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认可的中文核心(来自山东大学图书馆)

时间:2019-05-14 13:0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大学认可的中文核心(来自山东大学图书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大学认可的中文核心(来自山东大学图书馆)》。

第一篇:山东大学认可的中文核心(来自山东大学图书馆)

人 文 部 分

(第一页)

特类

序期刊名称

号 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进入SSCI检索的国外学术刊物(须用 A

序号 期刊名称 文学评论 文艺研究 中国语文 文献 历史研究 考古 哲学研究 自然辩证法通讯 世界宗教研究 社会学研究 经济研究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北京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经济学动态 马克思主义研究 法学研究 中国法学 统计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中国法学会

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17 政治学研究 文史哲 中国工业经济 管理科学学报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 外国文学评论 新闻与传播研究 档案学通讯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7 心理学报 体育科学

B类

序号 期刊名称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3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南京大学学报(哲科版)复旦学报(社科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山东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南开学报(哲社版)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兰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国外社会科学 学术月刊 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 学习与探索 社会科学战线 山东社会科学 江苏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研究 人文杂志 学术季刊 战略与管理 学术研究 浙江学刊 社会科学辑刊 东南学术 学术界

读书

求是

南开大学

厦门大学

浙江大学

中山大学

四川大学

山东大学

兰州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

天津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社科院

吉林社会科学院

山东社会科学联合会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

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

福建社会科学院

安徽社会科学院

三联书店

《求是》杂志社

江海学刊

开放时代

求是学刊

齐鲁学刊

东岳论丛

人民日报.理论版

光明日报〃理论版

文学遗产

外语界

当代语言学

外语学刊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5 中国科技翻译

中国翻译

外国文学研究

日语学习与研究

俄语教学

当代外国文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

外国文学

中外文化与文论

鲁迅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

江苏社会科学院

广州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省社科院

人民日报社

光明日报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大学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中国科学院

中国外文局编译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

北京外贸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南京大学

大连外国语学院

西安外国语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四川大学

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所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比较文学

古汉语研究

东方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文艺理论与批评

红楼梦学刊

语言文字应用

当代作家评论

写作

现代广告研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

方言

文史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现代传播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戏剧艺术

当代电影

电影艺术

音乐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美术

中国书法

近代史研究

世界历史

上海外国语大学

西南师大

文化部

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家语委语用所

辽宁作协

中国写作协会

中国广告协会

北京语言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中华书局

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

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研室

上海戏剧学院

中国电影艺术中心

中国电影家协会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82 中国史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

史学月刊

中国史研究动态

史学史研究

历史学

历史档案

民国档案

当代中国史研究

抗日战争研究

文物

考古学报

档案学研究

哲学动态

自然辩证法研究

孔子研究

东方丛刊

世界哲学

中国文化研究

中国哲学史

德国哲学

现代哲学

哲学门

道德与文明

中国社会工作论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河南省历史学会、河南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华书局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宣部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文物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档案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中国孔子研究会

东方文化研究会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学院哲学研所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育部委托)

中国哲学史编辑部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广东哲学学会、广东省委党校

北京大学

中国伦理学会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心理科学

宗教学研究

当代宗教研究

中国宗教

世界宗教文化

周易研究

社会

社会工作研究

民族研究

民俗研究

世界经济

财贸经济

中国人口科学

人口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经济史研究123 南开经济研究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问题

财政研究

税务研究

金融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

经济地理

经济评论

中国心理学会

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国家宗教事务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山东大学

上海大学文学院

中国民政理论和社会福利研究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山东大学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南开大学

中国外贸部国际贸易研究所中国外贸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财经学会中国税务学会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武汉大学132 经济科学

经济学家

管理世界

改革

消费经济

科学社会主义

东欧中亚研究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40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中国行政管理

中共党史研究

欧洲

世界经济与政治

现代国际关系

国际问题研究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49 美国研究

亚太研究

151 日本学刊

台湾研究

北京大学

西南财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重庆社会科学院

湘潭大学、湖南师大、湖南商学院

中央党校

中国社科院东欧中亚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

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所

山东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

中华日本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台湾 研究会

152 153 中外法学

154 法学家

155 政法论坛

156 现代法学

157 法学

158 法制与社会发展

159 法学评论

160 政治与法律

161 法律科学

162 环球法律评论

163 法商研究

164 著作权

165 知识产权

166 南开管理评论

1企业管理

168 外国经济与管理

169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70 价格理论与实践

171 旅游学刊

172 财务与会计

173 会计学研究

174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75 中国管理科学

176 新管理

北京大学法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学院

吉林大学

武汉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西北政法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南政法大学

国家版权局、中国版权研究会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等

南开大学

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 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经济研究所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所

国家计划委员会

北京旅游局

财政部

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成本研究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等

中国社科院经济管理研究所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 首都经贸大177 经济与管理研究

178 教学与研究

179 技术经济

180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81 工业工程和管理

182 中国软科学

究会

183 数理统计与管理

184 中国图书馆学报

185 情报学报

186 高教理论战线

中心

187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88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89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0 中国体育科技

191 体育学刊

补充说明:

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上海交通大学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中国软科学研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

中国图书馆学会、北京图书馆

中国情报学会

教育部高校社科中心、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

(1)凡获“国家期刊奖”的学术理论刊物,均可晋为A类。(2)凡获“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称号的刊物,均可晋为B类。(3)凡被《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主题转载的文章,均可归为

A类。

(4)凡被《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国高等学校学报文摘》

“论点摘要摘录”,或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复印的文章,均

可归为B类。

特类

页>>>>

序号

期刊名称 中国科学A 2 中国科学B 3 中国科学C 4 中国科学E 5 科学通报

A类

序号

期刊名称

理 工 部 分

(第一页)

主办单位

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主办单位

第二

数学年刊 数学学报 计算数学 应用概率统计 系统科学与数学 中国物理快报 理论物理通讯 物理学报 物理学进展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电子学报 通信学报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半导体学报 光子学报 光学学报 中国激光 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快报 高分子科学(中英文)复旦大学数学所

中科院数学所

中科院计算机中心

中国数学会

中科院系统科学所

中科院物理所

中科院理论物理所

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通信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仪器仪表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光学学会

中国光学会

中国光学会

中国化学会

中国化学会

教育部

中国化学会

中国化学会 10

化工学报 植物学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 遗传学报 微生物学报 生物工程学报 动物学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32 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学报(中英文版)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机学报

软件学报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39 电力系统自动化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电工技术学报

自动化学报

控制与决策

控制理论与应用

中国化工学会

中国植物学会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中科院遗传所

中科院微生物所

中科院微生物所

中科院动物所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 中国环科委员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环科委员会

中科院计算所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科院软件所

中国计算机学会

水利电力部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中国自动化学会

东北大学

中科院系统所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工程热物理学报

内燃机学报

金属学报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52 中国稀土学报

人工晶体学报

硅酸盐学报

摩擦学报

机械工程学报

中国机械工程

汽车工程

土木工程学报

水利学报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中国公路学报

力学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

生理学报

自然科学进展

自动化学会,智能计算机中心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中国内燃机学会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中国稀土学会

中国硅酸盐学会

中国硅酸盐学会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中国水利学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中国公路学会

中国力学会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生理学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B类

序号

期刊名称 数学物理学报 应用数学和力学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应用数学学报 高校计算数学学报 工程数学学报 数理统计与管理 数学进展 计算物理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11 强激光与离子束 物理化学学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声学学报 压电与声光 发光学报 量子电子学 红外与激光工程 激光技术 光学技术 光学精密工程 光通信技术 应用激光

主办单位

中科院武汉数理所

交通部重庆交通学院

浙江大学

中国数学会

南京大学

西安交大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

中国数学会

计算物理学会

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核学会

中国化学会

中国光学会

中国光学会上海技物所

中国声学会

机电部26所

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光学会

航天工业总公司

技术物理所

中国北方光电子工业公司

中科院长春精密机械研究所电子工业部第34研究所

中国光学会

光电子激光 电子技术应用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电子元件与材料 半导体技术

电子科学学刊

仪器仪表学报

微波学报

遥感学报

信号处理

化学物理学报

化学通报

化工进展

化学工程

分析化学

高分子学报

高分子通报

催化学报

应用化学

有机化学

无机化学学报

结构化学

色谱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现代化工

精细化工

国家基金委,中国光学会

信息产业部

机械部沈阳仪表所

中国宇航学会系统工程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半导体协会

中科院电子所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化学会

中国化学会

全国化工化学工程设计站

中国化学会,长春应化所

中国化学会

中国化学会

中国化学会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中国化学会,上海有机所

中国化学会

福建物构所

中国化学会

浙江大学

化工学会

四川大学 52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植物生态学报

昆虫学报

水生生物学报

遗传

细胞生物学杂志

生物物理学报

植物生理学通讯

生物多样性

菌物系统

人类学学报

实验生物学报

动物学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67 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化学

工业水处理

环境工程

中国环境监测

水处理技术

中国给水排水

给水排水

环境污染与防治

上海环境科学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报 化工学会

中科院植物所

中国昆虫学会

中科院水生生物所

中科院遗传所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中科院《生物多样性》编委会中科院微生物所

中科院古脊稚动物与古人类所中国细胞生物学会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中科院植物所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中国环境科学院

中科院生态所

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国家环保局

国家海洋局

建设部城建司

中国给水排水学会

浙江环保局

上海环保局

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办公室

中国计算机学会

计算机科学

中文信息学报

中国图象与图形学报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电网技术

高电压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

继电器

电气传动

电工电能新技术

电力自动化设备

电机与控制学报

变压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98 中小型电机

信息与控制

计量学报

系统工程学报

系统仿真学报

传感技术学报

机器人

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科学部西南信息中心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中国图象图形学会

中科院沈阳计算所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科院计算机应用所

中国计算机学会

华东计算机所

中国计算机学会

水电部电力科研所

电力部武汉高电压所

西安电力电学所

机电部许昌继电器所

天津电气传动所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

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设计研究所哈尔滨理工大学

沈阳变压器所

天津大学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天津大学

航天工业总公司二院204所

全国高校传感技术研究会

中国自动化学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105 106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微细加工技术

电气自动化

自动化仪表

动力工程

太阳能学报

热能动力工程

暖通空调

燃烧科学与技术

燃料化学学报

制冷学报

兵工学报

车用发动机

汽车技术

煤炭学报

中国造船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无机材料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

功能材料

金属热处理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焊接学报

锻压技术

锻压机械

航天医学工程所

化工部自动化院

信息部半导体所

上海自动化所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所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中国太阳能学会

中国船舶总公司703所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

天津大学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所

中国制冷学会

中国兵工学会

中国兵器部山西70所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中国煤炭学会

中国船舶工程学会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浙江大学

上海硅酸盐所

中国材料研究会

机械部重庆材料所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北京机电所

机械部济南铸锻所 133 材料导报

材料保护

材料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材料科学与工艺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铸造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粉末冶金技术

重庆材料所

中科院武汉材料所

中国材料学会

中国材料学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沈阳铸造所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医 学 部 分

(第一页)

特类

序号

期刊名称 中华医学杂志 中国药理学报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中国药理学会

A类

序号

期刊名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解剖学报

主办单位

华西医科大学

中国解剖学会 3 卫生毒理学杂志 药物分析杂志 药学学报 营养学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卫生经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0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2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理疗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药学会

中国药学会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

中国药理学会

中国心理卫生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护理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会 中华病理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中医杂志

中国卫生统计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外科杂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中国公共卫生

亚洲天然产物杂志(英文)61 环境与健康杂志

实用护理杂志

B类

序号

期刊名称 癌症 病毒学报 护理学杂志 基础医学与临床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药学会

中国预防医学会

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中国微生物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北京生理科学会

解剖学杂志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口腔正畸学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血液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上海免疫学杂志

上海中医药杂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生理科学进展

生命的化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生殖与避孕

实用放射学杂志

实用妇产科杂志

同位素

中国解剖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上海铁道医学院

北京医科大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儿童医院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江苏省人民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

北京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安徽医科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国解剖学会

中国生理学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西安市卫生局

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

同位素学会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卫生研究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现代妇产科进展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 第四军医大学

山东大学

新药与临床(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中国药学会

新医学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针刺研究

中草药

中国病毒学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中国法医学杂志

中国海洋药物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中国麻风杂志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中山医科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经络研究所

国家医药管理局天津药物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超声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会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中国法医学会

中国药学会

中国光学学会

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吉林省卫生厅

中国解剖学会

中国心理卫生学会

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中国麻风杂志协会

中国免疫学会

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中山医科大学期刊中心

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全国生物制药情报中心站 55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中国消毒学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71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药物生物技术

中药材

中国药学(英文版)

中国药物化学

中国医学科学杂志

解放军护理杂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辽宁省卫生厅

卫生部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四川省卫生厅

中国人民解放军预防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中国药理学会

中国药学会

西安医科大学

中国医学物理学会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中国药学会

中国抗癌学会

中国抗癌学会

中国解剖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

中国药学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药学会

沈阳药科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第二军医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儿童保健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护士学杂志

医学与哲学

口腔颌面修复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中国药科大学

中华预防医学会

山东大学

同济医科大学

中国科协自然辩证法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

卫生部

山东大学

第二篇: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经近60年发展,学科基础坚实、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齐全、教学设施完善、办学水平较高,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育人体系。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学科和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均设立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和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现有“材料液固结构演变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4个山东省重点学科、3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4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强化建设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160名,其中教授52名(博士生导师35名),副教授34名;材料学科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4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名;专任教师中84%以上具有博士学位、1/3的教师在国外高校或科研院所取得博士学位或进行过一年以上的合作研究。

学院教学机构设有8个研究所和1个中心,包括金属材料研究所、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液态金属及铸造技术研究所、塑性成形与模具技术研究所、连接技术研究所、包装工程研究所、材料物理化学研究所、材料表征与分析中心。分别承担7个专业及1个校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卓

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的教学任务。

学院拥有实验室面积约1万余平方米、大型设备仪器60余台套、固定资产8000余万元。为满足创新、复合型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学院搭建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和“生物医用材料”2个综合实验教学平台、设立了9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同时所有的科研设备面向本科生开放。

新材料、新技术是我国经济建设和高科技产业优先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多学科相互渗透、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已经成为材料学科的重要办学特征。学院本科生的课程设置重视与机械、计算机、信息和生物等技术的紧密结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在高性能结构材料、材料加工及其智能化控制、光电信息功能材料技术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培养特色;学院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按产业结构与需求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培养和技能训练。每届有近20%的学生申请赴国外、港台等高校学习或内地著名高校访学;全院有25%的学生可参加全国、校、院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院营建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本科生在就业竞争中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

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或管理部门从事上述专业领域的教学、科研、开发、设计、制造和技术管理工作;或在海关、商检、外贸、科技等部门从事质量检测、技术监督、业务管理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硕、博士学位。学院所有学科、专业均可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本科学生成绩优异者

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及硕博连读。

2011年学院按材料科学类招收本科生,包括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包装工程等专业。新生入学后,遴选50名优秀学生进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一年级末,学院将选拔优秀生或特长生进入材料科学与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基地班学习;其余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专业或专业方向;

三年级末,实行导师负责制个性化培养。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Metallic Materials Engineering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学科,本专业覆盖了钢铁、有色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以及材料热处理、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表面工程等诸多领域。近年来金属材料学科以其深厚的基础理论和完善的现代测试技术,适应学生“厚基础、宽口径”培养与国民经济和新材料高技术发展的要求,与光电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能源与环境材料等新型学科相互交叉发展,已经开拓了许多极具发展前景的新领域。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主要学习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检测及相关计算机技术,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实际的专业技能。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平台、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既能改善传统金属材料、也能研发新型金属材料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金属材料的设计、冶金以及表面改性等领域的工作,也能从事材料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和材料的检测、失效分析等工作。学生在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阶段,可从事材料表面工程、冶金工程、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新材料设计、制造与分析测试等研究工作。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工艺过程微机控制、现代材料测试方法、材料加热设备及自动控制、功能材料学、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概论等。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Engineering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依托“工程陶瓷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与“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成为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基础与应用兼备、传统与新型材料并存的学科专业,覆盖了先进陶瓷及复合材料、晶体材料、水泥、玻璃、耐火材料以及陶瓷纳米材料,在计算机、信息、电子、航空航天、医学等科学技术领域得到了日益重要的应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主要学习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设计、生产和检测等知识,开设陶瓷材料的粉体制备、成型与烧结和性能测试等综合实验。本专业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型人才,自2007年连

年被《中国大学评价》评为A++专业。

学生毕业后能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设计、生产、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或在海关、商检、外贸等部门从事质量监测、技术监督、生产管理等工作。在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阶段可从事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科

学研究工作。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工艺过程微机控制、材料测试方法、特种陶瓷工艺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设备及自动化、纳米材料概论等。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Macromolecule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以及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应用的充满活力的材料类学科。高分子材料广泛运用于石化、能源、环境、信息、医疗、航天航空和国防等各个领域,其工业和研究体系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专业在PAN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与生产、摩擦材料、纳米复合材料、有机硅材料、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等研究方向有雄厚的研究基础,为本科生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本专业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掌握高分子材料合成、结构和性能、设计和加工、应用等全面知识的、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能力。本专业重视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培养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拓宽毕业生就业面。

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理工交叉的特点,择业面宽,适应性强,毕业生可以在石化、轻工、机电、医学、包装、建材、交通、环境、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施展自己的才能,既可以到科研院所从事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又可以到企事业单位从事合成树脂、橡胶、化纤、复合材料、特殊功能材料等的研制、生产、应用,以及相关行业领域内的贸易销售和生产技术管理工作,还可到政府部门从事相关的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等工作。也有部分学生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机械设计基础、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和设备、化工原理、聚合物合成工艺学、塑料模具设计、工艺过程微机控制、材料科学发展前沿、纤维增强复合材

料等。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Materials Forming & Controlling Engineering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由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三个省级重点学科专业铸造、金属塑性加工和焊接整合后创办的,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也是山东大学重点建设的16个名牌专业之一。包括液态金属成型技术、塑性成型及模具技术、材料连接与智能控制三个专业方向。

本专业以学科优势为依托,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优化培养方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既掌握现代材料成形基本理论和先进技术方法、且在新材料新工艺方面具有创新和开拓能力的技术人才。本专业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及各类材料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和有关设备的设计方法,受到专业领域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材料科学理论基础,能从事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的加工成形及过程控制等技术工作;掌握现代材料成形工艺,熟练掌握材料加工CAD/CAM/CAE技术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能力。毕业后可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机械、汽车、钢铁、轻工、船舶、军工、化工、软件公司等国防与工矿企业从事与金属材料制备加工相关的科研、教学、设计、计算机软件开发、生产组织管理等工作;也可到质量检测、技术监督、生产管理等政府职能部门工作。在硕士生或博士生阶段可以进行新材料研制、新工艺开发、新知识探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型基础、材料成型技术、铸造工艺设计基础、铸造合金及其熔炼、塑性成形模具、塑性成形CAE、工程材料的焊接性、焊接力学及结构设计等。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材料化学专业

Materials Chemistry

材料化学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理、工结合特点的二级学科专业。以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的相关理论为学习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现代材料研究方法和材料物理、化学性能与各层次的微观结构之间的基本规律。本专业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化学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材料化学的各项实验技能,并具有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各种功能材料的设计制造、材料表面改性以及功能材料在电子、信息、机械、传感、遥感、生物材料、化工制药等技术应用中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也能从事功能材料检测分析、技术支持、技术监督以及专业教学工作。在硕士生或博士生阶段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的化学

合成以及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课程:数学、普通物理、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表征与检测、现代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化学、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材料化学、晶体化学、化学工程基础、高分子材料基础、材料表面与界

面、信息功能材料等。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

包装工程专业

Packaging Engineering

包装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工程技术学科,具有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工程科学为主干,与社会科学相关联的特征。山东大学包装工程专业为非艺术类招生,不同于印刷及轻工类的培养模式,是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雄厚的科研和教学条件为支撑,突出计算机技术在包装工程中应用的专业特色,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为目标。使本专业的学生掌握包装工程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包装设计及制造、包装工艺与设备、包装生产与工程管理等能力,熟悉国际国内包装标准与法规,为我国培养出经济建设急需的、符合国际包装工程发展潮流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包装企业、科研机构、外贸、海关、商检、质检、进出口检验检疫等部门以及汽车、家电、物流等行业从事产品造型、包装系统设计、质量检测、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在硕士生、博士生阶段主要从事包装新材料、新工艺、容器设计与制造、包装检测以及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在包装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课程:数学、力学、化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材料科学基础、电工及电子学、包装材料、包装工艺、包装结构设计、包装机械、包装测试、素描与色彩、包装工程CAD、运输包装、渗透性与货架寿命、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包装管理学、包装控制及过程自动化等。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材料科学与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基地(材料物理)

Bas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aterials physics)

材料科学与工程“山东大学校级人才培养基地”是学校为探求理工结合、以工为主的优秀本科生人才新的培养模式而设立的试验班,并逐步向其他专业推广经验。基地班注重材料物理与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实行精英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培养材料科学领域创新素质高、学科知识全面、科研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为目的,主要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生源。

基地班结合了学院各专业的优势和特点,制定面向一级学科的单独的培养计划,强化数理化、英语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基地班由学习成绩优异生或特长生组成,采取导师指导制,采用国际上通用原版教材及国内优秀教材;采取知名教授授课,并加大研究型学习以及双语授课力度;学院实验室及大型设备向基地班优先开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班40%学生将获得免试研究生资格,其余学生既可报考硕士研究生,也可以进入学院某一专业接受专业模块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和论文设计。结合学生选课内容和主管部门要求,以“材料物理”或其它专业毕业和授予学位。学生毕业后将继续研究生的学习以及在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研究性工作,包括新材料的设计与制造、材料表面改性以及新型材料在电子、信息、机械、传感和遥感、生物材料、化工制药等等领域的应用,参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也能从事材料检测分析、技术拓展、技术监督工作。

主要课程: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英)、材料测试方法、现代材料研究方法(英)、高分子物理、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成型基础、纳米材料概论、微电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功能材料概论等。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

Materials Forming & Controlling Engineering-Excellent Engineer Program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是适应我国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要求,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材料成型及控制领域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具有综合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国际视野、过硬的社会竞争力、创造力、个性与人格健全发展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该试点专业采用单独的培养方案,强化工程基础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3+1”的四年制培养模式,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都将具有长短期海外学习经历或国内知名高校学习经历。在三年半时,按对培养效果的全面考核,约30%的学生按本科工程型人才定位继续后半年的项目设计,通过答辩后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其余学生进入硕

士工程型人才培养阶段。

学生毕业后能应用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科学、工程科学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解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中的设计、制造及技术开发问题,同时在工程领域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主要作为现场工程师,从事材料成型及控制的工艺与装备设计、生产组织与管理、研究开发、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和跨学科的合作任

务。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材料成型基础、材料成型技术、ADVANCE MATERIAL FORMING、铸造工艺设计基础、铸造合金及其熔炼、塑性成形模具、塑性成形CAE(双语)、工程材料的焊接性、焊接力学及结构设计、企业顶岗实习等。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能源动力类(本科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1926年,省立山东大学首立工科。1932年,国立山东大学设立工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调整,山东大学工学院并入山东工学院,由时任山东大学工学院院长的内燃机专家丁履德教授任山东工学院院长。1958年,丁履德教授提出设立“内燃机”和“电厂热能动力”两个专业,成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主干专业。内燃机专家丁履德教授、力学专家刘先志教授、热工专家裘烈钧教授等一代翘楚曾在此任

教。

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中心任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造就工程及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注重学生面向现代社会新工业、新技术的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在大工科概念的工程科学平台之中,面向朝阳工业,致力国家重大需求,建立工程研究思想库,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量。学院努力建设一种既能获得智力激励,又可保持愉悦心情的文化环境,鼓励开展创新并意义深远的科学研究,并做出重要发现。

学院有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校级人才培养基地班、“热能动力工程”和“交通运输”3个本科专业,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学院已具有由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构成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动力机械与工程热物理”学科是“211工程”、“985”的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和“热能工程”3个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专业。学院现有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环境热工过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学院专任教师队伍中有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19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0人。其中,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的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

学院参加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领导的大型国际合作科学研究项目-阿尔法磁谱仪(AMS)中的热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取得了重要进展。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另外,学院还承担国家863计划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四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6项,是山东大学获国家级科技奖励较多的学院。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的思路,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学者互访、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先后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香港大学、德国奥格斯堡应用技术大学等国外著名研究机构、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我院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专业领域前沿动态,是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优秀学生可以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推荐进入国外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生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供不应求。

2011年学院按照能源动力类和交通运输类招收本科生。能源动力类包括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基地班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两个专业;交通运输类即交通运输专业。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基地班

Energy and Environment System Engineering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基地班是山东大学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合作建设的国际化专业。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涉及能源、环境、生态、经济和管理等,专业“立足能源,兼顾环境”,瞄准国际先进理念,实施精英式培养策略,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与有效利用及环境保护的理论与技术,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进行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及设备的设计、优化运行、研究创新的综合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资源利用、能源转换理论和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学理论,掌握资源利用、能源转换过程原理,掌握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学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方法,了解技术、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因素对资源利用、能源转换及其环境后果的影响,具有系统思维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通过资源、能源优化利用、解决环境问题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环境化学、生态学、电厂锅炉及设备、汽轮机原理、热力系统、核电厂系统及设备、核能源发电技术、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能源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技术、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技术、能源工业污染物排放与控制、能源与环境管理等。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班的毕业生将有40%获得本校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Thermal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能源动力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在各行各业中有特殊的应用,也是国家科技发展基础方向之一。山东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专业,主要培养在能源转换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适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以及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毕业生能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本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现有电厂热能动力、热工过程自动化、热力发动机、热能工程和制冷与低温工程等五个专业方向。在校期间,低年级学生统一在“热能动力”平台上学习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高年级学生可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向选择某一专业方向课程学习。

主要课程:学科基础课有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等;专业选修课有以下课组①汽轮机原理、电站锅炉原理、热力发电厂、热工过程自动调节、电厂经济管理;②火电厂热力设备及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单元机组集控运行、热工过程自动控制;③汽车发动机结构、原理、设计、排放与环保;④锅炉原理、制冷原理、换热器原理与设计、热力系统;⑤制冷原理及设备、压缩机原理、冷库技术、空调系统等。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交通运输专业

Communications and Transportation

本专业旨在培养交通运输工程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学习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知识以及汽车运用工程所必备的理论和方法。学生具有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企业设计与管理、现代物流管理、汽车营销与售后服务、现代汽车测试与诊断、维修与机务管理的能力和具有运输专用车辆试验、研究、设计的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交通运输行业、汽车制造行业、物资流通行业和其他大中型工商企业从事运输市场开发、交通运输规划与组织管理、汽车市场开发与营销、运输车辆技术管理、检测诊断和技术保障等工作,也可以在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主要课程:运筹学、管理学、营销学、财务管理、运输经济学、交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技术管理、交通运输商务管理、交通运输企业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交通运输安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Mechanical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装备制造业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程设计及信息化四个专业方向。本专业已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本专业具有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艾兴教授为核心,以一批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的博士生导师、教授等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学术梯队。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制图、计算机及语言、电工及电子学、机械设计、工程力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先进制造技术、工程材料、测试技术、数控技术、液压气动技术、自动化和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根据需要和个人特点选修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并完成毕业设计等各项实践教学环节。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第三篇:山东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坐落在雄伟壮丽的泰山脚下,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后几经变迁,1952年经全国院系调整,成立山东农学院。1958年由济南迁至泰安,1983年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1999年7月,原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同时山东省林业学校并入,组建新的山东农业大学。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艺术学等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是农业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是山东省首批五所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之一。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在92%以上,考研率在30%以上,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学校现有在校生33757人,其中本科生3058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172人。另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490人,继续教育类学生23325人。现有教职工2677人,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75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泰山学者攀登计划2人、“泰山学者”20人。

学校拥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9个硕士点,89个本科专业;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教育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小麦育种栽培技术创新基地、1个农业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国家林业局山东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个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1个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1个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1个农业部农药环境毒性研究中心;2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国际合作研究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软科学研究基地。有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暨创新创业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145亩,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3亿元,图书馆藏书250万册、数字资源量110288GB。

学校设有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林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农民学院等20个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5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90多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2项。建校以来,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印象初、朱兆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山仑、于振文、李玉等为杰出代表的各类优秀人才19万余人。

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学校不断传承和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和崇高精神品质,提出了“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登高必自”的校训,凝练了以“树人、求真、包容、开放”为核心的大学文化,铸就了“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为核心元素的农大精神。

学校与美国普渡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德国埃森经济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英国皇家农业大学、雷丁大学、切斯特大学,法国图卢兹综合理工学院、洛林大学,俄罗斯米丘林斯克国立农业大学,西班牙阿尔梅里亚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韩国国立全北大学、公州大学,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兴大学、义守大学、铭传大学等国(境)外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协议签署备案累计达45所。(截至2015年11月)

学校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第四篇: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Qingdao, Shandong University Campus)位于青岛即墨市鳌山卫镇,占地3000亩,北起鳌山卫镇星石庄村,南至柴道路南侧的凤凰岭,西至滨海大道,东至鳌山湾海边。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全部完成后可容纳3万名学生求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第一期工程是山东大学的理工学院,计划用地1300余亩,位于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北侧,南侧的1700亩是二期工程用地。按照计划,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拟于2011年破土动工,一期工程预计于2013年8月完成,并开始招生。

青岛校区要凸显高端性和国际性。现在不少国内外研究机构都有重大科研项目的中国北方研究中心,在青岛校区,我们将打造东方高等研究中心。定位于理工科研究型校区的青岛校区,其特色是侧重为有山东地域优势的海洋经济、蓝色产业服务,重点发展新兴高新学科;另外,在青岛校区本身的建设上,我们将会把校区打造成低碳、环保、生态的绿色校园。”

加州的11个分校

国立山东大学:

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国立山东大学,并组成由何思源、魏宗晋、陈雪南、赵畸、王近信、彭百川、杨亮功、杨振声、杜光埙、傅斯年、孙学悟等11人组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备工作。在筹备过程中,蔡元培先生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设在青岛,取得教育部长蒋梦麟的同意,国民政府教育部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原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校舍收用,筹备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南京国名政府又下令将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建立之时设有文理学院(下设中文系、外文系、数理学系、化学系、生物系)、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农学院(设于济南)

第五篇: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山东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之最。其主体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百余年间,山东大学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践行“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踔厉奋发,薪火相传,形成了“崇实求新”的校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40余万各类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近年来山东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事业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办学质量和为国家、区域服务的能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9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跨入世界前1%。学校基本完成了从教学科研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在最近武汉大学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上,山东大学列第七位,该中心评价山东大学是近两年上升速度最快的大学。在2013年2月由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网络计量学实验室公布最新版基于互联网的世界大学排名(Webometrics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简称“WRWU”)中,山东大学位列世界第90,在入围前一百强的大陆高校中排名第3。

学校规模宏大,实力雄厚。总占地面积8000余亩(含青岛校区约3000亩),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青岛、威海)八个校园(济南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趵突泉校区、千佛山校区、软件园校区、兴隆山校区及青岛校区、威海校区)的办学格局。现有4所附属医院,3所非隶属附属医院,11所教学、实习医院。拥有在职教职工7883人(不含附属医院)。各类全日制学生达6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41437人,研究生16034人,留学生1737人。学校汇聚了一批杰出人才,共有教授1116人,博士生导师830人。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Peter Grünberg教授加盟山东大学,受聘为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研究生导师莫言教授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同时,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10人,双聘院士35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12人,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12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教授23人,“青年千人计划”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33位、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20位、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人选4位,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7个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个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校还拥有精良的教学科研平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8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70个,覆盖文、理、工、医四大学科领域,实现了各学科的协调发展;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推广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国家“111创新引智计划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另有大批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是中国目前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之一,在综合性大学中具有代表性。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教育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5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7个,本科专业1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个,形成了结构完整、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历史发展中,山东大学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特别是经过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在青岛办学时期的辉煌与发展,不仅奠定了“文史见长”的学术特色,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享誉甚高的人文学者,以及像《文史哲》这样备受关注的学术阵地,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打下了良好基础,使

山东大学跻身于中国著名学府的行列。上世纪末三校合并以来,新发展的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界面化学、微生物、机械、材料学、心脑血管功能修复、新药制造、中国古典哲学等学科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世界水平。

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又将迎来新的机遇和历史性跨越,所有高等学校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山东大学提出了在建校120周年时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山东大学将抓住机遇,坚持走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道路,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战略,大力推进国际化,全面实施学术振兴行动计划,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的办学目标而不懈努力!

下载山东大学认可的中文核心(来自山东大学图书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大学认可的中文核心(来自山东大学图书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东大学

    山东博文教育培训集团QQ1223822661冯志斌教授提供中央电大奥鹏教育中心 东北农业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2010 年春季招生简章一、相关高校招生信息 (一)......

    山东大学241英语

    241-英语(外)本大纲为山东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规定科目之一第二外语英语部分的考试大纲。本大纲参考山东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有关要求......

    山东大学党课材料

    四个服从:党员个人要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

    山东大学党风廉政建设

    山东大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明确我校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责任,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党风廉政建......

    山东大学选修课参考

    山东大学选修课参考来源: 赵博鑫的日志 这有的不会我自己写的,有一部分是从网上找的,如果谁知道告诉我一下,我给加上哈影视艺术欣赏(夏威老师开的),这个课可以说是15块钱包过的,第一......

    山东大学自荐信

    尊敬的山东大学老师: 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垂阅我的信件! 我叫XX,来自山东省青岛市XX中学。为了能够在我心中一直向往的山东大学学习深造,今天,我郑重地向您递交我的自主招生自荐书......

    山东大学校徽

    说明: 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2.www.xiexiebang.com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3.“山东大学校徽”的版权归属原......

    2011年山东大学中文专业考研经验分享5篇范文

    对于许多普通本科的学生来说山东大学总是神圣的,许多地方院校、外省的考生、在外求学的山东学子来说,能够到山大读研是很向往的事情。我也一样,是一个山东人,本科是在外省的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