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办法
浙江省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减少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发生,保证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高效地实施行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浙江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复议责任追究,是指在审理行政复议时发现被申请人及其工作人员实施了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追究被申请人及其相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复议案件是指本省垂直管理部门之外的各级各类行政机关为作为行政复议机关审理的行政复议案件。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行政复议被申请人包括本省垂直管理部门之外的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和依据法律法规授权行使一定行政职能的非行政机关组织。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法制机构和监察机关应当按照法定的职权划分和本办法的规定协同做好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工作,其他行政机关应按照法定的职权划分和本办法的规定积极配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法制机构和监察机关做好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工作。
第六条 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应坚持实事求是、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惩处与教育相结的原则。
第二章 责任追究的范围
第七条 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应依据本办法的规定追究被申请人及其相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
(一)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不清;
(二)具体行政行为证据不足;
(三)超越或者滥用法定职权实施具体行政行为;
(四)违反法定程序实施具体行政行为;
(五)具体行政行为适用依据错误;
(六)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不合法;
(七)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不适当;
(八)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拒绝履行或推诿履行法定职责。
(九)其他违法或不当情形。第八条 被申请人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复议应诉过程中实施了下列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之一的,应依据本办法的规定追究被申请人及其相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
(一)无正当理由拒绝、推诿或未在法定期间内提出书面答复以及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二)无正当理由拒绝参加、推诿参加或未及时参加审理行政复议案件的听证会;
(三)参加审理行政复议案件的听证会时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拒绝履行或推诿履行陈述、举证、质证、辩论等职责;
(四)不配合行政复议人员实地调查核实证据,拒绝或阻挠调查取证;
(五)其他违法或不当行为。
第三章 责任主体
第九条 依据本办法追究行政复议责任,既包括追究被申请人的行政责任,又包括追究被申请人的相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十条 被申请人不是违法或不当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实际实施主体而只是名义上的实施主体的,追究实际实施主体及其相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十一条 因执行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或命令而实施违法或不当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追究上级行政机关及其相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十二条 追究被申请人的相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时,既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又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十三条 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由承办人依据法定职权独立实施的,承办人为直接责任责人员。
第十四条 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由承办人、审核人和批准人依据法定职权共同实施的,应按照下列规定确定直接责任人员:
(一)承办人未经审核、批准擅自作出决定的,承办人为直接责任人员;
(二)承办人不依照审核、批准内容作出决定的,承办人为直接责任人员;
(三)承办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审核人、批准人未能正确履行审核、批准职责的,承办人为直接责任人员;
(四)承办人提出错误意见,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未发现或发现后未予纠正的,承办人、审核人和批准人都是直接责任人员;
(五)审核人未经批准人批准擅自做出决定的,审核人为直接责任人员;
(六)审核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的正确意见,批准人按审核人的意见批准的,审核人和批准人负都是直接责任人员;
未经承办人提出拟办意见和审核人审核,批准人直接做出决定的,批准人为直接责任人员;
(八)批准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审核人的正确意见的,批准人为直接责任人员。
第十五条 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经集体研究决定实施的,主持研究的人为主要的直接责任人员,坚持或者支持错误意见的其他人为次要的直接责任人员。
第十六条 应当承担行政复议责任的责任人员,不因工作调动而免予追究行政责任。
第四章 责任追究方式及其适用
第十七条 追究被申请人的行政责任的方式包括如下:
(二)责令做出书面检查;
(三)责令限期整改;
(四)责令公开道歉;
(五)通报批评;
(六)取消评比先进的资格;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
第十八条 追究被申请人的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的方式包括如下:
(一)诫勉谈话;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责令公开道歉;
(四)通报批评;
(五)扣发奖金;
(六)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七)暂停执法活动;
(八)停职离岗培训;
(九)调离岗位;
(十)降职;
(十一)责令引咎辞职、责令辞职或免职;
(十二)解聘或辞退;
(十三)给予行政处分;
(十四)责令承担赔偿费用。
第十九条 根据主观过错、危害后果和社会影响的大小将被申请人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情节分为情节较轻、情节较重和情节严重,并根据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具体情节追究被申请人及其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条 情节较轻的,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二)项规定的责任追究方式追究被申请人的行政责任;同时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二)、(三)、(四)、(五)、(六)项规定的责任追究方式追究被申请人的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一条 情节较重的, 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本办法第十七条第(四)、(五)项规定的责任追究方式追究被申请人的行政责任;同时按住下列规定追究被申请人的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一)给予直接责任人员降级以下行政处分,同时还可以单独或者合并适用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项规定的责任追究方式追究其行政责任;
(二)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记大过及以下行政处分,同时还可以单独或合并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项规定的责任追究方式追究其行政责任。
第二十二条 情节严重的, 在取消被申请人当年评比先进的资格的同时还可以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二)、(三)、(四)、(五)项规定的责任追究方式追究被申请人的行政责任;同时按住下列规定追究被申请人的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一)给予直接责任人员撤职以上行政处分或将直接责任人员解聘或辞退,其中未给予开除行政处分和未将其解聘或辞退的,同时还可以单独或者合并适用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三)、(四)、(五)、(六)项规定的责任追究方式追究其行政责任;
(二)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降级及以上行政处分,其中未给予开除行政处分的,同时还可以单独或合并适用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项规定的责任追究方式追究其行政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从重或加重追究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的责任:
(一)被申请人一年内被三次以上追究政复议责任的,被申请人的责任人员在一年内已被两次以上追究政复议责任的;
(二)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转移、销毁有关证据,弄虚作假或以其它方法阻碍、干扰行政复议责任调查、追究的;
(三)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打击、报复复议申请人的;
(四)违法或不当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严重损失或恶劣影响的;
(五)其他应当依法从重或者加重追究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的情形。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追究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的责任:
(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情节轻微,危害后果和社会影响较小的;
(二)因不可抗力使危害后果加重的;
(三)其他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追究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的情形。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免予追究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一)行政相对人弄虚作假,致使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作出错误判断的;
(二)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主动发现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错误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三)行政复议败诉非由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的主观原因所导致,并经审慎履行职责依然不能避免、不能克服和不能消除的;
(四)其他可以依法免予追究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的情形。第二十六条 各级行政机关依据《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实施赔偿后,应当根据监察机关的责任追究决定依法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责任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第五章 责任追究机关和责任追究程序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外的行政复议机关必须严格执行行政复议案件材料报送和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报告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外的行政机关作为行政复议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的,其法制机构应在向申请人和被申请人送达行政复议决定书的法定期间内,向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报送行政复议决定书和其他全部案件材料的复印件。
如果发现被申请人及其工作人员实施了应依据本办法追究行政责任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应同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报告该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并附上证据材料。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在自收到行其他复议机关的法制机构报送的行政复议材料复印件和附证据材料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报告之日起10日内,审查并确认应依据本办法追究行政责任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并制作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确认书。
第二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确认应依据本办法追究行政责任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向同级监察机关送达附证据材料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确认书,并将全部案件材料复印件移交同级监察机关。同时应向原行政复议案件的复议机关和被申请人送达附证据材料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确认书的复印件。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作为行政复议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如果发现被申请人及其工作人员实施了应依据本办法追究行政责任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在制作行政复议决定书时还应该制作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确认书。其法制机构应在向申请人和被申请人送达行政复议决定书的法定期间内,向同级监察机关送达附证据材料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确认书和全部案件材料的复印件。同时应向被申请人送达附证据材料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确认书的复印件。
第三十一条 监察机关收到同级政府法制机构送达的附证据材料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确认书和案件材料复印件后,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确认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进行调查处理,认定和追究被申请人及其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三十二条 监察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本办法的规定认定和追究被申请人及其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应按照下列规定向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送达相关调查处理材料:
(一)监察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三十一条对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确认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进行初步审查,认为违法或不当事实不存在,不需要追究行政责任,决定不予立案的,应在10天内向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送达不予立案决定书;
(二)监察机关经调查认定已立案调查的案件不存在违法或不当事实或者不需要追究行政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三十二条决定将已立案调查的案件予以撤销的,应在10天内向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送达撤销立案决定书;
(三)监察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三十六条向有关单位、人员送达监察决定书、监察建议书时,应同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送达监察决定书、监察建议书复印件;
(四)有关单位和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将执行监察决定或者采纳监察建议的情况通报监察机关后,监察机关应在10天内将通报材料复印件送达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
第三十三条 其他相关行政机关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本办法的规定配合监察机关追究被申请人规定追究被申请人及其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三十四条 被追究行政责任的被申请人及其相关责任人员不服行政处分决定和其他问责处理决定的,可以依法定程序申诉。申诉期间,行政责任追究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垂直管理部门作为行政复议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时发现行政复议被申请人及其工作人员实施了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可参照本办法进行行政责任追究。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政府法制办会同省监察厅解释。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责任追究办法
药品稽查队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
为更好实行依法行政,促使行政执法人员切实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结合我队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行政执法责任,是指行政执法部门或其行政执法人员因行政违法、不当或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导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或行政责任。
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惩处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三、下列行为定为行政执法过错:
(一)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职责的行政失职行为;
(二)超越职务权限的行政越权行为;
(三)在自由裁量权限范围内不正当、不适当行使行政权力而违反法规所设定目的的行政滥用职权行为;
(四)作出没有合格事实依据(主要事实不清或主要证据不足)的行政行为;
(五)实施没有正确地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的具体行政行为;
(六)违反法定程序的行政行为;
(七)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必须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行政侵权行为;
(八)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政行为。
四、发生了过错行政行为的科室和当事人,应在7个工作日内自我纠正,构成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侵害的,依据《国家赔偿法》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五、行政执法责任人应将行政执法过错及自我纠正情况在10个工作日内如实报告法制处,由法制室根据其引起的法律责任,提出行政执法责任人及执法当事人应承担的责任,报局长办公会议决定。
六、行政执法责任的追究方式:
(一)诫勉教育或书面告诫;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
(四)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五)暂扣行政执法证件,停止行政执法活动;
(六)取消行政执法资格,调离行政执法岗位;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追究方式。
以上责任追究方式,既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第三篇:通州区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败诉案件责任追究办法
通州区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 败诉案件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做好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工作,强化行政监督和责任追究,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以及《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区属各行政机关及其从事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其他区属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败诉案件是指行政诉讼败诉和行政复议撤销案件。败诉案件责任追究,是指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照本办法,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追究其行政责任。因过错行为须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章 责任追究范围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败诉案件范围:
(一)人民法院或者行政复议机关确认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
- 1 - 行为违法或者无效的;
(二)人民法院或者行政复议机关撤销或者变更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
(三)人民法院或者行政复议机关决定行政机关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法定职责或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
(四)人民法院或者行政复议机关责令行政机关返还财产,解除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或者赔偿的;
(五)行政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受害人要求赔偿或者在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申请,经依法确认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赔偿的;
(六)人民法院或者行政复议机关依法确认或者认定行政机关的其他败诉案件。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行政案件败诉的,属于责任追究范围:
(一)超越职权或滥用职权导致案件败诉的;
(二)因不履行或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导致案件败诉的;
(三)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履行答辩、举证义务导致案件败诉的;
(四)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应诉导致案件败诉的;
(五)拒不履行生效的复议决定、法院判决、裁定和决定的。
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败诉案件,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导致行政 - 2 - 机关案件败诉的,不纳入败诉案件责任追究范围。
第三章 责任追究方式和程序
第六条 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败诉案件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有错必究、过罚相当、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第七条 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败诉案件责任追究,包括以下方式:
(一)责令检查;
(二)行政告诫;
(三)通报批评;
(四)收回执法证件,暂停执法活动;
(五)取消执法资格,调离执法岗位;
(六)行政处分;
(七)责令辞职;
(八)取消当年评先评优和晋升资格。
第八条 行政败诉案件责任追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行政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认定案件属于败诉案件责任追究范围的,书面告知该行政机关。
(二)该行政机关应就案件败诉情况开展调查,形成调查报告,经行政机关领导成员集体审议后,由该行政机关作出处理决
- 3 - 定并报区监察机关备案。监察机关负责受理、调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当由同级人民政府做出处理决定的案件,并向区政府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
(三)行政机关作出处理决定后,应及时送达被问责人,同时反馈给行政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
第九条 被问责人按以下原则认定:
(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自身存在故意或过失而导致案件败诉的,由该工作人员承担责任。
(二)行政机关导致案件败诉的具体行政行为经过请示或审批程序的,由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承担责任。
(三)行政机关的领导不采纳工作人员的正确意见,造成案件败诉的,该工作人员免责,由该领导承担责任。
第四章 工作保障制度
第十条 行政机关应建立健全以下工作制度:
(一)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统计报告制度。行政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或行政诉讼起诉书10日内,应及时向区政府法制办报告;每半年应将本单位参加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情况以统计报告的形式上报区政府法制办;区政府法制办形成全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工作报告,报送区政府。
(二)行政复议建议和司法建议反馈制度。被诉的行政机关 - 4 - 应当高度重视行政复议机关的复议意见书和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书,在收到行政复议意见书或司法建议书后,应当在60日内将纠正相关行政违法行为或者做好善后工作的情况向复议机构和人民法院反馈。
(三)行政败诉案件分析制度。被诉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对败诉案件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区政府法制办要加强对行政应诉和行政复议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定期组织各行政机关开展交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四)行政诉讼案件庭审旁听制度。行政机关应主动加强与复议机构、人民法院的联系,对人民法院公开审判的行政诉讼案件,要有计划地组织本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参加旁听,提高应诉能力。
第十一条 区政府对行政应诉和行政复议败诉案件责任追究纳入依法行政考核。行政机关在一个内发生败诉案件两起以上的,年终考核单位不得评为优秀;败诉案件责任人不得评为优秀或先进个人。
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不严格执行案件上报制度的,视具体情节对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在全区通报批评,并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第十三条 区监察局、区人力社保局依据有关部门的确认结果,实施责任追究;涉及行政处分的,依照《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和有关规定执行。
- 5 -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区政府法制办负责解释。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行政
案件
责任追究△
办法
通知
抄送:区委各部、委、办,区人大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各人民团体,驻通各中、市属
单位。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7月1日印发
- 6 -
第四篇:浙江省保险机构管理责任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浙江省保险机构管理责任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txt1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
浙江省保险机构管理责任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2009年12月01日 16时03分 153 主题分类: 金融保险
“保险机构”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关于印发《浙江省保险机构管理责任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通知
浙保监发[2009]36号
各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
为进一步提高保险监管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强化保险公司内部管理责任,经研究,我局制定了《浙江省保险机构管理责任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在全省保险业建立保险机构管理责任人责任追究制度。现将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日
浙江省保险机构管理责任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督促保险机构主动加强和完善内控,增强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和中心支公司(含承担相同职责的其他分支机构)管理人员的合规经营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及保监会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管理责任人是指经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主要负责人授权并签署《承诺书》,对相关工作负有直接责任的省级分公司、中心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承担专项内部管理事务的其他管理人员。管理责任人包括:
(一)违规事项整改责任人;
(二)专项工作落实责任人;
(三)专项事务内部管理责任人。
第三条 违规事项整改责任人是指对本级机构及所辖分支机构的违法违规事项的整改工作负有直接责任的高级管理人员;专项工作落实责任人是指对特定专项工作的落实负有直接责任的高级管理人员;专项事务内部管理责任人是指对加强特定专项事务的内部管理工作负有直接责任的高级管理人员或其他管理人员。
第四条 违规事项整改责任人的确定及责任追究
(一)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因违法违规受到浙江保监局作出的行政处罚或采取的其他监管措施的,确定1名省级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为违规事项整改责任人;中心支公司及以下分支机构受到浙江保监局作出的行政处罚或采取的其他监管措施的,同时确定省级分公司和中心支公司各1名高级管理人员为违规事项整改责任人。违规事项整改责任人经省级分公司主要负责人授权,并签署《违规事项整改责任人承诺书》(见附件一)。
(二)违规事项未按要求完成整改,或者原违规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再次发生同类违规问题,或者原违规机构所辖3家以上分支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再次发生同类违规问题,浙江保监局将追究违规事项整改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条 专项工作落实责任人的确定及责任追究
(一)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在贯彻落实浙江保监局部署的专项工作时,确定1名省级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为专项工作落实责任人。专项工作落实责任人经省级分公司主要负责人授权,并签署《专项工作落实责任人承诺书》(见附件二)。
(二)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及所辖分支机构未在规定时限按要求开展或完成浙江保监局部署的专项工作,浙江保监局将追究专项工作落实责任人的责任。
第六条 专项事务内部管理责任人的确定及责任追究
(一)浙江保监局根据监管工作需要,针对不同时期保险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保险公司内部管理的特定环节或事项为重点关注事项,包括但不限于财务管理、大型财产保险项目投标管理、银行保险业务管理等。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中心支公司应根据浙江保监局的要求确定相应的专项事务内部管理责任人。专项事务内部管理责任人经省级分公司主要负责人授权,并签署《专项事务内部管理工作落实责任人承诺书》(见附件三)。
(二)专项事务内部管理的特定环节或事项发生重大风险或出现违法违规问题,浙江保监局将追究专项事务内部管理责任人的责任。
第七条 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应当在《承诺书》签署后10日内,报浙江保监局备案。
第八条 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应当明确规定管理责任人的职责,保障管理责任人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需的职权,并能够及时掌握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相关工作信息。
第九条 管理责任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忠实、勤勉履行职责,不得以不作为或转授权他人代为行使职责等方式懈怠履职。
第十条 违规事项整改责任人和专项事务内部管理责任人的责任期限原则上为自签署《承诺书》之日起3年;专项工作落实责任人的责任期限至该专项工作达到浙江保监局要求或该专项工作完成为止。
第十一条 管理责任人因岗位变动等原因不能继续履行所承诺的管理职责的,经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主要负责人同意,另行确定管理责任人,并重新签署《承诺书》,报浙江保监局备案。
第十二条 管理责任人未按要求履行职责的,浙江保监局除追究其本人的责任外,可视情追究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必要时,浙江保监局可以直接指定省级分公司主要负责人为管理责任人。
第十三条 保险机构发生责任追究事项,浙江保监局根据事项类别及情节轻重,依法采取以下方式追究相关管理责任人的责任:
(一)监管谈话,责令改正并作出书面检查;
(二)通报批评,并视情况抄送其总公司;
(三)下发监管函,建议公司对管理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警告、经济处罚、记过、降级(职)直至撤换或解除劳动关系等内部处理;
(四)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以上方式可以单独或合并适用。
第十四条 保险机构按照浙江保监局要求对相关管理责任人采取内部处理措施后,应当在决定作出之日起10日内将有关情况书面报告浙江保监局。
第十五条 同一管理责任人被追究责任2次以上(含),再次发生责任追究事项的,依法从重处理,并同时追究其省级分公司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浙江保监局负责解释和修订。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附件:
1、浙江省违规事项整改责任人承诺书(略)
2、浙江省专项工作落实责任人承诺书(略)
3、浙江省专项事务内部管理责任人承诺书(略)
第五篇:审判责任追究办法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法官审判责任追究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要求,按照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改革试点的要求和《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贵州省司法改革试点方案》、《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结合我院 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条 法官在审判、执行工作中,不严格公正司法,违反法律规定、法定程序办理案件,违法造成错案应当问责的,适用本办法。
第二条 实行法官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法官对办案质量承担责任。
第三条 实行法官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造成错案的,法官承担错案责任。
第四条 法官责任追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
(二)权责统一原则;
(三)公开公正原则;
件;
(八)通过媒体曝光等线索发现的涉错案件;
(九)在司法巡查或审务督查等过程中发现的案件;
(十)通过其它途径发现的案件。第二章 差错案件的认定和追责
第八条 一般差错案件是指案件处理结论正确,但在审理程序、文书制作等方面明显不规范、有瑕疵的案件。
案件处理结论被改变,但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审理程序方面尚未达到重大差错的程度,又不符合免责情形的,可视情形确定为一般差错案件。
重大差错案件是指认定事实严重偏差或适用法律严重错误,导致案件处理结论错误的案件,或者审理程序严重违法的案件。
第九条 因下列情形导致案件处理结论被改变的,不属于差错案件:
(一)当事人放弃或部分放弃权利主张的;
(二)对关键证据的审核认定有较大争议的;
(三)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
(四)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正常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但明显违背一般规律和常理的除外;
(五)法律规定修订或相关政策调整的;
(六)其他可不认定差错的情形。
责任。
如果合议庭意见不一致,原少数意见与最终认定差错的审查理由一致的,该合议庭成员不承担责任,其他合议庭成员承担的责任份额相应增加。但如果该少数意见与认定差错的审查理由并不一致,或者少数意见的评议理由过于简单的,该合议庭成员仍应在上述规定的责任范围内酌情承担责任。
主审法官对独任审理的案件承担全部责任。
第十五条 因程序问题或文书质量问题导致案件被认定为差错的,合议庭成员根据其参与程序的职责、参与程序的具体情况、文书制作、校对、审核的职责分工等具体情形来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六条 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应坚持抵御干扰,明知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有明确规定,但不能抵御干扰,导致案件出现重大差错的,法官应承担审判责任。
第十七条 法官在一年中多次被追究案件差错责任的,可对其暂缓提请晋升法官等级或提请降低法官等级,或将其调离审判岗位。如系主审法官的,可报党组审查后由院长免去其主审法官资格。
第十八条 由审判委员会作出决定的案件被认定为差错的,合议庭不承担责任,由审判委员会持决定意见的委员承担差错责任。但因合议庭汇报时遗漏主要事实、重要证据,法官在现等级期间,因违法审判受警告处分的,解除处分后延期6个月提请晋升法官等级;受记过、记大过处分的,解除处分后延期12个月提请晋升法官等级;受降级处分的,同时提请降低法官等级;受撤职、开除处分的,同时提请免去法官职务。
第二十四条 院、庭长违反规定干预合议庭依法独立办案,导致违法审判的,院、庭长和违法法官均应承担相应责任。
第四章 免责情形
第二十五条 法官在案件审理的各个阶段,除确有证据证明存在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等违法审判行为外,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不受追究。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减轻处理:
(一)情节显著轻微的;
(二)危害后果不严重的;
(三)能主动说明问题,认错态度好的。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官不承担责任:
(一)因出现新的证据而改变裁判的;
(二)因国家法律的修订或者政策调整而改变裁判的;
(三)因裁判所依据的其他法律文书被撤销或变更而导致案件被改判或者发回重审的;
(四)其他依法履行审判职责不应当承担责任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