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规划
关于印发《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专项工作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京建材【2009】736号
————————————————————————
关于印发《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 治理整合专项工作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本市第十五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的通告》(京政发[2008]38号),提高本市预拌混凝土行业的环境保护水平,促进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经报市政府同意,现将《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专项工作规划》印发给你们,并就该规划实施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由各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会同发展和改革委、环保局及有关部门,根据《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专项工作规划》提出的各区县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能力和数量控制目标,制订本区县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的实施方案,内容应包括2012年前本区县混凝土搅拌站的控制数量、保留的搅拌站地区分布、各年度的实施目标和保证措施。经区县政府同意后,于2009年11月15日前由各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
二、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符合《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专项工作规划》要求和具有预拌混凝土专业资质的搅拌站(包括分站,下同),要按照《北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管理规程》(DB11/642-2009)的要求对生产线的环保设施进行完善改造。2009年12月31日前,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审核公布绿色生产达标示范搅拌站名单。从2010年1月1日起,由各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会同发展和改革委、环保局等有关部门,按照《北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管理规程》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搅拌站(含隶属于市属系统和中央在京系统的搅拌站)进行绿色生产达标考核。考核合格的由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环保局等有关部门进行复审抽查。审核合格的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分批予以公布。2010年6月1日起,未通过绿色生产达标考核的搅拌站依据有关规定停产整顿。2010年12月1日以后,停产整顿仍未达标的搅拌站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依法注销其预拌混凝土的专业资质;市发改委不再延续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认定资格。
三、本市中心城区边缘地带和新城与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地区,已经与城市功能发生矛盾和即将被征地拆迁的搅拌站,不宜再进行完善环保设施的技术改造。应当按照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和各区县搅拌站治理整合的实施方案,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开发项目的实施,逐步停止预拌混凝土生产,并处理好人员再就业、债权债务等遗留问题。
四、各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发展和改革委、环保局及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搅拌站治理整合规划及有关发展规划要求,严格控制搅拌站的新建项目。各区县要建立建设、发展改革、工商、环保、规划、国土部门在搅拌站建设项目审批和日常执法方面的联动机制,杜绝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新建搅拌站项目上马。对未能获得搅拌站资质违法经营预拌混凝土的搅拌站依法查处,对向无资质的搅拌站采购预拌混凝土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依法查处。
特此通知。附件:《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专项工作规划》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三日
附件
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 专项工作规划
(2009年-2012年)
为贯彻实施《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本市第十五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的通告》(京政发〔2008〕38号),实现“对混凝土搅拌站进行治理和整合”与“保留的搅拌站必须达到绿色生产标准”的目标,促进北京市预拌混凝土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满足北京市城乡建设的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预拌混凝土对城乡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市的预拌混凝土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建设工程中使用的混凝土从现场分散搅拌向搅拌站集中搅拌的转变,是混凝土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向工业化、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转变的重要变革。
我国政府对预拌混凝土的发展非常重视,1994年在建设部提出的我国建筑业重点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中,把应用预拌混凝土的技术列为重点项目之首。2003年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和交通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商改发〔2003〕341号),其中明确指出:北京等124个城市城区从2003年12月31日起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其他城市从2005年12月31日起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预拌混凝土作为一种技术进步的产物,在北京城乡建设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展预拌混凝土是大规模浇注混凝土施工的客观要求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钢筋混凝土结构逐渐成为北京市城区的主要建筑结构体系。进入新世纪后,市区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和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新建建筑合计超过了80%。由于高层和大体量建筑多,本市单项工程混凝土浇筑量突破了70万立方米,日浇筑量突破了2万立方米。必须由多个预拌混凝土搅拌站联合供应才能保证建设工程对大规模浇注混凝土施工时的需求,并避免施工缝等施工缺陷的产生。预拌混凝土的生产供应能力是首都建筑业施工能力的重要标志,是首都城乡建设快速、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
(二)发展预拌混凝土是实现绿色施工的重要保障 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施工现场禁止搅拌混凝土规定的贯彻落实。施工现场不再搅拌混凝土,避免了水泥、砂、石等在施工现场堆放、装卸、拆袋过程中对大气的污染,有利于实现绿色施工。搅拌站对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等混凝土原料采用密封储运,有效降低了城市粉尘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了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在市区的运输流量,减少交通噪音、尾气排放、路面遗洒,改善首都城市面貌。
(三)发展预拌混凝土有利于提高施工质量和技术水平
北京市预拌混凝土的生产严格按设计的配合比配料,可以准确生产出符合工程设计要求的各种强度等级与施工性能要求的混凝土,杜绝因为原料配合比计量及人为因素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规模化、批量化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促进了外加剂技术的应用,推动了高强度混凝土、高耐久性混凝土、自流平免振捣混凝土、清水混凝土的发展,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创新。
(四)发展预拌混凝土有利于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预拌混凝土全部使用散装水泥,大幅度地减少使用袋装水泥时在包装物、残余水泥等方面的资源浪费。工业化的预拌混凝土生产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北京市的搅拌站每年消纳粉煤灰和矿渣粉700万吨,同时大幅度地减少了施工现场产生的建筑垃圾。
2008年北京市散装水泥供应率达到95.56%,全年因使用散装水泥和利用工业废弃物可节约水泥588.1万吨,减少水泥生产能耗106.4万吨标煤;减少水泥生产、运输、使用环节的粉尘排放64963.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9.2万吨;节省包装袋3.2亿条,创综合经济效益22.5亿元。
二、北京市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成果与问题
(一)发展成果
1998年北京市建委发文规定四环路以内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2002年在市政府第八阶段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中规定在规划市区和远郊县城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对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限制政策和进入新世纪后本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拉动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加速发展。到2008年底,全市有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点202个,其中有资质的站点163个,比上世纪末增长了近3倍。固定资产净值67亿元,就业人数3.5万人。有各类搅拌机450台,年总生产能力为10480万立方米,单个搅拌站的年均生产能力为51.9万立方米。全市有混凝土搅拌运输车4020辆、泵车514辆。三分之一以上的搅拌机采用配料计量计算机控制,80%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使用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2007年全市预拌混凝土产量达到4782万立方米,比2000年的891万立方米增长了436.7%,年均增长27.1%。北京市预拌混凝土的生产总量、发展速度及技术装备水平走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前列。
(二)存在的问题
1.供大于求导致过度竞争
本市混凝土搅拌站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快速发展,使全市预拌混凝土的总生产能力超过了实际需求量。2008年全市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能力达到了平均需求量的219% 和施工高峰期需求量的145%。预拌混凝土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出现了建设单位恶意压价、拖欠搅拌站货款等不良现象。
2.环境保护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使用的水泥、粉煤灰、外加剂全部采用密闭式料仓,并加装了除尘设备。但大多数搅拌站的砂石料库尚未作封闭处理,砂石料含水率低时卸料、上料会产生扬尘,遇大风天气时更加严重。有的搅拌站站内路面损坏严重,或者地面清理不净,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砂石料车在搅拌站场内外行驶时也产生大量扬尘。与住宅、公共建筑区域相距较近的搅拌站有一定的噪声污染。
3.搅拌站分布与新的城市功能定位及发展不适应
本市除东城、西城、宣武、崇文四个城区外,其他14个区县都有搅拌站,但三分之二的搅拌站集中在中心城区边缘的五环路内外地区。其中朝阳区有62个搅拌站,有25个搅拌站位于五环路以内;丰台区有24个搅拌站,有21个搅拌站位于五环路以内;大兴区有21个搅拌站,有8个搅拌站位于五环路以内;海淀区有10个搅拌站,有7个搅拌站位于五环路以内。随着城市的扩展,有些搅拌站已经或将与周围城市化后的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矛盾。随着城市中心区基本建成、建设规模逐步下降和建设重点转向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将会出现部分预拌混凝土从内向外运的不合理现象。4.行业管理与市场监管需要加强
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产业政策,各行政主管部门在市场准入和监督执法方面的协调配合有待于加强。搅拌站数量的发展超过了市场需求后,市建委对搅拌站的资质审批严格控制,但搅拌站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的现象未能制止,乱转让、乱挂靠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新时期对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的要求
(一)首都持续大规模建设,决定了预拌混凝土行业将长期稳定发展
北京市仍然处于城市化、现代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今后一段时期,将继续推进11个新城建设、旧城区改造、城市交通体系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由于受奥运期间停产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预拌混凝土产量实际产量为3149万立方米,比2007年下降了34.15%。为了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国家和本市采取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根据近几年北京市混凝土消费量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中建安投资的比例关系,按照2009年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值和2010年至2012年的预计值测算,2009年预拌混凝土的需求量在3850万立方米左右,2010年至2012年全市预拌混凝土需求量在4000~4200万立方米之间。从长期趋势看北京市的建设规模依然很大,对预拌混凝土的需求依然旺盛,决定了预拌混凝土行业必须长期稳定地发展。
(二)北京严格的环保要求,促使预拌混凝土行业必须实行清洁生产 北京市政府把改善城市环境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近十年的持续治理,北京的城市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升。2008年10月,北京市政府在《关于本市第十五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的通告》中要求“对混凝土搅拌站进行治理和整合”,而且“保留的搅拌站必须达到绿色生产标准”。必须制订和实施搅拌站的绿色生产标准,组织以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为目标的技术改造,使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的环境保护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达到国内外领先的水平。
(三)建设城市管理的首善之区,要求对预拌混凝土行业优化整合 必须加强对预拌混凝土行业的规划指导和市场调控,实现全市与各区域的搅拌站供求基本平衡,制止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避免市场恶性竞争、秩序混乱。必须随着城市中心区的扩展和工程建设重点向新城转移,逐步和适度减少五环路内及附近地区的搅拌站数量,首先停产与居住区距离太近、出现扰民问题的搅拌站,并对搅拌站占用的土地进行新的项目开发。必须进一步提高搅拌站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采用节能、环保、高效的生产运输设备,确保预拌混凝土的质量,提高对城乡建设及处理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
四、搅拌站治理整合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贯彻落实市政府第十五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为目标,以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实施绿色生产标准,取缔非法经营的搅拌站,关停经治理达不到《预拌混凝土生产管理规程》要求的搅拌站,停产城市功能扩展区域内过于集中和与城市发展产生矛盾的搅拌站为重点,推进保留的搅拌站实施完善环保设施的技术改造,推进搅拌站的生产能力与布局调整,实现全市和各区域预拌混凝土供求基本平衡、生产布局基本合理、保留站点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行业总体水平得以提升,预拌混凝土的生产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二)工作原则
在确定治理整合的任务与目标时,坚持统筹保障供应、保护环境、技术进步、规范市场的原则;
在实施推进治理整合工作的措施时,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行政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属地管理与鼓励集团化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在进行搅拌站数量与布局调整时,坚持近期以减量为主和以五环路内及附近为减量重点地区的原则;
在制订促进治理整合工作的政策时,坚持实现阶段性目标和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五、搅拌站治理整合的任务与目标
(一)全市搅拌站实现绿色生产
从2009年9月1日起,全市新建的搅拌站内的生产设施条件与管理必须全部达到北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管理规程》的要求,原材料和预拌混凝土的运输达到绿色运输要求。2010年6月1日起,全市保留并正常生产的搅拌站要达到《预拌混凝土生产管理规程》和绿色运输要求。
(二)压缩超过市场需求的部分生产能力
到2012年底,全市的搅拌站点控制在135个左右,比2008年减少搅拌站点67个,减少幅度为33.2%。预拌混凝土的年生产能力调整到7500万立方米,为平均需求量的170%,为施工高峰期需求量的115%。比2008年压缩生产能力2980万立方米,压缩幅度为28.4%。单个搅拌站的平均生产能力达到55万立方米,比2008年提高9.6%。
其中,朝阳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197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36个;海淀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51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9个;丰台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93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14个;石景山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30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5个;昌平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80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17个;大兴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64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12个;房山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53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9个;通州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68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12个;顺义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48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8个;怀柔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16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3个;平谷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22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4个;密云县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16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3个;延庆县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12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3个。
(三)实施全市搅拌站空间布局的调整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区域功能与发展要求,对现有搅拌站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
四环路附近、重点空气质量保障区内(空气质量监测子站周边9平方公里)搅拌站和群众反复投诉的搅拌站要优先调整和整合。五环路内外和中心城区边缘地区的搅拌站要随着城市中心区的扩展和工程建设重点向新城转移而逐步调整减少。朝阳、丰台、海淀、石景山、昌平、大兴六区达到压缩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目标和保留的搅拌站数量后,五环路以内的搅拌站将减少27个,五环路外中心城区边缘的搅拌站将减少27个,调减幅度达到原有搅拌站数量的33%。其中朝阳区五环路内、外的搅拌站均减少13个;丰台区五环路以内减少搅拌站10个;大兴区五环路内、外的搅拌站分别减少2个和7个;海淀区、石景山区五环路以内搅拌站各减少1个;昌平区减少搅拌站点8个。
顺义、通州、房山、怀柔等区县要稳定目前生产条件较好、许可审批完备的搅拌站,通过改造与资产重组提高搅拌站的生产能力,保证本地区新城和基础设施建设对预拌混凝土的需求,并承接中心城区建设的部分预拌混凝土供应任务。
延庆、密云、平谷、门头沟四区距离中心城区远,以供应本地及附近地区的建设工程为主。目前搅拌站数量不多,生产能力尚有潜力。应随着本地预拌混凝土市场需求的增长逐步提高搅拌站的产量。
(四)提升行业的发展水平
在压缩超过市场需求的部分生产能力和空间布局调整时,尽可能停产落后的混凝土生产线和规模小的搅拌站;新建搅拌站的设计能力应大于年产60万立方米,采用单机设计能力应大于3立方米的搅拌机,提高行业的装备水平及平均生产规模。
在北京市搅拌站生产能力和空间布局调整时,鼓励通过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预拌混凝土企业集团,提高预拌混凝土行业的集中度和实力,为北京的工程建设及应急供应提供重要的物质和技术保障。
六、搅拌站治理整合的推进措施
(一)强化行政监管,推进治理整合
1.加强对新建搅拌站的管理,杜绝盲目发展、重复建设
各区县政府及各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搅拌站治理整合规划及有关发展规划要求,严格控制搅拌站的新建项目。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制订《北京市预拌混凝土企业分站管理办法》,规范搅拌站分站的资质管理。本市具有资质的预拌混凝土企业设立分站,必须是在本市有关规划规定允许新建搅拌站的地区,达到北京市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和搅拌站资质的全部要求,由拟建搅拌站分站所在区县建委审核同意后,在混凝土企业的资质证书上进行设立分站的注册内容变更,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将搅拌站资质与设立分站的情况向社会公示。通过实施《北京市预拌混凝土企业分站管理办法》,实施搅拌站和分站的属地管理,解决搅拌站异地设立分站时的管辖权不明确和乱转让、乱挂靠问题,建立各区县建设、发改、规划、国土、工商、环保部门在搅拌站建设项目审批和日常执法方面的联动机制。杜绝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新建搅拌站项目上马,对不符合条件未能获得搅拌站资质或分站注册批准的搅拌站依法注销营业执照或经营范围,对违法经营预拌混凝土的搅拌站依法查处。市和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对向无资质的搅拌站和未注册的分站采购预拌混凝土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依法查处。2.贯彻绿色生产标准,淘汰不达标搅拌站
组织保留的搅拌站按照《预拌混凝土生产管理规程》要求进行生产设施改造,重点是对砂石料储存、卸料、上料过程采取封闭措施,以及搅拌站内外道路硬化整治。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保等部门组织达标考核,在2010年6月1日起未通过绿色生产达标考核的搅拌站应当停产整顿。2010年12月1日以后仍未通过绿色生产达标考核的依法注销资质,禁止向建设工程供应,并由工商部门注销营业范围。
(二)依靠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1.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促进搅拌站优胜劣汰
通过实施《北京市预拌混凝土企业分站管理办法》和《预拌混凝土生产管理规程》,提高本市预拌混凝土的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市场的秩序,促使实力不足或经营不善的搅拌站在供大于求的环境下被市场淘汰。通过部分搅拌站的停产、破产实现生产能力的调减和空间布局的调整。
2.与项目开发相结合,解决搅拌站停产遗留问题
把五环路内和中心城区边缘地区部分搅拌站的停产,与城市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征地拆迁,以及新的工业、服务业项目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停产搅拌站的经济补偿和产业替代问题。
3.支持资产重组,发展混凝土企业集团
发展预拌混凝土的企业集团,有利于对预拌混凝土的质量监控,有利于混凝土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有利于保证重点工程的供应。支持具有技术、资金、市场优势的混凝土公司通过资产并购、重组和联合,发展成为更具实力的预拌混凝土企业集团,盘活弱势搅拌站的资产,消化部分停产搅拌站的遗留问题。
(三)突出区域重点,加大整合力度
朝阳、丰台、昌平、大兴四区是全市调减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减少搅拌站数量的重点区域,应当确定每年减少搅拌站数量的指标,并加大整合推进力度。
(四)落实管理责任,加强协调配合
成立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由市政府主管领导或副秘书长担任组长或召集人,研究决定预拌混凝土治理整合工作方案、布局规划、支持政策等事宜。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负责。
市政府各主管部门依据职责负责搅拌站治理整合的相关工作。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负责起草搅拌站治理整合的专项规划、工作方案和搅拌站的绿色生产管理规程,组织搅拌站绿色生产的达标考核和监督检查,加强搅拌站的资质管理,组织对无资质搅拌站点的整治;市发展改革委和市财政局负责研究搅拌站治理整合工作的有关推进政策;市规划委和市国土局参加制订搅拌站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要求进行搅拌站用地和建设规划的审批,对违规建设的搅拌站进行查处;市工商局负责按照规划要求进行搅拌站及分站的注册审批,对无照、无资质和超范围经营预拌混凝土的进行查处;市质监局负责搅拌站的绿色生产标准的审批;市环保局负责按照环保法规、标准对搅拌站进行监管。各委办局依据法定职责,分工负责,协同配合,形成在搅拌站准入审批和监督执法方面的联动机制。
各区县政府负责本地区的搅拌站治理整合任务。负责按照全市搅拌站治理整合专项工作规划规定的各区县治理整合目标制订本区县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协调本区县各部门对涉及搅拌站及分站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组织保留的搅拌站进行完善环保设施的技术改造,组织达标考核初审和日常的执法监督,取缔违法建设和环保不达标、无资质的搅拌站点。
北京市混凝土协会负责推进行业自律,对搅拌站环保设施改造提供技术指导,对搅拌站资产重组提供咨询服务。
主题词:城乡建设
搅拌站 治理整合规划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09年10月20日印发
第二篇: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监理考察报告
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监理考察报告
根据xxxx(施工单位)提交xxxx(搅拌站公司)为xxxx工程混凝土供应单位,为了确保混凝土工程浇筑质量,根据质量管理的需要,xxxx年x月xx日上午xxxxx(业主单位)张x,xxxxx(监理单位)宋xx,xxxx(施工单位)项目部许xx、xxx对xxxx(搅拌站公司)的搅拌站进行了实地考察。
考察组查看了xxxx(搅拌站公司)的企业资质、对搅拌站试验室、混凝土试块标养室、搅拌站拌和系统、材料堆放场进行了检查,现场查看了搅拌站浇筑设备和混凝土运输车车辆。考察组抽查一组混凝土抗压试块,试验室对抽查进行了现场检测,试验结果合格。考察组查了原材料试验资料,混凝土相关原材料试验资料齐全、完整。
考察组认为是xxxx(搅拌站公司)企业资质齐全,相关试验检测设施、设备满足混凝土生产检测要求,混凝土生产、供应能力满足大兴黄村污泥处理厂施工需要。已满足为xxxx工程供应混凝土的能力。
附:考察过程照片
xxxxxxxx(监理单位)
Xxxxx
xxxx年xxx月xxxxx日
第三篇: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专项工作规划
关于印发《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专项工作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京建材〔2009〕73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本市第十五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的通告》(京政发〔2008〕38号),提高本市预拌混凝土行业的环境保护水平,促进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经报市政府同意,现将《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专项工作规划》印发给你们,并就该规划实施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由各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会同发展和改革委、环保局及有关部门,根据《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专项工作规划》提出的各区县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能力和数量控制目标,制订本区县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的实施方案,内容应包括2012年前本区县混凝土搅拌站的控制数量、保留的搅拌站地区分布、各的实施目标和保证措施。经区县政府同意后,于2009年11月15日前由各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
二、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符合《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专项工作规划》要求和具有预拌混凝土专业资质的搅拌站(包括分站,下同),要按照《北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管理规程》(DB11/642—2009)的要求对生产线的环保设施进行完善改造。2009年12月31日前,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审核公布绿色生产达标示范搅拌站名单。从2010年1月1日起,由各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会同发展和改革委、环保局等有关部门,按照《北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管理规程》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搅拌站(含隶属于市属系统和中央在京系统的搅拌站)进行绿色生产达标考核。考核合格的由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环保局等有关部门进行复审抽查。审核合格的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分批予以公布。2010年6月1日起,未通过绿色生产达标考核的搅拌站依据有关规定停产整顿。2010年12月1日以后,停产整顿仍未达标的搅拌站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依法注销其预拌混凝土的专业资质;市发展和改革委不再延续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认定资格。
三、本市中心城区边缘地带和新城与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地区,已经与城市功能发生矛盾和即将被征地拆迁的搅拌站,不宜再进行完善环保设施的技术改造。应当按照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和各区县搅拌站治理整合的实施方案,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开发项目的实施,逐步停止预拌混凝土生产,并处理好人员再就业、债权债务等遗留问题。
四、各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发展和改革委、环保局及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搅拌站治理整合规划及有关发展规划要求,严格控制搅拌站的新建项目。各区县要建立建设、发展改革、工商、环保、规划、国土部门在搅拌站建设项目审批和日常执法方面的联动机制,杜绝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新建搅拌站项目上马。对未能获得搅拌站资质违法经营预拌混凝土的搅拌站依法查处,对向无资质的搅拌站采购预拌混凝土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依法查处。
特此通知。
附件: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专项工作规划
二○○九年十月十三日
附件:
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专项工作规划(2009年——2012年)
为贯彻实施《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本市第十五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的通告》(京政发〔2008〕38号),实现“对混凝土搅拌站进行治理和整合”与“保留的搅拌站必须达到绿色生产标准”的目标,促进北京市预拌混凝土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满足北京市城乡建设的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预拌混凝土对城乡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市的预拌混凝土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建设工程中使用的混凝土从现场分散搅拌向搅拌站集中搅拌的转变,是混凝土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向工业化、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转变的重要变革。
我国政府对预拌混凝土的发展非常重视,1994年在建设部提出的我国建筑业重点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中,把应用预拌混凝土的技术列为重点项目之首。2003年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和交通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商改发〔2003〕341号),其中明确指出:北京等124个城市城区从2003年12月31日起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其他城市从2005年12月31日起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预拌混凝土作为一种技术进步的产物,在北京城乡建设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展预拌混凝土是大规模浇注混凝土施工的客观要求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钢筋混凝土结构逐渐成为北京市城区的主要建筑结构体系。进入新世纪后,市区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和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新建建筑合计超过了80%。由于高层和大体量建筑多,本市单项工程混凝土浇筑量突破了70万立方米,日浇筑量突破了2万立方米。必须由多个预拌混凝土搅拌站联合供应才能保证建设工程对大规模浇注混凝土施工时的需求,并避免施工缝等施工缺陷的产生。预拌混凝土的生产供应能力是首都建筑业施工能力的重要标志,是首都城乡建设快速、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
(二)发展预拌混凝土是实现绿色施工的重要保障
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施工现场禁止搅拌混凝土规定的贯彻落实。施工现场不再搅拌混凝土,避免了水泥、砂、石等在施工现场堆放、装卸、拆袋过程中对大气的污染,有利于实现绿色施工。搅拌站对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等混凝土原料采用密封储运,有效降低了城市粉尘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了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在市区的运输流量,减少交通噪音、尾气排放、路面遗洒,改善首都城市面貌。
(三)发展预拌混凝土有利于提高施工质量和技术水平
北京市预拌混凝土的生产严格按设计的配合比配料,可以准确生产出符合工程设计要求的各种强度等级与施工性能要求的混凝土,杜绝因为原料配合比计量及人为因素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规模化、批量化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促进了外加剂技术的应用,推动了高强度混凝土、高耐久性混凝土、自流平免振捣混凝土、清水混凝土的发展,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创新。
(四)发展预拌混凝土有利于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预拌混凝土全部使用散装水泥,大幅度地减少使用袋装水泥时在包装物、残余水泥等方面的资源浪费。工业化的预拌混凝土生产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北京市的搅拌站每年消纳粉煤灰和矿渣粉700万吨,同时大幅度地减少了施工现场产生的建筑垃圾。
2008年北京市散装水泥供应率达到95.56%,全年因使用散装水泥和利用工业废弃物可节约水泥588.1万吨,减少水泥生产能耗106.4万吨标煤;减少水泥生产、运输、使用环节的粉尘排放64963.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9.2万吨;节省包装袋3.2亿条,创综合经济效益22.5亿元。
二、北京市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成果与问题
(一)发展成果 1998年北京市建委发文规定四环路以内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2002年在市政府第八阶段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中规定在规划市区和远郊县城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对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限制政策和进入新世纪后本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拉动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加速发展。到2008年底,全市有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点202个,其中有资质的站点163个,比上世纪末增长了近3倍。固定资产净值67亿元,就业人数3.5万人。有各类搅拌机450台,年总生产能力为10480万立方米,单个搅拌站的年均生产能力为51.9万立方米。全市有混凝土搅拌运输车4020辆、泵车514辆。三分之一以上的搅拌机采用配料计量计算机控制,80%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使用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2007年全市预拌混凝土产量达到4782万立方米,比2000年的891万立方米增长了436.7%,年均增长27.1%。北京市预拌混凝土的生产总量、发展速度及技术装备水平走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前列。
(二)存在的问题 1.供大于求导致过度竞争
本市混凝土搅拌站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快速发展,使全市预拌混凝土的总生产能力超过了实际需求量。2008年全市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能力达到了平均需求量的219%和施工高峰期需求量的145%。预拌混凝土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出现了建设单位恶意压价、拖欠搅拌站货款等不良现象。
2.环境保护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使用的水泥、粉煤灰、外加剂全部采用密闭式料仓,并加装了除尘设备。但大多数搅拌站的砂石料库尚未作封闭处理,砂石料含水率低时卸料、上料会产生扬尘,遇大风天气时更加严重。有的搅拌站站内路面损坏严重,或者地面清理不净,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砂石料车在搅拌站场内外行驶时也产生大量扬尘。与住宅、公共建筑区域相距较近的搅拌站有一定的噪声污染。
3.搅拌站分布与新的城市功能定位及发展不适应
本市除东城、西城、宣武、崇文四个城区外,其他14个区县都有搅拌站,但三分之二的搅拌站集中在中心城区边缘的五环路内外地区。其中朝阳区有62个搅拌站,有25个搅拌站位于五环路以内;丰台区有24个搅拌站,有21个搅拌站位于五环路以内;大兴区有21个搅拌站,有8个搅拌站位于五环路以内;海淀区有10个搅拌站,有7个搅拌站位于五环路以内。随着城市的扩展,有些搅拌站已经或将与周围城市化后的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矛盾。随着城市中心区基本建成、建设规模逐步下降和建设重点转向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将会出现部分预拌混凝土从内向外运的不合理现象。
4.行业管理与市场监管需要加强
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产业政策,各行政主管部门在市场准入和监督执法方面的协调配合有待于加强。搅拌站数量的发展超过了市场需求后,市建委对搅拌站的资质审批严格控制,但搅拌站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的现象未能制止,乱转让、乱挂靠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新时期对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的要求
(一)首都持续大规模建设,决定了预拌混凝土行业将长期稳定发展
北京市仍然处于城市化、现代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今后一段时期,将继续推进11个新城建设、旧城区改造、城市交通体系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由于受奥运期间停产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预拌混凝土产量实际产量为3149万立方米,比2007年下降了34.15%。为了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国家和本市采取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根据近几年北京市混凝土消费量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中建安投资的比例关系,按照2009年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值和2010年至2012年的预计值测算,2009年预拌混凝土的需求量在3850万立方米左右,2010年至2012年全市预拌混凝土需求量在4000~4200万立方米之间。从长期趋势看北京市的建设规模依然很大,对预拌混凝土的需求依然旺盛,决定了预拌混凝土行业必须长期稳定地发展。
(二)北京严格的环保要求,促使预拌混凝土行业必须实行清洁生产
北京市政府把改善城市环境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近十年的持续治理,北京的城市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升。2008年10月,北京市政府在《关于本市第十五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的通告》中要求“对混凝土搅拌站进行治理和整合”,而且“保留的搅拌站必须达到绿色生产标准”。必须制订和实施搅拌站的绿色生产标准,组织以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为目标的技术改造,使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的环境保护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达到国内外领先的水平。
(三)建设城市管理的首善之区,要求对预拌混凝土行业优化整合
必须加强对预拌混凝土行业的规划指导和市场调控,实现金市与各区域的搅拌站供求基本平衡,制止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避免市场恶性竞争、秩序混乱。必须随着城市中心区的扩展和工程建设重点向新城转移,逐步和适度减少五环路内及附近地区的搅拌站数量,首先停产与居住区距离太近、出现扰民问题的搅拌站,并对搅拌站占用的土地进行新的项目开发。必须进一步提高搅拌站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采用节能、环保、高效的生产运输设备,确保预拌混凝土的质量,提高对城乡建设及处理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
四、搅拌站治理整合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贯彻落实市政府第十五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为目标,以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实施绿色生产标准,取缔非法经营的搅拌站,关停经治理达不到《预拌混凝土生产管理规程》要求的搅拌站,停产城市功能扩展区域内过于集中和与城市发展产生矛盾的搅拌站为重点,推进保留的搅拌站实施完善环保设施的技术改造,推进搅拌站的生产能力与布局调整,实现全市和各区域预拌混凝土供求基本平衡、生产布局基本合理、保留站点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行业总体水平得以提升,预拌混凝土的生产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二)工作原则
在确定治理整合的任务与目标时,坚持统筹保障供应、保护环境、技术进步、规范市场的原则; 在实施推进治理整合工作的措施时,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行政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属地管理与鼓励集团化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在进行搅拌站数量与布局调整时,坚持近期以减量为主和以五环路内及附近为减量重点地区的原则; 在制订促进治理整合工作的政策时,坚持实现阶段性目标和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五、搅拌站治理整合的任务与目标
(一)全市搅拌站实现绿色生产
从2009年9月1日起,全市新建的搅拌站内的生产设施条件与管理必须全部达到北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管理规程》的要求,原材料和预拌混凝土的运输达到绿色运输要求。2010年6月1日起,全市保留并正常生产的搅拌站要达到《预拌混凝土生产管理规程》和绿色运输要求。
(二)压缩超过市场需求的部分生产能力
到2012年底,全市的搅拌站点控制在135个左右,比2008年减少搅拌站点67个,减少幅度为33.2%。预拌混凝土的年生产能力调整到7500万立方米,为平均需求量的170%,为施工高峰期需求量的115%。比2008年压缩生产能力2980万立方米,压缩幅度为28.4%。单个搅拌站的平均生产能力达到55万立方米,比2008年提高9.6%。
其中,朝阳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197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36个;海淀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51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9个;丰台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93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14个;石景山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30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5个;昌平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80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17个;大兴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64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12个;房山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53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9个;通州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68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12个;顺义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48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8个;怀柔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16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3个;平谷区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22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4个;密云县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16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3个;延庆县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120万立方米左右,保留搅拌站点3个。
(三)实施全市搅拌站空间布局的调整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区域功能与发展要求,对现有搅拌站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四环路附近、重点空气质量保障区内(空气质量监测子站周边9平方公里)搅拌站和群众反复投诉的搅拌站要优先调整和整合。五环路内外和中心城区边缘地区的搅拌站要随着城市中心区的扩展和工程建设重点向新城转移而逐步调整减少。朝阳、丰台、海淀、石景山、昌平、大兴六区达到压缩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目标和保留的搅拌站数量后,五环路以内的搅拌站将减少27个,五环路外中心城区边缘的搅拌站将减少27个,调减幅度达到原有搅拌站数量的33%。其中朝阳区五环路内、外的搅拌站均减少13个;丰台区五环路以内减少搅拌站10个;大兴区五环路内、外的搅拌站分别减少2个和7个;海淀区、石景山区五环路以内搅拌站各减少1个;昌平区减少搅拌站点8个。
顺义、通州、房山、怀柔等区县要稳定目前生产条件较好、许可审批完备的搅拌站,通过改造与资产重组提高搅拌站的生产能力,保证本地区新城和基础设施建设对预拌混凝土的需求,并承接中心城区建设的部分预拌混凝土供应任务。
延庆、密云、平谷、门头沟四区距离中心城区远,以供应本地及附近地区的建设工程为主。目前搅拌站数量不多,生产能力尚有潜力。应随着本地预拌混凝土市场需求的增长逐步提高搅拌站的产量。
(四)提升行业的发展水平
在压缩超过市场需求的部分生产能力和空间布局调整时,尽可能停产落后的混凝土生产线和规模小的搅拌站;新建搅拌站的设计能力应大于年产60万立方米,采用单机设计能力应大于3立方米的搅拌机,提高行业的装备水平及平均生产规模。
在北京市搅拌站生产能力和空间布局调整时,鼓励通过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预拌混凝土企业集团,提高预拌混凝土行业的集中度和实力,为北京的工程建设及应急供应提供重要的物质和技术保障。
六、搅拌站治理整合的推进措施
(一)强化行政监管,推进治理整合
1.加强对新建搅拌站的管理,杜绝盲目发展、重复建设
各区县政府及各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搅拌站治理整合规划及有关发展规划要求,严格控制搅拌站的新建项目。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制订《北京市预拌混凝土企业分站管理办法》,规范搅拌站分站的资质管理。本市具有资质的预拌混凝土企业设立分站,必须是在本市有关规划规定允许新建搅拌站的地区,达到北京市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和搅拌站资质的全部要求,由拟建搅拌站分站所在区县建委审核同意后,在混凝土企业的资质证书上进行设立分站的注册内容变更,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将搅拌站资质与设立分站的情况向社会公示。通过实施《北京市预拌混凝土企业分站管理办法》,实施搅拌站和分站的属地管理,解决搅拌站异地设立分站时的管辖权不明确和乱转让、乱挂靠问题,建立各区县建设、发改、规划、国土、工商、环保部门在搅拌站建设项目审批和日常执法方面的联动机制。杜绝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新建搅拌站项目上马,对不符合条件未能获得搅拌站资质或分站注册批准的搅拌站依法注销营业执照或经营范围,对违法经营预拌混凝土的搅拌站依法查处。市和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对向无资质的搅拌站和未注册的分站采购预拌混凝土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依法查处。
2.贯彻绿色生产标准,淘汰不达标搅拌站
组织保留的搅拌站按照《预拌混凝土生产管理规程》要求进行生产设施改造,重点是对砂石料储存、卸料、上料过程采取封闭措施,以及搅拌站内外道路硬化整治。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保等部门组织达标考核,在2010年6月1日起未通过绿色生产达标考核的搅拌站应当停产整顿。2010年12月1日以后仍未通过绿色生产达标考核的依法注销资质,禁止向建设工程供应,并由工商部门注销营业范围。
(二)依靠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1.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促进搅拌站优胜劣汰
通过实施《北京市预拌混凝土企业分站管理办法》和《预拌混凝土生产管理规程》,提高本市预拌混凝土的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市场的秩序,促使实力不足或经营不善的搅拌站在供大于求的环境下被市场淘汰。通过部分搅拌站的停产、破产实现生产能力的调减和空间布局的调整。2.与项目开发相结合,解决搅拌站停产遗留问题
把五环路内和中心城区边缘地区部分搅拌站的停产,与城市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征地拆迁,以及新的工业、服务业项目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停产搅拌站的经济补偿和产业替代问题。
3.支持资产重组,发展混凝土企业集团
发展预拌混凝土的企业集团,有利于对预拌混凝土的质量监控,有利于混凝土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有利于保证重点工程的供应。支持具有技术、资金、市场优势的混凝土公司通过资产并购、重组和联合,发展成为更具实力的预拌混凝土企业集团,盘活弱势搅拌站的资产,消化部分停产搅拌站的遗留问题。
(三)突出区域重点,加大整合力度
朝阳、丰台、昌平、大兴四区是全市调减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减少搅拌站数量的重点区域,应当确定每年减少搅拌站数量的指标,并加大整合推进力度。
(四)落实管理责任,加强协调配合
成立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由市政府主管领导或副秘书长担任组长或召集人,研究决定预拌混凝土治理整合工作方案、布局规划、支持政策等事宜。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负责。
市政府各主管部门依据职责负责搅拌站治理整合的相关工作。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负责起草搅拌站治理整合的专项规划、工作方案和搅拌站的绿色生产管理规程,组织搅拌站绿色生产的达标考核和监督检查,加强搅拌站的资质管理,组织对无资质搅拌站点的整治;市发展和改革委和市财政局负责研究搅拌站治理整合工作的有关推进政策;市规划委和市国土局参加制订搅拌站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要求进行搅拌站用地和建设规划的审批,对违规建设的搅拌站进行查处;市工商局负责按照规划要求进行搅拌站及分站的注册审批,对无照、无资质和超范围经营预拌混凝土的进行查处;市质监局负责搅拌站的绿色生产标准的审批;市环保局负责按照环保法规、标准对搅拌站进行监管。各委办局依据法定职责,分工负责,协同配合,形成在搅拌站准入审批和监督执法方面的联动机制。
各区县政府负责本地区的搅拌站治理整合任务。负责按照全市搅拌站治理整合专项工作规划规定的各区县治理整合目标制订本区县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协调本区县各部门对涉及搅拌站及分站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组织保留的搅拌站进行完善环保设施的技术改造,组织达标考核初审和日常的执法监督,取缔违法建设和环保不达标、无资质的搅拌站点。
北京市混凝土协会负责推进行业自律,对搅拌站环保设施改造提供技术指导,对搅拌站资产重组提供咨询服务。
第四篇:宜春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布点方案
宜春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布点方案
为加快预拌混凝土推广应用,禁止在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防止建筑噪音和粉尘污染,改善市容市貌,建设美丽、和谐的新宜春,依法规范管理,根据《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管理条例》规定,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方案。
一、我市预拌混凝土发展现状
(一)现有预拌混凝土企业的基本情况。到目前为止,全市现有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4家,有12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6条,其中袁州区境内有3家,预拌混凝土生产线5条,年生产能力75万立方米(理论值,下同);万载县1家,预拌混凝土生产线1条,年生产能力15万立方米;全市共有预拌混凝土搅拌车26辆,各类输迭泵车10台,预拌混凝土年生产能力90万立方米,正式投入量产并向市场保障供应商品混凝土的有袁州区境内2家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60万立方米。
(二)我市预拌混凝土发展前景广阔。据统计,市规划区2007年新开工项目达100多项(不含工业园工程建设和招商引资工程建设项目),建筑面积超百万平方米,预拌混凝土年需求量达约50万立方米,且发展迅速。随着宜春市“三大战役”的全面实施和袁州新城三大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开工建设,中心城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预拌混凝土需求量迅速增加。目前,我市规划区80%的工程建设项目使用预拌混凝土,如果全部使用预拌混凝土,不仅将减少大量粉尘噪音污染,减轻城区交通压力,还将增加20%的预拌混凝土使用量。根据07年和08年已批准开工项目预测,2008年中心城区预拌混凝土需求量可达60万立方米以上,到2010年我市规划区预拌混凝土年需求量将达到100万立方米以上。
二、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布点数量和规模
根据现有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情况、预拌混凝土的需求量和使 用量,以及未来预拌混凝土的市场容量,为引进竞争机制,形成有序的合理竞争态势,合理布局,拟在我市规划区设立5个混凝土搅拌站,年生产能力不超过140万立方米,具体应分布在东、南、西、北和东北面。
三、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布点地址和服务范围
到2008年底,全市4座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将全部投入量产,服务范围为万载县及以北区域、市规划区内。万载县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坐落于鹅峰乡境内,其产品受服务半径、运输成本的制约,主要销往万载县城及以北区域;袁州区境内3座主要分布在:袁州区东面1座,东北面1座、北面1座。因此,今后市规划区内新建预拌混凝土搅拌站选点应分布在袁州区西面、正南或西南两个点。
今后,根据城市建设对预拌混凝土的需求量,还可以增加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
四、县(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布点
各县(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建设数量原则上拟设立1—2个,年生产能力不超过60万立方米,较大的或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
各县(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的布点方案由各县(市)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宜春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布点方案》总体原则编制,报市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五、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布点原则
预拌混凝土搅拌站选址布点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应当符合宜春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宜春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的市场需求,报市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函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
(二)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经评价论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后方可建设;
(三)应当建在城市周边,道路交通比较便利,散装水泥供应方便,靠近砂石、原材料和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四)服务半径不超过20公里。
六、发展预拌混凝土的主要措施。
(一)大力宣传《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管理条例》,为预拌混凝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法律保障;
(二)加大执法力度,禁止在市规划区以内现场搅拌混凝土,具备条件的县(市),由本级人民政府规定城区内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为预拌混凝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规范发展”的原则,为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健康有序竞争提供有利条件;
(四)根据政策对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争取省级散装水泥专项资金项目补贴,为预拌混凝土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资金扶持;
(五)转变职能,提高效率,为预拌混凝土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指导、市场监管、部门协调和与上级牵线搭桥的服务。
第五篇: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实验室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
预拌混凝土搅拌站
一、实验室主任岗位责任制
(1)全面负责试验室工作,对试验室的试验、检验工作的质量负责。
(2)组织试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学习,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工程质量和产品质量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和条例。
(3)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切实保证能公正地、科学地、准确地进行各类实验检测工作。
(4)随时了解并解决试验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各类人员的技术培训及考核工作。
(5)负责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推广应用,熟悉掌握本行业技术动态,充分发挥试验先行的先导作用。
(6)组织检查各岗位责任制的执行情况。
(7)批准(审定)试验报告。
(8)做好公司领导交办的工作。
二、技术负责人岗位责任制
(1)组织学习和彻执行国家有关规范、规程、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的各种方针政策,对中心试验室的技术工作负全面责任。
(2)全面掌握本领域技术的发展动向,制定检测技术的发展计划。
(3)编制检测大纲、检测实施细则、操作规程及检测仪器设备的检验、校核方法。
(4)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重大技术、质量和安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
(5)深入各岗位随时了解并解决检测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6)组织各类人员的技术培训及考核工作。
(7)审核试验室的检测报告。
三、质量负责人岗位责任制
(1)全面负责试验室的检测工作质量,定期向试验室主任报告试验检测工作的质量情况。
(2)协助实验室主任制定质量政策方针及保证措施。
(3)负责试验检测工作质量事故调查和处理,并向主任报告结果。
(4)负责质量问题的申诉处理。
(5)检查各类检测工作人员的检测质量、工作质量。
(6)校核检测项目的原始记录。
(7)主持事故分析会和质量分析会。
(8)督促、检查各部门岗位责任制的执行情况。
(9)考核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
四、工程师岗位责任制
(1)负责对试验检测任务的原始记录、技术资料、报告文件、图纸的校核。
(2)制定和审批工程检测方案,参与制定、季度的工作计划。
(3)处理和指导实验检测工作中的技术问题。
(4)校核所负责的项目检测报告,或常规实验检测报告。
(5)参与制定试验检测方案。
(6)积极完成试验室交给的各项任务。
五、助理工程师岗位责任制
(1)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检测任务。
(2)完成单项检测任务的图纸、技术资料及报告文件的整理,撰写检测报告。
(3)如实反映检测工作中的现象数据,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提出处理意见及并及时上报。
六、试验人员岗位责任制
(1)对各自分管的试验检测工作质量负责。
(2)严格按照检验标准、规范及细则进行各项检验工作。确保试验准确可靠。
(3)上报仪器设备的检定、检验、校验及维修计划,有权拒绝使用不合格或超过检定周期的仪器设备。
(4)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检验技术及仪器设备的发展动态。
(5)填写检验原始记录及检验报告。
(6)按时填写仪器设备使用维修记录及仪器设备的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