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展讯 “迷人的自然:森林砍伐与环境”艺术展
展讯
“迷人的自然:森林砍伐与环境”艺术展
新展讯息
“吉莉安·赛克勒女爵士国际艺术家展览项目”——尼古拉斯·埃雷拉“迷人的自然:森林砍伐与环境”展览地点: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7.09.29 — 2017.12.29 开放时间:9:00 — 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不闭馆)免费参观,校外观众需持有效身份证件登记入校
展览介绍尼古拉斯·埃雷拉是“吉莉安·赛克勒女爵士国际艺术家展览项目”2017年推介的艺术家,本次展览以“迷人的自然:森林砍伐与环境”为主题,由12幅大型画作和61幅小型绘画组成,展期共计三个月。尼古拉斯·埃雷拉的绘画灵感来源于令人惊奇的亚马逊森林,以及现代化与社会发展所导致的令人惋惜而又可以预见的后果。亚马逊森林孕育和保护了成千上万种动物、鸟类和昆虫,然而砍伐森林破坏了一切,原生树木每年减少上千英亩,极大地影响了环境,改变了维持生命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尼古拉斯回忆道,在他家乡的安第斯森林中,飞翔着充满活力的鸟儿,它们融入林间,在叶梢复苏。在他的画中,森林祈求怜悯、反对砍伐,美丽非凡的树木们模仿着为大自然的魔力所倾倒的人类和其它梦幻般的生物。因此艺术家在本次展览中,始终强调和谐共处、强调爱,突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希望人类意识到所有生物都存在于同一个空间并相互依赖。展览中的艺术作品都是为了反思、为了冥想、为了表达对生命的尊重而创作。此次展览中将展出的油画
艺术家介绍艺术家尼古拉斯·埃雷拉
尼古拉斯·埃雷拉作为目前拉丁美洲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在他的家乡厄瓜多尔曾荣获许多重要奖项,其中包括安巴托的第一届“路易斯·A·马丁内斯全国印刷奖”以及基多的第一届“沙龙马里亚诺·阿奎莱拉全国印刷奖”。他在厄瓜多尔的伊瓦拉市建立了个人博物馆以收藏并展示自己的绘画、雕塑以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除了在厄瓜多尔本国的展览,埃雷拉的艺术创作还曾赴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瑞士、以色列、哥伦比亚、巴拿马、智利、秘鲁和墨西哥等国展出。本次展出的12幅大型油画作品是埃雷拉从他的61幅绘画作品中选出,在北大赛克勒博物馆历时一个月不停歇地创作而成。艺术家通过表现元素组合和明亮色彩的个人风格来强调保护森林的重要性;画面题材包含树木、鸟类和动物,但这里的树木变成了人类的形象,树枝变成了武器,树叶变成了鸟、动物或昆虫。这些作品充满了魔力,能激发观众对环境的想象。艺术家尼古拉斯·埃雷拉正在绘画 项目介绍“吉莉安·赛克勒女爵士国际艺术家展览项目”旨在把国际上不同背景的有才华的艺术家引荐给北大赛克勒博物馆。为了在作品与观众之间创造一个开放的对话空间,此展览项目的艺术作品必须具有文化价值。该项目的使命就是举办内容丰富、激动人心、双向互动、尤其是耐人寻味的展览,其目的在于创造跨文化的理解,并把具有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介绍给中国,以此来增进人们之间长久的友好往来。本次展览是该项目举办的第五次展览,前四次展览分别为2013至2016年曾于北大赛克勒博物馆举办过的《格尼卡/格尔尼卡》、《幻》、《基因与血族》和《光》。吉莉安·赛克勒女爵士参观展览《光》
Dame Jillian Sackler International Artists Exhibition Program——Nicolas Herrera “Enchanted Nature Deforest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Location:Arthur M.Sackler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 at Peking UniversityDate: September 29 — December 29, 2017 Opening Hours: 9:00 — 17:00(Daily)Ticket: Free Introduction to the ExhibitionThe exhibition consists of a set of 12 paintings and more than 61 drawings.It will be on display for three months at the Arthur M.Sackler Museum at Peking University.The drawings and paintings derive from the amazing Amazon forest and the lamentable yet predictabl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and progress.Thousands of acres of native trees are cut yearly, and this greatly affects the environment as it depletes the supply of oxygen for the world.A forest gives birth and protection to thousands of species of animals, birds and insects and deforestation destroys everything, which changes climate and ecosystems that sustain life.As Nicolas Herrera said, in his hometown, Andean, forests populated with birds without pause or time that merge with the trees and sprout again from among the leaves;forests that cry for mercy saying no to deforestation, trees with singular beauty simulating people or fantastic beings dazzled by their wild magic.Works that exalt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the environment, living in harmony, with love, knowing that we are beings who inhabit the same space and depend on one another.Works created for reflection, meditation and respect for life.“Prayer”
Aritist:Nicolas Herrera Nicolas Herrera in his native Ecuador received numerous awards, including the prestigious Luis A.Martínez’ First National Printing Prize, Ambato and First National Printing Prize from Salón Mariano Aguilera, Quito, among others.By selling one painting at a time, he built his own museum in Ibarra to house and exhibit his paintings and sculptures and to exhibit works by other artists.Apart from numerous exhibitions within Ecuador, he has exhibited widely, includ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Germany, France, Spain, Switzerland, Israel, Colombia, Panamá, Chile, Perú and Mexico.From 61 drawings, 12 will be selected and painted on-site.Herrera arrived with pencil and brush in hand to work non-stop for one month.His style, composed with elements and bright color palette has dramatized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These works include trees, birds and animals, but here trees become human figures, branches become arms, leaves become birds, animals or insects;it is all magical, composed to excite the viewer’s imagin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Nicolas Herrera is workingThe Dame Jillian Sackler International Artists Exihibition Program The Dame Jillian Sackler International Artists Exihibition Program was established to bring talented international artists to the Sackler Museum at Peking University.Artwork for this program show a significance on cultural value in order create an open dialogue between the work and the viewer.It is the mission of the program to create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e las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s by showing works by artist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in China.(Migual Benavides)Nicolas Herrera & Miguel Benavides(Curator of the exhibition)
赛克勒博物馆校内位置
第二篇:树木砍伐与环境-作文
树木砍伐与环境
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树木被砍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
活。可是人们在用木头建设自己家园的同时,是否想到度过砍伐树木会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大量的树木被砍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影响。原本肥沃的土地日益沙漠化,缺少了树木这一天然的防沙屏障,沙尘暴在干燥北方任意肆虐。河流两岸失去了树木根系的保护,大量的土壤被河水冲刷走,极大地减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每当连续的大雨过后,咆哮的洪水便会无情地带走人们的一切。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导致全球气温升高,雪山和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逐年上升,许多海上小岛将从此沉没于大海中,沿海城市的存在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砍伐的树木废弃物还会被当做燃料燃烧,大量的二氧化碳直接排入大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除此以外,生态环境也被无情的破坏了,许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也濒临灭绝的边缘。
当鸟儿失去了家园,大地没有了植被覆盖,最后将饱尝苦果的是人类自身。爱护树木,停止砍伐,可不容暖!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美好的家园。
古力拜合热木.玉苏甫
资环(15-1)班
第三篇:自然与环境教案
《自然与环境》教案
战胜天灾——自然灾害与减灾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各类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特点、危害,减灾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讨论法、电教法。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观看影片《龙卷风》。
一、十大自然灾害
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各种祸害的自然现象,统称为自然灾害。地球上分布范围较广、发生频率较高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十大自然灾害是: 水灾(洪涝)、旱灾、风灾、地震、泥石流、虫灾、火山喷发、滑坡、雪灾、森林火灾。突变性自然灾害,一般发生在一瞬间到几个小时或几天之中,如地震,有的从发生到发展可以延续几个月,如虫灾、干旱灾害。缓变性自然灾害,又叫环境灾害,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灾害。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
二、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地裂缝等气候、水文灾害:水灾、旱灾、风灾、寒潮、热浪、厄尔尼诺现象 环境灾害:由环境污染引起的灾害叫做环境灾害,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酸雨、噪声、全球性气候异常。
三、减灾——我们共同的使命
1.旱灾:杭州市的干旱,以7—8月的伏旱和9—10月的秋旱最为突出,有的年份因伏旱和秋旱相连而成灾。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西湖干涸,湖底龟裂的大旱。
2.洪涝灾害:导致杭州市洪涝灾害的降水主要由梅雨和台风过境带来的。1996年的春夏之交,由于梅雨期偏长,全市平均梅雨量达746毫米,江河泛滥,出现了杭州市百年不遇的“6·30”特大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人民币40亿元以上。
3.台风: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洋面的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台风的灾害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每年的夏秋季节,我市常受台风威胁。
第四篇:高考作文专题五:人与环境(自然)教师版
高考作文专题五:人与环境(自然)
一、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理论家和实践者存在三大不同主张
“ 人类中心说”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在西方思想史上一直占居统治的地位。根据这一观点,人类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理性思维和价值判断的生命形式,具有内在价值和评判准则,在大自然中处于主宰和中心的地位,而大自然的其它存在物本身并不具备内在价值,只有当对人类有用时才具有价值,因而只有工具的价值。“人类中心说”强调了人的价值,对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发展物质生产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这一观点忽视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而受到当代越来越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指责。有人甚至把这一观点看作是导致今天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环境伦理学派以反对“人类中心说”为标榜,并因侧重点不同而形成了“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不同流派。“动物权利论”把道德范畴从人类扩展到了有感觉的动物,并从法学和宗教等角度提出动物与人类应具有同等的生存权利,人类不应该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牺牲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生物中心论”或“生态中心论”则进一步把道德范畴扩展到整个地球存在物,认为人类和大自然的其它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共同构成生物联合体。人类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系统利益高于个体利益,人类个体必须服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要求,不应为人类的私利而牺牲生态系统的利益。环境伦理学派针对“人类中心论”只重视人类利益的弱点,唤醒人们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大自然。在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这一观点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和认同.环保主义者主张“回归大自然”,提倡简朴和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拒绝现代工业文明和生活方式,反对捕杀动物,保护环境,并试图按照大自然的本来面貌恢复大自然。更有甚者,瑞典的科学哲学家格斯特隆列举了科学技术的罪状,最后提出要求停止发展科学技术。应当说,环保主义者对保护环境做出了一定贡献。但由于其反对现代文明,拒绝现代生活方式,反对人们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不符,很难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二、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
生态危机主要是由于生态系统的生物链遭到破坏,进而给生物的生存发展带来困难。人类发展史表明,缓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第一,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地球的人口生态容量相适应。据测算,地球可容纳的人口最多为80亿。世界现有人口已达60亿,若不加控制地继续增长,在2050年将突破100亿,超过地球人口生态容量的警戒线。因此,控制人口增长,以保障人类的需求与自然再生产的供给相协调,是一项紧迫任务。第二,把改造自然的行为严格限制在生态运动的规律之内,使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相协调。改造自然不应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性控制,而应是调整性控制、改善性控制和理解性控制,即对自身行为的理智性控制。第三,把排污量控制在自然界自净能力之内,促进污染物排放与自然生态系统自净能力相协调。倘若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污染物就会在大气、水体、生物体内积存下来,对生物和人体产生持续性危害。第四,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再生产能力相协调,为人类的持续发展留下充足空间。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 并重的原则,促进自然再生产能力的提高,以保证在长期内物种灭绝不超过物种进化,土壤侵蚀不超过土壤形成,森林破坏不超过森林再造,捕鱼量不超过渔场再生能力等,使人类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人类应摆正自己在大自然中的道德地位。只有当人类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生态道德行为,并理智而友善地对待自然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才会走向和谐,从而实现生态伦理的真正价值。
为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生态平衡。近代以来,人类活动一直围绕着如何向自然索取更多的资源和能源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追求更高水准的生活这一主题。工业文明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产生了土壤沙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森林锐减、草场退化、大气污染等严重的生态后果。因此,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类应尽的义务,也是生态价值与生态伦理的核心内涵。从宏观层面来看,与人类未来的生存问题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的两个流派:赞成保护动物、环境和大自然,最终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利益,被称为人类中心主义派;赞成这些被保护的对象本身就拥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因而人类不得予以危害。则被称为非人类中心主义派。
三、《穹顶之下》为何能刷爆朋友圈
自从出走央视、赴美产女后,柴静淡出了舆论视野,人气也一落千丈,直到她推出了这部和雾霾有关的调查视频。这部103分钟的视频剖析了给中国带来严重大气污染的燃煤和燃油存在的四大问题。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被认为“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这一出人意料的“深水炸弹”,把环保问题的关注度提升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据统计,《穹顶之下》2月28日上午10点推出,截止当晚8点的播放量为:优酷401万次,腾讯2620万次,搜狐76万次,乐视305万次,爱奇艺1万次,土豆网31万次,凤凰网19万次„„频发的雾霾已经让公众麻木不仁,然而这则纪录片却能再次刺痛人心、达到史无前例的刷屏,原因在其击中了人们的痛点。刷屏代表着致敬,更代表每个人的无声控诉。
柴静在谈及制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时,反复强调这是她与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在以往作为央视主持人的职业经历中,“私人恩怨”一定不能成为确定选题的充分依据,即使确有个人偏好掺杂其中,也一定要小心翼翼地为其穿上一件“公共议题”的外衣。当柴静终于可以公然出于“私人恩怨”而制作一部作品时,其作品却具有了超出以前几乎所有作品的公共性。这个看似背反的事实,其实恰好道出了媒体议题的普遍规律:任何公共议题都牵涉个人权益和私人视角;反之,任何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和情感关系,都可能涉及公共议题。
从形式上看,《穹顶之下》可谓是用技术讲了一个好故事,视频几乎用上了所有最新的新媒体呈现手段:TED式演讲、信息可视化、Flash动画、无人机拍摄,等等。柴静讲故事的能力也是非常出色的,也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传播变得有效,而不是官样文章般无聊。新媒体、互联网思维等概念在这部视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堪称样本。
当然,该视频疯传网络,也不排除受众对于这个近年来淡出观众视线的争议人物,有着进一步好奇的围观心态。此前对于柴静美国产女、对于她的去职,各种猜测、各种臆想从未间断过,而争议最多的,便是她到底是“真爱国还是爱美分”,是“真公知还是假忧国”。
四、清华大学校长为什么推荐《瓦尔登湖》? 梭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怪咖,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特立独行的家伙。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却懒得从事“正经”职业,在短暂地当过几年老师之后,就基本上以写作为生。据说,他一生都没有结婚,没有去过教堂,从来不参加选举,拒绝向政府纳税,而且几乎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烟。年轻的时候,他在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旁隐居了两年,自己建房子,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把大量的时间都用来观察自然、体察内心。几年之后,他把自己的这段隐士经历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后来被称为非虚构写作经典的《瓦尔登湖》。
曾有那么一个时期,《瓦尔登湖》被看作文艺青年和普通青年的分水岭。但随着物质时代的狂飙突进,它渐渐被人遗忘了,它所代表的那种出世的、隐逸的、沉思的、超验的精神,也基本上被束之高阁。在过度喧嚣的入世氛围中,邱勇怎么会想起这本书,又怎么会把它推荐给清华大学的新生呢?人们都知道,清华大学是一个培养社会精英的地方。凡是能够考入清华大学的年轻人,莫不以未来的栋梁自许。让他们读一本由怪人所写的、宣扬出世精神的著作,真的是得体的做法吗?
在给新生的信中,邱勇解释说,《瓦尔登湖》在展示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物质上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的生活状态。他希望新生们能够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和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感受到宁静的巨大力量,并寻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在邱勇看来,《瓦尔登湖》既不是那种鸡汤式的麻醉剂、也不是鸡血般的兴奋剂,而是一本能够让人安静下来的书。它不是一本生活指南,而是内心的向导。而那个抽象的瓦尔登湖,并非本来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尘之所,是安放洁净灵魂的故乡。所以,或许可以这样理解,邱勇推荐《瓦尔登湖》,是希望学生能够以精神上的洁净高远,去对抗无所不在的物质喧嚣,减轻利益交换原则所带来的焦虑,从而逃避这个年代习见的躁狂与沉沦。
邱勇推荐《瓦尔登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那种情商、智商“双高”,懂得表演和配合,善于利用体制来达到个人目的的人。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最了解世俗生活的套路、又能把套路运用到极致的那么一群人。这种人很容易获得成功,但这样的成功人士越多,公共生活就会越发败坏,因为“套路”会碾压一切独立思考,瓦解所有本真的精神追求。最终,大家都变成了“套中人”,变成了庸常之恶的参与者。《瓦尔登湖》所提倡的那种对自然的沉浸,对自我的持续观察,恰好可以成为“套路”的解药。它对素朴生活的颂扬,则能很好地缓解过度追求成功所导致的现代狂犬病。《瓦尔登湖》是奉献给“苟且”的颂歌,只要你的精神足够丰盈,一箪食一瓢饮就能让人得到满足,又何必去苦心钻研“套路”呢?
《瓦尔登湖》所象征的返璞归真的隐逸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不鲜见,但对于现代人而言,那种精神往往被看作进取精神的反面、进而被封存起来。“采菊东篱下”、“空山不见人”一概被视为迂腐消极,取而代之的是“出名要趁早”。极致的功利主义不仅弥漫在大学里,同样也成为官场、商界和文艺圈的圭臬。但是,有多少人因为遗失了心中的瓦尔登湖,最终成为套路的牺牲品,又有多少人因为过于追求成功,最终成为繁华一梦中的过客?如果当官的、经商的都静下心来读一读《瓦尔登湖》,他们还会那么容易在洗牌中倒下么?
大学要不要培养有独立精神的人,这个可以慢慢讨论。但是,大学需要安静下来,大学生应该拥有洁净高远的精神世界,这一点应该很容易达成共识。剩下的问题是,迷失在滚滚红尘中,该如何找到林中路?扑腾在鸢飞鱼跃的世界里,又怎么回归内心?只要不思考,这些问题仿佛都不存在。但实际上,它可能是这个时代所有人都面临的真正难题。
五、辩论:人能改变环境Vs环境改变人(立论)
人能改变环境
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和人类联系很密切的生存环境,主要包括:人的吃、穿、住、用、行、娱乐等所依赖的环境,而不是指宇宙中所有的环境;
这里的“改变”是指不违背自然规律而进行的改变。例如:人类想让太阳从西边出来,那违备了自然规律,是很难实现的;人类可以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建造水电站,充分利用水能。
那么为什么说人能改变环境呢?
1.原始时代,当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出现时,便标志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开始。2.工业时代,自瓦特发明蒸汽机起。人类开始规模式的开发森林、沼泽、湖泊、河流等原始时代的人无法改造的项目。比如,人类砍伐森林以获取木材,开发沼泽进行耕种,利用湖泊饲养鱼类等。
3.高科技时代,第三次革命时代以后。科学技术又一次飞跃,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航天技术的应用以及对核能的认识。使得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极大增加,工厂处处可见,起重机、推土机布满四处,探测仪、侦探器无处不有。此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是非常明显,自然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受人类的支配。
4.现代社会。人工运河的出现、长江三峡的建成、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人造卫星的发射、登月计划等标志着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综上所述,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提高的,所以说:人能改变环境。
环境改变人
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我们周围的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因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同样也因自己的改变而影响别人。
人具有可塑性,所以环境能改变人。心理学家证明,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我们都听说过狼孩,人一生下来就被狼叼走,狼养大的孩子没有人类的发声,智力迟钝落后,当人退化为动物的行为方式时就难以人为纠正。由此可见,一个人想要有好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生存环境。
我们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好的社会环境:比如我们的辩论活动,因为社会需要我们这些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的辩论活动才会越来越好!大家想想:如果社会条件不允许,例如秦始皇那个年代,人与人在街上交谈就会杀头,大家还敢来参加辩论吗?
我们喜欢看毛泽东、林肯等伟人的故事。他们不是天生的伟人,他们都来自社会的底层,但他们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一出生就有着慈祥、善良而呵护他们的父母,使他们拥有一颗真诚而善良的心。
尽管我们相信人的意志力可以改变环境,但坚强的意志力首先是在良好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从小在父母、亲人和老师的教导下,学会辛勤劳动,不怕苦和累,练就坚强的意志。
也正因为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力,在充满激情而又艰苦的辨论道路上,再苦再累也能承受:再强的对手我们也敢挑战!漫漫思辨之路,因有我们的奋斗而更精彩!
综合以上,一个人只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的支持和环境的助力,加上努力工作和学习,就会变得越来越强!所以我方观点:环境改变人。
六、论点: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 第一,从人类自身的需求上看,如果人类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的地位,那为什么人类从发展到现在都要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求,为什么人类会破坏环境来换取人类文明的进步,当我们的环保意识从“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发展到今天的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无不证明了环境保护要为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而服务。的确,我们已经面临了许多气候变暖、水污染等环境的问题,但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却是经济发展,全世界还有十亿人正生存在贫民窟中,就在我们辩论场上,每一分钟就已经有十五个人在面临生存的威胁,脱离人的需求去谈环保优先,是对人生存权的蔑视,更是对环境保护要以人为本这一根本事实的蔑视。
第二,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看,这个地球上如果没有人类,环境保护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经济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使我们摆脱了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懵懂,使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更为紧密,使人类逐步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为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法律制度。
第三,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看,我们想要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标本兼治,要治本,必须优先发展经济,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堵住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要治标,同样要优先发展经济,为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人类才能实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梦想家园。所以我们说,决定人类生存与进步的经济发展,比影响生存与质量的环境保护更为优先。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
景区不能过度开发
眼下,暑期已至。大量的学生出游使得旅游业再度升温。为此,许多旅游景区开始备战,不仅大搞景区推介活动,扩大知名度,而且加大对现有旅游资源再开发的力度,想方设法增设楼堂馆所,尽可能地扩大景区的接待能力。殊不知,用以牺牲生态、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过度开发来发展旅游经济,虽能带来短期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其结果终将是杀鸡取卵,饮鸩止渴。
近年来,休闲度假、外出旅游成为人们享受假期的首选方式,导致旅游热持续升温。而对旅游资源的超常开发,使得不少国家级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商业味越来越浓,几乎蜕变为吃喝玩乐的游乐场。泰安的决策者提出要“把岱顶建成热闹非凡的天上城市”,“把风景的泰山,改造成经济的泰山”。在此政策引导下,泰山被改造为“吃喝玩乐的综合体”。人们不禁要问,这还是我们心目中的五岳之首吗?
赢得2010年冬季奥运会举办资格的加拿大南部小镇威斯勒,却宣布“拒绝旅游开发”,即使拿来上亿、上千亿美元的投资,也一样谢绝———尽管还有一座座雪山、大片的森林、蜿蜒千里的海湾没有开发,威斯勒也绝不再建任何一座饭店旅馆,不再建任何旅游设施。尽管这个世界级的全年性旅游胜地每天给威斯勒带来的税收有100万加元,但当地人没有得陇望蜀。他们意识到,旅游业的繁荣同时带给他们环境压力,无限制的开发将引发很多潜在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旅游资源枯竭。
旅游景区无论是历史的、自然的、文化的,其客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无视摩肩接踵的游客对环境的冲击,不伦不类地建设游乐设施,这些现代化的“武器”,噪音高、震动大、电流辐射强,是景区内“秦砖汉瓦”们的天然杀手。可这些杀手因经济利益的驱动,却长期存在于景区内。
我们应意识到旅游资源主要是文化资源而不是经济资源,尽管它具有文化价值派生出来的经 济价值。环境保护是首要的、优先的。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回报、短期政绩,地方政府直接参与旅游开发甚至是过度开发,这是以牺牲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为代价的。威斯勒限制旅游业的无序发展,每建一处房子、每增添一个旅游设施,建多大、用什么形式、在什么地方、经过多长时间,都要经过批准,都要考虑对自然环境质量、对旅游观光、对当地居民的影响。这种做法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试想,一味地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进行旅游开发,纵然经济效益增长了,但破坏了不可再生的生态环境,是用多少钱也挽回不了的。
旅游资源开发成功与否的评价是一个综合系统,只有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角度考虑,才能全方位提升旅游胜地的品位,使人们真正从旅游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文化熏陶。
七、环境决定论
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的观点之一。环境决定论者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这个学派最早的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者J·华生。他写道:“给我12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父母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强盗。”(《行为主义》1921年版)。在同年发表的《婴儿心理的研究》一文中,他说:“五岁以前婴儿的人格,可任我们的意志造成或毁灭。”
解放前,环境决定论在我国也有一定影响,如郭任远先生就持这样的观点。他在1929年出版的《心理学与遗传》一书中明确提出:“个人之所以为个人,完全是社会环境所造成,生长在什么社会就变成什么人。”
华生关于环境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完全是他的行为主义基本观点的具体体现。这个基本观点是:人们的行为由外界刺激决定(刺激—反应)。
八、写作素材 筷子树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里一棵奇怪的大树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原来,这棵树是用废弃的一次性筷子做树干,废旧的暖壶壶壳做绿叶。远远望去,这棵近2米高的筷子树“长”得挺茁壮。这棵筷子树的制作者告诉记者:整个树干使用的一次性筷子有10万根,这些筷子都是师生们平日在学校的食堂和校园周边的饭店里“捡”回来的。大自然中一棵生长20年的大树,也仅能制成这样的筷子6000~8000双。记者了解到,沈阳市每天消耗掉的一次性筷子至少有150万双,照此推算,沈阳人一年用的一次性筷子就要消耗掉近7万棵大树。知晓了“筷子树”的寓意后,很多同学纷纷在“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条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有的学生还想出好办法:随时在包里带上一双自己的筷子,在外就餐的时候使用。全球10条河流面临干涸危险
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7年发布题为“世界面临最严重危险的10条河流”的报告说,由于受到污染、兴建水坝及气候变暖等问题影响,全球一些主要河流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干涸危险,1万种淡水生物中有1/5绝种或濒危。
报告中列举的面临最严重干涸危险的10条大河包括亚洲的湄公河、怒江、长江、恒河和印度河,欧洲的多瑙河,南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北美洲的格兰德河,非洲的尼罗河,澳大利亚的墨 累河。
没有风景,只有商业
一位美国朋友慕名来到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之一的泰山。川流不息的索道缆车,店铺林立的岱顶闹市,使他根本不觉得东岳雄伟壮观。他遗憾地说:“泰山没有风景,只有商业。”此语令人想起了周恩来总理保护泰山的往事。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部门曾三次向国务院打报告,要求在泰山上修建公路。结果,周总理三次都不同意。他指示: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神圣之山,要登山,不能修公路。后来,他又强调:泰山是游览胜地,不能修公路,登泰山就要登,不能不登。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周总理有如此远见卓识,不能不令人由衷敬佩。
然而,今天的泰山,岂止是修建了一条公路。前些年,一些地方官员竟然提出“把风景的泰山,改造成经济的泰山”“把岱顶建成热闹非凡的天上城市”等口号。于是,三条索道和一条公路真的把泰山变成了“经济山”,不仅有宾馆、饭店,还有娱乐城、电影院,非遗产的商业建筑远远超过遗产建筑。如今,空中索道来来往往,大量游客纷至沓来,自然景观面目全非,泰山如同戴上了沉重的镣铐。沙尘暴能净化空气
沙尘暴作为我国目前严重的气象和环境灾害之一,往往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近来,有专家谈到沙尘暴对于地球环境也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一些环境化学家、海洋生态学家、大气物理学家们一步步勾勒出沙尘暴的另一副面孔。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过程给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了好处,它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撒开去,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据悉,亚洲沙尘暴每年把上千万吨的沙尘从中国西北和蒙古国等干旱地区带出,洒到太平洋,给大洋中的生物带来一场营养丰富的盛宴。近来研究者还发现,每当暴发沙尘暴时,中国北方、日本、韩国等地的酸雨危害都有所减弱。现在一些科学家认识到。阻止全球变暖的步伐,沙尘暴应该是功不可没的。专家建议,从自然的发展观点来看,不要强加给自然任何东西。当土质是荒漠的,就一定要是荒漠,地球有43%的旱地,人类不可能改变这个现实。有些人认为在沙漠里种树或种草。沙漠就能变成绿洲,这个想法是欠科学的。地球上的万物是一个自然循环系统,应该“还自然以自然”。不要给沙尘暴强加任何东西。
九、作文训练题 【2008海南宁夏】
小兰和妈妈都喜欢听小鸟唱歌,看小鸟飞翔。母女俩第一次养鸟,母亲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相约要好好对待小鸟,这次养了一个月,小鸟长得很好。但是朋友说,你们残忍地剥夺了小鸟自由唱歌、自由飞翔的权利,母女俩依依不舍地把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参加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又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放生活动。爬上山头,看见参加放生的有好几百人。一声礼炮响起,千鸟齐飞,有人笑脸灿烂,有人虔诚合十。母女下山后,听见花鸟市场的老板兴奋地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鸟儿的需求量大增,要每天起早摸黑捉鸟才能供得上。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0全国卷】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实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江苏】
一群探险者去山洞探险,进入后点燃蜡烛,发现有一群蝴蝶,于是退出去了。过了一段时间,探险者们再次进入,却发现蝴蝶飞到山洞深处了,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要求根据作文材料一点点细微的变化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自定主题。
【2014辽宁】
夜晚,祖孙二人椅窗远眺。
“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天空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5广东卷】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电视等的出现使“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通过科技,我们不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还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奥妙。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见了世界的壮美与辽阔。目前,一组“世界与内蒙古撞脸”的图片在网络上走红。从图片中我们能看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在许多地方与内蒙古有异曲同工之妙。网友们纷纷感叹,要是没有科技,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内蒙古那具有“国际范”的美。的确,如今的人们处在边界的互联网时代,不出家门,我们就可以看见内蒙古广阔无垠的草原,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气势。这要放在古代,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惫。在偌大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只有通过科技,才能满足我们对自然无限的好奇心。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通过科技,我们无需实地考察,就能从宏观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尼泊尔发生了8.0级大地震,令世界为之悲痛。如今,有了科技,我们得以换一种方式心系灾区。通过电视,我们了解到灾区的各方面情况。通过上网,我们还能了解到尼泊尔此次灾难发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等等。科技拉近了我们与尼泊尔的距离。我们无需亲自前往灾区,便能够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技,我们对自然的感知就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我们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对自然常存敬畏在心间。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一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科技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想象,推动了我们去探索。回首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里,哥伦布历尽艰险发现新大陆,却未发现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亚洲;近代中国人因为科技落后而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妄自尊大……我们要好好利用科技,开眼看世界,更好的感知自然,利用自然。
日前,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师辞职信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我们在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同时,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
总而言之,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里,科技的出现总是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感知自然的。我们应感激: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本文完全符合题意,观点十分鲜明。标题“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此分别从“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和“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两个方面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层次清晰,论证严谨,观点突出。
本文立意深刻,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作者反复强调“科技”能“让我们更好地感知自然”“利用自然”,“更好”二字体现了小作者并不否定亲身感知自然的重要。文中倒数第二段,作者借用时下流行的教师辞职信,提出了“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可见其论证思维的严谨、辩证,值得点赞。
全文用例恰当,中外并举,引古说今,详略得当,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流畅,有一定的文采。假如论证能更深入一点,用例再斟酌一下,本文会更精彩。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旅客参观海洋水族馆,问身旁的海洋管理员:“这只鲨鱼能长多大?”海洋管理员指着水族箱说:“要看你的水族箱有多大。”
旅客又问:“会跟水族箱一样大吗?”管理员仔细地说:“如果在水族箱,鲨鱼只能局限几公尺的大小。如果是在海洋。就会大到一口吞下一只狮子。”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导写指津】
这则材料整体上的含义是强调环境之于人发展的重要性。旅客和海洋管理员一开始的问答——“这只鲨鱼能长多大?”“要看你的水族箱有多大。”——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的人。近似于“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意思。以此可有以下立意:
① 要想有一个理想的发展,必须选择一个理想的环境。
② 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③ 人是环境的产物。
谈论的话题,可以是个人成长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才培养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才使用方面的。
如果能考虑到“水族箱”的象征性,我们可把“水族箱”理解为阻碍或束缚人成长和发展的东西,如心灵的枷锁,心理定势,某种僵化的观念。当然,也可指某种具体的“束缚”或“牢笼”。身在这样的“水族箱”里,我们只有摆脱它,打破它,冲破它,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发展。其实换一种思维来看,大海也是一个“水族箱”,只不过是一个大的“水族箱”罢了。
环境影响人生
有时我们会抱怨生活给了我们太大的压力,有时我们会感谢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欣喜。我们每天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养成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习惯。殊不知,环境也会影响我们的人生。
古人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的好坏与否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同的。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觑。
当我们处在一个和谐向上的环境中时,我们自身也会受这种环境的影响,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当我们处在一个消极的环境中时,我们自身也会染上恶俗。《孟母三迁》的故事是我们从小就熟知的。当孟母把家安在市集时,孟子学会了骂人等恶习,但当孟母把家安在学堂旁时,孟子学会了很多知识,养成了勤奋刻苦的良好习惯。最终,孟子成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被人尊称为“亚圣”。环境并非是决定我们人生的关键因素,但环境对我们一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甚至会影响我们的成败。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环境,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斑斓色彩,我们才会拥有彩色的人生。
但当我们生活在一个消极的环境中时,我们的人生或许就会变成另外一个光景。在13年的春晚中,“李云迪”这个名字双重新被中国人所熟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曾被称为“钢琴王子”,让外国人领略了中国人弹奏钢琴的美妙的少年,曾经一度沉醉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日子里。好莱坞的奢靡生活让他迷失了自己,再也不是当初勤奋上进的好少年。好在,在母亲的教导下,他由重新弹起了钢琴,抚摸着他曾无比熟悉的黑白键。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消极的环境不但会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甚至会让我们曾经所取得的成就变成过眼云烟。
或许,正如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所说:“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多大,他的未来就有多大。”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是好是坏,决定了他的未来是繁绣花似锦还是暗淡无光。
环境影响着我们的人生,美好的环境会许我们一个灿烂的明天。消极的环境会使我们攻败垂成。面对环境,为了我们的未来,请谨慎选择。
【点评】
题目即观点,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好的环境对人有利,坏的环境对人不利。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不足之处:第三段本是从反面来论证环境对人的影响,但对环境的影响突出得不够,“好在,在母亲的教导下,他由重新弹起了钢琴,抚摸着他曾无比熟悉的黑白键”这几句不是说环境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船舶航行中有一种岸壁效应。船在靠近一侧岸壁航行时,船首由于受到岸壁的反射作用会产生指向河心的岸推力,而船尾由于过水断面变小则会产生指向岸壁一侧的岸吸力。这两种力会使船航行时船体极不稳定,容易打转倾覆。对船而言,岸边原本是最安全的停靠点,然而船如果一味靠岸航行,结果却最不安全。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岸壁效应,“岸壁”在给人们提供保护的同时,也会影响人们更好地前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佳作展示】
思辨环境与人生
有位哲人说:安逸舒适的环境有时不仅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甚至可以毁灭一个人的一生。这句名言使人想起了船舶航行中的一种岸壁效应。它是说船在靠岸行驶的过程中,由于船头所受的岸推力与船尾所受的岸吸力的影响,会使船在靠岸航行时极不稳定,容易打转倾覆。对于船而言,岸本是可以停靠且最安全的地方,然而,当船一味地靠岸航行,却是最不安全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如同这种靠岸航行一样,向往呆在父母的羽翼下,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而父母之“岸”不能终身提供给我们这样的保护,这样势必影响着我们将来的生活技能的培养和办事能力的生成。[分析材料] 恶劣的环境,往往造就坚强的人生。在美好的环境里,我们由于获得了太多的庇护和赠予,就好似温室中的花朵一样经受不起风吹雨打,看不见前方是否会有大风大浪的袭击,只知道昂头吸取那些庇护下滋养我们的雨露,却不懂得取主动地扎实自己的根基。按照根雕艺术家的经验,在雕刻一件工艺作品前,他往往会到悬崖绝壁上,或沟壑间等各种恶劣环境中去寻找原材料,而那些生长在沃土中的树,往往没有能雕刻的根,因为它们的生活太安逸舒适;而那些最有价值且形状最为奇特的根,是生长在环境最为险恶、最为艰苦的偏僻山区中和坚硬的石缝间,恶劣的环境造就了它们的坚强。
舒适环境的花朵,常经不住风吹雨打。我们这一代青少年,从小就备受父母的呵护培养,像小鸟一样,喜欢生活父母搭就的暖巢中,在父母的呵护下,在父母的沉溺中于生长。这种舒适的生长环境,不思进取,过分依赖父母,结果自然可想而知: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到那时,正如古人说的,“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与我们同龄的李天一,就是一例,他生活在一个极为优越的环境里,在父母的精心栽培与百般呵护下成长,能弹会唱,父母为他铺就了一条通向成功的完美道路,而正是这种安逸的“岸”,却使这位正直花季的少年迷失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一次又一次被“岸”包容着,结果走上了一条令人发指的犯罪道路,不仅危害社会,也毁掉了自己的人生。
做风浪中的弄潮儿,会当水击三千里。艰苦的环境,更能磨炼我们的意志和品格,有助于我们成就人生。试想,雄鹰在搏击长空前,曾被自己的生母狠心地叼出巢穴外,扔到山崖下,雏鹰不飞,轻者折断翅膀,重者摔死山崖。就在扔下悬崖的一刹那,正是因为生的欲望,才使雏鹰忍痛飞翔,最终练就了可以抵挡烈风的双翅。禽鸟尚且懂得安逸的环境是无法使雏鹰得以历练成长的,更何况我们人呢?好孩儿当自强不息,学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
【点评】
1.题目“思辨环境与人生”精当准确地解析材料,提供了辩证哲理地思考问题的空间; 2.中间采用分论点式的写作模式,对比、递进,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结尾与开头照应。3.引用事例新鲜贴切恰当,正好用来证明岸与船的关系,溺爱生长与锻炼成才的关系。
第五篇:愿世界更加美好自然之与环境
愿世界更加美好 ─自然与环境
古往今来,环境愈来愈坏,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还是人为的事故。
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呼吸着新鲜的空气,2000年后的今天,我们呼吸的是那多姿多彩的有这丰富内涵的“空气”。我不得不承认科技使人类发展,不然我们也不会有着电脑.电视.汽车.空调等许多的电气设备。但是我们在发展科技的时候没有看到或重视过自然与环境近2000年的发展人们从冷兵器时代走到了高科技时代,我不得不佩服人类的聪明才智,但从美国女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写作出《在海风下》《我们周围的海洋》《海洋边缘》《寂静的春天》等文章过了84个春夏秋冬,聪明的我们至今还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办法,难道是安逸舒适的生活使我们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还是要我们真的无法挽回的时候才感到今日的迷茫,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再充足,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不要在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失去了我们的心肠,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儿孙会在心中为我们祈祷。但愿我能早早的看到而实现心中的梦想─愿世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