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包头市地名管理条例
包头市地名管理条例
(2005年9月24日包头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2006年4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地名管理,推进地名标准化、规范化,适应城乡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地名规划,地名的命名与更名、有偿冠名、译写与拼写、标准地名的使用、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地名,是指具有指位功能的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包括:
(一)山、河、湖等名称;
(二)行政区划及街道办事处、社区、建制村(嘎查)名称;
(三)街路巷、住宅区、自然村以及建筑(构筑)物、沿街门牌、楼牌号等名称;
(四)名胜古迹、纪念地、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开发区等名称;
(五)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水库、桥梁、隧道、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名称。
第四条 地名管理坚持尊重历史、适应现状,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性,实现地名标准化管理。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市地名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地名管理工作;各旗县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辖区内的地名管理工作。
建设、交通、规划、公安、房管、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民政部门做好地名管理工作。
第六条 地名管理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第二章 地名命名、更名和注销
第七条 地名命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尊重当地历史、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和群众意愿,反映民族特点、时代特征和自然地理特征;
(二)地名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不得仅用专名作地名或者在同一地名中使用两个通名或者专名;
(三)一般不以人名命名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和外国人名、地名命名地名;
(四)一地一名,名实相符,各类派生地名与主地名相协调,并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五)地名用字应当准确、规范、简洁易懂;
(六)禁止使用不良文化色彩的名称。
第八条 苏木乡镇一般以苏木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居民点名命名;街道办事处一般以街道办事处所在街道名命名。
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水库、桥梁、隧道、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名称的专名一般应当与当地的主地名一致。
第九条 新建城镇道路使用的通名,一般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道路红线为40米以上称为街(大街);
(二)道路红线为30至40(不含40米)米称为路(大路);
(三)道路红线为22至30(不含30米)米称为道(大道);
(四)其他街坊、小区的区间道路可以称为巷。
第十条 城镇使用小区、街坊、城、花园、村等通名的住宅区,占地面积应当在2万平方米以上,且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配套有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公共设施的聚居地;大型小区、城、花园也可以分区称谓。
使用别墅、山庄做通名的住宅区,占地面积应当在1万平方米以上,以2-3层楼为主,配有园林景观、休闲亭台、容积率合理,居住相对独立、环境良好的住宅群。
前款规定外的其他住宅区可以称园、苑、公寓等。
第十一条 行政区域名称,旗县区行政区域内的建制村(嘎查)、自然村名称,同一旗县区内的街巷、住宅区、桥梁、广场、公园、大型建筑(构筑)物等同类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谐音。
第十二条 地名命名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旗县区行政区划名称的调整命名,由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苏木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命名,由所在地旗县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街道办事处名称的命名,由所在地旗县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嘎查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名称的命名,由所在地的苏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报旗县区人民政府批准。
(二)山、河、湖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由所在地旗县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市人民政府审批。涉及邻市边界和国家另有规定的,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三)文物古迹、纪念地、风景名胜区、旅游渡假区、自然保护区、开发区等名称的命名,市区范围内的,由其主管部门向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市区外旗县区范围内的,由其主管部门向所在地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审批。
(四)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广场、公园等名称的命名,市区范围内的,由市建设主管部门向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人民政府审批;市区外旗县区范围内的,由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向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所在地旗县区人民政府审批。
(五)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车站、机场、水利工程和公路等名称的命名,由专业部门征得所在地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同意后,报上级专业主管部门审批。
(六)住宅区、大型建筑(构筑)物、门牌、楼牌号的命名,由建设单位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到所在地旗县级以上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地名申请手续。
第十三条 对新建住宅区、建筑(构筑)物的门牌、楼牌号,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编排:
(一)沿街门牌号,东西走向的街道以东端为起点编排;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北端为起点编排;其他走向的以偏北端为起点编排。
(二)沿街门牌号,东侧与北侧门为单号,西侧与南侧门为双号。
(三)住宅区内的住宅楼按自东向西或者自北向南的顺序编栋号。建筑物、住宅楼的单元门号按自东向西或者自北向南的顺序编排。
第十四条 申请地名命名,申请人应当填写统一制作的《地名命名申请表》,并提供下列资料:
(一)建设项目立项报告批准书;
(二)经批准的规划总平面图;
(三)建筑位置示意图。
旗县级以上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对符合规定的地名申请,应当在20日内作出决定。经过批准命名的地名应当核发《标准地名使用证书》。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变更地名:
(一)因行政区划变更、城乡建设改造或者自然变化等原因造成地理实体的位置、范围发生变化而使原有名称失去存在价值或者名不符实的地名;
(二)影响民族团结,不尊重少数民族历史和风俗习惯的;
(三)道路起止点、走向或者指位功能发生变化,需要变更路名的;
(四)因产权所有人提出申请,需要变更大型建筑(构筑)物名称的;
(五)因实行地名有偿冠名需要变更的地名。
变更地名的审批程序按照本章规定的地名命名程序办理。
第十六条 因行政区划变更、城乡建设改造或者自然变化等原因,使原指称实体消失、当地已废弃不用的地名,应当根据地名管理的审批权限、程序公告注销。
第三章 地名的有偿冠名
第十七条 本条例所称地名的有偿冠名,是指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申请人的申请,用体现企业的名称或者用商标、品牌作专名命名地名,并向申请人收取地名冠名费的行为。
第十七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的城市新建道路、桥梁、隧道、广场、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新建的居民区可以实行有偿冠名。
实行地名有偿冠名,市区范围内的,由申请人向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市区外旗县区范围内的,由申请人向所在地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审批,并向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对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感强,反映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的地名不得实行有偿冠名。
第二十条 旗县级以上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拟定地名有偿冠名项目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 地名有偿冠名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拍卖、招标或者协议的方式进行。
有二个以上申请人申请地名有偿冠名的,必须采取拍卖、招标的方式进行。
第二十二条 提出地名有偿冠名的申请人,应当向旗县级以上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地名有偿冠名申请书和拟冠名地名分析报告、合法有效的资金信用证明、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证明书。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其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核。经审核合格的,方可参与地名有偿冠名的拍卖、招标或者协议活动。
第二十三条 地名有偿冠名收益应当上缴同级财政。
第四章 地名译写与拼写
第二十四条 地名以蒙汉两种文字拼写。
用汉语翻译蒙古语地名,应当以蒙古语标准音和统一蒙古文标准书写进行译写。
第二十五条 对现行蒙古语地名译音失真,但习惯沿用时间较长的汉字可以沿用。
第二十六条 地名的译写,应当避免使用生僻字、自造字和字形、读音易混的字。简化字以《中国地名汉字拼音字母拼写法》为准;蒙古语按照《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转写。
第二十七条 地名的国际标准化按《汉语拼音方案》统一规范、拼写。禁止使用外文拼写地名标志。
第五章 标准地名的使用
第二十八条 符合本条例规定,已经规范化处理并报经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
旗县级以上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批准的标准地名在60日内向社会公布。
旗县级以上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地名资料信息库,保持地名资料的完整,并提供查询服务。
第二十九条 机关、部队、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公告、文件、证件、影视、商标、广告、牌匾、地图以及出版物等方面使用的地名,均应当以正式公布的标准地名(包括规范化译名)为准。
第三十条 旗县级以上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汇集出版本行政区域内经各级人民政府或者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专业部门批准和审定的标准地名图书,其中专业设施名称有关专业部门可以汇集出版单行本。第三十一条 非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编辑并公开出版的涉及本市的地图、交通指南、电话号码薄等地名密集出版物和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应当以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的地名资料为准。
第三十二条 建设、国土、房产等行政部门在办理建筑(构筑)物、住宅区工程的相关手续时,应当要求申请人提供《标准地名使用证》,对未能提供《标准地名使用证》的不得办理有关手续。
第六章 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
第三十三条 行政区域界位、城镇街巷、住宅区、楼、院、自然村、主要道路和桥梁、纪念地、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站、场和重要自然地理实体等地方应当设置地名标志。
第三十四条 地名标志按照下列分工设置和管理:
(一)行政区划标志和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广场、住宅区、建筑(构筑)物和沿街门、楼牌号等公共设施地名标志,由旗县级以上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二)、嘎查村的地名标志,由苏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
(三)其他地名标志由各主管部门、专业部门和建设单位或者产权所有人按规定设置。
第三十五条 下列地名标志应当在规定的位置设置:
(一)路名标志,在城市道路的起止点及交叉处设置,相邻交叉处距离较长的,在中间增设路名标志;
(二)沿街门牌应当设置在门右侧墙上、距地面2米处;
(三)楼牌应当设置在楼山墙两侧、距地面4米处。
前款规定以外的地名标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环境条件,在适当、明显的位置设置。
第三十六条 地名标志的样式、布局、书写内容,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及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三十七条 负责设置地名标志的部门应当在标准地名批准后两个月内设置。
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区、道路、桥梁、广场等地名标志应当在工程竣工的同时由建设单位负责设置完成;工程分期施工的,应当在每期工程竣工的同时设置完成相应的地名标志。
第三十八条 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对辖区内各类地名标志进行检查,发现损毁、玷污的地名标志,应当通知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及时修缮、更新。
第三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遮盖、玷污、损毁地名标志。
建设单位在施工中需要移动地名标志时,须经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施工结束后,由建设单位负责恢复。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在公共场所和有关载体上使用非标准地名或者未按国家规范拼写、译写标准地名的,由旗县级以上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旗县级以上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使用,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的,由旗县级以上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旗县级以上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使用,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二)项、第(三)项和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在应当设置地名标志的位置没有按国家标准设置的,由旗县级以上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按照国家标准设置。逾期不设置的,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处以应设地名标志所需经费1至3倍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的规定,擅自移动、遮盖、玷污、损毁地名标志的,由旗县级以上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恢复原状,逾期不改的,并处恢复地名标志所需经费1至3倍的罚款。第四十四条 国家有关工作人员在地名管理工作中,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成都市地名管理规定
成都市地名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名管理,实现地名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方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的需要,根据____《地名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注销、使用、标志设置以及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
地名管理应当尊重当地历史和现状,突出历史文化特色,体现时代特征,保持地名相对稳定,坚持人文性、前瞻性、整体性、大众性和专有性的原则。
第四条
本条例所称地名包括:
(一)山、河、湖、湿地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二)区(市)县、乡(镇)等行政区域名称和区(市)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所辖区域名称,以及村、社区、区片等名称;
(三)公路、城市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站点等名称;
(四)城市公园、大型公共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名称;
(五)住宅、商场、写字楼、宾馆等大型建筑物(群)名称;
(六)门(楼)牌号;
(七)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客运站、货运枢纽站、码头、水库以及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等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
(八)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
第五条
民政部门是地名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名的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负责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维护管理工作。
发改、财政、国土、建设、规划、房管、城管、交通、水务、林业园林、文化、工商、档案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同开展有关地名管理工作。
第六条
市和区(市)县地名管理和地名标志设置所需经费应当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
地名的命名、更名与注销
第七条
市民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土、建设、规划、交通、水务、林业园林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本市地名总体规划。地名总体规划应当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后组织实施。
地名总体规划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本市中心城区的地名分区规划方案,应当依据地名总体规划由市民政部门会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地人民政府编制。其他区域的地名分区规划方案由所在区(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报市民政部门备案。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命名规划方案,应当依据地名总体规划由市民政部门会同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单位在编制轨道交通规划方案时同步编制。
第八条
地名命名应当符合地名总体规划的要求,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等特征,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禁止使用有损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以及带有民族歧视性的字词,不得使用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字词;
(二)禁止以国外地名、国内外企业名、产品名和商标名为道路、桥梁、隧道、轨道站点等城市公共设施命名;
(三)禁止有偿命名地名;
(四)本市范围内的乡(镇)、街道办事处、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不得重名,并避免同音;本市中心城区范围内或者其他区域行政区划范围内城市道路、建筑物名称、村和社区的名称,不得重名,并避免同音;
(五)地名应当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专名反映地名的专有属性,通名反映地名的类别属性,不得单独使用专名词组或者通名词组作地名;
(六)地名通名应当真实反映其实体的属性类别,建筑物通名应当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高度、绿地率等;
(七)派生地名应当与主地名相协调;名称中含有本市行政区域、区片名称或者道路名称的实体,应当在该行政区域、区片范围内或者该道路沿线;
(八)地名命名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不得使用外文、繁体字、异体字、自造字和标点符号,并避免使用多音字、生僻字和容易产生歧义的字。
第九条
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征求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当地居民的意见。对城市快速路、主干道路和大型桥梁、广场等重要实体以及涉及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的命名、更名事项应当组织论证。
第十条
地名命名,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行政区域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程序办理;
(二)区(市)县范围内的自然地理实体的命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提出相关地名命名的建议,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理和申报,经区(市)县民政部门审核并组织论证后,报区(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民政部门备案。
涉及两个以上区(市)县的,由相关区(市)县民政部门提出意见,区(市)县人民政府联合上报,经市民政部门审核并组织论证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三)本市中心城区城市道路〔包括跨区(市)县道路〕、桥梁和隧道的命名,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在下达建设任务前,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向市民政部门提出命名申请,按照规定程序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投资主体建设的项目由项目投资人向所在地民政部门提出命名申请,按照规定程序报市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他区域的城市道路、桥梁和隧道的命名,跨区(市)县的由市民政部门按照地名规划统一协调后,分别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其他城市道路、桥梁和隧道,分别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四)公园、大型广场、湖泊、河道等的命名,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向所在地的民政部门提出命名申请,受理申请的民政部门按照规定程序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五)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命名由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单位按照站点命名规划方案向市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市民政部门按照规定程序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六)住宅、商场、写字楼、宾馆等大型建筑物(群),在开工建设前应当依法办理建筑物名称备案手续。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时,应当告知项目业主到民政部门办理建筑物名称备案手续;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发放建设工程施工许可时,应当查验项目业主取得的建筑物名称备案文件。本市中心城区内的建筑物名称报市民政部门备案,其他区域内的建筑物名称报所在地的区(市)县民政部门备案;(七)乡村公路的命名由所在地的区(市)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向同级民政部门提出命名申请,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八)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客运站、货运枢纽站、码头以及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等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命名规定执行。
地名更名和注销应当严格遵循与地名命名相同的审批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民政部门应当根据管理权限按照第十条规定的程序予以更名:
(一)在本市中心城区范围内或者其他区域行政区划范围内同类地名重名的;
(二)因行政区划调整,需要变更区(市)县、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等名称的;
(三)依照法律法规应当依法更名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民政部门可以根据管理权限按照第十条规定的程序予以更名:
(一)在本市中心城区范围内或者其他区域行政区划范围内同类地名同音,或者地名使用多音字、生僻字和容易产生歧义的字;
(二)派生地名与主地名不一致的;
(三)因规划调整需要变更道路名称的;
(四)在项目建设施工前或者施工中因开发建设主体发生变更,需要变更建筑物名称的;
(五)因自然变化和城市建设等原因导致地域上的地理实体被改造、被拆除或者消失,造成原标准地名与改变后情况不符的;
(六)依照法律法规应当依法更名的其他情形。
本条第一款第(一)、(二)项规定的情形下,需要更名的,应当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
第十三条
因地名更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需要更换相关证照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免收费用。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民政部门应当根据管理权限注销原地名:
(一)因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建设或者自然变化而消失的地名;
(二)原有地名已经更名的。
第三章
地名的使用
第十五条
本条例所称标准地名是指符合地名管理相关规定,并经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或者专业部门依法批准的地名。
本条例实施前经市和区(市)县民政部门认定,仍在使用的地名,视为标准地名。
标准地名自批准后五个工作日内,由民政部门或者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专业部门向社会公布。
第十六条
下列事项涉及地名时,应当使用标准地名:
(一)地图、电话簿、企业名录等公开出版物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和相关网站;
(二)公共交通站点、道路交通指示牌等公共服务设施;
(三)各类公文、证照及其他法律文书;
(四)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媒体发布的信息;
(五)媒体广告和户外广告;
(六)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类规划,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城市道路、桥梁和隧道等建设项目立项;
(七)应当使用标准地名的其他情形。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宣传、使用未经批准的地名。
第十七条
地名的书写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
第十八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放住宅、商场、写字楼、宾馆等大型建筑物(群)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和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发放商品房预售许可,应当使用经民政部门备案的建筑物名称。
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发布的房地产广告中涉及新建建筑物的,应当查验广告主的备案文件,并发布与备案名称一致的广告。
备案的建筑物名称标志应当在建筑物交付使用前设置。
第四章
地名标志设置与管理
第十九条
地名标志的设置应当在标准地名公布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完成。
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地名标志应当设置在适当、明显且不被遮蔽的位置,并保持地名标志内容准确、清晰和标志牌完好。
地名标志不得承载广告。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负责组织编制地名标志设置规划。
第二十一条
需要移动或者拆除地名标志的,应当征得公安机关等地名标志设置管理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二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有保护地名标志的义务。
禁止涂改、污损、遮蔽、覆盖和擅自移动、拆除地名标志等损坏地名标志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
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地名标识标牌设置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责令地名标志设置单位限期改正:
(一)标准地名公布后,未在规定时间内设置相关地名标志的;
(二)地名标志未使用标准地名、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或者书写、拼写不规范的;
(三)地名已经更名,地名标志未相应更新的;
(四)地名标志锈蚀破损、字迹模糊不清或者残缺不全的;
(五)地名标志设置位置不当的;
(六)利用地名标志承载户外广告的;
(七)应当改正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地名档案管理与公共服务
第二十四条
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地名档案,加强对地名档案的管理。
第二十五条
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地名信息化建设,建立地名数据库,并及时维护更新地名数据库信息。
第二十六条
民政部门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并向社会无偿提供地名信息查询服务。
第二十七条
民政部门应当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互通与地名有关的基础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基础建设。
第六章
历史地名保护
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所称历史地名是指___年___月___日前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名。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地名保护工作的领导,鼓励和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历史地名保护和研究,并在政策等方面予以保障和支持。
第二十九条
历史地名保护应当坚持合理使用、注重传承的原则。
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在用地名的更名,应当严格控制。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不再使用的地名应当按照地域就近原则优先恢复启用。未被恢复启用的,应当采取挂牌立碑等措施加以保护。
第三十条
历史地名保护应当纳入地名规划,并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三十一条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内涵地名的发掘保护工作,提出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经专家评审后,由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二条
对依法拆除或者迁移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地名所指称的实体,有关部门应当事先会同民政部门制定地名保护方案。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公开宣传、使用未经批准的地名的,由民政部门责令停止使用、限期改正。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住宅、商场、写字楼、宾馆等大型建筑物(群)公开使用未经备案名称或者使用与备案不一致名称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撤销其名称,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房地产广告经营者、发布者未履行查验义务,发布与备案名称不一致的建筑物广告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停止发布,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损坏地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___年___月___日起施行。___年___月___日成都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___年___月___日四川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的《成都市地名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第三篇:包头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包头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把创建活动引导好、组织好、管理好,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保证文明单位的质量,发挥文明单位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带头、示范、辐射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文明单位是经过地方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指导、培养、推荐、考评、审核,由地方党委和政府授予的两个文明建设的本级最高荣誉称号。
第三条
文明单位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综合体现,创建文明单位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做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党政领导要加强对创建活动的领导,并将创建活动纳入目标管理,摆到重要议事日程。要大力培育群众创建意识,把创建文明单位的活动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创建活动要建立明确的、操作性强的保障机制,以保证创建活动各项任务的落实完成。文明单位的创建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
第五条
创建单位要根据文明单位的基本标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规划,经干部职工广泛讨论通过,具体组织实施。第六条
创建活动要从基础抓起,基层抓起,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科室、文明班组、文明楼院、文明家庭、“十星级”奔小康文明户以及评选“四有”职工、文明职工等活动,使创建规划、目标、任务、要求落实到每个部门,责任到人。
第七条
文明单位要主动承担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任务,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的带头、示范、辐射作用。文明单位在搞好自建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厂街共建、工农(牧)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
第八条
凡是经济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能独立开展社会活动,并能承担权力和义务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工矿企业、学校、部队、商店、医院、车站、机场、乡镇(苏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村(嘎查)等均在创建文明单位活动范围之内。
第九条
文明单位的基本标准是:
(1)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好。党组织和党政领导班子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紧持党的基本路线,勇于改革,开拓进取;实事求是,作风正派,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勤政廉洁,办事公道,群众路线和民主作风好,表率作用突出。党员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职能作用发挥得好。
(2)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好。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富有实效的活动;组织机构健全,工作得力;各部门(团体)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3)思想政治工作好。深入扎实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创业精神的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吸引力强,广大群众思想解放,精神振奋,积极投身于两个文明建设。
(4)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好。“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职业道德教育扎实有效,制定健全,规范严格,行业风气正,服务质量高;尊老爱幼,助为人乐,见义勇为;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物;移风易俗,新事新办,婚丧事简办,积极有效地开展戒烟、戒酒活动;干部群众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
(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企业能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创新,不断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文明生产,科学管理。产品质量高,经济效益好,在同一地区或同行业中居于先进水平;党政部门和其他单位工作作风好,办事效率高,成绩突出,社会效益好,在同一地区起到典型带头作用。
(6)民族团结好。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教育能坚持经常化、制度化;各民族干部群众和睦相处,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精神蔚然成风;近年来从未发生有损于民族团结的事件。
(7)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好。重视并采取实际措施,促进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普及和发展;尊师重教,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文化设施基本配套;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活跃、健康、有益。
(8)遵纪守法、综合治理好。法制教育搞得扎实,干部群众法制观念强,能自学遵守国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实,违法犯罪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低于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近三年呈逐年下降趋势。不足千人的单位无重大刑事案件、经济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无“六害”等丑恶现象发生;超过千人的单位和地区,重大刑事案件/经济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低于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六害”现象少,并采取了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9)计划生育好。自觉执行党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任务完成得好,无早婚早育、超计划和多胎生育现象,独生子女率高;优生优育措施落实。
(10)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绿化、美化、净化措施落实,制度健全;绿化覆盖面大,美化水平高,环境常年保持清洁,自觉执行环保法规,“三废”排放低于国家规定标准,治理环境污染效果显著。
命名程序:
第十条
文明单位分为旗县区级、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文明单位实行逐级升格制。旗县区级文明单位从旗县区范围内的单位中产生;市级文明单位从旗县区级文明单位中产生;自治区级文明单位从市级文明单位中产生;国家级文明单位从自治区级文明单位中产生。创建文明单位要遵循坚持标准、严格把关、注重质量、稳步发展的原则。凡获得文明单位称号满一年的均可申请晋升上一级文明单位。
第十一条
创建文明单位,应由本单位申请,业务主管部门签注推荐意见后上报。创旗县区级文明单位的报旗县区文明办;创市级文明单位的,先报旗县区文明办,经旗县区研究后,再向市文明办推荐;创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的,先向市文明办提出申请,经市文明委研究后,向自治区文明办推荐;创国家级文明单位的,在征得市文明委同意后,向自治区文明办提出申请,由自治区文明委推荐。验收工作由各级文明办组织进行。验收结束后,将拟命名的单位提交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审核,由地方党委、政府审定后,召开命名大会,并颁发牌匾和证书。
第十二条
市、旗县区级文明单位原则上每年命名一次。
管理与奖惩: 第十三条
地方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是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主管部门,文明单位由所属文明办和归口主管部门实行双重管理。各级文明单位、各级文明办和归口主管部门都要建立专项文明单位档案。文明单位档案材料要能够真实具体地反映本单位各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第十四条
各级文明办要根据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对所属文明单位进行复查,掌握情况,指导工作,解决问题。
第十五条
文明单位如发生一票否决或其他重大问题,要及时如实地向所属文明办汇报。
第十六条
文明单位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各级文明办对降低标准或出现问题的文明单位分别给予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改进的处理,认为应该撤销文明单位称号的,报命名机关审定后执行。
第十七条
文明单位自知己不符合文明单位的标准,可向所属文明办申请取消文明单位称号。
第十八条
文明单位如遇单位撤销或合并,其称号自然消失;如在体制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要及时与所属文明办取得联系,文明办将视具体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如遇搬迁,由各级文明办负责转办档案材料。
第十九条
受到处分的文明单位,要认真分析原因,落实整改措施;被撤销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要认真吸取教育,改进工作,加强管理,重新开展创建活动,待条件成熟后可继续申请参加评选。
第二十条
各级文明单位要自觉接受本地区文明办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对上一级文明单位的情况,下级文明办有责任向上级文明办反映。
第二十一条
各级文明单位要明确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门,经常与文明办取得联系,反映工作情况,年终要以书面形式简要汇报本单位两个文明建设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十二条
对获得“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既要给予精神奖励,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可以是地区、部门按文明单位的级别一次性发给一定数额的奖金,也可以由单位自筹奖金,按奖金或其他形式发放。对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要与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同样的奖励。
第二十三条
组织人事部门和主管部门要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文明单位建设情况,作为考核、选拔干部和企业参加上级行业评选先进的重要条件之一。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原《包头市文明单位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本办法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属于包头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在市、旗县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人大的监督下,由市、旗县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组织实施。
文明单位基本标准
一、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好
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好
三、思想政治工作好
四、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好
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好
六、民族团结好
七、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好
八、遵纪守法、综合治理好
九、计划生育好
十、环境绿化、美化、硬化、净化好
包头市文明单位评选细则
一、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好(100分)
1、重视党建工作。开展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活动(4分);坚持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发展党员的工作(3分);坚持“三会一课”制度(8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好(10分)
2、坚持政治学习。学习有制度、有计划(5分);做到时间、内容、人员落实(6分);效果明显(4分)。
3、党政班子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实事求是,作风正派(5分);办事公道,作风民主,干群关系融洽(5分);政绩突出,班子考核获好评(15分)。
4、注重廉政建设,勤政廉政制度健全、落实(5分);班子成员无违法犯罪行为(5分)、群众威信高(5)。
5、有改革开拓精神,工作、生产有新举措,有实效(10分)。
6、群团组织健全,制定完善,职能作用发挥得好(10分)。
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好(200分)
1、党政主要领导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对精神文明建设有较高的认识(20分)。
2、把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纳入党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18分)。
3、成立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领导小组),有工作机构,有专兼职人员负责(14分);创建活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12分)。
4、精神文明建设有专项经费或重大活动有专项经费(20分)。
5、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有长远规划、计划、近期安排和工作总结(24分)。
6、开展文明科室、文明车间、文明班组、文明职工等评比表彰活动(24分)。
7、积极支持、参与上级、本地区组织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成绩突出(20分)。
8、“窗口”单位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社会效益好,加10分。
9、培养、宣传、推广、奖励先进典型(18分)。
10、创建档案资料(录像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齐备、完整、规范(30分)。
三、思想政治工作好(100分)
1、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针对性强,有特色,有成效(30分)。
2、制定本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方案或细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效果好(25分);重要分场、会议室、领导同志办公室按规定规范地插、挂、放国旗(15分)。
3、干部职工精神振奋,凝聚力强,两个文明建设积极性高(30分)。
四、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好(150分)
1、有行业特点的职业规范(守则)(10分);“四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理想、职业技能)教育有规划、有安排(20分)。
2、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措施落实,教育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效果明显(30分)。
3、坚持“五讲十不”宣传教育(20分);开展“文明职工”、“文明市民”评选表彰活动(20分)。
4、行业(单位)风气正,干部群众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30分)。
5、移风易俗好(20分)。
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150分)
1、工作有计划、有安排,年终有总结(20分)。
2、企业坚持改革创新,科学管理(10分);产品质量高(10分);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20分);利税指标完成计划(20分);经济效益在同地区或同行业中属先进水平(15分);安全生产有制度、有措施,指标达到主管部门要求(10分)。
3、党政部门和其他单位工作作风好,办事效率高,业绩突出,社会效益好,在同一地区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20分)。
4、积极兴办第三产业,解决职工住房、子妇女入托、入学、就业等后顾之忧(25分)。
六、民族团结好(50分)
1、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15分)。
2、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各民族干部群众和睦相处(10分)。
3、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10分)。
4、近年来未发生损于民族团结的事件(15分)。
七、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好(50分)
1、科技、文化教育有计划、有场所、有教材、有设施,有一定数量的文化、体育用品(30分)。
2、经常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20分)。
八、遵纪守法、综合治理发(50分)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组织、有机构、有队伍(10分)。
2、普法教育面达100%,考试合格率达95%(10分)。
3、社会治安秩序好,无重大刑事、经济案件、责任事故(15分)。有重大案件或综合治理不达标取消参评资格。
4、无卖淫嫖娼、吸贩毒品、传播淫秽物品、赌博、拐卖妇女儿童、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15分)。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取消参评资格。
九、计划生育好(50分)
人口出生数在上级下达的指标(25分);无早婚、早育、多胎出生现象(25分);计生各项指标未达标取消参评资格。
十、环境绿化、美化、硬化、净化好(100分)
1、绿化面积大,在人行道、庭院部分硬化,门前“三包”落实好(40分)。
2、室内外物品摆整齐有序,无卫生死角,无乱写乱画,无乱堆乱放,净化、美化好(35分)。
3、“三废”排放达标,治理环境污染效果显著(25分)。环境未达标取消参评资格。
第四篇:包头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暂行办法
《包头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暂行办法》起草过程 在4月22日内蒙古包头市人大对包头市机动车停车场调研会上,郝光东副市长提出:“停车场建设和管理,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今年我们还面临着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的重要任务,规范停车场秩序,势在必行,必须尽快出台停车场管理暂行办法,按照先治标,再治本的原则,逐步解决停车场管理问题,切实维护好老百姓的根本利益。” 会后郝副市长责成市政府副秘书长李晓陆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单位着手起草《包头市城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暂行办法》
会后李晓陆副秘书长组织市政府办公厅、市公安交管支队、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等单位的相关人员成立《暂行办法》起草小组,4月30日起草完成了初稿5月13日召集起草小组成员及市政府法制办、发改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工商局等相关单位有关人员对《暂行办法(讨论稿)》的各项内容进行认真讨论
5月22日—26日,李晓陆副秘书长带队赶赴哈尔滨、长春、大连三城市,利用4天时间对当地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工作进行了学习、考察。随着研究、讨论的不断深入,《暂行办法(讨论稿)》十易其稿,形成了现在的《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目前,暂行办法已经过法定公示程序,正等待市长常务会审议通过。
第五篇:厦门市地名管理规定
(1998年12月13日厦门市政府令第75号公布 根据2002年4月16日厦门市政府令第101号公布的《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修订部分市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市地名管理,实现地名的规范化,适应我市建设、发展和社会交往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范围内的地名命名,更名,使用以及地名标志的设置,地名档案的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地名是指:
㈠行政区划名称,包括市、区、镇、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名称、居民委员会名称。
㈡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包括山、岩、溪、泉、岛屿、礁、沙滩、港湾、水道等名称。
㈢居民地名称,包括:
⒈集镇、自然村、片村、城镇内的居民住宅区、区片等名称;
⒉城镇道路、街、巷等名称;
⒊综合性办公楼、商住楼以及其它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群)名称;
㈣专业部门使用的地名,包括:
⒈广场、机场、铁路(站、线)、公路、隧道、大中型桥梁、人行和车行立交工程、车站、港口、码头、航道、海堤、水库、水渠、水闸等具有地名意义的市政、交通、水电设施名称;
⒉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纪念地等名称;
⒊工业区、开发区名称;
⒋具有地名意义的企事业单位名称及其办公楼(群)。
第四条 市民政部门是本市地名管理的主管部门。各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地名管理工作。
计划、建设、规划、公安、市政等其他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地名管理工作。
第五条 地名管理应从地名形成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
第六条 对推广标准地名和保护地名标志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地名命名与更名
第七条 地名的命名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尊严和民族团结;
㈡结合城乡建设规划,尊重当地历史、风俗文化和当地群众的意愿,反映自然地理特征;
㈢禁止使用不良文化色彩的名称;
㈣原则上不使用人名命名本市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和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本市地名;
㈤各类派生地名与主地名统一。
第八条 地名由通名和专名两部分组成。不单独使用通名作地名,禁止通名叠用。
第九条 地名的用字应准确、规范、简洁易懂、声韵和谐。避免使用生僻字、繁体字、被淘汰的异体字及同音字。不使用“中国”、“中华”、“国际”、“世界”等词语命名本市地名。
第十条 行政区划专名应与驻地名称一致。
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人文景点名称,应选用当地地名。
第十一条 本市范围内的地名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第十二条 新建和改建的居住区、开发区内的地名命名应体现层次化、序列化、规范化。
第十三条 城镇道路、人工建筑物使用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大道:指宽度(包括人行道)40米以上,长度在2000米以上的道路。
(二)大街:指宽度(包括人行道)40米以上,长度在1000米以上的商贸繁华路段。
(三)街:指商贸集散路段。
(四)路:指宽度4米以上,长度200米以上的道路。
(五)巷:指居民片内宽度在4米以下的小路。
(六)楼、阁:指2至7层的综合性办公楼、商住楼。
(七)大楼:指8至11层的综合性办公楼、商住楼。
(八)大厦:指12层以上的大型综合性办公楼、商住楼。
(九)商厦:指底层(或数层)为商场、商店,其余为办公楼的多层及高层建筑。
(十)广场:指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或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且整块露天公共场地或整块绿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不包括停车场和消防通道)的多功能建筑物(群)。
(十一)中心:指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或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
(十二)城:指用地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的功能齐全的大型建筑群。
(十三)花园、苑:指占地1万平方米以上,绿地或人工景点面积为总占地面积40%以上的住宅区。
(十四)别墅:指占地1万平方米以上,以低层住宅楼为主、建筑规格较高、环境良好的住宅群。
(十五)山庄:指占地1万平方米以上,靠山的、以2至3层为主、建筑规格较高、环境良好的住宅群。
(十六)里:指建筑面积在8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楼群。根据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市民政部门可适时对城镇道路、人工建筑物的通名进行调整,在征求有关部门、地名委员和专家意见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地名必须更名:
㈠带有民族歧视和侮辱人民群众的地名以及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
㈡不符合本规定有关命名规定的地名。
不明显属于更名范围,可改可不改的地名,当地群众不同意更改的地名,不予更改。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第十五条 地名汉字书写应按国家规定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为准;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汉语拼音方案》和《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拼写。
第十六条 本市汉语地名中的方言俗字,一般用字音(或字义)相同或相近的通用字代替。对原有地名中有特殊含义、具地方特色的通名俗字,须经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审音定字,方可保留。
第三章 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
第十七条 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以及集镇、自然村、片村的命名、更名,由所在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提出,经区民政部门审核,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并向市民政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自然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由所在区人民政府报市人民政府审批;涉及跨两个区以上的自然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由相关区人民政府联合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九条 对新规划入网的城镇道路,规划部门应会同民政、市政部门预先确定其名称。
对未规划入网的城镇道路,开发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在工程开工后,向所在区民政部门申报命名。其名称经区、市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条 居民住宅区的地名命名、更名,由开发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在工程开工后,向所在区民政部门申报,经区、市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一条 新建居民住宅区、商住楼、综合性办公楼等建筑物的名称,立项部门应将该项目立项批复文件抄送同级民政部门;不须办理建设项目立项的,规划部门应将规划批复文件抄送同级民政部门。对不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建筑物名称,民政部门应在收到立项部门和规划部门的批复文件之日起三日内回函,说明更名的理由,同时将回函抄送开发单位。立项审批部门和规划部门应及时通知开发单位更改建筑物名称。开发单位应在接到立项审批部门或规划审批部门的更名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向立项审批部门和规划审批部门办理更名。立项审批部门和规划审批部门应将建筑物更名或注销的相关批复文件再次抄送同级民政部门。依照前款规定确定的建筑物名称作为该建筑物的标准名称。因建设项目规模调整等原因进行更名的,按前款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的命名、更名,在征求市民政部门的意见后,由业务主管部门审批,报同级民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申报地名的命名、更名时,应说明命名、更名的理由及拟废止的旧名、拟采用的新名。
第二十四条 注销、恢复地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按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
第二十五条 因地理环境变化、城乡建设引起地名消失的,所在区民政部门应及时报市民政部门备案。
第四章 标准地名使用
第二十六条 按照本规定的要求,经规范化处理并报经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
第二十七条 民政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应将批准的标准地名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推广使用。
第二十八条 各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及其它组织在公文、报刊、书籍、广播、影视、地图、教材、广告、标牌中必须使用正式公布的标准地名,不得擅自更改。
第二十九条 民政部门负责编纂本行政区域内标准地名工具书和地名专辑,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编纂本部门的标准地名工具书和地名专辑。未经民政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批准或授权,其它部门和单位不得编纂标准地名工具书和地名专辑。
第五章 地名标志设置与管理
第三十条 全市范围内的行政区域界位、自然村、城镇内的道路和居民点,高层建筑、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主要公路、桥梁、隧道、台、站、港、场和重要自然地理实体等地方应当设置地名标志。
第三十一条 下列各类地名标志,分别由有关部门负责设置、维护和更新:
㈠行政区域界位,镇、村驻地,集镇、自然村等地名标志,由民政部门负责;
㈡门牌、楼牌标志,由公安部门负责;
㈢城镇道路、街、巷,市内公交站牌及其他市政设施的地名标志,由市政部门负责;
㈣居民住宅区以及商住楼、综合性办公楼等建筑物的地名标志,由建设单位设置,产权所有人负责维修、更新;
㈤交通、水电设施等地名标志,分别由交通、水电部门负责;
㈥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纪念地地名标志,由旅游、园林、文物、民政部门负责;
㈦具有地名意义的企事业单位名称及其办公楼的地名标志,由企事业单位负责;
㈧其它地名标志由各自的主管部门负责。
第三十二条 地名标志必须使用标准地名,并按本规定第十五条的规定书写,不得用外文书写。辅以外文书写的指示牌,涉及地名书写或拼写的,应符合本规定第十五条规定。
第三十三条 地名标志的样式、布局、书写内容,应由市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确定。
第三十四条 负责设置地名标志的部门应在标准地名公布后两个月内设置。
第三十五条 地名标志设置后,应由市、区民政和有关部门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第三十六条 民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定期对辖区内各类地名标志进行检查,发现损毁、玷污的地名标志,应通知设置的部门或单位及时修缮、更新。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名标志的义务,不得擅自涂改、玷污、遮挡、移动、损坏地名标志。
建设单位在施工中需要移动地名标志时,应事先向民政部门或专业主管部门报告,施工结束后,应负责恢复原状。
第六章 地名档案的管理
第三十八条 地名档案工作由民政部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业务上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第三十九条 地名档案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统计、利用,以维护地名档案的历史面貌,为社会及地名工作服务。
第四十条 在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原则下,可开展地名信息咨询服务。
第七章 罚则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规定,擅自对地名命名、更名的,由同级民政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或送有关主管部门责成下级人民政府或部门改正。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开发建设单位不按规定期限变更不符合规定的建筑物名称的,由民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在申报命名、更名时,隐瞒真实情况,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命名或更名的,原命名部门有权撤销其命名和更名。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使用非标准地名,使用非标准建筑物名称,或不按规定书写地名标志的,由民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擅自出版地名工具书和地名专辑的,由民政部门责令其停止出版和发行,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七条规定,涂改、玷污、遮挡地名标志的,由民政部门或专业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擅自移动、损坏或破坏地名标志的,由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当事人对民政部门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民政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本规定自一九九九年一月一日起施行。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五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厦门市地名管理暂行规定》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