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

时间:2019-05-12 07:0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

第一篇: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

(试行)

(甬政发〔2008〕11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扎实推进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建设一批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根据市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8〕37号)精神,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产业基地是指依托当地资源、经济、科技、人才等优势,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发展前景良好、行业特色鲜明、技术水平先进、市场竞争力强、布局相对集中的产业群体以及外部发展环境配套完善的产业集聚地。

我市培育和扶持产业基地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融合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围绕国家九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为目标,以创新转型发展为主题,以创建国家级各类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培育工业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发挥各类工业园区(含开发区、城市功能区等,以下简称各类园区)及块状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基础、资源及创新要素集聚等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区域功能布局,突出重点园区、核心企业、知名品牌、重大项目、优秀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集群化、企业集聚化、工业园区化、分工专业化,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和优化升级,建设国内领先、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我市培育和扶持产业基地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突出主导产业,加快把各类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国家级的现代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有优势的高端服务业基地、创业创新的优质服务基地。到2012年,集群化发展的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实现的具体目标是:规模总量倍增,完成工业增加值270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5%左右;创新能力突出,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超过150亿元;新产品产值率显著提高;资源集约利用,单位土地面积实现工业增加值比2007年提高6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13万元/人·年,比2007年提高60%以上;综合功能优化,培育形成50个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兴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产业布局显著优化。

三、培育重点

(一)余慈产业区块:含慈溪、余姚等杭州湾沿岸地区,以慈溪杭州湾新区和余姚工业园为重地,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品牌家电、高档纺织化纤、先进装备、新材料、新光源、医疗及保健设备、软件及服务外包等产业基地。

(二)临港产业区块:含慈东产业园区、镇海、北仑、大榭等区域,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大榭开发区、化工园区、镇海经济开发区为重点,打造石化、先进装备、电子电器、新材料、新光源、软件及服务外包、文具等产业基地。

(三)绕城产业区块:沿绕城高速公路,主城区外围环状产业带,含鄞州、奉化、江北及镇海部分区域,以鄞州工业园区、望春工业园区、奉化经济开发区、鄞州投资创业中心、江北投资创业中心为重点,打造先进装备、高档纺织服装、电子电器、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基地。

(四)都市产业区块:包括海曙、江东、江北等中心城区和宁波国家高新区、鄞州中心区等区域,是我市人才、信息和高端服务密集区,重点培育和发展资源能源投入少、知识资本密集、低污染(无污染)、高效益的研发、创意、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建设软件及服务外包、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等新兴产业基地。

(五)象山港产业区块:沿象山港沿岸,含鄞州、奉化、宁海和象山等地,突出发展生态型经济,重点发展先进装备、高档纺织服装、高档文具、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等产业基地。

四、申报、认定与管理

(一)申报条件

申报宁波市级产业基地需有相对明晰的空间区域,而且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主管部门及扶持政策措施,自主创新能力突出,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等。具体包括以下条件:

1.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国家九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有培育申报国家级各类先进工业产业基地的潜能和基础,有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主导产业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在未来5年内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注重环境保护以及能源、土地、生态资源的集约利用,资本、技术、土地等资源使用效率高。不得有国家产业政策明令禁止或淘汰的产业、生产工艺。

2.主导产业明确。有集群发展前景,已形成产业特色,在国内有一定的品牌优势或规模优势,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主要产品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主导产业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新兴产业基地主导产业年销售收入5亿元(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基地要求1亿元)以上或者占所在区域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3.重点企业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内有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企业,拥有宁波市级以上品牌不少于3个;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内有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企业;其他新兴产业基地内有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或宁波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具有专业分工细

致、上下游产品配套的生产体系。

4.创新能力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年创新投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总和占基地相关产业年销售收入的2%以上,新产品产值率13%以上,有3项以上授权发明专利或10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企业研究开发经费要占基地相关产业年销售收入的10%以上,有3项以上软件著作权登记;其他新兴产业的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总和要占基地相关产业年销售收入的3%以上,新产品产值率15%以上。

5.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已建成或已规划建设科技含量较高的研发设计、人力资源、创业投资、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平台,能够为基地内的企业提供完善的公共配套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6.当地政府支持力度大。所在地方政府(管委会)对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有明确的中长期目标并切实保障实施,有明确且统筹实施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资源保障政策,在土地、资金等方面有明确的支持措施,每年财政安排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用于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二)申报程序

县(市)区工业主管部门向当地政府提出申报申请;当地政府初审同意后上报给宁波市工业“两创”倍增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倍增办)。

(三)认定授牌

市倍增办组织有关部门,邀请专家进行评审,对符合条件的,报请市政府同意,给相关产业基地授予牌匾。

(四)评价考核

加强对市级产业基地进行跟踪管理,产业基地应定期向有关职能部门报送基地发展信息。市倍增办组织有关部门对县(市)区政府基地建设进展情况实行年度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实行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取消宁波市级产业基地称号。

五、政策扶持

(一)加强组织领导。宁波市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领导小组是全市产业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认定产业基地,制定扶持政策,协调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委)具体负责跟踪、监督、指导基地的建设、发展和政策落实,以及产业基地的具体认定工作。县(市)区政府是当地产业基地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总体规划、协调推进、政策扶持等,同时协助推进全市同类产业发展;县(市)区工业主管部门是具体的推进运作单位,负责日常工作。

(二)推进政策联动。各级政府和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推进政策联动,政策资源和要素资源向产业基地倾斜,产业基地内企业实施的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投资项目,优先列入市工业、科技、信息产业、外经贸等相关主管部门的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原则上要进产业基地。

(三)鼓励实施“低产田改造”。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优质项目引进、合资合作、转变经营等各种方式提高单位土地产出。产业基地内,列入市级重点“低产田改造”的企业(认定办法另行制定),自认定当年起3年内,其实际上缴税收地方留成额比上年环比增长部分,按50%补贴给企业,由市县两级财政根据各自分成比例分担。

(四)鼓励实施“零土地技改”。市级产业基地内企业实施经认定的“零土地技改”项目,由当地财政根据关键生产设备及工艺技术投资额的8%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补贴,奉化、象山、宁海三县按市县两级财政3:7的比例分担。

(五)优先保障要素供给。产业基地进行技术改造、项目引进时,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技术水平先进、产出效益良好、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优质项目,在土地、资金、水、电、汽等要素供给方面率先保障,产业基地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工业用地可按产业基地的性质进行定向招拍挂,政策性贷款、差别水电气价等政策优先在产业基地内实施。

(六)加强政府采购扶持。实施政府“订购”制度,对于产业基地需要研究开发的公共和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及软科学研究课题等,通过政府“订购”方式面向全社会招标,签订合同,明确相关的权益和激励办法。政府采购的目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列入产业基地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具体采购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产业基地的产品和服务。

(七)推进公共服务。鼓励基地建设研发设计、人力资源、创业投资、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行服务采购的办法,签订服务采购合同,根据平台服务于企业的数量、质量和能力综合评价,择优予以扶持和表彰。鼓励基地依托支柱产业,建立产业联盟,加强企业间交流,促进产学研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八)加强人才保障。建立多层次的研发、制造和管理人才培养引进体系。依托高校院所、高级技校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快培养产业适用的高级技术人才和技工。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多种形式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加强人才服务,各级各部门积极联动,在住房、落户、社保、子女教育等方面切实解决外来人员的困难,消除后顾之忧。

(九)完善考核奖励制度。对产业基地进行年度评价,考核合格的,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工作经费补助,分5年发放,由市县两级财政按1:1的比例分担,其中奉化、象山、宁海三县按市县两级财政7:3的比例分担,专项用于产业基地建设推进。

附件:第一批宁波市级产业基地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附件:

第一批宁波市级产业基地

宁波市石化产业基地

宁波市大型成套装备产业基地

宁波市重点船舶产业基地

宁波市精品钢材产业基地

宁波市新材料产业基地

宁波市新能源产业基地

宁波市液晶光电产业基地

宁波市医疗保健设备产业基地

宁波市品牌家电产业基地

宁波市高档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宁波市高档模具产业基地

宁波市精品文具产业基地

发布部门:宁波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8年12月27日 月27日(地方法规)

实施日期:2008年12

第二篇: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意见

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意见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十二五”后两年和“十三五”期间,分步建设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水利建设进度。为全面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切实加快水利投资计划执行进度,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明确投资计划执行总体目标

对于当年安排的中央水利投资计划,在年底前,重大水利工程中央投资计划完成率要达到90%以上,其他水利工程中央投资计划完成率要达到80%以上。2015年要力争完成重大水利工程总投资124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600亿元左右(不含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的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各地、各单位要按照上述目标要求,狠抓投资计划执行,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二、推进各类水利工程前期工作

对于重大水利工程,要按照今年年初召开的加快推进2015年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座谈会和《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的安排意见》(办规计[2015]30号)要求,在今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2014年新开工项目初步设计审批;7月底前完成今年拟开工的27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可研一经批准,立即启动初步设计审批,力争4个月内完成概算核定和初步设计审批。同时,按照新开工项目动态管理的要求,加快2015年储备项目前期工作进度,条件具备的可在2015年开工建设,统筹推进“十三五”拟开工项目前期工作。

对于点多面广量大的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新建小型水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面上水利工程,要根据相关建设规划,提前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提前2年做好项目储备,原则上按照上一落实投资规模的2倍全面完成当年项目前期工作,并于当年6月底前完成审批工作,改变投资计划下达后开始组织前期工作的情况,确保投资计划下达后能够立即组织实施。

对于地方立项并申请中央补助的项目,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完善前期工作,在完成项目初步设计审批后,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相关部门报送资金申请报告。未批复初步设计的项目,不再列入当年中央投资计划。

各地、各单位要加强前期工作组织协调,抓紧制定前期工作进度方案,逐项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合理配置勘测设计及审查力量,保证前期工作进度和质量。

三、加快投资计划下达进度

水利部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尽早下达中央水利投资计划和资金预算。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力争中央财政专项水利资金5月底前全部下达,中央预算内水利投资6月底前下达90%以上;其他项目中央投资计划争取上半年基本下达完毕。积极商有关部门,落实好开发性金融支持水利的政策,通过专项过桥贷款等方式,为地方水利建设提供过渡性资金支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试点工作,选择一些地方积极性高、具有一定前期工作基础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作为国家层面试点,明确支持政策,加强跟踪指导,及时总结经验。

各地、各单位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优化分解下达工作流程,缩短工作周期,在1个月内将投资计划和资金预算下达至具体项目。要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地方建设资金需求和落实情况,研究提出利用过桥贷款的具体方案,及早落实配套资金,与中央投资同步到位,保证工程建设需要。各地要选择一批项目开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省级试点。

四、编制水利投资三年滚动规划

按照国务院部署,从今年起开展水利投资运营三年滚动规划试点,中央转移支付地方水利资金和部门预算同步编制三年滚动规划,每执行完一个,向前滚动一年,超前储备项目,增强资金安排的预期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根据项目执行情况,在年际之间、地区之间、项目之间进行动态调整,确保预算资金及时支付,避免资金沉淀,使水利投资执行进度始终保持在合理的水平。

各地、各单位要科学谋划建设任务和资金需求,探索编制本地区、本部门水利投资三年滚动规划,超前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具备实施条件的方可申报项目和资金,确保资金下达后能够及时支付。

五、实行投资计划执行月调度制度

自2015年3月起,每月10日左右,水利部将对水利投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月调度,调度范围包括中央安排投资尚未执行完毕的所有水利建设项目,重点是近2年安排的中央水利投资项目。调度内容主要为项目前期工作、投资计划下达、配套资金到位、投资计划完成、资金支付等情况。调度单元按省级行政区、工程类型和重大工程三种类别进行调度,检查当月工程建设情况和投资计划执行进度。

调度会商会由分管部领导主持,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和流域机构参加会商,根据会议议题和工作需要,可邀请有关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调度会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议定事项,通报省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及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和流域机构,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及时上报有关事项落实情况。

对于存在问题较多、投资计划执行较慢的省份,水利部部将约谈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必要时下发督办函,要求10日内提出分析报告和整改方案,部领导将根据有关情况赴相关省份开展约谈和专项督办。根据工程建设实际和调度情况,商国家有关部门开展投资计划和资金预算调整。

各地、各单位要相应建立调度会商制度,落实分级监管职责。要按具体项目或打捆项目类型制订本地区、本单位水利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逐月明确当月完成的工作任务,其中,对重大工程要逐项制定实施方案和月进度计划。要以统计月报数据为基础,编制投资计划执行月度分析报告,按照实施方案目标,对投资计划执行进度慢的项目逐项分析原因,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提出下一个月的工作措施和有关建议。

六、加强投资计划执行监督检查

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和投资计划执行督导检查工作制度,健全水利部、流域机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三级监督检查机制,覆盖所有工程类型和所有有建设任务的地区。水利部在常规监督检查和稽察的基础上,重点根据调度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挂牌督办,重点对工程前期工作、计划下达、资金到位、计划执行、资金使用、统计数据等进行监督检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投资计划执行动态监管。

修改完善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执行考核办法,将投资计划考核节点由9月、12月和次年3月提前到6月、9月和12月,水利部将进一步强化考核,考核结果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对考核不合格的地区和项目落实惩处措施,并向省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提出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责任的建议。

各地、各单位要积极开展自查,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强化对市、县负责实施水利工程的指导和监督,加强统计监督,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开展督导检查、稽察、审计、第三方评估等有关工作,同时建立问责制度,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七、延伸水利审计免疫系统

近年来,水利部与审计署共同构建了覆盖水利部直属单位的水利审计免疫系统,对各单位财政资金进行全年不间断动态监督检查。水利部将会同审计署等有关部门推动水利审计免疫系统向省市县三级拓展和延伸,逐步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水利审计免疫体系,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监督,最大程度堵塞资金监管漏洞,切实管好用好水利资金,全面提高水利资金监管水平。2015年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部分省(市)进行试点,2016年起全面推开。

各地要积极配合和推进水利审计免疫系统的拓展和延伸工作,充分利用免疫系统加强水利建设资金监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

八、完善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的保障机制

水利部成立以部长为组长的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水利工程建设和投资计划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商国家有关部门与省级人民政府签订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责任书,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落实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部有关司局和单位组织开展前期工作、投资计划执行、工程建设管理、资金使用、统计等重点工作环节的业务培训,不断扩大培训的覆盖范围,发挥培训实效。

各地、各单位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组织协调机构,针对投资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明确责任部门、单位和人员,切实落实责任。要加大培训力度,向基层水利部门和工程参建单位延伸。

第三篇: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范文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六安市

六政〔2011〕3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试验区、示范园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皖政〔2011〕2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逐步建立健全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服务方式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匹配,基本服务与选择性服务相结合,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0张以上,其中城市养老机构中,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在城市,80%以上的街道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70%以上的社区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站,20%的街道和社区建有标准化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托老所,80%的城区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在农村,80%的建制村建立社区综合服务设施,80%的乡镇建立有养老服务设施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农村五保对象、孤老优抚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全市40%的敬老院改造成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市城区建立一所示范性养老中心。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市、县(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强化行业管理和指导。依托市、县(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具有组织、指导、服务、培训等功能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健全养老服务机构网络,强化对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行业管理和指导。没有公办养老机构的县区,可依托老龄工作机构建立。到2015年,市、县(区)两级都要建成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市、县(区)财政应保证其必要的工作经费。市、县(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设立2-3个工作岗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人员问题,所需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由市、县(区)财政分级承担。

(二)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动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依托乡镇敬老院,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加快建设集供养、寄养、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管理及其他社会福利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养老服务中心,逐步实现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市辖区乡镇敬老院改、扩建为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并经验收合格的,区财政每年应给予相应的运行经费补助。

(三)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托老所)建设,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结合城乡社区建设,在城镇建立功能完善的街道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设“养老服务热线”、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等信息沟通求助渠道,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体娱乐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承接政府为困难老人购买服务,负责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管理,在辖区组织义工队伍,开展义工服务。城区新建小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要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规定,结合六安市城区社区布点规划,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使用面积一般不得少于300平方米。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筑面积按照国家标准,根据社区居住人口规模等因素,1万人以下的社区不低于600平方米,1万人至3万人的社区不低于1000平方米。老年人集中居住的住宅小区应按一定比例建有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室内老年人活动场所。已建成的居住区没有养老服务设施的,要逐步补建或者利用闲置的设施改建。鼓励社会办养老机构进社区,对利用自有房产或租赁房屋创办使用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的社区托老所,经民政部门验收合格的,财政给予扶持。力争到2015年,全市城市70%社区基本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或日间照料中心,80%以上的乡镇和农村社区分别建立具有养老服务功能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具有生活服务、文化活动、老年教育等基本养老服务功能的综合服务设施。

(四)积极实施为困难老人购买养老服务。在现有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实施范围,提高经费标准。全市城镇社区均应实施政府为困难且生活不能自理的7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购买服务。市城区为困难老人政府购买服务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经费由市、区财政各承担50%。各县(区)均应开展为农村社区困难老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五)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市、区财政应将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和日常运行、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及政府为困难老人购买服务经费予以保障。已建成并正常运行的市城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由民政、老龄部门根据服务老年人人数、服务质量及工作绩效等内容进行考评,考评验收合格的,由市财政给予每年每个1万元日常运行经费补助,区财政按照1:1配套,所在街道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运行经费补助。

(六)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把居家养老服务纳入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养老服务机构招(聘)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并符合公益性岗位条件的人员,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批准,按规定享受岗位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实行职业培训,纳入全市职业培训规划和计划,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市、县(区)民政部门应组织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参加必要的培训和考核鉴定,培训鉴定费用从就业专项资金等有关规定渠道解决。

(七)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财政扶持力度。对用房自建、床位数达到30张(含)以上的市城区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含日间照料中心),取得《社会养老机构批准设置证书》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证书,验收合格的,按照核定的床位数每张床位给予2000元一次性财政补助,并根据实际入住人数,每年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的运营补贴;对租房、租期在5年(含)以上,床位数达到30张(含)以上的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经验收合格的,财政按照核定的床位数分5年每张床位每年补助300元,并根据实际入住人数,每年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的运营补贴。上述资金由市、区财政各承担50%。

市城区30张床位以下民办社区托老所,经民政部门验收合格,投入使用的,按实际入住人数,给予每人每月100元运营补贴。补贴资金由市、区财政各承担50%。

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接收安置孤老优抚对象、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老人的,各地应按规定标准将其生活、医疗费等补助转入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用于支付其生活、医疗、照料服务等所需费用,不足部分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养老服务机构接收需要生活照料的最低生活保障老人、因病、因灾造成生活困难的老人、高龄老人和重度残疾老人等特殊困难老人的,各县区要确定补助范围和标准,给予适当补助。

卫生部门应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医疗保健服务。养老机构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符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条件的,要纳入城乡医疗保障定点治疗单位范围。积极开办社区老年人家庭病床,方便老年人居家就医需要。

鼓励市区二级、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利用自身资源,兴办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市、区将给予一定财政补贴。

(八)加大对养老机构的土地、金融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老年服务机构建设的扶持政策,优先保障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对各类投资主体新建、改建、扩建的养老服务项目和养老服务设施,优先予以立项。对新办的养老机构建设用地采用划拨方式,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不得用于其他用途。鼓励通过对旧厂房、闲置的学校、医院、村部及民用设施改建扩建的方式,兴办民间养老机构。乡(镇)、村公益性的养老机构建设用地,经依法批准可以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对于规模较大、前景较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财政部门可通过贴息方式予以支持。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信贷支持力度,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

(九)落实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税费优惠政策。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收入按规定免征营业税;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免征其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养老机构纳税确有困难的,按规定经报批可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政府部门,用于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支出,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予以全额扣除。免收建设养老机构的征地管理费,免收或减收兴办养老机构设施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相关费用。养老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管道燃气)、取暖费用按居民收费标准执行;减半收取养老机构有线(数字)电视视听维护费;免收电话、宽带互联网入网费,通信费给予适当减免;免收电表、水表接入费。

(十)健全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大力倡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养老机构运作模式。有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要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探索将所有权、经营权进行分离,逐步实现养老机构管理社会化。加强对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管理。以国有资产为投资主体建设的养老服务机构必须用于养老服务,严禁改作宾馆、饭店、写字楼和其它商业用途。鼓励公办养老机构向社会开放,在满足当地五保、“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的前提下,利用闲置设施、空余床位接收社会老人自费寄养。向社会自费寄养老人服务的收费标准,根据设施条件、服务项目和标准,通过市场化确定收费标准,报同级物价部门核准。

(十一)建立严格的政府监管制度和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养老机构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民政部门予以认定。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依据《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无障碍设施建设设计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等,制定养老服务行业准入标准,大力促进养老服务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对养老机构存在的侵犯老年人权益等严重服务质量问题,要限期予以整改,直至取消执业资格。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考核和职称评定工作,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

(十二)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根据我市财力,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从2012年起,在全市建立普惠制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市区(含金安区、裕安区、开发区)标准为85周岁至99周岁,每人每年200元; 100周岁以上每人每年3600元。市财政按市城区户籍高龄老人实际发放人数给予50%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县区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步伐,逐步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妥善做好新农保制度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衔接配套。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

(十三)积极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广大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把老年文化和体育纳入全民文化和体育健身的发展规划。继续办好我市三年一届的老年人体育运动会。有计划地组织老年文艺汇演、老年才艺展演和老年体育健身展示。支持各类老年群众文体组织开展活动。

(十四)加快建立完善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把法制教育和敬老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推动形成社会主义敬老思想道德观。建立并完善老年法律服务与援助体系,建立老年维权岗,及时调处涉老纠纷。对于符合司法救助或者法律援助条件的老年人,要及时给予司法救助或法律援助。对侵害老年人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不法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构成犯罪的要依法严厉惩处。依法惩处不赡养或遗弃老年人的行为。继续做好签订农村家庭赡养协议书工作的组织指导。

四、组织领导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由民政、老龄、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卫生、司法、教育、体育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点目标计划和考核范围,根据老年人口发展速度、老龄化程度、养老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制定发展养老服务的战略规划和“十二五”市区社会化养老机构布局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二)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及时办理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手续,组织好重大养老服务项目的论证、筛选和推进工作。民政部门要制定“十二五”农村养老服务专项规划,进一步推动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加强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行业规范和业务指导,积极开展养老服务示范活动。财政部门要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经费纳入预算,建立经费刚性增长机制,通过每年从福利彩票公益金集中切块专项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建立健全养老保险体系,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做好有关养老保障工作。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支持和指导。住房城乡建设、规划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养老机构建设纳入城乡公共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国土资源部门要优先安排养老机构设施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金融部门要积极引导和协调金融机构解决兴办养老机构中的相关问题。市属专科院校和科研机构要积极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综合研究与开发。精神文明建设部门要积极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新闻媒体要加大对老龄事业发展,敬老、爱老、助老先进典型及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老龄工作机构要积极履行综合协调、参谋助手、监督检查的职责,牵头组织、积极协调各部门共同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大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实施意见

大同市人民政府门户网-政务公开信息页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驻市各有关单位: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劲动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对于我市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实现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现就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型发展为主线,确立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着力推进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经济强市“三名一强”建设步伐;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发展的创新之路。着力突破支柱产业单一的发展格局,尽快形成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体制,使城乡一体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2、坚持以人为本、现代化导向。

3、坚持区域协调、城乡统筹。

4、坚持节约发展、绿色发展。

5、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

二、总体目标

大力推进城镇化,确定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面貌明显改善;实施城市建设工程和综合整治工程重点推进项目,全面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保护;城乡体制障碍逐步消除,发展差距逐步缩小;每年转移一定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能力明显提高;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5%以上。

三、主要任务

根据全省“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空间布局框架,结合我市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城镇发展条件,坚持“空间集聚、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8个农业县区驻地镇建设为中心,实施“大县城”战略,以20个“百镇建设”重点示范镇为重点,通过产业集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和政策优惠,大力推进人口向县城集中,壮大县域中心城镇规模;择优发展特色鲜明、具有产业支撑的示范镇,积极推进县域人口与经济布局的空间集中化进程,形成连动推进一体化的城镇化格局。

(一)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规划是城乡建设的总纲,是政府引导和调控城乡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充分发挥规划对全市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市要高水平、高标准地完成《大同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大同都市区规划》,科学制定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实施保障措施,从而有力指导我市城镇体系结构的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要完成《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并结合城市发展情况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在上位规划的指导下,我市将全面编制完成七县四区的总体规划和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全面编制完成20个重点示范镇的近期建设规划,以及我市行政村的新农村规划等建设规划。

要牢固树立已批准规划的权威地位,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进行修改。要逐步开展规划实施的评估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检查力度,切实发挥规划对城市发展的调控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监察体系,保障各项建设活动依法依规进行。

(二)塑造城市新形象

按照“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思路,加快实施城市发展战略。即以御河为纵轴,御东加快建设新城区,御西整治传统旧城区。

在御西旧区,通过按照原材料、原形态、原工艺、原技术对大同古城标志性历史建筑及街道的修复,恢复古城原有形制,逐步拆除各类与古城不协调的建筑,全面展现“塞上古都,大佛名城”的历史神韵和巍峨风采。

在御东建设以行政中心、文化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综合服务区,塑造现代化城市形象。“十二五”期间内,形成新区建设的总体框架,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城市信息枢纽,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初步打造“总部经济”。以大同大学为中心的院校积极发展产学研基地,凭借古城新城的双重魅力吸引更多科技人员从事科技研发,使御东新区成为科技人才交流中心、信息交汇中心、科技研发中心,成为城市形象的新亮点。

(三)实施大县城战略

加快县城发展是我市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各县要结合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县域为单元、县城为中心,创新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做强做大县城,通过大县城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土地向集约化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精心培育重点镇

“十二五”期间我市力争每年有2-3个小城镇列为省“百镇建设”重点示范镇,扶持2个市级“百镇建设”重点示范镇。被纳入“百镇建设”的示范重点镇要按照省政府要求制定《建设实施方案》;依照《百镇建设实施标准》和技术指标,因地制宜,编制近期建设规划,重点抓好“五建设两整治”(及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园绿地、中心街市、居住社区等五项建设,镇区景观风貌和环境卫生两项整治)塑造体现乡土特色、和谐统一的小城镇整体形象,把重点镇建设成为集聚产业、吸引人口、服务三农的中心镇。

各级政府要把握推进城镇化的良好时机,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摆脱我市小城镇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现实状况的契机,力争在“十二五”后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具有产业支撑、经济辐射周边村镇、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小城镇。“十二五”省、市、县按照7:7:6的比例每镇补助的2000万元要重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部门也要加大重点镇的扶持力度,涉及小城镇发展的示范选择、政策试点和资金支持应当优先安排于重点镇。市政府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百镇建设重点示范镇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各县(区)政府结合实际落实配套资金。同时为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化建设,市政府每年安排3000万元城镇化建设激励资金,重点对省、市示范乡、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以奖代补。

(五)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城市电信、电力、供水、供热、燃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以适应城市工业化水平提高、人口聚集的客观要求。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全面实行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天然气全覆盖工程。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强化源头治理,引导支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运用可再生能源提升清洁生产总体水平,促进生态产业蓬勃发展。

到2015年,实现“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三个全覆盖,供水普及率达到97%,燃气普及率达到90%,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人均道路面积1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

(六)抓好七大产业园区建设

要坚持园区经济发展战略,发挥园区承载作用,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好现代装备制造园区、新型医药园区、新能源光伏产业园区、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化工新材料园区、新型煤化工园区、新型管线材园区等七大园区。集聚生产要素,完善配套功能,构筑发展平台,推动项目向园区投放、工业向园区转移、企业向园区集中、创新要素向园区汇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搭建投资平台,构建“设施齐全、功能配套、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资源共享、产业循环、服务优质、生态良好”的产业基地。

全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的园区建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建立与城镇格局分布相适应的产业园区布局调控机制、产业园区互动发展机制、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促进机制、产业园区与城镇建设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以城镇为依托、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发展格局。

(七)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住房问题是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民生问题。要紧紧围绕“住有所居”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从而加快我市城镇化建设水平,提升我市城镇居民的住房建设品位。要加强政策调控,从投资、金融、土地、财税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尽快增加基本住房有效供给,科学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结构和供应体系,逐步形成梯度消费的住房模式。“十二五”期间,我市建设廉租住房90080套,450.52万㎡,公共租赁住房60335套、350万㎡,经济适用住房36315套、235.5万㎡,共186730套、1036.02万㎡,推进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健全廉租房住房实物配租、经济适用住房的分配、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等制度,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

加大我市危房改造和沉陷区、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步伐,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加强市场监督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八)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走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的城镇化道路。要以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全面加强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建设,制定科学规划,强化生态补偿,合理开发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坚持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的原则,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加强天然林保护和防护林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全面推进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节能减排和“蓝天碧水”工程,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大规模建设公园绿地、环城绿化带、社区绿地、企业绿地、风景林地以及交通干线和水系网络的绿色走廊,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健全完善激励约束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矿产、森林、水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引导、鼓励和扶持企业及社会各界参与生态建设,实现生态建设公益化和市场化双向发展。

(九)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是完善功能、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城镇建设进程中学校、医院、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电影院等教育、医疗、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活动场所建设,结合当地实际,合理规划,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让城乡居民共享公共财政的阳光和城镇化发展的成果。

着力推进学校、医院建设,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完善城镇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设施,不断完善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疗卫生条件,从而切实解决城乡居民上学难、看病贵的问题。

(十)积极创建新能源示范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大同市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立足国家发展新能源“煤炭清洁化、能源绿色化、制造新型化、产业集群化、运用规模化”的发展战略;把握我市新能源发展的战略定位(即把黑色能源转化为清洁能源,实现煤炭清洁化;充分利用光、风、垃圾等能源,实现能源绿色化或再生化;围绕制造业发展方向,实现制造新型化;把握产业转型的重点,实现产业集群化;明确新能源运用的综合性、系统性、广泛性等特性,实现运用规模化,最终实现城市智能化、智慧化的目标。)通过深化《大同市新能源城市规划》,开办“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细化组织保障、政策支持、园区承载、开放引进、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等实施措施,为创建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城市奠定基础。

四、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

深化户籍管理及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户籍管理及社会保障、教育、就业等配套制度,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1、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降低落户限制,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以稳定居所、稳定职业、稳定经济来源“三个稳定”为基本的落户条件,在城镇只要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并在此居住的居民,均可根据个人意愿在居住地登记为城镇居住户口。设定过渡期,对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的,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保留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的收益权或使用权。全面推荐“五项纳入”,即农村居民转户后,可享受城镇的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政策,可与城镇居民有同等待遇。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不断增强统筹协调的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基本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逐步推进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建立和完善工伤保险储备制度。另外,要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险资金,规范征收流程,做到应收尽收。积极稳妥地强化社会保障基金运营和监督管理机制,严防基金流失。同时建立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市“社会保障一卡通”。加大社会福利服务网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重点做好失地农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保持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数和基金收入的同步增长。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切实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继续加快养老服务等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3、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加强教育基础建设,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继续巩固“普九”成果,使广大人民群众子女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关注职业教育发展,努力扩大职业高中招生规模。实施好大同三中、大同五中、九中、十二中、十三中、北京师范大学大同附中、实验小学等学校的新建工程。

4、完善就业促进制度。积极扩大就业,坚持就业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最大限度增加就业容量。大力推进创业培训工作,提高创业本领,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不断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继续做好就业困难人群中特殊群体的就业工作,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和军队退役人员的就业安置工作。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同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以耿彦波市长为组长,郝月生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大同市城镇化推进工作领导组。主要职责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化工作的决策部署;研究、制定推进全市城镇化工作的总体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二)强化管理考核 推进城镇化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各县(区)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成立以主要领导挂帅的推进城镇化领导组,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协调制度。研究建立城镇化统计检测评价指标体系。市政府要将每年城镇化发展目标任务列入对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实行“年初明确目标、逐月予以通报、半年重点抽查、年终考核排队”的考核制度,对各相关单位、县(区)进行测评和考核。

(三)注重舆论引导

各级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文明意识和素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开辟专题或专栏,切实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人人关心城市发展、全民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良好氛围,推动我市城镇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查看文档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xxgk/Government/PublicInfoShow.aspx?ID=2358

第五篇: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

(讨论稿)

为认真地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第十四次会议精神和《“十一五”期间小城镇建设目标考核意见》,加快雪岸小城镇开发建设进程,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2010年城镇化率达55%以上的目标要求,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强化建设管理;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并进,不断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坚持政府引导与招商建镇相结合,促进小城镇建设由形态型开发向功能型开发转变,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工作目标

(一)规划编制。

1、在镇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导下编制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并完成报批。

2、全面完成和完善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履行法定报批程序,确保出让地块按控规实施。全面完成城镇社区和村委会的聚居化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报批。

3、规划执行与管理。镇区的建设管理必须严格按照镇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来执行与管理。镇区规划区内 1

所有出让地块,必须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坚决做到没有编制控规不出让地块。镇区房地产开发建设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不得任意调整和改变规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根据镇区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并进一步提升“三横三纵”,力争“四横四纵”的镇区交通总体框架;主干道道路红线20米宽度以上,次干道道路红线10米宽度以上的框架必须全部建设到位,把环镇南路、向阳南路建成高品位的景观道路。加快主要地段(块)支路连接,形成镇区道路网架体系,当年新增道路建设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

2、管网建设:坚持“道路建到哪里,管网铺设到哪里”,加快道路沿途的给水、排水、电力、通讯、广电等管线建设,当年新增投入不少于200万元。

3、路灯亮化:加大镇区亮化工程建设,逐步在所有主次干道两侧、支路单侧设置路灯照明,镇区中心公共服务地域、绿化休闲广场等逐步考虑亮化景观工程建设,亮化工程投入不少于150万元。

4、绿化景观:全面加大镇区绿化工程建设,主次干道两侧行道树、绿化隔离带全部建设到位,支路两侧行道树建设到位。休闲广场绿化、公共服务中心绿化以及红旗港整治绿化都要实施到位。当年绿化投入不少于150万元,做到质

量较好,品位较高,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

(三)房地产开发。

1、土地出让:镇区按规划实行土地出让,当年新增出让面积50亩以上。

2、开工面积:当年实现镇区房地产开发(含镇区农民集中区)新开工面积10万平方米(折算660套)。

3、竣工面积:当年实现镇区房地产开发(含镇区农民集中区)竣工面积8万平方米(折算500套),以此吸引更多的农业人口向镇区集中,新增镇区人口2000人以上。

4、房地产销售:当年完成房地产开发销售税收 300万元。

(四)主体功能区建设。

1、工作要求:不断强化主体功能区建设,全面完成包括一个集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中心,一个多种业态的商业服务中心,一个体育健身广场,一个农(居)民居住小区,一个农贸市场,一个污水处理厂,一个商品房服务功能区,一个集中商、税务、金融、会计、警务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八个一”工程。

2、工程重点:

(1)体育健身广场:对体育健身广场的标准和品位进行进一步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增添部分健身器材。

(2)农贸市场:全面完成镇区一个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

平方米,封闭式的功能齐全的农贸市场的建设,确保在3月底前开工建设,年内建成并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年底前投入使用。

(3)商业中心:在镇区黄金地段,年内要建设一个以二星级以上的星级酒店为标志的商业服务中心,并配套建有公共停车场,公共健康娱乐中心。

(4)污水处理厂及运行:上半年必须完成污水处理厂设备的调试和运行,镇区主要道路的污水干管必须在6月底前建设到位,同时对有污水源的支路要实施全部支管网对接,确保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以上。同时加快西镇区污水管网的配套完善,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

(5)其他“四个一”工程:以镇区公共文体中心为载体,完善提高一个集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中心;以向阳小区为核心,建设一个功能齐全,适宜人居的农民居住小区,一个商品房服务功能区;以镇便民服务中心为基础,建设一个集工商、税务、金融、会计、警务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任务。

(五)镇区拆迁改造

加大镇区拆迁改造力度,不断改善镇区环境,当年拆迁改造建设一个集商业、居住与环境景观同步到位的典型示范小区。当年拆迁不少于100户,拆除建筑面积不少于6000

平方米,拆迁地块面积规模达50亩以上。

四、推进举措

(一)建立有力的推进指挥体系。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镇建立小城镇建设推进领导组,挂帅:吴鹏,组长:宗爱君,常务副组长:赵小成,副组长:周斌、袁爱林、王学生、张冬林,负责小城镇建设的组织推进,督查考核,协调服务。相关分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坚持整体联动。城建线全体同志要进一步聚集中心,明确职责,并建立正常的工作例会制。机关单位要服从大局,整体联动,协调配合,努力形成小城镇开发建设的强大合力,堆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并进。

(二)建立有效的推进服务体系。一是树立标杆,以点带面。通过参观学习、现场会等形式,进一步引导全镇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紧扣时点,全力推进;二是突出重点,主攻难点。围绕房地产开发(含镇区农民集中居住)、镇区主体功能区及配套建设、拆旧复垦、镇区环境长效管理、工业集中区建设等工作重点,精心包装项目,加大招商建镇力度,通过多元投入加速解决城镇化建设投入不足的实际问题。三是强化服务,跟踪协调。及早建立小城镇建设“项目库”,建立小城镇建设重点项目服务协调制度,及时通报工程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程推进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是明确目标任务。

在目标的制定上,要强化时点控制,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实现工作精力集中,破解难题集中,确保各项重点工程快速推进。在推进序时上,要把每一项工程排到月、排到季,并明确到组、到人。二是强化过程督查。建立健全督查机制,根据成员单位的各自职能,以条线为主体,围绕主要时间节点,实行旬通报、月推进、季点评,对阶段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过程性的监督检查。三是严格考核奖惩。根据年初确定的小城镇建设项目和重点工程,明确具体负责人分组推进,由镇小城镇建设领导组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奖勤罚懒。对工作严重失责导致工程项目建设受到影响的当事人和责任人给予诫勉谈话甚至党纪、政纪处分。

下载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