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
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
黄政发〔2011〕21 号
大冶市、阳新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 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011〕4 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及水平,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认 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牢固树立防震减灾意识,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
(二)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地震监测预报网络,各县(市)都建有地震台站,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到 2020 年,全市农村民居建设达到 6 度设防标准。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90 分钟内救援队伍能赶赴受灾现场开展救援,24 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二、扎实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基础工作
(三)进一步增强地震监测能力。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 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开展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和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党和政府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也是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十二五”期间,争取省地震局支持,建设大冶市地震台,进一步加强我市地震监测预报基础工作;加大维护力度,改善现有地震台的观测环境,保障我市形变台站、阳新无人值守台站和地震信息节点的有效和安全运行,确保观测数据实时有效地传输到省和中国地震局,为我市地震应急工作提供可靠的震情信息。
(四)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要积极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即“三网一员” 建设,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每个乡(镇)、村和社区明确一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安排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费,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防震抗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
三、切实提高城乡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
(五)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国土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应与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风险。地震部门应当科学确定各类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各级项目审批部门和设计图审查部门要把经地震部门确定的工程场地抗震设防要求作为项目管理的必备内容,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设计。加强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切实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加大城市危旧房屋、基础设施抗震设防加固和改造力度,对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建设工程和设施进行拆迁或加固改造。
(六)全面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的指导管理,村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研究制定出台农居工程扶持政策和措施,单列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设立地震安全农居专项基金,对农村民居新建、改建房屋每户给予 1000-2000 元补助。鼓励和引导农民在改造和建房时采取科学措施,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安居家园的积极性,推进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七)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居民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地震安全责任制。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房屋建筑按照高于我市地震基本烈度的抗震设防要求(即 0.10g)进行设计和施工。
(八)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严格落实交通、电力、通信、供水、排水、供气、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标准。加强对危险线段、控制性工程的抗震设防,适当提高设防标准,使之具备紧急情况下综合协调能力和抢通保通能力。
(九)加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督管理。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必须严格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按照评价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地震部门要强化监督检查,严格地震安全性评价申报和登记制度。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实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终身负责制。建立协调联合机制。发改委、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城建委、房产局和其他专业主管部门要将抗震设防要求贯穿建设工程的全过程,落实各项防震抗震措施,提高综合防震能力。
(十)开展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十二五”期间,应完成黄石城区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
四、大力推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十一)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要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修订完善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地震应急预案,进一步增强地震应急预案及相关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适时开展预案演练,组织跨地区、跨部门以及军地联合抢险救灾演练。
(十二)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自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规范有序地发挥志愿者和民间救援力量的作用。建立健全军地地震应急救援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驻地解放军、武警部队及公安干警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加强以公安消防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矿山、危险化学品等相关行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抗震救灾能力。建立地震应急救援协调机制,逐步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结合、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十三)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以建设平安社区为重点,结合广场、绿地、公园、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搞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医疗、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黄石城区依据发展规划、每年建设 2 处应急避难场所,避难场所面积逐步达到与城市人口相适应。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和标志。
(十四)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应急物资储备,推进应急救援产品动员生产能力建设,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加强市、县救灾物资储备建设,优化救灾物资储备布局和方式,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市商务局应负责建立健全和完善跨地区、跨部门的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
五、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十五)制定实施防震减灾规划。根据《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防震减灾“十二五”专项规划,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好防震减灾规划与其他各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统筹资源配置,确保防震减灾任务和措施有效落实。(十六)健全工作机构,明确责任主体。各级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应对照《防震减灾法》规定,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发改委、国土资源局、城建委、规划等行政部门和其他专业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职责;市、县(市)行政服务中心应将地震行政许可纳入行政审批的范围;市城区(开发区)要明确责任主体,落实机构和专项经费,切实保证防震减灾管理责任得到落实。(十七)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分解细化防震减灾目标任务,要研究完善防震减灾考核指标体系和经费投入机制,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年度考核的内容,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落实,切实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
(十八)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地震、宣传、文化、教育、科技等有关部门相互配合,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的“五进”活动,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紧急避险、自救互救和识别地震谣传的能力。(十九)加大防震减灾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对各类工程设施和城乡建筑抗震设防的投入。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防震减灾工作投入与政府财政收入比例同步增长。
(二十)加强监督检查。市、县(市)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发改委、城建委、规划、房产等行政部门和其他专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防震减灾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使建设工程具备必要的抗震能力。建设行政部门和地震部门对竣工的建设工程进行验收后,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标准的,可授予相应称号。对未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未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由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按照《防震减灾法》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罚。对不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的有关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可以联合发改委、城建委或者其他有关专业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予以通报,责令整改。对仍不改正的,由有关部门依照《防震减灾法》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理。对负责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审批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因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造成后果 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各相关部门应按本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具体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推进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各项工作的落实。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10月21日印发
第二篇: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和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对做好新形势下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认清严重的震情形势,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依靠科技,依靠法律,依靠群众,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专群结合、上下结合、宏观微观结合资源共享的震情综合观测系统,初步建成省、市一体化的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城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健全。基本建立起以地震专业救援队伍为中坚、各有关行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救援队伍体系。地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对防震减灾贡献率显著提高。
到2020年,全市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够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建成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保障体系,具备应对大震巨灾能力;地震科技及创新能力居全省先进水平。
三、进一步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一)做好地震形势的分析研判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震情跟踪实施方案,完善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震情监测和跟踪体系,切实做好震情跟踪和震情形势研判工作。坚持长中短临预测预报相结合,强化对地震群测群防观测资料的应用,完善地震预测信息会商机制,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完善地震预测预报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社会组织、公民的地震预测行为。
(二)加强和规范地震台网建设。落实分级分类管理,强化市、县两级地震台网建设。在完善现有地震监测台网的基础上,增加地震监测台项密度,提升专业监测水平,构建立体地震监测体系。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对于各类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监测环境的行为,公安、地震等部门要依法查处。
(三)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各级财政、地震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加强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三网一员”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经费渠道,切实做到人员、职责、经费、培训“四落实”。各级地震部门要重视民间地震预测信息的综合利用,畅通专家与公众的沟通联系渠道,广纳各方信息,建立合作开发的地震预测机制,增强地震信息透明度,提高公众对地震预报水平的认识。
四、提高城乡建筑物抗震能力
(一)积极推进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按时完成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和震害预测工作,将项目成果向社会全方位公开。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部门要严把安全关,对国土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要依据地震活断层探测结果,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风险,予以合理避让。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处于地震活断层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建筑,要抓紧组织搬迁、避让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积极推进城市地震小区划工作和各县(市)、区地震活断层探测工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开展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提供基础技术依据。
(二)开展抗震性能排查和抗震加固工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组织开展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工程,特别是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和能源、交通、铁路、水务、广电、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次生灾害源工程等进行抗震性能鉴定,落实拆除、加固改造等防范措施,全面消除地震致灾隐患。
(三)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制度,依法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各个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新建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地震主管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相关行业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努力实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全面覆盖,做到应评尽评,不留死角。公路、铁路、空港、桥梁、水库、电力、通信、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满足国家规范标准。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当地建筑物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四)加强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各级地震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要结合地震行政审批服务、地震行政执法和防震减灾专项检查等工作,积极推进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把防御措施落到实处,确保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特别是要强化对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实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终身负责制。
(五)全面加强地震安全建设。建立健全社区防灾减灾体系。社区是防灾减灾的基础力量,是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要大力推进地震安全社区建设,建立由居民组成的、条块管理相结合的全方位的地震宏观观测、地震灾情速报、地震科普宣传、地震应急救援网络,推动防震减灾社会化进程。各级政府要积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教育、地震等部门要主动配合,确保新建和改建校舍能够科学合理地避让地震危险地段、依法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设计施工。进一步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各县(市)、区政府及建设、地震等相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推广抗震技术,建立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各县(市)、区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与农村危旧住房改造结合起来,通过政府补助、落实税费优惠等扶持政策,引导农民群众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
五、进一步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一)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市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县级地震应急指挥系统。2015年前,各县(市)、区要建成具备应急基础数据库、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应急快速响应、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应急指挥管理等功能齐全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纳入省、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地震应急信息共享。健全市级地震现场指挥部的应急装备,建立省、市地震现场联动机制,实现地震现场工作资源共享,提高地震现场指挥决策能力。各级政府及电力、交通、铁路、水务、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密切配合,加强灾情速报网络建设,及时汇总和报送地震灾情信息。完善军地、部门、区域之间的地震应急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提高协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健全以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为中坚、行业救援队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体系,完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明确定位和职责。健全以石家庄市消防支队为主,吸取地震、医疗、工程技术专家参加的石家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提升全面救援能力。各县(市)、区要依托当地公安消防等专业队伍,建立和完善县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推动各级卫生、公安、消防、交通、铁路、人防、通信、广电、电力、水务、矿山、化工、市政、山林等行业抗震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地震救援救助和抢险能力。进一步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争取到2015年,全市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覆盖到所有社区(村)及各类特殊行业单位。
(三)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检查和应急演练。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地震应急预案建设要向学校、医院、社区、企业等单位延伸。要加强预案动态管理,健全预案的备案、督查、评估和演练制度,不断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级发改、民政、安监、应急办和地震等部门要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地震应急检查制度,加强对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督促检查。全市中小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地震应急演练。
(四)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救助保障能力。结合城市规划和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提高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应急避险通道,配置紧急救生避险设备。建立健全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快速拨付机制,加强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完善救灾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的运力征集、调用机制,增强应对大震巨灾的运输投送能力。各县(市)、区要在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通地震应急信息“绿色通道”,维护公众的正常生活、工作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通信、广电、电力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确保震后快速恢复通信、广播电视和电力供应。各县(市)、区应急管理和地震、公安、民政、卫生、交通等救灾部门要配备能够应对公共通信、电力供应中断的应急通讯和应急供电设备。切实加强伤员救治、灾民安置、救助救济的准备工作,力争震后24小时内使灾民得到基本救助安置,3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
六、深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一)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各级政府及宣传、教育、科技、地震等部门要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学校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推进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把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纳入学校课本教育,坚持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演练。推进地震安全社区、示范学校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等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公众自救互救意识,提高防灾能力。
(二)加强部门合作,推动公众参与。地震、宣传、科技等部门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大众媒体,持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家庭,实现全面覆盖和家喻户晓,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和防灾意识。要加强部门合作,创作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作品,完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资源库,提高宣传教育效果。
(三)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各级政府及新闻、地震等部门要完善地震信息发布制度,加强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建立健全重大地震灾害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提高主要新闻单位地震突发新闻报道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地震谣言应对机制,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
七、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管理职责,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研究建立符合实际的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指标体系和便于操作、评价的考核体系,把落实防震减灾工作措施作为改善民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中心工作同步部署、一同检查,充分发挥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作用。全面落实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建立健全军地相互协调支持、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
(二)认真实施防震减灾规划。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编制和实施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好省、市、县三级防震减灾规划的衔接,统筹配置资源,加强基础防震减灾能力建设。
(三)增加防震减灾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稳定增长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特别要加大对基层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
(四)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各级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进一步落实防震减灾法定职责,明确防震减灾各个管理领域和环节的执法主体和工作程序。结合我市实际,推进防震减灾地方法规的立法工作。
(五)加强防震减灾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县级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办公条件。各县(市)、区地震主管部门要有相应的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地震应急工作。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制度,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并加强监督检查,推进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
第三篇::--市防震减灾工作总结
:**市防震减灾工作总结
**市2008年地震工作总结
一年来,**市地震办在市地震局、县委、县政府和县科技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体系,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修订方案、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3月19日全市防震抗震指挥部扩大会议后,县政府高度重视,对防震指挥部成员进行了调整,并召开了由主要单位参加的防震减灾工作会议,认真传达市防震抗震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组织,落实责任,协调各单位围绕防震减灾“预、防、救”三大工作体系齐抓共管,使我县抗震减灾工作再上新台阶。5月份,**市人民政府下发武政(2008)12号文件,关于印发《**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同时,修订出台了《2008年**市地震应急工作方案》和《2008年**市震情短临跟踪方案》,为全县的抗震应急、防震减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安装调试地震监测仪器,做好地震监测工作 今年4月下旬,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市地震监测仪器全部安装调试结束。地温测试仪和电磁波异常监测仪运行正常,高精密度地电测试仪经过几个月的波动,10月份也趋于稳定,现在仪器运行良好。电磁波在11月份对周边地区的震情有反应。
一年来,我们全体工作人员把监测工作当作自己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坚持值班制度,责任到人,365天如一日,不分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观察、记录、分析、上报,每周有周报,每月有月报,认真绘图制表,捕捉地震信息,对出现异常情况,按照《地震前兆异常落实工作指南》的要求逐项核实,对所有异常及时落实不过夜,在接到报告后12小时内展开,并及时向市局报告,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和重大异常及时上报等制度,确保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积极开展抗震设防、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
1、举办大型地震科普宣传活动
今年在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施六周年和7月28日纪念唐山地震28周年之际,举办了两次大型地震科普宣传活动。我们在县城主要街道兴华路、县政府、科技局门前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共悬挂横幅标语4幅,制作宣传版面10块,展出防震减灾法新闻图片、防震减灾科普挂图等50余幅,播放地震科普录像“自然报警信号”、“丽江地震”、“专家地震访谈录”、“直面地震”和“地震揭秘”4场次,发放防震减灾知识宣传资料2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500余人次,受益群众达5000余人。
2、结合“三下乡”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活动。
今年我们以“三下乡”活动为契机,同“三下乡”科技服务队一起,先后到小董乡乔庄,龙源镇西马曲村,圪当店乡圪当店村、白店村、邢庄村,三阳乡杨梧贾村,大虹桥乡西小虹村,嘉应观乡大刘庄等8个村庄。将地震知识、防震减灾、抗震设防知识印制成宣传资料,赶科技大集,走进农家、走进企业、走进校园,送到老百姓手中,提高了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建立县、乡、村三级震情灾情信息速报网络 4月中旬,按照市地震局安排,我们积极开展工作,对全县15个乡镇300多个村庄进行逐一登记,选择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有通讯工具的人员担任信息员,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地震灾情信息速报网络,做到人员到位、信息畅通、报告及时,保障了全县防震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圆满完成全县地震应急数据收集上报工作
为了按时完成全县地震应急数据收集工作,县地震办与科技局结合及时向县政府汇报,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经县政府研究决定:10月29日晚八点,在县政府召开**市地震应急数据收集工作会议,全县十五个乡镇主要领导和有关局委领导及工作人员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县政府副县长马建军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强调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与会人员认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11月10日,全县应急数据汇总结束,按时上报市局,并用数码像机将各类建筑典型照片上报市局,园满完成该项工作任务。
六、积极进行防震应急物资准备工作
为确保地震现场工作顺利开展,县地震办积极向县政府汇报防震应急工作,县政府非常重视,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拔付资金进行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为地震现场工作队伍配备了必要的技术装备和生活物资。
七、地震设防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今年,我们同县发改委结合,对全县新建、扩建的较大工程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排队,对自来水公司的水厂和电厂2×50MW扩建项目进行登记,虽然未发现达到安全性评价条件的工程,但对这些单位起到了进行地震法律知识宣传的作用。
八、工作不足之处
今年由于经费紧张,群测群防、应急物资配备、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宣传、电脑上网等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许多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工作人员缺乏有关地震方面的专业书籍、报刊等学习资料,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新的一年里,希望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县政府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把工作做到更加完善,逐步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实行预测、预防、救助全方位的综合管理,并形成广大群众共同抗震、防震减灾的局面。吸取04年好的工作经验,取长补短,讯速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把工作争取做到最好。
第四篇:市防震减灾局工作总结
市防震减灾局工作总结
一、工作总结
(一)加强地震监测和震情跟踪日常管理工作
一是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XX市地震监测台网的正常运行,台网运行连续率达99%。二是高度重视震情发展趋势,严密震情会商,做好“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及其余震跟踪、财富论坛及世界华商大会等有关重大工作及节假日应急值守工作,向省地震局和有关部门提交周会商意见51期,月会商意见12期。召开2013年中地震趋势会商会和2014年会商会,形成了《XX市2013年下半年地震趋势研究报告》和《2014年地震趋势会商意见》并及时上报省地震局。在省地震局评比中,地震日常分析预报获全省第二名,地震趋势会商研究报告获全省第三糼名。三是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培训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村(社区)地震安全员和地震宏观观测员2200人(次),认真落实地震宏观异常17起。(二)深入开展抗震设防管理工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重大工程和可能因地震产生次生灾害工程抗震设防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流程,新增行政权力“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有关文件备案”,修订完善了《XX市防震减灾局行政审批实施办法》、《XX市防震减灾局行政审批工作规则》,网上预审率达到100%,完成了成都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成都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XX市固体废弃物卫生处置场渗滤液处理扩容工程等55个重大工程和可能因地震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督管理。二是深化全市“5•12”地震后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检查工作,与XX市规划局、XX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全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通知》(成震发〔2013〕2号)下发各区(市)县有关部门实施,文件从“严格执行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规划编制要明确抗震设防的要求和内容、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依法开展初步设计文件审查(含抗震审查)工作、加强对施工图审查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建设项目抗震设防的检查力度”等六个方面对全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进行了规范,我局抗震设防管理工作经验被中国地震局挂网宣传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三是认真开展成都西部山区21个乡镇农村房屋抗震设防调查,对报送的数据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分析和现场复核,确定抗震、一般抗震、不抗震的房屋数量和比例,向XX市政府提交了《关于成都西部山区防震减灾有关问题的报告》,为市政府应对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发生类似芦山地震的强震的应急处置提供了依据。四是建立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地质图应用平台。根据XX市地震断裂带在规划和重点工程选址工作的应用需要,向省国土资料馆、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收集购买了龙门山地区涉密地质资料,并依据资料和我局已有的龙门山断裂带的资料,建立了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地质图应用平台,编制了《龙门山断裂带与XX市主要场镇距离表》,为成都科学规范建设工程提供了基础依据。
(三)大力推进应急管理工作 一是有序应对“4•20”芦山7.0级地震,第一时间派出调查组赶赴现场开展调查,掌握了受灾区域现场烈度第一手资料,并现场向市委主要领导作了专门汇报。严密开展震情会商,将有关现场调查情况和地震趋势发展情况向市政府主要领导召集的紧急会议做了专题汇报,为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及时召集区(市)县防震减灾局对“4•20”芦山7.0级地震应急处置进行总结反思,应急处置工作经验在第27届全国中心城市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上进行了交流,为地震应急工作提供借鉴。二是积极推进区县地震应急预案的修编工作,目前XX县、XX市、XX市、XX区等10个区(市)县已经完成预案修订,并经当地政府印发实施。三是开展了邛崃、蒲江等县域跨县联动的地震应急演练的预演,出版了《“5•12”大地震应急处置的成都方式》,为科学高效应对“4•20”芦山7.0级地震应急处置奠定了基础。(四)创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一是结合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和第五个“防灾减灾日”,深入开展了“编印一本书籍、设计一套资料、登载一版专栏、报夹一份传单、散发一张卡片、放映一场电影、开设一堂讲座、举办一次比赛、做好一个微博、建好一座展馆”的“十个一”活动,发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20余万份,与XX市教育局、市教科院联合编写了《中小学生地震灾害预防读本》,向全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免费分发了2万本。与成都红旗连锁成都分公司股份、中石油成都销售分公司合作在100个超市和100个加油站分发了6万张自主设计的防震减灾宣传卡。二是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社区)建设,新增示范学校2所,示范社区4个,截止目前,全市示范学校已达52所,示范社区已达14个。三是大力加强防震减灾文化建设,印发了《关于加强防震减灾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开通新浪官方微博“成都防震减灾”,制定了《XX市防震减灾局政务微博实施方案(试行)》,落实了区(市)县政务微博管理人员和工作措施,拓展了防震减灾宣传渠道和文化氛围。(五)大力加强课题申报和防震减灾基础能力项目建设
一是发挥地震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积极申报防震减灾研究课题。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地震预警技术实用化与示范应用》,承担了“地震预警信息示范应用”课题任务;积极参与中国地震局政策研究课题,申报了“市县防震减灾融合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课题。二是XX市烈度速报台网二期工程通过验收投入运行。在XX市地震烈度台网一期67个子台的基础上,兴建XX市烈度速报台网二期工程57个子台,使我市地震烈度台网密度达到1个/100平方公里。该项目采用了“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进行了地震预警的试验,兼容一期台网,具备了地震烈度速报功能,顺利通过了“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的实际检验,2013年5月27日通过了以中国工程院许绍燮院士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验收。三是深入开展XX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和馆室布展方案等工作。积极推进XX市地震应急专用技术平台项目和地震预警项目建设,目前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
二、2014年工作思路 2014年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大力加强防震减灾自身能力和社会能力建设,推进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融合式发展。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深入学习,切实理解精神实质,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化为防震减灾科学发展的工作能力,促进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融合式发展。
(二)认真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中国地震局政策研究课题,完成XX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项目建设并投入运行,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推进XX市地震灾害报警(预警)系统和XX市地震专用技术平台项目建设,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三)做好包括新建地震监测台站在内的监测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严密震情跟踪会商,对包括我市断裂带在内的地震活动情况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做到异常情况及时向省地震局汇报,重大宏微观异常、重大震情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地震应急演练,指导区(市)县开展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和地震应急预案的修编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做好行政审批工作,适时开展执法检查。(六)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普及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校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对社区和农村的地震基本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广大民众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第五篇:市防震减灾半年工作总结
半年来,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在省地震局、xx市防震减灾局的指导下,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年初制定《xx市XX年防震减灾工作要点及考核办法》认真贯彻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今年按照市政府总体目标考核办法,一是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纳入了本市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广震发〔XX〕1号),并要求各乡镇、单位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组织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目标考核,做到人员、经费落实。二是印发了《xx市防震减灾助理员管理办法和工作职责》(广震发〔XX〕5 号),结合已经建立的“三网一员”队伍,初步建立起了部门和(乡镇)、社区、(村)防震减灾工作网络。
二、创新宣传方式,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一是按照xx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5月6日xx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题会议,安排布置全市XX年“5.12”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提出了开展以“科学认识地震,理性应对灾害”为主题的xx市防震减灾5.12宣传周活动方案,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在宣传周期间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开展学习国务院、省、xx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在各自办公区域悬挂宣传标语横幅,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增强市民防震减灾意识。二是市政府在5月10日组织召开了全市XX年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副市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江敦杰安排部署了XX年工作任务,传达学习了四川省、xx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同时对“5.12”宣传周活动工作进行了安排。市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毛君甫结合当前自然灾害频发对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强调,要求:一是要有意识。要有预防各种灾害的意识;二是要有措施。要加强各方面的措施、准备和储备;三是要有责任。要认清防灾减灾形势,加强责任心,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增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责任意识,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防灾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常务副市长林波、副市长谭伟分别对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讲话,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宣传到位”,并就地质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形势,要求在我市连山、松林镇安排应急演练。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市府办、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人武部、民航飞行学院xx分院等,约60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三是在5月12日这天市防震减灾局与金轮防震减灾办一起深入到金轮镇社区、机关、企业宣讲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对地震应急预案制订、自救互救、农村居民抗震设防等地震应急救援和震害防御方面知识进行了宣传指导。四是我市各单位、乡镇在5月12日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雒城镇三北社区组织开展了有20多名防震减灾应急队队员参加的防灾减灾安全知识讲座;雒城二小举办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展览,并把社区居民请进校园参观、学习;高坪镇防震减灾办、国土办组织人员到镇街头开展了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金轮镇政府在宣传周期间派专人到社区、机关、企业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镇机关、居委会、企业配合挂出宣传标语积极响应;市邮政局在房湖公园雒城门举办了“抗震救灾集邮展览”及“5.12”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市教育局、财政局、公安局等单位分别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部分乡镇还利用宣传车在宣传周期间进行不间断地播放各种防震减灾音像制品;全市各中小学校组织号召师生及学生家长参加了全省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竞赛,通过参与模拟地震应急逃生游戏,进一步增强了师生及家长自救互救能力和应急逃生能力,更新校内防震减灾科普展板50余块,举行了15次防震安全知识讲座,制作了防震知识展板、橱窗50余个,召开了84次防震安全主题班会。
整个宣传周期间,全市各部门、各乡镇、学校、社区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强化了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市民的防灾能力,防震减灾知识得到了大力普及,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我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快地震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一 是在我市18个乡镇、183个行政村根据地理情况和人口分布,在去年的基础上将 2492个社纳入宏观观测点,切实做好宏观前兆观测工作,在乡镇建立起镇、村“宏观信息、灾情速报、地震知识宣传、防震减灾助理员”防震减灾基础数据库,形成群测群防体系,达到全市群测群防全覆盖。二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地震宏观观测员管理办法,对宏观员开展“信息、灾情”速报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上半年开展了2期宏观现象分析、研讨会活动。三是合理布局,加快地震监测台网设施建设步伐,积极向xx市局和省地震局争取政策,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实现地震应急、前兆、灾情、办公等信息的共享和展示的素质教育服务站建设,平时,为我市提供获得防震减灾科普常识和了解及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平台;震时,成为防震减灾工作辅助业务系统,为地震应急响应、应急处置、紧急救援、灾民安置、恢复重建等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信息服务,目前省局基本将我市确定为全省10个项目中的一个,并将我市的机房建设作为全省的样板来建,预计项目总投资20万元。
三、强化抗震设防管理,努力提高震害防御能力
一是认真执行《xx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抗震设防管理程序,1—6月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按要求审查备案4件;4月14日我局开展了XX年重点调研课题讨论活动会,就“如何加快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及“加强抗震设防监管,提高民居抗震设防”进行了深入研讨;5月开展了城乡建筑物抗震设防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农村防震保安等相关培训,协助相关部门开展了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监督检查。二是积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示范社区、示范乡镇创建申报工作,印发了《xx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乡(镇)申报认定工作(试行)办法》(广震发〔XX〕3号),与市民政局、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市科学技术协会印发了《xx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申报认定及管理办法》(广震发〔XX〕4号),并在努力争取创建一所省级科普示范学校和一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
四、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努力推进地震应急工作
为全面贯彻省、xx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全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一是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并配备应急装备、应急物资储备库等防震减灾基础建设共计1300万元纳入了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二是对《xx市公共场所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完善,并指导乡镇、部门按照有关要求编制好本乡镇、本部门的《公共场所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市、部门、乡镇为主的公共场所地震应急预案体系。三是抓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基本筹建起一支地震应急专业救援队伍和26支应急和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了志愿者队伍的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四是加强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和灾情速报系统建设,指导学校、医院、企业、商场等重要场所地震应急知识培训和演练,定期开展地震应急工作会商、监督、检查、调研活动,3月8日市防震减灾局与宁夏石嘴山市罗平县地震局开展了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工作会商观摩调研活动,4月8日按照xx市局通知精神,与教育局联系协调在全市中小学校组织实施开展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各学校本学期开学第一周组织学生开展了应急疏散演练共计61次,通过演练不断完善了预案,6月15日市防震减灾局邀请xx市防震减灾局应急救援科与xx工商联一起对我市公共场所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工作进行了业务指导,西园酒店、xx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地震预案建设试点单位,已上报xx市局。五是制定了重大节假日地震应急方案,坚持节假日值班制度和零报告制度,保障通信畅通。
五、切实加强干部职工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搞好自身建设,不断适应防震减灾工作需要
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一是利用局党组和局机关学习会和市各部门召开业务工作会议组织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四川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专题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防震减灾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二是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业务指导,搞好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应急管理业务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学习探索创新防震减灾工作新路子,不断适应防震减灾工作需要,促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