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情况
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开展应用情况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成为学校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学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终生学习和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技术支撑。我校按照“建设好,使用好”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创新之路。建设情况
如何让资金短缺的基层学校,尤其是资金严重不足的一所民办学校,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速实现教学现代化,真正实现“三通两平台”。我们本着“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满足教师、学生发展需要,满足学校现代管理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协商提出并形成了“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机制”。
我校积极按照国家“三通两平台”的发展要求,把校园网(校校通),班级多媒体(班班通)有效利用和连接起来,并顺利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人通过渡。我校配合市教育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光纤教育宽带网络的接入,建设信息化资源平台。
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本着“坚持质量一流、开放灵活、安全可靠、易于扩展”的原则,在市育局大力支持以及学校自身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时间,完成以下七个方面的建设。
一、“班班通”教学设施建设。
“班班通”是学校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学校建成 “班班通” 教学班88个,均配备计算机、交互式智能教学触摸一体机、实物投影等设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网络计算机教室和信息化教学办公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不仅能够进行计算机常规教学,而且满足了学校规模培训的需求,全面提升培训效率,创造了一个实时的网络互动课堂。
建成标准化计算机网络教室3个,学生电脑180台,为学生信息课的开设提供了保障。已配教师办公电脑220台,并全部接入互联网,师机比达到1:1。
三、互联网及校园局域网建设。
学校采用教育网光纤接入互联网,教育网出口带宽达到1000Mbps,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200Mbps。每个办公室、教室、微机室都有网络节点,无线WIFI网络覆盖整个校园,使教师办公、学生学习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满足了教师电子备课需要,实现了资源共享。2015年全省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以来,我校教师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在我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网络空间注册、开通率达100%。2018年底将对校园局域网进行升级改造,计划实现全千兆的局域网网路环境。
四、录播系统管理平台和录播教室升级改造建设。2017年学校建成多媒体录播教室1个,可实现实时直播,搭建了相互观摩借鉴的网络平台,达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五、平安校园安保系统建设。
根据学校综治安全需求,建成校园监控系统4套,采用高清摄像机,实现校园安全无盲区监控、网上安全巡查、报警处置联动、安全信息报告系统等功能。布控80个监控点,基本实现校园全覆盖,保障了学校安防。
六、数字资源库建设。
学校通过自建和引进两种方式建设校园资源库,现有数字资源总量421.42G。自建资源包括优质课课堂实录16G,教师的优质课件、教案3G,并且逐年逐学期在不断增加资源量。引进市教育局资源量包括数字图书404.8G,增加了师生阅读量、丰富了师生的阅读面。2016年又引进中学学科网17.77T的精品教学资源,极大的方便了教师网络备课、网络组卷等教学工作。
七、阅卷系统建设。我校使用市教育局阅卷系统一套,不但确保了阅卷质量,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了教学水平,还实现了中、高考试卷模式的接轨,实现了数据共享。
使用情况
一、网络计算机教室的多元化使用
(一)上好信息技术课程。
我校共有计算机专业教师5名,学校按照课程设置要求,1-9年级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每班每周1节。在落实信息技术教材的同时,每个年级补充相应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我们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学校所有教师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能从网上下载有关教学资料,运用软件制作幻灯片及运用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通过不同层次培训,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不断提高。
(三)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竞赛。
充分发挥信息化设备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将信息化推进工作与“436”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整合,提升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课件制作、交互式白板应用课比赛、录像课等,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情况作为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重要要素,使教师成为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学科整合的骨干,全面带动并推进了学校信息化建设。
(四)开展“电脑小制作”计算机兴趣小组大课间活动。将喜欢计算机的学生吸收进来,于每周三、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后定期开展活动,提升学生的打字、电脑绘画、网页制作、软件操作水平,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录播教室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录播教室建成后,主要承担全校教师微课、精品课堂的录制、学科竞赛活动以及分年级专题活动的直播。录播教室的使用在具体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校教师积极参与一师一优课活动,我校部分教师已经成功录制典型课例和微课,完成了晒课任务。
三、多种资源库拓宽了师生的视野
学校电子图书库提供的电子书内容多样化,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从小说、诗歌到农业、科技到娱乐、财经等,能很好地满足老师和学生的需求。中学学科网精品教学资源,极大的方便了教师网络备课、网络组卷等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学校网站、qq平台、校训通及微信平台简化了信息的交流 学校通过校园网进行校内通知、新闻发布、教研交流、重大事项公示等。校讯通信息网络以及qq平台,方便了教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交流,简化了常规教学信息的上传与下达。在完善更新学校校园网站的同时,申请微信公众平台1个,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学校信息、传播办学理念、宣传教育思想。
第二篇:浅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
浅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
关键词:城乡差距教育
城市地区生机比达到20∶1的中小学占80%,而农村地区仅为37%;
城市地区已有89%的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而农村地区仅为35%;城市地区99%的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而农村地区只有59%。
如何缩小城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之间存在的差距,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何?信息资源做得怎样?经费投入状况又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不久前,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织、英特尔(中国)公司支持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分析,结果是喜忧参半。
此次调查是通过网络调查形式进行的,共回收样本12925份,其中有效样本12444份。
基础设施建设1.超过一半的学校生机比达到20∶1,但区域性差异明显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拥有计算机的数量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59%的中小学的生机比达到了20∶1的水平,但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学校生机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地区生机比达到20∶1的学校的占80%,县镇地区为54%,而农村地区仅为37%,低于被调查学校的平均水平;而且有40%的农村中小学没有计算机。
同样,东、中、西部地区学校生机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东部地区生机比达到20∶1的学校的比例占74%,中部地区为61%,而西部地区为41%,与东部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西部地区还有34%的中小学没有计算机。
2.教师配备计算机的情况仍不理想调查显示,59%的中小学的师机比达到了5∶1,其中15%的学校的师机比达到了1∶1的水平。
调查显示,城市和东部地区的绝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能够使用计算机,分别达到了93%和95%,但是在农村和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计算机普及率还相当低,分别有36%和32%的信息技术教师办公室没有配备计算机。
3.中小学校园网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区域性差异调查结果显示,63%的中小学已经建设了校园网,另外23%的中小学计划在未来2-3年内建设校园网,也就是说,未来2-3年内,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比例可望达到86%。
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差距仍然比较明显,城市地区已经有89%的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而农村地区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比例仅为35%,而且有29%的农村中小学没有建设校园网的计划。
西部地区的校园网建设步伐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已有95%的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而西部地区的中小学校园网普及率仅达到26%。
信息资源建设⒈学校网站(网页)普及率较高,但主要用于宣传在已建设校园网的中小学中,67%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对校园网所提供的20个信息和服务项目进行排序的结果为,学校情况及校领导简介、学校新闻、学校政策和规章制度名列三甲;网络教学资源、常用软件下载、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课程、在线课程这四项与教学关系密切的项目分别排在第五、第十、第十六和第十九位;校长信箱、电子邮箱服务两项分别排第四位和第十一位。
2.学校拥有的光盘出版物较丰富据抽样调查显示,85%的中小学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光盘出版物,其中有17%的学校光盘出版物达到了200套,而15%的中小学没有任何光盘出版物。
3.教学资源库受到中小学欢迎据抽样调查显示,73%的学校开始使用各大品牌的教学资源库,K12、清华同方和中教育星的教学资源库受到了中小学欢迎。信息技术素养1.中小学已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据对抽样调查收回的8788份学生有效问卷统计显示,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日渐普及,91%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已经开设了该课程。不过城市和农村的差距非常大,城市地区99%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农村地区高达41%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没有开设;东西部地区也还有一定的差距,西部地区有24%的中小学生反映学校没有为他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据调查,仅有10%的学校每学期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达到50学时以上。
2.有60%的教师每天用机时间不超过1小时据对抽样调查收回的1951份有效问卷统计显示,有6%的学科教师反映未用过计算机,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学科教师达到了60%。
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学科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情况表现出明显差异。调查显示,城市地区只有1%的学科教师没有用过计算机,而在农村地区这个比例为18%;城市地区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不超过1小时的学科教师为54%,农村地区高达
74%。
3.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来查找学习资料调查显示,城市地区家庭中拥有计算机的中小学生有50%会经常使用计算机,而农村地区经常使用的只有23%。
中小学生在家里使用计算机时,娱乐(玩电脑游戏、听音乐、聊天等)占据了主要部分。不过,从比例来看,仍然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来查找各种学习资料,这是值得鼓励的。
中小学生很少光顾网吧。69%的中小学生从来没去过网吧;24%的中小学生只去过几次;7%的中小学生经常去网吧,这些学生中63%在网吧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1小时。
信息技术应用1.计算机备课使用率较低从统计中可看出,使用计算机进行备课的教师达到了很大的比例。57%的教师一直使用和经常使用,仅11%的教师从不使用计算机备课。
2.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不足当谈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被调查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从统计中可看出,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较少。其中,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清楚而在教学中实践不多的教师最多,占37%,在教学中基本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相对少些,占25%,对于理论有所了解,却不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师为数不少,占28%。不过也很少存在从未听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
3.教师大多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利用互联网来检索各种教学、科研信息(如使用教学资源库、搜索引擎等)、利用互联网与校外的老师进行教学、科研交流(如使用BBS、聊天室和E-mail等)、利用互联网进行调查研究(如在线调查)、利用互联网来参加各种科研培训学习(如在线课程、在线培训等)。调查对象为学科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学科教师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业和研究,仅11%的老师从未使用过上述任何一种方法。
调查对象为信息技术课老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5%的信息技术教学老师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业和研究,仅5%的老师从未使用过上述任何一种方法。管理信息化1.校园信息化经费投资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
不足。从统计中看出,许多学校反映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甚至是非常短缺。经费充足和非常充足的学校很少,仅占8%,经费短缺和非常短缺占很大一个比例,占67%。
城市地区经费短缺(包括非常短缺)的学校比例为58%,县镇地区为74%,农村地区高达78%。东部地区经费短缺(包括非常短缺)的学校比例为58%,中部地区为74%,西部地区高达78%。
信息化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比例很小。大多数学校的经费比例集中在6%-10%。
学校“重硬轻软”现象较普遍。投入硬件方面的经费远远超出软件、资源的经费,投入硬件的经费是软件经费的44倍多。
2.大部分学校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中等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有44%的学校处于中等水平,基本能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而处于较高水平的学校是处于中等水平学校的一半,“较高水平”是指管理信息化已达到完全能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有21%的学校正处于建设之中,但是还无法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需要。有10%的学校认为建设步伐太慢,已无法满足学校改革与发展需要。仅3%的学校尚未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仍然沿续传统模式。
3.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日益完善70%的学校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正式计划,64%的学校有鼓励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专门政策,58%的学校有鼓励课件开发的政策。
4.信息技术培训日益受到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把信息技术培训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有95%的学校会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信息技能培训,仅5%的学校从不组织培训。
调查显示,有51%的学校为学科教师提供了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几乎有一半的学校很少甚至是从不提供培训机会。
中小学学科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与其所在学校的其他部门有关系,比如学校是否建立了专门部门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有了这样一个专门部门,对于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有很大的好处。调查结果显示,建立这种部门的学校已经超过一半,达到了63%。仅37%的学校未建
立这种专门部门,在未建立专门部门的学校中,有22%的学校目前正计划筹建,仅15%的学校目前尚无建设计划。
对策与建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的有效性。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仍需增加对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投资,扩大投资的覆盖面,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地区间存在的数字鸿沟,使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应进一步提高投资的有效性。提高投资有效性可以通过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科学的评估等办法实现。
解决优质资源开发及资源共享问题。在资源建设工作中应进一步解决优质资源的开发及共享问题,要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同时,制定教育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并推广教育资源标准的应用。另外,要建立国家教育资源建设基金,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建立优质资源国家收藏、收购和信息发布制度。
促进信息技术的多角度和多模式应用。虽然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代远程教育以及中小学网校等发展迅速,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还未能有效应用。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校外信息技术应用空间,根据不同应用环境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教师信息化知识的掌握与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的关键。为此应加大培训的力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使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师手里用起来。
继续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根据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情况,一些重大且亟待研究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包括宏观决策研究、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有效应用策略研究等。
发挥IT企业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支持作用。以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用户有效降低教育信息化的总拥有成本(TCO),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标准,提供技术应用示范,提供先进管理经验的示范。
第三篇:中小学物理信息化平台及物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
中小学物理信息化平台及物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
[课题名称]中小学物理信息化平台及物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 [课题负责人]某大学各相关学院院长,电化教育馆馆长 [课题组主要成员]教学处,科研处有关人员 [课题设计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号角也响彻全国,它作为素质教育的延续和内容无疑是我国教育改革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标准,同样也给我们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物理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理解新课程标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管理者,本应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共同体被瓦解。教师教、学生学;也或先教后学,甚至不教不学。教学关系就这样一成不变地进行着。教学评价也是看你是否把学生教会了,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你——我”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追求新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教学效果评价上也不只注重结果,而是更加看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于是我们只有真正理解和体验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真谛,才能从根本上摒弃那些习以为常,驾轻就熟的东西和模式,把在物理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落到实处。
2、物理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构建民主、和谐、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角色的确立,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关系到课程实施的走向及目标的实现程度。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大纲的执行者,知识的传授者,疑难问题的解惑者,应对考试的组织者。“堂堂三尺讲台,有我在此,谁敢与之争锋!”充分体现了教师总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者,在课堂上永远唱的是主角,学生充其量也只是观众而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并且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即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之本。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换句话说学生的“地位”可谓大大的提高,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关系,学生不再是教师的“专政”的对象,相反教师成了学生的服务者。可真要完成这种角色的转换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年形成的教学方式,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等都将付诸东流,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可面对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教师也只有一种正确的选择:积极应对,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探究,尽快完成由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者到课堂的合作者;由大纲的执行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疑难问题的解惑者到探究学习的促进者等角色的转变。以便构建民主、和谐、合作的新型关系,因为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而且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3、改进物理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型人才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
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个性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研究性、探索性。
4、加强物理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来源于生活,可以说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是学科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是学好物理这门课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教育,这些新术语表明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朝着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2000年10月,在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
1、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2、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了早日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提高中小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更好地学好物理,提高物理教学,进行《中小学物理信息化平台及物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课题的研究, 本课题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按照新课程标准,冲破学科传统本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系统地研究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有效整合的教学平台及物理学科教学资源库,探求信息化教育的教学策略、教学规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课堂信息化教育实践,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为在我国早日实现信息化教育而奋斗!
通过课题研究,使参加课题研究的学校获得了一批信息化教育的研究成果,使信息化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全面开展,培养出一批具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从而使学生受益,使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本课题的研究, 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按照新课程标准,研究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后的 “学与教” 形式和“学与教”方法,系统地进行物理学科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探索全面实现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最佳途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三个发展阶段:
1、信息技术教学阶段
开设信息技术课和进行实证研究。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研究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
3、信息化教育阶段
构建新的“学与教” 教育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按物理学科开展研究。
1、关于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学与教”模式和“学与教”方法的研究;
2、关于中小学各学科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3、关于信息化教育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及教学课例的研究;
4、关于学物理科信息化教育网站的研究。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由校领导担任总负责人,教学处,教育处,有关人员参与研究,使课题研究具有有效的组织保障。
2、课题组成员多数为教授,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这就决定了课题组便于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深入实验学校开展实验点上的研究;多数担任过国家及当地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具有研究经验;多数人在各地各类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过教学研究的文章,具有研究水平。
3、本校有一批事业心很强,教学上脱颖而出的青年教师。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实践基础和实验基地。
总之,课题组成员具有完成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本校具有完成课题的有利条件。
四、课题研究计划 1、2011年10月——2012年5月 总课题组制定总课题实施方案、召开课题报告会、组织课题学校制定课题实施方案。2、2012年5月——2012年12月
总课题组组织相关的培训、交流、研讨活动。3、2012年9月——2013年7月 课题学校开展实验研究。4、2013年9月——2013年12月 总课题组组织对子课题进行中期评估。5、2013年9月——2014年7月 课题学校深入开展实验研究。6、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课题学校交流、研讨、发布研究成果。7、2015年1月——2015年8月
总结与结题阶段,总课题对各个子课题进行终审评估、验收研究成 8、2015年9月——2015年12月 总课题结题,召开总结表彰大会。
五、课题完成时间 预定于2015年底结题
六、阶段成果与最终成果的形式 以学科信息化教育课为基准。
1、教学设计方案
按照新课程标准设计的信息化教育实验课教学方案,形成WORD文
2、学科教育资源库
按照课程知识点要求,收集和制作的学科教育资源素材(包含五种类型:文字素材、图片素材、声音素材、影视素材及动画素材),按每节课管理,形成光盘。
3、学科教育网站
按照学科要求建立的学科教育网站,按学科管理,形成光盘。
4、教学说课
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资源库进行的教学说课,形成WORD文件。
5、现场教学录像
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资源库进行的课堂教学录像,按学科形成课例光盘。
6、研究报告
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写出的研究总结报告,形成WORD文件。
7、学术论文
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如果研究成果具有领先地位或独具特色,可以撰写相应的学术论文。
第四篇:浅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浅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过程。推进教育信息化是21世纪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将促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也就是说,可以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的。
【关键字】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建设
一、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保障
教育信息化是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教育要真正的实现信息化,教师必须首先实现信息化,因为教师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保障。教师要真正的实现信息化,我认为首先应该是思想上实现信息化,然后才是行动上的信息化。因为只有先从思想上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才会在行动上去实现教育信息化。这一点认识很重要。因为从思想上认识了教育信息化就是把教育信息化的思想注入到了自己的血液中,这样教育信息化才会实现,否则教育信息化将是一句空话。
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任务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动态更新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相联系,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相衔接的终身学习体系。
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刻,既担负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中小学,该如何来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呢?中小学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
经过我的全面了解和系统分析,结合本校及周边学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以下我粗浅地来谈一谈我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功能;②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我校领导层以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在学校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耗巨资跨出了迈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在这几年里,为了能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逐步建立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光盘播放室、IP数据接收室、多媒体教室。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加快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教案、试题库建设,县教育局网络资源共享建设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
时下不少的中小学赶浪潮耗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设施将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及时从百年树人和中央电教馆引进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弥补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并且与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以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与教师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
对于教师培训,培养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这项工作,我校虽然已走在了前面,但校领导认为,这个问题仍将作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管理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可见我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学校已经不惜重金初步建成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且引进和完善了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要走好走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工作便是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目前,这项工作已是制约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此,当务之急应是立即启动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针对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我校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
四、信息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掌握信息化程度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话题。这对于长期习惯了一块黑板、一枝粉笔工作方式的教师来说,有种相当的难度。但这项工作从开始启动到今天,已经给教师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一)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专业化素养明显提高
无论你走进课堂,还是走进教师办公室,都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上备课,寻找资料,网上教研已经成为教师每天常规工作。在校园网的论坛上,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作品,以文会友,创建个性化的教育天地,多名教师建立“博客”,信息化改变了我们教育生活,带给我们许多工作和学习上的挑战,也带来了教师成长的快乐。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信息化已经把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有机地整合为一体,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得到初步改变
教育信息化的落脚点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造,尽管这条道路还很漫长,但是我校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教师们在课堂上已经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有的教师创建了专题网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专项服务,走进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教师的追求和实践。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正在变成广大教师自觉的行动。
(三)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空间得到拓展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研发课件、丰富学科的教学内容,重组教材,已经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把身边刚刚发生的大事要闻开发为课程资源,在我校已是屡见不鲜。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都已经变为现实,信息化使课程开始由预设走向生成。
(四)培训方式、教研方式和科研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研究方式、培训方式正在被以校本研究方式所替代。我校的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正在走向网上进行,校本研修和教学日常管理也悄悄在发生着变化。信息化造就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文化现象。
五、结束语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教育必须实现信息化。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观念的转变很重要,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教师得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要把自己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教育信息化是这个时代所必须的,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必须强势推进。这是这个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总之,教师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敦主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5
[2]杨威 史春秀 巩进生编著·《信息技术教学导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0
[3]祝智庭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4]南国农主编·《信息化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五篇: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情况汇报材料
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情况汇报材料2010年是我院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2010年,我院以新办公楼启用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和推进信息化应用,在上级技术部门的具体指导和本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院信息化工作考核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现将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2008至2009年我院信息化建设情况(1)2009年上半年前,由于旧办公楼条件差,下雨天办公楼还经常漏水,信息化基础设施非常的落后,全院只机要室开通了1个内网信息点,和1个外网信息点,所有邮件都只能由这两台电脑并由一名机要员向外发送,未开通网上办公办案,没有安装信息发布系统,发布通知只能是张贴在一楼的楼梯口出,一刮风下雨就会弄得到处都是,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破坏了办公楼的环境卫生。(2)全院共有电脑40台,其中70%是2005年以前生产的,甚至还有是省院退下的,这些电脑不仅硬件配置低、运行速度慢,还毛病多,经常会出现开不了机、显示器不亮、连不了打印机等问题,许多科室是几个干警甚至一个科室共用一台电脑,电脑也只用来处理word文档,全院只有一台复印机。(3)全院没有一台好用的网络服务器,没有安装网络版的法律法规检索系统、网络版的杀毒软件,因此查询法律只能到一台专用电脑上查询,更新杀毒软件也必须每台电脑一个一个的更新,工作效率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