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
报告书简本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〇一二年九月 1 规划概要
1.1 规划编制背景
湟水属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流经青海、甘肃两省,流域面积为32863km2,其中青海省29060km2,甘肃省3803km2。
近年来,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湟水流域水资源矛盾突出,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及生态保护面临诸多问题,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不完善,流域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湟水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7月,水利部以水规计[2010]156号文批复了《湟水流域综合规划任务书》,同意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组织编制《湟水流域综合规划》。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拟定总体规划方案和有关控制性指标;完善各规划水平年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提出省际水量分配和利用的原则、省界断面出境水量意见;提出农业、工业、城市用水的节水目标及合理的节水措施;编制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生态保护规划;提出湟水干流和大通河支流的水电开发要求和流域水电资源开发意见;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和水土保持等规划以及其他专业规划;开展大通河调水规模专题研究。在青海省、甘肃省水利厅及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黄委组织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等单位,于2012年8月编制完成了《湟水流域综合规划》(送审稿),主要内容包括:湟水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灌溉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生生态保护规划、防洪规划、水土保持保持规划、水能开发规划、流域管理等规划,并包括大通河适宜调水规模专题研究报告。
1.2 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简介
1.2.1 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
规划范围:湟水流域水系的湟水干流、药水河、黑林河、北川河、南川河、沙塘川、引胜沟、巴州沟,大通河、永安河、萨拉沟、老虎沟等14条河流以及流域范围内的水库,河长总计1644.7km,流域面积32863km2。行政区划包括青海、甘肃两省17个县(区)。
规划的现状水平年为2009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景水平年为2030年。
1.2.2 规划的主要任务及目标
(1)规划任务
湟水流域属资源水资源缺水地区,区域水资源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需要。当前必须立足于当地水资源条件,按照以供定需的原则,采取强有力的节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根据流域自然资源特点、战略地位、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湟水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水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力资源;进一步提高流域防洪能力,确保干支流防洪安全;加强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完善非工程措施,提高流域综合管理能力;维护河流健康,支持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考虑各河段资源环境特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总体部署,明确湟水干流和主要支流各河段的治理开发与保护主要任务。
(2)规划目标 ①近期(2020年)目标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城镇供水安全;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现有灌区的节水力度,使灌区的节水面积由现状的27%达到63%,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1提高到0.5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现状的60%左右提高到75%~80%;引大济湟工程建成通水,湟水干流缺水情况得到一定缓解。河流生态水量及河道水流连续性基本保证,水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基本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西宁市及重要城镇防洪工程全部达到设计防洪标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重点城镇山洪沟得到治理,重要城市和重点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新增治理面积3247.1km2,初步控制人为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监测和评价体系。
②远期(2030年)目标
进一步加大节水力度,初步改善湟水、大通河水生生态系统,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体系,流域防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显著改善。以维持流域生态系统、创建和谐流域为目标,实现湟水流域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1.2.3 总体布局
水资源开发利用,一是要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二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是多渠道开源,增加供水能力。水资源保护以实现湟水流域水功能、保护黄河为总体目标,加强大通河流域水源涵养、严格限制入河排污口设置,加强域水资源保护监控能力和手段,完善流域各地区水功能区保护目标责任制,水生态保护以湟水干流和支流大通河为主线,以维持河流廊道功能及湿地、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为重点,结合严格小水电站建设及运行管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合理配置等,保证生态环境流量和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湟水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基本思路是:以保障城镇河段防洪安全为重点,护岸工程与堤防工程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采取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按照分区防治的原则,因地制宜配置各种治理措施。积极开展封山育林育草,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对已破坏的地表、植被和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恢复治理。把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加强流域管理能力建设,逐步形成较完善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系。
1.2.4 规划内容
1.2.4.1 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通过水源工程建设、强化节水等有关措施,在保证河流低限生态需水要求的前提下,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供水安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1)节水规划
规划在湟水流域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以灌区为重点,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建设节水型农业;以西宁市和工业园区等开发区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植低耗水、低耗能和高产出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工业。采取各类节水措施后,现有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将由现状的0.41逐步提高到2030年的0.58,2020年可节水量为1.71亿m3,2030年可节水量为3.37亿m3。
(2)水资源配置方案
在黄河流域水资源总体配置框架下,统筹考虑湟水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对水资源的需水要求,统一配置多种水源、合理利用地表水、适量开采地下水、积极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时,为维护河流的健康,保障河道内留有合理的生态环境水量。经分析,湟水干流民和断面和支流大通河享堂断面河道内多年平均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8.6亿m3和12.23亿m3。
为满足湟水流域生产生活用水要求,续建和新建一批水库以及引大济湟和一些小型的引水工程。引大济湟工程近期引水量为1.89亿m3,远期引水量为6.0亿m3,缓解湟水干流供水压力,保证西宁市和海东地区的供水。
为维护地下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需保证地下水采补平衡。2020年、2030年水平湟水流域规划地下水开采量分别为3.03亿m3、3.22亿m3。
2020年、2030年水平流域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分别为0.14亿m3、0.34亿m3。
(3)大通河外调水量配置
湟水流域水土资源发布不均,支流大通河水资源相对丰富,水资源尚有一定开发利用潜力。本次规划充分考虑大通河流域自身河道内外用水需求,根据各调水工程分布情况及大通河水资源条件,分河段研究可外调水量为13.44亿m3。根据各项调水工程受水地区缺水形势,规划2020年水平大通河外调水量为5.59亿m3,其中引大济西工程调水0.40亿m3、引大济湟工程调水量为1.89亿m3、引大入秦工程调水量为3.30亿m3。2030年水平引大济湟工程调水量增加为6.0亿m3,引大入秦工程调水量增加到4.43亿m3,大通河总外调水量将达到10.83亿m3。考虑2030年引大济西、引大济湟、引大入秦工程调水10.83亿m3后,大通河流域最大可外调水量为13.44亿m3,远景水平大通河剩余可外调水量2.61亿m3。
(4)灌溉规划
湟水流域川水地区的耕地基本发展为水浇地,存在着灌区配套不完善、灌溉水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且随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对粮食供给提出了更高需求。结合不同水平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规模,青海省主要以引大济湟调水灌溉工程为主,配合在建、规划建设的水库工程安排灌溉规模;甘肃省结合原有灌区进行改扩建,以及沿河山台地发展一些小型提灌。规划新增灌溉面积156.62万亩。
(5)城乡饮水安全
湟水流域内10个县城(区)所在的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共13个。各水源地水质均能满足饮用水水质的要求,针对城镇供水供水管网老化失修,管网漏失率较高;部分水源地水量不足,供水保证率低;部分城镇用户地势较高,且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区范 围的扩大,城镇自来水管网配套不够,供水能力不足的主要问题,根据流域各县的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及现状供水情况,预测各城镇需新增的供水量3561万m3,大部分城镇需要改扩建或新建水源地,以满足新增供水要求。以现有水源地改扩建为主进行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建设。除在建水源地工程1处外,规划改扩建工程5处、新建水源地工程3处。
为了提高农村饮水保障安全,规划安排集中供水工程、分散供水工程。对于集中供水工程,按水源划分为地表水供水工程和地下水供水工程。
1.2.4.2 水资源保护规划
湟水干流水污染形势严峻,随着湟水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域水资源保护形势将日趋严峻。加强湟水流域尤其是西宁等重点城镇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河总量,强化水资源保护监测和监督管理,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是维护和保障湟水流域及相关区域,甚至黄河流域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
(1)规划年水质目标
2020年,湟水干流黑咀以上维持现状Ⅱ类良好水质,湟水西宁城西工业用水区、湟水青干缓冲区实现Ⅳ类,其他水功能区消除劣Ⅴ类;北川河黑泉水库以上继续维持Ⅱ类良好水质,黑泉水库以下消除劣Ⅴ类;南川河沈家寨以上水质维持现状Ⅱ类,沈家寨以下消除劣Ⅴ类。大通河红古农业工业用水区水质得到改善,大通河全部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其他河流全部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2030年,湟水干流、大通河、其他河流全部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2)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案
为实现流域水功能区目标,实行最严格的水域纳污“红线”控制制度,以流域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为约束条件,近期流域主要污染物COD入河量控制在1.31万t以内,氨氮入河量控制在1466t以内;远期全流域COD入河量控制在0.99万t以内,氨氮入河量控制在722t以内。
(3)水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
为保障湟水流域水功能水质目标的实现,要加强大通河流域水源涵养、严格限制入河排污口设置,实施大通河调水水源保护工程;湟水干流湟源县以上禁止设置入河排污口,以青海省西宁市和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为治理重点,加大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实施面污染源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工程,严格论证和限制审批入河排污口。加强域水资源保护监控能力和手段,进一步完善流域水质监测体系和 水质监测能力,强化和提升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水平和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1.2.4.3 水生态保护规划
湟水流域位于生态过渡带,生境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是黄河流域及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加强湟水流域生态保护,维护河流健康,保持水生生态平衡。(1)水生生态保护的对策措施
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干支流源头区、天然林草及湿地、土著鱼类栖息地等保护,将其划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统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格水电站建设及运行管理,保持河道生态基流及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加强国家重要水功能区保护与管理,改善重点河段水环境质量;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流域水生生态保护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保证流域现有湿地规模不萎缩、天然森林质量不下降、土著鱼类栖息地不退缩,维持河流廊道生态功能及湿地、森林等水源涵养功能正常发挥,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同时,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水功能区的保护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将湟水干流海晏以上、大通河武松塔拉以上源头区及北川河大通源头水保护区、黑林河大通源头水保护区、永安河门源保留区、后和打士河海北保留区、萨拉沟海北保留区、老虎沟门源保留区等水功能区的保护区、保留区划为限制开发河段,以生态保护为主,禁止不利于水资源和水生生态保护的活动;针对对青海祁连山、大通北川河源区、甘肃祁连山、甘肃连城等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及大通国家森林公园、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保护,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1.2.4.4 防洪规划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工农业发展、城市建设、城镇化推进,对湟水流域防洪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要重点做好城市河段防洪工程建设、完善干支流河段防洪工程、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
(2)建设规模
1)西宁市城市防洪工程规划新建干流堤防17.87km,支流堤防24.8km;对穿过西宁市的60条山洪沟道的沟口进行治理。
2)湟水干流河段全长336.4km(不含西宁市),其中重点保护河段57.54km,一般保护区河段278.86km。规划安排防洪工程160.57km,主要布置在河段重点保护区;农防护岸工程113.59km,主要布置在河段一般保护区。
3)规划安排重点支流防洪工程段治理长度277.41km,以护岸形式为主。4)规划对湟水流域内46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其中中型水库1座,总库容0.18亿m3;小(Ⅰ)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43座,总库容0.24亿m3。
5)规划安排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山洪沟道228条(不含西宁市),治理长度415.4km,防洪工程长度644.3km。工程主要形式为排洪渠、防洪堤、河道疏浚、护岸及防洪墙。
1.2.4.5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采取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按照分区防治的原则,因地制宜配置各种治理措施。在重点预防保护区,依法保护森林、草原植被和现有防护设施;对有潜在侵蚀危险的地区,积极开展封山育林育草,禁止毁林毁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陡坡开荒,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在重点治理区,兴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小型蓄水保土工程,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因地制宜建设林草植被,在有条件的沟道内建设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坝库工程体系。建立健全流域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和机构,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管理,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严格审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并监督实施,把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对已破坏的地表、植被和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恢复治理。
(2)规划措施
规划措施主要包括淤地坝工程、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基本农田建设、林草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等。根据典型小流域设计、关键治理措施及优化治理模式进行各项措施配置。近期每年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5.2km2;远期每年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49.8km2。近期安排综合治理面积3247.1km2,其中坡改梯18107hm2,人工造林129664hm2,种草32029hm2,生态修复144909hm2。远期安排综合治理面积497.7km2,其中坡改梯及坝地13807hm2,人工造林109044hm2,种草30312hm2,生态修复96606hm2。
1.2.4.6 水能开发规划
湟水流域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干支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969.8MW,截止2009年底,湟水干流及支流大通河已建、在建电站60座,装机容量690MW,为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但目前水电开发和运行还缺乏统一管理和调度,对流域水生生态环境和工农业供水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规范水电开发建设,实现梯级统一运行管理,协调发电与供水、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过本次规划复核,湟水干流、大通河干流共布置梯级电站65座,总装机容量869.75MW,其中湟水干流34座,装机容量145.67MW;大通河干流31座,装机容量671.08MW。除规划的纳子峡和在建的石头峡2座电站具有年调节能力外,其它为日调节或径流式的电站。
1.2.4.7 综合管理规划
规划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进行规划实施和修编的管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防汛抗旱、河道与水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综合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2.1 规划协调性分析
规划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规划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工程布局等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本次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部署为统领,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人水和谐相处的理念,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本次规划涉及“兰州——西宁地区”重点开发区域的主要规划内容有:发展水源工程、人饮工程、甘河、南川及生物科技园区等重点工业园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灌溉工程、防洪工程,这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对具有潜在侵蚀危险的地区实行预防保护,防止破坏,促进林草植被的修复等。这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开发区域“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黄河干流和湟水河、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发展方向。
本次规划涉及祁连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的规划内容主要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围栏封育、轮封轮牧,坚决制止毁林毁草、乱砍滥伐、过渡放牧和陡坡开荒,保护林草植被;对具有潜在侵蚀危险的地区实行预防保护,防止破坏,促进林草植被的修复等。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的内容符合《全国生态功能区划》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保护主要措施,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符合的。
本次规划针对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存在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等主要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为核心,兴利除害结合、节流治污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强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综合管理。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划和政策。
2.2 环境影响分析
2.2.1 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规划新建的水库及电站将使河流的人工化调控进一步加剧,使下游河段的径流过程趋于均化,对水文情势影响较大。同时,由于库区水深增加,水流速度减缓,将改变天然河流原有的河道形态。
2.2.2 水环境影响分析
(1)对水质的影响
规划提出的入河总量控制方案和水污染防治意见落实后,预计2020年湟水干流基本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2030年将全部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地表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整体改善。规划的水源地保护工程和地下水保护工程实施后,水源地水质将得到有效保护,局部地区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满足城镇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对水质的要求,城镇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将得到保障。
(2)对水温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部分水库水体呈现出随季节性变化的而不同水温分层分布。水库低温水的下泄,可能对下游水生动物尤其是鱼类的生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下泄低温水,经过一定距离湍流后,热量交换作用,仍可恢复到原河道水温。所以低温水对农田灌溉影响较小。
2.2.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在总体目标、布局及具体内容中贯彻了生态保护的理念,且提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等,为改善流域陆生生态环境、保障重要断面的生态环境水量、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规划实施后,流域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和改善,但对局部河段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非工程措施给予减缓、减免及保护。
(1)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对流域陆生生态的影响以有利影响为主,不利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规划的生态保护、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实施后,将减少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的破坏,改善了水土流失状况,陆生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通过实施林草植被措施,2020年新增林草地16.18万hm2,2030年新增林草地30.1万hm2,湟水流域植被覆盖率从现状年的59.7%增加到规划年的66.6%,植被生产力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规划实施后在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引发的占地、移民等可能对局部地区的陆生动植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在具体项目建设环评阶段可以通过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对不利影响进行减免和减缓;
骨干工程及跨流域调水项目的施工可能将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库区内植被的损失,水库运行会改变坝址下游河段水文情势变化,可能造成一定的减水甚至脱水河段,对两岸植被生长可能造成影响;水库将淹没部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但水库蓄水后,库周沼泽和湿地草甸发育,促使植物多样性增加,将有利于动物多样性增加,水域面积的扩大,有可能会给野生动物提供更为广阔和优良的栖息地。原河道下泄水量的减少,可能会导致河道内及其沿河两岸地下水补给来源减少,引起地下水位及其年内变化过程的改变,从而对沿河植被生存带来不利影响。
(2)水生生态影响分析
根据青海省渔业监测站2008年~2010年的调查成果,分析了水生生物的现状和影响 评价,并提出了减免措施。规划梯级电站和水库将对鱼类的种类、结构和数量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河流减脱水河段因水量减少,产卵场的规模可能缩小或消失。应在全流域统筹考虑人工增殖放流措施,并保证河道下泄最小生态流量,以减轻梯级电站和水库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2.2.4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将全面提高湟水流域的防洪能力,保障流域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从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个方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有效缓解流域及相关地区的缺水矛盾,提高用水效率,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初步建成节水防污型型社会,有效的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促进了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规划的松多水库、二卡子水库、杨家水库和西纳川水库等一批水源工程和引大济湟调水工程实施后,将促进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5 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的影响
湟水流域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分别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分别为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5个,分别为青海大通国家森林公园、青海仙米国家森林公园、青海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甘肃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和甘肃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1个,为青海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其中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在湟水流域内的范围是重合的,青海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青海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范围重合,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仙米分区位于青海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内。
规划对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造成的主要影响为水电开发和调水工程造成的永久占地和淹没对天然林地、草场的占用,临时施工场地对天然植被的破坏,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扰动,由此对区域内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其中青海大通国家森林公园和甘肃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内没有进行开发,基本可以维持天然的生态功能。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仙米分区内无小水电工程建设,三河源保护分区位于武松塔拉以上,本次规划无任何工程布置,所以不会对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造成影响。
2.3 环境保护措施
2.3.1 环境管理措施
(1)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
黑河流域综合规划的建设项目,在可研阶段必须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保护管理的规定进行各单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项目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将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
(2)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环境管理,监督环保设施的落实,以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3)加强和完善黑河流域环境保护监测系统和监测网站的建设,建立水质监测站,提高水质监测的自动化水平,水资源调度工作要参考水质监测结果;建立运行期生态监测制度,对区域地下水位、植被长势、分布、数量定期进行监测。
(4)在规划方案运行期间,要重视环境管理,及时发现运行中的环境问题,并根据运行期间的各种环境监测结果,分析工程运行期间对环境的影响,酌情采取相应措施减免不利影响。
2.3.2 水环境保护措施
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中,进行了水功能区划;根据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制定了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规划了修建污水处理厂和整治排污口等水环境保护工程措施;规划了水环境监测体系、提出了加强重点污染源和排污口综合整治、强化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监测和管理相结合、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水环境保护意识等环境管理措施。
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中,针对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划分了水源地27个保护区,其中包括17个地下水保护区,提出了隔离防护、湖库型水源地保护工程、地下水保护工程措施。并提出了加强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监管能力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监督管理等管理措施。
根据2009年湟水流域水质监测资料,湟水、北川河、南川河西宁所属河段是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建议青海省和甘肃省有关部门根据水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快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修编和制定,尽快增加城市污水处理的规模,确保水功能区区划水质目标如期实 现。具体保护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湟水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
统筹协调黄河、湟水水资源保护,严格入河排污管理,逐步落实最严格的纳污红线监督管理制度,实施严格的水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制度,对水质严重超标的功能区,应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加强和完善湟水流域环境保护监测系统和监测网站的建设,加强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具体工程建设、施工,运行中生产、生活废污水排放的管理。
(2)提高重点区域水污染治理水平
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强流域内水污染防治工作,将水功能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削减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企业和单位,在全流域工业污染实现达标排放,限期治理重点工业污染,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重点企业环境监管,优先安排污染小、低水耗的项目,严格限制发展高水耗、重污染产业发展,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雨污合流管网系统改造,提高城镇污水收集能力和效率。加大农药使用的监督管理力度,推广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推进面源综合治理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减少水污染突发事件和偷排事件的发生。
(3)加强湟水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
全面加强湟水流域源头区水源涵养工作,开展重点污染河段水污染生态修复、清淤工程,适时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工程等,改善水环境。
(4)提高水资源保护节约水平,提高节约保护意识
继续强化湟水干流和大通河中下游灌区节水措施,大力发展中水回用系统,提高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率。提高流域居民的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节约再利用的意识。
2.3.3 生态影响保护与恢复措施
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干支流源头区、天然林草及湿地、土著鱼类栖息地等保护,将其划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给予严格保护,禁止和限制小水电开发。统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贯彻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和有效保护,维持河流合理生态流量,严格水电站建设及运行管理,保持河道生态基流及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加强国家重要水功能区保护与管理,改善重点河段水环境质量;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流域水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保证流域现有湿地规模不萎缩、天然森林质量不下 降、土著鱼类栖息地不退缩,维持河流廊道生态功能及湿地、森林等水源涵养功能正常发挥,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1)陆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进一步优化工程线路及布置,最大程度的减少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加强工程建设期的施工管理,尽可能减少临时占地对植被的破坏;临时占地应保留表层土,并在工程完工后及时恢复植被,加强对水源涵养区的保护与管理,严格保护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严格管理水资源的调配,杜绝生产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发生,在流域内加强生态保护宣传工作,提高全流域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减少对生态植被的破坏。(2)水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将河道内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配置指标,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超指标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严格水电站运行管理,实行水电站最小下泄生态流量制度,合理确定大通河调水规模、调水时段及水库优化调度,确保大通河自身生态用水及下泄生态流量。严格湟水干流小水电站开发、建设。管理与审批,维持河流基本生态功能。
湟水海晏至西宁河段,建议逐步关停个别小水电站,保持河流廊道连通性,采取增殖放流等措施修复因水电站建设破坏的土著鱼类栖息地,保障鱼类繁殖期生态用水;湟水西宁以下河段,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沿岸植被,禁止河道挖沙采石,保证生态基流及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加强水生生物监测。加强渔政管理,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保护野生水生动物特别是保护鱼类的自觉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的实施,提高了流域的防洪能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城镇、工业、交通干线、生产生活设施遭到洪灾威胁,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提供保障。
规划续建和新建一批水库工程,适当建设一批引提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7944万m3;通过规划的节水措施,流域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初步建成节水型社会;通过流域水资源配置解决当前流域内面临的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并通过引大济湟工程解决湟水干流经济增长较快地区的缺水问题,促进流域经济的稳步增长。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水污染防治体系,水环境有较大的改观,湟水干流基本达到水功能 区水质目标,遏制水污染;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部解决,保障城镇供水安全,满足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对水质的要求。
各级梯级电站的开发运行不仅可以缓解湟水流域电力供需矛盾,还将大幅度改善湟流域的清洁生产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由于本次规划的水电站和调水工程多位于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实验区的边缘,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条例的规定,不会影响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功能要求。
本次规划的水电工程、调水工程和水源工程的实施,将对流域的水文情势、水资源、水环境、局地气候、土地利用、水土流失等造成一系列影响,通过环境保护、影响减缓措施部分影响可减小或消除。
规划的实施后各梯级电站运行后,闸、厂址将形成减水、脱水河段,沿岸地下水位下降,河道两岸天然植被受到一定影响,水生生物和鱼类资源量将受到不利影响。在具体项目建设环评阶段应给予重点关注,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减免、减缓。
总的来说,规划的实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大部分通过环境影响减缓、保护措施,均可以部分影响可减小或消除,只有对水生生态的影响具有持久性、不可逆性,只有通过制定一些措施予以减缓和恢复;本次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的实施,避免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盲目开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较明显,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将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有利于保障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水和谐。从环境影响角度分析,规划方案可行。
第二篇: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七月 规划概要
1.1 规划编制背景
沁河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霍山南麓的二郎神沟,流经山西、河南两省,13532km2,其中山西境内12304km2,河南境内1228km2。
近年来能源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迅猛,水资源需求旺盛,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生态系统恶化;防洪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治理仍需加强;水电开发建设有待规范;流域综合管理有待加强。
为此,水利部2011年12月印发了《关于沁河流域综合规划前期项目任务书的批复》(水规计【2011】640号),同意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组织编制《沁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要充分利用已有规划成果等资料,补充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基础资料,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相关控制指标及总体规划布局;提出不同水平年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保障流域城乡饮水安全的对策措施,分析论证沁河流域的可外调水量及调水规模;提出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和治理措施以及重点城镇防洪、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以及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水量与过程需求,提出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对策措施,开展重点饮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调查评价工作并提出保护措施;提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措施等管理要求;开展水能开发以及其它专业规划;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开展人类活动对沁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影响专题研究等。
1.2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简介
1.2.1 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
评价范围为沁河流域,包括山西、河南两省16个县(区),流域面积13532km2。其中山西省为12304 km2;河南省为1228km2。根据本次规划范围、任务、目标与内容 1
等情况,结合流域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以及环境影响识别结果,综合分析确定主要环境因素评价范围。
规划的现状水平年为2010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
1.2.2 规划的主要任务及目标
(1)规划任务
根据流域自然资源特点、战略地位、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沁河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控制要求,加大节水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严格水能资源开发和水电梯级运行管理,改善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流域防洪能力,确保干支流防洪安全;加强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完善非工程措施,提高流域综合管理能力。综合考虑各河段资源环境特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总体部署,明确沁河干支流各河段治理开发与保护主要任务。
(2)规划目标
1)近期(2020年)目标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城镇供水安全;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现有灌区的节水力度,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4提高到0.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现状的70%左右提高到85%;通过张峰水库供水工程和河口村水库建设,使沁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缓解。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9%,流域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沁河流域主要断面的生态流量及水电站下泄流量得到基本保障,水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沁河下游防洪工程达到设计标准、基本消除工程隐患;上中游河段城市、县城及重要企业和工业园区河段防洪工程达到设防标准,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初步控制人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度达到60%以上,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监测和评价体系。
2)远期(2030年)目标
进一步加大节水力度,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根据流域水资源需求,进一步挖掘供水潜力,缓解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建立完善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体系;主要断面的生态流量及水电站下泄流量得到保障,特有土著鱼类栖息地得到保护,水生态系统得到初步改善;继续开展干支流防洪工程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流域防洪问题基本解决;流域
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显著改善,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度达到75%以上,建设完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生态环境和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2.3 总体布局
水资源开发利用,一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二是要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三是多渠道开源,增加供水能力。水资源保护以恢复流域水域功能、保障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目标,严格论证和限制审批入河排污口,减少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和入河,保障沁河干流自净用水,水生态保护以河流生物栖息地保护、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保护为重点,严格水电开发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保证河流生态环境流量和水流连续性,维持河道基本生态功能。沁河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基本思路是:干流中上游及支流防洪以城镇河段为治理重点,确保城镇河段防洪安全;沁河下游要根据黄河下游防洪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现有防洪工程体系,通过修建河口村水库及堤防加固、险工建设,提高下游防洪能力;山洪灾害防治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沁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加强监督。根据减少入河泥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沁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加强监督管理,有序适度开发,对于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后建设且未取得环评审批文件水电站,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整顿,补充有关手续,对于新规划的梯级电站,必须先到相关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得到批复许可后方可行进开发建设。沁河流域综合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完善体制机制、增强管理能力。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进一步明确事权划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流域管理能力建设,提高水行政执法、监督监测和信息发布能力;完善水沙监测与预测预报体系,提高管理和科技支撑能力。
1.2.4 规划内容
1.2.4.1 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通过水源工程建设、强化节水等有关措施,在保证河流低限生态需水要求的前提下,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供水安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1)节水规划
规划在沁河流域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农业节水以灌区为重点,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建设节水型农业;工业节水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植低耗水、低耗能和高产出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工业;城镇生活节水方面,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全面推广节水器具,有效减少生活用水量。采取各类节水措施后,现有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将由现状的0.54逐步提高到2030年的0.65,2020年可节水量为1.04亿m3,2030年可节水量为1.47亿m3。
(2)水资源配置方案
在黄河流域水资源总体配置框架下,统筹考虑沁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对水资源的需水要求,统一配置多种水源、合理利用地表水、适量开采地下水、积极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时,要考虑河道内用水需求,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在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中,干支流主要断面如飞岭、润城、五龙口、武陟都要保证一定的流量和水量,并提出主要断面的水量控制指标。
为满足沁河流域以及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要求,续建和新建一批水库以及引沁入汾和一些小型的引水工程。张峰水库总库容3.92亿m3,水库多年平均供水量2.05亿m3;河口村水库修建后,能比较充分地调节和利用沁河水资源,可以向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12828万m3,供水流量4.2m3/s。
为维护地下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需保证地下水采补平衡。2020年、2030年水平沁河流域规划地下水开采量均为3.97亿m3。
2020年、2030年水平流域矿井水与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分别为1.33亿m3、2.09亿m3。
(3)引沁入汾调水工程
临汾市作为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水资源奇缺,唯一可解决的途径是引沁入汾调水,工程规划在沁河干流上修建马连圪塔水库作为引水枢纽,经隧洞引水至汾河流域的临汾地区。根据1956年~2000年系列分析,马连疙瘩水库天然来水量1.87亿m3,扣除2030年水平水库上游地区用水0.32亿m3以及河道内用水0.75亿m3后,引沁入汾工程多年平均最大可调水量为0.8亿m3。如果采用1980年~2010年近30年系列分析,马连疙瘩水库天然来水量1.15亿m3,扣除2030年水平水库上游地区用水0.32亿m3以及引沁入汾调水0.59亿m3后,河道内剩余水量仅0.24亿m3,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需求。综合以上分析,本次规划引沁入汾工程调水量暂维持一期和川输
水(马房沟提水)工程0.59亿m3的调水规模。
(4)城乡饮水安全
沁河流域共在沁河干流、丹河、梅河、杏河、获泽河等沿岸分布有城镇饮用水水源地18个,其中重点水源地有11个,即郭壁泉、延河泉、下河泉、市区、巴公、北石店、高平、川起、五龙沟、成庄和望川水源地。流域重点水源地水质均能满足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但城镇供水还存在很多问题,长期以来,晋城市工业生产和城镇生活用水一直是靠过量开采地下水来支撑,已在高平和晋城形成了两个隐伏岩溶地下水超采区。根据现状供水情况,2020年和2030年较现状需新增的供水量分别为1898.9万m3、2765.8万m3,大部分城镇需要改扩建或新建水源地,以满足新增供水要求。以现有水源地改扩建为主进行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张峰水库续建完成后,通过向泽州盆地供水,调整当地水源结构,对于晋城市区、高平市等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域,采取限采和封井等措施,逐步缓解地下水超采情况。
1.2.4.2 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规划
目前沁河下游及其支流丹河和老蟒河水污染严重,随着沁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水土、水电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及水生态保护形势将日趋严峻。加强沁河流域尤其是晋城等重点城镇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河总量,强化水资源保护监测和监督管理,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是维护和保障沁河流域及相关区域乃至黄河流域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1)规划年水质目标
2020年,沁河干流孔家坡以上维持现状Ⅱ类水质,保证孔家坡至周家沟(即沁河沁源安泽保留区)实现Ⅱ类水质目标,周家沟至拴驴泉坝址段继续维持现状Ⅲ类、Ⅳ类水质,保证拴驴泉坝址至五龙口水文站的沁河河南自然保护区实现Ⅲ类水质目标,五龙口至沁阳县北孔的沁河济源、沁阳农业用水区实现Ⅳ类水质目标,沁阳县北孔以下河段消除劣Ⅴ类水质,逐步恢复水域功能。丹河寺庄镇以上的源头区域继续维持现状Ⅱ类水质,丹河泽州缓冲区和丹河博爱饮用水源区继续维持现状Ⅱ类、Ⅲ类水质,保证丹河泽州缓冲区实现Ⅲ类水质目标,玉王庙至入沁河口的丹河博爱、沁阳过渡区实现Ⅳ类水质目标,丹河晋城开发利用区和丹河焦作开发利用区的其它河段消除劣Ⅴ类水质。老蟒河基本消除劣Ⅴ类水质。
2030年,沁河干流、丹河、老蟒河全部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2)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案
为实现流域水功能区目标,实行最严格的水域纳污“红线”控制制度,以流域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为约束条件,近期流域主要污染物COD入河量控制在8613.3t以内,氨氮入河量控制在532.2t以内;远期全流域COD入河量控制在6731.5t以内,氨氮入河量控制在382.5t以内。
(3)水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
根据沁河流域特点和实际情况,沁河干流张峰水库以上及其他重要支流源头区以保护为主,继续加强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水资源保护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保障流域上游持续稳定来水水质良好。沁河干流河南武陟段、支流丹河山西晋城段及河南焦作段,由于受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水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其水环境承载力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入河污染物总量的控制压力越来越大,解决其污染超载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规划重点对以上河段实施最严格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国家污染源达标排放等控制原则,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用水效率,实施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措施,基本实现河流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要求。(4)水生生态保护的对策措施
沁河流域水生态保护总体格局以河流生物栖息地保护、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保护为重点,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保障重要河段生态需水,维持河道基本生态功能,加强重要水功能区管理,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沁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态保障。
沁河流域孔家坡以上河段属于源头水源涵养保护区,保持河流自然状态,禁止水电开发;孔家坡至张峰水库河段,以特有土著鱼类栖息地保护为主,严格限制小水电开发,保证河道生态需水;张峰水库至省界河段,以河流基本生态功能保护为主,保持水流连续性及河流连通性,维持河流底限生态健康;省界至入黄口河段,以河流基本生态功能保护为主,加强水环境治理,保持水流连续性,保证入黄生态水量。
1.2.4.3 防洪规划
防洪工程对保障沁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比工程建设还相对滞后,且随着工农业发展、城市建设、城镇化推进,对防洪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要重点做好城市河段防洪工程建设、完善干支流河段防洪工程、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
(1)沁河下游河段:对堤防高度或堤顶宽度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堤段长度共计75.274km进行加高帮宽;安排加固堤防长度为87.974km;安排进行堤防堤顶道路建设,共建设堤顶道路长143.746km,其中新建138.406km,改建5.340km,考虑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及近年来实际使用情况,远期考虑全部翻修一遍;共安排16条防汛道路建设,长80km,考虑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及近年来实际使用情况,远期考虑全部翻修一遍;对现状丹河回水堤长2.01km安排加高帮宽;规划安排险工改建34处,总坝垛(护岸)430道(段),其中坝垛251道,护岸179段;对4段不利河势处堤防安排工程防护,共安排险工续建5处,工程长度3023m,共计坝垛44道,其中坝3道,垛18道,护岸23段。
(2)干流上中游河段:规划安排防洪河段全长128.84km,其中重点防护区河段长12.47km,一般防护区河段长116.37km。规划安排护岸工程178.48km、堤防15.16km。重点防护区河段主要分布在沁源、安泽县城段,现状堤防及护岸长21.56km,可利用高岸及不需安排防洪工程长度1.46km,规划护岸工程长10.23km,规划堤防工程长2.25km;一般防护区河段主要分布在沁源、安泽非县城河段以及沁水、阳城、泽州、及济源段,现状堤防及护岸长26.47km,规划护岸工程168.25km,规划堤防工程12.91km。
(3)规划共安排治理重要支流防洪河段长度305.16km(其中列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治理河段长度为88.6km)。规划安排清淤疏浚179.28km,安排防洪工程长度为384.43km,以护岸形式为主,局部堤防与护岸相结合,其中护岸、堤防工程分别长272.55km、111.88km。
1.2.4.4 水土保持规划
(1)规划总体布局
北方土石山区(北方山地丘陵区),区内植物资源丰富,是该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但地表土石复杂,坡陡沟深,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是加强预防保护工作,同时改造坡耕地,发展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人口稀少地区实施封禁;同时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西北黄土高原区,该区水资源相对短缺,林草覆盖率低,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是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坡耕地综合整治和淤地坝建设力度,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经济型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规划措施
规划措施主要包括淤地坝工程、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基本农田建设、林草建设、退
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等。根据典型小流域设计、关键治理措施及优化治理模式进行各项措施配置。近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71km2,其中山西省1659km2,河南省112km2;安排骨干坝20座、中小型淤地坝141座,小型水保工程13317座(处、眼、个);安排建设基本农田32080hm2,人工造林59956hm2,人工种草3920hm2;封禁81147hm2,管护55336hm2。远期(2021年~2030年)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0km2,其中山西省1414km2,河南省87km2;安排骨干坝23座、中小型淤地坝150座,小型水保工程8878座(处、眼、个);安排建设基本农田38917hm2,人工造林54389hm2,人工种草2613hm2;封禁54098hm2,管护36891hm2。
1.2.4.5 水电梯级开发规划
沁河干流及支流丹河落差相对集中,但水量相对较小,适于建设中小型水电站。截止2010年底,沁河干流和支流丹河已建、在建电站44座,总装机容量153.96MW,年发电量7.23亿kW·h,为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但目前水电开发和运行还缺乏统一管理和调度,对流域水生生态环境和工农业供水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规范水电开发建设,实现梯级统一运行管理,协调发电与供水、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本次规划复核,在沁河干流及支流丹河上共布置水电站52座,总装机容量168.1MW,其中沁河干流37座,装机容量143.67MW;丹河干流15座,装机容量24.43MW。
1.2.4.6 综合管理规划
规划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进行规划实施和修编的管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防汛抗旱、河道与水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综合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2.1 规划协调性分析
规划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规划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工程布局等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为统领,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根据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原则,把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本规划中。符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劲射,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也协调一致。
沁河流域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主要内容与治黄的总体思路和黄河流域有关规划协调一致。《规划》的相关内容与山西省、河南省有关规划是协调一致的。
综上所述,《规划》的内容与国家的定位及地方的发展思路一致,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满足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关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的要求,因此本规划与相关规划是协调的。
2.2 环境影响分析
2.2.1 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规划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实施后,流域地表水供水量增加,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提高。河道内河川径流量将相应减少,但都大于各断面计算的生态需水量。
2.2.2 水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制定的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案实施后,2020年除沁河沁阳武陟过渡区、沁河武陟农业用水区、丹河高平过渡区、老漭河武陟过渡区外,其他15个水功能区均实现水质目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79%;2030年沁河流域除老漭河武陟过渡区外,其他水功能区均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95%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整体改善。
2.2.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在总体目标、布局及具体内容中贯彻了生态保护的理念,且提出了水资源优化
配置方案、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等,为改善流域陆生生态环境、保障重要断面的生态环境水量、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规划实施后,流域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和改善,但对局部河段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非工程措施给予减缓、减免及保护。
(1)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对陆生植被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水库工程淹没及防洪、灌溉、水源等工程永久、临时占压以及工程施工的扰动。植被类型以落叶灌丛和草灌丛为主,无珍稀植物分布。且这种扰动或者破坏是暂时的,工程施工完成后对植被破坏区域采取一定的植被恢复措施后,可弥补施工所造成的生物量损失,使工程对当地植被的影响减至最小。总体上,规划对陆生植物多样性影响很小。
沁河流域内分布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原麝、林麝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猕猴、石貂、青鼬、斑羚4种,但由于其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规划的各类工程措施都不涉及,所以规划对流域内的重点保护动物影响有限。
(2)水生生态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按照水资源配置方案,可保证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省界及入黄主要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河道内用水分别达到4.36亿m3和5.65亿m3;沁河流域多年平均入黄占流域地表资源量的42.2%,保证了沁河干流不断流,可大大改善河道内生态水量不足的局面。沁河主要断面生态水量基本保障,水流连续性及河流廊道连通性基本保证,土著特有鱼类栖息地得到基本改善,初步建立沁河流域水生态监测、保护及管理体系,基本遏制河流生态系统功能恶化趋势,沁河水生态状况逐步得到改善。
2.2.4 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将从农业、工业、生活用水方面大力实施节水改造,提高用水效率,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有效缓解流域缺水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流域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并将全面提高沁河流域的防洪能力,在促进了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2.5 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
(1)对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影响
本次规划的沁河干流的化城水电站,以及丹河干流的三横山、杨庄河3座水电站位于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存在一定冲突,电站建设应注重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研究,分析电站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避让和减缓措施。
(2)对沁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
本次规划的马连疙瘩水库处于沁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实验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农业部发布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存在一定冲突,水库建设过程中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建设项目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专题论证报告,并将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另外,本次规划在沁河干流安泽段规划堤防工程4.11km和护岸工程53.34km,规划防洪工程的实施将不可避免地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栖息环境造成一定扰动,防洪工程建成后,高度人工化的河流将造成河流水文情势发生一定改变,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此河段鱼类的栖息和繁殖。
2.3 环境保护措施
2.3.1 环境管理措施
(1)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的建设项目,在可研阶段必须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保护管理的规定进行各单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项目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将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
(2)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环境管理,监督环保设施的落实,以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3)加强和完善沁河流域环境保护监测系统和监测网站的建设,建立水质监测站,提高水质监测的自动化水平,水资源调度工作要参考水质监测结果;建立运行期生态监测制度,对区域地下水位、植被长势、分布、数量定期进行监测。
(4)在规划方案运行期间,要重视环境管理,及时发现运行中的环境问题,并根据运行期间的各种环境监测结果,分析工程运行期间对环境的影响,酌情采取相应措施减免不利影响。
2.3.2 水环境保护措施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的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规划中,进行了水功能区划;根据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制定了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提出了“统筹协调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以老蟒河为试点,建立重要支流口及排污口人工湿地处理工程体系、加强源头区水源涵养,开展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与控制、以工业园区为重点,提高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工业污水治理水平、优化流域水利工程布局和运行方式,保障沁河干流自净用水量、提高流域城镇生活污水有效处理能力和回用率、加强特征污染物的污染防治监控能力建设”的水资源保护对策建议。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中,针对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划分了水源地11个保护区,提出了隔离防护、湖库型水源地保护工程、地下水保护工程措施。并提出了加强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监管能力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监督管理等管理措施。
根据2010年沁河流域水质监测资料,沁河流域超过半数以上的水功能区水质超标,沁河河南武陟段和丹河山西晋城段以40%左右的纳污能力承载了全流域约75%左右的入河污染物,是流域内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段。晋城市、焦作市排污分别占到50%、40%是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控制的重点区域。建议山西省省和河南省有关部门根据水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快沁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修编和制定,确保水功能区区划水质目标如期实现。具体保护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统筹协调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
统筹协调黄河、沁河水资源保护,按照《黄河干流水域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的要求,及本次规划制定的沁河流域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意见,严格控制入黄污染物总量,保证沁河入黄水质实现Ⅳ类水质目标,减轻沁河对黄河下游城市供水水源地的影响。建立以流域机构、山西和河南水利及环保部门相结合的联合治污机制,建立以流域为依托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信息交流、重大问题会商制度,加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处置的沟通与协作机制的建设。
(2)以老蟒河为试点,建立重要支流口及排污口人工湿地处理工程体系
以老蟒河为试点,因地制宜地开展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建设,采用叠水曝气、生物降解等相结合的处理工艺,设置厌氧生物滤池、跌水堰、表流湿地、拦污控制堰、河道护 12
砌和水生植物生态系统等设施,综合利用物理、化学、微生物和植物的多重作用,实现对污染物的深度去除。并将其成功经验推广至整个沁河流域,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口、污染严重的企业排放口等典型排污口末端,在保障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的前提下,建设人工湿地处理工程体系,对排污口入河前的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和再生利用,进一步削减入河污染负荷。
(3)以工业园区为重点,提高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工业污水治理水平
以农业面源为重点,开展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和控制。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示范和推广,根据水域纳污能力和水生态功能要求,严格新兴工业园区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对入河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新建园区必须配套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已有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提高园区集中处理规模和排放标准,采用先进的废水回用技术促进能源化工基地污水深度处理,加大节水力度、降低污水排放,加强园区企业排水监督,确保集中处理设施稳定达标。控制工业园区建设规模,严格环保准入制度,严格审核进入园区的煤化工等其他企业。工业园区内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守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其入河排污口设施建成并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黄河水利委员会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4)优化流域水利工程布局和运行方式,保障沁河干流自净用水量
流域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应在妥善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在开发过程中要统一规划,加强监管,严格执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优化流域干支流水利工程统一调度,严格监督张峰等水库发电下泄流量,保障流域干支流河道的自净水量,其中沁河干流润城和武陟断面多年平均下泄水量分别不低于6.59亿m3和5.65亿m3,重点加强枯水期、应急期等特殊时期的水量调度,维持河流一定的自净能力,保证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需求。
(5)提高流域城镇生活污水有效处理能力和回用率
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及污水厂稳定运行水平,进一步加大流域重点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加快现有污水处理厂扩能升级改造,完善除磷脱氮工艺。加大配套管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制管网建设。规划年,在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规模基础上,高平、泽州等地需新增污水处理规模。
(6)加强特征污染物的污染防治监控能力建设
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制度,减少重金属污染物产生;逐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限制涉重金属项目;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实施污染源综合防治;加强重金属监管能力建设,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研究。
(7)实施沁河流域地下水保护和修复工程
从源头上对流域地下水开采实施动态监测和严格控制,针对位于沁河流域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源补给径流区地下水环境风险较大的重点污染源,要求每个污染源地下水背景区至少布置一个监测井和下游区至少布置三个监测井。水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加强监督性监测,并规范、引导、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地下水环境监测。另外要严格控制地下水过渡开采,进一步严格审批打井许可,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沁河、丹河等支流水质,减少浅层地下水的污染,防范采煤采矿等活动污染地下水。对地下水漏斗区采取灌溉回渗、河渠、沟塘等进行地下水人工补给修复工程。
2.3.3 生态影响保护与恢复措施
(1)陆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进一步优化工程线路及布置,最大程度的减少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加强工程建设期的施工管理,尽可能减少临时占地对植被的破坏;临时占地应保留表层土,并在工程完工后及时恢复植被,加强对水源涵养区的保护与管理,严格保护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严格管理水资源的调配,杜绝生产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发生,在流域内加强生态保护宣传工作,提高全流域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减少对生态植被的破坏。
认真做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自然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强施工人员及流域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杜绝偷伐活动和偷猎活动;严格执行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有关条列,严格管理与执法,禁止人为滥捕乱杀野生动物;保护现有植被,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国家和山西、河南省规定的珍稀动物的保护,严禁非法猎捕珍稀鸟类及益鸟,规划实施工程建设应避开候鸟的聚集时间,减轻对保护鸟类的影响。
(2)水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条例规定,维护和改善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和增殖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国家重点保护的和地方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水域、场所和生存条件。
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将河道内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配置指标,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超指标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严格水电站运行管理,实行水电站最小下泄生态流量制度。严格沁河干流小水电站开发、建设。管理与审批,维持河流基本生态功能。
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在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应禁止水电梯级开发。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由于水电运行过程中基本无污染,可以适当进行水电梯级开发。开发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水资源论证工作,将环境保护纳入规划、审批、工程设计、建设、管理等全过程。最大限度的减少水电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对位于以上区域的已建小水电站,其运行管理必须满足水生生态保护要求,运行期满后,原则上不再复建。同时,从国家生态保护定位和开发管制原则及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角度,开展小水电站开发的环境影响后评价,系统评估梯级小水电站开发短期直接和长期累积影响及其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国际清洁发展机制及国家清洁能源相关政策及规定,系统论证其存在合理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全面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落实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宏观政策,综合考虑各河段的自然环境特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治理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合理地确定了各河段治理开发与保护任务、规划总体布局和规划目标及水资源管理的控制性指标,规范了经济社会对资源环境的开发活动,最大程度避免了流域治理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利于促进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规划方案实施后,将有利于提高用水效率,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有效缓解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有利于遏制水质恶化趋势、促进沁河干支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目标,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供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流域的防洪能力,大幅度减免洪水灾害;有利于提高流域林草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减轻流域水土流失,促使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发生逆转,向良性循环发展,为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同时,规划的部分工程将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将对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在建设项目具体实施时,必须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管理的规定,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论证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编制相应的环境评价专题报告,提出项目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
措施,将项目实施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对重要和敏感性的环境问题,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进行专题评价。
第三篇: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
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自治区),干流全长821公里,流域南以祁连山为界,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西分别与石羊河、疏勒河流域相邻,流域国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黑河出山口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24.75亿立方米,其中黑河干流莺落峡站15.8亿立方米。黑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主要由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资源与河川径流不重复量约为3.33亿立方米。天然水资源总量为28.08亿立方米。
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极度干旱,区域水资源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需要,历史上水事矛盾已相当突出。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土资源过度开发,20世纪60年代以来,进入下游的水量逐渐减少,河湖干涸、林木死亡、草场退化、沙尘暴肆虐等生态问题进一步加剧,省际水事矛盾更加突出。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主要问题是:气候干旱,当地水资源缺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考虑水资源条件不够,生产、生活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水利工程建设布局不合理,水量蒸发渗漏损失大;缺乏水资源统一管理,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针对日益严峻的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恶化局面和突出的水事矛盾,2000年5月朱镕基总理就黑河治理问题做了具体指示。水利部组织黄河水利委员会等有关单位开展了大量前期研究工作,先后提出《黑河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等成果。2001年2月21日国务院第94次总理办公会议,讨论通过《黑河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2001年8月3日国务院以国函[2001]86号文批复《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原则同意该规划,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根据黑河流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深入研究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水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提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治理目标、总体布局、近期实施意见和有关保障措施,力争通过近期三年治理实现国务院批准的分水方案,遏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并为逐步改善当地生态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提出的综合治理指导思想,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根本,以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为核心,上中下游统筹规划,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针对流域生态系统恶化问题是自然和人类活动长期积累的过程,生态建设具有紧迫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规划提出进行分阶段治理,并提出相应的2003年、2010年治理目标。近期(2003年)治理目标是,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体系,大力开展节约用水,调整经济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生态用水,实现国务院批准的分水方案,正常年份使正义峡下泄水量达到9.5亿立方米,使生态系统不再恶化。
规划在黑河流域逐步形成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和保护体系,上游以加强天然保护和天然草场建设为主,中游建立国家级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区,深化灌区体制改革,大力开展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积极稳妥地调整经济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下游建立国家级生态保护示范区,加强人工绿洲建设,搞好额济纳绿洲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规划2001年至2010年流域治理工程措施,主要包括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控制性骨干工程、生态建设和水资源保护、水量调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等。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方面:提出了引水口门合并和渠系调整、渠系衬砌与建筑物工程改造、田间节水工程等多项措施及相应的规模;提出了废止、限制平原水库蓄水,以及增加地下水利用的工程措施和开采规模;提出了利用高新技术节水,增加喷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的规模。
控制性骨干工程方面:规划在2010年以前建设正义峡水库、内蒙古输水干渠和上游山区黄藏寺水库。
生态建设方面:上游源头区重点加强林业工程建设和草地治理;中游进行退耕、限牧的同时,进一步营造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建立高效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绿洲;下游重点加强额济纳绿洲水利工程建设,发展林草灌溉面积,改善传统牧业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植被,遏制流域生态系统恶化趋势,逐步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水资源保护方面:要求严格限制高耗水、重污染企业发展,提出了2010年干流污染物总排放量和水质控制目标。
管理系统建设方面:规划用较短的时间建立一套“实用、可靠、先进、高效”的黑河水量调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为实现2003年落实国务院审批的分水方案(水政资[1997]496号),即在相当于莺落峡多年平均来水量15.8亿立方米情况下,正义峡下泄水量9.5亿立方米,规划提出近期三年流域治理的重点是抓好灌区节水改造、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水量调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基础研究和前期工作。规划提出了三年治理各项措施的规模和任务,并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的行政、经济、法规、科技等保障措施建设。针对黑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具体情况,规划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保障措施建设规划,包括建立健全流域统一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进行经济社会宏观布局调整、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工作、加强法规建设等内容。
通过近期三年治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实施,将增加正义峡断面下泄水量2.55亿立方米,在2003年末实现国务院批准的干流地区水量分配方案,使当地生态恶化的趋势得以有效遏止,为实现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同意,擅自开工建设的
(一)环境违法行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同意,擅自开工建设的。
(二)违反法律、法规条款:
1、《环境影响评价法》
问:你单位建设项目是否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是报告书、报告表或登记表?是委托哪家评价单位编制的?是否经过环保部门审批? 答:(如实回答)
问:你单位建设项目全称?共分几期建设?各期名称? 答:(单位名称与营业执照相符)
问:你单位 XX 项目(全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何时编制完成? 何时向何机关上报?受理时间和文号是多少? 答:(记录编制完成时间、受理时间和文号)
问:你单位 XX 项目(全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获得哪级环保部门审批?审批文号?(是否有超期、重大变更等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情况?)答:(记录受理后还未审批、未经批准等情况,若有因超期、重大变更等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情况应追问并详细记录时间和 文号)问:你单位 XX 项目(全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因何未经批准(或 未经重新审核同意)? 答:(详细记录未经批准过程及原因。)
问:你单位 XX 项目(全称)在未经批准(或未经重新审核同意)的情况下为何开工建设(或建设重大变更内容)? 答:(详细记录擅自开工建设的原因及基本情况)
问:你单位 XXX 项目(全称)计划建设规模?计划投资金额? 答:(记录在发展改革部门登记、备案数据,未登记、备案的,以计划预想为准)
问:你单位 XXX 项目(全称)何时开工建设?实际建设规模?建设进度及截止目前实际投资金额? 答:(建设期一个月之内的精确记录到天,一个月以上的精确记 录到旬,三个月以上精确记录到月,建设进度未完成的用百分比,已完成的记录已建成,部分建成的记录部分建成名称和时间)问:主体工程是否完工及具体时间(自由裁量情节)? 答:(未完工或已完工,具体时间)
被询问人签字: 年 月 日
见证人签字: 年 月 日
问:项目(全称)截至检查当日已建成(或部分项目)的产能? 主要生产设备? 答:(记录已建成主要设备名称、型号、功率、台数等信息,核实记录已建成产能)
问:项目(全称)周边有无环境敏感点?各自距离? 答:(记录该项目周边居民区、学校、饮用水源、地表水干流和主要交通枢纽等环境敏感点的方位、距离)问:该违法行为是否被环保部门处理过? 答:
问:近三年被调查单位是否被环保部门处理过?何时何违法行为 由哪个环保部门作何种处理?履行情况? 答:(写明违法性质、作出决定的环保部门名称、文书名称、文号、处理结果、执行情况)
问:有无其他要反映的情况?有无其他资料要提供?(可根据反映的情况进行追问)
以下空白
以上笔录已阅属实。
被询问人签字: 年 月 日 拒绝签字的理由:
询问人签字: 年 月 日 记录人签字: 年 月 日
泰安市环境保护局现场检查(勘察)笔录
当事人: 地 址:
检查(勘察)时间:年月日时分至时分 地 点:
检查(勘察)人姓名:执法证号: 记录人:执法证号: 检查(勘察)记录:
我们是泰安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察支队)的行政执法人员,这是我们的执法证件(向当事人出示证件),请过目确认。今天我们依法进行检查并了解有关情况,你应当配合调查,如实回答询问和提供 材料,不得拒绝、阻碍、隐瞒或者提供虚假情况。如果你认为我们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办案,可以申请我们回避,并说明理由。(暗查等无法告知的情形除外)
现场勘察情况:
1、项目建设情况 已建成生产设施的名称、数量、型号、位置、建成时间等基本信息;在建设施的名称、数量、型号、位置、建设进度等基本信息。项目是否办理环评手续或建设地址是否与环评一致。
2、生产情况: 现场检查时,主要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生产或未生产),主要原 辅材料名称及当天使用量记录、生产主要产品名称及当天产生量记录。主要生产工艺、产品、产能是否与环评一致。
3、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情况: 现场看到污染防治设施各处理单元构筑物建设程度及位置、治污设备安装数量、型号及位置、在线监控设备安装型号、监控污染因子等。
4、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 现场检查时,污染防治设施各处理单元运行状态和运行参数,检查当天处理量、用电量、加药量、污泥产生量记录,设施停用(闲置、当事人签字: 年 月 日
见证人签字: 年 月 日
关闭)的部位、环节及时间等。
5、污染物排放情况: 现场检查时,排放污染物自动监控数据包括污染物浓度、污水排放量(实际违法行为期间污水排放量),排放污染物感观情况(状态、颜色、气味等),现场取样等情况(于 XX〈位置〉采集外排废水水样 XX 组 XX 个),污染物排放途径、路线、去向等。
6、固体废体和危险废物存储和处置情况: 固体废体存储场 所现状(是否有“三防”措施),危险废物存储场所现状(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危险废物转移是否有转移联单等。
7、周围敏感点情况 被调查单位周边敏感点所处的位置、距离等。
8、记录被检查单位在检查过程中配合情况。
以下空白
以上笔录已阅属实。
当事人签名或盖章: 年 月 日 当事人拒签事由:
检查(勘察)人签名或盖章: 年 月 日 见证人签名或盖章并注明其身份: 年 月 日
书证等证据材料
1、当事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当事人居民身份证;
2、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受理单、环评批复文件;
3、环保设施的设计使用要求、设计图纸等;
4、生产记录(主要原辅材料使用记录,水、电、气等主要能源 消耗记录及缴费单据)、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记录(处理量、用电量、加药量、污泥产生量)、排污记录、环境监测报告;
5、环境监察记录;
6、环保部门处理违法行为的行政决定;
7、投诉、举报、信访材料等;
8、其他相关证据。
说明:被检查单位提供的资料复印件加盖公章或签字确认。
第五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审批 作者:来源:日期:2004年07月09日
一、许可事项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环境影响登记表审批。
二、许可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三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二条。
三、实施主体
杭州市环境保护局。
四、需提交的资料
1、建设单位在申请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审批(含项目变更、逾期复审)时,应向窗口提供下列材料:
(1)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表(附相应的磁盘)、环境影响登记表;
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应包括以下附件资料:
① 立项批文(自主立项除外)
② 规划红线复印件
③ 建设项目总平蓝图
④ 建设单位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在环评书(表)或登记表上盖章并签署意见
⑤ 环评单位的环评申报表和资质证书(彩色证书)
⑥ 专家评审意见(需经专家评审的环评报告)
⑦ 修改对照表(需经修改的送审稿)
⑧ 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平衡表(需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以上资料应装订成册,其中⑥、⑦、⑧项为环境影响报告书所要提供的资料。
(2)当地环保部门初审意见(按规定要求提供)。
2、建设单位在申请办理工商企业登记环保审批时,应向窗口提供下列材料:
(1)拟建址的《排水许可证》复印件;尚未领取《排水许可证》的应提供市政污水纳管证明(由杭州市政府城管办出具);
(2)房屋产权证明、租赁合同复印件;
(3)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非法定代表人办理请提供法定代表人委托办理的委托书和被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
(4)工商部门核定的企业名称通知书复印件(或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5)敏感区域需提供建设项目受影响范围公众调查意见,及当地社区、物管等组织的相关证明;
(6)产生危险废物的,应提供委托处置合同;
(7)有资质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填报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等文书。
五、办理程序和期限
1、办理程序
建设单位送件→窗口预审 →材料符合要求→审核→窗 口发送
项目环保审批部门在审查受理项目期间,对存在下列情况,有可能影响环保结论或审查结果的,应及时办理项目审查暂停手续,并在告知建设单位,以便建设单位及时补充内容或说明情况:
(1)提供材料不全;
(2)提供的材料编制内容不符合环保技术规范;
(3)提供的材料存在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内容;
(4)其他有可能影响环保结论或审查结果的情况。
2、办理期限
(1)自受理符合质量要求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分别在15、10、5个工作日内批复。
(2)自收到工商登记申请表或并联审批抄告单、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答复。
六、许可收费情况
无许可收费。
七、办理结果和公开方式
1、由经办人通知申请单位在受理窗口签收环评批复意见。
2、向工商部门反馈《企业经营特殊行业申报抄告单回执》。
3、窗口公布项目办理情况信息并在杭州绿网上公布,网址:http://。
八、责任部门
1、建设项目管理处
地址:东新路155号(和平会展中心4楼A40窗口)
电话:850853262、各城区环保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