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1
内容提要
农村饮水安全状况不仅关系到“三农”工作的进程,而且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更关系到发展稳定大局。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获得平安的饮用水是人类最根基的保留需求之一,事关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平安,关系培植新农村和周全培植小康社会的宏伟方针的实现。今天,全世界都在关心饮水的平安问题。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声明,人类的疾病80%是饮用不平安的水和四周恶劣的卫生情形造成。维护生命健康,最直接有用的法子就是使所有人能够获得平安的饮用水和及格的卫生情形。笔者通过对***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情况的分析,深入剖析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农村饮水 建设 问题
目 录
一、***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现状-------------------------1
二、***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1
(一)争取国家项目资金难--------1
(二)地方配套资金不足----------2
(三)技术指导力度不够----------2(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不规范---------------------------2(五)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跟不上-----2
三、加强***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几点建议-----------------3
(一)科学编制规划--------------3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3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3
(四)建立责权明晰的工程管理体制3
(五)加大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3
(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同步管理机制-----------------------4
***镇城镇化中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分析
中央计划用15年(2005年—2020年)的时间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艰巨,所需投资巨大,工程投资从哪里来?什么样的管理体制能保证工程长期良性运行?农民能接受怎样的水价?带着这些问题,我到镇安全饮水办公室及各乡镇饮水办公室调查了解全镇农村安全饮水现状、主要作法、工程发挥的效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一、***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现状
经初步调查,***镇位于**西部,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以丘陵为主,北部为高丘陵,地下为花岗岩层;中部为低丘陵及台阶地带,地层为砂岩、石灰岩、页岩夹砾石;南部和西南部濒海地区,属浅海沉积地及九洲江冲积地,丘陵地带亦为花岗岩层,地下为腐植层地层。由于特殊的地形地理条件,水资源匮乏,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十分恶劣,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及管理使用权属划分:镇级管理16宗,村委级管理18宗,自然村管理219宗,均属集体所有。设计供水能力为54352m3/d,实际供水能力日供水量43851m3/d,现状日供水量39876m3/d,工程供水潜力3975m3/d。水厂净水工艺及消毒设施能按设计要求完成的有14宗,占总工程的5.5%,尚有供水工程239宗均是采用挖井取地下水直接供水到用户使用。全镇集中式供水工程253宗,供水管网材质及质量较好,供水水量、水压符合要求的202宗,占总供水工程80%,尚有51宗均未达到工程设计要求。
二、***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镇在开展农村饮水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充分说明了政策对头,方法得当,农民群众是拥护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争取国家项目资金难
省委、省政府要求在5年内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时间紧、任务重,群众期望值高。目前,农村饮水工程前两年属于试点阶段,上级政策性扶持力度不够,各乡镇普遍反映,群众实施安全饮水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但申请国家项目资金的面有限,影响了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步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对工程建设与进展持观望的态度,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政府部门领导不够重视,国家辅助政策不到位,政
策针对性不强。
(二)地方配套资金不足
镇虽每年安排有一定的配套资金,但仍不能满足配套要求,政府补助资金不足,群众无力承担大额投资,将制约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开展。地方配套建设资金不到位和存在滞留、挤占建设资金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
(三)技术指导力度不够
由于农村缺乏规划设计及施工等专业技术人员,安全饮水工程缺乏技术指导。在设备选用上,随着农村饮水解困和安全饮水工程的全面推开,供水设施不断更新,不同时期生产的设备性能、价格相差很大,农民选择难。在技术保障上,开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地质勘探、水利工程、水质化验等方面的技术力量,随着大规模饮水工程建设的开展,各地普遍感到技术力量不足,绝大多数乡镇没有水利技术人员。技术力量满足不了建设期的需要,更谈不上运行管理时的服务了。
(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不规范
部分完工工程无水质检验报告,有水质检验报告的工程也存在无检验结论和个别检验指标不合格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水务管理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政策认识不到位,没有认真执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不按法规办事。二是现行投资管理体制使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的分配权和核准权集中在省以上计划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而且多采用将省补助资金直接定到项目的做法,由于项目数量众多,有关部门很难了解申报项目的实际情况,加之项目计划之间衔接不够,给一些地方多头申报提供了条件。三是项目审查和审批周期环节多、时间长,特别是总投资大的项目,需省水利厅审批。经过省、镇、县三个环节,使项目计划下达与初设审批环节脱离,已下达投资计划的项目要等待初设的批复。不能开工建设,资金闲置。四是审批项目时必须要有镇县配套资金,贫困地区财力困难,难以落实。五是部分地区政府监管责任不到位,造成部分项目管理薄弱。
(五)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跟不上
工程档案资料管理不完整、不规范。有的项目已开工或建成使用,但存档资料中缺少设计审批、开工报告、工程监理、质量检测和项目验收等资料,甚至存在个别项目的设计批复时间早于设计时间的虚假资料。工程档案是企业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好基建过程中的档案,将为企业今后的技术改造、设备检修、工程扩建留下真实、齐全的档案资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基建档案过程的监控与管理。而要保证基建档案资料的质量,必须从基建一开始就对工程项目中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控,实行档案资料管理与工程建设同步。
三、加强***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几点建议
解决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必须在资金筹措、工程建设和建后管理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通过调研,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科学编制规划
按照合理供水、循序渐进、先急后缓的原则编制规划,尊重客观实际,打破地域界限,避免造成浪费。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的一项重大惠农工程,中央在2005年投资20亿元的基础上,2006年投资增加到40亿元,“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入国债200亿元。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共同做好前期基础工作,大力争取中央的政策倾斜。国家发改委初定,从2006年起国家补助资金每年分两批下达,第二批计划将视第一批计划各地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予以下达。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单纯依靠财政支持和地方水利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现水利与发改、财政、卫生、建设、老建扶贫、国土资源、农业开发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对涉农的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业开发、老区建设等方面的资金进行整合,集中力量推进饮水工程建设。
(四)建立责权明晰的工程管理体制
首先要明晰产权。再次,逐步完善制度。农村水厂经营带有垄断性,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个人投资,都是政府特许经营,必须对社会承担责任,政府必须对此进行约束。要确定稳定的维修资金来源,防止短期行为,保证供水设施长期运行。
(五)加大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
各地条件不一,水利等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指导各地合理确定工程类型和建设标准。要加强水利技术力量,建立和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无偿地为农民用水协会提
供技术服务。要严格质量管理,严把建设、材料质量关。镇农村饮水办要加强指导、监督和检查。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同步管理机制
***镇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在建设的过程中,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如由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资金是按照受益人口进行补助,实行平均主义,而实际情况是各地因地质地形等自然条件的不同,以及受区域经济状况和农民自筹能力不均匀等条件制约,造成工程规模标准、质量等级差别较大。已完成的个别项目存在工程标准相对较低,管网入户部分不到位等现象。如有的泵站工程,主管线完成,到户小部分未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针对这些情况,省及上级水利部门应区别对待,在计划下达和配套资金方面对落后贫困地区给予一定倾斜,进一步优化工程项目,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庆利;高新平;王霞;;诸城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状况[J];职业与健康;2010年03期 [2] 胡孟;蒋莉;何浩;贾燕南;李晓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控系统设置标准研究[J];给水排水;2010年02期
[3] 谭远春;;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模式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年01期
第二篇:《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写作
《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的选题和基本内容
《小城镇建设》的选题和基本内容,主要围绕《小城镇建设》这门课所讲到的内容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确定论文题目和内容。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论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功能、目标和原则
论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功能;目标和原则;与三农的关系;城乡协调发展。
(二)城镇发展理论研究
论区位理论和小城镇布局;论二元结构理论和城乡经济发展;论产业集聚与小城镇发展。
(三)小城镇建设实践的调查与思考
城市化问题的历史思考;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小城镇要注意环境的保护。
(四)中国小城镇的成长机制研究
小城镇成长动力模式研究;小城镇对资源的吸引力研究;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研究。
(五)小城镇建设规划和管理研究
论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搞好规划,节约用地、坚持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搞好小城镇建设规划。
(六)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经验研究
英国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小城镇建设与规划的教训;韩国新农村建设与规划的思考。
(七)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问题探悉和对策思考
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与对策;小城镇发展经济实力不足的原因与对策;小城镇对人力资源吸引力缺乏的原因与对策。
(八)小城镇建设与中国城市化研究
改革前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城市职能的变化与思考。
(九)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开展调查研究
***镇小城镇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镇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十)工作研究
加强党(团)的建设,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搞好人口控制,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加强(会计)财务管理,搞好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写作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是好的
1、大多数学生喜欢写课程论文,对撰写课程论文有正确地认识。
电大农村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都喜欢撰写课程论文,认为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对从事农村工作有好处。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且对于自己今后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精神财富。
2、优势突出,特点明显。
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不少同学表现出了熟悉农村工作、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的优势,不少同学的课程论文有较高的水平,对小城镇建设、农村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等有清楚地认识。选题有现实意义,立题比较准确,符合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不少学生能熟练的、综合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少学员对于撰写课程论文很下功夫。尽管工作忙,但是能够积极地对待电大的课程安排和各项要求。认真的听取对如何写好课程论文的讲解,认真的选题、列提纲、调查材料、自己写成文成稿,能准确地提出问题,问题地分析也很客观,提出的对策也有参考价值,很实事求是。
3、教师指导得力,方法正确
据我所知,电大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在论文指导方面也都做了大量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除去大课堂讲解如何撰写课程论文外,一般还要对学员的论文初稿进行单兵教练,一个一个学生、一篇一篇论文的指导,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是肯定的。
二、在撰写论文方面存在的问题
1、选题大、涉及面较宽,立题不够准确,有的不知道如何选择和确定论文题目 比如:
①喜欢带有“中国”、“中国农村”、“中国小城镇建设”的题目,而这类题目都显得过大。
②“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则面太宽,不清楚不明确要调查和思考小城镇建设的什么内容,不加副标题也不清楚调查的对象是谁。
③“新农村建设之我见”、“小城镇建设之我见”,题目太笼统,不知道准确地目的是什么。
④有的写计划生育,写社会治安,但是不与小城镇建设相联系。
2、文章结构掌握不好、逻辑关系混乱
一般说来,文章的基本结构和逻辑关系是:描述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尾。但是,有的学生的论文,结构不甚合理,逻辑关系不清楚或有点混乱。
这方面问题的具体表现是: ①孤立的单层结构。
有的学生的论文只写基本情况,写过程,或只写成绩,形成单层结构,不知道论文中“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②不全面的双层结构。
有的学生的文章,写两个部分,第一是基本情况,第二是今后怎样做,或叫做提出对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对策,没有交代清楚。
③有缺陷的三层结构。
情况一。有的课程论文,写了现状、找出了问题、提出了对策,但是没有分析问题。所以不知道产生问题的原因,对策是否准确,不知道,不能“自圆其说”。
情况二。有的课程论文,没有阐述现状就开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对策。显得有点突然,或认为问题很严重,没有正面地反映,不能全面地展示调查对象的全貌。这样就显得文章没有头部,不完整。也显得文章不够客观,不够实事求是。
情况三。有的课程论文,提不出对策。“现状描述”、“ 问题阐述”、“ 原因分析”三个方面都不错,但是没有对策,或者提出的对策不明确,或者是套话,或者是“听起来正确没有实际意义的话”。
④混乱的多层结构。
情况一。有的文章划分为六七个或者八九个层次,层次太多模糊了重点,也造成了逻辑关系的混乱。如把几个问题都写成了一级标题,并且与原因分析并列。如现状-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原因分析-对策一-对策二-对策三。
情况二。有的课程论文,前后内容颠倒或交叉。有的提出对策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解决,没有了下文。或者是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后又提出了另外的一个问题。层次很多,内容不少,杂乱无章。
3、不善于总结和整理材料,他人或网上材料占用过多 ①不善于总结和整理材料。
情况一。调查样本太少。有的随机调查仅有十几个人或者几个人,很难说明问题,不具有普遍性,总结不出什么规律。
情况二。有素材,整理不出条理,找不到规律。②网上材料太多。
情况一。整篇文章荡下来,甚至几个人用一篇网上的文章,有的是一篇文章打印几份,大家拿去糊弄、凑数。
情况二。张冠李戴。把外地的材料写进自己的文章,代替自己的调查。有的地名都没有改过来,露了马脚。有的甚至是县、区一级政府的工作报告改写成文章。
4、时间紧、工作忙,找人替写。①让自己孩子替写。
看上去,小学生的字很明显,规规矩矩,整整齐齐,但是语言不是成人的。②同学替写。
情况一。你的写好了,打印一分给我交上去懵老师。情况二。你的一点,他的一点,部分摘抄凑文章。情况三。换一个头、换一个尾,中间不变。
5、最主要的是不知道什么是课程论文,不知道如何写课程论文,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写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 程 论 文
题目:
姓名: 班级: 学号:
2012年10月12日
摘要
关键词:3-5个
目录(单独页)
论文题目
正文
一、研究意义(或重要性)
(一)(二)
(三)二、现状(或现状分析)
(一)(二)
(三)三、存在问题:
是在现状分析基础上找出的问题 最多5个问题
(一)(二)
(三)四、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二)
(三)五、解决对策(完善的途径或者措施)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与问题一一对应(或从几个方面解决,途经可以多于问题的个数,但是不能少于个数)。
(一)(二)
(三)结束语:结论或展望
参考文献
网站资料:作者,篇名,网址,发布时间,浏览时间
朱启臻,小城镇建设,www.xiexiebang.com,2005-01-16,2005-12-0
3期刊:作者,篇名,期刊名,时间:页码
牛力等,我国小城镇发展模式初探,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2):26-30
书籍: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
朱启臻,小城镇建设,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
5报纸:作者,篇名,报纸名,时间,版次
朱启臻,小城镇建设,中国建设报,2005-10-16,8
注意问题:
1、论文写作一般都以非常客观的第三人称来写,而不用第一人称。
2、论文中的时间、地点应该交代清楚。
3、论文中的数字最好做成表格的形式,这样比较清楚。如果有能力,则可做成图形。
4、标题之后不用标点符号。针对每个标题的论述要切合标题。
5、论文的前后逻辑关系一定要合理。
第三篇:《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
内容提要
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要求,通过收集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小城镇建设调研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的政策注重于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并打破传统的户籍等因素限制,致使***镇的城乡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农民涌入大中城市,致使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提出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这有利于小城镇的城乡结合发展的模式。现针对***镇城乡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的建议。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模式
目 录
一、小城镇建设概况-----------1
二、我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
三、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3
***镇建设情况、问题与建议
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要求,通过收集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小城镇建设调研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的政策注重于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并打破传统的户籍等因素限制,致使***镇的城乡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农民涌入大中城市,致使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镇有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土地荒废”的不良现象。大量的留守儿童以及老人维系着农村的生产生活。尽管,这些人口流动对大中城市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并不利于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提出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这有利于小城镇的城乡结合发展的模式。现针对***镇城乡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的建议。
一、小城镇建设概况
㈠调研范围及小城镇概况
1.小城镇调研范围
建成区外的二个小城镇,共辖150个行政村,300个自然村。
2.人口及资源基础资料
镇域总面积111平方公里,镇区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851亩,林地面积6797.95亩。小城镇共有人口118940人,其中,从事农业95991人(其中从事林业6020人,牧业4263人,渔业874人),工业7610人,建筑业20754人,交通运输业6186人,商饮服务业 8663人。
3.能源使用情况
小城镇镇域共有沼气池14个,年使用煤炭414674.5吨,秸杆14119.5吨,煤气90吨。
4.主要工业企业情况
小城镇镇域形成以米粉、木树粉、家具、空心砖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企业共14家,职工总人数901人,年工业产值26330万元,年利润2439万元。企业占地面积36321.41Hm2,建筑面积41228M2,年用电量4000393KW.H,年用水量152420吨,每年排出废水550吨,废渣 81.8吨。
5.主要交通道路情况
小城镇镇域主要交通道路32条,总长207.63千米,总面积2267480平方米。
6.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
教育机构:共有托儿所3个,共托幼儿96人;幼儿园9个,共有幼儿570人;小学72个,在校学生16717人;初级中学6个,在校学生9465人;高级中学2个,在校学生6831人。
文体科技:文化站2个,占地面积3667平方米,建筑面积810平方米。
医疗设施:医院7个,可容纳124位病人;防疫保健站72个,共有床位30个。
商业金融:信用所6个;保险机构5个,参保人数12808人。
集贸设施:集贸市场5个,占地面积23175平方米,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
7.生产产值情况
小城镇镇域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71081.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58322.2万元,第二产业产值为146788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为65971万元。2005年财政收入391万元,财政支出1112万元
㈡重点小城镇发展概况
目前,形成了以农业镇、商贸镇为主要发展对象的小城镇发展模式。两镇发展概况如下:
1.***镇晨光区
镇区规划面积5.1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96平方公里,人口1.12万人。2002年12月被列为广东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14年被列为**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14年3月被市发改委评为小城镇发展改革“十强镇”。
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是粮果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在发展传统相枣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甜瓜产业,2005年已形成了4万多亩的种植规模。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建成了人民路、健康大道、光明路、一环路等镇区主要道路;大力实施镇防氟改水工程,使7个行政村2.2万人用上了符合饮用标准的卫生水。目前,镇区道路硬化率已达9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排水管网覆盖率达60%以上。
2.***镇下路区
镇位于××区城区东南7公里处,镇区建成面积60万平方米,镇区人口0.5万人,驻镇单位12家,个体工商户200户。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不断加大 小城镇建设投资力度,使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几年里,先后投资60万元,完成了主街道1300米的地下排水管网工程;投资12万元,实施了主街道两侧3.6万平方米的人行道彩砖铺设工程;投资40万元,开通了长500米,宽5米的混凝土路。
二、我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管理混乱
规划起点不高,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不到位。规划建设管理的宣传工作跟不上,管理不严格,村居民建房报批意识淡薄。致使镇区道路两侧建设按照规划报批情况少,造成了沿街建筑高低参差不齐,立面效果差,镇容镇貌不整。
2.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
人员一直没有进入事业编制,福利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切身利益长期难以解决,直接影响村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基础设施仍然是薄弱环节
小城镇供水、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绿化覆盖率低,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停电停水是常有的事。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财力匮乏制约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而现行的财政体制使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财政收入仅够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供热、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
5.配套扶植政策有限
小城镇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植配套政策不多,上级资金配套力量太弱。比如××镇,虽然被确定为省级改革试点镇,但是,没有配套的政策及资金投入,省级改革试点镇也只是一顶空帽子。
6.企业带动效果不明显
入镇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不能形成经济带动作用。企业入住镇区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的有效方式。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几乎没有形成规模大企业,而且大部分是私营企业,融资方式匮乏,发展速度缓慢。
三、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1.高起点编制小城镇规划
按照城乡一体化进行规划,拉大小城镇骨架,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档次。城市空间扩展步伐的加快,使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使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要真正实现城区与镇区的城乡一体化,就要把更大区域内的镇区居民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同城市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
2.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管理水平
一方面加强基层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完善乡镇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加强对各级小城镇建设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监督机构,加强对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
4.配套相应扶植政策
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套相应扶植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镇街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我区的小城镇建设今后要在完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小城镇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
6.走企业带动战略
企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繁荣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财政税收,通过税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收入等,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在发展企业,特别是发展当地企业上下工夫,壮大我们的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小城镇的发展。
总之,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市统计局.2004年**统计年鉴.(2015)
【2】陈美球.小城镇道路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中国农村经济,2013.
第四篇:胜利《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开放教育
农村行政管理《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查干哈达苏木镇建设的思考
学生姓名:
胜
利
学
号:
16***
指导教师:
专
业:
农村行政管理
年
级:
左旗2016春
学
校:赤峰市巴林左旗党校教学点
查干哈达苏木镇建设的思考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发展小城镇及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通过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并且通过小城镇的公共财政体制因势利导,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三农”问题 公共财政体制
一、小城镇建设问题的思考
查干哈达苏木位于巴林左旗西南部,距林东镇25公里,北临林东镇,东与隆昌镇相邻,南部与巴林右旗宝日勿苏镇接壤,西与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相连。东西长约28公里,南北宽约24.3公里,总面积78.7888万亩,其中:草牧场面积61.5万亩。全境属丘陵山区,平均海拔628米。苏木政府所在地位于东经119°15'40“,北纬43°47'40”,全苏木属半农半牧区,共有耕地8.7万亩,水浇地1.555万亩、旱地7.145万亩、人均占有4.7亩。2006年末牲畜存栏7.5万头(只),撒乡并镇后辖14个嘎查村。截止2006年末共有3831户,15178口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强调“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常抓不懈。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三农”问题日益显现,不仅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而且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大难题呢?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化。城市化就是通过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而达到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收入的过程。
长期以来,关于城市化的发展战略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而且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首先发展大城市好,有的人认为中等城市应该优先发展,有的人认为应着重发展小城市、小城镇,还有的认为应该保持大城市和小城市、小城镇并进的战略。
那么,到底是发展哪种类型的城市呢?首先在观念上不应该惧怕人口的流动,而应该正视人口流动问题,因为只有通过人口流动才能保证长远的社会稳定。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要尊重中国的国情。要想使中国如此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步就转移到大城市是不现实的,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资金问题、住房问题、交通运输问题等等一系列难题。发展小城镇尽管有占用土地资源过多,浪费巨大,污染严重,不易管理,效率低下,在吸收就业方面也远远不如其他几种发展策略,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其在中短期解决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转移方面确实有其优势和可行性。
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发展方向
小城镇是80年代以来新建的乡镇企业的集中地,在地理位置上,小城镇的星罗棋布是全国经济增长的有力的依托。它把广大的农村与大中城市连接起来,不仅带动了农村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支撑着大中城市的繁荣。
今后小城镇建设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农村工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在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中,应当追求规模和集聚效应,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使发展小城镇战略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从城市的集聚效应来看,目前发展小城镇仅在现阶段是合理的,要想长远发展则需慎重。长远目标应该是有重点地发展条件较好、有前途的集镇和城镇,使其进一步发展为中等城市。三是改变不合理的居住政策,允许农民租房、买房、集资购房,以及到城里居住等。此外,要形成城市的消费市场和农村的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推进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允许农民进城兴办企业,从事工、商、服务业等;允许企业从农村招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避免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还要在就业、择业、迁移等方面实行体制改革和较宽松的政策,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较为顺利地迁移,与工业化同步实现我国的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综上所述,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缩短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自身也可以产生大量的财政收入,如土地出让金、建筑业的税收,还可以使人力、资本、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土地聚集,从而拉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大量成长型的资源。因此,小城镇建设应注意和撤乡并镇的工作相结合,还应和制定灵活的土地、户籍改革及金融投资政策相结合。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1.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中国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二是不搞争论,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三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四是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在农村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加快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小城镇建设。解放思想的具体行动则表现为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有利于城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坚持千政策、万政策,引导群众致富就是好政策;大干部、小干部,领导群众致富就是好干部。有了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定位的标杆、做事的标准、干事的标尺,解放思想就有形化、具体化了,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有了思想基础。
2.用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小城镇的奠基工程
小城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进小城镇要靠市场吸引。但是,小城镇不是完全自发能够形成的,特别是宏观布局上要有控制,城镇建设上要有规划。小城镇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可持续。高起点、可持续的规划可以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首先,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其次,要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协调性。第三,要加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第四,要体现特色和精品意识。特色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纵观城镇发展的历史,越是有特色的城镇,知名度越高,发展越快。小城镇建设必须增强精品意识,追求自己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构筑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品位,形成独特的吸引力,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各个乡镇要根据本地资源条件、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背景、区位特征等进行创新性的开发,扬长避短,发掘特色,培植特色,科学定位,体现个性,做到以特见长、以精取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实行各具特色的工业兴镇、农业产业化兴镇、旅游兴镇、商贸兴镇、历史文化名地兴镇。
3.以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为发展小城镇的根本错施
发展小城镇,首先遇到的是城镇布局问题,即城往哪里建?我认为:一是根据区位优势来布局。在大城市周边地区,要按照产业和人口的合理分布,适当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在沿海发达地区,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应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支持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比较明显的小城镇加快发展。二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来布局。在一个城镇里,功能区要严格区分。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等要避免混杂,有条件的城镇在功能区之间要用绿地或自然景观隔离,可以设立商业生活街或休闲自然风景区等。每个小城镇在分布上应弱化行业划分的分散格局,强化经济区域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中心。三是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历史文化特色也是发展小城镇的重要依托。其次是突出特色的问题。小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开发拳头产品,选准项目,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产业化为对象,发展主导型小城镇;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市场主导型小城镇;以旅游、文化资源为凭藉,发展旅游开发主导型小城镇等。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培养新型市民的大学校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因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不可动摇,但精神文明如果搞不好,物质文明也会受到破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国的基本国情除了地大物博外,还应看到人口众多、素质较低的现实情况。这个问题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全国约有9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受过高等教育的寥寥无几。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是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一大难题,是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最大难题。因此,必须花很大的气力,像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大力加强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培养和教育新型市民的大平台。
四、小城镇建设的初步成效
今年,“十个全覆盖”工作在全省推行以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县纪委的统一部署下,抓住这一机遇,结合本镇实际,把“十个全覆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务实工程,一个创新工程,对照“十个全覆盖”工作的具体要求一项一项抓落实,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1、强化保障,健全“三项机制”
我镇把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作为确保“十个全覆盖”深入推进、取得实效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纪委组织协调、镇直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1)、建立健全领导机制。严格落实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我们把全面推进“十个全覆盖”工作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制订印发了《实现国库集中收付的全覆盖工作方案》等11个推进“十个全覆盖”工作的具体工作方案,制定了《小林镇农村资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下发至全镇各党总支、支部、村(居委会)和镇直单位。今年8月24日,镇党委专门召开全镇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十个全覆盖”专题会议,对全镇进行再动员,对推进落实“十个全覆盖”工作做了统一、周密的安排部署,将推进“十个全覆盖”工作纳入了主要领导干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的重要内容。
2)、建立健全责任机制。为了强化责任,我镇建立健全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点线面相结合的责任网络,将推进“十个全覆盖”工作作为全镇领导干部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任务。对“十个全覆盖”的各项任务逐项明确了主抓领导、牵头部门和协办单位。各牵头部门负责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协调协办单位共同抓好落实,政府主要部门不仅要抓好本部门工作,而且要负责对下级“十个全覆盖”工作的指导督办,确保任务落实到镇直单位和村组等基层单位。
3)、建立健全督导机制。我镇把推进“十个全覆盖”工作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严格检查考核,强化责任追究。几个月来镇党委、镇纪委围绕“十个全覆盖”工作,组织党政办、经贸办、财经所等部门对全镇各部门的落实情况开展了多次督办检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不力、进度迟缓的予以通报批评或公开曝光。
2、注重统筹,抓好“三个结合”
我镇把“十个全覆盖”工作和全镇整体工作放在一起考虑,把“十个全覆盖”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把“十个全覆盖”的具体事项作整体部署,保证了全镇整体工作的协调推进。
1)、抓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我们把腐败风险排查预警化解全覆盖作为“十个全覆盖”的重中之重,以重点突破带动各方工作全面开展。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六进”工作全覆盖过程中,我们以廉政文化进机关、进村组、进学校为重点,镇村联动,整体推进,全镇共悬挂横幅标语60余幅,各种宣传牌200余块,开展各种反腐倡廉学习活动100多场(次),撰写廉政建设心得体会200余篇,营造了浓厚的反腐倡廉大环境。我镇还以“载体标准化、内容规范化、工作制度化建设”要求为重点,推进党务、政务、厂务、村务公开的全覆盖工作;以运行管理和监督制度建设为重点,启动了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全覆盖工作。
2)、抓好巩固成果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我镇在积极推进制度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同时,逐步完善限时办结、情况反馈、监督检查等办事流程,在遵守规章制度的原则上,结合本镇实际情况,大力提倡改革创新,精简不必要的环节,缩短办事时间,提高办事效率。
3)、党委政府与镇直单位、各村(居委会)三方联动相结合。一是以镇党委为中心,以全镇各党总支、支部为延伸,团结各群团组织,形成覆盖全镇的党风廉政建设体系和预防腐败体系;二是以镇级便民服务厅为中心,以村级便民服务室为延伸,形成覆盖全镇的便民服务体系;三是以财经所为中心,以11个村(居委会)为延伸,形成覆盖全镇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体系。
3、狠抓落实,实现“三个目标”
“十个全覆盖”重在落实、重在“结硬账”。我们按照省、市、县统一部署,严格组织检查评估,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全覆盖工作目标的实现。
1)、实现廉政建设上台阶。我镇以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为突破口,坚持“以案促教、以案促防、以案促建”策略。截止9月份,全镇共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19余件,对20余名党员干部进行诫勉谈话,预防了一批违纪违法事件,遏制了不良风气的滋生蔓延,维护了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在推进腐败预警防控机制全覆盖过程中,全面开展了腐败风险排查防控和预警处置工作,全镇风险排查面达到100%。在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全覆盖过程中,我镇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财经所单一账户管理,实行财经所集中支付,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动态监控系统,进一步加强了对人、财、物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预防了腐败行为的发生。在推进廉洁教育全覆盖过程中,我们深入开展了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做到有领导机构、有相关制度、有活动载体、有文化活动、有档案资料,目前廉政文化“六进”覆盖面达到95%。
2)、实现行政效能上台阶。通过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全覆盖,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计划到年底,全镇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网络平台覆盖率达到100%,并向各村延伸。通过行政服务网络体系全覆盖,在全镇建起1座便民服务厅,11个便民服务室,各厅、室都设置了信访服务工作窗口,形成一条连接镇、村和群众之间的便民服务链。3月份以来,我镇便民服务体系秉承“群众至上,服务第一”的工作理念正式投入运行,至今已接待群众6000余人次,办理各类证件1300余份,化解矛盾纠纷50多起,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农村产权交易、法律咨询、综合治理、信访维稳等36个方面的服务,确实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目前镇便民服务厅、村便民服务室建成率已达到100%,所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入便民服务厅(室),实行“一门受理、一站服务”,努力做到办件现场办结率达到100%,承诺件按期办结率达到100%,窗口服务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窗口投诉处理及回复率达到100%。
3)、实现经济发展上台阶。
我镇认真推行农村“三资”清理及监管代理全覆盖,实现账目清楚、管理规范目标,目前对全镇11个村(居委会)集体所有资金、资产、资源清理覆盖面达到了100%,农村集体“三资”由财经所委托代理制覆盖面达到98%,共清理农村集体资金33.1万元,清理资源9项12.2万亩,清理资产83项,折合资金869.9万元,推行农村“三资”清理及监管代理全覆盖以后,各村都制定了未来5年经济发展的目标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招投标监督管理全覆盖,我镇建立起财经所招投标中心平台,正在努力实现招标工程项目的招标率、进场交易率达到100%,确保建立起规范、公平、透明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全镇经济更好的发展。参考文献:
[1] 沙喜才.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3(20)[2] 荣敏,周玲.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探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3] 陈振平.浅谈如何推进福清农村小城镇建设[J].才智.2012(35)[4] 朱黎明,柳亚权.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路径新探[J].科技信息.2010(06)[5] 陈荣.关于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J].今日国土.2010(02)[6] 朱灵标.农村小城镇建设进程中需要防止的若干问题及发展思路[J].商场现代化.2007(03)[7] 张庆华.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08)[8] 孟祥学.当前农村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镇经济.2006(01)[9] 沈晓红.浅析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03)[10] 杨旭.运城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山西建筑.2006(11)
第五篇:《小城镇建设》论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
题目:关于小城镇建设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分校(站、点): 学生姓名: 学
号:
课程名称:《小城镇建设》 完稿日期:
年 月
关于小城镇建设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发展小城镇及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通过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并且通过小城镇的公共财政体制因势利导,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三农”问题
公共财政体制
一、小城镇建设问题的提出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发布,强调“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常抓不懈。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三农”问题日益显现,不仅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而且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大难题呢?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化。城市化就是通过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而达到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收入的过程。
长期以来,关于城市化的发展战略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而且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首先发展大城市好,有的人认为中等城市应该优先发展,有的人认为应着重发展小城市、小城镇,还有的认为应该保持大城市和小城市、小城镇并进的战略。
那么,到底是发展哪种类型的城市呢?首先在观念上不应该惧怕人口的流动,而应该正视人口流动问题,因为只有通过人口流动才能保证长远的社会稳定。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要尊重中国的国情。要想使中国如此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步就转移到大城市是不现实的,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资金问题、住房问题、交通运输问题等等一系列难题。发展小城镇尽管有占用土地资源过多,浪费巨大,污染严重,不易管理,效率低下,在吸收就业方面也远远不如其他几种发展策略,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其在中短期解决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转移方面确实有其优势和可行性。
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发展方向
小城镇是80年代以来新建的乡镇企业的集中地,在地理位置上,小城镇的星罗棋布是全国经济增长的有力的依托。它把广大的农村与大中城市连接起来,不仅带动了农村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支撑着大中城市的繁荣。
今后小城镇建设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农村工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在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中,应当追求规模和集聚效应,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使发展小城镇战略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从城市的集聚效应来看,目前发展小城镇仅在现阶段是合理的,要想长远发展则需慎重。长远目标应该是有重点地发展条件较好、有前途的集镇和城镇,使其进一步发展为中等城市。但是,要注意一个地区不能平均地发展集镇和城镇。可以将县城发展为中等城市,对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发展不应一律加以限制,而要有选择地发展。一是近期积极发展小城镇和小城市,并要长期使其中的一些发展为中、大城市。对于大中城市、特大城市要着重进行优化,同时有选择的进行发展。二是改变不合理的户籍政策,取消户籍的城乡差别,允许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定居,从观念上认识到违背城市化规律的做法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是改变不合理的居住政策,允许农民租房、买房、集资购房,以及到城里居住等。此外,要形成城市的消费市场和农村的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推进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允许农民进城兴办企业,从事工、商、服务业等;允许企业从农村招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避免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还要在就业、择业、迁移等方面实行体制改革和较宽松的政策,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较为顺利地迁移,与工业化同步实现我国的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综上所述,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缩短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自身也可以产生大量的财政收入,如土地出让金、建筑业的税收,还可以使人力、资本、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土地聚集,从而拉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大量成长型的资源。因此,小城镇建设应注意和撤乡并镇的工作相结合,还应和制定灵活的土地、户籍改革及金融投资政策相结合。
三、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财政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由于小城镇财政存在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了小城镇在省、市之间的收入分配没有解决,表现在财政的预决算权由上级政府做出,同时返还给小城镇本身的财政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导致了小城镇财政资金的困难。另外,小城镇的公共支出范围还是主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的,即财政支出用于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上的比重过大,用于公共事业方面的支出比较小。而且“统支”色彩较浓,公共支出范围较宽泛,没有统一的规则,产生了“摊薄”效应。小城镇在公共支出上存在的“越位”和“缺位”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小城镇财政应尽快明确公共支出的范围,把那些本不属于政府而属于市场该做、且能做好的事情放手交给市场去做,而一些完全应该由政府承担责任的,尽快承担起来,避免有限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所以说,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小城镇发展的财政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小城镇改革和发展的财政环境。结合我国小城镇公共财政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
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弊端,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投资,集中资金、精力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政府正常运转和公共活动的需要,消除职能越位、错位的矛盾,转为向小城镇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另外,政府还要努力实现政企分开,从“运动员”的角色尽快转变为“裁判员”的角色,不再直接参与企业微观经济层面的活动,而是要转为着力引导、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加强小城镇公共物品的投入和供给
首先,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包括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以及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等。在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决不能忽视农业的地位,而应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好本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培育龙头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带动整个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并能够对其他周边的小城镇产生示范作用。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迅速地提高农民的人口素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从而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其次,加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全国小城镇平均沥青路面不足1 3千米,全国3%的建制镇、60%以上的集镇缺少供水设备,因此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已经刻不容缓。加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不但能够改善小城镇的生产生活环境,在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还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来投资者。政府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可以采取“政府出一些,个人、企业筹一些”的方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再次,加强信息提供和高新技术开发。运用新信息、新技术不但能提高农业的质量,增强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乡镇企业产品的质量,增强乡镇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而不是一哄而上、盲目引进,造成有限的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完善小城镇的财政管理体制
在进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城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上,形成精简、高效的运行管理体制。要从根本上完善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使小城镇真正拥有一级财政和一级财力。具体的措施包括合理划分县、镇财税的分配比例,调整机构设置,理顺财税关系、改革财政预决算制度,使小城镇成为一级独立的财政,拥有自己的预算权和决算权。最后,各小城镇还应筹建和完善一级国库,同时还要依据地方特色安排公共支出,建立、健全自上而下以及小城镇之间的转移支付体系,从而保证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和长远的发展。
只有在结合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对农村财政体制加以改革,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好“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艳,农村公共财政体制与小城镇建设,财经问题研究,2004,(10)
[2]邓子基,关于财政支农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福建论坛,2004,(7)
[3]赵月,葛长银 我国小城镇体制现存问题分析及改革方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梁尚敏,关于推进小城镇财政创新的若干构想,现代财经,2002,(8)
[5]刘溶沧,赵志耘 中国财政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厉以宁 中国经济运行于增长[M] 学习出版社,2002