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
关于印发《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施细则》的通知
关于印发《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
认定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市经贸委(经委)、节能办、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青岛市发改委:
为贯彻落实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鼓励和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1864号)和有关法规政策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施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六月四日
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管理,鼓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1864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申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认定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07]1564号)和《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等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指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是指对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和扶持政策的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技术或产品进行认定(以下简称资源综合利用认定)。
第三条 省经贸委负责全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及其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
各市经贸委(经委)负责本辖区内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初审、监管等工作。年产3000万块砖瓦、5万立方米砌块及以下的企业,其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由所在市负责。青岛市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由青岛市负责。各市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和产品要报省经贸委备案。
财政行政主管机关负责对认定企业财政财务方面的监督管理。
税务行政主管机关负责对认定企业或产品税收方面的监督管理,认真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条 省经贸委会同省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及有关行业专家,组成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负责按照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条件和内容,对申报资源综合利用的工艺、技术或产品进行集中审定。
第五条 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应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六条 经认定的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或采用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和技术的企业,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申请享受税收、运行等优惠政策。
第二章 申报条件和认定内容
第七条 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或产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企业项目必须按照项目投资管理规定,经政府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并按规定内容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须经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二)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符合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质量达到相关标准,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要符合相关规定,产品能独立计算盈亏。
(三)所用的原料、燃料来源稳定、可靠,至少能够保证企业在一个认定周期内的生产需要。
(四)有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机构,并建立了规范的原始记录、台帐、统计报表等管理制度,具有相应的计量、质量检测等手段,财务、统计等管理体系健全。
(五)企业生产符合环保要求,不产生二次污染。
第八条 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综合利用发电企业,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利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煤泥发电的,必须以燃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煤泥为主,其使用量不低于入炉燃料的60%(重量比);利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发电的入炉燃料应用基低位发热量不大于12550千焦/千克;必须配备原煤、煤矸石、煤泥自动给料显示、记录装置。
(二)城市生活垃圾(含污泥)发电应当符合以下条件:垃圾焚烧炉建设及其运行符合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或规范;使用的垃圾数量及品质需有市环卫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每月垃圾的实际使用量不低于设计额定值的90%;垃圾焚烧发电采用流化床锅炉掺烧原煤的,垃圾使用量应不低于入炉燃料的80%(重量比),必须配备垃圾与原煤自动给料显示、记录装置。
(三)以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利用的热能及压差发电的企业(分厂、车间),应根据产生余热、余压的品质和余热量或生产工艺耗气量和可利用的工质参数确定工业余热、余压电厂的装机容量。
(四)回收利用煤层气(煤矿瓦斯)、沼气(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气)、转炉煤气、高炉煤气和生物质能等作为燃料发电的,必须有充足、稳定的资源,并依据资源量合理配置装机容量。
第九条 认定内容
(一)审定申报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是否执行政府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审批、核准或备案要求,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工艺、技术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规范和认定申报条件;
(二)审定申报资源综合利用的原料(燃料)、产品是否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范围之内,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原料(燃料)来源和可靠性;
(三)审定是否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所规定的条件。
第三章 申报和认定
第十条 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行企业申报制度。
第十一条 凡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企业,应向市经贸委(经委)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
第十二条 市经贸委(经委)收到企业申报材料后,要组织进行材料审查。
(一)审查企业是否按规定提交申报材料以及材料是否齐备;
(二)审查所报材料的复印件与原件是否相符;
(三)审查企业所用原料(燃料)、产品等是否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目录》规定范围。
第十三条 市经贸委(经委)根据材料审查情况,分别做出处理:
(一)属于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范围、申请材料齐全,应当受理。
(二)不属于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范围的,应当及时将不予受理的意见告知申请企业,并说明理由。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应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企业需要补充的全部内容。
第十四条 市经贸委(经委)组织有关专家成立现场检查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受理的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并写出检查报告。现场检查时:
(一)查看有关台帐。核实企业生产中原料(燃料)使用情况、产品销售情况及经济效益情况。
(二)查看有关技术、工艺及设备。检查企业生产所采用的技术、工艺及设备(包括原料、燃料自动给料显示和记录装置等)的情况。
(三)查看产品质量。核查企业产品质量相关记录以及有关部门监督抽查情况。
(四)了解相关联企业情况等。
第十五条 市经贸委(经委)根据材料审查、现场检查等情况,提出初审意见,在征求同级财政、税务部门意见后报省经贸委。初审工作应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完成。
第十六条 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分上半年、下半年两批进行。上半年受理时间截止到4月底,6月底以前完成认定;下半年受理时间截止到10月底,12月底以前完成认定。
第十七条 各市申报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需要对现场进行复查的,由省经贸委组织有关部门和行业专家进行现场核查。
第十八条 各市申报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需要对综合利用量进行检测的,由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委托符合条件的专业检测机构,在评审认定前进行检测,检测标准、方法须使用国家、省或行业公布的标准和方法。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应将需检测的企业名单等信息通知市经贸委(经委)等部门。任何部门、单位都不得将抽样检测有关事项事先通知被检测企业。
第十九条 市经贸委(经委)接到抽样检测通知后,要做好本市企业抽样检测的组织、协调等工作,会同国税等部门对抽样进行监督和确认。
第二十条 检测机构在接到抽样检测任务书后,应及时进行现场抽样。检测机构在现场抽样时:
(一)首先核查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原料(燃料)和产品、设备名称和型号与申请的是否一致,不一致时不予抽样,并及时向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汇报。
(二)被抽样的产品必须是企业正在生产的产品(电厂锅炉必须正在运行),否则,不予抽样。
(三)各种原料、燃料、半成品、成品的取样应执行相关标准规定。
第二十一条 抽样完毕后,检测机构应认真填写抽样单,并交经贸和国税部门及企业的代表签字确认。
第二十二条 检测建材产品时,应采用DB37/T266-1999《建材产品中废渣掺加量的测定方法 X-射线荧光分析法》。检测内容主要包括:废渣掺加量及产品质量等。
第二十三条 检测完成后,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召开认定评审会。评审会应根据企业的申请材料、现场检查报告和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等,对企业申请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工艺、技术或产品进行评议审查,并做出相应的评审结论。
第二十四条 属于以下情况之一的,由省经贸委提出初审意见,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
(一)单机容量在25MW以上的资源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工艺;
(二)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页岩)综合利用发电工艺;
(三)垃圾(含污泥)发电工艺。
第二十五条 省经贸委根据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的评审结论或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审核意见,对审定合格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予以公告,自发布公告之日起10日内无异议的,由省经贸委、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联合下发认定文件,省经贸委依据认定文件给认定企业颁发《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同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二十六条 企业对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的认定结论有异议的,可向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申请复查,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应予受理。企业对复查结论仍有异议的,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各级经贸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认定企业的监督管理,尤其要加强对大宗综合利用资源来源的动态监管,对综合利用资源无法稳定供应的,要及时清理。
各级财政、税务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同级经贸部门的信息沟通,尤其对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交换意见,协调解决。
第二十八条 省经贸委、财政厅、国税局和地税局要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和优惠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表彰先进,批评落后。同时,根据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状况、产业政策调整、技术进步水平等,及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出修改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条件及优惠政策的意见建议。
第二十九条 省经贸委每年对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进行抽检。于每年5月底前将上一年度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情况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
第三十条 市经贸委(经委)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本实施细则规定的认定条件,每年要对已通过认定的企业进行年检,并于每年的4月底以前将年检情况报送省经贸委。
第三十一条 获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要健全管理制度,按时报送资源综合利用统计报表。
第三十二条 获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应当严格按照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条件的要求组织生产。因综合利用资源原料来源等原因,不能达到认定所要求的资源综合利用条件的,应主动向市经贸委(经委)报告,由省经贸委终止其认定证书,并予以公告。
第三十三条 获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的企业,因故变更企业名称或者产品、工艺等内容的,应向市经贸委(经委)提交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市经贸委(经委)提出意见,报省经贸委认定审查,并将相关信息及时通报给省财政、税务部门。
第三十四条 《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是各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批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必要条件,凡未取得认定证书的企业,一律不得办理税收优惠手续。
第三十五条 《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有效期为两年,有效期满需继续认定的企业,按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时间要求,重新进行申报。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当妥善保管《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认定证书遗失或者毁损,应当向市经贸委(经委)提交补办申请,到省经贸委补办。对于符合条件的,由省经贸委颁发新证书,但有效期不变。
第三十七条 参与认定的工作人员要严守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的商业和技术秘密。
第三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揭发通过弄虚作假等手段骗取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资格和优惠政策的行为。
第五章 罚 则
第三十九条 对弄虚作假,骗取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企业,或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未及时申报终止认定证书的,一经发现,取消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省经贸委收回认定证书,三年内不得再申报认定;对已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有关规定追缴税款并给予处罚。
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经贸委撤销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资格并抄送省财政和税务部门:
(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做出不合条件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做出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三)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企业予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四)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真实材料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五)年检、抽查达不到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条件,在规定期限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达不到认定条件的。
第四十一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办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弄虚作假行为的,由其所在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对伪造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者,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是指:经认定具备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或工艺、技术的企业按规定可享受的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
第四十四条 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须持认定证书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减免税申请。主管税务机关根据有关税收政策规定,办理减免税手续。
申请享受其它优惠政策的企业,须持认定证书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优惠政策手续。
第四十五条 本细则涉及的有关规定及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如有修订,按修订后的执行。
第四十六条 本细则由省经贸委会同财政、税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本细则自2008年7月1日起实施。以前文件有关规定与本细则不一致的,按本细则规定执行。
主题词:经济管理 资源综合利用 细则 通知 抄送: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办公室 2008年6月4日印发
第二篇: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72号)
《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已于2001年4月6日经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0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1年6月1日起施行。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1年4月6日
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
(2001年4月6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保护环境,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资源综合利用及相关活动的,必须遵守本条例。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资源综合利用是指:
(一)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
(二)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
(三)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
(四)对城市垃圾、河(渠)道泥沙、农林水产废弃物等其他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第四条 资源综合利用应当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经济相结合,做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资源综合利用的协调、规划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计划、科技、财政、公安、国土资源、建设、水利、农业、税务、环保、工商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工作。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在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管理与监督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科研开发工作。重大资源综合利用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优先列入科技计划,省财政应当从科技三项费用中给予适当补助,市、县(区)人民政府也应当根据财力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第九条 省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规定,制定和公布实行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项目目录。
第十条 实行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制度。企业的产品、项目具备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条件的,可以向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认定。
第十一条 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保、建设等部门,统筹规划,逐步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组织研究、开发和推广垃圾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垃圾综合利用水平。
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汽车报废更新和回收拆解管理工作,加强对废家用电器、废旧电池、废微机、废旧塑料制品等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及技术开发研究。
第十二条 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等制定废水综合利用规划,采取措施推广循环利用和一水多用等新技术、新工艺。
第十三条 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水利、林业、科技等部门,组织对农林水产废弃物、河(渠)道泥沙等进行综合利用的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
第十四条 省统计机构应当会同省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统计报表制度,并纳入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表体系。
第三章 开发、回收与再生利用
第十五条 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组织生产。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并按照规定报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在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中,对具有利用价值的共生和伴生矿产,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统一规划,综合勘探、评价与开发利用。
第十七条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当选择资源综合利用率高、废物排放量小的技术和工艺。不得建设废物排放量大、污染重、不具备综合利用条件的项目。
具备综合利用条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应当包括资源综合利用的方案。
第十八条 实行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项目,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方案应当经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竣工后,经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验收合格,主体工程方可验收。
第十九条 建筑设计单位在工程设计时,应当优先选用资源综合利用建材产品。
建设、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有关规定使用资源综合利用建材产品。
第二十条 废物排放单位和废物利用单位应当开发和采用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第二十一条 废物排放单位对其排放的废物应当积极进行综合利用。不能进行综合利用的,应当支持其他单位利用。废物排放单位对其排放的未经加工的工业固体废物,不得向废物利用单位收取费用;对经过加工并达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省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可以按照废物利用单位利益大于废物排放单位利益的原则,向废物利用单位收取一定费用。
第二十二条 在粉煤灰、煤矸石、赤泥等堆存量大的地区禁止新建、扩建实心粘土砖厂。禁止新建、扩建实心粘土砖厂的范围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规定。本条例施行前已建成的,必须限期进行改造,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比例掺用粉煤灰、煤矸石、赤泥等固体废物。第二十三条 在粉煤灰、煤矸石、赤泥等堆存处规定运输距离范围内筑路、筑港、筑坝,应当按照技术要求掺用粉煤灰、煤矸石、赤泥等固体废物。
筑路、筑港、筑坝施工地点与粉煤灰、煤矸石、赤泥等堆存处的距离,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废水综合利用规划,加强废水污染治理,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废水资源,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有条件的应当做到工业废水零排放。
新建高耗水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有用水专项论证。用水专项论证应当附有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五条 经营回收和加工生产性废旧金属的单位,必须经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发给省统一印制的审核证明,向公安机关申领特种行业许可证后,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方可从事指定范围内的生产性废旧金属的回收加工业务。
第二十六条 报废汽车等机动车辆回收拆解企业必须取得省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的资格认证、公安机关颁发的特种行业许可证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回收拆解业务。
报废汽车等机动车辆必须按照规定回收和拆解,不得转移使用。
第二十七条 废物排放和综合利用单位应当加强废物的装卸、运输、贮存管理,采取防范措施,不得造成污染。取用河道泥沙应当征得河道主管部门同意,不得损坏堤防。第二十八条 资源综合利用单位应当定期向统计机构和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资源综合利用统计资料。
第四章 鼓励与扶持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鼓励、扶持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安排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计划时,应当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重点扶持,优先立项审批。
省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规定制定鼓励、扶持资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预算中安排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发展、科学研究、教育培训及奖励。
第三十一条 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办法,鼓励使用以废物资源为原料的新型建材产品,淘汰实心粘土砖。
第三十二条 下列单位可享受国家规定的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一)建设经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
(二)生产经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
(三)经有关部门批准经营回收和加工生产性废旧金属及其他再生资源的。
资源综合利用单位从优惠政策中获得的减免税(费)款,应当专项用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第三十三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发展,在并网、电量结算、调峰等方面按照国家规定给予优惠。
第三十四条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设立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经当地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认定,财政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减免综合开发费。
第三十五条 建筑工程使用资源综合利用建材产品并且达到规定比例的,建设和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返还墙体建筑材料节能费。
第三十六条 利用清理河(渠)道的泥沙生产建材产品的,经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省国土资源和财政部门批准,免交矿产资源补偿费。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废物排放量大、污染重、不具备综合利用条件项目的,或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新建、扩建实心粘土砖厂的,由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方案未经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由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未经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或认证的,由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未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分别由公安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转移使用报废汽车等机动车辆的,由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强制报废汽车等机动车辆,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四十条 采取弄虚作假等不正当手段,骗取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和政策优惠的,由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收缴证书,取消资格;财政等有关部门依法追缴其骗取的优惠税(费)款,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工作中,不按规定办理审批、认定事项,或者不按规定落实优惠政策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1年6月1日起施行。1988年省政府发布的《山东省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发布部门:山东省人大(含常委会)发布日期:2001年04月06日
年06月01日(地方法规)
实施日期:2001
第三篇:关于印发《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施细则》的
关于印发《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施细则》的
通 知
陕发改环资〔2010〕845号
各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杨凌示范区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鼓励和扶持政策,适应新形势,规范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1864号)和有关法规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对已颁布实施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施细则》(陕发改环资〔2007〕707号)进行了修改,现将修改后的《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845环资附件1-3.xls
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
省国税局 省地税局
二○一○年六月十八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资源综合利用 细则 通知
抄送: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6月18日印发
共印500份
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管理,鼓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1864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申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认定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07〕1564号)等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指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是指对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和扶持政策的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技术或产品进行认定(以下简称资源综合利用认定)。
第三条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全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各市(区)发展改革委负责本辖区内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初审和监督管理等工作。
省财政厅及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对认定企业财政财务方面的监督管理。
省国税局、地税局及各级税务部门负责对认定企业或产品税收方面的监督管理,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等有关部门和行业专家,组成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认定委),按照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条件和内容,负责对申报资源综合利用的工艺、技术或产品进行集中审定。
省认定委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认定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 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应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六条 经认定的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或采用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和技术的企业,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可申请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第二章 申报条件和认定内容
第七条 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或产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含资源综合利用发电企业)必须按照项目投资管理规定,经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并按规定内容建设;并经项目原审批(核准或备案)部门验收合格。
(二)生产工艺、技术符合国家和陕西省颁布的产业政策,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行业、地方相关标准,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要符合相关规定。
(三)所用原料(燃料)来源稳定、可靠,最低限度能够保证企业在一个认定周期内的生产需要,以及水、电等配套条件的落实。
(四)财务、统计等管理体系健全,建立了规范的原始记录、台帐、统计报表管理制度,具有相应的计量、质量检测等手段,产品能独立计算盈亏。
(五)企业生产符合节能环保要求,不产生二次污染,企业单位产品能耗不超过国家或省上规定限额。
(六)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
第八条 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发电企业,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利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煤泥发电的,必须以燃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煤泥为主,其使用量不低于入炉燃料的60%(重量比);利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发电的入炉燃料应用基低位发热量不大于12550千焦/千克;必须配备原煤、煤矸石、煤泥自动给料显示、记录装置。
(二)城市生活垃圾(含污泥)发电应当符合以下条件:垃圾焚烧炉建设及其运行符合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或规范;使用的垃圾数量及品质需有市环卫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每月垃圾的实际使用量不低于设计额定值的90%;垃圾焚烧发电采用流化床锅炉掺烧原煤的,垃圾使用量应不低于入炉燃料的80%(重量比),必须配备垃圾与原煤自动给料显示、记录装置。
(三)以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利用的热能及压差发电的企业(分厂、车间),应根据产生余热、余压的品质和余热量或生产工艺耗气量和可利用的工质参数确定工业余热、余压电厂的装机容量。
(四)回收利用煤层气(煤矿瓦斯)、沼气(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气)、转炉煤气、高炉煤气和生物质能等作为燃料发电的,应有充足、稳定的资源,并依据资源量合理配置装机容量。
第九条 认定内容
(一)审定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是否执行政府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审批、核准或备案要求,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工艺、技术是否符合国家和陕西省产业政策、技术规范和认定申报条件;
(二)审定申报资源综合利用的原料(燃料)、产品是否在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等有关规定范围之内,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原料(燃料)来源和可靠性;
(三)审定是否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所规定的条件。第三章 申报和认定程序
第十条 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行属地管理,由企业(含中央、省属企业)申报,所在市(区)发展改革委会同同级财政、税务部门初审,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审查,提交省认定委集中审定的制度。
第十一条 申请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应向所在市(区)发展改革委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规定的相关材料(一式五份)。
(一)《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申报表(附表一)》和《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年报表》(附表二);
(二)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申请,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建设投产时间、改扩建时间,认定工艺、技术或产品的简况、采用的生产工艺流程(新产品须有国标、行标、地标等标准)及企业能源消费量和单位产品能耗等情况;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四)企业财务年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
(五)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技术或产品符合有关标准的文件;
(六)各级政府投资管理部门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及验收投产文件;
(七)当年县级及县以上环保部门出具未造成二次环境污染的证明材料,特殊行业安全证明等;
(八)当年(半年内)省级有关质检部门出具的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九)原(材)料配比,须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的利废率,以及利废来源证明;
(十)水泥生产企业,应提供水泥企业生产许可证和化验室合格证;
(十一)申报资源综合利用电厂需提供以下材料:
1、申报认定资源综合利用电厂的请示及《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机组)认定申报表》(附表三);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3、建设(或改造)综合利用发电工程项目的批复和竣工验收合格文件;
4、环保达标排放证明或环境监测报告;
5、能源消费量及单位发电能耗;
6、并网调度协议;
7、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提供的当年(半年内)锅炉运行检测报告和入炉燃料检验分析报告;
8、煤矸石、煤泥等供货合同及燃料来源证明;
9、灰、渣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并提供相关销售合同;
10、锅炉使用燃料量季报在线记录数据;
11、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十二条 市(区)发展改革委收到企业申报材料后,要组织进行材料审查。
(一)审查企业是否按规定提交申报材料以及材料是否齐备;
(二)审查所报材料的复印件与原件是否相符;
(三)审查企业所用原料(燃料)、产品等是否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等有关规定范围。
第十三条 市(区)发展改革委根据材料审查情况,分别做出处理:
(一)属于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范围、申请材料齐全,按照规定予以受理。
(二)不属于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范围的,应当及时将不予受理的意见告知申请企业,并说明理由。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应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企业需要补充的全部内容。
第十四条 市(区)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专家成立现场检查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受理的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并写出检查报告。现场检查时:
(一)查看有关台帐。核实企业生产中原料(燃料)使用情况、产品销售情况及经济效益情况。
(二)查验数据时段为上一(全年)至当期时段。新企业及其他特殊情况,查验时段不应少于半年。
(三)利废原材料供应合同是否齐全、规范(来源可靠)。
(四)检查原材料有无严格计量(在线监测),以及统计台帐等。
(五)查看产品和原材料的台帐和汇总表是否准确无误,有无弄虚作假。
(六)查看各类单据是否与台帐和汇总表对应;利废材料数据还应与供应企业上报数据一致。
(七)现场查看原材料标识(名称、规格、产地)是否清晰、正确,各种原材料堆放是否有隔断,有无混料等现象,场地无遗洒或扬尘等。
(八)现场测试原材料配比,并作记录。
(九)查看有无人为凑数或隐瞒重大事项的现象。
(十)查看产品质量。核查企业产品质量相关记录以及有关部门监督抽查情况。
(十一)了解相关联企业情况等。第十五条 市(区)发展改革委根据材料审查、现场检查等情况,提出初审意见,在征求同级财政、税务部门意见后报省发展改革委(一式四份)。
第十六条 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分上半年、下半年两批进行。上半年受理时间截止到4月底,6月底以前完成认定;下半年受理时间截止到10月底,12月底以前完成认定。
第十七条 各市申报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需要对现场进行抽查的,由省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部门和行业专家进行现场核查。
第十八条 各市申报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需要对综合利用量进行检测的,由省发展改革委委托符合条件的专业检测机构,在评审认定前进行检测,检测标准、方法使用国家、省或行业公布的标准和方法。省发展改革委应将需检测的企业名单等信息通知市(区)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任何部门、单位都不得将抽样检测有关事项事先通知被检测企业。
第十九条 市(区)发展改革委接到抽样检测通知后,要做好本市企业抽样检测的组织、协调等工作,会同财政、税务等部门对抽样进行监督和确认。
第二十条 检测机构在接到抽样检测任务书后,应及时进行现场抽样。检测机构在现场抽样时:
(一)首先核查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原料(燃料)和产品、设备名称和型号与申请的是否一致,不一致时不予抽样,并及时向省发展改革委汇报。
(二)被抽样的产品必须是企业正在生产的产品(电厂锅炉必须正在运行),否则,不予抽样。
(三)各种原料、燃料、半成品、成品的取样应执行相关标准规定。
第二十一条 抽样完毕后,检测机构应认真填写抽样单,并交市(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和税务部门及企业的代表签字确认。
第二十二条 检测完成后,省认定委召开认定评审会。评审会应根据企业的申请材料、现场检查报告和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等,对企业申请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工艺、技术或产品进行评议审查,并做出相应的评审结论。
第二十三条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每年4月底前受理一次,省发展改革委6月底前提出初审意见,7月底前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
(一)单机容量在25MW以上的资源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工艺;
(二)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页岩)综合利用发电工艺;
(三)垃圾(含污泥)发电工艺。
第二十四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省认定委的评审结论或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审核意见,对审定合格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或产品予以公告,自发布公告之日起10日内无异议的,由省发展改革委下发认定文件,颁发《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同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二十五条 企业对省认定委的认定结论有异议的,可向省认定委提出重新审议,省认定委应予受理。企业对重新审议结论仍有异议的,可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申诉。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税局和地税局要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和优惠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同时根据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状况、产业政策调整、技术进步水平等,及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出修改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条件及优惠政策的意见建议。
第二十七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认定企业的监督管理,尤其要加强对大宗综合利用资源来源的动态监管,对综合利用资源无法稳定供应、保证正常生产的企业或产品,要及时予以清理。
各级财政、税务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同级发展改革部门的信息沟通,尤其对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交换意见,协调解决。
第二十八条 省发展改革委每年对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进行抽检。于每年5月底前将上一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情况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
第二十九条 市(区)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本实施细则规定的认定条件,每年要对已通过认定的企业进行年检,并于每年4月底以前将年检情况报送省认定委办公室。主要包括:
(一)认定工作情况(包括认定企业(电厂)数量、认定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等情况)。
(二)认定企业综合利用大宗资源情况及来源情况(包括资源品种、综合利用量、供应等情况)。
(三)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的监管情况(包括年检、抽查及处罚情况等)。
(四)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第三十条 获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要健全管理制度,按时报送资源综合利用统计报表和经审计的财务报表。
第三十一条 获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应当严格按照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条件的要求组织生产。因综合利用资源原料来源或综合利用工程生产不足,企业破产、注销、重组、产品结构变化等原因,不能达到认定所要求的资源综合利用条件的,应主动向市发展改革委报告,由省发展改革委终止其认定证书,并予以公告。
第三十二条 获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的企业,因故变更企业名称或者产品、工艺等内容的,应向各市发展改革委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各市发展改革委审核提出意见,报省发展改革委认定审查后,重新更换《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并将相关信息及时通报同级财政、税务部门。
第三十三条 《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是各级税务主管部门审批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必要条件,凡未取得认定证书、不年检或年检不合格的企业,税务部门一律不予受理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申请。
第三十四条 《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有效期为两年,有效期满需交回旧证;需继续认定的企业,按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时间要求,重新进行申报。
第三十五条 企业应当妥善保管《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认定证书遗失或者毁损,应当向所在市(区)发展改革委提交补办申请,对于符合条件的,由省发展改革委补发《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有效期不变。
第三十六条 参与认定的工作人员要严守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的商业和技术秘密。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揭发通过弄虚作假等手段骗取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资格和优惠政策的行为。第五章 罚 则
第三十八条 对弄虚作假,骗取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企业,或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未及时申报终止认定证书的,一经发现,取消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省发展改革委收回认定证书,三年内不得再申报认定;对已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有关规定追缴税款并给予处罚。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发展改革委撤销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资格并抄送省财政厅、省国税局和省地税局:
(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做出不合条件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做出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三)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企业予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四)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真实材料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五)年检、抽查达不到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条件,在规定期限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达不到认定条件的。
第四十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办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弄虚作假行为的,由其所在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对伪造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者,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是指:经认定具备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或工艺、技术的企业按规定可享受的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
第四十三条 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须持认定证书向主管税务部门提出减免税申请。主管税务部门根据有关税收政策规定,办理减免税手续。
申请享受其它优惠政策的企业,须持认定证书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优惠政策手续。
第四十四条 本细则涉及的有关规定及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如有修订,按修订后的执行。
第四十五条 本细则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 本细则自2010年7月1日起实施。以前文件有关规定与本细则不一致的,按本细则规定执行。
信息编辑:资源环境处
第四篇: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汇报材料
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汇报材料
开发利用综合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建设
————杭州*********有限公司2014年2月 各位领导、专家:
我公司自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以来,充分利用本地和附近地区的废弃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保护资源、减少了非再生资源的浪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公司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情况总结归纳如下:
一、企业概况:
杭州*******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的建材生产企业,公司成立于2011年4月份,注册资本1000万元。公司位于*****区红山农场创业路*****号(*****内),厂区占地20余亩。
公司现有全国一流的生产设备,拥有2XHZS180混凝土搅拌组2套流水线,可提供各种标号等级的商品混凝土,年生产能力可达60万方。公司配备了具有建筑业企业三级资质的试验室装置一套,引进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数十名,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企业强抓内部管理,从制度建设入手,制订了企业的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车队管理、员工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为全面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信誉,只有优质的产品,过硬的服务才能占领和开拓市场。公司坚持以管理促进发展,用品质满足顾客的需求与期望的质量方针,严格按照相关混凝土国家标准的规定,持续改进和完善质量体系,对产品质量实行全方位的监督,不断满足市场的需要。我公司产品质量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开展情况
(一)专职的组织机构,确保工作成效
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公司杭宏砼政(2013)8号文件确定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资源综合利用领导小组,完善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管理职责和工作程序规定,因此从公司领导到具体操作者组织结构健全、人员配套、各项措施落实,对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有了可靠的保证。
公司定期组织中层以上的骨干召开会议,交流工作经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工艺方案。公司自成立以来,在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使我公司的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C40及以下各等级混凝土废弃资源兑掺比例均高于30%以上。
(二)抓好工艺配方,优化资源配置
我公司配置的混凝土生产设备,在同行中较为先进,配套设施布局合理,工艺条件能满足混凝土生产的要求,而且配备全套水泥、混凝土检测实验仪器设备,试验室人员持证上岗,具备完善的检测、试验条件。公司在符合国家产品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水泥质量,利用粉煤灰、碎屑等废弃源进行试验分析,选择合理最佳的工艺配方组织生产,提高废弃资源利用率,确保混凝土强度的同时严格控制原材料进厂、产品出厂的检测控制,使各道工序始终处于严密的监控状态,消除质量安全因素,不断完善产品质量,达到利用废弃资源生产混凝
土的要求。
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是企业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最基本的要求。公司自开业以来,不断完善工艺流程、产品配方进行生产,技术先进、质量可靠,并有完备的财务、物资、质量、统计等生产管理体系、规章制度,规范的原始台账,统计报表制度及相应的计量、质量检测手段,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标准,公司在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注重质量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我公司试验室从实际出发,探索、研发利用废渣资源条件下的混凝土新规律,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验证材料适配性、适产性与预拌混凝土质量的安全性。从投产开始,采用已筛选确定的综合利用资源,做了几百个混凝土配比,等级覆盖C10-C50,品种分泵送混凝土、非泵送泵送、抗渗(分做掺与不掺膨胀剂的)混凝土、水下混凝土、路面混凝土、细石混凝土等杭萧地区市场可能有需求的几乎所有品种,安全、稳定地供应给杭萧地区市场。今后还将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完善工艺配方,以确保产品质量。
(三)公司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公司全力进行技术攻关的同时,“资源综合利用领导小组”还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制度化的例会,检查进度,通报情况,传递信息,第一时间解决须协调解决的问题,加强公司相关部门间的日常沟通、配合工作。在不同的阶段抓不同的工作重点,如攻关阶段以试验室的研发工作为全公司的重点,而实际应用投产后则转移至材料的应,根据“物流控制示意图”抓综合利用资源的采购工作,一是强调品质稳衡、严格验收;二是计划平衡,不断档、不超储。待体系稳定后,转
而强调计量环节,保证配方的准确性,强调统计管理和财务管理。如:建立专门的消耗台账,强调规范原始记录和建立数据互核的制度,特别是试验室、生产与供应、财务四渠道报表在耗数上的一致性,电脑存数的一致性。
我公司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开展以来的实践表明,资源综合利用计划、方案的编制是正确的,依此跟进的系列工艺改造、配方调整验证工作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是扎实的、有效的,结论是完全科学依据的。
三、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2011年10月—2012年3月各等级废渣利用率汇总表
四、环保、节能及安全生产管理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紧密相连,在公司转型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新体系后,更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并报请市、区级环保部门进行了环境监测,达到了环保标准。
根据我公司的生产工艺特点,主要用能设备为混凝土搅拌站等,具体节能情况应做到如下几点:
对于公司生产的主要耗能设备,根据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合理设置相应的配电房,以降低配送电的线损。由于公司装机容量大,变频的使用会产生较大的高次谐波,对易产生谐波的设备增加消谐装置,提高设备的功率因数,以提高电能利用率,降低电耗。对运行工况不稳定的离心水泵和各类生产线调整装置,利用伺服电机和变频器的特点,进行节能配置,以降低电耗。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企业日常管理中的头等大事,没有安全也就没有效益可言。公司在组建时就制订颁发了安全文明生产管理制度,成立了公司安全文明生产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安全文明生产领导小组每月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管理工作,至今尚未发现安全事故。
五、资源综合利用结论
1、公司所利用的废弃资源和所生产的产品符合财税[2008]156号文件的规定;
2、公司生产的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并稳定提高,深受用户的好评;
3、公司十分重视厂区环境保护和治理,废水、废浆循环利用,经环保局检测符合监管要求;
4、公司C40及以下各等级废弃资源利用率均超过30%的要求,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有关政策要求。
六、今后打算
我公司决心将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作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下去。下一部计划:
1、认真回顾、总结前段时间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发现和分析新情况,进一解决、理顺企业转入循环经济、原材料切换至综合利用资源体系后发现的新问题公司相关部门须调整、解决新的工作关系,修订《资料综合利用管理职责与工作程序规定》,使之更具操作性、指导性。
2、开展技术公关活动,加强与科研单位联系协助、积极探索利用废弃资源生产混泥土的新技术、新方法,在巩固、提高、创新上下功夫。
3、加强混凝土试验分析工作,依据试验数据,科学合理的调整工艺配料方案,在确保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废渣兑掺比例。
4、引进各方面业务技能高超大中专毕业生,利用其专业知识、提高全员的整体水平。
5、切实做好清洁生产和节能消耗工作。对设备定期维护、保养处于较好的工作状态,发挥收尘、净化功能。
我公司这次借政府职能机构、专家学者来现场审查、认定的珍贵机会。认真听取吸纳批评、建议和新的信息,不断地改进提高,使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更上层楼。
杭州****混凝土有限公司
二〇一四年二月十日
第五篇:资源综合利用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山西晋投夏工水泥有限公司,位于灵石县夏门村牛槽沟,成立于2005年1月14日,法人代表:姜厚文,登记注册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7500万元,经营范围:水泥制造、水泥制品、石料开采、石膏加工。
2011年12月29日,该企业生产的32.5级复合硅酸盐水泥取得山西省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产品)资格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核发的《山西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有效期限为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晋经信资字[2011]931号文件对该项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出具了结论性认定文件,认定该项目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第三条,以及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补充通知》(财税[2009]163号)文件第二条的规定。
2012年2月17日,企业向我局提出该项综合利用产品享受即征即退100%增值税优惠政策的申请。根据山西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管理办法》及《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我们与2012年2月20日,对该企业申请的减免税事项进行了实地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经调查,该企业申请材料与实际情况吻合。申请材料中的企业名称为山西晋投夏工水泥有限公司、产品名称为32.5级复合硅酸盐水泥、利废原料为粉煤灰,经调查与实际相吻合。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晋经信资字[2011]931号文件中的企业名称与企业实际名称一致。
(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能够按照要求,单独核算生产成本、销售额、应纳税项。
(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利废原料及掺兑比例符合政策规定。
经调查,该企业生产的32.5级复合硅酸盐水泥,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第三条及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补充通知》(财税[2009]163号)文件第二条第一项的规定,同意该企业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
调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