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颅内动脉瘤的MRA和DSA对比分析
原创文章
对比分析MR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
R.Basiratnia MD *,A.Norouzi MD **,*** A.Hekmatnia MD,M.Saboori MD **** 摘要
背景: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3DTOFMRA对于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IA – DSA进行对比。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03年12月期间54例患者。
结果:MRA发现20例动脉瘤,IA – DSA发现22例(90.9%)。MRA假阳性率为18.1%(4例),IA – DSA无假阳性率。MRA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88.8%。阳性率为83.3%,阴性率为94.1%。
结论:MRA是一种有价值的无创检查技术,可用于筛选颅内动脉瘤。
关键词:MRA,IA效益等因素也是重要因素。吉本和若井采用数学公式,根据变量因素,如破裂
风险,检查费用和治疗风险,计算未破裂动脉瘤的检查的成本效益。计算结果成本与质量对于每年1-2%的破裂风险而言有利的。基于于这些原因韦伯和托雷斯,Rugieri等人和休斯顿等人报告MRA对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瘤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Nakagava在他们最近的研究呼吁MRA的造影检查取代DSA,而不是作为一个筛选检查。
材料与方法
初步评估后研究于2002年10月开始。入选患者的标准:头痛,抽搐,或颅神经受压 或脑CT正常或可疑动脉瘤,或临床怀疑动脉瘤和非创伤性突发SAH。然后病人送到核磁共振成像中心进行头颅MR检查。研究中使用为飞利浦1 TMR机、西门子1.5 TMR机。扫描序列为2D/3D增强和TOF序列。由两位经验丰富的脑外专家阅片。然后所有的病人接受 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ADSA没有发现病灶(假阳性率18.1%)。32名患者于IADSA 图2。双侧动脉瘤右左MCA和ICA在MRA 讨论
来自不同国家研究报道MRA对颅内动脉瘤敏感度约81-97%。例如德国福尔克等人评估30例动脉瘤,IA 60%)
D)未破裂动脉瘤低发病率(4%)和手术治疗未破裂动脉瘤死亡率(0%)率
E)适当的成本Danlos综合征。对于常规MRA检查高度怀疑的患者,建议IA – DSA检查,进一步评估。最近CT血管造影已越来越 应用于脑动脉瘤检查,为了找到最好的检查方法,应设计MRA,IA-DSA和CT血管造影的比较研究。鸣谢
我们对此表示衷心感谢Gharavi H.博士和 Marashi MJ博士帮助准备文章。
第二篇:74例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和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74例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和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张宁
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包头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微侵袭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74例颅内动脉瘤分别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并用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C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48例血管内治疗和26例显微手术患者中,术后早期恢复良好者分别为43例和18例,轻度残疾例数各为2例,重度残疾例数2例和3例,死亡例数1例和3例。术后6~12个月有24例得以随访,恢复良好21例,重度残疾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部位以及手术者的经验采取两种不同的微侵袭治疗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均能取得满意疗效。【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微侵袭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颅内动脉瘤的微侵袭治疗日臻成熟,尤其是针对单纯颅内动脉瘤,无论是显微手术或者血管内栓塞治疗,均能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我科应用这两种方法对收治的74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74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48例,年龄18 ~76岁,平均49.5岁。其中2次出血者13例,3次出血者3例,有高血压病史者17例。
1.2 临床表现
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者62例,以颅神经障碍为首发症状者10例,以视力进行性恶化者2例。74例病人按照Hunt和Hess分级:Ⅳ级者3例,Ⅲ级者11例,Ⅱ级者29例,Ⅰ级者31例。
1.3 影像学检查及动脉瘤的部位
74例患者均经CT和DSA造影证实。CT扫描发现63例有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8例,脑积水9例。动脉瘤最小为0.3cm×0.3cm,最大3.5cm×3.0cm。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眼动脉5例,后交通动脉34例,前交通动脉21例,大脑中动脉5例,大脑前动脉3例,基底动脉分叉部2例,大脑后动脉瘤2例。1例病人合并有多发动脉瘤,为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床突旁动脉瘤。
1.4 治疗方法
根据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患者病情的严重度不同,选择血管内介入栓塞或显微外科手术。
1.4.1 血管内介入栓塞
74例病人中血管内介入治疗48例,主要采用电解脱铂金弹簧圈(GDC)栓塞,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0例,后交通动脉瘤28例,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1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眼动脉瘤2例,采用球囊闭塞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1例。
1.4.2 显微外科手术
26例患者进行了显微手术治疗,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1例,后交通动脉瘤6例,眼动脉瘤3例,大脑前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瘤2例。结果
根据格拉斯哥结果量表评分结果分别于手术后早期(出院时)和晚期(术后半年)行手术疗效判定。
2.1 介入栓塞组
48例患者中取得完全栓塞者32例,90%栓塞者7例,大部分栓塞者8例,行颈内动脉球囊闭塞1例。术后早期恢复良好者43例,轻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2例,死亡1例。
2.2 显微手术组
26例患者中行动脉瘤夹闭术22例,共夹闭动脉瘤22个,行动脉瘤颅内外孤立术1例,行动脉瘤包裹术3例。显微手术后有12例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10例夹闭满意,2例有瘤颈残留。术后早期恢复良好者18例,轻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3例,死亡3例。
术后6~12个月74例病人中有24例得以随访,恢复良好21例,重度残疾者3例,无死亡病例。讨论
3.1 颅内动脉瘤微侵袭治疗方法的选择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多数发生于脑底动脉环(Willis环)。由于瘤体一般很小,在其破裂出血之前很少被发现,一旦发生出血,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凡是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应尽快行确定性病因治疗,传统的方法是直接行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近10余年来,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的发展为颅内动脉瘤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且随着血管内栓塞技术的成熟和栓塞材料的进步,血管内栓塞治疗与直接开颅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有分庭抗礼之势,这两种微侵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段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对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发生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临床医师常面临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还是显微手术夹闭的难题。这里既包括了对治疗时机、动脉瘤部位和大小的把握,也包括了对患者病情轻重、年龄和经济能力的考虑,同时还与医师的擅长、优势相关联。我们的经验是:(1)根据病人全身情况,如病人全身状况良好,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良好,病人能耐受,出血以后脑功能损害不太重,属于HuntⅢ级以下者,应首先直接行显微手术,否则首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2)根据血管造影所显示的动脉瘤部位,如果属于前循环动脉瘤,手术难度不大,可以首选直接手术;如动脉瘤位于后循环系统,手术难度较大,首选血管内栓塞;(3)血管造影如无严重脑血管痉挛,可行血管内栓塞;如有严重脑血管痉挛,影响微导管进入动脉瘤时,则不适宜行血管内栓塞治疗;(4)由于栓塞治疗不能解除巨大动脉瘤的占位及压迫效应,同时极易造成动脉瘤复发等多方面原因,也不适宜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部分患者可采用载瘤动脉闭塞和显微手术切除。由此可见,对颅内动脉瘤的微侵袭治疗,目前采用的这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相辅相成、互补应用的,应该客观综合分析选择。我们遵循上述原则,对48例进行血管内治疗,26例行显微手术治疗,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3.2 两种微侵袭治疗方法疗效的评价
自1964年Kurze将显微手术应用到夹闭颅内动脉瘤治疗以来,采用显微技术直接处理颅内动脉瘤一直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经过数十年经验的积累和设备、技术的改进,显微技术已经日臻成熟。血管内栓塞治疗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途径,特别是Guglielmi(1991年)等发明电解脱铂金弹簧圈(GDC)以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方兴未艾,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微侵袭性、低死亡率和低致残率已被广泛认可,尤其是在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治疗及后循环动脉瘤的治疗中更显示出优越性。开颅显微外科夹闭动脉瘤不仅效果好,而且能同时清除脑底池的血液,有助于缓解或者防止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特别是对于急性期动脉瘤合并有脑积水的病例,目前仍然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就疗效而言,无论是显微手术还是血管内栓塞治疗术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即夹闭不全或栓塞不全,动脉瘤有瘤颈或瘤体残余。Thornton报道1 397例动脉瘤夹闭的病例中,有82例(52%)有瘤颈残留,随访中7例发生再出血,6例残留增大,年再出血率为19% [1]。同样Hayakawa报道455例动脉瘤采用GDC栓塞,其中39%有瘤颈残留,随访173个月,25%残留进行性血栓化,26%无改善,49%有血管再通[2]。由此可见,由于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都有瘤颈或瘤体的残留,残余部分仍被血流冲击而有继续出血和增大的可能;对于某些复杂或巨大动脉瘤,采取单一的方式仍然不能彻底治疗,如某些宽颈动脉瘤,瘤颈和瘤体之比大于1/2者,栓塞材料容易脱出,巨大动脉栓塞又不能解除压迫症状等,而显微手术又存在一定危险和相当难度等,因此对某些颅内复杂动脉瘤较为理想的治疗模式是显微外科和血管内栓塞技术的结合,方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参考文献】
[1]Thornton J,Debrun GM,Aletich VA,et al.Follow up angiography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placement of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J].Neurosurgery,2002,50(2):239-250.[2]Hayakawa M,Marayama Y,Duckwiler GR,at al.Natural history of theneek remmant of a cerebral aneurysm treated with the Guglielm:detachable coil system[J].J Neurosury,2000,93(4):561-568.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
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
第三篇:分析28例成人颅内感染的住院病例
分析28例成人颅内感染的住院病例
【摘 要】目的分析28例成人颅内感染的住院病例的发病特点。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颅内感染患者中, 28例中男16 例, 女12例, 有25例来自农村地区, 占89.28%。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16例(57.14%), 病毒性脑(膜)炎(简称病脑)9例(34.14%),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2例(7.14%);隐球菌脑膜炎(简称隐脑)共1 例(3.57%)。颅内感染总的病死率为10.71%。结论 颅内感染性疾病在本地区的发病呈增长趋势, 应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 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
【关键词】 回顾性研究;颅内感染;病毒性脑膜炎
颅内感染是指病毒或者细菌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中,从而造成颅内感染。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现对本院2008~ 2013年所收治的颅内感染病例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收集本院2010~ 2013年所收治的28例颅内感染住院病例资料, 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分类, 分析颅内感染性疾病的疾病谱。疾病的诊断主要采用临床诊断标准。1.2 统计学处理 采用x检验判断构成比差异,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2.1 病种构成情况 在3年间收治的28例颅内感染患者中,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所占比例最大, 达16例,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57.14%;其次是病毒性脑膜炎(简称病脑), 共9例, 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32.14%;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共2例, 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7.14%;隐球菌脑膜炎(简称隐脑)共1例, 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3.57%。
2.2 城乡分布情况 28例病例中, 有25例来自农村地区, 占89.28%;3例来自城市, 占10.71%。各病种间城乡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7.889, P< 0.05)。
2.3性别构成情况 28例中男16 例, 女12例, 男:女= 1.3 : 1, 各种颅内感染疾病间的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3.198, P> 0.05)。
2.4 病死率情况 所有28例病例中, 总共死亡3例, 病死率10.71%, 其中隐脑1例, 死亡1例, 病死率50%;结脑16例, 死亡1例, 病死率6.25%;病脑10例, 死亡1例, 病死率10%;化脑2例, 无1 例死亡。各种颅内感染性疾病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 31.91, P< 0.05)。3 讨 论
颅内感染性疾病是一类多发病、常见病, 在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住院病例数中排在第2 位(仅次于脑卒中)。本文的统计结果显示, 在本地区主要的颅内感染性疾病包括结脑、病脑、化脑和隐脑, 脑寄生虫感染非常少见, 而其中以结脑所占比例最大, 其次为病脑, 这2 种颅内感染占了颅内感染性疾病的绝大多数。从发病的情况看,近几年收治的颅内感染性疾病总体上有明显的增加, 结脑和病脑增加的趋势尤为明显, 说明颅内感染的防控形式越加严峻。从性别差异来看, 男性多于女性(1.3 :1), 但各病种间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城市和农村的发病情况来看, 农村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 其中结脑、病脑和化脑主要在农村发病, 可能与农村的经济水平较低, 生活条件较差以及医疗保健相对缺乏有关。另外, 在城市的病例中, 还有部分病例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 这部分人群的生活环境和医疗保健情况堪忧, 应引起足够的关注。2结脑是最严重常见的肺外结核病。近年来, 由于耐药结核病例的增加, 人口流动及艾滋病(AIDS)流行等因素, 全球结核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结脑患者也随之增多, 并且以青壮年为主。结脑的预后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能及早得到规范的治疗, 而早期明确诊断一直较为困难, 临床医师一般是结合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三高两低”(即压力高、白细胞数高、蛋白高、糖和氯化物低)作出临床诊断。脑脊液涂片检查出抗酸杆菌或培养出结核杆菌是实验室诊断结脑的“金指标” , 但阳性率不高, 报道涂片阳性率为15%~30%,培养阳性率为30%~40%
[2]
。染色涂片镜检方便、经济, 但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 脑脊液结核
[2]分枝杆菌培养所需时间较长,故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有限。有报道 采用脑脊液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活性测定、溶菌酶(LZM)活性测定、腺苷脱氨酶(ADA)活性测定、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检测脑脊液阿拉伯糖甘露糖脂G 抗体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实验室指标对结脑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但普及程度尚不是很高。相信随着各种诊断技术的推广、普及, 必能大大提高结脑的诊治水平。另外, 加强结核病的防控和疾病知识的宣教, 是减少患病或促使患者早就医、早诊断的重要途径。
病脑的发病率也比较高, 且近几年增高的趋势非常明显。在收治的9例病例中, 后3年的病例数是前3年的1 倍多,病例主要来自农村地区。引起病脑的病毒可达130 种之多, 常见的有单纯疱疹病毒1 型和2 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和EB 病毒等。但目前病脑的病原学诊断尚有困难, 临床上多是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脑电图、脑CT 等情况并排除其他类型的颅内感染而作出诊断。从脑组织或脑脊液中分离病毒是诊断病脑的金标准, 但脑组织标本难以取得, 脑脊液中病毒含量低, 分离病毒的阳性率很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或脑脊液中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是目前病毒性脑炎病原诊断的最常用方法, 具有简单易行、敏感度和特异度高等优点, 是一种快速特异的早期诊断方法,但目前也只能对10 余种病毒性脑炎作出实验室诊断。故病脑病原学诊断的研究尚待加强。
化脑主要见于儿童, 成人的发病率不高, 3年间总共收治了2例,全部病例均通过脑脊液涂片或培养阳性而确诊, 在培养阳性的病例中, 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杆菌、绿脓杆菌等。11 例(39.29%)病例有原发感染灶, 包括中耳炎、肺炎、面部皮肤疖肿、副鼻窦炎、齿龈炎等。所有病例无1 例死亡, 治疗效果普遍较好, 考虑除临床诊断及时外,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是主要原因。近几年来,Ⅲ代头孢菌素静脉滴注作为首选的治疗药物 , 部分较重的病例还加用脑脊液置换合并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 取得满意的疗效。
总之, 颅内感染性疾病在本地区的发病呈增长的趋势, 其中结脑和病脑是最为多发的类型, 而且来自农村的病例占绝大多数。故颅内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并且应该以广大的农村为防控工作的重点。颅内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依然较高, 有关各种颅内感染性疾病诊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参考文献: [ 1] 徐韬, 王春华.本院1998~ 2003 年急诊脑膜炎病例统计分析[ J].中国卫生统计学, 2008, 25(3): 215-216.[ 2] 何俊瑛, 何红彦, 崔会娟, 等.石家庄地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住院资料分析[ 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7, 40(5):671-674.[ 3] 万洪光.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3): 290-291.[3]
第四篇:2015年副主任护师晋升,外科护理专题报告“一例颅内动脉瘤大量出血病人的护理”
一例颅内动脉瘤大量出血患者的护理
脑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为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突起,好发于脑底大动脉上,常伴管壁结构的薄弱和缺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及发展有关。[1]我科于2015年07月08日收治1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破入脑室,右侧额颞叶区脑出血大小约10.6×1.9×2cm,脑室、脑池、蛛网膜下腔大量积血的患者。经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病史摘要:
患者,女,57岁,因“突发剧烈头痛5小时”2015年07月08日入院。入院查体:p73次/分
R22次/分 BP165/80mmhg,嗜睡,查体欠合作,GCS11分,双瞳孔不等大,左侧直径3.5mm右侧直径3mm,光反射灵敏,无眼球运动障碍,无口角歪斜,双侧鼻唇沟有无变浅及伸舌有无变浅,双侧肢体肌力正常,双侧肢体肌力V级,双侧腹壁反射正常引出;双侧肢体痛觉检查不配合;左侧右侧霍夫曼氏征阳性、巴彬斯基征阳性;颈抵抗阳性,克匿格氏征布鲁金斯征未引出。头颅CT提示:右侧额颞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积血、双侧基底节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入院后予尼莫地平控制血压,巴曲亭、贝瑞宁止血等对症治疗。患者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额叶血肿,出血量大,有明确手术指征,完善术前检查,未见绝对禁忌,于2015年07月10日在全麻下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及颅骨修补术,手术顺利。术后安返病房,予头孢曲松预防感染,贝瑞宁止血,韦迪抑酸,尼膜同控制血压,奥德金营养神经,痰热清祛痰等对症治疗,行腰大池引流术。经过治疗后复查头颅CT提示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及颅骨修补术后,与2015-07-08前次对比,右侧额叶镰旁血肿范围缩小,周围水肿范围扩大,左侧额叶及基底节、半卵圆中心区少许出血灶。蛛网膜下腔出血明显吸收。脑室积血减少。其余改变基本同前。在住院过程中,患者出现间断发热,行脑脊液常规生化提示:脑脊液淡黄色,微浑浊,白细胞3(10^6/L),脑脊液蛋白489.1mg/L,脑脊液糖5.31mmoL/L。二次痰培养检查分别提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粘质沙雷菌。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未见明确细菌生长。血常规提示:N%90.2 WBC6.79(10^9/L),HGB92g/L,RBC2091(10^12/L).尿培养提示:大肠埃希菌。考虑患者存在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目前患者病情好转,体温正常,未诉尿频、尿急、尿痛及咳嗽等不适,于2015年08月08日 出院。
二、护理评估(所用材料与方法):
(一)GCS评估:
入院评估11分:呼唤睁眼3分,可说出简单字句3分,予 以刺激可定位疼痛部位5分;
围手术期评估8分:对痛刺激会睁眼2分,可发出声音2分,对痛刺激有反应,肢体会回缩4分;
恢复期评估15分:说话有条理5分,自主睁眼4分,可遵医嘱动作6分。
(二)Barthel指数评定:
入院评估病员重度依赖(0分):有大小便失禁,绝对的卧床休息,并且进食、洗澡、修饰、穿衣、用厕、转移、行走、上下楼梯,完全不能进行,身体状况属于完全依赖状态。
围手术期病员重度依赖(15分):大便能控制,导尿状态,禁食,绝对的卧床休息,因此洗澡、修饰、穿衣、用厕、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等不能,病员无日常生活能力。
恢复期病员轻度依赖(75分):能在帮助下洗澡、修饰、穿衣、转移,大小便能控制,自行进食、用厕,平地行走完全独立,上下楼梯需部分帮助。
(三)压疮危险因素评估:
术前评估9分:病员身体状况不好(2分),精神状况属于不合逻辑(2分),卧床休息(1分),不能活动(1分),大小便偶有失禁(3分)。
术后评估15分:身体状况一般(3分),精神状况属于无动于衷(3分),可以坐轮椅(2分),轻微受限(3分),无失禁(4 分)。
(四)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
术前评估5分:病员57岁(0分),认知障碍(嗜睡1分),卧床无法移动(0分),大小便失禁(1分),住院前一年有跌倒病史(1分),使用尼膜同、硝苯地平降血压,甘露醇降颅内压(1分),无双眼视力障碍(0分),沟通障碍(1分),无躁动不安(0分),无其它危险因素。
术后评估6分:病员57岁(0分),认知障碍(朦胧1分),卧床无法移动(0分),导尿(1分),住院前一年有跌倒病史(1分),术后使用尼膜同降血压,甘露醇降颅内压,呋塞米,地西泮,氟哌啶醇等对症治疗(1分),无双眼视力障碍(0分),沟通障碍(1分),躁动不安(1分),无其它危险因素。
三、护理目标:
(一)防止再出血,防止血管痉挛、脑积水,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
(二)做好气道、管道护理,预防感染及其它并发症。
(三)避免跌倒、坠床、压疮等意外发生,保证患者安全。
(四)情绪稳定,保持有利于疾病恢复的良好身心状态。
(五)建立有利于疾病恢复,并避免复发的良好生活方式。
四、护理计划:
(一)、术前护理计划:
病员术前病危,予特级护理,禁食,持续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每小时观测病员神志瞳孔意识,基本生命体征;每日予晨晚间护理,口腔护理2次,行保留尿管,每日膀胱冲洗两次,记录24小时出入量。
术前予脑血管造影,造影后予平卧位,每小时观察病员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肢端循环状态,伤口渗血渗液情况及其心理状态。
(二)、术后护理计划:
于2015年07月10日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及颅骨修补术及脑室外引流术”,术后第一天病员病危,予特级护理,禁食,交替卧位,持续心电监护,持续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瞳孔意识,伤口敷料,皮肤情况,各种管道情况(包括输液管道,引流管,呼吸机管道,气管插管,尿管,氧气管)。每日予晨晚间护理,口腔护理2次,每日膀胱冲洗两次,记录24小时出入量和引流量。
术后第二日医生行安臵腰大池引流管,观察记录腰大池引流的量,颜色。07月20日医生予床旁拔出腰大池引流管,予病员流质饮食,其余观察同前。
五、护理问题及措施(分析讨论):
(一)有颅内再出血的危险:与手术、疾病本身有关 脑动脉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患,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 死亡率较高,约50%~ 75%[2]。研究认为,动脉瘤再出血的常见危险因素有癫痫、搬动、脑血管造影检查、大小便后、情绪激动、血压偏高等[3]。
1.予心电监护,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患者伴有高血压2级、极高危,血压持续增高或突然增高,则有动脉瘤破裂可能,故严密监测血压。防止血压的剧烈波动是预防术后再出血的关键。
2.观察动脉瘤破裂前驱症状:头痛变化,是否有动眼神经麻痹、恶心、呕吐、头晕等。
3.遵医嘱用药。定时予镇静剂、脱水剂、降压药、预防性抗癫痫药。
4.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避免情绪波动。尽量在安静、光线柔和的单人病房,减少探视。
5.防止颅内压增高:抬高床头15~30°,促进脑部血液回流,减轻脑水肿。预防着凉,感冒引发的喷嚏、咳嗽、用力大小便等使颅内压急剧增高的因素。
6.根据病情予禁食或流质、半流质饮食。
(二)潜在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水电解质紊乱、有感染的危险。
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 41% ~47%[4]。由此引起的延迟性脑缺血梗死及脑水肿,是颅内动脉瘤术后死亡或致残的主要 原因。
1.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肢体活动力,颅神经、语言功能改变。
2.做好呕吐的护理,使用脱水剂易引起电解质紊乱,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患者脱水症状及血电解质水平,遵医嘱适当补充。
3.指导鼓励患者有效咳嗽、深呼吸,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定时翻身扣背。
4.监测体温变化。注意保暖,避免发生呼吸道感染。5.严格注意无菌技术,定期更换引流袋,多喂水。6.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每日定时开窗通风。7.做好深静脉导管及各种管道的护理。患者于7月10号至7月29日臵有中心静脉导管,观察穿刺点,回血,按要求冲封管定时更换敷料和肝素帽,防止意外发生。保持腰大池引流管通畅,观察记录引流量和颜色。
(三)有跌倒/坠床的危险:与脑水肿、脑缺氧、颅内压增高引起意识障碍有关
病员有发生跌倒/坠床危险的可能,因此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监测神志,进行GCS评分,动态评估患者意识状态。2.安全指导:预防跌倒/坠床健康教育,保持病房地面清洁干燥,病房床旁走到障碍清除,将常用的物品放臵患者便于拿取 处,指导呼叫器的使用。
3.要求随时有人员陪伴在旁,术后监护室24小时严密看护。4.床档保护,使用约束带保护。5.指导床上大便(已导尿)。
6.当病员病情好转时,指导患者渐进下床活动,必要时使用辅助工具,但一定要有人员陪同,不能单独活动。
(四)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和运动功能障碍有关。
病员有发生压疮危险的可能,因此采取以下措施: 1.保持床单元的整洁干燥,不用破损的便盆。每2~4小时翻身一次,无拖拉的动作。
2.受压部位予以保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和光滑,擦赛肤润,靠垫支撑抬高肢体预防水肿。
3.调整患者的姿势,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使用气垫床。4.说明增强活动的意义,鼓励病患主动关节活动或被动关节活动。
5.鼓励患者摄取足够的营养、热量及蛋白质,进食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
6.评估皮肤情况,大小便失禁,予造口粉,紫草油保护肛周皮肤。
7.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学会自己检查发生压疮部位 的皮肤状况。
(五)自理能力缺陷:与疾病本身和长期卧床有关 1.鼓励协助患者摄入充足的营养,保证患者身体基本需要。
2.及时鼓励患者逐步完成病情允许下的部分或全部自理活动。
3.协助患者洗漱、更衣、床上擦浴、洗头、饮食等生活护理,将日常用品放于患者伸手可及处。
4.及时提供便器,协助做好便后清洁卫生。
5.按摩和被动运动患肢、鼓励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肯定每一点滴进步,增强患者的信心。
6.给患者创造或提供良好的康复训练环境及必要的设施。
7.协助患者使用拐杖、助行器、轮椅等,使其能进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
(六)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相关知识。1.评估患者的文化水平及理解能力。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适当的运动。
3.向患者解释疾病的发病机制,症状,体征,病理生理,预后以及注意事项。
4.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食高蛋白,高营养食物及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5.协助患者做好手术的准备。
(七)恐惧、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颅内动脉瘤一旦确诊,患者由于时刻担心动脉瘤会在不能预料的时候破裂出血的担心和恐惧,产生各种负性心理,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失眠等。
1.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者交流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和鼓励。
2.根据患者的知识层次和心理承受能力,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提供手术成功的范例,必要时睡前给与口服镇静剂。
3.评估患者焦虑的原因和程度,观察患者的情绪以及行为变化,及时发现并解除患者的需求。
4.指导患者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如缓慢的深呼吸,与人聊天,听音乐等。
5.帮助患者结识其他病友,鼓励家人定期探视。同时也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以取得其配合。
(八)体温高:与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有关 1.监测体温变化。2.保持环境温度稳定。
3.调整衣着,减少盖被,开窗通风。4.多饮开水,每日1500~2000ML。5.应用药物或物理降温。
(九)有便秘可能:与绝对卧床,饮食习惯改变有关 1.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术后采取诱导排便措施,创造一个有利于排便的隐蔽环境。
2.解大便困难者宜食用含纤维素多、易消化的食物。3.指导或为患者进行腹部按摩,酌情给予口服缓泻剂。4.做好疾病宣教,指导患者勿用力以防颅内再出血。
六、护理评价(结果):
经过上述精心护理后,目前患者神志清楚,言语清晰,对答切题,双瞳孔等大等圆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头痛轻度,体温、肢体活动正常。复查CTA示: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改变。患者情绪稳定,无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无神经系统及其它并发症与意外发生,无感染征象,护理目标实现。
但仍需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
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激动,注意休息,不要劳累。合理饮食,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切忌用力过度,避免再次发生出血。严格遵医嘱继续服用药物,嘱患者3~6个月后需来院复查脑血管造影,以进一步观察治疗效果。
七、总结:
动脉瘤居于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约为 5~20/100000 人口/年, 其中的34%由脑动脉瘤造成的[5]。我科2015年6~7 月收治脑出血患者11例,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6]。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建立良好依从性与生活方式,保持情绪稳定和良好身心状态。对防止再出血,防止血管痉挛、脑积水,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做好气道、管道护理,能有效预防感染及其它并发症。做好危险因素评估,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才能避免意外发生,保证患者安全。
参 考 文 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8.2王治国,代永庆,王树桢.经翼点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夹闭脑动脉瘤11例[J].航空航天医药,2007,18(3):160.3李京生,赵继宗,齐巍,等.动脉瘤患者住院期间再出血死亡相关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17(2):81一83.4薛庆澄.神经外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62~369.5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583~625.6李宝明.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学.北京: 人 民 军 医 出 版 社,2001: 1.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严彦宏
2015年9月8日
第五篇: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附128例临床报道) 丰育功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附128例临床报道)
丰育功 孟庆海(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荆友斌 张书仁 王琦(平度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青岛市江苏路16号,邮编:266003 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08年6月,对来我院就诊的12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3D-CTA检查,124例共发现动脉瘤共132个,均行显微夹闭手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及方法:本组患者128例,男68例,女60例,平均年龄 56.7岁。对CT检查显示为SAH的患者,尽早行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者根据3D-CTA提供的信息直接进行显微手术治疗,未发现颅内动脉瘤者再行DSA检查。所有患者均应用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 16排或64排螺旋CT进行CTA检查。
结 果
2、结果:128例患者中有124人共发现动脉瘤132个,其中前交通动脉瘤54例,后交通动脉瘤37例,大脑中动脉瘤31例,眼动脉瘤4例,脉络膜前动脉瘤 6例。其中多发动脉瘤7例,6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最小瘤径为1mm,最大瘤径为20mm。8例首次CTA检查为阴性者,行DSA检查4 例发现有动脉瘤,4例未发现动脉瘤。124例132个动脉瘤均行显微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动脉瘤的部位、数量、大小、瘤体指向、与载瘤动脉及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均与CTA影像相一致。
讨 论
1.3D-CTA的优点及临床应用价值:与其他脑血管造影技术相比,CTA具有以下优点:⑴安全:CTA检查是经肘前静脉注入造影剂,几乎无创伤,也没有发生并发症的报道。⑵快速:螺旋CT扫描速度快,多在30秒内完成,扫描后的数据处理和3D重建均在计算机工作站完成。⑶准确: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部位、数量及与载瘤动脉和周围颅骨的解剖关系。⑷有利于制定手术方案:三维重建图像可从多角度进行旋转观察,显示动脉瘤的大小、瘤体指向、瘤颈情况及与周围血管、颅骨的毗邻关系,有利于制订手术方案。CTA可同时显示颅内多发动脉瘤与周围组织以及各个动脉瘤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决定手术入路提供依据。CTA是术后评估的首选方法。
本组CTA共发现124例132个动脉瘤,均直接行开颅显微手术治疗。根据CTA图像提供的信息,确定手术入路,制定手术方案,手术中所见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体指向、瘤颈情况、与载瘤血管及周围颅骨的毗邻关系,均与CTA图像所显示的情况一致。
2.3D-CTA的优势:为三维图像,可以从不同角度旋转观察脑血管及其病变特征,可完整显示Wilis环、前循环1~4级分支和后循环1~2级分支。可同时显示动脉瘤特征及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提供的信息明显优于MRA和DSA。可同时显示多个动脉瘤,并确定SAH或血肿是由哪个动脉瘤破裂所致。还具有快速、无创、安全性高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年老体弱和急症危重患者,尤其对动脉瘤患者在基层医院的早期救治很有帮助。3D-CTA的不足:能同时显示动脉、静脉,但不易区分动脉、静脉。对前床突附近、海绵窦内血管病变显示不佳,对微小血管的显示仍不及DSA。不能同时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3D-CTA能准确地诊断颅内动脉瘤,清楚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数量、大小、形态、瘤体指向、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及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对于CTA诊断明确的动脉瘤,可直接进行手术治疗,而无须再行其它脑血管检查。CTA具有快速、无创、安全性好等优点,尤其适合于老幼体弱和急症危重患者,可作为基层医院颅内动脉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关键词】3D-CTA;颅内动脉瘤;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