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转居社区中的外来工子女的适应融入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4 13:5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转居社区中的外来工子女的适应融入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转居社区中的外来工子女的适应融入问题研究》。

第一篇:农转居社区中的外来工子女的适应融入问题研究

永和街农转居进程中外来务工子女

社区融入工作报告

2006年4月,永和街正式挂牌成立,管辖原增城市新塘镇的永岗、和丰、新庄和贤江4个行政村,并于2007年12月,实行“农改居”。它是城市化进程中新兴的开发区,是广州市东进战略的前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辖区内交通比较便利,是萝岗区南北的交通枢纽。辖区内共有户籍人口1万4千余人,流动人口6余万,注册企业家约300家。

作为广州开发区永和经济区的主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辖区内基础设施初步改善。在城市拉力的作用下,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进,为永和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正处于转型期的永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调整,尤其是家庭化的流动所引发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和教育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卓有成效地实现“农转居”的过渡,永和街关工委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成长和社区融入等方面积极作为,勇于创新,充分整合各项资源。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多形式多方位进行充分调研,秉承实事求是原则,评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需求。

通过入户走访,随机抽样调查,学校跟踪了解,广泛咨询等方式,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成长和社区融入进 行了充分摸底调研,并分析总结出以下几个需求:

1、在教育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基本能够共享到当地同等的教育资源,尽管如此,学业问题仍然是困扰外来务工子女的首要问题,他们当中有近50%的表示感觉到有学业压力。由于父母忙于生计,即使很重视孩子教育,有时也无暇顾及孩子学习;且相当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对于孩子的学业指导往往力不从心。

2、在物质供给上,许多外来务家庭贫困,生活节俭,在物质上不能够充分满足孩子需求,给予鼓励性的奖助学金能够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同时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品质,也有助于提升自尊感。

3、在环境适应方面,由于来到一个语言、地理等环境与家乡有差异的新环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定的时间适应,加之,朋辈群体的改变,均可能导致产生恐慌、畏惧等适应不良的现象。如何满足他们人际交往需要,促进环境适应和社区融入成为重要的工作方面。

在综合研究各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后,街关工委提出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区化的设想,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他们与当地同龄人无差别,增强社区归属感,为其健康成长搭建良好的基础。

二、整合资源,发动各方力量,动员社区居委会和企业投入资源,奖励青少年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开设无户籍差异的奖助学金。在本地学生和外来学生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大局下,街关工委扩宽思路,积极联系和动员各居委会、企业等加大投入,大力支持中小学教育。目前,我街四个社区居委会每年投入数万元的教育经费和其他资源,以奖教奖学的形式,每学期通过无差别的奖励外来和本地的优秀学生。

搭起企业捐资助学的桥梁。2010年1月,驻永和街的富林特公司向永和街新庄小学本学期各年级学习成绩排名前6名的学生共36人颁发了奖学金,共计6000元。这是富林特公司连续2年开展捐资奖学,鼓励全体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继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开发“走遍永和”实践项目,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增强对永和认知和归宿感。

为了让外来和本地学生直观了解到自己身处的永和街如何从农村到工业区、到城市转变。街光工委通过“走遍永和”之行,拓宽学生视野,转变学生思维。

自2007年起,持续开展“走遍永和”项目。第一站,街关工委组织辖内2所小学共90名学生到美资企业富林特油墨公司参观。企业向小学生介绍产品之余,还宣传企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消防知识。此后的两年间,街关工委相继组织中小学生近2000人次,参观了辖内台资企业敏惠公司、希世比科技电池公司,日资企业益力多公司,美资 企业百事可乐、安利公司,民营企业梦洁日用品公司等14家知名企业。

2008年3月28日,街关工委组织辖内贤江小学40名四、五年级的学生参观永和消防中队,带领小学生观看消防知识宣传室、营房、图书室、荣誉室和健身房。消防中队队员还亲自给学生们讲解、示范,让他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防火自救、消防安全知识教育。

此外,街关工委还结合弘扬传统文化,了解乡土艺术,组织小学生到文化站,看邻家叔叔阿姨唱粤曲、演粤剧,培养其热爱本土文化的意识,增强对本地归属感。

四、开展“爱家系列”才艺作品征集活动,鼓励多方面发展,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信。

近年来,街光工委以培养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的自信为着力点,借助“爱家系列”才艺活动主题,拟陆续开展“我爱我家”、“在家的日子”、“我的父亲母亲”等才艺作品征集活动,通过发掘其多方面的能力来提高自我认同感。2010年上半年,街关工委发动外来和本地学生创作主题为“我爱我家”才艺作品,活动共征集作文160篇、漫画18幅、电脑绘画8件、摄影10幅。

随后,街关工委邀请等各界代表参与评审,活动以鼓励为原则,共评出12名学生获真情奖、35名学生获表扬奖、53名学生获鼓励奖、10名学生获潜力奖、63名学生获入围 奖、30名辅导老师获最佳指导奖。“爱家系列”系列活动立意新颖,倡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永和街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同时提高成绩落后但在才艺方面有特长学生的自信心,此次活动得到社会认可,也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夯实基础。

五、勇于尝试,引进专业,积极支援永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服务,共同倡导做“新永和人”。

2010年3月,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永和街社工站点挂牌成立,社工入住永和街为青少年服务带来了新面貌,街关工委大力积极支持青少年服务,宣导外来务工人员带领子女积极参与,融入社区,成为“新永和人”。

2011年4月,延续并拓展永和街大同社工站的服务项目,成立永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连日来,街关工委支持社工组织开展“关爱〃志愿走进每一个家庭”“同行〃亲子手工DIY”“成长〃开心购物大行动”“感恩母亲”等主题活动,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积极参与社区服务。通过社区探访残疾人、低保家庭等弱势群体,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活动,增强彼此间的互动,传达对社区弱势群体的关爱,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促进外来务工人员社区融入和归属。

此外,为促进工作开展专业化、深入化,街关工委还将联合永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亲职教育,亲子沟通技巧、家庭工作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其 子女开展学业指导、心理压力调适,学习能力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等服务内容。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我们社区中一员,他们也应该得到当地居民一样的尊重和关注。街关工委将学校-家庭-社区层层相扣,既作为工作抓手,又作为工作的落脚点,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多方位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推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区化,促进社区融入。

第二篇:外来工子女在城市融合中的归属感与学校适应

教育硕士论文之外来工子女在城市融合中的归属感与学校适应

来源:硕士论文网 【考试大——我选择,我喜欢】 2010年9月23日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伴随着流动大军的迁移,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也显现出“家庭化”的趋势[1]。然而,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在城市融合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心理上的困惑,尤其是外来工子女,也包括出生在城市的外来工子女,他们由于心理上普遍缺乏融入城市环境的准备和适应,这些流动人口的子女所面临的角色危机和心理困惑,使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的生活[2]。以往对流动儿童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受教育权利的政策呼吁和诉求,其视角更多的是从教育公平性角度展开[3],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流动儿童在城市融合过程心理轨迹的研究较少。本文从外来工子女自我的角度探察他们对自身现状的认识和评价,从地域归属和群体归属角度探察外来工子女的心灵归属方向,从外来工子女当前的学校适应状况着手,了解其城市融合中适应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以后的外来工子女城市融合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浙江省宁波市三所小学(本地公立学校、民工子弟学校、混合型公立学校)4—6 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施测学生470 人,有效问卷457 份。其中,外来工子女223 人,男生139 人,女生84 人;本地学生234 人,男生115 人,女生119 人。

1.2 调查工具

1.2.1 学生基本情况和心理归属感问卷

本研究参照孙永丽在2007 年5 月出版的研究生论文中出现的相关资料,设计了相关的心理归属感问卷,包括15 道题目。包括地域归属感和城市归属感,量表得分越高,心理归属感越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本次施测α系数为0.81。

1.2.2 中学生学校适应状况调查表

中学生学校适应调查表是在台湾师范大学的学生适应调查表(教师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4]。分为学业适应、人际适应、活动适应、沟通适应、团体适应等五个维度,可以用来评价中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该量表由30 个条目组成,分为三级评分,总分范围为30-90,分值越高,学校适应状况越好。经检测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其α系数为0.86。

1.3 施测步骤

调查按照指导手册要求进行,施测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在30-40 分钟内完成两份问卷,本地同学和外地同学都需要完成学生基本情况和归属感问卷以及中学生学校适应调查表。

结果

2.1 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心理归属感状况的比较

总的来说,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在地域归属、群体归属和总体归属感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外来工子女和本地学生均对宁波这座城市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归属感各维度最高值为30,二者平均分较高,且在平均分上本地学生均高于外来工子女。外来工子女的地域归属感大于群体归属感。这说明从地域角度来看,外来工子女喜欢、留恋、认同城市,并且愿意在城市长期居住生活;但从对城市群体的态度角度来看,却并不认同他们归属于城市群体,显示出对城市群体的明显的弱归属。

本地学生的群体归属感也反映了对外来学生的接纳程度。结果表明,本地学生愿意表示出对外来同学友好接纳的态度,相对而言,外来学生却对城市群体包括本地同学缺少与之相呼应的归属认同倾向,他们并没有对本地学生对他们的友好态度产生同等回应,二者显示出明显的反差。

2.2 民工子弟学校、混合型学校及公立学校学生心理归属感状况的比较

民工子弟学校、混合型学校及本地学校学生的归属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且在各个维度上也同样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事后分析则表明,在地域归属上,本地学校学生优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且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本地学校学生优于混合型学校学生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混合型学校学生优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且有显著差异(P?0.05);在群体归属上,本地学校学生优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和混合型学校学生且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混合型学校学生优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在总体归属上,本地学校学生优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和混合型学校学生且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混合型学校学生优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差异显著(P?0.05)。

2.3 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学校适应的比较

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在学校适应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这表明外来工子女在学校适应上不及本地学生。进一步对学校适应量表各维度进行分析,结果在活动适应和沟通适应这两个维度上,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学业适应、团体适应这两个维度上则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人际适应上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存在差异。这表明外来工子女在学业、人际、活动、沟通、团体适应等方面均不及本地学生,学校适应情况不佳。

2.4 民工子弟学校、混合型学校及本地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比较

在学校适应上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显著低于混合型学校及本地学校的学生,而混合型学校与本地学校的学生则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具体到适应的各维度上,在学业适应上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显著低于混合型学校及本地学校的学生,而混合型学校与本地学校的学生则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适应维度上,本地学校的学生显著优于混合型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民工子弟学校与混合型学校的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活动适应维度上,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显著低于混合型学校及本地学校的学生,而混合型学校与本地学校的学生则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沟通适应维度上,本地学校的学生显著优于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民工子弟学校显著低于混合型学校的学生,而本地学校的学生与混合型学校的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团体适应维度上,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显著低于混合型学校及本地学校的学生,而混合型学校的学生与本地学校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讨论分析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在归属感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三种类型学校之间比较则表明,民工子弟学校、混合型学校及本地学校学生的归属感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按归属感的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本地学校学生、混合型学校学生、民工子弟学校学生。

影响外来工子女归属感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身份认同[5]。本地学生,由于天生具有城市身份,自然他们对这个城市具有强烈的归属感。而外来工子女,他们从小生活随父母离开家乡生活在城市,甚至他们中部分人出生于城市,但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明显不同于本地学生。

影响外来工子女归属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群体交往与互动。与同龄群体的交往深度,共同参与学校集体生活的广度,彼此交流互动过程中的态度都影响着其归属感的强弱。调查发现,大部分本地学生愿意和外地同学做朋友,有91%的本地学生认为自己及周围人没有看不起外地同学。相对而言,外来学生并没有对本地学生产生同等的积极回应,有52.9%的外地学生更喜欢和本地同学做朋友,二者显示出明显的心理反差。

不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也是外来工子女归属感不高的普遍原因。由于国家有关部门严令取缔借读费等措施以及现实的公办学校教育体系对教育公平性的完善,再加上整个和谐社会大背景的氛围,使得社会长期关注的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距离让外来工子女在公立学校中获得学习机会并体会到公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感受到和本地学生类似地位和待遇还有很大距离,这可能也是造成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归属感差异的原因。

对策与建议

外来工子女融入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外来人员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入手,综合社会多方合力作用才能使他们从心理上和城市生活顺利接轨[6]。

第一,外来工子女应从自身出发,提高融入城市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外来工子女要增强自信心和自觉性,主动进行自身调整,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更多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取得老师同学的认可和尊重。在语言沟通方面,除了普通话还可以积极向本地同学老师及周围的人学习本地语言,使自己更好地融入新环境。

第二,外来务工家长要更多地关注子女的身心健康,加强家庭教育,转变一些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调整自己的位置,自己做到积极良好地融入城市,为孩子提供优秀的榜样,用自身的勤劳与热情来塑造孩子积极健康的心态。更多地与孩子谈心沟通,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环境。

第三,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发挥教育载体的作用,为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交流提供平台。应该鼓励更多的公立学校对外来工子女开放,形成更多的“混合型学校”,而不是成立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把外来工子女单独地集中在一起学学习。本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型学校更利于外来工子女适应城市新环境。第四,社区要营造良好的氛围,真正做到没有偏见地接纳外务工及其子女成为小区的一员。对于生活习俗上的差异问题,社区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宽容态度对待。建议社区多搞一些全民活动,让更多的外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参与进来,了解本地风土人情的同时,让更多的居民互相交流;可以召集本地居民成立外来人员帮困中心,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提供帮助,真正关心外来新成员,为他们更好适应新环境、成为城市新居民创造良好条件。

总之,促进外来工子女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帮助。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学校、社区、政府及家庭都应该积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为构建一个由学校、社区和家庭相互协调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孙永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心理学研究[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7.[2] 黄小萍,龙军,刘敏岚.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 2006, 10: 109~111.[3] 曾守锤,李其维.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J].心理科学, 2007, 30(6): 1426~1428.[4] 洪俪瑜.学生适应调查表(教师版).[5]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3): 475~480.[6] 梁庆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转化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89~91.

第三篇: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20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社区是城市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不断加大力度的改革开放,城市社区在整个社会发展的中地位日渐提升,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由此对于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基于我国社区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解决方法,完善社区管理的体制,完善服务体系,由此建立高效科学的社区管理机制。

【关键字】城市社区 管理模式 对策研究

目录

一、城市社区管理概述..........................................................................................................................1

(一)城市社区的概念................................................................................................................1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内涵与具体内容......................................................................................1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

(一)我国社区管理中的行政化色彩............................................................................................2

(二)我国社区服务供需失衡........................................................................................................2

(三)我国社区管理经费不足........................................................................................................2

(四)社区成员参与度不高........................................................................................................3

三、城市社区管理的对策研究................................................................................................................3

(一)健全并创新管理体制 实现正规管理..................................................................................3

(二)促进社区居民参与 实现民主管理..................................................................................3

(三)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保障制度与专业化建设 实现科学管理..........................................4 【参考文献】...........................................................................................................................................4

一、城市社区管理概述

(一)城市社区的概念

城市社区指的是在一定区域范围的居民生活的社会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由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它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地域、文化、人口以及组织机构,一般来说社区地域界限清晰,人口密度以及规模较大,地域是社区存在的物质要见,人口则是社区生活的主体,组织机构及文化为社区居民交流与整合提供条件。四个要素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任何一个要素缺失社区也就失去了其完整性的意义。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内涵与具体内容

社区管理指的是在这区的范围内,由一定的组织机构主导通常情况下是社区的党组织以及行政部门,有社区的职能部门、单位、居民参与下的全方面的自我服务及管理,它不同于政府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都不同,社区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位置正常秩序。

第 1 页

共 4 页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我们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社区管理有两大特点。

一、社区管理机构多元,社会中的多个职能部门都参与其中,社区党组织以及行政部门作为主导机构,派出所、医院、学校、商店、企业等社会各职能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均参与其中。在其中,社区居委会的存在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一方面它是一个独立的群众性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并不受严格的、僵化的管理程序所束缚,可以自由灵活的应对社区管理发展中的变化与发展。在另一方面它是社区居民自己的组织,它为社区居民实行自主管理、教育、服务提供平台。社区管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社区党建管理,二是社区服务管理,三是社区文化、教育管理,四是社区环境管理,五是社区治安管理。社区管理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动员并且依靠各种社区力量,围绕社区的发展方向和实际产生的问题,实行自主管理。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社区管理中的行政化色彩

社区的行政化是由于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当中,因为社区的利益主体主体逐渐多元但社区管理机制却相对落后而造成的。我国法律将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定义进行民主决策,实施的方式是经行商讨,但现实是社区居委会收到计划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社区管理的行政化主要体现在社区人员安排与社区组织上。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安排上,工作人员并不是通过民主的选举而产生,反倒是通过政府调任安排后再由居民经行选举,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社区中的大部分居民并不了解他们即将经行选举投票的人选,主要的了解途径通过名字和照片来片面的人是。而社区的居委会的在办事过程中仍然运用较为传统的方式来管理社区,没有弄清社区管理的性质是进行自治管理,使得社区在管理上有了许多不必要的混乱,政府组织与社区组织之间的界限不明,一方面本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事务交与社区承担,另一方面又将本该由社区自己承担的日常事务由政府承担。极大的影响了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居委会的工作效率及能力被迫下降。

(二)我国社区服务供需失衡

在社区组织的服务对象上主要都以弱势群体为主,例如低保、残疾等生活困难的人群,在面向社区大众的服务的方面做得不足,当代社会环境下社区居民的需求日渐多元,这就要求社区服务是由针对性的,多元的,有层次的,但是实现的情况是社区服务的供需失衡。在社区服务的内容上,少量单一的社区服务并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大多数的社区服务都是带有福利性质针对民政对象的,但社区中能够享受的人毕竟是少数。并且社区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利用,服务设施不足切空有其表,起不到实质的作用。

(三)我国社区管理经费不足

社区是否能够正常运转、社区活动能够正常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费的充足,经费

第 2 页

共 4 页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不足让社区的资源得不到有机的整合。经费少,社区硬件设施也就相应的得不到加强补充,社区组织的工作地点和居民进行活动的场所很少,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一些老社区甚至在规划之初就没考虑到社区组织的办公场所和居民活动地点。到目前只有一小部分的社区拥有居委会自己的办公场所,余下的便都是借用或者租赁的,再加上比较低的工薪待遇,导致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就没有保障,打击了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社区的发展推动力不够。

(四)社区成员参与度不高

社区组织不仅仅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组织,它是整合协调社区各种资源的有效方式,所以社区组织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靠的不仅仅是社区组织当中的工作人员,更重要的是社区的居民要有心参与其中。但现实中的情况是社区居民对于参与社区组织的积极性不高,社区组织没有充分的动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现它应有的价值。社区组织一般情况下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社区管理组织、一类是社区服务组织。组织的种类多种多样,但大多虚有其名,并没有实质有效的服务。比如在新建社区中的业主委员会,它的存在是为了维护业主本身的利益,监督社区的物业服务,但当下大多的社区都没有,有的也仅仅是成立了也受到传统单位制度的影响,并且社区业主的权利意识较为淡薄,业主委员会也没有充足的动力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且社区的行政化色彩浓重让居民认为社区管理与自己无关,还有许多社区居民认为社区组织的存在是为了方便弱势群体,对他们生活无关痛痒,社区成员对于社区组织的参与度不高就导致就导致了社区组织实际发挥作用的可能性不大。

三、城市社区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健全并创新管理体制 实现正规管理

社区管理想要有序高效的进行就需要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使得社区管理迈入新的纪元。在指导思想上需要吸收先进的思想理念,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出发,把被动的服务变为主动的服务,让居民切身感受到社区组织所带来的便利。在管理的体制上也要创新,建立起多元分层的管理理念,改变长久以来社区管理政府主导的观念,真正发挥其社区居民委员会,各类的社区服务组织以及业主委员会在社区管理中应当有的作用。真正实现为民服务的宗旨,重新规划各类的管理组织的权利界限,试图做到权利与职责相对等。将现代科技融入社区管理当中,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多方互动,让本就不足的社区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二)促进社区居民参与 实现民主管理

社区归根结底是社区居民的社区,只有当社区居民热情投入到社区管理的各项事务中,才能使社区管理健康的发展。激发社区居民作为主人公的权利意识以及责任感,让社区居民在社区的管理中发挥主力作用。因为就算社区居委会以及各类其他的社区服务

第 3 页

共 4 页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组织再强大也不能完全覆盖社区中的各种事件,这时候社区居民发挥作用就尤为重要。导致社区居民参与度低的原因有参与意识淡薄和参与途径较少两个原因。从这两个原因入手,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拓宽社区居民参与管理事务的途径将有效缓解当前社区居民参与度低,管理不民主的现状。再者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甚少,不能够完全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与专注问题,在这一点上,发动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进行访谈,掌握第一手感性的数据,了解居民真正的需求,才能真正加强社区居民在社区事务中的参与程度。

(三)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保障制度与专业化建设 实现科学管理

社区经费目前主要的来源是人民政府,而且划拨的经费又经常不足,社区的经费不足导致了诸多的问题,例如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社区工作人员待遇不高等问题。为了保障社区经费的相对独立,可以鼓励社区开展多种低价有偿的服务,例如向幼儿园、中介机构收取一定的费用,向进驻社区的单位拉取赞助,增加社区经费的来源方式,不仅仅只局限于政府划拨,这样社区在开展各类服务时也不至于显得很被动。完善社区工作人员的保障制度,适度的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报酬,这样有利于提升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他们也就有了充足的动力来将社区服务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当然在保障收入的同时也应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素质,社区应该重视社区管理队伍的建设,使用公开选聘和竞争上岗的方式优化人才结构,并且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准,建立学习型社区,使得社区管理发展有效均衡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吴群刚、孙志翔.中国式社区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2]马瑞辰.城市居委会治理下的和谐社区建设——以苏州市 G 区为例[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5(2):66-69.[3]姜晨颖.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阶段性特点比较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4):10-13.[4]李岩.我国特大城市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5]郑钧蔚.社会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及主要内容[J].才智,2015(5):262.[6]梁怡.郑州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7]蔡玉胜.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典型模式点评与启示[J].社会工作,2013(3):24-28.[8]孙晗.治理视角下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多元化自治探析[J].商品与质量,2011(2):14-15.[9]冯宇.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3.第 4 页

共 4 页

第四篇:北京市关于延长农转居人员购买安置住房政策执行期限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2-10-29 【生效日期】2002-10-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北京市关于延长农转居人员购买安置住房政策执行期限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城近郊八区国土房管局、房改办、各有关单位:

为满足农转居人员购买安置住房的要求,经研究,现就农转居人员购买安置住房政策的执行期限等问题通知如下:

一、经市国土房管局、市房改办核准的各区农转居人员购买安置住房实施方案的截止日期,在原规定的截止日期基础上顺延六个月。

二、凡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因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历次所形成的农转居人员现承租的住房为单元式住宅楼房,承租人申请购房的,现产权单位均应按照京国土房管方字[2002]606号文件及房屋所在区农转居人员购买安置住房实施方案,由现产权单位组织向农转居人员出售。

三、各区国土房管局、房改办要按照本区实施方案,积极督促、协调产权单位认真做好农转居人员购买承租的安置住房工作。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房屋所在区农转居人员购买安置住房实施方案的有关规定。

四、执行中遇有政策性问题,请及时报告。

二○○二年十月二十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社区管理地位逐步提高,社区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因此搞好社区管理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社区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社区各项工作中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呈现参与意识薄弱、政府管理缺位、法律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管理队伍薄弱等缺陷,与城市社会转轨变型的趋势以及社区模式创新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须进行改革。本文就是对这一方面问题的简单思考。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了解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第二部分分析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几点解决此问题的对策,提出了城市社区管理的构建原则和基本思路,并由此设想了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的具体思路,以求我国城市社区管理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社区管理 问题 对策

前 言

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允许使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功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过程。城市社区是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口高度集中,生活空间相对狭小;二是居民从事非农产业,异质性强,价值取向多元化;三是生活方式多样化,人际关系边缘化,情感色彩较淡薄;四是组织程度较高,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化。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

随着社区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社区组织逐步健全,社区队伍建设以及社区人员素质也在明显提高。总的来说,社区管理正在全面进行,社区救助体系框架正在逐步建立。各地在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争创社区建设示范市、区活动。各地创建热情之高,措施力度之大,社会效果之好,是近年来少有的。全国己涌现出一大批社区建设的先进典型。

另一方面,社区管理已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社会效益。社区管理已成为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的重要基础,成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基础工作,成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对于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完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参与意识薄弱

党的十七大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监督。要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社区居民与社区中的单位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弱,社区既缺乏现成的社会自治组织可供组织群众,也缺乏一定的社会资源积累可供动员群众,不少居民认为社区工作仅仅是街道、居委会的事,与己无关,绝大多数中青年很少参与社区事务,以至于社区的事情成了虚空的东西,更不谈群众参与完善社区管理工作的行动了。

(二)城市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出现职能缺位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二级政府”与“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模式单一,而且大多采取的是行政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这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极不适应,并严重地束缚了城市社区的发展。而当前正处于我国的政府转型时期,城市社区管理应把行政管理方法和手段作为工作的辅助手段而不应是主要措施。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城市社区第三层次的管理者——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存在着职责不明确、管理权限有限等问题。

另一方面,街道办事处及其下属的居民委恰恰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城市社区的真正管理者。由于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职责权限不明确,造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给城市社区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其一,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使得作为城市基层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负有代表政府行使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本辖区的社会管理职能,但由于相应的权力条块分割,造成职、责、权、利不统一、不对称;其二,街道办事处全面负责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的管理事宜,但由于目前的现状,街道办事处不可能成为社区居民的代表,整合社区居民的利益和意志;其三,行使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本辖区的社会管理职能,使得街道办事处明显存在着政社不分的矛盾;其四,大部分城市的街道办事处还负责本辖区的经济发展职能,举办各种经济实体,存在着政企不分的矛盾。

(三)社区财力支撑不合理

当前我国社区的财力来源大都来源于政府的拨付,有限的财政拨付难以支撑日益繁重的社区工作。同时社区单位与群众对社区并不重视,更不会关心社区的财政,当社区群众出现了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时,他们会大大抱怨社区服务的不周到,从不会考虑社区经济周转的困难处境。另一方面社区没有独立财政权,这就使社区自治缺乏物质保障,很难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而随着各方面的发展,社区群众对社区服务越来越高,但却得不到满意的服务,这样就不可能达到可持续性发展。

(四)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缺位

虽然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的发育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但就总体而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始终存在着不少问题。

1、政府观念过于传统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强调党和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直接管理经济和一切社会事务。下属各单位是政府管理的执行部门,没有自主权和自决权,形成了政府居高临下的以条条为主的纵向管理格局。社会上的企业、事业、工厂等单位都隶属于各自的上级单位,与所在基层社区组织既无隶属关系,也无其他的紧密联系。社会成员也都属于自己的工作单位,很少关心和参加自己居住的社区的活动。整个社会的管理都是由政府通过各职能行政机构逐级下达到下属单位,与社会的基层组织社区几乎无关。这种管理体制必然形成以政府为管理主体,有事找政府、事事等政府,由“政府全包”的社会管理观念。

另一方面,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积极的因素,即人是重要的。但是在传统的管理观念中往往注重物的管理,把“物”作为管理目标,只注意“物”的变化,例如马路的修筑、楼房的修建、树木的栽种、房屋的管理等等。这就必然忽视人的作用,特别是普通劳动者、普通居民的 作用,往往把人变成了物的从属品。

2、仍然存在“大政府”与“小社会”模式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社会的很多功能和事物矛盾都集中在政府身上,政府直接面对社会,直接从事大量的具体微观的管理活动,从而形成了“大政府,小社会”的模式,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由于政府直接管理社会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事务不断增加,政府的负担会越来越重。而当社会事务管理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就不得不进行新的权力划分,增加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编制,这样就形成了政府和人员编制的恶性膨胀。另一方面,政府几乎包揽社会中所有的事情,便抑制了社会的自我发展,社会的自治功能就会变得越来越弱。

3、政府对民间社会组织扶持的缺失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民间社会组织并不是很多,很多组织只是个形式,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从观念上没有对民间社会组织的重视,所以对社会组织日常运作并没有给与应有的扶持,比如资金不足。即使对民间社会组织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对民间社会组织监督并不完善,经常会出现“重登记、轻管理”的局面。

(五)社区工作者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从事社区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未经过社会工作的专门培训,缺乏社会知识和专业管理知识,其工作方法多是行政方法。另一方面,我国居委会工作人员大都不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工作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这就降低了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工作人员的队伍素质建设,拥有这样的团队,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六)相关法律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随着“单位制”的逐渐松动,大量出现的“社会人”需要依靠社区来进行管理,这就对社区中的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相关法律文件对于这种变化的社区情况显示出了严重的滞后性。例如,虽然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国家权力重心在逐步往街道层面下移,和改革开放前相比,街道承担了更多社会管理的职能,但是,作为现在街道办事处工作的法律依据的《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却是许多年前制定的,而且条例内容比较简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需要,使其依法行政失去法律支撑。居委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的问题也与其类似,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虽然日益得到强调和重视,但是现行的《居组法》已是十余年前颁布的,法律规定已经明显不适应居委会的工作需要。

三、城市社区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公民意识的培育

社区参与不仅仅是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也是社区自治的内在动力。社区管理离不开居民参与,没有居民参与,社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区居民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社区管理的发展,而缺乏居民参与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可以说,目前城市社区是“没有公民的社区”,无论是社区精英还是普通居民,都比较缺乏公民意识。现代公民是以关心公共事务、参与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为基本标志的。公民意识体现在社区中就是居民的“社区意识”。有了社区意识, 居民才会真正认识到“社区是我家”的公共意义,才会产生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亲 和力。社区中的居民没有公民意识,也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因此,要培育公民意识,促进居民向公民的转变。培育公民意识的途径是让居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建设。要让居民认同社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参与社区管理。因此,要建立居民多层面地参与社区各类公共事务管理与建设的制度化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增强自主性。但更关键的是,要让参与者分担责任,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顾个人权利而忽视社会责任。

(二)加快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社区管理体制是社区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保障。发达国家社区管理在逐步走向公众化、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同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同时也基本形成了社区内的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而我国目前实行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仍然属于“行政单一化”的传统模式,政府在城市社区管理中仍然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这与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社区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改革现行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具体工作如下:

1、合理调整街道办事处的功能

城市社区的管理,是城市基层工作的基础,但这种管理不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延伸,而是一种自我管理,属自治管理模式。因此,冲破固有管理观念,创新管理体制,是构建和谐城市社区的重要环节。首先,要调整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限,包括计划管理权限、城市规划权限、财务权限和人事权限等等。其次,是增大街道办事处的管理权限。街道办事处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真正主体,而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同自身拥有的权力极不适应,这就造成了许多社区管理事务上面没人管、下面管不了的局面。加大街道办事处的管理权限,第一应该是赋予其综合协调的权力,第二是增强其管理职责,扩大其管理权限,使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的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社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均能行使相应的职权,使街道办事处真正成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

2、明确界定居民委员会的职责

解决居民委员会工作行政化问题,提高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度,是实现社区民主自治的重要前提。在批判居委会行政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城市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实行“议行分设”,即将居委会原先的议决权和执行权分离,居委会只作为议事和决策机构,由居民选举产生,成员兼职且是义务的;另外成立社区工作站,作为专门的执行机构,为居民提供服务。比如深圳盐田为了让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得以实现,进一步推行了“居站分设”,也就是成立社区工作站作为行政代理机构,专门承担原先由居委会承担的行政事务,这样居委会承担的行政事务就可以剥离出来,从而可以专门发挥自治功能。学者将这一做法称之为“深圳盐田模式”。对于“议行分设”的做法,我们肯定其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居委会的行政化色彩。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在我国社区发展的现有阶段上,“议行分设”只是使居委会在形式上褪去了行政化的色彩,实质上只有“行”而没有“议”,居委会成员兼职、不拿报酬,对社区事务做不到全面了解,议事和决策能力难以保证,并且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这样运行的结果是居委会的地位被虚化。在“居站分设”的做法中更加明显,居委会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关于居委会的改革,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组织是按照什么原则以及什么模式来设置,关键的问题是:能否为居民的参与提供广泛而畅通的渠道;能否真正整合和体现社区居民的意志;能否真正起到沟通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政府部门可以对居委会承担的事务进行分类,属于自治事务的,由居委会自行负责;属于行政事务的,政府可以与其签订协议,实行行政代理,不 需要另外成立专门的行政代理机构,而且在现阶段居委会可以通过承担部分行政事务提高自治的能力。总之,要让居民委员会卸下不必要的“重负”,淡化其行政色彩,提高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度,有利于社区参与,有利于社区功能的发挥。

(三)加大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扶持力度

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之一,政府对社区建设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领导重视、组织建设、责任机制和政策扶持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资金、设施支持和财政预算上,各级政府应将社区建设与治理所需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并应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保持逐年增长。因此,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都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并不断增加投入数额。比如在有条件的经济发达城市,应将政府财政投入所占社区服务资金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到50%,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将政府财政投入所占比例提高到30%。这不仅是由公共财政的职能所决定的,而且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

(四)政府在促进社区管理中的作为

1、转变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观念

第一,由单一的政府主体管理观念向多元化主体管理观念的转变。

在社区管理中,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依靠政府、等政府指令的管理观念,充分发挥社区各种主体的优势,协调好社会团体、志愿者服务组织、企事业单位、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居委会等各社区主体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挖掘各种主体整体合力的作用,让他们共同参与和参加社区管理,提高社区综合管理能力。

第二,从“以物为本”的管理观念向“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转变。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的,已经充分证明了人才的作用,人是知识的创造者,是经济竞争的主体,是财富之源。因此在社区管理中,必须顺应新的时代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对物的管理是服务于人的,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确保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这就应该做到尊重人,特别是要尊重为社会的发展而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普通的社区居民。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劳动。还要关心他们的各种利益,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为他们的生活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更好地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当然在社区的管理中,对“物”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但是“物”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同时在管理中,要把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社区管理工作的重点,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吸引各方面的人才,调动社区广大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形成积极向上、群众热情参与社区管理的良好风气。

2、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

我国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发展的实践已证明,“小政府、大社会”模式是政府改革方向,我国五次机构改革无不以此为目标。应进一步树立小政府、有限政府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进行职能转变;要突破政府职能和权力只在行政机关内部上下转移的框架,实行管理重心、权力向社会、社区和民间组织转移;要切实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树立政府就是服务的基本理念,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缩减机构和人员编制,确立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思路重新构筑政府与企业事业、政府与社会、社区的合理性关系,并用法律的刚性加以明确规定。

3、政府应加大对民间社会组织的扶持

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为其营造良好运作环境,并规范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准政府性质的社会团体介入社区工作的行为方式,积极培育管理型、咨询型、服务型中介机构,丰富和健 全其类型,充分发挥其“良好的润滑剂”作用。同时,应建立社会组织发展指标体系、评估体系和监督体系,对于已有的不规范的社会中介组织要加以整治。

因为民间社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主体之一,也是社区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培育和管理民间社会组织,是深化城市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一方面要扶持、引导民间社会组织发展,但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

首先,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民间社会组织的作用。实践证明,民间社会组织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繁荣社区公益事业、强化社区自治能力、拓展就业和再就业渠道、推动民主法制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和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加强对民间社会组织的扶持、培育力度,为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制定税收、财务、人事、工资、福利和劳动用工等方面优惠政策,比如对于民间社会服务组织从事社区服务活动在区别认定后给以免税、减税等优惠政策,以鼓励它们投身于社区公益性、低偿性服务。对于社区所必须的社团活动,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可以通过专款专用的形式下拨,也可以通过项目招标的形式,由社区社团公开竞投,以获得项目资金的形式得到政府资助。政府还可以为民间社会组织在社区的服务活动提供场地支持。

再次,加强对民间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保证民间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要改变目前“重登记、轻管理”的局面,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政策,对民间社会组织实施分类管理,不断健全登记管理制度,探讨社区民间组织备案制度,引导民间社会组织规范运作,加强民间社会组织自律建设,重点加强对民间社会组织活动合法性的监督。

(五)加强社区在岗人员的培训

采取听讲、讨论和总结交流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其管理知识,提高其管理水平。各高校要加强社区管理、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设置,培养优秀的专业化人才并鼓励他们参加社区工作。社会力量办学中这方面人才的培训力度也要加大,为在岗人员提供较多的“充电”机会。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区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以此优化人员结构。

(六)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保证,以往我国的许多改革都是在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政策条件下进行,这不仅很容易导致改革走回头路,而且使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的障碍和制约,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效果。而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本身是一项系统的配套工程,它涉及利益调整、资源整合、权力下放、组织互动和其它相关制度创新,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区民主进程。因此,政府应积极给予制度供给和政策引导,为体制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切实做到改革有法可依,使社区管理在有序的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这其中,当务之急是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和定位;加快修订民间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以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形势需要。

结 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目前学术界对社区管理的研究存在理论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问题。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飞速发展,社区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而现有的学者们对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的理论大多集中于政治学和社会学方面,一定程度上造成社区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难以从现有的理论中找到解释,社区建设和管理出现问题产生后再找理论应对的尴尬局面。再有就是学科研究范围狭窄,社区管理研究是一个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上,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明显不足-需要今后学者们和社区管理实践者们的共同努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不论是政府加强法制建设、变革管理方式、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还是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都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主体履行自身职能,规范自身行为,才能使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熊琴:《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综述》,社区管理,2006,(8)。【2】 吴新叶:《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城市管理,2006,(6)。【3】 陈伟东:《社区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卢汉龙:《中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1)。

【5】 杨鸿台:《城市社区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何海兵:《中国的城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社区发展》,当代中国研究(美国),2006,(1)。【7】 韦克难:《社区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 马军涛:《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3)。【9】 刘勇:《对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若干思考》,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1)。【10】 陈雅英:《论城市社区管理面临的问题及管理新体制》,福建行政学院,2007。【11】 熊琴:《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综述》,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5)。【12】 袁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

下载农转居社区中的外来工子女的适应融入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转居社区中的外来工子女的适应融入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