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既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也是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大举措。然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也给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如何找准发展的突破口和动力源?
在去冬今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四川迎难而上,开拓创新,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高度评价。回良玉同志就此作重要批示:“新阶段的农田水利建设,要有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明确建设重点,广辟投资渠道,改革管理方式,创新运行机制。在这方面,四川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实践证明:新形势下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必须长期不懈抓下去,而且能够在创新中大有作为。
又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黄金季节。钉锤声声,机器轰鸣,去冬今春的蜀中大地,火热的劳动场面随处可见。
初步统计显示:2002年9月至2003年3月,全省累计完成投资74.4亿元、投劳8.5亿个,完成土石方6.9亿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04平方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221.2万亩,成片造林635.6万亩,建成县乡标美路1662公里„„
这不是一份普通的答卷。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农村税费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农业大省、自然灾害多发省,四川面临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诸多挑战:如何保证量大面广的资金持续投入?如何调动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建设效益,切实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创新投资渠道、创新工作重点、创新运行机制„„新形势下,创新成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动力之源。投资从哪里来?
长期以来,农民群众的“两工”(积累工和义务工)投入,几乎占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投入的一半。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两工”将在3年内逐步取消,老路走不通了。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不仅不能减,而且要加大。投资缺口如何填平?答案是广辟投资渠道,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要钱。
政府主导型:水利建设,今年已争取中央投入10.5亿元、省财政4.5亿元,确保重点项目、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整治、农村人口饮水解困、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顺利实施。交通建设,争取到国家计委3年投资20多亿元,用于4500公里县际油路或水泥路建设,省财政也从今年起每年投入1亿元建农村公路。造林绿化,去冬今春国家投资8.6亿元,同比增长14.6%。
改田改土,国家投资5.3亿元,占整个投入的69.7%。
政府引导型: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子”作用,调动农民群众投入的积极性。如省财政近1.7亿元的小农水资金,调动地方和群众投入2.7亿元。又如2002年旱山村治水兴村中,0.7亿元省财政投资引来的投入达1.4亿元。
社会投入型:各地以区位、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业主投资,去冬今春仅兴水办电一项就吸引个人、团体投资2.1亿元,其中100万元以上项目有16处。乐山沙湾区推出“以地换堤”,由圣达焦化公司与德胜钢铁公司共同投资8631万元,修建堤防3300米,一举开发土地1000余亩,还保护了两家公司厂区土地1000亩,可谓“双赢”。
盘活资产型:各地纷纷以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努力盘活资产。如绵阳市通过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有效解决了工程的维修、管理和流动开发资金。
积极性怎样调动?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涵盖山水田林路气,关涉农村千家万户,建设主体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能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设的深度、广度、力度和成效。
一套以激发建设主体内在动力为着力点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在实践中探索成型。
其一,推进业主开发。业主投身农业开发,能较好地解决经营活力、生产规模、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等难题。在政治上鼓励、政策上支持、资金上帮助、法律上保护的大环境中,鼓励基层干部当业主、招商引资引业主、国家农建项目优先安排业主等趋势明晰,催动业主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从事农业开发的业主已有11万余户,开发土地近600万亩,总投资达73.8亿元,其中农田水利建设投入高达24.7亿元。围绕业主开发,农民通过租赁土地、替业主打工等手段获益匪浅,积极性有增无减。
其二,尊重群众自主。通过“村民自治,一事一议”,激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心宽气顺地搞建设。如崇州市在秋修中,实行承包田农毛渠由受益农户自行治理、公共地段由集体经济扶持加两工补助统一实施的办法,家家户户踊跃上阵,使疏掏任务较往年提前半个月保质保量地完成。
其三,配套政策鼓劲。以中小型水利建设为例,务工农民每人每天可获取劳务收入10-15元,积极性倍增。我省独创的“李冰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竞赛活动连续8年不间断,与目标管理挂钩,实行以奖代补,也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群改田改土兴水利的积极性。
效益如何提高?
投入要讲产出。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效益,是确保持续投入、激发建设积极性的内在要求。随着农业生产经营向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着力点,除了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在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新的“产出”目标,决定了新的建设重点。
综合治理是主战场。如同一场“多兵种”参与的会战,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新村扶贫、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旱山村集雨节灌、休稻养鱼等项目有机结合,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农机等部门密切配合,山、水、田、林、路、气整体推进,目标直指整合效益。苍溪县推行的“六个一”户办工程是亮点之一。围绕农户庭院,每户兴建一个经济园、一口卫生井、一口微水池、一口沼气池、一个石板水泥院坝、一条进出硬化路,独具特色的生态庭园经济发展模式初具,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县财政收入的60%以上,便直接或间接得益于这一庭园经济模式。
调改结合作载体。项目围绕调整转,调整跟着市场走,这样的建设脉络广为采纳。通江县玉屏寨村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把治水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今春维修山平塘2口,新建微水池15口、水渠1620米,地里栽银杏,地埂种金银花,规模达2000多亩,投产后全村人均将增收1500多元。
新技术担重任。四川十年九旱,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走节水农业新路子关乎治本。去冬今春,我省重点总结推广了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中心村村民蒲朝刚研制的简易抗旱节水灌溉技术,集喷灌滴灌于一体,亩投资仅300元左右,管道使用期达10年以上,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旱情较轻年份每亩增收400元以上,旱情较重年份每亩则增收800元以上,效益显著。
新模式积极试点。农村水利现代化试点正在郫县、广汉、彭山展开,渠道建设、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生产等配套推进,成效初显。另一项试点———灌区计量用水则在都江堰灌区率先推行,对水利管理的规范化、市场化进程大有裨益。
第二篇:翠屏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翠屏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翠屏区政府副区长万云江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我们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体制机制,打破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农业抵御大灾大害的能力;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我们坚持和谐发展,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统筹兼顾,要求我们坚持以工带农、以城带乡,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基本情况
翠屏区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和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下辖8镇、6乡、10个街道,259个行政村、83个社区,总人口面积78.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55万人。全区幅员面积11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万亩,主要地貌有低山、丘陵、槽谷、河谷、平坝五类形态,是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川南丘陵地区。人多地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是我们的基本区情。
近三年来,翠屏区结合“民生工程”、“重点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一路二水三气四产业”工作思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狠抓以水利为核心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为主体的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沼气为龙头的农村家居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步伐,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2006至2008年,全区完成农田水利基本投资65369万元,其中:财政投入33699万元,占51.55%,群
众投入25493万元,占38.99%,社会投入6177万元,占9.46%。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53平方公里;发展节水灌溉3.6万亩,新增提水控灌设备623台套/4071千瓦,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47万亩;完成红层找水9542口,解决农村人饮困难1.04万人;推广配方施肥42.8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0.9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37万亩;完成“户办工程”29764户;建设通达通畅工程21.8公里,通乡硬化工程132.4公里,新建和整治乡村机耕道420.77公里;土地整理
1.86万亩。目前,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2.4万亩,占到全区耕地面积的67.8%;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7万千瓦;乡(镇)、村公路里程达到210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达到820公里,100%的行政村通汽车;通信网络覆盖全部乡镇,100%的行政村通电话;已累计建成沼气池3.94万口,占全区适宜建池农户的4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是,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灾害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我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天晴三日有旱情、落雨三天发涝灾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开展和效益的发挥。
(一)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近年来,虽然我区一些地方时有水旱灾害,但总的来说,灾情不大,大部分地方都能旱涝保收。因此,部分干部对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紧迫感不强,认为无关一票否决,群众工作难做,只能“就汤下面”,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兴修水利口头喊得多,实际行动少。
(二)资金筹措上投入不足。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但多以兑现政策性补贴、农村安全饮水、农村能源建设等项目为主,在灌区渠系配套建设、农村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等与农业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项目上投入相对有限。同时,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大,投资回收周期长,产权利益关系不明晰,社会力量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三)工程建设上主体不明。农村税费改革后,多年形成的政府发动、群众参与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模式模式逐渐淡化。加之,农民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民群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事一议”在现实操作中也很难实施,往往是有事不议,有事难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四)工程运行上管理不力。目前,除小
(一)、(二)型水库外,我区绝大多数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管理粗放,经费不落实,重用、轻管,以包代管,甚至是有人用、无人管的现象突出。有的电灌站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盗,有的农村公路开始能过小车,后来能过卡车,到现在只能跑摩托车,没有真正形成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管理机制。
(五)工程效益上发挥不显。随着我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过去大一统的麦稻两熟制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种经济作物、多种生产方式并存的农业生产格局,这样一来,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这个方面,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结合做的还不够,综合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对策思考
当前,中央已制定实施积极拉动内需的政策,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电气园综合治理,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条件,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加强领导,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各级部门协调运作,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成效。一是要实行目标考核。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纳入区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在全区上下形成了主要
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领导配合抓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要落实责任。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工作举措、具体要求明确到各级各部门,任务分解到村社和农户,确保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责任落实。三是要加强督查。结合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实行区领导联系重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工作制度,成立督查组开展效能监察,严格逗硬奖惩。
(二)科学规划,做好项目实施前期准备。一是要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和制约农民增收的难点,组织力量对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行一次普查,找出原因和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然后按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二是规划的编制要本着“统筹兼顾,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约束性,充分发挥农建工程的综合效益;三是要尊重群众的意愿和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和进度,不能盲目攀比、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坚决杜绝本末倒置、重复建设和政绩工程、花架子工程的出现。
(三)抢抓机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抓住国家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力度的历史机遇,用足用好国家惠农政策,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自愿投入为基础、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一是要按照“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加大到市入省进京工作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切实做好项目储备、包装和上报工作,不能有了项目后还要临时抱佛脚的去完善前期工作;二是要整合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以工代赈等项目资源,集中财力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三是要引入
竞争机制,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实行“以奖代补”和“民办公助”的财政投入机制,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安排到班子能力强、群众积极性高、发展潜能大、示范效果好的村社实施。
(四)明确主体,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要打破传统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全部由国家大包大揽建设的旧体制,明确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下大力气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来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制定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严格区分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界限,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在农村形成“治水土、保家园、建水利、促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要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包括土地审批,信贷融资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内容的农建配套优惠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利益导向机制。
(五)深化改革,建立农建工程管护新机制。按照有利于群众使用,有利于发挥工程效益,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则,加快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盘活水利工程资本。一是明确小探索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归农户个人所有。对受益户较多的中、小型工程,可按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相关设施归用水合作组织所有。政府补助形成的资产,归项目受益主体所有;二是探索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收益权制度改革。根据国家成本补偿、合理收益的原则,在满足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防汛抗旱工作需要的前提下,改革水价和水费计收机制,适度开展经营活动,减轻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维护管理上的资金压力,提高以水养水的能力,为工程良性运行和节约用水创造条件;三是探索建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流转制度。允许小、微型农田水利设施以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进行产权流转。
第三篇:翠屏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翠屏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翠屏区政府副区长 万云江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我们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体制机制,打破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农业抵御大灾大害的能力;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我们坚持和谐发展,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统筹兼顾,要求我们坚持以工带农、以城带乡,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基本情况
翠屏区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和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下辖8镇、6乡、10个街道,259个行政村、83个社区,总人口面积78.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55万人。全区幅员面积11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万亩,主要地貌有低山、丘陵、槽谷、河谷、平坝五类形态,是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川南丘陵地区。人多地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是我们的基本区情。
近三年来,翠屏区结合“民生工程”、“重点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一路二水三气四产业”工作思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狠抓以水利为核心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为主体的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沼气为龙头的农村家居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步伐,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2006至2008年,全区完成农田水利基本投资65369万元,其中:财政投入33699万元,占51.55%,群众投入25493万元,占38.99%,社会投入6177万元,占9.46%。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53平方公里;发展节水灌溉3.6万亩,新增提水控灌设备623台套/4071千瓦,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47万亩;完成红层找水9542口,解决农村人饮困难1.04万人;推广配方施肥42.8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0.9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37万亩;完成“户办工程”29764户;建设通达通畅工程21.8公里,通乡硬化工程132.4公里,新建和整治乡村机耕道420.77公里;土地整理1.86万亩。目前,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2.4万亩,占到全区耕地面积的67.8%;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7万千瓦;乡(镇)、村公路里程达到210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达到820公里,100%的行政村通汽车;通信网络覆盖全部乡镇,100%的行政村通电话;已累计建成沼气池3.94万口,占全区适宜建池农户的4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是,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灾害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我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天晴三日有旱情、落雨三天发涝灾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开展和效益的发挥。
(一)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近年来,虽然我区一些地方时有水旱灾害,但总的来说,灾情不大,大部分地方都能旱涝保收。因此,部分干部对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紧迫感不强,认为无关一票否决,群众工作难做,只能“就汤下面”,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兴修水利口头喊得多,实际行动少。
(二)资金筹措上投入不足。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但多以兑现政策性补贴、农村安全饮水、农村能源建设等项目为主,在灌区渠系配套建设、农村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等与农业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项目上投入相对有限。同时,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大,投资回收周期长,产权利益关系不明晰,社会力量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三)工程建设上主体不明。农村税费改革后,多年形成的政府发动、群众参与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模式模式逐渐淡化。加之,农民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民群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事一议”在现实操作中也很难实施,往往是有事不议,有事难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四)工程运行上管理不力。目前,除小
(一)、(二)型水库外,我区绝大多数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管理粗放,经费不落实,重用、轻管,以包代管,甚至是有人用、无人管的现象突出。有的电灌站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盗,有的农村公路开始能过小车,后来能过卡车,到现在只能跑摩托车,没有真正形成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管理机制。
(五)工程效益上发挥不显。随着我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过去大一统的麦稻两熟制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种经济作物、多种生产方式并存的农业生产格局,这样一来,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这个方面,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结合做的还不够,综合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对策思考
当前,中央已制定实施积极拉动内需的政策,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电气园综合治理,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条件,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加强领导,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各级部门协调运作,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成效。一是要实行目标考核。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纳入区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在全区上下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领导配合抓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要落实责任。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工作举措、具体要求明确到各级各部门,任务分解到村社和农户,确保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责任落实。三是要加强督查。结合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实行区领导联系重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工作制度,成立督查组开展效能监察,严格逗硬奖惩。
(二)科学规划,做好项目实施前期准备。一是要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和制约农民增收的难点,组织力量对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行一次普查,找出原因和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然后按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二是规划的编制要本着“统筹兼顾,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约束性,充分发挥农建工程的综合效益;三是要尊重群众的意愿和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和进度,不能盲目攀比、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坚决杜绝本末倒置、重复建设和政绩工程、花架子工程的出现。
(三)抢抓机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抓住国家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力度的历史机遇,用足用好国家惠农政策,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自愿投入为基础、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一是要按照“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加大到市入省进京工作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切实做好项目储备、包装和上报工作,不能有了项目后还要临时抱佛脚的去完善前期工作;二是要整合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以工代赈等项目资源,集中财力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三是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实行“以奖代补”和“民办公助”的财政投入机制,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安排到班子能力强、群众积极性高、发展潜能大、示范效果好的村社实施。
(四)明确主体,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要打破传统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全部由国家大包大揽建设的旧体制,明确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下大力气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来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制定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严格区分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界限,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在农村形成“治水土、保家园、建水利、促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要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包括土地审批,信贷融资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内容的农建配套优惠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利益导向机制。
(五)深化改革,建立农建工程管护新机制。按照有利于群众使用,有利于发挥工程效益,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则,加快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盘活水利工程资本。一是明确小探索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归农户个人所有。对受益户较多的中、小型工程,可按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相关设施归用水合作组织所有。政府补助形成的资产,归项目受益主体所有;二是探索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收益权制度改革。根据国家成本补偿、合理收益的原则,在满足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防汛抗旱工作需要的前提下,改革水价和水费计收机制,适度开展经营活动,减轻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维护管理上的资金压力,提高以水养水的能力,为工程良性运行和节约用水创造条件;三是探索建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流转制度。允许小、微型农田水利设施以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进行产权流转。
第四篇: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思考
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思考-水利论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4369 更新时间:2006-7-12
Strategic Consideration for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New Epoch
Li Yuanhua Ni Wenjin
(National Center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Development,Beijing City 100053,China)
Abstract:The third step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and the acute problem of establishment of well-to-do society fully are analyzed.Through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increase of farmers''return,agriculture benefit and development,the strategic status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demonstrated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and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poch are also proposed.Key Words:irrigation and drainage WTO agricultural economy
0 前言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二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然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问题(“二农”问题)。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工农、城乡的非平等对待政策已使我国农业、农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发展极不平衡。如果“三农”问题得不到解决,受损害的不仅仅是农民,不仅将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城镇化、工业化也将失去基础,社会难以稳定,受损害的将是21世纪的整体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
加强农业基础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就必须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的农业基础还很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地方还是靠天吃饭,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进入新阶段后,我国农业生产不仅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而且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无论是着眼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是减轻农民负担,都需要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因此,加大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华北地区(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低于500m3,已经成为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预计到2030年仅该地区就将缺水250~460亿m3;西南山丘区降水相对丰富,但蓄水能力不足,存在“工程型缺水”:一些地表水量相对丰富的地区由于污染加剧,存在严重的“水质型缺水”:沿海发达地区淡水资源不足,许多城市出现饮用水困难[1]。我国目前已经深切体会到了水资源匮乏的严重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在全球气候变暖、全国来水减少、污染加剧、水质恶化、河床淤积、湖泊萎缩、北方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已达极限、部分地区出现水生态危机的条件下,要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避免同水危机而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不仅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技术领域的最重要议题,也已成为党和政府关心的政治问题的中心议题之一。
近年来,农业的干旱缺水呈现越来越严重的势态。全国农田受旱面积由20世纪70年代的平均0.113亿hm2/年,增加到90年代的平均约0.267亿hm2/年,1999年全国受旱灾面积达0.400亿hm2,2000年、2001年的特大旱灾造成我国粮食减产约10%。由于水资源短缺,农业、农村在与工业、城市的争水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工业、生活、环境保护用水比例不断提高,农业用水比例大幅度减少[2]。而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渔、副、牧业用水量比重不断增加,种植业灌溉用水量日益减少。如果说过去一些地方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现在,种植业将最有可能成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牺牲品。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尽管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新时期“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对外开放”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我国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由于勘测、规划、设计仓促,经费不足,配套不全,施工条件简陋,工程质量差,后期又缺乏维修管理,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不少工程已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普遍老化损坏,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3]。相对于大型灌区的骨干工程,中小型灌区以及农田水利田间工程的现状更令人担忧,导致输水效率低,渗漏损失大。因此,我国一方面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又是灌溉水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低。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投入不足。改革开放前,在支持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农业投资尚能占到整个国有单位投资比重的5%以上,到1995年,不考虑严重的“农转非”现象的条件下,农业投资也只有2%。1980年后,年均新增供水能力比1979年前减少了近3/4,县原有工程因缺乏维修管理资金而效益衰减严重。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负责转嫁到地方与农民身上,即使在“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的“九五”期间启动的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项目,各级财政投入也只占到32%,且地方配套往往落空。事实上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比公路、铁路沿线的“样板工程”、“参观工程”差得多。
(3)农业效率低,农民负担重。我国农民人均耕地少,农业分散经营,技术落后,加之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成本很高。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体制改革调动了单个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历史性发展,但尚未发挥农业的群体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存在许多困难。
农民在缴纳农业税费的同时,还要承担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和价格“剪刀差”,支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农民的农业用地在转为工业用地、城巾建设用地的时候,农民既得不到从事二、三产业、在城市安居乐业所需的原始资本,也不能够改变其“农民”的身份;农业水资源在转向城市和工业、并承担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投资省、见效快”所带来的污染时,不仅未得到应有的补偿,农民和集体还要承担2/3以上的投入开发新水源和进行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因此,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比较效益差,农业效率、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处于一种非良性循环状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加固堤防的基础上,黄、淮、海河流域成功地实施了洪、涝、旱、碱综合治理,并采用井渠结合、土地平整,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率;南方平原湖区发展了“联圩并垸、撇洪改河、留湖蓄涝”和“内外水分开、高低水分开、地面水地下水分开、灌排系统分开、水旱作物分开以及控制地下水位、控制内河水位”的经验,大幅度地提高了作物产量和作物复种指数;山丘区创造了“大、中、小,蓄、引、提”结合的“长藤结瓜”水利系统,成功解决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灌溉问题。广泛持久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为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和物资保障,而且至今仍受到国际社会的推崇[3~5]。
如果说我国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的基础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打下的,70年代中后期则是完善和发展时期,特别显田间工程建设更是如此。至1980年,有效灌溉面积达0.487亿hm2。到“九五”末,全国灌溉面积发展到0.547亿hm2,保证了正常年景全国粮食生产能力跃上5000亿kg台阶。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为吸纳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为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近10多年来,我国农田水利的重点不是单纯扩大灌溉面积,而是配套田间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着眼于提高水分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支持了种植结构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九五”期间,在全国新增灌溉面积426.667万hm2的条件下,农业用水量实现零增长,新增水源全部用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有力地支持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虽然这一时期粮食增长速度减缓,但由于非粮食食物增加,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在不到全国耕地面积1/2的灌区内,生产了占全国3/4的粮食、3/5的经济作物和4/5的蔬菜,而且产量稳定[1~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作用显而易见。
(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21世纪的粮食安全是中国政府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加30%[1~2]。保障食物安全,不仅要满足16亿人口基本生存的问题,而且要满足16亿人口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情况下对农产品的广泛需求。然而,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耕地减少、农业比较效益低、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1~2][5~6]。我国新增耕地的速度尚不足以抵消耕地减少的速度,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主要靠提高复种指数和提高粮食作物单产,但这2项措施在我国的多数地区均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制约。我国耕地的64%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而水资源量仅占19.6%、我国粮食生产区的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7%,而耕地面积占39%。南方“债湿型”低产田尚有较大增产潜力,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涝债灾害频繁。因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赖于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 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新阶段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不是简单地以“种植比例”为标志的,而是面向市场,着眼于提高质量、效益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调整,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方面,过去的灌溉系统是为粮食生产服务的,基于粮食作物的水分生理特性,不适应作物多样化要求,不能满足提高作物复种指数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水资源严重短缺条件下,脱离高效、节水的农业结构调整也是无生命力的或不可持续的。只有不间断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才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5)国家水资源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70%,而农业用水的90%以上用于灌溉,因此,农业用水状况直接关系国家水资源的安全。目前,我国已有半数以上城市严重缺水,许多地区出现水生态危机。随着数亿农民向城镇转移,21世纪,我国的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将急剧增加[1~6]。为保障我国水资源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我国农业的发展将立足于灌溉用水总量的零增长,以便将新增水源全部用于非灌溉部门[2]。另一方面,我国灌溉用水总量已经十分紧缺,今后还要满足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和提高粮食作物单产的要求,只有靠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和农业、水利科技投入,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为核心,以改造现有农村水利设施为主要手段,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2)充分利用WTO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但是,农产品价格高、农业生产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由于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市场化程度低,产业发展风险高,农业WTO协议规定了很多保护条款,加强对国内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全世界所有WTO成员国的通行做法。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国家和各级财政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只是使我国农业尽快达到与国外农业“公平竞争”的水平。由于我国对农业的“黄箱政策”补贴还远远没有达到基期水平,我国政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在近期不可能超出“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
(3)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结语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
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钱正英,张光斗主编.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Li Y H,Ni W J,Zhang Y X.Objectives and tasks for developing efficient water use agriculture in China[J].Proceedings of ICID Conference,Montreal,Canada,2002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新中国农田水利史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Nyberg A,Rozelle S.Accelerating China''s rural transformation [J].The world Bank,Washington,USA,1999 Seckler D,Banker R,Amarasinghe U.Water scarc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1999,15(1~2):29~42 Brown L R,Halweil B.China''s water shortage could shake world food security[J].World Watch,1998,11(4):10~21
作者简介:李远华,男,42岁,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单位: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第五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案
市政府日前出台《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确定投入资金8.05亿元,建设7项重点工程,努力在保障粮食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实现新突破。
根据实施方案,今冬明春全市安排各类水利建设项目88个,新打配机电井3000眼,硬化、清淤渠道330公里,疏浚排涝沟河218公里,新建桥、涵、闸建筑物2505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旱涝保收田1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4.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平方公里,解决19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今冬明春,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将抓好7项重点工程。
农田水利配套工程,总投资2.7亿元。统一规划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粮食核心区水利工程及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理、烟水配套等各类涉水灌溉工程项目。
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7020万元。加快3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扫尾工作,全面完成竣工验收。新开工建设1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孤石滩大型水库和澎河水库以及部分小型水库列入国家除险加固规划。
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工程,总投资3484万元。完成昭平台、白龟山、孤石滩灌区干支渠防渗硬化61.65公里,干渠建筑物维修103座,修筑堤顶道路1.45公里,退水道加固874米。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1.1亿元。计划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0处,解决6个县(市)、20个乡(镇)、128个行政村的19万农村居民和40所农村学校1.7万名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总投资14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平方公里,重点完成淮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县项目。同时,结合城郊绿化工程,搞好我市近郊岗丘、丘陵区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1.375亿元。完成北汝河汝州示范段配套橡胶坝蓄水工程,开工建设北汝河郏县至宝丰县示范段。抓住北汝河列入新一轮治淮规划的机遇,争取更多项目开工建设。同时,加大地方和社会筹资力度,加快城市河道治理步伐。鲁山县筹集资金9000万元,完成沙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二期工程二级橡胶坝建设;叶县筹集资金5000万元完成西城河治理长度1.2公里建设任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搞好平顶山段沙河渡槽、北汝河倒虹吸等重点控制工程建设
海南省2000-200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
(省水利局 二000年十月十六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通知》(国发〔1996〕6号)精神,根据海南建设生态省规划纲要及全省“九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结合当前水利和今冬明春农业生产情况,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水利建设的有关决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指示精神,广泛发动群众,动员社会力量,集资投劳,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今冬明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以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为中心,以修复水毁水利工程、发展节水灌溉为重点,全面维修配套现有水利工程;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水资源开发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水利工程管理,搞好水利改革。为提高全省抗灾能力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二、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目标:增加灌溉面积0.56万公顷,恢复灌溉面积0.75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6.19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0.7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69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67平方公里,解决7.67万人饮水困难,增加蓄水能力1069万立方米。为实现以上目标,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完成:土方2715万立方米,石方66.06万立方米,砼24.72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3168万个;工程投资28269.8万元,其中中央及省投资11384.7万元,市、县及乡、镇投资11242.7万元,社会团体及群众自筹5642.4万元。
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重点:
(一)修复“10·14”暴雨洪灾和16号台风水毁水利设施;
(二)以渠道配套防渗节水为主进行农田水利综合整治。每个市、县至少高标准整治一个新的田洋和配套防渗一条(段)干支渠道工程;
(三)高标准做好计划内水库、水闸及江海堤围的除险加固工作;
(四)因地制宜修建水型水库、水陂、打田头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五)搞好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各水管单位要全面实行承包经营管理责任制,逐步实现水管单位的良性运行。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建设生态省的主要措施。对受水灾风灾的市、县而言,是恢复农业生产条件的必要措施。为此,各市县要将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发扬抗洪精神,继续推行党政领导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领导共同抓,并把这项工作的成绩列为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认真做好规划及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工作,突出抓好重点、难点。各市、县要根据本地实际,特别是水毁水利工程的实际及今冬明春农业生产情况,本着先急后缓、先修复后新建的原则,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制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到冬修、冬种两不误。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突出抓好水毁工程修复及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据不完全统计。受“10·14”暴雨洪灾和16号台风的影响,全省损坏水利设施共1.1万多处,因此,修复水毁水利设施是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受灾市、县要立即开展以修复水毁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及今冬明春农业生产用水;二是加强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渠道防渗、农田整治及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三是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江海堤防的防洪除涝工程建设。要着重抓好效益好、见效快及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特别是涉及到灾区群众生活问题的工程建设,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的水利维修及小型水利建设问题。要早动员、早安排、早部署,把建设任务、完成时间、质量标准等落到实处;要做好各有关部门的协作工作,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
(三)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确保水利专项资金到位。受“10·14”暴雨洪灾和16号台风的影响,全省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近5亿元。在实行国家扶持一点、地方财政拨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助一点、受益农户出一点的基础上,要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动员社会力量集资投劳,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恢复水毁水利设施同时,各市、县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征收办法,稳定资金投入渠道;确保水利专项资金落实到位;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鼓励群众自筹资金办水利、股份合作办水利,争取今年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有较大的突破。
(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各级领导要深入现场,根据水利工程不同类型和特点,树立样板,召开现场会,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要在全面修复和维修的基础上,抓好修复水毁水利设施的各种典型,做到既有高标准整治的田洋,又有渠道配套防渗的标准段;既有高标准的除险加固的水库,又有达标的江海堤围;既有新建水源工程及田头井,又有水利改革样板。
(五)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为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保质保量、稳步推进,各市、县要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明确项目法人,加强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搞好规划勘测设计;要强化施工管理,认真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及合同管理等制度。各级水利部门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工程建设第一线,加强施工指导,推广先进技术,解决技术难题,提高施工工程质量。各乡、镇要重点抓好劳动力的组织,安排好工地,提高劳动工效,做到建设一处,受益一处,使农民群众劳有所得。同时,严格工程项目验收制度,不达标的工程不予验收。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改革水利管理体制,强化工程管理。各级政府要将水利工程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水利改革力度。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采取承包经营管理的方式,实行管理、经营、服务、收费一体化,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机制。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水商品意识,加快收费体制改革步伐,使水费回收到位。逐步形成以水养水,以库养库,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水利建设管理新机制。
(七)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宣传力度。各市、县要充分利用舆论工具,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和张贴标语、出墙报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水利法律、法规,做到家喻户晓,提高广大群众投入修复水毁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水利与保护水利设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八)总结交流经验,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近几年来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今年以来,部分市、县及早动员部署,组织力量做好规划和项目勘测设计工作,采取长年施工与冬修相结合,在时间上争取了主动。如陵水黎族自治县确立治水兴县战略,坚持常年修水利,并注重提高工程质量;昌江黎族自治县重视节水工程措施建设,今年再投资500万元对石碌干渠进行配套防渗11.6公里,已完成任务的80%,完成任务后将实现该干渠全部防渗硬化;儋州市投资360万元配套防渗黄泥沟渠道,使失灌十多年的渠道重新发挥效益。这些好的经验及做法对推动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市、县要及时总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中的经验及典型,进行交流与学习使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局面。
(九)开展检查评比活动,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稳发展。实践证明,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检查评比活动,对促进全省水利建设有积极的意义。今年的冬修,要继续组织各市、县互相检查评比。检查验收时间全省不作统一规定,只制定统一的评比条件和办法。评比采取平时工作分和现场检查评比分相结合的办法。平时工作分由省水利局根据各市、县平时完成各项任务情况记分(总分30分),现场检查评比由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检查评比小组现场检查打分(总分70分)。省检查评比小组根据各市、县自报的检查验收时间,完成一个,检查一个。全省19个市、县验收打分完毕,才统一亮分排定名次(具体的检查评比办法另发)。
各市、县要立即行动起来,扎扎实实地开展以修复水毁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以优异的成绩争当先进市、县,推动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