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性思考
提高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有效性的思考
上海市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张家寰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建设”。从2004年至2006年三年立项的项目看,中央财政拨款共计13.6亿元,地方建设资金为17.9亿元,实际设备投入总值共计31.5亿元,支持了763个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平均每个项目投入总值为413万元。项目基地分布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上海的项目数为25个,处于全国平均水平线上。
一、已建项目的初步成效
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项目的实施,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群,发挥了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为近几年全国职业教育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起到了集聚资金的引导作用。中央财政的投入,激发了各地区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的积极性,有效地吸引了各类地方建设资金。从我们2007年4月进行的调研情况看,13.6亿元的中央财政投入额,共吸引了17.9亿元的地方建设资金投入,使项目总投入增加了约1.3倍,达到31.5亿元,为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学校提供了大好的发展机遇,项目学校建设积极性非常高。在763个基地项目总计17.9亿元的地方建设资金中,学校自筹资金高达9.6亿元,占整个地方建设资金总额的53.6%,是地方财政投入的1.4倍,已经成为地方建设资金投入的主体。学校自筹经费投入金额达到200万元的项目有133个,其中21个学校的自筹资金达到500万之多。
2.改善了职业学校的实训条件。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大大改善了职业学校的实训条件,使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一致,实训内容与企业相关职业岗位要求一致,“实训项目、工位数和实训学时”这一指标与项目建设前相比明显增加,有效改善了学校的实训条件。仅179个数控实训基地的建设总经费就达7.84亿元,新增各种机械培训设备累计达12800余台套,其中新增数控机床设备8000余台。对于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和基础薄弱的民办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更是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使办学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实训条件的明显改善,强化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使毕业生质量和就业率显著提高。
3.为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技能紧缺型人才。由于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初步实现了区域性的资源共享,发挥了为地区经济建设培养和培训紧缺技能型人才,以及开展各种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功能。据调查统计,年培训规模达到5000人的实训基地110个,其中万人规模的基地有30个。2005-2006两年,各项目基地累计培养、培训各类技能人才约398万人。调查表明,实训基地的对外培训和辐射功能正在不断增强,除了满足在校学生技能培训外,还承担了大量的在岗职工提高培训、下岗人员转岗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培训、转业退伍军人培训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以及社会技能考核、职业资格鉴定等工作。
4.带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改革,推进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建设增强了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促进了学校以专业教 1
学改革为核心的内涵建设。许多学校以此为契机加快课程改革,推行双证制度,使课程设臵和教学内容涵盖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按照技能鉴定规范强化实践训练。为适应项目完成后的实训基地运行,被检查的各项目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专业教学改革。实训设备水平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校企合作,既为学生创造了真刀真枪的实训机会,又为将实训基地从消耗型转化为生产型摸索了经验,许多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大力推行生产性实训,为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提高了基地建设单位的项目执行能力。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差距很大,各地行政部门和项目学校的执行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目管理的经验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别。实训基地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各地区基地建设单位的项目执行能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凡是2004年立项试点的地区,其项目管理水平普遍优于其他后来启动的地区。由于这些地区更多地积累了项目执行方面的经验,因此其项目管理就比其他地区更加规范,省级行政部门的协调更有力度,项目实施的效率更高。调查表明,凡是项目建设情况较好的学校,设备到位、运行良好,并且能够积极探索基地运行的机制。
6.政府采购保证了基地建设的质量。首先,政府采购的效率较高,程序也比较规范。就现场检查的大多数项目基地看,中央采购设备不但到位率较高,使用率也较高。特别是中央集中采购采用全国统一招标,有利于项目资金的规范使用和招标流程的规范化,有利于选择优秀供货厂家和优质产品。其次,政府采购利用规模采购效应,大幅降低了采购成本。如上海工业技术学校的基地建设,原规划投入600万元,招标后实际只用了438万元,节约了162万元。中央集中采购一方面在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品牌和打击盗版等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项目资金用途监管,保证专款专用,避免了项目资金串项、挪用、截留、套用等问题,确保了地方财政投入和院校自筹资金的按时、按量到位。另外,由于中央集中采购减少了中间环节,程序规范而清晰,也有效预防了采购过程中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二、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为全面了解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的有效进展情况,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对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进行定期的检查。2007年8月两部决定在数据普查的基础上,对部分省份的实训基地进行专项检查,其主要目的是对三年来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核实数据填报的准确性,为下一阶段继续做好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工作提供基础。专项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情况,实训基地资金、设备的到位、使用情况,实训基地建设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促进情况;地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打算。调研和检查的结果显示,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建设周期长、进度慢。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问题:
1.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从中央与地方对项目投入的比例看,地方建设资金虽然总体上已经超过了中央投入,但其中项目学校的自筹经费和行业企业等其他投入达到了34.8%,而地方财政投入仅占设备投入总数的22%。31个省区中,地方财政投入比例低于10%有9个,占总数的29%;749个实训基地中,地方财政投入为零的达409个,占总数的54%,半数以上的实训基地没有得到地方财政投入。许多项目学校缺乏经济实力,筹资渠道少、力度小,自筹资金不足、到位不及时。有的学校甚至不得不采取校内教职工集资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有的由于地方资金不到位,导致设备到位晚,支付不及时,项目目标无法实现。
2.项目学校缺乏大型项目建设经验,立项准备不足。项目建设学校特别是市(县)所属的职业学校缺乏组织基地建设的经验,面对中央财政支持的基地建设项目,有些不知道如何实施和开展工作,对中央集中采购的规定和程序不熟悉,影响项目进度。部分学校制定规划时缺乏充分调研和论证,在招标采购或合同执行过程中调整设备,影响建设进度。部分基地设备配臵不合理,盲目购臵大型设备,不仅利用率低,教学效益差,也影响建设进度。部分项目申报的基本条件不落实:没有足够的实训场地,自筹资金不落实。致使设备不能及时交货,货款不能按时支付。
3.设备采购、交货、验收、支付等环节出现一些问题。中央集中采购招标进度总体正常,但在供货、验收、付款等具体环节出现一些操作问题,导致设备不能及时到位、验收,货款不能及时支付。按照合同规定签约后三个月内交货。但个别厂商生产能力不足,无力承担大规模集中供货;有的虽然供了货,但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安装调试。也有部分学校不具备验收条件,或由于人员、假期、场地、资金等问题,影响验收进度。部分合同没有及时到达学校,有些项目院校收到合同后没有交有关项目负责人,合同内容不够详细,厂家和学校在验收方法和验收标准方面出现分歧,影响了验收进度。特别是地方采购的项目启动晚,进度慢。如对2005年的建设项目,有些省级政府部门到2006年底才下发文件通知项目学校开始组织采购招标。部分地区采购经验不足,导致流标和多次招标,拖延了采购进度。
4.部分供货商不严格履行合同,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售后服务不到位。有的供货厂商供货设备与合同不符,不能满足实训要求;有些设备质量出现问题厂商不予积极解决,拖延推诿;有的供货厂商没有足够的售后服务网点,售后服务响应慢,服务质量差。部分供货商对设备的使用、维护培训不到位,影响设备使用效果。项目学校、招标单位、中标商、生产商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协调解决,导致学校拒绝验收、付款,影响建设进度。实训基地建设涉及省教育厅职成处、高教处、财务处,省财政厅、支付中心等政府部门。部分地区行政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没有明确得力的牵头组织单位,多头管理又没人管理,内部协调不力,不能有效地推动基地建设工作。
5.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不平衡,布局结构不尽合理需调整。从专业布局结构分析,实训基地项目专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数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等八大类专业,合计702个,超过总数的90%;其中数控、计算机、电工电子、汽车维修四大类专业就有518个,占总数的68%。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各类不同的专业人才,因此今后实训基地建设的专业布局还需要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适当调整,有利于实训基地办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6.基地运行机制和保障条件不完善。实训设备购臵费高,运行费用大,单纯消耗性的实训难以持久,更无法发展。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建立起良性运行机制,影响使用率和设备更新。个别实训基地在探索与企业联办生产型实训基地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企业生产与学生实训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实训的课时和工位得不到保证。由于社会需求旺盛,紧缺人才教育规模急剧扩张,实训基地建设规模扩大,实训任务量将明显增加,大多数学校的双师型的教师严重短缺,实训教材不配套,影响教学水平和实训效果。国家集中财力建设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大模式)的本意是发挥资源集聚和共享效应。但从实际检查看,大部分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被拆成了若干个专业性基地(小模式),内部又缺乏必要的管理和协调,不能达到规模优势和资源共享效果,违背了建设共享性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的初衷。
三、提高项目建设有效性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提出如下建议:
1.制定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中央与地方行政部门和项目学校管理分工和责任;规定资金管理与支付办法、设备采购与验收、设备管理使用、检查、奖励与惩处等;进一步完善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为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落实以地方投入为主体的建设原则,督促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力度。要使各地教育、财政部门要明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在地方政府,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支持的力度,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地方财政资金的投入,保障基地建设顺利进行。
3.加强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建立绩效评价机制。要加大基地建设过程的监控力度,建立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的评价机制,对于立项一年以上的项目都要进行专项检查,每年抽查三分之一的项目,建议中央财政对于建设较好的项目予以奖励和滚动支持。
4.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每年度立项前和立项后都要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项目管理人员熟悉和掌握项目建设流程、设备采购程序和办法等,强化建设进度意识和合同意识。通过项目建设培养、锻炼管理队伍。建议项目建设总额的百分之一可作为培训费。
5.完善项目设备政府采购的管理办法与程序,提高项目建设的效益。要充分发挥中央集中采购和地方政府采购各自的优势,简化手续,缩短设备采购的周期。中央集中采购的程序与办法也应及时下发给地方教育财政部门、保证项目建设的协调与沟通、提高项目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作用,继续扶持自主品牌的国产化设备。
6.加强采购过程的监督,建立供货商考评信息档案。教育部政府采购中心和地方政府采购部门要对供货商履行合同、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进行跟踪评价,对于不履行合同的供货商要记录在案,并在下一年度采购中不予考虑,确保采购质量。
7.加大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民办职业院校的倾斜力度。基地建设立项在支持鼓励较好学校的基础上,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院校的支持力度。财政较困难的西部地区地方财政资金的投入比例可适当降低。
8.建立实训基地建设协作会的交流机制。成立全国实训基地建设协作会,定期举办研讨会、现场会等办法及时总结推广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做法,使项目建设学校相互取长补短,推动实训基地的健康发展。
9.重点建设专业性实训基地(小模式)。从目前情况看,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大模式)建设的效果不十分明显,今后主要应重点建设专业性实训基地(小模式)。在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在重点建设数控、计算机等八类专业基地基础上拓宽专业领域。实训基地应多采购常规通用仪器设备,而对大型、贵重设备的购臵要充分论证。
10.加强基地内涵建设,建立基地运行的长效机制。各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基地的内涵建设。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总结基地管理模式,探索校企合作、承担企业生产任务、面向社会开放的办法与途径,提升基地的功能与水平,建立基地可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
第二篇: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2010年—2015年)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技能专门人才的必备条件。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实现学生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目标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建设职教大省的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以资源共享、辐射周边、自主发展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坚持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建成一批设备条件先进、管理科学规范,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特色鲜明的实习实训基地。
二、建设原则
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如下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要发挥导向作用,要考虑把优质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生产有效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的形式完善学校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通过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按照与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要求,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做到先进性、真实(仿真)性、实用性、开放性、生产性相结合。
(二)共享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定位要准确,要综合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辐射周边,充分体现开放性及社会服务功能,使之成为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训练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课堂、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结合的平台。
(三)效益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应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模和市场对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状况相匹配,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创新管理理念,注重开辟新思路、实行新机制、采用新模式,提高实训基地的投资效益,走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道路。
(四)持续性原则
实训基地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软、硬件建设水平,增强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能力。特别是重点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必须高度重视其持续运行能力,要坚持依靠专业办产业,1办好产业促专业的原则进行建设,在保证完成实践教学的前提下,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企业化服务管理,形成管理、运行、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实体,确保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五)动态发展原则
结合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对运行规范、效益良好、示范作用显著、发展前景广阔的实训基地重点发展,支持其进一步提高水平和扩大规模。重点建设专业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力争发展为区域性基地。积极创建、申报省级、国家级示范基地,适时淘汰不适合市场需求、共享和辐射作用不显著、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地,实现实训基地的动态发展。
三、建设目标
(一)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实验室建设
结合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目标,学校计划投资560万元,重点建设资源共享、辐射周边、自主发展的机械制造技术和计算机两个校内实训基地;新建机械基础实验室、数控维修实训室、电子测量实训室、电气自动化实训室、气压与液压实训室。补充完善
“十一五”期间,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及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为: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周边区域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生产性、区域性、综合性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实习就业搭建平台。
(三)增强基地社会服务功能
大力推进产学结合,努力提高实训基地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2010—2015年,根据地域经济发展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实训基地资源优势,计划每年培养预备技能人才600名以上;五年内举办各类技术培训服务20期(次),重点包括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基础技术、总培训人(次)达到5000以上;职业技能鉴定再增加10个鉴定工种,获证书比例达到98%以上,从而使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四、运行机制
1、管理机构
在学校“实训基地规划建设实施领导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下,校内实训基地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机构管理人员应由思想品质好、专业理论水平高、专业技能强、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法规、条例,建立既符合学校专业实践教学又适应对外生产经营服务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校外实训基地实行以行业企业管理为主,校企共建的办法进行管理。
2、培训模式
实训基地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全面开展学生实训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实训基地要开展各类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基地资源优势,承担社会各种技术(岗位)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工作。
3、师资队伍
为使实训基地正常运转、发挥作用,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重点突出“双师”素质结构。增加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基地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一支实践技能教学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完成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4、产学结合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学生生产(顶岗)实训(实习)等产学结合活动,使学校在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同时,企业也充分参与学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达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5、市场化运作
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实行“双轨制”,特别是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除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运行外,还应按照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运行。以基地建设项目开发和服务行业企业为依托,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经营,通过对外承包、股份制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市场运作、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实训基地人、财、物充分结合和有效利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示范作用与辐射功能。
6、资源共享
实训基地建设要认真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走开放式建设的道路。要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打破行业界限和产权归属,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开展与行业企业、兄弟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重点加强和促进与地方行业大中型企业的合作与发展,实现实训基地师资、设备场地、材料、技能训练、管理机制、技术成果等全方位的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促进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
7、考核评估
实训基地实行检查、评估制度。在校长直接领导下,由相关行业人士和学校相关部门组成小组,对基地的管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等各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估,并对在基地建设等项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全校上下要充分认识实训基地建设对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要转变思想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切实加强基地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和配合;要加强对基地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的宣传,争取广大师生对基地建设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达到统一思想,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保证建设的目的。
(二)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学校对基地实行校、处两级管理体制。学小组织小领导、行业企业专家、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实训基地规划建设实施领导小组”,结合合肥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开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调研,统筹规划,充分论证,科学制定学校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分实施方案,并对基地的规划、建设、运行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相关专业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行管理,保证规划的实施。
(三)制度保障
制定校、处两级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明确职责范围,根据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和完善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责任分工,追究失职责任。通过一整套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运行管理,使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资金保障
规划期间,学校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设备、教学、师资、生产等方面建设,向重点建设的基地倾斜,并确保专项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同时,根据学校发展实际,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吸引企业投资,联合开发,共同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资模式,实现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建立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逐步开放实验实训基地,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开放式的、共享型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教学服务,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服务,为地方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为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短期培训,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扩大对外服务的范围和能力。校内实验设备按学校的统一管理办法进行设备管理。校企双方签订共建协议,共同制定建设规划,共同开发实验项目,积极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联系紧密;建立健全保障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
制定实验、实训标准。凡教学中涉及的实验、实训,都应有相对应的实验、实训标准和明确的技能培养目标;开发相关职业技能课程的实验指导手册,为开放性实验、实训教学建立软件平台,为学生自主操作提供指导,确保工学结合的实习实训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营造职业氛围、进行职业熏陶。在各实训中心挂上实验实训内容、操作过程指导、仪器设备介绍、实验实训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过程以及学生成果等一系列与实验实训相关的图牌,营造职业氛围,对学生进行职业熏陶。
第四篇:中央财政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
时间:2010-11-09 16:01:36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培训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加强。实训基地有两种: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一些和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和技能鉴定的目的;而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依托一些专业实训室,通过工学结合来达到教学实训和对外服务实习的目的。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其中专业技能又包括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专业技能就是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操作技能、技术技能);职业素质包括五个方面:表达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突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素质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央财政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主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下达,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购置设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将采取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型大模式)。按照国家五大经济带分布,与国家西部地区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的要求相配合,通过几年的逐步投入,在职业院校相对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若干投资额度需求较大、设备配备较全的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第二种是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型小模式)。选择在当地某一专业领域能起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职业院校,通过一次性投资,支持建设一批以服务本校为主,又能与周边职业院校共享的专业性实训基地。
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在中央财政的有力支持下,在发展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内部管理制度等各项改革,积极探索产教结合、产学合作、实训基地运行的有效机制,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实训基地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的能力,使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正在成为我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亮点。
第五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 建设
一、校外实训基地的重要性职业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精湛、娴熟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这就要求实训基地跟上企业技术水平的发展。然而,企业才是生产技术活动的主体,也是生产技术活动的前缘,校内实训设施和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设施和生产环境是有差别的。建在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职教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中“零距离”地接触职业技术岗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企业生产者的心理与角色转换;同时,也为学生展现生产操作技能,取得企业认可,获取就业契机提供机会。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是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的平台,也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它是校内实训基地不可或缺的延伸与补充。
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主要任务
1.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生产实践及其他实践教学任务。2.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提供真实或仿真实的实训场景。学生通过在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相关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规程和生产工艺,利于他们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巩固、综合、强化实践能力,了解岗位的社会属性;培养现代化生产和科技发展倡导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非专业素养,为学生今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基础。3.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立的一系列考勤、考核、安全、劳防、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职业道德培训。使学生在实训期间便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从思想上热爱本职工作,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4.校外实训基地是处于正常运转的企事业单位,其一系列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实训的项目均是相关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而且还能使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实践氛围。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规范的职业标准开展项目实训,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5.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整体办学实力。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学校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现学校师资培养、专业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计划与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调整专业设置、调整教学计划、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和编写校本教材等工作。6.承担对“双师型”队伍的培训,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
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原则1.总体规划,避免各专业之间重复,提高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优先选择受益面大的公共实训实习基地。2.学校利用基地条件安排学生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地则可借助学校的科研、师资力量加强生产、教学及人员培训等工作,互惠互利。3.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以实训实习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在企业的选择方面不一定要大而全,要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保证实习教学质量为宗旨。4.实习基地应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心素质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5.实训基地建设要考虑到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环境和地缘条件,要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还要为经济发达地区服务,使培养的学生有好的去处。经费承受能力亦当考量,在满足学生实训实习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就地就近选定专业对口、工艺和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高、生产任务比较充足的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四、校外实训基地的组织与管理
1.校外实训基地要签有合作协议,协议应注明适应专业、实训项目、内容、时间,双方的责任、义务,协议期限等。其管理按实习、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执行,但必须要有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制度和措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调整与撤消,应经合作双方同意。2.校外实训基地要建立校企协管机制,协调解决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发展、培训等的各项工作。3.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与工作计划;按照“校外基地学校化”的建设理念,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分级管理机制,制定指导性建设与管理标准;定期专题研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制定目标、落实责任、绩效考核、动态调整。4.校外实训基地应严格遵照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法规,法令及条例,建立健全与实施诸如《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实践训练考核办法》、《实训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的管理规定》、《安全操作管理规程》、《文明生产规章》等一系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5.处理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利用的关系,通过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基地的资源优势和功能,提高基地的综合效益,增强实训的有效性和人才培养质量,真正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6.校外实训基地人员,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要有相应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以保证实训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7.做好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计划和记录等基础工作。
五、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管理
1.编制包括从适应性训练到初级训练、中级训练、高级训练乃至专业技能认证考核全部内容的实训手册,使受训者明确自己掌握的技能程度和差距,并向最高目标努力。2.从提高受训者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爱护仪器意识、效率意识、环保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人手,制订管理规范,为受训者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3.制订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训练计划、实践训练大纲、实践训练指导、实践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办法,聘请基地技术骨干参与实习指导,负责实训内容的实施;及时将科技信息专题论述岗位中的新标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知识引入实践教学中,以保证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4.学校指导教师还要对实习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与督导,及时排除影响过程进行的各种不利因素,根据实习日志、企业意见等对实习的结果做出评价。5.根据学生实习的情况,及时调整学生的实习内容;对校外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总结,找出问题,提出建议与改进的办法。6.加强基地师资培养。遵循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高学历与高技能并重的原则,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轮训校外实训基地带实训教师,使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国内与国际新理论、新进展情况;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通过参与生产和技术改造等实践,了解新工艺,学习新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掌握过硬的生产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训指导水平;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和社会选聘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7.注重课程教材建设。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一起,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参照职业岗位要求,针对实训内容的特点和目标,编写具有很强岗位针对性、实用性且合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训教材、指导书;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开发校外实训课程,把国内外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在专业技术实训方面有所依据,提高基地实训效果,促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和工作技能协调发展。
六、校外实训基地的学生管理1.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要教育学生严守安全用电规程、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工艺规程;严守岗位职责,杜绝私自换岗、顶岗和缺岗;严禁酗酒、按时作息,保证睡眠;严格考勤请假制度,杜绝私自外出;指导教师全程跟班,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2.严格纪律。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入厂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厂纪厂规,要使学生明确自己既是学校派出的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的双重角色,只有通过严格管理,才能提高劳动纪律和职责意识,使学生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3.保证实习质量。必须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进行严格考核监控及考核。4.实习(实训)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习(实训)报告。同时,由校企双方共同做好对每个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的考核、评分和实习(实训)总结工作。并在“学生成绩汇总表”上简述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情况,盖上公章,学生以此作为自己企业工作经历的凭证。
七、建立稳定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大多数校外实训基地是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谋求发展,为学生寻找就业门路主动找企业寻求合作而建立的。企业是经济实体,企业只关心在毕业生中或在社会上“选择人才”,一般都认为培养技工人才是学校的事;而且由于学生生产安全、劳动保障等因素,企业因没有国家和政府相关可操作的法律、法规,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企业通常作为旁观者仅提供一定的场地、设备、收取相应费用,基本不参与办学。实习学生只能进行参观或简单操作,不仅实训效果差,且难保持校外实训基地长期稳定地运行、难以形成稳定的教学环境。其实,建立稳定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的核心点还是在于“取予互求、互利共赢”。大多数职教学校仅是授业型的,应增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能力,朝科研型与授业型双向发展。这样学校可通过多种形式,提升校外实训基地的服务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以互惠互利、文化融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导向,实现学校办学和企业经营“取予互求、互利共赢”、形成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1.校外实训基地要以服务求发展,融教学、实训、培训、研究、生产、服务为一体,利用自身的理论和技术优势,主动为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员工培训和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解决企业在管理、技术及工艺等各方面的难题,和企业形成互帮互助、形成更加紧密合作的关系。2.加强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所属企业产学项目紧密合作关系。学校应建立可操作性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所在企业寻找合作项目,通过科研立项,与企业共同完成工程改造和开发科技产品,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实现社会资源的社会化,面向社会开放,提供多方位服务。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联合建立能为区域支柱产业提供服务的校外公共研发平台,开展课题研究。3.将校内实训基地建成经济实体,使之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所属企业形成稳定的产品研发、加工、经营互补运营关系。业务机构由于精力和财务限制不会去考虑被租赁人才的职务晋升和个人培养等问题。被租赁人在高校通过自身的工作,其工作价值与工作能力得到其所在部门领导及周围同志的认可,却因为是非正式在编职工而无法获得职务晋升。同样,由于高校主要以学历和职称作为区分人才的标准,被租赁人才评定职称也会遇到区别对待的问题。这不仅仅涉及到经济待遇的问题。如何与其被租赁人才身份相衔接,突破非正式职工不能晋升和评定、聘任职称的限定,也是值得探索的。据说广州某高校曾想把所有非在编教职工都实施人才派遣,但最终没有实施,可能是反应太大的缘故。根据国家人事部门对高校人事改革的精神,采取聘用制度,但高校又是有编制的,谁不想进入编制之中。于是,在编与不在编就有了一种微妙的关系。南方关系在线首席专家顾问钟永棣表示,采用派遣方式,只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高校自身聘请与采用派遣方式相比,其需要使用的人员数量是一样的,其需要付出的人力成本也是一样的(如果各项福利待遇均依法执行、一视同仁);不同的是高校采用自身聘请教师方式的内部管理成本和采用派遣方式的服务费支出成本可能有出入,但出入不大,甚至有时候自身聘请方式的成本还低于派遣方式的成本。要解决根本问题,主要还是在体制问题。如果高校或其上级部门能借鉴企业化管理的模式,那么其完全可以加强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实行严格的定岗定编,以事定岗,以岗选人。对于体制原因仍然无法解决的编制问题,高校自身完全可能与新聘教师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总之,高校实行人才租赁将是解决人才问题的一种思路,也将会有更多的学校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