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商业银行异地授信业务管理办法
某某商业银行异地授信业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某某商业银行异地授信业务健康发展,切实防范异地授信业务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异地授信是指我行向某某之外其他地区注册的企业和个人(以下统称为借款人)发放的所有授信,包括所有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从非金融机构买入返售资产、透支、各项垫款等各项表内外授信业务。若我行在当地(地级市)有分支机构的,不视为异地授信管理。
省外异地授信是指我行向无我行分支机构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注册企业或个人发放的所有授信。
原我行在当地未设有分支机构,业务发生后我行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的,该地区的所有授信业务要逐步移交当地设立的分支机构管理。移交后的授信不再纳入异地授信业务管理。
第三条 我行异地授信业务应必须坚持“审慎支持、统一授信、有效监控、防范风险、讲求效益、全局最优”的原则。
(一)审慎支持。考虑到信息不对称、监管难度大等原因,对异地授信需审慎支持。
(二)统一授信。异地信贷业务应纳入单一客户授信总量管理。如异地授信企业为我行集团客户成员,应同时执行集团客户管理相关规定。
(三)有效监控。开展异地信贷业务的经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水平与风险控制能力,确保监控措施到位。
(四)防范风险。开展异地授信业务要以防范风险为前提,不得以其他理由淡化风险管理工作。
(五)讲求效益。开展异地授信应注重风险与收益的匹配,不得出现纯粹为了业务规模而发展异地授信客户的情况。
(六)全局最优。我行开展办理异地授信业务应避免系统内重复营销和交叉竞争,防止多头授信。我行在当地设有分支机构的,系统内其他分支机构不得在当地办理异地授信业务,存量授信业务限期逐步退出或移交。
第四条
异地授信业务须符合外部监管规定、国家产业政策和我行信贷政策。
第二章
部门职责
第五条
经营单位的职责如下:
(一)负责收集借款人授信业务资料、现场调查;
(二)负责制定异地授信业务营销、管理方案;
(三)负责异地授信客户信用评级发起;
(四)负责异地授信业务分类发起;
(五)负责异地授信业务的贷后管理工作。第六条 总行业务管理部门 总行业务管理部门包括总行公司业务管理部、小微企业部和零售业务部。以上部门负责指导辖内机构有序开展异地授信业务的营销、管理工作。
第七条
总行风险管理部
(一)负责受理异地授信业务的授信业务资料,并负责风险审查工作;
(二)负责组织召开贷款审查委员会,承担贷款审查委员会秘书职能;
(三)负责异地授信客户信用评级审核;
(四)负责异地集团授信客户的认定、管理工作。第八条 总行信贷管理部
(一)负责受理异地授信业务的发放审核工作;
(二)负责异地授信业务的授信分类审定工作;
(三)负责异地授信业务的贷后监控工作,督促相关营销部门认真履行贷后管理职责;
(四)牵头向监管部门报备相关业务。第九条 总行资产保全部
负责移交后不良授信资产的清收、化解工作。
第三章
授信准入标准
第十条 分支机构开展异地授信业务,应同时满足异地授信业务适用形式、授信客户的准入标准。第十一条 异地授信业务适用形式 异地授信业务应符合以下任一适用形式:
(一)向注册地为非某某的企业或个人提供授信。
(二)企业不在某某注册但在某某设立分公司或项目,由于分公司或项目不具有独立融资权,我行分支机构向分公司或项目提供授信,授信对象为在异地注册的该企业。
(三)以在某某注册的核心企业的信用基础为依托,向其供应链上注册在非某某的上下游企业提供异地供应链融资。
第十二条 异地授信业务客户要求
异地授信必须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营稳定、主营业务突出、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客户。办理异地授信业务的客户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认可的其他组织
1、借款人依法设立;
2、授信业务用途明确、合法;
3、借款人生产经营合法、合规;
4、已持续经营三年以上,最近两个会计年度保持盈利,有合法的还款来源(房地产开发授信业务除外);
5、信用评级在BBB级(含)以上,信誉良好,无重大授信本金、利息逾期纪录;
6、已在其他银行获得授信且目前有授信余额(房地产开发授信业务和异地供应链融资除外);
7、我行要求的其他条件。
(二)自然人
1、借款人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或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境外自然人;
2、授信用途明确合法;
3、授信申请数额、期限和币种合理;
4、借款人具备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5、借款人信用状况良好,无重大不良信用记录;
6、我行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十三条 根据借款人的授信业务品种、借款人偿债能力、资金回流状况、银行资金状况等指标合理确定授信期限。
第十四条 根据借款人授信产品品种、授信条件、资金成本、与我行合作状况等,在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内制定利率方案。
第四章
授信业务流程
第十五条 借款人根据拟申请的授信业务品种不同,需向我行提供以下材料。我行具体授信业务品种管理办法有特殊要求的,依其具体要求执行。
(一)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认可的其他组织流动资金授信 流动资金借款人向我行业务发起部门提出授信申请,提供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借款人及保证人基本情况;
2、借款人及保证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机构信用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授信卡、公司章程、验资报告等;
3、近三年度财务报告(原则上为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新建企业按实有年限提供报表)以及申请授信最近一期的财务报告;
4、抵押物、质物清单和有处分权人的同意抵押、质押的证明,及保证人拟同意保证的有关证明文件;
5、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
(二)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认可的其他组织固定资产授信
1、借款人及保证人基本情况;
2、借款人及保证人营业执照、机构信用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授信卡、公司章程、验资报告等;
3、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
4、项目开工前期准备工作完成情况的报告;
5、经有权单位批准下达的项目投资计划或开工通知书;
6、按规定项目竣工投产所需自筹流动资金落实情况及证明材料;
7、抵押物、质物清单和有处分权人的同意抵押、质押的证明,及保证人拟同意保证的有关证明文件;
8、我行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三)个人授信需要提供的资料 借款人向我行经营单位提出授信申请,提供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授信申请书;
2、身份证明证件(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军官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
3、授信人认可的相关证明(包括但不限于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租赁合同、银行对账单、产供销单据等的原件及复印件);
4、保证人同意为其提供借款担保的书面文件及其资信证明,或抵质押物复印件;
5、我行要求提供的其他证明文件或资料。
第十六条 经营单位的客户经理按照我行对借款人的基本条件进行审核,对符合我行授信基本条件的,予以受理并进入贷前调查阶段。不符合我行授信基本条件的,及时告知借款人并退回资料。
第十七条 经营单位在进行异地授信业务的贷前调查时,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查内容坚持全面、真实的原则;调查方式坚持双人调查原则。
第十八条 授信贷前调查的基本流程如下:
1、深入调查,并收集、整理授信项目基础资料;
2、通过调查、分析,撰写授信分析报告;
3、整理授信项目基础资料、调查报告等,形成完整、独立的授信项目上报审批资料。
第十九条 授信调查报告内容
(一)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认可的其他组织短期授信业务调查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授信基本情况。包含借款人基本情况,主要装备、生产工艺、生产能力、产品市场状况,关联公司情况、是否有预警信号,民营企业背景分析(如属于民营企业),集团客户管理模式(如属于集团客户)
2、授信业务基本情况。包含上次授信情况、授信批复条件落实情况、贷后管理情况、银企合作情况、企业融资环境状况、授信卡信息状况等。
3、行业风险分析。包括客户所属行业、其在行业中的地位、行业整体判断等。
4、经营管理风险分析。包括企业现有生产经营情况、目标和战略的合理性及实施情况、产品与市场匹配度、供应分析、生产分析、销售分析、管理层状况等。
5、财务风险分析。对借款人财务报表质量进行判断,对重要科目及附注、销售及盈利能力、流动性、资产管理效率、还款能力分析、汇率分析等。
6、授信总量或授信额度分析。具体包括借款原因分析、资金需求测算、授信总量确定依据等。
7、担保分析。主要分析担保人、担保物的担保能力、担保意愿等。
8、评级及盈利性分析。主要分析客户信用评级状况、现有授信分类、我行收益状况等。
9、综合结论。主要描述授信安排,包括授信品种、期限、利率/保证金比例、担保、还款来源等主要授信要素,同时要对贷后管理要求作出安排。
具体可参照《关于规范公司授信业务申报审查工作的通知》(焦商银发[2013]115号文)所附的调查报告模板。
(二)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认可的其他组织固定资产授信调查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借款人的评估。借款人概况;偿债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经营管理能力分析;履约能力分析;发展潜力分析;对新建客户或无法提供完整财务报表客户的补充分析。
2、项目概况评估。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的必要性;项目的工艺技术及设备;项目的建设和生产条件;项目建设是否达到经济规模;项目环保方案是否获得环保部门的正式批准。
3、产品市场评估。行业及产品概况;产品市场现状及预测;项目产品竞争力分析;项目单位销售能力评估。
4、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评估。投资估算主要参数;投资估算;流动资金投资估算;资金筹措评估;自有资金评估;项目筹资估算;资金使用计划。
5、项目效益评估。测算依据及参数;项目成本、收入、税收、利润的评估 ;项目现金流量分析;项目盈利能力的分析;项目还款能力分析;不确定性分析;我行授信综合效益评估;效益评价结论;关于改扩建与技术改造项目的评价。
6、授信担保评估。保证评估;抵(质)押评估;其他担保方式评估。
7、授信风险评价。政策和地区风险;借款人风险;项目风险;担保风险;其他风险;综合风险评价。
8、项目评估结论。
(三)个人授信的调查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借款人基本情况:借款人的姓名、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住址、职业、工作单位(经营地址)、身份证号码、有无不良嗜好、其他家庭成员情况和诚信程度等。
2、借款人的经营情况或收入情况。家庭资产负债收入情况;借款人的经营情况。
3、借款用途及合理合规性。消费类授信根据借款人提供的合同、自有资金情况和对借款人的实地调查情况,确定借款金额和用途;经营类授信根据借款人的销售收入、利润、本年度的购销合同签订情况、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周转速度、自有资金情况、实地调查了解的情况,确定合理的借款用途和金额。
4、还款来源。对职业稳定、收入稳定的工薪阶层,根据其工作单位开出的收入证明与代发工资的银行流水对比,并通过调查确定其真实收入水平;对流通类、建筑类经营户,可通过查看其银行资金往来的贷方发生额(剔除借款等大额非经营往来发生额)、进货单、销货单和税票,了解该行业合理的利润率,以确定借款人合理的经营收入;对制造业经营户,可通过查看其银行资金往来的贷方发生额(剔除借款等大额非经营往来发生额)、消费、电费和税票,了解该行业合理的利润率,以确定借款人合理的经营收入;对其他类型的经营户可根据其自身的经营特点,以合理方法确定经营收入数据。
5、授信的担保人情况及担保能力。房地产抵押;机械设备、车辆、船舶抵押;权利质押;动产质押(第三方监管);自然人保证;企业法人保证。
6、授信的支付方式。贷款支付按我行的相关规定执行。
7、授信的风险点。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借款借款人家庭收入的稳定性;担保方式的有效性;授信期间可能存在的风险点,针对风险分析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包括授信发放前的条件、授信发放与支付及贷后的管理要点。
8、借款人、担保人的信用记录情况。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借款人、担保人品行和在单位的表现,通过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查询,借款人、担保人是否有不良记录。
9、调查结论。对借款人申请事项的具体意见,包括是否授信、授信品种、金额、期限、利率、担保方式、还款方式等。
第二十条 风险管理部对异地授信业务的风险审查坚持以实地调查为主、间接调查为辅的原则进行,对新增异地授信业务必须进行实地调查。总行风险管理部的风险审查以授信项目的合规性、资料的完整性、授信方案的可行性为主,独立发表审查意见供贷款审查委员会决策时参考。
第二十一条 贷款审查委员会根据工作规则要求,对报送的授信业务进行评审。评审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授信项目、授信业务是否合法、合规;
(二)授信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
(三)授信项目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度;
(四)授信业务的风险和防范措施;
(五)根据授信业务特点,需审议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二条 省外异地授信、房地产异地授信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异地授信均需由总行统一审批。具体流程如下:
经营单位直接调查并拟定授信方案,经经营单位行(部)务会研究后实行客户经理、客户部负责人、支行行长三级审批,报总行风险管理部门进行风险审查,风险管理部审查后报贷款审查委员会审议。贷款审查委员会集体评审后,将授信项目报行长审批。贷款审查委员会根据行长审批意见下发授信批复。
第六章
异地授信发放与支付管理
第二十三条 经营单位应与借款人签订书面授信合同,需担保的应同时签订担保合同。经营单位应要求借款人当面签订授信合同及其他相关文件,但电子银行渠道办理的授信除外。经营单位应在授信合同中与借款人明确约定产品品种、金额、期限、利率、用途、支付方式、还款方式等条款。对授信批复有特殊要求的,需在授信合同或担保合同中做出明确约定。
对需要报备的异地授信业务,必须在取得监管部门同意办理的前提下方可安排授信合同的签订事宜。
第二十四条 在发放授信前,经营单位应根据授信批复中对授信方案的要求,审核是否满足发放条件,并将相关资料报发放审核部门审核。
经营单位应按照合同约定通过我行受托支付或借款人自主支付的方式对授信资金的支付进行管理与控制,监督授信资金按约定用途使用,并提供相应的证明资料。
第二十五条 授信发放过程中,借款人信用状况下降、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不强、授信资金使用出现异常的,应与借款人协商补充授信发放和资金支付条件,或根据合同约定变更授信支付方式、停止授信的发放和资金支付。
第二十六条 授信发放后应将授信业务按相关监管要求将授信相关信息报送征信系统数据库。
第七章
异地授信业务的贷后管理
第二十三条 客户经理应按以下条款规定的频率对客户进行定期的现场检查。
一、授信客户的现场检查
1、初次发放授信后7个工作日内应进行一次现场检查;
2、授信分类为正常类授信客户至少每季进行一次现场检查。授信担保方式为信用的,至少每月一次进行现场检查;
3、不良类授信客户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现场检查。
(二)特殊情况
客户出现以下情况时客户经理应立即进行现场检查:
1、授信风险分类形态向下迁徙;
2、授信发生欠息、展期、逾期及或有资产到期垫付;
3、客户出现停产、半停产状况;
4、客户发生可能影响授信资产安全的投资活动、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非正常变更、体制改革、债权债务纠纷、事故与赔偿等重大事项。
二、贷后检查报告
(一)授信分类为正常类授信客户至少按季撰写一次贷后管理报告;
(二)授信分类为不良类授信客户至少每月撰写一次调查报告。贷后检查报告应及时报送至总行贷后管理部门审阅。
三、除现场检查外,客户经理还应通过非现场手段对授信客户的经营状况及担保人、担保物的状况进行检查。
第二十四条 在现场过程中,及时通过一些与授信安全密切相关的信息、指标来预测授信风险,发现授信存在的潜在风险。客户经理通过对借款人、授信、担保的日常贷后管理和公众信息发现可能对借款人生产经营、授信资金安全、担保等造成不利影响的信息时,应将重大信息详细情况、对我行授信影响、经营单位的处置预案等形成书面报告,及时报告至总行信贷管理部,并抄报风险管理部和资产保全部。
第二十五条 授信到期前,经营单位分管客户经理填写授信业务本金和利息等的到期授信通知书。在短期授信到期前7日、中长期授信到期前30日,客户经理必须发出到期授信通知书,经借款人签收并经我行和担保人确认后,存档保存。授信到期三天前,客户经理应确保结算账户上在有充足的偿还授信本息资金。
结息日前,客户经理应确保授信客户结算账户上有足以偿还授信利息的资金。
第二十六条 借款人归还我行全部授信本息及费用后,我行释放抵(质)押物,协助客户办理解押手续。我行与客户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结束的过程。
第二十七条 异地授信贷后检查必须双人进行,营销机构负责人要定期参与贷后检查。
各经营单位应严格掌握异地授信业务风险分类标准,分类认定工作必须附有客户财务信息和银行定量定性分析资料。
第二十八条 异地授信业务档案管理,按我行相关档案管理办法执行。
第八章
罚则 第二十九条 办理异地授信过程中出现下列行为或情况之一的,应按我行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流程办理异地授信业务的;
(二)授信调查、风险审查与审批、贷后管理未尽职的;
(三)对借款人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应发现而未发现,或虽发现但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
(四)以降低信贷条件或超过借款人实际资金需求办理授信业务的;
(五)与借款人串通违规办理授信业务的;
(六)放任借款人将授信资金股权投资以及国家禁止生产、经营的领域和用途的;
(七)超越或变相超越权限审批授信业务的;
(八)未按本办法规定进行授信资金支付管理与控制的;
(九)未落实审批条件办理授信业务的;
(十)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其他情形;
(十二)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我行授信业务有关制度规定的行为。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适用于某某商业银行辖内机构,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解释。
第二篇:北海市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授信后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 公司业务授信后管理办法
(暂行)
目录
第一章 总则.........................................................................................................................3 第二章 职责与分工...........................................................................................................4 第三章 工作程序................................................................................................................6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授信后检查的内容........................................................................................6 授信后检查的方法........................................................................................7 收息收贷管理..............................................................................................10 业务移交管理..............................................................................................13 考核与评价.................................................................................................14
第四章 附则.......................................................................................................................16 附件:....................................................................................................................................1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有效管理授信风险,规范授信后管理,完善对公授信业务授信后督导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授信后管理体系,提高授信后管理的有效性,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发生,根据有关金融法规和我行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授信后管理是指从授信启用到授信业务结清日的过程中对授信业务的管理,包括授信后检查、收息收贷管理、风险预警管理、风险分类及预计损失计提、业务移交工作等。本办法主要规范五级分类为正常、关注类授信的授信后管理,五级分类为次级、可疑或损失类的授信移交资产保全部门之前的授信后管理也适用本办法,移交资产保全部门之后的授信后管理按照不良资产管理相关办法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规范的业务范围包含境内法人机构(非金融)的各类表内和表外授信业务。
第四条 授信后管理基本原则:
(一)分类管理原则:结合行业状况、客户实力、授信产品、风 险程度、银企合作等因素,对授信业务和客户实施分类、差别化的授信后管理措施及频率;
(二)专业管理原则:在风险管理部设立专职的授信后管理岗,对授信后管理实施专业化、精细化的全方位监控和督导管理;
(三)动态管理原则:通过对企业财务信息及内外部非财务信息 的收集和综合分析,动态调整授信后管理策略及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结果,并与客户开发/退出策略紧密结合;
(四)强化问责原则:坚持“谁经办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尽
职免责”的原则,严格落实问责制度,强化对违规行为的问责力度。
第二章 职责与分工
第五条 客户经理(包括信贷员,下同)作为授信后管理工作制度的主要执行者,是授信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职责包括:
(一)通过日常收息收贷管理、贷款用途检查、非现场及现场全面检查,完成检查报告,并对风险分类和预计损失进行初分和初步测算;
(二)及时搜集客户的经营管理及财务信息,了解客户的非财务信息,并对上述信息加以分析应用;
(三)通过上述各项检查主动发现(或解除)各种预警信号,对存在潜在风险的客户应及时制定风险化解措施;
(四)落实授信项目的风险控制和防范措施,并负责持续监控,规避授信风险;
(五)按照要求开展各项风险排查,负责落实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
(六)负责放款操作之前妥善整理、保管贷款档案,并及时补充授信后管理的最新材料,按规定移交放款中心;
(七)配合资产保全部门清收不良贷款;
(八)其它授信后管理工作。
第六条 经营单位部门负责人(业务部经理)主要职责:
(一)组织实施贷后管理方案;
(二)督促客户经理落实各项检查问题的整改;
(三)指导、督促客户经理其它贷后管理工作;
(四)对客户经理的风险分类结果进行审核;
(五)及时发现预警信号,并向经营单位负责人报告;
(六)对有风险预警信号的客户直接负责组织进行全面现场检 查。
第七条 经营单位负责人(各一级支行行长、总部营业部总经理、公司业务部总经理)主要职责:
(一)组织、督导部门负责人落实授信后管理工作;
(二)督促部门负责人落实各项检查问题的整改;
(三)及时发现预警信号,并督导落实预警客户的处理措施;
(四)直接参与关注、有定性预警信号和分行风险预警会要求检查的客户的全面检查;
(五)根据授信后管理考核评价结果,对客户经理和部门负责人进行绩效考评。
第八条 分行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总行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并根据规定制定实施 细则;
(二)负责管理和监督本行的授信后管理工作,组织或参与制定 授信后管理方案并监督授信后管理方案的执行,参与重点项目的授信后检查工作,组织实施授信用途检查、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
(三)组织本行的授信风险分类及预计损失认定的审核工作,在 权限内进行最终审定,并根据预警或清收情况对需调整风险分类及预计损失的在权限内进行调整或提出建议,上报审批;
(四)组织拟定或调整本行管理的不良信用客户名单;
(五)按总行制度规定和要求及时上报各种统计报表和分析报
告;
(六)负责牵头组织制定分行授信后管理考核办法;
(七)依据总、分行制订的授信后管理考核细则,对各经营单位、客户经理进行考核评价。
第九条 总行信贷风险管理部的工作职责:
(一)制定全行授信后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
(二)负责管理和监督全行的授信后管理工作,组织实施专项 检查,并定期对各分行的授信后管理工作质量进行考评;
(三)负责督促、指导分行及时整改各项内、外部检查中发现 的授信后管理相关问题,落实各项授信后管理要求;
(四)负责超分行权限的授信风险分类和预计损失的最终审定 工作;
(五)定期进行全行信贷资产质量分析,参与重点项目的授信 后检查,及时进行信贷风险预警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拟定、调整和发布全行不良信用客户名单。
第三章 工作程序 第一节 授信后检查的内容
第十条 授信后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借款企业基本情况检查、授信用途的检查、重大经营管理事项的检查、财务经营状况或项目进展情况的检查、结算往来情况的检查、担保条件的检查、授信情况检查、贷款分类检查、授信效益检查、授信审批条件落实情况检查、风险预警检查等,具体按《公司授信业务授信后检查要点》(附件1)执行。
第二节 授信后检查的方法
第十一条
授信后检查应采取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一)现场检查要实地走访客户,通过与法人代表或财务主管面 谈、检查经营场所、进行财务查账、盘点库存等方式发现问题。现场检查应坚持双人经办原则;
(二)非现场检查要利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人民银行信贷登记 咨询系统、本行信贷管理系统、财务报表、电话、网络、媒体等工具或渠道进行信息收集、信贷分析。
第十二条
分类管理是提高授信后管理精细化水平从而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按照客户及其授信的风险状况及重要性设定不同的检查频率,检查内容也将有所侧重。
按类别可将授信后检查分为:授信用途检查、全面检查、专项检 查。
全面检查可分为:一般风险业务全面检查、低风险业务全面检查。低风险业务认定标准按《公司授信业务品种基本分类》执行。(附件2)
第十三条
授信用途检查
(一)对本外币贷款、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检查人员必须 在资金使用后一周内进行贷款用途的核查,并填写《公司业务授信用途检查报告》(见附件3);
(二)如果贷款品种为项目融资贷款、固定资产贷款或房地产 开发贷款则应按照《珠海市商业银行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实施细则》、《珠海市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相应的检查;
(三)检查中发现借款人未按资金支付计划(指借款人采取自 主支付方式的)或合同约定用途(指借款人采取受托支付方式的)使用贷款构成实质上的贷款挪用,应纳入预警管理,并按照《珠海市商业银行公司业务风险预警管理办法》流程执行。
第十四条 全面检查
(一)根据客户贷款风险分类,不同级别客户全面检查频率不 同:
对风险分类为正常的客户,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对风险分类为关注的客户,每一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对五级分类为次级以下(含次级)的不良贷款客户应加大检查频率,至少每月全面检查一次。
在我行有多笔贷款且风险分类不同的,按照最高检查频率对客户进行授信后检查。
(二)全面检查后,填写并完成《公司业务授信后检查和风险分 类认定表》(见附件4)进行风险分类,对未纳入资产保全的不良贷款进行预计损失测算,经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后将纸质文件及时上报分行风险管理部;
(三)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各项预警信号,应严格按预警信号的处理流程处理;
(四)对正常类贷款,由经营单位负责人负责牵头组织制订授 信后管理方案,主办项目的客户经理具体执行、落实授信后管理方案;
(五)对关注类贷款,按照金额大小,分为单户5000万元(折 合人民币,含)以上和5000万元以下两级管理:
5000万元以上的关注类贷款,由分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牵头组织经营单位、风险管理部门制订授信后管理方案,经营单位负责人负责组织和保障授信后管理方案的实施,主办项目经营单位的客户经理具体执行、落实授信后管理方案。
5000万元以下的关注类贷款,由经营单位负责人负责牵头组织制订授信后管理方案,主办项目的客户经理具体执行、落实授信后管理方案;
(六)对五级分类为次级以下(含次级)的贷款且未移交到资 产保全部门的客户,不论金额大小,由经营单位负责人负责牵头组织制订授信后管理方案,研究处理办法,适时提出催收方案和措施。主办项目的客户经理具体执行、落实授信后管理方案。经营单位负责人负责组织和实施客户授信后管理工作,听取授信后情况的汇报,部署对该类客户的授信后管理方案;
(七)对五级分类为关注以下(含关注)的贷款,分行信贷风 险管理部、经营单位必要时需对客户管理层进行走访。
第十五条 低风险授信业务检查
根据低风险业务的特点,其授信后检查重点关注业务操作的合法合规性,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和政策风险。
(一)授信用途检查参照授信用途检查的内容进行;
(二)每三个月完成一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并填写《公司业务贷 后检查和风险分类认定表》(见附件4)进行风险分类,经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后将纸质文件及时上报分行风险管理部;
(三)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过程中,若发现客户挪用信贷资金、抵(质)押物价值变化、贴现资金回流、入(出)库记录异常、其他预警
信号及影响我行信贷资产安全的不利因素,须严格按预警信号的处理流程执行。
第十六条
专项检查
(一)根据管理的需要,总行可对某一行业、某一区域、某项产 品、某个客户、某个事件及分行授信后管理执行情况等开展专项检查;
(二)分行可对本行某一行业、某项产品、下属机构授信后管理 情况等开展专项检查;
(三)分行可根据总行布臵或自主命题制定排查方案,确定参与 部门和人员、排查范围、内容、实施步骤,明确排查预期达到的目的,排查结果的反馈途径和督导落实整改;
(四)专项检查之后,根据检查结果,形成结论和工作建议,并 按照要求向分行相关领导汇报或上报总行相关部门;
(五)存在问题的客户应视风险程度,判断是否转入预警客户管 理流程;
(六)向被检查项目经营单位及客户经理反馈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并督导落实整改。
第三节 收息收贷管理
第十七条
各行应按照我行有关会计规定确定贷款本息的回收顺序。
第十八条
收息管理
(一)主办项目客户经理应在结息日前10个工作日以电话或书面等方式提醒客户按期还息;
(二)借款企业未能按期足额支付贷款利息,项目主办人应作 为预警信号管理并及时催收;
(三)对贷款已到期的企业,利息催收与本金催收同时进行。第十九条
到期授信管理
(一)授信主办经营单位须按月统计下两个月所有到期贷款,逐笔分析客户经营情况、还款能力、判断回收的可能性、并按照提前偿还、到期偿还、还后再贷、借新还旧、压缩重组、逾期催收等回收方式,有针对性地制订回收预案;
(二)经营单位应在月末5个工作日前完成下两个月到期贷款的催收准备和到期安排预案的制订,逐笔填写《公司授信业务到期回收预案表》(见附件5)报分行风险管理部;
(三)客户经理应在贷款到期前一个月书面发送《客户还款提醒函》(见附件6)或电话、登门拜访等形式提示借款人按时还款。
第二十条
逾期管理
(一)贷款一旦发生逾期(垫款),客户经理应于3日内向债 务人和担保人分别发出《逾期贷款通知函》(见附件7)和《逾期贷款协助催收函》(见附件8),并取得相应回执归档保管,并作为预警信号管理;
(二)客户归还全部逾期贷款(垫款)及欠息之前,客户经理 至少每月应向债务人和担保人分别发送《逾期贷款通知函》(见附件7)和《逾期贷款协助催收函》(见附件8),并取得相应回执归档保管,并作为预警信号管理。对无法取得回执的客户,应当视具体情况采取上门催讨、公证送达、诉讼等方式及时中断诉讼时效;
(三)各分行应建立逾期贷款的统计分析制度,对本发生 的逾期贷款(含垫款),逐笔填写《年内新发生公司逾期贷款分析表》(附件9),同时加大催收力度,落实回收进度。经营单位逐笔填写
《年内新发生公司逾期贷款分析表》,同时撰写分析报告后,于次月初4日内报分行风险管理部;分行风险管理部对单笔余额1000万元以上的大额逾期贷款,逐笔填写《年内新发生逾期贷款分析表》后,于次月初5日内上报总行信贷风险管理部。总、分行风险管理部应加强对逾期贷款的监测,必要时进行现场检查或参与制订回收预案,跟踪预案的执行落实情况。
第二十一条 提前还款
借款人提前还款。授信业务到期前,借款人要求提前归还借款的,项目主办客户经理应要求客户提交《提前还款申请审批书》(见附件10),由经营单位负责人签字同意后,交会计部门,由会计部门通知有关部门办理账务处理。
我行提前收回贷款。客户违约导致我行提前收回贷款时,由项目主办客户经理填制《提前收回贷款通知书》(见附件11),报经营单位负责人与分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签字同意后,交会计部门,由会计部门通知有关部门办理账务处理。
第二十二条 借款客户要求展期或借新还旧的,项目主办部门应当要求客户在全部贷款到期前一个月向我行提出书面申请,并对其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的原因进行调查,并上报风险预警委员会审议,如审议通过方可上报授信审批部门,严格按批复办理展期或借新还旧相关手续。
第二十三条 有抵质押担保的授信结清后,需要提取存放在会计部门(或营业部)库中的重要权证类档案原件时,按照《珠海市商业银行放款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和《珠海市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办法》办理担保解除手续及抵质押物权利凭证退还手续。
对于存单质押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质押授信,需用存单资金还贷或银行承兑汇票托收款归还授信的,应根据实际需要先解冻质押存单或先进行银行承兑汇票托收手续。
第四节 业务移交管理
第二十四条 以下情况应按规定办理授信业务移交:
(一)发生不良授信,为了及时排除隐患、化解风险、实现专业 化、集约化的保全清收,原则上应移交资产保全部进行集中清收管理;
(二)遇项目主办人员和直接管理人员变动或离职的。上述业务移交应确定一名监交人监督业务移交过程,监交人可为档案管理人员或部门综合人员等。
第二十五条
不良授信移交的管理规定:
(一)对于新发生的不良授信,分行风险管理部应在发生后一个 月内出具《风险分析报告》,提交责任认定部门或机构。《风险分析报告》内容应包括授信基本情况、目前风险状况、不良成因以及相关经验教训;
(二)经分行不良资产处臵委员会审议同意移交资产保全部的,分行风险管理部、资产保全部、资产经营部门对授信质量、风险分类及预计损失共同进行认定,并由相关部门参照《珠海市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尽职暂行办法》对不良资产进行责任认定。对于涉及违法违规经营需要分行监察部门介入调查的,按照有关规定做出处理;
(三)业务移交双方应填写《授信业务移交表》(附件12),进 行管理责任移交;
(四)不良授信会计帐务、信贷档案、抵质押品、业务权限的移 交,按照相应的办法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人员变动移交的管理规定:
(一)业务移交前应先进行授信质量认定,如属业务跨经营部门 移交、或业务接收人员认为风险分类需要调整的,由移交和接交单位经办人及负责人、分行风险管理部对授信风险分类及预计损失共同进行认定。如不属于上述情况的,由移交和接交单位经办人及负责人进行认定;
(二)业务移交双方应填写《授信业务移交表》,进行管理责任 移交;
(三)如涉及会计帐务、信贷档案、抵质押品、业务权限的移交,按照相应的办法规定执行。
第五节 考核与评价
第二十七条 授信后管理工作实行按季测评考核。第二十八条 总行对各分行考核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一)对公授信后管理的运作情况;
(二)授信用途检查、及全面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三)收息收贷管理是否合规;(四)风险分类是否及时、准确;(五)预警信号的报告和处理是否及时;
(六)风险监控情况,各类报告是否及时提交完成;(七)是否建立授信后管理考核细则,并监督落实;(八)违规问责是否落实到位;(九)其他授信后工作;
总行依据监督考察的结果和分行的工作完成情况及工作质量,每季进行考核打分。
第二十九条 分行应依据《授信后管理考核细则》(附件13)
对各经营单位进行考核。
第三十条 分行对各经营单位考核的主要内容:(一)各项检查完成情况;(二)授信后检查报告质量评价;(三)预警事项及预警信号处理情况;(四)风险排查的完成及整改落实情况;(五)(六)(七)(八)收息收贷管理情况; 风险分类是否及时、准确; 非财务信息收集及外部走访情况; 档案管理及系统维护情况。
第三十一条 考核评价结果的实施:
(一)对于授信后检查制度执行不到位或对预警信号反应滞后、报告不及时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取消其各项评优评先资格;
(二)对授信后检查制度执行到位,各项检查报告质量优良,对风险揭示充分,对预警信号反应快速的经营单位和相关人员,可给予通报表扬或奖励;
(三)由风险管理部对经营单位授信后管理工作进行质量评价,重大情况向行领导汇报;
(四)对于未执行授信后管理制度的单位(个人)或因此给本行造成资产损失的,各分行应严格按照《珠海市商业银行全员问责暂行办法》的有关条款进行问责。
第四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贷款发放及归还后,有关人员须按规定将相关信息登记授信台帐、信贷数据库及人民银行的“信贷登记咨询信息系统”。
第三十三条
信贷档案的保管、借阅等工作,按照《珠海市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有关办法或协议对某些业务品种(如保兑仓、银团贷款等)的授信后管理有特别规定或约定的,按照特别规定或约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以前有关制度、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六条
各分行可根据本办法制订实施细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珠海市商业银行总行负责解释、修订。第三十八条
现珠海市商业银行总部履行总行及分行职责。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4日起执行。附件:
1.《公司授信业务授信后检查要点》 2.《公司授信业务品种基本分类》 3.《公司业务授信用途检查报告》
4.《公司业务授信后检查及五级分类认定表》 5.《公司授信业务到期回收预案表》 6.《客户还款提醒函》 7.《逾期贷款通知函》 8.《逾期贷款协助催收函》
9.《年内新发生公司业务逾期贷款分析表(月报)》
10.《提前还款申请审批书》 11.《提前收回贷款通知书》 12.《授信业务移交表》
13.《授信后管理考核细则》
第三篇: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审查审批要点
授信业务审查审批要点
(试行)
一、程序及要件审查
(一)支行申报的业务是否属于总行审批权限范围。
(二)支行申报的业务要件是否齐全。
根据总行相关文件及《关于规范支行信贷业务报批程序的通知》要求,支行上报业务至少包括以下材料:
1、支行信贷档案资料(档案内容须填写完整)。
2、客户书面申请。
3、客户近3年的财务报表及最近一期的月度财务报表(确实无法提供的除外),集团客户另需提供合并报表。其中最近一期月度财务报表的报告期与支行上报时间原则上不得相差3个月。财务报表须经过专业审计机构审计(客户授信额度在3000万元以内或项目法人可除外),至少包括三部分:(1)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2)财务报表编制说明;(3)专业审计机构的审计结论。
4、全部贷款近期的五级分类情况。
5、贷款的信用评级和风险度测算情况。
6、支行通过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的客户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情况、信用情况、不良记录情况等。
7、支行通过信贷管理系统查询的客户在我行辖内的融资情况、信用情况、不良记录情况等。
(三)下列授信业务需事先征询总行相关部门意见:
1、涉及关系人业务的,需征询总行理事会办公室的意见;如确认为关系人贷款的,还需上报总行理事会关联交易管理委员会审批。
2、涉及突破监管部门要求和总行信贷政策的,需征询总行风险管理部的意见。
3、涉及集团统一授信,以及公司业务新品种的,需先征询总行公司金融部的意见。
4、涉及外汇信贷利率、费率确定及需要总行调剂外汇资金的,需征询总行计财部、金融市场部等部门的意见。
5、涉及客户开立帐户、结算等问题的,需征询总行运营管理总部的意见。
6、涉及法律疑难问题的,需征询合规与法律部的意见。
二、合法合规性审查
(一)审查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政策的要求和规定,防止对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产品和重复建设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二)审查是否符合金融法律、法规,总行信贷政策、制度或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防止借款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或以信贷资金作为注册资本金、注册验资和增资扩股,防止借款人利用贷款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从事股票、期货、金融衍生产品等的投资。
三、综合承贷能力审查
(一)掌握客户基本情况,分析其发展前景
1、分析借款人经济性质、所属行业、主营业务、注册资本、经济规模、隶属关系、组织形式、产权构成、地理位臵及历史变革等。对上市公司还要分析其上市时间、募集资金数额、近期股权结构及主要股东的股权比例。审查要点主要包括:
⑴借款人是否具备《贷款通则》规定的主体资格。⑵借款人行业排名及发展前景情况。
⑶注册资金与实收资本是否一致,不一致的说明原因。⑷是否涉及重大诉讼。⑸有无交叉违约的历史记录。
2、分析借款人主导产品质量、技术含量、产销量、寿命周期、市场份额、出口创汇能力、实际销售、潜在销售及库存变化等情况。
3、分析借款人主导产品资源储备情况或上游原材料供应情况及下游产品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
4、分析借款人主导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及行业特征、行业管制、行业定位情况,分析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5、分析借款人技术和设备状况、对外投资及投资收益情况。
6、分析借款人核心领导层的综合素质、经营管理能力及法人代表的人品、诚信度、道德水准、历史经营记录及其经验、相对于所有者的独立性等情况。分析影响决策的相关人员(实际控制者)情况及决策过程。
7、分析借款人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如拟上市情况、改制情况、债转股或债务重组情况、目前诉讼情况及其他重要情况,对其公司治理、履约记录、行业特点以及宏观经济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8、分析与客户信贷业务相关的社会购买力、通货膨胀、汇率、货币供应量、税收、政府财政支出、价格控制、GDP增长、外汇来源、外汇管制规定、利率、政府其他管制等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客户发展前景的影响。
(二)掌握客户银行融资总量、结构和质量情况,分析客户融资能力及信用状况
1、掌握借款人与我行合作情况。分析借款人近三年信用等级及变化、基本帐户开立、通过我行结算占比以及其他中间业务占比情况。
2、掌握借款人银行融资总量及我行融资占比。通过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结果,对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情况、信誉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分析客户在我行的融资余额与其年销售收入是否匹配,审查我行融资占比是否符合相关信贷政策和管理要求。
3、了解本地区同业和我行对借款人的授信情况。审查我行对该客户核定的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及目前的可用授信额度情况。
4、了解有无不良信用记录或债务重组、核销贷款及挂帐停息等情况。
5、了解有无逃废银行债务情况。
6、了解对外担保情况及其他或有负债情况。
(三)全面分析客户财务状况,核实其综合偿债能力
1、审查财务报表的合规性、真实性
⑴近三年财务报表是否经会(审)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客户委托审计的会(审)计师事务所有无不良从业记录。⑵近三年财务报表是否具有可比性。特别要关注并表范围是否一致,会计处理方法是否连续。对汇总或合并报表要了解汇总或合并范围是否完整。
⑶对集团公司客户,还应当分别分析集团公司本部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的主要财务指标。
2、近三年及最近一期资产负债及变化情况分析
⑴关注近三年以来资产、负债增减变化情况,分析增减原因。⑵分析客户近三年的资产负债结构及财务比率(主要是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的增减变化情况及原因。
⑶如果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数额较大,需分析其构成及账龄分布情况、计提坏账准备情况,核实是否与关联单位的关联交易有关。特别要关注上市公司母公司和股份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核实公司主要股东与控股子公司的资金往来,核实有无集团公司占用子公司或子公司占用集团公司资金的情况。
⑷如果存货数额较大,需分析其形态分布情况(原材料、在产品和产品)及近三年的增减变化情况,并与销售情况比较。
⑸如果借款人对外长期投资较大,需关注其投资形式及投资收益情况,分析对外投资的资产质量如何。
⑹需要特别关注下列几种情况: ①企业资产规模扩张过快;
②应收账款大幅度增加,应收账款帐龄过长; ③应付账款规模大幅度增加;
④无形资产规模及递延资产大幅度增加; ⑤企业过度负债经营。
3、近三年及最近一期经营收入及损益情况分析
⑴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是否正常,是否有大起大落的情况,对其异常变化有无合理解释。
⑵关注销售收入有无虚列或重复计算等问题,成本计算有无少计或不当转移等情况。
⑶关注利润变化是否异常,核实是否有人为调节或编报虚假利润等情况。
⑷如果投资收益较大,需了解主要投资项目,对项目前景进行预测。
4、近三年现金流入及流出情况分析
⑴近三年现金流入量、流出量的增减变化是否正常,如增减变化幅度较大,应分别分析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或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及形成原因,了解其变化是否正常。如果增减变化不正常,需逐个项目分析。
⑵如果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主营业务收入有较大差异,或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账面利润有较大差异,应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是否正常、合理。
⑶预测借款人到期还本付息的现金支付能力。
5、客户主要财务指标之间相互关联及逻辑关系分析
⑴主营业务收入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是否匹配,如差距过大,其原因是什么。
⑵经营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否匹配,如差距过大,其原因是什么。
⑶投资收益与长期投资是否匹配。⑷未分配利润的增减与上年净利润是否匹配。
(四)弄清客户关联关系,防范关联交易风险
1、分析客户存在哪些关联关系
⑴了解客户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哪些企业或受哪些企业控制,如借款人的母公司、子公司(包括母公司的母公司、子公司的子公司及子公司之间等关系);
⑵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及集团公司等;
⑶私营企业或家族式企业各利益方以及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企业有哪些;
⑷其他存在关联关系并可能转移资产、收入和利润的企业有哪些,如借款人主要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产品经销商等;
⑸形成互保及连环保关系的企业有哪些。
2、分析股东及关联企业的银行融资方式、融资总量、结构和我行占比
⑴了解关联客户的融资方式:
①集团公司统贷统还。如果集团公司控制力较弱,财务管理不统一,则存在较大风险。
② 集团公司与子公司同时从我行融资。应关注对该集团的统一授信情况,对集团公司本部融资要注意与其自身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相匹配,对集团本部自身没有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的原则上不能提供贷款。
③ 集团公司不融资,子公司独立融资。应重点分析子公司偿债能力,并要关注有无集团公司占用子公司资金的情况。
⑵了解集团内部我行融资总量、结构及占比。既要看各分子公 司融资总量和结构,又要看集团整体的融资总量和结构。
⑶了解控股股东及主要关联企业基本情况和关联程度,掌握内部关联交易及内部定价等情况。
3、对关联客户授信审查需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通过对股东及关联企业基本情况、财务及经营效益、信用状况等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流动情况,特别要关注关联企业之间的应收、应付科目的数额及资金流向,分析是否存在通过关联关系转移资金及作假帐等问题。如果借款人主要股东为民营企业或自然人的,更要对其通过关联关系转移资金、甚至长期占用借款人资金的情况予以关注,切实防范其挪用我行贷款甚至骗取信贷资金等情况发生。
审查中要同时了解股东及关联企业中有无债转股、政策性破产、贷款挂帐停息等情况,关注企业改制过程中资产负债划分是否合理,我行原有贷款偿还责任是否落实,借款人及股东有无悬空我行债务、损害我行利益等情况。
四、用途审查
(一)流动资金贷款审查要点
1、是否真正用于生产经营,防止挪用于项目建设和对外投资;
2、是否真正用于本企业生产经营,防止转借其他企业使用(集团公司实行统贷统还的除外)或代其他企业融资;
3、流动贷款原则上只能用于短期生产资金周转,不能作为生产经营过程中铺底流动资金长期占用;
4、注意贷款期限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的衔接,对发放中期流动资金贷款要从严控制;
(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审查要点
1、审查有无真实贸易(商品交易及服务)背景,严禁签发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
2、审查承兑申请人(付款人)与收款人之间有无关联关系,防范关系人通过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套取银行资金;
3、审查是否存在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情况。
(三)保函业务审查要点
1、对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或工程的,原则上不得出具非融资类保函;
2、对非融资类保函重点是核实申请人有无履行本笔保函项下业务的能力;
3、融资类保函必须从严掌握,除国家政策性银行外,不得对申请人从其他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借款提供担保;
4、我行担保所筹措资金原则上只能用于自身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对用于项目资本金的不能办理。
(四)项目贷款审查要点
1、审查项目建设是否合规
⑴项目产品是否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范围之内;
⑵项目建设是否经有权部门批准立项或核准,可研报告是否已获有权部门批准;
⑶项目环境评价报告是否已获有权部门审批通过;
⑷项目占用土地的审批是否依法合规,建设用地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⑸其他按规定需由有权部门批准的事项是否已获审批。
2、审查项目资金来源落实情况
⑴项目评估总投资及自筹资金比例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审查还要测算各项投资支出与可研报告的差异,关注项目建设总投资构成,并与类似项目单位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是否有人为加大建设成本现象,防止人为夸大总投资而相应减少自筹的情况。
⑵项目自筹资金到位情况、到位计划及出资能力分析。审查各出资人的出资金额、出资比例及出资顺序,重点关注出资来源是否可靠,各出资人是否具备出资实力。对已经开工的项目要了解项目形象进度及已投入资金的来源渠道,项目自筹资金的实际到位进度,投入资金及投资计划是否匹配,不匹配的原因是什么。
⑶他行融资落实情况。多家银行贷款时,要分析各家银行融资及占比,了解各家银行提供融资意愿如何。需要外汇资金的,说明外汇资金如何解决。
⑷加工项目铺底流动资金是否落实,主要看借款人自有资金来源是否稳定、充足。
⑸注意防范借款人通过关联关系虚假出资或抽回投资。
3、审查项目建设条件是否具备
⑴项目建设用地及水、电、汽供应是否落实,交通设施能否满足项目建设需要。
⑵工艺技术是否成熟、可靠。项目采用的工艺技术是否需经专业部门论证,论证结论是否可信。如果是新产品,还需审查新产品的试制、试验及论证情况。
⑶主要生产设备来源及设备先进程度,项目关键设备的研制或引进情况。⑷项目建成后主要原材料供应渠道及可靠性。⑸专业机构或其他中介机构对项目评估情况。
4、项目产品市场及竞争能力分析
⑴国际、国内市场供求、价格变动等情况。①本项目产品国际市场供需现状分析。
②本项目产品国内市场供需现状分析。总生产能力、消费构成及需求情况,包括生产量、消费量、库存量、进出口量、供需缺口等。本项目产品目前行业地位及行业排序情况,项目完成后借款人的行业地位及行业排序的预期情况。
③项目产品的上下游供求情况及变化趋势。⑵项目产品目标市场供求状况。
⑶本项目产品替代产品的发展情况及趋势。
⑷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及与本企业、本项目竞争能力比较: ①规模;②市场占有率;③价格;④成本;⑤管理水平。
5、项目效益测算及偿债能力分析 ⑴项目效益及投资回收期预测
①项目正常生产年新增销售收入、新增利润情况;②投资利润率、销售利润率;③投资回收期;④内部收益率;⑤盈亏平衡点;⑥敏感性分析结果。
审查要特别关注项目产品定价是否合理,项目达产年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的测算是否过于乐观。
⑵偿债能力测算
①偿债来源有哪些:A、项目自身效益;B、折旧及摊销;C、综合效益; ②贷款期内原有存量贷款的偿还计划;
③根据测算结果审查我行贷款期限的确定是否合理;
以客户综合折旧及摊销作为还贷来源的,审查还要查询以前企业的折旧及摊销提取情况;以企业往年未分配利润作为还款来源的,要了解企业未分配利润分配的会计政策;以项目新增效益作为还款来源的,要分析产品定价依据及价格变动趋势(包括单位定价和销售量。如电力项目要关注上网电量和电网电价,核实项目建成后的运营小时数;公路项目要关注通车年车流量及收费价格;一般加工产品要关注产销率、单位产品售价及成本);以其他资金作为还款来源的,要分析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靠性。同时要关注偿还多家银行贷款时的还款顺序。
五、担保措施审查
(一)保证方式担保审查
1、保证人基本情况
⑴审查保证人是否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保证人主体资格是否完备,能否提供连带责任保证。
⑵审查保证人有无经营收入和实际的现金流量。分析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状况以及综合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发展前景等。
⑶信用情况。了解保证人自身银行融资情况及我行占比,资信情况如何。
2、保证人与借款人之间关系
⑴关联关系。由于关联担保并没有提供有效的第二还款来源,因而担保的可靠性存在很大问题,一般情况下应拒绝关联企业提供的担保。未经授权的非独立法人提供的担保无效。
⑵互保(包括连环担保)关系。注意分析互保关系对保证能力的影响。对借款人与保证人属同一集团公司内的企业,贷款要从严审查。
⑶担保公司。特别要关注担保公司的信誉和对外担保数额、质量,核实其真实的担保能力。
3、保证能力测算
要同时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不能只看有多少净资产:(1)净资产减或有负债;(2)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及净流量;(3)实际的收益水平;(4)自身融资及已提供担保的情况。
4、关注法律、法规禁止提供担保的情况和虽然具备担保能力但实际上无法追究其担保责任的情况。
⑴关注国家机关或行政单位提供担保无法律效力的规定。⑵保证人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对外提供担保须经董事会同意或经股东大会批准的,应有董事会同意提供担保的书面文件或股东大会同意提供担保的决议。
⑶母公司为子公司提供保证,须关注母公司有无充足现金流量和担保能力,母公司是否存在其他或有负债,其总量和结构情况如何。
⑷上市公司对外提供保证,应当审查董事会或股东会同意提供担保的书面文件,同时审查担保合同(或担保函)中有无担保人对担保行为合法性的声明条款,如:声明被担保人不是担保人的股东、股东的控股子公司或附属企业,担保人的担保行为符合本公司章程 及章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不违反法律法规及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如果上述声明有虚假或隐瞒,担保人愿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责任等。
(二)资产抵押方式担保审查
1、抵押物的选择
⑴审查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抵押资产范围。
⑵审查变现能力如何。
抵押物应具备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变现能力,一般应选择地理位臵优越、变现容易的房地产作为抵押物,社会公用设施不能作为抵押物。
2、核实抵押物权属情况。审查抵押人对抵押财产有无处分权,抵押物有无已抵押给他人的情况,防止无效抵押、重复抵押。审查抵押物的使用情况,抵押物有无长期低租、是否存在提前收取租金等现象。
3、审查抵押物价值确定或评估结果的合理性。
审查抵押物是否经过我行指定专业机构评估,分析评估价值是否合理,抵押率的设定是否适当。
4、抵押物保管地点及保管责任是否明确。
(三)动产及权利质押方式担保审查
1、动产质押担保方式审查 ⑴质物的选择
①审查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质押范围;
②审查是否能够及时变现;
③审查是否适宜长期保管,其价值是否会随时间推移贬值。
⑵质物权属是否明晰,质押人对质物有无处分权。⑶审查保管地点及保管方式能否保证质物的完整。
2、存单质押方式担保审查。
⑴用于我行贷款质押的单位银行定期存单,质押人须享有完全处分权;
⑵用于我行贷款质押的单位定期存单原则上应是我行开立的定期存单;
3、股权质押方式担保审查
⑴用于质押的股权预期升值潜力应当较大;
⑵审查股权变现或转让的可能性大小。当前可用于质押的股权原则上限于上市公司股权;
⑶是否符合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关于股权质押的具体规定。
(四)其他贷款安全保障措施审查
1、公路收费权以外的各种收费权、经营权质押。
2、其他安全保障措施还包括:帐户质押(帐户监管协议)、股东完工担保、涉及村社贷款的三方协议等。
六、综合评价
(一)对各类影响贷款本息按期偿还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控程度。
1、政策风险;
2、市场风险;
3、担保风险;
4、关联交易风险;
5、技术风险;
6、汇率风险;
7、项目超支风险;
8、财务(现金流短缺)风险;
9、筹资风险;
10、投资风险;
11、管理(贷后管理、异地监管等)风险;
12、贷款集中到期风险或期限风险;
13、过度融资和超单一客户限额风险;
14、体制变化风险;
15、安全生产风险;
16、政府信用风险;
17、法律风险;
18、原料来源风险。
19、战争风险或国别风险; 20、……
(二)提出审查结论
1、审查意见
(1)融资金额及结构;
(2)期限(项目贷款须明确宽限期及从何时开始还款,提款期多长);
(3)利率(或收费水平)及结息方式、周期;
(4)还款计划和还款方式。超过一年的中长期贷款原则上要从宽限期满后实行等额还款,每半年或每季度或每月归还一次,以降低贷款集中到期的压力。确实无法做到等额还款的,要按评估测算 的结果确定分年还款计划,但也必须坚持每半年或每季度或按月还款一次,防止贷款集中到期无足够现金流量还款;
(5)担保方式。
2、控制风险措施
(1)设定必要的前提条件或提款条件,只有在满足我行贷款条件或提款条件后才能发放贷款或提款。
(2)约定必要的财务限制条款及提前还款条款,包括但不限于: 当借款人生产经营或财务指标发生不利于贷款安全的变化时,贷款人有权宣布贷款提前到期;
根据客户具体情况约定未经我行允许,合同期内不得因主观原因关闭,分红不得超过税后净收入的一定比例;
资本支出不得超过我行要求的一定数额,不得出售特定资产(主要指固定资产),未经我行同意原则上不得向其他金融机构申请授信,不得更改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债务条款,不得提前清偿其他长期债务,不得进行兼并收购等活动,不得为第三方提供额外债务担保,不得向其他债权人或授信人抵押资产等条款。
(3)进行必要的风险提示,提出相关管理要求。
第四篇: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质押授信业务司法探讨范文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质押授信业务司法探讨
摘要:从当前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产品质押的情况以及所涉及诉讼纠纷的情况看,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质押效力进行司法认定仍存在难点。本文在对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及理财产品质押贷款存在风险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理财产品质押效力司法认定的建议和较为完善的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理财产品;商业银行;权利质押;法律风险;物权法;法律依据
一、理财产品质押效力司法认定的难点
从当前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产品质押的情况以及所涉及诉讼纠纷的情况看,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质押效力进行司法认定存在以下难点问题:
(一)把握物权法定原则。银行理财产品既不属于物权法第二百二十三条第(一)项至第(六)项所明示列出的可出质权利范围,也不属于第(七)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出质的其他财产权利”。我国目前并没有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对银行理财产品质押做出规定,导致银行理财产品质押在现阶段找不到明确的法律依据,理财产品作为质押物的属性存在争议。
(二)认定理财产品法律性质。当前,将理财产品质押认定为一种权利质押是一种共识。但理财产品属于何种权利,则在实务和学术界存在有不同的看法,有应收账款说、类存单说、信托说、类基金份额说等。不同的权利属性,对其质押生效要件有不同要求,也导致不同的法律效力认定结果。
(三)认定是否满足物权公示要求。在对理财产品进行定性的基础上,如何进行质押公示,是涉及物权法公示公信原则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如将理财产品认定为应收账款和类基金份额,就要进行质押登记;如认定为类存单,则要交付权利凭证。银行理财产品中,投资者持有的是与银行签订的理财协议、产品说明书及客户回单,上述凭证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权利凭证”。当前有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质押只是与客户签署了一份留置协议书,这种情况下,不能认定为办理公示手续,也难以构成有效质押。
二、理财产品质押贷款存在的风险
(一)理财产品质押优先受偿权存在不确定性
在银行理财产品质押贷款的实际操作中,银行通常采取监管、冻结出质人理财产品资金返还账户的措施,但这种双方之间的约定实际上并不能起到对质押担保进行公示的效果,且由于我国法律法规未对理财产品可质押性作出规定,因此在发生借款人涉及经济纠纷诉讼或有权机关对借款人账户采取强制冻结、划扣措施等情形下,法院可能不支持银行对理财产品资金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
(二)理财产品价值波动可能导致贬损
按照客户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银行理财产品可分为保证收益型和非保证收益型,其中非保证收益型又分为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保证收益型和保本浮动收益型这两种理财产品的本金部分是固定的,理财产品的价值相对稳定,可以覆盖所担保的贷款债权,市场风险尚属可控。但对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由于市场波动幅度较大,很可能会导致理财产品贬损后的价值低于客户未清偿的贷款本息。
(三)是质物未能及时变现的风险
很多银行设计发行的理财产品都是有固定的到期日的,在主债权出现违约的情况下,债权人很可能因为质押品的到期日未到而无法及时变现,从而形成不良资产。
三、理财产品质押效力司法认定的建议
(一)将理财产品质押类推为应收账款质押的效力认定
1.理财质押合同约定为应收账款质押并在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办理质押登记的,应认定为有效。
2008年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提出《关于准许以银行理财产品质押融资提案》建议由全国人大对《物权法》第223条“权利质权”条款进行修改增加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可质押的权利或由最高人民法院征询银监会的意见后通过《物权法》司法解释明确准许商业银行接受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作为质押物以满足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的融资需求。
最高人民法院作为该份政协提案的答复部门回复“根据《物权法》第223条的规定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能否质押的问题应由法律或行政法规作出明确规定是最恰当的做法„„在法律或行政法规没有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质押作出规定的情况下最高人民法院也无权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创设新的权利质押类型。但是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可否类推适用《物权法》已有明确规定的权利类型如应收账款则可以进行调研与探讨。对此问题我们将在《物权法》司法解释的制定过程中予以研究并在进行必要调研、与有关行政机关协商后在适当时机制定相关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对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1847号财贸金融类288号提案的答复》法办〔2008〕247号。倾向于在当前无明确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将银行理财产品质押类推适用于应收账款质押。
在此情况下,如果当事方所签订的理财产品质押合同将质物描述为投资者对银行在理财合同项下未来应支付的理财本金及收益的应收账款,并且根据物权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的规定,在中国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办妥质押登记的,应认可理财产品质押的效力。
2.如果商业银行与出质人在质押合同中将理财质押约定为应收账款质押却未按法律规定办理质押登记手续的,由于缺乏质押登记公示程序,应认定为质押未设立,质权人不享有优先受偿权。
(二)将理财产品质押类推为存单质押的效力认定
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部分法院将理财产品质押类推为存单质押并确认其有效的案例,应认为这也是一种合理的类推适用方式。应区分不同的银行理财产品种类,根据其不同性质判断可否类推为存单质押。
1.对于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和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前者商业银行承诺确保本金收益的兑付,后者银行对本金承诺兑付,在商业银行与客户间构成债权债务关系,类似于存款的法律关系,因此可类推适用存单质押。
2.对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并不承诺本金和收益的兑付,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实质法律关系为信托关系而非债权债务关系,在此情况下不能类推适用存单质押。
(三)对于以保证金形式设立理财产品质押的效力认定
即便银行理财产品质押融资业务采取了应收账款质押方式但在最高院《物权法》司法解释出台以前仍无法避免出现各地法院凭借不同理解作出不同效果的判决的情况。为进一步缓释银行理财产品质押的法律风险有必要将银行理财产品的回款账户设定为保证金账户以保证金的合法形式对抗司法机关的强制措施。有些商业银行与客户约定理财收益分配账户为保证金账户,并将该账户予以冻结控制,以此方式实现质押。
四、理财产品质押贷款的风险防范
(一)重视贷前调查,防控现实风险
1.严控客户准入门槛,防范信用风险。银行要仔细核查借款人的主体资格、资信情况,关注其清偿能力,选择实力较强、资质良好、具有真实资金需求和用途、无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作为债务人。
2.审慎选择出质标的,防范操作风险。银行应严格界定可供质押的银行理财产品种类和范围,优先选择财产价值比较稳定的理财产品来办理质押业务,并应合理评估理财产品市场价值及变化,根据理财产品的类型审慎设置质押率。目前,银行办理理财产品质押贷款的质押率主要是根据不同种类理财产品价值的稳定性按7至9折不等来确定。
3.合理确定贷款期限,防范市场风险。尽管银行理财产品比股票、基金等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其价值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减少银行的质押风险,建议贷款期限不宜过长,例如规定理财产品融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年。
(二)落实登记公示,确保质押效力
鉴于质押以交付或登记为生效要件,通过在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办理理财产品的质押登记手续,可增大理财产品质押被司法机关认可的可能性。
同时,银行应要求出质人将理财产品的认购凭证(包括但不限于双方签章的认购协议书、理财产品说明书、回单等,上述凭证在一定意义上属于权利凭证)的原件作为质押物权利凭证移交银行保管,实现权利凭证的转移占有。
(三)加强贷后管理,提升安全系数
1.保证金专户状态跟踪,控制资金流向。银行客户经理应定期对已质押的理财产品资金返还账户监控情况进行检查以确保贷款安全。在合同中约定银行有权采取冻结措施,对理财产品账户进行冻结处理;可以行使抵消权,有权直接划收账户资金用于清偿贷款本息。
2.跟踪质物价值,采取保全措施。对于价值变动性大的理财产品银行应建立理财产品净值跟踪机制。当理财产品价值下降导致质押率上升超过审批条件时银行应立即停止其授信额度使用并通知授信申请人要求其增加保证金、补充质物、归还部分贷款或追加银行认可的其他担保措施。
3.质押登记状态跟踪。银行应定期在人行登记系统上对已质押登记的应收账款进行跟踪检查,及时进行变更登记、展期登记,发现异议登记。
参考文献:
[1]郑学军.银行理财产品质押授信业务的法律风险防范[J].国际融资,2009(10)
[2]李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质押研究[D].复旦大学,2012.
第五篇:异地授信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辖内商业银行加强异地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 本意见所指的异地授信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向所在省辖市以外地区注册企业办理的各类授信业务,包括贷款、票据的承兑和贴现、保函、信用证、贷款承诺等表内外本外币业务。本意见所称的商业银行包括浙江省所有开展异地授信业务的银行机构。
第三条 商业银行办理异地授信业务必须坚持适度、审慎、防范风险和讲求效益的原则。
二、异地授信业务的准入
第四条 开办异地授信业务的机构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管理手段和风险控制能力,其办理异地授信业务的区域范围、业务品种及异地授信总量和占比应与本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能力相适应。
第五条 商业银行开办异地授信业务必须制定科学的异地授信管理办法,并取得上级行的书面授权。各行应将异地授信管理办法和上级行的授权书报当地和展业地银行业监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 商业银行办理异地授信应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营稳定、主营业务突出、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客户。第七条 商业银行办理异地授信业务应避免系统内重复营销和交叉竞争,防止多头授信,商业银行在当地设有分支机构的,本系统其他分支机构(包括同一系统内不相隶属的机构)不新增在当地办理异地授信业务,存量授信业务限期逐步退出。
三、异地授信业务的内部控制
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确定专门管理部门,负责辖属分支机构异地授信业务的统一管理。
第九条 商业银行办理异地授信业务应实行“分片管理”。在分析展业地经济总量、金融环境、产业结构等基础上,科学合理确定在异地地级区域办理授信业务的机构。商业银行应研究按行业进行分类管理的异地授信管理模式。
第十条 商业银行办理异地授信业务应实行严格的授权管理。异地授信业务由本级或指定分支机构负责办理,上级行应根据机构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合理确定授予权限,授权书应明确异地授信业务的品种、区域范围和异地授信的总量或占比的限制。对资产质量较差、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和内控机制不够健全的机构,上级行应限制其办理异地授信业务。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畅通的异地授信信息报告渠道,强化异地授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对异地授信业务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因调查、审查、审批、发放、贷后管理、风险资产处置等环节内控不严、管理缺位造成异地授信业务风险的,严格按照内部问责制进行责任认定和追究。
四、异地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涵盖授信“三查”、不良资产清收保全和问责全过程的异地授信业务风险专业化管理体系,建立异地授信业务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加强对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控,防范和控制异地授信的各类风险。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严格异地授信业务的介入。建立目标展业地经济、金融、主导产业和政府服务职能等情况的调研机制,明确异地业务产业和客户目标群。对主营业务不突出、关联关系复杂的或融资结构不合理的异地企业或集团公司应审慎放贷。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合理确定异地授信业务占本行授信业务总量的最高控制比例,并报监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加强异地授信业务尽职调查和风险审查。严格按照《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对异地授信客户资信情况以及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等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受信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受信情况。应按《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的要求收集客户基本资料。对异地授信的调查、审查重点应着重对第一还款来源、保证能力、抵质押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质押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把关。严格控制贷款展期、异地企业互保和关联企业提供担保。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加强异地授信业务贷后管理。加大异地授信客户贷后检查频率,贷后检查必须双人进行,分支机构负责人要定期参与贷后检查。严格掌握异地授信业务风险分类标准,分类认定工作必须附有客户财务信息和银行定量定性分析资料。对异地授信风险敞口较大的地区和行业,商业银行应成立风险管理专项小组,及时收集、掌握区域经济特点和行业动态信息,调整、优化异地授信业务的地区和行业投向。
第十七条 对同一集团客户内各公司在不同机构办理异地授信业务的,应根据《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要求,纳入集团客户管理,并确定一家机构为主办行,负责集团客户各类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和贷后检查工作。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加强异地授信业务的内部审计检查。异地授信管理部门至少每季对异地授信客户开展例行检查,按季形成书面检查报告,检查内容至少应包括授信资金流向、企业经营情况、项目进展情况、担保情况、在其他金融机构的受信情况等。按下查一级的原则,至少每半年对辖属分支机构开展一次异地授信业务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异地授信是否超比例、是否垒大户、不良率变动情况、异地受信人资金使用情况、审批条件落实情况、担保落实情况和风险状况等。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异地授信业务经营管理情况的审计,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异地授信业务审计。检查和审计报告逐级报至一级分行审定。
五、异地授信业务的监管
第十九条 各商业银行办理异地授信业务必须自觉遵守银行业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当地银行同业公会(协会)商定的银行同业自律公约,不应采取放宽授信条件等不正当手段违规办理业务。
第二十条 对于异地客户大额授信需求,可由银行业协会牵头组成异地银行和本地银行银团贷款,发挥银团贷款在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合理分配方面的作用,共同做好对大客户、优质客户的授信和贷款发放的合理安排,避免行际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无序竞争、过度授信。
第二十一条 各商业银行应确保按月通过“银监会派出机构客户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报送的客户信息中涉及省内、省外异地授信业务的信息质量。半、后十四个工作日内向本机构所在地和客户所在地的银行业监管部门书面报告半、异地授信业务开展情况和风险控制状况。宁波辖内各商业银行还应按月/季向宁波银监局报送异地授信业务报备表。
第二十二条 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异地授信业务开展情况的监测,密切关注其风险和合规性问题,浙江银监局、宁波银监局与各分局及各分局之间加强信息沟通,定期核对数据,互通监管情况,并视需要采取监管措施。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予以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 银行监管部门应结合现场检查、监管评级、风险监测等监管手段,开展异地授信业务监管,根据商业银行异地授信风险情况,采取建议商业银行调整授权,限制异地授信范围和比例,责成其暂停办理异地授信业务等监管措施。
第二十四条 银行业监管部门应牵头建立银行间异地授信业务风险预警和处置联动机制,协调本地、异地商业银行统一采取债权保全和清收措施,维护银行债权,保证当地金融稳定。
六、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指导意见于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4.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促使信贷质量关口前移。商业银行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对信贷信息的综合加工处理,分析预测风险,提出防范对策。一是组织信贷人员定期开展市场和行业调查,确定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贷款风险程度,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分别制定相应的检查制度和防范对策。二是使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制度化、经常化。银行进行贷款“三查”既要根据借款人的经营效益,更要重视其现金流量,还要了解和掌握非财务因素、信用支持情况等,而银行按期收回贷款的资金来源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因此,必须以贷款风险分类理念贯穿信贷全过程,注重对借款人在贷款期间的现金流量、非财务因素等进行预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贷款决策。三是充分利用银行信贷集中式台账系统和人民银行的贷款卡咨询系统,了解借款企业在所有商业银行的融资情况、付息情况、企业大事记、财务状况等信息,预测分析借款人下一阶段的经营趋势,对有可能影响贷款安全的,及时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四是银行要与法院、工商、税务、经委等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借款企业相关信息,发挥信息反馈作用,抓住关键点和突破口,主动转移和规避风险。
从四个方面加强风险预警体系建设
组织结构和汇报与处理流程。商业银行要在确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上,构建风险预警的组织架构,规定有关部门与岗位的职责,同时确定风险预警信号的汇报与处理流程。对于面对千千万万个微观企业的风险预警工作,主管客户经理和基层经营单位负责人应当是发现辖内客户预警信号的主要责任人。总行和分行应成立风险预警委员会,负责预警和处理重大或系统性风险事件。此外,风险预警组织架构体系至少还应当包括总分行的业务部门、风险管理和授信审批部门,以及稽核和研究部门。有条件的银行还可聘请外部审计,定期或不定期对一定金额以上的交易或合同进行审计,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在明确风险预警部门和岗位职责的基础上,规定清晰的预警信号汇报路线,并根据预警信号的紧急程度和影响大小,明确规定反应权限和反应时间,对于观察类的信号规定预警信号升级或解除的条件,确保不同类别的预警信号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宏观与行业风险预警。通常情况下,规范经营的银行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经济周期风险。顺周期环境下,企业赚钱,贷款也好发放,贷款又可派生出存款,银行业务比较好做。但在紧缩环境下,贷款放不出去,业务就难做多了。为此,要加强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和经济金融政策的分析研究。同时,要加强对行业结构变动的分析与研究。一是根据资产负债结构、资金投向重点以及行业发展状况,从行业的融资需求、风险度及盈利度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覆盖所有行业的行业深度分析研究,为制定全行的信贷政策,优化配置信贷资源提供专业支持。二是通过单个行业的深度分析,为审批人员、营销人员等提供操作层面的信息支持;从行业、区域、企业三个维度进行研究,为信贷政策的具体化、细分化提供参考,不能笼统地说支持某行业、限制某行业,因为即使控制类行业中也有好企业,而且同一个行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不一样,应当具体化,体现对分支行的分类指导。三是通过日常的对行业的动态跟踪研究,及时进行行业的风险揭示,并进行行业政策修正、调整和维护,指导有效的进入、退出操作……(全文请阅读《中国金融》印刷版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