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
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 邢政[2011]2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大曹庄、七里河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政[2011]27号),进一步加快我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质量效益为中心,坚持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深入开展对标行动,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围绕推进产品深加工、延伸与完善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主导产业、发展配套产业、推进节能减排等,强化政策措施,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竞争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二)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技改工作总体目标是全市工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每年滚动实施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项以上,实现“四提高一优化”。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0.55%提高到1%以上,重点企业达到3%。重要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取得较大突破。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普遍得到改造,居当时国内先进水平达到70%以上,其中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达到30%以上。
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提高到50%以上。中国、河北省名牌产品分别由3项、66项增加到6项、100项,中国驰名商标、河北省著名商标分别由8件、193件增加到12件、260件。工业增加值率由26.3%增加到29%。
提高节能减排水平。落后生产能力逐步淘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6%,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16%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工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削减10%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均削减1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优化产业结构。传统产业的技术层次和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以上,装备制造、新能源、煤盐化工三大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
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重点
按照我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重点要求,结合我市工业发展实际,我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重点是延伸与完善十一个产业(行业)30个产业链。
(一)装备制造。支持能源装备、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等大型整机装备提质增效改造。提升关键配套件工艺技术水平及配套能力。重点扶持光伏发电、风电、光热发电、新能源汽车、专用汽车、自行车等整机与关键配套件发展,引导零部件企业向整机基地和园区搬迁改造。建立完善汽车、自行车、轴承、风电、工程机械、专用设备、输变电成套设备等7个产业链。
(二)新能源。支持光伏、光热、风电产业提质扩能,加快推进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完善太阳能光伏、太阳能集热、动力电池等3个产业链。
(三)煤盐化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发展高端煤盐化工产品,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与完善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3个产业链。
(四)钢铁。推动设备大型化、高技术化。支持钢材深加工,增加优质关键钢品种。支持优质板材、优质建筑材和钢结构用材系列化配套改造。推行可循环工艺和新型节能降耗技术,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优特钢产业链。
(五)纺织。改造落后纺纱织造工艺设备,发展优质高档精梳纱、无接头纱和无梭布,发展新型纤维、新型面料。提高服装设计及产品质量水平。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扩能升级,增加品种。推进印染行业向园区聚集,提升高档纺织品、新型环保纤维面料染整加工水平。推进印染、化纤行业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完善高档纺织品、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4个产业链。
(六)食品。扶持发展营养、安全、方便、功能化和多样化的产品,支持优势产品提质扩能。提升粮油加工、肉食加工、方便食品、饮料等优势行业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加快应用新型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延伸食品加工产业链。
(七)建材。支持采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窑炉生产工艺,推广以纯低温余热发电为主体的建材工业窑炉余热利用技术。支持发展加工制品业,提高产品深加工程度,重点发展建筑构件、工程预制件等产品。鼓励玻璃深加工和优质高档浮法玻璃线升级改造、节能降耗,支持发展特种玻璃、电子信息玻璃、太阳能光伏玻璃等。延伸玻璃深加工产业链。
(八)医药。支持中药现代化、生物医药规模化、医疗器械国产化、药品生产质量保证体系化。改造升级现代中药产品,推进生物医药规模化生产,增加化学药制剂品种,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升级改造。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关键技术、核心配件和材料国产化、规模化。支持医药物流业提升能力。建立完善生物制药、中成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等4个产业链。
(九)电子信息。支持信息通信、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新型电子元器件等行业提升创新能力、扩大产品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延伸与完善信息通信、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软件与信息服务等4个产业链。
(十)新材料。大力发展面向装备制造的复合、纳米、智能等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不断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积极研发新型非金属材料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延伸新材料产业链。
(十一)节能环保。加快高效节能节水技术和装备、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积极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推进再制造工艺、技术装备和循环经济技术发展。建立完善节能环保产业链。
三、围绕实施七大专项技术改造,精心谋划实施百项技术改造工程
(一)创新能力提高专项。支持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针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企业开展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攻关与产业化。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强化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每年实施10项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改造项目。
(二)“两化”深度融合专项。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信息化综合集成等方面开展“两化”深度融合,构建网络化、协同化工业研发设计体系,推动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企业管理网络化。支持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两化”融合促进中心。每年实施10项以上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
(三)重点企业壮大专项。围绕重点行业,支持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实施技术改造,支持其主导产品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国内国际技术、管理、效益、规模一流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与主导产品配套的关键件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培育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1000亿元、100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5家、2家以上。每年实施15项以上重点企业主导产品及关键配套件升级改造项目。
(四)产业聚集升级专项。鼓励工业聚集区、开发区、工业园区主动承接产业、资金、技术转移,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促进产业链条延伸与完善,形成产业集群。加快企业“退城进郊”步伐。鼓励企业实施异地搬迁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每年实施10项产业聚集升级技术改造项目。
(五)产品结构优化专项。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煤盐化工、钢铁、食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行业,改进工艺、增加品种、提升质量、提高附加值和效益,培育一批名牌产品、优质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促其提质扩能。每年实施30项以上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技术改造项目。
(六)节能减排增效专项。在煤化工、钢铁、建材等行业,组织开展节能、节水、环保技术改造,推广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支持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支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每年实施10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10项淘汰落后技术改造项目。
(七)安全生产提升专项。完善煤化、钢铁等行业高危作业现场监测监控报警、自动化控制及安全连锁保护装置等安全技术措施,消除重大事故隐患,改善安全环境和管理手段,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积极推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推动企业产品检测装备自主化,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每年实施5项安全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和食品企业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改造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全市技术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加强对技术改造工作的领导。
(二)建立管理体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严格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备案管理,严格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简化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备案核准手续,建立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库。
(三)加大财政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设立市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市级财政2011年安排5000万元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年适度增加,主要用于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贴息。有条件的县(市、区)可视财力情况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本行政区域技术改造工作。
(四)强化协调联动。市县两级税收、国土、环保、金融等相关部门,要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工作要求,明确责任,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加大监督落实力度,为我市企业技术改造提供强有力支持。
(五)实行目标考核。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技术改造工作进行重点专项评估;每年组织一次考核,第三年进行汇总评比。将评估考核结果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制定《邢台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建立目标考核体系,作为评估考核依据。
第二篇: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石家庄市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石政办发〔2011〕31号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关于石家庄市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
改造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石家庄市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第53次常务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六月七日
石家庄市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
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政〔2011〕27号)的要求(以下简称《省实施意见》),引导和鼓励企业对标行业高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我市工业加快实现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实施意见》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围绕实现我市中部工业上水平、东部工业求突破,西部工业调结构,大力度、宽范围、多路径地开展技术改造工作,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全面提升我市工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市工业实现转型升级跨越赶超。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6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占
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49.1%提高到60%以上。每年滚动实施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200项以上,实现“四提高一优化”。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重点企业达到3%,拥有科技机构的比重达到25%。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由5家、43家增加到8家、80家以上。重要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取得较大突破。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普遍得到改造,居国内先进水平比重超过70%,其中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达到30%以上。
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中国驰名商标由23项增加到35项。工业增加值率由23%增加到29%。
提高节能减排水平。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6%,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16%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工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消减10%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均消减1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优化产业结构。传统产业的技术层次和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14.6%提高到25%,装备制造业占比由14.8%提高到25%。超百亿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的比重达到38%以上。
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重点
在河北省七个技术改造专项的基础上,增加小巨人培育专项。每年滚动实施200项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其中:创新能力提高专项30-50项、“两化”深度融合专项30-50项、重点企业壮大专项50-100项、小巨人培育专项10-15项、产业聚集升级专项30-50项、产品结构优化专项80-100项、节能减排增效专项20-30项、安全生产提升专项10-15项。
医药:支持中药现代化、生物医药规模化、医疗器械国产化、药品生产质量保证体系化。改造升级现代中药产品,推进生物医药规模化生产,原料药升级改造,增加化学制药制剂品种,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升级改造。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关键技术、核心配件和材料国产化、规模化。支持医药物流业提升能力。建立完善生物制药、中成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
装备制造:支持矿山设备、轨道交通运输设备、汽车、通用飞机、工程机械、高效电机、纺织机械、粮食机械、农业机械等整机装备提质增效改造。提升关键配套件工艺技术水平及配套能力,扶持金刚石工具、泵业、阀门、风电组件、汽车零部件、专用设备、铁路电气化
配件、核电等配套件加快发展。建立完善轨道交通、汽车、通用飞机、专用设备、金刚石工具等产业链。
石化: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扩大原油综合加工能力,推进产品深加工。鼓励石化企业向园区搬迁改造。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延伸与完善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链。
纺织:改造落后纺纱织造工艺设备,发展优质高档精梳纱、无接头纱和无梭布,发展新型纤维、新型面料。提高服装设计及产品质量水平。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扩能升级,增加品种。推进印染行业向园区集聚,提升高档纺织品、新型环保纤维面料染整加工水平。推进印染、化纤行业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完善高档纺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产业链。电子信息:支持信息通信、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电子信息机电等行业提升创新能力、扩大产品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培育物联网技术、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光电产业、电子专用设备等行业,鼓励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产业化。延伸与完善信息通信、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物联网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链。食品:扶持发展营养、安全、方便、功能化和多样化的产品。支持优势产品提质扩能。提升粮油加工、肉食加工、方便食品、饮料、乳制品等行业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加快应用新型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延伸食品加工、果品饮料产业链。
建材:支持采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水泥、陶瓷及玻璃生产线,淘汰落后窑炉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余热回收,推广以纯低温余热发电为主体的建材工业窑炉余热利用技术。支持发展加工制品业,提高产品深加工程度,重点发展建筑构件、工程预制件等产品。鼓励玻璃深加工和优质高档浮法玻璃升级改造、节能降耗,支持发展特种玻璃、电子信息玻璃、太阳能光伏玻璃等。延伸玻璃深加工产业链。
轻工:支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工艺建立资源循环链,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支持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增加特色新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延伸皮革产业链。
节能环保:加快高效节能、节水技术及软件和装备、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推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推进再制造工艺、技术装备和循环经济技术发展。建立完善节能环保产业链。
新材料:大力发展面向装备制造的复合、纳米、智能等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提升技术水平、扩大规模,加快新材料研发及成果转化步伐。延伸新材料产业链。钢铁:推动重点企业落实《省实施意见》要求,同时支持开发高纯金属材料、高性能结
构材料、表面技术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推进行业整合重组及企业转型。发展优质高速工具钢。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市技术改造工作。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加强对技术改造工作的领导。
(二)完善管理体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研究制订《石家庄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办法》,每年发布《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明确当年技术改造投资重点,加强项目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做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核准、备案管理工作,严格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简化工业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备案手续。市统计局要建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统计指标体系,完善市、县技术改造统计监测制度,强化投资动态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
(三)加大财政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省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市级财政2011年设立1亿元市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贴息、奖励,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年增加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安排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技术改造工作。省财政激励性返还省级工业聚集区的资金中,30%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支持资金向对标示范企业倾斜,对不开展对标行动的企业不予支持。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研究制订《石家庄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石家庄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实施技改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市有关部门(环保、土地、规划、税务、海关、工信、发改等)要建立技术改造项目“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对需经国家、省审批、核准、备案的项目,要加强与上级的沟通汇报,跟踪落实,争取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五)健全决策机制。成立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科学决策、项目实施提供咨询服务,加强对使用技改专项资金项目的咨询、论证、评估、绩效评价等,确保资金使用科学合理。
(六)实行目标考核。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技术改造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建立技术改造投资目标责任制,分解下达投资目标。每年对县(市)区技术改造工作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对前3名县(市)区政府、50家先进单位(企业)、100名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主题词:工业企业技术意见通知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1年6月8日印发(共印30份)
第三篇:大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实施意见
大同市人民政府门户网-政务公开信息页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驻市各有关单位: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劲动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对于我市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实现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现就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型发展为主线,确立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着力推进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经济强市“三名一强”建设步伐;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发展的创新之路。着力突破支柱产业单一的发展格局,尽快形成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体制,使城乡一体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2、坚持以人为本、现代化导向。
3、坚持区域协调、城乡统筹。
4、坚持节约发展、绿色发展。
5、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
二、总体目标
大力推进城镇化,确定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面貌明显改善;实施城市建设工程和综合整治工程重点推进项目,全面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保护;城乡体制障碍逐步消除,发展差距逐步缩小;每年转移一定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能力明显提高;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5%以上。
三、主要任务
根据全省“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空间布局框架,结合我市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城镇发展条件,坚持“空间集聚、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8个农业县区驻地镇建设为中心,实施“大县城”战略,以20个“百镇建设”重点示范镇为重点,通过产业集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和政策优惠,大力推进人口向县城集中,壮大县域中心城镇规模;择优发展特色鲜明、具有产业支撑的示范镇,积极推进县域人口与经济布局的空间集中化进程,形成连动推进一体化的城镇化格局。
(一)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规划是城乡建设的总纲,是政府引导和调控城乡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充分发挥规划对全市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市要高水平、高标准地完成《大同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大同都市区规划》,科学制定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实施保障措施,从而有力指导我市城镇体系结构的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要完成《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并结合城市发展情况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在上位规划的指导下,我市将全面编制完成七县四区的总体规划和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全面编制完成20个重点示范镇的近期建设规划,以及我市行政村的新农村规划等建设规划。
要牢固树立已批准规划的权威地位,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进行修改。要逐步开展规划实施的评估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检查力度,切实发挥规划对城市发展的调控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监察体系,保障各项建设活动依法依规进行。
(二)塑造城市新形象
按照“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思路,加快实施城市发展战略。即以御河为纵轴,御东加快建设新城区,御西整治传统旧城区。
在御西旧区,通过按照原材料、原形态、原工艺、原技术对大同古城标志性历史建筑及街道的修复,恢复古城原有形制,逐步拆除各类与古城不协调的建筑,全面展现“塞上古都,大佛名城”的历史神韵和巍峨风采。
在御东建设以行政中心、文化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综合服务区,塑造现代化城市形象。“十二五”期间内,形成新区建设的总体框架,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城市信息枢纽,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初步打造“总部经济”。以大同大学为中心的院校积极发展产学研基地,凭借古城新城的双重魅力吸引更多科技人员从事科技研发,使御东新区成为科技人才交流中心、信息交汇中心、科技研发中心,成为城市形象的新亮点。
(三)实施大县城战略
加快县城发展是我市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各县要结合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县域为单元、县城为中心,创新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做强做大县城,通过大县城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土地向集约化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精心培育重点镇
“十二五”期间我市力争每年有2-3个小城镇列为省“百镇建设”重点示范镇,扶持2个市级“百镇建设”重点示范镇。被纳入“百镇建设”的示范重点镇要按照省政府要求制定《建设实施方案》;依照《百镇建设实施标准》和技术指标,因地制宜,编制近期建设规划,重点抓好“五建设两整治”(及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园绿地、中心街市、居住社区等五项建设,镇区景观风貌和环境卫生两项整治)塑造体现乡土特色、和谐统一的小城镇整体形象,把重点镇建设成为集聚产业、吸引人口、服务三农的中心镇。
各级政府要把握推进城镇化的良好时机,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摆脱我市小城镇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现实状况的契机,力争在“十二五”后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具有产业支撑、经济辐射周边村镇、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小城镇。“十二五”省、市、县按照7:7:6的比例每镇补助的2000万元要重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部门也要加大重点镇的扶持力度,涉及小城镇发展的示范选择、政策试点和资金支持应当优先安排于重点镇。市政府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百镇建设重点示范镇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各县(区)政府结合实际落实配套资金。同时为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化建设,市政府每年安排3000万元城镇化建设激励资金,重点对省、市示范乡、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以奖代补。
(五)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城市电信、电力、供水、供热、燃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以适应城市工业化水平提高、人口聚集的客观要求。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全面实行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天然气全覆盖工程。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强化源头治理,引导支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运用可再生能源提升清洁生产总体水平,促进生态产业蓬勃发展。
到2015年,实现“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三个全覆盖,供水普及率达到97%,燃气普及率达到90%,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人均道路面积1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
(六)抓好七大产业园区建设
要坚持园区经济发展战略,发挥园区承载作用,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好现代装备制造园区、新型医药园区、新能源光伏产业园区、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化工新材料园区、新型煤化工园区、新型管线材园区等七大园区。集聚生产要素,完善配套功能,构筑发展平台,推动项目向园区投放、工业向园区转移、企业向园区集中、创新要素向园区汇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搭建投资平台,构建“设施齐全、功能配套、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资源共享、产业循环、服务优质、生态良好”的产业基地。
全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的园区建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建立与城镇格局分布相适应的产业园区布局调控机制、产业园区互动发展机制、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促进机制、产业园区与城镇建设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以城镇为依托、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发展格局。
(七)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住房问题是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民生问题。要紧紧围绕“住有所居”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从而加快我市城镇化建设水平,提升我市城镇居民的住房建设品位。要加强政策调控,从投资、金融、土地、财税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尽快增加基本住房有效供给,科学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结构和供应体系,逐步形成梯度消费的住房模式。“十二五”期间,我市建设廉租住房90080套,450.52万㎡,公共租赁住房60335套、350万㎡,经济适用住房36315套、235.5万㎡,共186730套、1036.02万㎡,推进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健全廉租房住房实物配租、经济适用住房的分配、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等制度,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
加大我市危房改造和沉陷区、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步伐,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加强市场监督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八)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走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的城镇化道路。要以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全面加强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建设,制定科学规划,强化生态补偿,合理开发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坚持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的原则,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加强天然林保护和防护林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全面推进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节能减排和“蓝天碧水”工程,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大规模建设公园绿地、环城绿化带、社区绿地、企业绿地、风景林地以及交通干线和水系网络的绿色走廊,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健全完善激励约束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矿产、森林、水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引导、鼓励和扶持企业及社会各界参与生态建设,实现生态建设公益化和市场化双向发展。
(九)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是完善功能、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城镇建设进程中学校、医院、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电影院等教育、医疗、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活动场所建设,结合当地实际,合理规划,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让城乡居民共享公共财政的阳光和城镇化发展的成果。
着力推进学校、医院建设,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完善城镇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设施,不断完善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疗卫生条件,从而切实解决城乡居民上学难、看病贵的问题。
(十)积极创建新能源示范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大同市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立足国家发展新能源“煤炭清洁化、能源绿色化、制造新型化、产业集群化、运用规模化”的发展战略;把握我市新能源发展的战略定位(即把黑色能源转化为清洁能源,实现煤炭清洁化;充分利用光、风、垃圾等能源,实现能源绿色化或再生化;围绕制造业发展方向,实现制造新型化;把握产业转型的重点,实现产业集群化;明确新能源运用的综合性、系统性、广泛性等特性,实现运用规模化,最终实现城市智能化、智慧化的目标。)通过深化《大同市新能源城市规划》,开办“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细化组织保障、政策支持、园区承载、开放引进、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等实施措施,为创建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城市奠定基础。
四、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
深化户籍管理及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户籍管理及社会保障、教育、就业等配套制度,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1、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降低落户限制,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以稳定居所、稳定职业、稳定经济来源“三个稳定”为基本的落户条件,在城镇只要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并在此居住的居民,均可根据个人意愿在居住地登记为城镇居住户口。设定过渡期,对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的,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保留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的收益权或使用权。全面推荐“五项纳入”,即农村居民转户后,可享受城镇的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政策,可与城镇居民有同等待遇。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不断增强统筹协调的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基本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逐步推进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建立和完善工伤保险储备制度。另外,要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险资金,规范征收流程,做到应收尽收。积极稳妥地强化社会保障基金运营和监督管理机制,严防基金流失。同时建立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市“社会保障一卡通”。加大社会福利服务网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重点做好失地农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保持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数和基金收入的同步增长。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切实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继续加快养老服务等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3、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加强教育基础建设,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继续巩固“普九”成果,使广大人民群众子女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关注职业教育发展,努力扩大职业高中招生规模。实施好大同三中、大同五中、九中、十二中、十三中、北京师范大学大同附中、实验小学等学校的新建工程。
4、完善就业促进制度。积极扩大就业,坚持就业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最大限度增加就业容量。大力推进创业培训工作,提高创业本领,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不断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继续做好就业困难人群中特殊群体的就业工作,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和军队退役人员的就业安置工作。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同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以耿彦波市长为组长,郝月生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大同市城镇化推进工作领导组。主要职责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化工作的决策部署;研究、制定推进全市城镇化工作的总体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二)强化管理考核 推进城镇化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各县(区)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成立以主要领导挂帅的推进城镇化领导组,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协调制度。研究建立城镇化统计检测评价指标体系。市政府要将每年城镇化发展目标任务列入对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实行“年初明确目标、逐月予以通报、半年重点抽查、年终考核排队”的考核制度,对各相关单位、县(区)进行测评和考核。
(三)注重舆论引导
各级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文明意识和素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开辟专题或专栏,切实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人人关心城市发展、全民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良好氛围,推动我市城镇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查看文档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xxgk/Government/PublicInfoShow.aspx?ID=2358
第四篇: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
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旧城区和危旧房改造的意见(试行)
政字〔2008〕19号
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城镇建设“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改善城市容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促进中心城市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加快城中村、旧城区和危旧房改造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关于城中村改造
(一)加快编制改造规划
1.城中村改造规划由村委会(含村改居)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区、县政府(管委会,下同)负责组织,列入下改造计划的城中村必须在上年底前完成规划编制。
2.城中村改造规划要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统筹考虑村民安置、经济发展和区域城市功能等因素,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对适于合村并建或集中改造的相邻城中村和老城区,按照优化整合原则,统一编制规划。
3.城中村改造规划,经市规划部门审定后实施。对违反改造规划,未按规划实施的单位和个人,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处罚。
4.正在实施改造的城中村继续按原批准的规划执行。在实施改造过程中,如确需变更城中村改造规划时,须按原程序报批。城中村改造规划批准后两年未实施的,须重新编制报批。城中村改造规划未经批准,不得实施。
5.在城中村改造规划确定范围内,市规划局不再审批其它建设项目。城中村规划改造范围内的所有产权单位,无论隶属关系,应服从该城中村改造规划。
6.城中村改造范围(即京珠高速公路以西、南水北调总干渠以东、规划北外环以南、南外环以北的范围内)以外,2000米以内城市周边的村庄,一律停止单村改造。提倡多村合并改造,并纳入城中村改造计划管理。对擅自改造的村庄,由区、县政府负责查处,并追究乡村领导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强化计划管理
城中村改造要突出重点,实行计划管理。计划安排要坚持“四个围绕”和“四个优先”,即:围绕城市功能的完善、围绕中心城市的环境改善、围绕城建重点工程的实施、围绕主干路网建设;优先改造阻街阻路的村庄、优先改造主干道两侧的村庄、优先改造已经开始又具备改造条件的村庄、优先改造区片整体开发的村庄。城中村改造计划由市规划部门商区、县政府制定,报“三改”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区、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三)采取合理改造方式
村委会(含村改居)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城中村改造的主体。城中村改造在充分尊重广大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应根据本村的实际,可采用村集体实施改造、村集体融资联合改造、开发商独立改造、政府整合改造等多种方式。可以一次性改造建设,也可以分步实施改造建设。与老城区相连的可以和周边城区进行连片改造。
(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1.城中村改造范围和用地规模由市规划部门商市国土部门在批准的城中村改造规划中界定。城中村改造范围和用地规模以合法用地手续为基础,原则上不突破村庄建成区范围和用地规模。根据整体规划,城中村用地可通过土地等量置换整合改造。
城市道路、绿地等公共设施占用城中村用地的,原则上通过提高容积率的办法解决,一般不再安排补偿占地。
2.城中村改造用地纳入全市用地计划。城中村用地范围内有合法手续的用地部分,按程序征收为国有建设用地;城中村改造范围内非建设用地和整合置换用地部分,分按计划安排用地指标。由村委会以净地交由国土部门依法进行征收,纳入储备。原则上城中村改造范围内的非建设用地土地出让净收益的70%返回给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剩余的30%作为全市城中村改造调剂基金,由市政府统一调剂使用。置
换出的土地,由市政府依法征收,纳入储备。
3.城中村改造范围内村民住宅安置用地和解决村民长期生计用地(商业用地),应在改造规划中确定,以划拨方式供地。一般应安排在城中村合法用地范围内;整理出来的可开发用地以公开出让方式供地。村民住宅安置用地,按照村委会通过拆迁安置补偿的办法测算。人均安置面积不超过50平方米,人均占地面积不超过45平方米。解决村民长期生计的商业用地,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人均商业面积控制在5-15平方米。沿主次干道摆放商业的,按《邢台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执行。
按照规划部门批准的修建性详规,城中村改造的容积率一般掌握在1.7,鼓励建设单位节约利用土地,建设高层建筑,在控规允许范围内适当提高容积率。具体办法由市国土、规划部门制定并实施。
4.鼓励村委会通过竞争方式选择有实力的土地开发单位整体实施城中村改造。土地整体开发可实行利益承诺制,由村委会与开发单位签定协议,土地开发单位未竞得土地使用权时,承诺的利益可以纳入拆迁成本。
5.城中村在原址上分期分批实施改造的,可一次性办理完土地征转手续,根据改造进度可以分批办理供地手续。
(五)妥善处理拆迁安置
1.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实行“一村一案”。拆迁安置方案由区、县政府指导城中村改造实施单位制定,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体大会或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经区、县政府审查同意后,附带村民户口册报市“三改”办公室备案后实施。
2.实施城中村改造,应当按照旧村整体拆除,优先建设安置住宅的原则进行,确保被拆迁人及早入住。旧村未拆除的,回迁安置住宅未建设的,其他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应在区、县政府组织、监督下实施。
3.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公开出让土地上所建住房,规划、建设部门在审核户型设计时要强制安排一批30-60平方米的小户型住房,建设规模在制定城中村改造计划时,由房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
4.对按规定给予补偿或安置后,仍难以支付差价款的困难村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城中村改造实施单位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照顾解决。
5.未经依法批准,没有取得合法手续私自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按照违法建筑处理,不予补偿。
(六)实行政策支持
1.城中村改造除划拨的住宅和商业用地外,剩余部分由村委会以净地方式委托国土部门公开出让,成交价扣除国家规定规费和城中村改造调剂基金后,3%留给区、县政府用于组织城中村改造工作,剩余的97%返还村委会,用于村民安置、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2.城中村改造中用于安置村民的新建住宅和解决村民长期生计的商业、服务及办公设施,免收旧区改造费、市政设施配套费、绿化补偿费、土地管理费、房屋交易管理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道路占用费、垃圾清运费、原房屋建筑面积的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得征收建校费。对于公开出让部分上述费用,由获取土地使用权的开发单位全额上缴,然后由市财政部门按照“收支两条线”方式进行列支,全部返还给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村民安置、生活保障、公益设施建设。
3.城中村改造中通过划拨供地用于安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新建住宅、非住宅可按规定申请登记、核发房屋所有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上市交易须补交土地出让金。
公开出让土地上所建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缴费,依法进行权属登记、核发房屋所有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
二、关于旧城区改造
根据国家新的政策,对我市去年出台的《邢台市旧城改造暂行办法》(邢政〔2007〕32号)进行部分调整和补充。
(一)旧城区改造项目由区、县政府申报,市规划部门审核,市政府“三改”领导小组批准。
(二)旧城改造由区、县政府通过竞争方式选择有实力的土地开发单位整体实施。土地开发可实行利益承诺制,由区、县政府与开发单位签定协议。土地开发单位未竞得土地使用权时,承诺的利益可纳入拆
迁成本。
(三)旧城区改造的土地供地以净地方式出让,不再进行毛地出让。土地出让方式必须采用招拍挂方式,并附有市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
(四)实施旧城拆迁前,应将拆迁补偿方案及被拆房屋所有权证书的复印件集中上报市“三改”领导小组备案,作为新建房屋在登记时享受优惠政策的依据。所有权证正本待拆迁完成后,由区、县政府集中上报市“三改”领导小组备案。
(五)旧城改造的土地出让总成交款,扣除国家规定的规费外,7%作为市旧城改造调剂基金,3%用于区、县政府组织旧城改造工作,其余部分由市财政部门按照“收支两条线”方式进行列支,返还区、县政府,再由区、县政府返还给土地开发单位;旧城改造项目中的市政设施配套费、绿化补偿费、土地管理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道路占用费、垃圾清运费、原房屋建筑面积的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先由获取土地使用权的开发单位按规定上缴,然后由市财政部门按照“收支两条线”方式进行列支,全额返还给区、县政府,再由区、县政府返还给土地开发单位。如果土地开发单位获取了土地使用权,可免缴上述费用,旧城改造项目不得征收建校费。
(六)解决好旧城改造中的回迁安置问题。旧城改造项目内的住户的回迁安置问题由属地政府负责,属地政府要做好土地一级开发阶段回迁需求和房地产开发阶段回迁供给的衔接工作。旧城改造地块土地公开出让方案由市国土部门商区、县政府制定,出让方案中要充分考虑回迁需求;旧城开发项目的户型设计要优先满足回迁户的需求,规划、建设部门在审核户型设计时要强制安排一批30-60平方米的小户型住房,建设规模由负责回迁安置的属地政府确定;旧城改造实施项目内的原住户符合享受经济适用住房或廉租住房政策的,优先享受相关政策。
三、关于危旧房改造
(一)实施范围。在城市建成区内未列入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范围内的住宅区,经鉴定为危房或建设年代较长、影响城市形象不雅建筑,且一般不在城市主干道两侧,10亩以下不能连片开发地块,可列入危旧房改造范围。
(二)组织形式。危旧房改造工作在市“三改”领导小组领导下,统一由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市住房保障部门要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实力较强、信誉良好的所属单位具体实施危旧房改造工作,必要时也可选择本部门以外的单位具体实施。
(三)办理程序
1.项目建设单位持如下材料向市住房保障部门提出改造申请。(1)规划意见;(2)国土意见;(3)改造申请书;(4)房屋及土地权属证明;(5)房屋鉴定报告;(6)房屋改造方案;(7)房屋改造合约或职代会决议。
2.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对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核实和把关,条件成熟的,出具《危旧房改造初审意见》,并附相关材料报市政府“三改”领导小组审批。
3.经市政府“三改”领导小组批准同意后,项目建设单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规划、土地、拆迁等手续。
(四)相关政策
1.危旧房改造项目拆迁补偿安置,实行以原址实物安置为主,货币补偿为辅的原则,安置办法和补偿标准参照《邢台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执行。危旧房改造实施项目内的原住户符合享受经济适用住房或廉租住房政策的,优先享受相关政策。
拆迁公有房屋的,原则上应先将房屋出售给具有合法租赁手续的住户,出售时参照房改有关政策执行。
2.改造时未使用的房屋维修资金,直接转化为改造后安置的房屋维修资金。
3.危旧房改造项目以建设普通商品住房为主,按照国家普通商品房的规定设计和建设。
4.安置回迁户后剩余住房应强制安排一批30-60平方米的小户型住房。建设规模在年初由房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
5.在符合城市规划条件下,土地性质是划拨或出让住宅建设用地的,由国土部门编制出让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按照协议出让方式供给原土地使用单位,由原土地使用单位补缴土地出让金后,办理土地使
用证。
6.对原拆原建的单体或非常零星的危旧房屋,必须实施改造的,但项目自身又无能力给予补偿,给予政策倾斜,所缴纳的土地出让金经市政府批准后,由市财政部门拨付到市住房保障部门,由市住房保障部门全部返还给土地出让金缴纳者。多建的住房由市住房保障部门全部销售给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对象。
7.危旧房改造项目免收旧区改造费、市政设施配套费、绿化补偿费、土地管理费、房屋交易管理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道路占用费、垃圾清运费、原房屋建筑面积的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得征收建校费。对被拆迁居民,按照国家和省城市危房拆迁管理政策取得的拆迁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税;对拆迁居民重新购置住房的,购房款中相当于拆迁补偿款的部分免征契税,对超出部分征收契税。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三改”(即城中村、旧城区和危旧房改造)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名单附后)。负责市区城中村、旧城区和危旧房改造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区、县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充实力量,落实经费和人员,每年向市“三改”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上报计划,经批准后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县政府的政绩考核内容。
(二)明确职责。市规划局负责“三改”工作的规划、编制工作;市国土局负责统筹“三改”工作的用地问题,负责土地指标的解决、土地的征转和供应;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负责危旧房改造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房屋权属登记;区、县政府负责属地的城中村改造、旧城区改造的组织实施,负责拆迁安置和改造后村民的保障和就业工作,负责监督改造方案的实施。各责任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研究制定各个方面的工作细则和操作办法,工作程序,逐步规范“三改”中遇到的问题,使此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三)招商引资。精心筛选出一批“三改”项目,适时召开发布推介会,对城建项目的开发、建设、设计进行公开招投标,最大限度地招大商、引巨资,努力提高建设档次、水平和规模。
(四)提高效率。市“三改”办公室要加强组织、协调和督导,每季度对各区改造进展情况进行公示。市有关部门要站在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的全局高度,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以最优质的服务、最高效的审批为“三改”项目快速推进提供便利,及时解决在规划、土地、拆迁安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要加大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各区、县政府、办事处、居委会要切实负起责任,坚决遏制各类违法建设行为,保证“三改”工作规范、有序、和谐推进。
本意见由市“三改”办公室负责解释,原有规定和本意见不符的,以本意见为准,未重新规定的,按原规定执行。
二〇〇八年七月十日
第五篇: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
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旧城区和危旧房改造的意见(试行)
(政字〔2008〕19号)
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城镇建设“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改善城市容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促进中心城市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加快城中村、旧城区和危旧房改造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关于城中村改造
(一)加快编制改造规划
1.城中村改造规划由村委会(含村改居)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区、县政府(管委会,下同)负责组织,列入下改造计划的城中村必须在上年底前完成规划编制。
2.城中村改造规划要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统筹考虑村民安置、经济发展和区域城市功能等因素,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对适于合村并建或集中改造的相邻城中村和老城区,按照优化整合原则,统一编制规划。
3.城中村改造规划,经市规划部门审定后实施。对违反改造规划,未按规划实施的单位和个人,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处罚。
4.正在实施改造的城中村继续按原批准的规划执行。在实施改造过程中,如确需变更城中村改造规划时,须按原程序报批。城中村改造规划批准后两年未实施的,须重新编制报批。城中村改造规划未经批准,不得实施。
5.在城中村改造规划确定范围内,市规划局不再审批其它建设项目。城中村规划改造范围内的所有产权单位,无论隶属关系,应服从该城中村改造规划。
6.城中村改造范围(即京珠高速公路以西、南水北调总干渠以东、规划北外环以南、南外环以北的范围内)以外,2000米以内城市周边的村庄,一律停止单村改造。提倡多村合并改造,并纳入城中村改造计划管理。对擅自改造的村庄,由区、县政府负责查处,并追究乡村领导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强化计划管理
城中村改造要突出重点,实行计划管理。计划安排要坚持“四个围绕”和“四个优先”,即:围绕城市功能的完善、围绕中心城市的环境改善、围绕城建重点工程的实施、围绕主干路网建设;优先改造阻街阻路的村庄、优先改造主干道两侧的村庄、优先改造已经开始又具备改造条件的村庄、优先改造区片整体开发的村庄。城中村改造计划由市规划部门商区、县政府制定,报“三改”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区、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三)采取合理改造方式
村委会(含村改居)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城中村改造的主体。城中村改造在充分尊重广大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应根据本村的实际,可采用村集体实施改造、村集体融资联合改造、开发商独立改造、政府整合改造等多种方式。可以一次性改造建设,也可以分步实施改造建设。与老城区相连的可以和周边城区进行连片改造。
(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1.城中村改造范围和用地规模由市规划部门商市国土部门在批准的城中村改造规划中界定。城中村改造范围和用地规模以合法用地手续为基础,原则上不突破村庄建成区范围和用地规模。根据整体规划,城中村用地可通过土地等量置换整合改造。
城市道路、绿地等公共设施占用城中村用地的,原则上通过提高容积率的办法解决,一般不再安排补偿占地。
2.城中村改造用地纳入全市用地计划。城中村用地范围内有合法手续的用地部分,按程序征收为国有建设用地;城中村改造范围内非建设用地和整合置换用地部分,分按计划安排用地指标。由村委会以净地交由国土部门依法进行征收,纳入储备。原则上城中村改造范围内的非建设用地土地出让净收益的70%返回给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剩余的30%作为全市城中村改造调剂基金,由市政府统一调剂使用。置换出的土地,由市政府依法征收,纳入储备。
3.城中村改造范围内村民住宅安置用地和解决村民长期生计用地(商业用地),应在改造规划中确定,以划拨方式供地。一般应安排在城中村合法用地范围内;整理出来的可开发用地以公开出让方式供地。村民住宅安置用地,按照村委会通过拆迁安置补偿的办法测算。人均安置面积不超过50平方米,人均占地面积不超过45平方米。解决村民长期生计的商业用地,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人均商业面积控制在5-15平方米。沿主次干道摆放商业的,按《邢台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执行。
按照规划部门批准的修建性详规,城中村改造的容积率一般掌握在1.7,鼓励建设单位节约利用土地,建设高层建筑,在控规允许范围内适当提高容积率。具体办法由市国土、规划部门制定并实施。
4.鼓励村委会通过竞争方式选择有实力的土地开发单位整体实施城中村改造。土地整体开发可实行利益承诺制,由村委会与开发单位签定协议,土地开发单位未竞得土地使用权时,承诺的利益可以纳入拆迁成本。
5.城中村在原址上分期分批实施改造的,可一次性办理完土地征转手续,根据改造进度可以分批办理供地手续。
(五)妥善处理拆迁安置
1.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实行“一村一案”。拆迁安置方案由区、县政府指导城中村改造实施单位制定,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体大会或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经区、县政府审查同意后,附带村民户口册报市“三改”办公室备案后实施。
2.实施城中村改造,应当按照旧村整体拆除,优先建设安置住宅的原则进行,确保被拆迁人及早入住。旧村未拆除的,回迁安置住宅未建设的,其他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应在区、县政府组织、监督下实施。
3.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公开出让土地上所建住房,规划、建设部门在审核户型设计时要强制安排一批30-60平方米的小户型住房,建设规模在制定城中村改造计划时,由房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
4.对按规定给予补偿或安置后,仍难以支付差价款的困难村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城中村改造实施单位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照顾解决。
5.未经依法批准,没有取得合法手续私自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按照违法建筑处理,不予补偿。
(六)实行政策支持
1.城中村改造除划拨的住宅和商业用地外,剩余部分由村委会以净地方式委托国土部门公开出让,成交价扣除国家规定规费和城中村改造调剂基金后,3%留给区、县政府用于组织城中村改造工作,剩余的97%返还村委会,用于村民安置、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2.城中村改造中用于安置村民的新建住宅和解决村民长期生计的商业、服务及办公设施,免收旧区改造费、市政设施配套费、绿化补偿费、土地管理费、房屋交易管理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道路占用费、垃圾清运费、原房屋建筑面积的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得征收建校费。对于公开出让部分上述费用,由获取土地使用权的开发单位全额上缴,然后由市财政部门按照“收支两条线”方式进行列支,全部返还给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村民安置、生活保障、公益设施建设。
3.城中村改造中通过划拨供地用于安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新建住宅、非住宅可按规定申请登记、核发房屋所有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上市交易须补交土地出让金。
公开出让土地上所建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缴费,依法进行权属登记、核发房屋所有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
二、关于旧城区改造
根据国家新的政策,对我市去年出台的《邢台市旧城改造暂行办法》(邢政〔2007〕32号)进行部分调整和补充。
(一)旧城区改造项目由区、县政府申报,市规划部门审核,市政府“三改”领导小组批准。
(二)旧城改造由区、县政府通过竞争方式选择有实力的土地开发单位整体实施。土地开发可实行利益承诺制,由区、县政府与开发单位签定协议。土地开发单位未竞得土地使用权时,承诺的利益可纳入拆迁成本。
(三)旧城区改造的土地供地以净地方式出让,不再进行毛地出让。土地出让方式必须采用招拍挂方式,并附有市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
(四)实施旧城拆迁前,应将拆迁补偿方案及被拆房屋所有权证书的复印件集中上报市“三改”领导小组备案,作为新建房屋在登记时享受优惠政策的依据。所有权证正本待拆迁完成后,由区、县政府集中上报市“三改”领导小组备案。
(五)旧城改造的土地出让总成交款,扣除国家规定的规费外,7%作为市旧城改造调剂基金,3%用于区、县政府组织旧城改造工作,其余部分由市财政部门按照“收支两条线”方式进行列支,返还区、县政府,再由区、县政府返还给土地开发单位;旧城改造项目中的市政设施配套费、绿化补偿费、土地管理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道路占用费、垃圾清运费、原房屋建筑面积的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先由获取土地使用权的开发单位按规定上缴,然后由市财政部门按照“收支两条线”方式进行列支,全额返还给区、县政府,再由区、县政府返还给土地开发单位。如果土地开发单位获取了土地使用权,可免缴上述费用,旧城改造项目不得征收建校费。
(六)解决好旧城改造中的回迁安置问题。旧城改造项目内的住户的回迁安置问题由属地政府负责,属地政府要做好土地一级开发阶段回迁需求和房地产开发阶段回迁供给的衔接工作。旧城改造地块土地公开出让方案由市国土部门商区、县政府制定,出让方案中要充分考虑回迁需求;旧城开发项目的户型设计要优先满足回迁户的需求,规划、建设部门在审核户型设计时要强制安排一批30-60平方米的小户型住房,建设规模由负责回迁安置的属地政府确定;旧城改造实施项目内的原住户符合享受经济适用住房或廉租住房政策的,优先享受相关政策。
三、关于危旧房改造
(一)实施范围。在城市建成区内未列入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范围内的住宅区,经鉴定为危房或建设年代较长、影响城市形象不雅建筑,且一般不在城市主干道两侧,10亩以下不能连片开发地块,可列入危旧房改造范围。
(二)组织形式。危旧房改造工作在市“三改”领导小组领导下,统一由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市住房保障部门要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实力较强、信誉良好的所属单位具体实施危旧房改造工作,必要时也可选择本部门以外的单位具体实施。
(三)办理程序
1.项目建设单位持如下材料向市住房保障部门提出改造申请。(1)规划意见;(2)国土意见;(3)改造申请书;(4)房屋及土地权属证明;(5)房屋鉴定报告;(6)房屋改造方案;(7)房屋改造合约或职代会决议。
2.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对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核实和把关,条件成熟的,出具《危旧房改造初审意见》,并附相关材料报市政府“三改”领导小组审批。
3.经市政府“三改”领导小组批准同意后,项目建设单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规划、土地、拆迁等手续。
(四)相关政策
1.危旧房改造项目拆迁补偿安置,实行以原址实物安置为主,货币补偿为辅的原则,安置办法和补偿标准参照《邢台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执行。危旧房改造实施项目内的原住户符合享受经济适用住房或廉租住房政策的,优先享受相关政策。
拆迁公有房屋的,原则上应先将房屋出售给具有合法租赁手续的住户,出售时参照房改有关政策执行。
2.改造时未使用的房屋维修资金,直接转化为改造后安置的房屋维修资金。
3.危旧房改造项目以建设普通商品住房为主,按照国家普通商品房的规定设计和建设。
4.安置回迁户后剩余住房应强制安排一批30-60平方米的小户型住房。建设规模在年初由房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
5.在符合城市规划条件下,土地性质是划拨或出让住宅建设用地的,由国土部门编制出让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按照协议出让方式供给原土地使用单位,由原土地使用单位补缴土地出让金后,办理土地使用证。
6.对原拆原建的单体或非常零星的危旧房屋,必须实施改造的,但项目自身又无能力给
予补偿,给予政策倾斜,所缴纳的土地出让金经市政府批准后,由市财政部门拨付到市住房保障部门,由市住房保障部门全部返还给土地出让金缴纳者。多建的住房由市住房保障部门全部销售给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对象。
7.危旧房改造项目免收旧区改造费、市政设施配套费、绿化补偿费、土地管理费、房屋交易管理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道路占用费、垃圾清运费、原房屋建筑面积的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得征收建校费。对被拆迁居民,按照国家和省城市危房拆迁管理政策取得的拆迁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税;对拆迁居民重新购置住房的,购房款中相当于拆迁补偿款的部分免征契税,对超出部分征收契税。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三改”(即城中村、旧城区和危旧房改造)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名单附后)。负责市区城中村、旧城区和危旧房改造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区、县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充实力量,落实经费和人员,每年向市“三改”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上报计划,经批准后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县政府的政绩考核内容。
(二)明确职责。市规划局负责“三改”工作的规划、编制工作;市国土局负责统筹“三改”工作的用地问题,负责土地指标的解决、土地的征转和供应;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负责危旧房改造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房屋权属登记;区、县政府负责属地的城中村改造、旧城区改造的组织实施,负责拆迁安置和改造后村民的保障和就业工作,负责监督改造方案的实施。各责任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研究制定各个方面的工作细则和操作办法,工作程序,逐步规范“三改”中遇到的问题,使此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三)招商引资。精心筛选出一批“三改”项目,适时召开发布推介会,对城建项目的开发、建设、设计进行公开招投标,最大限度地招大商、引巨资,努力提高建设档次、水平和规模。
(四)提高效率。市“三改”办公室要加强组织、协调和督导,每季度对各区改造进展情况进行公示。市有关部门要站在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的全局高度,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以最优质的服务、最高效的审批为“三改”项目快速推进提供便利,及时解决在规划、土地、拆迁安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要加大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各区、县政府、办事处、居委会要切实负起责任,坚决遏制各类违法建设行为,保证“三改”工作规范、有序、和谐推进。
本意见由市“三改”办公室负责解释,原有规定和本意见不符的,以本意见为准,未重新规定的,按原规定执行。
二〇〇八年七月十日
附件:
邢台市“三改”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戴占银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副组长:臧修臣 市城建领导小组组长助理、市拆违办主任
焦朝君 市政府办公室调研员、市城建办主任
成 员:郭星朝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城乡规划局局长
田留双 市建设局局长
张志峰 市城管局局长
李秋喜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柳金钟 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徐兰军 市财政局局长
姜桂莲 市发改委主任
刘鸿志 市人防办主任
张 辉 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副局长
吕志成 桥东区区长
孙胜利 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顾鹏图 邢台县代县长
郭和平桥西区常务副区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焦朝君兼任。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审定“三改”方案和制定改造计划;调查研究“三改”工作,完善“三改”配套政策;指导、督导、协调、考核各区、各部门“三改”工作。
发布部门: 发布日期:2008年07月10日 实施日期:2008年0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