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建设论证.1
山东威海外国语进修学院
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
根据《教育部 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5号)、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威政发„2008‟12号)的精神,结合国内服务外包人才短缺的现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特点以及我院的教学实际,现将我院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如下:
一、服务外包产业情况概述
服务外包,就是指企业为了将有限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劳动力,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迅速应变能力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简单来讲,就是企业将非核心服务活动交给其他企业进行。
服务外包,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三大部分。按照发包商和承接商的相对地理位置,服务外包分为“境内外包”和“国际外包”。服务外包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并在不断扩展,目前,服务外包主要的形式有: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系统支持/恢复服务、物流外包、人力资源外包、金融、财务数据业务处理、远程医疗诊断分析、业务流程管理、数据中心托管、数据录入、呼叫中心等等。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得以实现。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正不断将信息服务、应用管 1 理和商业流程等非核心业务以商业形式外包给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去完成。于是继制造业之后,全球范围内又掀起了第二轮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转移浪潮。
国际服务外包异军突起,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和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服务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全球服务外包产业正在由印度和爱尔兰向中国、菲律宾、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转移。有关机构估计,未来10年内,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增长速度将继续保持在20%以上;到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
目前,服务外包的客户市场主要是商务流程已实现标准化的美、日和欧盟国家,香港“接包-转包内地”业务发展,使香港成为了国际服务外包接转港。服务外包以互联网为载体,有效规避了承接方自然区域条件制约。
服务外包,智力密集、无污染、资源能耗低、附加值高。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来料加工的国内增值部分,只占总规模的2%-3%,最高不超过5%。而服务外包产业的国内增值高达90%以上,也就是说,100亿美元的服务外包出口,可相当于制造业近2000亿美元的来料加工出口。服务外包还可大量容纳高素质人才就业,有效缓解我国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题。
不占用大量土地、不污染,并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服务外包业被视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有调研报告称:“服务贸易的迅速崛起,改变了货物贸易一枝独大的不平衡局面。”
二、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机遇
(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 领域逐步拓宽,业务范围主要涉及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 2 产业,服务对象涉及日、韩、欧、美、印度等。虽然在上海、北京、大连、苏州等城市形成了一批外包产业集聚、经济效益显著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但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分布中,我国所占市场份额还比较小。
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10年,全国服务外包企业超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其中新增大学毕业生就业48.6万人,占新增从业人员的62.2%。全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金额274.0亿美元,合同执行金额198.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7.0%和43.1%;其中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98.3亿美元,合同执行金额14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3%和43.1%。
(二)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机遇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相当迅速,正成为新的经济贸易增长模式,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方面也充满了机遇,发展潜力极大。
1、我国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
我国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在成本、人力资源、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众多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外包转移的重点承接地。同时,由于竞争的深化和服务范围的扩大,众多跨国公司发包商将外包业务由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向长沙、武汉、成都、西安等中西部地区城市转移的趋势也逐步形成。IBM、惠普、微软、西门子等公司都已入驻我国多年,并且都在忙着扩大在我国的服务外包业务。
2、人力资源优势
服务外包企业主要是从事技术和知识密集的头脑型企业, 需要 大量的既会外语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中高层次人才,而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在600万之巨,具备向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转型的潜力和基础。
3、我国政府对外包服务行业的支持力度大
国务院已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建设若干个服务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截止到目前,商务部已先后在全国确定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个,从中央到各省市出台了许多扶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4、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内外需求旺盛
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旺盛。服务外包并非完全发生于服务行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所需要的服务流程更倾向于对外发包。我国在大力吸引国际服务外包的同时,更可以利用自身的制造业优势积极发展我国本土制造企业的服务外包。可见, 我国自身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于服务外包的需求是“域内外包”的内需和“离岸外包”的外需双重叠加。
5、我国与日韩开展外包合作的条件独特
我国与日本、韩国相隔不远,地域条件明显,并且我国与日本、韩国文化相近,在承接日韩服务外包方面具有特有的机遇。
目前,大连市在开拓日本服务外包市场方面表现突出,已初步形成对日软件出口开发的骨干企业群,截至2010年底,全市专业从事软件和服务外包的企业共941家,从业人员达到10.08万人,对日服务外包出口额占总额的比重继续保持在80%以上。而西部城市西安也提出了以“对日外包”为起点的发展思路。
(三)山东省及威海市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及鼓励政策 服务外包正成为山东省新的“增长极”,省商务厅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我省共登记承接服务外包合同4796份,合同金额达到了9.3亿美元,执行金额6.4亿美元,同比增幅达86%,呈现出了“发展提速、规模扩大、质量提升、市场拓展”的发展态势。
省商务厅分析,我省服务外包初步形成“双核多点”发展格局,济南、青岛两市离岸执行额合计3.78亿美元,占全省的75.6%;烟台、东营、淄博、威海、潍坊市实现翻番。
我市的服务外包产业也发展迅速,到2010年底,软件、创意及服务外包产业将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出口500万美元;目前我市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达155家,其中外资企业17家,注册资本2.57亿元,从业人数3200多人。全年完成离岸外包执行额718万美元,在全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中位列前茅。
为创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优厚政策环境和产业环境,威海市早在2008年就发布了《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威政发„2008‟12号),引导威海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方向。
三、我院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的规划
(一)我院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的优势
1、学科优势
我院成立于1988年,现开设了英、日、韩、计算机等多个专业,拥有山东威海、文登、辽宁东港三个校区,在校生达2000多人。办学2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既会外语、又懂计算机操作的实用型人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09年我院的日语、韩国语专业被威海市教育局评为威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示范专业,这更是上级领导对我院外语教学的肯定;在计算机教育方面,2010年我院与北大青鸟教育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上述两方面的优势为我院今后建立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2、地缘优势
国家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布局上重视与日韩的合作。而我院自建校以来一直把日语、韩国语专业作为主干专业来发展,与日本、韩国教育界交往密切,建立了上20余所友好合作学校,相信这些友好合作关系必定能为今后我院服务外包实训基地的发展提供帮助。
3、生源保障
我院从事外语教育20多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规范办学,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校区分处山东半岛、辽宁半岛,地域辐射渤海湾及东三省,每年我院招生数量都确保在500人以上,能为我院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的规划发展目标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4、经验支持
2010年12月,我院已经与威海思科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从在校生中首批选拔培训了20名服务外包人才,现已在校承接订单,从事服务外包业务,公司及学生方均反映良好。这既坚 定了我院争取建设服务外包实训基地的决心与信心,又为我院建立服务外包实训基地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持。
(二)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契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校企合作、订单实训、全面发展、促进就业”十六字方针,注重培训实效,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服务外包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我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建设目标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化推进的原则,结合我院生源实际及每年招生规模,我院服务外包实训基地计划2011年培训服务外包人才100人,2012年200人,2013年300人,三年合计600人。
(四)培训对象
1、IT相关专业人员强化。为我院和社会高校或高职IT相关专业的在校生、应届毕业生或往届毕业生(待业者),提供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业务流程和人文背景的模拟训练和实战训练。
2、非IT专业转业训练。为我院和为高校或高职非IT专业学员在校生、应届毕业生或往届毕业生(待/转业者),提供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转业上岗前的基础训练、模拟训练和实战训练。
3、上岗培训与继续教育。面向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企业,根据企业需要提供员工岗前培训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训。
4、派遣员工定制培训。面向国际发包商,提供特定技能员工经筛选,赴境外进行定制培训。
(五)培训内容
1、根据服务外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需要或服务外包发包商提出的承接其发包业务的需求进行的人才定制培训;
2、服务外包企业大学生实习项目及勤工俭学培训和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急需的储备人才培训;
3、服务外包相关法律、行业标准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训;服务外包企业新入职人员岗前业务技能培训等。
(六)培训模式
根据威海市政府的服务外包扶持政策和实训中心的建设标准,结合近几年来服务外包人才的培训实际,我院重点采取以下模式进行培训:
1、面向社会开展培训。以解决大中专学生就业为前提,面向社会招生,突出专业实训,规范进行培训运作。
2、校企联合开展培训。与威海市服务外包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培训。改革教学内容,实行学分置换,尝试学费转移支付,调动学生参加服务外包培训的积极性。
(七)硬件及师资
1、专业师资:1名有服务外包企业背景的专业教师;8名正规院校毕业的专业教师(计算机、英、日、韩语专业各2名);3名外籍教师(英日韩各1名)。
2、培训设施:拟新上计算机200台,培训教室、实训室划定面积500平方米,使每个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3、考核制度:根据服务外包企业要求,服务外包培训的实习、实训课时不低于教学总课时的50%;各学科建立完备的考核制度,能对学员的专业技能、外语水平和职业素养等进行严格规范的考核。
以上为我院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项目的论证报告,不当之处还望各级领导指正。
山东威海外国语进修学院 2011-2-28 9
第二篇:实训基地和社会服务
申报自治区级示范院校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建设基础
五、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是自治区科技厅1997年批准成立的“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的承办单位,是国家中宣部、科技部和科协等部门命名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建设的“内蒙古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教学示范基地”和“内蒙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2010年被国家财政部和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近几年来,学院以承办 “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等基地为平台,通过积极承担多项科技项目并将其成果进行推广,有效的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对农业科技的大力宣传,对农民农业技术的培训,培养了大批基层人才,受到了周边地区农牧业企业和农牧民的普遍好评,为促进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
1.通过科技项目进行科技推广
2008年以来,学院科技园区承担自治区老促会的“一村一品”2个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为村民免费发放鸡苗10000只,扶持195户共788名农民参与生态鸡养殖,生态鸡的成活率达到87﹪,项目共收益56.55万元,平均每个农户增收2900元,建成种禽孵化基地1500平米。2009年5月份,学院邀请有关专家和自治区老促会领导进行了“内蒙古自治区革命老区农牧民技能培训研讨会”,为老促会提出详细全面的培训计划实施细则。
2009年以来,学院申请到包头市科技计划项目的园区建设、休闲农业研究、肉羊、设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等方面的5个项,通过项目建设,在包头地区的12个乡镇、20个农业企业或合作社推广其中的技术成果21项,培训科技人员和基层农牧民11890人次,有力的促进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
2012年以来,学院承担了自治区科技厅应用技术研究项目2项。项目在设施农业产学研机制、设施园艺新技术等6个方面开展多项研究,积极面向周边地区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15项。
2012年5月,以学院运动马驯养基地为平台承担了科技部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中国·内蒙古运动马驯养技术集成与人才培养》,通过项目建设,已为地区培养专业人才21名,研究出实用技术5项,引进纯血马25匹,蒙古马3匹,渤海马3匹。
2.通过技术培训进行社会服务工作
2008年以来,学院与包头市科技局合作,承办了“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包头科技服务中心揭牌及首届包头市农牧业科技成果展”,展出科技展板104块,提供实物样品50件,培训农牧民2400人次。为包头市培训畜牧业方面的“科技特派员”32名,培训设施农业方面的科技特派员71名。
2009年以来,学院与土右旗政府合作,签订蔬菜生产服务协议,负责5个乡镇蔬菜种苗提供和科技服务工作,为5个乡镇培养蔬菜种植能手35名,培训农民4520人次,培训农民每人平均增收4500元。2009年,为武川县二份子乡的农业科技园区提供蔬菜生产技术服务,共培训农民340人次。2010年至今,学院多次组织科技人员对土右旗各乡镇、固阳县金城合作社、达旗真兴公司、和林正缘公司等地农民、企业职工进行农牧业知识培训,共培训人员1540人次。此外,与内蒙古新闻综合频道合作,制作关于组织培养、生态鸡养殖、番茄侧枝扦插、有机防治等方面的农业科普节目共计45分钟,受到广大农牧民的欢迎。2011年5月,内蒙古日报第三版以“农科园内休闲游”为题报道了学院科技园区通过建设实训教学基地把休闲农业建设融入与园区建设中的事迹。
3.通过对外开展园区规划、基地建设可研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009年以来,学院组织专家承担并完成为了土右旗科技局、土右旗苏波盖乡、内蒙古诚信农牧业公司、土右旗明石合作社、土右旗蒙农合作社、达旗真兴农业公司和林县内蒙古正缘农牧业公司、乌拉特前旗安林农牧业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涉及到设施蔬菜、肉羊养殖、奶牛养殖、新农村建设、肉鸡养殖、饲草料种植、节水灌溉、农牧业循环等多方面的农牧业规划6份、可研报告26份,这些规划和可研报告促进了5.4万亩农牧业生产基地向标准化、产业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各基地通过这些材料取得了不同程度地项目资金支持,极大地发挥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
4.利用科普基地平台积极开展科普活动
2009年11月,学院经评估重新被国家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0 8月17日,学院协助自治区科协成功举办第八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前邀请3位台湾专家来园区参观和访问,为410名学生和专业教师做休闲农业的专题报告;201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督察组来园区检查针对农牧民的科技服务工作,对学院科普基地建设和对外科技服务给予肯定;2009年以来,基地对周边2万余名中小学生开展了农牧业的科普教育活动。
5.学院采取多种方式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2009年10-12月,学院与包头市科技局联合举办“包头市设施蔬菜种植成果交流会”,为土右旗科技局建立科技信息网站和人才库;2009年以来,学院为准格尔旗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十二连城乡5000亩盐碱地提供了改良技术方案,为和林县老区农民提供鸡苗24000只,为包头市工业排污区域提供土样测试结果并提出种植适宜树苗改良土地的指导意见,为包头市的小肥羊战略联盟提供技术支撑,为固阳县金城农民合作社提供马铃薯组培脱毒技术;2009年以来,学院园区帮助土右旗萨拉齐镇在吴坝蔬菜基地建设温室和大棚100亩,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当地4500亩蔬菜保护地建设。
2012年11月,学院被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批准为“内蒙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通过该基地建设,学院面向自治区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生产、科研、培训、示范等功能。
2012年以来,学院承担了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燕麦高产优质栽培、甜菜高产优质栽培的子课题区域性试验工作,完成了对外科技示范工作,学院的科技园区与土右旗农牧局鉴定协议,承担并完成了土右旗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工作,同时承担土右旗玉米超高产试验示范工作,学院教师繁育申报的甜菜新品种——“农大甜研6号”通过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已在包头地区示范推广100亩。
6.学院的社会服务工作方面获得的表彰
2010年6月,学院科技园区被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评为“2010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011年11月,学院科技园区被中国农学会农业产业化分会评为“2010-2011先进单位”;2012年11月,学院科技园区被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评为“2011-2012先进单位”;2013年5月,学院科技园区被自治区总工会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工人先锋号”称号。
第二部分: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实训基地
紧紧围绕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创建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核心,把学院园区打造为具有鲜明地区特点、民族特色和专业区域优势的现代农业技术研究示范核心区、农牧业高新技能培养培训核心区、农牧业社会服务体系构建创新核心区。
学院科技园区以“一心、一带、四区、七园”的总体布局结构进行建设。重点建设马业实训基地、宠物护理与训练、新能源新材料应用基地,在2015年之前使校内实训基地达到30个,校外实训基地达到100个。通过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学院科技园区管理运行新模式,使各实训基地对内承担实训与科研教学任务,对外则是示范、推广、培训、服务合作的实体,使园区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平台。
社会服务
在十二五期间,我院将继续发挥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训基地为载体,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实用技术成果转化,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构建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创建社会服务团队,整合社会服务项目,明确社会服务目标,量化社会服务效益,打造社会服务形象,为地方经济发展、加快三农建设、构建和谐社做出积极贡献。
各专业建立技术研发与服务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力争到2015年,与企业合作开发技术创新和研发项目30-40项,技术服务到款额达到800万元,每个重点建设专业至少有2-5项应用技术开发成果。
第三部分:建设内容
六、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实训基地将依托科技园区进行建设,以学校新园区建设为基础,整合园区现有资源,以“一心、一带、四区、七园”的总体布局结构进行建设。其中“一心”指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一带”是以园区主干道为轴线的科普休闲观光景观带,“四区”包括作物高效种植区、养殖区、农畜产品加工区、设施园艺区,“七园”包括马业园、新能源新材料应用园、林业园、草业园、水利与建筑工程园、车辆工程技术园、工艺园。
继续完善生态苗圃基地、果树生产示范基地、车辆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种猪场、动物医院、种禽繁育等基地的建设,新建食品加工与检测实训基地、艺术设计综合实训基地、马业技术实训基地、旅游综合实训基地,加强新上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使每个专业群有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综合实训基地。
(一)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
以现有的科技园区办公楼为基础,搭建管理服务平台,代表学院管理实习实训基地,下达对各个基地的实习或实训任务,并协调各部门完成实训、实习、培训、服务等工作。
(二)科普休闲景观带
以园区主干道(园区南北路及东西贯穿学院的道路)为轴线,根据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以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集中展示农牧业高新成果,建成具有休闲科普观光功能的景观带。
(三)四区
1、作物高效种植区
建设内蒙古的主要特色作物——玉米、燕麦、马铃薯、向日葵、甜菜等的高效种植园区,建设面积300亩,全面推广节水灌溉和机械化种植,建设标准化高效示范区。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引进国内外新品种,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玉米、燕麦、马铃薯、向日葵、甜菜等作物的超高产技术集成体系。
2、养殖区
建设面积108亩,本着生态循环再利用和低碳经济环保原则,在养殖区内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为整个养殖区提供能源和动力辅助,建设和完善以下基地:
(1)自动化种猪、养猪示范基地
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进行完善。建设面积50亩,主要用于标准化养殖车间,建立标准化种猪繁育生产线。引进优良种猪,进行商品种猪生产与销售,同时进行商品肉猪生产,建立一套科学养殖体系,实施生态养殖,在饲料配制管理技术、防疫技术实现标准化养殖,污物处理等方面实现循环再利用。
(2)标准化种禽养殖示范基地
继续进行建设,面积达到10亩,主要用于建立标准化种禽繁育车间和标准化饲养车间。建成种鸡孵化基地,商品肉鸡、蛋鸡的生产基地,为周边旗县和自治区革命老区提供鸡苗,增加野鸡、孔雀、天鹅、鸳鸯等特禽养殖种类。
(3)标准化奶牛养殖示范基地
建设面积20亩,主要按有机牛奶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标准化养殖小区。引进优良品种,配套饲喂设备、专用饲料厂、胚胎工程实验室、机械化挤奶厅、青贮设施、沼气池、中心防疫检测室、人工授精总站、冷配点、药品器械库等科技设备及建筑。
(4)标准化肉羊养殖示范基地
建设面积20亩,主要按有机羊肉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标准化养殖小区。引进优良品种,配套饲喂设备、中心防疫检测室、药品器械库等科技设备及建筑,探索引进矮马、鹿等具备观赏性和市场性的稀特动物品种,扩展基地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
(5)宠物养殖示范基地
建设面积5亩,建设标准化养殖区,建立健全科学饲养技术标准。引进优良品系,设置配套饲喂设备、防疫检测室,分区饲养等基础建筑。
(6)宠物医院、美容、训练基地
建设面积3亩,按照科学系统的美容、保健、医疗标准建设标准化训练场基地。建设宠物医院,设备配套完善,室内外训练场,训练设施,美容场地。
(7)兽医院
继续完善基地建设。要求独立成院,四周有围墙。房舍宜建成平房,总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包括有诊疗室、器械室、消毒间、药库、注射处置室、X光室、洗片室、B超室等功能室。室外安装六柱栏、四柱栏。并要求有遮阳物。
3、农畜产品加工区
主要满足食品储藏与加工、食品安全检测、饲料加工、功能型饲料开发和饲料成分检测等方面的实习实训、科研与推广,建成以下基地:
(1)食品加工综合实训基地
新建基地总面积为3843.36M2,定为局部二层,一层为U形布局。二层为直线形,占地总长度为79.680 M;总宽为59.350M,层高为4~4.5M.其中包括:乳品加工、肉品加工、果蔬加工、饮料加工、贮藏、粮油加工、啤酒加工、果酒加工、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安全检测等实训室。
(2)饲料研究与加工基地
建设面积3亩,由主车间、原料库、成品库、饲料配方设计、化验、饲料违禁药物及维生素检测等实训室组成,饲料生产工艺采用先粉碎后配料的工艺,间歇混合,微机自动配料、制粒、膨化、冷却、分级、包装等,用于鸡、鸭、乳猪、牛及淡水鱼等养殖用的配合饲料,为周边和本院养殖提供饲料与技术服务。
4、设施园艺区
新建厚墙体新型日光温室650m2,利用太阳能为温室提供照明及部分动力,自控温室优化计算机控制系统,建设1个小型气象站。新建园林实训基地35亩,由园林植物造景、园林工程施工实践、园林建筑及小品实践、造园实践等实训区域组成。
(四)七园
1、马业园
新建马业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面积100亩,其中马厩及管理附属用房1500m2,会馆2000 m,训练圈4个,标准障碍赛场地一处,赛马跑道600米。参照国内外先进的赛马场及马术俱乐部的建设经验,并结合当地环境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建设具有地区特色先进的马术专业人才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高级驯马师、马兽医、蹄铁师、马营养师的实训与赛马繁育的探索,同时,积极拓展社会赛事管理与合作。
2、新能源新材料应用园 2建设面积10亩,大力开展太阳能发电加热、风能发电和沼气池的综合利用,探索文冠果等高含油植物的高效种植和开发模式,探索利用微生物发酵、生物提取等手段提取生物柴油的技术方法;积极探索利用已开发出的新型材料在设施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探索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加工和重新利用的技术。
3、林业园
建设面积600亩,主要用于满足林学实习实训、科研与推广等工作,主要建成以下基地:
(1)生态苗圃基地
需继续完善,面积达到300亩,突出特色种苗、开展工厂化育苗、精细种苗培育耕作,全面执行节水灌溉,苗圃示范工程。引进、培育、推广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绿化、美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种苗,进行北方果树、彩叶树种、白桦树、自治区濒危植物的扩繁和产业化经营。
(2)果树生产示范基地
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完善300亩基地,全面推广节水灌溉,建设标准化葡萄、山楂、苹果梨、黄太平、樱桃等北方适宜的水果生产管理示范区。
(3)植物组培育苗基地
整合自控温室和日光温室的有利资源建立一定规模的组培基地,加速优良品种、优质种苗的世代繁殖,建成能进行一定规模试验并兼有研究和开发的组培工厂育苗基地。
4、草业园
建设面积50亩,主要满足草业、蒙药和沙生植物等方面实习实训、科研与推广等工作,建成以下基地:(1)草业研究基地
主要包括优质饲草和绿化草的资源引进、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品种展示和病虫害防治,能源草的开发利用,天然草原改良和人工草地建植等方面;(2)蒙药研究基地
主要用于蒙药引种、繁育、新品种展示、大宗蒙药材标准化种植、濒危蒙药材的保护与扩繁等;引进先进设备,用于标准化蒙药GMP饮片炮制加工和蒙药新药创制及二次开发等;(3)沙生植物研究基地
主要用于沙生植物及荒漠化植物等方面的种质资源保护和种质资源创新。
5、水利与建筑工程园
主要满足水利和建筑类专业实习实训要求,建成以下基地:(1)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
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进行完善。新建实训基地6000 m2,由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和建筑综合实训基地组成,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包括电工电子、绘图、供配电、电气控制、建筑综合等实训室,建筑综合实训基地主要包含有砌体结构的砌筑、钢筋混凝土钢筋骨架、钢结构、建筑供配电箱电路铺设实物、给排水布置实物、弱电系统布置实物、电梯构造实物、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实物、施工认识样板等模型,可供建筑类所有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其中钢筋骨架、脚手架、砌体结构等可供学生进行反复拆装训练,增强动手能力。
(2)水利实习实训基地基地
建设面积50亩,由现代农牧业节水理论和特种水利用研究和灌区水工结构研究组成,主要从事节水灌溉基本原理、植物生态需水量、地下水运动与溶质运移、农业生态水环境及灌区水工结构、利用黄河水微喷灌技术和劣质水灌溉等方面的研究,渠道、闸涵等建筑物冻胀破坏机理和防治技术;水工新材料、新结构现场试验。结合园区整体建设,修建不同结构形式、不同材料的渠道及渠系配水及量水设施,研究渠系自动配水系统。为水利专业提供实习实训。
6、车辆工程技术园
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进行完善。供车辆工程类专业进行实习实训,由车辆构造、车辆电器、车辆拆装、车辆检测与维修、机动车驾驶训练等实训基地组成,新建实训基地面积1640 m2,主要建成自动变速器、汽车空调、汽车拆装诊断维修虚拟、保险理赔模拟、金属工艺等实训室。
7、工艺园
新建艺术综合实训基地。主要建设印刷及图文制作实训基地375 m2,建设艺术设计基础实训基地200 m2,家具制作实训基地1070m2。主要满足印刷及图文和现代家具艺术设计的实习实训、研究、设计与生产的功能。
另外,新建旅游综合实训基地,同时加强新上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
七、社会服务
1.构建服务体系,创建服务团队
构建学院内部和外部两种社会服务体系。在学院内部构建每个专业或学科的社会服务体系,由学科的教授或副教授牵头,讲师、助教和学生为成员组成具有4个梯度的学科或专业服务队,针对不同层面的社会服务开展工作。在学院外部帮助地方政府构建从地市、旗县、乡镇和村的 4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不同层面的技术服务人员和信息员。学院内的社会服务体系通过科技园区的平台,与地方建立相应的技术扶助机制,根据技术难度和要求派出相应的人员进行社会服务。
2.整合社会服务项目,明确社会服务目标
构建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创建社会服务团队,以专业群为单位构建相应的社会服务体系,由教授或副教授、讲师、助教和学生组成10个社会服务队,与自治区老促会、农业合作社、农牧业龙头企业联系合作,通过示范辐射、典型带动、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三下乡”、科普教育等多种渠道,开展社会服务,每年完成非学历教育和各类社会培训达到3000人次。重点开展设施农业生产和节水灌溉技术的培训,重点推广棚网养猪、高寒地区温室建设、作物免耕、保健性饲料应用、农作物高产技术集成、蔬菜有机生产、舍饲条件下牛羊育肥关键等技术推广和服务。
3.充分发挥学院各种优势,面向社会进行开展各类培训
利用我院现代化的、充足的教学设施,先进的仪器设备,便利的饮食住宿条件,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做好相关专业的培训基地建设。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培训工作:
(1)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依托各种专业类群、学院的“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科技园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内蒙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等基地,为自治各旗、县、区培养各级专业实用技术人才。
(2)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通过“科技星火项目”进行科技咨询服务、技术推广、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乡镇等服务形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积极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多方面的转移培训。
(4)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围绕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开展各不同层次、不同技术的培训工作。第五部分:预期效益
三、提高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
通过学院科技园区各实训的建设和完善,在设施农业生产和节水灌溉技术的进行培训,主要推广棚网养猪、高寒地区温室建设、作物免耕、保健性饲料应用、农作物高产技术集成、蔬菜有机生产、舍饲条件下牛羊育肥关键等技术服务,对学院周边旗县为技术示范,辐射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生产。
通过学院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面向青少年、农牧民、周边市民的科普教育活动,在农牧业高新技术、休闲农业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带动周边3-4万名青少年的农牧业科普活动,带动包头地区300户农牧民进行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增加收入。
通过学院的“内蒙古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教学示范基地”和“内蒙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在农畜产品有机和绿色生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进行科研、教学、推广、示范和辐射工作,为自治区设施蔬菜、葡萄、牛奶、葡萄酒、牛羊肉等有机和绿色生产指定行业规程,探讨安全生产的相应技术体系,面向自治区100多个旗县区进行辐射带动,服务于自治区农牧业质量安全生产的实际需求。
此外,学院通过承接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玉米、燕麦、马铃薯、甜菜等高产、草原生态恢复、高效节水灌溉、牛羊育肥、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多方面的技术体系的优势,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实训基地为平台,产学研有效结合,切实推广上述各项技术体系,提高各项技术的科技普及程度,提高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
第三篇: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2010年—2015年)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技能专门人才的必备条件。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实现学生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目标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建设职教大省的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以资源共享、辐射周边、自主发展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坚持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建成一批设备条件先进、管理科学规范,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特色鲜明的实习实训基地。
二、建设原则
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如下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要发挥导向作用,要考虑把优质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生产有效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的形式完善学校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通过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按照与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要求,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做到先进性、真实(仿真)性、实用性、开放性、生产性相结合。
(二)共享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定位要准确,要综合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辐射周边,充分体现开放性及社会服务功能,使之成为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训练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课堂、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结合的平台。
(三)效益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应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模和市场对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状况相匹配,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创新管理理念,注重开辟新思路、实行新机制、采用新模式,提高实训基地的投资效益,走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道路。
(四)持续性原则
实训基地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软、硬件建设水平,增强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能力。特别是重点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必须高度重视其持续运行能力,要坚持依靠专业办产业,1办好产业促专业的原则进行建设,在保证完成实践教学的前提下,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企业化服务管理,形成管理、运行、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实体,确保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五)动态发展原则
结合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对运行规范、效益良好、示范作用显著、发展前景广阔的实训基地重点发展,支持其进一步提高水平和扩大规模。重点建设专业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力争发展为区域性基地。积极创建、申报省级、国家级示范基地,适时淘汰不适合市场需求、共享和辐射作用不显著、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地,实现实训基地的动态发展。
三、建设目标
(一)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实验室建设
结合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目标,学校计划投资560万元,重点建设资源共享、辐射周边、自主发展的机械制造技术和计算机两个校内实训基地;新建机械基础实验室、数控维修实训室、电子测量实训室、电气自动化实训室、气压与液压实训室。补充完善
“十一五”期间,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及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为: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周边区域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生产性、区域性、综合性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实习就业搭建平台。
(三)增强基地社会服务功能
大力推进产学结合,努力提高实训基地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2010—2015年,根据地域经济发展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实训基地资源优势,计划每年培养预备技能人才600名以上;五年内举办各类技术培训服务20期(次),重点包括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基础技术、总培训人(次)达到5000以上;职业技能鉴定再增加10个鉴定工种,获证书比例达到98%以上,从而使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四、运行机制
1、管理机构
在学校“实训基地规划建设实施领导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下,校内实训基地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机构管理人员应由思想品质好、专业理论水平高、专业技能强、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法规、条例,建立既符合学校专业实践教学又适应对外生产经营服务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校外实训基地实行以行业企业管理为主,校企共建的办法进行管理。
2、培训模式
实训基地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全面开展学生实训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实训基地要开展各类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基地资源优势,承担社会各种技术(岗位)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工作。
3、师资队伍
为使实训基地正常运转、发挥作用,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重点突出“双师”素质结构。增加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基地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一支实践技能教学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完成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4、产学结合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学生生产(顶岗)实训(实习)等产学结合活动,使学校在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同时,企业也充分参与学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达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5、市场化运作
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实行“双轨制”,特别是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除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运行外,还应按照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运行。以基地建设项目开发和服务行业企业为依托,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经营,通过对外承包、股份制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市场运作、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实训基地人、财、物充分结合和有效利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示范作用与辐射功能。
6、资源共享
实训基地建设要认真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走开放式建设的道路。要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打破行业界限和产权归属,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开展与行业企业、兄弟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重点加强和促进与地方行业大中型企业的合作与发展,实现实训基地师资、设备场地、材料、技能训练、管理机制、技术成果等全方位的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促进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
7、考核评估
实训基地实行检查、评估制度。在校长直接领导下,由相关行业人士和学校相关部门组成小组,对基地的管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等各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估,并对在基地建设等项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全校上下要充分认识实训基地建设对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要转变思想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切实加强基地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和配合;要加强对基地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的宣传,争取广大师生对基地建设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达到统一思想,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保证建设的目的。
(二)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学校对基地实行校、处两级管理体制。学小组织小领导、行业企业专家、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实训基地规划建设实施领导小组”,结合合肥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开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调研,统筹规划,充分论证,科学制定学校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分实施方案,并对基地的规划、建设、运行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相关专业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行管理,保证规划的实施。
(三)制度保障
制定校、处两级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明确职责范围,根据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和完善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责任分工,追究失职责任。通过一整套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运行管理,使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资金保障
规划期间,学校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设备、教学、师资、生产等方面建设,向重点建设的基地倾斜,并确保专项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同时,根据学校发展实际,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吸引企业投资,联合开发,共同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资模式,实现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建立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逐步开放实验实训基地,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开放式的、共享型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教学服务,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服务,为地方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为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短期培训,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扩大对外服务的范围和能力。校内实验设备按学校的统一管理办法进行设备管理。校企双方签订共建协议,共同制定建设规划,共同开发实验项目,积极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联系紧密;建立健全保障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
制定实验、实训标准。凡教学中涉及的实验、实训,都应有相对应的实验、实训标准和明确的技能培养目标;开发相关职业技能课程的实验指导手册,为开放性实验、实训教学建立软件平台,为学生自主操作提供指导,确保工学结合的实习实训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营造职业氛围、进行职业熏陶。在各实训中心挂上实验实训内容、操作过程指导、仪器设备介绍、实验实训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过程以及学生成果等一系列与实验实训相关的图牌,营造职业氛围,对学生进行职业熏陶。
第五篇:中央财政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
时间:2010-11-09 16:01:36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培训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加强。实训基地有两种: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一些和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和技能鉴定的目的;而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依托一些专业实训室,通过工学结合来达到教学实训和对外服务实习的目的。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其中专业技能又包括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专业技能就是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操作技能、技术技能);职业素质包括五个方面:表达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突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素质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央财政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主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下达,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购置设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将采取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型大模式)。按照国家五大经济带分布,与国家西部地区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的要求相配合,通过几年的逐步投入,在职业院校相对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若干投资额度需求较大、设备配备较全的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第二种是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型小模式)。选择在当地某一专业领域能起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职业院校,通过一次性投资,支持建设一批以服务本校为主,又能与周边职业院校共享的专业性实训基地。
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在中央财政的有力支持下,在发展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内部管理制度等各项改革,积极探索产教结合、产学合作、实训基地运行的有效机制,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实训基地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的能力,使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正在成为我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