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Google文化、组织结构等大揭密
译文:Google文化、组织结构等大揭密【转载】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7-12-10 19:30:46 / 个人分类:IT技术
内部研发软件、开源软件、定制硬件和与众不同的人力管理,造就了这个搜索引擎巨人。
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谷歌公司(Google,下称谷歌)总部有一个43号大楼,该建筑的中央大屏幕上显示着一个与谷歌地球(Google Earth)相仿的世界地图,一个转动的地球上不停地闪动着五颜六色的光点,恍如罗马宫廷的千万烛灯,每一次闪动标志着地球的这个角落一名谷歌用户发起了一次新的搜索。这同时意味着谷歌又一次满足了人们对未知信息的好奇与渴望。
谷歌是与众不同的。它的独特不仅仅表现于革新的思维和充满创意的应用(比如那个大堂里的地球模型),更在于其有别常规的IT策略。从人们的常理来看,简单的硬件商品和免费软件是无法构建出一个帝国的,但是谷歌做到了。在性能调整后,谷歌把它们变成一个无可比拟的分布式计算平台,该平台能够支持大规模的搜索和不断涌现的新兴应用。我们原本认为这些应用都是个人消费级别的,但是谷歌改变了这一切。现在商业世界也在使用它们,这就令这家搜索公司显得那 么与众不同。
谷歌Web服务背后的IT架构对无数使用搜索引擎的用户来说也许并不是非常重要,但它是谷歌几百位致力于把全球信息组织起来,实现‚随处可达,随时可用‛目标的工程师们的最核心工作。这就需要一个在覆盖范围和野心上都与谷歌的商业愿景完全相符的IT蓝图作为支撑。
谷歌的经理们一直对公司的IT策略话题保持沉默,他们厌恶谈及特定的厂商或者产品,当被问到他们的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时,他们总是闭口不谈。但与几位谷歌的IT领导一起呆了一天后,我们最终得以揭示该公司的IT是如何运作的,那可不仅仅是一个运行在无数服务器集群上的、表面看来非常简单的搜索引擎。在其简单的外表下,蕴涵着许多内部研发软件、定制硬件、人工智能,以及对性能的执着追求和打破常规的人力管理模式。
IT理念方面,谷歌对同行有一条建议:尽量避免那些人人都在使用的系统和软件,以自己的方式做事会更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企业文化决定了你的做事方式。‛道格拉斯〃美林(Douglas Merrill),这位谷歌工程副总裁和事实上的首席信息官(CIO)指出,‚到了我们这样的发展阶段,企业观念和文化非常与众不同,这也反过来鞭策我们必须要采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运行那些他人看来 很常规的系统。‛
谷歌最大的IT优势在于它能建造出既富于性价比(并非廉价)又能承受极高负载的高性能系统。因此IT顾问史蒂芬〃阿诺德(Stephen Arnold)指出,谷歌与竞争对手,如亚马逊网站(Amazon)、电子港湾公司(eBay)、微软公司(Microsoft,下称微软)和雅虎公司(Yahoo,下称雅虎)等公司相比,具有更大的成本优势。谷歌程序员的效率比其他Web公司同行们高出50%~100%,原因是谷歌已经开发出了一整套专用于支持大规模并行系统编程的定制软件库。据他估算,其他竞争公司可能要花上四倍的时间才能获得同等的效果。
打造服务器
谷歌究竟是怎样做到这点的呢?其中一个手段,美林认为,‚是因为我们自己动手打造硬件。‛谷歌并不制造计算机系统,但它根据自己的参数定制硬件,然后像MTV的节目‚靓车打造‛(Pimp My Ride)那样自己安装和调整硬件系统。开源程序经理克里斯〃迪博纳(Chris DiBona)评论道:‚我们很善于购买商业服务器,并且改造他们为我们所用,最后把性能压榨和发挥到极致,以致有时候他们热得像要融化了似的。‛
这种亲手打造的方式,来源于谷歌从车库诞生时与生俱来的节俭风格,更与谷歌那超大型的系统规模息息相关,良好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据说谷歌在65个数据中心拥有20万~45万台服务器—这个数目会有偏差(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服务器和由谁来做这项统计)。但是,不变的是持续上升的趋势。
谷歌不会去讨论这些资产,因为它认为保密也是一种竞争优势。事实上,谷歌之所以喜欢开源软件也是因为它的私密性。‚如果我们购买了软件许可或代码许可,人们只要对号入座,就可以猜出谷歌的IT基础架构。‛迪博纳分析说,‚使用开源软件,就使我们多了一条把握自己命运的途径。‛
谷歌喜欢规模化的服务器运行方式。当有成百上千台机器时,定制服务器的优势也会成倍增加,效果也会更趋明显。谷歌正在俄勒冈州哥伦比亚河边的达勒斯市建造一个占地30亩的数据中心,在那儿它可以获得运算和降温需要的低价水力电力能源(参见边栏《谷歌数据中心自有一套》)。
谷歌以‚单元‛(Cell)的形式组织这些运行Linux操作系统的服务器,迪博纳把这种形式比喻成互联网服务的‚磁盘驱动器‛(但别和一直谣传的谷歌存储服务Gdrive混淆了,‚并没有Gdrive这回事。‛一位谷歌女发言人明确表示。),公司的软件程序都驻扎在这些并不昂贵的电脑机箱里,由程序员决定它们的冗余工作量。这种由很多单 元组成的文件系统代替了商业存储设备;迪博纳表示谷歌这些单元设备更易于建造和维护,他还暗示他们能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
谷歌不会漏过对任何技术细节的关注。多年来,公司的工程师就在研究微处理器的内部工作机制,随着谷歌规模的持续壮大,必然会用到特别定制和调节过的芯片。知名工程师路易斯〃巴罗索(Luiz Barroso)去年在一篇发表在工业杂志上的论文中证实,近年来谷歌的主要负荷都由单核设计的系统承担着。但许多服务器端的应用,如谷歌搜索索引服务,所需的并行计算在单核芯片的指令级别上执行得并不好。
曾在数据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和康柏公司(Compaq)当过芯片设计师的巴罗索认为,随着AMD公司、英特尔公司(Intel)、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Sun)开始制造多核芯片,必将会出现越来越多芯片级别的并行计算。
谷歌也曾考虑过自己制造计算机芯片,但从业界潮流来看,这个冒险的举动似乎不是很必要。‚微处理器的设计非常复杂而且成本昂贵,‛运营高级副总裁乌尔斯〃霍尔茨勒(Urs Holzle)表示。谷歌宁愿与芯片制造商合作,让他们去理解自己的应用并设计适合的芯片。这是一种客户建议式的设计,其关注点在于总体吞吐量、效能,以及耗电比,而不是看单线程的峰值性能。霍尔茨勒表示,‚这也是最近多核CPU的设计潮流与未来方向。‛
裁缝般地定制软件
为了能尽量压榨硬件性能,谷歌开发了相当数量的定制软件。创新产品主要包括用于简化处理和创建大规模数据集的编程模型MapReduce;用于存储和管理大规模数据的系统BigTable;分析分布式运算环境中大规模数据集的解释编程语言Sawzall;用于数据密集型应用的分布式文件系统的‚谷歌文件系统‛(Google File System);还有为处理分布式系统队列分组和任务调度的‚谷歌工作队列‛(Google Workqueue)。
正是从Sawzall这些工具里体现出谷歌对计算效率的执著关注。并不是每家公司都能从底层去解决效率问题,但是对谷歌来说,为常规关系型数据库无法容纳的大规模数据集专门设计一种编程语言是完全合理的。即使其他编程工具可以解决问题,谷歌的工程师们仍然会为了追求效率而另外开发一套定制方案。谷歌工程师认为,Sawzall能与C++中的MapReduce相媲美,而且它更容易编写一些。
谷歌对效率的关注使它不可能对标准Linux内核感到满意;谷歌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运行修改过的内核版本。通过调整Linux的底层性能,谷歌工程师们在提高了整体系统可靠性的基础上,还一并解决了数据损坏和数据瓶颈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对内核的修改也使谷歌的计算机 集群系统因为通信效率的提高而运行得更快。
当然,谷歌偶尔也会出现系统故障,情况一旦发生,无数的用户就会受到影响了。三年前一次持续30分钟的系统故障使20%的搜索流量受到影响。
谷歌开发了自己的网站服务器却没有使用开源的Apache服务器,尽管它在网站服务器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迪博纳认为,谷歌的网站服务器可以运行在更多数量的主机上,对谷歌站点上内容庞大又彼此互相依赖的应用程序来说,这种服务器的负载均衡能力远比Apache的能力更高。同时,在用标准公共网关接口(CGI)访问数据库动态网页方面,谷歌服务器的编程难度要比Apache更高,但是最终运行速度却更快。‚如果我们能够压榨出10%~20%的性能,我们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系统资源、电量和人力了。‛迪博纳在总结中指出。谷歌还设计了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用于支持自己基于竞价和点击的互联网广告收费业务。但对是否需要设计自己的工具,谷歌的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财会软件上,它就使用了甲骨文公司(Oracle)的Financials软件。
美林拿着一只叉子举例说明现成的产品也可以带来价值。但在有些场合现成的软件产品就不一定适用了。‚我们的文化在各个层面对我们的运作都有深远影响,‛他表示,‚所以我们不想让购买所得的工具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文化层面。‛ 保持活泼
谷歌没有透露它在IT上的开销。Susquehanna 金融集团(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分析师玛丽安〃沃尔克(Marianne Wolk)估计今年上半年谷歌在IT上的花费高达三亿美元,相当于在此期间谷歌全部收入的30%。而在过去几年间,谷歌把全部收入的50%花在了IT上。现在,随着公司的发展,IT开销比例正在下降,其他领域如房地产业的投入正在增加。
非正统的科研人员管理方式使谷歌没法和大多数科技公司一样把研究和开发的预算分离开来。高级工程和研发副总裁阿兰〃尤斯塔斯(Alan Eustace)解释说:‚在许多大公司你会发现研究和工程是分离的。‛但是把这两部分预算分离开来,他认为‚就等于从制度上遏制了把各项工作变得更加有趣的可能。‛
谷歌的IT是‚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管理方式。公司没有CIO或首席技术官(CTO),但它拥有一大群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中间包括主管系统基础设施工程的副总裁比尔〃库格伦(Bill Coughran),他负责掌管和支撑谷歌在线应用的大型分布式运算程序,而尤斯塔斯则负责产品的研发。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的身份并不仅是谷歌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日常工作是技术总裁。美林在三 年前作为信息系统高级主管加入谷歌,现在负责内部工程部门的管理和全球技术支持。
谷歌采用的是矩阵式管理系统,每位经理都有好几位直接汇报的上司,每位工程师也可以同时向几个人汇报。多数情况下,工程师们从共同工作的项目领导人处获得指导和评价。但每隔三个月工程师们就可以自发调换项目,因此谷歌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项目运作和绩效考评模式。如同处理其他技术问题一样,谷歌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自动化的方式来处理一些日常工作。‚我们的目标是尽量自主运作,以免工作变得乏味。‛美林表示,‚没有人会喜欢乏味的工作,对吗?‛
此外,谷歌的招聘跟踪系统能自动聚合应聘者的各种信息,为招聘经理提供候选人的工作简历,建议的面试问题,在招聘之后还会自动发送电子邮件询问招聘方对应聘人选的意见。工作面试包括逻辑问题、编写代码、讨论软件架构,和其他任何可以使谷歌相信应聘者具有快速学习新技术能力的证明,因为谷歌是不会让它的员工长时间只干一件事情的。
许多小型和短期的项目意味着基于任务表的传统项目管理方式的软件不适用于谷歌。比如,他们的技术人员都不擅于总结自己的时间分配计划。他们更擅长的是写下每日工作相关的简短介绍或是代码片断。这些内容会定期和小组领导提交的项目更新信息一起汇编到数据库里,项目管理系统根据输入内容的主题,加上标签把它们转发给相关 人员。美林认为,‚这样的系统还算不上真正的人工智能。‛但是,除了谷歌还有哪家公司会这样管理员工呢?
绩效考核也采用了类似的技术机制。谷歌的‚Perf绩效‛系统让经理们写电子邮件(当然还是先由电脑而非人工进行分析),邮件描述了员工在项目中表现的优劣。同事们则会收到另一封来自系统的电子邮件要求他们对比该员工与其他谷歌员工。Perf系统自动分析所有反馈信息,对员工对比结果进行评估,并把结果公开。这正是美林想要的效果,技术让工作关系变得更加透明和人性化。可以预见,虽然打开窗户的同时也会放进苍蝇,但美林表示凡事总有缺憾。‚飞速发展的同时,还必须保护我们的企业文化,‛他说,‚这能让我们保持清醒。‛
对谷歌的方式,有人持不同意见。2004年因兼并加入谷歌市场部门的某工作人员,就由于缺乏资源和支持而辞职。‚从IT工程师角度看,谷歌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地方,‛这位前雇员说,‚但是,从商业或市场角度看,它就未见得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出色。‛
谷歌对市场的理解力,还远跟不上它的技术实力。除了搜索引擎和广告系统,谷歌大量的在线应用项目目前的作用还很有限。谷歌的Gmail服务面临着长期霸主雅虎和微软免费电子邮件服务强有力的挑战。它的在线金融门户Google Finance系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谷歌地图 也远远落后于MapQuest和雅虎地图,位居第三。
甄选企业文化
谷歌员工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PC的操作系统,包括Linux、Mac OS和Windows。很多人使用公司自产的程序,如谷歌桌面(Google Desktop)、谷歌地图、购并的在线Writely文字处理软件,以及最近研发的谷歌电子数据表(Google Spreadsheets)。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公司的某位员工需要某种特定软件,他不用费太多周折就可以通过公司内部网提出申请而获准使用。
当被问及谷歌在使用哪些商业PC软件时,美林闪烁其辞。‚重要的不是我们在每台桌面电脑上安装了什么程序,而是我们对安装了什么电脑程序所持的态度,‛他含糊地表示,‚谷歌的原则是自由选择永远优于简单控制。严格的集中化管理会妨碍创新。‛
接着,美林对其他公司的CIO制度略有非议,他认为这是老式公司才用的头衔。‚大多数在我这个位臵的人都在勉强控制局面,他们会说‘你只能购买这三样产品’。‛美林解释说,‚我会尽可能缩小控制范围,试着简化工作,把相关制约因素限制在我比较有把握的范围之内。
在告诉别人做什么和阻止别人做什么之间,美林很清楚两者的区别。例如,他注意到有些金融服务机构禁止员工使用即时通信(IM)软件,因为他们就是这样诠释自己的规章制度。美林指出‚这不是正确的方法‛。
在美林的观点中,正确的做法是:允许充分讨论,畅用数据,拒绝直觉,尽量自动化。
集思广益
去年工程副总裁亚当〃伯斯沃斯(Adam Bosworth)在提到谷歌的文档排名算法(PageRank)时说,谷歌的搜索结果比别人更准确,是因为其得益于‚大众智慧的力量‛。[引自詹姆士〃苏罗维奇(James Surowiechi)所著《大众的智慧》,2004年由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出版。]公司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正是从PageRank开创了事业,PageRank通过分析网页上人工生成的链接结构来决定网页的相关重要性。对PageRank来说,越多人链接到一个特定网页,这个网页很可能越重要。
这样,人力和机器得到了完美分工:人类擅于内容评估,计算机则可轻松分析大规模数据集。通过嫁接集体的智慧与自动化处理,佩奇和 布林建立了一家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公司。‚人工智能是个了不起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决定,‛美林说,‚但是它不适合做复杂的决定。‛
通过机器收集和提炼的集体智慧对谷歌非常重要。就像美林指出的那样,‚集体比个体更聪明‛。‚这个见解也许已不像当初那样令人耳目一新,因为维基百科(Wikipedia)和Digg.com已一再证明了这点。但是对于很多其他同类公司来说,对于这个观点的理解仍然有限。‛美林解释说。
但在谷歌,相关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公司选择新员工的方式。‚这里没有人有权聘用任何人,‛美林坚称,‚聘用由公开的集体决定。是我们所有人聘用了所有其他人。‛
对集体智慧的坚持也体现在谷歌的午餐文化。谷歌为雇员提供免费午餐作为激励和提高效率的方式,但同时也是为了鼓励员工之间的互动。这是杯盘交错之间的交流。‚如果你希望人们说话,希望人们投入,你会怎样做?‛美林反问道,‚你得给他们提供午餐。‛
关于企业内部公开讨论的方式,谷歌有一条口号:畅所欲言。‚在其他地方私下讨论的东西在这里变得公开了。‛美林说。(仿佛为了说明这一点,美林在我们拍照时还脱掉T恤展示他的刺青。)‚我们的决议都是公开讨论的结果。我们欢迎辩论。我们期待每个人的参与,渴望不同的观点。‛美林这样说道。
当然,凡事都有底线。美林也同意有些事情仍然需要保密。‚用户数据的私密性对我们显然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对这类数据资料会严加看管。‛他表示,‚但是某些常规商业领域里的秘密我们反而认为并非真的那么需要保密。‛常规商业领域?那就包括了99%的其他公司。
谷歌目前面临的挑战就是保持其独特性—这恰恰也正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它也坚持承担了组织全球信息的责任,使之随时随地可以被访问和利用,不受任何限制。可以想象,其他公司会密切关注和学习这家特立独行的企业的一举一动。
(Aaron Ricadela 和Charles Babcock对本文亦有贡献)
sidebar 1 谷歌酝酿开源和定制软件
管理谷歌高度定制的IT基础架构需要特殊的软件工具。
在谷歌公司(Google,下称谷歌)程序员中非常盛行采用开源代码,而谷歌也在生产环境里使用开源软件。但是这些软件多数已被谷歌化了,因为需要添加新的功能以适应谷歌的运作模式。
谷歌工程师的桌面机器绝大多数是Linux操作系统。典型的工作平台 都装着免费软件组织的GNU C 编译器,把C源文件编译成C程序的Make工具集,把Java源文件整合成Java应用的Apache ANT开源软件。
在某种意义上,谷歌在许多方面看起来‚都很像一个典型的IT作坊‛,开源程序经理克里斯〃迪博纳(Chris DiBona)这样评价。
但说到被业界最广泛使用的开源项目之一的Apache网络服务器,谷歌却谨慎对待,回避这个已成为标准的软件。‚在这儿我们很少使用Apache。‛迪博纳表示。谷歌内部开发的Web服务器经过调整以后,已经可以为系统提供检测和运行状况显示。
谷歌开发人员有一套自制系统用于编译制作复杂软件项目的‚发布包‛;该系统可以整合不同地点开发人员用不同语言编写的代码,‚我们的代码库非常庞大,中间又有非常强的依赖关系。‛迪博纳指出。这套系统在编译代码文件时,会自动处理这些依存关系,并强制采用软件开发库中那些确定已经过测试的可用代码。
谷歌重视企业与开源软件的关系,但是它的IT基础架构已经高度定制化,比如他们的‚Cell‛数据存储系统,需要定制的工具才能管理在这些资源上的代码。已运用在谷歌地图和Gmail里的Ajax技术是谷歌反哺开源社区的一大技术贡献。在去年和今年夏天谷歌还为600多个开源项目提供了300万美元,用作招募实习生的经费。
sidebar 2 亲力亲为解决问题的谷歌技术人
认准目标,征服残障的工程副总裁。
我属于技术管理型的人。有着像呆伯特(Dilbert,美国漫画人物)又刻薄又笨的老板那样的丑怪发型。当然我可不是呆伯特老板那种让人讨厌的家伙。这是道格拉斯〃美林(Douglas Merrill)在自己的网络日志(Blog)‚日落的另一端‛里对自己的描述。这位谷歌公司(Google)工程副总裁所言与公司畅所欲言的文化风格完全一致。道格拉斯〃美林,谷歌的工程副总裁。
今年36岁的美林毕业于美国塔尔萨大学(University of Tulsa),主修社会与政治组织学,在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获得心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在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Rand Corp.)做过信息科学家;在东南亚教授信息安全;加入普华永道公司(PricewaterhouseCoopers)当西岸安全主管;然后跳槽到嘉信理财公司(Charles Schwab)做信息安全高级副总裁。2003年被谷歌 招至麾下。
谷歌没有首席信息官(CIO)一职。因此负责谷歌内部IT系统的美林就是工作性质最接近CIO职务的人。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才获得今天的成就。在他三岁到六岁期间由于听觉神经受感染而失聪。他经常为自己的口音而道歉,因为它混杂着难懂的南部口音和加拿大口音,那是由于他成长在阿肯色州,发音辅导教练却是个加拿大人。他还有阅读障碍,阅读和数学到现在仍然有困难。
美林的黑客技术从阿肯色时期就开始培养了,在那儿他把一个宣扬白人至上主义的在线论坛给弄瘫痪了。‚我发现特别有意思的是,要找出那些论坛的漏洞,使其完全无法工作其实一点也不难。‛他回忆道。
其后他就对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人们运用技术的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林认为:没有任何一成不变的技术能解决社会问题,而最有趣的问题就在于社会问题本身。‚我们为社会提供了特别的工具和系统,而他们也会产生同样的毛病。‛他总结说。美林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帮助人们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sidebar 3 谷歌数据中心自有一套 已经拥有了冷却空气挡板和风扇安装的专利,谷歌的下一个大动作将是水力发电。
谷歌公司(Google)到底有多少个数据中心,一共有多少台服务器?谷歌对此讳莫如深。点清楚狗熊的牙齿就能知道它的年龄,点清服务器的数量也许就可以了解谷歌的IT架构。
工程副总裁道格拉斯〃美林(Douglas Merrill)承认谷歌有一套标准的服务器设臵—他管这叫‚一体化办公软件套装‛—一旦该软件安装好后就能提供所需的IT服务。谷歌甚至有打算为所有数据中心配备一套完全通用的设计方案。
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教授保罗〃斯特拉斯曼(Paul Strassmann)在去年十月的一次演讲上表示,谷歌基于Linux架构服务器的采购和维护成本远比同等性能的Sun服务器或视窗(Windows)服务器要便宜许多。对很多IT公司而言,花了一半预算,只够把所有机器打上补丁。对于这些IT公司而言,这番暗示尤为重要。斯特拉斯曼认为IT行家会认识到自己的正确方向—那就是采用谷歌风格的架构。
采用AMD公司皓龙(Opteron)多核芯片的服务器可能也进入了谷歌的数据中心。谷歌没有证实这点,但AMD芯片销售一片大好的原因是它的发热量远比以前的版本低。谷歌的工程师一直密切关注微处理器 的效率和散热问题,所以他们一定不会忽视了AMD生产的芯片。同时,竞争对手英特尔公司(Intel)也在尽量提高自己微处理器产品的效能及耗电比。
谷歌用内部开发的技术解决数据中心管理的一些难题。现在谷歌已拥有性能更佳的自制冷却空气挡板和机架服务器的风扇安装设计专利。美国专利与商标局已授予谷歌23项专利,还有14项专利申请待审批中。这还不包括那些通过购并获得的专利以及美国以外的专利。组织的成长是首要问题,高级运营副总裁乌尔斯〃霍尔茨勒(Urs Holzle)说。
尽管谷歌自己不制造风扇和电源设备,但它特别关注这些部件。霍尔茨勒表示,谷歌需要与之合作的供应商提供特别设计的高效产品。
在俄勒冈州的达勒斯市(Dalles),正在兴建的谷歌数据中心已经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六月的一期纽约《时代》杂志封面上刊登了一张在建数据中心的航拍照片。为什么选择俄勒冈州呢?‚我们一直在寻找建造谷歌基地的合适地址—选址显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比如土地和电力是否便利,有没有可用的劳动力,‛霍尔茨勒在一封电子邮件采访中解释道,‚达勒斯是其中一个我们觉得符合要求的地方,而且那里风景优美适合居住。‛
这里丰富的廉价电力被普遍认为是谷歌选择把基地建在俄勒冈州河 边的主要原因,尽管这对绝大多数公司来说都不会是关注的焦点。工程公司杰克-戴尔联合公司(Jack Dale Associates)的负责人爱德华〃科普林(Edward Koplin)表示,在他们公司的客户中,包括美国陆军工程公司(Army Corps of Engineers)、花旗银行(Citibank)和富国银行(Wells Fargo)等,‚都不会考虑到当地用电价格的问题。‛但是,他们的数据中心数量自然也不会像谷歌那样剧增。
谷歌拒绝评论它在电费上的开销,但是它的财务报告显示数据中心的成本正在增加。在六月的一次登记整理中,谷歌把自己运营成本的增加归咎于数据中心不断上涨的开销,包括折旧、人力、能源和带宽上的支出。
除了丰富的电力和当地的补贴,风景优美可能也是谷歌在俄勒冈州选址的原因,恩德勒集团(Enderle Group)的首席分析师罗布〃恩德勒(Rob Enderle)认为,在价格合理、风景迷人、相对不发达地区选址已经是高科技公司吸引和挽留人才的常规策略。‚这也是以前微软的模式,‛他解释道,在微软公司(Microsoft)刚开始搬进华盛顿雷德蒙园区(Redmond)时,那里也是一个没有太多工业,非常适宜居住的地方。‚一旦你到了这些地方,你就不想挪窝了。这样他们就可以把员工流失率降到最低。‛ 恩德勒这样说道。
电力也许很昂贵,但和人力相比,这还是相对便宜的。‚我一直这么认为,组织的成长是首要问题,‛霍尔茨勒认为,‚如果公司要快速 成长不落人后,就需要非常注重招聘新人、培训员工和培养适当的文化氛围。‛
第二篇:从组织结构图看Google
从组织结构图看Google、Facebook、微软等大公司的企业文化「漫画」
判断一家公司企业文化的标准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组织结构图。
刚在新浪微博上看到一张有趣的组织结构图,里面包括了亚马逊、Google、Facebook、微软、苹果、甲骨文等六家公司的组织结构图。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亚马逊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Google也有清晰的等级,但是部门之间相互交错;Facebook就像是一张分布式网络;微软则是各自占山为王;苹果是一个人说了算。最具讽刺意义的是最后的甲骨文,法务部门远远大于工程部门。你觉得这图靠谱吗?够形象吗?
有没有人来一张国内大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呢?
第三篇:飞利的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
飞利浦搅拌器背后的企业
1.企业简介
1.1企业类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公司之一,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创立100多年来一直在追求创新,为世界贡献了录音卡带、CD、可重写DVD、100赫兹彩电等众多发明成果。飞利浦在显示、储存、无线互联及数字视频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优势,成为这些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之一。1985年在中国设立第一家合资企业,飞利浦将照明、消费电子、家庭小电器、半导体和医疗系统等五大业务全部带到了中国。
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是全球医疗保健、照明与个人优质生活领域的领导者,所提供的产品、服务与解决方案遵循“精于心简于形”的品牌承诺。总部位于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在全球60多个国家拥有大约128,100名员工,其2006年的销售额达270亿欧元,并在医疗诊断影像和病人监护仪、高效节能照明解决方案、个人护理与家用电器以及消费电子等方面世界领先。
飞利浦位居世界照明市场第一,为客户提供高效节能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在6个主要领域开展业务:光源、灯具、照明电子、汽车照明、特殊照明以及固态照明。飞利浦为无数标志性建筑提供了美仑美焕的景观照明,包括:巴黎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埃及金字塔、北京长安街和上海外滩等。
1.2企业规模
目前,飞利浦已成为中国电子行业最大的之一,累计投资总额超过34亿美元,在中国建立了35家合资及独资企业,在全国设有60多个办事处,共有19,000多名员工。2002年飞利浦因在华营业额和出口创汇额在全国外商投资企业中双双排名第一为而获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颁发的“双高企业特殊贡献奖”。2003年公司业绩持续增长,营业额达到75亿美元,在华国际采购额达到38.3亿美元。
飞利浦的照明、剃须刀、电熨斗、、移动显示系统等业务在中国市场处于领先地位;显像管、医疗系统及光储存等业务处于前三位,在照明、彩电、半导体、医疗系统及移动显示系统等领域建立了十三个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心。2000年在上海建立的东亚研究是飞利浦在亚太地区的研发中心。秉承扎根中国的承诺,我们积极与本地公司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和政府及研究机构携手开发中国,支持中国增强力,以精诚合作实现双赢。
1.3经营范围
飞利浦在60多个国家里活跃在照明、消费电子、家用电器、半导体和医疗系统等领域。飞利浦是个综合性大集团,旗下部门有:飞利浦半导体,飞利浦照明,飞利浦医疗系统,飞利浦家庭小电器与个人护理。
1.4企业文化
“我们激发并使彼此能够运用我们的创造性及企业家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我们的潜能。”———飞利浦价值观
飞利浦为员工提供综合的薪资福利待遇,并定期对薪酬福利方案进行审阅和更新,以不断激励员工和回报他们对公司做出的贡献。目前的部分薪资福利方案包括:
基本工资
交通补贴
业绩奖金
员工留用奖金
优先认股权
公司住房基金 商业医疗保险计划
教育补助
公司产品员工特价销售计划
员工推介计划
员工俱乐部活动
飞利浦之道:作为飞利浦员工,我们应遵循飞利浦之道,它是每一位员工的行为准则。
公司的目标:保证飞利浦成为本领域中管理最专业化的公司。
公司的目的:为顾客提供创新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方便的产品、服务、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使在飞利浦工作成为一种愉悦的、令人振奋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经历。公司用人宗旨是:事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融为一体。公司用人原则是:任人唯贤,量才录用。公司希望每一位新加入飞利浦的员工:
1、很快适应环境,勤奋好学,努力工作,不断进取.2、真诚地承担飞利浦员工的权利和义务。
3、对员工祥和友爱,视同家人。
4、对事业不断追求,矢志不渝,并与飞利浦一起长期发展,共同成功公司希望,您会为在飞利浦公司工作而感到骄傲,让我们携起手来,同心同德,共敬飞利浦之业,共创飞利浦的美好明天。公司的信念每位员工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并知道如何比别人做得更出色。优良的表现来源每一位员工的负责精神。给予员工以信任尊重,以培养其责任心。只有开诚布公和双向交流才能激励我们的员工。
2.组织结构形式
飞利浦在中国的各项业务采用事业部的形式来分类管理,总部只是起到一个服务平台的作用,而具体监控则由荷兰事业总部直接负责。
飞利浦在中国的运作完全采用事业部的组织形式,事业部运作十分独立,其控制直接由荷兰的事业总部负责。
飞利浦在中国的投资总部是一个为其各事业部提供专业服务的平台,其主要提供人力资源、法律、税务、IT、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飞利浦消费电子部门采取销售统一、市场推广统一,但通过产品经理的设置来对产品线进行专业分工的组织体系。
3.品牌特点
Philips品牌承诺——“精于心 简于形”,即深入了解消费者与客户的需求和渴望,提供创新先进、轻松体验的解决方案。首先是我们对人需求的洞察,其次是技术集成和产品设计的能力。从了解最终用户的需求与渴望出发,始终将他们置于产品创新的核心。我们通过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进行深入调研,通过科学方法进行市场验证,确保我们的产品创新能真正做到“为您设计、轻松体验、创新先进”。
品牌首先要提它的商标、名称和口号。这些是一个品牌发展起来首要考虑的因素。一个优秀的品牌商标、名称和口号,能给消费者准确传达出公司产品的理念,公司倡导的思想,让消费者理解并且接受。飞利浦公司为了品牌更好的发展,对其标志和口号也进行了改进。飞利浦开始的标志是由波状的线和星星组成,它们在1925年被首次使用在产品的包装中。1930年,飞利浦将4颗星星和三条波浪环绕起来。20世纪30年代初期,飞利浦在申请注册商标时,却发现一个跨国公司将一个类似圆形商标使用于相同和类似产品,使得飞利浦公司无法在一个盾牌中使用圆形标志和“Philips”字样。于是,盾牌标志就产生了。飞利浦的口号是公司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支持其品牌并发扬公司理念而确立的。飞利浦对消费者承诺“让我们做得更好”,这是公司对消费者的承诺。这一口号的诞生基于飞利浦对消费者的认识,即:消费者对服务、需求和态度的个性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飞利浦来说除了要给人们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外,还要致力于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质量。正是这样的品牌理念及思想的指导,飞利浦公司才会不断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飞利浦公司看到了品牌延伸对品牌发展的重要性。飞利浦的品牌延伸领域非常的广阔,涵盖从消费电子到家庭小电器,从安全领域到半导体等行业。飞利浦的产品延伸是非常成功的,它完全遵循了品牌延伸的原则:主力品牌与延伸品牌在产品构成上有共同的成分,飞利浦的产品延伸都与电子产品有关,技术上也是密切相关。飞利浦的产品现在已经遍布于世界各地,其内部也形成了六大产品部门:元器件、消费电子产品、家庭小店器、照明、医疗系统、半导体。这些系统的品牌延伸,为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活力,保持了品牌的年轻化状态。
飞利浦在进行品牌延伸的同时还注重产品与设计的创新。飞利浦的创新是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把握住了情趣化和多样化,找出新用途,发现和利用品牌的新功能,使品牌散发活力。品牌在一段时间处于竞争的上游时,身后就会有无数的模仿者和追随者。这样就会导致市场上相同或者相似的产品越来越多,同质化更趋一致,所以更需要产品或服务有高人一筹的地方,在产品和目标市场上大做文章,以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飞利浦预计到这些情况,所以飞利浦追求不断地创新,现在它已经局新技术的最前线,提供各式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飞利浦以前瞻性的眼光发展新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
4.企业战略
飞利浦在设计战略上提出了“一个设计”(one design)的理念,即一切服务与设计相联。在飞利浦公司,每一个项目,都会将管理者带入合适的商业环境,并使他们对与设计相联的服务现状做出正确认识和评价,然后设计部门根据他们的结果共同探索出可行的设计方案,从而将管理成功的导入设计渠道。在设计与品牌的方面上,飞利浦公司设计是以品牌增值和管理设计供应链为目标,在对全球持续地做出研究与分析后,能很有效地做出决策,通过企业形象设计,体现宏观管理,因此设计和品牌成结为了整体。在设计方向与战略如何与品牌体验和设计创新结合上,注重人机界面协调与人文关怀设计的原则,设计中所有环节、专业之间的矛盾,都得服从这个原则。从各种感官乃至心理上的分析进行探索时,只要理解了人和环境的时候,我们的方向也就明确了,而战略只是一种方式。与品牌相结合需要对品牌进行与人契合的定位,对价值、形、色、声、互动性等所有可感觉到的品质进行传达,并最终使其形成和谐统一的形象和价值,这时,人与品牌开始对话,品牌也如人一样成为感性与理性的共同体。可见,飞利浦公司通过多年经验注意到设计与管理结合的必然,从人与环境、人的需求到设计方案、品牌建立、管理决策形等方面总结出“一个设计”的理念。这正是飞利浦公司设计管理模式的雏形,他们把这种设计管理叫做“一个设计”。
飞利浦的管理技术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进行改进提升,有了一套有利于品牌发展的管理。“让我们做得更好”,是飞利浦公司发展一直坚持的理念,飞利浦敏锐的观察市场,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并想办法改进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飞利浦认为经营企业就是要实施可持续性经营。实现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突破现有的创新精神,同时也需要所有志同道合者的精诚合作和开诚布公。飞利浦依靠自身在生活方式、医疗保健及驱动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来实现其品牌的真正价值。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策略是正确的,是飞利浦的经营之道,是创造价值和保障未来的投资。正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经营策略,飞利浦不断探索新方法以改进产品和向消费者提供的新产品。这正是飞利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原因。
飞利浦实施了一个项目,叫做“最佳法则”。最佳法则是飞利浦选择并实现杰出经营的方法。它由三部分组成:
1、杰出经营。全公司上下全部都为一个目标: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之一。
2、制定了实现目标的方法,获得消费者的满意,员工发挥潜力,与股东、供应商合作的更愉快,更多人或团体愿意加入飞利浦。
3、员工有团队精神,提速和团队合作。飞利浦在用人时很重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对一个品牌的发展非常有利。团队合作可以使员工跟巧妙的工作,缩短工序的循环周期。在团队合作工作时,员工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彼此的经验,或是学习他人的杰出表现。通过最佳法则,在客户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客户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的领导地位;激发了员工的创造性和企业家的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了每一位员工的潜能,追求最佳业绩;企业的环境是公开信任透明,动员了集体的能力,以创造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延伸品牌能力的飞利浦。
飞利浦在宣传推广自己品牌时也是求推广方式的创新。不断运用新的整合方式,以期望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为争夺中国市场,飞利浦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足球狂热”的品牌推广战。在中国队首次打入世界杯这一消息传出后,长期支持中国足球的飞利浦开始着手利用这一时期为自己的品牌做宣传。于是,一场以“让我们做得更好”为目标的“飞利浦足球狂热”活动展开了,活动吸引了大批足球爱好者参加。通过这次活动,飞利浦的品牌理念被广为宣传,也被消费者熟知和接受。这次宣传活动充分利用了足球这项运动以及人们对足球的热爱之情,宣传效果非常的显著。这就是飞利浦宣传推广方式的创新,得到了最好的宣传企业品牌效果。
第四篇:Google的小团队组织管理方式
Google的小团队组织管理方式
Google是一个由创新人才组成的公司,Google的企业文化也是如此。创始人施密特坚信抓住知识性员工将是未来企业成功的关键。Google认为管理学宗师彼得·德鲁克对于如何管理“知识型员工”的理解最为深刻。德鲁克说知识型员工相信自己拿工资是为了出效率,而不是为了完成朝九晚五的呆板工作,聪明的企业会排除任何影响知识型员工工作的障碍。
Google采取的是一种小团队管理方式,事实证明这种小团队的方式更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在组织架构上,Google不会向传统大公司靠拢。它的内部人员调配可以浓缩为三个数字,那就是70、20、10,这是我们分配工程师人力的标准。Google的工程师,70%做搜索,20%做相关的开发,包括Google的新闻,剩余的10%做一些从来没有推出的全新产品的研发。Google的几乎每个项目都是小组项目,每个小组之间都必须进行交流合作。最好的让交流变得简单的方式就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近在咫尺。因此实质上Google的所有员工分享一间办公室。这样,当某位程序师需要与同事协商时,就能马上找到对方:没有电话号码标签、没有电子邮件拖延、不用等待答复。当然,Google还有很多会议室供人们进行详细讨论。即使是公司CEO,在来到Google后数月才能得到一间办公室,和一位学识丰富的员工比邻而居,也是一种高效的培训经验。
小团队有很多的决策权,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开发出更多的产品,对于出现的失误调整起来也会更容易一些。现在一些IT企业,开发团队几百个人,历时数年开发一个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问题改起来比较麻烦,而且大的团队工作起来进展比较慢一些,所以这种小团队的方式更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
Google的工程师们可以把20%的工作时间放在自选项目开发上。当然其中必须有一个批准过程以及某些失败,但基本上我们希望让所有富有创意的人发挥创意。我们有一个公开的秘密武器,就是创意邮件目录:一个全公司共用的建议箱。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创意发送到这里,从停车程序到下一代应用程序等等。在这里所有人都可以对创意发表评论、进行评价,从而促使最佳创意浮出水面。
Google坚信“群众的智慧”这一理念,并希望在确定任何决议之前收集广泛的观点作为分析基础。在Google,管理者的角色是一个观点的收集者,而不是决策的独裁者。统一大多数人的意见有时要花费较长时间,但通常可以组成一个更加忠诚的工作组和更为明智的决策。在Google,几乎所有决策都是基于大量分析后得出,从而创建了多种管理信息系统。
第五篇:中央电视台组织结构
目录
第一章研究综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组织结构定义........................................错误!未定义书签。1.2媒体组织结构定义....................................错误!未定义书签。1.3研究对象............................................错误!未定义书签。
1.3.1研究对象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1.3.2研究对象组织结构现状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央视历史改革回顾....................................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前改革阶段..........................................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探索时期......................................错误!未定义书签。2.1.2走向栏目化时期................................错误!未定义书签。2.2初步改革阶段........................................错误!未定义书签。2.3全面改革阶段(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央视组织结构改革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央视组织结构改革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3.2央视组织结构改革概览................................错误!未定义书签。3.3央视组织结构改革结果................................错误!未定义书签。3.4新旧组织结构优缺点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3.4.1中心制优缺点....................................................3.4.2频道制优缺点
3.4.3 中心—频道制优缺点
3.5组织结构改革进程和结果的评价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建议与相关问题探讨..................................错误!未定义书签。目录..................................................................................................................................................1 第一章研究综述...............................................................................................................................2
1.1组织结构定义.....................................................................................................................2 1.2媒体组织结构定义.............................................................................................................2 1.3研究对象.............................................................................................................................3
1.3.1研究对象选择与简介..............................................................................................3 1.3.2研究对象组织管理结构现状简介..........................................................................3
第二章央视历史改革回顾...............................................................................................................3
2.1 前改革阶段........................................................................................................................4
2.1.1探索时期..................................................................................................................4 2.1.2栏目化时期:..........................................................................................................4 2.2初步改革阶段.....................................................................................................................5 2.3 全面改革阶段(简介)....................................................................................................6 第三章央视组织结构改革分析...............................................................................................6 3.1央视组织结构改革背景.....................................................................................................6 3.2组织结构改革概览.............................................................................................................7 3.3新旧组织结构分析.............................................................................................................8 3.4组织结构优缺点分析.......................................................................................................13
3.4.1中心制的发展及优缺点:....................................................................................13 3.4.2频道制的发展及优缺点:....................................................................................14 3.4.3中心—频道制优缺点............................................................................................16 3.5评价分析:进程与结果...........................................................................................16 第四章建议与相关问题探讨.................................................................................................17
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研究综述
1.1组织结构定义
组织,又称组织结构,是企业的流程运转、部门设置及职能规划等最基本的结构依据,是指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组织结构是表明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框架”。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包括中央集权制、分权制、直线式以及矩阵式等。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组织结构是组织在职、责、权方面的动态结构体系,其本质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组织结构必须随着组织的重大战略调整而调整。
1.2媒体组织结构定义
媒体组织是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群体。传媒机构为实现既定的目标,需要在职能定位、机构设置、岗位责任、人员匹配、队伍建设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等方面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组织结构是传媒企业组织框架的核心,是传媒企业适应环境、实现传媒企业目标的手段,也是传媒企业实现企业经营的重要工具。
传媒的组织结构包括传媒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各级管理的组织结构。而传媒集团因为是多个企业或法人的联合体,其组织结构要比单一的传媒企业复杂得多。1.3研究对象
1.3.1研究对象选择与简介
媒介组织管理结构变革是媒介组织适应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发展的必要过程。在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媒介组织开始走上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变革之路。与发展更早、也更为成熟的报刊业相比,广播电视产业对环境变化更敏感,资源竞争等更为激烈,因此对组织结构的科学性就有更高的要求。而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全国的广播电视当中,是较早进行改革探索、试点和完善的传媒组织之一。同时,作为我国唯一国家级电视媒体,央视的传播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在组织管理结构改革方面的改革,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因此,选择了研究中央电视台的组织结构变革。
在改革的历史沿革上,央视的改革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改革阶段(1958—1993年),初步改革阶段(1993—1998年),全面改革阶段(1998—至今)。1958年—1993年央视的改革内容局限在节目制作层面, 称之为前改革阶段。其主要的表现是,电视节目艺术创作的栏目化。在1993年—1998年中,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央视的改革在开始制度层面出现。制片人制开始出现, 电视制作以承包的方式,将栏目制作的人、财、物上上的运作权,赋予制片人。1998年至今,央视开始了全面改革,主要体现是对计划经济时代的职能式组织结构的全面改革,在治理方式、组织结构、岗位设定、宣传管理、人员配置、节目生产等方面对频道管理进行了再造。
第三阶段的改革,在深度与力度上是前两个改革阶段无法比拟的,也是组织结构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阶段,所以在具体研究阶段的选择上我们选取,央视的第三改革阶段为具体研究对象。
1.3.2研究对象组织管理结构现状简介
中央电视台现为国家副部级事业单位,内设16个副局级中心(室),包括办公室、总编室、人事办公室、财经办公室、机关党委、新闻节目中心、海外节目中心、社教节目中心、文艺节目中心、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体育节目中心、青少节目中心、网络传播中心、技术管理办公室、技术制作中心、播出传送中心。有3个直属处级单位,包括监察室、审计处、中国电视报社;以及新台址建设工程办公室(临时机构)。
图
第二章央视历史改革回顾
央视的改革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改革阶段(1958—1993年),初步改革阶段(1993—1998年),全面改革阶段(1998—至今)。三个改革阶段的时代背景,和改革层面与力度各异。再次回顾意在形成对央视历史沿革的整体认识,了解央视发展的整体大致脉络。更加有利于对央视第三个改革阶段的前后变化了解。
2.1 前改革阶段
1958年—1993年央视的改革内容局限在节目制作层面, 称之为前改革阶段。根据中央电视台的栏目化过程又可将前改革阶段分为探索时期(1958—1982年),和走向栏目化时期(1982—1993年)。
2.1.1探索时期
伴随着中国电视的诞生,我国第一代电视人开始了对电视节目创作艺术探索。1958年2月,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正式开播。虽然当时的美国电视已经产生了震惊是世界的名牌栏目和具有影响力的明星主持人(美国《60分钟》等世界名牌栏目)。但出于封闭状态的电视工作者,在从电影的启蒙和对广播的借鉴中,开始了中国电视创作艺术的探索。
中央电视台(原北京电视台)1958年5月节目表:(逢周四、日播送)
19:05 第一周:文艺节目
第二周:对儿童广播节目
19:35 第一周:科技卫生和适应知识节目
第二周:政治节目
1961年1月(开始试行固定栏目)
18:33 儿童节目(星期三、六)
文教节目(星期一、四)
学校生活(星期一、四)
卫生节目(星期一、四)
科技节目(星期二、五)19:40 商业节目(星期一)
工业节目(星期二)
首都建设(星期三)
祖国各地(星期四)
新人新事新气象(星期四)
农业节目(星期五)
一周工农业节目综合报答(星期六)由上面的节目单,可以看出创作初期的电视节目虽以栏目相称,但是同类节目的简单汇聚,栏目只是一个躯壳,其内容庞杂,与现代意义上的栏目相差甚远。
2.1.2栏目化时期:
20世纪80年代,电视节目大量增加,栏目种类齐全,电视大量普及,观众对电视节目播出的准时性的要求。但是由于电视节目的栏目和播出时间没有固定化,栏目本身的时间长度也没有规范化。因此央视率先提出“栏目化”。1984年7月,栏目化播出;1985年,全台栏目化,共80多个专栏。
2005年9月2日,CCTV1节目单: 19:00《新闻联播》 19:35 天气预报
19:38《焦点访谈》已成为一种固定的编排样式 19:55电视剧:海之门24/45 20:47 电视剧:海之门25/45 21:40 轻松十分:2006-63 22:00 晚间新闻
22:39 同一首歌(精华版):2006-33 23:32 电视剧:羊城
00:29 电视剧:羊城风暴11/18 01:21 见证:2006-21 01:55讲述:2006-246 02:18 探索·发现:2006-198 02:48 开心辞典:2006-29 03:33 见证:2005-215 04:00 讲述:2006-246 04:28 见证:2006 通过栏目化改革,在电视节目播放上,基本形成了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栏目化编排上,初步确立了符合收视节奏的编排结构。同时,在此阶段,央视开始适度推出舆论监督类节目,《观察与思考》等监督类栏目火及一时。大型专题片、纪录片为了领军节目,《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以及《望长城》》等,获得广泛关注。电视剧、体育节目也得到一定发展。
2.2初步改革阶段
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影响也推及到电视行业,央视首先局部地开始进行制度创新, 逐步确立市场意识, 开始激活产业化运作。标准性事件是1993 年, 《东方时空》的诞生。其对于中国电视改革的意义, 一点也不次于小岗村对于中国改革的意义。制片人制开始出现。制片人制, 又叫做电视制作的承包制。制片人在保证栏目总体目标的前提下, 被赋予人、财、物上的运作权, 大批CCTV 外的精英正是在这种体制下, 源源不断地走进央视的大门, 《东方时空》机房的灯火因此彻夜长明。白岩松、崔永元、方宏进、水均益、王志等等, 他们顶着台聘、部聘、组聘等各种名义, 一天天改造着电视的屏幕。可以说, 今天中央台一半左右的精英都是出自灵活的制片人制。除了人才, 制片人制还在策划制、奖惩制、收入级差制、业务研究制等方面全面激活。
继《东方时空》之后, 制片人制全面开花;央视后来所有的知名栏目几乎都是制片人制的产物。也正因为此, 央视才在卫星频道的大战中占尽先机屡战屡胜。
1995年扩张到8 个频道, 财经、文艺、体育、海外、少儿、电影等专业频道的开播。主持人明星化, 频道CI 形象设计与节目宣传推广, 大型活动的策划与炒作, 新闻播报的口语化与个性化等。在节目上,以《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为代表的监督类节目成为热点。此外, 这一阶段央视的各种节目全面提升, 体育节目基本垄断, 特别是在意甲、德甲、甲、NBA以及网球、围棋等各种比赛的直播量上, 在亚洲已经无出其右。走上了大投入大制作大产出大影响的良性轨道。以新闻评论部的几大主持人和若干综艺主持人为代表的主持人队伍终于露出大牌的气象。同时,无锡影视制作基地为主体的中视传媒股份上市。虽然上市产业只是央视大蛋糕中很小的一块, 但小荷已露尖尖角, 资本运作初显端倪。
内外因素,推动了央视的改革, 使得央视扩张规模更加壮大;频道的大规模整合推进, 频道专业化初显端倪;通过竞争刺激了各个栏目的改进, 节目质量大大提高。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央视进而更加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2.3 全面改革阶段(简介)
全面改革阶段,是问题研究的重点阶段。在此仅简述,此阶段中央视的大致变化,后文再进行细致探讨。此阶段,央视正从国有事业单位转向国有企业单位, 财政上自负盈亏,人事管理上实行的全员聘用制;除广电总局直接任命的台级干部外, 其余员工取消干部编制, 而实行岗位聘任制, 从而逐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格局。频道规模上,央视再度扩张至12 频道。同时,以频道专业化栏目精品化为宗旨, CCTV 对各频道进行了有效整合, 其中三套、八套、十套面目一新, 一套二套又在筹备新的整合, 前者以新闻为龙头, 后者则致力于建构专业财经频道。同时,推进频道专业化改革,使得央视的频道格局更加清晰, 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在报纸、杂志、出版等平面媒体行业也有所突破,体育音乐、少儿、财经、影视杂志成绩突出;加强央视国际网站的改造, 并涉足宽带互动电视,力图在未来的新媒体产业中分一杯羹。在对外合作上,先后与新闻集团时代华纳、香港TVBS、凤凰卫视等签定战略合作协议, 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第三章央视组织结构改革分析 3.1央视组织结构改革背景
央视改革的背景:
一、国际上形成的包括媒体组织在内的组织改革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BBC, NHK,ABC, CNN等国际电视媒体为了提高对外部竞争环境的反应能力和反应速度,不断进行组织模式调整。依据组织战略重心的转移不断进行组织变革已经成为国际电视媒体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国内,近来,伴随着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中国石化、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宝钢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都纷纷在确定组织战略、优化组织结构与加强内部管控的基础上,变原来的“多层管理结构”为“扁平治理结构”,实现企业的集约、高效管理。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效益目标推动了改革。长时期以来,由于事业单位的性质,央视实行了“台—中心—部(处)—科组(栏目)”四级的管理模式。从组织理论上说,这种组织结构属于直线职能制的管理模式,它是以行政管理为指向,而不是以节目生产为目标的。随着电视台事业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的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迫切需要向一种既能提高组织效率,加强组织创新能力,又能简化组织管理层次、优化组织管理流程的新型组织模式转变。
三、央视品牌定位与建设的需要亟需央视组织改革。各地方卫视品牌特色逐渐突出,如湖南卫视的娱乐立台、海南卫视转向旅游专业台、安徽卫视打出电视剧牌等。央视杂而不精的节目内容日益让其失去与其他电视台的竞争优势。
四、中心制管理模式开始不适应节目生产节奏。在中心制下,管理幅度窄而管理层级多,中心到栏目之间有4至5个管理层级,信息在频道内部的传递速度慢、沟通成本高、管理效率低。
五、央视主打的新闻产品需要单独管理。以栏目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频道统筹能力削弱,栏目各自为战、栏目之间相互抢夺或重复利用同一资源都是家常便饭。而且每次直播报批手续烦杂,管理机制本身就不鼓励直播。中心制与新闻规律相违背,如果不改革,最终会造成新闻频道的分崩离析,很难向前发展。
六、央视内部大量资源虚掷,造成浪费。央视在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上十分雄厚,因此也开发生产出大量节目所需要的资源,而中心制下的部门利益冲突,导致资源虚掷浪费、利用率低。因此央视亟需通过改革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生产力,缩减成本。
3.2组织结构改革概览
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国务院机构精简,还是其他事业单位机构合并调整,都在努力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机构臃肿、冗员过多的问题,通过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相对于央视而言,从1998年以来,发生过几次在规模和尺度上都比较的改革。从整体发展趋势来说,频道管理体制改革正逐步取代原先的节目中心制,重视收视、市场反馈和进行栏目管理体制改革是央视改革的重心。
1998年,频道制管理开始进入央视组织变革的视线中,频道制改革方案初见雏形。1999年,央视着力推进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为核心的宣传方式改革。电视的宣传方式、手段和效果发生了较为显著地变化。
2000年,央视正式在频道管理方面进行改革,分批试点进行频道制改革。9月25日,随着CCTV-9英语国际频道的开播,一种新的管理体制——频道总监制也在中央电视台应运而生。
2001年,原西部频道(CCTV-12)实施频道制管理改革试点。
2003年,撤销了经济部、信息部建制,原两部门栏目以“合并同类项原则”组建资讯、财经、服务、专题、特别工作室,淡化了行政级别,构建频道总监、工作室主任、制片人三级组织管理机构,后来又撤销了工作室,由频道直接面对栏目管理。初步在经济频道建立起了频道制的管理框架。
2004年9月至今,取扁平结构—撤消节目工作室;建立节目生产公共平台;试行《栏目目标管理系统》,改变中心制下中心—部门—科组—栏目四级管理的低效,实现频道—栏目的两级管理,并且减少了管理成本。
2005年,深度推进,以流程重建促进定岗定编。通过几次裁员,目前基本做到人员与岗位的合理匹配。实施完善《栏目目标管理系统》;实行经费、设备使用月报制度;探索业务人员的层级设计。为配合“专业频道品牌化”的战略,从频道制管理的基本原则、治理的基本方式、组织结构、岗位设定、宣传管理、节目生产等方面提出了完善频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2006年,体育频道和少儿频道开始进行频道制改革。
2010年8月1日,中央电视台全面施行“频道制”,取消除新闻中心之外原有的所有节目中心,变为相应的独立频道。改革以来,中央视台各频道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版,各种新栏目、新活动、新编排涌现。
央视频道制改革中,频道制管理实行成本核算,栏目制片人直接对频道总监负责,打破现有的中心——部门——科组——栏目的四级管理,变为“频道—栏目”的二级体制,建立扁平化运行架构。改革后,实行频道总监负责制,使频道成为中央电视台节目运行和管理的基本单位。频道实行总监领导下的总监、副总监分工负责制。每个频道设一个频道总监,负责整体运营,总监下设节目总监、运营总监和行政总监三大职能领导各司其职。对负责的频道总监和副总监则由台长聘任。频道内设频道管理办公室、栏目组两级机构。频道管理办公室将成为频道的管理机构,负责频道的节目生产、经费调剂、人员调配、行政管理、经营创收、发展创新等工作。而栏目组是频道的节目生产单位,按照频道管理办公室的指令组织节目生产。频道中心制的实施标志着央视的组织结构走向事业部组织结构。
与此同时,在栏目管理方面,2002年开始实施了较为科学的节目评估体系及末位淘汰制度。节目评价和末位淘汰,是电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国家的一些主流电视媒体,为整合节目资源、优化频道资源配置、提高节目质量、增强竞争力,推行了节目测评和栏目末位淘汰制度。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欣赏品位,央视也推行了自己的末位淘汰制。2002年6月,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出台《节目综合评价体系方案》和《栏目警示及淘汰条例》。2003年末,《地方文艺》、《电视购物》、《音乐再现》、《农业新闻》等10个栏目被末位淘汰;2004年末,13个栏目被末位淘汰;2005年第二季度,《每日一歌》等五个栏目被末位淘汰。这个体系为电视产品的量化比较提供了一把相对客观公正的标尺,也标志着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由模糊管理向精确管理转变,由感性管理向理性管理转变。节目评价的基本方法是根据栏目的综合评价指标来进行评价分析。栏目的综合评价指标简称‘三项指标,一把尺子’。客观评价指标是指以收视率为基础,兼顾频道、时段、节目类别等因素之后获得的栏目收视表现的量化值;主观评价指标是综合专家、领导对栏目评议及观众对栏目的满意度的量化值;成本评价指标是栏目投入产出状况的量化值。综合评价指标是指综合了栏目客观评价、主观评价、成本评价三项指标之和而形成的节目传播效果的综合量化值。2002年底年底,中央电视台共12个频道363个栏目。截止2007年,全台19个开路频道,栏目总数为417个。在此期间,全台累计警示栏目409个(次),淘汰或取消栏目113个。节目综合评价和栏目末尾淘汰制度,在压缩栏目数量,提升节目质量以及控制频道首播节目比例、优化频道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了频道改革与栏目管理改革之外,中央电视台还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组织协调、技术革新、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
3.3新旧组织结构分析
央视在很长的生产经营中采取中心制模式,是一种“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模式。这一运作模式是与我国的政治制度分不开的。并且我国的现行政治制度决定了新闻媒介市场不可能完全放开,完全商业化的电视媒体也不可能取得政策上的支持。所以,虽然目前央视维持日常运作的经费已经主要靠在市场上获得,但其隶属于政府的性质,承担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并没因此而减弱。为了保证控制有效、舆论安全,央视在内容生产上一直采取制播合一的运行体制。目前,除了电视剧以外,其他的新闻、社教、综艺节目还都是以由电视台自行制作为主。
在有线电视没有全面铺开的时代,专业化频道还没有出现,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电视台大多仅拥有一两个无线频道的播出资源,它们基本上采取的是职能式组织结构,节目部制,又可称为中心制。各部门独立性很小,层级较多、信息传递程序缜密,台里实行集中控制和统一指挥。这源自于电视媒体曾经的行政机关属性。在电视节目市场供不应求的时期,职能型结构可以使电视媒体达到必要的规模和效率,同时也有效地保证了电视媒体播出的节目在政治上不出问题。在频道制改革以前,中央电视台掌握频道资源较少,一直采用的是节目部制(职能制)的组织结构。随着电视传输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电视产业的竞争格局,电视媒体拥有的电视频道资源大量增加,而受众更加分化,促使电视媒体组织结构也转而采取事业部制,即专业频道制。
专业频道制结构表现为电视台以频道资源为单位来设立一个有相当自主权的利润中心,相对独立地进行日常运营,每个频道都是一个职能型的播出机构。这种组织结构形式能够使权责更加相称,节目的设计策划者和制作者能够更加直接面向流程、面向终端顾客,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
央视旧结够与新结构图~~~
具体到频道运作上来说,在央视现有的频道制运作管理模式下,在台任命频道总监后,由频道总监重新组阁,重组频道管理架构。各个频道具体播出情况由频道总监(或常务副总监)总体负责。频道制形成了特定的运作方式:频道总监对频道各项工作负全面责任;频道节目总监管理频道节目的生产、播出等方面的工作;频道运营总监负责频道的行政、人事、财务、推广、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在频道总监和制片人之间设置工作室,取代原有的中心和部门,并将原来中心领导和部门领导的权力集于一身。工作室主任负责本工作室内各栏目的统一协调与调控。各工作室制片人负责本栏目各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改制后,各节目组不再从属于原中心,而改为播出所在频道管理。如改制前设有体育节目中心、财经办公室和少儿节目中心等,这些中心通过“中心---部门---科组---栏目”的途径多层级由上而下逐级管理,使电视台的工作命令与安排间接传达到具体电视栏目工作组。改制后,各频道下直接对应若干电视栏目组、公共平台和综合部,同时在电视台层面,先后成立了大型节目制作中心和内容采购中心。内容采购中心专门负责节目引进的版权购买等对外活动;大型节目制作中心、公共平台和综合部都直接服务于频道的具体栏目组。尽管内容采购中心和大型节目制作中心直接隶属电视台,但是电视台也并不能借此两中心对栏目在具体内容生产和播出上有所干预。总得来说,频道制改革是把原先电视台各个中心专业化后升级为不同的频道,同时取消部门和科组,新的制度下,频道直接管理栏目。
中心制向频道制改革,改变了原有的利益关系。在管理过程的多种关系中,纵向关系是表现为上级与下级部门的领导与被领导、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二横向关系就要复杂得多,各种利益主体在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中,通常会以利益最大化作为出发点,导致利益团体对利益空间的争夺、对利益边界的侵占将会空前激烈。关于央视频道制改革前后的利益关系梳理:
一、纵向关系。在频道制的格局中,由于实行“台→频道→栏目”三级管理,纵向关系体现为“台→频道”和“频道→栏目”两种垂直关系。
1、台与频道的关系。频道将取代原有的节目中心来完成台下达的各项经营宣传指标。由于目标化管理是以分权管理为核心的频道制最佳管理方式,台将经营和宣传的目标下达给频道,在坚持台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各频道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经营,在频道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将目标进行二次分解到最小的经营单位——栏目。台根据既定的指标对频道进行包括宣传效果、经营业绩等在内的考核,通过完善的评估指标进行定期评估,确保频道能在台的统一规划中健康发展,实现“分合有度”。在节目质量的控制上,台通过节目的终审权来实现把关,即日常节目由频道自行审查,重大活动或栏目外重点节目上报台里审查,确保台里的终审权。为体现台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节目资料应由台里统一管理,在原有体制下实行的“一码到底”的代码管理制度,证明是一种适应现代媒体管理方式的制度,对于台的宏观管理、资料的二次利用和版权开发大有裨益,应继续保留并不断完善。频道与台的关系还表现在其与宣传管理部门的关系上。宣传管理部门是代台进行职能管理的部门,在现行体制下,宣传职能是当前媒体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在实行频道制后,台对频道的指令基本都要通过宣传管理部门来传达并监督实施,是台行使管理权力的最重要载体。在“简政放权”的大趋势下,宣传管理部门的地位也应上移,站在全台的高度代表台实施管理,通过制定适合媒体管理的各项科学化、规范化的制度来实施管理,对频道的运行进行量化评估,从全局出发对各个频道进行全面协调,加强了央视宣传效果。
2、频道与栏目的关系。取消了传统的“中心”“部门”层级,原来的“中心→部门→栏目”的三级管理压缩成两级,管理实现了扁平化,频道的指令可以直接下达到栏目这一生产的基本单位。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管理主体的减少上,更体现在权利关系的转换上。简而言之,就是“权力向两极集中”。与中心制的栏目相比,频道制后的栏目应该具有更大的权力,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节目生产组织,尽量减弱行政色彩,引入民营节目公司的生产机制,以提供高质量节目为目标。频道对栏目的控制体现在对栏目生产效绩的考核上,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通过现在一直在推行并逐步完善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实施末位淘汰,实现频道内栏目的优胜劣汰。
二、横向关系。横向关系包含多种关系,既包括频道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也包括频道与频道之间的关系,还包括频道内部管理层各个岗位之间的关系。
1、频道与广告经营部门的关系
广告经营作为频道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频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体制的转换提高节目质量,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带来节目广告创收的增加。在具体操作形式上,可以选择广告部门派驻广告人员到频道担任广告总监的方式参与广告经营,根据各个频道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经营策略,但所有活动都应该纳入全台的统一经营活动中。也就是说,在广告经营活动中,各频道的经营要接受台广告部门的统一指导,但在具体广告经营方式上,频道要有一定的自主权,结合节目实际制订更为合理、有效的广告经营策略,实现广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频道与节目开发、经营部门的关系 频道除了宣传的职能外,经营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尤其对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频道来说,经营已经占到相当大的比重,如体育频道、电视剧频道等。在传统的体制下,由于节目经营所得与频道的收益关系不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频道的积极性。随着各个频道品牌节目影响力的扩大,频道经营的范围也将日益增多,除了节目本身的销售外,部分节目还将进行包括衍生产品在内的多种增值业务的拓展和开发。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频道必然在产品营销上有多种诉求,这就要求目前代理相关业务的国际电视总公司迅速跟上频道制改革的步伐,更好地融入改革的潮流中,与频道、栏目加强互动合作,在更大的范围内全方位参与节目的经营和开发,建立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频道作为经营的主体,为实现频道的经营目标,应该安排专人进行整体营销,理顺频道的价值链条,在保证节目这一核心价值链条的基础上,盘活整个价值链,从而保证频道发展的后劲,促进频道价值的全面提升。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频道与节目开发、经营部门实现价值对接,内外互动,优势共享,才能保证宣传和经营两项业务的协调发展。
3、频道与频道的关系
中心制管理的一大弊端就是缺少对频道开发绩效的科学评估,主管频道的节目中心因为台没有硬性的指标要求,也不必对频道下达经营指标。实行频道制后,台以固定指标对频道进行目标化管理,为达到指定目标,各个频道会想尽各种办法提高收视率、占有收视份额,“越界”行为将不可避免。如果说以前在中心制下按照台里的统一规划还能按部就班地沿着各自方向平稳推进的话,现在由于有量化指标这一指挥棒,各频道都将会把目光转向大众化的节目,前一阶段出现的专业频道一度有多达13个频道播出电视剧就是一个较为极端的例证。而长期以来中央电视台一直致力于实现新闻节目共享、解决无序采访的设想,以前在中心制下实现尚有困难,频道制后由于参与新闻报道主体的增加,频道之间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节目资源壁垒将更加森严,极大削弱中央电视台整体的竞争力,并最终影响每个频道的竞争力。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央视要求各个频道应严格按照台确定的频道定位来组织生产,并按台里统一制定的互惠措施实现资源共享。对于那些无法共享的节目,频道之间的交易应在内部价格核算体系框架内实行。为从制度上解决无序竞争,宣传管理部门应不断完善频道评估制度,通过评估标准的制订来鼓励共享,遏制恶性竞争。
4、频道管理办公室人员的关系 与其他改革相比,人事变动最大、关注程度最高的频道最高管理机构——频道管理办公室是此次改革的核心。形式上它取代了原有的中心和部门,频道管理办公室将原来中心领导和部门领导的权力集于一身,人事上的变动格外敏感。但由于频道制在用人制度上打破了干部终身制,实行适应现代生产方式的全员聘用制,在由台任命频道总监后由频道总监重新组阁,以“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这一指导原则来重组频道管理办公室。根据试行频道制频道的经验,由于新机构脱胎于旧体制,副总监的职位设置难免有旧机构的影子,程度不同地存在因人设岗的现象,这使得部分副总监的岗位职责不明确,副总监之间会存在不必要的真空和交叉地带,影响了副总监作用的发挥,影响了频道整体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效果。现在中央电视台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竞聘上岗制,按照岗位需要聘任干部。对特别是频道副总监的任用上,根据频道的实际需要对其责任、权力、利益做出相对明确的限定,最大限度防止由于频道管理机构运作的不流畅影响了整个频道运行现象的发生,避免因人事关系、岗位设置的失误贻误频道发展的时机。
3.4组织结构优缺点分析 3.4.1中心制的发展及优缺点:
节目中心制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诞生至20世纪九十年代末,在电视台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仍然被许多电视台采用。电视台的中心制,其实是从部门制发展变化而来。随着统一管理下的“三台合并”(中央电视台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后,业务总量增加,部门制逐渐演变为中心制,分设制作中心、播出中心、编辑中心、广告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等专业化中心部门,并根据各自的职能划分进行节目的生产、购买,再输送到相关频道时段播出。
中心制管理作为一种直线职能式组织管理结构,它的建立是以职能专业化的优势为基础的。其优点是:
一、整合了节目资源。各频道节目统一策划、统一编排、统一购买、统一评价,节目资源得以共享和充分利用;
二、整合了硬件资源。设备统一管理,实行成本核算,提高使用效率,有利于降低硬件投入成本,提高技术质量,实现数字化升级改造;
三、整合了人力资源。实行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后,台内便于形成人才流动渠道畅通、配备合理的人力结构;
四、整合了广告资源。各频道广告统一经营管理,避免了频道间的相互竞争,便于创新广告营销手段;
五、整合了资本资源。可以集中有限财力进行重点项目的投资和运作。如打造品牌频道或栏目,建立影视剧生产基地等等。
这样就将同类业务归在一起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减少人员和设备的重复配置,并促进专门化资源在同类节目生产之间的共享共用,不仅提高了内部管理沟通效率,同时也提高了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总之,中心制更有利于集约化整合媒体资源,进一步挖掘提炼资源本身拥有的竞争力因素,最终凝聚成经营媒体的核心能力。使得组织的整体任务目标明确,有利于集团管理;集约人力物力,使各个中心朝各自专业化方向发展。在频道资源稀缺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心制能够统一调度、统筹管理、集中优势、资源共享。
中心制管理结构虽然有任务明确、优势集中等优点,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多头领导、管理层级多、指挥链不统一等问题。计划经济时代沿用下来的中心制管理,在电视产业化进程中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大的缺陷。
一、部门利益至上,责任主体不明。作为独立的中心部门,往往因为追求职能目标而看不到全局的最佳利益,各部门都强调其本位职能是最重要的,不同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往往因为利益和视野的局限导致矛盾冲突,使其他部门的利益甚至集团利益受损。工作中所需的协调过多,导致协调环节遍布全台。比如,节目生产部门与设备部门、技术部门、节目编排部门、广告部门都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不仅管理负荷大,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各部门只关注自身利益,却不对最终结果负责。这样最终损害的是电视台的整体利益。
二、部门扩张使得供需脱节,资源大量浪费。在中心制下,组织机构膨胀,大到中心、部门,小到栏目组,都配有办公室和行政、服务人员,管理成本大。随着部门扩张欲望的膨胀,会导致栏目越做越多,而栏目多了,势必大量增加用工人员。中心制下生产出的栏目更多考虑的是部门利益而非频道利益,栏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与专业化的频道定位不相适应。一些部门生产的栏目在某个频道以低收视率甚至零收视率播出一次便收仓入库,资源浪费严重。
三、中心频道互不关联,积极性双双受阻。中心制是计划体制下部门管理的产物,节目中心按照“计划”制作节目,它并不负责频道的编排,对于频道或者竞争对手的情况也不如频道更清楚。有些节目根本不行,频道却不能改变播出安排;有的节目非常有潜力,频道也不能将它推出。由于缺乏选择节目的自由,频道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就不足为奇了。
四、劳动与分配矛盾。节目中心人员的劳务稿酬是由台里按“计划”发放的,频道收益的好坏与节目中心没有关联,缺乏有效的激励中心制无法保证在最大限度内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大财政”的拨款后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编制内人员旱涝保收而导致出工不出力;另一方面是部门扩张产生的大量临时人员成为主力军,报酬却达不到应有水平,临时观念严重。
3.4.2频道制的发展及优缺点:
频道制管理模式是在台或集团一级管理层下,再设置以频道为单位的综合管理层,下面再分设部门栏目、编排、制作、广告经营等一整套频道运作所需的完整机构。它是基于受众市场细分理论和准确定位理论而形成的以频道为单元,对频道内的栏目设置和节目日常管理、人力资源使用、报酬分配等实施管理的现代电视媒体管理模式。它以产品部门化为理论基础,并以节目为核心,由单一节目生产及管理部门对一个频道的所有电视节目进行“承包经营”
频道制,属于组织管理中事业部门制模式。其以频道为运营实体有利于各个频道、尤其是专业化之后的频道的利益最大化和竞争力的优化。其主要优势是:
一、管理主体明确 原来的中心制下,频道和节目中心都没有整合频道资源的权力,对频道的运行效果也不承担相应责任。实行频道制后,频道得到授权,明确其管理主体地位。以中央电视台频道制改革为例,每个频道设一个频道总监,负责频道的整体运营,总监下分设节目总监、运营总监和行政总监三大职能领导,以频道总监为核心的频道编委会对本频道全面负责。责任主体明确之后,集团一般会给频道下达收视率、收视份额和创收等指标,而频道拥有栏目规划设置、节目播出管理、经费和人员设备的调配使用等权利,对频道的品牌维护、绩效开发负有责任。
二、调动积极性
较之于中心制,更为重视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更为强调市场竞争中的产业化发展。这种组织结构的业务运作是分权化的,而政策管制是集权化的,它能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主经营单元的积极性,并促使经理人专注于经营的业绩与成果。其独有的矩阵结构,就是利用了扁平化来确保彼此之间的关系,频道与频道的关系比中心制体制来得更为密切、有效。每个频道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频道下属各个单位(栏目)围绕频道定位灵活运作,他们对频道的决策与战略承担更多的执行义务与要求,也更具执行的积极性。
一、提高工作效率提高
中心制下部门各自为政,沟通不畅。而频道制是频道直接管理栏目,并拥有一套专门服务于频道的技术、设备、办公力量,这样在整个频道范围内,部门界限被打破。频道可以调配整合节目制作力量和生产创作资源,加强栏目间选题和采访报道活动的协调,实现节目资源共享,生产技术人员共用,减少技术设备重复建设,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制作效率的目。
二、传播效果增强
中心制由于责任主体不明,因此无法对频道进行有效考核。频道制把频道作为运作和考核的单位,不仅使频道产生控制成本的动力和需求,更让频道从整体战略思路来对栏目进行管理。中心制下关注的只是个别栏目的绩效,而频道制关注的则是整个频道的绩效,这就促使频道内所有节目都必须与频道相契合,目标一致,形成频道的品牌合力。频道制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拉动收视份额,实现频道整体效益最大化。
五、减少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 机构扁平化,提高组织的专业职能效率。生产组织机构的扁平设置有利于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益。根据频道制的基本流程,频道化打破因袭下来的科层部门制的束缚,建立和健全责权利到位的节(栏)目管理机制。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文艺中心一个频率有100多人,频率制改革后,撤销了文艺中心和部门,现在的音乐频率人员压缩到30多人。机构精简,人员减少了,但效率却大幅度提高。
现阶段,中国大多数电视媒体,缺少对频道开发绩效的科学评估,导致专业频道内容不专业。电视台派生出来的专业频道几乎一模一样,大多以新闻、影视为龙头,以经济、法制、娱乐、生活为辅助,频道名称也不外乎是综合频道、生活频道、影视频道、经济频道、都市频道、娱乐频道、体育频道、科教频道等等。在受众市场还没有分化成熟的现阶段,在电视台下达的目标考核的重压下,各频道为提高收视率、占有收视份额,纷纷把目光投向大众化节目。于是,经济频道播娱乐节目,生活频道播法制故事的情况随处可见。“圈地混战”抢夺着有限的受众资源和广告市场,频道个性的缺失更妨碍了品牌长期健康发展。虽然对于单个频道来说,频道制的确可以提高个体内部的管理效能。但是,对于多频道集团规模的电视台来说,单纯的频道制起弊病也十分明显。
一、集团内部无序竞争
频道制在强化频道自主权的同时容易弱化集团高层管理,如果设计不周详,容易造成集团内部组织的混乱,影响集团整体发展。在当前专业频道并不成熟的情况下,一个集团内部的诸多频道,一些栏目定位难免有交叉重叠。节目资源在各频道间流通不畅,新闻资源在频道间不能共享,重复制作情况加剧。频道制下小而全的组织方式,比如伴随频道制产生的频道总编室、节目部、广告部、财务部等功用相同的机构,容易诱发频道管理实体回归到“台”的格局。集团内部各频道在电视剧的购买、播放,广告的定价、客户资源等方面容易出现无序竞争。频道制与中心制一样,利益如何分配并不好协调,容易形成“台中台”,不好控制。
二、集团产业经营不优化
电视产业经营包括节目的生产、供应、传播、广告营销等业务,每项业务涉及多个实体。产业经营要求拆除不同频道之间的围墙,将各个频道相对独立的信息孤岛连接在一起,建立一种跨频道的协作,以此来追求和共享市场机会,做到资源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产业经营规模化的目标,是将过去相对分离的业务过程集成起来,把各频道的分散计划纳入整个供应链的计划中,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从而增强供应链在大市场环境中的整体优势。但是,在频道制下,频道之间的疏离和角力使集团整体优势难以发挥,集团的产业经营没能实现最优化。
三、频道雷同个性缺失
近年来,许多电视台都进行了频道改革,频道数量成倍增加。但每个省市电视台派生出来的专业频道几乎一模一样,大多以新闻、影视为龙头,以经济、法制、娱乐、生活为辅助,频道名称也不外乎是综合频道、生活频道、影视频道、经济频道、都市频道、娱乐频道、体育频道、科教频道等等。在受众市场还没有分化成熟的现阶段,在集团下达的目标考核的重压下,各频道为提高收视率、占有收视份额,纷纷把目光投向大众化节目。于是,经济频道播娱乐节目,生活频道播法制故事的情况随处可见。“圈地混战”抢夺着有限的受众资源和广告市场,频道个性的缺失更妨碍了品牌长期健康发展。
3.4.3中心—频道制优缺点
中心—频道制是,中心制与频道制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中央电视台在2005 年10 月份以前就曾采取节目中心与频道交叉管理的拟矩阵组织结构,其中包括台内的7 个副局级节目制作中心(室)和纵向开办的16 套开路播出的电视节目。各专业频道设立相应的播出和节目编排机构,而节目组则隶属于节目中心。中心与频道会就节目策划、改版、大型节目采制等组成项目小组,从而增加了组织的弹性和横行信息的沟通。但是由于这种双重领导而导致其产生比中心制更加严重的弊端,机构设置臃肿,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成本较大。使得中央电视台目前已经开始向专业频道制的方向转化。
3.5评价分析:进程与结果
从改革步骤上来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策划改革,到如今改革日趋完善,回顾央视的改革过程,可以总结出“计划---试点---评估完善---深化推广”的增量试点改革和“深化推广”到其他中心部门的存量改革并举之路。
在将要开播的新频道进行改革探索,人员是采用内外部竞聘的方式,这一方面不触及原本各中心、部门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频道的创新力和生产活力。另一方面,从电视观众角度来说,短期保留原本的节目内容不变,这提供给观众观看习惯改变的适应期,从而也不影响电视台的收视率及收益。另外,通过新频道进行改革来释放信号,也给了电视台其他管理及生产人员压力,促进他们对电视台发展战略的思考以及提升工作效率。
而将较为完善的改革方案应用到其他现存频道频道上时,改革面临的阻力减小,方案更具有科学性。
从改革内容上来说,央视把中心制变革为频道制,变革内容上是通过参考频道制,大幅度调整中心制中不科学的管理幅度和层级,把电视台节目生产方面权力下放到频道总监。这既能提高组织效率,加强组织创新能力,又能简化组织管理层次、优化组织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另外在组织模式的选择上,“频道—栏目”两级管理体制是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的最佳选择。因为一方面,要保证电视台的国有属性不变,确保国家意志的顺畅实现;另一方面,作为与产业紧密结合的经济运行组织,电视台的组织构架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频道制凸显了优于中心制的种种好处,但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频道同质化竞争、频道机构叠生复归于“台”的格局等弊端。由于各频道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忽略了电视台打造长期的频道专业化发展战略,在节目内容上都紧跟热点,从而导致频道的趋同。
其次是央视的行政色彩遗留还比较浓厚。央视作为我国国家电视台,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其运作模式还有比较浓厚的事业单位或者说是行政机关的色彩。这种模式是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组织的运作的。行政科层制等级森严,不太适合传媒组织这种需要活力以激发创造力的组织,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越来越不利于其目标的实现。
另外,在近几年改革中,电视台直接下属部门增多,而且其职能与频道内部门有重合,导致内部权责不清。部门之间职能重叠的问题,导致部门之间分工不清,一个事件,一个电视台能同时去几个部门的人采访,严重浪费了资源,甚至一个电视台的不同部门之间在新闻现场还会为了一个拍摄机位发生激烈冲突。同时部门之间职能重叠也经常出现互相推卸责任、“踢皮球”的情况。另外,岗位的权责不清也是一大问题。有些部门并没有将任务明确分到每个岗位,各个岗位的权责界限不清楚,导致每个岗位的人不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因此如何有效统分,科学地实施频道专业化,优化频道节目资源、人力资源,激活频道的活力,提升电视台的整体实力,都给人带来长远的思考。
第四章建议与相关问题探讨
CCTV由中心制向频道制改革是从行政思维向市场思维的转变,是从以业务活动为中心向以产品为中心转变,这是适应当下传媒组织市场化运作日益深入形势的需要的。频道制相比中心制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但真正的问题是:多频道条件下,电视台节目资源如何整合,频道竞争力如何建设的问题。改革的核心在于能否寻找到一种更有利于电视台整体实力上升、频道竞争力增强的管理途径。以下几个方向或将成为频道制改革的突破口。
一、统筹管理,统分结合。为避免集团内部各频道间出现无序竞争,增强资源整合的能力,集团必须在掌控整体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对各个频道实施统筹管理。集团可成立专门的频道统筹协调部,加强频道之间的联动与合力,实现资源的合理分布。比如,协调节目播出计划、共享信息平台、统一广告折扣、联合服务大客户等。与此同时,保留频道原有的自主权。在集团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各频道仍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经营。这样才能确保频道在统一规划,统筹管理下健康发展。当然,在实际操作中,“统”和“分”怎样才算适度,还需谨慎把握。
二、制播分离,打造专业化频道。现阶段,国内真正的专业化频道虽然只是凤毛麟角,但受众市场细分已成必然之势。媒体必须用专业化的品牌战略促进频道专业化发展。对于绝大多数省市电视台来说,专业化频道所需的大量专业化节目,如果完全依靠自制,不仅耗费大量的财力,节目质量也得不到保证。这就需要媒体在制播改革方面加大力度,促进外部节目与自制节目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自身的专业化特色。
三、频道分时段运营。目前,有业界同仁提出 “频道时段管理责任制”的构想,其思路亦可借鉴。这种构想的核心是:频道内以时段为单位进行经营。频道时段责任制是由两个以上的部门对于一个频道中的部分时段共同开展责任运作。一个频道可以分为公共时段,即由集团统抓的时段;分营时段:即由不同栏目来负责的时段。因此频道与集团,制片人与频道就形成了一种系统化的管理责任关系。频道分时段运营,可以避免完全频道制可能导致的集团管理弱化问题,其实也可看作是“统分结合”的另一种方式。
四、与时俱进,扩大合作与交流。中国传媒作为时间诶传媒体系的一员,多年来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央电视台是中国最大的电视台,其发展变化的历程是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第一个表现和缩影。历经43年的建设,尤其是近10年的迅速发展,中央电视台初步行成了以电视传播为主体,以电影、互联网、报纸、刊物等为补充的传播发展格局,截止去年4月,中央电视台所属的11个频道,日播出量达到220个小时,收视份额占全国电视频道的三分之一,如果加上去年5月开播的第十二套节目,播出份额还将有所增加。
五、锐意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走“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发展战略。在频道专业化方面,近年来通过对频道结构的调整改革,减少频道间内容重叠,栏目交叉的现象,突出各频道自身特色,初步建立了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模式,星辰过了以第一套节目为龙头,各个专业频道门类众多、服务领域宽泛的频道格局。在栏目个性化方面,强化新闻性栏目,办好谈话性栏目,改进综艺性栏目,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在节目精品化方面,坚持高质量的节目标准,多出精品。另一方面,切实推进“走出去工程”,扩大中央电视台 节目在海外落地范围。
六、加强媒体集团化运作,充分发挥电视在集团中的地位和个,增强竞争实力。集团化运作是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的成立,更是打造了中国新闻传媒的“航空母舰”和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
党耀东著 《中国城市广电媒体组织制度研究》 新华出版社 2011.7 李红艳编著 《媒介组织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1 魏文楷著 《转制改组——中国广播影视产业改革发展的核心》 中国广播电视出报社 2005.2 周鸿铎主编 《没接产业案列分析》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8 李晓枫主编 《中国电视传媒资源整合》 中国电视出版社2007.7 石长顺著 《电视栏目解析》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 赵化勇主编 《中央电视台品牌战略》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12 赵化勇主编 《中央电视台发展史(1998—2008)》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