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推进城镇特色化建设
加快推
进城镇
特色化
建
设„(马和
平)
2006年12月16日来源:长治日报
随着省九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我省进一步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新山西的宏伟目标,同时也确定了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的基本思路和主要途径。为了确保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到实处,长治市委、市政府加快实施“三三”战略,努力建设“三个”长治,全面构建我市和谐社会。城镇特色化作为“三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市今后城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市委、市政府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推进城镇特色化建设意义重大加快推进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再次指出,要“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由此可见,党中央对城镇化建设高度重视,这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实践的逻辑归宿,也是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理念所赋予的方向性规定。中国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从国情出发的内生型发展方式、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初级阶段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为30%左右,未来20年全国城市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围绕城镇化建设,省委书记张宝顺在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增强
城镇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扎实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太行山革命老
区开发步伐。”在与各地代表座谈时进一
步指出,“目前,我省的城镇化建设还很
落后,比不上广东、浙江,也赶不上周边的河南、内蒙古。‘十一五’期间,山西
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特色城镇
化,让山西的城市和乡村大变面貌。在‘新
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双轮驱动下,带
动山西发展。”特色城镇化已经成为我省
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成为全省今后城市
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长治市作为我省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应该切实发挥好自身的区位优
势,率先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努力实现统筹城
乡发展的新突破。市九次党代会明确要求,力争用五年时间,把长治建成以东山西水、南秀北美为特色,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
境优美,功能设施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绿色文化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三晋第一
靓丽名城和中部生态名城。扩容主城区,加快新区建设,基本形成现代区域都市框
架,切实增强城市综合功能,特别是要素
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
程,使城市化水平达到47%以上,社会就
业人口中非农就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
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半小时通达为半径,将潞城、壶关、长子、屯留、长治县划入
紧密联系圈,倾力打造“1+5”上党城市
集群。要统筹推进城镇协调发展,以中心
城市为核心,建设一批组团式卫星县城和
具有产业支撑的小集镇,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小集镇相结合的上党城市群落,使之成为我市特色城镇化的主体。
二、推进特色城镇化必须遵循四个原
则
一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逐步推进的原则。城镇建设必须规划先行,综合考虑
社会经济、产业发展、道路河流、公共设
施、绿化生态的布局,严格按照规划方案
要求,进行城镇化建设和整治。既要坚持
保护利用,加快老顶山森林公园和城南生态园的建设,尽快形成我市“东山西水、南秀北美”城市景观格局。
三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中心城市集中供热、公共交通、煤气管网、市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新区道路及地下管网建设,切实完善新区整体功能。加快县城及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四是构筑“1+5”城市集群快速交通网络。加快中心城市环城高速公路东段与南段建设,形成“1+5”城市集群的交通主骨架。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壶关、长治、长子、屯留、潞城等五个县(市)的交通联系,按城市道路标准,对长邯公路(长治———潞城段)、长陵公路(长治———韩店段)、长壶公路(长壶一级路)、长屯公路(长太连接线)、长长公路(长治———长子)进行改扩建,以实现20分钟通达目标。五是搞好我市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组合有序、优势互补、整体协调、持续发展”的原则,组织编制全市及各县(市)城镇体系规划、各级城市总体规划、各级城镇的近期建设规划、各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清晰界定各级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各城镇的空间布局,以保证区域内各城镇的协调发展。
六是有效整合区域资源。以区域整体利益为目标,按照“1+5”城市集群的架构,统一配置区域内资源,通过加强城市集群内建设项目的准入管理,防止周边无序发展带来对中心城市的负面影响。重点加强上党盆地、漳泽湖湿地的“两地”保护工作,确保我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安全。“十一五”期间,特色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我市城镇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上党大地必将迸发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辉煌气势,从而全面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我市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加快推进我旗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实现幸福鄂托克建设的总体目标。现结合地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㈠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随着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社区逐步成为社会管理的中心、人民群众生活的家园、基层民主政治的舞台、社会稳定和谐的载体,和谐社区在地区改革、发展、稳定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㈡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富裕、宜居、和谐的幸福鄂托克为目标,切实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坚持政府主导、共建共享的原则,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将其真正建设成为广大居民群众满意的社区,为构建幸福和谐鄂托克奠定坚实基础。
㈢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
以“居民自治、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特色明显”为目标,力争用3年的时间将我旗90%以上的社区建设成为全市新型标准化社区。
二、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㈠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以不断满足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㈡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㈢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明确社区组织的职责和权利,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㈣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坚持按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从居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三、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任务
㈠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按照“一社区一支部”的目标设置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实现党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推进社区党组织以“两推一选”、“公推直选”方式产生党组织书记和班子其他成员,提倡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社区专职党组织成员和居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将退休人员、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失业人员、流动人口中的党员归属所在社区管理。力争使社区党组织全部达到“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目标。
㈡完善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社区居委会原则上按照1000户左右的规模设置,每500户居民配备一名社区居委会成员。新建小区要及时划定社区范围,按照法定程序成立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要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组织开展居民自治,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维护社会治安,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信访稳定、公共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残疾人康复与服务等工作,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社区要建立健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文教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会、妇联、青少年工作等下属委员会或组织,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社区工作的全面发展。
㈢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拓宽社区干部来源渠道,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选聘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经法定程序后到社区“两委”任职,标准化社区配备3-4名工作人员。社区“两委”要做好社区管理、信访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治安保卫、人民调解、环境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成立“社区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工作站,大力开展社区志愿者注册管理工作,广泛开展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作用。
㈣加强社区服务建设。按照“政策引导、分类指导”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到社区兴办服务设施,开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和规范社区服务业的管理,加快社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做大、做强社区服务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服务品牌。加强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和谐社区”活动,努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市困难群体的应保尽保。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快老年人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关心关爱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下岗职工等社会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促进社区家庭、邻里之间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医疗、法律、体育、养老助残和家政服务进社区活动,大力兴办社区服务设施。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则,加强对社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㈤加强社区计生卫生建设。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连续服务为主要内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精神疾病的诊疗服务。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把符合条件的社区居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㈥加强社区环境建设。以小区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亮化为突破口,探索建立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绿色社区和生态社区。教育和引导社区成员积极做好街巷保洁、爱国卫生、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等工作,按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搞好社区绿化工程,建设绿色家园。要保持街巷道路、排水设施、路灯等基础设施功能完好,营造优美和谐的社区人居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㈦加强社区治安工作。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和“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积极推动平安社区警民共创工作,建立以社区民警为主导,社区治保会和物业保安为依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治安管理网络,提高治安管理水平。公安机关各派出所要向辖区内各社区推荐1名有基层工作经验,热心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包片民警,协调和组织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㈧加强社区信访稳定工作。建立社区信访联系责任制,加强社区信访联络员队伍建设,夯实社区稳定基础。完善社区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做好社区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教育和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好妇女、儿童、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争创无“传销活动”、“ 法轮功”、“黄赌毒”现象存在的文明社区。进一步密切与社区居民的联系,畅通社情民意联络渠道,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㈨加强社区文化体育教育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学校、社区图书室和文体活动场所的作用,教育和引导社区居民学科学、学文化,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加强对社区文化骨干的培养,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满足居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社区要全部建立图书室,采取购买、捐赠、“图书银行”等方式,扩大社区图书室存书量,每个社区图书室存书量不少于2000册;建立科普活动场所及科普画廊和宣传栏,向社区居民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建立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社区文化学校并经常组织活动,使社区居民受教育率达到50%以上;配备必要的活动器材,组织开展以社区中老年人为主、吸引青少年参与的文化队伍,广泛开展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活动,建设适宜青少年上网的“社区绿色网吧”;积极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在社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开展好“邻居节”活动,增强邻里关系,营造和谐氛围。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立社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强社区健身骨干队伍和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社区体育辅导站,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四、理顺管理体制,为加强社区建设奠定基础
㈠积极开展居民自治。建立健全以社区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制度为主体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体系,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积极开展社区居民自治工作,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不断扩大社区直选的范围,维护广大社区居民的选举权;通过座谈会、听证会、民意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社区居民意见,保障社区居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实施民主决策,维护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决策权;完善以社区居民公约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公开社区事务,引导社区成员依法参与社区管理,保障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管理权;建立社区居委会向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制度、民主评议社区干部制度和社区事务公开制度,维护社区居民的监督权。
㈡理顺社区管理关系。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工作的指导与支持,保障社区居委会依法开展自治活动,减少对社区事务的行政干预。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将工作任务和经费一并交给社区,实现社区事务管理责、权、利的统一。
五、加大投入,为加强社区建设创造条件
㈠社区办公经费和社区工作者补贴等纳入财政预算,由劳动部门牵头制定相关政策,确保用3年时间,使全旗社区工作者工资达到1200元/月。棋盘井、蒙西地区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社区办公经费和社区工作者补贴由地区本级财政承担。
㈡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内党发〔2008〕18号)和《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要把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根据目前我旗“一旗三镇”发展格局,力争用三年时间完善乌兰镇、棋盘井镇、蒙西镇社区建设工作。由旗规划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合理布局全旗标准化社区,全面落实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公建配套项目,新建社区标准为每个社区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设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场所,社区设立办公室、办事大厅、活动室、医疗处置室、计生服务室、阅览室、棋牌室、多功能室等场所。
由规划局具体负责,全旗新建、在建小区社区居委会和服务用房必须与开发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已建成小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未达标的,通过购买、租借、置换、改造、扩建、新建等办法解决。老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旧城改造区的社区办公用房按不低于1200平方米标准建设,由开发商无偿提供。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的产权归社区所有。
六、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社区建设提供保障
㈠加强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要求,抓好社区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成立全旗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此项工作的督导和调度,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组织,要把加强社区建设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围绕社区建设工作大局,以开展“标准化”社区创建活动为契机,按照各自职能制定促进社区建设工作的具体措施,找准工作切入点,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进一步提升全旗社区服务水平。全旗社区建设工作由旗民政部门牵头,负责制定社区工作制度、考核办法等社区工作细则,确保社区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㈡加强进城农牧民社区化服务管理。根据我旗“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目标,大量农牧民将转移至城镇工作生活,为了给进城农牧民群众创造和谐、有序、文明的生活环境,必须全面提高进城农牧民社区化服务管理水平。
1、成立组织机构。进城农牧民社区化服务管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重点是移民小区),坚持 “人住哪里、哪里负责”原则,各镇人民政府要成立进城农牧民服务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完善的工作细则,配备能力较强的社区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进城农牧民社区化服务管理工作。
2、建立基础信息资料库。各移民小区要建立进城农牧民基础信息资料库,掌握进城农牧民基本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信息,为进城农牧民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全方位的社区化服务,逐步实现进城农牧民的规范化服务管理。
3、积极开展各类进社区活动。根据进城农牧民的文化水平偏低、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现状,通过“幸福鄂托克大讲堂”进社区、职业技能培训进社区、文化活动进社区、就业帮扶结对进社区等活动形式,提高进城农牧民的文化知识、思想道德、职业技能水平,丰富进城农牧民的业余生活,为进城农牧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4、完善移民小区物业管理办法。各移民小区物业服务管理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要选用服务水平、管理能力高的物业公司进行服务管理。社区居委会要加强同所在移民小区物业公司的协调,制定完善移民小区物业管理办法,全面提高进城农牧民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第三篇: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
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
目前,我国正处在大规模城镇化建设的阶段。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有500多万个村庄和5万多个集镇。未来1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八亿,城镇化率将接近60%。这与发达国家普遍的80%的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中国大规模城镇化建设还会持续30年至35年。预计今后更多的资源将向中小城市分配,运行的“轴心”,在推进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大多数农民/牧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的基本模式。因此,国家给与地等政策支持。例如,2011年6月财政部、住建部决定“十二五”期间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给予财政支持政策和城乡网建设、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向绿色重点小城镇倾斜;住建部和国家旅游局为落实游业的意见》“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要求,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点的认旅游小镇开发,实际上就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旅游小镇的规划工作时,要以城镇规划规重要求为前提,通过旅游定位来引导城镇化走向,并以城镇建设配合旅游功能,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系统整合。
随着“十二五”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的发展战略指导。面临这一良好和机遇,积极探索构建特色小城镇集群,对于健康发展,尽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以来,本规划院已完成了多部旅游小镇的规划乌孙风情小镇、那拉提小镇、动物小镇、水浒小镇等等,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扮演着先行者和引领者的角色。本期特别推出印记两大案例。
印记文化小镇总体思路
印记文化小镇位于新疆伊犁州唐布拉林场。“唐布拉”在哈萨克语和蒙古语中均为“印章”之意,在此含义基础上引展现游牧民族的“印记”文化。专家指出:“在哈萨克族中,除了保存完整的氏族部落系谱外,还保存有与氏族部落相对别氏族部落而产生的。在社会生产、生活和战争中均是十分重要的。印记既是氏族部落标志,又是氏族及个人牲畜的标记员死者坟墓的标志,一般均在石碑上印有死者生前氏族部落的印记。印记图形多种多样的,有的像太阳、月亮、弓、箭或萨克等游牧民族创造的一种游牧文化。”
为了明确家畜的所有权,游牧民族通常在家畜身上烙印的方式解决,如哈萨克《头克汗法典》第33片断规定:“每一的印记,这些印记是分配下来的,在一切牲口和财产上必须盖印子,以便谁都能分辨归谁所有。”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各
了各自印记,每个家庭均有属于自己的“印记”,形形色色,图案各异,除现实功能外,也反映了游牧民族审美观和宗教局、建筑物墙体、标示物设计中应融汇丰富的“印记”符号,使唐布拉成为名副其实的“印章”、“印记”之城。因此,产业化产品,应该按照哈萨克族建筑风格和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市政设施,进行旅游文化小镇建设。辟建百里画廊风景环境优美,设施配套,风情浓郁,现代时尚的哈萨克文化小镇。
1、景观统一性原则
小镇内部景观与外部环境相呼应,营造社区内外双生态景观有机协调效果。
2、主题突出原则
为营造小镇特色,营造独特的文化小镇环境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注重对旅游开发主题的选择和设施配套,做到主使小镇风情达到“浓装淡抹总相宜”的景观效果。
3、交往空间建设原则
环境建设强化游客与牧民及居民的交流与交往功能,为游客营造体验风情,参与民俗活动之场所。包括小镇广场、配化小镇既传统又时尚的交往、活动空间。
4、环境与景观包容原则
周边草场、花丛、河流、道路、绿树、山地等背景环境与小镇建筑、硬质铺装以及建筑天际线构成一组完整的社区景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所有景观布置围绕着建筑风貌,使环境和建筑之间传统与时尚、封闭与开放、紧凑与松散、流动与固
充分调动视觉元素、材质元素、空间元素的各种功能,使景观设计达到远可赏、近可触、去可忆的艺术境界。
5、环境系统整体和谐原则
小镇外部环境,依托周边的草原、河流以及山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人与自然沟通的绿色空间,既有大片草原为的“蓝带景观”。
小镇内部环境,对绿化与建筑主体、道路之细部处理应独具匠心,其独特姿态体现在社区每个角落,实现建筑材料、植草砖、卵石路等各种不同面层材质有机结合。
通过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整体打造,实现环境系统的整体和谐。
6、增强小镇的“可识别性”与整体形象原则
为树立文化小镇整体形象,增强小镇的“可识别性”,避免“千人一面”的趋同现象,必须创造景观丰富,空间布局荣,具有亲近自然且颇具人情味的居住环境,并以哈萨克印记文化景观创造全新的文化小镇的独特形象。
乌孙风情小镇
位于新疆伊犁州喀布沙朗牧业村至喀拉峻景区大门之间。将该处建设成为展示那拉提云中草原乌孙文化魅力和喀拉峻地和形象第一地标区。
1、规划指导思想
凸显地域特色,深度发掘乌孙历史文化,延续文脉,按照哈萨克族传统建筑风格,进行旅游接待服务建设。辟建环境
文化底蕴深厚,可游可赏可娱的旅游接待服务基地。
2、规划理念
以草原花海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哈萨克人文景观为载体,精心塑造具有塞人与乌孙文化底蕴和影视休闲功能的高山草
3、规划结构
根据小镇规划用地的环境条件和项目配置,确定“四片、一轴、一中心”的规划结构。
四片,指规划项目相对集中布局的四个片区,即入口接待区片区、喀布沙郎风情小街片区、乌孙文化片区、旅游服务一轴,指连接四大板块的道路交通轴线。
一中心,指集散游客的中心活动广场。
4、建设项目
入口接待片区选址于喀布沙朗沟沟口临路处,作为喀拉峻景区的唯一入口区,以开展入口接待服务为主要功能。重点套的门区服务设施、入口标志建筑等。风情小街骗取选址于喀布沙朗牧业村,作为与云中草原服务基地配套的原生态哈萨克牧民村落,以开展原生态的民族点建设绿色通道、牧区小街、配套的小街驿站、牧家乐服务点、原生态的哈萨克餐饮、休闲牛羊圈、马圈、跑马场以及散
中心活动广场以喀甫萨郎沟上部缓坡区与绿色通道交会处的开阔地辟建中心活动广场,以游客集散与休闲活动为基本乌孙文化片区中心活动广场一侧区域为乌孙文化片区规划用地,以乌孙文化游赏与影视休闲为主打品牌,既有场景式的住宿、餐饮、演艺娱乐等实用功能。重点建设乌孙夏都建筑群、塞种人遗迹、乌孙歙候村、西域风情影视基地、乌孙博
旅游服务片区重点建设喀拉峻游客中心、宾馆、饭店、营地度假村、乌孙博物馆等服务设施,依沟谷山坡高低错落布
第四篇:xx乡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1
xx乡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步伐上半年xx乡特色城镇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县政府要求、与兄弟乡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下半年,xx乡按照县政府统一要求,集中精力,再添措施,掀起特色城镇建设高潮,确保完成全年特色城镇建设任务。
进一步解放思想、调整特色城镇建设的思路。将特色城镇建设作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制订好特色城镇发展规划、项目实施计划,包装好、策划好一批特色城镇建设项目,做到长短结合,组织实施完成好我乡今年特色城镇建设项目。
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围绕“三个三”的精神抓好落实,推进农民向集镇、产业向园区、要素向集镇“三个集中”,树立跨越式发展、克难奋进、经营城镇“三个意识”,强化产业、基础、特色“三大支撑”,加强规划执行管理、建设环境管理、集镇环境管理“三项工作”的落实,增强我乡的发展实力。
转变思路,运用市场操作的手段经营城镇。用活用足政策,运用市场手段运作,力争做到利益最大化,开始储备几块好地。争取县政府以奖代补政策,按时完成县下达的任务目标。
进一步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建管结合。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重点加强道路、供排水、供电、管网、医疗、教育、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努力打造小城镇建设精品工程。完善城镇管理、绿化维护、卫生服务等工作人员配备,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乡直部门的重要作用,建立解决“重建设、轻管理”现象的制度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小城镇建设管理水平。
彰显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品位。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是乡镇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按照“一核三化”的民族文化特色打造“多元xx”,着力建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的现代城镇体系。
xx乡“民族风情街”进度喜人
xx乡特色小城镇建设“民族风情街”工程旨在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按照统一规划设计、采用一定色彩对比、民族文化元素。按照“一核三化”对新老街道沿街建筑进行外立面改造,对当地历史文化景观和文物、原有集镇格局和传统街区等加以保护和发展,使旧区在总体布局和局部风貌上保持并强化其本土特点,保护和创造城镇文化特色,挖掘民族文化,展现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打造“多元xx”。
目前,“民族风情街”工程进度喜人,金钟完成60﹪,炉山工程一标段完成50﹪、二标段完成50﹪,观风海已全部完成,秀水完成95﹪,迤那完成80﹪,石门完成70﹪,麻乍完成60﹪。拨付总资金达3536万。
第五篇: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
区委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了全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决定,制定了我区力争两个率先的时间表,沿江街道作为全区的经济重镇,要在两个率先的征程中,争做企业创新的先行街道、xx北大门建设的示范街道、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特色街道,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沿江街道地处长江之滨,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以北1公里处,东邻长江,西与盘城镇接壤,南连泰山街道,北靠南京钢铁集团,总面积约30.9平方公里,人口约5万人,下辖五个村、二个居委会,农业人口8754人。辖区内有南京xx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大学xx校区、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等大单位。104、宁连、宁扬公路在辖区内交汇而过,交通十分便捷。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759万元,完成工商税收40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600元。新的xx区成立以后,区委、区政府把沿江街道作为江北主城区的一部分来建设。沿江街道为呼应新市区建设,在着力加大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也加快了农民市民化步伐,响亮地提出建设城市化的新沿江,培育市民化的沿江人,并在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
一、以加速推进城市化建设为手段,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移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市民转移是推进农民市民化的有效途径,而要农民脱离土地,洗脚进城的最快方法就是加快建设发展步伐,走征地带动之路。多年来,随着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大xx校区、南钢等大单位的建设发展,已经使一批农民通过征地带动转变成城市居民。随着江北新市区和沿江大开发速度的加快,沿江街道再一次成为开发的热土。截止到8月初,先后有浦东房地产征下大外江3500亩土地建设威尼斯水城;京新、复兴4500亩被苏宁公司摘牌,用于房地产开发,同时苏宁公司还拿下了航海仪器二厂以南的170亩和复兴七组复兴路以北的160亩土地;金飞成集团联通公司的160亩土地、农科所30亩土地均被摘牌。另外,浦江学院征地手续已完成,已进入拆迁补偿程序,这一系列的土地开发将一次性让4516名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市民。沿江街道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将街道行政中心迁至农业人口较为聚集的洲区,以推动洲区的发展,并对还未挂牌的土地,由街道拿出资金来进行土地储备,以尽快实现街道辖区内的农民在两年内全部转移为城市市民的目标。同时,积极推动房地产企业的早日开工建设,让离土离地的农民,尽快集中居住到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的小区中,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农民身份和生活方式市民化的真正转变。
二、构筑经济发展平台,增加农民转移为城市市民后的收入城市化建设,使农民逐步脱离土地,融入城市生活,离开土地后,如何增加他们的收入,沿江街道根据实际采取三种措施以增加他们的收入。一是高品位建设工业产业群,增加就业机会。沿江街道拥有市级重点乡镇工业园区的牌子,为充分利用好这一块牌子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街道按照一牌三点规划建设了三个产业分布区,即原街道工业园、新化工业园和冯墙工业园。在认真做好现有工业园美化、冯墙工业园金飞成四个项目建设的同时,重点开发新化4.3平方公里工业园区。目前,冯墙工业园已建成的金鼎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已解决三百多人的就业,原工业园区已解决200多人的就业,新化工业园计划解决1500人的就业。二是打造三产发展新平台,扩大就业面。三产经济一直是街道发展中的短腿,随着房地产开发的兴起,为街道三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人口的增加,将带来商业、物流、餐饮、娱乐休闲、物业管理等三产业,街道将利用行政中心搬迁至洲区之机,科学合理的规划街道三产的产业格局和布局,积极引导居民投入到三产发展中,增加收入,同时也彻底解决三产对街道贡献份额较小的问题,促成街道经济结构的转移,预计三产将带来3000个就业机会。三是鼓励居民参与投资。征地拆迁将给街道居民带来一大笔收入,同时多年来农民手中也有一笔积蓄,为了聚集民间资本,引导居民用手中的闲钱参与投资,以钱赚钱,街道将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在工业区的建设中,出台鼓励私人投资厂房、道路、水、电等设施建设的政策,增加居民收入中的投资性收入的比例。
三、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转居后的后顾之忧农转居后,作为城市居民的沿江人,也应享受同市民居民同样的待遇,尤其是社会保障须逐步到位,以解决农转居后沿江人的后顾之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工作汇报《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一是医疗保障。街道将逐步为农转居后的沿江人办理大额医疗保险,并加大本地卫生服务水平,杜绝因病致贫现象发生。二是养老保障。街道将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在劳动部门的支持配合下,规范街道企业和事业单位用工、养老保险办理工作,同时为鼓励企事业单位办理养老保险,街道将在政策上、资金外给予一定的扶持,以确保街道居民能够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的养老保险待遇。三是劳动就业。在不断扩大就业面的基础上,街道将充分发挥街道劳动就业保障所和各居(社会)劳动就业保障站的作用。根据岗位的需要,对农转居后的劳动力实行就业前的培训,建立完善的劳动就业培训机构,以确保人人适应就业需求,增强就业能力。
四、加强基础教育,从源头抓起农民转变成居民,身份的转变是可以一夜之间完成的,而要让农民彻底转变小农意识,在思想上、行为上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此,沿江街道将以创建学习型街道、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为龙头,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不断提高农转居后沿江人的素质。尤其是要从娃娃抓起,从在校学生抓起,立足源头,立足基础,落实到位。以学校、家庭为教育的主阵地,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做文明市民的习惯,同时通过在家庭中开展教育,也带动每家人在思想、行为上的转变。与此同时,街道还将以社区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加大对孩子们的德育教育,从小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如开展敬老爱老、互帮互助、勤俭节约、尊重社会、尊重他人等教育实践活动。
五、深入开展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从多年的精神文明创建经验来看,开展文明创建是提高居民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沿江街道有着多年的精神文明创建经验,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街道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重点抓好两个方面工作。 一是创建具有沿江特色的市民精神。市民精神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精髓。沿江街道在向城市化进军的同时,也要把创建具有沿江特色的市民精神活动作为提高士气、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一个重要活动来抓,以此来促进街道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通过在全体居民中征集、讨论等多种形式,以确定符合沿江发展特色的市民精神,以此激发大家建设沿江、发展沿江的士气,实现沿江倍速发展的目标。二是以人为本,深入开展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在沿江街道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如五爱双评、文明户、文明窗口、文明学校、文明工商户等等,群团组织为做好这些创建还开展了绿色家庭、文化中心户、青年致富能手、双学双比等评比活动,使全街道的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形成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格局。随着街道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有些创建已不适应发展的需求,为此,在下一步的创建工作中,街道将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总结前面的创建经验和做法,对文明户、文明学校、文明窗口、文明工商户、文明企业等创建评比条件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开展符合发展需求的、富有时代精神的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
六、打造最佳人居环境,以优美的环境影响人人是优美环境的缔造者,优美的环境也同样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改变人的行为,沿江街道将借大开发之际,从亮化、绿化、美化入手,打造最佳人居环境,让沿江人生活在城市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氛围中。一是绿化、亮化。街道将科学规划建设好主干道、主要河流、主要街区和市民休闲区、居住区、商业区的绿化、亮化,同时规划建设两条百米宽的防护林,把大企业的污染彻底隔离,并建设一批市民绿化广场,鼓励企业进行花园式工厂建设,让沿江人生活在绿色中,让沿江的夜景亮起来。二是美化。借大开发之际,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住宅区,将分散居住的农民向集中居住转变,彻底改变沿江人散、乱、脏的居住环境。同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解决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处理排放难题,杜绝水质污染。建立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培育沿江人的卫生意识,保持街道的整洁,树立沿江人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新形象。通过这一系列的环境建设,让沿江人生活在一个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中,同时让整洁、优美的环境提高居民自觉爱护环境的意识,主动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所谓农民市民化就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就是减少农民、降低农村人口比重、增加城市人口的过程,因而农民市民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城市化。沿江街道将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同时,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努力引导沿江人民身份由农民转向城市居民的同时,意识和个人行为也由小农意识转化为城市居民意识,形成和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提升沿江的城市建设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