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创建县域特色化教育模式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创建县域特色化教育模式
——在全市电教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民乐县教育体育局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按照会议要求,现就民乐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及2012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作以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民乐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86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169所、教学点10个、县直幼儿园2所。在校学生43971人,其中普通高中7039人、中等职业学校1137人、初中11131人、小学19399人、幼儿园及学前班5265人。现有教职工3070人,其中普通高中422人、职业中专111人、初中706人、小学1755人、县直幼儿园76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现有教学用计算机3949台,生机比为
9.6:1,师机比为1.5:1。建成多媒体教室569个,其中电视机模式328个,投影模式129个,电子白板教室112个。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县教育事业持续、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狠抓不懈,在逐年筹措资金添置信息化设备的同时,认真研究国家政策,抢抓-1-
各种政策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下面我就民乐县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一些主要做法和大家作以交流:
(一)树立优先意识,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优先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渗
透,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县在稳步实施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同时,把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县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教育发展问题,拨付专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强化设施配备;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时,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广大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主动实践,不断提高对现代教育设备的操作技能和应用水平。
2011年,针对我县中小学在图书、电教设备、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配备等方面存在的缺口大、个别指标不达标的现状,县委、政府在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两基国检为目标,促办学条件上台阶”的目标,建立了主要领导分块负责的工作机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配备计划,为推进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面对地方财政紧张的现实困难,我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争引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千方百计提升教育技术装备水平。
一是积极争取省厅项目资金。2011年先后为3所初级中学配备了8套实验仪器、设备,为70所小学配备了科学仪器,并为新建学校拨付图书购置专项资金51万元。
二是以“两基”迎国检为契机,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建立了政府拨款、乡镇配套、企业垫资、学校自筹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技术装备投入力度,仅2011年一年为中小学配备了价值1591.77万元的电教设备、图书、实验仪器和音体美器材等教学设施设备。共配备电子白板96套,购置学生计算机957台,一次性购置图书14万册。为86所小学配备了科学实验仪器,为156所小学配备了标准化实验台。为186所中小学配备了音体美器材,使城镇中小学达到了国版二类标准,农村小学达到了三类标准。其中,民乐二中建成高标准微机室6个,配备计算机316台,建成电子白板教室66个,高标准实现了“班班通”,配备理化生标准化实验室12个,一次性购置图书8万册,严格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类上架,安装了图书管理软件,规范了图书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金山小学新建微机室3个,配备计算机176台,建成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13个,一次性购置图书3万册,配备小学科学实验室2个,配备仪器设备2套;为12个乡镇寄宿制小学各配备电子白板教室2个。为了改善教师信息化办公条件,我县采用学校、老师共同筹资的方式为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目前中学教师基本达到人手一台,小学教师正在逐步配备当中。
三是积极争取侨心项目,为学校配备信息化设备。至目前,共争取到“周大福爱心电脑教室”12个,配备计算机232台。同时将66个村委会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设备和21个“农村文化共享工程”设备整合到学校,提高了学校的信息化水平。
四重新调配现有资源,提高教育装备利用率。针对布局结构调整后,原农村初中部分教育装备不能适应寄宿制小学教学需求的问题。我局抽调专人对全县各学校教育装备进行了摸底调查,并按“按需调配,公平均衡”的原则进行了重新分配,有效避免了教育资源浪费,提升了教育装备利用率,实现了县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通过以上做法,不仅提高了我县教育技术装备的整体水平,改善了办学条件,也为进一步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效益、促进教育持续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三)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教育装备切实为教学服务
教育技术装备的价值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了提高教师对现代信息设备的应用能力,我县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教师信息化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了以县、乡、校三级培训网络为基础,以骨干教师引领的教师全员培训机制和以赛促训的激励机制。
一是在去年寒假期间,利用15天的时间对小学科学课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由人事股牵头,教研室、电教室共同主办,抽调初中物理、化学、生物专业的骨干教师,对265名小学《科学》任课教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对各类仪器的名称、功能、操作规范进行了详细介绍,把小学科学课中安排的72个实验人人规范操作了一遍,完成了《小学科学实验手册》初稿的编写工作。今年3月份,根据市局电教馆的要求,分四期,对232名科学课教师和320名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本次培训的重点是如何上好科学课。
二是利用去年寒暑假时间,先后组织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集中培训。我县于2007年制定出台了《民乐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考核方案》,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中小学教
师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并将教师考核成绩作为上职称、评先进的必要条件。2011年,全县又有181名教师取得了合格证书。截止目前,取得合格证的教师已占到全县教师总数的86%。
三是要求各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方案,将信息化培训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分年龄对学校教师进行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培训,并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的情况与教师的业绩考核和评优晋级相结合。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经过去年设施配备,我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已经基本筑牢,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进行教学的氛围已基本形成。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部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意识还不强,尤其是年龄大的教师,习惯于“一支粉笔一堂课”的模式,观念转变较慢。二是少数农村学校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不高,三是部分学校的信息化设备陈旧、老化,亟待更新升级,四是我县信息化水平跟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四、2012年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重点
2012年,我县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强化检查、督促和引领,通过组织开展督导检查、针对性培训、激励性竞赛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充分发挥设备效益,进一步促进教育技术装备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一是进一步推动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大屏幕触摸电视”为代表的“班班通”先进模式建设,逐步升级、淘汰落后设备。2012年我县同10个学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要求每个学区新建一所“班班通”学校,根据各自实际更新、升级旧设备。
二是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设备、仪器和音、体、美、卫设备及图书的管理、应用工作,本着“建、管、用”并举的原则,管好、用好各类设备,努力提升设备的利用率。三是进一步加快学校教育网站建设,未建成网站的城区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到年底全部完成学校网站建设。
四是将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和“特色校创建工程”紧密结合,按照“宁肯用烂,不能放坏”的要求,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大规模、大面积推行现代教育装备进课堂活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创建标准化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推波助澜。
五是继续组织开展各类信息技术培训。采取校本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进行全覆盖式培训,结合我县开展的“三字一画一语一操作”教师基本功达标活动,切实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装备进行教学的能力。
六是继续推行“以研促训”的模式,要求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将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作为教研活动的基础,深化研究,总结经验,推广成果。同时教体局继续组织开展全县性学科教学评比活动,进一步强化交流,推动应用。
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实施“校校通、堂堂用”,全面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我们将进一步统一认识,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再添措施,再鼓干劲,为全面开创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做出积极努力!
谢谢大家!
第二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我区率先在保二小学、站四小学、石油小学配置交互式电子白板。并开展电子白板应用培训,使教师会用,愿意用,使学生喜欢上电子白板课,提高教学利用率和教学效率。并进一步开展电子白板课评比活动,使电子白板物尽其用,发挥最大效能。
二、2012年我区将接受教育强县区的检查,各校根据标准,我区将在各学科全方面配备新型信息化硬件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大幅度提高教学装备水平。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环境。
三、对新添置设施如电子白板、投影等一系列新设备,将对设备的使用方法,保养方法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对教师进行全方面的培训,真正的使新设备发挥新效能,体现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四、抓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全区每个学校扩充1T的教育资源,基本实现基础教育公共资源库全面覆盖基础教学各学段、各学科、各版本教材的教学资源。建立互联互通的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库,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使资源建设与资源使用紧密结合,以快速推进资源建设进度。
五、抓教育业务网络工程。要建成高速畅通教育业务网络体系,大力推进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的教育区域网建设,促进全区各学校真正实现“班班通”,努力建成教育区域网。
第三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六十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2010-2012年,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完善机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均衡配置、合理布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集中开展危房改造、抗震加固,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改造小学和初中薄弱学校,尽快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改扩建劳务输出大省和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基本满足需要。
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补充一批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教师;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全
员培训,组织校长研修培训;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提高教育,使全国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
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村幼儿园;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支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强中西部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
发展民族教育。巩固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支持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紧缺教师人才;加强对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启动内地中职班,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县改扩建、新建一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支持民族院校建设。
发展特殊教育。改扩建和新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使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把普通高中学生和研究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
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较完备的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
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支持在高校建设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引进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支持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培养各种外语人才;支持孔子学院建设。
(六十七)组织开展改革试点。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建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探索弹性学制等培养方式;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测评结果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切实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等。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推进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培养新型农民的试点。
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初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自主考试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入学;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具体方式;探索缩小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区域差距的举措等。
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探索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探索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建立多种形式的专职科研队伍,推进管理人员职员制;完善校务公开制度等。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公办学校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改革试验;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探索独立学院管理和发展的有效方式等。
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长效机制;制定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建立教育投入分项分担机制;依法制定鼓励教育投入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等。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合理部署区域内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推进县(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探索督导机构独立履行职责的机制;探索省际教育协作改革试点,建立跨地区教育协作机制等。
第四篇:浅谈如何加快郑州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浅谈如何加快郑州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部分开宗明义的一句话,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我国教育信息化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此时郑州亚洲教育网全力推进郑州中学教育信息化,积极推进郑州中学教育信息化变得重要性和紧迫性。
亚洲教育网是唯一研发出“三网合一智慧泛教育育云”的教育互联网企业。2012年“素质慧教育云平台”被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立项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育云课题。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预言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已经引起郑州中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
郑州与亚教网共同努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革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只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执著地推进郑州教育信息化建设。依托信息化、带动现代化、锻造特色化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形成具有一整套具有高校课程特色的学科教学方法,促使郑州中学、每一位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去,从而加快郑州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第五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马立怀同志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
暨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会议上的讲话(二○○六年十二月十三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交流暨“十一五”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表彰教育信息化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同时立足于东营教育信息化实际,启动“十一五”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工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区党委、政府在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加大投入,加快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我们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从2002年起,紧密围绕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相继实施了东营市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东营市教育信息化工程、东营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的顺利实施,使全市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发生了大的变化,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市中小学校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比较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进入新阶段,已经改变了过去我市电化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落后局面,步入了全省先进的行列之中。
一、以应用为核心,努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1、基本完成了“校校通”工程建设任务,建成东营教育城域网骨干网络。全市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建设,把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上议程并推入了“快车道”。2002年,市委、市政府把全市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列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市财政投入3000余万元,加快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这在全省首开先河。这一工程为全市所有初中和市县直小学至少建设了一个标准微机室和高配臵多媒体电教室,为全市所有初中、小学配备了一定比例的教师用微机。全市所有中小学都能够通过宽带、ADSL、拨号等方式登陆互联网,实现当年“校校通”工程建设的计划目标,提前五年实现了全省的规划建设目标。全市“校校通”工程建设,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到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使全市的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带有里程碑性质的一件事。在“校校通”工程建设的基础上,2003年,各县区政府抓住机遇,列为重点,加快建设。县区教育部门主动当好参谋助手,积极争取,主动推进,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教育事业重点工程,建成县区教育信息中心,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完成了校园网建设并宽带接入教育城域网,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教育城域网络。2005年全市中小学实施的标准化建设工程又进一步对“校校通”工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处于乡镇以下的农村小学建设了微机室,实现了全市所有中小学普及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的目标。2006年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特色更加鲜明、重点更加突出,实施了教育城域网络完善工程,提高了教育城域网的安全性和服务能力。垦利县和河口区所有学校建成了校园网并宽带接入教育城域网;东营区13所学校完成了“班班通”建设;河口区加大了教师用微机的配备力度,达到了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教师人手一机、学区小学两人一机的标准;广饶县中心小 学以上学校全部建成校园网站;利津县为19个学校安装了浙大办公平台,高中学校实现“班班通”;胜利教育管理中心投资500余万元,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与企业网的剥离改建工作。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发展较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主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支持和重视,得益于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努力。据估算,5年来市、县(区)、乡、学校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超过13000万元,目前共有学生用微机12306台,教师用微机7670台,146个学校宽带接入了教育城域网,有112所学校建设了学校网站,29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全市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建设、设备的配备以及标准的提高为实现我市教学和管理质量的提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按试点要求,完成了全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东营市是全国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试点城市,按照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等三部委建设要求,高标准完成了建设任务。建设项目覆盖了全市所有农村253所中小学校,这些学校均可通过卫星地面接收设备或网络直播收看教育电视节目。远程教育网和教育城域网相互补充,实现了天地双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精彩的专家教师课堂录像等展现在师生面前,我们通过组织开展专项培训、观摩教学、巡回指导以及召开应用现场会等方式,大力推进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涌现出了以东营区六户镇中心小学为代表的把远程教育资源与学校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 一大批学校。
3、充分发挥网络功能,推进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信息化。
努力开发东营教育城域网功能,依托“东营教育信息网”,先后开通了门户网站群、资源库群、电子邮件系统、视频点播系统、远程教育系统、博客平台等,逐步实现了教学和管理的网络化、文件传输的无纸化、资源的分级检索和交流的便利畅通。以“东营教育信息网”为核心的各级教育门户网站逐步成为网络应用、信息查询、资源共享的总平台。
东营教育信息网站作为全市教育信息发布中心,能够及时报道全市最新教育动态、教育改革和教育成果,成为反映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登陆教育信息网已成为了解我市教育政策法规和与教育有关事项的必然选择。在04、05年东营市政府举办的优秀政务网站评比活动中,“东营教育信息网”连续两年荣获全市“优秀政务网站”称号。
各类学校教育网站数量快速增加,到目前全市已经建有112个校园网站。学校网站的建设和应用带动了班级网页、教师网页及专题性学习网站建设,越来越多的教师拥有了个人教学主页。网站对教育教学工作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东营教育信息网教育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市教育信息中心在购臵了部分成品资源库的基础上,通过网络下载、卫星接收、非线编集成等方式,不断丰富更新教育资源库。各县区教育局和胜利教育管理中心也列出专项经费购臵许多教育教学资源。许多学校结合本学校特色,建设和完善了自己的校本资源库。目前,全市共存储各类教育资源18000G,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市、县(区)、学校三级资源库群。教育城域网内的学校都可以非常方便快捷的登陆资源库群查找 各类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应用在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广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
1、依托高校,高起点开展教师培训,保证培训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我市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特征,并得到了中央电教馆和省电教馆的肯定和推广。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教育发展的新领域,要具有超前的教育理念,需要高水平的专家具体指导。为此,我们从以“校校通”工程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始,就聘请了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钟绍春博士后等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作为我市的教育信息化顾问,全面指导我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对全市广大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及能力的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拟定了系列培训方案和计划。在培训过程中,针对学员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培训进程,并对受训教师从理论、技能、学习态度、出勤四个方面进行严格考核,确保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这种有效的培训机制和良好的培训质量为我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面向应用,开展大规模、多层次、持续性的培训工作,不断深化培训内容。市教育局先后组织了面向基本应用的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农村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班、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员培训班、农村多媒体教室管理员培训班,办公平台应用培训班、网络管理员培训班,以及面向深层次应用的网页制作培训班、动画制作培训班、电脑制作活动指导教师培训班。培训范围广泛,受 训教师的人数达5800多人次。大规模、多层次的培训促进了我市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
3、发挥教育城域网优势,开展网上技术培训和交流。通过东营教育城域网络来进行教师培训是我市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尝试利用网站、博客开展了网络安全、电脑制作、课题研究等方面的网上培训活动,发布了大量文档、视频、图像以及实例程序等培训内容,并通过博客、邮件进行交流指导,对信息技术应用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面提高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开展课题研究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十五”期间,尝试开展了区域性的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总课题组的带领下,全市40多个子课题学校以“边培训、边研究、边实践”的方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1、区域推进,广泛参与。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不断改善,迫切需要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此,市教育局于2002年底申请承担了中央电教馆的“十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立了以张洪生局长为课题负责人的课题组,通过深入开展信息技术课题研究这种方式,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方法和策略,培养教育信息化骨干教师,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持续提高。全市有40多所学校积极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工作,这些学校在总课题组的统一部署带领下,主要领导亲自抓,研究工作开展的紧张有序。彻底改变了以往 课题研究各自为战的局面,开创了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良好局面。
2、强化管理和督导,研究过程规范高效。过程管理是课题研究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针对参与学校比较多、很多学校初次进行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总课题组在工作中加强了过程管理和督导,采取了分层督查、重点带动的管理办法,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首先,就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研究报告的撰写,以及资源建设、教学实施等问题,专家组深入学校进行详细的指导;其次,及时组织规范有效的课题中期评估,组织专家深入学校,与执教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及时解决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以“三个一”评比活动为主线,督促研究教师主动进行研究总结和反思,为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通过全程的科学管理和督导,研究工作开展的实实在在,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参与研究的学校还进一步掌握了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课题研究工作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
3、信息化建设、培训与应用共同推进,研究成果斐然。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离不开硬件环境和高素质人员的支撑。三年来,各单位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培训,为课题研究创设了优良的条件。在建设、培训与应用协调发展的同时,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探索总结出了整合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构建了部分学科的新的教学模式;建起了“市、县、校”三级资源网络。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全市广大教师信息素养的大幅度提高。近年来课题组教师在全省电教论文、课件制作等评比活动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形成研究论文732篇,课件及课例954个,教学设计608个,其中 获省级二等奖以上236项,省级以上发表41项,出版专著15项。总课题及40多所学校负责的子课题顺利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并且有13所学校的研究成果被专家组定为优秀成果。课题研究工作获得了中央电教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该课题整体设计思路清晰,框架结构科学合理,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成果丰富,有效地推进了全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完成了预期目标,其研究成果居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该成果同时还获得了全国教育教学实践性研究成果一等奖。
“十五”期间我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从硬件建设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各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全市教育整体发展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既有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有同一地区同类学校之间的不平衡,既有单位领导思想认识的不平衡,也有工作着力点、着重点的不平衡。二是在教育信息化网络和设施应用上不够。有的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设备的作用;有的设备束之高阁,不去应用;有的农村学校把设备视作“宝贝”,当成摆设,等等。三是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起到了制约作用,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尽快解决,确保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今后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投入、教育观念、管理方式、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更新转变,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和制高点,其作用日益明 显。“十五”期间我们只是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在硬件配备和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些设备和设施的应用,与教育教学的结合上仅仅开了一个头,在应用上可做的文章还很多,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路程还很长,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再接再厉,乘势而上,站在加快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角度,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把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总体规划中,纳入各类考核体系中,学校主要领导必须清晰认识到加快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身先士卒,带头学习、应用信息技术,与时俱进,在学校创造应用信息技术的良好环境,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二、健全机构,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工作持续快速发展的保障。随着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市县区教育局先后建立了教育信息中心,增加了人员编制,还有部分学校也设立了信息中心。但是,教育信息化工作涉及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网络维护、设备管理、办公自动化、校产管理、学籍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工作量越来越大,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快速有序的发展,各县区及学校要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的建设,选配得力人员,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和推进工作。
三、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大的投入。近几年来,各县区教育局和学校都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入,每年都有新进展,有效地改善了全市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今年河口区、垦利县所有学校全部宽带上网,并由县区财政承担全部上网费用;东营区也已基本实现教师人手一机,多数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河口区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现任课教师人手一机。自己与自己比,变化较大,进步很快,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有许多不如别人的地方,潍坊、淄博等市多数县区整体实现了教师人手一机,班班都是多媒体教室。要想不落伍,就要求我们恒下一条心,以一贯之地积极工作,加大投入,加快建设,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取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从总体上讲,我市广大教师已经初步具备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教师的工作热情也很高涨,多数学校原来仅有的几个多媒体教室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所以,今后几年我们在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的工作重点是加快“班班通”工程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全市所有学校建成校园网并宽带接入教育城域网;把所有教学班建设成为多媒体教室,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学科教师人手一台微机,实现“班班通网络、班班多媒体、教师人手一机”的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校通”。
四、求真务实,扎实推进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十五”期间的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继续坚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努力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工作思路,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特别是要加强网络教学的研究。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它对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实践也充分证明:课题研究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最为便捷、有效 的途径。通过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建设适用的校本资源库,建立一批高质量的专题性学习网站;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能够带动广大教师应用水平的提高。今天参加会议的学校都非常重视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希望各位校长要能够对从事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老师给与多方面的支持,创造一个和谐的研究与教学氛围。
提高信息化水平离不开培训。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活动。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既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校本培训、区域培训,也要建立专家培训体系,聘请知名专家为我们指路导航。要不断学习先进经验,开阔视野,创新工作思路。
同志们,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信息传递的方式,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所以,教育信息化是当前中小学工作的当务之急,任务相当繁重,我们要克服困难,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实现东营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开创东营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