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贯彻落实推进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4 12:3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贯彻落实推进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贯彻落实推进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贯彻落实推进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贯彻落实推进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加快

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浙地税函〔2012〕48号

各市、县(市、区)地方税务局(不发宁波):

为发挥工业设计在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工业设计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服务,推动我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1〕81号)的工作要求和任务,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支持我省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有关税收政策的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进一步细化推进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的税费优惠政策(一)支持特色工业设计基地投资建设运营公司的税费政策 1.对利用老厂房翻建多层厂房、厂内空地建造三层以上厂房用于特色工业设计基地的,建成使用后次月起3年内,按规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税收管理权限报经地税部门批准,给予减免房产税照顾。对利用老厂房翻建多层厂房、厂内空地建造三层以上厂房用于特色工业设计基地,申请减免房产税的,应向主管地税机关提供下列材料:

(1)减免税费基金申请审批表;

(2)利用老厂房翻建多层厂房、厂内空地建造三层以上厂房用于特色工业设计基地的相关证明材料;

(3)相关的房产证复印件。

2.对特色工业设计基地,按规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报经地税部门批准,酌情减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特色工业设计基地申请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的,应向主管地税机关提供下列材料:

(1)减免税费基金申请审批表;(2)特色工业设计基地的相关证明材料;

(3)相关的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复印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4)经中介机构审核的财务报表(水利建设专项资金)。3.重点培育特色工业设计基地成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对符合孵化器条件的基地,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自2012年12月31日前,对符合孵化器条件的特色工业设计基地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的属于营业税“服务业”税目中“代理业”、“租赁业”和“其他服务业”中的咨询和技术服务范围内的服务,免征营业税。

符合孵化器条件的特色工业设计基地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应向主管地税机关提供下列材料:

(1)备案登记表;

(2)国务院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对孵化器是否符合条件审核确认的证明材料;

(3)符合孵化企业条件的证明材料。(二)支持工业设计企业发展的税费政策

1.对符合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经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认定(复审)合格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认定(复审)批准的有效期当年开始,即可凭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及其复印件和有关材料向主

管税务机关申请一次性备案。经主管地税机关登记确认后,可按15%的税率进行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和年度申报,资格有效期三年。

纳税年度终了后至报送年度纳税申报表以前,已办理减免税手续的工业设计企业应向主管地税机关备案下列材料:

(1)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的说明;

(2)企业年度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

(3)企业当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说明;

(4)企业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说明、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说明。

2.对工业设计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工业设计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其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实际发生的下列费用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

(1)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2)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3)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

(4)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

(5)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6)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

(7)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8)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

工业设计企业必须对研究开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准确归集填写《可加计扣除研究开发费用情况归集表》,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在年度中间预缴所得税时,据实计算扣除,在年度终了进行所得税年度申报和汇算清缴时再按规定加计扣除。

工业设计企业申请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应于年度汇算清缴所得税申报时向主管地税机关报送下列材料:

(1)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和研究开发费预算;(2)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

(3)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当年研究开发费用发生情况归集表;

(4)企业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关于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立项的决议文件;

(5)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的合同或协议;

(6)研究开发项目的效用情况说明、研究成果报告等资料。

(三)支持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的税费政策

1.对工业设计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经科技部门认定、登记并报主管地税机关备案后,免征营业税。

工业设计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应将下列材料报主管地税机关备案:

(1)备案登记表;(2)经认定的技术合同;

(3)纳税人委托中介机构办理鉴证的,可将中介机构出具的符合减免税条件的鉴证材料一并报备。

2.一个纳税年度内,作为居民企业的工业设计企业,其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工业设计企业发生境内技术转让,在纳税年度终了后至报送年度纳税申报表以前,将下列材料报主管地税机关备案:

(1)备案登记表;

(2)技术转让成果的相关证明材料,如专利权证书、纳税人拥有技术成果的说明等;

(3)技术转让合同(副本);

(4)省级以上科技部门出具的技术合同登记证明;(5)技术转让所得归集、分摊、计算的相关资料;(6)实际缴纳相关税费的证明资料;(7)转让的技术拥有所有权或5年以上(含5年)全球独占许可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8)主管地税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工业设计企业向境外转让技术,在纳税年度终了后至报送年度纳税申报表以前,将下列材料报主管地税机关备案:

(1)备案登记表;

(2)技术转让成果的相关证明材料,如专利权证书、纳税人拥有技术成果的说明等;

(3)技术出口合同(副本);

(4)省级以上商务部门出具的技术出口合同登记证书或技术出口许可证;

(5)技术出口合同数据表;

(6)技术转让所得归集、分摊、计算的相关资料;(7)实际缴纳相关税费的证明资料;

(8)转让的技术拥有所有权或5年以上(含5年)全球独占许可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9)主管地税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经主管地税机关登记确认后,可自行计算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四)支持工业设计企业引进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工业设计企业以股权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计划等形式给予设计人才的奖励,符合有关规定的,按照国家有关股权激励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

享受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工业设计企业,须报送下列材料:

1.实施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计划的境内工业设计上市公司,应在股票期权计划实施之前,将公司的股票期权计划或实施方案、股票期权协议书、授权通知书等资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应在员工行权

之前,将股票期权行权通知书和行权调整通知书等资料报送主管地税机关。

2.实施限制性股票计划的境内工业设计上市公司,应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境外为证券登记托管机构)进行股票登记、并经上市公司公示后15日内,将本公司限制性股票计划或实施方案、协议书、授权通知书、股票登记日期及当日收盘价、禁售期限和股权激励人员名单等资料报送主管地税机关备案。

境外工业设计上市公司的境内机构,应向其主管地税机关报送境外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中(外)文资料备案。

3.扣缴义务人和自行申报纳税的个人在代扣代缴税款或申报纳税时,应在税法规定的纳税申报期限内,将个人接受或转让的股权以及认购的股票情况(包括种类、数量、施权价格、行权价格、市场价格、转让价格等)、股权激励人员名单、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等资料报送主管地税机关。

二、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地税机关要高度重视推进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局机关内部职能部门工作职责,落实好与当地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对接服务,切实加强指导与协调。

(二)优化服务,确保优惠政策落实

各级地税机关要建立优惠政策重点服务对象库,将特色工业设计基地运营公司、基地内工业设计企业、当地主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工业设计类专业人才纳入服务对象库,指派税收业务骨干,采取点对点“贴近式”税收政策服务。要严格按照提速增效后规定的办理

时限,及时、高效地为工业设计基地及基地内企业办理各项涉税审批(备案)手续。

(三)跟踪问效,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各级地税机关要及时掌握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建立相应的税收优惠数据统计制度。具体内容应包括特色工业设计基地运营公司、基地内享受税收优惠的工业设计企业户数、优惠金额,对纳入当地政府重点培育对象的企业要重点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对无法解决的应及时上报省局(具体统计数据及材料报送要求见附件)。

省局将把各地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纳入税收管理综合考核办法和执法检查重要内容,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实处。附件: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税收优惠统计表

二O一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发布机构:省政府

文 号:浙政发〔2010〕44号

印发时间:2010-09-20 索引号: ZJJX-02-04-201010-00003

------------------

为深入实施以市场营销合作、产品配套协作、金融服务、物流配送、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六大体系建设和强化规划指导、智力支持、项目带动、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组织保障等六大支撑为重点内容的“六六工程”,进一步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以下简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市场营销合作体系建设

(一)支持企业建设市场终端。鼓励企业通过直营连锁、特许加盟等方式开设专卖店和商场专柜,支持企业到境外建立营销网络,设立企业产品销售终端,提高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内的企业优先纳入品牌连锁网络试点。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结盟、中介促进的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省商务厅负责)

(二)鼓励发展电子商务。鼓励企业开展网上营销业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供应链的要求,建立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系统。落实“电子商务推进工程”等政策,大力发展公共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企业进行产品展示、信息发布和网上交易。支持专业市场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发布网络平台,探索建立网上商品服务交易平台,促进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的有机结合。省级财政科技经费和流通业、信息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优先支持企业推广电子商务应用项目。(省商务厅、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工商局负责)

(三)支持建设会展平台。鼓励依托产业集群优势举办专业性会展,培育具有产业集群特色的会展品牌。支持企业参与 “浙货万里行”等活动到全国各地参展,对产业集群示范区所在地政府在国(境)内外城市举办产业集群主导产品推介、营销、展览等活动,由当地财政视财力可能给予一定经费补助。鼓励相关行业协会组织企业联合参加各类交易会。对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的摊位费、公共布展费、赴境外参展人员费和境外促销费等按省商务部门有关政策给予重点资助。(省经信委、省商务厅负责)

二、推进生产配套协作体系建设

(四)培育发展重点优势企业。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重点优势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创新和营销渠道的优势。鼓励重点优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其在省外或境外设立原料或能源供应基地、研发设计基地和营销网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引导重点优势企业立足国际视野,瞄准国内外标杆企业,加强战略谋划,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省经信委牵头负责)

(五)加强专业化配套协作。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与重点优势企业在生产、质量、标准、管理等方面的协作和融合,进入其供应链,建立重点优势企业终端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结盟,提高重点优势企业在省内或区域内的配套率,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并购、控股、品牌经营和虚拟经营等方式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配套企业进行整合重组,推动企业组织形态优化,提高产业集中度。以提升企业和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鼓励支持企业组建产业发展战略联盟。(省经信委牵头负责)

(六)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重点优势企业的设计开发、原料采购、仓储物流、市场销售、教育培训、检验检测等非制造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产业集群示范区所在地政府要优化发展环境,为总部经济、物流园区、公共检测和信息平台等生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创造支撑条件,吸引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办服务型企业。(省经信委负责)

三、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七)支持建立“银群”(金融机构与产业集群,下同)战略合作关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以“银群”会商、整体授信等方式加大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优先保障重点优势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和重大项目的信贷需求。加快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完善小企业贷款工作机制,加大对科技型、成长性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面向产业集群中的小企业,在全省开展1000家小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对金融机构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风险补偿。(浙江银监局、省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负责)

(八)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加大服务力度。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创新业务,因地制宜开发新产品,加大对优质成长性企业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着力构建产业集群发展融资支持体系。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在产业集群示范区设立延伸服务网点,提供便捷服务。鼓励重点优势企业参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增资扩股,进一步增强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实力。(省金融办负责)

(九)支持成立融资担保机构。落实各项相关扶持政策,支持产业集群示范区规范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融资担保机构。产业集群示范区所在地政府可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方式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的业务合作,建立担保期间被担保人相关信息的交换机制,共同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对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免征营业税名单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免征营业税,并从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资金中给予一定资金补助。鼓励发展融资再担保服务,创新融资担保和财产保险组合融资服务业务,对县以下运营的、进行再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给予一定支持。(省中小企业局负责)

(十)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扩大产业集群示范区优质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其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债券。积极做好上市前指导和推荐上市工作,选择一批质地优良、成长性好、具备上市条件的重点优势企业列入上市后备省级重点培育对象,予以重点指导和培育;对进入上市程序的重点优势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提供高效服务。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参与对优质企业和新兴产业的股权投资。(省金融办负责)

四、推进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十一)鼓励发展物流业。将产业集群示范区物流业整合发展纳入省物流业发展规划,进行重点指导和扶持。根据产业集群不同类型特点和对原料的需求,鼓励企业或专业性物流企业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或物流配送中心。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整合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发展专业物流市场。对具备条件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纳入省重点流通企业、服务业重点企业予以培育。对经考核经营状况处于省内领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技术标准体系和统计直报体系建设项目,由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给予重点支持。(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商务厅负责)

五、推进行业协会管理体系建设

(十二)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快建立完善行业协会,积极吸收企业会员入会,着力发挥重点优势企业在协会建设、运营和管理方面的带头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牵头组织或参与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引导企业贯彻落实产业政策。支持行业协会在政府指导、授权或委托下,协助做好行业信息数据收集统计、运行分析、标准制订、品牌培育、行业自律以及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等工作。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转变职能,将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进行授权或委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行业协会开拓业务领域,提供优质服务。对社会化运作成效显著及为政企服务工作业绩突出的行业协会给予一定经费补助。(省经信委负责)

六、推进产业集群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十三)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支持各类教育培训、管理咨询、技术服务、检验检测、会计审计、知识产权、法律事务、节能减排等为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服务的中介机构建设,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管理、信息等各方面问题提供咨询和服务。鼓励中介服务机构以市场化运作方式,组织产业集群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品牌推介、供需见面、经贸洽谈等方面的活动,加强产业集群示范区集纳各类要素的能力。省和设区市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支持其在产业集群示范区设点进行技术咨询、产权保护、品牌运作、商标代理、检验检测、教育培训等业务。对业绩突出、成效显著的中介服务机构给予一定经费补助。(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省质监局负责)

七、强化规划指导

(十四)加强战略筹划和科学规划。各地要加强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的战略筹划和科学规划,确立政府牵头主导、企业广泛参与、专家学者支持、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体系,组织编制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一批包括补链强链式招商引资重大项目、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制订出台政策意见并加强督查考核,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要引导重点优势企业制订行动计划,形成企业与产业集群相互支撑的规划体系。各地组织编制的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经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或委托评审通过并讨诸实施的,给予一定经费补助。对未列入产业集群示范区的重点块状经济,所在地政府要组织制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省经信委负责)

八、强化智力支持

(十五)派驻专家服务组。由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经信委联合组织遴选省内外专家学者,组成专家服务组进驻产业集群示范区。专家组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由产业集群所处行业的知名学术带头人领衔。专家服务组要依托高校院所,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在产业集群战略筹划、行业高端咨询、关键共性技术凝炼及攻关、推荐技术创新项目和宣传扶持政策等方面履行职责,切实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服务。建立健全专家服务组考核机制,根据考核结果,省财政每年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为专家服务组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对专家服务组提出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攻目,省级财政科技经费和省工业转型升级财政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支持。(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财政厅负责)

(十六)支持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优势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人才,建立完善人才和科技成果有偿转移机制。贯彻落实国家“千人计划”、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打造产业集群示范区创业创新团队。加大企业家、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造就一支懂经营、擅管理、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端人才队伍。鼓励各产业集群示范区主动对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其它大院名校以及国家级行业协会等机构,利用其人才、技术、管理优势,不断强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外部智力支撑。鼓励各地举办行业专题报告、企业家论坛、工业转型升级报告会等活动,加强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方向和路径的指导,省工业转型升级财政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支持。(省经信委、省委组织部、省人力社保厅负责)

(十七)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产业集群示范区主导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预测,并根据人才需求,采取合作办学、开设分校等方式建立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训基地。完善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技能型产业工人的培养培训力度。鼓励产业集群示范区所在地企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开办形式多样、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活动。对符合条件的产业集群示范区培训基地建设,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专项资金给予适当支持。(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负责)

九、强化项目带动作用

(十八)着力引进重大项目。在重点行业调整振兴规划和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加强对重大产业项目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期谋划,并为这些项目的引进落地积极创造必要的要素支撑条件。针对制约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关键瓶颈问题,加快形成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库,按照强链补链要求和转型发展需要,着力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导向、市场前景好、对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带动性强的外资企业、中央企业、知名民企和军工企业的重大项目。加大对省外“浙商”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浙商携高技术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回归创业,带动块状经济乃至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积极争取国家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等专项资金和国债以及中央预算内资金等专项补助,支持产业集群示范区重大项目建设。(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负责)

(十九)着力提升产业层次。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鼓励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力度,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着力提高工艺装备、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水平。对产业集群示范区企业重点技术改造、生产性服务业、节能减排和实质性采标项目,列入省技术改造“双千工程”、省节能和工业循环经济等财政专项计划,优先给予支持。加大对产业集群示范区落后产能的改造和淘汰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结构和层次。(省经信委负责)

(二十)加大土地支持力度。产业集群示范区所在地政府应从省每年下达的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产业集群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减排项目及生产性服务业类项目。省在下达土地利用计划时,以市为单位专项配置扶持重点产业集聚区和转型升级重大项目专项指标,由市统筹安排。加强与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的衔接,统筹安排产业集群示范区项目用地,拓展发展空间。(省国土资源厅负责)

十、强化技术创新

(二十一)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产业集群示范区重点优势企业加快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技术,并参与或主导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增强技术领域控制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其申报的重点科技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和工艺装备攻关项目,优先列入省级有关部门科技研发创新计划,并给予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省科技部门优先予以审批。对新产品产值率超过30%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牵头负责)

(二十二)支持建设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以产业集群示范区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组建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开展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信息咨询等服务。鼓励建立跨区域的技术创新网络平台,促进同类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资源的共享。建立完善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在产业集群示范区内建设孵化器,吸引各类风险投资基金,为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省级财政科技经费每年择优支持建设一批区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牵头负责)

(二十三)加大对产业集群示范区企业制定标准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符合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条件的优先予以支持,享受有关标准研制专项经费补助。对承担省级以上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的予以一次性专项经费资助。对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改造提升类项目优先列入省相关专项计划并给予扶持。(省质监局负责)

十一、强化品牌培育力度

(二十四)加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鼓励产业集群示范区行业协会、重点优势企业牵头或由中小企业联合打造区域品牌和专业商标品牌,推广应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努力培育产业集群品牌。加强集质量检验检测、标准化、计量测试、培训咨询等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提供技术保障。对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或认定为国家级产业基地的产业集群示范区,从省品牌大省建设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予以奖励。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在国家级或境外知名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以及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精细化管理、精益化生产等方面成效显著的,省品牌大省建设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助。产业集群示范区所在地政府要视财力可能给予支持和配套。(省经信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商务厅负责)

(二十五)支持企业和产品品牌建设。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企业质量、标准化、节能减排等管理水平, 夯实品牌创建基础工作。鼓励重点优势企业依托品牌优势,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虚拟经营等方式,整合众多无牌、贴牌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大品牌经营规模,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提升产业集群主导产品附加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购买国外知名品牌。鼓励企业依法申报知名商号,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知名品牌,对获得国家级品牌荣誉称号的企业,省品牌大省建设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有关地方政府要给予大力宣传和重点扶持。(省经信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商务厅负责)

十二、强化组织保障

(二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建立政府领导负责、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合力扶持的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市、县(市、区)行政区域内的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和组织协调工作由所在地政府负责;对跨县域的产业集群示范区,要建立以核心区所在地县(市、区)政府牵头的跨地区的工作协调机制。要研究解决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所需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问题,防止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指导和上下协调,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着力解决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市、县(市、区)政府要抓好产值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培育发展工作,以产业集群示范区省级试点单位为重点,进一步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分级负责、合力推进的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工作机制。(省经信委负责)

(二十七)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整合使用省工业转型升级财政专项资金,研究调整省品牌大省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重点,完善优化管理办法,采取补助等形式,加大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专业化配套协作体系建设、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产业集群统计监测体系建设及品牌宣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各地政府也要加大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省财政厅、省经信委负责)

(二十八)加强监测分析和动态管理。要落实专门力量,加强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的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对建设进展及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组织建立“全省产业集群信息监测系统”和产业集群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价考核。对发展态势良好、项目推进有序、工作机制健全的产业集群示范区进行表彰奖励,对实施不力、举措不实、成效不明显的产业集群示范区进行动态调整。(省经信委负责)

二○一○年九月二十日

第三篇: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关于服务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地方司法规范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第四篇:杭政办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杭政办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杭政办〔2011〕7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推进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增强工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09〕72号)、《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委〔2010〕17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块状经济是杭州工业的特色和优势,更是区、县(市)域工业经济重要的产业组织形态。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是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为主线,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价值链为目标,以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园区建设、深化产业配套协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强化规划引导、项目带动、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和政策扶持,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资源综合利用率高、品牌影响广、市场占有率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现代产业集群销售产值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70%,培育销售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25个;建成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20个;产业集群的新产品产值率高于25%,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行业龙头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培育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区域品牌40个;制定产业联盟标准累计达20项;建成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工业功能区(省级开发区)工业销售产值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建成具有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产品展示营销、行业信息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的行业公共服务平台30个。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导。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竞争、能力提升和行业自律,促使块状经济主动进行转型升级;有效发挥政府在规划布局、公共服务、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环境。

(二)坚持差异竞争,特色发展。按照强化产业特色、促进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完善科技、金融、营销、物流、培训等支撑块状经济发展的产业服务功能,并形成区域优势,推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三)坚持合理布局,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工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联建共享,推动企业向园区集聚,新建项目必须进园区(工业功能区)。根据产业链合理规划布局,推动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着力培育带动作用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现代产业集群。

(四)坚持分类引导,统筹发展。遵循块状经济发展和提升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照块状经济自身规律和发展要求加大提升力度,促使其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

(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块状经济限期进行治理整改;加快关停并转,淘汰落后产能。

四、工作重点

(一)加强统筹规划。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目标,科学规划,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增强先进装备制造、信息软件、电子商务、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的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纺织化纤、丝绸服装、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着力构建杭州现代工业体系。各区、县(市)政府要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确定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发展路径和重点领域,确保工作积极有序推进。

坚持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加强区域产业布局调整。依托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和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整合要素资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一批市级工业集聚新平台,使之成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区,着力形成主导功能明确、产业特色彰显、城乡区域联动的工业布局结构。完善杭州城区与五县(市)产业协作机制,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协作基地和产业转移园,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优势企业,实现产业共兴、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以城促乡,推动五县(市)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二)加强园区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加大对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等工业集聚区基础设施的开发投入力度,增强产业承载能力,推动块状经济向园区集聚发展。鼓励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开展国家级试点并创建基地,优先支持工业功能区申报国家级试点和基地的拓展区。积极推进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整合提升,增强辐射带动、龙头引领作用。强化中心镇工业功能区与省级开发区的功能互补,鼓励各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将地理相邻、产业相近、基础设施可共享的工业功能区进行资源整合,实施联合开发建设,形成城乡联动的区域化、融合化、高端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原则,做好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优化开发区、工业功能区的规划布局,保障工业发展空间。每年新增的工业用地指标重点用于各级开发区、工业功能区,无特殊情况的停止安排区外零星工业用地项目。加强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和批后监管,通过土地整理和有效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励工业功能区建设多层标准厂房,集中建设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其适当提高现有工业用地容积率。

(三)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和引进块状经济中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关联度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全市重点培育100家行业龙头企业,在规划指导、技改投资、科技研发、用地保障、信贷支持、管理创新、人才支撑、市场拓展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其发展水平,强化示范引领作用。行业龙头企业享受我市大企业、大集团相关政策待遇,其实施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列入市重点项目计划,加大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对符合转型升级条件的产业投资项目,优先保证其合理的用地指标,对其财政资助和奖励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3个百分点。对行业龙头企业投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吸引创业风险投资的,按其吸收的风险投资金额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补助。

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股权、资产收购等形式实施兼并重组,通过技术、品牌输出,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发展实力。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掌握核心技术,提升行业主导地位。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支持其在外地建立原料、能源供应、加工制造基地和营销网络体系,积极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四)开展试点示范。积极做好杭州装备制造业等5个全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确定20个产业基础好、品牌影响广、创新能力强、示范作用大的块状产业作为市级示范区试点。各区、县(市)要抓好年产值1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的提升发展工作,形成以省、市两级产业集群示范区为重点,市区(县、市)联动、分级负责、合力推进的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工作机制。

加强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的督查指导,健全协调机制,集聚要素资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获得省政府补助奖励的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由市级财政按1:1予以配套补助;

对市级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已通过评审并付诸实施的,给予每个示范区50-100万元的经费补助。对工作机制健全、发展态势良好、成效显著的产业集群示范区进行表彰奖励;对举措不实、实施不力、成效不明显的产业集群示范区进行动态调整。

(五)强化产业协作配套。鼓励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在做强核心业务的同时,加快剥离专业性强的零部件生产业务,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龙头企业在市域或区域内的产业配套率。对产业带动作用大、协作配套层次高的行业龙头企业,按其当年新增的本地协作配套额,给予0.5%-1%的财政资助,当年资助额最高不超过80万元。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在生产、质量、标准、管理等方面的协作和融合,融入其供应链,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对集群内中小企业为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而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列入市重点技术改造计划。

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并购、控股、品牌经营和虚拟经营等方式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配套企业进行整合重组,组建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提高产业集中度。

鼓励企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设计研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非制造环节满足本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重视发挥中小企业在块状经济中的基础作用,积极实施“瞪羚计划”和“雏鹰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推动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贴牌生产型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培育一批具有“专、精、特、新”优势的成长型中小企业。

(六)完善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发展由主要依靠劳动力优势和薄利多销向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加大对块状经济行业龙头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建设和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生产装备和工艺。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块状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支持行业协会(商会)、行业龙头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联盟标准,并推广实施,解决无标生产、标准不适应、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鼓励企业通过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制(修)定国际标准等途径,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配套产业的发展。支持企业以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主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

加快工业功能区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完善并深化推进“科技指导员”和“科技小分队”制度,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科技创新服务支撑。

(七)强化项目带动。以“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和产业集群示范区实施方案为导向,抓好一批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项目。针对制约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瓶颈问题,按照“强链”、“补链”的要求和转型发展的需要,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符合产业导向、市场前景好、对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坚持高端取向,将高新技术企业、高端制造环节和研究开发基地项目作为引进重点,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加强与国际科研院所、国家级科研院所、相关产业领域的领航者开展各种形式的战略合作。

(八)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不同块状经济特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出台综合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明确功能要求和财政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以技术研发、创业孵化、知识产权、质量检测、标准支撑、人才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营销、信息和物流服务等为重点的服务机构的培育发展。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民营资本等各种经济主体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产业集群示范区申报的面向全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成效明显的,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补助金额为平台建设实际投入的20-30%,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运营成效明显、运营支出大于收入的平台运营单位,经专项评估后,给予运营维护补贴,年补贴金额为平台

运营收支实际差额的20%-30%,最高不超过50万元。

(九)提升集群质量和品牌。大力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带动战略,强化企业质量和品牌意识。夯实企业计量、标准等内部质量管理基础,支持和引导企业创立品牌,实现从无牌、贴牌到有牌、自主品牌的转变。鼓励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来提高块状经济的知名度及美誉度。按照“有准入标准、有管理机构、有提升政策、有保护机制”的要求,加快区域品牌创建工作,积极注册区域集体商标,实施区域联盟标准,不断提高块状经济的质量水平。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着力将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升级为城市品牌,提升产业影响力。抓好专利、品牌等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品牌企业加强自我保护。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形成打假工作合力,切实维护品牌形象。

(十)严格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资源节约、污染治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排污权交易、园区生态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推动块状经济向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转变。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贯彻实施省“733示范工程”,重点培育60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6个示范园区。

严格市场准入和审核管理。结合块状经济产业现状,制定相关行业准入条件,提高准入标准,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对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产能过剩的块状经济,坚持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减量置换”或“等量置换”的原则,严格能评、环评、土地和安全生产等环节的审批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杭州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工作协调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经委、发改委、农办、财政局、科技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局、质监局、环保局、统计局等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研究解决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做好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委)。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任务,加强协作配合。要建立区、县(市)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监测分析和动态管理,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区、县(市)工业经济目标考核。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省有关产业集群建设有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市级产业集群扶持政策体系。每年统筹安排5000万元产业集群发展资金,主要用于省、市级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行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集群品牌和联盟标准的推广培育等。

各区、县(市)要加大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扶持力度,努力解决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中项目、土地、资金、电力、环保、税收、人才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强化金融服务。加强块状经济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合作,支持建立“银群”(金融机构与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关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以“银群”会商、整体授信等方式加大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优先保障重点培育提升的块状经济及行业重点企业的信贷需求。

强化网上金融超市的融资服务功能,完善小企业贷款工作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小企业信用贷款试点,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鼓励创投服务中心、融资担保机构等在产业集群示范区设立延伸服务网点,提供便捷服务,着力构建产业集群发展融资支持体系。

(四)强化人才支撑。鼓励块状经济所在地企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举办形式多样、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培训活动,深入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56”培训工程、专业技术人才“131”培养工程和高技能人才“815”培训倍增工程,满足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对多层次、多形式

人才的需求。

引导企业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创新激励机制,着力解决企业引进人才住房困难问题。发挥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专家服务组作用,加强与国家级行业协(学)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搭建产业集群建设所需的人才技术支撑体系。

(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积极培育、引导和支持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促进行业自律、维护有序竞争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牵头组织或参与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引导企业贯彻落实产业政策。支持行业协会在政府指导、授权或委托下,做好行业信息数据收集统计、行业指导、行业预警、产品认证、标准制定、区域品牌培育维护以及技术贸易壁垒应对等工作,促进产业集群有序发展。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能转变,对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进行授权或委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行业协会开拓业务领域,提供优质服务。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二○一一年三月三十日

第五篇:省供销合作社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行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省供销合作社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行业

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巩固传统经营业务,延伸经营服务领域,助力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不断推进我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再生资源行业转型升级,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为主线,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安排,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逐步推动全系统再生资源企业从“废品买卖型”向“环境服务型”转型升级,实现全省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行业良性发展。

(二)基本原则

----市场运作,企业为主。坚持合作经济组织属性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积极稳妥推进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注重效益。发挥供销社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生力军和综合平台作用,依托科技创新,注重经济效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产业特点和自身发展基础,统筹规划,明确目标,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和转型升级模式。

----加强联合,共同发展。遵循经济规律,以产权为核心,项目为平台,加快推进系统内外、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之间联合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2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规范化的城乡回收网点发展到XXXX个,改造或新建再生资源综合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XX个,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骨干企业X个。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再生资源网络城镇覆盖率达到XX%以上,在市州形成以回收网点、分拣加工中心、集散市场(回收利用基地)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回收利用体系;通过以城带乡,在农村打造“一村一点,一乡一站,一县一场”的城乡一体化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新格局,初步形成“村级回收+乡镇转运+县域分拣加工+再生资源基地综合利用”,功能完善、技术先进、高效利用、生态环保、覆盖城乡的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巩固完善现有回收利用网络

1.加强基层回收网点建设。各级供销社要整合规范现有城乡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实施标准化改造、规范化经营、打造规范有序、整洁环保的示范网络。在网络薄弱和网点空白地区,新建一批现代化、标准化回收站点。要依托龙头企业,采用收购、加盟、租赁等方式,对社会回收站点和个体经营者进行规范整合,扩大再生资源网络覆盖面。

2.延伸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经营触角。各地要发挥供销社基层经营网点的末端优势,积极布局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终端、回收设施体系;要延伸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链条,围绕农村三年环境整治,搞好废旧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参与推动农村垃圾与再生资源回收融合发展处置模式,扩大城乡回收利用网络,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3.大力发展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各级供销社要按照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加快规划新建一批专业化、现代化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打造对接产业上下游的服务平台。同时,要对现有的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提高规模经营水平。提升分拣集散功能,促进再生资源转化增值,要推动集散市场向具备分拣、加工、处理等多功能的回收分拣集聚区转变,把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从松散粗放型向集约型、规模型、产业型、效益型方向转化。

4.科学规划综合利用产业园区的发展。根据本地再生资源存量,科学规划产业园区,有条件的地区要规划建设环保集中处理设施和集信息、研发、仓储、金融服务、环境监控于一体的服务平台,构建深度加工和规模化、高值化利用产业链,为地方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大力培育新型龙头企业

1.积极培育环保型再生资源龙头企业。全面推进系统内资源整合,加强同业经营企业横向联合和纵向整合,促进优势资源进一步向骨干企业集中,加快再生资源产业链从“前端回收”向“后端加工、利用环节”延伸,尽快培育形成回收网络完整、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控制力强、技术装备先进的环保型龙头企业。

2.壮大县域骨干企业。各地要大力培育和做强县域再生资源骨干企业,通过兴建专用设施,完善回收网络,充分发挥县域骨干企业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据区域优势,形成以城乡回收站点为基础,以县域分拣中心为核心,以区域加工利用基地为龙头的回收利用体系。

3.提高企业技术应用水平。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装备、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分拣加工环节的技术升级改造,大力推广精细分拣和深加工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消除二次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三)积极向农村环保领域拓展

1.推进企业向农村环保型企业转型。各地要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环境治理这个重要机遇期,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定位,主动谋划,寻求从“简单经营废品买卖”向“为农村生态环境提供综合服务”跨界发展,有序实现再生资源企业转型升级。

2.服务农村社区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要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优势和技术优势,围绕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参与当地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

3.探索向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延伸。各地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授权和支持,承接农村公益性服务项目。要充分利用基层经营服务网络,开展村镇保洁、秸秆利用、土壤修复等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业务,探索形成科学、有效的农村环境综合服务模式,不断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

(四)探索创新经营服务模式

1.积极推进“两网融合”。各级供销社要主动承接“两网融合”的对接任务,积极承担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运营主体责任,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环卫清运网络实行有效对接,在机制融合、人员融合、物流资源融合、场地设施共享、平台融合等方面积极实施“两网融合”,在融合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2.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要贯彻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探索新服务模式,加快分拣加工新技术应用和线上线下回收网络布局,探索再生资源回收综合性一体化经营新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便捷高效易用的再生资源回收交易服务平台;要灵活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在线收废、网上交易等新型经营方式,拓宽回收渠道,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3.积极争取特种经营资质。各地在巩固传统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危险废弃物的收运处置、报废汽车和电子废弃物的回收拆解、餐厨废弃物的处置等特种经营领域。要积极探索大客户回收模式,发展与党政机关、高校和大型生产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回收关系,促进再生资源再利用、再增值。各级供销社要通过争取特种回收经营资质,拓宽新的经营空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供销合作社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再生资源行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明确职责,因地制宜搞好工作规划,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大政策扶持。

各级供销合作社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把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行业转型升级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建设规划中;各地要主动与发改、财政、生态环境、住建、商务等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国家和地方政策资金支持。省社将利用省级服务业专项资金及总社相关专项资金加大对系统再生资源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

(三)加快人才培训。

各地要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加大对再生资源经营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要制定培训规划,组织专项培训,教育从业人员树立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增强从业人员对行业政策的理解把握,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技术管理水平。

(四)及时总结经验。

对于各地在推进转型升级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以及具有供销合作社特色的发展模式,省社和市(州)供销社要及时总结,加强宣传和推广,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下载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贯彻落实推进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贯彻落实推进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