个士兵不战死杀场便是回到故乡。
萧红逝在南国天堂 公元1944年十一月二十日,戴望舒在他的《萧红墓畔口占》低叹吟道:“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 ”。真是巧的很,一个命薄的才男同情一个寿短的杰女。戴望舒前束探视女墓主这时,萧红的尸骨是已基本寒尽了。那个时候的萧红已经过世两年了。萧红一生可谓传奇。1942年11月22日萧红病逝,25日的黄昏,端木蕻良在朋友的帮助下,把萧红骨灰埋葬在浅水湾海边的荒滩上。日本占领香港后,这里成了军事禁区,幸有几位有正义感的日本新闻界朋友协助,墓地得以保留。日本投降以后荒寂的浅水湾日渐繁华,到了夏季的游泳季节小贩小商拥挤滩头,萧红的墓失去原貌。1957年夏天在港作家叶灵凤写了一篇《寂寞滩头十五年》,他说这年春天,朋友们发现了萧红的墓已经被糟踏得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之后大家互相商议办法引起社会注意,同年3月叶灵凤在香港中英学会作了一次题为《关于萧红女士的事情》的讲演。这一年7月叶灵凤来到浅水湾指导萧红墓地挖掘工作,当时香港当局还捐赠了一个精致小木箱来安置萧红骨灰。接着8月3日叶灵凤,曹聚仁等作家护送萧红遗骨到深圳边界。萧红生在北方而客死南方了。在萧红有限的三十一岁的生命当中,萧红从来没有间断过她的流浪与逃亡。萧红几乎没有在一处固定地方住过两年。她带着个人生活中的无数苦痛,无数不幸,以及多病身子骨,走东闯西。奔波流浪。东北呼兰河,那是萧红流浪的起点。当时诺大中国,呼兰河成为了萧红一记启笔的“生死场”。匆匆忙着生,踌躇赶着死。这就是萧红。活着或是死了,全都流浪的萧红。
林徽因的无字碑
1955年三月二十一日暗暗深夜,春浓有痕,五十一岁的林徽因,在她病房的疾榻上轻轻请求白衣护者,希望能够见一见自已丈夫梁思成。但是夜深了,医者好心安排了明天。于是想见亲人一面的努力没能达到,林徽因这最终愿望没有能够实现。次晨黎明时候,林徽因悄悄离开了人间。接着不久,在林徽因追悼会上,两位林徽因的生前挚友,哲学家金岳霖邓以蛰教授联名,为逝者徽因敬献上了这样一副奕奕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再接下来的日子,林徽因的遗红安置在了京城西区的八宝山革命公墓。林徽因在八宝山这座碑墓,占地大约三四平方米左右手。由平卧墓棺与直立墓碑组成。碑铭无字。无字碑茔正面的石刻雕花图案,是当年她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图型。林徵因整座墓体是由梁思成亲手设计。大理石棺墓祥和地座北面南,洁净墓身没有一字遗文。除了在洁白大理石墓体的冠首拥有一行隶书七字:建筑家林徽因墓。这逝者墓体上首的七个中文隶书雕字,曾经被史无前例的粉碎过。不过现在恢复了,估计和原样差不多。这一个2008年是林徽因离开人世的五十三度春秋。如果说,中国的现代文学的坛面之上,还有一些人情味道可言的话,我们不能不提到这样一个心灵和身体一并美丽的女人。她能为了一份诚挚情感格外动容,由衷地为情念念在兹,死去又活来。她祖籍是西子湖畔杭卅。她姓林,她的名字叫徽因。我们自然知道,林徽因在生活里面,确是才女加美女一型。在她的身上边,应该无需什么郎才女貌那么搭配,也照样梅花频看。林徽因身上的淑女才情,与她姣好声名,终究在各个方面,都无疑是上乘的。早在1924年春,林徽因是陪同印度大诗人64 岁的泰戈尔访华的唯一中国女孩。徐志摩时为翻译。当时有媒体这般多彩披导:“林小姐人艳如花,和泰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瘦岛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一幅三友图。”早在1949年,人民共和国初创时期,在总理周(zhou)恩来的直接关顾和指挥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图案就是出自林微因之手。圣女的手。言情的手。就是林徽因的这双秀手,在她三十岁的时候,曾经书写过了这样溢美的飘逸文字: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新风霞九泉万佛已经十年
大作家吴祖光一生身边有一个善良美丽女人守候。生生死死。这个女人她今天跟上丈夫,已经全心安葬于万佛公墓山角之下。永恒天地。阳光照射下墓主的主角名叫做新凤霞。她就是一代评剧大师新凤霞。这是一个平常人,平常事又平常戏中的女人。这样一位平常和平凡的女性角色。巳是天上十年了。新凤霞一定还是喜欢讲她个人生前的一句老话:“我是一个老姓。我叫新凤霞”。时间过得这么快。又是一晃,一代评剧皇后新凤霞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十年也是漫漫路。十年苦短情长。对于母亲和母爱的一种心头念怀。对天上十年毋亲的一种记忆的流连忘返。是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新凤霞做为一代文化与文学戏剧大师吴祖光前趋的妻子,她并没有被笼罩在丈夫的巨色光环之下。而是身为一名自主健硕,自花放开的女性人文形象,站在属于新凤霞她自已的社会位置上面。仅这一点,新凤霞先生的德绩就是不可超越的。当然了,或许您的确可以从新凤霞的身边绕了过去。但是超越新凤霞是一个困难的事情。新凤霞自认是平凡与平常的,那也是毋亲她身上拥有的一种美德和品行。其实今天,我们做晚辈的也许应当可以说,新凤霞几乎是艺坛和文坛上的一个神话人物。吴祖光先生1998年春天曾经这样记述道:“凤霞1951年大约26岁时和我生活在一起,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其中有一段可称为雷霆风暴的漫长历程,但她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地安然走过来了。病倒误诊,又加上毒打而成为半身瘫痪也安之若素。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她居然写了约为四五百万字,出版了近三十本书。除著作之外,还有水墨画作不下数千幅。这样的人,这样的现象,她绝对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一个奇女子。”应当是的,吴祖光先生的这些文字,足以表达新凤霞天上十年的心情了。愿意新凤霞天上住好。
石挥安卧天津杨柳青
石挥死于1957年十一月。四十八年前的这一天,石挥吻别了去正常上班的妻子京剧演员童葆苓。然后无声无息出了家门,来到黄浦江十六铺码头,乘上驶往宁波的拍摄过电影“民主三号”的客船。一去而不复返。石挥是自杀的。死的无声无息。甚至没有留下一个字。石挥投江。北方人石挥投了上海黄浦江。石挥的自杀至今,似乎仍然是一个谜案,疑团在人们心上。石挥投江了。石挥仅仅比周璇之死迟了一点,周璇死于1957年9月22日的,石挥之死,只是晚了周璇两个月。真是有缘的两个人。从此,这一个诞世在天津杨柳青的大明星石挥,一江春水东流去了。滔湍的黄浦江并没有,因为石挥的投入肉身,溅浪发黄。泊泊仍旧,一江春水向东流。天津杨柳青的水,其实是连漪着黄浦江的。石挥是中国电影界数一数二的男演员和影帝人物。他的沉江自死,给这世界留下太多不解。今天在中国电影的百年之刻,应当为这位响誉中外影坛的大演员讲一些公正的话。石挥在九十岁诞辰的时候,也就是2004年的时候,他在海外的亲人石挥的同胞弟弟,旅居澳洲的著名心血管专家石毓澍先生,把石挥的遗骨从上海运回到了他们的家乡天津杨柳青。把石挥的白骨安葬在天津西青区西城寝园公墓。石挥出生于公元1914年的天津杨柳青。假如不去杨柳青石挥家的大宅豪户,恐怕大概永远不会过于明白石挥的大户身家。石家大院在这里,的确是一户大家。杨柳青石家大院,是一户大大不同于海河岸边洋城洋房的岸柳小镇平房套院。杨柳青的彩匾就屹在石家大院一侧。扬柳青牌楼的内景书题宋字“诸锦柳润”。1957年石挥自黄浦江沉的这一年,他对于观众的献礼电影有两部《情长谊深》和《雾诲夜航》。这也是石挥格外人性化,又革命化的故事影片。《雾诲夜航》是石挥的最后一部电影。周璇最后见到石挥,是她在康复医院对面的新华电影院观看石挥们遗献大片之一《光辉灿烂》。一直看得周璇晶泪曲淌。石挥与周璇,同样属于中国电影的一代巨星。周璇早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演剧艺社后舞台认识了石挥这位“话剧皇帝”。对于石挥与周璇之间的磨难言情,后人实在难以用言明白。还好的是,幸亏石挥与周璇,有过这样一段的瑰丽之情。要不然,石挥周璇的人生不知要丢失多斑驳的颜色,如梦。人生。戏梦人生。周璇在个人日记里这样写道:“好久没有看见石挥了,他的演技永远使人喜欢。好些话都让观众拍手遮过去了,一点没有听出来。也不知道他人在上海还是在北京。因为他告诉我要同童葆苓订婚了呢。很使我难过,当然愿意他更能幸福。对于我们的友谊之爱决不会改变。永远回忆着„„ ”。多么美好的感情。美好的女人。女人的温柔心。周璇是刻意去银幕探望石挥去的。周璇1957年9月22日伤逝之后,仅仅时隔两个月,石挥随之离去。
曹雪芹香山正白旗39号故居
直观曹雪芹香山角下的那一片农家四合院落,自然就会想见《红搂梦》作者当年在此乡原生活之下的含辛茹苦。墙头残损的墨迹、室内摆放着的生锈的油灯、几本纸张泛黄的古书,乃至一些年代久远的陶制器皿,仿佛都在证明着自己是曹雪芹使用过的旧物。西郊植物园内,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农家院落。老树昏鸦自不必提了,低矮的围墙下面,搁置着废弃的磨盘、辘轳,乃至半筐暗黄的老玉米棒子之类的物什-这深山里藏着的便是曹雪芹纪念馆。学界对于卧佛寺附近的曹雪芹故居是存疑的。尤其张中行,属于坚决反对派。他格外认为:“康雍时期建筑,如畅春园内的,至今也片瓦无存,何以这几间小民房会如此长寿?漏洞一大堆,或说毫无证据,就以为曹雪芹曾伴其新妇(小说中的史湘云?)在这里卿卿我我,这轻些说是视梦为真,重些说是自己知道是梦,却希望他人视为真,连用心也成问题了。”今天看起来,不管曹雪芹究竟是住在香山脚下,还是住在了通州张家湾,纵使曹雪芹故居属于伪托之地,恐怕也总比空白着好吧。香山正白旗39号曹雪芹故居,就算做是一处怀念大师的乡野旧隅吧?
第三篇:青春在青山绿水间飞扬(周华刚)
青春在青山绿水间飞扬
――――记安陆市烟店中学教师周华刚 “青春是美丽的,但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放出灿烂的火花;可以因虚度而懊悔;也可以用结结实实的步子,走到辉煌壮丽的成年。”这就是他的青春格言。正是在这条格言的指引下,他一路走来,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定的脚印,写满了勤奋、谦逊、严谨、求实„„
这就是生在碧山下,耕耘在烟店中学一名普通的教师――周华刚。
他是一头牛,奋力地耕耘,乐于奉献
在教育事业的这片贫瘠的土壤上,他像一头不怕虎的初生牛犊,激情而无怨无悔地耕耘着,碧山脚下,留下了他那青春激扬的身影。
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崇敬和向往之情是他当初选择上师范学校的真实心情写照。2000年10月,周华刚走上了工作岗位,从那时起,教师成了他人生最光荣的标记,他向青山绿水许下了一生为教育的承诺。
这一年,为了响应当时烟店教育站“支援我镇边远地区教育”的号召,他来到了烟店镇偏远的山村学校——向阳小学,担任六年级班主任兼语文教师以及二年级的数学教师。刚上班的近两年里,没有工资,学校经济状况也不佳,连基本的生活补助也没有。学校离家又偏远,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极,把每周28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班务工作当作自己的精神大餐,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他品尝到了心仪已久的欣悦。在他看来,那双双明澈的眼睛,是渴求知识的诉说,那日渐攀升的成绩是他们成长拔节的声音。在这里,他感觉到自己人生舞台的帷幕已经拉开了,自己的青春之歌奏响了。
周老师勤勤恳恳,心中充满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不计个人得失,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在第二年,因工作需要被调到程巷小学,在这里,凭着对工作的拼劲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周老师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许,也给当时学区的各位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2年9月,经过学区领导的认真权衡,决定调周华刚同志到白店中学任教。“小学老师教初中生,教得好吗?”作为小学教师的他压力更大了,带着忐忑的心情和不服输的念头,他来到了离家更偏远的白店中学,担任了一(4)班班主任兼 1
语文老师,在白店中学工作五年了,已经有三年的初三年级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工作经历。
回想起当初来到白店中学的时候,周老师心中充满着坦然与充实。初中工作任务之重,条件之艰苦,地理位置之偏远,是这所学校欠缺教师的重要原因。但他毫不退缩,每日最早起床到办公室是他,放学后除初三教师外最后离校的也是他。因为当时学校正在进行危房改造,学校没有多余的宿舍给新调来的周老师住宿。由于路又远又不好走,所以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每日五点多钟就就得从家里起来,骑上自行车得花一个多小时才能赶到学校,每天放学又得骑上一个多小时的车回家,这时已经是万家灯火。遇上刮风下雨的天气,有时是车“骑”人,衣服也浑身湿透,人也成了泥巴人,直到后来学校危房改造完后才腾出房子安排了周老师的住宿,但他不曾有半句怨言,在这期间他也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过。他一心全扑到工作中,凭着自己的认真细致、勤勤恳恳,他迅速地熟悉了情况,站住了脚。
2007年,由于生源问题,白店中学并入烟店中学,周华刚老师调入烟店中学并担任了学校初三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面对新的挑战,他的工作劲头更足了。他深知初三阶段是学生们关键的一年。为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认真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把握每课的重难点,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在教学中周老师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他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而在学习活动中,他认真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负责学校的语文教研工作。在周老师的带领下,学校的语文教研工作火热的开展起来,通过听课、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心得、研写论文等活动,语文教学活水不断,硕果累累。周老师本人的语文论文《让人物跃然纸上》已见报于国家级刊物《语文周报》总903期上。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周老师自身努力和学校领导的关怀下,教学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周老师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受到各级领导的赞许。
他是一团火,熊熊地燃烧,辐射宽广
在周老师的身上,似乎总有烧不完的激情,他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工作中,他勤恳敬业,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辜负领导对他的信任。作为一个班主任,周老师知道,营造一个团结友爱和亲切和谐的班级环境,既有利于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又有利于学生活泼健康地发展。所以致力于班级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培养一直以来是他开展班级工作的核心:当学生生病时,多一份关怀、呵护;犯错误时,多一份耐心、细心;遇到困难时他们一起排忧解难,最重要的是,对学生们有一颗真诚的爱心,真心的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在感动的同时也会为班级着想,让学生们感到这是同学们共同的“家”,一定要把这个家建设好。
2005年深冬的一天,近来经常迟到的胡小平同学突然没来,打电话又联系不上。正值寒风凛冽,风雪交加,他前往其家看个究竟。经过艰难跋涉,浑身湿透,脚酸腿软的周老师到了这个学生的家。当他了解到原本因学习跟不上已有厌学念头的胡小平同学面对这样恶劣的天气打算不读了的时候,于是他一方面对该家长做详细的工作,指出对其孩子的不理智的行为的宽容实质是害了孩子。另一方面他与胡小平同学促膝谈心,教育引导,肯定她在待人处事、班级事务等方面的优点,并深入浅出地让她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针对其学习跟不上的问题,周老师对她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并提出每天抽时间为她开小灶,查漏补缺。学生的母亲面对这么热情的关怀,非常感动。这位学生也当场下决心从今以后决不迟到旷课,并树立信心,要认真努力学习,不拖班级的后腿,一定要为班级争光,来报答周老师对她的恩情。
这次的家访虽然付出了很多,但他觉得得到的更多,既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又取得了家长的支持,促进了学校、家庭双方对学生结合教育的发展,学生的成才有了保障。像这样,他一有空就家访,一到节假日,到学生家家访成了他最繁忙的“功课”,他热情如火般地温暖了许许多多的残缺的心灵。
不经意之间,周老师已在讲台上度过了七年了,虽然教书时间不长,但在他的教鞭下,一批又一批的幼苗茁壮成长着,他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爱,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
留守生黄强,思想十分偏执,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从小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恶习。负责监护的爷爷奶奶拿他没办法,他经常欺负他认为看不顺眼的人,他简直成了他以前的班主任的灾难。自从周老师接手了他所在的这个班级后,黄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可又有谁知道,让他迷途知返之前,周老师在他的身上倾注了多少的心血,找他促膝谈心过多少次,跟他的家长接触了多少次,这些简直是难以计算的,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了。在三年级学期期末考试他用91分的语文成绩回答了周老师,虽然分数不是很高,但周老师感到满足了。面对这样的转变了,黄强的父亲说不出的感激,硬要接周老师到他家去喝酒,但被周老师婉言谢绝了。
周老师正是因为有了爱,才使得那些贫瘠的小树苗茁壮成参天大树;也正是因为有了爱,使得迷失方向的帆儿驶向正确的方向;也正因为有了爱,他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与成功,将自己的青春无悔地献给了教育事业。
他是一条河,哗哗地流淌,永葆新鲜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周老师凡事都有一股不甘落后和敢于革新的钻劲。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论根底,他不断地摸索与创新。教学中周老师本着“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宗旨,注意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教学生学习知识,而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学中注意分析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极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活跃有序的课堂氛围。此外,他还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经常阅读各类专业书籍,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并适当加以改变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他很注重与同组其它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交流,向他们虚心请教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策略,汲取他们的教学经验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周老师认真地钻研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的理论书籍,及时地领悟到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使他进一步改变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他把研究性学习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考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周老师的课我最喜欢上,每次上课,我特别高兴。”周老师的学生说。在他的每一节课里,学生们都有笑声,每一节课都有收获,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提高。他和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边指导边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成为学生的学习
伙伴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朋友。
他的语文课堂渗透了一些看似无关,实则至关重要的语文情感的培养。在他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当中,无论时间多么紧迫,他总会让学生在专门的课堂里练习书法,学生在领会书法真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为了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在他的指导下,由学生们自己组织主持了“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乘着音乐的翅膀”等一系列的演讲和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们自主、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教然后知困,学则知不足”,“想给学生一碗水,那就要自己准备一桶水。”周老师在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深深认识到这一点。在他走上三尺讲台之时,别人大都选择函授进修的方式来提升自己,他毅然选择参加更高难度能对自己有更大提高的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专科的自学考试。只要有空余时间,他就不断地钻研,并认真地做好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三年时间里,先后通过了《教师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学》、《心理学》、《班主任》等19科的自学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大专学历,接着投身到了本科自学考试之中。在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周老师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学生工作做起如鱼得水。他还运用学校多媒体设备,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紧跟教育的新形势,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高涨,学生的整体成绩有了巨大的飞跃。
若要问青春是什么?或许是时尚生活的追随,也许是热血沸腾的拼搏,碧山涢水见证了周华刚老师的成长,他用自己的默默奉献,充满朝气的教育探索诠释了不一样的青春,作为年轻人,或许他是清贫的,玩不起新潮,但周老师无怨无悔地把青春放飞在青山绿水间。
人物简介:周华刚,男,1982年出生,现为烟店中学语文教师。2000年毕业于广水师范,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自学考试教育专科毕业。自参加工作以来,兢兢业业,不计个人得失,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先后在向阳小学、程巷小学、白店中学等学校任教。参加工作十年来,教育教学业绩突出。在教学之余,自学电脑知识,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成绩斐然以“Authorware”制作的初三语文课件《陌上桑》先后获得市、省级一等奖。2005、2006年连续被烟店镇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师,2008、2009年连续被市人事局考核为优秀。
第四篇:名人与饮食间的故事
名人与饮食间的故事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造就了许多名人、英雄。但由于身份不同,所以名人和饮食之间便有了许多说不完、道不尽的趣闻轶事。百代习俗怀念情
在历代和各民族的饮食风俗中,有不少都和名人有关。比如吃“年糕”就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西元前514年,吴王让伍子胥督建王城。吴王之子夫差继位后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子胥临死前对部下说:我死后若国家有难,民众没粮吃,就到城门墙下挖地三尺,可找到吃的东西。后来越国进攻吴国,城中军民断粮,伍子胥的部下就带领军民在象门城下挖地,果然挖出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原来“城砖”是糯米粉压成的,这是伍子胥生前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吴国军民就靠这些城砖渡过了难关。此后每逢过年,吴国百姓都要压制类似“城砖”的年糕,纪念伍子胥。象这类情况还有很多,如吃粽子纪念屈原;吃腊八粥纪念佛;吃馄饨纪念盘古等等。名特风味名人创
“涮羊肉”是名特风味。但能流传下来却和忽必烈有关。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征途中,想吃草原美味“清炖羊肉”。随军厨师马上宰羊剔肉,不料敌情突发,做“炖羊肉”来不及了,厨师忙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一搅和就捞出来,放点调料送了上去。忽必烈饥不择食,吃罢迎敌并获全胜,还朝后命厨师如法炮制,并建议放了许多佐料,群臣吃后赞口不绝。忽必烈赐名“涮羊肉”。
“金华火腿”是宋代名将宗泽发明的。宗泽是主战派,因打仗连连得胜,百姓抬着肥猪慰问,一时猪肉多得吃不了,宗泽就命人将猪腿割下,腌制起来。由于腌制的猪腿又湿又重,行军携带不便,所以常常把它们匆匆晒上几个太阳,挂在风中凉干,日子一久,腿肉红得如火,大家都叫它“火腿”。名人金口价百倍
一千多年前,西汉唐蒙奉命出使南越。筵席上,他第一次喝到了醇香可口的拘酱酒,大为赞赏。回朝时带几瓶献给汉武帝。汉武帝金口一尝,立即钦为贡酒。拘酱酒顿时身价百倍。清朝时王致和官运不通,就做起豆腐生意来。后来他做的豆腐被慈喜太后偶然尝到,慈喜一称赞,竟成了御品,王致和从此生意兴隆,财源滚滚。饮食癖好百千态
在饮食上,名人各有癖好。明代戚继光喜吃猪头,在他守戌关外时,为了过一过猪头瘾,不惜派快马手长驱北京的抄手胡同,专买那里的华家猪头。刘邦爱吃凉皮子。刘邦封汉王时在汉中吃当地的凉皮子就吃上了瘾。当了皇上后,还不忘记要吃汉中的凉皮。据说有人因给刘邦进贡凉皮还被升了官。咸丰皇帝爱吃凉粉。咸丰十年的一天。咸丰走出宫门在大街吃了二碗凉粉,觉得味道极佳,竟把卖凉粉的请到宫里住了一月,传授制作凉粉的技艺。还有,慈禧饮茶成癖,李鸿章爱吃咸菜;郑板桥爱吃狗肉;魏征爱吃芹菜。
西瓜的营养与挑选
在炎热的夏日里,吃上消暑解渴的西瓜,确是一种惬意的享受。西瓜是我国较大众化的大宗的果品,南北各地都有种植,只是品名、形状、口感与上市季节有所不同。西瓜所含水分比任何水果都多,水分约占全果的90%。瓜瓤含糖量一般为7%—11%,其中主要是果糖,此外还含有维生素、蛋白质、果胶等,营养丰富、甜美可口,是消暑解渴的夏令佳果。据医书介绍,西瓜有宽中下气、清热解暑、止渴除烦及利尿等功效,对烫伤、喉痹、口疾及小便短赤等热性病症有辅助治疗作用。西瓜性甘凉而不寒,老幼皆宜,连孕妇和一些病人也可以吃,因为西瓜中的维生素C具有缓解病毒的作用。将整个西瓜(或切开后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冷藏,食用时更觉透心冰凉,清甜可口。怎样才能选购到又红又甜的西瓜?关键在于掌握瓜的熟度。请注意三条要领:一是看形状,鉴别瓜的皮色和瓜蒂、瓜脐。凡瓜形端正,瓜皮坚硬饱满,花纹清晰,表皮稍有凹凸不平的波浪纹,瓜蒂、瓜脐收得紧密,略为缩入,靠地面的瓜皮颜色变黄,就是够熟的标志。二是听声音,可以一手捧瓜,一手以指轻弹,凡声音刚而脆,如击木板的“冬冬”或“口得口得”声,是为未熟的象征;声音疲而浊,近似打鼓的“扑扑”声且有震动的传音,才是够熟的标志。三是端重量,生瓜含水量多,瓜身较重;成熟的瓜,因瓜肉细脆组织松弛,体重就比生瓜轻些。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如果瓜皮柔软、瘀黑,敲声太沉,瓜身太轻,甚至摇瓜闻响,那又会是倒瓤烂瓜,不堪食用。
夏季高温的天气实在不好受,介绍二种夏日饮食养生菜: 养生菜(一)材料:
马铃薯、香菇。苹果、百香果、沙拉。苜蓿芽、三色椒。作法:
1.将马铃薯切丁、蒸熟放冷。
2.香菇切丁炒过。连同苹果、百香果肉、沙拉、马铃薯丁拌匀后置入百香果皮内。
3.再将苜蓿芽及三色椒置于盘中及边缘装饰即可食用了。养生菜(二)材料:
紫色高丽菜、莴苣、三色椒。碗豆苗、苜蓿芽。紫菜、三宝粉(大豆卵磷脂、啤酒酵母粉、小麦胚芽粉)。作法:
1.紫色高丽菜及莴苣切丝,泡一下冷开水,并与苜蓿芽拌匀,置于盘中。2.三色椒切丝与碗豆苗排列于盘四周。
3.将上列生菜放入紫菜上再洒一些三宝粉卷起即可食用。
第五篇:顾靓参观苏州名人馆
参观苏州名人馆
学士中心小学六(2)顾靓指导老师:徐海燕
这个星期日,我和我的朋友吉翔兴致勃勃地来到了位于苏州市人民路2075号地苏州市名人馆。
来到名人馆前,我细细地打量着这个白色的建筑:这名人馆的大门是圆形的用玻璃做的,白墙上,六个银光闪闪的大字“苏州市名人馆”,古朴而典雅。
初入名人馆就给人一种暖暖春风的印象,一位工作人员给我们发了一本苏州名人馆的导览手册。我随意地翻了翻,抬头看去,一个巨大的屏风出现在我眼前,我已经进入了参观大厅,它让我犹如进入了时空隧道一般,感受到重现的历史人物就在你面前,款款向你走来,同历史名人亲密接触。
接着,我们来到了概述厅。一个LED大屏上展现了动态的苏州四百多位名人的画像。这四百位名人中,令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明代的顾炎武。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他写的。后来通过资料,我还知道了,他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正实践者。
最让我流连忘返的是明代厅。那里是根据苏州园林的曲廊为空间原型,上面有许多名人的名字,整个创意还加入了现代的技术的元素。这不,那“廊”下的“鱼啊、水啊”就是用投影投射出来的。向上望去,用石头雕刻的人物长卷一直延伸到了下一个展厅,上面有着苏州文人的文艺生活以及百姓市井生活的场面。在这里,我还看到了我们平时百看不厌的喜剧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四大才子:唐伯虎、祝允明、文征明和徐祯卿。啊,真令我大开眼界呀。
我们来到了最后一个展厅:院士厅。错落有致的LED大屏展现出了苏州一百多位院士的风采,墙壁上还写上了院士的格言,如:“科学是第一生产动力,要理论联系实际,既重视科学,又重视技术。”“实事求是,不断进取”„„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从这句话中,我明白了只有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人们做事时必须杜绝私欲,才能刚正不阿。
整个展览充分利用了声光电的先进技术,让你感受到历史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把枯燥的历史,在这里变成了鲜活的形象。它让参观者为苏州人骄傲,为苏州有这么多的历史名人自豪。我收起笔和本子,和吉翔走出大门。我再一次回头望了一眼这个苏州名人馆,它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