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浅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过程。推进教育信息化是21世纪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将促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也就是说,可以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的。
【关键字】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建设
一、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保障
教育信息化是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教育要真正的实现信息化,教师必须首先实现信息化,因为教师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保障。教师要真正的实现信息化,我认为首先应该是思想上实现信息化,然后才是行动上的信息化。因为只有先从思想上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才会在行动上去实现教育信息化。这一点认识很重要。因为从思想上认识了教育信息化就是把教育信息化的思想注入到了自己的血液中,这样教育信息化才会实现,否则教育信息化将是一句空话。
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任务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动态更新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相联系,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相衔接的终身学习体系。
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刻,既担负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中小学,该如何来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呢?中小学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
经过我的全面了解和系统分析,结合本校及周边学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以下我粗浅地来谈一谈我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功能;②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我校领导层以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在学校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耗巨资跨出了迈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在这几年里,为了能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逐步建立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光盘播放室、IP数据接收室、多媒体教室。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加快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教案、试题库建设,县教育局网络资源共享建设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
时下不少的中小学赶浪潮耗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设施将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及时从百年树人和中央电教馆引进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弥补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并且与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以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与教师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
对于教师培训,培养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这项工作,我校虽然已走在了前面,但校领导认为,这个问题仍将作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管理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可见我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学校已经不惜重金初步建成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且引进和完善了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要走好走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工作便是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目前,这项工作已是制约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此,当务之急应是立即启动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针对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我校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
四、信息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掌握信息化程度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话题。这对于长期习惯了一块黑板、一枝粉笔工作方式的教师来说,有种相当的难度。但这项工作从开始启动到今天,已经给教师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一)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专业化素养明显提高
无论你走进课堂,还是走进教师办公室,都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上备课,寻找资料,网上教研已经成为教师每天常规工作。在校园网的论坛上,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作品,以文会友,创建个性化的教育天地,多名教师建立“博客”,信息化改变了我们教育生活,带给我们许多工作和学习上的挑战,也带来了教师成长的快乐。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信息化已经把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有机地整合为一体,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得到初步改变
教育信息化的落脚点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造,尽管这条道路还很漫长,但是我校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教师们在课堂上已经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有的教师创建了专题网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专项服务,走进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教师的追求和实践。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正在变成广大教师自觉的行动。
(三)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空间得到拓展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研发课件、丰富学科的教学内容,重组教材,已经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把身边刚刚发生的大事要闻开发为课程资源,在我校已是屡见不鲜。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都已经变为现实,信息化使课程开始由预设走向生成。
(四)培训方式、教研方式和科研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研究方式、培训方式正在被以校本研究方式所替代。我校的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正在走向网上进行,校本研修和教学日常管理也悄悄在发生着变化。信息化造就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文化现象。
五、结束语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教育必须实现信息化。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观念的转变很重要,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教师得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要把自己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教育信息化是这个时代所必须的,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必须强势推进。这是这个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总之,教师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敦主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5
[2]杨威 史春秀 巩进生编著·《信息技术教学导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0
[3]祝智庭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4]南国农主编·《信息化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二篇:浅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
浅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
关键词:城乡差距教育
城市地区生机比达到20∶1的中小学占80%,而农村地区仅为37%;
城市地区已有89%的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而农村地区仅为35%;城市地区99%的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而农村地区只有59%。
如何缩小城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之间存在的差距,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何?信息资源做得怎样?经费投入状况又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不久前,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织、英特尔(中国)公司支持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分析,结果是喜忧参半。
此次调查是通过网络调查形式进行的,共回收样本12925份,其中有效样本12444份。
基础设施建设1.超过一半的学校生机比达到20∶1,但区域性差异明显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拥有计算机的数量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59%的中小学的生机比达到了20∶1的水平,但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学校生机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地区生机比达到20∶1的学校的占80%,县镇地区为54%,而农村地区仅为37%,低于被调查学校的平均水平;而且有40%的农村中小学没有计算机。
同样,东、中、西部地区学校生机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东部地区生机比达到20∶1的学校的比例占74%,中部地区为61%,而西部地区为41%,与东部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西部地区还有34%的中小学没有计算机。
2.教师配备计算机的情况仍不理想调查显示,59%的中小学的师机比达到了5∶1,其中15%的学校的师机比达到了1∶1的水平。
调查显示,城市和东部地区的绝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能够使用计算机,分别达到了93%和95%,但是在农村和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计算机普及率还相当低,分别有36%和32%的信息技术教师办公室没有配备计算机。
3.中小学校园网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区域性差异调查结果显示,63%的中小学已经建设了校园网,另外23%的中小学计划在未来2-3年内建设校园网,也就是说,未来2-3年内,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比例可望达到86%。
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差距仍然比较明显,城市地区已经有89%的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而农村地区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比例仅为35%,而且有29%的农村中小学没有建设校园网的计划。
西部地区的校园网建设步伐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已有95%的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而西部地区的中小学校园网普及率仅达到26%。
信息资源建设⒈学校网站(网页)普及率较高,但主要用于宣传在已建设校园网的中小学中,67%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对校园网所提供的20个信息和服务项目进行排序的结果为,学校情况及校领导简介、学校新闻、学校政策和规章制度名列三甲;网络教学资源、常用软件下载、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课程、在线课程这四项与教学关系密切的项目分别排在第五、第十、第十六和第十九位;校长信箱、电子邮箱服务两项分别排第四位和第十一位。
2.学校拥有的光盘出版物较丰富据抽样调查显示,85%的中小学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光盘出版物,其中有17%的学校光盘出版物达到了200套,而15%的中小学没有任何光盘出版物。
3.教学资源库受到中小学欢迎据抽样调查显示,73%的学校开始使用各大品牌的教学资源库,K12、清华同方和中教育星的教学资源库受到了中小学欢迎。信息技术素养1.中小学已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据对抽样调查收回的8788份学生有效问卷统计显示,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日渐普及,91%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已经开设了该课程。不过城市和农村的差距非常大,城市地区99%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农村地区高达41%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没有开设;东西部地区也还有一定的差距,西部地区有24%的中小学生反映学校没有为他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据调查,仅有10%的学校每学期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达到50学时以上。
2.有60%的教师每天用机时间不超过1小时据对抽样调查收回的1951份有效问卷统计显示,有6%的学科教师反映未用过计算机,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学科教师达到了60%。
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学科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情况表现出明显差异。调查显示,城市地区只有1%的学科教师没有用过计算机,而在农村地区这个比例为18%;城市地区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不超过1小时的学科教师为54%,农村地区高达
74%。
3.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来查找学习资料调查显示,城市地区家庭中拥有计算机的中小学生有50%会经常使用计算机,而农村地区经常使用的只有23%。
中小学生在家里使用计算机时,娱乐(玩电脑游戏、听音乐、聊天等)占据了主要部分。不过,从比例来看,仍然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来查找各种学习资料,这是值得鼓励的。
中小学生很少光顾网吧。69%的中小学生从来没去过网吧;24%的中小学生只去过几次;7%的中小学生经常去网吧,这些学生中63%在网吧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1小时。
信息技术应用1.计算机备课使用率较低从统计中可看出,使用计算机进行备课的教师达到了很大的比例。57%的教师一直使用和经常使用,仅11%的教师从不使用计算机备课。
2.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不足当谈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被调查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从统计中可看出,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较少。其中,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清楚而在教学中实践不多的教师最多,占37%,在教学中基本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相对少些,占25%,对于理论有所了解,却不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师为数不少,占28%。不过也很少存在从未听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
3.教师大多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利用互联网来检索各种教学、科研信息(如使用教学资源库、搜索引擎等)、利用互联网与校外的老师进行教学、科研交流(如使用BBS、聊天室和E-mail等)、利用互联网进行调查研究(如在线调查)、利用互联网来参加各种科研培训学习(如在线课程、在线培训等)。调查对象为学科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学科教师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业和研究,仅11%的老师从未使用过上述任何一种方法。
调查对象为信息技术课老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5%的信息技术教学老师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业和研究,仅5%的老师从未使用过上述任何一种方法。管理信息化1.校园信息化经费投资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
不足。从统计中看出,许多学校反映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甚至是非常短缺。经费充足和非常充足的学校很少,仅占8%,经费短缺和非常短缺占很大一个比例,占67%。
城市地区经费短缺(包括非常短缺)的学校比例为58%,县镇地区为74%,农村地区高达78%。东部地区经费短缺(包括非常短缺)的学校比例为58%,中部地区为74%,西部地区高达78%。
信息化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比例很小。大多数学校的经费比例集中在6%-10%。
学校“重硬轻软”现象较普遍。投入硬件方面的经费远远超出软件、资源的经费,投入硬件的经费是软件经费的44倍多。
2.大部分学校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中等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有44%的学校处于中等水平,基本能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而处于较高水平的学校是处于中等水平学校的一半,“较高水平”是指管理信息化已达到完全能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有21%的学校正处于建设之中,但是还无法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需要。有10%的学校认为建设步伐太慢,已无法满足学校改革与发展需要。仅3%的学校尚未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仍然沿续传统模式。
3.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日益完善70%的学校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正式计划,64%的学校有鼓励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专门政策,58%的学校有鼓励课件开发的政策。
4.信息技术培训日益受到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把信息技术培训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有95%的学校会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信息技能培训,仅5%的学校从不组织培训。
调查显示,有51%的学校为学科教师提供了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几乎有一半的学校很少甚至是从不提供培训机会。
中小学学科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与其所在学校的其他部门有关系,比如学校是否建立了专门部门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有了这样一个专门部门,对于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有很大的好处。调查结果显示,建立这种部门的学校已经超过一半,达到了63%。仅37%的学校未建
立这种专门部门,在未建立专门部门的学校中,有22%的学校目前正计划筹建,仅15%的学校目前尚无建设计划。
对策与建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的有效性。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仍需增加对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投资,扩大投资的覆盖面,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地区间存在的数字鸿沟,使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应进一步提高投资的有效性。提高投资有效性可以通过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科学的评估等办法实现。
解决优质资源开发及资源共享问题。在资源建设工作中应进一步解决优质资源的开发及共享问题,要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同时,制定教育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并推广教育资源标准的应用。另外,要建立国家教育资源建设基金,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建立优质资源国家收藏、收购和信息发布制度。
促进信息技术的多角度和多模式应用。虽然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代远程教育以及中小学网校等发展迅速,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还未能有效应用。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校外信息技术应用空间,根据不同应用环境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教师信息化知识的掌握与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的关键。为此应加大培训的力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使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师手里用起来。
继续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根据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情况,一些重大且亟待研究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包括宏观决策研究、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有效应用策略研究等。
发挥IT企业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支持作用。以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用户有效降低教育信息化的总拥有成本(TCO),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标准,提供技术应用示范,提供先进管理经验的示范。
第三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
(学校名称)教育在线信息化解决方案
中国电信江西公司 2010年8月
目 录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现状...........................4
(一)缺乏整体的方案规划.....................4
(二)缺乏有效的系统集成.....................4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4
(四)缺乏统一的身份认证.....................4
(五)原始的手工管理问题.....................5
(六)管理成本很高...........................5
二、建设必要性分析...............................5
(一)参与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5
(二)统一教育信息化标准.....................5
(三)降低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本..................6
(四)解决学校管理和信息沟通需求..............6
(五)解决学校的信息共享需求..................6
(六)享受专业的业务咨询及技术服务............6
三、解决方案.....................................7
(一)概述...................................7
(二)网络拓扑...............................7
(三)系统特点...............................7
(四)系统架构...............................8
(五)运行环境..............................10
(六)系统功能..............................10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现状
(一)缺乏整体的方案规划
各学校没有整体的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网络建设完成后没有很好的应用和内容徒具空壳,大量的投资不能发挥作用,资源浪费非常严重,故急需整体规划。
(二)缺乏有效的系统集成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都分期购买或者定做了一些应用系统,但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规划,这些系统通常处于分散、独立、凌乱的状态,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缺乏有效的集成。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
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起各种分散的系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获取教育资源困难。
(四)缺乏统一的身份认证
在系统分散的情况下,同一个用户进入这些系统,都要分别进行不同的身份认证,每个系统重复记录每个用户的信息,造成信息沉余严重,用户要牢记很多系统的账号、密码,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五)原始的手工管理问题
对于学校的各种报表、排课等均采用手工的方式进行,当主管科室进行数据汇总统计时就出现各部门数据不统一问题,对于数据的挖掘没有其他渠道去实现。
(六)管理成本很高
首先反映在纸张等耗材的浪费上,其次人力资源成本很高,校内相互交流、沟通、共享成本很高。
二、建设必要性分析
(一)参与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
江西电信推出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结合江西省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整体的规划,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统一教育信息化标准
在各个业务应用系统之间形成统一标准,使用统一接口、统一规范,形成有效通讯、协作运行及日后的系统升级、拓展。
(三)降低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本
通过学校交付一定数量月使用费的方式,解决教育信息化硬件、软件投入问题,并享受教育信息化长期的升级服务,减少学校的信息化投资建设成本。
(四)解决学校管理和信息沟通需求
针对学校提高办公效率、提高管理水平、规范教学流程。针对老师可改进办公手段。加强学校的信息共享,提高教学水平。
(五)解决学校的信息共享需求
方便老师、学生及家长获取教育信息。加强老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来巩固教育效果,并方便获取教育资源。
(六)享受专业的业务咨询及技术服务
教育行业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才,通过和电信合作可以充分享受电信级的专业咨询和技术服务。
应用平台终身免费升级、电信负责平台的日常维护。客户服务7*24小时响应服务。
三、解决方案
(一)概述
数字校园之教育在线是针对教育行业的全省集中式B/S架构的网络版信息应用平台,实现教育主管部门内部、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学校内部、学校之间协同办公及教学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满足学校与学生及学生家长之间,教师与学生及教师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信息共享、教育资源共享的需求。
(二)网络拓扑
(三)系统特点
1、遵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实施相关文件 严格执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操作规范》、《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等标准。
2、层层互联互通及跨区域信息交互共享
系统基于互联网,实现全省教育局与学校之间信息交互及资源共享。
3、功能强大且实用性强
集成教育行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公文流转、即时信息交流、教务管理、课程/排课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教学资源库、资产管理、计划财务、招生会考等子模块为一体,数据批量导入,报表输入灵活。
4、实现业务流程、信息、人的高度结合,人机操作简明
高度整合各类业务应用及信息流,大大减轻员工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四)系统架构
教育管理系统采用三层结构,数据层、应用层和表示层。其中数据层分为数据库和数据访问中间层,应用层又分为2个中间层外加一个Core API中间层,中间层的设计则采用WEB服务与dot NET类封装结合的方式实现。
1、数据层
包括数据库和数据访问中间层。所有数据表统一放到数据库中。而不同的数据表可按不同应用系统来拆分组成分布式数据库。
数据访问中间层,该层是纯技术层,不会设计到业务知识。是单纯的与数据库交流的接口。
2、应用层
应用层又由以下三层组成:
(1)业务组件中间层,将业务细分成不同的最小功能模块,每个最小功能模块为一个组件,通过与数据访问层的数据交换,实现各个细分业务功能。
(2)业务组合中间层,该层是纯业务层,组合业务中间层的组件形成各个独立的业务功能模块,成为对外的应用系统。(3)CORE API 中间层:该层是实现所有共用方法的API接口。
3、表示层
通过IE等浏览器向用户呈现应用。
(五)运行环境
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其他环境IIS6.0 dotNET Framework1.1+SP IE6.0及以上。
客户端:操作系统:Windows98/2000全系列/XP professional,其他环境:IE6.0/IE7.0 Office全系列。
(六)系统功能
系统功能包括:协同办公、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资产管理、计划财务、教育资源、招生考试及系统管理九大功能。
系统存在的用户包括:系统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又可依据权限分为教务人员与和普通教师两类。
1、协同办公
办公自动化OA(Office Automation)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主要包含“网上填单”,“内部邮件”,“工资安排”,“短信中心”,“公文流转”,“个人助理”,“电子公告”等。
(1)网上填单:请假、考勤更正、会议预定等功能都是办公自动化的基础功能。对于不同的单位机构,这些功能的流程可能各不相同,例如请假,不同单位的请假流程各有不同,同一单位中,不同职务的员工请假流程各有不同。本系统能够支持这些流程的可配置,实现无纸化办公,节省开支,提高办公效率。
(2)内部邮件:利用快捷的Email服务实现高效交流,实现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需要。
(3)工作安排:部门和领导一周工作安排计划表。(4)短信中心:通过短信接口,实现网上书写发送接收短信服务。体现信息的快速交流。
(5)公文流转:实现单位内的内文流转,跨单位上下级间的外文流转,公文流程的自定义,公文印章管理,公文模板管理。
(6)文档中心:内外公文集中归档之处,便于管理整理。(7)个人助理:常用个性服务,包含:个人信息设置、问题故障网上报修、个人通讯录、个人桌面个性化设置、ftp资源服务。
(8)通知公告:单位或部门发出的公告。(9)讨论版:内部交流论坛。
2、人事管理
给学校的师资管理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本模块集成了系统中与教师管理相关的模块,集中管理,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主要包含“员工管理”,“教师评估”,“教师信息查询”,“人事管理”。
(1)人事管理:教师职工基本信息,学籍学历录入管理;对教师进行职务任命、调整;教师异动处理,包括离职、病休、离退休、返聘;考勤请假统计,日常请假统计,考勤更正查询。
(2)教师评估管理:以统计学为基础提供全面的评估管理,包括设置评估题目、开设评估试卷、学生网上评教、依照统计学原理以及学校实际操作经验进行误差消除得到合理的教师评估结果,作为学校教师评估的一个重要参考。
(3)教师信息查询:教师人事信息搜索查询;教师每学期教学工作量统计。
(4)人事上报:将本校人事信息上报给上级供其统计审核,便于上级决策,同时省去通常繁复的上报流程。
3、学生管理
本模块汇集了学校应用中与学生相关的管理模块,让学校能集中的对学生综合管理。实时反馈学生的在校状况,为校方的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主要包含“学籍管理”,“学生考勤”,“综合素质”,“德育管理”,“信息查询”。(1)提供对学生在校的全面综合管理:从新生入学、每学期的报到注册到各种异动(转入、转出、休学、退学、复学)、奖惩情况、考勤情况、任职情况、所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班主任评语、一直到毕业等的学生管理工作,都可以通过本系统方便地完成,并直接生成学籍卡、学生学籍变动表。
(2)学籍上报:通过网络直接上报本单位学生学籍信息,便于上级教育局审核统计,免去常规上报的繁琐。
4、教务管理
教务管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安排、成绩处理及分析报表等重要模块。
基础数据:全面维护学校的各种课程,并且可以设置课程的前导课程,等同课程;提供灵活的机构设置,满足不同类型学校的机构设置;管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授课排课信息;设置学校的教学场地资源,作为进行排课的参照。
课程管理:学校可以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计划,并且可以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科组进行设置可授课程以及教师授课安排。
5、资产管理
给学校的资产管理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本模块集成了系统众多与资产管理相关的模块,集中管理,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地产管理”,“房产管理”,“资产管理”,“资产报表”,“资产报废”等。
(1)地产管理:学校通过此模块管理维护本单位的学校用地,查询指定的土地使用情况。
(2)房产管理:学校通过此模块管理维护本单位的学校建筑物、设施信息,查询指定的房屋使用情况。
(3)仪器电教管理:教育局通过此模块设置仪器基础信息,管理下级仪器总账,定期发布订货计划,根据下级订单集中采购教学仪器;学校通过此模块在上级下发的基础数据之上建立仪器库存总账,根据需要向上级提交订货计划,增添补充教学仪器。整个订货采购过程完全通过网络实现,免去路途辛苦。
(4)仪器电教报废:仪器教学使用过程中,难免有损耗,通过网上报废审批,简化繁琐流程。
6、计划财务
计划财务模块不仅向学校本身提供工资、财务等的管理和信息发布功能,而且提供学校向教育局上报,教育局统计汇总各学校财务信息等功能。计划财务模块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各级财务部门的工作强度,也提高了财务的透明度,有利于教育局、学校及其财务部门社会形象的建设。本模块主要包括:“基本资料”,“工资管理”,“经费管理”,“统计报表”等。(1)基本资料:设置岗位类别,薪级工资、岗位工资、工资项别、帐套包含、经费款项、预算科目等基础数据,供本单位使用或者下发给下属单位,下级单位继承此基础数据。实现教育局对下级学校的数据口径的统一。
(2)工资管理:由管理人员设定薪级,薪级工资、岗位工资、提高工资从系统取数,其他的字段可以手动进行输入,实现字段的自定义;设置员工对应的帐套,以便系统根据薪级自动计算出工资额,自定义工资帐套,员工可以分不同帐套进行工资登记;对套改工资可以批量对员工进行操作;上级可以汇总下级经费支出情况,上报数据包括工资花名册,教育经费支出明细表,补发工资花名册,工资变动情况。
(3)经费管理:教育经费基本数字表:(教育经费支出、职业教育支出、中学经费、幼儿教育、普通业教、师训经费、高中教育、其他教育)分不同单位类型罗列。
(4)统计报表:包含上述本单位所有报表的相关统计,如果是教育局,可以收集下级上报信息便于集中统计管理。
7、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模块将提供一个教师交换教学经验、共享教学成果的分布式交流平台。本系统不仅可以使普通用户方便的上传下载资源,更可以实现资源的分类管理、资源审核,资源的搜索统计等强大便捷的管理和搜索功能,真正实现资源共建,资源共享。本模块主要包括: “本单位资源库”,“我的资源专辑”,“资源检索”等。
资源平台是一套独立的系统,当用户首次使用,必须先激活资源管理平台。
(1)外单位资源库:跨单位间共享教学资源。(2)本单位资源库:本单位内的资源浏览、发布、下载、管理,审核,主要供本单位管理员使用;个人发布的资源必须经过审核才能汇入本单位公共资源库
(4)我的资源专辑:个人资源上传,公共资源的收藏、收藏分类。
(5)资源检索:资源的高级全文检索功能。
8、招生会考
本模块主要包括:教育局方面的“招生管理”和“会考管理”,学校部分的“招生”和“会考”。
招生功能主要是为教育局提供一个平台,实现网上录取。会考管理功能则是提供由教育局组织,下属学校参加的会考工作的管理。两者之间有相互联系的地方,又可以分开进行。其中会考不在本流程内,属于流程外独立部分,考前和考后工作则可在此管理。
(1)招生管理:上级教育局在此设置招生计划,批次学校代码等招生基础信息。下级在此上报学校招生计划供上级教育局审核复查,填写学生志愿。会考结束后,上级可以据此在网上实现直接录入(考前),普通录取(考后),补录取(生源不足)工作。
(2)会考管理:上级在此设置学校代码类别,考试科目。下级将整理好的参考学生信息上报,上级在此导入考生信息,给考生分配准考证号。准考证号可以根据规则自动生成,也可以单独调整。会考结束后可以在此录入考试成绩并提供查询功能,下级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查询考生成绩。
9、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为整个系统提供基础维护,包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类别设置、权限管理等基础模块。
(1)基础设置:设置学期、入学级/年制。设置学校机构,科室、学段、年级、班级、专业部、专业、教研组等。设置会考时上报教育局数据IP地址。
(2)流程管理:网上填写请假、会议申请单的自定义流程设置,对正在进行中的表单的跟踪管理。
(3)工作安排:部门领导工作安排设置。
(4)教学资源管理:教学楼、办公楼、教室的设置安排。(5)权限管理:对用户权限进行分配,提供用户组、角色的管理,在相应用户组上勾选不同菜单,可以使不同用户看到不同子菜单,从而达到分配用户不同的使用权限。
(6)系统导入:提供批量导入教师学生信息,使用系统提供的导入模板即可。(7)系统类别库管理:系统使用的一些代码类别管理。
十、学生和家长应用功能
(1)个人资料管理
修改学生登录名及密码,查看学生在校表现情况,惩奖记录等。
(2)课程查询
开课查询、课程查询、排课查询,按周对课程进行安排,查询全部课程计划,开课情况。
(3)成绩查询
历史成绩查询、各科成绩查询,数据与管理平台数据同步,针对中小学家长方便的查询功能。
(4)网上评教
提供学生以及家长在线评教的功能,如班主任、代课老师等相关人员,信息提交由校管理员统一提取。
(5)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下载、我的教育资源管理、全省教育资源共享。
第四篇: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2010-03-15 20:44:28)转载▼标签: 教研教育论文庞小东原创校园 分类: 教研论文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就是在偏远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改革息息相关,它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的教育体系,因而学校的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一新理念已初见成效并蓬勃地发展着,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却不容乐观。
一、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尽管农村的中小学远离城市,消息比较滞后,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配置了多媒体教室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当今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进行多媒体教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建成了校园网
在偏远的农村,很多学校的电脑都实现了宽带接入,建成了校园网,还有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为学校的介绍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的建立,让外界的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优秀的网络资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三)实现了网络办公
校园网的建立让学校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利用网络办公,不仅有效地节约了纸张,还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利用网络来进行学籍管理,利用网络来召开视频会议,这些都是网络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改变传统的办公方式的催化剂。
(四)配置了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融汇,提高了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学校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的配置不仅提高了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手段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快了学校教育化步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配置了远程教育设备
在农村,很多学校都配置了远程教育的模式
一、模式二,有的学校还配置了模式三。这些远程教育设备的配置不但给农村中小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山区的学生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到更优越、更全面的教育。同时,对学校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更深的影响,对学校
领导和教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领导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素养,同时为教师创造培训的机会,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从而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比较淡薄,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尚浅
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领导头脑中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观念,对学校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有很大的关联。在农村中小学里,有部分领导的信息素养还严重不足,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认识尚浅,因而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以致在部分农村中小学里,出现了以下不和谐的画面:没有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制度,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设备投入甚少,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够重视等等。
(二)学校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学校的发展是离不开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全校教师的努力。教师是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是与教育信息化设备接触最多的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推广与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密切相关。但由于是农村的中小学,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尚浅,对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的使用,很多时候都感到力不从心。这一点在教师对课程的整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就能很明显地体现出来。农村中小学里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了部分教学设备的空闲、浪费
在农村中小学里存在一个比较普通的问题,那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的计算机教师甚少。在大多数的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任,比如:多媒体设备管理、网络教室管理、校园网管理,甚至学校的科研课题研究等等。究其原因,专业的计算机教师一般都具有比较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在对学校教学设备的管理上也能得心应手。但在农村的中小学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由教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在这些兼任的教师中,大多数又是“半路出家”的,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是很熟练,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上也存在很大问题。因而,在管理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备上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了部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空闲、教学资源的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解决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学校教育信息化是当今这个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为了使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重,即重视。一是领导重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领导的决策息息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引起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了,才会制定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
规划,才会舍得投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备,也才会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二是教师重视。教师作为投身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如果把学校教育信息化比作前进的车,那么,司机就是学校的领导,车轮就是教师,只有方向统一,步调一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稳步向前。
(二)培,即培训。一是培训领导。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学校领导是起关键作用的。但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教育信息化的素养,并不是每个领导天生就有的,何况这些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将这些新鲜且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注入到学校领导的头脑中,才能让领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与这些教学理念、方式相适应的决策,才能让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正轨。二是培训教师。对教师的培训,除了着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培训外,还应着重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资源开发能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
(三)导。一是学校加强领导。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想要实现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的转移,就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应该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学校教育的工作目标,制定长远规划,加强管理和监督,健全组织,建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学校的领导就像火车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这趟火车就是在领导的引领下向前行驶的。二是上级加强督导。实现教育信息化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以此作为凭仗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效益。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级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指导、注重引导,力求重在运用、讲究实效。举个很实在的例子: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已经有几年了,但有很多学校都没有充分利用,有的甚至让设备闲置、浪费。上级有关部门就应该对这些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帮助解决,让每所学校的教育设备都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做到“边建设、便发展”的目标。
(四)变。一是思想改变。有的领导把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室、远程教育设备和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闲置在一边,仅作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摆设和进行招生的招牌,对学校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了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作为领导,就应转变这种思想,应让这些教学设备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也应有一定的转变,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很多教师仍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新形式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不甚重视,不注重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不注重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对新课程的改革漠然视之,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学校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五)促。一是促应用。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对教育信息化设备的运用。只有注重运用,才能使设备不被闲置,资源不被浪费,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农村中小学中,注重运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将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求每学科教师在每周内至少使用多媒体设备或网络教室或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教学两个课时;对每学期举行的上课比赛都严格要求必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每学期举行2—3次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等。二是促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学校领导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对学校教学资源不断更新、完善,让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
学资源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加速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教育信息化是催化剂,不断地推动着学校的发展,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农村中小学更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各种机制,注重运用,讲究实效,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从而推动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让素质教育遍地开花。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0
喜欢
第五篇: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2
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古浪县十八里堡初级中学陆兴芳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对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个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总结,切莫等闲视之。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对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个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总结,切莫等闲视之。
经过本人的全面了解和系统分析,结合周边学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以下我粗浅地来谈一谈本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建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学校是普及信息化教学的基地,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就硬件系统而言,而是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有机的统一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②.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除了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时的抓紧对软件方面的建设,如培养一批专业性比较强的信息化师资队伍。
二、建设和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及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时下不少的中小学赶浪潮耗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设施将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这便是称为“有路无车无货”的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所形成的“瓶颈”,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及时从市场上引进和购置了大量的各学科电子教材教案,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弥补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形成的“瓶颈”,以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
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要走好走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工作便是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对此,当务之急应是立即启动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针对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
四、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从目前某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情况来看,有些领导和教师还存在着片面的模糊认识,他们只是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根本不去或者很少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不用或者很少用学校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一些领导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情况,不重视培养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能否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及是否使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不重视或不作要求。
如果是这样,我们便会步入一个“怪圈”:一方面叫喊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却闲置在那里,对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仅成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面临升级换代贬值的风险,因此将严重阻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要彻底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道理很明白,信息化硬件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充分发掘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潜力,也让这些耗巨资建成的信息化教育硬件能够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
所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之下,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地位,也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